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5729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5729A
CN102785729A CN2012101519539A CN201210151953A CN102785729A CN 102785729 A CN102785729 A CN 102785729A CN 2012101519539 A CN2012101519539 A CN 2012101519539A CN 201210151953 A CN201210151953 A CN 201210151953A CN 102785729 A CN102785729 A CN 102785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stome
vehicle
body frame
cover
air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19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5729B (zh
Inventor
池田英喜
石栗嘉之
小松阳二
T.卡瑟特瓦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5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5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5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5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有效地利用形成于主架罩的开口部将吸入空气导入,并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及防尘性的结构。来自车辆侧方的水及灰尘如箭头(1)所示碰到开口罩(70)。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水及灰尘从第一开口部(67L)侵入主架罩(60)的内侧。另外,来自车辆上方的水及灰尘如箭头(2)所示碰到棱壁(65)。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水及灰尘从第一开口部(67L)侵入主架罩(60)的内侧。能够形成将车外的空气容易地导向空气滤清器的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于主架罩的开口部将吸入空气导入。能够抑制水、灰尘等侵入开口部,并且能够谋求提高防水性及防尘性。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改良,该鞍乘型车辆具有构成车罩的一部分并且覆盖主架的上方的主架罩。
背景技术
公知,在鞍乘型车辆,在主架的前部下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并且设置有覆盖该空气滤清器及主架的上方的主架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图7))。
专利文献1的如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在主架(13)(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也相同)的前部下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
如专利文献1的图7所示,通过主架侧罩(31L、31R)覆盖空气滤清器及主架(13)的车宽度方向侧方,并且通过主架罩(34)覆盖空气滤清器及主架(13)的上方。
在主架罩(34)的上部设置有多个在车宽度方向长的狭缝状的开口部。车辆外部的空气通过开口部进入主架罩(34)的内侧,并且供给至空气滤清器。
但是,因为狭缝状的开口部配置在主架罩(34)的上部,并且朝向上方开口,所以雨水和灰尘可能与吸入的空气一起侵入主架罩(34)的内侧。
在考虑配置于开口部的下方的设备时,希望从开口部容易进入空气,并且雨水和灰尘很难进入的结构。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2/05537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于主架罩的开口部使吸入空气进入,并且具有优良的防水性及防尘性的结构。
第一方面发明,其具有:转向自如地支承车辆的转向***的头管;从该头管朝向后方向斜下方延伸的主架;配置在该主架的下方且所述头管的后方的空气滤清器;覆盖该空气滤清器及所述主架的至少上方及侧方并且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主架罩,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能够透气地覆盖所述开口部的上方的开口罩安装在所述主架罩。
第二方面发明,开口罩向车宽度方向中心侧设置有透气部。
第三方面发明,在位于透气部的车宽度方向内方侧的所述开口部的边缘,与所述透气部相对地设置有向所述开口罩侧延伸的棱壁,在比棱壁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设置有使开口部的前侧端部向上方扩大的鼓出部。
第四方面发明,在开口部下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
第五方面发明,在主架的车宽度方向左右的一侧且空气滤清器的后方配置有燃料供给装置,并且在主架的车宽度方向左右的另一侧且空气滤清器的上部配置有进气口,开口部构成为具有:向主架罩的另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向主架罩的一侧且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上方开口的第二开口部。
第六方面发明,通过开口罩一体地覆盖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并且开口罩具备向车辆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在上述脚部的车辆内方侧分别设置有使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与车外透气的透气部,并且各透气部相对地配置。
在第一方面发明中,开口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的上方。
开口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的上方,因此,能够形成将车外的空气容易地导向空气滤清器的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于主架罩的开口部将吸入空气导入。
