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7962A - 浓淡火焰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浓淡火焰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7962A
CN102537962A CN2011104269278A CN201110426927A CN102537962A CN 102537962 A CN102537962 A CN 102537962A CN 2011104269278 A CN2011104269278 A CN 2011104269278A CN 201110426927 A CN201110426927 A CN 201110426927A CN 102537962 A CN102537962 A CN 102537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ich mixture
light
intercommunicating pore
glor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26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37962B (zh
Inventor
马越亮辅
若田武志
秋山隆
永井逸夫
和田宪英
栗山靖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z Corp
Nish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06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58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970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60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37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7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37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7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48Nozzles
    • F23D14/58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 F23D14/583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of elongated shape, e.g. slits
    • F23D14/586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of elongated shape, e.g. slits formed by a set of sheets, strips, ribbon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2201/00Staged combustion
    • F23C2201/20Burner stag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900/00Special features of, or arrangements f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s or solid fuels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 F23D2900/00003Fuel or fuel-air mixtures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s upstream of the 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浓淡火焰燃烧器。即使将浓火焰孔及淡火焰孔多重组合,也能可靠供给浓混合气及淡混合气。使浓混合气通过连通孔而供给到浓火焰孔时,避免发生空气中的尘埃的附着-堆积,提高耐尘埃附着性及燃烧稳定性。在中央配置浓火焰孔列(33),在两侧配置淡火焰孔列(34、34),在更靠两外侧处配置浓火焰孔列(35、35)。使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突出于供浓混合气导入的筒部(38)内,以呈一直线状排列而贯穿的方式将与内部空间(62)连通的连通孔(61、61)形成于两侧的壁。使各连通孔的口径大于内部宽度(P),各连通孔配置在筒部内的靠上方的位置,并为了在背后残留用于积存尘埃的空间而配置在靠前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浓淡火焰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谋求火焰的燃烧稳定性并且谋求低NOx化而具有浓火焰孔、淡火焰孔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技术,其用于即使将浓火焰孔设定成小宽度,也通过使被供给到该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及该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的耐尘埃附着(耐リンテイング:performance of resistanceto linting)性(能够避免伴随尘埃等的附着而发生的浓混合气供给不良的性能)提高,谋求进一步提高燃烧稳定性。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各种各样的如下述那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为了谋求低NOx化,使空气比(空气比=空气量/燃料量)大于1.0的淡混合气在淡火焰孔中燃烧,另一方面,为了谋求燃烧火焰的稳定化,使上述淡火焰孔与用于使空气比小于1.0的浓混合气燃烧的浓火焰孔相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429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483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85536号公报
然而,作为对浓火焰孔供给预先混合的浓混合气、对淡火焰孔供给预先混合的淡混合气这样将浓混合气和淡混合气分别供给的方式,在专利文献1、2所述的技术中采用了如下述那样的方法。即,在专利文献1中,分别设置浓混合气用供给口和淡混合气用供给口,自浓混合气用供给口直接供给到浓火焰孔中,另一方面,自淡混合气用供给口直接供给到淡火焰孔中。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分别设置燃料气体用供给口和空气用供给口,通过在分别到达浓火焰孔及淡火焰孔的供给通路上设置分支、对分别到达浓火焰孔及淡火焰孔的供给通路设置长短,来调整混合气的浓淡。
采用这样的供给方式,即使对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那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即在一列淡火焰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浓火焰孔而只是简单地从两侧夹着淡火焰孔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也能够供给浓混合气和淡混合气。但是,以在淡火焰孔的中心线上延伸的方式进一步追加一列浓火焰孔,从而形成为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在短边方向(左右宽度方向)上以例如浓-淡-浓-淡-浓这样的排列交替地排列的结构时,用于对各个浓火焰孔及各个淡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及淡混合气的供给通路构造会复杂化,结果,会导致违反轻量化的情况。
而且,即使要对各个浓火焰孔及各个淡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及淡混合气,特别是对位于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进行的浓混合气的供给有时也会产生不良。即,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是新追加的浓火焰孔,因此,由于燃烧器整体的小型化的要求,对于短边方向不能设得宽度过宽,因此,作为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不得不设为较窄的供给通路。这样就认为:为了生成浓混合气而被混合的空气所含有的尘埃有可能根据浓混合气的流动状态如何而局部地附着于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从而妨碍供给浓混合气。
例如,如图19的一例所示,也认为:通过自混合室100分支供给到与中央位置及左右两侧这3个位置的浓火焰孔连通的供给通路101、102、103中而将浓混合气分别供给到位于3个位置处的浓火焰孔中时,特别是自用于对与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连通的供给通路101进行供给的连通孔104流入的浓混合气与用于构成浓火焰孔的供给通路101的壁面、即与上述连通孔104相对的对面壁105碰撞时,如上所述,尘埃发生附着-堆积,从而有可能发生使供给通路101的路径截面变窄的情况。即,发生尘埃附着这样的吸尘,妨碍浓混合气的流入,有可能因此而易于导致点火不良、燃烧状态的不稳定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能够用简单的构造且可靠地对多重组合的各个淡火焰孔及各个浓火焰孔供给淡混合气及浓混合气,而且,在通过连通孔而将浓混合气供给到浓火焰孔中时,避免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所可能含有的尘埃发生附着-堆积而使耐尘埃附着性提高,由此,能够谋求提高燃烧稳定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以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为对象,其排列有1列中央浓火焰孔、两列淡火焰孔、两列外侧浓火焰孔,该1列中央浓火焰孔以在中央位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该两列淡火焰孔以从短边方向两侧夹着该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排列,该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以进一步从外侧夹着两侧的淡火焰孔的方式排列,其具有如下的特定技术特征。即,被导入到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自上述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分流而供给到1列上述中央浓火焰孔及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用于对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1供给通路、用于分别对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2供给通路及第3供给通路、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被彼此划分开。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的一部分以突出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方式配置,用于与上述第1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以通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地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该形成构件的突出的突出部分;而在用于划分形成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用于与上述第2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用于与上述第3供给通路连通的第3连通孔以在与上述突出部分上的第1连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通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地开口的方式形成。
