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4831A -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4831A
CN102014831A CN2009801151218A CN200980115121A CN102014831A CN 102014831 A CN102014831 A CN 102014831A CN 2009801151218 A CN2009801151218 A CN 2009801151218A CN 200980115121 A CN200980115121 A CN 200980115121A CN 102014831 A CN102014831 A CN 102014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tions
temperature material
temperature
absorber
heat bo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51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4831B (zh
Inventor
井畑健
浅野丽
堀江结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o Pap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o Pap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93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22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93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57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43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793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08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288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o Paper Corp filed Critical Daio Pap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14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4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4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4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with wetness indicator or alar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度变化效率优异并能够实现更快且更大的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所述课题通过如下的手段来解决,即,在吸收体(56)中形成有沿表背方向贯通的袋部(57),所述袋部(57)包括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CL)到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L5)的20%的部位,并且在该袋部(57)内配置有用于通过与尿的接触来对尿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40)。

Description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所谓如厕训练(toilet-training)的一次性尿布、一次性吸收衬垫等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如厕训练用的一次性尿布,为了使穿用者产生排尿知觉,通常在使尿接触到肌肤后因潮湿而加强不适感等方面下工夫,但这可能会导致肌肤浸泡及斑疹,所以正在开发在使尿远离肌肤的同时还能使穿用者有排尿知觉的技术。
该代表性的技术是,利用了如山梨糖醇等那样通过与尿接触而给尿带来温度变化的物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提出,将包含有山梨糖醇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件配置于吸收元件的靠近身体的一侧。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提出,将在浸透性层与非浸透性层之间夹持有山梨糖醇等温度变化物质的元件配置于吸收性芯层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3922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3830901号公报
但是,所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一次性尿布中尽管温度变化物质的使用量较大,但其温度变化在变化程度和变化速度方面均不充分。因此,穿用现有的一次性尿布时,即使穿用者有排尿知觉,但告知的比率较低,例如,即使是当前市售的加入了冷却物质的如厕训练用一次性尿布,其告知比率较高,但也仅为40%左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是,提供能够使温度变化效率更优异并实现更快且更大的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者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获得了如下的见解。即,当使吸收体中仅仅含有温度变化物质时,保持在吸收体中的未与温度变化物质接触的尿不仅阻碍了温度变化,而且,即使吸收体内借助温度变化物质发生了温度变化作用,其温度变化也会在吸收体本来具有的绝热作用下受阻。另外,为了借助温度变化物质高效地发生温度变化作用,乍一看,应优选在排尿部位配置温度变化物质,但排尿部位是最为连续地供尿的部位,因此,由先供给的尿产生的温度变化会被后供给的尿的温度弱化或抵消。而且,这些现象对温度变化性能的影响极大。本发明即根据上述的见解而作出的。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
一种一次性吸收性物品,该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具有:自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的前侧部分;和自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后侧延伸的后侧部分;
还具有将吸收体夹设在透液性表面片与背面侧片之间而形成的吸收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30%~48%,
在所述吸收体中形成有袋部,所述袋部的厚度为其周围区域厚度的0%~50%,所述袋部包括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到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的20%的部分,并且所述袋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吸收体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物品全长的5%~30%,
在所述袋部内配置有用于通过与尿接触来对尿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
(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中,使排尿时透过表面片并被吸收于吸收体中的尿在因扩散作用而充分移动至前侧后,与袋部内的温度变化物质接触。由此,使袋部内发生温度变化,该温度变化不经由吸收体而传递至穿用者的腹侧部分。这样,当形成为经充分扩散移动后的尿有助于温度变化的构造时,能够避免发生如现有那样由先供给的尿产生的温度变化被后供给的尿的温度弱化或抵消的现象,从而发生与温度变化物质的使用量相适应的温度变化。并且,因为其充分的温度变化发生于袋部(表背贯通部),所以能够向身体高效地传递。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做成温度变化效率优异并可实现更快且更大的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溶解于尿中而引发吸热反应以使尿冷却,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在温度20℃的100ml水中的溶解度为30g以上,
所述袋部内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定量为500~1000g/m2
所述袋部的总面积为2500~8000mm2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能够在所述吸收体中产生的热量变化总量为20cal以上,
具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为1cal/cm2以上。
(作用效果)
在这样尺寸的袋部内,通过使用这样的性能和数量的温度变化物质,能够使上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在通过温度变化物质溶解到尿中而发生温度变化的物质的情形下,明显出现了如下的问题,即,当供给至袋部的尿量刚好使袋部的温度变化物质几乎全部溶解时,温度已发生变化的尿未被任何东西保持,因而会向周围扩散。但是,因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构造有助于经充分扩散移动后的尿发生温度变化,所以袋部的温度变化物质的一部分尚未溶解,从而能够保持已发生温度变化的尿。并且,保持在温度变化物质内的尿在其后还渐渐地进行温度变化物质的溶解,因此温度变化能够更可靠地传递给穿用者。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含有120~200g/m2的亲水性纤维和170~220g/m2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含量高于所述亲水性纤维的含量。
(作用效果)
由于袋部自身的吸收量少或完全不吸收,因此当供给尿量多时,已发生温度变化的尿中的、未被保持于袋部的那部分会向周围扩散,导致温度变化向穿用者的传递变得不充分。但是,当亲水性纤维的使用量少于高吸收性聚合物时,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膨胀为凝胶状后,降低了吸收体内的液扩散性,因此,至少在吸收体的靠近排尿口的位置且在与袋部交界的边界附近,供给至袋部并发生了温度变化的尿不返回到吸收体内也不扩散。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被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置于所述袋部内。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与所述吸收体的其他区域相比,在所述袋部周围的至少所述袋部的前端部附近最高密度地配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
(作用效果)
在袋部的周围,在至少对准穿用者腹部的袋部的前端部附近高密度地配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时,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吸收并保持将要扩散的已发生了温度变化的尿,从而能够停留在穿用者的腹部周边,因此较为优选。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通过与水分接触而发生颜色变化的***指示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所述袋部重叠,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具有吸湿性。
(作用效果)
在如厕训练用尿布中也大多并用***指示器,以向穿用者传递已排尿信息,但当***指示器被设置为与吸收体的袋部重叠时,以少量的尿也能够良好地变色,因此较为优选。在此,当温度变化物质具有吸湿性时,不会因保管中与空气中的水分(湿气)接触,或者因使用中与穿用者的汗或从身体散发出的水分接触从而在未***的情况下***指示器发生变色。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袋部被收纳在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至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的0%~40%的范围内,并且前后方向长度为物品全长的10%~20%,并且宽度为吸收体全宽的25%~60%。
