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2440B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2440B
CN102192440B CN2010101430367A CN201010143036A CN102192440B CN 102192440 B CN102192440 B CN 102192440B CN 2010101430367 A CN2010101430367 A CN 2010101430367A CN 201010143036 A CN201010143036 A CN 201010143036A CN 102192440 B CN102192440 B CN 102192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module backlight
limit
incidence surface
exti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30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2440A (zh
Inventor
张良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1430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92440B/zh
Priority to US13/008,022 priority patent/US8568013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192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2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4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8Redirecting mea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及一发光单元。导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弯曲凸面、一第一平面、一第二弯曲凸面及一第二平面。第一表面具有一可视区。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入光面、第一弯曲凸面、第一平面、第二弯曲凸面及第二平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平面连接第一弯曲凸面与入光面;第二平面连接第二弯曲凸面与入光面;入光面连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发光单元配置于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光束,其中光束用以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且用以经由第一表面之可视区传递至导光板外。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已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液晶显示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低耗电功率、厚度薄的优点,因此液晶显示器已逐渐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
液晶显示器具有一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及一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其中背光模组配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面,并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依据发光元件的配置位置,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sidetype backlight module),其中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是利用导光板(lightguide plate)导引配置于导光板一侧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再者,依照所采用的发光元件的类型又可分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背光模组与冷阴极荧光灯管背光模组。
在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中,在导光板一侧之入光面旁会配置有呈直线排列且彼此保持间距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这些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出多道光束,其经由导光板之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较高的指向性(directivity),其出光角度有限,因此导光板于靠近发光二极管且落在出光角度范围内的区域会形成亮区,且在出光角度范围外的区域会形成暗区,这些亮区与暗区会导致导光板所提供的面光源不均匀,这就是所谓的亮点(hot spot)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不断提升,因此配置于导光板之入光面一侧的发光二极管之数量便可以较少。然而,当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减少时,相邻两发光二极管的间距便会增大,这会导致暗区的面积变大,亦即使亮点现象更严重,进而使面光源更加不均匀。
美国专利第7492346号及其专利家族美国专利第7088333号、美国专利公开第20040183774号及美国专利公开第20090160758号揭露了一种导光板,具有入光部、导光部及出光部。入光部位于导光板的角落,且导光部具有两弯折边缘。中国台湾专利第I224182号揭露了一种导光板,具有厚侧边。导光板凹面为斜面与曲面结合,可将发光体发出的光导入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I249053号揭露了一种导光板,具有混光结构及出光部,混光结构包括光发散体及光收敛体,而光发散体的边缘为直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公开第200510034654号揭露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及反射罩。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角落,反射罩用以将光源发出之光束导入导光板之入光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此背光模组可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及一发光单元。导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弯曲凸面、一第一平面、一第二弯曲凸面及一第二平面。第一表面具有一可视区。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弯曲凸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平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连接第一弯曲凸面与入光面。第二弯曲凸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二平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连接第二弯曲凸面与入光面。入光面连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第一弯曲凸面之与第一平面相接的一第一端至可视区的距离大于第一弯曲凸面之远离第一平面的一第二端至可视区的距离。第二弯曲凸面之与第二平面相接的一第三端至可视区的距离大于第二弯曲凸面之远离第二平面的一第四端至可视区的距离。发光单元配置于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一光束,其中光束用以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且用以经由第一表面之可视区传递至导光板外。
承接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
一第一表面,具有一可视区;
一第二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