采用本发明,在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被设为浓-淡-浓-淡-浓的排列顺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使自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导入的浓混合气分别分流而分别通过突出于该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突出部分的第1连通孔供给到中央浓火焰孔中,通过形成在用于划分形成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的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供给到一对外侧浓火焰孔中。因而,即使是如上所述设成浓-淡-浓-淡-浓的排列顺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也能够用简单的构造顺畅地且可靠地使浓混合气分流而供给到各浓火焰孔。另外,通过对这些第1连通孔~第3连通孔的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进行设定等,能够易于使对各浓火焰孔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流量、流速、压力彼此相同,能够可靠地供给相同的空气比的浓混合气。
另外,能够使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将其下游端设为闭塞端;上述第1供给通路能够划分形成于一对壁之间,上述一对壁在上述形成构件的突出部分内在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内部宽度地相面对;在上述一对壁上分别能够形成有用于与上述第1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并且,该两侧的第1连通孔能够以在短边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的方式形成。
这样,由于形成在一对壁上的两侧的第1连通孔在短边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因此,在短边方向上无遮蔽地呈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连通的状态。由此,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通过各第1连通孔流入到第1供给通路侧的浓混合气能够不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顺畅地流入到第1供给通路内。因此,能够避免因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导致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所可能含有的尘埃附着-堆积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内容,耐尘埃附着性提高,能够谋求燃烧稳定性的提高。
作为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各第1连通孔,能够以成为与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处的上述一对壁之间的内部宽度同等以上的大小的开口的方式形成。这样,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发生尘埃的附着-堆积。即,两侧的第1连通孔不仅是简单地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且被设为大开口,因此,能够避免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气流的整体与上述的壁面等障碍物碰撞。
另外,作为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各第1连通孔能够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游的位置,使得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比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靠闭塞端侧的位置残留有内部空间。这样,即使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浓混合气中含有尘埃,也能够将该尘埃积存到比各第1连通孔靠下游侧的内部空间中,由此,能够避免尘埃自各第1连通孔流入到第1供给通路中。
另外,作为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各第1连通孔,能够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的位置。这样,能够使第1连通孔与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流动的浓混合气的气流方向一致,能够更顺畅地使浓混合气流入到第1连通孔中。即,被导入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而向下游端侧流动的浓混合气越朝向下游端侧,越略微倾斜朝上地流动,因此,更易于流入。另外,即使与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残留而堆积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通过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位置形成第1连通孔,第1连通孔被堵塞的可能性也较低。另外,在燃烧停止状态下,即使空气中的尘埃之类自上端的浓火焰孔进入、在第1供给通路内落下,也能够将该尘埃等积存到比各第1连通孔靠下侧的位置,能够不阻碍通过了各第1连通孔的浓混合气的流入地确保浓混合气的流入。
另外,作为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各第1连通孔,能够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这样,各第1连通孔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即在与浓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一致的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通过第1连通孔的向第1供给通路的流入。由此,在可靠地回避了发生壁面碰撞等作为尘埃的附着-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情况的状态下,能够使通过两侧的第1连通孔流入到第1供给通路中的浓混合气的流动更顺畅。
另外,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上述第1连通孔、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的开口尺寸能够设定为,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开口尺寸小于上述外侧浓火焰孔的开口尺寸,或者,被供给到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量少于被供给到上述外侧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量。这样,能够易于使被形成在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小于被形成在上述外侧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或者使被形成在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的表面积增大而易于与周围的空气接触。由此,在被形成在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中,能够抑制陷入因在附近没有二次空气流动引起的燃烧空气不足的可能性。另外,二次空气通过被设置在燃烧装置的整流板上的多个小孔而从下部空间供给到相邻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被导入到1个淡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淡混合气被分流到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中,分别对上述两列淡火焰孔进行供给,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以将上述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侧的空间一分为二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划分形成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这样,能够使用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来划分形成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不导致构造的复杂化、构成构件的增加就能够对两列淡火焰孔分别供给淡混合气。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在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被设为浓-淡-浓-淡-浓的排列顺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使自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导入的浓混合气分别分流而分别通过突出于该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突出部分的第1连通孔而供给到中央浓火焰孔中,通过形成在用于划分形成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的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而供给到一对外侧浓火焰孔中。因此,即使是如上所述设成浓-淡-浓-淡-浓的排列顺序的燃烧器,也能够用简单的构造顺畅地且可靠地使浓混合气分流而供给到各浓火焰孔。另外,通过对这些第1连通孔~第3连通孔的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进行设定等,能够易于使对各浓火焰孔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流量、流速、压力彼此相同,能够可靠地供给相同的空气比的浓混合气。
