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0233B - 导管 - Google Patents

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0233B
CN102470233B CN201080027647.3A CN201080027647A CN102470233B CN 102470233 B CN102470233 B CN 102470233B CN 201080027647 A CN201080027647 A CN 201080027647A CN 102470233 B CN102470233 B CN 102470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it
coil
main body
extending part
se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76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0233A (zh
Inventor
谷冈弘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70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0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69Exchanging a catheter while keeping the guidewire in pla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61M25/0052Localized reinforcement, e.g. where only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atheter is reinforced, for rapid exchange guidewire po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025/0183Rapid exchange or monorail cathe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弯曲性优异、且能够防止与在内腔内移动的对象产生干涉的导管。所述导管1的特征在于,具有导管主体2、导丝贯穿部3和加强部22,所述导管主体2形成长条状,且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内腔21,所述导丝贯穿部3设置在上述导管主体2的前端侧,形成导丝20能够贯穿的管状,且具有前端开口部37及基端开口部36,所述加强部22具有线圈部221及伸展部222,所述线圈部221由线材卷绕形成,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上述基端开口部36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所述伸展部222从该线圈部221的线材伸展而形成至比上述基端开口部36更靠前的前端侧,所述加强部22位于上述导管主体2的内腔21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

Description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管及脉管等体腔内进行使用的导管。
背景技术
作为***血管及脉管等体腔内的导管,能够使用所谓的“快速交换型(rapid exchange type)”的导管,即,在具有工作腔的导管主体的前端侧具有能够供导丝贯穿的管状导丝贯穿部、由此可以迅速地进行导丝的抽出***的导管。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快速交换型的气球导管。所述气球导管中,在膨胀内腔(工作腔)的前端侧的内部设置有线圈,通过设置伸展部,使导丝贯穿部的开口部附近的耐弯曲性提高,所述伸展部从该线圈延伸至比导丝贯穿部的基端侧开口部更靠前的前端侧。
但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导管中,内部线圈在工作腔内露出。因此,如利用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或光相干断层影像诊断技术的诊断用导管等那样,在工作腔内贯穿有传感器的导管中应用线圈时,导管弯曲时传感器等的一部分对线圈产生干涉,有可能啮入构成线圈的线材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弯曲性优异、且能够防止与在内腔内移动的对象产生干涉的导管。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092580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导管实现了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管主体、导丝贯穿部和加强部,所述导管主体形成长条状,且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内腔,所述导丝贯穿部设置在上述导管主体的前端侧,形成导丝能够贯穿的管状,且具有前端开口部和基端开口部,所述加强部具有线圈部及伸展部,所述线圈部由线材卷绕形成,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上述基端开口部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所述伸展部从该线圈部的线材伸展而形成至比上述基端开口部更靠前的前端侧,上述加强部位于构成上述导管主体的内腔内壁的层的外侧。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导管,由于具有线圈部及伸展部的加强部位于导管主体的内腔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所以加强部不会在内腔内露出。因此,通过加强部可以提高基端开口部附近的耐弯曲性,同时能够防止在内腔内移动的对象与加强部产生干涉。
