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4797B - 设有与接触件的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的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设有与接触件的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的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4797B
CN102544797B CN201110280853.1A CN201110280853A CN102544797B CN 102544797 B CN102544797 B CN 102544797B CN 201110280853 A CN201110280853 A CN 201110280853A CN 102544797 B CN102544797 B CN 1025447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tact
shell
connecto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808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4797A (zh
Inventor
芦部健太
井上干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44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4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7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为了连接在板***方向上***的板构件,板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梁部分的接触件,保持接触件的外壳,以及与第一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用于将板构件夹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之间。致动器包括在板***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形成在前方的作用点部分。当操作者将板构件***板连接器时,板构件推动作用点部分。

Description

设有与接触件的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的板连接器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2010年10月2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35684的优先权权益,其公开通过引用在此全文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并且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诸如FPC(柔性印刷电路)和FFC(柔性扁平电缆)的片状连接对象或板的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案(JP-A)No.2006-351288(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具有外壳和由外壳支撑的多个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在非接触状态中彼此相对,并且,当连接对象插在其相对表面之间时被将要引入与连接对象的两个表面弹性接触的连接对象移位。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案(JP-A)No.2004-39479(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用于柔性印刷接线板的连接器装置。专利文献2的用于柔性印刷接线板的连接器装置具有外壳,在外壳中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接触构件,以及待操作的致动器。每个接触构件具有上接触部和与其相对的下接触部。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彼此间隔开一定程度使得待连接的柔性印刷接线板可以***其中,并且被设计为通过操作致动器以预定接触压力夹持柔性印刷接线板。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被***连接器中时,连接对象的垫片轻易地被剥开,正如以下将详细描述的。此外,根据连接对象的厚度,将连接对象***到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之间变得困难。
在专利文献2的用于柔性印刷接线板的连接器装置中,安装在柔性印刷接线板上的工作量很大,正如以下将详细描述的。此外,包括致动器的各种部件在操作期间可能受到过度的力,导致这些部件的破裂。还有,当连接器装置被设计为小尺寸时,难以通过操作者的普通尺寸的手指手动操作致动器。结果,安装柔性印刷接线板的操作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可做模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连接器,其改善或者减少了板构件***板连接器期间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通过描述的进行会变得清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做模范的方面,提供一种板连接器,用于连接在板***方向上***板连接器的板构件。板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外壳,其保持接触件;和致动器,其与第一梁部分一体。在板连接器中,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用于将板构件夹持在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之间;以及,致动器包括作用点部分,作用点部分在板***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形成在前方,并且作用点部分在板构件***板连接器时由板构件推动。
这里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术语“整体”意味着多个构件整体地操作,但并不限于多个构件整体地模制的意思。例如,术语“整体”包括多个分别且独立地模制的构件彼此安装以整体地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常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用于描述处于柔性印刷接线板安装到其上之前的状态中的常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描述处于完成柔性印刷接线板的安装的状态中的常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做模范的实施例的板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5是显示第一板安装到如图4所示的板连接器的状态中的透视图;
