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1204A -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1204A
CN102291204A CN2011102773617A CN201110277361A CN102291204A CN 102291204 A CN102291204 A CN 102291204A CN 2011102773617 A CN2011102773617 A CN 2011102773617A CN 201110277361 A CN201110277361 A CN 201110277361A CN 102291204 A CN102291204 A CN 102291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radio
mentioned
radio station
station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73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1204B (zh
Inventor
山田升平
相羽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91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1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1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1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7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data requirements change
    • H04L5/0089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data requirements change due to addition or removal of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根据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的移动通信***,上述基站装置在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述移动站装置在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Description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通信方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背景技术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是研究作成以发展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GSM(Global System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网络为基础的移动电话***标准的方案。在3GPP中,将W-CDMA方式作为第3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进行标准化,并依次开始服务。另外,进一步提高通信速度的HSDPA(High-SpeedDownlink Packet Access)也被标准化,并开始服务。在3GPP中,对第3代无线接入技术的进化(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以下,称呼为「EUTRA」。)进行研究。
作为EUTRA中的下行链路通信方式,提出了采用相互正交的副载波进行用户复用的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另外,在OFDMA方式中,应用了基于信道编码等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的自适应调制解调/纠错方式(AMC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这样的技术。所谓AMCS是如下这样的方式,即,为了高效地进行高速分组数据(packet data)传送,而根据各移动站装置的信道品质来切换纠错方式、纠错的编码率、数据调制多值数等无线传送参数(以下,称为「AMC模式」。)。使用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向基站装置反馈各移动站装置的信道品质。
在OFDMA中,能够将可通信的区域分割为与副载波在物理上对应的频率区域和时间区域。将该分割区域归纳成几个的区域称为物理资源块,将一个或几个物理资源块向各移动站装置分配,并进行对多个移动站装置进行复用的通信。基站装置和各移动站装置,为了进行与其请求相应的在最优品质/速度下的通信,而需要进行各移动站装置中的考虑了与各副载波对应的频带的信道品质的物理资源块的分配、以及传送方式的决定。因为传送方式及调度由基站装置来进行,所以为了实现其请求,而从各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品质。此外,在必要情况下,向基站装置反馈表示各移动站装置所选择的(例如,信道品质良好的)频率区域的信息。
另外,在EUTRA中为了增大通信路径容量,而提出了利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的SDM(Space DivisionMultiplexing:空间复用技术)、SFBC(Space-Frequency Block Diversity)、以及CDD(Cycle Delay Diversity)这样的发送分集(diverstiy)的利用。MIMO是多输入/多输出***或技术的总称,其特征是在发送侧、接收侧采用多个天线,将电波输入输出的分支数设为多个进行传送。将可利用MIMO方式进行空间复用发送的信号系列的单位称为流(stream)。关于在MIMO通信时的流数量(Rank),考虑信道状态,并决定基站装置。使用RI(Rank Indicator),将移动站装置所需要的流数量(Rank)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
另外,关于下行链路中的SDM的利用时间,研究了为了正确分离从各天线发送的多个流信息而预先对发送信号系列进行前处理(将该前处理称为「预编码」。)的情况。预编码的信息可根据移动站装置所推定的信道状态来算出,并使用PMI(Precording Matrix Indicator)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
这样,为了实现在最优品质下的通信,需要从各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表示信道状态的各种信息。其信道反馈报告CFR(信道状态信息)由CQI、PMI、RI等形成。根据状况,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指定这些信道反馈报告的比特数及格式。
图15是表示EUTRA中的信道结构的图(参照非专利文献1)。EUTRA的下行链路由物理报知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以及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构成。
另外,EUTRA的上行链路由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Access Channel)、以及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构成。
在EUTRA中,根据上行链路单载波(single carrier)的性质,无法使用与移动站装置不同的信道(例如,PUSCH和PUCCH)来同时发送。移动站装置在以相同定时(timing)发送这些信道时,按照标准等的定义来复用信息,然后利用规定信道进行发送,或者按照标准等的定义仅发送某个信息(不发送其它数据(投入:drop))。
另一方面,PUSCH主要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但在信道反馈报告CFR也不使用PUCCH来发送的情况下,与上行链路数据(UL-SCH)一同使用PUSCH进行发送。即,使用PUSCH或PUCCH,将信道反馈报告CFR反馈到基站装置。一般情况下,在1子帧内,与PUCCH相比,PUSCH方为了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而分配的资源更大,从而能够发送更详细的信道反馈报告CFR(在由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支持的物理资源块数为65-110个(20MHz***带宽)的情况下,大约20~100比特左右以上的信息)。移动站装置使用PUCCH在1子帧内只能发送大约15比特左右以下的信息。
移动站装置可使用PUCCH来周期地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另外,移动站装置可使用PUSCH来周期、非周期地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非专利文献1、2)。基站装置使用RR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信号)来设定持续或永久的PUSCH资源以及发送间隔,由此使用PUSCH对移动站装置周期地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另外,在上行链路发送许可信号中包含指示信道反馈报告请求(信道状态报告触发)的1比特信息,由此能够使用PUSCH非周期(一次、单发)地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和上行链路数据。
另外,移动站装置可使用PUSCH仅非周期地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所谓仅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是指,移动站装置不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信道反馈报告CFR,对基站装置仅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其中,包含ACK/NACK等信息。)。
另一方面,在EUTRA中,为了声音通信等实时业务而调度持续或永久的PUSCH资源,移动装置可以没有PDCCH的上行链路发送许可信号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用的PUSCH。将其称为静态调度(persistentscheduling)。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使用RR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信号)来设定发送间隔,并通过特别的PDCCH来激活(activate)持续的PUSCH的分配。在该特别的PDCCH中含有确定持续的PUSCH的资源块和调制及编码方式等的信息。
非专利文献1:3GPP 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36.300,V8.4.0(2008-03),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2(Release 8)
非专利文献2:3GPP 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36.213,V8.2.0(2008-03),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PhysicalLayer Procedures(Release 8)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用于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的静态调度、和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CFR的PUSCH的持续分配混合在一起。另外,这些指示所需的信号无论是否存在共同点都采用各自的信号,因此具有***设计烦杂这样的问题。
另外,针对周期的信道反馈和非周期的信道反馈的启动方法、仅发送信道反馈以及同时发送信道反馈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启动方法,采用各自的信号,因此具有无法高效进行切换这样的问题。另外,还具有如下这样的问题:当重新导入其它格式的上行发送许可信号时,在移动站装置中不需要的处理(盲解码(blind decoding)处理)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是提供基站装置可使用高效的信号来对移动站装置请求信道反馈报告以及/或静态调度的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实现如下的手段。即,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是,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2)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3)另外,本发明的移动通信***,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是,上述基站装置在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述移动站装置在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4)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中,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5)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是,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包含特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时,激活持续的资源分配,在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包含上述特定的移动站识别符、且资源分配信息为预定的值时,使上述持续分配的资源失活(deactivate)。
(6)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是,在分配持续的资源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时,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信道反馈报告,另一方面,在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不含有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时,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7)另外,本发明的通信方法是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的移动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是,上述移动站装置在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8)另外,本发明的通信方法的特征是,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9)另外,本发明的通信方法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是,上述移动站装置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包含特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时,激活持续的资源分配,在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包含上述特定的移动站识别符、且资源分配信息为预定的值时,使上述持续分配的资源失活。
(10)另外,本发明的通信方法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是,上述移动站装置在分配持续的资源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时,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信道反馈报告,另一方面,在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不含有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时,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在移动站装置中,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所包含的信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所以能够高效地切换持续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结果,移动站装置可使用高效的信号对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此外,还可以简化***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EUTRA中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EUTRA中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EUTRA中的下行链路帧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EUTRA中的上行链路帧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种类对应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例图。
图8是示出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种类对应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其它例图。
图9是示出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种类对应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其它例图。
图10是示出与图7所示的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
图11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
图12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
图13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其它例图。
图14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
图15是示出EUTRA中的信道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0基站装置
101数据控制部
102OFDM调制部
103无线部
104调度部
105信道推定部
106DFT-S-OFDM解调部
107数据提取部
108上位层
109无线资源控制部
200移动站装置
201数据控制部
202DFT-S-OFDM调制部
203无线部
204调度部
205信道推定部
206OFDM解调部
207数据提取部
208上位层
209无线资源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信道结构]
图1以及图2是示出EUTRA中的信道结构的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这些信道分为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图1示出下行链路的信道,图2示出上行链路的信道。逻辑信道定义利用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收发的数据发送服务的种类。传输信道定义了利用无线接口发送的数据具有怎样的特性、该数据怎样进行发送。物理信道是搬运传输信道的物理信道。
