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2132A - 扶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扶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2132A
CN102762132A CN2011800102673A CN201180010267A CN102762132A CN 102762132 A CN102762132 A CN 102762132A CN 2011800102673 A CN2011800102673 A CN 2011800102673A CN 201180010267 A CN201180010267 A CN 201180010267A CN 102762132 A CN102762132 A CN 1027621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lock
elastomeric element
armrest body
armrest
fac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02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2132B (zh
Inventor
小林贵雄
齐藤诚
加藤信治
森本隆
田村敏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62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2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2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21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60N2/767Angle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动作时产生的撞击声、具有高刚性、能够轻量化、薄型化的扶手装置。该装置包括:齿轮盘(30),在外周形成有啮合齿(31),被固定于座椅框架(11);盖板(40),安装于扶手主体(20),与扶手主体(20)一起夹着齿轮盘(30);啮合块(50),形成有与啮合齿(31)自由地啮合脱离的啮合齿(51)以及承载部(52),该承载部(52)通过与盖板(40)和扶手主体(20)中至少一方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使啮合齿(31,51)互相啮合,以位于齿轮盘(30)的外周一侧的方式被配置于扶手主体(20)与盖板(40)之间的空间(14),随着扶手主体(20)的正反向转动,能够在空间(14)内游动;以及板状的弹性部件(60),在被扶手主体(20)和盖板(40)中至少一方保持的状态下,配置在空间(14)内,并弹性地按压接触啮合块(50)。

Description

扶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车用座椅或者家具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扶手主体能够进行角度调整的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图39示出车用座椅1,座椅靠背3在座垫2的后部立起,在座椅靠背3的侧面安装有扶手4。扶手4相对于座椅靠背3能够沿用箭头A以及箭头B所示的正反方向转动。箭头A是扶手4的打开方向,箭头B是扶手4的关闭方向。扶手4能够在用实线表示的θ0的水平位置至用点划线表示的θ2的垂直位置的范围内进行正反方向的转动,在水平位置上为使用状态,在垂直位置上为收藏状态。该扶手4能够在θ0~θ2的范围内进行角度调整。作为能够使扶手4进行角度调整的现有结构,例如,记载在日本专利文献1等中。图40~42是在日本专利文献1等中记载的能够进行角度调整的现有扶手装置,下面,将说明其结构。
图40是现有扶手装置100的主视图,图41是沿a1-a2线的截面图,图42是沿a3-a4线的截面图。扶手装置100包括扶手主体120、齿轮盘130、棘爪盘140以及弹簧(扭簧)150。
扶手主体120通过安装螺栓160可转动地被安装于座椅靠背的座椅框架(靠背框架)110。为了承受扶手主体120的转动,在安装螺栓160与扶手主体之间,设置有焊接两片板材的支架板170(参照图41、图42)。
齿轮盘130以位于扶手主体120的表面上的方式通过安装螺栓160被固定于座椅框架110。在齿轮盘130的外周形成有锯齿状的啮合齿131。在啮合齿131的一侧的终端部形成有凸部132,该凸部132以朝向棘爪盘140侧比啮合齿131高的方式突出。
棘爪盘140以在啮合齿131一侧与齿轮盘130相邻的方式被安装于扶手主体120。棘爪盘140通过销180可转动地被安装于扶手主体120。在棘爪盘140上形成有与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配合的锯齿状的啮合齿141。而且,在棘爪盘140的与啮合齿1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卡合凸部142,在啮合齿141与第一卡合凸部142之间形成有第二卡合凸部143。上述卡合凸部142、143是以与齿轮盘130的凸部132相对应的方式形成的卡合凸部。棘爪盘140的啮合齿141以及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在扶手主体120的打开方向(参照图40)上是松弛的,可相互跨越,而在关闭方向B上升起且不可跨越。而且,为了能够使棘爪盘140的转动顺利,以被夹在扶手主体120之间的方式配置支架托板171(参照图41、图42)。
弹簧150的一端151通过沿板厚方向贯通扶手主体120而被卡合于扶手主体120,另一端152被卡合于棘爪盘140。由此,弹簧150以使啮合齿141与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配合的方式使棘爪盘140转动加力。
图40表示扶手主体120位于水平位置(图39的实线位置)的状态,棘爪盘140的啮合齿141与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配合。在该状态下,当使扶手主体120在图39所示的θ0~θ1之间沿打开方向(A方向)转动时,由于啮合齿141跨过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因而棘爪盘140进行转动。当在θ0~θ1之间使扶手主体120沿关闭方向(B方向)转动时,啮合齿141与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配合,棘爪盘140被夹在齿轮盘130与销180之间。由此,扶手主体120成为转动锁定状态。
接着,当在θ1~θ2之间使扶手主体120沿打开方向(A方向)转动时,在θ1处第二卡合凸部143跨过齿轮盘130的凸部132,棘爪盘14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啮合齿141与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分离,因而啮合齿131、141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在θ1~θ2之间,扶手主体120能够沿A、B两个方向转动。
