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1474A - 纸张形成造纸网 - Google Patents

纸张形成造纸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1474A
CN102741474A CN2011800077991A CN201180007799A CN102741474A CN 102741474 A CN102741474 A CN 102741474A CN 2011800077991 A CN2011800077991 A CN 2011800077991A CN 201180007799 A CN201180007799 A CN 201180007799A CN 102741474 A CN102741474 A CN 102741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line
tissue layer
vertical
fabric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77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1474B (zh
Inventor
沃尔夫冈·海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ritz Technology and Asset Management GmbH
Andritz Fiber Drying AB
Original Assignee
Andritz Fiber Drying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627049&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741474(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ritz Fiber Drying AB filed Critical Andritz Fiber Drying AB
Publication of CN102741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1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5/00Purification of the pulp suspension by mechanical means; Apparatu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5/00Woven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21F1/0045Triple layer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per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ulti-Layer Textile Fabric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被构造成多层织物的纸张形成造纸网,其中所述织物具有十六根纵向线的纵向线重复,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四根纵向线(11-14)被构造成上纵向线,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八根纵向线(31-38)被构造成下纵向线,并且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剩余的四根纵向线(21-24)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在每一情形中,每对功能纵向线包括彼此相邻地布置的两根纵向线,且所述两根纵向线交替地完成第一组织,其中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四根纵向线中的至少一根线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并且由此将下织物层连接到上织物层。

Description

纸张形成造纸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多层织物制成的纸张形成屏网(screen),所述多层织物被使用在造纸过程中,在造纸机的润湿端的纸张形成部分中用于排干纤维悬浮液。
背景技术
在造纸中的主要过程是纸张的形成(纸张形成),通过使用所谓的纸张形成屏网或造纸机屏网而在造纸机的润湿端的纸张形成部分中借助于过滤来排干纤维悬浮液,从而实现纸张的形成。
在这方面,纤维悬浮液是悬浮在水中的木质纤维或纤维素纤维、填料以及辅助化学剂的混合物。
为了能够生产尽可能均匀的纸张,有必要正好在纸张成形之前将纤维悬浮液内的水的量提高到或设定到大约99%。这确保了纤维能够被均匀地分布于水中,这对于所要形成的纸张的质量是有益的。
通过以上提到的在纸张形成部分内,即在纸张形成过程期间的过滤过程,水的量被降低到大约80%。纸纤维以及填料和辅助剂以均匀分布的方式呈无纺织物的形式保持在造纸屏网上。
尽管在过去主要借助于适用于弗氏(Fourdrinier)造纸机的造纸机屏网发生排干过程,但是现在主要使用例如呈所谓的缝隙式成形器(gap formers)形式的双造纸网造纸机。这些双造纸网造纸机的特征在于:纤维悬浮液被喷射到形成在两个造纸机屏网之间的间隙中,使得能够通过两个屏网同时地发生排干,由此能够显著地加速过滤过程并且因而也加速造纸机的生产率。现在存在用于具有低表面质量的纸张类型的造纸机,所述造纸机能够以超过2,000米/分钟的速度生产。
对于待生产的纸的这些极端要求和存在于造纸机中的条件需要纸张形成屏网,所述纸张形成屏网被具体地设计用于该目的并且所述纸张形成屏网同时提供高纤维支持作用、高开放性以及高机械稳定性。另外,对于绘图纸的领域来说,织物的被印记的低倾向性,即纸张形成屏网的高均匀性是尤其必要的。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已经证明多层造纸机屏网用于这些应用领域的价值,所述多层造纸机屏网包括以不同方式形成的两侧,其适于具体的使用目的。该类型的屏网具有由上层组织的上侧形成的纸张侧。在***面中转动90°的方向,即横向于纸和屏网的运行方向的方向。
由于现代造纸机屏网的非常特殊的构造,所以通常纸张侧和机器侧不能够互换,并且机器方向和交叉方向也不能够互换,因为否则的话不能确保或不能充分地确保屏网的操作模式。例如,能够通过显著地凸出或突出的横向线来保护机器侧上的机器方向线(纵向线)使之免受磨损,该机器方向线实现屏网的运动/循环。在纸张侧上设置纵向线和横向线的平衡关系能够确保纸纤维的良好的沉积可能性。关于纤维支持作用,并且关于屏网的被印记的倾向性,已经证明纺织品工程的最简单并且同时最古老的基本组织,即所谓的平纹组织用于上织物并且因而用于纸张侧的价值。在这种组织中,组织的重复(所述组织的最小重复单元)确切地由两根经线(作为总的规则,屏网的纵向线/机器方向线由经线来形成)和两根纬线(作为总的规则,屏网的横向线由纬线来形成)形成,这些线被以特别紧密并且均匀的方式连接到织物。尽管平纹组织非常好地适合于形成纸张并且因此非常好地适合于纸张侧,但是通常平纹组织不是非常好地适合于机器侧。如果造纸机屏网设有平纹组织纸张侧,那么因此在平纹组织的下方设置第二纤维层从而形成屏网的机器侧能够是可取的,这给予屏网充分的稳定性以及耐磨潜力。
在这方面,所述两层(即形成纸张侧的上织物和形成机器侧的下织物)的连接特别有挑战性,尤其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有利于纸张侧的平纹组织特别地具有对于这样的层连接的不利的前提。
现有技术描述了用于连接两个屏网织物层的不同方法,所述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描述了在纵向方向上或在横向方向上使用额外的单独的连结线。根据该方法,两个完工并完成的织物层通过单独的织物外部的连结线来连接,所述连结线无助于建立对应的织物层组织或不是建立对应的织物层组织所需要的。两个织物层都由纵向线和横向线组成,所述纵向线和横向线仅仅在各自的织物层中延伸并且由此完全地产生各自的织物层图案和/或各自的织物层组织。这种方法例如被描述于CA1115177A1和DE 3928484A1中,在CA 1115177A1中使用了与上织物的经线和下织物的经线连结的单独的连结纬线,在DE 3928484A1中单独的经线被用作连结线。其他示例能够在DE 4229828A1、WO 93/00472和EP 0136284A2中找到。单独的连结线通常被构造为比形成相应的织物层的线要细(参考例如CA 1115177A1),这是因为除织物形成线之外,连结线必须被引入到织物结构中。在这方面,尤其是在平纹组织中,很少的空间被提供用于这样的单独的连结线。否则,连结线将干涉组织的最初均一的结构,从而在设置在纸张侧上的平纹组织中将特别地产生导致在纸张中的印记的缺陷。然而,实践已经证明,细的连结线磨损和断裂特别快,尤其是在加工大量磨蚀性填料的造纸机中或其构造在屏网上施加巨大应变且在机器方向上弯曲的造纸机中磨损和断裂特别快,使得所述两个织物层首先被移位并且随后因此而被分离开来。不言而喻的是,不可能借助于以这样的方式变化的织物/屏网来制作高质量的纸张。