在逻辑信道中包含:报知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Channel)、寻呼控制信道(PCCH:Paging Control Channel)、公共控制信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Control Channel)、专用业务信道(DTCH: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多播控制信道(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多播业务信道(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
在传输信道中包含:报知信道(BCH:Broadcast Channel)、寻呼信道(PCH:Paging Channel)、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Downlink SharedChannel)、多播信道(MCH:Multicast Channel)、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Channel)。
在物理信道中包含:物理报知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图15示出收发这些信道的状况。
接着,对逻辑信道进行说明。报知控制信道(BCCH)是用于报知***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寻呼控制信道(PCCH)是用于发送寻呼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在不知道移动站装置的小区位置时使用网络。公共控制信道(CCCH)是用于发送移动站装置和网络之间的控制信息的信道,并通过网络和不具有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的移动站装置来进行使用。
专用控制信道(DCCH)是1对1(point-to-point)的双向信道,是用于在移动站装置和网络之间发送个别控制信息的信道。通过具有RRC连接的移动站装置来使用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是1对1的双向信道,是一个移动站装置专用信道,用于用户信息(单播数据(unicast data))的转发。
多播控制信道(MCCH)是用于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1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MBMS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其用于1对多提供服务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Service,以下称为「MBMS服务」。)。作为MBMS服务的发送方法,有单小区一对多(SCPTM:Single-Cell Point-to-Multipoint)发送、和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单一频率网(MBSFN: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service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发送。所谓MBSFN发送(MBSFNTransmission)是通过从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可识别的波形(信号)来实现的同时发送技术。另一方面,所谓SCPTM发送是利用一个基站装置来发送MBMS服务的方法。
多播控制信道(MCCH)是用于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1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MBMS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另外,多播控制信道(MCCH)用于一个或多个多播业务信道(MTCH)。多播业务信道(MTCH)是用于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1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业务数据(MBMS发送数据)的下行链路信道。此外,仅接收MBMS的移动站装置利用多播控制信道(MCCH)以及多播业务信道(MTCH)。
接着,对传输信道进行说明。报知信道(BCH)需要通过固定且事前定义的发送形式来向整个小区报知。在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中需要支持HARQ、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间歇接收(DRX:DiscontinuousReception)、MBMS发送,并能够向整个小区报知。另外,在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中,可利用波束赋形(beamforming),并支持动态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资源分配。在寻呼信道(PCH)中需要支持DRX,并向整个小区报知。另外,寻呼信道(PCH)被映射至相对于业务信道及其它控制信道动态使用的物理资源、即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
多播信道(MCH)需要能够向整个小区报知。另外,在多播信道(MCH)中,支持来自多个小区的MBMS发送的MBSFN(MBMS Single FrequencyNetwork)结合(Combining)、以及使用扩展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时间帧等准静态资源分配。在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中,支持HARQ、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另外,在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中,可利用波束赋形。支持动态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资源分配。随机接入信道(RACH)发送被限制的控制信息,并具有冲突风险。
然后,对物理信道进行说明。物理报知信道(PBCH)以40毫秒间隔来映射报知信道(BCH)。盲检测(blind detection)40毫秒的定时(即,为了定时提示,而不进行明示的信令)。另外,包含物理报知信道(PBCH)的子帧,仅利用该子帧就能够解码(可自解码(self-decodable)),并且多次分割后不发送。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是用于向移动站装置通知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的资源分配、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信息、以及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的资源分配即上行链路发送许可(上行链路许可)的信道。
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是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或寻呼信息的信道。物理多播信道(PMCH)是用于发送多播信道(MCH)的信道,并以不同方式配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上行链路参照信号、物理下行链路同步信号。
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是主要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信道。基站装置在调度了移动站装置的情况下,也使用PUSCH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以及针对下行链路发送的HARQ肯定应答(ACK: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preamble)的信道,其保持保护时间。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是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针对下行链路发送的HARQ、肯定应答(ACK: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等的信道。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是用于向移动站装置通知OFDM符号数的信道,并以各子帧进行发送,该OFDM符号数是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使用的。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PHICH)是用于发送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HARQ ACK/NACK的信道。
[信道映射]
如图1所示,在下行链路中,如下地进行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映射。报知信道(BCH)映射至物理报知信道(PBCH)。多播信道(MCH)映射至物理多播信道(PMCH)。寻呼信道(PCH)以及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映射至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在物理信道中单独使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PH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如下地进行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映射。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映射至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随机接入信道(RACH)映射至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在物理信道中单独使用。
另外,在下行链路中,如下地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寻呼控制信道(PCCH)映射至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报知控制信道(BCCH)映射至报知信道(BCH)和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映射至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多播控制信道(MCCH)映射至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和多播信道(MCH)。多播业务信道(MTCH)映射至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和多播信道(MCH)。
此外,在MBSFN发送时进行从多播控制信道(MCCH)以及多播业务信道(MTCH)向多播信道(MCH)的映射,另一方面,在SCPTM发送时,该映射被映射至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如下地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映射至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随机接入信道(RACH)不与逻辑信道映射。
[无线帧结构]
接着,对EUTRA中的帧结构进行说明。图3示出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图4示出上行链路的帧结构。以10毫秒构成利用***帧编号(SFN:SystemFrame Number)来识别的无线帧。另外,以1毫秒构成1子帧,在无线帧中含有10个子帧。
1子帧可分离为两个时隙。在使用通常CP(normal CP)的情况下,下行链路的时隙由7个OFDM符号构成,上行链路的时隙由7个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号构成。此外,在使用扩展CP(还称为「long CP或extended CP」。)的情况下,下行链路的时隙由6个OFDM符号构成,上行链路的时隙由6个SC-FDMA符号构成。
另外,一个时隙在频率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块。将15kHz的12个副载波作为频率方向的单位,构成1个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esourceBlock)。物理资源块(PRB)数根据***带宽,支持6个~110个。在时间方向上以子帧单位进行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且在频率方向上以物理资源块(PRB)单位进行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即,以一个资源分配信号来分配子帧内的两个时隙。
将由副载波和OFDM符号或副载波和SC-FDMA符号构成的单位称为资源单元。利用在物理层上的资源映射处理,对各资源单元映射调制符号等。
在下行链路传输信道的物理层的处理中,对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给予24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并且进行信道编码(传送路径编码)、物理层HARQ处理、信道交织、加扰、调制(QPSK、16QAM、64QAM)、层映射、预编码、资源映射、天线映射等。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传输信道的物理层的处理中,对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给予24比特的CRC,并且进行信道编码(传送路径编码)、物理层HARQ处理、加扰、调制(QPSK,16QAM,64QAM)、资源映射、天线映射等。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PHICH)、以及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被配置在最初的3OFDM符号以下。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发送针对下行链路共用信道(DL-SCH)以及寻呼信道(PCH)的传输格式(规定调制方式、编码方式、传输块尺寸等。)、资源分配、HARQ信息。另外,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发送针对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的传输格式(规定调制方式、编码方式、传输块尺寸等。)、资源分配、HARQ信息。另外,移动站装置支持多个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并监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设定。
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分配的物理下行链路共用信道(PDSCH)映射至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相同的子帧中。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分配的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映射至预定位置的子帧内。例如,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下行链路子帧编号为N的情况下,映射至第N+4上行链路子帧。
另外,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中,采用16比特的MAC层识别信息(MAC ID)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即,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包含该16比特的MAC层识别信息(MAC ID)。
另外,用于下行链路状态的测定以及下行链路数据的解调的下行链路参照信号(下行链路导频信道)配置在各时隙的第1、第2、从后面开始第3的OFDM符号内。另一方面,用于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的解调的上行链路解调用参照信号(解调用导频(DRS: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以各时隙的第4SC-FDMA符号来发送。另外,用于上行链路状态的测定的上行链路测定用参照信号(调度用导频(SRS:SoundingReference Signal))以子帧开头的SC-FDMA符号进行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解调用参照信号按照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格式来进行定义,并以各时隙的第3、4以及5或各时隙的第2以及6的SC-FDMA符号进行发送。
另外,物理报知信道(PBCH)、下行链路同步信号配置在***频带的中心6个物理资源块的频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同步信号以第1(子帧#0)以及第5(子帧#4)子帧的各时隙的第6、第7OFDM符号进行发送。物理报知信道(PBCH)以第1(子帧#0)子帧的第1时隙(时隙#0)的第4、第5OFDM符号和第2时隙(时隙#1)的第1、第2OFDM符号进行发送。
另外,随机接入信道(RACH)在频率方向上由6个物理资源块的带宽构成,在时间方向上由1子帧构成。为了以各种理由进行请求(上行链路资源的请求、上行链路同步的请求、下行链路数据再次发送请求、移交(hand over)请求、连接设定请求、重新连接请求、MBMS服务请求等),而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进行发送。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配置在***频带的两端,由物理资源块单位构成。进行跳频(frequency hopping),以使在时隙间交替地使用***频带的两端。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由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构成。
[基站装置]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5所示,基站装置100构成为包括: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推定部105、DFT-Spread-OFDM(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和上位层108。另外,由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推定部105、DFT-Spread-OFDM(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位层108来构成接收部,由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上位层108来构成发送部。
由无线部103、信道推定部105、DFT-Spread-OFDM(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由无线部103、DFT-Spread-OFDM(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101从调度部104接收传输信道以及调度信息。根据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在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如上这样映射的各数据向OFDM调制部102输出。