(作用效果)
当这样构成时,充分大小的袋部大致位于穿用者的腹部或下腹部。并且,穿用者的腹部或下腹部在身体表面相对地鼓出,因而易于接近袋部内的温度变化部位。因此,袋部内的温度变化容易传递给穿用者。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30%~48%,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5%~45%,
所述袋部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5%~45%,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0%~40%,而且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并且所述袋部的宽度为吸收体全宽的25%~60%。
(作用效果)
这样,当将容纳有温度变化物质的袋部设置于也包括排尿位置的位置上时,无论是在尿量少还是多的情况下,都能够发生充分的温度变化,因此较为优选。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30%~48%,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5%~45%,
所述袋部以包围所述吸收体的中央区域的方式形成为环状,所述袋部的线宽为物品全长的5%~10%,所述中央区域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15%~35%,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15%~35%,而且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并且所述中央区域的宽度为吸收体全宽的40%~75%。
(作用效果)
被吸收于吸收体中的尿从***位置大致均等地向整个周围扩散,因此,当将容纳有温度变化物质的袋部以包围所述中央区域的方式设置为环状时,能够使更多的尿与袋部内的温度变化物质发生接触,或者即使尿的扩散方向发生偏移,也能够可靠地与袋部内的温度变化物质发生接触,故较为优选。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被配置为,不含有或者少量含有处于至少能够在平面方向自由移动的状态的粒子状成分,而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大部分不发生移动。
(作用效果)
如现有技术那样,当以粉粒体状的状态非固定地含有温度变化物质时,在产品的流通过程或使用中,温度变化物质从预定部位进行移动,由于供给温度变化物质的尿不足以及温度变化不能充分地传递给身体等原因,温度变化有可能不充分。对此,如上所述,在吸收性物品内部将温度变化物质配置为不含有或者少量含有固体状且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的粒子状部分,由此使大部分的温度变化物质不会移动。因此,能够发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
<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整个所述吸收体被包装片包裹着,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热粘接于所述吸收体和所述包装片中的至少一方。
(作用效果)
温度变化物质通过与水分的接触而带来温度变化。因此,为了提高与水分的接触效率,为了将已发生温度变化的水分保持在更靠近肌肤的部位,以及为了使温度变化物质不与肌肤直接接触,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位优选为配置于表面片与包装片之间的片材,或者为包装片。
<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被热粘接起来,并且将该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弄碎。
(作用效果)
通过这样将温度变化物质热粘接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能够将温度变化物质可靠地保持在预定位置上而难以移动。因此,能够发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另外,通过将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弄碎,能够降低由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造成的硬质化。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一部分的温度变化物质被粉碎而从热粘接对象部件脱落下来。此外,“热粘接”一词的含义是指,温度变化物质以熔融状态附着于对象(吸收体)上之后而发生固化,且固化体固定在对象上的状态。
<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夹持于分别位于其表面侧和背面侧的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之间,并且其一部分热粘接于所述表面侧部件以及背面侧部件上,而且其剩余部分不与所述表面侧部件以及背面侧部件热粘接,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形成为框状,并且非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被封入由其框状热粘接部分包围的部分中。
(作用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以粉粒体状的状态且非固定地含有温度变化物质,所以在产品的流通过程或使用中温度变化物质从预定部位进行移动,由于供给温度变化物质的水分不足,温度变化不能充分地传递给身体等,因而温度变化有可能不充分。该问题能够如上述那样通过在吸收性物品内部的适当的部件上热粘接温度变化物质来解决,但有可能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会***,从而损害吸收性物品的柔软性。
对此,如上所述,热粘接于表面侧部件以及背面侧部件上的框状热粘接部分在表背方向上被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包围着,且其周围被框状热粘接部分包围,此时,配置于其内侧的温度变化物质即使未被热粘接起来,也只能在框状热粘接部分的范围内进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并发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并且,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为框状,因而比将整体以面状热粘接起来的热粘接部分柔软得多,也能够抑制因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而造成的硬质化。
此外,“热粘接”一词的含义是指,温度变化物质以熔融状态附着于对象上之后而发生固化,且固化体固定在对象上的状态。另外,“框状”是指,除了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完全连续以外,也包含在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受到抑制的范围内具有局部的不连续部分的实施方式。
<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多个所述框状热粘接部分排列起来形成为格子状图案,并且该格子状图案包括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和非热粘接部交替地排列成的点线状的热粘接线,在各交叉位置至少一条热粘接线不连续。
(作用效果)
通过按这样的图案来设置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能够使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成为不连续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热粘接部分硬质化。
<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含有熔点相对高的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和熔点相对低的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所述框状热粘接部分通过所述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来形成,并且在由所述框状热粘接部分包围的部分封入所述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以作为所述非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
(作用效果)
使用熔点不同的温度变化物质,由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形成框状热粘接部分,在框状热粘接部分的内侧配置有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由此容易在制造时形成框状热粘接部分。
<技术方案16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形成为纤维状的温度变化物质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置于所述袋部内。
(作用效果)
这样,温度变化物质成为纤维状置于袋部内,从而将温度变化物质可靠地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使其不发生移动。因此,能够发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另外,温度变化物质为纤维状,该层较为柔软,因此即使是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也几乎不会发生硬质化。
<技术方案17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对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压缩成形而获得的成形片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置于所述袋部内。
(作用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了粉粒体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情况下,以粉粒体状的状态且非固定地含有温度变化物质,因此在产品的流通过程或使用中,温度变化物质从预定部位经由部件间的间隙或纤维间的间隙进行移动,由于供给温度变化物质的水分不足,温度变化不能充分传递给身体等,因而温度变化有可能不充分。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考虑在吸收性物品内部的适当部件熔融附着温度变化物质,但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因温度变化物质表面积的下降而导致与水分的接触效率下降,并使温度变化效率下降。
与此相对的是,与处于粒子状的状态的物质相比,由如上所述的粒子状温度变化物质压缩成形获得的成形片难以经由部件间的间隙或纤维间的间隙进行移动。因此,通过将这样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以夹持于表面侧部件与背面侧部件之间的状态进行内置,能够抑制温度变化物质的移动。另外,因为粒子状的压缩成形片为多孔质结构,所以与温度变化物质粒子仅成为熔融固化物相比,其表面积也即与水分的接触面积变得格外大,因而温度变化效率几乎不会下降,或即使下降也幅度很小。因此,温度变化物质难以移动,同时可充分确保温度变化物质与水分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发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
<技术方案18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成形片是通过将平均粒径为200~600μm、并且体积密度为0.50~0.70g/cm3的糖醇粒子压缩成形为体积密度为0.80~1.10g/cm3而获得的多孔质片。
(作用效果)
在使用冷却物质作为温度变化物质的情况下,从安全性、稳定性(熔点等)以及获得容易性的观点来看,糖醇较为优选,在该情况下,压缩成形前的粒子平均粒径以及成形片的体积密度在上述的范围内,则特别优选。
<技术方案19所记载的发明>
根据技术方案18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成形片是厚度为0.5~2.0mm、面积为50~1000mm2的扁平片,且若干或大量所述扁平片存在于所述袋部内。
