CN102834632A - 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4632A
CN102834632A CN201180017615XA CN201180017615A CN102834632A CN 102834632 A CN102834632 A CN 102834632A CN 201180017615X A CN201180017615X A CN 201180017615XA CN 201180017615 A CN201180017615 A CN 201180017615A CN 102834632 A CN102834632 A CN 102834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plate
adjustment component
clutch device
detection par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76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植之原範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34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4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5Features relating to adjustment, e.g. slack adjusters
    • F16D13/757Features relating to adjustment, e.g. slack adjusters the adjusting device being located on or inside the clutch cover, e.g. acting on the diaphragm or on the pressure pl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84Mechan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with two clutch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9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with two clutches arranged axially without radial overl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离合器装置(1),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第1膜片弹簧(71)、第2膜片弹簧(72)、第1调整螺栓(153)、第1调整弹簧(154)、第1滑套(152)。第1调整螺栓(153),一旦相对第1压板(39)进行旋转,则相对第1压板(39)朝轴向移动。第1调整弹簧(154)向第1调整螺栓(153)赋予旋转力。第1滑套(152)配置成能够限制第1压板(39)向第1离合器盘组件(5)侧的移动。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进行车辆变速的手段,已知有自动变速器(AT)。近几年AT的主流为,例如组合扭矩转换器、多个行星齿轮及离合器所构成。通过扭矩转换器的无极变速作用及多个离合器的自动切换,AT不需要进行在手动变速器(MT)中所需的行进、停止及变速时由驾驶员进行的离合器操作。
但是,由于扭矩转换器是通过流体传递动力,与直接机械连接输入侧与输出侧,并传递扭矩的MT相比,AT的动力传递效率低。因此,AT具有减轻驾驶员作业的优点的同时,具有增加车辆油耗的缺点。
于是,在确保MT那样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作为目的,提出了以MT结构为基础的自动变速器(AMT)。这种自动变速器中,自动进行MT的离合器操作及变速箱的变速操作。通过这种自动变速器,能够确保与原有MT相同的传递效率,且不需要离合器操作。
但是,进行变速操作时,由于与MT相同地解除离合器的连接,暂时切断扭矩传递。在扭矩传递被切断期间,车辆无法加速只能靠惯性行走。这种扭矩的切断,会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的同时,容易会给驾驶员带来不愉快的感觉。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扭矩切断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离合器装置的自动变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74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这种离合器装置,考虑到离合器盘的磨损,提出了湿式装置。
但是,湿式的场合,由于需要实现密封结构,结构变得复杂。
因此,提出了干式离合器装置。
但是,虽然与湿式时相比干式时能够简化结构,但有可能出现因离合器盘的磨损引起的离合器装置性能的变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磨损引起的性能变动的离合器装置。
涉及本发明的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第1压板、第2压板、第1离合器盘组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第1驱动部件、第2驱动部件、第1调整部件、第1弹性部件、第1检测部件。从发动机的动力被传递至输入旋转体。第1压板被设置成能够与输入旋转体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2压板被设置成能够与输入旋转体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1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输入旋转体与第1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第1输入轴相连接。第2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输入旋转体与第2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第2输入轴相连接。第1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朝轴向按压第1压板。第2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朝轴向按压第2压板。第1调整部件配置成向第1压板传递第1驱动部件的按压力,且当第1调整部件相对第1压板进行旋转,则第1调整部件相对第1压板朝轴向移动。第1弹性部件向第1调整部件赋予旋转力。第1检测部件相对第1压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第1压板支撑,且配置成能够限制第1压板向第1离合器盘组件侧的移动。
如果为该离合器装置,能够抑制因磨损引起的性能变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1的上半部分);
图3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1的下半部分);
图4为第1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第1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剖面放大图;
图6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剖面放大图;
图8为第1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第1离合器连接时);
图9为第1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解除第1离合器连接时);
图10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第2离合器连接时);
图11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解除第2离合器连接时)。
具体实施方式