图6是显示处于第一板安装到其上之前的状态中的板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显示在板***方向上反向看到的板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8是显示弯曲之前的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9是显示处于制造中的板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0是沿着图7中的线A-A的剖视图,描述接触件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弯曲之前的板连接器;
图11是沿着图7中的线A-A的剖视图,描述接触件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弯曲以后的板连接器;
图12是沿着图7中的线B-B的剖视图,描述接触件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弯曲之前的板连接器;
图13是沿着图7中的线B-B的剖视图,描述接触件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弯曲以后的板连接器;
图14是描述安装第一板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描述正处于安装第一板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描述处于第一板的安装完成时的状态的剖视图;以及
图17是描述正处于移除第一板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首先参见图1至3描述相关技术。
图1显示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一种连接器500。连接器500具有外壳510和由外壳510支撑的多个接触件530。每个接触件530具有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在非接触的状态下彼此相对,并且,当诸如柔性印刷接线板的连接对象T500***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分531a和532a的相对表面之间时,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被将要引入与连接对象T500的两侧弹性接触的连接对象T500移位。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的相对表面以具有在移位方向上其间保持基本不变的空间的凹陷形状和凸起形状形成。
在图1的连接器500,如果将要***到接触件530的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之间的连接对象T500在公差范围内制造得太厚,连接对象T500的表面在连接对象T500的***期间与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摩擦。因此,由于连接对象T500的端部部分是切削表面,连接对象T500的垫片很容易被剥开。此外,根据连接对象T500的厚度,在第一接触部分531a和第二接触部分532a之间***连接对象T500变得困难。
图2和3显示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一种用于柔性印刷接线板的连接器装置600。
连接器装置600具有外壳610,在外壳610中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接触构件630,以及待操作的致动器620。每个接触构件630具有上接触部631a和与其相对的下接触部632a。上接触部631和下接触部632a彼此间隔开一定程度使得待连接的柔性印刷接线板T600可以***其中,并且被设计为通过操作致动器620以预定接触压力夹持柔性印刷接线板T600。
在图2和3的连接器装置600中,安装柔性印刷接线板T600需要***柔性印刷接线板T600和操作致动器620两个操作步骤。安装柔性印刷接线板T600的工作量很大。此外,由于致动器620是手动操作的,包括致动器620的各种部件可能受到过度的力,导致这些部件的破裂。还有,当连接器装置600被设计为小尺寸时,难以通过操作者的普通尺寸的手指手动操作致动器620。结果,安装柔性印刷接线板的操作变得更加困难。
接着,参考图4以及随后的图示,进行关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板连接器100的描述。
板连接器100适于连接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的第一板(FPC:柔性印刷电路)T1和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的第二板(印刷板)T2,如图6等所示。第一板T1被称作板构件.
板连接器100具有外壳110,致动器120,以及多个接触件130,如图4和5所示的。每个外壳110和致动器120由绝缘树脂模制。另一方面,接触件130由磷铜模制。
每个接触件130具有第一梁部分131,第二梁部分132,和连接第一和第二梁部分131和132的连接部分133。
第二梁部分132埋在其中的外壳110与第一梁部分131一体,如图6等所示。外壳110具有接收空间111,板安装表面112,多个作用点接收部分113,以及一对凹陷部分(接合部分s)114,如图4,6,和9所述的。每个作用点接收部分113会被称作第一凹陷部分。
接收空间111是在第一板T1***时接收第一板T1的空间,如图6等所示。板安装表面112起到用于第一板T1的安装表面的功能,如图6等所示。作用点接收部分113形成为板安装表面112上的凹部并适于分别接收致动器120的多个作用点部分122,如图9和10等所示。凹陷部分114分别形成为外壳110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的两个侧壁上的凹部,如图4所示。每个作用点部分122被称作第一凸出部分。
致动器120具有主体部分121,多个作用点部分122,以及一对凸出部分(接合部分)123,如图4和6等所示。第一梁部分131埋在其中的主体部分121与第一梁部分131一体,如图6等所示。
作用点部分122布置在主体部分121在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和中心的三个位置上以及主体部分121的在板***方向X上的前方侧X1,并且从主体部分121朝向板安装表面112凸出,如图6和9等所示。每个作用点部分122相对于每个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被布置在板***方向X的前方侧X1,如图6等所示。每个作用点部分122具有朝向在板***方向X的后方侧X2更靠近板安装表面112倾斜的斜面122a。
凸出部分123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形成在主体部分121的两侧并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1上向外凸出。随着将致动器120在与板***方向X和接触件宽度方向Y垂直的方向Z上向下移动,凸出部分123分别从外壳110的凹陷部分114中的上面***。因此,通过将外壳110在方向Z上向上移动而从凹陷部分114中移除凸出部分123是非常可行的。每个凸出部分123被称作第二凸出部分。
每个接触件130被设计为所谓的正常闭合形式,如图6等所示。具体地,稍后将会描述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距离被设成小于在第一板T1没有***的状态下第一板T1的厚度。在每个接触件130中,第一梁部分131,第二梁部分132,和连接部分133一体形成,如图6等所示。