另外,如果上述伸展部的前端侧的端部即伸展前端部由将上述线材折弯形成的折弯部形成,则伸展前端部不会对构成导管的材料造成损伤,也不会露出至内腔内或体腔内,因此,安全性优异。
如果上述加强部以将1根线材折弯形成的折弯部作为上述伸展前端部,将上述线材的折弯部的相对侧卷绕成线圈状而形成上述线圈部,则能够容易地制造安全性高的导管,制造时的操作性优异。
如果上述伸展部的弯曲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呈斜线式或阶段式减小,则越靠前端侧,刚性越低、越柔软,能够使导管的弯曲刚性平滑地变化,提高耐弯曲性。
如果构成上述伸展部的线材的直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变小,则能够容易地实现越靠前端侧刚性越低且越柔软的构造。
如果上述伸展部位于上述导丝贯穿部的中心轴与上述导管主体的中心轴之间,则能够将伸展部以与导丝贯穿部和导管主体两者接触的方式配置,能够有效地加强导丝贯穿部与导管主体之间的弯曲刚性。另外,由于与导丝贯穿部的中心轴及导管主体的中心轴两者大致平行地配置伸展部,所以能够抑制因相对于中心轴倾斜导致的弯曲刚性的不均。
如果上述加强部由金属材料形成,则能够充分确保由加强部产生的加强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侧的长度方向截面图。
[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侧的长度方向截面图。
[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导丝贯穿部的基端侧的长度方向截面图。
[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加强线圈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弯曲时的导丝贯穿部的基端侧的长度方向截面图。
[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导管中使用的加强线圈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导管中使用的加强线圈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导管中使用的加强线圈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导丝贯穿部的基端侧的长度方向截面图。
[图11]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导丝贯穿部的基端侧的长度方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比例有时被放大,而与实际的比例不同。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具有导管主体2、导丝贯穿部3和连接部5,所述导管主体2为长条状,并且具有挠性,能***体腔等生物体内,所述导丝贯穿部3设置在导管主体2的前端侧,且导丝20能够贯穿,所述连接部5设置在导管主体2的基端侧,为了操作者操作,不***体腔内而配置在操作者的手边侧。导管1是能够迅速进行导丝20的抽出***的、所谓“快速交换型”的导管1。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将导管1的***到体腔内的一侧称作前端侧,将没有***到体腔内的一侧称作基端侧。
导丝20在导管1被***到生物体内之前预先被***至生物体内的患部附近,用于将导管1引导至患部。一边在形成于上述导丝贯穿部3的导丝内腔32中通过导丝20,一边将导管1引导至患部。
如图2、3所示,在导管主体2上设置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工作腔21(内腔)。所述工作腔21是下述影像获取构件4移动的中空通路。
构成导管主体2的工作腔21的管壁23由第1层231和第2层232构成,所述第1层231在内部形成有工作腔21,所述第2层232覆盖第1层231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作为第1层23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树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硅树脂、聚醚酰亚胺等,但其中优选高密度聚乙烯等低摩擦、且信号穿透性高的材料。由此,工作腔21的内表面的摩擦阻力变小,驱动轴42能够在工作腔21内顺利地移动。第1层可以由选自上述材料的材料形成的多个层形成。第2层23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氨酯、硅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等、或将它们的2种以上混合的混合物,但其中优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硅树脂等比较富有柔软性的材料。由此,可以防止对***导管1的生物体的体腔内部造成损伤。
导管主体2的管壁23中,比第1层231的被第2层232覆盖的部分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形成透过光和超声波等信号的窗口部234。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为通过利用光相干断层影像诊断技术(OpticalCoherent Tomography:OCT)的光信号获得影像的导管1,通过窗口部234收发光,由此可以得到断层像。