一入光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一第一弯曲凸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一第一平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连接该第一弯曲凸面与该入光面;
一第二弯曲凸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以及
一第二平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连接该第二弯曲凸面与该入光面,其中该入光面连接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二平面,该第一弯曲凸面的与该第一平面相接的一第一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大于该第一弯曲凸面的远离该第一平面的一第二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该第二弯曲凸面的与该第二平面相接的一第三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大于该第二弯曲凸面的远离该第二平面的一第四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以及
一发光单元,配置于该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一光束,其中该光束用以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中,且用以经由该第一表面的该可视区传递至该导光板外。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位于该导光板的一角落。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可视区具有相连接之一第一边及一第二边,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相接处形成一不等于180度的夹角,该入光面位于该发光单元与该夹角之间,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一弯曲凸面位于该第一边的一侧,且该第二平面与该第二弯曲凸面位于该第二边的一侧。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凸面相对于该第一边的斜率的绝对值由该第二端往该第一端递减,且该第二弯曲凸面相对于该第二边的斜率的绝对值由该第四端往该第三端递减。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凸面在该第一端的该斜率趋近于或等于该第一平面相对于该第一边的斜率,且该第二弯曲凸面在该第三端的该斜率趋近于或等于该第二平面相对于该第二边的斜率。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该夹角大致上等于90度,且该第一边的长度大于该第二边的长度。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面大致上平行于该第一边,该第二平面大致上平行于该第二边,且该第一边大致上垂直于该第二边。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可视区为一矩形区域,且该入光面与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可视区的一对角线的延伸线上。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可视区的该对角线的该延伸线大致上垂直于该入光面。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反射单元,配置于该第二表面的一侧。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吸光单元,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与该反射单元之间,且位于该反射单元的邻近该入光面的一角落上。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单元为涂布于该反射单元上的一吸光材料。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单元为一图案化吸光单元,且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在该反射单元上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比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为涂布于该反射单元上的一吸光材料。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且该些吸光图案的面积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且该些吸光图案的间距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增。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且该些吸光图案的数量密度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外框,包覆该导光板的边缘,且覆盖该第一表面的该可视区以外的部分。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可具有下列优点或功效之至少其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由于导光板在入光面两侧具有第一平面、第一弯曲凸面、第二平面及第二弯曲凸面,因此来自入光面之光束可被均匀地传递至导光板之远离入光面的部分,所以本发明之实施例之背光模组可以提供均匀度较佳的面光源。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的***图。
图1B为图1A中之发光单元与导光板的上视图。
图1C为图1A之***图沿着图1B之可视区之对角线D及其延伸线切开的剖面图。
图2为代表图1B之第一弯曲凸面240的曲线图。
图3为图1A与图1C中之散热片的立体图。
图4绘示图1A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5绘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6绘示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7绘示本发明之再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8A绘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8B绘示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9绘示本发明之再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10绘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之吸光单元。
图11绘示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之散热片的立体图。
100:背光模组
120:反射单元
130:发光单元
132:光束
140、140a、140b、140c、140d、140e、140f、140g:吸光单元
142a、142b、142c、142d、142e、142g:吸光图案
150、150h:散热片
152:弯折部
154:灯罩部
156:平板部
158、158h、280、290、S、S’:侧边
160:外框
162:内表面
170、170a、170b、170c、170d:光学膜片
200:导光板
205:光散射微结构
210:第一表面
220:第二表面
230:入光面
240:第一弯曲凸面
250:第一平面
260:第二弯曲凸面
270:第二平面
A:可视区
D:对角线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E3:第三端
E4:第四端
L1、L2、L3、L4:距离
M1、M2、W1、W2:长度
N1:第一边
N2:第二边
