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5883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5883B
CN102575883B CN200980162074.2A CN200980162074A CN102575883B CN 102575883 B CN102575883 B CN 102575883B CN 200980162074 A CN200980162074 A CN 200980162074A CN 102575883 B CN102575883 B CN 1025758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old
producing medium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20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5883A (zh
Inventor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岛津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75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5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5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5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25B2309/06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with cycle highest pressure above the supercritica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在热源机和中继机由2根配管连接了的空调装置中,能够简易地追加热水供给功能。中继机(B)在第一分支部(10)与第二连接配管(7)之间具备能够连接使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31)的连接回路。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源机与中继机、单独地进行制冷制热的多台室内机分别用2根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以往存在这样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使用在超临界状态下工作的制冷剂,热源机与中继机、单独地进行制冷制热的多台室内机分别用2根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空调装置中,在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回路中安装负荷侧制冷剂回路,对供给的水进行加热、冷却。
另外,在使用在超临界状态下工作的制冷剂,热源机与多台室内机由高压管、低压管、液管连接,多台室内机同时地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装置中,存在使前述空调装置的制冷剂与流入水热交换器的水直接进行热交换而进行热水供给的空调装置。在专利文献3的空调装置中,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上设置水热交换器,从水热交换器出口连接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和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旁通的配管,在通过制冷、热水供给的同时运行使水热交换器的出口制冷剂温度比外气温度高的场合和低的场合,进行判定是否使得室外热交换器旁通的控制。另外,通过制热、热水供给运行由水热交换器进行了热水供给后的制冷剂在制热室内机中进行制热。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空调装置中,热源机与多台室内机由高压管、低压管以及液管进行连接,同时,以连接高压管与液管的方式连接热水供给单元,进行热水供给。
先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再表2006/057141号公报(第5~6页、图1)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8/117408号公报(第11~14页、图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06360号公报(第6~7页、图1~图4)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26018号公报(第4~5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希望确立不选择设置场所地能够容易地追加热水供给功能的制冷剂回路和其控制方法。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安装了负荷侧制冷剂回路的场合,通过新追加制冷剂回路使得成本大幅度增大。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3那样在压缩机排出配管上设置了水热交换器的场合,空调装置的热水供给功能被限定于热源机内,在热源机中需要热水供给单元的空间,并且需要在产品出厂后分解热源机、对压缩机的排出配管进行追加施工,或者使搭载了热水供给单元的机种一致。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用3根配管连接热源机与中继机,从而使从压缩机排出了的制冷剂直接流入热水供给装置,但在专利文献1中,还存在从压缩机排出了的制冷剂由热源机侧热交换器冷却后流入热水供给装置的运行模式,该场合的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下降。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那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由2根配管连接热源机与中继机,能够简易地追加热水供给功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热源机、多个室内机以及中继机;该热源机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热源机侧热交换器以及对前述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该多个室内机具有使前述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机侧热交换器以及对前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该中继机具有分支装置和第二流路切换装置,该分支装置由2根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与前述热源机进行连接,在各前述多个室内机使该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由2根室内机侧制冷剂配管与前述各室内机连接;该第二流路切换装置分别切换向前述各室内机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该空调装置能够实施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运行模式、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该制热运行模式使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往全部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该制冷运行模式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往全部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该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使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往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往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另一部分,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其中:前述中继机在前述分支装置与前述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之间设置了能够连接使得前述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的连接回路。
发明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在分支装置与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之间设置了能够连接使得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的连接回路,所以,能够简易地追加热水供给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的P-h线图。
图4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的P-h线图。
图8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的P-h线图。
图12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3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
图14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的P-h线图。
图16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7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
图18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使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的控制流程图。
图19为使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旁通的场合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0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使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的控制流程图。
图21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2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3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4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5为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各运行模式下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串联连接、并联连接的选择控制流程图。
图26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7为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8为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9为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且,在以下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基于图1对空调装置100的回路构成进行说明。在图1中,符号A为热源机,B为中继机,C~E为相互并联连接了的室内机,F为热水供给装置。在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中使用二氧化碳等在排出压力比临界压力更高的状态下工作的制冷剂。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说明对于1台热源机连接了1台中继机、3台室内机、1台热水供给装置的场合,但连接了2台以上的热源机、2台以上的中继机、2台以上的室内机、以及2台以上的热水供给装置的场合也相同。