第2层232的前端侧的部分至导丝贯穿部3的基端侧的部位并且覆盖导丝内腔32的基端开口部36的周围。由此能够加强导丝贯穿部3的基端开口部36附近,抑制弯曲的发生。
导丝贯穿部3具有形成管状的内层311和外层312。导丝贯穿部3具有导丝内腔32在前端侧开口的前端开口部37和在基端侧开口的上述基端开口部36。导丝贯穿部3的基端部与导管主体2的前端部的一部分重复连接。由此,保持高连接强度的同时,避免了导管1的前端部直径的变大。导丝贯穿部3与导管主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热粘接进行固定,但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导丝贯穿部3以其中心轴33偏离导管主体2的中心轴24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在导丝贯穿部3的与导管主体2的固定部位附近,能够确保导丝内腔32又宽又直,因此,能够使导丝20更顺利地贯穿。
在导管主体2及导丝贯穿部3的边界附近埋设了加强线圈22(加强部),所述加强线圈22用于加强导管主体2与导丝贯穿部3之间的弯曲刚性,抑制弯曲。如图4、5所示,加强线圈22具有将线材螺旋状卷绕的线圈部221、和线材从线圈部221的一端侧伸展突出的伸展部222。
在工作腔21的前端部与工作腔21同心地埋设线圈部221,使线圈部221被夹持在第1层231与第2层232之间。由此,阻止了在导管主体2中线圈部221露出至工作腔21,将该阻止露出的部位称作露出阻止部223。露出阻止部223的内径及外径的直径缩小,与外径的直径缩小量相比,内径的直径缩小量更小。因此,与管壁23的基端侧相比,露出阻止部223处的导管主体2的壁厚变得更小。另外,露出阻止部223被第2层232覆盖。如上所述,尽管在导管1的前端部实现直径变小,但通过设置线圈部221包覆第2层232,也可以保持适度的刚性。
伸展部222从线圈部221的前端侧延伸至比导丝内腔32的基端开口部36更靠前的前端侧,被埋设在导管主体2的第1层231和导丝贯穿部3的内层311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导丝贯穿部3的基端侧的面倾斜地形成,由此基端开口部36沿着导丝贯穿部3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范围且开口,加强线圈22的伸展部222延伸至比基端开口部36扩展的范围整体更靠前的前端侧。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线圈22的伸展部222不一定延伸至比基端开口部36扩展的范围整体更靠前的前端侧,可以至少延伸至比基端开口部36的最基端侧的部位更靠前的前端侧。
另外,可以使伸展部222延伸至比导管主体2的第1层231更靠前的前端侧,将其埋设在导丝贯穿部3的内层311与外层312之间。
伸展部222优选位于导丝贯穿部3的中心轴33与导管主体2的中心轴24之间。由此,可以与导丝贯穿部3和导管主体2两者相接触地配置伸展部222,能够有效地加强导丝贯穿部3与导管主体2之间的弯曲刚性。另外,由于可以与导丝贯穿部3的中心轴33及导管主体2的中心轴24两者大致平行地配置伸展部222,所以可以抑制由相对于中心轴倾斜导致的弯曲刚性的不均。
对于加强线圈22,将1根线材折弯成U字状形成2股后,以折弯成U字状的折弯部的端部作为伸展部222的伸展前端部225,将线材的端部之间重叠的一侧卷绕作为线圈部221。因此,伸展部222的伸展前端部225由线材折回的连续线形成,所以平滑地形成。因此,即使在例如基端开口部36的附近显著变形时,伸展前端部225也不会对构成导管1的材料造成损伤,不会露出至导丝内腔32内、工作腔21内或体腔内,因此,形成安全性优异的导管1。另外,即使万一伸展前端部225露出至导丝内腔32内、工作腔21内或体腔内,由于伸展前端部225平滑地形成,所以也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仅通过折弯线材后进行卷绕,就能容易地实现安全的结构,制造时的操作性优异。
本实施方式中,将2股的线材以一定的节距p进行卷绕,形成线圈部221,但节距p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也可以以邻接的线材相互接触的方式卷绕成密圈。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加强线圈22的线材通过使用环状的线材,可以在形成2股的两个端部形成折回结构,使线材连续。另外,不一定由2股的线材构成,也可以为1股或3股以上。
线材由不锈钢、弹簧钢、超弹性合金、钴类合金、金、铂、铂/铱合金、钨等贵金属或含有它们的合金等制造,其中优选超弹性合金,特别优选Ni-Ti超弹性合金。如果线材由金属材料形成,则能够充分地确保由加强线圈22产生的加强强度。
作为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中,线材由线径0.05mm的Ni-Ti超弹性合金制造,线圈部221的内径D1为0.64mm,外径D2为0.74mm,节距P为0.2mm,伸展部222的长度L为2mm。
如图2、3所示,在导丝贯穿部3中,于内层311与外层312之间配置加强管34及标记35。
标记35为***生物体内时在X射线透视下能够确认导管1的前端位置的物质,将线材螺旋状地卷绕形成,以邻接的线材相互接触的方式卷绕成密卷。
线材由优选为不锈钢、超弹性合金、钴类合金、金、铂、铂/铱合金、钨、钽等X射线不透性的金属材料的贵金属或含有它们的合金等制造。标记35可以为管状。
需要说明的是,标记35具有X射线不透性,故在X射线透视下具有造影性,上述标记35通常在CT扫描下也具有造影性,因此,也可以在CT扫描中使用。
加强管34为配置在导丝贯穿部3的基端部的管状构件。
贯穿导丝内腔32、从基端开口部36向基端侧露出的导丝20,在导管1的操作中弯曲从导管主体2向侧面偏离时,有可能因导丝20导致导丝贯穿部3的比加强管34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裂开,但加强管34发挥出限制导丝20变形、抑制导丝贯穿部3容易裂开的功能。