OFDM调制部102根据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包含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分配信息(例如,频率、时间等物理资源块位置信息)、以及与各PRB对应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例如,16QAM调制、2/3编码速率(coding rate))等),对从数据控制部101输入的数据进行编码、数据调制、输入信号的串联/并联变换、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CP(Cyclic Prefix)***、和滤波等OFDM信号处理,并生成OFDM信号,向无线部103输出。
无线部103将从OFDM调制部102输入的调制数据上变频至无线电频率(radio frequency)来生成无线信号,并经由天线(未图示),发送至移动站装置200。另外,无线部103经由天线(未图示)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上行链路的无线信号,并下变频为基带信号,将接收数据输出至信道推定部105和DFT-S-OFDM解调部106。
调度部104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的处理。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104在下行链路的调度中,根据从移动站装置200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反馈信息(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信息(信道状态信息(信道品质、流数量、预编码信息等))、以及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等)、各移动站装置可使用的PRB的信息、缓存状况、以及从上位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来进行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下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形态)(物理资源块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以及HARQ中的重发控制。向数据控制部101输出用于这些下行链路调度的调度信息。
另外,调度部104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根据信道推定部105所输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输路径状态)的推定结果、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资源分配请求、各移动站装置200可使用的PRB的信息、从上位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形态)(物理资源块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将用于这些上行链路调度的调度信息向数据控制部101输出。
另外,调度部104将从上位层108输入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并向数据控制部101输出。另外,调度部104对在从数据提取部107输入的上行链路中取得的控制数据和传输信道根据需要进行处理,之后,将其映射至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向上位层108输出。
信道推定部105为了解调上行链路数据,而根据上行链路解调用参照信号(D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推定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推定结果输出至DFT-S-OFDM解调部106。另外,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而根据上行链路测定用参照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Signal)来推定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推定结果输出至调度部104。此外,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定如DFT-S-OFDM等这样的单载波方式,不过也可以采用如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
DFT-S-OFDM解调部106根据从信道推定部105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推定结果,对从无线部103输入的调制数据,进行DFT变换、副载波映射、IFFT变换、滤波等DFT-S-OFDM信号处理,实施解调处理,并向数据提取部107输出。
数据提取部107对从DFT-S-OFDM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确认正误,并且将确认结果(肯定信号ACK/否定信号NACK)输出至调度部104。另外,数据提取部107由从DFT-S-OFDM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分离为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的控制数据,并输出至调度部104。在分离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从移动站装置200通知的上行链路的反馈信息(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CFR、针对下行链路的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等。
上位层108进行分组数据统一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位层108具有无线资源控制部109(也称为控制部)。另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9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寻呼控制、各移动站装置的通信状态的管理、移交等的移动管理、每一移动站装置的缓存状况的管理、单播(unicast)以及多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移动站识别符(UEID)的管理等。
[移动站装置]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6所示,移动站装置200构成为包括: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推定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和上位层208。另外,由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上位层208构成发送部,由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推定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位层208构成接收部。另外,调度部204构成选择部。
由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由无线部203、信道推定部205、OFDM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201从调度部204接收传输信道以及调度信息。根据从调度部2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在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将这样映射的各数据输出至DFT-S-OFDM调制部202。
DFT-S-OFDM调制部202对从数据控制部201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制、DFT(离散傅里叶变换)处理、副载波映射、IFFT(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CP***、滤波等DFT-S-OFDM信号处理,生成DFT-S-OFDM信号,并输出至无线部203。
此外,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定如DFT-S-OFDM等这样的单载波方式,不过取而代之也可以采用如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
无线部203将从DFT-S-OFDM调制部202输入的调制数据上变频至无线电频率来生成无线信号,并经由天线(未图示),发送至基站装置100。
另外,无线部203经由天线(未图示)接收来自基站装置100的利用下行链路的数据进行调制的无线信号,并下变频至基带信号,将接收数据输出到信道推定部205以及OFDM解调部206。
调度部204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的处理。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调度部204在下行链路的调度中,根据来自基站装置100及上位层208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及HARQ重发信息)等,来进行传输信道、物理信号、以及物理信道的接收控制和HARQ重发控制。
调度部204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根据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缓存状况、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来自基站装置100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及HARQ重发信息等)、以及从上位层2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将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至传输信道的调度处理。此外,关于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利用从基站装置100通知的信息。将这些调度信息向数据控制部201输出。
另外,调度部204将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至传输信道,并向数据控制部201输出。另外,调度部204即使关于从信道推定部205输入的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CFR(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CRC确认结果,也向数据控制部201输出。另外,调度部204对在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下行链路中取得的控制数据和传输信道根据需要进行处理,之后,将其映射至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向上位层208输出。
信道推定部205为了解调下行链路数据,而根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RS)推定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推定结果输出至OFDM解调部206。另外,信道推定部205为了向基站装置100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输路径状态)的推定结果,而根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RS)推定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推定结果变换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反馈信息(信道品质信息等),然后输出至调度部204。
OFDM解调部206根据从信道推定部205输入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推定结果,对从无线部203输入的调制数据实施OFDM解调处理,并输出至数据提取部207。
数据提取部207对从OFDM解调部206输入的数据进行CRC,确认正误,并且将确认结果(ACK/NACK反馈信息)输出至调度部204。另外,数据提取部207由从OFDM解调部206输入的数据分离为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的控制数据,并输出至调度部204。在已分离的控制数据中含有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及上行链路的HARQ控制信息等调度信息。此时,对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进行解码处理,并提取发给本站的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等。
上位层208进行分组数据统一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位层208具有无线资源控制部209(还称为控制部)。无线资源控制部209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寻呼控制、本站通信状态的管理、移交等的移动管理、缓存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多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移动站识别符(UEID)的管理。
(第1实施方式)
接着,在采用基站装置100以及移动站装置200的通信***中,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移动站装置根据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所包含的信息,来决定是利用持续(持续性)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来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还是利用一次(单发的方式)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来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
移动站装置在进行持续的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CFR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共用信道: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CFR,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不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CFR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物理上行链路共用信道(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移动站装置判断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所包含的MACID中是否含有本站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是否是发给本站的控制信号。MAC ID可被识别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CRC,或者可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干扰码进行识别。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可利用该比特尺寸及标志来识别是上行链路发送许可信号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在上行链路发送许可信号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请求。
此外,说明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不含有上行链路数据(UL-SCH)、而含有请求仅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可含有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等)的信号的方法。事先预约传输格式的一部分,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含有某特定的信息列时,示出请求仅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的情况。(例如5比特的MCS的值是11111等。)或者,指示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单纯包含1比特信号,请求仅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的情况。将此称为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
接着,说明用于激活静态调度的特别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基站装置利用RRC信令向移动站装置分配与用于通常动态调度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不同的、表示用于激活静态调度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也称为C-RNTI(special C-RNTI))、或表示用于激活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也称为C-RNTI(special C-RNTI))。或者,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适用用于激活静态调度(或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特别干扰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所包含的其它信息在用于静态调度(或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和用于动态调度的过程中是相同的。
即,含有传输格式、资源分配(PRB的分配)、HARQ信息、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等。即,通过导入表示用于激活静态调度(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移动站识别符,可在用于静态调度(或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的过程中使用通常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另外,在同时设定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由此,能够共用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构造。但是,在用于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的过程中,可分配各自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