当使扶手主体120从由图39的点划线所示的收藏位置(θ2的位置)向关闭方向(B方向)转动返回至θ0时,第一卡合凸部142跨过齿轮盘130的凸部132,棘爪盘1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棘爪盘140的啮合齿141与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成为啮合状态。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行扶手主体120的角度调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53836号公报
在现有的扶手装置100中,棘爪盘140通过弹簧150而被加力,当沿打开方向(A方向)使扶手主体120转动时,由于棘爪盘140通过弹簧150的全部的弹簧载荷而转动,因而棘爪盘140的啮合齿141跨越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向下一个啮合齿移动时,就会猛烈地咬入。因此,产生较大的撞击声。尤其是在棘爪盘140的尺寸较大或者质量较大时,由于转动的惯性矩大,因而咬入时的势头大,棘轮140自身因撞击的振动而共振。而且,该共振传播至金属性的齿轮盘130或者扶手主体120,形成更大的撞击声。并且,在棘爪盘140的第一卡合凸部142以及第二卡合凸部143跨越齿轮盘130的凸部132时,也将产生较大的撞击声。因此,在现有的扶手装置100中,由于在动作时产生较大的撞击声,因而存在着商品性下降的问题。
而且,在现有的扶手装置100中,支撑棘爪盘140的转动的销180是通过铆接被固定于扶手主体120的单端固定,容易倒下,因此,相对于横向(C方向)的负荷和开闭方向的负荷,其刚性低,不具有足够的强度,存在着可靠性差的问题。
并且,在现有的扶手装置100中,不仅需要用于与齿轮盘130进行啮合及其解除的大的棘爪盘140,而且,还需要用于顺利地进行扶手主体120的转动的支架托板170或者用于顺利地进行棘爪盘140的转动的支架托板171,部件数量多,而且,为了进行顺利地转动,需要加厚扶手主体120的板厚。
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难以进行轻量化或者薄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手装置,其能够减少动作时所产生的撞击声,具有较高的刚性,而且能够轻量化、薄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的扶手装置,所述扶手装置的扶手主体能够进行角度调整,所述扶手主体能正反向转动地被安装于座椅框架,所述扶手装置包括:齿轮盘,在外周形成有啮合齿,被固定于所述座椅框架;盖板,安装于所述扶手主体,与所述扶手主体一起夹着所述齿轮盘;啮合块,形成有与所述啮合齿自由地啮合脱离的啮合齿以及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通过与所述扶手主体和盖板中至少一方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使所述啮合齿互相啮合,所述啮合块以位于所述齿轮盘的外周一侧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扶手主体与盖板之间的空间,随着所述扶手主体的正反向转动,能够在所述空间内游动;以及板状的弹性部件,在由所述扶手主体和盖板中至少一方保持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所述空间内,并弹性地按压接触所述啮合块,其中,所述弹性部件根据所述扶手主体的正向转动,对与所述齿轮盘啮合的啮合状态的啮合块赋予向一个方向推进的推进力,保持与所述齿轮盘啮合脱离的啮合脱离状态的啮合块。
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1记载的扶手装置,所述扶手主体和所述盖板由形成有成为同轴位置的轴承孔的板状部件构成,在所述齿轮盘上,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与所述轴承孔的内面抵接,并支撑所述扶手主体和所述盖板中至少一方的转动。
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1记载的扶手装置,在所述齿轮盘的啮合齿的一侧的终端部设置隔离部,另一方面,在另一侧的终端部设置解除爪,当所述啮合块到达所述隔离部时,由所述弹性部件向啮合块施加的接触压力比通常时的接触压力增大,当所述啮合块到达所述解除爪时,由所述弹性部件向啮合块施加的接触压力恢复至通常时的接触压力。
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3记载的扶手装置,在所述啮合块上形成有嵌合凹部,当所述接触压力比通常时的接触压力增大时,所述弹性部件嵌合于所述嵌合凹部。
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1记载的扶手装置,在所述啮合块的承载部与所述盖板之间配置有高刚性的叶子板。
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3记载的扶手装置,所述啮合块包括第一按压接触部以及第二按压接触部,通常时,弹性部件按压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接触部,弹性部件以接触压力比通常时增大的方式按压接触所述第二按压接触部,所述第一按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接触部连续。
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6记载的扶手装置,所述啮合块的第一按压接触部或者所述弹性部件按压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接触部的部位向着使所述弹性部件的接触压力增减的方向倾斜。
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发明,作为权利要求1记载的扶手装置,所述弹性部件为从两侧夹入所述啮合块的大致U字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成为如下所述的扶手装置,即、能够降低动作时产生的撞击声,具有较高的刚性,而且能够轻量化、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C1-C2线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C3-C4线的截面图。
图4(A)、(B)、(C)是扶手主体的侧视图、d3-d4线的截面图、d1-d2线的截面图。
图5(A)、(B)、(C)、(D)是齿轮盘的主视图、f1-f2线的截面图、f3-f4线的截面图、f5-f6线的截面图。
图6(A)、(B)、(C)、(D)是齿轮盘的主视图、e1-e2线的截面图、e3-e4线的截面图、e5-e6线的截面图。