在此基础上,能够透气地覆盖开口部的上方的开口罩安装于主架罩。
因为设置有开口罩,所以能够抑制水、灰尘等侵入开口部,并且能够谋求提高防水性及防尘性。
在第二方面发明中,开口罩在车宽度方向中心侧设置有透气部。
因为透气部指向车宽度方向中心侧,所以能够通过开口罩的车宽度方向侧方防止来自车辆侧方的灰尘,能够使其很难到达透气部,从而能够提高防尘性。
在第三方面发明中,在位于透气部的车宽度方向内方侧的开口部的边缘,与透气部相对地设置有向开口罩侧延伸的棱壁。
因为在开口部的边缘立设有棱壁,所以能够通过棱壁防止水及灰尘侵入内方,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及防尘性。
在此基础上,在比棱壁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设置有使开口部的前侧端部向上方扩大的鼓出部。
因为扩大开口部,所以能够扩大开口面积,从而能够提高进气的导入效率。
在第四方面发明中,在开口部下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
因为在开口部下配置有进气口,所以能够缩短从开口部到进气口的距离,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吸入空气的导入效率。
在第五方面发明中,在主架的车宽度方向一侧配置有燃料供给装置,在另一侧配置有进气口,开口部由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及向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构成。
因为在进气口侧设置有第一开口部,在燃料供给装置侧设置有第二开口部,并且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分别左右分离地配置,所以第一开口部能够导入进气,第二开口部能够将通过燃料供给装置的周围的空气排出,从而分别起到进气和冷却风排出的作用,在提高进气效率和冷却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构成进气***及燃料供给***的最适合的配置结构。
在第六方面发明中,在向开口罩的车辆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相对地配置透气部,该透气部分别使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透气。
因为在向下方延伸的脚部配置透气部,所以水滴等流落而不存留于开口罩,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3-3线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6是图5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作用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鞍乘型车辆
11 头管
21 主架
33 空气滤清器
36 燃料供给装置
39 进气口
60 主架罩
65 棱壁
67L 第一开口部
67R 第二开口部
68L、68R 鼓出部
70 开口罩
72L、72R 脚部
73L、73R 通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附图是从附图标记的朝向看的,图中的箭头(FRONT)表示车辆前方。
实施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鞍乘型车辆10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头管11的转向轴12;安装于该转向轴12的转向把13;安装于头管11的下端并且支承左右一对前叉部14L、14R(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以下同理)的上端的底部桥接部15;配置于头管11的前方并且指示车辆的方向的方向指示灯16;支承于前叉部14L并且被前轮挡泥板17覆盖上方及后方的前轮18。
另外,车架20具备:从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21;从该主架21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支承车座45的车座导轨22;在头管11的后部与主架21的前端上部之间接合并且加强头管11与主架的接合的加强板23。
另外,在主架21的中间部固定有发动机吊架24,在主架21的后部固定有枢轴板25。在发动机吊架24及枢轴板25安装有由发动机31及变速器32构成的动力单元30。
在主架21的前部下方下垂吊挂地设置有空气滤清器33,在该空气滤清器33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31的进气***34。进气***34由连接管35、燃料供给装置36及进气管37构成。另外,进气***34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使用喷射(インジェクション)等的结构。
悬架部件41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设置在枢轴板25,在该悬架部件41的后端部能够旋转地设置有后轮42。发动机31的输出经由变速器32传递至后轮42。
而且,在悬架部件41的后部与车座导轨22之间设置有后部缓冲部件43L,在车座导轨22的后部设置有覆盖后轮42的后轮挡泥板44。
在车座导轨22的上方设置有车座45,在该车座45的后方设置有把手杆46,在该把手杆46的下方配置有刹车灯47,在后轮42的侧方配置有***48。
在车架20安装有覆盖车架20、发动机31等的车罩50。
车罩50由主架罩60、护腿挡风板51L、前头罩52、侧罩53L、下罩54及后侧罩55构成,该主架罩60覆盖头管11的后方并且从主架21的上方覆盖至车宽度方向,该护腿挡风板51L覆盖驾驶者的腿部并且配置于主架罩60的前部,该前头罩52覆盖头管11的前方,该侧罩53L从护腿挡风板51L的后方覆盖车辆的侧部,该下罩54配置在侧罩53L的下方,该后侧罩55覆盖车座45的下方。在护腿挡风板51L的上部设置有凹陷呈V形的V形凹部56L。
接着,基于立体图对鞍乘型车辆1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鞍乘型车辆10在左右护腿挡风板51L、51R之间具有主架罩60。主架罩60具有:覆盖头管(图1,附图标记11)的后方的头管后方部61;与头管后方部61的下部连结并且覆盖主架(图1,附图标记21)及空气滤清器(图1,附图标记33)的上方的上升部62。
主架罩60在上升部62设置有用于将上方的空气导入主架罩60的内侧的开口部(后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能够透气地覆盖开口部的上方的开口罩70安装于主架罩60。开口罩70具备:在中央扩大的罩主体部71;从该罩主体部71的车宽度方向左右向车辆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72L、72R。