作为可替代的,能够使用至少两根横向线,所述至少两根横向线与所谓的功能横向线对相互作用。功能横向线对的横向线中的一根线或全部两根线在上织物和下织物中交替地延伸。在这方面,功能横向线对中的两根横向线能够形成纸张侧平纹组织的实质上不间断的横向线,即互连的上横向线。功能横向线对的那些当前不需要用于形成在纸张侧上的实质上不间断的横向线的线部分在织物的内部延伸并且能够用于将下织物连结到上织物。在这方面,连结下织物的线部分例如能够同时完成下织物或其组织。例如,上横向线可以被设置在仅仅完成平纹组织(即仅在上织物中延伸)的两对功能横向线之间,但是其不具有连结功能。例如能够在EP 0097966A2、EP 794283A1、WO 99/06630A1、WO 99/06632A1以及WO 02/14601A1中找到这一方法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一解决方案的优点是:形成上织物的连结线和横向线能够具有相同的直径,由此能够提高纸张侧的均匀性。另外,能够限制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降低了连结的强度。此外,这一方法不能够避免内部的磨损和以充分的方式与此关联的层分离。屏网向辊子和造纸机中排干构件的挠曲导致屏网在纵向方向上的弯曲。在这方面,两个织物层中的总有一层受到压缩,而另一层被扩展。摩擦发生在两个单独层的内侧处,这导致内部磨损。此外,在横向方向上取向的连结线在织物中被稍微地移动,这导致摩擦并且因此也导致在横向方向上取向的连结线和仅仅被引入一个层中的线之间的磨损。
另一个可替代的可以是通过所谓的功能纵向线对进行层的连接。如果两个织物层都被在主要弯曲的方向上延伸的线贯穿,则在长度上的不同以非常小的间距被平衡。内部的相对移动的可能性在实践中被降低到不再相关的程度。关于这点,描述于DE 10030650C1和US2007/0157988中的解决方案已经在实践中证明借助于在所述解决方案中描述的功能纵向线对将机器侧连结到纸张侧平纹组织不再导致层分离。由于机器侧交叉方向线的长期漂浮、所谓的经线变化位置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到机器侧机器方向线的纸的分布,所以这些织物关于在纸中的印记、织物中的水含量以及纤维支持作用方面遇到限制,并且几乎不能够用于轻质量的绘图纸。
EP 0069101和EP 093096也示出依靠功能纵向线对的层连接。
EP 1767692A2公开了多层织物,其中纸张侧平纹组织被连结到机器侧4轴组织。在上织物中,交替地设置仅仅在上织物中延伸的上纵向线以及纵向线功能对。各上纵向线在彼此相邻地成对布置的两根下纵向线上方延伸,所述两根下纵向线仅仅在下织物中延伸。各功能纵向线对一方面形成上织物中的上复合纵向线,而另一方面将下织物连结到被布置在上复合纵向线下面并且仅仅在下织物中延伸的下纵向线的左手侧和右手侧。下织物整个地由下横向线和下纵向线组成并且通过功能纵向线对的同时在下织物中延伸的线部分而仅连结到上织物(连结线部分充当单独的外部织物的连结线)。织物具有十八根纵向线的纵向线重复,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三根线被形成为上纵向线,而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九根线被形成为下纵向线,剩余的六根纵向线形成三对功能纵向线。取决于定义(见下文),获得2:3(6:9)或1:2(6:12)的纵向线比例(如果将被彼此相邻地成对布置的下纵向线分别视为一根下纵向线,则获得1:1(6:6)或2:3(6:9)的比例)。
类似的方法被描述于WO 2004/085740A2和WO 2004/085741A1中,其中WO 2004/085740A2示出具有20根线的纵向线重复,所述20根线被分配成四根上纵向线、四对功能纵向线和八根下纵向线。在WO 2004/085741中示出的织物具有16根线的纵向线重复,所述16根线被分配成四根上纵向线、四对功能纵向线和四根下纵向线,从而获得2:1(8:4)或1:1(8:8)的纵向线比例。在两种织物中,下织物都通过功能纵向线对的线部分而只连结到上织物,即通过下纵向线和下横向线来整个地并且最终地形成下织物。
EP 1826316A2描述具有四根上纵向线、十二根下纵向线以及四对功能纵向线的纵向线重复(即24根线的纵向线重复)的织物。上经线和功能纵向线对形成纸张侧平纹组织,所述纸张侧平纹组织借助于功能纵向线对而连结到全部的下侧。需要至少三个不同的经线***用于制作织物。上纵向线和功能纵向线对被交替地布置,这导致与两个不同的上经线***重叠的纸张侧组织图案。
EP 1527229B1和EP 1220964B1每个都公开由三根经线组成的三重经线,所述三重经线中的经线分别在上织物和下织物中延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由多层织物制成的纸张形成屏网,所述纸张形成屏网易于生产并且满足以上所描述的要求,即:例如高纤维支持作用、高机械稳定性、被印记的低倾向性以及稳定的层连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的纸张形成屏网。根据本发明的屏网的另外的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被描述。
根据本发明,纸张形成屏网由具有十六根纵向线的纵向线重复的多层织物来形成,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四根纵向线被形成为上纵向线,而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八根纵向线被形成为下纵向线。剩余的四根纵向线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功能纵向线对中的两根纵向线分别被彼此相邻地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根纵向线中的每根线都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由此上织物层被稳固地连接到下织物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上纵向线与在上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一起部分地形成上织物层的组织(这例如是纸张侧组织),八根下纵向线与在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一起部分地形成下织物层的组织(这例如是机器侧组织),而由剩余的四根纵向线形成的两对功能纵向线完成上织物层的组织和下织物层的组织两者。在这方面,两对功能纵向线的纵向线形成被***对应的组织图案中的两根上复合纵向线和两根下复合纵向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根纵向线中的至少一根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由此上织物层被连接到下织物层。两对纵向线中的不是在两个织物层中延伸的纵向线在上层中和在两层之间交替地延伸,即:在上层中和在织物的内部中交替地延伸。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总共四根纵向线全部同样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从而确保织物层的可靠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上纵向线与在上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一起部分地形成上织物层的组织(这例如是纸张侧组织),而八根下纵向线与在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一起已经形成完全的下织物层的组织(这例如是机器侧组织)。每对纵向线的两根纵向线交替地完成上织物层的组织。因而,两对功能纵向线的纵向线形成完成上织物层的组织的两根上复合纵向线。另外,在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两者中延伸的上述至少一根纵向线充当单独的连结线而将由下纵向线完全地形成的下织物层连结到上织物层。如果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都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则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交替地完成第一组织,并且另外将由下纵向线完全地形成的下织物层交替地连结到上织物层。在后一种情况下,这意味着功能纵向线对的当前不被用于形成上复合纵向线的线部分与至少在下织物中延伸并且充当单独的连结线的横向线成为一体,以便由此将下织物层连接到上织物层。这具有增加连结点的数量以及因此具有更坚固的层连接的优点。另外,在后一种情况下,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线都具有相同的线长,这导致均匀的交织。
根据本发明,因而通过功能纵向线对而(至少部分地)实现上层与下层的连接,所述功能纵向线对与借助于单独的连接线或借助于功能横向线对的层连接相比带来了以上所描述的优点。然而,本发明还应该包括例如这样类型的屏网,在所述屏网中,例如除功能纵向线对之外设置了单独的连接线。
由于织物具有16根纵向线的纵向线重复的事实并且由于十六根纵向线分成四根上纵向线、八根下纵向线和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要求保护的分布,所以能够借助于设有十六根轴的轴组和两根经轴的编织机器生产来根据本发明的纸张形成屏网(如果纵向线由经线形成)。在这方面,十六根纵向线能够被分到两个经轴单元中,每个经轴单元八根线,第一单元包括各重复的八根下纵向线,而第二单元包括各重复的剩余的八根下纵向线。装配有十六根轴和两根经轴的编织机器被需要用于多种其他的织物/屏网的生产,使得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编织机器来生产根据本发明的屏网而没有任何问题。这意味着不需要使用单独的编织机器或(例如通过添加或通过撤去轴)改造已有的编织机器来用于生产根据本发明的屏网。甚至能够在另一16轴屏网的生产中断期间生产根据本发明的屏网而无需预先改造正在需要的机器。