图7(A)、(B)、(C)、(D)是啮合块的主视图、g1-g2线的截面图、平面图、侧面图。
图8(A)、(B)是弹性部件的平面图、主视图。
图9(A)、(B)是衬垫的主视图、侧面图。
图10(A)、(B)、(C)是叶子板的主视图、平面图、侧面图。
图11是示出使用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扶手装置的水平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中的齿轮盘与啮合块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使扶手主体向打开方向转动了4°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15是示出使扶手主体向打开方向转动了8°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16是示出接续图15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17是示出相对于图16使扶手主体向关闭方向动作时的锁定状态的动作图。
图18是示出扶手装置的θ1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示出使扶手主体转动至θ1跟前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20是示出使扶手主体转动了θ1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21是示出使扶手主体转动了θ2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22是示出扶手装置的收藏状态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啮合块与弹性部件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24是示出啮合块与弹性部件的动作关系的特性图。
图25是示出啮合块与弹性部件的第一变形方式的主视图。
图26是示出啮合块与弹性部件的第二变形方式的主视图。
图27是示出啮合块与弹性部件的第三变形方式的截面图。
图28(A)、(B)、(C)是示出啮合块与弹性部件的第四变形方式的主视图、h1-h2线的截面图、侧面图。
图29(A)、(B)、(C)是示出啮合块的第五变形方式的主视图、平面图、侧面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2是图31的i1-i2线的截面图。
图33是图31的i3-i4线的截面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5是图34的j1-j2线的截面图。
图36是图34的j3-j4线的截面图。
图37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图34的j1-j2线的截面图。
图3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图34的j3-j4线的截面图。
图39是包括扶手的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40是示出现有的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41是图40的a1-a2线的截面图。
图42是图40的a3-a4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使它们对应。
图1~图2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10。该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10适用于车用座椅,但同样能够适用于家具用座椅。
如图1~图3所示,扶手装置10包括扶手主体20、齿轮盘30、盖板40、啮合块50以及弹性部件60。
扶手主体20通过安装螺栓13可正反转动地被安装于座椅靠背的座椅框架11。即、如图12所示,扶手主体20相对于座椅框架11能够沿两个方向即、由箭头A表示的打开方向(正向)和由箭头B表示的关闭方向(逆向)转动。
扶手主体20是用于支撑座椅就座者的肘部的部件,由具有底板部24的长形的盘状板状部件形成。如图4所示,在扶手主体20的底板部24上,以与衬垫70的轴部72配合的方式形成有轴承孔21。而且,在轴承孔21的附近形成有叶子板用凹部22以及弹性部件用凹部23。
如图5所示,齿轮盘30由形成为大致三叶草形状的板状部件形成。在齿轮盘30的外周形成有锯齿状的啮合齿31,同时在啮合齿31的一侧的终端部形成有隔离部32,在另一侧的终端部形成有解除爪33。隔离部32以及解除爪33以向啮合齿3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隔离部32经由斜面部37而与啮合齿31连接。
在齿轮盘30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安装螺栓13贯通的安装孔34。在以安装孔34为中心的三个方向的位置形成有相对于板厚方向弯曲为直角状的安装脚部35。如图1~图3所示,安装脚部35贯通扶手主体20的轴承孔21,并与座椅框架11抵接,在该抵接状态下,将安装螺栓13拧入座椅框架11。由此,齿轮盘30以固定状态被安装于座椅框架11。在以齿轮盘30中的安装孔34为中心的四个方向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小圆弧状的支撑凸部36。多个支撑凸部36位于同一个圆的圆周,而且,沿与安装脚部35相反的方向突出。
盖板40与扶手主体20一起夹着齿轮盘30。如图6所示,盖板40由具有大致圆形的顶板部45的盘状的板状部件形成,盖板40在使与顶板部45相对应的凹陷部分朝向扶手主体20覆盖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于扶手主体20而与扶手主体20成为一体。因此,盖板40和扶手主体20一体地转动。在使盖板40与扶手主体20一体化的状态下,在顶板部45与扶手主体20的底板部24之间形成空间14(参照图11、图2、图3)。在该空间14中,配置有后述的啮合块50、弹性部件60、叶子板15。齿轮盘30在位于该空间14内的状态下成为由盖板40与扶手主体20夹着的状态。
在盖板40的顶板部45上形成有成为与扶手主体20的轴承孔21同轴位置的轴承孔41。如图1所示,齿轮盘30的多个支撑凸部36与轴承孔41的内面抵接。通过该抵接,可以支撑盖板40与扶手主体20的一体转动。并且,在盖板40的顶板部45上形成有向外方扩展的承载部46。在接近承载部46的位置上形成有叶子板用凹部42以及弹性部件用凹部43。叶子板用凹部42用于与扶手主体20的叶子板用凹部22一起夹着并固定后述的叶子板15。弹性部件用凹部43用于与扶手主体20的弹性部件用凹部23一起可移动地夹着弹性部件60。承载部46位于叶子板15的后侧(参照图11),用于承受来自叶子板15的负荷。