在加强管34上也可以形成围绕中心轴卷绕的螺旋状的槽(图中未示出)。槽可以在内周面或外周面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或也可以通过在两个周面上以两者开口的方式贯通而形成。通过设置上述槽,可以保持设置有加强管34的导丝贯穿部3的柔软性,即使将导管1***弯曲的生物体管腔内,也能够确实地发挥导丝贯穿部3对于生物体管腔的随动性。
因此,在导丝贯穿部3中,通过设置具有槽的加强管34,能够同时实现“加强”和“柔软性的确保”两个相反的效果。
作为构成加强管34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PTFE(聚四氟乙烯)、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烯乙酸酯共聚物等聚烯烃、改性聚烯烃、聚酰胺(例:尼龙6、尼龙4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尼龙11、尼龙12、尼龙6-12、尼龙6-66)、热塑性聚酰亚胺、热固性聚酰亚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聚缩醛、苯乙烯类、聚烯烃类、聚氯乙烯类、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丁二烯类、反式聚异戊二烯类、氟橡胶类、氯化聚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等、或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共聚物、混合物、聚合物合金等,可以将其中的1种或2种以上混合进行使用。
如图1~3所示,配置在导管1的工作腔21内的影像获取构件4,具有用于向体腔内组织收发光的棱镜43;收纳棱镜43的壳体44;将壳体44安装在前端、同时传递旋转动力的驱动轴42;安装在壳体44的前端侧的旋转稳定线圈41;和扫描仪51。旋转稳定线圈41的卷绕方向与加强线圈22的旋转方向相同,但也可以为相反的方向。
如图4所示,棱镜43为直角棱镜,被固定于在工作腔21内能够进退的驱动轴42的前端(光纤维的前端)。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软钎焊进行粘结。
壳体44形成筒状,具有前端侧闭塞的前端闭塞部441,壳体44的基端侧被固定在驱动轴42上。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软钎焊进行粘结。壳体44通过切除与棱镜43的光的收发部相当的部分,形成开口部。
将线材螺旋状地卷绕形成旋转稳定线圈41。旋转稳定线圈41的基端侧被固定在壳体44的前端闭塞部441上,形成用于使棱镜43稳定旋转的引导装置。作为固定方法,与上述相同,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软钎焊进行粘结。
旋转稳定线圈41优选由金属材料制造,例如由弹簧钢、不锈钢、超弹性合金、钴类合金、金、铂、钨等X射线不透性金属或含有它们的合金等制造。需要说明的是,旋转稳定线圈41也可以由除金属材料之外的材料制造。
驱动轴42被压入最前端侧时,旋转稳定线圈41被收容到露出阻止部223的内部。此时,通过扫描仪的轴方向移动台(图中未示出)的限位开关限制驱动轴42的移动,停止压入,因此,驱动轴被露出阻止部223压住,形成不破坏的结构。
旋转稳定线圈41被收容到露出阻止部223时,加强线圈22和旋转稳定线圈41重叠,但由于加强线圈22被第1层231覆盖,在工作腔21内不露出,所以能够确实地防止加强线圈22和旋转稳定线圈41的线圈相互间的啮入。
另外,旋转稳定线圈41进入露出阻止部223时,旋转稳定线圈41与加强线圈22的内侧重叠,因此,在导管主体2的前端,影像获取构件4与导管主体2成为一体,形成将导管1***生物体内时抗折弯的结构(耐弯曲结构)。
驱动轴42柔软,而且具有能够将在连接部5生成的旋转动力传递给棱镜43的特性,例如,可以用多层线圈状的管体、外径一定地构成。
导管主体2的基端侧连接有连接部5。连接部5例如在内部具有光纤维连接部,能够将内部具有光纤维的驱动轴42与用于使该驱动轴42高速旋转的扫描仪51连接。扫描仪51可以将通过驱动轴42内的光纤维传递的来自棱镜43的光信号通信给专用的分析装置。在该通信状态下,通过分析装置构筑的生物体管腔内的断层像可以由影像显示装置显示。
如图2、3所示,使用影像获取构件4获取影像时,进行操作,使得从将驱动轴42压入最前端侧、旋转稳定线圈41被***加强线圈22的***状态开始,驱动轴42沿着工作腔21向基端侧移动,并且绕着轴旋转。与上述驱动轴42的螺旋运动同步地,棱镜43也螺旋运动,可以在体腔内的长度方向上得到断层像。
再次获取断层像时,可以使驱动轴42向前端侧移动,形成图2所示的状态,再次实施影像获取。此时,由于设置有露出阻止部223,所以操作者可以不使旋转稳定线圈41与加强线圈22接触地进行***,能够防止加强线圈22及旋转稳定线圈41的破损和啮入。进而,由于露出阻止部223也可以作为停止驱动轴42移动的压入停止构件发挥作用,所以可以将驱动轴42确实地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如上所述,导管1可以取得旋转稳定线圈41被***加强线圈22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例如在导丝20上作用有挤压力、该挤压力传递给导丝贯穿部3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导管主体2和导丝贯穿部3的边界部附近发生弯曲。即使发生上述弯曲,由于露出阻止部223介于旋转稳定线圈41与加强线圈22之间,所以也能够防止相互的线材进入彼此之间的“啮入”,不产生干涉。因此,如果上述挤压力消除,则如图2、4所示旋转稳定线圈41及加强线圈22能够复原成原来的形状,形成耐弯曲性优异的导管1。
另外,在图4所示的***状态,没有发生弯曲的自然状态下,旋转稳定线圈41的外周部与露出阻止部223分离。需要说明的是,旋转稳定线圈41的最大外径D1与露出阻止部223的内径D2的差优选等于或小于旋转稳定线圈41的线材线径d1。旋转稳定线圈41与露出阻止部223分离时,即使在加强线圈22发生弯曲,也可以根据弯曲的程度,防止露出阻止部223与旋转稳定线圈41接触。假设即使露出阻止部223与旋转稳定线圈41接触,对驱动轴42的旋转的影响也非常小。