<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离合器装置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多个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多个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由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驱动机构7的第1驱动机构7A构成第1离合器C1。由输入旋转体10、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为所谓的正常开放型离合器。第1档、第3档及第5档时,第1离合器C1传递动力,第2档及第4档时,第2离合器C2传递动力。
<输入旋转体10>
如图1~图3所示,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经由柔性板93与曲轴99相连。柔性板93的内周部,通过螺栓99a被固定在曲轴99上,柔性板9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上。轴承98被固定在曲轴99的端部,第1输入轴91的前端被轴承98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输入旋转体10,主要具有第1飞轮3、第2飞轮4、中间板38。
(1)第1飞轮3
如图1~图3所示,第1飞轮3具有环状的第1圆板部33、多个第1固定部31、多个第1通气孔31e。第1固定部31为圆弧状部分,从第1圆板部33的外周部向第2飞轮4侧突出。第1固定部31,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
(2)第2飞轮4
如图1~图3所示,第2飞轮4具有第2圆板部43、多个第2固定部41、多个突出部42、多个第1通孔41c、多个第2通孔41d。
第2圆板部43与第1圆板部33,在轴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第2固定部41为圆弧状部分,且从第2圆板部43的外周部向第1飞轮3侧突出。第2固定部41,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突出部42,在第2固定部41的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且从第2圆板部43的外周部向变速箱侧(第1飞轮3的相反侧)突出。而且,第2圆板部43上形成有向变速箱侧突出的支撑突出部43a。支撑突出部43a与第2膜片弹簧72相抵接。如图4所示,中间部件78***第1通孔41c中。如图6所示,第2滑套252***第2通孔41d的中。
(3)中间板38
如图1~图3所示,中间板38,被夹持在第1飞轮3与第2飞轮4之间,被设置成与第1飞轮3及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第1带板(图中未示出)及第2带板(图中未示出)被固定在中间板38上。第1带板,在轴向上能够一体旋转且弹性连接第1压板39与中间板38。第2带板,在轴向上能够一体旋转且弹性连接第2压板49与中间板38。第1压板39被第1带板保持在图1~图3所表示的位置。第2压板49被第2带板保持在图1~图3所表示的位置。
<旋转支撑机构11>
旋转支撑机构11被设置在第1输入轴91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及第2输入轴92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并相对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
具体而言,如图1~图3所示,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1轴承34、第2轴承44、支撑部件35。第1轴承34配置在第1圆板部33与第1输入轴91之间,且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圆板部33。第1轴承34配置在支撑部件35与第1圆板部33之间,且由卡环34a限制其相对第1圆板部33的轴向移动。
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圆板部43与第2输入轴92之间,且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圆板部43。通过第2输入轴92限制第2轴承44向变速箱侧的移动。
支撑部件35安装在第1输入轴91上,并支撑第1飞轮3及第1离合器盘组件5。支撑部件35具有第1圆筒部35b、形成于第1圆筒部35b端部上的第2圆筒部35a、定位部35c。第1圆筒部35b嵌入第1输入轴91的键槽内。第1圆筒部35b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键槽,第1圆筒部35b嵌入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轮毂51中。第1圆筒部35b相对第1输入轴91向发动机侧的移动被圆环36a及固定部件36b限制。由于第1圆筒部35b的外径与第2输入轴92的外径大致相同,能够实现第1轮毂51及第2轮毂61部件的共有化。
第2筒状部35a嵌入第1轴承34的内周侧。第2圆筒部35a的外径大于第1圆筒部35b的外径,第2圆筒部35a的内径也大于第1圆筒部35b的内径。第2圆筒部35a的内周侧配置有圆环36a及固定部件36b。
定位部35c是从第2圆筒部35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部分,配置在第2圆筒部35a的发动机侧边缘。通过第2筒状部35a进行第1轴承34的轴向定位。
<第1压板39>
如图1~图3所示,第1压板3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且配置成相对第1圆板部3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1压板39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1主体部39b、多个第1支撑部39d。
第1主体部39b与第1圆板部33在轴向上相向配置。多个第1支撑部39d,从第1主体部39b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1支撑部39d上形成有第1支撑孔163b及第1螺丝孔163a,并设置有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
<第2压板49>
如图1~图3所示,第2压板4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且配置成相对第2圆板部4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2压板49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2主体部49b、多个第2支撑部49d。
第2主体部49b与第2圆板部43在轴向上相向配置。多个第2支撑部49d,从第2主体部49b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2支撑部49d上形成有第2支撑孔263b及第2螺丝孔263a,并设置有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
<第1离合器盘组件5>
如图1~图3所示,第1离合器盘组件5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1输入轴91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经由支撑部件35与第1输入轴91相连。第1离合器盘组件5,具有第1摩擦部57、第1输入部件52、第1轮毂51、多个第1弹簧55。
第1摩擦部57,配置在第1圆板部33与第1压板39的轴向之间。第1摩擦部5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1压板39能够进行滑动。第1输入部件52是从第1摩擦部5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1摩擦部57相连。第1轮毂51,经由支撑部件35与第1输入轴91相连。第1弹簧55被第1输入部件52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输入部件52与第1轮毂51。
<第2离合器盘组件6>
如图1~图3所示,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离合器盘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第2输入部件62、第2轮毂61、多个第2弹簧65。