十六根纵向线的所要求保护的分布/分配导致4:8或1:2的上纵向线与下纵向线的比例。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屏网的第一实施例来说,因为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根纵向线有助于在两层中的织物的形成并且分别地形成两根复合纵向线,所以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根纵向线的分别的两根能够被分别指定给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从而获得6:10或3:5的总的纵向线比例。在计算纵向线比例时,如果在根据本发明的屏网的第二实施例中仅考虑两根上复合纵向线,则获得6:8或3:4的纵向线比例。如果四根纵向线被均匀地分布到上织物和下织物(但是在下织物层中的上述至少一根纵向线只充当单独的连结线),则获得6:10或3:5的比例,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所描述的3:5或3:4的纵向线比例和通常地形成纸张侧的上织物层中所含有的纵向线的数量的减少有利于纸张侧的交叉网眼的形成,所述纸张侧的交叉网眼在屏网交叉方向上的延伸大于所述纸张侧的交叉网眼在屏网纵向方向上的延伸。因为纸纤维由于造纸机的运行和造纸机的网前箱中的流动条件而主要地在机器方向上取向,所以这样的交叉网眼能够实现高纤维支持作用。这意味着屏网表面具有带有恒定的总的线数量的较高纤维支持能力和相似的渗透率以及相似的设计。因此,以相当横向的方式取向的屏网的纸张侧提供改善了的纤维支持作用。相对大数目的下纵向线平衡了伴随交叉网眼的形成的纸张侧的强度的降低和在机器方向上屏网延伸的增加,即由纸张侧纵向线的减少而引起的强度的降低和在关键的机器方向上屏网的延伸的增加能够通过较多数量的机器侧纵向线来弥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正好两根上纵向线和/或正好四根下纵向线被布置在两对功能纵向线之间的织物中,由此能够分别地呈现特别均匀的纸张侧和机器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上纵向线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大体具有相同的直径。如果纵向线由经线来形成,则上纵向线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能够因此被绕到共同的经轴上。下纵向线的直径例如可以等于上纵向线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的直径(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可替代地,下纵向线的直径例如可以大于上纵向线的直径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的直径(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上织物中延伸的所有横向线被形成为仅仅被布置在上织物中的上横向线,并且/或者在下织物中延伸的所有横向线被形成为仅仅被布置在下织物中的下横向线。
在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可以例如在直径上大于在上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
在上织物中延伸的横向线与在下织物中延伸的横向线的比例可以例如大于1,例如至少或正好是2:1,或例如至少或正好是3:2。在上织物中延伸的较多数量的横向线有利于以上所描述的纸张侧横向网眼的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在下织物和上织物中延伸的横向线的具体的数量。
第一组织(=上织物层的组织)可以例如是平纹组织,而第二组织(=下织物层的组织)可以例如是5轴组织(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替换中;在这方面,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根纵向线形成两根下复合纵向线,所述两根下复合纵向线被视为用于第二组织的描述/评价的两根纵向线)或4轴组织(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替代例中)(在这点上,4轴组织或5轴组织意味着所述组织能够借助于4轴或5轴来制作;换言之,这样的组织的重复分别具有4或5根经线和纵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织物的具体组织或下织物的具体组织。上织物和下织物可以例如也具有诸如平纹组织的相同的组织。
根据本发明的屏网的另外的变型能够源自以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
在下文中,将定义在该申请中使用的若干术语:
纵向线是屏网/织物的被布置在造纸机的机器方向上的线。在单层编织屏网中,纵向线由编织机的经线来形成。相反,环形机织物借助于纬线实现纵向线。
横向线是屏网/织物的与造纸机的机器方向横交地布置的线。在单层编织屏网中,横向线由纬线来形成。相反,环形机织物借助于编织机的经线实现横向线。
织物层是由横向线和纵向线(或经线和纬线)组成的单层织物。
上织物或上织物层是通常地以尤其精细的方式形成的织物层,所述织物层通常地形成屏网的纸张侧(=向外朝向的上织物的上侧),纸纤维层被形成在所述织物层上。上层位于屏网的“逻辑上侧”上。
下织物或下织物层是通常地以特别耐用的方式形成的织物层,所述织物层通常地形成屏网的机器侧(=向外朝向的下织物的下侧),所述织物层与造纸机的驱动构件和排干构件直接接触,从而产生磨损。
上纵向线是仅仅位于上织物中并且与在上织物中延伸的横向线交织的线。上纵向线从不离开上织物,即:上纵向线不变化到下织物中。
上横向线是仅仅位于上织物中并且与上纵向线(同样与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交织的线。上横向线从不离开上织物,即:上横向线不变化到下织物中。
下纵向线是仅仅位于下织物中并且与在下织物中延伸的横向线交织的线。下纵向线从不离开下织物,即:下纵向线不变化到上织物中。
下横向线是仅仅位于下织物中并且与下纵向线(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还与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交织的线。下横向线从不离开下织物,即:下横向线不变化到上织物中。
功能纵向线对由两根纵向线组成,所述两根纵向线被直接彼此相邻地定位,在屏网/织物中的所述两根纵向线的位置不限于一个织物层,即: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不仅仅在一个织物层中延伸。通常地,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在下织物和上织物两者中延伸,即:纵向线对的纵向线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之间变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以及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替代例中)。然而,功能纵向线对的一根或两根纵向线还可以在两层中的一层和织物的内部之间变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替代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线一起完成上纵向线的(例如上经线的)任务和下纵向线的(例如下经线的)任务两者,并且另外由于功能纵向线对的延伸而将不同的织物层互连起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上纵向线和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下纵向线还能够分别被称为“上复合纵向线和下复合纵向线”。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一起完成上织物内部的纵向线(“上复合纵向线”)的任务,并且如果适当的话则完成下织物外部的连结线的任务。
纵向线重复是织物中的纵向线的最小重复单元。如果纵向线由经线来形成,则纵向线重复的线的数量对应于生产织物所要求的轴的数量。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借助于两个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参考附图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示意性地图示的完全重复的透视图,上织物层通过(A)标识而下织物层通过(B)标识,
图2示出十六根纵向线对于两个织物层的分布的简化图示,横向线已被省略,
图3示出图1的织物的前视图(能够看到纵向线和横向线延伸的横截面表面),
图4示出图1的织物的透视图,其中能够分别地看到6比10的纵向线(和经线)的比例以及图1的组织的纸张侧和机器侧的主要延伸,
图5示出图1的织物的纸张侧的示意性俯视图,位于纸张侧下方的机器侧已被省略,
图5a示出上织物的组织图案、连结位置,在所述连结位置处,上横向线被以“x”标记的上纵向线或上复合纵向线连结,
图6示出图1的织物的下织物层(没有位于其上的纸张侧)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a示出下织物的组织图案、以“x”标记的连结位置,在所述连结位置处,下横向线被下纵向线或下复合纵向线连结,