热源机A内装压缩机1、作为对热源机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进行切换的切换阀的四通切换阀2、作为热源机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3、以及储液器4。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对该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压缩机1最好由例如容量可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四通切换阀2为对制热运行时(全制热运行模式时及制热主体运行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制冷运行时(全制冷运行模式时及制冷主体运行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室外热交换器3在制热运行时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起作用,在从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储液器4设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对过剩的制冷剂进行储存。而且,以后作为热源机侧热交换器的一例,使用空冷式的室外热交换器3进行说明,但若为制冷剂与其它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则也可为水冷式等其它的方式。
符号6为连接四通切换阀2与中继机B的粗的第一连接配管。符号7为连接室外热交换器3与中继机B的比前述第一连接配管6细的第二连接配管。由这些第一连接配管、第二连接配管构成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
符号15为设在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二连接配管7之间的单向阀。单向阀15仅容许从室外热交换器3向第二连接配管7的制冷剂的流通。符号16为设在热源机A的四通切换阀2与第一连接配管6之间的单向阀。单向阀16仅容许从第一连接配管6向四通切换阀2的制冷剂的流通。符号17为设在热源机A的四通切换阀2与第二连接配管7之间的单向阀。单向阀17仅容许从四通切换阀2向第二连接配管7的制冷剂的流通。符号18为设在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连接配管6之间的单向阀。单向阀18仅容许从第一连接配管6向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的流通。由这些单向阀15、16、17、18和四通切换阀2构成第一流路切换装置。
中继机B内装第一分支部10、第二流量控制装置12、第二分支部11、以及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室内机C、D、E分别内装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作为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c、5d、5e。
符号6c、6d、6e为对应于室内机C、D、E进行设置的、分别连接室内机C、D、E的室内热交换器5c、5d、5e与中继机B的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符号7c、7d、7e为对应于室内机C、D、E设置的、分别连接室内机C、D、E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与中继机B的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由这些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d、6e、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d、7e构成室内机侧制冷剂配管。
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分别与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d、7e连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在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室内热交换器5c、5d、5e的上游侧。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靠近室内热交换器5c、5d、5e并与其连接,制冷时由室内热交换器5的出口侧过热度进行调整,制热时由过冷度进行调整。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最好由开度能够可变地控制的阀,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第一分支部10具备电磁阀8c、8d、8e、8f、8g、8h。电磁阀8c、8d、8e分别连接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d、6e与第一连接配管6。电磁阀8f、8g、8h分别连接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d、6e与第二连接配管7。通过对电磁阀8c、8d、8e、8f、8g、8h的开闭进行切换,按可切换的方式将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d、6e分别与第一连接配管6或第二连接配管7连接。第二分支部11由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d、7e、后述的中继机B内的第一旁通配管14a、第二旁通配管14b的汇合部构成。由这些第一分支部10及第二分支部11构成分支装置。而且,也可设置与室内机对应的个数的三通阀代替电磁阀8c、8d、8e、8f、8g、8h。在此场合,三方中的一方与第一连接配管6连接,三方中的一方与第二连接配管7连接,三方中的一方与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d、6e连接。
符号14a为连接中继机B内的第二连接配管7与第二分支部11的第一旁通配管。符号14b为连接中继机B内的第一连接配管6与第二分支部11的第二旁通配管。符号12为设在第一旁通配管14a的途中的开闭自如的第二流量控制装置。符号13为设在第二旁通配管14b的途中的开闭自如的第三流量控制装置。第二流量控制装置12及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例如由使用了步进马达的二通阀等构成,可改变配管的开度,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由这些第二流量控制装置12、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第一旁通配管14a、第二旁通配管14b、以及电磁阀8c、8d、8e、8f、8g、8h构成第二流路切换装置。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设置有作为热源机侧控制装置的热源机的控制构件50、中继机的控制构件51。虽然省略检测器的详细的说明,但这些控制构件50、51根据由设在了空调装置100中的各种检测器检测出了的信息(制冷剂压力信息、制冷剂温度信息、室外温度信息、以及室内温度信息)对压缩机1的驱动、四通切换阀2的切换、室外风扇的风扇马达的驱动、各流量控制装置的开度、室内风扇的风扇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而且,控制构件50、51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具备对用于决定各控制值的函数等进行存放的存储器50a、51a。按照上述的控制方法,以使得室内机C、D、E进行规定的制冷、制热的方式对热源机A的压缩机1的频率、室外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量进行控制。
另外,在热水供给装置F中设置有热水供给箱30、水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31、对水进行驱动的泵32。而且,在热水供给箱30中,在箱上部设置热水的取水口。在箱上部的另一方设置从水热交换器31返回的热水的流入口。在箱的下部设置用于对箱的水进行补充的供水口。在箱下部的另一方,设置向水热交换器31供给箱内的水的流出口。另外,以从热水供给箱30的流出口起,水热交换器31、泵32、热水供给箱30的流入口被连接成环状的方式布置水配管。而且,泵32也可处在箱流出口与水热交换器31之间。
在中继机B中,设置对向热水供给装置F的制冷剂的流入进行切换的流路切换阀33。流路切换阀33由三通阀等构成,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流路切换阀33的三方中的一方与第二连接配管7的热源机侧连接,三方中的一方与水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三方中的一方与第二连接配管7的第一分支部10侧连接。另外,设置对热水供给装置F的水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二连接配管7进行连接的返回配管36a。由这些流路切换阀33及返回配管36a构成连接回路。由该连接回路,使得可将热水供给装置F的水热交换器31连接在分支装置与第二连接配管7之间。而且,流路切换阀33不限于三通阀,只要为组合2个二通阀等进行二方流路的开闭的阀等对流路进行切换的阀组合即可。
如后述那样,在进行热水供给、存在制热的室内机的场合,水热交换器31被设置在制热运行的室内机的上游。而且,也可在返回配管36a上设置流量控制装置34。如设置流量控制装置34,则能够将热水供给回路截断,热水供给装置F的追加施工中的需要抽真空的部位仅在流路切换阀33与流量控制装置34之间,因此,能够简易地进行施工。
在热水供给装置F中设置对热水供给箱30内的温度进行测定的箱内温度检测器40。另外,在从热水供给箱30的流出口到水热交换器31的入口之间的配管上,设置作为水温度检测装置的水温度检测器41。另外,在从水热交换器31的出口到热水供给箱30的流入口之间的配管上,设置作为水温度检测装置的水温度检测器42。箱内温度检测器40、水温度检测器41、42最好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另外,在中继机B的流路切换阀33的近旁,设置制冷剂温度检测器43。制冷剂温度检测器43对水热交换器31的入口制冷剂温度进行测定。制冷剂温度检测器43最好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另外,设置作为热水供给装置侧控制装置的热水供给装置的控制构件52。控制构件52根据热水供给箱30内温度与目标值的差、水热交换器出入口的水温度检测器41、42的温度差、或水热交换器出口的水温度检测器42的指示值,对泵32的驱动电压等进行控制,进行泵32的流量控制。或使得泵32的流量为一定速度地控制泵32的驱动电压等而进行流量控制。而且,控制构件52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具备对用于决定各控制值的的函数等进行存放的存储器52a。
下面对此空调装置100实施的各种运行时的运行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00的运行动作中,相应于室内机的制冷运行、制热运行的设定,存在制冷运行、制热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以及制热主体运行这样4个模式,对于各个的运行模式存在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和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制冷运行为室内机仅可制冷的运行模式,进行制冷或停止。制热运行为室内机仅可制热的运行模式,进行制热或停止。作为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的制冷主体运行为能够对各室内机选择制冷制热的运行模式,是相比制热负荷,制冷负荷大(制冷负荷与压缩机输入的和比制热负荷大),室外热交换器3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作为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的运行模式。作为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的制热主体运行为能够对各室内机选择制冷制热的运行模式,是相比制冷负荷,制热负荷大(制热负荷比制冷负荷与压缩机输入的和大),室外热交换器3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行模式。以下根据P-h线图对各运行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运行]