第2摩擦部67,配置在第2圆板部43与第2压板49的轴向之间。第2摩擦部6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2压板49能够进行滑动。第2输入部件62是从第2摩擦部6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2摩擦部67相连。第2轮毂61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弹簧65被第2输入部件62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2输入部件62与第2轮毂61。
<驱动机构7>
(1)第1驱动机构7A
第1驱动机构7A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1压板39传递轴向按压力。如图1~图3所示,第1驱动机构7A,其具有第1膜片弹簧71、环状的第1支撑板75、环状的第2支撑板73、多个中间部件78。
第1膜片弹簧71,具有环状的第1连接部71a、从第1连接部71a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1杆部71b。
第1支撑板75被固定在突出部42上。第1支撑板75具有第1突起75a。第1突起75a与第1膜片弹簧71的外周部相抵接。第2支撑板73,具有环状的第2主体部73c、向变速箱侧突出的突起部73a、从第2主体部73c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第2驱动突出部73b。第2驱动突出部73b上固定有一个中间部件78。第2驱动突出部73b配置在相邻的突出部42之间。第2支撑板73被第2固定部41与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着。
(2)第2驱动机构7B
第2驱动机构7B是用于操作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2压板49传递轴向按压力。如图1~图3所示,第2驱动机构7B,其具有第2膜片弹簧72(第2驱动部件的示例)、环状的第3支撑板74、多个连接杆79、多个固定部件70。
第2膜片弹簧72,具有环状的第2连接部72a、从第2连接部72a朝半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杆部72b。
第3支撑板74,具有环状的第3主体部74c、向发动机侧突出的第3突起部74a、从第3主体部74c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第3驱动突出部74b。第3驱动突出部74b配置在相邻的突出部42之间。第3支撑板74被第2固定部41与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着。
连接杆79被设置成使其向第2压板49传递按压负重,具有杆部79a、盖部79b。杆部79a的端部通过固定部件70被固定在第3支撑板74上。盖部79b设置在杆部79a的发动机侧端部。
<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
多个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是用于抑制因第1离合器C1的第1摩擦部57的磨损引起的离合器装置1的性能降低的机构,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间隔配置。具体而言,如图4或图5所示,每个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具有第1调整螺栓153(第1调整部件或第2调整部件的示例)、第1调整弹簧154(第1弹性部件或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第1滑套152(第1检测部件或第2检测部件的示例)、第1止动器151(第1止动部或第2止动部的示例)。
第1调整螺栓153配置成使其向第1压板39传递第1膜片弹簧71的按压力,且被安装在第1压板39上。具体而言,第1调整螺栓153,其包括具有第1螺钉部153c,且大致成筒状的第1螺栓主体153a、从第1螺栓主体153a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第1抵接部153b。
由于第1螺栓主体153a旋入第1螺丝孔163a中,一旦相对第1压板39进行旋转,第1螺栓主体153a则相对第1压板39轴向移动。第1螺栓主体153a总是被第1调整弹簧154赋予旋转力。更具体而言,第1调整螺栓153总是被第1调整弹簧154赋予旋转力,以使第1调整螺栓153相对第1压板39向变速箱侧移动。
而且,中间部件78的端部***第1螺栓主体153a中。第1螺栓主体153a具有第1圆锥面153f,第1圆锥面153f与中间部件78的端部相抵接。
第1抵接部153b是环状部分,在轴向上与第1滑套152的第1限制部152b(后述)相抵接。第1滑套152***第1抵接部153b中。
第1滑套152是用于限制第1调整螺栓153向发动机侧移动的部件,被第1压板39相对第1压板39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第1滑套152从第1压板39向发动机侧突出。第1滑套152的变速箱侧端部***第1调整螺栓153的第1螺栓主体153a中。第1滑套152配置成与第1调整螺栓153同心圆状。
第1滑套152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1滑套主体152a、从第1滑套主体152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大致成环状的第1限制部152b、第1挂部152d。第1滑套主体152a,其外径较小的状态下***第1支撑孔163b中。具体而言,第1滑套主体152a上形成有朝轴向细长延伸的第1狭缝152c。由于形成有第1狭缝152c,第1滑套主体152a在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由于第1滑套主体152a紧密嵌入第1压板39的第1支撑孔163b中,因此一旦第1滑套152相对第1压板39轴向移动或进行旋转,则在第1滑套152与第1压板39之间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力。因此,虽然第1滑套152基本上与第1压板39成一体轴向移动,但是,一旦较大的轴向力作用于第1滑套152,第1滑套152则相对第1压板39朝轴向移动。
第1限制部152b配置在第1螺栓主体153a的内侧,且配置在第1抵接部153b的变速箱侧。第1限制部152b在轴向上与第1抵接部153b相抵接。由于第1狭缝152c延长至第1限制部152b,因此,第1限制部152b成C字状。第1调整弹簧154的第2端154c(后述)***第1狭缝152c中。
第1挂部152d形成在第1滑套152的第1圆板部33侧端部,是从第1滑套主体152a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大致成环状的部分。第1挂部152d被设置成能够与第1止动器151的止动部151b相抵接。第1止动器151***第1挂部152d内。
第1调整弹簧154是扭力螺旋弹簧,向第1调整螺栓153赋予旋转力。第1调整弹簧154向第1调整螺栓153赋予旋转力,以使第1调整螺栓153相对第1压板39向变速箱侧移动。
具体而言,第1调整弹簧154具有第1弹簧主体154a、第1端154b、第2端154c。第1弹簧主体154a是产生旋转力的部分,配置在第1调整螺栓153的内周侧。第1端154b,从第1弹簧主体154a的发动机侧端部突出,被挂在第1调整螺栓153上。
例如,第1端154b***第1调整螺栓153的第1挂孔153d中。第2端154c,从第1弹簧主体154a的第1滑套152侧端部突出,被挂在第1滑套152上。例如,第2端154c***第1滑套152的第1狭缝152c中。由于第1滑套152紧密嵌入第1支撑孔163b中,因此一旦第1滑套152相对第1压板39轴向移动或进行旋转,则在第1滑套152与第1压板39之间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力。由于第1调整弹簧154赋予第1调整螺栓153的旋转力小于使第1滑套152进行旋转的力,第1滑套152能够限制第1调整弹簧154相对第1压板39的旋转。
第1止动器151被固定在第1飞轮3的第1圆板部33上,限制第1压板39相对第1飞轮3的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1止动器151***第1滑套152中,且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第1滑套152相抵接。传递动力时,第1止动器151与第1滑套152之间形成缝隙G1。该缝隙G1相当于分离时第1压板39的升降量。因此,即使第1摩擦部57出现损耗,通过第1滑套152及第1止动器151将第1压板39的升降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1止动器151是为了限制第1滑套152及第2压板39向变速箱侧的移动而设置,其具有旋入第1圆板部33上的止动器主体151a、形成于止动器主体151a端部上的止动部151b。止动部151b是从止动器主体151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部分。止动部151b能够与上述第1滑套152的第1挂部152d相抵接。第1止动器151配置成与第1调整螺栓153及第1滑套152同心圆状。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线B1成第1止动器151、第1调整螺栓153及第1滑套152的中心轴。