图7示出图1的整个织物的示意性俯视图,即纸张侧(上织物)和位于纸张侧下方的机器侧(下织物)两者的俯视图,且包括功能纵向线对的变化位置,
图8示出关于用于实现图1至7的织物的编织机器的十六根轴中的十六根经线的重复的序列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多层织物的上织物层的示意性俯视图,下织物层已被省略,
图9a示出上织物的组织图案、以“x”标记的连结位置,在所述连结位置处,上横向线被上纵向线或上复合纵向线连结,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多层织物的下织物层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a示出下织物的组织图案、以“x”标记的连结位置以及以“-“标记的连结位置,在以“x”标记的连结位置处,下横向线被下纵向线连结,在以“-“标记的连结位置处,下织物借助于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被连结到上织物,以及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织物的示意性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7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织物。织物是多层织物并且可以例如被用作屏网,例如被用作形成纸张的细网,和在造纸的过程期间所要求的一样。上织物层通过附图标记(A)标识,而下织物层通过附图标记(B)标识。上层可以例如形成细网的纸张侧,而下层可以例如形成细网的机器侧。
织物的正好一个重复,即整个织物的最小重复单元被图示在图1至7中。如图1至7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织物的重复包括正好十六根纵向线(=机器方向线)(参考例如图2至4)和正好三十根横向线(=机器交叉方向线)(参考例如图5至7)。纵向线可以例如通过经线形成,而横向线可以例如通过纬线形成。因此,可以借助于十六根轴的数量(对应于十六根线的纵向线重复)(参考图8)生产所示织物。
如下,十六根纵向线被分布到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四根纵向线11、12、13和14仅仅在上织物层中延伸(例如见图5),并且因此将在下文中被称为上纵向线。相比而言,八根纵向线31、32、33、34、35、36、37和38仅仅在下织物层中延伸(例如见图6),并且因此将在下文中被称为下纵向线。
上述组织重复的剩余的四根纵向线21、22、23和24被形成为两个所谓的功能纵向线对。彼此相邻地直接地布置的两根纵向线21和22形成第一功能纵向线对,而彼此相邻地直接地布置的两根纵向线23和24形成第二功能纵向线对。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根纵向线21、22、23和24每根都在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两者中延伸,即所述四根纵向线21、22、23和24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之间变化。
例如,如通过图5示出的,在这点上,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正好一根总是位于纸张侧上。这意味着,如果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第一根位于纸张侧上,则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另一根位于织物内或在机器侧上。所述功能纵向线对的这一根纵向线只要一离开纸张侧,即变化到织物的内部中或变化到机器侧,则另一根纵向线就占据它的位置并且在纸张侧上延伸。在所示示例性实施例中,功能纵向线对中的每根纵向线都在离开纸张侧之前在纸张侧上的九根上横向线的路径上延伸。因而,纵向线22在九根横向线104至112上上下交替地延伸,而纵向线21在(示出的重复中的)横向线114至120和(邻近的重复中的)101、102上上下交替地延伸。因此,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形成两根“上复合纵向线”。每个重复的上织物层因此具有四根上纵向线和两根上复合纵向线(见图5)。根据该实施例,正好两根上纵向线12、13被分别布置在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之间以及在两根复合纵向线之间。如进一步通过图5示出的,在纵向线对的纵向线之间的变化发生在上横向线下方(并且在下横向线上方,如通过图6示出的,即分别在下层和上层之间以及在织物的内部中)。在图5和6中,由此导致的所谓变化位置通过A1、A2、B1和B2标识。根据示出的实施例,一对功能纵向线的变化位置被布置成关于另一对功能纵向线的变化位置偏移三根上横向线。
图5a示出上织物的组织图案。在这方面,能够清楚地看到两根纵向线21、22如何一起形成***纸张侧的组织图案中的上复合纵向线,即上复合纵向线21、22替代了另外的用于形成纸张侧平纹组织所需要的上纵向线。同样的情形适用于纵向线23、24。
另外,例如通过图6示出的,根据该实施例,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正好一根总是位于机器侧上。这意味着,如果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第一根位于机器侧上,则两根纵向线中的另一根位于纸张侧上。所述功能纵向线对的一根纵向线只要一离开机器侧,则另一根纵向线就占据它的位置并且在机器侧上延伸。在所示示例性实施例中,功能纵向线对中的每根纵向线都在离开机器侧之前在机器侧上的五根下横向线的路径上延伸。功能纵向线对21、22和23、24因而同时地形成两根“上复合纵向线”和两根“下复合纵向线”。因此,每个重复的下织物层具有八根下纵向线和两根下复合纵向线(见图6)。根据该实施例,正好四根下纵向线33、34、35、36被分别布置在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之间以及在两根复合纵向线之间。
在三十根横向线中,二十根横向线101至120分别被指定到上织物层和纸张侧,而十根横向线201至210被分别指定到下织物层和机器侧。上层的二十根横向线101至120在直径上小于下层的十根横向线201至210。二十根横向线101至120仅仅在上织物层中延伸,而十根横向线201至210仅仅在下织物层中延伸。这意味着二十根横向线101至120中没有一根线变化到机器侧并且十根横向线201至210中没有一根线变化到纸张侧。在下文中,二十根横向线101至120将因此被称为上横向线而十根横向线201至210将被称为下横向线。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既不限于所示出的上横向线和下横向线的数量也不限于所示出的上横向线对于下横向线的比例(这里是2:1)。另外,上横向线的直径例如可以等于或大于下横向线的直径。
如图5中所示,四根上纵向线11至14和由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形成的两根上复合纵向线分别与纸张侧上的以及上织物层中的二十根上横向线101至120一起形成平纹组织。在这方面,上纵向线11在上横向线101至120中的一根上方和一根下方交替地延伸(次序/序列=1*次在上,1*次在下)。同样的情形适用于上复合纵向线21、22,所述上复合纵向线21、22的位于上横向线上方和下方的延伸关于上纵向线11的延伸偏移一根上横向线。这意味着,上纵向线11在上横向线101上方并且在上横向线102下方延伸,而上复合纵向线21、22在在上横向线101下方并且在上横向线102上方延伸。上纵向线12和上复合纵向线23、24具有和上纵向线11相同的延伸,并且上纵向线13和14关于上横向线101至120的延伸与上复合纵向线21、22的延伸一致。换言之,每根上纵向线和上复合纵向线将每隔一根的上横向线连结到织物中。然而,需要注意本发明不限于纸张侧平纹组织,即使已经证明在这点上纸张侧平纹组织是绝对适合的。在由附图标记A1标识的位置处,线21陷入到织物的内部中并且变化到下层。在交换时,在由附图标记A1标识的位置处,线22变化到纸张侧并且“替代”那里的线21。在由附图标记A2标识的位置处,线22再次陷入到织物的内部中并且变化到下层。在交换时,在由附图标记A2标识的位置处,线21变化到纸张侧并且“替代“那里的线22。
如通过图6示出的,八根下纵向线31至38和由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形成的两根下复合纵向线分别与机器侧上的以及下织物层中的十根下横向线201至210一起形成5轴组织。然而,即使已经证明在这点上所示出的组织是适宜的,但是机器侧的所示出的实施例/构造也只是若干可能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即:可以设置其他的机器侧组织。在图1中所示出的织物重复内的下纵向线31至38和下复合纵向线21、22和23、24中的每根线均正好连结两根下横向线并且浮在在剩余的八根下横向线上(参考图6a)。次序/序列如下:“在四根下横向线上,在一根下横向线之下”。因而,例如下纵向线31编织在下横向线201和206中并且浮在下横向线202至205和207至210上。在图6中所示出的5轴组织的节距是两根或两根下横向线。这意味着,下一根纵向线32(即邻近下纵向线31的下纵向线)编织在下横向线203和208中,而随后的下复合纵向线21、22编织在下横向线205和210中,等等。由下纵向线31、32、33、34形成的5轴组织和下复合纵向线21、22由下纵向线35、36、37、38和下复合纵向线23、24重复。换言之,图6示出机器侧5轴组织的两个纵向线重复(以及两个横向线重复,使得总共示出机器侧组织的四个重复)。