如图7所示,啮合件50形成为半月状的块状。在啮合件50上,在外周的一边形成咬入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而卡合的锯齿状啮合齿51。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和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在扶手主体20的打开方向(参照图41)上是平稳的,可相互跨越,而在关闭方向B上升起,不能跨越。啮合块50以位于齿轮盘30的外周侧的方式被配置于扶手主体20与盖板40之间的空间14内。与啮合齿51相反的一侧的一边成为圆弧状的承载部52。承载部52面向盖板40的顶板部45,如图11所示,经由叶子板15而与盖板40抵接。通过该抵接,啮合齿51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啮合。
在啮合块50上,形成有第一按压接触部54和第二按压接触部55。如图7所示,第一按压接触部54由朝向前端厚度渐渐变薄的两侧倾斜面形成。第二按压接触部55与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终端部分连续,第二按压接触部55具有比第一按压接触部54厚的规定的厚度。后述的弹性部件60与第一按压接触部54和第二按压接触部55按压接触。通常时,弹性部件60与第一按压接触部54按压接触。通常是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啮合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弹性部件60与第二按压接触部55按压接触时,由弹性部件60向啮合块50施加的接触压力比通常时的接触压力增大。
在啮合块50上形成有嵌合凹部56。嵌合凹部56通过使第二按压接触部55局部凹陷而形成,在弹性部件60按压接触第二按压接触部55时,弹性部件60嵌合。通过该嵌合,弹性部件60能够可靠地保持啮合块50。
如图8所示,弹性部件60由将薄板弯曲为大致U字形的板簧部件形成。弹性部件60具有基部61,侧板部62从该基部61的两侧连续,弯曲部与侧板部62的前端连续,弯曲部63的端部成为前端部64。前端部64为开口状态,啮合块50能够从前端部64***。而且,两侧的侧板部62以向前端侧渐渐地互相接近的方式倾斜,由此,按压接触啮合块50的弹力被赋予弹性部件60。弯曲部63是用于确保与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进行滑动的部位。该弹性部件60在被支撑于扶手主体20以及盖板40的弹性部件用凹部23、43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扶手主体20和盖板40形成的空间14内。此时,弹性部件60成为从前端部64***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前端部64和弯曲部63夹着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并保持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组装有衬垫70。如图9所示,衬垫70由板状部件形成,在中央部分形成有与扶手主体20的轴承孔21同轴的轴承孔71,在外周部分的四等分位置上形成有轴部72,在轴部72之间形成有脚部容纳凹部73。如图2和图3所示,衬垫79以被夹在座椅框架11与齿轮盘30之间的方式配置。此时,轴承孔71与扶手主体20和盖板40的轴承孔21、41同轴。齿轮盘30的安装脚部35进入脚部容纳凹部73。此外,没必要时,可以衬垫70省略。
图10示出叶子板15。叶子板15由形成为圆弧状的板部件构成,被配置在盖板40的承载部46与啮合块50的承载部52之间,因而,成为被它们夹着的状态,承受较强的负荷。作为叶子板15,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将金属板淬火而具有挠曲小的刚性和耐磨损性的材料。
在上述扶手装置10中,齿轮盘30、衬垫70通过安装螺栓13被固定于座椅框架架11。另一方面,扶手主体20、盖板40、啮合块50、弹性部件60以及叶子板15相对于固定侧的齿轮盘30可以一体地转动。在此,啮合块50被配置于由齿轮盘30、扶手主体20、盖板40、叶子板15以及弹性部件60围成的空间14内,在该空间内可以游动(参照图11)。
接下来,根据图12~图22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动作。图12示出扶手主体20位于水平位置的状态,图18示出使扶手主体20倾斜至θ1的状态,图22示出扶手主体20的收藏状态。图12的箭头A、B以及位置θ0、θ1、θ2对应于图26,箭头A是扶手主体20的打开方向(正向),箭头B是关闭方向(逆向)。
在图12的状态下,当使扶手主体20在θ0~θ1之间沿打开方向(A方向)转动时,由扶手主体20和盖板40保持的弹性部件60以将啮合块50嵌入齿轮盘30和叶子板15之间的方式压入。通过该压入,当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跨越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时,则与下一个啮合齿卡合。下面,根据图13~图16来具体地说明该动作。
图13示出扶手主体20为θ0的状态,图14是使扶手主体20从图13的状态向打开方向转动4°的状态,通过使扶手主体20转动,弹性部件60同步转动,由弹性部件60保持的啮合块50借助于由弹性部件60提供的推进力沿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的外周推进。
图15是使扶手主体20进一步旋转至8°的状态。由于啮合块50进一步推进,因此,为跨越啮合中的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之前的状态,如图16所示,跨越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啮合块50与齿轮盘30的下一个啮合齿31啮合。
在上述图13~图16的动作中,通过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按压接触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通常时的接触压力压入啮合块50,但在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与第一按压接触部54之间将会产生摩擦阻力。由于压入啮合块50的力被该摩擦阻力所消耗,因而,啮合块50跨越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时的移动速度降低。因此,在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咬入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时的势头减弱,能够减少撞击声。除此之外,由于啮合块50在由齿轮盘30、扶手主体20、盖板40、叶子板15以及弹性部件60围成的空间(空间14)内处于游动的状态,因而啮合块50咬入齿轮盘30时产生的撞击声难以传播至扶手主体20或者盖板40。如上所述,能够具有较大地减少撞击声的效果。