另外,对于加强线圈22,从线圈部221伸展的伸展部222延伸至比导丝贯穿部3的基端开口部36更靠前的前端侧,因此,可以提高比线圈部221更靠前的前端侧的基端开口部36的附近的弯曲刚性。由此,可以使刚性不连续、易发生弯曲的基端开口部36附近的耐弯曲性提高。特别是伸展部222从线圈部221的线材延伸、连续地形成,因此,弯曲刚性也变得连续,耐弯曲性优异。
另外,由于加强线圈22被设置在导丝贯穿部3与导管主体2的边界部的狭窄范围内,能够提高刚性,所以能够将棱镜43配置在导管1内的尽可能前端侧。因此,将导管1***体腔内时,能够从导管1的尽可能的前端侧得到断层像,所以可以扩大测量范围,或通过减少导管1向体腔内的***量,可以减轻对患者的负担。
另外,也可以将加强线圈22埋设在第1层231与第2层232各自的内侧。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管,其中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同样的事项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管具有加强线圈22A,所述加强线圈22A具有线圈部221A及从线圈部221A延伸的伸展部222A,构成伸展部222A的线材以从伸展部222A的基端侧向伸展前端部225A呈斜线式变细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管中设置加强线圈22A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上述结构时,伸展部222A越靠前端侧刚性越低、越柔软,能够使弯曲刚性从导管中的加强线圈22A被设置的部位向导丝贯穿部3平滑地变化,能够提高导管的耐弯曲性。
作为使伸展部222A朝向前端侧变细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化学的研磨方法。加强线圈22A为Ni-Ti超弹性合金制时,通过使用氟硝酸等药品,调节在药品中的浸渍时间,可以使线材的线径呈斜线式变小。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管,其中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同样的事项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管,具有加强线圈22B,所述加强线圈22B通过将从线圈部221B延伸的线材多次折回,形成多个伸展部222B(222B1、222B2)。而且,通过使多个伸展部222B1、222B2的长度不同,可以使弯曲刚性阶段式变化。即,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短伸展部222B1和长伸展部222B2,赋予弯曲刚性的线材的根数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由4根减少至2根,因此,伸展部222B的前端侧的弯曲刚性变得小于基端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管中设置加强线圈22B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上述结构时,能够使加强线圈22B的弯曲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呈阶段式减小,因此,可以使导管的弯曲刚性平滑地变化,提高导管的耐弯曲性。需要说明的是,伸展部222B的数量不限定于2根,也可以为3根以上。另外,多个伸展部222B1、222B2各自的长度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导管,其中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同样的事项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导管具有加强线圈22C,所述加强线圈22C中由1股线材构成线圈部221C,将从线圈部221C延伸的线材在伸展前端部225C处折回,构成伸展部222C。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管中设置加强线圈22C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根据上述结构,也能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加强线圈22C的伸展前端部225C制成平滑的形状,能够确保安全性。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导管1D,其中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同样的事项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导管1D中,具有线圈部221D及伸展部222D的加强线圈22D的线圈部221D的线材间的节距p在长度方向上不同。设定节距p使其越靠基端侧越窄、越靠前端侧越宽。根据上述结构,加强线圈22D的弯曲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呈斜线式减小,因此可以使导管1D的弯曲刚性平滑地变化,可以提高导管1D的基端开口部36附近的耐弯曲性。