根据在图1至7中示出的实施例,上织物层的组织和下织物层的组织两者因此都通过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完成。这意味着,纵向线21、22、23、24(例如经线)与上横向线(例如表面纬线)和下横向线(例如底面纬线)两者都交织,由此完成相应的织物或相应的组织。换言之,在示出纸张侧平纹组织和机器侧5轴组织的实施例中,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有助于形成相应的组织。另外,纸张侧和机器侧通过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互连。
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的纵向线用作下织物和上织物中的织物内部的线并且同时充当连结线。因而,根据该实施例,功能纵向线对的线作为对应的织物的关键部分而分别被用在下织物中和机器侧上并且分别被用在上织物中和纸张侧上。功能纵向线对的线在对应的织物中的编织不仅用于将下织物连结到上织物而且用于形成对应的织物内的功能连结点。
以上所描述的通过两对功能纵向线的纸张侧组织和机器侧组织的完成从图5和6的组合中是尤其明显的。在这方面,图5中的线22编织在上横向线104、106、108、110和112中并且在这方面完成纸张侧平纹组织,而图6中的线21编织在下横向线205中并且由此完成机器侧5轴组织(在没有这一编织的情形下,横向线205将从织物掉落,因为横向线205没有由下纵向线中的任何一根线编织)。如果线22向下变化以编织在图6中的下横向线210中,由此完成机器侧组织,则线21向上变化以编织在上横向线114、116、118和120中,由此完成纸张侧平纹组织。结果,纵向线21和22两者交替地完成纸张侧组织(根据该实施例是平纹组织)和机器侧组织(根据该实施例是5轴组织)。
图7以“组装”图形式示出两层,所述两层以单独的方式示出在图5和图6中。两层都在俯视图中示出。上层代表纸张形成屏网的纸张侧。
如图7中所示,上纵向线总是基本放在两根下纵向线之间,如同在织物的俯视图中所看到的一样。在这点上,在俯视图中,上纵向线11大***于两根下纵向线31、32之间,上纵向线12主要位于两根下纵向线33、34之间,上纵向线13大***于两根下纵向线35、36之间,而上纵向线14大***于两根下纵向线37、38之间。这导致4:8或1:2的上纵向线与下纵向线的比例。如果功能纵向线对的四根纵向线21、22、23、24被均匀地分布到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因为它们有助于形成在两层中的织物并且在每层中形成两根复合纵向线),则获得6:10或3:5的纵向线比例(参考图2)。
如还通过图7示出的,通过相对小数目的上纵向线和上复合纵向线(由6:10或3:5的纵向线比例分别造成)而在纸张侧上形成的所谓的横向网眼(在机器方向/纵向方向上,所述横向网眼的延伸少于在横向方向上的所述横向网眼的延伸)是有利的。这样的横向网眼能够实现有利地支持被包含在纤维悬浮液中的纤维。相对大数目的下纵向线和下复合纵向线能够平衡伴随横向网眼的形成而在纸张侧上的强度的降低和在机器方向上的屏网延伸的增加。
如还在图7中示出的,在俯视图中,上横向线被布置在每根下横向线的上方。另外,上横向线总是被布置在两根下横向线之间。这导致20:10或2:1的上横向线与下横向线的比例。如以上已经说明的,该比例可以变化。然而,上横向线的增加的数目有利于横向网眼的形成。
根据在图1至7中示出的实施例,上纵向线11至14的直径等于功能纵向线对的线21至24的直径。由此,一方面,能够获得均匀的纸张侧。纸张侧的均匀性只受到两对功能纵向线的四个变化位置A1、A2、B1和B2的轻微地影响。与现有技术的只交替地设置上复合纵向线或上纵向线和上复合纵向线的纸张侧组织相比,所述纸张侧组织几乎根本不受到已分别地示出的四根上纵向线与两对功能纵向线和两根上复合纵向线的比例的“干涉”,并且尤其是不受到已示出的上纵向线和功能纵向线对(在功能纵向线对之间的两根上纵向线)的分布的“干涉”。另一方面,上纵向线11至14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线21至24能够毫无困难地被应用到同一经轴(图8中的经轴X2)。
下纵向线31至38的直径可以例如等于根据在图1至7中示出的实施例的上纵向线11至14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线21至24的直径,由此获得只被四个变化位置A1、A2、B1和B2中断的均匀的纸张侧。
为了解释并且以非常简化的方式,图2再次示出到纸张侧(A)和机器侧(B)的纵向线的功能的分布。首先,这可以给出所描述的织物能够分别由八轴并且以3:5的纵向线重复来制作的印象。如通过图5示出的,上纵向线11的延伸不同于上纵向线13的延伸。
图1、3和4分别地示出所描述的织物和纸张形成屏网的三维图。
图8示出用于生产根据图1至7的织物的编织机器的示意图。两个经轴X1和X2被示出。第一经轴X1承载下纵向线,而第二经轴X2承载上纵向线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当然,图8只示出两根经轴的小部分(这按照纵向线重复显示),即如在经轴X1的纵向方向上所看到的,线38被另一根线31跟随,接着被另一根线32跟随,等等。经轴X1的线31被钩到轴S1中或被引导通过轴S 1。上文提到但未示出的另一根线31也被钩到轴S 1中(像织物的所有其他线31一样)。如果轴S1被提升,则所有线31与轴S1一起被提升,使得纬线能够被引导通过所有线31下方。以类似的方式,所有上纵向线32被钩到第二轴S2中,所有上纵向线33都被钩到第十一轴S11中,等等。为了生产在图1至7中示出的织物(织物在图8中被示意性地示出并且通过附图标记X4标识),所述织物具有十六根线的纵向线重复,如果纵向线是由十六根轴S1、S2、S3…S 16组成的经线制成的,则因此需要轴组X3。
这意味着16根纵向线被分开到两个单元中,每个单元8根线,各经轴X1和X2被分别地指定给每个单元,并且线根据其功能而被分别地设置在编织机的轴X3中。这导致经线按照它们的已经在以上描述的功能来进行逻辑分配。
能够借助于所描述的与两根经轴相连结的16轴的轴组X3的组件生产出多种不同的织物,尤其是通过功能纵向线对来获得上织物与下织物的连接的织物。这样的织物的示例是例如在DE 10030650C1和WO 2007/087852中分别描述的屏网和织物。结果,能够借助于同一个编织机器生产出多种织物/屏网,而在此期间无需重新构造编织机器。
图9至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多层织物,所述多层织物能够例如被用作屏网,所述屏网例如作为在造纸的过程期间所需要的纸张形成屏网。在这方面,图9示出上织物层(即屏网的纸张侧)的俯视图,而图10示出下织物层的俯视图。图11示出多层织物的前视图。
图9和10示出织物的正好一个重复。如通过图9和10示出的,根据该实施例的织物的重复由正好十六根纵向线(=机器方向线)和正好二十根横向线(=机器交叉方向线)组成。纵向线可以例如由经线形成,而横向线可以例如由纬线形成。因此,能够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织物一样借助于十六轴的数量,即:例如借助于在图8中示出的组件来生产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织物。
如下,十六根纵向线被分布到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中。四根纵向线11、12、13和14被形成为上纵向线并且仅仅在上织物层中延伸(见图9),而八根纵向线31、32、33、34、35、36、37和38被形成为仅仅在下织物层中延伸的下纵向线(见图10)。两对功能纵向线形成自所述织物重复的剩余的四根纵向线21、22、23和24,在这点上,彼此相邻地直接地布置的两根纵向线21和22形成第一功能纵向线对,而彼此相邻地直接地定位的纵向线23和24形成第二功能纵向线对。四根纵向线21、22、23和24中的每根都在下织物层和上织物层两者中延伸,即:这四根纵向线21、22、23和24中的每根都在重复内的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之间变化。
如在图9和9a中示出的,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正好一根总是分别在纸张侧上和在上织物层中。这意味着,如果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一根分别位于纸张侧上和在上织物层中,则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中的另一根位于织物内(即在上层和下层之间)或在下织物层中。功能纵向线对中的一根纵向线只要一离开纸张侧,则另一根纵向线就占据它的位置并且在纸张侧上延伸。在所示示例性实施例中,功能纵向线对中的每根纵向线都在纸张侧上的五根上横向线的路径上延伸并且同时编织在三根横向线中。因此,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形成两根“上复合纵向线”,使得织物的每个纵向线重复的上织物层具有四根上纵向线和两根上复合纵向线。根据该实施例,正好两根上纵向线12、13被分别布置在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之间以及在两根复合纵向线之间。第一纵向线对21、22的纵向线变化发生在上横向线101和107下方,第二纵向线对23、24的纵向线变化在上横向线104至110下方。在图9中,导致的变化位置由附图标记A1、A2、B1和B2标识。一个功能纵向线对的变化位置被布置为关于另一个功能纵向线对的变化位置偏移三根上横向线。