这里,说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解码方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由多个资源单元组的集合构成,对应的资源单元组存在多个,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所包含的资源单元数也存在多个,编码率是可变的。移动站装置对配置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全部候选进行解码,并包含本站的移动站识别信息且CRC成功,由此进行发给本站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确定以及解码。将此处理称为盲解码。为了减少该盲解码数,以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为基础,通过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的输出,来限制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应当解码的资源单元组)。
但是,当如上所述重新追加静态调度用以及/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时,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增加,因此为了输入哈希函数,而始终使用动态调度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即通常在通信中始终分配给移动站装置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
在移动站装置保持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这里,静态调度用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以及/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以及/或动态调度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移动站装置在与一个移动站识别符(这里,是动态调度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区域内,检索多个移动站识别符。基站装置在向移动站装置分配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一个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区域内,配置包含各自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由此,移动站装置一边维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一边检索其它静态调度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从而减轻处理。
作为另一个方法,移动站装置为了限制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而使用配置有用于报知信息及随机接入应答等的调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公共检索区域。公共检索区域与利用动态调度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来限制的检索区域不同,始终是需要全部移动站装置检索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区域。在移动站装置检索动态调度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以外的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此公共检索区域内,检索静态调度用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以及/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基站装置配置在公共检索区域中含有静态调度用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以及/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
由此,移动站装置一边维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一边检索其它静态调度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从而减轻处理。
图7是示出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种类相应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例的图。图7所示的动作联动地控制移动站装置的物理层和MAC层。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一次发送或一次HARQ过程)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
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有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是利用RRC信令设定的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周期。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在此情况下,同时设定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此时的反馈周期是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的周期。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是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的周期。
接着,说明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停止(使失活)方法。为了停止(使失活)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而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上行链路许可。这里,可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仅停止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信道反馈报告请求时,停止使用中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或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在使用双方的情况下,同时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且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仅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
图8是示出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种类相应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其它例的图。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为利用RRC信令设定的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周期。由此,不使用持续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就能够激活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设定时,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
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使用于其它用途。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在此情况下,同时设定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此时的反馈周期为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静态调度的周期。
由此,在形成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同时,能够形成信道反馈报告,并能够有效活用资源以及功耗。作为其它方法,此时的反馈周期同时适用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静态调度周期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周期。由此,通过一次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可同时激活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静态调度周期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都设定时,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是利用RRC信令设定的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周期。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为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周期。
接着,说明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停止(使失活)方法。为了停止(使失活)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上行链路许可。这里,可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仅停止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停止使用中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或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当使用双方的情况下,同时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信道反馈报告请求、而未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停止使用中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或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在使用双方的情况下,同时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都设定时,仅停止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而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仅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
图9是示出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种类相应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其它例的图。在此例中,在用于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的过程中,分配各自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图9所示的动作联动地控制移动站装置的物理层和MAC层。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请求时,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一次发送、或一次的HARQ过程)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
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当在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在所指定的PUSCH中以单发的方式非周期地进行发送。
当在持续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和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在此情况下,同时设定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此时的反馈周期为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的周期。
当在持续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将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为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的周期。
在接收到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时,不包含上行链路数据(UL-SCH)、而仅将信道反馈报告在所指定的PUSCH中周期性持续发送。此时的反馈周期为利用RRC信令设定的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周期。
接着,说明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停止(使失活)方法。为了停止(使失活)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而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上行链路许可。这里,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当在持续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以及信道反馈报告请求时,停止使用中的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或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在使用双方的情况下,同时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当在持续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而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都未设定时,仅停止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
当在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中设定“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时,停止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在第1实施方式中,关于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以及上行链路的静态调度的PUSCH的时间定时,是以使用与上行链路发送许可信号对应的定时的子帧的PUSCH为前提的。由此,可动态地高速进行资源分配。
另一方面,可利用RRC信令来设定子帧偏移。设定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子帧偏移和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的子帧偏移。在此情况下,利用RRC信令来指定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以及上行链路的静态调度的PUSCH的时间定时。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分配资源。
图10是示出与图7所示的动态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在D-subframe#2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动态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在D-subframe#2中已接收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的移动站装置,在U-subframe#6中,通过仅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的PUSCH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在D-subframe#8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动态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在D-subframe#8中已接收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移动站装置,在U-subframe#12中利用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和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PUSCH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在D-subframe#14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动态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不含有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在D-subframe#14中已接收上行链路许可的移动站装置,在U-subframe#18中利用不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的PUSCH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图11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通过预先收发RRC信令,来进行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设定。在此设定中含有表示用于激活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周期的反馈报告的报告格式(宽带报告、移动站选择子带(subband)报告、基站选择子带报告等)、反馈周期(发送间隔)等。
在D-subframe#2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在D-subframe#2中已接收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的移动站装置,从U-subframe#6开始以2子帧间隔(假定利用RRC信令来设定发送间隔2子帧(2ms)的情况),通过仅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的PUSCH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在D-subframe#18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上行链路许可。这里,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在D-subframe#18中已接收“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上行链路许可的移动站装置,停止周期的信道反馈。
图12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通过预先收发RRC信令,来进行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设定。在该设定中含有周期的反馈报告的报告格式(宽带报告、移动站选择子带报告、基站选择子带报告等)、反馈周期(发送间隔)等。
