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9837B - 大流体压力风洞 - Google Patents

大流体压力风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89837B
CN102589837B CN201210028277.6A CN201210028277A CN102589837B CN 102589837 B CN102589837 B CN 102589837B CN 201210028277 A CN201210028277 A CN 201210028277A CN 102589837 B CN102589837 B CN 102589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tunnel
wind
fan
flabell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82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89837A (zh
Inventor
朱晓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02827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898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89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9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89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9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大流体压力风洞,它包括风洞室,风洞室一端设有风扇,风扇包括页盘及扇叶,页盘四周设有多个扇叶,所述扇叶包括外壳及内壳,所述扇叶的内壳与外壳间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内壳沿扇叶长度方向设置有导入口及导出口,所述导入口、导出口与流体通道相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没有在风洞中增加其它动力,而是利用离心力由内向外产生的强大力量使流体通道内流速加快,就使风洞内的流体压力大大增加;进一步,又通过吸气马达强大的吸力来加快风扇内流体通道的流速,很容易在风扇前后部形成几十倍的压力差,随同排出的高压流体,共同使风洞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Description

大流体压力风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流动模拟装置,尤其是指大流体压力风洞。
背景技术
风洞作为一种模拟流体运动装置,通常是用来测试各种在流体中的运动体的不同压力状态的,因此风洞测试对于测试运动装置的运动性能而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模拟测试手段。但现有的风洞都是通过高功率的风扇强烈的吸排风来产生流体压力,然而单体风扇通过吸-排风产生的压力不大,不足以模拟高速情况下的流体状况,即使采用了多级风扇,其共同产生的压力也不足以,较难达到高压力的流体状态。
另外现代风洞是运动体不动,流体在动,仅对运动体迎风面的测试。而实际状态是流体不动,运动体在动。就如镜中的物体,只是物体在镜中的投影,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物体。所以从风洞得出结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很不完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更接近真实状态且能产生大流体压力风洞。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它包括风洞室,风洞室一端设有风扇,风扇包括页盘及扇叶,页盘四周设有多个扇叶,所述扇叶包括外壳及内壳,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扇叶的内壳与外壳间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内壳沿扇叶长度方向设置有导入口与导出口,所述导入口、导出口与流体通道相连通;
上述结构中,它还包括吸气马达、吸气管及流体导出管;所述流体导出管设置于扇叶的流体通道中,流体导出管与吸气管相连,吸气管连连接吸气马达;所述导出口为设置于扇叶内壳上的通孔,其连通流体通道至扇叶内壳外部;或所述导出口为流体导出管与流体通道交界处的开口,其通过吸气管与吸气马达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风扇的页盘为中空,中空的页盘与扇叶中流体通道相通,所述吸气马达通过吸气管连接中空的页盘;
上述结构中,所述风洞分为外层、内层,在内、外层之间间隔形成有流体层;所述风洞内层设有与流体层相通的导入口,所述风洞的前部于外层、内层均设有与流体层相通的导入口;
上述结构中,所述风洞的内层及前部的外层上设置有控制导入口开/闭量的控制装置;所述风洞内设有至少一个喷气吸气装置;