特别是使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将其下游端设为闭塞端,上述第1供给通路被划分形成于一对壁之间,该一对壁在上述形成构件的突出部分内在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内部宽度地相面对,在上述一对壁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上述第1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并且,该两侧的第1连通孔以在短边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即,由于形成在一对壁上的两侧的第1连通孔在短边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因此,能够使第1连通孔呈在短边方向上与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之间无遮蔽地与浓混合气导入通路连通的状态。由此,能够使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通过各第1连通孔流入到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侧的浓混合气不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顺畅地流入到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内。由此,能够避免因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导致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所可能含有的尘埃附着-堆积的可能性,使耐尘埃附着性提高,能够谋求燃烧稳定性的提高。
另外,作为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各第1连通孔,以成为与连通孔形成部位处的一对壁之间的内部宽度同等以上的大小的开口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发生尘埃的附着-堆积。即,两侧的第1连通孔不仅是简单地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且形成为大开口,因此,能够避免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气流的整体与上述的壁面等障碍物碰撞。
将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第1连通孔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游侧的位置,使得用于积存尘埃的内部空间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比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靠闭塞端侧残留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由此,即使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浓混合气中含有尘埃,也能够将该尘埃积存到比各第1连通孔靠下游侧的内部空间中而能够避免尘埃自各第1连通孔流入到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中。
将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第1连通孔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的位置,由此,使第1连通孔与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流动的浓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一致,能够使浓混合气更顺畅地流入到第1连通孔中。另外,即使与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残留并堆积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通过将第1连通孔形成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位置,也能够降低第1连通孔被堵塞的可能性。而且,在燃烧停止状态下,即使空气中的尘埃自上端的浓火焰孔进入并在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内落下,也能够将该尘埃等积存到比各第1连通孔靠下侧的位置,从而能够不阻碍通过了各第1连通孔的浓混合气的流入地确保浓混合气的流入。
将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的各第1连通孔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由此,各第1连通孔在与浓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一致的方向上较长,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通过第1连通孔的向第1供给通路的流入。由此,在可靠地回避了发生壁面碰撞等作为尘埃的附着-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情况的状态下,能够更顺畅地进行通过两侧的第1连通孔而流入到第1供给通路中的浓混合气的流动。
上述第1连通孔、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的开口尺寸设定为,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开口尺寸小于上述外侧浓火焰孔的开口尺寸,或者,被供给到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量少于被供给到上述外侧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量,由此,能够易于实现使被形成在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小于被形成在上述外侧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或者使被形成在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的表面积增大而易于与周围的空气接触。由此,在被形成在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火焰中,能够抑制陷入因在附近没有二次空气流动引起的燃烧空气不足的可能性。另外,二次空气通过被设置在燃烧装置的整流板上的多个小孔而从下部空间供给到相邻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之间。
另外,被导入到1个淡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淡混合气被分流到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中,分别对上述两列淡火焰孔进行供给,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以将上述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侧的空间一分为二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划分形成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因此,能够使用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来划分形成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不导致构造的复杂化、构成构件的增加就能够对两列淡火焰孔分别供给淡混合气。
另外,通过使用以上的浓淡火焰燃烧器来形成燃烧装置,能够提供用于发挥上述的各种各样的作用效果的燃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装入有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装置的例,图1的(a)是以立体图状态表示的说明图,图1的(b)是以剖视图状态表示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4的(a)是图2中的燃烧器的俯视图,图4的(b)是图4的(a)中的F-F部分的放大图,图4的(c)是图2中的燃烧器的左视图。
图5是以分解的状态表示用于构成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一对第3板构件、用于构成被配置在该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两侧的淡火焰孔列的火焰孔构件、第2板构件以及第1板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以图3中的A-A的截面剖切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7的(a)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B-B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的(b)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C-C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的(a)是沿着图3中的A-A的剖视说明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中的D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9是利用立体图表示在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剖切-分解的状态的说明图,图中的网格图案部分表示接合面。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E-E的局部放大剖视说明图。
图11的(a)是表示属于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与图9对应的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局部主视图。另外,图中的网格图案部分表示接合面。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13的(a)是图12中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俯视图,图13的(b)是属于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的与图13的(a)对应的图。