另外,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通过预先收发RRC信令,来进行用于静态调度的设定。在该设定中含有表示用于激活静态调度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和周期(发送间隔)等。以下,假定利用RRC信令来设定信道反馈报告周期5子帧(5ms)、静态调度周期10子帧(10ms)。
在D-subframe#2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在D-subframe#2中已接收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移动站装置,从U-subframe#11开始,以10子帧间隔,利用仅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的PUSCH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从U-subframe#6开始,以10子帧间隔,利用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和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PUSCH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即,在信道反馈报告发送子帧和静态调度发送子帧重合的子帧中利用PUSCH来同时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和上行链路数据。在D-subframe#30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这里,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在D-subframe#30中已接收“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的移动站装置,停止发送在周期的信道反馈以及/或持续资源中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要停止哪一方包含在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并由信道反馈报告请求、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以及“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结合来决定。
图13是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其它例图。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通过预先收发RRC信令,来进行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的设定。在该设定中含有周期的反馈报告的报告格式(宽带报告、移动站选择子带报告、基站选择子带报告等)、反馈周期(发送间隔)等。
另外,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通过预先收发RRC信令,来进行用于静态调度的设定。在该设定中含有表示用于激活静态调度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和周期(发送间隔)等。以下,假定利用RRC信令来设定信道反馈报告周期5子帧(5ms)、静态调度周期10子帧(10ms)。
在D-subframe#2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含有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在D-subframe#2中已接收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移动站装置,从U-subframe#6开始,以10子帧间隔,利用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和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PUSCH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即,仅利用静态调度发送子帧来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FR。在D-subframe#30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上行链路许可。这里,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在D-subframe#30中已接收“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的移动站装置,停止发送在周期的信道反馈以及/或持续资源中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要停止哪一方包含在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并由信道反馈报告请求、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以及“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结合来决定。
图14是示出与利用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指定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的情况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的信号收发的例图。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通过预先收发RRC信令,来进行用于静态调度的设定。在该设定中含有表示用于激活静态调度的移动站识别符即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C-RNTI)和周期(发送间隔)等。
在D-subframe#2中,基站装置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发给移动站装置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在该上行链路许可中不含有信道反馈报告请求和信道反馈报告专用请求。在D-subframe#2中已接收通常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的移动站装置,从U-subframe#6开始,以2子帧间隔,(假定利用RRC信令设定发送间隔10子帧10ms),通过不含有信道反馈报告CFR、而含有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PUSCH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在D-subframe#18中利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来发送“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
这里,通过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成为预定的特别值来识别“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在D-subframe#18中已接收“没有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持续用的上行链路许可的移动站装置,停止发送在持续资源中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
此外,当在发送持续资源内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及发送周期的信道反馈的子帧中请求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时,利用与请求该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许可对应的资源,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L-SCH)以及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即,在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中写上持续资源内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发送及周期的信道反馈的发送。
另外,当在发送持续资源内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及发送周期的信道反馈的子帧中请求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专用发送时,利用与请求该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许可对应的资源,不包含上行链路数据(UL-SCH)地发送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另外,当在发送持续资源内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子帧中已接收不包含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上行链路许可时,利用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应的资源,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L-SCH)。另外,当在发送周期的信道反馈的子帧中已接收不含有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请求的上行链路许可时,利用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应的资源,来发送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
图10~图14以解释图7所示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作为基础进行了说明,但还可以容易地应用于图8以及图9的持续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可使用公共的指示信号来激活用于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的静态调度和用于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CFR的PUSCH的持续分配。由此,能够简化***设计。另外,基站装置可根据上行链路资源的使用状况、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下行链路数据缓存量等,来动态切换持续的信道反馈报告和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另外,能够动态启动周期的信道反馈和非周期的信道反馈。此外,还能够动态变更仅信道反馈的发送以及信道反馈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同时发送。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说明方便,举出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一对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显然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可以是多个。另外,所谓移动站装置不限于移动的终端,在基站装置及固定终端中安装移动站装置的功能也可以。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实现基站装置内的各功能及移动站装置内的各功能的程序记录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内,使计算机***读入该记录介质所记录的程序,并执行,由此可进行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此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包含OS及***设备等硬件。
另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的硬盘等存储装置。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包含:如经由互联网等网络及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刻间动态保持程序的介质;和如构成此时的服务器及客户端的计算机***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在固定时刻保持程序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可用于实现前述功能的一部分,并且可以通过与已记录到计算机***的程序组合来实现前述功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的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
这样,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所以能够高效地切换持续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基站装置可根据上行链路资源的使用状况、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下行链路数据缓存量等,动态地切换持续或一次的信道反馈报告。其结果,移动站装置可使用高效的信号对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此外,能够简化***的设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信道反馈报告,另一方面,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这样,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信道反馈报告,所以可同时设定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并能够共用两方的构造。另外,因为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资源以及功耗。另外,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基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以能够动态切换信道反馈报告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同时发送、以及仅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含有上行链路数据、而含有仅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
这样,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含有上行链路数据、而含有仅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因此能够动态地切换仅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以及信道反馈报告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同时发送。另外,移动站装置可使用高效的信号,对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表示没有资源分配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停止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动作。
这样,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表示没有资源分配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停止对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动作,因此能够动态地切换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以及发送停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该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具备:移动站侧接收部,其从基站装置接收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选择部,其根据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资源;以及移动站侧发送部,其利用上述选择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
这样,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因此能够高效地切换持续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其结果,移动站装置能够使用高效的信号对基站装置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此外,还能够简化***的设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将如下的信息包含在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内发送到移动站装置,该信息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信息。
这样,将如下的信息包含在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内发送到移动站装置,该信息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信息,由此能够高效地切换持续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其结果,能够使用高效的信号,对移动站装置请求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此外,还能够简化***的设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另一方面,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包含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请求。
这样,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包含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因此在移动站装置中,同时设定上行链路数据的静态调度和周期的信道反馈报告,并能够共用两方的构造。另外,因为在对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同时,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资源以及功耗。另外,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含有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请求,所以能够对移动站装置,动态切换信道反馈报告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同时发送、以及仅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包含上行链路数据、而包含仅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