上述结构中,所述导入口为圆形、长条形、条形、菱形、椭圆形、圆锥形、三角形、弧形或橄榄形;所述扇叶上导入口的开口形状的中心线与风扇旋转方向相对平行;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增大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表面呈凹凸相间的流线型或多个弧形排列的形状;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通道内沿长度方向通过隔板分割有两层通道,两层通道通过流体导出口相通;其中一层通道与所述流体导入口相通,另一层通道与所述吸气马达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风洞室一端设有多级风扇,所述吸气马达通过吸气管依次连接多级风扇的各页盘中空部;
上述结构中,所述风洞中设置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及/或振动的运动平台。
相比于常见的风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没有在风洞中增加其它动力,而是在其风扇的扇叶设计为由外壳和内壳及之间流体通道组成的结构,在内壳上设导入口和导出口,导入口、导出口与扇叶内的流体通道相通,从而在运转时可利用离心力由内向外产生的强大力量使流体通道内流速加快,从而使风扇内外壳之间形成很大的压力差,进一步,通过吸气马达产生的强大吸力,使流体通道内产生更高的流速,与之相通的内壳上形成二层高速流体层,与外壳之间形成更大的流体压力差,随同风扇排出流体一起进入风洞内,就使风洞内的流体压力大大增加,而现有风扇仅通过吸排气,很难产生这么大的流体压力,所以本发明比现有风扇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风扇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A剖视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三风扇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风洞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六风洞主视结构示意图。
1-风扇;101-扇叶;102-外壳;103-内壳;105-导入口;106-导出口;107-中心线;2-页盘;201-轴承;3-吸气马达;301-吸气管;302-排气管;4-风洞室;401-外层;402-内层;403-流体层;404、405-导入口;406-控制装置;407-内层导入口;408-负压室;409-负压室导出口;5-运动平台;501-吸气喷气装置;6-流体通道;601-弧形导流体;602-扰流面;603-流体导出口;604-上层通道;605-下层通道;606-隔板;607-流体导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大流体压力风洞,它包括的风洞室4,风洞室4前端设有风扇1,风扇1包括页盘2及扇叶101,在页盘2四周设置有多个扇叶101,所述扇叶101包括外壳102及内壳103,扇叶101的外壳102和内壳103之间形成为不宽的流体通道6,流体通道6为内、外壳之间的间隙层,流体通道6沿扇叶101的长度方向在内壳103上设有多个平衡均布的导入口105,导出口106设在扇叶101沿长度方向边缘的叶尖后部,导入口、导出口与流体通道相连通。作为一实施例,上述导入口可为:圆形、长条形、条形、菱形、椭圆形、圆锥形、三角形、弧形、橄榄形等形状,在导入口的开口形状的中心线107与风扇旋转方向的圆形相对平行,便于把流体导入流体通道。其中圆形和长条形除外。
当风扇1工作时,扇叶101高速旋转,产生很大的离心力,流体绕扇叶壳体从前向后经过时对各导入口105产生向内产生很大的流体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同时又在离心力作用下,使流体顺畅的导入流体通道6内,离心力把风扇1中心的流体向四周高速抛出,与流体通道6同一方向,所以流体通道6中的流体在离心力强大力量作用下,从流体通道6内经弧形导流体601从导出口106高速抛出,其方向又与风扇1排气方向一致,在内壳103和流体通道6内形成二层通过导入口彼此相通的高速运动的流体层,与外壳102等同于风扇流速的流体层形成很大的流体压力差,与风扇排出的高压流体一齐共同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进入风洞室4内。
由于通常扇叶101的长度比其宽度大5倍左右,流体经过流体通道的路径比宽度大5倍左右,所以在离心力作用下流体流速比宽度方向流速更快,使风扇前后部的外壳102和内壳103之间产很大的流体压力差,从前向后对风洞室4内施加很大的流体压力,同时与风扇排出的大量高压流体共同施加在风洞内。流体压力差产生很高的流体压力和风扇排出的高压流体一齐共同形成更大的流体压力施加在风洞内,以满足风洞高流体压力的需要。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没有增加其它动力,而利用离心力由内向外产生的强大力量使流体通道内流速加快,就使风洞内的流体压力大大增加,而现有风扇仅通过吸排气,很难产生这么大的流体压力,所以本发明比现有风扇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另一实施例,与以上不同的是:在流体通道6中设设置有用于增大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602,具体的,扰流面602表面呈凹凸相间的流线型或多个弧形排列的形状,从而可使流体经过的流体通道内的路径至少又增加1/3左右,换句话说:又在上述风扇的流体通道长度的基础上增加1/3路径,即又使风扇前后部之间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实施例二
