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7308B - 软管接合件 - Google Patents

软管接合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7308B
CN102257308B CN200980151092.0A CN200980151092A CN102257308B CN 102257308 B CN102257308 B CN 102257308B CN 200980151092 A CN200980151092 A CN 200980151092A CN 102257308 B CN102257308 B CN 1022573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pipe
nut
fluid
ring
retention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10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7308A (zh
Inventor
泷本伸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57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7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7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73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16L19/08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 F16L19/083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the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 of the ring not being modified during clamping
    • F16L19/086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the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 of the ring not being modified during clamping with additional sea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16L19/08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ts With Pressure Members (AREA)
  • Joints That Cut Off Fluids, And Hos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在不钻孔的情况下构成的流体***通路,因此制造成本会降低。在设置有***软管(H)中的圆筒形接头(N)、绕软管外侧装配并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软管保持片(4)的套筒(S)、和在拧到接头上并被紧固时朝软管推压套筒的软管保持片(4)的螺母(B)的软管接合件中,绕结合到螺母(B)内的环(R)的外侧或内侧或两者形成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凹部(8-10),而所述凹部起流体***通路的作用。

Description

软管接合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附接至软管的前端以将软管连接至另一构件或装置的软管接合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软管接合件通常被称作这种软管接合件。常规软管接合件已被开发出来,是为了防止主要包括网状补强材料的双层软管的***。关于该结构,连接器装配到接合螺栓中,O形环装配在接合螺栓与连接器之间,以保持连结区域中的气密性。然后,连接具有软管环的软管与连接器,然后用接合螺母紧固软管环,以使软管连结至接合螺栓,同时使软管被连接器和软管环牢固地保持。
以这种方式连结至软管的前端的接合螺栓被连结至预定装置或类似物,以将供给至软管的流体引入所述装置或类似物中。
这种软管接合件的长期使用导致O形环的恶化。O形环的恶化导致O形环的密封性能的降低,可能导致流体从软管泄漏到接合螺母中。由于软管的端面暴露于经由O形环逸出到接合件中的流体的流道上,所以流体侵入双层软管的层间空间中。
当接合螺母未得到充分紧固或者使用了多年的软管发生恶化并缺乏弹性时,流体也侵入双层软管的层间空间中。
如果如上所述流体侵入了软管的层间空间中,则层间压力逐渐上升,因为滞留在层间的流体没有逸出途径。因此,软管在较高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可能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常规软管接合件包括在其中形成有小孔的接合螺母,以使逸到接合螺母中的流体从小孔排放至外部。由于接合螺母中的流体以这种方式经由小孔排出,所以接合螺母中的流体压力得到降低。因此,流体不能轻易地侵入软管的层间空间中,即使流体发生了侵入,软管也不会发生***,因为压力从小孔逸出。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H08-2851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对于如上构成的常规软管接合件,接合螺母被机械加工以钻设小孔。钻孔会生成妨碍与软管进行连接的毛刺,所以必需要有去除毛刺的工艺。因此,制造工艺中的步骤增多,这导致成本增加的缺点。
