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8037B -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8037B
CN102198037B CN201110081563.4A CN201110081563A CN102198037B CN 102198037 B CN102198037 B CN 102198037B CN 201110081563 A CN201110081563 A CN 201110081563A CN 102198037 B CN102198037 B CN 102198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t
atomizing nozzle
liquid
accepting container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15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8037A (zh
Inventor
松坂建志
竹内利浩
加藤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8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8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8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80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雾发生装置、以及具备该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所述雾发生装置通过收容容器(65)对从雾喷嘴(喷嘴盖)和上壳体(13)(底座部件(16))之间的缝隙进入的水进行收容,从而可抑制水进入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

Description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发生装置、以及具备该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雾发生装置作为,以通过加热器使水等液体沸腾或者用超声波使液体雾化,并且将生成的温雾向脸等人体放出,从而达到滋润肌肤等美容效果或者保养肌肤为目的的装置被使用。在这样的雾发生装置中,提出了将由主体内部的加热器生成的温雾向适于使用者使用的位置(部位)放出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对液体进行加热而生成温雾,该生成的温雾被雾通道向上方引导并从设置在装置主体上部的雾喷嘴的雾放出口向使用者放出。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可使温雾容易到达使用者,从而可以提高美容效果或者保养肌肤的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005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在将雾喷嘴和装置主体罩住的主体箱之间形成有微小的缝隙。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在雾喷嘴周围结露的液体可能会进入装置内部,并且附着在装置内部的部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提高防液性能、并且可以保护装置内部的部件的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发明为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对液体进行雾化的雾发生机构;和放出所述雾的雾放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抑制单元,该抑制单元抑制液体进入所述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
第2发明根据第1发明,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箱部件,其将所述雾发生装置罩住,所述抑制单元以能够对要进入所述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行收容的形式构成,并且以所述收容的液体不会进入所述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的形式紧贴在所述箱部件上。
第3发明根据第2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单元构成为,可以将所述收容的液体向所述雾发生装置的外部排出的形式。
第4发明根据第3发明,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可以贮留所述液体的贮留箱;供液机构,其将贮留在所述贮留箱中的液体供给至所述雾发生机构;和排出口,其将所述供液机构内的液体向所述雾发生装置的外部排出,所述抑制单元以能够将所述收容的液体向所述雾发生装置的外部排出的形式被连接在所述排出口上。
第5发明根据第1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单元为收容容器,其对要进入所述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行收容。
第6发明根据第5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容器具备用于排出所述收容的液体的排出部,所述排出部被连接在将供液机构内的液体向所述雾发生装置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上,而所述供液机构将所述液体供给至雾发生机构。
第7发明根据第5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放出机构进一步具备雾喷嘴,该雾喷嘴具有放出所述雾的雾放出口,所述雾放出机构配设在比所述雾发生机构更靠上方的位置上,所述雾喷嘴被收纳在所述收容容器中。
第8发明为一种放出雾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装置具备第1发明~第7发明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发生装置。
基于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提高防液性能、并且可以保护装置内部的部件的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美容器的立体图。
图1(b)是显示美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b)所示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显示美容器的配管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沿图6(a)所示的B-B线部的局部视图。
图5是沿图6(b)所示的C-C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a)是美容器主体的背面图,该图省略了主体箱的侧壁部的图示。
图6(b)是图6(a)的左侧视图。
图7是显示变形例的收容容器的示意图。
图8(a)是显示变形例的收容容器的示意图。
图8(b)是显示变形例的收容容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美容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跟前)][后][上][下][左][右]是指美容器的使用者以在使用美容器时面向美容器的状态为基准时的[前(跟前)][后][上][下][左][右]。
图1(a)以及图1(b)显示美容器10,该美容器10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有底且近似圆筒状的主体箱11中收纳固定有美容器主体12。在美容器主体12的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的前侧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13b。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箱11以及上壳体13构成箱部件。在上壳体13上组装有底座部件16,该底座部件16与开口部13b整合形成凹部15。