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流体通道内设流体导出管607与流体导出口603相通(此处导出口为吸气管与流体通道交界处的开口即流体导出口603)、流体导出管607又通过吸气管301与吸气马达3相通。具体结构为:设有吸气马达3,吸气马达3自身设置有排气管302,吸气马达3的输出通过吸气管301,用轴承201连接与中空的页盘2,中空的页盘2通过在流体通道内设的流体导出管607、流体导出口603与流体通道相通。
当风扇和吸气马达同时工作时,离心力和吸气马达3共同产生强大的吸力,使内壳103上各导入口105附近的流体高速吸入流体通道内,在内壳103和流体通道6形成二层流速极高的流体层,由于流体导出管607的长度等同于流体通道内的长度,所以使流体通道内流体经过的路径比扇叶的宽度又增加了一倍,即在上述5倍的基础上增加的10倍流体经过路径,在离心力作用下路径长、流速快,同时又在吸气马达强大吸力作用下,很容易又大大加快流体通道内的流速,所以扇叶内外壳之间形成更大的流体压力差,与风扇排出的高压流体一齐共同作用在风洞室4内,以满足风洞高流体压力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离心力的帮助下,吸气马达3仅加快几片扇叶内壳上和不宽的流体通道内的流速,就可增加更大的流体压力差,如通过对吸气马达转速的控制,使流体通道内流速比外壳上的流速快15倍,就增加15倍的流体压力差,如快20倍,就增加20倍的流体压力差,甚至更高。显而易见,通过对吸气马达的控制很容易实现,而现有风洞要增加如此高的流体压力,就是多级风扇排列也很能实现,而本发明仅用很小功率的吸气马达来加快风扇几片扇叶内流体通道不宽的一点流体流速,而不宽的流体通道实际上是扇叶前后部壳体之间的间隙层,在吸气马达强大吸力作用下,不宽的间隙层内流速极快,使扇叶前后部之间形成很大压力差,就可实现风洞高流体压力的需要。
一个好的风洞,首先要达到的就是高流体压力,如现代超音速几倍的飞行器,在飞行中的流体压力就非常大。而本发明很容易满足风洞内高流体压力的各种需要。
实施例三
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是:去掉流体导出管607,用隔板606把流体通道分别分为上、下两层通道,上层通道604、下层通道605通过流体导出口603相通。
当风扇和吸气马达同时工作,风扇产生很大离心力,同时又在吸气马达3强大吸力作用下,各扇叶上平衡均布的导入口105把后部内壳上附近流体高速吸入上层通道604通道,经流体导出口603高速吸入下层605通道,使后部壳体和流体通道内共同形成三层高速流动的流体层,由于隔板606增加了一倍流体通道路径,在吸气马达和离心力同时作用下,三层流体速度极高,通道内长一点的流体经过路径,在吸气马达强大吸力状态中,对流量影响并不大,但使流速大大加快,与前部壳体形成很大压力差,前部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后部高流速产生的低压力转移,同时风扇排出高压力流体一齐,共同形成对风洞内的流体压力,以满足风洞室4内高压力的需要。
此处流体通道中的上、下层通道不限于上下设置,还可左右设置,对角线设置。
综上所述,现在风洞产生流体压力是通过吸气排气产生的,而吸气排气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流体压力,所以风洞也就很难达到所需的要求。而本发明的风扇不但能产生吸排气,更重要是本发明还有扇叶正反面产生巨大压力差来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这种很大的压力的来源,用吸气马达来加快几片扇叶一面,耗费小小的动力,就达到不同要求的流体压力,解决围绕多年的风洞流体压力很难增加的问题。本扇叶的结构,不但适用于风扇,还适用于用风扇和涡轮来产生流体压力的所有动力装置,使其效率提高,同时能耗降低。
实施例四
如图3-4所示:与实施例三不同是,在风洞室4内设多级风扇1,吸气马达3通过吸气管301分别经过多级风扇1的中空的页盘2相通,通过内壳103的导入口105和流体通道6内二层通道和中空的页盘2相通,使各风扇内外壳之间产生压力差,使多级风扇1逐级对风洞室4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当多级风扇1和吸气马达3工作时,各级风扇快速转动,此时吸气马达3产生极强的吸力,通过吸气管301与所对应的各风扇内的中空的页盘2,和各扇叶内的流体通道6和各内壳上的多个导入口105相通,在强大的离心力和极强的吸力共同作用下,使各扇叶的内壳103和流体通道6,内二层的上层通道604、下层通道605,形成内外三层流速极高的流体层,其流速远快于各风扇外壳上等同风扇产生的流速,使各级风扇内外壳之间形成压力差,产生的很大的流体压力从前向后对风洞室4,共同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以满足更更大流体压力需要。
由于各扇叶内外壳上设多个导入口105,其数量和形状都直接影响到外壳表面上流体的流速和流量,使各级风扇按需要产生不同的压力差而形成不同的流体压力,使多级风扇能逐级共同对风洞室4内形成更更大流体压力。但要遵循高压力向低压力转移的规律,才能使风洞产生更高流体压力。
根据风洞需要的流体压力,选择适用的一级或多级风扇。