另一方面,如果带有小孔的接合螺母由树脂一体模制形成,则不需要如上所述的钻孔工艺,当然也不需要去毛刺。然而,在该情况下,在注射模具内必须设置例如用于形成小孔的芯子。这样在模具中设置芯子可能导致树脂不能充分扩散到位于树脂浇注方向下游的芯子的侧面上,和/或在浇注树脂时在汇合处形成焊接线的现象。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在不用钻孔的情况下形成流体***通路的软管接合件。
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一种软管接合件中,该软管接合件包括:***软管中的圆筒形接头;装配在所述软管的外周缘上、并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而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软管保持片的套筒;和在拧到所述接头上并紧固时朝所述软管推压所述套筒的软管保持片的螺母,其中,当所述套筒被紧固以使彼此相邻的软管保持片彼此发生接触时,所述软管保持片组合而在所述套筒的外周缘上形成沿轴向方向连续延伸的流体***通路。
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路是由相邻软管保持片的组合形成的轴向凹部。
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凹部由在各软管保持片的轴向方向的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形成的斜面或弧面构成。
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一种软管接合件中,该软管接合件包括:***软管中的圆筒形的接头;装配在所述软管的外周缘上、并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而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软管保持片的套筒;和在拧到所述接头上并紧固时朝所述软管推压所述套筒的软管保持片的螺母,其中,在结合到所述螺母中的环的外周缘或内周缘或两者中形成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凹部,而所述凹部起流体***通路的作用。
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一种软管接合件中,该软管接合件包括:***软管中的圆筒形的接头;装配在所述软管的外周缘上、并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而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软管保持片的套筒;和在拧到所述接头上并紧固时朝所述软管推压所述套筒的软管保持片的螺母,其中,在所述螺母的内周缘中形成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凹部,而所述凹部起流体***通路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至第五发明中的任一项,由于在套筒装配到螺母中后能够与套筒、螺母或环一体形成沿轴线方向连续延伸的流体***通路,所以不需要形成流体***通路的特殊钻孔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分解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套筒的透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侧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沿轴线方向的分解截面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分解图,其中软管穿过螺母,并且软管的穿出端装配到套筒中。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轴向截面图,其中软管穿过螺母,并且软管的穿出端装配到套筒中。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示出了螺母与接合件主体啮合的一个阶段。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轴向截面图,示出了螺母与接合件主体啮合的上述阶段。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示出了螺母已与接合件主体啮合到一定程度的阶段。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轴向截面图,示出了螺母已与接合件主体啮合到一定程度的阶段。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示出了螺母已与接合件主体完全啮合的阶段。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轴向截面图,示出了螺母已与接合件主体完全啮合的阶段。
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端面图,示出了与接合件主体完全啮合的螺母。
图14是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轴向截面图。
图15是第二实施例的环的透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的环的截面图。
图17是第三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轴向截面图。
图18是第三实施例的环的透视图。
图19是第三实施例的环的截面图。
图20是第四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轴向截面图。
图21是第四实施例的环的透视图。
图22示出了第四实施例,并且是环的截面图。
图23是第五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轴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1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软管H连结至设置于接合件主体A中的接头N。套筒S、环R和螺母B设置成用于将软管H和接头N连结在一起的构件。