(作用效果)
在这样提高温度变化物质的定量的情况下,以及如现有那样,以粒子状的状态含有时粒子重合于厚度方向上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粒子移动。因此,将温度变化物质设成成形片适于这样的情况。另外,温度变化物质的定量多的情况下,成形片过厚或面积过大,这将给使用者带来异物感,因而优选上述的厚度和面积的范围内的若干或大量扁平片内置于物品内。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优点是能够带来温度变化效率优异、可产生更快速且更大的温度变化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中的7-7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中的8-8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仅表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及其尺寸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仅表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及其尺寸的剖视图。
图8是产品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产品状态的后视图。
图10是另一吸收体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11是再一吸收体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12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13是相当于图3所示的部分的比较例的剖视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加热单元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加热单元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加热单元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加热单元的概略图。
图2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图2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4是各种制造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5是其他制造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8的(a)是制造工序概略图,图28的(b)是成形片概略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0:腰围部;11:非透液性片;12F:腹侧外装片;12B:背侧外装片;200:内装体;30:表面片;40:温度变化物质;50:吸收元件;52:纤维;54: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6:吸收体;57:袋部;58:包装片;60:侧部阻挡边;62:障壁片;70:背侧伸缩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如厕训练短裤)例子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理应还能够适用于带式的一次性尿布或衬垫型的吸收性物品等。
图1~图9表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例子。在各图中,“前后方向”的含义是指连接腹侧(前侧)与背侧(后侧)的方向;“宽度方向”的含义是指与前后方向直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纵向)”的含义是指在尿布的穿用状态、即以将尿布的前身两侧部与后身两侧部叠合的方式而将尿布置于裆间部重合为两折的状态下,与腰围方向直交的方向,换而言之是指连接腰身开口部WO侧与裆间部侧的方向。
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构成为,其具有包覆穿用者的腰围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12F、和包覆背侧的背侧外装片12B,通过加热密封或超声波熔敷等,使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两侧缘与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两侧缘遍及整个上下方向而熔敷接合起来,以形成筒状的腰围部100。标号12A表示各个熔敷部,该熔敷部12A的组构成侧密封部。如图示实施方式那样,在背侧外装片12B延伸至比熔敷部12A更靠下侧处的情况下,在包含该部分的上下方向范围内实施一体化的加热密封等加工,而能够在背侧延伸部14上设置有延伸熔敷部12E。通过设置有延伸熔敷部12E,能够防止后述背侧延伸部14的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的缩入。在该情况下,考虑到胁部的易撕裂性,通常熔敷部12A由小的熔敷部的集合构成,形成在熔敷部12A中的熔敷面积比率低的接合图案;但由于在延伸熔敷部12E中不需要考虑易撕裂性,因此也可以通过使熔敷图案的熔敷面积比率高于熔敷部12A的熔敷面积比率,从而可靠地熔敷固定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另外,将延伸熔敷部12E沿臀部盖部14C的缘部曲线熔敷起来,也能够防止臀部盖部14C的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的缩入。
另外,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内装体200的前端部连结到腰围部100中的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上,并且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内装体200的后端部连结到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上,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在裆间侧分离开而不连续。能够将该分离距离Y设在约150~250mm。虽未作图示,但也可以采用使腹侧外装片12F与背侧外装片12B在裆间部连续的实施方式,也就是说由一体化的外装片连续地包覆着从腹侧到背侧的部分的实施方式。
根据图7以及图8也可判明,腰围部100的上部开口成为可通过穿用者腰身的腰身开口部WO,在内装体200的宽度方向两侧,由腰围部100下缘和内装体200侧缘分别包围的部分成为可通过大腿的大腿开口部LO。在将各熔敷部12A剥离展开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形成为沙漏计时器形状。内装体200是以包覆从背侧穿过裆间部再到腹侧的部分的方式延伸的、用于承接***物并吸收保持液体成分的部分,腰围部100是用于将内装体200支承在穿用者上的部分。
(外装片)
也如图4以及图5所示,腹侧外装片12F以及背侧外装片12B是通过将两片的片状材料12、12粘合起来而构成的,位于内侧的内侧片状材料12仅仅延伸到腰身开口部WO的边缘,但位于外侧的外侧片状材料12卷进内侧片状材料12的腰侧边缘而折返至其内侧,该折返部分12r以覆盖到内装体200的腰侧端部上的方式延伸,并以热熔粘接剂等固定到对置面上。作为片状材料12,只要能够通过熔敷接合起来,则不作特别限定,但优选用无纺布。不特别限定无纺布的原料纤维。例如,能够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粘胶纤维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绵等天然纤维等,或者使用上述中的两种以上纤维而构成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进而,无纺布也可以通过任何加工方法来制造。作为加工方法,能够例示出公知的方法,例如有水刺法(spunlace)、纺粘法(spunbond)、热轧法(thermalbond)、熔喷法(meltblown)、针刺法(needle-punched)、热风法(air through)和点粘法(pointbond)等。在使用了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其定量为10~30g/m2左右。
并且,为了提高对腰围合身性,在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在两片状材料12、12之间按预定的伸长率设置有橡胶线等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作为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8、19T、19U是指,即可以使用合成橡胶,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各外装片12F、12B的两片状材料12、12的粘合、和夹持于上述材料12、12之间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的固定,可以采用热熔粘合、加热密封或超声波粘合来进行。当牢固地固定外装片12F、12B整个面时,会损坏该片的手感,因而不优选。优选为将这些部件组合起来,使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牢固地粘合,而将除此之外的部分不粘合或弱弱地粘合起来。
更为详细地说,背侧外装片12B具有:占据了与由熔敷部12A的组构成的侧密封部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背侧主体部13;和向该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延伸的背侧延伸部14。背侧延伸部14具有: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14M;和向该宽度方向中央部14M两侧延伸的臀部盖部14C。
背侧延伸部14的形状可以适当地确定,在图示例中,背侧延伸部14的上端部以与背侧主体部13相同的宽度向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延伸,该背侧延伸部14的下侧随着靠近裆间侧而其宽度逐渐变狭。也可以省去与背侧主体部13相同宽度的部分。若这样构成时,臀部盖部14C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14e形成为随着越靠近裆间侧而越挨近内装体200侧那样的直线状或曲线状,并成为易于包覆臀部的形状。
背侧延伸部14的尺寸可以适当确定,如图6所示,当臀部盖部14C的宽度方向长度14x(臀部盖部14C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14e与内装体200的侧缘之间的宽度方向最大分离距离)为80~160mm,且臀部盖部14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14y(延伸长度)为30~80mm时,则更优选。另外,若将由背侧延伸部14的宽度方向最宽部位与上下方向最宽部位所确定的四边形的面积设为S,则当使背侧延伸部14的面积相当于S的约20%~80%,特别是约40%~60%时,臀部的外观和穿着感较为优异,这是优选的。
背侧主体部13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从概念上分为上端部(腰身部)W和比上端部靠下侧的下侧部分U,其范围随产品的尺寸而不同,通常上端部W的上下方向长度可以设为15~80mm,下侧部分U的上下方向长度可以设为35~220mm。
在背侧主体部13的上端部(腰身部)W中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和外侧片状材料的折返部分12r的外侧面之间,多个背侧腰身部弹性伸缩部件17以遍及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且以按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伸张开的状态固定。另外,关于多个背侧腰身部弹性伸缩部件17中的配设于与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部分U相邻的区域中的1个或多个,其可以与内装体200重叠,也可以分别设置在除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的其宽度方向两侧。作为该背侧腰身弹性伸缩部件17,优选将粗细度为155~1880dtex左右、特别为470~1240dtex左右(指在合成橡胶的场合。而在天然橡胶的场合,截面积为0.05~1.5mm2左右,特别为0.1~1.0mm2左右)的橡胶线以4~12mm的间隔配置3~22条左右,并分别以伸长率150%~400%左右、特别是220%~320%左右固定。另外,背侧腰身部弹性伸缩部件17不需要全部具有相同的粗细度和伸长率,也可以例如使背侧腰身部的上部与下部的弹性伸缩部件的粗细度和伸长率不同。