如在多级风扇中最后一级的内壳上设导入口和流体通道,在吸气马达和离心力强大吸力作用下,使内外壳之间产生很大压力差,同时前面多级风扇低流速产生高气压共同又与它形成更大压力差。从前向后形成更大的压力差转移区,统统指向后部风洞内,同时又在各级风扇排出大量高压流体共同作用下,使风洞内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四不同是,风洞室4分为外层401和内层402,在内外层之间为流体层403,在风洞后部的内层402上,均布有导入口404,在风扇前部设有负压室408,负压室408与风扇之间的内层上也均布负压室导出口409与风扇吸口相通,在负压室408前部有内层导入口407,在前部外层设有导入口405,该导入口405上有控制开或闭及进气多少的控制装置406,在内层402风洞后部的各导入口404也有控制装置406。
当多级风扇1和吸气马达3同时工作时,多级风扇转动,在多级风扇前部产生极强的吸力,通过流体层403,使风洞后部内层402上均布的导入口404把风洞内的流体高速吸入流体层403,同时也把前部的导入口405部分外界流体吸入,经内层导入口407到负压室408,再经负压室导出口409把运动速度极高的流体供给多级风扇,各级风扇由于吸气马达3把内壳103导入口105的流体高速吸入流体通道6内,使各风扇正反面之间产生极大压力差,从而逐级使风洞室4形成高流体压力,由于风洞后部的各导入口404有控制装置406,可控制流体导出量,从而控制风洞内的负压值。此时,风洞后部形成有高负压,前部又是高正压区,高压区必须向低压区转移压力差,特别是风洞后部又是高负压区,风洞内前后部形成更大的压力差,同时各扇叶正反面产生很大流体压力差,风洞内前后部之间又产生极大流体压力差,共同使风洞内又形成更高的流体压力,以适应风洞产生更高流体压力的需要,而如此大的流体压力,用现有传统的风扇很难形成。风洞前部的导入口405也用控制装置406开、闭或一定进气量来控制进气量,以配合风扇1的吸气量,使风洞室4内可模拟不同环境的正压或负压状态。
在风洞中测试的各类运动体,都是通过模拟现实条件来作各项测试,现实环境中在高空有低压、负压,同时在运动中前方迎风面有正压,侧面有侧向流体压力,后部有负压区,本实施例中就可模拟这种状态,而现在的风洞是模拟迎风面产生的正向流体压力。
由于风洞内的流体从后部导入口被吸入流体层403后形成负压,根据被测试运动休的体积大小和控制后部多大面积的负压区通过控制装置406控制负压面积和吸风量的多少,从而控制负压的变化。前部的导入口405通过控制装置406控制进风量的多少,从而配合控制从流体层403吸入流体综合形成风洞内前部流体正向压力的大小和后部负压力的大小,以及风洞内产生压力差的大小。
由于多级风扇吸入风洞内的部分流体又循环排出,当风扇再吸入的初始流体流速和压力本来就大,所以风洞内形成流体压力就很大,通过前、后部的导入口405、404和控制装置406的配合,对流体压力的控制就更容易。
还可在风洞内层402四周局部设导入口404,通过控制装置406,根据需要在被测试的运动体四周、一侧或局部形成一定范围的负压状态,以满足不同状态的需要。
本实施例逐级风扇前后部通过压力差产生很大的流体压力,随着风扇排出高压流体一起进入风洞内,同时风洞内前后正负压区也产生很大的流体压力差,使风洞内的流体压力大大增加。
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五不同是在风洞室4内,还设有可上、下、左、右移动及/或振动的运动平台5,通过控制,可使运动平台5上、下、左、右或前、后以不同速度移动,或不同频率的振动,在运动平台5上还有吸气喷气装置501(这些是很常规的机械构造),从而可进一步加强风洞室中的测试,来模拟现实环境中的不同状态。
当多级风扇1和吸气马达3工作时,在风洞室4内产生很高流体压力,通过被测试的运动体固定在运动平台上在迎风面上受到流体压力,同时运动平台5按控制所需的速度,在前后、左右、上下运动或振动中,更逼真的模拟运动体在现实流体运动中受到的颠簸、振动、气流,和不同方向和部位的正压、低压和负压干扰等不同状态。
因为现有的风洞最大的问题是,用风扇产生流体压力,对运动体的迎风面测试,而现实中流体相对静止,运动体的运动速度多少,瞬间把流体压缩多少,这才是真实状态,而风洞则相反,运动体不动,风扇产生的流体在动,这种测试出的结果很不完善,与现实差距很大,为什么经风洞测试再按此修改后的运动体,在实际运动中都多多少少会出现不少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运动平台5的运动状态,虽然不能与运动体真正的运动状态相比,至少是比现有风洞更接近一步流体压力的真实状态,运动平台固定运动体相对运动更能模拟出现实在流体中较为真实的状态,至少比运动完全静止好的多,因为运动体在静止状态中,风扇产生迎风面对运动体的不同部位在风洞中静止状态测试各部位的压力值,与运动体在运动平台5上固定后的相对运动中,原来所测试各部位在运动平台5相对移动中,原来各部位的压力及附近部位的压力值会出现的不少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静止状态可能忽略的和测试不到的部位,但现实中可能或一定出现的变化。这就是现在经风洞测试修改后,在现实中又问题不断的原因,通过运动平台的相对运动,和风扇正反面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相结合,得到运动体更接近真实流体状态的结果。
同时,在运动平台5对应和风洞四周,设有至少一个固定或可移动的通过控制产生吸气喷气装置501,可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吸气喷气装置501来模拟运动体底部、上部及两侧的不同正压或负压的不同流体状况,配合风洞后部的导入口404产生的负压值,及风洞前部风扇产生迎风面的流体压力。还有运动平台产生上下、左右、前后相对运动及不同频率的振动,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根据不同流体状态来配合使用,虽然不可能模拟出真正的运动状态,但至少比现在风洞通过风扇只对运动体静止状态中,产生正向流体压力的迎风面测试要好得多。