在此,当使扶手主体20在θ0~θ1之间沿关闭方向(B方向)转动时,啮合块50被夹在齿轮盘30与叶子板15之间,啮合块50的承载部52经由叶子板15间接地与盖板40的承载部46抵接。通过该抵接,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啮合而成为啮合状态。图17表示在θ0~θ1之间通过使扶手主体20沿关闭方向转动而被锁定的状态。此时,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在关闭方向(B方向)上立起,因而是不可跨越的状态,而且,通过啮合块50与叶子板15的基于承载部52、46的楔效果而牢固地啮合。由此,锁定扶手主体20向关闭方向(B方向)的转动。
图18是通过扶手主体20向打开方向转动,扶手主体20到达θ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扶手主体20进一步向θ2打开转动。通过该转动,啮合块50沿着齿轮盘30的斜面部37在齿轮盘30的扩径方向移动。由于啮合块50的移动,斜面部37、叶子板15、弹性部件60所形成的空间变窄,啮合块50无处行进,啮合块50深深地进入弹性部件60内。由此,啮合块51跃上齿轮盘30的隔离部32。与此同时,啮合块50被弹性部件60抱入而被弹性部件60所保持(参照图22)。即,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0按压接触第二按压接触部55,通过向第二按压接触部55按压接触,弹性部件60向啮合块50施加的接触压力大于通常时的接触压力。此时,由于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进入啮合块50的嵌合凹部56,因此,啮合块50被可靠地保持。在该θ1~θ2之间,由于啮合块51、31为解除啮合状态,因此,相对于正反任一方向,都能够使扶手主体20自由地转动。
图19~图21示出使扶手主体20沿打开方向从θ1之前转动至θ2时的啮合块50以及弹性部件60的动作。图19是使扶手主体20转动至θ1之前的状态,啮合块50沿齿轮盘30的斜面部37移动至齿轮盘30的终端部。
图20示出从图19的状态开始进一步使扶手主体20转动而到达θ1的状态。啮合块50与齿轮盘30的斜面部37的终端连接设置而跃上隔离部32,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进入啮合块50的嵌合凹部56,啮合块50由弹性部件60抱入并被保持。由此,维持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图21是使扶手主体20进一步转动至θ2的状态,扶手主体20到达θ2,成为图22所示的收藏状态。
对于扶手主体20位于θ2的收藏位置的图22的状态,在使扶手主体20沿关闭方向(B方向)转动时,啮合块50在被弹性部件60保持的状态下,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具有间隔,即,啮合齿51不与啮合齿31啮合,能够自由地移动至θ0的位置。
当扶手主体20到达θ0时,啮合块50由于与齿轮盘30的解除爪抵接而沿与弹性部件60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脱离与嵌合凹部56的嵌合而恢复至按压接触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通常时的状态。此时,啮合块50被夹在齿轮盘30与叶子板15之间,其承载部52经由叶子板15而与盖板40的承载部46间接抵接。由此,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与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成为啮合的啮合状态,并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现有的结构中,当棘爪盘140的第一卡合凸部142跨越齿轮盘130的凸部132而成为锁定的状态时,由于棘爪盘140转动,齿轮盘130的啮合齿131冲击性地碰撞棘爪盘140的啮合齿141,因而产生很大的撞击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从啮合块50的嵌合凹部56移动至第二按压接触部55时,始终伴随摩擦,同时进行移动,因而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撞击声。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随着啮合齿51相对于啮合齿31的移动,弹性部件60压入啮合块50,但是,由于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按压接触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因而在弹性部件60与啮合块50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压入啮合块50的力被摩擦阻力所消耗。因此,啮合块50跨越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时的移动速度降低,啮合块50的啮合齿51咬入齿轮盘30的啮合齿31时的冲力减弱,能够降低撞击声。而且,由于啮合块50在空间14内处于游动的状态,因而啮合块50咬入齿轮盘30时产生的撞击声难以传播至扶手主体20或者盖板40,由此还能够降低撞击声。
而且,弹性部件60只是被保持在扶手主体20与盖板49之间的空间14中,并作用于啮合块50。因此,没必要加固或者连接弹性部件60,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易于组装。
并且,形成为利用由板状部件构成的扶手主体20以及盖板40夹着固定侧的齿轮盘30的结构,同时形成为齿轮盘30的支撑凸部36通过与扶手主体20的轴承孔21和盖板40的轴承孔41的内面抵接而进行支撑的结构,因而相对于开闭方向(A方向和B方向)的负荷以及横向(图41中的C方向)的负荷具有大的刚性。除此之外,由于不需要用于支撑扶手主体20的转动的轴状部件或者支架托板,因而部件数量减少,能够进行轻量化和薄型化。
图23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啮合块50与弹性部件60的关系。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0由大致U字状的板簧部件构成,前端部64和弯曲部63夹着啮合块50的倾斜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在该状态下,随着扶手主体20的正向转动(A方向转动),当向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内侧压入前端部65时,推进力作用于啮合块50,啮合块50以从弹性部件60飞出的方式移动。该动作与用指尖捏毛豆的豆荚时里面的豆子飞出同样。如上所述,该啮合块50的移动是以啮合块50被夹入齿轮盘30与盖板40之间的方式而被压入的。
为了通过弹性部件60的接触压力使啮合块50推进,或者调整推进的强弱,需要适当地设定两个倾斜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角度2α。在利用碳钢制作啮合块50和弹性部件60时,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与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的摩擦系数μ为0.12~0.15左右,为了使弹性部件60挤出啮合块50,α≧ρ的关系是必要的。在此,ρ是摩擦角度,由于tan ρ=μ,因此,当μ=0.15时,