<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
多个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是用于抑制因第2离合器C2的第2摩擦部67的磨损引起的离合器装置1的性能降低的机构,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间隔配置。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配置在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之间。具体而言,如图6或图7所示,每个第2追踪机构200具有第2调整螺栓253(第1调整部件或第2调整部件的示例)、第2调整弹簧254(第1弹性部件或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第2滑套252(第1检测部件或第2检测部件的示例)、第2止动器251(第1止动部或第2止动部的示例)。
第2调整螺栓253配置成使其向第2压板49传递第2膜片弹簧72的按压力,且被安装在第2压板49上。具体而言,第2调整螺栓253,其包括具有第2螺钉部253c,且大致成筒状的第2螺栓主体253a、从第2螺栓主体253a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第2抵接部253b。
由于第2螺栓主体253a旋入第2螺丝孔263a中,一旦相对第2压板49进行旋转,第2螺栓主体253a则相对第2压板49轴向移动。第2螺栓主体253a总是被第2调整弹簧254赋予旋转力。更具体而言,第2调整螺栓253a总是被第2调整弹簧254赋予旋转力,以使第2调整弹簧254相对第2压板49向第1圆板部33侧移动。还有,第2螺栓主体253a具有第2圆锥面253f,第2圆锥面253f与连接杆79的盖部79b相抵接。
第2抵接部253b是环状部分,在轴向上与第2滑套252的第2限制部252b(后述)相抵接。第2滑套252***第2抵接部253b中。
第2滑套252是用于限制第2调整螺栓253向发动机侧移动的部件,被第2压板49相对第2压板49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第2滑套252从第2压板49向发动机侧突出。第2滑套252的变速箱侧端部***第2调整螺栓253的第2螺栓主体253a中。第2滑套252配置成与第2调整螺栓253同心圆状。
第2滑套252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2滑套主体252a、从第2滑套主体252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大致成环状的第2限制部252b。第2滑套主体252a,其外径较小的状态下***第2支撑孔263b中。具体而言,第2滑套主体252a上形成有朝轴向细长延伸的第2狭缝252c。由于形成有第2狭缝252c,第2滑套主体252a在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由于第2滑套主体252a紧密嵌入第2压板49的第2支撑孔263b中,因此一旦第2滑套252相对第2压板49轴向移动或进行旋转,则在第2滑套252与第2压板49之间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力。因此,虽然第2滑套252基本上与第2压板49成一体轴向移动,但是,一旦较大的轴向力作用于第2滑套252,第2滑套252则相对第2压板49朝轴向移动。
第2限制部252b配置在第2螺栓主体253a的内侧,且配置在第2抵接部253b的第1圆板部33侧。第2限制部252b在轴向上与第2抵接部253b相抵接。由于第2狭缝252c延长至第2限制部252b,因此,第2限制部252b成C字状。第2调整弹簧254的第2端254c(后述)***第2狭缝252c中。
第2调整弹簧254是扭力螺旋弹簧,向第2调整螺栓253赋予旋转力。第2调整弹簧254向第2调整螺栓253赋予旋转力,以使第2调整螺栓253相对第2压板49向变速箱侧(第2圆板部43侧)移动。
具体而言,第2调整弹簧254具有第2弹簧主体254a、第1端254b、第2端254c。第2弹簧主体254a是产生旋转力的部分,配置在第2调整螺栓253的内周侧。第2端254b从第2弹簧主体254a的发动机侧端部突出,被挂在第2调整螺栓253上。
例如,第2端254b***第2调整螺栓253的第2挂孔253d中。第2端254c从第2弹簧主体254a的第2滑套252侧端部突出,被挂在第2滑套252上。例如,第2端254c***第2滑套252的第2狭缝252c中。由于第2滑套252紧密嵌入第2支撑孔263b中,因此一旦第2滑套252相对第2压板49轴向移动或进行旋转,则在第2滑套252与第2压板49之间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力。由于第2调整弹簧254赋予第2调整螺栓253的旋转力小于使第2滑套252进行旋转的力,第2滑套252能够限制第2调整弹簧254相对第2压板49的旋转。
第2止动器251被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限制第2压板49相对第2飞轮4的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2止动器251具有第1限制环251a、第2限制环251b。第1限制环251a及第2限制环251b是所谓的卡环,安装在第2滑套252上。第1限制环251a配置在第2圆板部43的发动机侧(第2压板49侧),第2限制环251b配置在第2圆板部43的变速箱侧。传递动力时,第2限制环251b与第2圆板部43之间形成缝隙G2。该缝隙G2相当于分离时第2压板49的升降量。因此,一旦第2摩擦部67出现损耗,第1限制环251a与第2圆板部43相抵接,使第2滑套252相对第2压板49轴向移动。其结果,由于总是能够将缝隙G2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通过第2圆板部43及第2止动器251将第2压板49的升降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2滑套252、第2调整螺栓253及连接杆79配置成同心圆状。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线B2成第2滑套252、第2调整螺栓253及连接杆79的中心轴。
<离合器装置1的基本动作>
对离合器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图1~图3所表示的状态为,没有通过驱动机构7向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施加按压力的状态,在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没有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该状态下,第1压板39被第1带板(图中未示出)保持在图1~图3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第2压板49被第2带板(图中未示出)保持在图1~图3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一旦,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输入旋转体10,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及驱动机构7则一体旋转。第1输入轴91经由支撑部件35支撑第1轴承34,第1轴承34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而且,第2输入轴92支撑第2轴承44,第2轴承44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根据该构成,输入旋转体10的旋转保持稳定。
例如,车辆以第1档行进时,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侧切换为第1档,第1驱动机构7A的第1驱动轴承76被第1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发动机侧。其结果,第1膜片弹簧71以第1突起75a作为支点弹性变形,第2支撑板73被压向发动机侧。一旦第2支撑板73经由第1膜片弹簧71被按压,中间部件78及第1压板39则朝发动机侧移动。其结果,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1压板39与第1飞轮3(更具体而言,第1圆板部33)之间,动力通过第1离合器盘组件5传递至第1输入轴91。通过这些动作,车辆以第1档开始行进。