在底座部件16上通过支承轴17安装有放出(喷射)温雾的雾喷嘴20,以使该雾喷嘴20可以相对于美容器主体12按照预定角度(例如,25~55°)沿箭头Ya方向(上下方向)转动。雾喷嘴20可以与喷嘴盖22形成为一体,该喷嘴盖22形成为将放出温雾的雾放出口21的周围盖住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雾喷嘴20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温雾从雾放出口21放出的放出方向。
在喷嘴盖22的雾放出口21的下方,以沿喷嘴盖22外表面的法线方向延伸的形式立设有从端面来看近似U字状的雾导向部23。雾导向部23将雾放出口21的下方以及左右两侧围起,可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从左右方向以及下方向接近雾喷嘴20。在雾导向部23的基端部、且在与雾放出口21的下方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雾导向部23的放出孔23a。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雾喷嘴20(雾导向部23的下表面)抵接在形成于底座部件16的限制部25上,雾喷嘴20向下方的转动被限制。
另外,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底座部件16的雾喷嘴20的后方,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箭头Yb所示)转动的形式安装有用于保护雾喷嘴20的喷嘴保护部26。喷嘴保护部26构成为,可以在将雾喷嘴20罩住的闭位置(图1(a)所示),和喷嘴保护部26的开位置(图1(b)所示)之间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喷嘴保护部26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平板状,并且左右的两个基端部26a被固定在旋转轴Z上(图2所示),该旋转轴Z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支承在底座部件16上。在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位置以从该下表面向下方铅垂延伸的形式形成有俯视来看大致U字状的前方肋板26b。所述前方肋板26b配设成,在喷嘴保护部26为闭位置(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将雾导向部23的内侧的雾喷嘴20(雾放出21)的前方罩住。另外,在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且在前方肋板26b的左右两侧以从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向下方铅垂延伸的形式形成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方肋板26c。所述侧方肋板26c配设成,在关闭了喷嘴保护部26的情况下将雾导向部23的左右两侧罩住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喷嘴保护部26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前方被前方肋板26b罩住,并且雾喷嘴20的左右两侧被侧方肋板26c以及雾导向部23罩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26为闭位置的情况下,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不会从前方以及侧面放出。
另外,在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形成有排气通道26d,该排气通道26d形成为从前方肋板26b向后方延伸的凹状。在排气通道26d的喷嘴保护部26的基端部侧形成有连通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的排气26e。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口26e被形成在喷嘴保护部26的离使用者最远的喷嘴保护部26的后方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26为闭位置的情况下,被各个肋板26b、26c阻挡的温雾通过排气通道26d从排气26e向上方排出。
如图2所示,喷嘴保护部26通过联杆部件30与雾喷嘴20连结在一起,该联杆部件30以平板状的部件的中心线按照预定的角度(弯曲角度D)交叉的形式一体形成。联杆部件的弯曲角度D设定为钝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32°)。联杆部件30以能够转动的形式被组装在第1联杆基台31以及第2联杆基台32上,该第1联杆基台31被固定在旋转轴Z上并且可与喷嘴保护部26一体转动,该第2联杆基台32被形成在雾喷嘴20上。
基于这样的构成,在图2所示的第2可动范围H2内,即使在喷嘴保护部26被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雾喷嘴20(雾导向部23的下表面)与限制部25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第2可动范围H2内,喷嘴保护部26构成为可以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动作。
另外,在图2所示的第1可动范围H1内,雾喷嘴20(喷嘴盖22)与喷嘴保护部26的转动动作连动并且以中心轴线X(支承轴17)为转动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所以,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可以通过转动操作喷嘴保护部26对来自于雾喷嘴20(雾放出21)的温雾的放出方向进行调整。另外,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喷嘴保护部26构成为通过未予图示的弹压单元在不赋予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保持)转动位置,从而可以维持(保持)已调整的雾喷嘴20的转动位置(温雾的放出方向)。另外,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喷嘴保护部26被配置在雾喷嘴20的上方,并且维持放出的温雾不会被该喷嘴保护部26阻挡的位置。这样,在不使用美容器10时,本实施方式的喷嘴保护部26起到将雾喷嘴20(雾放出21)罩住的盖部件的作用。另外,在使用美容器10时,喷嘴保护部26限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从而起到保护使用者的保护器具的作用。
另外,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收纳于美容器主体12中的供水箱33位于喷嘴保护部26的后侧,该供水箱33为贮存有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00ml)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的贮留箱,该液体用于生成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供水箱33以能够沿上下(垂直)方向***以及取出的形式被收纳在美容器主体12中。
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且在雾喷嘴20(喷嘴保护部26)的左前方设置有打开以及关闭美容器10的电源时操作的电源按钮35。另外,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且在雾喷嘴20的右前方设置有在从美容器10所具备的多个运转模式中选择出1个运转模式时操作的模式切换按钮36。另外,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以与模式切换按钮36呈前后方向排列的形式设置有在通过对模式切换按钮36的操作而选择的运转模式下使美容器10的运转开始以及运转停止时操作的运转控制按钮37。