第一梁部分131的大部分埋在致动器120的主体部分121内部以与主体部分121一体,如图6等所示。第一梁部分131具有暴露于接收空间111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如图6,9等所示。第一夹持部分(接触点部分)131a起到将要与形成在第一板T1上的垫片(图中未示出)接触的接触点部分的作用。第一夹持部分131a与第二夹持部分132a相对,这稍后将会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分131a与第二夹持部分132a彼此相对。即,第一夹持部分131a与第二夹持部分132a在板***方向X上在位置上彼此相应或者重合。然而,第一夹持部分131a与第二夹持部分132a在板***方向X上在位置上彼此可以移动。
更具体地,第一梁部分131具有靠近第一夹持部分131a的弯曲加工的部分。第一夹持部分131a的弯曲加工的部分的两端埋在致动器120内部以被致动器120包围。因此,只要不破坏致动器120,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就不能彼此分开。因此,完全防止致动器120从接触件130中离开。
第二梁部分132的大部分埋在外壳110内部以与外壳110一体,如图6等所示。第二梁部分132具有暴露于接收空间111的第二夹持部分132a,在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132a在板***方向X上的后方侧X2上形成并焊接至第二板T2的第一末端部分132b,以及在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132a在板***方向X上的前方侧X1上形成并焊接至第二板T2的第二末端部分132c,如图6等所示。
连接部分133在板***方向X上的后方侧X2上将第一和第二梁部分131和132的端部部分连接到彼此,如图6等所示。连接部分133偏置第一梁部分131和第二梁部分132使得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彼此接近。换言之,连接部分133产生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夹持力。此外,连接部分133和每个作用点部分122之间的距离被设为长于连接部分133和第一夹持部分131a之间的距离,如图6等所示。
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的第一板(FPC)T1具有多个作用点接收部分T1a以及将要连接到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的多个垫片(图中未示出),多个作用点接收部分T1a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形成在第一板T1的两侧和中心,并且多个作用点接收部分T1a适于分别接收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如图16等中所示的。
在本实施例中,垫片和导电图案仅形成在第一板T1的面向第一夹持部分131a的前表面。然而,前表面上类似于此的垫片和导电图案还可以形成在第一夹持部分131a的后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夹持部分132a还用作将要与第一板T1接触的接触点。
板连接器100可以设有焊接到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的第二板(印刷板)T2的压紧件。通过压紧件,外壳110和第二板T2可以彼此固定。
接下来,参见图8至13,描述板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8所示,处于连接部分133未被弯曲的状态下的多个接触件130在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布置。每个第一夹持部分131a通过弯曲第一梁部分131而形成。
接着,如图9,10和11所示,在多个第一梁部分131被埋在致动器120内部的状态下,***模制(inserted-molded)致动器120。更具体地,致动器120与接触件的一个端侧或者第一端侧一体形成以将第一端侧的部分埋在致动器120内部。因此,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一体地模制。模制致动器120时,需要抑制第一梁部分131突出于模制模具等的运动。为此目的,致动器120设有数量与接触件130相当的多个孔124,如图9等所示。
此外,在多个第二梁部分132被埋在外壳110内部的状态下,***模制(inserted-molded)外壳110。因此,外壳110和接触件130一体地模制。更具体地,外壳110与接触件130的另一个端侧或者第二端侧一体形成以将第二端侧的部分埋在外壳110内部。
最后,如图9,11和13所示,每个接触件130在连接部分133处弯曲。更具体地,通过致动器120和外壳110彼此一体的接触件130被共同地折弯以使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彼此面对。
此时,外壳110的凹陷部分114和致动器120的凸出部分123起到用于致动器120和外壳110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准的标记的作用。即,弯曲接触件130使得凸出部分123定位在凹陷部分114中。在这种方式中,可以实现接触件130的准确弯曲。
同时,作用点部分122和作用点接收部分113也起到用于致动器120和外壳110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准的标记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器120设有凸出部分(接合部分)123,而外壳110设有凹陷部分(接合部分)114。凸出部分123和凹陷部分114彼此接合。可替换地,可以使用致动器120设有凹陷部分而外壳设有凸出部分的相反结构。
接下来,参见图14至16,描述将第一板T1安装或者***板连接器100的方法以及在安装第一板T1时每个部件的作用。
首先,如图14所示,操作者将第一板T1在板***方向X上从前方侧X1朝向后方侧X2***到外壳110和致动器120之间。致动器120的每个作用点部分122具有斜面122a,该斜面倾斜以在板***方向X上朝向后方侧X2更靠近板安装表面112。因此,如图15所示,通过***第一板T1,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在离开板安装表面112的方向上被推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所示,与致动器120一体的第一梁部分131与致动器120一起在离开板安装表面112的方向上被推高。同时,连接部分133弹性变形。结果,如图15所示,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距离增加到变得比第一板T1的厚度大。
接着,操作者在板***方向X上朝向后方侧X2进一步推动第一板T1并使其进入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
接着,操作者还是在板***方向X上朝向后方侧X2进一步推动第一板T1。那么,如图16所示,第一板T1的作用点接收部分T1a在位置上与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分别重合。
在这种情况下,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丧失第一板T1的支撑。因此,每个接触件130的连接部分133弹性回返而致动器120在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靠近板安装表面112的方向上移动。结果,如图16所示,每个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距离会回到正常距离,即,变得小于第一板T1的厚度。