(i)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这里,对室内机C、D、E全部要进行制冷的场合进行说明。在进行制冷的场合,使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3流入地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另外,与室内机C、D、E连接了的电磁阀8c、8d、8e打开,电磁阀8f、8g、8h被关闭。而且,用图2的粗线表示了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的循环的配管。另外,图3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的P-h线图。图3所示(a)~(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2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
在此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的运行。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压缩机1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此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以如下方式进行压缩:比以等熵线进行绝热压缩还要多加热与压缩机的绝热效率相当的量,由图3中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进行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此时,制冷剂一边对室外空气进行加热一边受到冷却,成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变化如考虑室外热交换器3的压力损失,则用图3中的从点(b)到点(c)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3中流出了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配管7,旁通热水供给装置F地通过流路切换阀33。此时制冷剂基本上不变化,成为图3的点(d)。然后通过第一旁通配管14a、第二流量控制装置12,流入第二分支部11而分支,流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然后,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中受到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基于焓为一定地进行在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中的制冷剂的变化。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3中的从点(d)到点(e)所示竖直线表示。
从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c、5d、5e中。然后,制冷剂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一边受到加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c、5d、5e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如考虑压力损失,则由图3中的从点(e)到点(a)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热交换器5c、5d、5e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通过电磁阀8c、8d、8e,流入第一分支部10。在第一分支部10汇合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配管6及四通切换阀2流入压缩机1,受到压缩。
(ii)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4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图5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图5所示(a)~(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4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在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与(i)的未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的从点(c)到点(d)的变化不同。从热源机A流出、通过了第二连接配管7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阀33,流入热水供给用的水热交换器31,与从热水供给箱30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此时的焓的变化由图5中的从点(c)到点(d)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制热运行]
(i)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这里对室内机C、D、E全部要进行制热的场合进行说明。在进行制热运行的场合,使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制冷剂向第一分支部10流入地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另外,与室内机C、D、E连接了的电磁阀8c、8d、8e关闭,电磁阀8f、8g、8h打开。而且,图6中的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另外,图7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的P-h线图。图7所示(a)~(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6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
在此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的运行。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压缩机1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此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7中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及第二连接配管7,旁通热水供给装置F地通过流路切换阀33。此时,制冷剂基本上不变化,成为图7的点(c)。此后,在第一分支部10分支,通过电磁阀8f、8g、8h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c、5d、5e。然后,制冷剂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一边受到加热,成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c、5d、5e中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7中的从点(c)到点(d)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热交换器5c、5d、5e流出了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在第二分支部11汇合,再流入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于是,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9e及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受到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7中的从点(d)到点(e)所示的竖直线表示。
从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配管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制冷剂一边对室外空气进行冷却一边受到加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变化由图7中的从点(e)到点(a)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3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2,流入压缩机1,受到压缩。
(ii)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8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图9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图9所示(a)~(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9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在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与(i)的未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的从点(b)到点(c)的变化不同。从热源机A流出、通过了第二连接配管7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阀33流入热水供给用的水热交换器31,与从热水供给箱30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冷却。此时的焓的变化由图9中的从点(b)到点(c)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制冷主体运行]
(i)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10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这里,说明室内机C、D进行制冷运行、室内机E进行制热运行的场合。在此场合,使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流入3地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另外,与室内机C、D连接了的电磁阀8c、8d打开,电磁阀8f、8g关闭。另外,与室内机E连接了的电磁阀8e关闭,电磁阀8h打开。而且,图10中的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图11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的P-h线图。图11所示(a)~(f)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11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