在美容器10(主体箱11)的正面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该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用于放出由静电雾化装置38a(虚线所示)对液体进行雾化而生成的带电微粒雾(带电微粒液体)。
接着,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主体12(美容器10)的配管构成(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图3所示的水面W的高度基部保持不变。
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箱保持体33a,该箱保持体33a在美容器主体12(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开口且可以收纳供水箱33。在箱保持体33a上开口形成有放气孔33b。另外,在箱保持体33a上还形成有溢流孔33c,在箱保持体33a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流孔33c的形成位置时,箱保持体33a内的水向箱保持体33a的外部排出。另外,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供水管P1的上游端被连接在箱保持体33a的下端,并且该供水管P1的下游端被连接在贮留部43的下端部,该贮留部4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有底且近似圆筒状。供水管P1形成将水从供水箱33供给至贮留部43的供水通道K1。另外,供水管P1在中途分支而被连接在放气孔33b上。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管P1内的空气(气泡)通过放气孔33b排向箱保持体33a中。
在贮留部43的底部上,以将贮留部43的底部分隔为2个区域(空间)的形式形成有从贮留部43的内侧底部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分隔壁47。然后,供水管P1被连接在贮留部43的由分隔壁47分隔的第1底部。另外,贮留部43的由分隔壁47分隔的第2底部通过连通部48与沸腾室42a的下端部连通,所述沸腾室42a用于通过温雾加热器42对供给来的水进行加热。连通部48形成将水从贮留部43供给至沸腾室42a的供水通道K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供水管P1供给来的、温度较低的水从下端部被供给至贮留部43内之后沿着分隔壁47向上方流动,并且与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水混合。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刚供给来的温度较低的水、和已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水混合了的水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箭头Yd、Ye所示)。
沸腾室42a形成为沿着垂直立设的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上下延伸的薄平板状。温雾加热器42由例如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构成。流经连通部48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的水在沸腾室42a内通过温雾加热器42被加热并温雾化。另外,在温雾加热器42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SE。
在沸腾室42a的上端部的侧面连设有下部温雾引导部46,该下部温雾引导部46形成为扁平的有底且近似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温雾引导部46形成下部温雾通道M1。下部温雾引导部46暂时收纳生成于沸腾室42a的水蒸汽(温雾),并将该水蒸汽向配设有雾喷嘴20的上方引导(箭头Yf所示)。另外,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面,以在该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面开口的形式连设有上述的贮留部43。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内部由结露而生成的水、和在沸腾室42a伴随沸腾而飞散出的水等温度相对较高(约为80~100℃)的水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流向贮留部43(箭头Yg所示)。也就是说,在生成温雾的过程中(通过温雾加热器42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与供水箱33、箱保持体33a、以及供水管P1内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的水经常被供给至贮留部43。所以,贮留在贮留部43的水与刚从供水箱33供给来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已初步加热的温水供给至沸腾室42a中,这与直接将从供水管P1供给来的温度较低(室温)的水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抑制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从而可以抑制温雾生成量减少。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43还起到回流通道的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43(回流通道)以及沸腾室42a被配置为平行的同时,连通部48(供水通道K2)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下部温雾通道M1)也被配置为平行。也就是说,由贮留部43、连通部48(供水通道K2)、沸腾室42a、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下部温雾通道M1)形成四边环状的管路。
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上端部连设有具备放电部50的上部温雾引导部51,该上部温雾引导部51将已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温雾进一步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放电部50通过高压放电对温雾进行微细化(离子化)。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下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上部)设置有防止壁53,该防止壁53形成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底部,并且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部和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底部之间形成台阶(高度不同构造)。防止壁53阻止从沸腾室42a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直接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进入到上方(雾喷嘴20侧)。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抑制从沸腾室42a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从雾喷嘴20放出。
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内、且在防止壁53的上部设置有放电部50。放电部50由施加高电压的一对放电针50a、和配设在各个放电针50a之间的中间电极部50b来构成。在放电部50中,温雾通过来自于各个放电针50a的高压放电被微细化。