<第6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导管1E,其中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同样的事项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导管1E中,从加强线圈22E的线圈部221E延伸的伸展部222E并不位于导丝贯穿部3的中心轴33与导管主体2的中心轴24之间,而是位于相对于导管主体2的中心轴24为导丝贯穿部3的中心轴33的相反侧。如上所述,也可以使配置有加强线圈22E的伸展部222E的周向位置为与设置在中心轴33和中心轴24之间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位置。即使为上述结构,也可以使导管1E的基端开口部36附近的弯曲刚性平滑地变化,提高导管1E的耐弯曲性。需要说明的是,伸展部222E伸展的周向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应用于利用光相干断层影像技术(OCT)的诊断用导管的情况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诊断用导管。例如,可以应用于利用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导管。超声波导管中,超声波入射生物体内,可以基于在生物体内散射、吸收或反射、折射回来的超声波,观察生物体。因此,检测波中不仅可以使用光,也可以使用超声波、磁场、声音等能够用于检测的所有物质。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多个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使用。
进而,本申请要求2009年9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9-213583号的优先权,将其公开的内容作为参照全部引入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1D、1E导管
2导管主体
3导丝贯穿部
20导丝
21工作腔(内腔)
22、22A、22B、22C、22D、22E加强线圈(加强部)
24导管主体的中心轴
32导丝内腔
33导丝贯穿部的中心轴
36基端开口部
37前端开口部
221、221A、221B、221C、221D、221E线圈部、
222、222A、222B1、222B2、222C、222D、222E伸展部
223露出阻止部
225、225A、225C伸展前端部
231第1层
232第2层

Claims (7)

1.一种导管,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管主体,形成长条状、且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内腔;
导丝贯穿部,在将所述导管主体的***到体腔内的一侧称作前端侧、将没有***到体腔内的一侧称作基端侧的情况下,所述导丝贯穿部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前端侧,形成导丝能够贯穿的管状,且具有前端开口部及基端开口部;
加强部,具有线圈部及伸展部,所述线圈部是由线材卷绕形成,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基端开口部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所述伸展部从该线圈部的线材伸展而形成至比所述基端开口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内腔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部的前端侧的端部即伸展前端部由将所述线材折弯的弯曲部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以将1根线材折弯形成的折弯部作为所述伸展前端部,将所述线材的折弯部的相对侧卷绕成线圈状而形成所述线圈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部的弯曲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呈斜线式或阶段式减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伸展部的线材的直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变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部位于所述导丝贯穿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导管主体的中心轴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由金属材料形成。
CN201080027647.3A 2009-09-15 2010-09-02 导管 Active CN102470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3583 2009-09-15
JP2009-213583 2009-09-15
PCT/JP2010/065020 WO2011033938A1 (ja) 2009-09-15 2010-09-02 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0233A CN102470233A (zh) 2012-05-23
CN102470233B true CN102470233B (zh) 2014-09-17

Family

ID=4375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7647.3A Active CN102470233B (zh) 2009-09-15 2010-09-02 导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50042B2 (zh)
EP (1) EP2478927B1 (zh)
JP (1) JP5688023B2 (zh)
CN (1) CN102470233B (zh)