这样,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不含有上行链路数据、而含有仅请求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移动站装置进行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请求,因此在移动站装置中,能够动态地切换仅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以及信道反馈报告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同时发送。另外,可使用高效的信号,对移动站装置请求发送信道反馈报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表示没有资源分配的信息,由此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进行停止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动作的请求。
这样,通过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含有表示没有资源分配的信息,来利用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对移动站装置进行停止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动作的请求,因此在移动站装置中,能够动态地切换信道反馈报告的发送以及发送停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该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具备:调度部,其根据从移动站装置接收的包含信道反馈报告的信息、以及从上位层输入的调度信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调度,在该调度中生成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指定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信息,并在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中包含上述生成的信息;以及基站侧发送部,其对上述基站装置发送上述下行链路控制信号。
这样,将如下的信息包含在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内发送到移动站装置,该信息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信息,因此能够高效地切换持续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其结果,能够使用高效的信号,对移动站装置请求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此外,还能够简化***的设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的特征是,由前述的移动站装置以及基站装置构成。
根据此结构,基站装置将如下的信息包含在进行上行链路资源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内发送到移动站装置,该信息是将持续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任意一方选择为用于发送信道反馈报告的上行链路资源的信息,因此在移动站装置中能够高效地切换持续或一次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其结果,基站装置能够使用高效的信号,对移动站装置请求发送信道反馈报告。此外,还能够简化***的设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区域,该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保持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与一个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区域中,检索上述多个移动站识别符。
这样,在保持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与一个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区域中,因为检索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所以能够限制检索区域。其结果,不需要多次解码,从而能够降低功耗,能够减小电路规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区域,该移动站装置的特征是,在保持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不依赖于移动站识别符的公共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区域中,检索静态调度用的移动站识别符。
这样,在保持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不依赖于移动站识别符的公共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区域中,检索静态调度用的移动站识别符,所以移动站装置一边维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一边检索其它静态调度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从而能够减轻处理。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通过对移动站装置发送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区域,该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在对移动站装置分配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检索与一个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区域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含有上述各个移动站识别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
这样,在对移动站装置分配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检索与一个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区域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各个移动站识别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所以能够限制移动站装置中的检索区域。其结果,在移动站装置中,不需要多次解码,因此能够降低功耗,并且可以减小电路规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通过对移动站装置发送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区域,该基站装置的特征是,在对移动站装置分配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不依赖于移动站识别符的公共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静态调度用的移动站识别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
这样,在对移动站装置分配多个移动站识别符的情况下,在不依赖于移动站识别符的公共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静态调度用的移动站识别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所以移动站装置一边维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一边检索其它静态调度用或周期的信道反馈用的小区无线网临时识别符,从而能够减轻处理。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但具体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主旨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31)

1.一种移动站装置,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
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2.一种移动站装置,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第1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第2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与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不同的目的下进行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在静态调度用中使用的C-RNTI。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在静态调度用中使用的C-RNTI。
6.一种移动通信***,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装置,
在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上述移动站装置,
在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
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7.一种移动通信***,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装置,
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第1移动站识别符或第2移动站识别符,
在设定了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与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上述移动站装置,
在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在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与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不同的目的下进行设定。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11.一种基站装置,基于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上述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12.一种基站装置,基于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上述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第1移动站识别符或第2移动站识别符,
在设定了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与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不同的目的下使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16.一种移动站装置中的处理方法,上述移动站装置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
进行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17.一种移动站装置中的处理方法,上述移动站装置基于从基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第1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当从上述基站装置设定了第2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进行与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码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不同的目的下进行设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在静态调度用中使用的C-RNTI。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在静态调度用中使用的C-RNTI。
21.一种在能够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由1个以上的处理模块来执行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方法。
22.一种在能够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由1个以上的处理模块来执行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方法。
23.一种在能够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由1个以上的处理模块来执行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方法。
24.一种基站装置中的处理方法,上述基站装置基于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上述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了多个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包含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包含第2移动站识别符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25.一种基站装置中的处理方法,上述基站装置基于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移动站识别符,来确定上述移动站装置应当检索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该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上述移动站装置设定第1移动站识别符或第2移动站识别符,
在设定了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时,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检索区域中,配置与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相关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在与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不同的目的下使用。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移动站识别符是C-RNTI,上述第2移动站识别符是静态调度用C-RNTI。
29.一种在能够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由1个以上的处理模块来执行权利要求24或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处理方法。
30.一种在能够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由1个以上的处理模块来执行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方法。
31.一种在能够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由1个以上的处理模块来执行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处理方法。
CN201110277361.7A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2291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3788 2008-04-24
JP2008-113788 2008-04-24
CN2009801094997A CN101978721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4997A Division CN101978721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1204A true CN102291204A (zh) 2011-12-21
CN102291204B CN102291204B (zh) 2015-08-19

Family

ID=4121677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4997A Active CN101978721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CN201110277533.0A Active CN102291830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CN201110277361.7A Active CN102291204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4997A Active CN101978721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CN201110277533.0A Active CN102291830B (zh) 2008-04-24 2009-04-14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9)

Country Link
US (4) US8559384B2 (zh)
EP (3) EP3010300B1 (zh)
JP (6) JP5292392B2 (zh)
KR (1) KR101431307B1 (zh)
CN (3) CN101978721B (zh)
AU (1) AU2009239088B2 (zh)
BR (1) BRPI0911481B1 (zh)
CA (3) CA2832659C (zh)
DK (1) DK2280567T3 (zh)
EA (1) EA020852B1 (zh)
ES (2) ES2489015T3 (zh)
HK (1) HK1151176A1 (zh)
HR (1) HRP20140741T1 (zh)
HU (1) HUE035350T2 (zh)
MX (1) MX2010011366A (zh)
PL (1) PL2280567T3 (zh)
PT (1) PT2280567E (zh)
TW (1) TWI448179B (zh)
WO (1) WO20091310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4650A (zh) * 2016-09-26 2019-05-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上行链路的移动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1129B (zh) * 2007-09-26 2019-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
WO2009131037A1 (ja) 2008-04-24 2009-10-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TR201819566T4 (tr) 2009-06-25 2019-01-21 Koninklijke Philips Nv Bir mobil ağ içinde iletişimde bulunmak için bir yöntem.