Figure BDA00002034432500141
(μ=0.12时,
Figure BDA00002034432500142
),当两面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所成的角度2α大约为17°以上(μ=0.12时,角度2α为14°以上)时,能够推进啮合块50。
图23示出两面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所成的角度2α、夹着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的负荷P(P是弹性部件63相对于中心线直角方向的负荷)以及啮合块50推进的推进力F的关系。在P、α、ρ、F之间,由式1表示的楔形关系成立:
F=2N(sin(ρ-α)/cos ρ)    ......式1
在此,推进力F表示弹性部件60的负荷P作用于第一按压接触部54时作用于啮合块50的推进方向(图23的F方向)的负荷。
N为作用于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垂直阻力,式2的关系成立:
N=Pcosα    ......式2
在式1中,
(1)推进力F为正(0<)时
成为弹性部件60与啮合块50之间的摩擦力大于通过弹性部件60的负荷压出啮合块50的力的状态。
具体而言,是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斜面角度α小于摩擦角度ρ的情况,即使弹性部件60夹入第一按压接触部54,仍然是啮合块被保持而不动的状态。
(2)推进力F为0时
成为由弹性部件60的负荷压出啮合块50的力和弹性部件60与啮合块50之间的摩擦力均衡的状态。
即使弹性部件60夹入第一按压接触部54,仍然是啮合块被保持而不动的状态。
(3)推进力F为负(0>)时
成为由弹性部件60的负荷压出啮合块50的力大于弹性部件60与啮合块50之间的摩擦力的状态。
具体而言,是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斜面角度α大于摩擦角度ρ的情况,当弹性部件60夹入第一按压接触部54时,啮合块沿图23的F方向被压出。
图24特性图中的纵轴F/P是式1的推力F除以弹簧力P的值,示出弹簧力P多大程度上变换为推力F。横轴表示第一按压接触部的角度2α。如图24所示,ρ=8.5°时,2α=17°以上,F/P为负(0>),能够使啮合块50产生推力。如图24所示,2α的值越小,由于摩擦,弹簧力P变换为推力F的效率越下降。另一方面,如果2α增大,则弹性部件推进啮合块50的力将变大。在图24中,当超过2α=50°附近时,纵轴的F/P超过-0.5(F值为P值的50%)。由于由该附近摩擦减少,因而弹簧力F易于变换为推进力F。相反,由于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与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因而抑制推进速度的效果减少,降低撞击声的效果减小。在图24中,示出能够获得撞击声降低效果与啮合块50可靠推进的角度2α为14°~48°左右,尤其是30°附近最稳定。
而且,如果2α变大(90°以上),则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有效长度变短,在啮合齿跨越一个齿之前,弹性部件的弯曲部63嵌入第二按压接触部55,不产生推进力,因而易于发生不能可靠地进行啮合齿的啮合的情况。
摩擦系数μ(tanρ)的值根据弹性部件60以及啮合块50的材料或者表面粗糙度、润滑剂等不同而变化。在适当的组合中恰当的第一按压接触部的角度2α作为一般式的公式3能够通过式1和式2表示:
F/P=2N(sin(ρ-α)/cosρ)/P
=2cosα(sin(ρ-α)/cos ρ)
在此,根据成为上述-0.5<F/P<0的最优条件:
-0.5<2cosα(sin(ρ-α)/cosρ)<0    ……式3
图25~图28分别示出啮合块50与弹性部件60的变形方式。在图25的第一变形方式中,为使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中的一方形成为倾斜面、使另一方形成为平面的结构。在图26的第二变形方式中,为使两面第一按压接触部54形成为球面状的结构。在图27的第三变形方式中,为使弹性部件60形成为大致L字形,而只有一个弯曲部63按压接触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的结构。图28的第四变形方式是如下所述结构:不在弹性部件60上形成弯曲部63,而是将与弯曲部63对应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的倾斜面部66,另一方面,使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形成为球面。在上述任一种变形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60和啮合块50,都能够以通过使弹性部件60按压接触啮合块50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推进啮合块50的方式进行设计。
图29示出啮合块50的第五变形方式。图29中的啮合块50包括由钢等金属形成的主体部57以及由树脂形成的盖部58。在主体部57上形成有啮合齿51、承载部52以及具有嵌合凹部56的第二按压接触部55。盖部58覆盖在主体部57上,通过热熔敷等与主体部57一体化。盖部58用于形成第一按压接触部54,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由弹性部件60向第一按压接触部54(盖部58)按压接触。
图30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10A。在图30所示的扶手装置10A中,啮合块50A的第一按压接触部54A为沿着向扶手主体20的打开方向(A方向)转动的方向使厚度逐渐增加的形状。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也能够通过使弹性部件60的弯曲部63按压接触第一按压接触部54A而进行动作。
图31~图33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10B。在扶手装置10B中,衬垫70A进入并嵌合于扶手主体20的轴承孔21。由此,由衬垫70A支撑扶手主体20的转动。在上述结构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横向负荷的刚性。而且,在衬垫70A上,安装脚部75A沿与板厚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其前端部与座椅框架11抵接。由此,不需要相对于齿轮盘30形成安装脚部35。