在此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的运行。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压缩机1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此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11中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此时,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残留制热所需要的热量,制冷剂一边对室外空气进行加热一边受到冷却,成为中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1中的从点(b)到点(c)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3流出了的中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配管7,旁通热水供给装置F地通过流路切换阀33。此时制冷剂基本上不变化,成为图11中的点(d)。此后,经由第一分支部10、电磁阀8h流入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5e。然后,制冷剂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一边受到冷却,成为中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e中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11中的从点(d)到点(e)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5e流出了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e,在第二分支部11被分支,流入进行制冷的室内机C、E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然后,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中受到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基于焓一定地进行在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中的制冷剂的变化。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1中的从点(e)到点(f)所示的竖直线表示。
从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d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进行制冷的室内热交换器5c、5d。然后,制冷剂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一边受到加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c、5d中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11中的从点(f)到点(a)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热交换器5c、5d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通过电磁阀8c、8d,流入第一分支部10。在第一分支部10汇合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配管6及四通切换阀2流入压缩机1,受到压缩。
(ii)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12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图13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图13所示的(a)~(f)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12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在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与(i)的未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的从点(c)到点(d)的变化不同。从热源机A流出、通过了第二连接配管7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阀33流入热水供给用的水热交换器31,与从热水供给箱30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冷却。此时的焓的变化由图13中的从点(c)到点(d)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制热主体运行]
(i)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14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这里,说明室内机C进行制冷运行、室内机D、E进行制热运行的场合。在此场合,使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制冷剂向第一分支部10流入地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另外,与室内机C连接了的电磁阀8f关闭,电磁阀8c打开。另外,与室内机D、E连接了的电磁阀8g、8h打开,电磁阀8d、8e关闭。而且,图14中的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图15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的P-h线图。图15所示(a)~(h)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14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
在此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的运行。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压缩机1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此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15中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及第二连接配管7,旁通热水供给装置F地通过流路切换阀33。此时制冷剂基本上不变化,成为图15的点(c)。此后,流入了第一分支部10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分支部10被分支,通过电磁阀8g、8h流入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5d、5e。然后,制冷剂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一边受到冷却,成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d、5e中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14中的从点(c)到点(d)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热交换器5d、5e流出了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d、9e,在第二分支部11汇合。在第二分支部11汇合了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与进行制冷的室内机C连接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然后,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中受到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5中的从点(d)到点(e)所示的竖直线表示。从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进行制冷的室内热交换器5c。然后,制冷剂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一边受到加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5中的从点(e)到点(f)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内热交换器5c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电磁阀8c,流入第一连接配管6。
另一方面,从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5d、5e流入了第二分支部11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余下部分流入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然后,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中受到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5中的从点(d)到点(g)所示的竖直线表示。从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3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一连接配管6,与从进行制冷的室内热交换器5c流入了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汇合(点(h))。
在第一连接配管6中汇合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然后,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5中的从点(h)到点(a)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外热交换器3出来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2流入压缩机1,受到压缩。
(ii)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
图16为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图17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P-h线图。图16所示(a)~(h)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在图17所示部位的制冷剂状态。在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与(i)的未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场合的从点(b)到点(c)的变化不同。从热源机A流出、通过了第二连接配管7的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阀33流入热水供给用的水热交换器31,与从热水供给箱30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冷却。此时的焓的变化由图17中的从点(b)到点(c)所示稍倾斜了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以上,对空调装置100实施的各运行模式的动作进行了说明。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中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剂相比氟里昂制冷剂,具有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的密度大、比热大的特性。另外,相比氟里昂制冷剂,气体的比热也大,不增设负荷侧的制冷剂回路就可获得热水供给中的高温热水送出。利用此特性,如在制热运行、制热主体运行时进行热水供给,则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全部的制冷剂流入水热交换器31,能够将温度下降了的制冷剂用于制热,进行阶梯式利用,制热、热水供给的总的性能提高。
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中,在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由室外热交换器3使温度下降到外气温度附近。因此,在供水温度比供给的制冷剂温度更高的场合、在热水供给箱侧需要送出热水温度高的热水的场合,需要使流入热水供给装置F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下面,说明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中使制冷剂的流入温度上升的两种动作。
(1)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提高热水供给装置F的制冷剂的流入温度