α、β、θ、φ: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A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图,图1B为图1A中的发光单元与导光板的上视图,而图1C为图1A的***图沿着图1B的可视区的对角线D及其延伸线切开的剖面图,其中图1A、图1B、图1C的方向可参考图中的X、Y、Z直角座标。请参照图1A至图1C,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包括一导光板200及一发光单元130。导光板200具有一第一表面210、一第二表面220、一入光面230、一第一弯曲凸面240、一第一平面250、一第二弯曲凸面260及一第二平面270。第一表面210具有一可视区A。第二表面220相对于第一表面210。入光面230连接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第一弯曲凸面240连接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第一平面250连接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且连接第一弯曲凸面240与入光面230。第二弯曲凸面260连接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第二平面270连接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且连接第二弯曲凸面260与入光面230。入光面230连接第一平面250与第二平面270。第一弯曲凸面240之与第一平面250相接的一第一端E1至可视区A的距离L1大于第一弯曲凸面240的远离第一平面250的一第二端E2至可视区A的距离L2。第二弯曲凸面260的与第二平面270相接的一第三端E3至可视区A的距离L3大于第二弯曲凸面260的远离第二平面270的一第四端E4至可视区A的距离L4。
发光单元130配置于入光面230旁,且用以发出一光束132。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30可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束132用以经由入光面230进入导光板200中,且用以经由第一表面210的可视区A传递至导光板200外。具体而言,由入光面230进入导光板200中的光束132可持续地被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全反射。然而,导光板的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的至少其一上(图1C是以第二表面220上为例)可配置有数个光散射微结构205,以破坏全反射,如此一来,部分光束132便可被光散射微结构205散射至第一表面210,并穿透第一表面210的可视区A而传递至导光板200外。此外,另一部分光束132则可被光散射微结构205散射至配置于第二表面220之一侧的反射单元120,而反射单元120则将光束132反射,以使光束依序穿透第二表面220及第一表面210的可视区A,其中反射单元120例如为反射片。此外,可视区A定义为导光板200的第一表面210上的出光区域,且由此区域出射的光束132能够传递至背光模组100外而让使用视观察到。
在本实施例中,入光面230位于导光板200的一角落。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视区A具有相连接之一第一边N1及一第二边N2,第一边N1与第二边N2的相接处形成一不等于180度的夹角φ,而图1B是以第一边N1垂直第二边N2为例,即夹角φ例如等于90度。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入光面230位于发光单元130与夹角φ之间,第一平面250与第一弯曲凸面240位于第一边N1的一侧,且第二平面270与第二弯曲凸面260位于第二边N2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凸面240相对于第一边N1的斜率的绝对值由第二端E2往第一端E1递减,且第二弯曲凸面260相对于第二边N2的斜率的绝对值由第四端E4往第三端E3递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凸面240在第一端E1的斜率趋近于或等于第一平面250相对于第一边N1的斜率,且第二弯曲凸面260在第三端E3的斜率趋近于或等于第二平面270相对于第二边N2的斜率。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250大致上平行于第一边N1,所以第一平面250相对于第一边N1的斜率为0,因此第一弯曲凸面240在第一端E1之相对于第一边N1的斜率趋近于或等于0。同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平面270大致上平行于第二边N2,所以第二平面270相对于第二边N2的斜率为0,因此第二弯曲凸面260在第三端E3之相对于第二边N2的斜率趋近于或等于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凸面240在图1B之X-Y平面上可以用下列数学式来描述:
X = C 1 ( Y + K 1 ) Q 1 + K 2
其中,X与Y分别为X座标值与Y座标值,而C1、K1、Q1及K2皆为常数,且C1、K1、Q1及K2的数值可视实际使用需求来决定。当导光板200的侧边280之长度W1、距离L1,距离L2及第一平面250在X-Y平面上的长度M1决定了之后,第一端E1与第二端E2的位置已决定,在要求第二端E2的斜率趋近于或等于第一平面250的斜率的条件下,即可求得适合代表第一弯曲凸面240的数学式及曲线(如图2所绘示)。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端E2的斜率等于第一平面250的斜率的情况可因导光板200在射出成型时第二端E2处易呈现平滑状态而自然形成,或者亦可经由加工而将原本不完全平泽的第二端E2处磨成平滑状态。
同理,第二弯曲凸面260在图1B之X-Y平面上亦可以用下列数学式来描述:
Y = C 2 ( X + K 3 ) Q 2 + K 4
其中,X与Y分别为X座标值与Y座标值,而C2、K3、Q2及K4皆为常数,且C2、K3、Q2及K4的数值可视实际使用需求来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250大致上垂直于第二平面270,即第一平面250与第二平面270的夹角θ大致上等于90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N1的长度大于第二边N2的长度。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可视区A例如为一矩形区域,即由第一边N1、第二边N2、第三边N3与第四边N4所围绕而成。入光面230与发光单元130位于可视区A的一对角线D之延伸线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视区A的对角线D之延伸线大致上垂直于入光面2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M1与对角线D之延伸线之夹角α=tan-1(W1/W2),其中W2为导光板200之侧边290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侧边290大致上垂直于侧边280。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介于30度与60度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θ=90度,因此第二平面270与对角线D之延伸线的夹角β亦介于30度与60度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长度M1不等于长度M2。长度M1与长度W2可符合下列关系式:
M1=K5*W2,其中K5为常数。
长度M2与长度W1可符合下列关系式:
M2=K6*W1,其中K6为常数。
长度W3与长度W1可符合下列关系式:
W3=K7*W1,其中K7为常数。
长度W4与长度W2可符合下列关系式:
W4=K8*W2,其中K8为常数。
上述常数K5、K6、K7、K8皆小于1,且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作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更包括一散热片150,散热片150包括一平板部156、一灯罩部154及至少一弯折部152(在图1A与图3中是以二弯折部152为例)。反射单元120配置于第二表面220与平板部156之间,发光单元130配置于灯罩部154内,而这些弯折部152分别弯折至导光板200的第一平面250与第二平面270旁,以增加散热片150的散热面积。藉由采用散热片150,发光单元130所产生的热能便能够有效率地被导引至背光模组100外,如此便能够增加发光单元130的亮度,并提升发光单元130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50之相对于灯罩部154的一侧边158呈弧状,以增进散热片150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更包括一外框160,包覆导光板200的边缘,且覆盖第一表面210的可视区A以外的部分。外框160例如为一胶框。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60的一内表面162可环绕第一平面250、第一弯曲凸面240、侧边280、侧边290、第二弯曲凸面260、第二平面270及入光面23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内表面162随着第一平面250、第一弯曲凸面240、侧边280、侧边290、第二弯曲凸面260及第二平面270的形状延伸及弯曲。