图34~图36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10C。在该扶手装置10C中,在扶手主体20的底板部24上形成有局部凹陷的凹部25。凹部25对应于盖板40的顶板部45而形成。通过形成上述凹部25,能够形成容纳啮合块50、弹性部件60、齿轮盘30、叶子板15的容纳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它们配置在空间14内。此外,凹部既可以设置于盖板40,也可以设置于盖板40和扶手主体20双方。
图37和图38示出图34中的j1-j2线和j3-j4线中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在该方式中,盖板40被配置在座椅框架11一侧。因此,座椅框架11的底板部24以覆盖齿轮盘30等的方式弯曲。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省去啮合块50与盖板40之间的叶子板15,使盖板40的承载部46与啮合块50的承载部52直接抵接。而且,也可以是不使扶手主体20和盖板40双方保持弹性部件60,而使它们中的任一方保持的结构。并且,可以是使啮合块50的承载部52与盖板40或者扶手主体20的至少一方的承载部间接或者直接地抵接的结构。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  扶手装置           11座椅框架
14空间                                15叶子板
20扶手主体                            30齿轮盘
31啮合齿                              32隔离部
33解除爪                              36支撑凸部
70、70A衬垫                           40盖板
46承载部                              50啮合块
51啮合齿                              52承载部
54第一按压接触部                      55第二按压接触部
56嵌合凹部                            60弹性部件
63弯曲部                              64前端部

Claims (8)

1.一种扶手装置,所述扶手装置的扶手主体能够进行角度调整,所述扶手主体能正反向转动地被安装于座椅框架,所述扶手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齿轮盘,在外周形成有啮合齿,并被固定于所述座椅框架;
盖板,安装于所述扶手主体,与所述扶手主体一起夹着所述齿轮盘;
啮合块,形成有与所述啮合齿自由地啮合或脱离的啮合齿以及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通过与所述扶手主体和所述盖板中至少一方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使所述啮合齿互相啮合,所述啮合块以位于所述齿轮盘的外周一侧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扶手主体与所述盖板之间的空间,随着所述扶手主体的正反向转动,能够在所述空间内游动;以及
板状的弹性部件,在由所述扶手主体和所述盖板中至少一方保持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所述空间内,并弹性地按压接触所述啮合块,其中,所述弹性部件根据所述扶手主体的正向转动,对与所述齿轮盘啮合的啮合状态的所述啮合块赋予向一个方向推进的推进力,保持与所述齿轮盘啮合脱离的啮合脱离状态的所述啮合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主体和所述盖板由形成有成为同轴位置的轴承孔的板状部件构成,在所述齿轮盘上,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与所述轴承孔的内面抵接,并支撑所述扶手主体和所述盖板中至少一方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齿轮盘的所述啮合齿的一侧的终端部设置隔离部,而在另一侧的终端部设置解除爪,当所述啮合块到达所述隔离部时,由所述弹性部件向所述啮合块施加的接触压力比通常时的接触压力增大,当所述啮合块到达所述解除爪时,由所述弹性部件向所述啮合块施加的接触压力恢复至通常时的接触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啮合块上形成有嵌合凹部,当所述接触压力比通常时的接触压力增大时,所述弹性部件嵌合于所述嵌合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啮合块的承载部与所述盖板之间配置有高刚性的叶子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块包括第一按压接触部以及第二按压接触部,通常时,所述弹性部件按压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接触部,所述弹性部件以所述接触压力比通常时增大的方式按压接触所述第二按压接触部,所述第一按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接触部连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块的第一按压接触部或者所述弹性部件按压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接触部的部位向着使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接触压力增减的方向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从两侧夹入所述啮合块的大致U字形状。
CN201180010267.3A 2010-02-23 2011-02-21 扶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21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7651 2010-02-23
JP2010037651 2010-02-23
PCT/JP2011/053751 WO2011105341A1 (ja) 2010-02-23 2011-02-21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2132A true CN102762132A (zh) 2012-10-31
CN102762132B CN102762132B (zh) 2016-06-08

Family

ID=44506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026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2132B (zh) 2010-02-23 2011-02-21 扶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88072B2 (zh)
CN (1) CN102762132B (zh)