软管H包括两个层,并且在两个层之间***有补强纤维f。
接合件主体A具有用于连结至预定构件或装置等的螺栓元件1,而在与螺栓元件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拧入螺母B中的圆筒形外螺纹元件2。
接头N形成在外螺纹元件2的圆筒的中心部。接头N延伸成具有沿轴线方向与圆筒形外螺纹元件2相距充分距离的前端。接头N具有等于或略大于软管H的内径的外径,以便在接头N***软管H中时,使接头N正好装配到软管H中。换言之,软管H和接头N具有这样一种尺寸关系,使得接头N能够在不被强制挤压的情况下***孔中,并且正好装配到孔中而不能轻易地与孔脱离。
套筒S包括如图2所示设置在近端的圆环元件3。圆环元件3具有形成在其中心的使接头N能够平滑且正好***的孔3a、和沿轴线方向从其外周缘略微突出的环形突部3b。如图8所示,环形突部3b具有装配到外螺纹元件2的圆筒中的外径以及比软管H的外径略大的内径。
圆环元件3具有在一部位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缝。通过将圆环元件3设计成从缝打开,软管H能够被***,同时圆环元件3的直径实际增加,有助于软管H的***。可在套筒S的圆环元件3中形成槽,以增强软管H的***能力。
环形突部3b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且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软管保持片4。图1、2所示的处于普通状态的软管保持片4呈逆向锥形,外径沿远离圆环元件3的方向朝它们的前端增大。假定所有软管保持片4作为一个单元,软管保持片4这个单元被看作一个圆筒,其直径朝前端逐渐增大,并且间隙形成在相邻软管保持片4之间且朝前端变宽。
如上构成的软管保持片4沿内径收缩,以使软管保持片4之间的间隙变窄以致消失。因此,相邻软管保持片4彼此发生紧密接触,以使软管保持片4的组合形成锥形圆筒(见图12)。
另外,斜面4a在各软管保持片4的外侧的相对角部上沿轴线方向延伸。当相邻软管保持片4彼此发生接触时,各软管保持片4的相邻斜面4a组合以形成本发明的流体***通路(见图13)。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如此形成的流体***通路的数量等于软管保持片4的数量。
在所有情况下,由于第一实施例的斜面4a是与各软管保持片4的形状一体化的,所以斜面4a可通过模制套筒S与软管保持片4一体形成。换言之,能够在不用像现有技术中那种进行特殊的钻孔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流体***通路。
一对凸耳4b从各软管保持片4的靠近前端的部分沿内径方向突出。当所有软管保持片4均沿内径方向收缩时,凸耳4b戳入***套筒S中的软管H,以发挥防止软管H从套筒S中脱落的功能。凸耳4b彼此配对,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止脱离功能。因此,凸耳的数量可根据用于锁定所需的作用力来确定。
在凸耳4b戳入软管H的区域,软管H局部地压靠接头N,如图12所示。因此,密封功能在该区域得到有效发挥。
环R装配在套筒S的外周缘上,并具有锥形部5a,锥形部5a形成在环R装配在套筒S上时面对套筒S的开口侧。锥形部5a具有朝向套筒S逐渐增大的直径。锥形部5a的最大直径大于软管保持片4处于图1所示普通状态时由套筒S的所有软管保持片4的组合形成的圆筒的最大直径。因此,通过将软管保持片4的前端***环R的锥形部5a,所有软管保持片4自然地被引入环R中,同时软管保持片4的直径逐渐减小。
环R的与锥形部5a邻接的内径部形成紧固保持器5b。紧固保持器5b的内径维持为使***的软管保持片4保持彼此紧密接触所需的尺寸。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地使软管保持片4***穿过锥形部5a,然后进一步将环R装配到套筒S上(见图12、图13),相邻的软管保持片4彼此发生紧密接触。
注意,环R的紧固保持器5b的内径大于软管H的外径,所以在紧固保持器5b与软管H之间维持有间隙7(见图6、图8、图10、图12)。
螺母B具有内螺纹元件6a和环形片6b,内螺纹元件6a如图4所示形成在一端的开口部分以与外螺纹元件2啮合,而环形片6b形成在与内螺纹元件6a相反的另一端并沿径向突出。环形片6b维持为当环R***螺母B中时与形成于环R的外侧上的环形台阶5c发生接触所需的尺寸。
下面,将描述将软管H连结至接合件主体A的过程和连结的结构。
首先,将环***螺母B中,然后将软管H***穿过具有环R的螺母B。然后,将软管H的穿出端装配到处于如图5和图6所示普通状态下的套筒S中。由此,软管H的开口与圆环元件3的孔3a正好对齐。
然后,使接头N穿过孔3a,然后将接头N压入软管H中,然后将具有软管H的套筒S***外螺纹元件2的圆筒中。
在维持该状态的同时,使螺母B的内螺纹元件6a与外螺纹元件2啮合,并逐渐紧固螺母B(见图9、图10)。在以这种方式紧固螺母B的过程中,环形片6b推压环R的环形台阶5c,以使环R也被强制沿使螺母B紧固的方向移动。
随着环R如上所述地移动,软管保持片4被导入环R的紧固保持器5b中。因此,由所有软管保持片4构成的圆筒的直径减小,以使凸耳4b戳入软管H中。因为凸耳4b戳入软管H中,所以防止了软管H从套筒S中脱落。在凸耳4b戳入软管H中的区域,如图12所示,软管H被局部地、强固地压靠在接头N上。因此,在该区域发挥了密封功能。
当螺母B的内螺纹元件6a已与接头N的外螺纹元件2完全并牢固地啮合后,所有相邻的软管保持片4彼此紧密接触以形成圆筒,而各软管保持片4的相邻斜面4a组合以形成用作流体***通路的凹部(见图12、图13)。
当接合件主体A以这种方式连结至软管H时,例如,如果软管H发生恶化并缺乏弹性,则凸耳4b所压入的区域的密封性质也发生恶化。这时,流体轻易地从软管H与接头N之间泄漏。如果流体发生泄漏,则流体流入由软管保持片4构成的圆筒中,并且泄露量越大,则圆筒中的压力越高。然而,由于相邻软管保持片4之间或套筒S的圆环元件3与接头N的端面之间的区域未被特殊密封,所以流体从这些间隙流向由软管保持片4构成的圆筒外。
如此从圆筒泄漏的流体被引导至由相邻软管保持片4的斜面4a的组合形成的流体***通路,然后从间隙7排放至螺母B外。