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中,由于导光板200在入光面230两侧具有第一平面250、第一弯曲凸面240、第二平面270及第二弯曲凸面260,因此来自入光面230的光束132可被均匀地传递至导光板的可视区A的远离入光面230的部分,所以背光模组100可以提供均匀度较佳的面光源。具体而言,第一平面250、第一弯曲凸面240、第二平面270及第二弯曲凸面260可将部分光束132反射至可视区A的离入光面230较远的部分,或者是藉由外框160之内表面162的邻近第一平面250、第一弯曲凸面240、第二平面270及第二弯曲凸面260的部分将光束132反射至可视区A的离入光面230较远的部分,如此一来,便能提升面光源的均匀度。此外,第一弯曲凸面240与第二弯曲凸面260可增加光束132于导光板230内部的传递距离,进而增加可视区A的面积。再者,第一弯曲凸面240与第二弯曲凸面260的设计亦可有效提升可视区A的邻近第一边N1与第二边N2处的亮度均匀度。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采用角落入光的方式(因入光面230配置于导光板200的角落),因此可减少发光单元130所具有的发光二极管或其他发光元件的数量,进而降低发光单元130的成本。此外,由于发光单元130配置于导光板200的角落上,而不是如现有背光模组是配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边上,因此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不会有现有背光模组的热点现象。藉由适当调整光散射微结构205的分布状态,可使从可视区A出射之面光源具有良好的均匀度。
为了增加背光模组10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度与辉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于第一表面210上配置至少一光学膜片170(在图1A中是以四个光学膜片170a、170b、170c、170d为例),其中光学膜片170a与光学膜片170d例如为扩散片,而光学膜片170b与光学膜片170c例如为棱镜片,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为了避免可视区A的靠近入光面230的角落的亮度过亮,可将一吸光单元140(如图1A、图1C与图4所绘示)配置于第二表面220与反射单元120之间,且使吸光单元140位于反射单元120的邻近入光面230的一角落上。如此一来,吸光单元140便可以吸收至少部分的导光板200的靠近入光面230处的强度过强的光束132,以有效提升面光源的均匀度。
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单元140为涂布于反射单元120上的一吸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由靠近入光面230处朝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减。由于越靠近入光面230处的光束132的强度越强,因此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采用上述的递减方式可使靠近入光面230处的面光源的强度仍维持均匀。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的递减可藉由吸光材料中的吸光成分的浓度的递减来达成,或藉由吸光材料的厚度的递减来达成。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单元140的平均光吸收率是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或等于80%,而平均光吸收率的定义为吸光单元140上各个位置的光吸收率的总合除以吸光单元140的总面积。如此一来,可使面光源的均匀度达到良好的状态。补充说明一点,吸光单元的平均光吸收率不限于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或等于80%,于其他实施例中平均光吸收率亦可依实际的状况落在不同的范围内。
图5绘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与图1B的背光模组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在于吸光单元。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吸光单元140a为一图案化吸光单元,且吸光单元140a在反射单元120上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比由靠近入光面230(如图1A至图1C所绘示)处(即靠近反射单元120的侧边S处)朝向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减。如此一来,便能够使位于可视区A(如图1B所绘示)的靠近入光面230的角落处的面光源仍维持在良好的均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单元140a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142a,且这些吸光图案142a的面积由靠近入光面230处朝向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减。
图6绘示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b与图5的吸光单元140a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在于吸光图案的形状不同。在图5中,吸光图案142a例如呈圆形,而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图案142b例如呈多边形,而图6是以四边形为例。
图7绘示本发明之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c与图5的吸光单元140a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吸光图案142c的面积大致上相同,然而,这些吸光图案142c的数量密度由靠近入光面230(如图1A至图1C所绘示)处朝向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减。
图8A绘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8A,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d与图6的吸光单元140b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吸光图案142d的形状呈长条形,且这些吸光图案142d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由靠近入光面230(如图1A至图1C所绘示)处往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减。
图8B绘示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8B,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e与图8A的吸光单元140d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在于吸光图案的延伸方向不同。在图8A中,吸光图案142d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平行于反射单元120的侧边S’。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图案142e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垂直于侧边S。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吸光图案的大小、方向与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光图案的大小、方向与形状亦可以呈现其他的样态。
图9绘示本发明之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f与图2B的吸光单元14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为吸光单元140f为图案化吸光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单元140f例如呈网状,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光单元亦可以呈其他连续或不连续的图案。此外,吸光单元140f与图4的吸光单元140的相同之处为,吸光单元140f亦为涂布于反射单元上的吸光材料,且此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由靠近入光面230处(如图1A至图1C所绘示)朝向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减,亦即如图1A至图1C及图4的实施例所述藉由吸光成分的浓度与吸光材料的厚度的改变来达成。