接着,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夹持第一板T1以建立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一板T1的垫片(图中未显示)之间的连接。同时,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进入第一板T1的作用点接收部分T1a并被接收在其中。因此,第一板T1相对于板连接器100定位并防止其从板连接器100上掉下。
接下来,参见图17,描述从板连接器100上移除第一板T1的方法。
首先,操作者将具有楔形端部部分M1的夹具M***到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和第一板T1之间。结果,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在离开板安装表面112的方向上被推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与致动器120一体的第一梁部分131随着致动器120一起在离开板安装表面112的方向上被推高。同时,连接部分133弹性变形。结果,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距离增加到变得比第一板T1的厚度大。接着,操作者可以从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轻易地抽出第一板T1。
即使第一板T1在被抽出时,第一板T1与致动器120接合或者被致动器120卡住,凸出部分123和凹陷部分114接合,因而阻止致动器120和第一板T1一起在板***方向X上朝向前方侧X1的运动。因此,由于致动器120的运动,阻止接触件130的变形是可行的。
如上所述,通过在方向Z上向上移动致动器120,可以预备将凸出部分123从凹陷部分114移除。这意味着致动器120和外壳110不直接形成两者之间的铰接连接。更具体地,致动器120不直接铰接到外壳110但是通过接触件130机械地连接到外壳110。
因此,通过使用***到板连接器100中的第一板T1,所获得的板连接器100具有每个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距离增加的结构。因此,操纵致动器120的附加操作不需要与***第一板T1的操作分离。因此,安装第一板T1的操作可以通过***第一板T1的单一操作步骤实现,从而明显地减少安装第一板T1的操作的工作量。
此外,通过***第一板T1,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距离仅自动地增加给定的所需量。因此,即使第一板T1在公差范围内被制造更厚,也可以避免第一板T1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的过度摩擦运动。因此,可以防止损坏第一板T1。
此外,板连接器100具有通过***第一板T1而不需要对致动器120的手动操作而移动致动器120的结构。因此,***第一板T1期间致动器120的运动被限制在允许第一板T1***在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最小水平。另外,在手动操作致动器120的情况中,可以防止作用在致动器120上的过度的力等。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120的断裂等。
此外,如上所述,不需要对致动器120的手动操作。因此,即使板连接器100整体上被设计成小的尺寸,也可以防止手动操作致动器120的传统连接器装置的不受欢迎的情况,即通过操作者普通尺寸的手指难以手动操作致动器120的情况。因此,可以轻易地完成安装第一板T1的操作。
如图13所示,连接部分133和作用点部分122之间在板***方向X上的距离被设为长于连接部分133和第一夹持部分131a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个结构,可以减少第一板T1的所需***力,从而改善可使用性。另外,可以***第一板T1的期间避免第一板T1和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之间过度的物理接触,从而防止损坏第一板T1。
这个结构可以避免***第一板T1时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之间的滑动,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由滑动所造成的磨耗粉。因此,可以改善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此外,可以保持致动器120和第一梁部分131之间的准确的驱动操作。
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一体地模制并且外壳110和接触件130一体地模制。根据这个结构,将多个接触件130固定到致动器120和外壳110的操作变得多余。此外,可以将接触件130、致动器120和外壳110作为单一元件或者单位来处理。因此,可以降低制造工作量。此外,可以防止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之间的分离以及外壳110和接触件130之间的分离。因此,可以改善产品可靠性。
通过由弯曲金属材料形成的连接部分133产生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之间的夹持力。因此,不仅可以简化每个接触件130的结构,还可以仅通过将致动器120和外壳110与接触件130一体模制并随后弯曲接触件130而制造板连接器100。因此,可以明显地降低板连接器100的制造工作量。
关于用于通过***第一板T1互锁作用点部分122的推动运动以及加宽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131a、132a之间的距离的互锁机构,本实施例采用致动器120和每个接触件130的第一梁部分131彼此一体的简单结构。因此,可以抑制由于互锁机构的缺陷而发生的板连接器100的操作失败。
外壳110和第一板T1分别具有用于接收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的作用点接收部分113和T1a。因此,可以降低整个板连接器100的厚度。另外,可以相对于板连接器100正确地定位第一板T1并防止第一板T1从板连接器100中掉出。结果,可以可靠地保持第一板T1的垫片(图中未显示)和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分131a之间的连接。
致动器120的每个作用点部分122具有斜面122a,该斜面倾斜以在板***方向X上朝向后方侧X2更靠近板安装表面112。因此,如图15所示,通过第一板T1的小的***力,作用点部分122可以被很容易地推高。因此,可以防止第一板T1和作用点部分122之间的过度物理接触并实现第一板T1的平滑***操作。
连接部分133偏置第一梁部分131和第二梁部分132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分131a和第二夹持部分132a彼此接近。因此,可以在完成第一板T1的安装以后或者第一板T1的安装之前防止致动器120相对于外壳110不被期望的移动和升起。
前面的实施例描述假设第一板为FPC(柔性印刷电路)。然而,第一板还可以是片平片状形状的任何连接对象,例如,FFC(柔性扁平电缆)。
接着,描述指向上述可做模范的实施例的效果。
可以提供一种板连接器,该板连接器能够通过***板的单个操作步骤轻易完成柔性印刷接线板(板构件)的安装操作,防止板的***期间板的损坏,以及防止致动器的断裂,等等。
板连接器具有通过使用***板连接器的作为连接对象的板构件而增加每个接触件的夹持部分之间的距离的结构。因此,不需要从***板构件的操作中分离出操纵致动器的额外操作。因此,安装板构件的操作可以通过***板构件的单一操作步骤实现,从而明显地降低安装板构件的操作的工作量。