另外,在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部分U中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在其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部位,以遍及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将多个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以按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伸张的状态固定。
作为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优选为将粗细度为155~1880dtex左右,特别为470~1240dtex左右(指合成橡胶的场合。而在天然橡胶的场合,截面积为0.05~1.5mm2左右,特别为0.1~1.0mm2左右)的橡胶线以1~15mm、特别是3~8mm的间隔配置5~30条左右,并分别以200%~350%左右的伸长率、特别以240%~300%左右的伸长率左右固定起来。
另外,在背侧延伸部14中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部位,以遍及整个宽度方向(至少遍及臀部盖部14C的整体)连续的方式,将多个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以预定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伸张的状态固定。
作为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优选为将粗细度为155~1880dtex左右、特别470~1240dtex左右(指合成橡胶的场合。而在天然橡胶的场合,截面积为0.05~1.5mm2左右,特别为0.1~1.0mm2左右)的橡胶线以5~40mm、特别是5~20mm的间隔配置2~10条左右,并分别以150%~300%的伸长率、特别是180%~260%的伸长率固定。
另一方面,腹侧外装片12F仅仅由与背侧外装片12B的背侧主体部13大体同样的腹侧主体部(占据了与熔敷部12A的组的侧密封部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并形成为沿着腰围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但不具有如背侧外装片12B那样的背侧延伸部14。
即,在腹侧外装片(腹侧主体部)12F的上端部(腰身部)W以及下侧部分U中,上端部W中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12的折返部分12r的外侧面之间,以遍及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将多个腹侧腰身部弹性伸缩部件18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以按预定的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伸张的状态固定。优选使该腹侧腰身部弹性伸缩部件18尽量接近背侧腰身部弹性伸缩部件17的条数、粗细度、伸长率、间隔以及上下方向配置;但也可以使两者的各项数据不同,在两者不同的情况下,条数之差为10条以下,优选为5条以下;粗细度之差为188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下,伸长率之差为10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间隔之差为10mm以下,优选为5mm以下。
另外,在腹侧外装片12F(腹侧主体部)的下侧部分U中的内侧片状材料12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材料12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在该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部位,以遍及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将多个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9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以按预定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伸张的状态固定。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9的上下方向配设范围可以为下侧部分的一部分,但实质上优选其配设范围为整个下侧部分(伸缩力作用于整个下侧部分的范围)。
作为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9,优选尽量接近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的条数、粗细度、伸长率、间隔以及上下方向配置,但也可以使两者的各项数据不同;在两者不同的情况下,条数之差为10条以下,优选5条以下;粗细度之差为188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下;伸长率之差为10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间隔之差为10mm以下,优选为5mm以下。
图示实施方式的腹侧外装片12F仅仅由与占据了熔敷部12A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但也可以与背侧同样,构成为包括:占据了与熔敷部12A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腹侧主体部;和向该腹侧主体部的下侧延伸的腹侧延伸部。由此,能够使腹侧外装片12F的大腿周围形状形成为沿着腹股沟而吻合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腹侧延伸部的面积优选为背侧延伸部的面积的10%~80%,更优选为20%~50%。若腹侧延伸部过大,反而有损合身性,因而不优选。
另一方面,如图所示,当第一、第二和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6和19分别设置在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的宽度方向两侧时,内装体200与外装片12F、12B难以剥离,因此较为优选,但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了弹性伸缩部件仅存在于宽度方向两侧的实施方式以外,也包括如下的实施方式,即,构成为横穿内装体200而从其宽度方向一方侧到另一侧存在有弹性伸缩部件,但在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切断弹性伸缩部件,而未受到伸缩力作用(实质上未设置有弹性伸缩部件等)的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第二和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6和19的一部分或全部设置在横穿内装体200而从其宽度方向一侧到另一侧的区域,以使其伸缩力遍及背侧主体部13和背侧延伸部14的整个宽度方向发生作用。
(内装体)
内装体200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但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为长方形。如图3所示,内装体200具有作为身体侧的表面片30、不透液性片11以及介于上述两片之间的吸收元件50。也可以在不透液性片11的背面侧,以包覆内装体200的整个背面的方式,或者以包覆露出于腹侧外装片12F与背侧外装片12B之间的整个部分的方式,固定有裆间部外装片12M。另外,也可以在表面片30与吸收元件50之间,设置有用于使透过了表面片30的液体迅速向吸收元件50移动的中间片(副片(second sheet)),但为了阻碍向肌肤传递热,优选在表面片30与吸收元件50之间,至少在与后述袋部57重叠的部分,优选在遍及整个上述两者之间,不设置有其他部件。进而,为了防止***物泄漏到内装体200的两胁,可以在内装体200的两侧设置有在身体侧竖立的阻挡边60、61。此外,虽未作图示,但内装体200的各构成部件能够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的整面涂布、刮槽(bead)涂布或螺旋涂布等而相互适当地固定起来。另外,内装体200也可以使用机械拉链或粘合材料装卸自如安装于外装片12F、12B上。
(表面片)
表面片30具备透过液体的性质,例如,能够例示出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另外,其中无纺布的原料纤维可以为任意的种类,未作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粘胶纤维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绵等天然纤维等,以及使用上述二种以上纤维而构成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进而,无纺布也可以采用任何的加工方法来制造。作为加工方法,有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例示出水刺法、纺粘法、SMS法、热轧法、熔喷法、针刺法、热风法、点粘法等。特别是为了易于感知来自表面侧的温度变化,采用纺粘法或SMS法加工出的无纺布的薄度与强度的平衡上较为优异,就这一点而言是合适的,采用热风法加工出的无纺布即使定量低,也能够迅速吸收且干爽感较为优异,因而较为合适。
另外,表面片30可以由1个片构成,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片贴合而获得的层叠片构成。同样,表面片30在平面方向上,可以由1个片构成,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片贴合而构成。
在表面片30由无纺布构成的情况下,其厚度为0.1~3mm左右,特别为0.5mm以下,并且定量为10~40g/m2左右、特别是定量为25g/m2以下时,从背面侧向肌肤的传热性较为优异,因而较为优选。
在设置有阻挡边60、61的情况下,表面片30的两侧部穿过非透液性片11与阻挡边60、61之间,并绕回到吸收元件50的背侧;为了防止液体的浸透,优选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表面片30的两侧部粘合在非透液性片11和阻挡边60、61上。由此,也可获得提高内装体200两侧部的刚性的效果。
(副片)
如上所述,为了使透过了表面片30的液体迅速向吸收体移动,能够设置有液体透过速度快于透过表面片30的速度的副片44(参照图20(c))。该副片44不仅能使液体迅速移到吸收体中而提高吸收体的吸收性能,而且能防止发生所吸收的液体从吸收体“倒流”的现象,并能使表面片30上面总是处于干燥的状态。也可以省去副片44。
作为副片44,能够例示出与表面片30同样的材料,水刺、纺粘、SMS和纸浆无纺布、以及由纸浆与粘胶纤维构成的混合片、点粘片或皱纹纸。特别是热风无纺布蓬松度高,因而较为优选。热风无纺布优选使用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在该情况下,用于芯部的树脂也可以为聚丙烯(PP),但优选为刚性高的聚酯(PET)。定量优选为20~80g/m2,更优选为25~60g/m2。无纺布的原料纤维的粗细度优选为2.2~10dtex。为了使无纺布的蓬松度变大,作为原料纤维中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混合纤维,还优选使用芯不在中央的偏芯纤维或中空纤维,或使用偏芯且中空的纤维。
副片44短于吸收体56的宽度,且配置于中央处,此外,也可以设置于遍及吸收体56的整个宽度上。副片44的长度方向长度也可以与吸收体56的长度相同,其长度也可是在以将承受液体的区域作为中心的较短的长度范围内。
(非透液性片)
非透液性片11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通过将无纺布层叠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聚乙烯片等上而形成的层压(laminate)无纺布;和通过夹设防水膜来实质性地确保非透液性的无纺布(在该情况下,由防水膜和无纺布构成非透液性片)等。当然,除此之外,近年来出于防止闷热的观点,也可以例示出人们喜欢使用的具有非透液性和透湿性的材料。作为该具有非透液性且透湿性的材料的薄片,例如可以例示出微多孔性片,该微多孔性片以如下方式获得: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成形为片之后,将其沿单轴或双轴方向拉伸。进而,采用了微纤度纤维的无纺布和不使用防水膜的非透液性片也能够用作非透液性片11,上述不使用防水膜的非透液性片采用如下方法获得:通过施加热或压力来缩小纤维的空隙而使防漏性强化,涂布高吸水性树脂或疏水性树脂,或涂布防水剂。