接着,对本发明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主架21的下方设置有空气滤清器33,空气滤清器33从主架21的下方向侧方延伸而形成。空气滤清器33在主架21的车宽度方向的左侧具有进气管道38,在进气管道38的端部设置有进气口39。另外,在主架21的车宽度方向的右侧且空气滤清器33的后方配置有燃料供给装置36。
主架罩60由曲面上部63、台阶部64L、64R、棱壁65、曲面侧部66L、66R、第一开口部67L及第二开口部67R构成,该曲面上部63覆盖主架21的上方,该台阶部64L、64R设置在该曲面上部63的车宽度方向左右下降一截的位置,该棱壁65从台阶部64L的一端向车宽度方向外方且上方立起并且与透气部73L相对地设置,该曲面侧部66L、66R覆盖主架21的车宽度方向侧方,该第一开口部67L在曲面侧部66L与台阶部64L之间且进气口39的上方开口,该第二开口部67R在曲面侧部66R与台阶部64R之间且燃料供给装置36的上方开口。
开口罩70具有:罩主体部71;设置于罩主体部71的左右的脚部72L、72R;分别设置于上述脚部72L、72R的车宽度方向中心侧的侧壁78L、78R并且朝向车宽度方向中心侧的透气部73L、73R。为了使第一开口部67L与车外透气而设置透气部73L,为了使第二开口部67R与车外透气而设置透气部73R,各透气部73L、73R相对地设置。
侧罩53L与曲面侧部66L的端部连结地设置,侧罩53R与曲面侧部66R的端部连结地设置。
车外的空气如箭头所示从透气部73L通过第一开口部67L,进入主架罩60的内侧,被导向进气口。
接着,对开口罩70的安装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开口罩70具有:设置于罩主体部71与脚部72L之间的呈凹形的凹部74L;设置于罩主体部71与脚部72R之间的呈凹形的凹部74R;设置于脚部72L的侧方并且供安装用螺栓75通过的通孔76L;设置于脚部72R的侧方并且供安装用螺栓75通过的通孔76R。
在主架罩60中,在比棱壁65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第一开口部67L向车宽度方向扩大,在该扩大位置形成有鼓出部68L,第二开口部67R在车辆前方位置扩大,在该扩大位置形成有鼓出部68R。鼓出部68L、68R设置在比透气部73L、73R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高度方向上开口面积变大,从而能够确保防水性、防尘性并且提高透气效率。主架罩60具备将螺栓75安装在鼓出部68L、68R的车辆前方侧的安装部69L、69R。设置于台阶部64L的棱壁65没有延伸至台阶部64L的下端,而与台阶部64L的下端跟前形成间隙。其结果是,被棱壁65阻挡的水等在车辆后方侧的台阶部64L的下端从间隙落下。水落下的位置是离开空气滤清器(图6,附图标记33)的进气口(图6,附图标记39)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水进入进气口39,并且水也不会存留在台阶部64L。
将设置于开口罩70的背面的突起部82***管道罩联接部83而联接,使螺栓75、75分别通过通孔76L、76R,与安装部69L、69R拧紧,从而能够将开口罩70安装于主架罩60。
接着,对安装开口罩70后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开口罩70安装在主架罩60的头管后方部61的下部,且上升部62的车辆前方位置。开口罩70具备对应于头管后方部61的曲面的U形部77,除了透气部73L、73R以外,能够将开口罩70无间隙地安装在主架罩60。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水及灰尘从车辆外方侵入第一开口部67L及第二开口部67R。
接着,对空气滤清器33的配置及第一开口部67L的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通过螺栓81将空气滤清器33的上部安装于加强板23。空气滤清器33配置在主架21的下方且头管11的车辆后方,在空气滤清器33的上部设置有进气口39。进气口39位于第一开口部67L的下方。其结果是,能够缩短从第一开口部67L到进气口39的距离。另外,鼓出部68L的后上端位于比进气口39更靠后方的位置。
另外,第一开口部67L的沿开口罩70的面的开口范围是开口范围A。第一开口部67L的上下方向的开口范围是开口范围B。进气管道38的上端位于比开口范围B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进气管道38与开口范围B在上下方向的重合范围是范围C。因为存在范围C,外部空气如粗箭头所示,直线地流入进气口39,从而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接着,对燃料供给装置36的配置与第二开口部67R的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燃料供给装置36配置在主架21的下方且空气滤清器33的车辆后方。燃料供给装置36位于比主架21更靠车宽度方向右侧的位置。在燃料供给装置36的上方开设第二开口部67R。
接着,对在俯视下的进气口39与第一开口部67L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一开口部67L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位于比进气管道38的进气口39更靠后方的位置。在俯视下,不存在第一开口部67L与进气口39重合的范围,因此,假设水从第一开口部67L落下,水也不会侵入进气口39。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第一开口部67L进入进气口39的车宽度方向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将来自第一开口部67L的空气吸入进气口39。
接着,对上述鞍乘型车辆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来自车辆侧方的水及灰尘如箭头(1)所示碰到开口罩70。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水及灰尘从第一开口部67L侵入主架罩60的内侧。另外,来自车辆上方的水及灰尘如箭头(2)所示碰到棱壁65。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水及灰尘从第一开口部67L侵入主架罩60的内侧。
一方面,车辆外方的空气如箭头(3)所示,从透气部73L进入,通过棱壁65的上方,如箭头(4)所示,导向进气口39。
另一方面,燃料供给装置36周边的空气如箭头(5)所示,从第二开口部67R通过通气部73R向车辆外方排出。