图10绘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单元的角落及其上的吸光单元。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g与图7的吸光单元140c类似。本实施例的吸光单元140g的数个吸光图案142g的间距由靠近入光面230(如图1A至图1C所绘示)处朝向远离入光面230处递增。
图11绘示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散热片的立体图。请参照图11,本实施例的散热片150h与图3的散热片15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在于散热片150h的相对于灯罩部154的侧边158h呈直线状。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散热片的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片亦可呈其他适当的形状。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实施例之背光模组可具有下列优点或功效之至少其一。在本发明之实施例之背光模组中,由于导光板在入光面两侧具有第一平面、第一弯曲凸面、第二平面及第二弯曲凸面,因此来自入光面的光束可被均匀地传递至导光板之远离入光面的部分,所以本发明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可以提供均匀度较佳的面光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申请专利范围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

Claims (2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
一第一表面,具有一可视区;
一第二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
一入光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一第一弯曲凸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一第一平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连接该第一弯曲凸面与该入光面;
一第二弯曲凸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以及
一第二平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连接该第二弯曲凸面与该入光面,其中该入光面连接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二平面,该第一弯曲凸面的与该第一平面相接的一第一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大于该第一弯曲凸面的远离该第一平面的一第二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该第二弯曲凸面的与该第二平面相接的一第三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大于该第二弯曲凸面的远离该第二平面的一第四端至该可视区的距离;
以及
一发光单元,配置于该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一光束,其中该光束用以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中,且用以经由该第一表面的该可视区传递至该导光板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位于该导光板的一角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可视区具有相连接之一第一边及一第二边,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相接处形成一不等于180度的夹角,该入光面位于该发光单元与该夹角之间,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一弯曲凸面位于该第一边的一侧,且该第二平面与该第二弯曲凸面位于该第二边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凸面相对于该第一边的斜率的绝对值由该第二端往该第一端递减,且该第二弯曲凸面相对于该第二边的斜率的绝对值由该第四端往该第三端递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凸面在该第一端的该斜率趋近于或等于该第一平面相对于该第一边的斜率,且该第二弯曲凸面在该第三端的该斜率趋近于或等于该第二平面相对于该第二边的斜率。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该夹角大致上等于90度,且该第一边的长度大于该第二边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面大致上平行于该第一边,该第二平面大致上平行于该第二边,且该第一边大致上垂直于该第二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可视区为一矩形区域,且该入光面与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可视区的一对角线的延伸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可视区的该对角线的该延伸线大致上垂直于该入光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反射单元,配置于该第二表面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吸光单元,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与该反射单元之间,且位于该反射单元的邻近该入光面的一角落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单元为涂布于该反射单元上的一吸光材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单元为一图案化吸光单元,且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在该反射单元上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比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为涂布于该反射单元上的一吸光材料。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吸光材料的光吸收率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且该些吸光图案的面积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且该些吸光图案的间距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增。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吸光单元包括数个彼此分离的吸光图案,且该些吸光图案的数量密度由靠近该入光面处朝向远离该入光面处递减。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外框,包覆该导光板的边缘,且覆盖该第一表面的该可视区以外的部分。
CN2010101430367A 2010-03-19 2010-03-19 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430367A CN102192440B (zh) 2010-03-19 2010-03-19 背光模组
US13/008,022 US8568013B2 (en) 2010-03-19 2011-01-18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430367A CN102192440B (zh) 2010-03-19 2010-03-19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440A CN102192440A (zh) 2011-09-21
CN102192440B true CN102192440B (zh) 2012-07-04

Family

ID=4460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303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440B (zh) 2010-03-19 2010-03-19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568013B2 (zh)