经由板构件的***,每个接触件的夹持部分之间的距离仅自动地增加给定所需量。因此,即使作为连接对象的板构件在公差范围内制造得太厚,也可以避免板构件相对于每个接触件的夹持部分的过度摩擦运动。因此,可以防止损坏板构件。
此外,板连接器具有通过***板构件却不需要对致动器的手动操作而移动致动器的结构。因此,***板构件期间致动器的运动被限制在最小水平。另外,在手动操作致动器的情况中,可以防止作用在致动器上的过度的力等。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的断裂等。
此外,如上所述,不需要对致动器的手动操作。因此,即使板连接器100整体上被设计成小的尺寸,也可以防止手动操作致动器的传统连接器装置的不受欢迎的情况,即通过操作者普通尺寸的手指难以手动操作致动器的情况。因此,可以轻易地完成安装板构件的操作。
关于用于通过***板构件互锁作用点部分的推动运动以及加宽夹持部分之间的距离的互锁机构,采用致动器和每个接触件的梁部分彼此一体的简单结构。因此,可以抑制由于互锁机构的缺陷而发生的板连接器的操作失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也可以用以下的补充注释描述上述实施例的部分或者全部,但不限于此。
(补充注释1)
一种板连接器100,用于连接在板***方向X上***板连接器的板构件T1,所述板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130,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梁部分131、132;
外壳110,其保持接触件;和
致动器120,其与所述第一梁部分一体;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用于将所述板构件夹持在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131a、132a之间;以及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作用点部分122,所述作用点部分在所述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形成在前方,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在所述板构件***所述板连接器时由所述板构件推动。
(补充注释2)
如补充注释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件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133。
(补充注释3)
如补充注释2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在与所述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所述连接部分偏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彼此接近。
(补充注释4)
如补充注释2或3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和所述作用点部分布置在所述板***方向上,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被设为比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更长。
(补充注释5)
如补充注释1至4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接触件整体模制。
(补充注释6)
如补充注释1至5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与所述接触件整体模制。
(补充注释7)
如补充注释1至6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通过分别弯曲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形成。
(补充注释8)
如补充注释1至7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接收所述作用点部分的作用点接收部分113,而所述作用点部分具有斜面122a,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板***方向倾斜,并且所述斜面引导所述板构件***所述板连接器。
(补充注释9)
如补充注释1至8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分别具有接合部分114、123,所述接合部分彼此接合以限制所述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板***方向上的前方侧的运动。
(补充注释10)
如补充注释9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
凹陷部分114,其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中的一个;和
凸出部分123,其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中的另一个,并且可在与所述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所述凹陷部分。
(补充注释11)
一种制造板连接器的方法,包括:
准备多个接触件;
在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平行地布置所述接触件;
致动器形成步骤,形成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侧一体的致动器以将所述第一端侧的部分埋在所述致动器内部;
外壳形成步骤,形成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二端侧一体的外壳以将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埋在所述外壳内部;以及
将通过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彼此成一体的所述接触件共同折弯,以使所述第一端侧和所述第二端侧彼此面对。
(补充注释12)
如补充注释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一凸出部分形成到所述致动器以在所述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凸出,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使所述第一凸出部分面对所述外壳。
(补充注释13)
如补充注释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一凹陷部分形成到所述外壳,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凸出部分***所述第一凹陷部分。
(补充注释14)
如补充注释11至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二凸出部分形成到所述致动器以在所述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凸出,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二凹陷部分形成到所述外壳,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二凸出部分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分接合。
(补充注释15)