从第1档向第2档变速时,变速箱的第2输入轴92侧切换为第2档。变速箱为第2档的状态下,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1离合器C1解除的同时切换成连接状态。
具体而言,赋于第1驱动机构7A的按压负重得以解放,第1驱动轴承76返回至变速箱侧。其结果,第1膜片弹簧71的状态返回至图1~图3所表示的状态,通过第1离合器C1解除动力传递。
另一方面,第2驱动机构7B的第2驱动轴承77被第2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发动机侧。其结果,第2膜片弹簧72以支撑突出部43a作为支点弹性变形,第3支撑板74被拉向变速箱侧。一旦,第3支撑板74被第2膜片弹簧72按压,连接杆79及第2压板49则朝变速箱侧移动。其结果,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第2飞轮4(更具体而言,第2圆板部43)之间,动力通过第2离合器盘组件6传递至第2输入轴92。通过这些动作,变速档从第1档切换成第2档。
<第1磨损追踪机构100的动作>
连接第1离合器C1时,一旦第1压板39被第1驱动机构7A压向发动机侧,如图8所示,第1滑套152则与第1飞轮3的第1圆板部33相接触。一旦第1摩擦部57出现磨损,从第1滑套152与第1圆板部33相抵接开始,第1压板39进一步被第1驱动机构7A推向发动机侧。此时,由于在第1滑套152与第1压板39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力远远小于从第1驱动机构7A赋予第1压板39的按压负重,第1滑套152与第1压板39进行滑动,如图8所示,第1压板39相对第1滑套152向发动机侧移动。一旦,第1摩擦部57被完全夹持在第1压板39与第1圆板部33之间,第1压板39则停止移动。这样,通过第1离合器盘组件5进行动力传递。该状态下,第1限制部152b与第1抵接部153b之间产生相当于第1摩擦部57的磨损量G11的缝隙。
为了解除第1离合器C1的连接,一旦解除通过第1驱动机构7A赋予的按压负重,因第1带板的弹力第1压板39相对第1飞轮3向变速箱侧移动,但是,一旦第1滑套152的第1挂部152d与第1止动器151的第1止动部151b相抵接,第1飞轮3则停止向变速箱侧的移动。之后,一旦继续进行解除动作,为了分离第1膜片弹簧71与第2支撑板73,赋予第1调整螺栓153的按压负重几乎成为零。由于第1调整弹簧154的旋转力一直作用于第1调整螺栓153,第1滑套152的第1抵接部152b与第1调整螺栓153的第1止动部153d之间的缝隙G1变零为止,第1调整螺栓153一直进行旋转。这样,完成伴随着第1摩擦部57的磨损的磨损追踪动作。
一旦,第1调整螺栓153相对第1压板39进行移动,第1调整螺栓153的第1抵接部153b则与第1限制部152b相接触。此时,第1滑套152与第1压板39的第1支撑孔163b之间产生的轴向滑动摩擦力远远大于因第1调整螺栓154的旋转力产生的第1调整螺栓153的轴力。因此,一旦第1调整螺栓153的第1抵接部153b与第1滑套152的第1限制部152b相抵接,第1滑套152相对第1压板39不进行移动,第1调整螺栓153的轴向移动被第1滑套152限制,第1调整螺栓153停止旋转。
而且,由于第1滑套152与第1压板39的第1支撑孔163b之间产生的旋转方向的滑动摩擦力也远远大于第1调整弹簧154的旋转力,不会出现第1滑套152预想不到的旋转使第1调整弹簧154的旋转力松弛的现象。还有,由于这种作用,松开离合器时往往产生的第1压板39的轴向振动下,即使第1膜片弹簧71断续地与第2支撑板73分离时,也不会出现第1调整螺栓153预想不到的旋转。
这样,如图9所示,第1滑套152及第1调整螺栓153相对于第1压板39仅向变速箱侧移动相当于第1摩擦部57的磨损量G11的部分,与此同时,第2支撑板73相对第1压板39向变速箱侧移动。换句话说,第1压板39相对第1滑套152及第1调整螺栓153仅向发动机侧移动相当于第1摩擦部57的磨损量G11的部分。如果第1摩擦部57出现磨损,解除第1离合器C1的连接时将重复进行上述动作。
如上所述,如果为第1摩擦追踪机构100,即使第1摩擦部57出现磨损,第1膜片弹簧71与第2支撑板73相接触的支点位置大致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一旦完成一次调整,由于是利用进给螺杆机构,因此不会因第1膜片弹簧71的按压负重出现第1调整螺栓153返回的现象。而且,也不会因振动等第1调整螺栓153过度旋转出现所谓的过度调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第1摩擦部57的磨损引起的离合器装置1性能的变动。
而且,由于检测磨损量的第1滑套152限制第1调整螺栓153的移动,能够将调整支点位置的机构和检测磨损量的机构汇集成一个机构。即,该离合器装置1中,不仅能够实现第1摩擦追踪机构100的小型化,还能够实现组装方法的简便化,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还有,第1调整螺栓153配置在第1螺丝孔163a内,第1调整弹簧154配置在第1调整螺栓153的内周侧。因此,能够将第1摩擦追踪机构100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压板39的内部,能够缩小第1摩擦追踪机构100的设置空间。
<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的动作>
连接第2离合器C2时,一旦第2压板49被第2驱动机构7B压向变速箱侧,如图10所示,安装在第2滑套252上的第1限制环251a则与第2飞轮4的第2圆板部43相接触。一旦第2摩擦部67出现磨损,从第1限制环251a与第2圆板部43相抵接开始,第2压板49进一步被第2驱动机构7B推向变速箱侧。此时,由于在第2滑套252与第2压板49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力远远小于从第2驱动机构7B赋予第2压板49的按压负重,第2滑套252与第2压板49进行滑动,如图10所示,第2压板49相对第2滑套252向变速箱侧移动。一旦,第2摩擦部67被完全夹持在第2压板49与第2圆板部43之间,第2压板49则停止移动。这样,通过第2离合器盘组件6进行动力传递。该状态下,第2限制部252b与第2抵接部253b之间产生相当于第2摩擦部67的磨损量G12的缝隙。
为了解除第2离合器C2的连接,一旦解除通过第2驱动机构7B赋予的按压负重,因第2带板的弹力第2压板49相对第2飞轮4向变速箱侧移动,但是,一旦被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的第2止动器251的第2限制环251b与第2飞轮4的第2贯穿孔41d相抵接,第2飞轮4则停止向变速箱侧的移动。之后,一旦继续进行解除动作,为了分离第2膜片弹簧72与第3支撑板74,赋予第2调整螺栓253的按压负重几乎成为零。由于第2调整弹簧254的旋转力一直作用于第2调整螺栓253,第2滑套252的第2限制部252b与第2调整螺栓253的第2抵接部253b之间的缝隙G12变零为止,第2调整螺栓253一直进行旋转。这样,完成伴随着第2摩擦部67的磨损的磨损追踪动作。
一旦,第2调整螺栓253相对第2压板49进行移动,第2调整螺栓253的第2抵接部253b则与第2限制部252b相接触。此时,第2滑套252与第2压板49的第2支撑孔263b之间产生的轴向滑动摩擦力远远大于因第2调整螺栓254的旋转力产生的第2调整螺栓253的轴力。因此,一旦第2调整螺栓253的第2抵接部253b与第2滑套252的第2限制部252b相抵接,第2滑套252相对第2压板49不进行移动,第2调整螺栓253的轴向移动被第2滑套252限制,第2调整螺栓253停止旋转。
而且,由于第2滑套252与第2压板49的第2支撑孔263b之间产生的旋转方向的滑动摩擦力也远远大于第2调整弹簧254的旋转力,不会出现第2滑套252预想不到的旋转使第2调整弹簧254的旋转力松弛的现象。还有,由于这种作用,松开离合器时往往产生的第2压板49的轴向振动下,即使第2膜片弹簧72断续地与第2支撑板73分离时,也不会出现第2调整螺栓253预想不到的旋转。
这样,如图11所示,连接杆79、第2滑套252及第2调整螺栓253相对于第2压板49仅向变速箱侧移动相当于第2摩擦部67的磨损量G12的部分,与此同时,第3支撑板74相对第2压板49向变速箱侧移动。换句话说,第2压板49相对第2滑套252及第2调整螺栓253仅向发动机侧移动相当于第2摩擦部67的磨损量G12的部分。如果第2摩擦部67出现磨损,解除第2离合器C2的连接时将重复进行上述动作。