注意,由于在相邻软管保持片4之间或在套筒S的圆环元件3与接头N的端面之间形成的间隙是由构件彼此物理接触而形成的,所以该间隙大于像多层软管H的层间那样几乎为零(紧密接触)的间隙。
因此,当由软管保持片4构成的圆筒中的压力增大时,圆筒中的流体不流入软管H的层间间隙中,而是如上所述那样被引导入流体***通路中。
对于第一实施例的流体***通路,使用的是形成于各软管保持片4的相对两侧的斜面4a,但是斜面也可形成为弧面。此外,斜面也可只形成在软管保持片4的一个角部上,或者可在软管保持片4的两相反角部中的每一个中沿软管保持片4的轴线方向延伸出截面呈L形的凹部。
总之,流体***通路只要能与套筒S一体成型,则可呈任意形态。
螺母B可呈被手转动的形态,也可呈被例如扳手等工具转动的形态。
图14~图16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其中连结的是在两个层之间设置有补强纤维f的软管H,并且设置有接头N(在接合件主体A中设置的)、套筒S、环R和螺母B。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仅为在环R中形成有多个凹部8。其它部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将描述环R的凹部8,而其它部件将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所述多个凹部8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作为环R的内周面的紧固保持器5b的内表面中,并沿轴线方向延伸,如图15、16所示。这种凹部8形成流体***通路,并且在环R组装成如图14所示那样时将螺母B的内部释放至外部。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各软管保持片4的外表面的两相反角部也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斜面4a,并且相邻软管保持片4的斜面4a组合形成流体***通路(注:后半句英文可能有误,请参考日语原文[0036]第一句)。
在第二实施例中,由相邻软管保持片4的斜面4a的组合构成的流体***通路用于与由形成于环R中的凹部8构成的流体***通路协同使用。在这点上,第二实施例主要使用由凹部8构成的流体***通路,而次要使用由斜面4a构成的流体***通路。
从软管保持片4之间因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原因而发生泄漏的流体被引导入由凹部8构成的流体***通路中,然后从间隙7排放至螺母B外。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软管保持片4的斜面4a也形成流体***通路,凹部8所形成的流体***通路和斜面4a所形成的流体***通路的组合允许将泄漏的流体排放至螺母B外,但是凹部8所形成的流体***通路单独就能完全发挥流体排放的效果。
在所有情况下,由于第二实施例中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8是与环R一体形成的,所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形成小孔。
图17~图19示出了第三实施例,其中在环R的外周缘中形成对应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凹部8的凹部9,而其它部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在第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描述环R的凹部9,而其它部件将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在第三实施例中,沿环R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凹部9在环R的外表面中沿圆周方向形成,并且延伸至环形台阶5c的表面。这种凹部9形成流体***通路,并且在环R组装成如图17所示那样时将螺母B的内部释放至外部。因此,流至螺母B内的流体穿过该流体***通路,并排放至螺母B外。
由于第三实施例的凹部9是与环R一体形成的,所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形成小孔。
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软管保持片4的斜面4a也形成流体***通路,凹部9所形成的流体***通路和斜面4a所形成的流体***通路的组合允许将泄漏的流体排放至螺母B外,但是凹部9所形成的流体***通路单独就能完全发挥流体排放的效果。
图20~图22示出了第四实施例,其中在与锥形部5a相反的开口端的内周面中形成对应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凹部8的凹部10,该内周面的形状不同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形状,而其它部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在第四实施例的描述中将描述环R的凹部10,而其它部件将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在第四实施例中,与环R的锥形部5a相反的开口端的内周面形成为直径沿轴线方向向外逐渐增大的锥面11。锥面11沿轴线方向的外端的直径大于软管H的外径。
另外,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10形成在锥面11中。在锥面11的轴线方向的内端与紧固保持器5b之间的交界部分形成有沿环R的内径延伸的止动突起12。装配到螺母B中的套筒S的软管保持片4的前端与止动突起12接合。
止动突起12的最小直径约等于软管H的外径。因此,当向止动突起12中***软管H时,是用力地向其中推压软管H,但是由于如上述那样形成的锥面11,软管H能够被平滑地引导至止动突起12的最小直径的部分。