如通过图10和10a图示的,功能纵向线对的当前未位于上织物层中的纵向线部分通过在至少一根(在示例中已示出正好一根)下横向线下方延伸并且由此编织在所述至少一根下横向线中(在下织物层的俯视图中)来将下织物层连结到上织物层。在这方面,功能纵向线对的连结下织物的纵向线充当对于下织物的单独的“织物外部”的连结线,即连结下织物的线无助于机器侧组织的形成也无助于下织物的形成。这意味着,根据该实施例,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不形成任何的“下复合纵向线”。这在图10和10a中例如通过这样的事实示出,即:下纵向线在下织物的横向线上方和下方交替地延伸,由此编织在四根横向线中,而功能纵向线对的两根纵向线——如果将其视为下复合线——只是一起编织在两根下横向线中并且具有“在一根横向线之下,在三根横向线之上”的延伸。另外,根据机器侧5轴组织,每个机器侧重复的每根横向线被编织正好两次(图10示出机器侧组织的四个重复,见下面),通过功能纵向线对21、22连结的下横向线203、207已被下纵向线32、33编织两次。因此,每个纵向线重复的下织物层具有正好八根下纵向线。根据该实施例,正好四根下纵向线33、34、35、36被布置在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之间。
二十根横向线中的十二根横向线101至112被指定给上织物层,而二十根横向线中的八根横向线201至208被指定给下织物层。上层的十二根横向线101至112在直径上小于下层的八根横向线201至208。十二根横向线101至112被形成为上横向线并且仅仅在上织物层中延伸,而八根横向线201至208被形成为仅仅在下织物层中延伸的下横向线。这意味着横向线101至112中没有一根线变化到机器侧和在下织物层中,而横向线201至208中没有一根线变化到纸张侧和在上织物层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既不限于已示出的上横向线和下横向线的数量也不限于已示出的上横向线与下横向线的比例(这里是12:8或3:2)。另外,上横向线的直径例如可以等于或大于下横向线的直径。
如图9中所示,四根上纵向线11至14和由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形成的两根上复合纵向线与十二根上横向线101至112一起形成纸张侧平纹组织。在这方面,上纵向线11在上横向线101至112上方和下方交替地延伸(次序/序列=一次在上,一次在下)。上复合纵向线21、22的延伸关于上纵向线11的延伸偏移正好一根上横向线。上纵向线12和上复合纵向线23、24具有和上纵向线11相同的延伸,并且上纵向线13和14的延伸与上复合纵向线21、22的延伸一致。因此,上纵向线和上复合纵向线中的每根线将每隔一根上纵向线编织到织物中。即使已经证明这一组织分别适宜于上织物和纸张侧,本发明也不限于纸张侧平纹组织。
如通过图10示出的,八根下纵向线31至38与八根下横向线201至208一起形成机器侧4轴组织。然而,即使已经证明在这点上所示出的组织是适宜的,下织物的所示出的实施例/构造也只是若干可能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即:也可以设置其他的机器侧组织。八根下纵向线31至38中的每根线都在下横向线的上方和下方交替地延伸并且由此编织在正好四根下横向线中。在这方面,例如,下纵向线31编织在下横向线202、204、206和208中,而下纵向线32编织在下横向线201、203、205和207中,即:邻近纵向线31布置的纵向线32的延伸偏移一根横向线。邻近纵向线32布置的纵向线33的延伸与纵向线32的延伸一致,而邻近纵向线33布置的纵向线34的延伸与纵向线31的延伸一致。由下纵向线31、32、33和34形成的4轴组织由下纵向线35、36、37和38重复。另外,机器侧4轴组织在四根下横向线之后重复。换言之,机器侧4轴组织的四个重复被示出在图10和10a中。每个机器侧组织重复的每根下横向线都被编织两次。
根据在图9至11中示出的实施例,因而只有通过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的纵向线完成上织物层的组织。下织物层的组织只由八根下纵向线(连同在下织物中延伸的横向线)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和23、24的纵向线被用作下织物中的单独的连结线,所述连结线将已经完全形成的织物连结到上织物。
如果在图9中示出的上织物层被放到在图10中示出的下织物层上(对应于图7的第一实施例),则织物的俯视图总是示出在两个下纵向线之间的上纵向线。在这方面,在俯视图中,上纵向线11大体放在两根下纵向线31、32之间(参考图11),上纵向线21大体放在下纵向线33、34之间,上纵向线13大体放在下纵向线35、36之间,而上纵向线14大体放在下纵向线37、38之间。这导致4:8或1:2的上纵向线与下纵向线的比例。另外,如果通过四根纵向线21、22、23、24形成的两根上复合纵向线被指定给上织物层,则获得6:8或3:4的纵向线比例(如果四根纵向线21、22、23、24中没有一根线被指定给下织物层,其不具有根据该实施例的在下织物层中的织物功能而是只充当单独的织物线)。如果四根纵向线21、22、23、24被均匀地分布到上织物和下织物,则获得6:10或3:5的比例,就像第一实施例中一样。所描述的6:8(和相应的6:10)的纵向线比例和在纸张侧上伴随其的减少的纵向线数量有利于横向网眼的形成(见图9),这允许有利的纤维支持作用。相对大数目的下纵向线平衡了伴随横向网眼的形成的强度的降低和在机器方向上屏网延伸的增加。
就像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织物中一样,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织物中的上纵向线11至14的直径能够等于功能纵向线对的线21至24的直径。由此,能够获得只稍微地受到四个变化位置A1、A2、B1和B2的干涉的均匀的纸张侧。另外,上纵向线11至14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线21至24能够毫无困难地被布置在同一经轴上(例如图8中的经轴X2)。
下纵向线31至38的直径能够例如等于上纵向线11至14和功能纵向线对的线21至24的直径,就像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织物中一样。然而,因为下纵向线能够被应用到单独的经轴(例如图8中的经轴X1)并且机器侧组织仅由下纵向线形成,所以还可以使用具有较大直径的线用于下纵向线。如果下纵向线在直径上大于功能纵向线对的纵向线,则下纵向线从机器侧突出得比功能纵向线对的在下织物中以段的形式(in sections)延伸的纵向线突出得远,从而使得功能纵向线对的充当单独的连结线的纵向线受到下纵向线的保护而免受磨蚀和磨损。
能够借助于在图8中已示出的编织机器和经线组件生产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织物,就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织物一样。

Claims (10)

1.一种纸张形成屏网,
所述纸张形成屏网被形成为具有上织物层(A)和下织物层(B)的多层织物,所述上织物层(A)包括第一组织,所述下织物层(B)包括第二组织,
其中所述多层织物具有十六根纵向线的纵向线重复,
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四根纵向线(11、12、13、14)被形成为上纵向线,所述上纵向线仅仅在所述上织物层中延伸并且与在所述上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101-120,101-112)交织,由此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一组织,
所述纵向线重复中的八根纵向线(31、32、33、34、35、36、37、38)被形成为下纵向线,所述下纵向线仅仅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并且在所述下织物层中与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201-210;201-208)交织,
并且所述纵向线重复中剩余的四根纵向线(21、22、23、24)形成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23、24),每对功能纵向线中的两根纵向线被彼此相邻地布置,各对纵向线的所述两根纵向线交替地完成所述第一组织,并且形成所述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四根纵向线中的一根或更多根或全部在所述上织物层和所述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并且由此将所述下织物层连结到所述上织物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所述八根纵向线(31、32、33、34、35、36、37、38)与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所述横向线(201-210)交织,由此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二组织,并且其中各对纵向线(21、22;23、24)的所述两根纵向线交替地完成所述第一组织和所述第二组织两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所述八根纵向线(31、32、33、34、35、36、37、38)与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所述横向线(201-208)交织,由此完全地形成所述第二组织,并且其中在所述上织物层和所述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的所述至少一根纵向线将完全由所述下纵向线形成的所述下织物层连结到所述上织物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形成所述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