风洞是在运动体静止状态中,通过风扇产生的迎风面流体压力的多个部位来测试,而运动体在高速运动时,空气相对静止,运动体运动速度多少,就瞬间把空气压缩多少,两者是完全相反的运动状态,所以风洞只能测试大概数据,因为不可能在风洞中测试出全部由运动体运动产生的流体运动,只能是运动体不动,流体运动,所以风洞只能大概模拟运动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因为没有办法完全真实的模拟运动体在流体中的逼真状态,而且是在运动中的状态,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运动平台的相对运动,能产生吸气喷气装置形成局部流体压力的变化,以及风洞内形成的正负压状态,再配合本发明中风扇正反面产生出的高流体压力,综合配合使用,使风洞能模拟出使运动体更好一些的在流体中的真实运动状态,得到更好的结果。
另一实施例,与以上不同是把风扇换为螺旋桨,按上述结构,也能很好的对水面和水中的运动体进行测试。
综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对比的优点在于:
由于通常扇叶的长度比其宽度大5倍左右,流体经过流体通道的路径比宽度大5倍左右,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流体流速比宽度更快,使风扇前后部的外壳和内壳之间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差,同时与风扇排出的大量高压流体共同施加在风洞内。流体压力差产生的流体压力和风扇排出的高压流体一齐共同形成更大的流体压力施加在风洞内,以满足风洞高流体压力的需要。
1、目前风洞都通过高功率的风扇来产生高流体压力,但风扇通过吸气排气很难产生高压力,就是通过多级风扇逐级吸入和压缩,所产生的压力也不理想,而且能耗很大,所模拟流体不同状态对运动体的流体压力也不太理想。
本发明首次提出,在风扇扇叶的外壳和内壳之间为流体通道,在内壳上设多个导入口与其内的流体通道相通,通过吸气马达产生极强的吸力,使扇叶内壳上与流体通道内外二层形成高流速的流体层,其流速是风扇产生流速的若干倍,甚至更高,这种状态很容易做到,只需对吸气马达控制就可以,由此在风扇正反面形成很大的压力差,低流速的外壳产生的高压力必然向高流速的内壳产生的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就如水向低处流动一样,都是自然规律,所以风扇正反面产生的压力差越大,产生的流体压力就越大,如流体通道内和与之相通的内壳比外壳表面快10倍的流速,就产生比现有的风扇大10倍的流体压力,如大20倍的流速,就大20倍的流体压力,甚至更高,而这种结果只对吸气马达控制就可做到。所以本发明产生如此大的流体压力,只通过吸气马达对风扇一面加快流速即可,而不是现有的风扇只能通过大功率风扇吸气排气来产生流体压力,所以本发明比现风扇节能很多,同时产生的流体压力更大,以满足在风洞内的不同流体压力状态。现有风洞风扇是通过吸排气产生压力,而本发明不但是吸排气,同时还产生很大的压力差,所以本发明能比现有风洞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
2、因为现有的风洞最大的问题是,用风扇产生流体压力,对运动体的迎风面测试,而现实中流体相对静止,运动体的运动速度多少,瞬间把流体压缩多少,这才是真实状态,而风洞则相反,运动体不动,风扇产生的流体在动,这种测试出的结果很不完善,与现实差距很大,为什么经风洞测试再按此修改后的运动体,在实际运动中都多多少少会出现不少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本发明的运动平台在相对的运动状态中,虽然不能与运动体真正的运动状态相比,至少近似流体压力的真实状态,运动体在运动平台中相对运动,更能模拟出运动体运动的较为真实的状态,至少比运动体完全静止好的多,因为运动体在静止状态中,在风洞中所测试部位的压力值,运动体固定在运动平台上的相对运动中,原来静止状态所测试部位在运动平台相对移动中,与原来部位的压力值及附近压力值会出现差异,这种变化差异就是静止状态中测试不到的和可能忽略的,但在现实状态就一定出现的变化。这就是经风洞测试修改后的运动体,在现实中问题不断的原因。通过运动平台的相对运动,和风扇产生更大的流体压力相结合,得到运动体更接近真实流体状态的结果。
3、本发明还能在风洞内后部形成有高负压,前部又是高正压区,高压区必须向低压区转移压力差,使风洞前后部形成更大的压力差,在风洞内形成更高的流体压力,以满足风洞更高流体压力的需要,而在风洞内形成如此大的流体压力,现有传统的风扇很难形成。
4、在风洞中测试的各类运动体,都是通过模拟现实条件来作各项测试,现实环境中在高空有低压、负压,同时在运动中前方迎风面有正压,两侧为侧向压力,后部为负压,再通过运动平台的相对运动,就可近似的模拟这些状态,而现在的风洞仅是模拟迎风面对运动体所产生的正向流体压力。
5、本发明在风扇前后部之间形成更大的流体压力,换为螺旋桨按此结构同样会在水中产生更大流体压力,所以本发明适用于空气和水中产生大流体压力风洞。