图18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使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的控制流程图。首先,在步骤1中开始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的控制。在步骤2中确认与中继机B连接了的热水供给装置F是否正在运行。在没有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在步骤3中继续进行通常的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图2或图10的回路)。另一方面,在正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在步骤4中根据热水供给箱30内的水温(箱内温度检测器40的指示值)、热水供给装置F的送出热水温度(水温度检测器42的指示值)判定是否可在制冷运行或制冷主体运行中进行热水供给。而且,也可通过对流入水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温度(制冷剂温度检测器43的指示值)与水温度(水温度检测器41的指示值)进行比较,判定目标的热水送出是否可能。在热水供给箱30内的水温达到规定值,例如达到箱中水温的目标值的场合,或送出热水温度达到规定值,例如达到送出热水温度的目标值的场合,判定是否可进行热水供给,在步骤5中,继续进行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下的热水供给(图4或图12的回路)。
另一方面,在步骤4中,在判断了需要更高温度的热水送出的场合,在步骤6中,热水供给装置F的控制构件52向热源机A的控制构件50发送与现在的热水供给状况相关的数据,控制构件50判断需要优先地进行热水供给,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而形成为制热回路。这样,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制冷剂直接流入水热交换器31(尽管室内机的台数与其它图不同,但为图8或图16的回路)。
然后,经过规定时间后,或在热水供给温度、热水供给箱30内温度成为了规定值的场合,在步骤7中,判定在由上述步骤6进行了切换的制热运行、制热主体运行的回路中是否制冷能力下降得比目标值低,制热能力、热水供给能力是否过大。在判定了可由制热回路进行运行的场合,在步骤8中继续运行。另一方面,在制冷能力发生了下降等的场合,在步骤9中使四通切换阀2返回到原来的制冷回路,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中进行热水供给。
(2)使得室外热交换器旁通而提高热水供给装置的制冷剂的流入温度
图19为使得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旁通的场合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9所示,在空调装置100的热源机A中,在室外热交换器3与四通切换阀2之间设置制冷剂能够旁通室外热交换器3的流路切换阀19和旁通配管。图20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使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的控制流程图。在图20中,步骤1~步骤5由于与上述(1)的动作相同而省略了说明。在图20的步骤6中,虽然在上述(1)的动作中对四通切换阀2进行切换而切换成了制热回路,但在这里对流路切换阀19进行控制,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流量减少,增大流入旁通配管的制冷剂。由该控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热交换量减少,流入热水供给装置F的制冷剂温度(制冷剂温度检测器43的指示值)也上升。
接下来,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与上述(1)的动作的步骤7同样地判定是否制冷能力下降得比目标值低,制热能力、热水供给能力有没有过大。在制冷能力下降了的场合,或制热能力、热水供给能力变得过大的场合,对流路切换阀19进行控制,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流量增大。而且,在即使按制冷剂完全地旁通的方式对流路切换阀19进行控制热水供给能力也不足的场合,与上述(1)的动作同样地切换四通切换阀2而形成为制热回路。
如上述(1)、(2)的动作那样,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中,通过进行使流入热水供给装置F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的控制,在热水供给装置F需要的热水供给温度高的场合等也能够相应于负荷进行高温热水送出。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继机B中设置流路切换阀和返回配管36a,使得能够在第二连接配管与第一分支部10之间连接水热交换器31,所以,容易在中继机B中增设热水供给装置F,能够在各运行模式下进行热水供给。
另外,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超临界状态。因此,与氟里昂制冷剂相比,气体的比热大,不增设负荷侧的制冷剂回路地就可进行热水供给中的高温热水送出。
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行及制冷运行中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将本来要向室外排热的热用于热水供给,从而使制冷制热、热水供给的总能力提高,能够在COP高的状态下进行运行。另外,在供水温度比供给的制冷剂温度高的场合,或在热水供给箱侧需要送出热水温度高的热水时,切换四通切换阀2,使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水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侧而使制冷剂的温度变化。因此,即使在热水供给装置F需要的热水供给温度高的场合等,也能够相应于负荷进行高温热水送出。
另外,热水供给装置F的水热交换器31在制热主体运行及制热运行中与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到达室内机(E~C)的流路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a~5e)的上游侧连接。因此,如在制热运行、制热主体运行时进行热水供给,则使得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全部制冷剂流往水热交换器31,能够将温度下降了的制冷剂用于制热,进行阶梯式利用,制热、热水供给的总的性能提高。
实施方式2.
图21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200的热水供给装置F中,除了热水供给用的水热交换器31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串联地连接的返回配管36a、流量控制装置34以外,还设置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并联连接的返回配管36b、流量控制装置35。流量控制装置34及流量控制装置35由例如使用了步进马达的二通阀等构成,为可改变配管的开度、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控制装置。由这些流量控制装置34、流量控制装置35、返回配管36a、返回配管36b构成第三流路切换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热水供给装置F串联地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的上游连接,但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将热水供给装置F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并联连接。
在热水供给装置F中需要的送出热水温度高、希望比现在的送出热水温度进一步使送出热水温度上升的场合,将热水供给装置F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的上游串联地连接,使流入室内机C~E之前的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全部流入水热交换器31,这种情况相比并联连接热水供给装置F的情形,性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装置F中需要的送出热水温度低、即使比现在的送出热水温度低也没有问题的场合,或流入水热交换器31的水的温度低的场合,将热水供给装置F与室内机C~E并联连接,充分地对水热交换器31出口的制冷剂温度进行冷却,或者使流入制热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这种情况相比串联地连接热水供给装置F的情形,性能得到改善。以下对热水供给装置F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并联连接了的场合的回路和串联、并联的切换控制进行说明。
此外,在室内机C~E的运行为制冷或停止的制冷运行中,制冷剂通过返回配管36a、返回配管36B的哪一个都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22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3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4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而且,关于室内机C~E的制冷、制热的运行模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定。另外,流路切换阀33以使得对于向热水供给装置F及第一分支部10流动的制冷剂的阻力均等的方式成为例如中间开度。在热水供给装置F的水热交换器31中受到了冷却的制冷剂由流量控制装置35进行流量控制,通过返回配管36B流入第二分支部11。
图25为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各运行模式下进行了热水供给的场合的串联连接、并联连接的选择控制流程图。首先,在步骤1中开始制冷运行、制热运行、制冷主体运行、制热主体运行中的设定了的运行模式的控制。在步骤2中判定热水供给装置F的供水温度是否比规定值例如制热的室内机的室内温度低,另外,必要的送出热水温度是否比规定值例如现在的水热交换器31的送出热水温度低。在判定了供给的水温低、而且必要的送出热水温度低、热水供给的必要能力低的场合,在步骤3中使热水供给装置F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并联连接地对流量控制装置35进行控制,将流量控制装置34关闭。而且,流量控制装置35的控制例如根据送出热水温度等设定为与必要的热水供给能力相应的开度。
另一方面,在判定了供给的水温高或必要的送出热水温度高、热水供给的必要能力高的场合,在步骤4中按热水供给装置F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C~E)串联地连接的方式将流量控制装置35关闭,将流量控制装置34完全地打开。而且,在串联地连接了的场合,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基于图18的控制。而且,也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追加旁通室外热交换器3的回路,进行基于图20的控制。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水热交换器31与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的室内热交换器(5a~5e)的上游侧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和水热交换器31与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的室内热交换器(5a~5e)并联连接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因此,能够相应于热水供给装置F的供水温度、必要的送出热水温度进行并联、串联的切换,能够以性能良好的状态进行热水供给。
另外,在流入水热交换器31的水温比规定值低的场合或从水热交换器31流出的水温比规定值低的场合,将水热交换器31与室内机C~E并联连接。因此,在热水供给装置F中需要的送出热水温度低的场合、流入水热交换器31的水的温度低的场合,能够充分地对水热交换器31出口的制冷剂温度进行冷却,相比串联地连接热水供给装置F的情形能够改善性能。
另外,在热水供给装置F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将流路切换阀33和流量控制装置34关闭,使流量控制装置35打开,由此能够连接水热交换器31与第二分支部11。这样,即使流入中继机B的制冷剂成为100℃以上也滞留在水热交换器31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与进行了制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的第二分支部11为同等程度,因此,即使停止泵32,滞留在水热交换器31中的水也不会沸腾,能够安全地停止运行。
实施方式3.