US8599715B2 (en) * 2009-07-30 2013-12-03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593693B2 (ja) * 2009-12-28 2014-09-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285629B2 (ja) * 2010-01-11 2013-09-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RU2684634C2 (ru) * 2010-03-01 2019-04-11 Интердиджитал Пейтент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полнения гибридных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й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по станции и по потоку
BR112012024548A2 (pt) * 2010-03-31 2016-11-29 Fujitsu Ltd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de rádio, aparelho de comunicação de rádio,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de rádio
EP2579489B1 (en) * 2010-05-26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uplink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JP5494888B2 (ja) * 2010-06-21 2014-05-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参照信号送信方法、チャネル品質推定方法、移動局、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923161B1 (ja) 2010-09-29 2012-04-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8792438B2 (en) * 2010-10-07 2014-07-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 space reconfigur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687727B2 (en) * 2010-11-05 2014-04-01 Intel Corporatio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using interference feedback
CN103370898B (zh) * 2011-02-07 2017-08-2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探测参考信号srs的上行链路传送的基站(天线)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US9294240B2 (en) * 2011-02-25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s with fast frequency hopping
US8433657B2 (en) * 2011-04-15 2013-04-30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Secure and mobile financial transaction
JP5620884B2 (ja) * 2011-05-27 2014-11-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US9585083B2 (en) * 2011-06-17 2017-0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network entry in a millimeter-wave mobile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554895B (zh) 2011-08-11 2019-09-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同步的处理方法以及设备
US9059822B2 (en) * 2011-08-12 2015-06-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dio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therein
US8953532B2 (en) * 2011-09-19 2015-02-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US9144045B2 (en) 2011-10-06 2015-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ime and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KR101191220B1 (ko) * 2011-10-27 2012-10-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지속적 스케줄링 변경 정보를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953411B1 (en) * 2011-10-31 2017-08-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eedback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for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68056B (zh) * 2011-11-07 2019-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
WO2013097120A1 (zh) * 2011-12-28 2013-07-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下行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间的映射方法和装置
US9602251B2 (en) * 2012-01-27 2017-03-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uplink and downlink allocations in time domai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s
CN104067640B (zh) 2012-01-30 2019-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中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和方法
US9247542B2 (en) 2012-01-31 2016-01-26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pectral usage in extensible carrier deployments
JP5312629B2 (ja) * 2012-03-14 2013-10-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3141584A1 (ko) * 2012-03-19 2013-09-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참조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러한 방법을 사용하는 장치
US10039116B1 (en) 2012-04-02 2018-07-3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Long term evolution scheduler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US9553680B1 (en) 2012-04-02 2017-01-24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Uplink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N103582024B (zh) * 2012-08-06 201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和网络***及终端
KR101757087B1 (ko) 2013-01-18 2017-07-11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피드백 정보를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기지국 및 사용자 장비
JP6200157B2 (ja) 2013-01-18 2017-09-2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US20140241272A1 (en) * 2013-02-25 2014-08-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ace between low power node and macro cell to enable decoupled uplink and downlink communication
CN104349472B (zh) * 2013-08-09 2018-03-30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的下行资源分配方法
CN105794280B (zh) 2013-12-05 2019-05-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接入***中控制上行链路传输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135105A1 (zh) * 2014-03-10 2015-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发送方设备及接收方设备
US10194462B2 (en) * 2014-07-11 2019-01-29 Apple Inc.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link-budget-limited devices
WO2016089044A1 (ko) * 2014-12-02 2016-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자원에서 간섭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939454B2 (en) * 2014-12-11 2021-03-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ioritizing colliding transmissions in LTE and ultra-low latency LTE communications
WO2016163837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l2 entity in continuity between sc-ptm transmission and mbsfn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538286A (en) * 2015-05-14 2016-11-16 Fujitsu Ltd Control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Y182312A (en) * 2015-06-22 2021-01-1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Blanking pattern indication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JP6648276B2 (ja) * 2015-11-30 2020-02-14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被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並びに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機器
JP6729152B2 (ja) * 2016-08-04 2020-07-22 富士通オプティカル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光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光送信器
CN108093479A (zh) * 2016-11-23 2018-05-29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lte***上行速率的方法
EP3531784B1 (en) * 2016-12-26 2020-09-0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006376B2 (en) * 2017-04-21 2021-05-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to encode or decode a self-decodable portion of a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in a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KR102371940B1 (ko) * 2017-06-15 2022-03-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물리 자원의 특성을 고려한 상향 링크 전송 방법
CN109152013B (zh) * 2017-06-16 2022-11-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公共下行控制信道信号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1729764B2 (en) * 2018-04-05 2023-08-15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N110719635B (zh) * 2018-07-13 2021-09-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检测指示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US10848348B1 (en) * 2019-09-09 2020-11-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ow-complexity channel estimator for OFDM receivers
EP3910840A1 (en) 2020-05-14 2021-11-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Multi-stage scheduling
US20230292325A1 (en) * 2022-03-08 2023-09-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report configuration for remote device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6006A1 (en) * 2001-11-30 2003-06-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n packet data control channel
CN1890901A (zh) * 2003-12-10 2007-01-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中发送移动站的反向信道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9145B2 (en) * 2001-12-20 2007-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de transi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data service in a mobile station
US7408895B2 (en) 2005-04-20 2008-08-0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transmissions via an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WO2007018406A1 (en) * 2005-08-09 2007-0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using virtual circuit switch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mobil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CN101005326B (zh) 2006-01-18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方法和无线通信***
GB2434505B (en) * 2006-01-18 2010-09-29 Orange Personal Comm Serv Ltd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A2636270C (en) 2006-02-10 2013-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with opaque ue identities
US8848618B2 (en) 2006-08-22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for traffic spur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1426958B1 (ko) 2007-02-06 2014-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MX2009009277A (es) * 2007-03-01 2009-09-10 Ntt Docomo Inc Aparato de estacion basey metodo de control de comunicacion.