如上所述,如果为第2摩擦追踪机构200,即使第2摩擦部67出现磨损,第2膜片弹簧72与第3支撑板74相接触的支点位置大致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一旦完成一次调整,由于是利用进给螺杆机构,因此不会因第2膜片弹簧72的按压负重出现第2调整螺栓253返回的现象。而且,也不会因振动等第2调整螺栓253过度旋转出现所谓的过度调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第2摩擦部67的磨损引起的离合器装置1性能的变动。
而且,由于检测磨损量的第2滑套252限制第2调整螺栓253的移动,能够将调整支点位置的机构和检测磨损量的机构汇集成一个机构。即,该离合器装置1中,不仅能够实现第2摩擦追踪机构200的小型化,还能够实现组装方法的简便化,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还有,第2调整螺栓253配置在第2螺丝孔263a内,第2调整弹簧254配置在第2调整螺栓253的内周侧。因此,能够将第2摩擦追踪机构200的一部分配置在第2压板49的内部,能够缩小第2摩擦追踪机构200的设置空间。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能够以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另外,对实质上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1)虽然上述第1摩擦追踪机构100及第2摩擦追踪机构200被搭载在离合器装置1上,但搭载这种摩擦追踪机构的装置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只要是用于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摩擦追踪机构也能够适用于其他离合器装置。
例如,虽然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的内部,但即使是按压第1摩擦部57及第2摩擦部67的部件配置在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之间的所谓的中心板型离合器,本发明也能够适用。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减振机构设置在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上,但也能够在发动机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配置减振机构。
还有,只要是第1摩擦追踪机构100及第2摩擦追踪机构20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离合器装置上,能够获得与上述内容相同的效果。
(2)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1滑套152及第1调整弹簧154配置在第1调整螺栓153的内周侧,但第1滑套152及第1调整弹簧154的配置不仅局限于上述配置。例如,第1滑套152及第1调整弹簧154也能够配置在第1调整螺栓153的外侧。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2滑套252及第2调整弹簧254配置在第2调整螺栓253的内周侧,但第2滑套252及第2调整弹簧254的配置不仅局限于上述配置。例如,第2滑套252及第2调整弹簧254也能够配置在第2调整螺栓153的外侧。
(3)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1弹性部件的第2端部(第1调整弹簧154的第2端154c)被挂在第1检测部件(第1滑套152)上,但是,例如第1调整弹簧154的第2端154c也能够被挂在固定在第1滑套152上的部件上。即,第1检测部件不仅包含第1滑套152,也包含被固定在第1滑套152上的部件。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2弹性部件的第2端(第2调整弹簧254的第2端254c)被挂在第2检测部件(第2滑套252)上,但是,例如第2调整弹簧254的第2端254c也能够挂在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的部件上。即,第2检测部件不仅包含第2滑套252,也包含被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的部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果为本发明涉及的离合器装置,能够抑制因磨损引起的性能变动。因此,本发明适用于离合器装置领域。
(符号说明)
1   离合器装置
3   第1飞轮
4   第2飞轮
5   第1离合器盘组件
6   第2离合器盘组件
7   驱动机构
7A  第1驱动机构
7B  第2驱动机构
10  输入旋转体
11  旋转支撑机构
39   第1压板
49   第2压板
71   第1膜片弹簧(第1驱动部件或第2驱动部件的示例)
72   第2膜片弹簧(第1驱动部件或第2驱动部件的示例)
100  第1磨损追踪机构
151  第1止动器(第1止动部或第2止动部的示例)
152  第1滑套(第1检测部件或第2检测部件的示例)
153  第1调整螺栓(第1调整部件或第2调整部件的示例)
154  第1调整弹簧(第1弹性部件或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
200  第2磨损追踪机构
251  第2止动器(第1止动部或第2止动部的示例)
252  第2滑套(第1检测部件或第2检测部件的示例)
253  第2调整螺栓(第1调整部件或第2调整部件的示例)
254  第2调整弹簧(第1弹性部件或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
C1   第1离合器
C2   第2离合器

Claims (28)

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将从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其包括:
输入旋转体,能够接受从所述发动机传递的动力;
第1压板,设置成与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2压板,设置成与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1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与所述第1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1输入轴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与所述第2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2输入轴相连;
第1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按压所述第1压板;
第2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按压所述第2压板;
第1调整部件,配置成向所述第1压板传递所述第1驱动部件的按压力,且当所述第1调整部件相对所述第1压板进行旋转,则所述第1调整部件相对所述第1压板轴向移动;
第1弹性部件,向所述第1调整部件赋予旋转力;
第1检测部件,根据所述第1离合器盘组件的磨损,相对所述第1压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所述第1压板支撑,且配置成能够限制所述第1压板向所述第2离合器盘组件侧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件在轴向上与所述第1调整部件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整部件在外周部上形成有第1螺钉部;
所述第1压板具有与所述调整部件的所述第1螺钉部螺纹连接的第1螺丝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压板具有所述第1检测部件紧密嵌入的第1支撑孔,
所述第1支撑孔与所述第1螺丝孔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部件具有产生旋转力的第1主体部、第1端、第2端;其中,
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所述第1端被挂在所述第1调整部件上;
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所述第2端被挂在所述第1检测部件及所述第1压板中的至少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整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1调整部件主体、从所述第1调整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突出的第1抵接部;