图26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下面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2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300的热水供给装置F中,在中继机B中设置中间热交换器20a、20b。在各中间热交换器20a、20b中,制冷剂与由泵21a、21b驱动的盐水进行热交换,生成热水、冷水。而且,作为盐水,使用防冻液、水、防冻液与水的混合液、水与防腐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在图中的粗线部流动。
从中继机B的中间热交换器20a、20b到室内机C~E的热传输由盐水进行,从中继机B通过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e向室内机C~E供给盐水,进行制冷、制热,盐水通过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e返回到中继机B中。而且,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e与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e的盐水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配管的粗度两者也可以都相同。
另外,在中继机B中设置对室内机C~E的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e与中间热交换器20a、20b的连接进行选择的电磁阀22c~22h。另外,设置对室内机C~E的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e与中间热交换器20a、20b的连接进行选择的电磁阀22i~22n。另外,在电磁阀22c~22h与室内机C~E之间设置对流入室内机C~E的盐水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控制装置23c~23e。
而且,在这里,以具有2个中间热交换器20a、20b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若能够对第二制冷剂进行冷却或/及加热地构成,则不论设置几个中间热交换器都可以。另外,泵21a、21b不限于各一个,也可并联、串联地排列使用多个小容量的泵。
在室内机C~E全部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行中,中间热交换器20a、20b为了生成冷水,作为蒸发器起作用。此时的冷冻循环侧的P-h线图在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3相同,在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5相同。另一方面,在室内机C~E全部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行中,中间热交换器20a、20b为了生成热水,作为散热器起作用。此时的冷冻循环侧的P-h线图在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7相同,在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9相同。另外,在室内机C~E中同时地进行制冷制热的场合,中间热交换器20a、20b的任一方都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生成冷水,另一方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生成热水。此时,根据制冷负荷与制热负荷的比例,切换四通切换阀2的连接,对室外热交换器3是蒸发器还是散热器进行选择,进行制冷主体运行或制热主体运行。此时的冷冻循环侧的P-h线图在制冷主体运行中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11相同,在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13相同,在制热主体运行中不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15相同,在进行热水供给的场合与图17相同。冷冻循环侧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基本上相同。
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泵21a、21b、室内热交换器5c~5e、以及中间热交换器20a、20b,形成使第二制冷剂循环的循环回路,室内热交换器5c~5e使第二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即使制冷剂从配管泄漏,也能够对制冷剂向空调对象空间的侵入进行抑制,能够获得安全的空调装置。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1、2那样,如用制冷剂进行从中继机B到室内机C~E的热传输,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c~9e被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c~5e近旁。另一方面,在通过实施方式3由盐水进行了热传输的场合,能够以通过作为盐水配管的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c~6e、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c~7e内的压力损失也不使盐水的温度变化的方式在中继机B内设置流量控制装置23c~23e。而且,若在中继机B内设置流量控制装置23c~23e,进行盐水的往返的温度差控制,则由于流量控制装置23c~23e等控制阀从室内的空调对象空间离开,因此,能够使控制阀的驱动、阀通过时的制冷剂的流动音等传往室内机的噪声减轻。
另外,由于能够由中继机B统一进行流量控制,因此,室内机C~E中的控制只要按照室内的遥控器的状况、达温停机(サ一モオフ)、室外机是否正在进行除霜等信息仅进行风扇的控制即可。
另外,通过制冷剂进行从热源机A到中继机B的热传输,能够使得用于盐水的驱动的泵小型化,进而减少盐水的输送动力,实现节能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中,也通过进行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基于图18、图20的制冷剂控制,能够容易地在中继机B中增设热水供给装置F,在各运行模式下进行热水供给。
实施方式4.