WO (1) WO20110339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83021A (ja) * 2012-02-13 2015-04-30 テルモ株式会社 拡張カテーテル
US9782561B2 (en) 2014-10-09 2017-10-10 Vacular Solutions, Inc. Catheter tip
US9636477B2 (en) 2014-10-09 2017-05-02 Vascular Solutions, Inc. Catheter
WO2016172706A1 (en) * 2015-04-24 2016-10-27 Shifamed Holdings, Llc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JP6599702B2 (ja) * 2015-09-10 2019-10-30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CN109803712B (zh) * 2017-04-06 2022-02-18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管状体及具有该管状体的导管
US10238834B2 (en) 2017-08-25 2019-03-26 Teleflex Innovations S.À.R.L. Catheter
WO2019055736A1 (en) 2017-09-15 2019-03-21 Infraredx, Inc. IMAGING CATHETER
US10357174B1 (en) * 2018-03-29 2019-07-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djustable leadwire device for patient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EP3813920A1 (en) * 2018-06-05 2021-05-05 Medtronic Vascular Inc. Medical catheter
US10512753B1 (en) 2018-12-07 2019-12-24 John Nguyen Composite catheter shafts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US11612720B2 (en) * 2019-09-13 2023-03-28 Creganna Unlimited Company Exit path connector for catheter assembly
CN111134592A (zh) * 2019-12-30 2020-05-12 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成像导管的弹簧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5349A (en) * 1991-12-13 1995-03-07 Endovascular Technologies, Inc. Dual valve reinforced sheath and method
US5413560A (en) * 1992-03-30 1995-05-09 Pameda N.V. Method of rapid catheter exchange
US20020177841A1 (en) * 1992-08-25 2002-11-28 Noreen Moloney Dilatation catheter with stiffening wire
US6036670A (en) 1997-12-23 2000-03-14 Cordis Corporation Coiled transition balloon catheter, assembly and procedure
JP2000000309A (ja) * 1998-06-12 2000-01-07 Asahi Intecc Co Ltd 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
JP2000042115A (ja) * 1998-07-30 2000-02-15 Kawasumi Lab Inc カテーテル用芯材、カテーテル及び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US6193686B1 (en) * 1999-06-30 2001-02-27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Catheter with enhanced flexibility
JP2001095923A (ja) 1999-09-28 2001-04-10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
US6926658B2 (en) * 2000-02-01 2005-08-09 Novoste Corporation Radiation delivery catheter for use with an intraluminal radiation treatment system
US6548010B1 (en) * 2000-03-23 2003-04-15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Transition region for a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US20030208221A1 (en) * 2002-05-02 2003-11-06 Fozan El-Nounou Catheter with a coiled support member