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形成为波纹状的波纹部件55的上游端(下端)被连结固定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上端。另外,波纹部件55的下游端(上端)被连结固定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喷嘴支架56上。喷嘴支架56被连结固定在大致圆环状的喷嘴密封件57上,该喷嘴密封件57固装于雾喷嘴20(喷嘴盖22)的内侧的雾放出口21的周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已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温雾被上部温雾引导部51以及波纹部件55引导至(箭头Yh所示)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部温雾引导部51以及波纹部件55形成上部温雾通道M2,该上部温雾通道M2将由温雾加热器42生成的温雾向雾放出口21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保持体33a以及供水管P1构成作为供液机构的供水机构部62,贮留部43(回流通道)、沸腾室42a、温雾加热器42、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构成作为雾发生机构的加热机构部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温雾引导部51、波纹部件55、以及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构成作为雾放出机构的雾放出机构部61。
然后,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具备收容容器65,该收容容器65用于收容进入上壳体13内部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主体箱11以及上壳体13分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除了收容容器65以外的空间成为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以下,参照图3、图4、图5、图6(a)以及图6(b)对本实施方式的收容容器65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图4以及图5中,示出了上壳体13、以及底座部件16的一部分。
如图3~图5所示,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形成的收容容器65形成为,向上表面开口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较长的有底大致箱(托盘)状。本实施方式的收容容器65与将温雾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的上部温雾引导部51被一体形成。更具体地讲,收容容器65被连设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上端开口部的周围,并且在收容容器65内侧的底面65a以与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内部(温雾通道M2)连通的形式形成有开口。
在收容容器65内侧的底面65a、且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开口部组装有连接部件66,该连接部件66形成为可以与呈大致圆环状的波纹部件55的上游端(下端)连接的形式。连接部件66通过O型密封圈67被组装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开口部,以使温雾不会从连接部件66和上部温雾引导部51之间漏出。然后,波纹部件55的上游端(下端)被连接在连接部件66上。
另外,在连接部件66上,以位于波纹部件55左右两侧的形式朝上方立设有一对轴承部68。在各个轴承部68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轴承孔68a,并且在各个轴承孔68a中插通有从雾喷嘴20(喷嘴盖22)的左右两侧向外侧突出的支承轴17。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雾喷嘴20(喷嘴盖22)构成为,可以绕支承轴17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另外,由于雾喷嘴20(喷嘴支架56)和上部温雾引导部51(连接部件66)被伸缩自如的波纹部件55连接在一起,所以不会妨碍雾喷嘴20的转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雾喷嘴20被收纳在收容容器65内。
另外,收容容器65的前后左右的侧壁的各个上端部65b沿各个上端部65b的全周紧贴(密封)在底座部件16的下表面16a。所以,本实施方式构成为,液体或者雾无法从收容容器65侧壁的各个上端部65b的全周和底座部件16的下表面16a之间通过的形式。另外,底座部件16的边缘部的上表面16b沿上表面16b的全周紧贴(密封)在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所以,本实施方式构成为,液体或者雾无法从底座部件16的上表面16b和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之间通过的形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雾喷嘴20(喷嘴盖22)和底座部件16之间设置有缝隙S,所以雾喷嘴20和底座部件16之间的摩擦不会妨碍雾喷嘴20的转动动作。另外,在收容容器65底部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从左右的两个壁越朝向内侧(中央侧)就越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70。另外,在收容容器65的底部、且在比倾斜部70更靠下方的位置上开口形成有用于排出收容容器65内的水的排出部71。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收容容器65的排出部71通过第1排水管P2与连结部72连接在一起,该连结部72用于对管(配管)之间进行连结。另外,在连结部72上连设有用于将水从美容器10向外部排出的排出73。所以,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可以通过第1排水管P2将收容容器65内的水从排出口73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的形式。
另外,上述的箱保持体33a的溢流孔33c通过第2排水管P3被连接在连结部72上。因此,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可以通过第2排水管P3将箱保持体33a内的水从排出73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的形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可以通过使美容器10向后方倾斜来将贮留在供水管P1、贮留部43、以及沸腾室42a中的水通过溢流孔33c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b)以及图6(a)所示,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用于对美容器1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58。温雾加热器42、静电雾化装置38a、以及放电部50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58上。另外,电源按钮35、模式切换按钮36、以及运转控制按钮37也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58上。另外,在控制基板58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SE。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58在按下操作电源按钮35打开电源后,将使带电微粒雾从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放出的[带电微粒模式]作为初期运转模式进行设定。另外,控制基板58每次输入在模式切换按钮36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会将运转模式切换为[带电微粒模式]、或者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21)放出的[温雾模式]。