图14是以切除一部分的状态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15的(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3燃烧器部的立体图,图15的(b)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3燃烧器部的立体图。
图16表示形成于第3实施方式的第3燃烧器部的形状变化部的其他方式,图16的(a)是弯折形状的例,图16的(b)是鼓出形状的例,图16的(c)是用于节约材料使用的弯折形状的例。
图17是以切除一部分的状态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18是为了与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对比而以切除一部分的状态表示没有如第4实施方式的挡板时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的说明图,即与图8的(b)对应的放大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的燃烧装置2。该燃烧装置2在罐体21内固定有燃烧器组,该燃烧器组呈将规定数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横向相邻地排列的状态。罐体21的上部空间被设为燃烧空间22,来自送风扇24的燃烧用空气被供给到下部空间23中,而在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一侧配置有进气歧管25(仅在图1的(b)中表示),自该进气歧管25相对于1个浓淡火焰燃烧器3突出有两个气体喷嘴26、27。一侧(下方)的气体喷嘴26朝向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1供给口31,另外,另一侧(上方)的气体喷嘴27朝向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2供给口32,分别能够喷出燃料气体。另外,利用送风扇24的喷出压将来自下部空间23的空气自各气体喷嘴26、27的周围压入,能够将燃料气体及空气这双方供给到第1供给口31及第2供给口32中。此时,通过将第1供给口31的外径设定得远大于喷嘴26的外径,压入更多的空气,而通过将第2供给口32的外径设定得仅略微大于喷嘴27的外径,减少压入的空气的量。这样,自第1供给口31除了被供给的燃料气体之外,作为与该燃料气体的量相比大于1.0倍这样的规定的空气比的量的空气被供给到内部,而自第2供给口32同样除了被供给的燃料气体之外,作为与该燃料气体的量相比小于1.0倍这样的规定的空气比的量的空气被供给到内部。另外,在以将下部空间23与浓淡火焰燃烧器3、3、...隔开的方式配置的整流板28(参照图1的(b))中开有多个小孔,通过该小孔对相邻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之间供给二次空气。
(第1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使用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和一对火焰孔形成构件7、7,使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如下述那样相对,依次接合,由此形成了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1实施方式的例,该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是使用金属板材料并利用冲压加工及弯折加工来加工成规定形状而成的。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整体形成为扁平形状。如果将图3中的左右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将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左右宽度方向),则第1供给口31开口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图3的左侧)的下侧位置,外径小于第1供给口31的外径的第2供给口32开口在上侧位置(同时也参照图4的(c)),用于在上端面上形成燃烧火焰的狭缝状的多个火焰孔列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作为火焰孔列,如图2或者图4的(a)、(b)所示,在短边方向中央位置,窄幅的浓火焰孔列33沿着整个长度方向延伸,比较宽幅的淡火焰孔列34分别在该浓火焰孔列33的短边方向两侧位置沿着整个长度方向延伸,窄幅的浓火焰孔列35分别在两侧的淡火焰孔列34、34的更靠外侧的位置沿着整个长度方向延伸。另外,自第1供给口31供给之后在内部混合的淡混合气体被导入到淡火焰孔列34、34的各淡火焰孔341中,利用该淡混合气形成淡火焰。自第2供给口32供给之后在内部混合的浓混合气被导入到中心位置的浓火焰孔列33的各浓火焰孔331、两外侧位置的两列浓火焰孔列35、35的各浓火焰孔351中,利用该浓混合气形成浓火焰。
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例如能够以下述的方式形成。即,如图4的(a)、(b)及图5所示,使用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和一对火焰孔形成构件7、7来构成。通过在使一对第3板构件6、6(参照图5)相对的状态下使其两侧的各缘部、下部的各缘部互相接合,形成中央浓燃烧器部3a,该中央浓燃烧器部3a在内表面之间形成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并且,用于在上端面的浓火焰孔列33中形成浓火焰。接着,在将该中央浓燃烧器部3a夹在中间的状态下,使一对第1板构件4、4自短边方向两侧相对,将其两侧的各缘部、下部的各缘部互相接合。此时,通过使一对第1板构件4、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前后端部)夹持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前后端部),能够将中央燃烧器部3a可靠地固定在浓淡火焰燃烧器3内。另外,在两侧的第1板构件4和中央浓燃烧器部3a之间的两个上端开口内分别夹设有淡火焰孔形成构件7。由此,形成淡燃烧器部3b,该淡燃烧器部3b自短边方向两侧将中央浓燃烧器部3a包围,且用于在上端面的两列淡火焰孔34、34中形成淡火焰。在该淡燃烧器部3b中,来自第1供给口31的淡混合气通过被形成在第1板构件4的内表面与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第3板构件6的外表面之间的供给通路,被供给到淡火焰孔列34、34的各淡火焰孔341中。另外,通过使第2板构件5覆盖在淡燃烧器部3b的各第1板构件4的外侧,且使第2板构件5的两侧的各缘部、下部的各缘部与各第1板构件4的缘部接合,形成外侧浓燃烧器部3c(参照图2),该外侧浓燃烧器部3c通过被形成在各第2板构件5的内表面以及与其相对的第1板构件4的外表面之间的供给通路来供给浓混合气体,并且用于在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的各浓火焰孔351中形成浓火焰。
接着,参照图6~图10说明混合气的供给构造部分。通过形成上述的淡燃烧器部3b,来自在一侧开口的第1供给口31的淡混合气通过筒部36(参照图7的(a)、(b)中的虚线的箭头)被送到另一侧,自另一侧朝向改变为向上侧,通过一对第1板构件4、4之间的空间被第3板构件6、6划分形成(分割)的两个内部空间37、37(参照图6及图7的(b)),被供给到上端的淡火焰孔列34、34。除了利用上述的筒部36和内部空间37、37构成用于将淡混合气供给到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之外,筒部36还起到自第1供给口31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的混合室及导入通路(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作用。上述的第3板构件6、6构成了用于划分形成下述的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利用该第3板构件6、6将上述的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侧一分为二(分隔成两个),由此,划分形成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内部空间37、37)。
另外,来自第2供给口32的燃料气体与空气在通过筒部38(参照图7的(a))而被导入到里侧(后方)的闭塞端侧的期间被混合,成为浓混合气,该浓混合气分别被供给到中央浓燃烧器部3a及左右两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c。即,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参照图7的(a)及图8的(a)、(b))自上方***到筒部38的闭塞端侧而在筒部38内形成为呈悬浮在空中的状态(同时也参照图9)突出的突出部分。在用于构成该下端部60的一对第3板构件6、6上分别形成有连通孔61、61,利用该各连通孔61、61使作为筒部38的内部空间的混合室与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内部空间62连通。由此,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各连通孔61及内部空间62而被供给到浓火焰孔列33中。另一方面,在用于构成筒部38的一对第1板构件4、4这双方上也形成有连通孔41、41、...。利用一侧(图6或者图8的右侧)的第1板构件4的各连通孔41,使筒部38内的上述混合室与内部空间51连通,该内部空间51位于一侧的第1板构件4以及其相同侧的第2板构件5之间。同时,利用另一例(图6或者图8的左侧)的第1板构件4的各连通孔41,使筒部38内的上述混合室与内部空间52连通,该内部空间52位于另一侧的第1板构件4以及其相同侧的第2板构件5之间。由此,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一侧的各连通孔41及内部空间51而被供给到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同样,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另一侧的各连通孔41及内部空间52而被供给到另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以上的连通孔61是权利要求中的“第1连通孔”,与内部空间51连通的连通孔41是权利要求中的“第2连通孔”,与内部空间52连通的连通孔41是权利要求中的“第3连通孔”。
另外,除了上述的内部空间51、52、62与筒部38一起构成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之外,上述的筒部38还起到自第2供给口32供给的燃料气体与空气的混合室及导入通路(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作用。即,内部空间51是权利要求中的“第2供给通路”,内部空间52是权利要求中的“第3供给通路”,内部空间62是权利要求中的“第1供给通路”。