如补充注释11至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凹陷部分形成到所述致动器,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凸出部分形成到所述外壳,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凹陷部分接合。
(补充注释16)
如补充注释11至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准备步骤之后将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折弯以产生弯曲加工的部分,而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弯曲加工的部分的两端一体形成以将所述两端埋在所述致动器内部。
(补充注释17)
如补充注释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所述致动器与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一体形成以暴露所述弯曲加工的部分的顶部,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使所述顶部面对所述外壳。(补充注释18)
如补充注释11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
将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在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从其外侧被保持的状态下一体形成;以及
与所述接触件相应地在所述致动器上形成多个孔。
(补充注释19)
如补充注释11至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所述外壳与所述接触件的所述第二端侧一体形成以暴露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使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二端侧面的部分对所述致动器。
(补充注释20)
如补充注释11至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触件由金属制成而所述外壳和所述致动器中的每个由塑性材料制成。
虽然本发明已经参见其可做模范的实施例进行了特别的显示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在不偏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其中可以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个变化。

Claims (20)

1.一种板连接器,用于连接在板***方向上***板连接器的板构件,所述板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梁部分;
外壳,其保持接触件;和
致动器,其与所述第一梁部分一体;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用于将所述板构件夹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之间;以及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作用点部分,所述作用点部分在所述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形成在前方,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在所述板构件***所述板连接器时由所述板构件推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件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在与所述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所述连接部分偏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彼此接近。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和所述作用点部分布置在所述板***方向上,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被设为比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更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接触件整体模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与所述接触件整体模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分别通过弯曲所述第一和第二梁部分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接收所述作用点部分的作用点接收部分,而所述作用点部分具有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板***方向倾斜,并且所述斜面引导所述板构件***所述板连接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分别具有接合部分,所述接合部分彼此接合以限制所述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板***方向上的前方侧的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
凹陷部分,其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中的一个;和
凸出部分,其形成在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中的另一个,并且可在与所述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所述凹陷部分。
11.一种制造板连接器的方法,包括:
准备多个接触件;
在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平行地布置所述接触件;
致动器形成步骤,形成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侧一体的致动器以将所述第一端侧的部分埋在所述致动器内部;
外壳形成步骤,形成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二端侧一体的外壳以将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埋在所述外壳内部;以及