CN (1) CN1021924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3693A (zh) * 2011-10-14 2012-01-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TWI448787B (zh) * 2011-12-23 2014-08-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CN102620205B (zh) * 2012-03-27 2014-06-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液晶显示器
US20150077643A1 (en) * 2012-04-03 2015-03-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TWI557452B (zh) * 2012-11-20 2016-11-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CN108693591B (zh) * 2017-04-07 2021-08-2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
US10823895B2 (en) 2014-01-29 2020-11-03 E Ink Holdings Inc. Light-emitting module
KR102130280B1 (ko) * 2014-06-25 2020-07-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3040605B1 (en) * 2015-01-02 2021-03-03 Goodrich Lighting Systems GmbH Light unit with an extended light emission surface
TW201643485A (zh) * 2015-06-01 2016-12-16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CN105204108B (zh) * 2015-10-08 2018-03-13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侧入式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2463846B1 (ko) * 2015-12-30 2022-11-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2440140B1 (ko) * 2015-12-30 2022-09-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시야각 선택형 백 라이트 유닛
KR102569966B1 (ko) * 2016-08-02 2023-08-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I732663B (zh) 2020-08-24 2021-07-0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組件及其發光觸控組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4839A (zh) * 2008-06-26 2009-12-30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导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88333B1 (en) * 1999-03-12 2006-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urface light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JP4266551B2 (ja) * 2000-12-14 2009-05-20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光偏向素子
TWI224182B (en) 2003-01-02 2004-11-21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Surface light source structure
TWI249053B (en) 2004-08-27 2006-02-11 Jemitek 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US20060104089A1 (en) * 2004-11-18 2006-05-18 Tsinghua University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0555037C (zh) 2005-05-13 2009-10-28 清华大学 背光模组
CN101295099A (zh) * 2007-04-25 2008-10-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结构
KR100897804B1 (ko) * 2007-08-07 2009-05-15 (주)비젼텍 패턴이 형성된 백라이트 유닛용 도광판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4839A (zh) * 2008-06-26 2009-12-30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导光板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9-043708A 2009.02.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68013B2 (en) 2013-10-29
US20110228560A1 (en) 2011-09-22
CN102192440A (zh)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2440B (zh) 背光模组
US9766391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US7156548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v-shaped grooves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orporating same
KR10194344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조명 시스템
US977840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JP5667888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JP5429633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06003409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V-shaped grooves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KR20100002112A (ko) 조명 장치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JP4205932B2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307510A (zh) 面光源装置
CN102597605A (zh) 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CN102269839A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KR20110086632A (ko) 면 광원 장치 및 그것에 이용하는 도광체
US9223079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WO2014154128A1 (en) Light guide module
US10185071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4127076B2 (ja) 光学素子用バックライト
US1028163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375705B (zh) 光源模组
US20110157867A1 (en) Diffusion plate having microstructures with two lengthy and slant faces applied for backlight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CN107193065B (zh) 一种透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
JP2001093317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10294593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