WO (1) WO201110534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96786A (zh) * 2015-07-30 2017-05-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扶手和汽车座椅
CN110254311A (zh) * 2019-06-25 2019-09-20 上海国琻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角度调节机构及包含其的汽车座椅扶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7750B1 (ja) * 2014-01-10 2014-08-06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角度調節機構
WO2023007542A1 (ja) * 2021-07-26 2023-02-02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786A (ja) * 2003-08-20 2005-03-17 Otics Corp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2005153836A (ja) * 2003-11-28 2005-06-16 Bizen Hatsujo Kk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CN1849472A (zh) * 2003-09-10 2006-10-1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角度位置调整机构
CN201384264Y (zh) * 2009-03-25 2010-01-20 东莞豪文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座椅扶手前后调节装置和上下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360U (ja) * 1984-06-26 1986-01-2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シ−トの可動ア−ムレストのロツ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786A (ja) * 2003-08-20 2005-03-17 Otics Corp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CN1849472A (zh) * 2003-09-10 2006-10-1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角度位置调整机构
JP2005153836A (ja) * 2003-11-28 2005-06-16 Bizen Hatsujo Kk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CN201384264Y (zh) * 2009-03-25 2010-01-20 东莞豪文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座椅扶手前后调节装置和上下调节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96786A (zh) * 2015-07-30 2017-05-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扶手和汽车座椅
CN106696786B (zh) * 2015-07-30 2018-12-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扶手和汽车座椅
CN110254311A (zh) * 2019-06-25 2019-09-20 上海国琻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角度调节机构及包含其的汽车座椅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2132B (zh) 2016-06-08
JP5688072B2 (ja) 2015-03-25
WO2011105341A1 (ja) 2011-09-01
JPWO2011105341A1 (ja) 201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2132A (zh) 扶手装置
JP618105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43819B2 (ja) 椅子の背凭れ用反力機構及びこれを組み込んだ椅子
US8042872B2 (en)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s
JP366727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ヒンジ機構
WO2009145261A1 (ja) シート
CN102612449A (zh) 汽车座垫用抽动装置
CA2491841A1 (en) Chair with tiltable backrest
WO2006075413A1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EP1731357A1 (en) Automobile seat
JP201120733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030071182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회전반
EP2805849B1 (en) Vehicle seat reclining device
JP454419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39623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156576B2 (ja) 後突衝撃吸収ユニッ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骨組み構造体
CN104213621B (zh) 人体局部清洗装置
FR2935113A1 (fr) Repose-tete lateral pour siege de vehicule de transport de passagers.
JP2013184488A (ja) ヘッドレスト
CN102510818B (zh) 具有软闩锁机构的座椅组件
JP7489124B2 (ja) 椅子及び階段式移動観覧席
CN210912127U (zh)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JP5634917B2 (ja) 缶蓋および飲料缶
JP6800234B2 (ja) シート
JP645150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