将通过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彼此成一体的所述接触件共同折弯,以使所述第一端侧和所述第二端侧彼此面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一凸出部分形成到所述致动器以在所述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凸出,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使所述第一凸出部分面对所述外壳。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一凹陷部分形成到所述外壳,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凸出部分***所述第一凹陷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二凸出部分形成到所述致动器以在所述接触件宽度方向上凸出,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第二凹陷部分形成到所述外壳,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二凸出部分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分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凹陷部分形成到所述致动器,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凸出部分形成到所述外壳,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凹陷部分接合。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准备步骤之后将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折弯以产生弯曲加工的部分,而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弯曲加工的部分的两端一体形成以将所述两端埋在所述致动器内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将所述致动器与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一体形成以暴露所述弯曲加工的部分的顶部,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使所述顶部面对所述外壳。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致动器形成步骤包括:
将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在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一端侧从其外侧被保持的状态下一体形成;以及
与所述接触件相应地在所述致动器上形成多个孔。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外壳形成步骤包括将所述外壳与所述接触件的所述第二端侧一体形成以暴露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而所述共同折弯步骤包括使每个接触件的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面对所述致动器。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触件由金属制成而所述外壳和所述致动器中的每个由塑性材料制成。
CN201110280853.1A 2010-10-20 2011-09-20 设有与接触件的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的板连接器 Active CN1025447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5684 2010-10-20
JP2010235684A JP4859261B1 (ja) 2010-10-20 2010-10-20 基板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4797A CN102544797A (zh) 2012-07-04
CN102544797B true CN102544797B (zh) 2014-11-05

Family

ID=45604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80853.1A Active CN102544797B (zh) 2010-10-20 2011-09-20 设有与接触件的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的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98001B2 (zh)
JP (1) JP4859261B1 (zh)
KR (1) KR101202637B1 (zh)
CN (1) CN102544797B (zh)
TW (1) TWI4466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3349B2 (ja) * 2011-03-29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対象物
JP5764426B2 (ja) * 2011-08-10 2015-08-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13411B2 (ja) * 2011-08-10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TWI413315B (zh) * 2011-08-30 2013-10-21 Wistron Corp 連接器及其電子裝置
TWM429222U (en) * 2011-09-26 2012-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252682B1 (ko) * 2011-09-28 2013-04-12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연성 회로케이블 커넥터
KR101920623B1 (ko) * 2012-01-30 2018-1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호케이블, 케이블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신호케이블 연결장치
JP5949081B2 (ja) * 2012-04-17 2016-07-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2629723B (zh) * 2012-04-24 2014-10-22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JP6588272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DE102016217667B4 (de) * 2016-09-15 2020-04-0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r Kontakt mit Wälzkontaktkörpern an sich gegenüberliegenden Seiten sowie Steckverbindung mit einem solchen Kontakt
US10062990B1 (en) * 2017-05-25 2018-08-28 Valeo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with locking teeth
KR102030989B1 (ko) * 2017-11-09 2019-10-11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케이블 접촉용 커넥터 장치
US11128086B2 (en) * 2018-05-11 2021-09-21 The Boe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contact insertion and retention testing