为了提高防漏性,优选非透液性片11卷入吸收元件50的两侧而延伸到吸收元件50的表面片30侧面的两侧部。由此,也可获得提高内装体200两侧部的刚性效果。该延伸部左侧右侧的宽度分别适当地为5~20mm左右。
另外,也可以实施对非透液性片1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进行印刷或着色的设计。进而,也可以在非透液性片11的外侧粘贴实施了印刷或着色的设计片,该设计片是与裆间部外装片12M不同的其他部件。另外,能够在非透液性片11的内侧设置用于通过与水分接触而使颜色变化的***指示器80。***指示器80优选设置于非透液性片11与吸收体56之间,可设置在遍及吸收体56全长的30%以上的区域内,特别优选设置在遍及其全长的60%以上的区域内,优选至少沿着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中央而设置。在吸收体56被后述包装片58包围着的情况下,***指示器80也可以设置于包装片58的吸收体56侧和非透液性片11侧中的任一侧。另外,设置有***指示器80的其他部件也可以配置于非透液性片11与吸收体56之间。当***指示器80设置为与后述吸收体56的袋部57重叠时,则以少量的体液也能够良好地变色,因此较为优选。在该情况下,优选***指示器80的30%以上、特别是50%以上与袋部57重叠,优选袋部57被设置为使吸收体56沿上下方向贯通(也可以存在有包装片58)。
(阻挡边)
阻挡边60、61是沿着内装体200的两侧部延伸至遍及整个前后方向的带状部件,其设置的用途在于截断在表面片30上传递而横向移动的尿或软质大便,防止发生横向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内装体200的左右各侧双重地设置有阻挡边60、61。如图所示,在展开尿布的状态下,内侧阻挡边61从内装体200的侧部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竖立,外侧阻挡边60以从内装体200侧部竖立起的方式设置于内侧阻挡边61的宽度方向外侧,根部侧的部分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地竖立,比中间部更靠末端侧的部分向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竖立。
更详细地说,在内侧阻挡边61中,使具有与内装体200的前后方向长度相等长度的带状障壁片62向宽度方向折返而重叠为二折,并且在折返部分和该折返部分附近的片之间,在使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沿着长度方向伸张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固定有多条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前后端部未被固定在障壁片62上,而在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中间部以能够向前后伸缩的方式固定有阻挡边。作为障壁片62,能够适用根据需要对纺粘无纺布(SS、SSS等)、SMS无纺布(SMS、SSMMS等)以及熔喷无纺布等柔软且均匀性和隐蔽性优异的无纺布实施利用了硅等的疏水处理,优选纤维的定量为10~30g/m2左右。能够使用橡胶线等作为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在使用了斯潘德克斯(spandex)橡胶线的情况下,优选粗细度为420~1120dtex,更优选粗细度为620~940dtex。固定时的伸长率优选为150%~350%,更优选为200%~300%。另外,虽未作图示,但也可以在重叠为二折的障壁片之间介入设置有防水膜。
优选在内侧阻挡边61的末端部配置有1~2条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更优选在末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也配置有1~2条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当在中间部存在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时,容易以该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为支点在遍及从中间部至末端部的范围内以面与肌肤进行接触。中间部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位置优选在内侧阻挡边61的高度(突出部的宽度方向长度)的30%~70%范围内。在婴幼儿用纸尿布中,内侧阻挡边61的高度优选为15~35mm左右,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范围优选从末端向基端侧离开5~25mm的位置,12~18mm的位置更优选。在内侧阻挡边61的末端部和/或中间部分别平行地设置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情况下,其配置间隔61d优选为2~10mm,更优选为2~6mm。
并且,在内侧阻挡边61中,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折返部分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为固定在内装体200的侧缘部的背面的安装部分(内侧安装部分)65,除该安装部分65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安装部分65突出突出部分66(即折返部分侧的部分,相当于内侧突出部分),在该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采用了热熔粘接剂或加热密封的前后固定部67固定在表面片30的表面,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非固定的自由部分(内侧自由部分),在该自由部分上以伸张的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63。
外侧阻挡边60也具有与内侧阻挡边6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存在有如下的不同点:其安装部分(外侧安装部分)68固定在内装体200的背面侧上的、比内侧阻挡边61的安装部分65更靠宽度方向中央一侧的内侧阻挡边61的外表面上;突出部分(外侧突出部分)69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包括根侧部分和末端侧部分,该根侧部分从安装部分68起穿过内装体200的侧部,延伸到内侧阻挡边61的内侧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并且固定在内侧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上,该末端侧部分从该根部侧部分的末端折返至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固定在根部侧部分上;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和条数等。
但是,关于内侧阻挡边61,内侧突出部分的末端部也可以采用折返至宽度方向外侧的结构,具体而言是指,若该末端部的高度为内侧阻挡边61高度(突出部的宽度方向长度)的1/2以下,优选为1/3以下,则末端侧部分与外侧阻挡边60同样折返至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固定在根部部侧部分上的结构。
设置于外侧阻挡边60的自由部分(外侧自由部分)上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条数优选为2~6条,更优选为3~5条。配置间隔60d为3~10mm较为适当。当这样构成时,容易在配置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范围内以面与肌肤相接触。也可以不仅在外侧阻挡边60的末端侧而且还在根部侧配置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配置于外侧阻挡边60上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粗细度和伸长率可按照内侧阻挡边61的设定,但优选为,其粗细度与内侧阻挡边61的粗细度相比相同或更粗,其伸长率与内侧阻挡边61的伸长率相比相同或更低。
另外,突出部分66、69的前后固定部67的前后方向长度L6优选为,内侧阻挡边61上的前后方向长度L6形成为与外侧阻挡边60上的该部分长度相比相同或更短;阻挡边60、61中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前后方向固定长度优选为,内侧阻挡边61的前后方向固定长度形成为与外侧阻挡边60相同或更长。安装部分65与突出部分66之间的边界在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可以是相同的位置,但优选为外侧阻挡边60的边界比内侧阻挡边61的边界更加离开宽度方向中央侧,其离开的距离优选为在10mm以内。
优选为在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的安装部分68、65中的突出部分66、69侧的缘部,形成有采用了热熔粘接剂或加热密封的线状根部固定部。另外,其他固定部能够使用热熔粘接剂等按适当的图案固定起来。优选该线状的根部固定部位于内装体200的表面侧的侧部附近(具体指从侧缘向宽度方向离开0~5mm的位置,优选为离开0~3mm的位置)或背面侧。在该情况下,折返固定在表面侧的阻挡边实质上仅仅是前后方向两端部,因此,在由前后固定部67未充分发挥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限制作用的裆间部中,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均向宽度方向外侧竖立起,而内侧阻挡边61所形成的袋变宽大。线状的根部固定部在表面侧位于从侧缘起沿宽度方向越过5mm的位置时,在裆间部中阻挡边也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竖立起,而内侧阻挡边61所形成的袋变得狭小,因而不优选。在线状的根部固定部位于内装体200的背面侧的情况下,在距内装体200的侧缘0~20mm的位置较为适当,但也可以位于越过20mm的位置。
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的安装部分68、65的固定对象可以设为内装体200中的表面片30、非透液性片11、吸收元件50等适当的部件,而且这些部件也可以都经由一个阻挡边将另一个阻挡边固定在内装体200上。
在这样构成的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中,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收缩力发挥出使前后方向两端部接近的作用,但与使突出部分66、69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以不竖立起的方式固定的情况相对的是,使该两端部之间形成为非固定的自由部分,因而仅仅自由部分如图3所示地以抵接身体侧的方式竖立起来。特别在安装部分68、65位于内装体200的背面侧时,在裆间部及其附近,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以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竖立起,因而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能够以面与大腿周围相抵接,从而提高了合身性。另一方面,在裆间部的前后两侧(腹部和背部),由前后固定部67限制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由此使内侧阻挡边61高高地竖立起来,而外侧阻挡边60的下半部分也同样竖立起来,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腹部和背部从内装体200两胁漏出。另外,内侧阻挡边61的突出部分66中的前后固定部67并不折返,而是外侧阻挡边60的突出部部分68中的前后固定部67向外折返,因此,可维持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的内侧和外侧自由部分间的分离状态,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以较宽的间隔可靠地竖立起来,能够分别与大腿周围适合,从而漏出防止性也较为优异。
阻挡边60、61的尺寸可以适当地确定,但在婴幼儿用纸尿布的场合,例如如图7所示,内侧阻挡边61的竖立高度(展开状态下的突出部分66的宽度方向长度)W5优选为10~50mm,特别优选为15~35mm,外侧阻挡边60的竖立高度(展开状态下的突出部分69的宽度方向长度)W6优选为15~60mm,特别优选为20~40mm。另外,处于使内侧阻挡边61倒伏到表面片30表面上的状态下的末端间的分离距离W4优选为60~170mm,特别优选为70~120mm。另外,在使外侧阻挡边60在平坦地折叠而与表面片30的表面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最内侧的折缝间的分离距离W3优选为60~190mm,特别优选为70~140mm。