以下,对上述鞍乘型车辆10的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通过图8所示的结构,开口部67L配置在空气滤清器33的上方,因此,能够形成将车外的空气容易地导向空气滤清器33的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于主架罩60的开口部67L将吸入空气引入。
在此基础上,因为设置有开口罩70,所以能够抑制水、灰尘等从开口部67L、67R侵入,能够谋求提高防水性及防尘性。
通过如图3所示的结构,透气部73L、73R指向车宽度方向中心侧,因此,能够通过开口罩70的车宽度方向侧方防止来自车辆侧方的灰尘,能够使该灰尘很难到达透气部73L、73R,能够提高防尘性。
通过如图3所示的结构,因为在开口部67L的边缘立设有棱壁65,所以能够通过棱壁65防止水及灰尘侵入内方,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及防尘性。
因为开口部67L扩大,所以能够扩大开口面积,能够提高进气的导入效率。
通过如图3所示的结构,因为在开口部67L下配置有进气口39,所以能够缩短从开口部67L到进气口39的距离,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吸入空气的导入效率。
通过如图3所示的结构,在进气口39侧设置有第一开口部67L,在燃料供给装置36侧设置有第二开口部67R,使第一开口部67L与第二开口部67R分别左右分离地配置,因此,第一开口部67L能够导入空气,第二开口部67R能够将通过燃料供给装置36周围的空气排出,从而分别起到进气和冷却风排出的作用,在提高进气效率和冷却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构成进气***及燃料供给***的最适合的配置结构。
通过如图3所示的结构,因为在向下方延伸的脚部72L、72R配置有通气部73L、73R,所以能够使水滴等流落而不存留在开口罩70,从而能够谋求更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10中,在实施方式中,在主架21的车宽度方向左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3的进气口39,并且在第一开口部67L设置有棱壁65,在主架21的车宽度方向右侧配置有燃料供给装置36,并且设置有第二开口部67R,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左右相反地配置。
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适用于具有主架罩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转向自如地支承车辆的转向***的头管;从该头管朝向后方向斜下方延伸的主架;配置在该主架的下方且所述头管的后方的空气滤清器;覆盖该空气滤清器及所述主架的至少上方及侧方并且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主架罩,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
能够透气地覆盖所述开口部的上方的开口罩安装在所述主架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罩设置有朝向车宽度方向中心侧的透气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透气部的车宽度方向内方侧的所述开口部的边缘,与所述透气部相对地设置有向所述开口罩侧延伸的棱壁,
在比所述棱壁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设置有使所述开口部的前侧端部向上方扩展的鼓出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口部下配置有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架的车宽度方向左右的一侧且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方配置有燃料供给装置,并且,
在所述主架的车宽度方向左右的另一侧且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部配置有所述进气口,
所述开口部构成为具有:向所述主架罩的另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向所述主架罩的一侧且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上方开口的第二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开口罩一体地覆盖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并且,
所述开口罩具备向车辆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
在上述脚部的车辆内方侧分别设置有使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与车外透气的所述透气部,并且各所述透气部相对地配置。
CN201210151953.9A 2011-05-18 2012-05-16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27857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1702A JP5628741B2 (ja) 2011-05-18 2011-05-18 鞍乗型車両
JP2011-111702 2011-05-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5729A true CN102785729A (zh) 2012-11-21
CN102785729B CN102785729B (zh) 2014-09-17

Family

ID=47151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1953.9A Active CN102785729B (zh) 2011-05-18 2012-05-16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28741B2 (zh)
CN (1) CN102785729B (zh)