图27~图29为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分别为省略了构成实施方式1的图1、实施方式2的图21、实施方式3的图26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的单向阀15~18的制冷剂回路。在这些制冷剂回路中,在进行制冷运行及制冷主体运行中成为与前面说明了的制冷剂回路等同的制冷剂的流动。另一方面,在进行制热运行及制热主体运行中,前述第一连接配管6和前述第二连接配管7及第一分支部10的制冷剂的压力、焓、制冷剂的流动与前面说明了的制冷剂回路反过来。
在这些制冷剂回路中,成为高压配管的制冷剂配管在制冷运行(全制冷运行和制冷主体运行)与制热运行(全制热运行和制热主体运行)中交换。因此,作为热水供给装置F的连接回路,除了设在前述第二连接配管7上的中继机B侧的以往的流路切换阀33a、流量控制装置34a(在实施方式1~3中记载为33、34)以外,还在前述第一连接配管6的中继机B侧设置流路切换阀33b、流量控制装置34b,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相应于运行模式流入热水供给装置F地对连接进行切换。通过连接以上所示热水供给用回路,不论为什么运行模式,由省略了单向阀15~18的制冷剂回路也能够进行与由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同样的热水供给运行。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以在热源机A中设置储液器4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不设置储液器4。因此,即使不设置储液器4,也进行同样的动作,当然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一般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3、室内热交换器5c  5e中装有送风机,通过送风促进冷凝或蒸发的场合多,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室内热交换器5c~5e,也可使用利用了辐射的板式散热器那样的热交换器,作为室外热交换器3,也可使用由水、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类型的热交换器。即,作为室外热交换器3及室内热交换器5c~5e,只要为能够散热或吸热的构造的热交换器,不论种类都可使用。另外,不对室内热交换器5c~5e的个数特别地进行限定。
符号的说明
1 压缩机,2 四通切换阀,3 室外热交换器,4 储液器,5c室内热交换器,5d 室内热交换器,5e 室内热交换器,6 第一连接配管,6c 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d 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6e第一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 第二连接配管,7c 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d 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7e 第二室内机侧连接配管,8c 电磁阀,8d 电磁阀,8e 电磁阀,8f 电磁阀,8g 电磁阀,8h 电磁阀,9c 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d 第一流量控制装置,9e 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0 第一分支部,11 第二分支部,12 第二流量控制装置,13 第三流量控制装置,14a 第一旁通配管,14b 第二旁通配管,15 单向阀,16 单向阀,17 单向阀,18 单向阀,19 流路切换阀,20a 中间热交换器,20b 中间热交换器,21a 泵,21b泵,22c~22h 电磁阀,23c 流量控制装置,23d 流量控制装置,23e 流量控制装置,30 热水供给箱,31 水热交换器,32 泵,33流路切换阀,33b 流路切换阀,34 流量控制装置,34b 流量控制装置,35 流量控制装置,36a 返回配管,36b 返回配管,40 箱内温度检测器,41 水温度检测器,42 水温度检测器,43 制冷剂温度检测器,50 控制构件,51 控制构件,52 控制构件,50a 存储器,51a 存储器,52a 存储器,100 空调装置,200 空调装置,300 空调装置,A 热源机,B 中继机,C 室内机,D 室内机,E 室内机,F 热水供给装置。

Claims (8)

1.一种空调装置,具备热源机、多个室内机、中继机以及热水供给装置,
该热源机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热源机侧热交换器以及对前述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
该多个室内机具有使前述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机侧热交换器以及对前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
该中继机具有分支装置和第二流路切换装置,该分支装置由2根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与前述热源机进行连接,在各前述多个室内机使该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由2根室内机侧制冷剂配管与前述各室内机连接;该第二流路切换装置分别切换向前述各室内机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
该热水供给装置具有使前述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
该空调装置能够实施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运行模式和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
该制热运行模式使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往全部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
该制冷运行模式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往全部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
该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使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往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往前述多个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另一部分,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该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前述中继机在前述分支装置与前述热源机侧制冷剂配管之间具备连接回路,该连接回路能够连接使前述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
前述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能够实施热源机侧热交换器由前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前述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而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制冷主体运行模式,
在前述制冷主体运行模式及前述制冷运行模式下,在前述热水供给装置中存在热水供给负荷的场合,
由前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对前述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使流入前述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的制冷剂温度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热水供给装置具备对流入前述水热交换器的水温或流出的水温进行检测的水温度检测装置;
在流入前述水热交换器的水温比规定值高的场合或从前述水热交换器流出的水温比规定值低的场合,
由前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对前述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使流入前述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的制冷剂温度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前述制冷剂,使用了在前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热源机至少具有对前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热源机侧控制装置;
前述热水供给装置具有向前述热源机侧控制装置发送至少包含前述水温度检测装置的水温数据的与运行状况相关的数据的热水供给装置侧控制装置;
前述热源机侧控制装置相应于从前述热水供给装置侧控制装置获得了的与前述运行状况相关的数据由前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切换制冷剂的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能够实施热源机侧热交换器由前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前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而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制热主体运行模式;
前述热水供给装置的前述水热交换器在前述制冷运行模式、前述制热运行模式、前述制冷主体运行模式、前述制热主体运行模式的各种运行模式下,与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到达前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流路中的、前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热水供给装置具备第三流路切换装置,
该第三流路切换装置在前述制冷运行模式、前述制热运行模式、前述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的各种运行模式下,
对前述水热交换器与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的前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和
前述水热交换器与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的前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并联连接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中继机具备泵和进行前述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
前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配置在前述中继机中替代配置在前述室内机中;
该空调装置形成连接前述压缩机、前述热源机侧热交换器、前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以及前述中间热交换器而使前述制冷剂循环的循环回路,和
连接前述泵、前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以及前述中间热交换器而使前述第二制冷剂循环的循环回路;
前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使前述第二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中继机具备多个前述中间热交换器;
前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分别对从前述分支装置向前述各中间热交换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
在前述制热运行模式下,使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往全部前述多个中间热交换器,对前述第二制冷剂进行加热;
在前述制冷运行模式下,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往全部前述多个中间热交换器,对前述第二制冷剂进行冷却;
在前述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行模式下,使从前述压缩机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往前述多个中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对前述第二制冷剂进行加热,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往前述多个中间热交换器的另一部分,对前述第二制冷剂进行冷却。
CN200980162074.2A 2009-10-23 2009-10-23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575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8256 WO2011048695A1 (ja) 2009-10-23 2009-10-2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5883A CN102575883A (zh) 2012-07-11
CN102575883B true CN102575883B (zh) 2014-06-25

Family

ID=43899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2074.2A Active CN102575883B (zh) 2009-10-23 2009-10-23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76618B2 (zh)
EP (1) EP2492614B1 (zh)
JP (1) JP5383816B2 (zh)
CN (1) CN102575883B (zh)
ES (1) ES2932601T3 (zh)
WO (1) WO20110486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2818B (zh) * 2008-10-29 2013-09-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5414638B2 (ja) * 2010-08-25 2014-02-1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DE102012011519A1 (de) * 2012-06-08 2013-12-12 Yack SAS Klimaanlage
JP6004764B2 (ja) * 2012-06-12 2016-10-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システムの熱源選択装置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熱源システム
US10006670B2 (en) * 2013-05-02 2018-06-26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aging a refrigerant charge in a multi-purpose HVAC system
US10429083B2 (en) * 2013-08-30 2019-10-01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system
US9518765B2 (en) * 2013-09-10 2016-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multiple spaces using liquid desiccant
ITMI20131947A1 (it) * 2013-11-22 2015-05-23 Aggradi Walter Ferrari Sistema di climatizzazione, relativa unità periferica di climatizzazione e procedimento di riqualificazione di rete idraulica per riscaldamento.