此外,与图示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只设置有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61中的任一阻挡边。
(吸收元件)
本例子的吸收元件50具有吸收体56和包覆整个该吸收体56的包装片58,也可以省去包装片58。
(吸收体)
吸收体56能够由纤维的集合体形成。作为该纤维集合体,优选具有亲水性,除了由绒毛浆及合成纤维等短纤维聚集而成的纤维集合体以外,也能够使用根据需要而将乙酸纤维素等合成纤维的丝束(纤维束)开纤而获得的长丝集合体。作为纤维的定量,在聚集绒毛浆和短纤维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设为120~200g/m2左右,在长丝集合体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设为30~120g/m2左右。合成纤维时的纤度例如为1~16dtex,优选为1~10dtex,更优选为1~5dtex。在长丝集合体的情况下,长丝也可以为非卷缩纤维,但优选为卷缩纤维。卷缩纤维的卷缩度,例如,每英寸可以为5~75个左右,优选为10~50个左右,更优选为15~50个左右。另外,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均匀地卷缩起来的卷缩纤维。
吸收体56从前后方向中央CL分别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L5的30%~48%,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L5的25%~45%。吸收体56也可以为长方形形状,但也如图6所示,当形成为具有前端部56F、后端部56B以及位于这些端部之间且宽度比前端部56F和后端部56B窄的收缩部56N的沙漏计时器形状时,则能够提高吸收体56自身和阻挡边60、61的包覆大腿的合身性,因而较为优选为。作为具体的尺寸,若将吸收体前端部56F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1,将吸收体56与腹侧外装片12F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2,将吸收体后端部56B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3,将吸收体56与背侧外装片12B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L4,将收缩部56N的最小宽度设为W1,以及将吸收体前端部56F的宽度和吸收体后端部56B的宽度设为W2时,则优选构成为满足下述的式(1)~(4)。
70mm≤W1<W2≤190mm...(1)
0.5≤W1/W2≤0.85mm  ......(2)
0mm≤L1-L2≤70mm    ......(3)
0mm≤L3-L4≤50mm    ......(4)
若W1和W2过窄,则阻挡边60、61的竖立不稳定,而且吸收量不充分;若W1和W2过宽,则会因合身性的下降而使穿着感变差。
另外,在处于所述数值范围内时,在裆间部中的阻挡边60、61的安装部分65附近不存在有吸收体56,因此,能够增大阻挡边60、61的活动自由度,阻挡边60、61易于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容易以面与肌肤发生接触,也能提高对大腿活动的配合面的跟随性。在前后两侧,内装体200侧部的吸收体56存在于充分的范围内,因而能够以此为基点(支点)而使阻挡边60、61的竖立变得稳定。从前后两侧至裆间部的部分是位移部,在该位移部,以内装体200的宽度方向两侧缘为基准,阻挡边60、61从竖立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姿势向宽度方向外侧打开,该阻挡边60、61的姿势变化受到直至内装体200的侧部所存在的吸收体56的支撑,从而使整个阻挡边60、61的竖立形状稳定。若超出上述的数值范围,当收缩部过大时,则在裆间部,阻挡边60、61的自由度过高,反而大腿周围有可能容易形成间隙,而且因为在裆间部的前后两侧也无基点(支点),从而有可能使阻挡边60、61的竖立变得不稳定。反之,若收缩部过小时,则降低了阻挡边60、61的自由度,故不优选。
进而,收缩部56N整个的前后方向长度L7优选为80mm以上,特别是优选为120~260mm。若收缩部56N的前后方向长度L7过短,则降低了阻挡边60、61的自由度,并且使吸收体56对大腿周围的合身性下降,妨碍大腿的活动;若其过长,则阻挡边60、61的竖立变得不稳定。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优选为在遍及整个吸收体56内部地分散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是指除“粒子”以外还包括“粉体”。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径可与用于这种吸收性物品中的粒子的粒径相同,优选为10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0~400μm。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定地使用,但吸水量为40g/g以上的材料较为适合。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有淀粉系、纤维素系以及合成聚合物系等,能够使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碱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物以及丙烯酸(盐)聚合物等。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通常使用的粉粒体状物较为合适,但也能够采用其他形状。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能够使用与抗菌物质成一体化的聚合物。特别适合的是抗菌消臭性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该抗菌消臭性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在高吸收性聚合物中含有以银离子置换沸石中的能够进行离子交换的离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的沸石粒子(以下称之为抗菌消臭性沸石),或者使抗菌消臭性沸石粒子利用静电而附着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表面。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适用吸水速度为40秒以下的聚合物粒子。若吸水速度超过40秒时,则易于发生供给至吸收体56内的液体返回到吸收体56外的所谓倒流。
另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适用凝胶强度为1000Pa以上的聚合物粒子。由此,即使在作为蓬松的吸收体56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抑制液体吸收后的粘连感。再者,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适用吸水速度为50秒以下的聚合物。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含量优选为100~400g/m2左右,特别优选在170~220g/m2的范围内,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含量比亲水性纤维的含量多,具体而言,以重量进行比较,优选为将高吸收性聚合物与纤维集合体的比例设定为大约1.1~2.0∶1,特别优选为大约1.4~1.6∶1。在聚合物的含量小于170g/m2之下,只能作为如厕训练用途来使用,但有时在着用者未觉察到***而进行多次***(排尿)的情况下,会因吸收量不足而导致***物泄漏出;当聚合物的含量超过220g/m2时,则沙砾感容易传递给着用者,能够加强如厕训练中的着用者使用尿布的意识。
如有需要,能够在吸收体56的平面方向上调整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散布密度或散布量。例如,能够使液体的***部位的散布量比其他部位更多。在考虑男女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男用尿布的前侧的散布密度(量),可以提高女用尿布的中央部的散布密度(量)。另外,也可以在吸收体56的平面方向上局部地(例如点状)设置有不存在聚合物的部分。或者,在吸收体56中设置有后述袋部57的情况下,与所述吸收体的其他区域相比,也可以在袋部57的周围最高密度地配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具体而言,以重量进行比较,优选为高吸收性聚合物与纤维集合体的比例为大约1.4~2.2∶1。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也可以仅仅高密度地配置于袋部57的前端部附近。
(包装片)
在使用了包装片58的情况下,作为其材料,能够使用薄页纸,特别是皱纹纸、无纺布、层压有聚乙烯的无纺布以及开设有小孔的片材等。但是,优选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无法脱落出的孔目细小的片材,为了易于感知来自表面侧的温度变化,因而薄的低定量的片材较为适当。在厚度为0.05~3mm左右,特别为0.2mm以下,且定量为5~25g/m2左右,特别为15g/m2的情况下,从背面侧向肌肤的传热性优异,因此是优选的。在采用无纺布的情况下,采用纺粘法或SMS法加工而成的无纺布、特别是采用SMS法加工而成的无纺布在簿度与强度的平衡上较为优异,在这一点上来看是优选的,其材质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
此外,如图示实施方式那样,在吸收元件50的表面(穿用者面)侧具有包装片58的接缝的情况下,可使着用者有效地感知到温度变化,因而接缝的重叠宽度58W比温度变化物质40的配置区域的宽度40W窄,并且尺寸优选为40mm以下,特别优选为20mm以下。即使这样窄,由于上述理由,也不发生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脱出的现象。另外,包装片58的接缝以不包括与排尿口抵接的宽度方向中央的方式形成于靠侧部近旁也是优选的实施方式。特别是身体侧的包装片58的接缝片的重叠部优选为与后述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相重叠。
(裆间部外装片)
在内装体200的背面侧设置有露出于产品外表面上的裆间部外装片12M。作为该裆间部外装片12M的材料,能够使用与腹侧外装片12F以及背侧外装片12B同样的材料,但也可以使用更高强度的材料、含有消臭剂的材料等与腹侧外装片12F以及背侧外装片12B不同的材料。具体而言,由PP、PP/PE、PP/PET等纤维构成,能够使用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点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气点(air-point)无纺布、水刺无纺布和SMS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或者在上述无纺布中添加消臭剂等而形成的无纺布等。
在落座时,裆间部外装片12M会受到高的体压。因此,优选具有摩擦坚固度高的(不起毛)特性的材料。
裆间部外装片12M也可以具有作为进行印刷或着色的设计要素的薄片。在并用上述设计片的情况下,优选配置为各自的设计不重叠。
在使用伸缩无纺布作为裆间部外装片12M并将其伸长地粘贴在内装体200的长度方向上时,能提高裆间部的合身性,因而较为优选。
当裆间部外装片12M从宽度方向侧部卷进至身体侧面,并以热熔粘接剂等粘合固定在障壁片62的外表面上时,能提高内装体200两侧部的刚性。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裆间部外装片12M使用刚度(硬度)高的片材。具体而言,采用了克拉克法(JISL1096C法)测定的硬挺度在片材的MD方向(纵向)与CD方向(横向)之和为100mm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上。
在图示例中,在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与内装体200重叠的部分,裆间部外装片12M被夹持于内装体200与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之间,但也可以粘贴在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的外侧。裆间部外装片12M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贴在内装体200的背面、以及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12B的内表面或外表面。
(温度变化物质)