在将运转模式设定为带电微粒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8输入运转控制按钮37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对静电雾化装置38a进行控制而生成带电微粒雾,并且使该带电微粒雾从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放出。另外,在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58从运转控制按钮37输入操作信号后,开始对温雾加热器42以及放电部50进行通电而生成温雾,并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另外,在通过温度传感器SE测量出的温雾加热器42的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例如128℃)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8停止向温雾加热器42进行通电以防止空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效果作用进行说明。
图4显示使用者按下操作运转控制按钮37而使温雾生成停止,并且使喷嘴保护部26转动至闭位置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出现随着残留在沸腾室42a中的水被温雾加热器42的余热加热而生成少许的温雾,并且生成的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的现象。如上所述,在喷嘴保护部26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前方被前方肋板26b罩住,雾喷嘴20的左右两侧被侧方肋板26c以及雾导向部23罩住。所以,在喷嘴保护部26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从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向前方以及左右两侧的进行被阻挡,该温雾被引导向(箭头Yi所示)雾喷嘴20的后方(排气通道26d)。然后,温雾通过排气通道26d从排气口26e向上方排出(箭头Yj所示)。这时,在雾导向部23、前方肋板26b、以及排气通道26d内,伴随温雾的温度降低容易生成结露。另外,即使在使喷嘴保护部26转动至开位置、并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的情况下,也会由于雾导向部23与温雾相比较温度较低,所以可能会在该雾导向部23的上表面生成结露。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这样的结露而生成的水(以下也称为[结露水])流向下方,并从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喷嘴盖22)之间的缝隙S流向收容容器65内。这时,从雾导向部23的上表面流下来的结露水、以及在雾导向部23的上表面生成的结露水通过放出孔23a流向收容容器65。所以,本实施方式可抑制结露水滞留在雾导向部23上。另外,也可以考虑使喷嘴保护部26位于闭位置,由此温雾自身在从缝隙S流向收容容器65内的同时,在该收容容器65内结露。
流入到收容容器65中的结露水、以及在收容容器65内生成的结露水通过倾斜部70汇集到中央部后,通过排出部71和第1排水管P2从排出口73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由于将雾喷嘴20以向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露出的形式进行配设而使温雾容易到达使用者,所以可以提高美容效果或者保养肌肤的效果。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在雾喷嘴20周围结露的水可能会从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之间的缝隙S进入美容器10的内部。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由于在美容器主体12的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下方配设有放电部50、加热机构部60、以及控制基板58等多个电子部件,所以最好能够抑制水的进入而使美容器10的内部保持低湿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收容容器65,并且使该收容容器65侧壁的各个上端部65b的全周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底座部件16的下表面16a)贴紧(密封)。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结露水或者温雾进入美容器10(美容器主体12)的装置内部,从而可以保护放电部50、加热机构部60、以及控制基板58等电子部件。
因此,基于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的效果如下。
(1)设置有抑制水(结露水以及温雾)进入美容器10的内部的收容容器65。所以,可以抑制水从上壳体13(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之间的缝隙S进入美容器10的内部。因此,可以提高防液性能、并且可以保护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的部件。
(2)收容容器65可以收纳从缝隙S进入的水,并且通过底座部件16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b贴紧。因此,可以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
(3)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可以将收容容器65内的水从排出73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的形式。所以,可以抑制收容的水滞留在收容容器65内,并且可以保持收容容器65的内部以及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周围的清洁。
(4)连结部72被连设在排出73上,且在该连结部72上连接有第1排水管P2以及第2排水管P3。所以,兼用构成用于将美容器10的供水机构部62(箱保持体33a、以及供水管P1)内的水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和用于排出收容容器65内的水的排出口,与分别设置不同的排出口相比较可以简化构成。
(5)收容容器65构成为对从缝隙S进入的水进行收容的容器。所以,可以收容(贮留)从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喷嘴盖22)之间的缝隙S进入(流下)的水,从而可以更确实地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
(6)在收容容器65上设置有排出部71,并且可以将水通过该排出部71和第1排水管P2从排出口73排出。所以,可以通过简单的构成将收容容器65内的水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
(7)具备雾放出口21的雾喷嘴20配设在比加热机构部60更靠上方的位置上,并且被收纳在收容容器65中。所以,可以更确实地将在雾喷嘴20(雾放出21)周围结露的水收容在收容容器65内,从而可以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
(8)在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喷嘴盖22)之间形成有缝隙S。所以,通过对因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之间的摩擦而使雾喷嘴20(喷嘴保护部26)的转动操作所须的力变大进行抑制,可以顺利地操作。