US6966891B2 (en) * 2002-08-27 2005-11-2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JP4312009B2 (ja) * 2002-08-27 2009-08-12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US6976979B2 (en) * 2002-10-31 2005-12-20 Medtronic, Inc. Malleable cannula
US6824543B2 (en) * 2002-12-11 2004-11-30 Cryocor, Inc. Guidance system for a cryocatheter
JP2004275435A (ja) * 2003-03-14 2004-10-07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
DE10332251A1 (de) * 2003-07-16 2005-02-17 B. Braun Melsungen Ag Ballonkatheter
US8252014B2 (en) * 2004-03-03 2012-08-28 Innovational Holdings Llc. Rapid exchange balloon catheter with braided shaft
WO2005118045A1 (en) * 2004-05-27 2005-12-15 Abbott Laboratories Catheter having main body portion with coil-defined guidewire passage
US7803130B2 (en) * 2006-01-09 2010-09-28 Vance Products Inc. Deflectable tip access sheath
US7811238B2 (en) * 2006-01-13 2010-10-12 Cook Incorporated Wire guide having distal coupling tip
CN101112638B (zh) * 2006-07-27 2011-06-08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带有安全装置的导管和引入针组件
US8257313B2 (en) * 2006-08-11 2012-09-04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Integrated septum and needle tip shield for a catheter assembly
JP5524835B2 (ja) * 2007-07-12 2014-06-18 ヴォルカノ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生体内撮像用カテーテル
JP2009213583A (ja) 2008-03-07 2009-09-24 Yukosyokai Co Ltd 靴のインソール
US20090270838A1 (en) * 2008-04-24 2009-10-29 Medtronic Vascular, Inc. Catheter Flushing Mandrel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30110A 2004.04.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78927B1 (en) 2018-01-03
EP2478927A1 (en) 2012-07-25
JPWO2011033938A1 (ja) 2013-02-14
EP2478927A4 (en) 2013-04-03
JP5688023B2 (ja) 2015-03-25
US20120136340A1 (en) 2012-05-31
US9550042B2 (en) 2017-01-24
CN102470233A (zh) 2012-05-23
WO2011033938A1 (ja) 201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0233B (zh) 导管
JP5399301B2 (ja) カテーテル
JP5188242B2 (ja) 生体内挿入用プローブ
CN1868552B (zh) 导管
JP5581139B2 (ja) カテーテル
US20050101870A1 (en) Catheter
JP5033578B2 (ja) 自走式大腸内視鏡
US20140163421A1 (en) Reinforced Catheter Transition With Flexible Tip Portion
JP4521363B2 (ja) 自走式大腸内視鏡
US20100057019A1 (en) Distal section for monorail catheter
US11284857B2 (en) Medical device
JP5171355B2 (ja) 生体内挿入用プローブ装置
JP2011072562A (ja) カテーテル
US20080319419A1 (en) Medical catheter and a catheter assemble
JP2005058464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8033507A (ja) 医療用デバイス
JP2009240709A (ja) 生体内画像診断プローブ
JP2009261665A (ja) 自走式大腸内視鏡
JP2004275200A (ja) カテーテル
JP3944395B2 (ja) 脳動脈用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器具
JP5112969B2 (ja) 自走式大腸内視鏡
JP2002224221A (ja) 内視鏡用カテーテル
JP6949579B2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5484844B2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1072561A (ja) 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