在吸收体56中形成袋部57,该袋部57包含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CL到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L6的20%的部位,并且在该袋部57内配置有用于通过与尿接触来对尿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40。袋部57的前端部与吸收体56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最好为物品全长L6的5%~30%,特别优选为10%~20%。袋部57的厚度最好为其周围区域厚度的平均值的0%~50%,但更优选为吸收体56沿表背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当袋部57沿表背方向贯穿吸收体56时,能够增大保持温度变化物质40的袋的容积,并且能够将温度变化高效地传递给给穿用者的身体。
更详细地说,将图示例的袋部57设置为,其被收纳在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CL至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L6的0%~40%的范围内,并且其前后方向长度57L为物品全长L6的10%~20%,且其宽度57W为吸收体56全宽W2的25%~60%。温度变化物质40如图示例那样仅设置在吸收体56中的袋部57内,从不损害尿的扩散性这一点和对费用的效果这一点来看较为优选,但温度变化物质40也可以设置在袋部57以外的部分。另外,袋部57的形状除了如图示例那样的矩形状以外,还可以形成为三角形状、圆状、椭圆状等适当的形状。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当将如图6所示设置有袋部57的前后方向范围配置为包括连结腹侧外装片12F的左右两侧部的侧密封部(熔敷部12A)的下端部的连线时,将给从排尿口适度分离且紧贴于穿用者的腹侧部分上的区域带来有效的温度变化,因而较为优选。但是,为了防止尿从吸收体56的腹侧端部泄漏出,优选袋部57的前端与吸收体56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20mm以上。
优选温度变化物质40均等地设置于遍及整个袋部57的内部,但其数量也可以随着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温度变化物质40与尿接触而利用溶解热、水合热或反应热等来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对尿进行冷却或加热。作为通过在尿中的溶解来吸收热的温度变化物质40例子,能够列举醋酸钠、碳酸钠、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和磷酸钠等含水盐;硝酸铵、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和硝酸钠等无水盐;尿素;木糖醇和山梨糖醇等糖醇等。作为通过在尿中的溶解来放出热量的温度变化物质40例子,能够列举氯化铝、硫化铝和硫化铝钾等。在本发明中,在这些物质中,优选使用发现有吸热作用的山梨糖醇、木糖醇等糖醇或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山梨糖醇和木糖醇的溶解性极为优异,化学稳定性良好,对人体不造成不良影响,因而能够适用。在使用了通过在尿中的溶解进行吸热或放热的物质的情况下,若在尿中的溶解度较低,则不能够实现充分的温度变化,因而在温度20℃的100ml水中的溶解度优选为30g以上,特别优选为50g以上。另外,优选为产生20cal/g以上的热量变化的物质,更优选为产生35cal/g以上的热量变化的物质。另外,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优选为1cal/cm2以上。
作为通过与尿的反应来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物质例子,能够列举出原酸酯(ortho-ester)类或者通过使薄荷酮与碳数为1至8的醇或碳数为2至8的多元醇反应而获得的薄荷酮缩酮那样的缩酮类及其构造异构体或光学异构体。另外,作为通过利用尿进行溶胀而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温度变化物质40例子,能够列举出轻度交联且部分中和的聚丙烯酸。
温度变化物质40适用粒子状(含粉体状)的物质,也可以使用纤维状等其他形状的物质。
另外,有时在上述那样的***指示器80与袋部57相重叠的实施方式下,特别是***指示器80与设置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吸收体56的袋部57相重叠的实施方式下,通过在保管中空气中的水分(湿气)的接触或者在使用中穿着者的汗水或从身体散放出水分的接触,而在未***时***指示器也会变色。但是,当温度变化物质40为具有吸湿性的物质时,例如为如上述那样在水中的溶解度高并表面积大的粒子状的物质(作为具体例子,粒子状的山梨糖醇或木糖醇较为适合)时,能够防止上述那样不期望的***指示器变色。
在这样构成的尿布中,排尿时透过表面片30而被吸收于吸收体56中的尿利用扩散作用充分移动到前侧后,与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接触。由此,在袋部57内发生温度变化,其温度变化不经由吸收体56而直接传递给穿用者的腹侧部分。当这样做成使充分扩散移动后的尿有助于温度变化的结构时,能抑制由先供给来的尿产生的温度变化被后供给来的尿的温度弱化或抵消的现象,并发生与温度变化物质40的使用量相适应的温度变化。并且,该充分的温度变化是在袋部(表背贯通部)57中发生的,因而难以被隔热而能够高效地传递给给身体。进而,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充分大小的袋部57大致位于穿用者的腹部或下腹部,在穿用者的腹部或下腹部身体表面上相对地膨出,因而易于接近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部位,而且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易于传递给给穿用者。
如图10所示,以下的构成也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即,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袋部57在自物品前后方向中央CL至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L6的25%~45%的位置,自物品前后方向中央CL至后侧相当于物品全长L6的20%~40%的位置,且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央,袋部57的宽度相当于吸收体56全宽W2的25%~60%。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包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袋部57以包括排尿位置的方式延伸,因此具有在尿量少的情况或者尿量多的情况下均能够产生充分的温度变化的优点。此外,图示例的袋部57被设置为长方形状,但在上述尺寸范围内也能够被设置为三角形状等适当的形状。其他构成基本上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因而特地省略了其说明。
另外,如图11所示,包含温度变化物质40的袋部57以包围吸收体56的中央区域55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也优选使其线宽57B为物品全长L6的5%~10%左右。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中央区域55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CL分别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L6的15%~35%,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L6的15%~35%,并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并且宽度为吸收体56的全宽W2的40%~75%。在该实施方式中,被吸收于吸收体56中的尿无论从***位置向哪个方向扩散,都能够到达包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袋部57并与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接触。因此,能够使更多的尿与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40接触,或者即使尿的扩散方向偏移也能够可靠地与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接触。其他的构成基本上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因而特地省略了其说明。
能够适当地确定温度变化物质的使用量,但是,在使用糖醇作为温度变化物质的情况下,物品中的总含量为4~20g左右;特别在如厕训练用尿布的情况下,物品中的总含量优选为8~12g左右。另外,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中的温度变化物质的定量(单位面积的含量)为200~1200g/m2左右,特别是如厕训练用尿布的情况下优选为400~600g/m2左右。
在此,为了使穿用者明显地感觉到排尿,优选表面片30的表面发生4度以上、特别是5度以上的温度变化。具体而言,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表面片30与吸收部元件50之间未设有其他部件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这样的温度变化,优选构成为满足如下的条件。
透液性表面片30的材料:无纺布;
透液性表面片30的厚度:0.1~0.5mm;
透液性表面片30的定量:10~40g/m2
包装片58的材料:皱纹纸或SMS无纺布;
包装片58的厚度:0.05~0.2mm;
包装片58的定量:5~25g/m2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种类:能够在尿中的溶解发生吸热反应并使尿冷却的物质;
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水中):30g以上,特别是50g以上;
袋部57的总面积:2500~8000mm2
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的定量(指以袋部总面积去除温度变化物质总使用量所获得的值。其他场合同样。):500~1000g/m2
<温度变化实验>
(例1)
制成图1~图10所示的结构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细部的规格如以下所示。
透液性表面片30:厚度2mm、定量25g/m2的由PE/PP复合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
包装片58:厚度1mm、定量15g/m2的皱纹纸;
吸收体56的尺寸:从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前侧205mm的位置直到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后侧190mm的位置;且从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左侧70mm的位置直到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右侧70mm的位置;面积为55,300mm2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种类:山梨糖醇(溶解热为-26cal/g,东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的“Sorbit”);
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水中):70g;
袋部57的尺寸:在全长70mm、全宽40mm的矩形范围内,前端部距吸收体56的前端部75mm;面积为2800mm2
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定量:500g/m2
吸收体56的结构: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沿吸收体56的厚度方向和与此方向正交的方向均匀地分散);
吸收体56中的纸浆定量:110g/m2
吸收体5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定量:160g/m2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35秒。
(例2)
如图13所示,制成了除了使温度变化物质40在吸收体56上表面的预定范围以预定量散布以外,其他结构与例1同样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细部的规格如下所示。
透液性表面片30:厚度2mm、定量25g/m2的由PE/PP复合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
包装片58:厚度1mm、定量15g/m2的皱纹纸;