上述的连通孔61、61分别贯穿形成在被相对地接合的一对第3板构件6、6上,并且,两连通孔61、61配置为实质上在左右宽度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例如,参照图8的(b)、图10)。即,虽然第3板构件6、6以其一对壁面对左右宽度方向(短边方向)的方式位于筒部38内的混合室中,但是形成在该第3板构件6、6上的连通孔61、61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因此,能够使连通孔61、61全都呈与由筒部38构成的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在左右宽度方向(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上不遮蔽地连通的状态。因此,能够使自筒部38内通过各连通孔61而流入到内部空间62侧的浓混合气不与例如对面壁105(参照图19)等壁面碰撞、顺畅地流入到内部空间62内。由此,能够避免因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导致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所可能含有的尘埃附着-堆积的可能性。另外,为了避免由壁面碰撞引起的附着-堆积,连通孔61、61不需要严格地在一条直线上贯穿,只要呈一条直线状即可,另外,连通孔61、61的取向也不需要严格地与左右宽度方向一致,只要大致朝向左右宽度方向即可。
另外,各连通孔61的开口径形成得与供两连通孔61、61形成的部位处的内部空间62(一对第3板构件6、6的壁之间)的内部宽度P(参照图8的(b)、图10)相同或者大于该内部宽度P。由此,不仅将两连通孔61、61简单地呈一条直线状地排列而贯穿,还能够避免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整体气流与上述的壁面等障碍物碰撞,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发生尘埃的附着-堆积。因而,各连通孔61优选在满足从对中央浓火焰孔进行的浓混合气的供给调整或者供给控制等方面考虑的开口量设定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形成为较大的开口量(开口径)。
另外,例如,如图8的(b)所示,各连通孔61形成为在筒部38(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空间中的靠上方的位置(上侧位置)开口。即,各连通孔61形成为在突出于筒部38内的下端部60的部分的上侧位置开口。其原因在于,自前端的第2供给口32在筒部38内朝向后端的闭塞端381向后方流动的浓混合气越朝向深处,越略微倾斜朝上地流动,因此,以相对于各连通孔61更易于流入的方式进行位置设定。另外,即使与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残留而堆积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通过在作为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各连通孔61,也能够降低各连通孔61被堵塞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在作为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各连通孔61,即使在燃烧停止的状态下,空气中的尘埃之类自上端的浓火焰孔列33的各开口进入,通过内部空间62落下,该尘埃也会积存到上述下端部60的比各连通孔61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通过了各连通孔61的浓混合气的流入被阻碍的情况,有利于确保浓混合气的流入。另外,在自第2供给口32到闭塞端38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筒部38(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后半部位(下游侧部位)的范围内,各连通孔61、61配置在更靠前方的位置(靠上游的位置)。即,作为用于积存尘埃的槽(pocket)部382(参照图10),在比各连通孔61、61靠后侧处残留有筒部38的自该靠后侧处到闭塞端381之间的内部空间。由此,即使在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中含有尘埃,也能够使该尘埃积存到槽部382中,能够避免发生尘埃自各连通孔61流入到内部空间62中那样的情况。
接着,顺便说明上述的连通孔61、61与连通孔41、41之间的关系,连通孔61、61与两侧的连通孔41、41可以形成为在短边方向上相对的位置进行开口,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例如,参照图10)那样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互相错开的位置进行开口。即,只要如下述这样形成即可:连通孔61、61在用于构成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闭塞端381侧(后侧)的区域中开口,连通孔41、41、...与上述筒部38的开口有该连通孔61、61的闭塞端381侧相对应地也在作为相同的区域的上述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中开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短边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连通孔61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两个或者三个等多个连通孔61。
采用以上的实施方式时,利用浓火焰孔列35、33或者浓火焰孔列33、35分别从两侧夹着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因此,能够利用浓火焰从两侧包围被形成在两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各淡火焰。即,能够使短边方向上的火焰的结构为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的排列顺序。由此,即使使淡火焰孔列34为两列而使淡火焰孔列的面积增大,也能够避免淡火焰的火焰长度变长而能够将燃烧室22(参照图1)的燃烧室高度抑制得较低。另外,通过将燃烧室高度抑制得较低,并且使淡火焰孔的面积(比率)增大,也能够谋求进一步的低NOx化,并且,能够谋求燃烧的进一步稳定化。另外,通过利用浓火焰孔列从两侧夹着1个淡火焰孔列,与构成有1个浓淡火焰燃烧器的情况相比,在实现相同的淡火焰孔面积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效地谋求浓淡火焰燃烧器的轻量化。另外,能够使自一个燃料气体及空气的供给口(第2供给口32)导入到筒部38内而被混合的浓混合气通过分别与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连通而开口的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连通孔61、61、一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5的连通孔41、41或者另一侧的外侧浓燃烧器35的连通孔41、41,向连通孔61、61、41、41、41、41所对应的内部空间62、51、52分流。由此,即使在中央及两外侧形成3个浓火焰孔列35、33、35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简单的构造使浓混合气顺畅且可靠地分流,从而能够使浓混合气供给到各个浓火焰孔列35、33、35中。
而且,除了如上所述的前提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如下这样的特别的效果。即,即使不使构成中央浓淡火焰器3a的一对第3板构件6、6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厚度相应变厚而是设定成比较小的宽度,也能够可靠地避免因浓混合气生成用的空气所可能含有的尘埃的附着-堆积发生妨碍浓混合气供给。特别是能够可靠地避免发生尘埃附着-堆积到用于使浓混合气从筒部38流入到一对第3板构件6、6内的内部空间62中的连通孔61、61的附近这样的情况,从而能够使耐尘埃附着性提高。因此,能够无障碍而顺畅地对中央浓淡火焰器3a的浓火焰孔列33供给在筒部38内混合的浓混合气。由此,能够避免因发生那样的浓混合气供给的障碍而引起的燃烧状态的恶化、不稳定化或者点火不良等情况的发生等,能够谋求提高燃烧稳定性。该特别效果也能够以如下方式达成:能够用厚度较薄的燃烧器作为中央浓淡火焰燃烧器3a来实现短边方向的厚度,作为用于实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的排列的浓淡火焰燃烧器,能够用小型的燃烧器来实现。
(属于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的实施方式)
图11表示属于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所使用的第3板构件6a。该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使用第3板构件6a来代替第1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3板构件6,其他的结构全都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上述第3板构件6a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3板构件6a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3板构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是形成有圆形状的连通孔,而是形成有在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的连通孔61a。连通孔61a、61a的形成位置(在左右宽度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这一点、位于下端部60的靠上方的位置这一点、位于靠前方的位置而使得在背后存在槽部382这一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通孔61、61的形成位置相同。另外,只要将连通孔61a的长孔形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至少大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部宽度P(参照图8的(b))即可。
通过采用这样的连通孔61a、61a,能够使自筒部38的侧部通过两侧的连通孔61a、61a而流入到内部空间62的浓混合气的气流在可靠地回避了发生壁面碰撞等作为尘埃的附着-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情况的状态下,比采用第1实施方式时的浓混合气的气流顺畅。即,由于使得各连通孔61a在作为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延伸方向(与浓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一致的方向)上较长、即形成为沿着浓混合气的气流较长,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从筒部38向内部空间62的流入。另外,作为长孔的具体形状,只要采用长圆形状、椭圆形状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短边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1个连通孔61a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两个或者3个等多个连通孔。