四根纵向线全部都在所述上织物层和所述下织物层两者中延伸,并且其中各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两根纵向线交替地将完全由所述下纵向线形成的所述下织物层连结到所述上织物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总是正好两根上纵向线(12、13)和/或正好四根下纵向线(33、34、35、36)被布置在两对功能纵向线(21、22;23、24)之间的织物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所述上纵向线(11-14)、所述下纵向线(31-38)以及所述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纵向线(21至24)具有相同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所述上纵向线(11-14)和所述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纵向线(21-24)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其中所述下纵向线(31-38)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纵向线(11-14)和所述两对功能纵向线的所述纵向线(21-24)的直径。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在所述上织物层中延伸的所有横向线被形成为仅仅在所述上织物层中延伸的上横向线(101-120,101-112),并/或者其中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所有横向线被形成为仅仅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的下横向线(201-210,201-208)。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在所述上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与在所述下织物层中延伸的横向线的比例大于1,例如至少或正好为2:1,或例如至少或正好为3:2。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形成屏网,其中所述第一组织是平纹组织,并且/或者所述第二组织是5轴组织或4轴组织。
CN201180007799.1A 2010-05-21 2011-05-17 纸张形成造纸网 Active CN102741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17055.0 2010-05-21
DE102010017055A DE102010017055A1 (de) 2010-05-21 2010-05-21 Blattbildungssieb
PCT/EP2011/057978 WO2011144616A1 (de) 2010-05-21 2011-05-17 Blattbildungssieb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1474A true CN102741474A (zh) 2012-10-17
CN102741474B CN102741474B (zh) 2015-01-14

Family

ID=44627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7799.1A Active CN102741474B (zh) 2010-05-21 2011-05-17 纸张形成造纸网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631832B2 (zh)
EP (1) EP2470716B1 (zh)
JP (1) JP5607757B2 (zh)
KR (1) KR101425421B1 (zh)
CN (1) CN102741474B (zh)
BR (1) BR112012028079B1 (zh)
DE (1) DE102010017055A1 (zh)
ES (1) ES2485385T3 (zh)
PL (1) PL2470716T3 (zh)
RU (1) RU2527375C2 (zh)
WO (1) WO20111446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8399B3 (de) * 2013-08-05 2014-11-27 ANDRITZ KUFFERATH GmbH Papiermaschinensieb, dessen laufseite querfäden mit unterschiedlicher flottierungslänge aufweist
DE102013218465A1 (de) * 2013-09-16 2015-03-19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WO2018047219A1 (ja) * 2016-09-06 2018-03-15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WO2018047217A1 (ja) * 2016-09-06 2019-06-24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DE102017010756A1 (de) * 2017-07-10 2019-01-10 Gkd - Gebr. Kufferath Ag Gewebe, Filterelement, Filter und Verwendung davon
IT202000000637A1 (it) * 2020-01-15 2021-07-15 Feltri Marone S P A Tessuto triplo di fabbricazione della carta
DE102022117304B3 (de) 2022-07-12 2023-10-12 Voith Patent Gmbh Gewebeban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4642A (en) * 1988-12-08 1990-12-04 Tamfelt Oy Ab Connecting thread arrangement in dual fabric papermaking fabric
US5881764A (en) * 1997-08-01 1999-03-16 Weavex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forming fabric with stitching yarn pairs integrated into papermaking surface
CN1379833A (zh) * 1999-10-12 2002-11-13 阿斯顿约翰逊公司 用经纱三重线编织的成形织物
US6581645B1 (en) * 1999-06-29 2003-06-24 Astenjohnson, Inc. Warp-tied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CN1653231A (zh) * 2002-05-06 2005-08-10 坦菲尔特公开有限公司 造纸机织物
EP1798335A1 (de) * 2005-12-16 2007-06-20 Voith Patent GmbH Papiermaschinenbespannung
CN101001989A (zh) * 2004-08-04 2007-07-18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具有成对内在经纱结线的经向走线三层织物
CN101126211A (zh) * 2007-09-21 2008-02-20 刘勇 造纸用成型网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420852B (sv) 1978-06-12 1981-11-02 Nordiskafilt Ab Formeringsvira
US4314589A (en) * 1978-10-23 1982-02-09 Jwi Ltd. Duplex forming fabric
US4359069A (en) * 1980-08-28 1982-11-16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Low density multilayer papermaking fabric
SE430425C (sv) 1981-06-23 1986-09-19 Nordiskafilt Ab Formeringsvira for pappers-, cellulosa- eller liknande maskiner
SE441016B (sv) 1982-04-26 1985-09-02 Nordiskafilt Ab Formeringsvira for pappers-, cellulosa- eller liknande maskiner
DE3224187C2 (de) 1982-06-29 1989-01-12 Hermann Wangner Gmbh & Co Kg, 7410 Reutlingen Verband-Gewebe als Bespannung für den Blattbildungsbereich einer Papiermaschine
AT382653B (de) 1983-09-22 1987-03-25 Hutter & Schrantz Ag Entwaesserungssieb fuer papiermaschinen u.dgl.