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大流体压力风洞,它包括风洞室,风洞室一端设有风扇,风扇包括页盘及扇叶,页盘四周设有多个扇叶,所述扇叶包括外壳及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的内壳与外壳间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内壳沿扇叶长度方向设置有导入口与导出口,所述导入口、导出口与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导入口为两个以上,所述两个以上的导入口由扇叶的叶根位置开始沿扇叶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于内壳上,所述导出口设置于扇叶沿长度方向边缘的叶尖后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吸气马达、吸气管及流体导出管;所述流体导出管设置于扇叶的流体通道中,流体导出管与吸气管相连,吸气管连接吸气马达;所述导出口为设置于扇叶内壳上的通孔,其连通流体通道至扇叶内壳外部;或所述导出口为流体导出管与流体通道交界处的开口,其通过吸气管与吸气马达相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的页盘为中空,中空的页盘与扇叶中流体通道相通,所述吸气马达通过吸气管连接中空的页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分为外层、内层,在内、外层之间间隔形成有流体层;所述风洞内层设有与流体层相通的导入口,所述风洞的前部于外层、内层均设有与流体层相通的导入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的内层及前部的外层上设置有控制导入口开/闭量的控制装置;所述风洞内设有至少一个喷气吸气装置。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为圆形、条形、菱形、椭圆形、圆锥形、三角形或橄榄形;所述扇叶上导入口的开口形状的中心线与风扇旋转方向相对平行。
7.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增大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表面呈凹凸相间的流线型或多个弧形排列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内沿长度方向通过隔板分割有两层通道,两层通道通过流体导出口相通;其中一层通道与所述导入口相通,另一层通道与所述吸气马达相通。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室一端设有多级风扇,所述吸气马达通过吸气管依次连接多级风扇的各页盘中空部。
10.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大流体压力风洞,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中设置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及/或振动的运动平台。
CN201210028277.6A 2012-02-09 2012-02-09 大流体压力风洞 Active CN1025898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28277.6A CN102589837B (zh) 2012-02-09 2012-02-09 大流体压力风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28277.6A CN102589837B (zh) 2012-02-09 2012-02-09 大流体压力风洞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9837A CN102589837A (zh) 2012-07-18
CN102589837B true CN102589837B (zh) 2016-05-18

Family

ID=46478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8277.6A Active CN102589837B (zh) 2012-02-09 2012-02-09 大流体压力风洞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89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572B (zh) * 2012-03-21 2016-06-01 朱晓义 叶轮及采用该叶轮的动力装置
CN104747241A (zh) * 2015-01-23 2015-07-01 朱晓义 一种压力装置及涡轮发动机
CN109238624B (zh) * 2018-09-20 2019-08-23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用于等离子体风洞的混合室
CN112985822B (zh) * 2021-04-20 2021-08-06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模拟进气道和风扇耦合作用的进气道试验装置
CN114308887B (zh) * 2021-12-31 2022-09-27 上海坤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四目结构光的移动检测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65123A (en) * 1961-04-03 1965-01-12 Phillips Petroleum Co Control of pressure drop in fluid flow
DE19845907A1 (de) * 1998-10-06 2000-04-13 Janine Seemann Vorrichtung zur Steigerung des Wirkungsgrades bei Windkraftwerken
US6203269B1 (en) * 1999-02-25 2001-03-20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air flow control