(第2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图,图13是表示该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火焰孔面的图。第2实施方式是使得被形成在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a或者33b中的浓火焰不会陷入燃烧空气不足的实施方式。即,该实施方式能够避免陷入因在附近没有二次空气流动引起的燃烧空气不足的可能性。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仅对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点进行说明。作为用于避免陷入燃烧空气不足的可能性的第2实施方式,存在以下的方式1~方式3这3个方式,既可以单独用这3个方式中的一个构成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组合任意两个以上的方式来作为实施方式。
如图13的(a)所示,作为方式1,将中央浓燃烧器3a的浓火焰孔列33a的内部宽度N1设定得小于外侧浓燃烧器3c的浓火焰孔列35的内部宽度N2。如图13的(b)所示,作为方式2,使中央浓燃烧器3a的浓火焰孔列33b的各个浓火焰孔的分割数量多于外侧浓燃烧器3c的浓火焰孔列35的各个浓火焰孔的分割数量。由此,浓火焰孔列33b的各个浓火焰孔33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K1小于浓火焰孔列35的各个浓火焰孔351的长度K2(例如为一半),能够使被形成在浓火焰孔列33b中的浓火焰的表面积大于被形成在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的浓火焰的表面积,从而能够使被形成在浓火焰孔列33b中的浓火焰与周围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增大。作为方式3,省略了图示,其是使通过连通孔61(参照图6)而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流量小于通过连通孔41而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流量的方式。为此,使连通孔61自身的内径较小,或者在每一侧形成多个连通孔61时减少连通孔61的数量,或者将上述两种组合,只要使与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连通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小于与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连通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即可。此时,优选使对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供给的浓混合气的供给流速与对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供给的浓混合气的供给流速彼此相同。
根据上述内容,在第1实施方式中,存在被形成在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的浓火焰易于在其外侧与二次空气接触、而被形成在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中的浓火焰难以与二次空气接触这样的通常的倾向,在方式1中,通过使自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a喷出的浓混合气减少,在方式2中,通过将被形成在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b中的浓火焰较小地分割而使该浓火焰更易于与周围的空气接触,在方式3中,通过使自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喷出的浓混合气减少,分别能够避免陷入燃烧空气不足的可能性。
(第3实施方式)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局部剖主视图。第3实施方式能够使自第1供给口31被导入到筒部36中的燃料气体和空气在筒部36内被混合时的混合度提高。即,为了进一步谋求低NOx化,也为了确保该淡火焰的燃烧稳定性,需要通过提高自筒部36被供给到淡燃烧器3b的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淡混合气的空气比来使淡混合气的混合度为更可靠的混合度。以往,为了确保淡混合气的混合度,将淡混合气的供给通路在途中进行缩窄。但是,将供给通路缩窄时,会导致压力损失的增大,压力损失的增大会导致对送风扇24(参照图1)施加的负荷的增大化。因此,第3实施方式是通过设成较小的通路阻力、尽可能减小压力损失并且更能够进一步谋求促进淡混合气的混合的实施方式。另外,第3实施方式仅在设有下述的突出片63、64、形状变化部631~633、641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仅对特征性的点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如图15的(a)所示,使中央浓燃烧器3a的配置在筒部36内的下端部60(参照图9)进一步朝向下方突出而形成能够突出于筒部36内的突出片63,并在该突出片63上形成有形状变化部631。突出片63被配置在将筒部36内一分为二的位置,形状变化部631被形成为位于气体喷嘴26(参照图1的(b))的喷嘴中心的延长线上。作为形状变化部631,用在图14的例子或者图15的(a)的例子中设有横向的V字形缺口的构件来构成。在此情况下,自第1供给口31喷出到筒部36内的燃料气体与形状变化部631碰撞而气流紊乱,由此,能够谋求促进燃料气体与空气的混合。而且,形状变化部631形成在以将筒部36内一分为二的状态配置的突出片63上,因此,能够将通路阻力抑制得更小。
作为属于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如图16的(a)所示,作为形成在突出片63上的形状变化部632,也可以形成能够与燃料气体流碰撞的接触面,或者如图16的(b)所示,作为形成在突出片63上的形状变化部633,也可以形成鼓出形状的形状变化部。或者,如图16的(c)所示,预先形成自中央浓燃烧器3a的下端部60不向下方突出而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片64(参照同一图中的单点划线),将该突出片64弯折90度而作为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片64(参照同一图中的实线)。另外,也可以利用例如弯折等在该突出片64上形成形状变化部641。另外,突出片63、64的下端也可以不突出成位于筒部36的底部位置附近(例如,参照图14)而不将筒部36内一分为二,只要例如简单地突出于筒部36内而能够与燃料气体流碰撞即可,或者,也可以向筒部36内的中心以外的偏心方向突出。
(第4实施方式)
图17是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局部剖主视图。第4实施方式能够使自一侧的第1供给口31通过筒部36被引导到另一侧之后被供给到淡火焰孔列34、34中之后自该淡火焰孔列34、34喷出的淡混合气的喷出流量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均匀化。即,在第1实施方式等的情况下,如图18所例示的那样,自一侧的第1供给口31导入而混合的淡混合气通过筒部36内到达另一侧,在另一侧方向改变为向上,经由内部空间37到达淡火焰孔列34而被喷出。但是,在该图18的情况下,即使气流在筒部36的另一侧位置处被改变为向上,在淡火焰孔列34、34的整个长度方向范围内的喷出流量也不会均匀,从而易于产生偏差。作为用于应对该偏差的对策,进行了使用于缩窄供给通路的部分介于改变朝向之后的上侧位置(下游侧位置)的对策,但是,结果,由于设置这样的缩窄部分,需要使燃烧器整体的上下尺寸与该缩窄部分相应地增高。因此,第4实施方式不使燃烧器整体的上下尺寸增高就能够谋求喷出流量的在淡火焰孔列34、34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均匀化。另外,第4实施方式仅在下述的挡板65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等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仅对特征性的点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筒部3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侧位置以将筒部36与内部空间37之间遮断的方式进行遮蔽且以倾斜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挡板65,从而以使淡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不是向上、而是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地朝向斜上的方式进行变换导向,由此,即使是位于与筒部3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相反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淡火焰孔范围,也能够积极地朝向该淡火焰孔范围供给淡混合气。而且,通过将中央浓燃烧器3a的下端缘切割竖起而形成该挡板65(同时也参照图15的(b)),由此,也能够谋求构成零件数的降低化、安装作业的简略化等。另外,通过对挡板65形成规定口径的通孔651、651、...,也能够自筒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对上侧区域的内部空间37供给淡混合气,由此,能够更细微地调整用于对淡火焰孔列34、34供给的淡混合气的气流。

Claims (9)

1.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其排列有1列中央浓火焰孔、两列淡火焰孔、两列外侧浓火焰孔,该1列中央浓火焰孔以在中央位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该两列淡火焰孔以从短边方向两侧夹着该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排列,该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以进一步从外侧夹着两侧的淡火焰孔的方式排列,其特征在于,
被导入到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自上述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分流而供给到上述1列中央浓火焰孔及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
用于对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1供给通路、用于分别对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2供给通路及第3供给通路、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被彼此划分开;
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的一部分以突出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方式配置,用于与上述第1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以通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地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该形成构件的突出的突出部分;