DE3615304A1 (de) * 1986-05-06 1987-11-12 Wangner Gmbh Co Kg Hermann Bespannung fuer den blattbildungsteil einer papiermaschine
DE3938159A1 (de) * 1989-11-16 1991-05-23 Oberdorfer Fa F Verbundgewebe fuer papiermaschinensiebe
US5238536A (en) 1991-06-26 1993-08-24 Huyck Licensco, Inc. Multilayer forming fabric
DE4229828C2 (de) 1992-09-07 1996-07-04 Kufferath Andreas Gmbh Papiermaschinensieb in Form eines Verbundgewebes
US5454405A (en) * 1994-06-02 1995-10-03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Triple layer papermaking fabric including top and bottom weft yarns interwoven with a warp yarn system
GB9604602D0 (en) * 1996-03-04 1996-05-01 Jwi Ltd Composite papermaking fabric with paired weft binder yarns
US5967195A (en) * 1997-08-01 1999-10-19 Weavex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forming fabric with stitching yarn pairs integrated into papermaking surface
US6112774A (en) * 1998-06-02 2000-09-05 Weavexx Corporation Double 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reduced twinning.
US6227256B1 (en) * 1999-12-13 2001-05-08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Multi-layer papermaking fabric having long weft floats on its support and machine surfaces
US6244306B1 (en) * 2000-05-26 2001-06-12 Weavexx Corporatio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DE10030650C1 (de) * 2000-06-29 2002-05-29 Kufferath Andreas Gmbh Papiermaschinensieb
US6253796B1 (en) * 2000-07-28 2001-07-03 Weavexx Corporatio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DE10039736A1 (de) * 2000-08-16 2002-03-07 Kufferath Andreas Gmbh Verbundgewebe
US6379506B1 (en) * 2000-10-05 2002-04-30 Weavexx Corporation Auto-joinable triple 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DE10123204C2 (de) * 2001-05-12 2003-03-27 Kufferath Andreas Gmbh Papiermaschinensieb
JP3956341B2 (ja) 2001-06-29 2007-08-08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多層織物
GB2391557A (en) 2002-08-06 2004-02-11 Richard Stone Forming fabric for papermaking
DE10253491B3 (de) * 2002-11-16 2004-05-13 Andreas Kufferath Gmbh & Co. Kg Papiermaschinensieb
US6860969B2 (en) * 2003-01-30 2005-03-01 Weavexx Corporatio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US7059357B2 (en) 2003-03-19 2006-06-13 Weavexx Corporation Warp-stitched multilayer papermaker's fabrics
US6896009B2 (en) * 2003-03-19 2005-05-24 Weavexx Corporation Machine direction yarn stitched triple 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s
US7007722B2 (en) * 2003-11-17 2006-03-07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Forming fabric
DE102004016640B3 (de) * 2004-03-30 2005-08-11 Andreas Kufferath Gmbh & Co. Kg Sieb, insbesondere Papiermaschinensieb
BRPI0515951A (pt) * 2004-09-30 2008-08-12 Roger Danby tecido de formação de camada dupla com alta resistência de plano central
JP4762529B2 (ja) * 2004-11-17 2011-08-31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762530B2 (ja) * 2004-11-30 2011-08-31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2006322109A (ja) * 2005-05-19 2006-11-30 Nippon Filcon Co Ltd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563260B2 (ja) * 2005-06-14 2010-10-13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7219701B2 (en) 2005-09-27 2007-05-22 Weavexx Corporatio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machine direction stitching yarns that form machine side knuckles
DE102006001388A1 (de) 2006-01-11 2007-07-12 Andreas Kufferath Gmbh & Co. Kg Papiermaschinensieb
US7275566B2 (en) 2006-02-27 2007-10-02 Weavexx Corporation Warped stitched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fewer effective top MD yarns than bottom MD yarns
DE102006016660C5 (de) * 2006-04-08 2009-09-03 Andreas Kufferath Gmbh & Co Kg Oberseite, insbesondere Papierseite, sowie Papiermaschinensieb
JP4896686B2 (ja) 2006-11-30 2012-03-14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縦溝が形成された工業用二層織物
CA2698925C (en) 2007-10-05 2014-08-26 Nippon Filcon Co., Ltd.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4642A (en) * 1988-12-08 1990-12-04 Tamfelt Oy Ab Connecting thread arrangement in dual fabric papermaking fabric
US5881764A (en) * 1997-08-01 1999-03-16 Weavex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forming fabric with stitching yarn pairs integrated into papermaking surface
US6581645B1 (en) * 1999-06-29 2003-06-24 Astenjohnson, Inc. Warp-tied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CN1379833A (zh) * 1999-10-12 2002-11-13 阿斯顿约翰逊公司 用经纱三重线编织的成形织物
CN1653231A (zh) * 2002-05-06 2005-08-10 坦菲尔特公开有限公司 造纸机织物
CN101001989A (zh) * 2004-08-04 2007-07-18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具有成对内在经纱结线的经向走线三层织物
EP1798335A1 (de) * 2005-12-16 2007-06-20 Voith Patent GmbH Papiermaschinenbespannung
CN101126211A (zh) * 2007-09-21 2008-02-20 刘勇 造纸用成型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2470716T3 (pl) 2014-10-31
WO2011144616A1 (de) 2011-11-24
ES2485385T3 (es) 2014-08-13
BR112012028079B1 (pt) 2020-02-11
RU2527375C2 (ru) 2014-08-27
BR112012028079A2 (pt) 2016-08-02
EP2470716A1 (de) 2012-07-04
KR20120139734A (ko) 2012-12-27
JP5607757B2 (ja) 2014-10-15
US8631832B2 (en) 2014-01-21
RU2012126053A (ru) 2014-06-27
CN102741474B (zh) 2015-01-14
DE102010017055A1 (de) 2011-11-24
KR101425421B1 (ko) 2014-07-31
EP2470716B1 (de) 2014-05-14
US20130105030A1 (en) 2013-05-02
JP2013517388A (ja)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1595B2 (en) Wear side weave pattern of a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CN102741474B (zh) 纸张形成造纸网
EP1731664A1 (en) Forming fabric having three layers of weft yarns
US7249615B2 (en) Paper machine clothing
JP4739903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A2558427A1 (en) Papermaker's triple layer forming fabric with non-uniform top cmd floats
EP2458086B1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5281877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05189863A (zh) 具有包含不同浮标长度的横向纱线的运行侧的造纸机前筛浆机
KR101631539B1 (ko) 제지기 스크린
US7493922B2 (en) Paper machine mesh
CN1930342B (zh) 丝网
US7472726B2 (en) Paper machine mesh
US7866350B1 (en) Forming fabric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rous web material
CN103975106A (zh) 造纸机前筛浆机
CA2733526C (en) Papermaking fabric,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the forming section of a papermaking machine
EP3307943B1 (en) Triple papermaking fabric
KR100528373B1 (ko) 성형 직물
JPH0382888A (ja) 製紙用二重織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