DE10163896A1 (de) * 2001-12-22 2003-07-17 Daimler Chrysler Ag Windkanalkurzdüse mit Grenzschichtabschälung
CN101476972A (zh) * 2009-01-22 2009-07-08 重庆德马变频电机研发制造有限公司 风洞风机驱动装置
CN202018374U (zh) * 2011-04-08 2011-10-26 刘自拔 一种方便观察和测量的小型风洞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3094C (zh) * 2006-06-06 2009-08-26 刘晓萌 环形回流垂直风洞及其回流方法
US20110293421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Rotor blade having passive bleed pat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65123A (en) * 1961-04-03 1965-01-12 Phillips Petroleum Co Control of pressure drop in fluid flow
DE19845907A1 (de) * 1998-10-06 2000-04-13 Janine Seemann Vorrichtung zur Steigerung des Wirkungsgrades bei Windkraftwerken
US6203269B1 (en) * 1999-02-25 2001-03-20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air flow control
DE10163896A1 (de) * 2001-12-22 2003-07-17 Daimler Chrysler Ag Windkanalkurzdüse mit Grenzschichtabschälung
CN101476972A (zh) * 2009-01-22 2009-07-08 重庆德马变频电机研发制造有限公司 风洞风机驱动装置
CN202018374U (zh) * 2011-04-08 2011-10-26 刘自拔 一种方便观察和测量的小型风洞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9837A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9837B (zh) 大流体压力风洞
CN104632411B (zh) 采用二元变几何方式的内乘波型涡轮基组合动力进气道
CN104675556B (zh) 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CN106837550B (zh) 高超声速三通道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CN102998084B (zh) 高超声速喷管结构
CN102562361B (zh) 涡轮喷气发动机
CN103835810B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进气短舱的声衬装置及航空发动机
CN104500269B (zh) 带内环空气涡轮的自驱动风扇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CN111159898A (zh) 波后流场参数可控的双直锥激波基本流场及设计方法
CN110160734A (zh) 基于多孔介质的风洞喷管、主动降噪装置及方法
CN106741976A (zh) 一种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构型的反设计方法
CN109733634A (zh) 三维内转四通道高超声速组合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CN108038295A (zh) 一种高超声速进气道与隔离段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3149009A (zh) 超声速隔离段风洞试验装置
CN105841916A (zh) 一种产生高频下游扰动的超声速风洞试验装置
CN207610837U (zh) 气流激励器
CN108661947A (zh) 采用康达喷气的轴流压气机叶片及应用其的轴流压气机
CN106438105B (zh) 一种带箍喷气自驱动风扇及其工作方法
CN108412618A (zh) 一种高超/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唇口及其设计方法
CN105571810B (zh) 一种平动式内并联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装置及方法
CN103541773B (zh) 一种丝状涡轮
CN105539863A (zh) 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及支板一体化气动布局方法
CN109580870A (zh) 一种湍流强度可控的湍流发生装置
CN106697306B (zh) 同级压缩面二次流自循环气动式可调进气道及控制方法
CN106364666A (zh) 一种产生更大升力的机翼及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