而在用于划分形成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用于与上述第2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用于与上述第3供给通路连通的第3连通孔以在与上述突出部分中的第1连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通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地开口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下游端为闭塞端;
上述第1供给通路被划分形成于一对壁之间,该一对壁在上述形成构件的突出部分内在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内部宽度地相面对;
在上述一对壁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上述第1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并且,两侧的该第1连通孔以在短边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各上述第1连通孔以成为与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处的上述一对壁之间的内部宽度同等以上的大小的开口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各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游的位置,使得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比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靠闭塞端侧的位置处残留有内部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各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各上述第1连通孔被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1连通孔、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的开口尺寸被设定为,上述中央浓火焰孔的开口尺寸小于上述外侧浓火焰孔的开口尺寸,或者,被供给到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量少于被供给到上述外侧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被导入到1个淡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淡混合气被分流到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中,由此,分别对上述两列淡火焰孔进行供给;
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以将上述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侧的空间一分为二的方式设置,由此,划分形成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
9.一种燃烧装置,其中,
该燃烧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
CN201110426927.8A 2010-12-16 2011-12-16 浓淡火焰燃烧器 Active CN102537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0650 2010-12-16
JP2010280650A JP5625869B2 (ja) 2010-12-16 2010-12-16 濃淡燃焼式バーナ
JP2011-097044 2011-04-25
JP2011097044A JP5626098B2 (ja) 2011-04-25 2011-04-25 濃淡燃焼バー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7962A true CN102537962A (zh) 2012-07-04
CN102537962B CN102537962B (zh) 2015-06-03

Family

ID=46234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6927.8A Active CN102537962B (zh) 2010-12-16 2011-12-16 浓淡火焰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115891B2 (zh)
CN (1) CN10253796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1341A (zh) * 2014-05-16 2015-11-25 林内株式会社 热源机
CN107917421A (zh) * 2016-10-10 2018-04-17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器
WO2018094944A1 (zh) * 2016-11-25 2018-05-31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WO2018094943A1 (zh) * 2016-11-25 2018-05-31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US10495302B2 (en) 2016-09-26 2019-12-03 Grand Mate Co., Ltd. Combus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18208C (en) * 2010-12-01 2017-08-22 A. O. Smith Corporation Low nox burner for a water heater
US20120219920A1 (en) * 2011-02-28 2012-08-30 Noritz Corporation Rich-lean combustion burner
CN103162290B (zh) * 2011-12-09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3185339B (zh) *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JP6563714B2 (ja) * 2015-06-29 2019-08-21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燃焼装置
JP6751258B2 (ja) * 2016-06-24 2020-09-0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ガス供給用マニホールド
US20180031230A1 (en) * 2016-07-29 2018-02-01 Purpose Co., Ltd. Burner, combustion apparatus, and combustion method
US11181265B2 (en) * 2019-11-07 2021-11-23 Rinnai Corporation Flat burn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71709A (ja) * 1991-06-20 1992-1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燃焼装置
JPH06313519A (ja) * 1993-04-28 1994-11-08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1182911A (ja) * 1999-12-24 2001-07-06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3240212A (ja) * 2002-02-12 2003-08-27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4308945A (ja) * 2003-04-02 2004-11-04 Paloma Ind Ltd 濃淡バーナ
JP2007064503A (ja) * 2005-08-29 2007-03-15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70880A (en) * 1944-09-19 1949-05-24 Samuel Stamping Sheet-metal gas burner
US2525960A (en) * 1944-09-19 1950-10-17 Walter M Shaw Multiple head gas burner unit
US2572273A (en) * 1946-12-31 1951-10-23 Mission Appliance Corp Sheet metal gas burner with internal fuel distributor
US2541710A (en) * 1948-09-21 1951-02-13 Motor Wheel Corp Sheet metal multiple gas burner
US2746799A (en) * 1954-03-30 1956-05-22 Lewen R Nelson Sprinklers
US2828532A (en) * 1954-12-20 1958-04-01 Fraser & Johnston Co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parallel slot gas burner
US2940517A (en) * 1955-11-15 1960-06-14 Napier & Son Ltd Fluid filtering apparatus
DE1274055B (de) * 1963-02-14 1968-08-01 Vaillant Joh Kg Aus mehreren Einzelbrennern bestehender Gruppenbunsenbrenner, insbesondere fuer Gaswassererhitzer
US3215186A (en) * 1964-04-07 1965-11-02 Cities Service Oil Co Flame coloration apparatus
AU430623B2 (en) * 1967-05-12 1972-12-01 Vulcan Australia Limited Gas burner
US3615249A (en) * 1970-04-22 1971-10-26 Arthur E Martois Gas burner for fumes and the like
US3708126A (en) * 1971-02-12 1973-01-02 Kinkelder P De Flaring spray nozzle
FR2369005A1 (fr) * 1976-10-29 1978-05-26 Neu Ets Dispositif pour epandage de poudre
DE2900223A1 (de) * 1978-01-11 1979-07-12 Main Gas Appliances Ltd Gasbrenner
US4417868A (en) * 1981-09-04 1983-11-29 Battell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mpact plenum for pulse combustors
DE68920341T2 (de) * 1988-02-27 1995-05-11 Osaka Gas Co Ltd Gasbrenner.