在如此构成的第四实施例中,当环R组装成如图20所示时,螺母B的内部经由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10释放至外部,以使流至螺母B内部的流体穿过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10而排放至螺母B外。
由于第四实施例的凹部10是与环R一体形成的,所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形成小孔。
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软管保持片4的斜面4a也形成流体***通路,凹部10所形成的流体***通路和斜面4a所形成的流体***通路的组合允许将泄漏的流体排放至螺母B外,但是凹部10所形成的流体***通路单独就能完全发挥流体排放的效果。
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在环R中形成有止动突起12,所以即使软管H沿从环R中脱落的方向受到作用力时,套筒S的软管保持片4也与止动突起12接合,以防止软管脱落。例如,如果软管H发生恶化并缺乏弹性,则软管可能沿减小套筒S的软管保持片4的直径的方向收缩,从而软管H以及套筒S可能从螺母B中脱落。然而,这种问题在第四实施例中不会发生,因为如上所述设置有止动突起12。
图23示出了第五实施例,其中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环R被省略,在螺母B的内表面中形成有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13,而接合件主体A、接头N和套筒S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完全相同。
从图23可清楚看出,凹部13形成在供软管H***的开口端的内周面中。
凹部13形成流体***通路,并在螺母B如图23所示地组装至接合件主体A时将螺母B的内部释放至外部。因此,流至螺母B内部的流体穿过该流体***通路,并排放至螺母B外。
由于第五实施例的凹部13是与螺母B一体形成的,所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形成小孔。
附图标记列表
H:软管
N:接头
S:套筒
4:软管保持片
4a:斜面
B:螺母
8: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
9: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
10: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
13:形成流体***通路的凹部

Claims (1)

1.一种软管接合件,包括:
***软管中的圆筒形的接头;
套筒,装配在所述软管的外周缘上、并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而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软管保持片;和
螺母,在螺母拧到所述接头上并紧固时螺母朝所述软管推压所述套筒的软管保持片,
其中,在结合到所述螺母中的环的外周缘或内周缘或两者中形成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凹部,而所述凹部起流体***通路的作用。
CN200980151092.0A 2008-10-22 2009-10-16 软管接合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73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1945A JP2010101374A (ja) 2008-10-22 2008-10-22 ホース継手
JP2008-271945 2008-10-22
PCT/JP2009/067922 WO2010047284A1 (ja) 2008-10-22 2009-10-16 ホース継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7308A CN102257308A (zh) 2011-11-23
CN102257308B true CN102257308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119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109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7308B (zh) 2008-10-22 2009-10-16 软管接合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01374A (zh)
CN (1) CN102257308B (zh)
HK (1) HK1162643A1 (zh)
WO (1) WO20100472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2649B2 (ja) * 2011-08-04 2015-09-24 株式会社トヨックス 管接続構造
CN102444652B (zh) * 2011-10-26 2013-08-2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一种复合材料管件接头
JP5584378B1 (ja) * 2013-12-27 2014-09-03 井上スダレ株式会社 管継手
US11204114B2 (en) 2019-11-22 2021-12-21 Trinity Bay Equipment Holdings, LLC Reusable pipe fit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20116248A1 (de) * 2020-06-19 2021-12-23 Leoni Kabel Gmbh Druckmutter für Kabel- oder Schlauchverbindungen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2506A (en) * 1972-09-18 1973-08-14 R Fouts Sealed fitting for reinforced hose