CN105276857B (zh) * 2014-06-30 2019-07-09 庄雅凤 温度控制***
CN106662386B (zh) * 2014-07-28 2019-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KR102403512B1 (ko) 2015-04-30 2022-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JP6590321B2 (ja) * 2016-03-25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5823280A (zh) * 2016-03-29 2016-08-0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除霜装置、除霜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气源热泵***
JP6278094B1 (ja) 2016-10-28 2018-02-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179352A (ja) * 2017-04-07 2018-11-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給湯装置、二元温水生成ユニット
JP6992411B2 (ja) * 2017-11-01 2022-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機器冷却装置
US11415343B2 (en) * 2019-05-23 2022-08-16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1754316B2 (en) 2021-04-26 2023-09-12 Villara Corporation Providing domestic hot water from conventional residential split system heat pumps
EP4339523A4 (en) * 2021-05-14 2024-05-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ND CLIMATE CONTROL SYSTEM
WO2023223373A1 (ja) * 2022-05-16 2023-1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0590A (zh) * 2003-03-14 2004-09-22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热泵式热水供给采暖机
CN201059703Y (zh) * 2007-06-18 2008-05-14 苏宇贵 一种空调热水多用设备的制冷***
CN101344338A (zh) * 2008-04-18 2009-01-14 郑祥贺 节能控制式风冷三用机组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2737A (ja) 1981-11-27 1983-06-02 Hitachi Ltd 給湯・床暖房機能付空気調和機
JPS6016275A (ja) 1984-06-18 1985-0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水加熱機能付空気調和機
JP3322684B2 (ja) * 1992-03-16 2002-09-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719664A (ja) * 1993-07-05 1995-01-20 Kubota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H08261599A (ja) 1995-03-24 1996-10-11 Kyushu Electric Power Co Inc 空気調和装置
JPH11270920A (ja) * 1998-03-20 1999-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機能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3737381B2 (ja) * 2000-06-05 2006-0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給湯装置
JP3742356B2 (ja) * 2002-03-20 2006-02-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4226284B2 (ja) * 2002-07-12 2009-0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4226018A (ja) 2003-01-24 2004-08-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3858015B2 (ja) 2003-09-30 2006-1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及び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4599910B2 (ja) * 2004-07-01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給湯装置
JP4649897B2 (ja) * 2004-07-09 2011-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搬送システム
JP2006052934A (ja) * 2004-07-12 2006-02-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冷凍装置
EP1816416B1 (en) 2004-11-25 2019-06-1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US20090211283A1 (en) * 2005-04-21 2009-08-27 Lg Electronics Inc. Heat storage air conditioner
JP3876911B2 (ja) * 2005-06-29 2007-02-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給湯装置
JP4592616B2 (ja) * 2006-02-27 2010-12-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8015836B2 (en) * 2007-03-27 2011-09-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system
WO2009001535A1 (ja) * 2007-06-22 2008-12-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018496B2 (ja) * 2008-01-16 2012-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20100282434A1 (en) 2008-03-31 2010-11-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complex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0590A (zh) * 2003-03-14 2004-09-22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热泵式热水供给采暖机
CN201059703Y (zh) * 2007-06-18 2008-05-14 苏宇贵 一种空调热水多用设备的制冷***
CN101344338A (zh) * 2008-04-18 2009-01-14 郑祥贺 节能控制式风冷三用机组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04588A1 (en) 2012-08-16
EP2492614B1 (en) 2022-11-09
ES2932601T3 (es) 2023-01-23
JPWO2011048695A1 (ja) 2013-03-07
EP2492614A1 (en) 2012-08-29
WO2011048695A1 (ja) 2011-04-28
EP2492614A4 (en) 2016-07-27
CN102575883A (zh) 2012-07-11
JP5383816B2 (ja) 2014-01-08
US9476618B2 (en) 2016-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5883B (zh) 空调装置
CN102597658B (zh) 热泵
CN102483250B (zh) 空调装置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
CN10322900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75881B (zh) 空调装置
CN1024832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8800313B2 (en)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nt cycle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842742B (zh) 空调装置
US959937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3975202A (zh) 空调装置
CN10405395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60A (zh) 空调装置
EP2489965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system
KR20110079051A (ko) 냉매사이클 연동 물 순환 시스템
CN103221759A (zh) 空调机
EP2541169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ing system
CN10387489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2541170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 system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KR100795407B1 (ko) 항온 공조기의 냉매압 조절장치
CN216384419U (zh) 四管制风冷冷热水机组
KR100877056B1 (ko)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