DE3924747C2 (de) * 1988-12-14 1996-09-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Gasbrenner
CA2005415C (en) * 1989-01-10 1994-03-01 Willie H. Best High efficiency gas burner assembly
US5099879A (en) * 1991-05-16 1992-03-31 Coen Company, Inc. Combustion air flow stabilizer
EP0521568B1 (en) * 1991-07-05 1996-09-18 Tokyo Gas Co., Ltd. A low-nox gas burner
EP0534554B1 (en) * 1991-09-24 1997-03-26 Tokyo Gas Co., Ltd. A burner low in the generation of nitrogen oxides and a small combustion apparatus
AU666034B2 (en) * 1992-09-11 1996-01-25 Rinnai Kabushiki Kaisha A porous gas burner for a water heater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JP2690447B2 (ja) 1992-09-11 1997-12-10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ガス機器用バー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833449A (en) * 1996-11-26 1998-11-10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Two piece multiple inshot-type fuel burner structure
JP3314678B2 (ja) 1997-07-28 2002-08-1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濃淡式ガスバーナ
US6000934A (en) * 1999-01-26 1999-12-14 Burner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 Burner
JP2002038314A (ja) 2000-07-24 2002-02-06 Inoue Shosan:Kk 大腿骨保護具
JP2002048312A (ja) 2000-07-28 2002-02-15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及び燃焼装置の製造方法
IT1315671B1 (it) * 2000-09-26 2003-03-14 Worgas Bruciatori Srl Bruciatore a rampette a bassa rumorosita'
JP3636347B2 (ja) 2000-10-12 2005-04-06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燃焼装置
US6786717B2 (en) * 2002-01-24 2004-09-07 Noritz Corporation Combustion apparatus
JP2003269705A (ja) 2002-03-14 2003-09-25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3671922B2 (ja) 2002-03-14 2005-07-13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燃焼装置
US7137568B1 (en) * 2005-06-02 2006-11-21 Lacrosse William 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ow diverter
JP4299314B2 (ja) 2006-04-12 2009-07-2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濃淡バーナ
CA2818208C (en) * 2010-12-01 2017-08-22 A. O. Smith Corporation Low nox burner for a water heater
US20120219920A1 (en) * 2011-02-28 2012-08-30 Noritz Corporation Rich-lean combustion burner
CN103162290B (zh) * 2011-12-09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3185339B (zh) *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USD672869S1 (en) * 2012-05-21 2012-12-18 Noritz Corporation Portion of a burner
USD681801S1 (en) * 2012-05-21 2013-05-07 Noritz Corporation Bur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71709A (ja) * 1991-06-20 1992-1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燃焼装置
JPH06313519A (ja) * 1993-04-28 1994-11-08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1182911A (ja) * 1999-12-24 2001-07-06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3240212A (ja) * 2002-02-12 2003-08-27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4308945A (ja) * 2003-04-02 2004-11-04 Paloma Ind Ltd 濃淡バーナ
JP2007064503A (ja) * 2005-08-29 2007-03-15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1341A (zh) * 2014-05-16 2015-11-25 林内株式会社 热源机
CN105091341B (zh) * 2014-05-16 2019-04-12 林内株式会社 热源机
US10495302B2 (en) 2016-09-26 2019-12-03 Grand Mate Co., Ltd. Combustor
CN107917421A (zh) * 2016-10-10 2018-04-17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器
CN107917421B (zh) * 2016-10-10 2019-08-23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器
WO2018094944A1 (zh) * 2016-11-25 2018-05-31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WO2018094943A1 (zh) * 2016-11-25 2018-05-31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7962B (zh) 2015-06-03
US20120156629A1 (en) 2012-06-21
US9115891B2 (en) 2015-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7962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
CN102650428B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3162290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US20160377282A1 (en) Combustion apparatus
JP5625869B2 (ja) 濃淡燃焼式バーナ
JP5626242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5626251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5300580B2 (ja) バーナ
CN210485712U (zh) 全预混燃烧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JP4350696B2 (ja) 濃淡バーナ
JPH07269813A (ja) 燃焼装置
JP5668974B2 (ja) 濃淡燃焼式バーナ
JP2015137824A (ja) 濃淡バーナ
JP5242518B2 (ja) 燃焼装置
JP4378451B2 (ja) 燃焼装置
JP3558461B2 (ja) 燃焼装置
CN108980828B (zh) 燃烧装置
JP3150233B2 (ja) 燃焼装置
JP4002923B2 (ja) 燃焼装置
JP5626101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3320903B2 (ja) 燃焼装置
JP2012229830A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2001099409A (ja) 濃淡燃焼装置
JPH0424258Y2 (zh)
JP2001099410A (ja) 燃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