BR (1) BR102012011549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487A (zh) * 2016-09-28 2019-04-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4064B2 (ja) * 2013-02-28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990114B2 (ja) * 2013-02-28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117831B2 (ja) * 2015-01-29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75287A (ja) * 1988-04-28 1989-11-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3044748B2 (ja) * 1990-06-20 2000-05-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物品収納ボックス
JP3170245B2 (ja) * 1998-06-30 2001-05-2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369391A (zh) * 2001-01-30 2002-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空气滤清器
CN201080222Y (zh) * 2007-09-07 2008-07-0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弯梁式摩托车结构
CN101531224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两轮车的空气滤清器结构
CN101554903A (zh) * 2009-05-20 2009-10-14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空气滤清器
CN101987641A (zh) * 2009-07-31 2011-03-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JP2011057131A (ja) * 2009-09-11 2011-03-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75287A (ja) * 1988-04-28 1989-11-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3044748B2 (ja) * 1990-06-20 2000-05-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物品収納ボックス
JP3170245B2 (ja) * 1998-06-30 2001-05-2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369391A (zh) * 2001-01-30 2002-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空气滤清器
CN201080222Y (zh) * 2007-09-07 2008-07-0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弯梁式摩托车结构
CN101531224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两轮车的空气滤清器结构
CN101554903A (zh) * 2009-05-20 2009-10-14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空气滤清器
CN101987641A (zh) * 2009-07-31 2011-03-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JP2011057131A (ja) * 2009-09-11 2011-03-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487A (zh) * 2016-09-28 2019-04-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28741B2 (ja) 2014-11-19
CN102785729B (zh) 2014-09-17
JP2012240529A (ja) 2012-12-10
BR102012011549A2 (pt) 2013-06-18
BR102012011549B1 (pt) 202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249857B (zh)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JP572159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2086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EP3002189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086889B2 (ja) 後部燃料タンク
EP3002204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319362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JP3154590U (ja) 自動二輪車
JP684831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CN102691600B (zh) 空气滤清器结构
JP2013067296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2785729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5836006A (zh)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CN101172503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4512498A (zh) 车辆的尾灯结构
CN103182929A (zh) 骑乘型车辆
US8201654B2 (en)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
JP4802727B2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JP20071135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JP575984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WO2016159895A1 (en)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