JP6770998B2 (ja) * 2018-06-26 2020-10-2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164374B2 (ja)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990203B2 (ja) * 2019-03-07 2022-0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及び該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11462844B2 (en) * 2019-11-22 2022-10-04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FFC connector with anti-overstress features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208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8957A (en) * 1973-08-27 1975-01-07 Amp Inc Electrical connecting members requiring lower insertion and retraction forces and providing for low contact wear
JPH0468383A (ja) * 1990-07-09 1992-03-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362591B2 (ja) * 1996-02-23 2003-0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US6431897B1 (en) * 1999-10-06 2002-08-1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ci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having a rotary actuator engaged with a contac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sheet-like object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JP2001155829A (ja) * 1999-11-30 2001-06-08 Nec Eng Ltd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3710718B2 (ja) * 2001-03-12 2005-10-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4039479A (ja) 2002-07-04 2004-02-0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JP4766421B2 (ja) 2005-06-14 2011-09-07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240495B2 (ja) * 2005-09-20 2009-03-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655275B2 (ja) * 2005-12-28 2011-03-2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199272B2 (ja) * 2006-08-23 2008-12-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37711B2 (ja)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233662B2 (ja) * 2008-12-25 2013-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515352B2 (ja) * 2009-03-24 2014-06-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704505B1 (ja) * 2010-03-30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208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70292A 2002.09.20 *
JP特开2010-225448A 2010.10.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4797A (zh) 2012-07-04
US8298001B2 (en) 2012-10-30
KR101202637B1 (ko) 2012-11-19
US20120100736A1 (en) 2012-04-26
TWI446632B (zh) 2014-07-21
JP4859261B1 (ja) 2012-01-25
TW201230499A (en) 2012-07-16
KR20120041118A (ko) 2012-04-30
JP2012089379A (ja) 201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4797B (zh) 设有与接触件的梁部分一体的致动器的板连接器
CN102931506B (zh) 板连接器
CN102931536B (zh) 板连接器
CN103050805B (zh) 连接器
CN201252244Y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8342875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having a sidewall portion with a sloped guide surface with cut out
CN103168395B (zh) 电路板对电路板连接器
EP1311028A2 (en)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CN103296545B (zh) 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
CN102217146B (zh) 连接器装置
US20100055940A1 (en) Fpc connector having moveable slide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fpc connector
CN102017314B (zh) 电连接器
CN103531970B (zh) 卡连接器
CN103138110A (zh) 连接器
EP2028729A1 (en) Connector for jack
CN202906112U (zh) 电子卡连接器
JP4464853B2 (ja) 脱着コネクタ
CN102007498B (zh) 卡连接器
CN203983567U (zh) 电连接器
CN105723573A (zh) 连接器
CN105981231A (zh) 连接器
CN201191666Y (zh) 电连接器
CN111628316A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CN104868311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件
CN100536252C (zh) 电子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