CN1510795A (zh) * 2002-10-22 2004-07-07 �ٿƵ��ӱ���ʱ��˾ 带有锁定环的电连接器、尤其是同轴插头
CN1646843A (zh) * 2002-04-16 2005-07-27 双湾医药公司 倒刺夹具
JP2005257065A (ja) * 2004-02-10 2005-09-22 Toyox Co Ltd ホース継手
JP2007016942A (ja) * 2005-07-08 2007-01-25 Toyox Co Ltd ホース継手
JP4036412B2 (ja) * 1999-05-14 2008-01-23 臼井国際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ーゼル機関用高圧燃料噴射管
CN101258354A (zh) * 2005-09-08 2008-09-03 布基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
JP2008224013A (ja) * 2007-03-16 2008-09-25 Hachikou:Kk 二重シール式ホース継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6485U (ja) * 1984-01-13 1985-08-06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管継手
JPH08285143A (ja) * 1995-04-11 1996-11-01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ホースジョイン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2506A (en) * 1972-09-18 1973-08-14 R Fouts Sealed fitting for reinforced hose
JP4036412B2 (ja) * 1999-05-14 2008-01-23 臼井国際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ーゼル機関用高圧燃料噴射管
CN1646843A (zh) * 2002-04-16 2005-07-27 双湾医药公司 倒刺夹具
CN1510795A (zh) * 2002-10-22 2004-07-07 �ٿƵ��ӱ���ʱ��˾ 带有锁定环的电连接器、尤其是同轴插头
JP2005257065A (ja) * 2004-02-10 2005-09-22 Toyox Co Ltd ホース継手
JP2007016942A (ja) * 2005-07-08 2007-01-25 Toyox Co Ltd ホース継手
CN101258354A (zh) * 2005-09-08 2008-09-03 布基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
JP2008224013A (ja) * 2007-03-16 2008-09-25 Hachikou:Kk 二重シール式ホース継手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0-116485U 1985.08.06
JP特开2000-320426A 2000.11.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62643A1 (en) 2012-08-31
WO2010047284A1 (ja) 2010-04-29
CN102257308A (zh) 2011-11-23
JP2010101374A (ja) 2010-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7308B (zh) 软管接合件
KR960002294Y1 (ko) 수지제관 이음구
FI110448B (fi) Laite putkien pysyväksi yhteenliittämiseksi
US20020033604A1 (en) Clamshell coup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140291978A1 (en) Joi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joint
JPH028589A (ja) 管連結装置
GB2337568A (en) Swivel pipe coupling
CN1143070C (zh) 管接头
US5752690A (en) Threaded coupling and pig injector valve
EP3763983B1 (en) Joint pipe having one-touch coupling structure and release prevention structure
JP4257086B2 (ja) ヘッダー接続用継手構造
CN115246524A (zh) 流体端口组件和塞
JP5489468B2 (ja) 筒形継手
KR20030091914A (ko) 호스클램핑구조
JP2997671B1 (ja) 継 手
JP7489034B2 (ja) 管継手
CN114341540A (zh) 管接头构件
JP2000266252A (ja) 管継手
KR100453386B1 (ko) 분기관 조립체 및 시공 방법
KR200473400Y1 (ko) 파이프와 연결관의 연결장치
KR200179789Y1 (ko) 관 밀봉구
KR200494271Y1 (ko) 튜브 고정 소켓
KR200312782Y1 (ko) 관 연결장치
JP5477805B2 (ja) ホース継手
JPH0720471Y2 (ja) 樹脂製管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264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Termination date: 201410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