EP2117245A4 (en) * 2007-03-01 2014-01-01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KR20090115217A (ko) * 2007-03-01 2009-11-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기지국장치 및 통신제어방법
CN101675693B (zh) * 2007-03-06 2013-07-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台、基站装置、无线通信***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EP1971097B1 (en) 2007-03-16 2014-03-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generating random access preamb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00014732A (ko) * 2007-03-19 2010-02-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기지국장치, 이동국 및 무선통신 시스템 그리고 통신제어방법
ES2684358T3 (es) * 2007-03-19 2018-10-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para programación semi-persistente
WO2008115029A2 (en) * 2007-03-21 2008-09-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41995A (zh) * 2007-03-23 2010-02-03 诺基亚公司 提供半动态持久分配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US8830915B2 (en) * 2007-05-10 2014-09-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of performing data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90016431A (ko) 2007-08-10 2009-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 보고 수행 방법
WO2009022855A2 (en) * 2007-08-13 2009-02-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voip packet
BRPI0815202A2 (pt) * 2007-08-14 2015-03-31 Ntt Docomo Inc Aparelho de estação de base e método de controle de transmissão
US8739013B2 (en) * 2007-09-28 2014-05-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etec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48309B1 (ko) * 2007-09-28 2014-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 모니터링 방법
US8238475B2 (en) 2007-10-30 2012-08-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DCCH blind decod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7949357B2 (en) 2007-12-11 2011-05-2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elect collaborating users in spectrum sensing
US8682371B2 (en) 2007-12-21 2014-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09084998A1 (en) * 2008-01-03 2009-07-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ast radio link recovery after handover failure
KR101459147B1 (ko) 2008-02-04 2014-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파워 제어 명령 전송 방법
KR100943908B1 (ko) 2008-02-19 2010-0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Pdcch를 통한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EP2258069B1 (en) * 2008-03-10 2014-07-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utilizing harq processes for semi-persistent and dynamic data transmissions
KR100913473B1 (ko) 2008-03-20 2009-08-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ch 모니터링 방법
KR101192625B1 (ko) * 2008-03-20 2012-10-18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모바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반영구적으로 할당된 패킷 전송 자원들에 대한 새 데이터 표시자 플래그
US8155067B2 (en) * 2008-03-24 2012-04-1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he release of a persistent resource
EP2266358B1 (en) * 2008-03-26 2012-05-30 Nokia Corporation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I20085250A0 (fi) * 2008-03-27 2008-03-27 Nokia Corp Laite ja menetelmä skeduloimiseksi
US8724636B2 (en) 2008-03-31 2014-05-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of reliably sending control signal
JP5221753B2 (ja) * 2008-04-14 2013-06-26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を行う方法及び装置
US8442069B2 (en) * 2008-04-14 2013-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enable uplink control for restricted association networks
WO2009131037A1 (ja) * 2008-04-24 2009-10-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326292B2 (en) * 2008-06-03 2012-12-04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edicate searching space i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6006A1 (en) * 2001-11-30 2003-06-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n packet data control channel
CN1890901A (zh) * 2003-12-10 2007-01-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中发送移动站的反向信道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SAMSUNG: "Control of 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TSG-RAN WG2 MEETING #61》 *
NTT DOCOMO: "PDCCH Allocation Based on Hashing Function Generation Method for PDCCH Blind Decoding",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2BIS》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4650A (zh) * 2016-09-26 2019-05-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上行链路的移动性
US11477783B2 (en) 2016-09-26 2022-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based mobil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489015T3 (es) 2014-09-01
CA2712674A1 (en) 2009-10-29
US8559384B2 (en) 2013-10-15
HUE035350T2 (en) 2018-05-02
JP5292392B2 (ja) 2013-09-18
EP3010300B1 (en) 2017-11-01
CA2832659C (en) 2014-04-01
JP2011041305A (ja) 2011-02-24
HK1151176A1 (zh) 2012-01-20
JP4597268B1 (ja) 2010-12-15
AU2009239088A1 (en) 2009-10-29
PT2280567E (pt) 2014-08-26
ES2652316T3 (es) 2018-02-01
CA2832659A1 (en) 2009-10-29
MX2010011366A (es) 2010-11-09
CA2712674C (en) 2014-01-28
US9590778B2 (en) 2017-03-07
EA020852B1 (ru) 2015-02-27
CA2832658C (en) 2016-07-05
EA201071048A1 (ru) 2011-04-29
CN101978721B (zh) 2013-07-31
KR101431307B1 (ko) 2014-08-20
EP3010300A1 (en) 2016-04-20
PL2280567T3 (pl) 2014-10-31
JP4847601B2 (ja) 2011-12-28
TW201008335A (en) 2010-02-16
CN102291830B (zh) 2014-06-25
JP4757351B2 (ja) 2011-08-24
EP2280567A4 (en) 2012-04-25
EP2280567B1 (en) 2014-06-11
EP2757846B1 (en) 2016-03-09
JP2011035900A (ja) 2011-02-17
HRP20140741T1 (hr) 2014-10-10
AU2009239088B2 (en) 2014-07-24
DK2280567T3 (da) 2014-09-08
WO2009131037A1 (ja) 2009-10-29
US20120140712A1 (en) 2012-06-07
JP2011010315A (ja) 2011-01-13
JP2013232920A (ja) 2013-11-14
US20110274077A1 (en) 2011-11-10
US20150063277A1 (en) 2015-03-05
EP2757846A1 (en) 2014-07-23
JPWO2009131037A1 (ja) 2011-08-18
KR20110006694A (ko) 2011-01-20
CA2832658A1 (en) 2009-10-29
JP5183687B2 (ja) 2013-04-17
JP2010288292A (ja) 2010-12-24
TWI448179B (zh) 2014-08-01
EP2280567A1 (en) 2011-02-02
US20120020311A1 (en) 2012-01-26
CN101978721A (zh) 2011-02-16
CN102291204B (zh) 2015-08-19
US8537768B2 (en) 2013-09-17
BRPI0911481B1 (pt) 2021-05-11
CN102291830A (zh) 2011-12-21
BRPI0911481A8 (pt) 2018-12-18
US8885582B2 (en) 201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8721B (zh) 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以及通信方法
CN102100116B (zh) 通信***、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20110092240A1 (en)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121911B (zh) 用于子子帧操作中的半持久调度的方法以及网络节点
CN102067636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RP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307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518129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25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