所述第1检测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1检测部件主体、从所述第1检测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突出,且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1抵接部相抵接的第1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部从所述第1调整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
所述第1限制部从所述第1检测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件的一部分被***到所述第1调整部件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部为大致成环状的部件;
所述第1检测部件主体的一部分被***到所述第1抵接部内;
所述第1限制部配置在所述第1调整部件主体的内侧,且配置在所述第1抵接部的所述第1离合器盘组件的相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1止动部,被固定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上,限制所述第1压板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轴向移动;
所述第1止动部配置成与所述第1检测部件大致同心圆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止动部被***到所述第1检测部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止动部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1检测部件相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件被设置成连接离合器时与所述输入旋转体相接触,且配置成当所述第1离合盘组件磨损时,相对所述第1压板轴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件配置成与所述第1调整部件大致同心圆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2调整部件,当所述第2调整部件相对所述第2压板进行旋转,则所述第2调整部件相对所述第2压板轴向移动,其中,所述第2压板配置成向所述第2压板传递所述第2驱动部件的按压力;
第2弹性部件,向所述第2调整部件赋予旋转力;
第2检测部件,根据所述第2离合器盘组件的磨损相对所述第2压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所述第2压板支撑,并配置成能够限制所述第2压板向所述第1离合器盘组件侧的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检测部件在轴向上与所述第2调整部件相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调整部件具有形成于外周部上的第2螺钉部;
所述第2压板具有与所述调整部件的所述第2螺钉部螺纹连接的第2螺丝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压板具有所述第2检测部件紧密嵌入的第2支撑孔;
所述第2支撑孔与所述第2螺丝孔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弹性部件具有产生旋转力的第2主体部、第1端、第2端;
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所述第1端被挂在所述第2调整部件上;
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所述第2端被挂在所述第2检测部件及所述第2压板的至少一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5~1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调整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2调整部件主体、从所述第2调整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突出的第2抵接部;
所述第2检测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2检测部件主体、从所述第2检测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突出,且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2抵接部相抵接的第2限制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抵接部从所述第2调整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
所述第2限制部从所述第2检测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22.根据权利要求15~2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检测部件的一部分被***到所述第2调整部件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抵接部为大致环状的部件;
所述第2检测部件主体的一部分被***到所述第2抵接部;
所述第2限制部配置在所述第2调整部件主体的内侧,且配置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所述第2离合器盘组件的相反侧。
24.根据权利要求15~2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2止动部,其被固定在所述第2检测部件上,并限制所述第2压板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的轴向移动;
所述第2止动部配置成与所述第2检测部件大致同心圆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止动部被固定在所述第2检测部件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止动部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2压板相抵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5~2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检测部件被设置成连接离合器时,使其能够与所述输入旋转体相接触,且配置成所述第2离合器盘组件磨损时,使其相对所述第2压板轴向移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5~2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检测部件配置成与所述第2调整部件大致同心圆状。
CN201180017615XA 2010-04-07 2011-03-23 离合器装置 Pending CN1028346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8743A JP4975847B2 (ja) 2010-04-07 2010-04-07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0-088743 2010-04-07
PCT/JP2011/056897 WO2011125493A1 (ja) 2010-04-07 2011-03-23 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4632A true CN102834632A (zh) 2012-12-19

Family

ID=44762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7615XA Pending CN102834632A (zh) 2010-04-07 2011-03-23 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57490B2 (zh)
JP (1) JP4975847B2 (zh)
CN (1) CN102834632A (zh)