(9)通过连接部件66将波纹部件55连接在收容容器65内侧的底面65a上。另外,雾喷嘴20(喷嘴盖22)以能够转动的形式被形成在连接部件66上的轴承部68所支承。所以,可以将雾喷嘴20(喷嘴盖22)、用于支承雾喷嘴20的机构、以及用于将温雾向雾喷嘴20引导的波纹部件55全都收纳在收容容器65内。因此,可以通过收容容器65将易于生成结露的部位从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隔离,从而可以更确实地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
(10)将上部温雾引导部51和收容容器65形成为一体。所以,与将上部温雾引导部51和收容容器65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省去组装作业。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收容容器65和第1排水管P2分体构成并组装,也可以将这两者形成为一体。例如,如图7所示,整个收容容器65由弹性材料等形成,并且以与排出部71连续且延伸的形式形成有第1排水管P2。基于这样的构成,可以简化收容容器65以及第1排水管P2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倾斜部70也可以形成为,从位于左右两端的两个壁部中、没有形成排出部71一侧的壁部起往形成有排出部71一侧的壁部向下方倾斜的形式。另外,如图8(b)所示,也可以将倾斜部70形成为,在从位于左右两端的两个壁部起到排出部71为止的范围内向下方倾斜的形式。通过以这些形式来形成,可以使收容在收容容器65内的水汇集至排出部71并从该排出部71排出,从而可以进一步抑制水滞留在收容容器65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倾斜部70沿前后方向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倾斜部70设置在收容容器65的全周,且将收容容器65形成为擂钵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排出部71设置在收容容器65的最下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倾斜部70。但从抑制收容容器65内的水的滞留的观点来看,最好设置倾斜部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排出部71。但从抑制收容容器65内的水的滞留的观点来看,最好设置排出部7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收容容器65和上部温雾引导部51分开形成后再进行组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容容器65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例如,俯视来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椭圆形、圆形、或者正方形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容容器65也可以构成为,在不通过底座部件16的情况下直接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贴紧(密封)的形式。即使以这种形成来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容容器65也可以通过密封件等密封部件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或者底座部件16贴紧。即使以这种形成来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容容器65的壁部的上端部65b也可以局部地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底座部件16的下表面16a)贴紧。即使以这种形成来构成,也可以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内部。不过,最好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上端部65b的全周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13c(底座部件16的下表面16a)贴紧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密封件、并将该密封件填入底座部件16和雾喷嘴20之间的缝隙S中,以此来代替收容容器65。即使以这样的形式来构成,也可以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密封件起到抑制单元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设置有风扇、并使该风扇送出的空气从缝隙S吹出,以此来代替收容容器65。即使以这种形成来构成,也可以抑制水进入美容器10的装置内部。在这种情况下,该风扇起到抑制单元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主体箱11以及上壳体13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温雾加热器42使水(其他的液体也可)沸腾并且生成温雾,也可以使用通过超声波振动将液体雾化的装置或者利用静电雾化装置将液体雾化的装置等,来生成温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放出温雾的雾喷嘴20,也可以设置二个以上的雾喷嘴。这时,也可以将放出温雾的温雾喷嘴设置为多个的形式,或者也可以将放出冷雾的冷雾喷嘴设置为多个的形式。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温雾喷嘴和一个或者多个冷雾喷嘴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以将各个雾喷嘴收纳在收容容器65中的形式设置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静电雾化装置38a、以及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也可以与雾喷嘴20同时设置有放出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等的喷嘴、和放出保湿剂或者美白剂等药剂的喷嘴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温雾加热器42来加热而用于生成温雾的液体,也可以将含有保湿剂或者美白剂等的液体、或者含有芳香剂的液体贮留在供水箱33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冷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以代替温雾。
接着,关于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掌握的技术特征补记如下。
(1)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可以贮留液体的贮留箱;对供给来的液体进行雾化的雾发生机构;和放出所述雾的雾放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收容单元,该收容单元可以对要进入所述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行收容。
(2)根据补记(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单元构成为,可以将所述收容的液体向所述雾发生装置的外部排出的形式。

Claims (3)

1.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
对液体进行雾化的雾发生机构:
贮留箱,可贮留液体;
供液机构,其将贮留在所述贮留箱中的液体供给至所述雾发生机构;
与所述雾发生机构连接、并向所述雾发生机构的上方引导雾的下部温雾引导部以及上部雾引导部;和
雾喷嘴,经由波纹部件与所述上部雾引导部的上端侧连结,该雾喷嘴具有向外部放出所述雾的雾放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