DE (1) DE112011101258B4 (zh)
WO (1) WO20111254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1530B2 (ja) * 2012-06-07 2014-03-0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ツインクラッチ装置
EP3123049B1 (de) * 2014-03-26 2020-05-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eibungskupplungseinrichtung
WO2020022980A2 (en) * 2018-01-08 2020-01-30 Dikcal Feyzi Double disc clutch pressure system
KR20200056839A (ko) * 2018-11-15 2020-05-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모터 장착 엔진의 댐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9862A (en) * 1987-04-14 1990-02-13 Valeo Torsion damping device with a centring ring member
US6079537A (en) * 1998-03-13 2000-06-27 Sachs Race Engineering Gmbh Friction clutch
US20030106767A1 (en) * 2000-04-10 2003-06-1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Clutch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and operating the same
US20040238307A1 (en) * 2001-09-28 2004-12-02 Sebastian Vogt Multiple clutch system, particularly a double clutch system
JP2004347109A (ja) * 2003-05-20 2004-12-0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ドライブトレイン
CN101542152A (zh) * 2006-11-30 2009-09-23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74557A1 (fr) * 1976-12-16 1978-07-13 Ferodo Sa Embrayage a double disque de friction
JPS60188628A (ja) * 1984-03-08 1985-09-26 Aisin Seiki Co Ltd 摩耗追従機構
DE19825240C2 (de) * 1998-03-13 2003-07-03 Sachs Race Eng Gmbh Reibungskupplung
BR9901492A (pt) * 1998-06-18 2000-01-04 Mannesmann Sachs Ag Módulo de placas de pressão..
DE19910858B4 (de) * 1998-06-18 2010-09-23 Zf Sachs Ag Druckplattenbaugruppe
JP5023372B2 (ja) * 2000-11-22 2012-09-12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クラッチ装置
DE10234548A1 (de) * 2001-09-28 2003-04-24 Zf Sachs Ag Mehrfach-Kupplungsanordnung, insbesondere Doppelkupplungsanordnung
JP4472465B2 (ja) 2004-08-27 2010-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クラッチ装置
JP4535846B2 (ja) * 2004-11-05 2010-09-0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カバー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9862A (en) * 1987-04-14 1990-02-13 Valeo Torsion damping device with a centring ring member
US6079537A (en) * 1998-03-13 2000-06-27 Sachs Race Engineering Gmbh Friction clutch
US20030106767A1 (en) * 2000-04-10 2003-06-1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Clutch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and operating the same
US20040238307A1 (en) * 2001-09-28 2004-12-02 Sebastian Vogt Multiple clutch system, particularly a double clutch system
JP2004347109A (ja) * 2003-05-20 2004-12-0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ドライブトレイン
CN101542152A (zh) * 2006-11-30 2009-09-23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57490B2 (en) 2015-10-13
JP2011220410A (ja) 2011-11-04
US20130001035A1 (en) 2013-01-03
DE112011101258T5 (de) 2013-05-02
JP4975847B2 (ja) 2012-07-11
DE112011101258B4 (de) 2015-11-05
WO2011125493A1 (ja)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205A (zh) 离合器装置
US7966901B2 (en) Torque transfer device
CN102834632A (zh) 离合器装置
CN107407344B (zh) 离合器装置
CN102124247B (zh) 飞轮组件
EP3717790B1 (en) Clutch,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cycle, with pressure plate and centrifugal assembly
CN103591178A (zh) 用于变速器的同步器组件及具有它的变速器
CN10646832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扭矩传递装置
US9316269B2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JP2020504274A (ja) 制動される遠心質量体を備える自動車のパワートレーン用の遠心クラッチ
CN102844585A (zh) 飞轮组件
CN102105709B (zh) 离合器装置
CN101086279A (zh) 扭转振动减振装置
CN103348154A (zh) 离合器装置
US9188169B2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CN101910666B (zh) 机动脚踏车用离合器装置
CN102207170A (zh) 具有倒档空转齿轮制动器的变速器
US8307969B2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EP2302245B1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JP4975877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01403420B (zh) 楔块式角速度离合装置
CN212616008U (zh) 离合器
CN102884331B (zh) 离合器装置
US9719581B2 (en) Variator stator functional and manufacturing improvements
JP2017198243A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