箱部件,由主体箱和上壳体构成,该主体箱形成为有底筒状,将所述雾发生装置主体收容,该上壳体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箱的上面,
在所述上壳体上安装有底座部件,在底座部件上经由支承轴可转动地安装有所述雾喷嘴,
在所述箱部件内且所述雾喷嘴的下方设置有收容容器,该收容容器形成为有底大致箱状,将在所述雾喷嘴的周围结露而要进入所述雾发生装置的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行收容,
所述雾喷嘴被收纳在所述收容容器中,
所述收容容器的各侧壁的上端部沿着全周紧贴在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容器具备用于排出所述收容的液体的排出部,所述排出部被连接在将供液机构内的液体向所述雾发生装置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上,而所述供液机构将所述液体供给至雾发生机构。
3.一种美容装置,放出雾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
CN201110081563.4A 2010-03-26 2011-03-25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8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2109A JP5117525B2 (ja) 2010-03-26 2010-03-26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JP2010-072109 2010-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8037A CN102198037A (zh) 2011-09-28
CN102198037B true CN102198037B (zh) 2014-10-01

Family

ID=4465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156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8037B (zh) 2010-03-26 2011-03-25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17525B2 (zh)
CN (1) CN1021980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5174B2 (ja) * 2012-09-18 2016-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204424687U (zh) * 2012-09-18 2015-06-24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装置
JP5863608B2 (ja) * 2012-09-18 2016-0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TR201808138T4 (tr) * 2013-08-16 2018-07-23 Vectura Gmbh Bir inhalasyon cihazı için dozlama sistemi.
CN104353163B (zh) * 2014-03-31 2017-11-14 国医华科(苏州)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清肺美容仪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1069A (zh) * 2007-05-31 2010-02-0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美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654Y2 (ja) * 1990-10-22 1994-03-16 汝南 林 顔のサウナ機
JPH0868552A (ja) * 1994-08-30 1996-03-1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加湿機
JP4416123B2 (ja) * 2004-07-27 2010-02-17 ヤマハリビングテック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の配管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1069A (zh) * 2007-05-31 2010-02-0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美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4-65538U 1992.06.08
JP特开2006-034618A 2006.02.09
JP特开平8-68552A 1996.03.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8037A (zh) 2011-09-28
JP5117525B2 (ja) 2013-01-16
JP2011200539A (ja)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8037B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KR20060050107A (ko) 이미용용 증기 발생 장치
CN113818224B (zh) 蒸汽式除皱设备
KR101093852B1 (ko) 미용가습기
JP4661893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5081681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08295813A (ja) 美容器
JP5335466B2 (ja) 美容装置
JPWO2012147221A1 (ja) エアフレッシュナー
CN101543653A (zh) 芳香发生装置及雾发生装置
KR101459337B1 (ko) 음이온 발생 기능을 갖는 스팀 분사 피부 미용 기기
KR20170062463A (ko) 공기 가습을 위한 수적 생성 장치 및 이런 장치를 갖는 가습 시스템
KR100654858B1 (ko) 스팀 청소기 및 이를 위한 스팀 발생기
KR101336896B1 (ko) 기화식 가습기
JP5193900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CN102198038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CN102028613B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JP5313953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CN102198039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CN102198040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JP2010187767A (ja) 美容装置
KR101304074B1 (ko) 가습기
KR20200053835A (ko) 휴대용 방제장치
WO2021240937A1 (ja) ミストノズルおよび美容装置
JP5462707B2 (ja) 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4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418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City gate door really true 1006 bit characters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kamato city characters really 1048 times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