吸收体56的尺寸:从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前侧205mm的位置直到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后侧190mm的位置;且从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左侧70mm的位置直到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右侧70mm的位置;面积为55,300mm2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种类:山梨糖醇(溶解热为-26cal/g,东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的“Sorbit”);
温度变化物质40的溶解度(在温度20℃的100ml水中):70g;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尺寸:从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前侧160mm的位置直到以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后侧40mm的位置;且从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左侧50mm的位置直到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至右侧50mm的位置;面积为20,000mm2
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定量:500g/m2
吸收体56的结构: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沿吸收体56的厚度方向以及与其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均匀地分散);
吸收体56中的纸浆定量:110g/m2
吸收体5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定量:160g/m2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速度:35秒。
(例3)
制成除了在吸收体56中不设置有袋部57和温度变化物质40这一点以外,具有与例1同样的结构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作为例3。
(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
准备37℃温度、50cc量的人工尿放置于烧杯中,将该人工尿从约15cm上方以3秒左右向尿布的前后方向中央和宽度方向中央的表面供给后,在自尿布的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离开物品整个长度的70mm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袋部57的前端部附近)的直径为5cm的范围内,使用非接触型的温度计每隔预定时间进行测定。
将测定结果的曲线图示于图12中。根据该曲线图也可判明,本发明的例1与例2相比,温度的下降速度更快,并且最低温度更低,并且能够将其最低温度维持充分时间。
<其他优选实施方式>
在使用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使温度变化物质40不被固定住而能够在袋部57内移动,但在尿布的内部,温度变化物质40的粒子状物可自由移动,有可能使排尿时的温度变化不充分,因而可以寻求用于防止温度变化物质40移动的单元。例如,也可以借助粘接剂等固定单元,将温度变化物质40固定在袋部57的构成底部的片材(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指包装片58)上。
另外,通过对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进行加热熔融,并使其固化而能够以固体的状态来配置,这样使温度变化物质40不具有自由移动状态的粒子状成分,或仅少量具有自由移动状态的粒子状成分,而大部分粒子不能够移动。
在制造该实施方式的尿布时,在具有与温度变化物质40一起加热的部件的情况下,优选为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点低于与温度变化物质40一起加热的部件的熔点。即,一次性尿布包含普通的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故优选为温度变化物质40具有小于等于这些树脂的熔点。普通的热塑性树脂中的特别是熔点低的聚乙烯通常具有100~130℃左右的熔点,因而温度变化物质的熔点优选为13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另外,为了使温度变化物质40在产品保管时不会熔化,优选具有70℃以上的熔点。作为这样的温度变化物质40,能够列举出熔点通常约为95~110℃左右(熔点因纯度不同而有些不同)的山梨糖醇和木糖醇。
另外,由于温度变化物质40以加热熔融的状态应用到尿布的内部或应用到构成尿布的部件上,因此特别在温度变化物质40所相邻的部件为无纺布或如吸收体56那样的纤维集合体的情况下,若温度变化物质40在熔融时的粘度较低,则有可能难以浸透入纤维间隙中而导致附着力下降。另外,若温度变化物质40在熔融时的粘度较高,则难以配置到预定的部位中。从该观点出发,作为温度变化物质40,优选在熔融时的温度(例如70~130℃)下的粘度为5~80泊(poise)。
特别是,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40加热熔融并热粘接固定在其周围所相邻的部件上,能够使温度变化物质40不会移动,从而能在热粘接区域(例如裆间部)中可靠地发挥温度变化功能。另外,也可以期待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位作为用于粘合固定其上下的部件的粘合部来发挥效果。
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位只要是相邻于周围的部件,便不作特别限定,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可以是吸收体56和包装片58中的至少一者。在使温度变化物质40热粘接的情况下,其热粘接部位优选为整个袋部57内,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袋部57外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其温度变化物质也可以热粘接在周围所相邻的部件上。
作为将温度变化物质40热粘接在吸收体56等热粘接对象上的方法,能够使用如下的方法(第一方法):在将粒子状(含粉体状)或短纤维状等适当形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载置在热粘接对象部件的上表面的预定部位上之后,或者被包含在热粘接对象部件的内部预定部位(也含夹持于多个部件之间的情况)中之后,对温度变化物质40连同热粘接对象部件同时加热,在仅仅使温度变化物质40形成为熔融状态而附着于热粘接对象部件的纤维上之后,进行冷却以使温度变化物质40固化。根据该第一方法,基于温度变化物质40的数量和加热时间等条件,粒径比熔融前小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或熔融的多个温度变化物质一体化而成的块状温度变化物质40附着于热粘接对象部件的多个部位上;或者膜状或骨格状等的温度变化物质40连续地附着于热粘接对象部件上。
作为另一方法,也能够使用如下的方法(第二方法),即,效仿了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上所采用的热熔粘接剂的涂布方法,使用喷嘴等将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融液体涂布在热粘接对象部件的预定部位上,并使其冷却固化。
在第一方法中,在使温度变化物质40被含有在热粘接对象部件内部的情况下,除了将粒子状等的温度变化物质40与热粘接对象部件的制造原料(纤维等)混合以外,在热粘接对象部件如纤维集合体那样具有自外部至内部的间隙情况下,通过对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施加初速度使其势头比自由下落更猛地散布到热粘接对象部件上,也能够使温度变化物质40侵入到热粘接对象部件内部。
第一方法中的加热单元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采用例如图16~图19所示的单元。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单元使用了利用高温空气的通过来实现加热的热风干燥器。有图16所示的单元中,通过传送带301搬送在预定部分配置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对象部件300,同时利用沿着与搬送面正交的方向通过的热风302对其进行加热,其后同样地利用沿着与搬送面正交的方向通过的风303来进行冷却。另外,图17的(a)、(b)所示的单元中,将预定部分配置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对象部件300,卷绕在设置于用于供给高温空气加热室310内的吸辊311上进行移送,同时利用从吸辊311的外侧到内侧通过的热风312进行加热,其后,通过将其卷绕在设置于加热室310外的冷却辊313上进行移送来进行冷却。
另外,图18所示的加热单元中,通过将预定部分配置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对象部件300卷绕在加热辊320上进行移送,而使加热辊320的热量通过接触传递给温度变化物质,并从单面侧对其进行加热。
进而,图19所示的加热单元中,通过使预定部分配置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对象部件300穿过一对辊330、331或340、341之间,该一对辊330、331或340、341中的至少一个辊是加热辊,由此将加热辊的热量通过接触传递给温度变化物质,从而对其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如图19的(a)所示,可以使两辊330、331表面成为平滑的平滑辊,而在热粘接对象部件300上不形成凹凸部,也可如图19的(b)所示,使任一个辊340成为在表面设有预定图案的凹凸部的压花辊,从而在热粘接对象部件300的一个面上形成凹凸部。特别是在后者的情况下,还优选构成为,使压花辊340的凸部图案仅仅对应于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的区域而形成,从而仅仅对该区域加热。由于热粘接部分仅在与压花辊340的凸部图案相对应的区域形成,因此温度变化物质40也能够配置在比压花辊340的凸部图案更宽的范围中。如果这样使用了局部地加热热粘接对象部件300的方法,则无需只在热粘接对象部件300的预定区域配置温度变化物质40,而可以例如通过在热粘接对象部件300的整个面配置温度变化物质40,仅仅对预定的区域进行局部加热,从而能够局部地形成热粘接部分。另外,当使压花辊340的凸部图案具有多个级差的高度时,还能够使温度变化物质40分别形成为较厚的热粘接的部分和较薄的热粘接的部分。
第一方法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加热熔融不仅可以在制造热粘接对象部件时实施,还可以在其后的制造过程的适当阶段,例如在内装体200的组装结束状态(直到形成为产品状态的组装结束前)下、或者在组装结束后到形成为产品状态之前,在整个内装体200或整个尿布上实施。作为该情况下的加热方法,能够应用例如上述图16~图19所示的单元。
在第一方法中,由于热粘接于热粘接对象部件上的温度变化物质40经一次熔化且液状化后再进行固化,因此表面积变小。因此,与温度变化物质40中的尿接触的面积变小,从而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速度,提高持续性。但是,若温度变化速度一律变慢,则穿着者有可能难以感觉出温度变化。因此,如下的构成也为优选实施方式:使用体积密度小的粒子状物作为温度变化物质40,不使其全部熔融而是部分熔融,一部分被熔融而成为体积密度高的固体,剩余的仍保留为体积密度小的粒子状物(也可以不热粘接)。若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为同程度大小的粒径,那么体积密度越低则表面积越大,与尿的接触效率越高,因而使温度变化速度变快。特别是在温度变化物质40溶解于尿中而产生温度变化生的情况下,该趋势较为明显。因此,在如上所述那样仅使温度变化物质40的一部分熔融的情况下,维持为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很快地产生了温度变化作用,而熔融固化的温度变化物质40稍晚地产生了温度变化作用,因此能够获得兼有速效性和迟效性的温度变化。为了取得这样的温度变化的速效性与迟效性之间的平衡,粒子状成分的残存比例为30重量%~70重量%左右较为较为适当。进而,从防止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移动的观点出发,粒子状成分的残存比例为0~50重量%左右较为较为适当。因此,粒子状成分的残存比例优选为30重量%~50重量%。
作为体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颗粒及表面凹凸多的形状的粒子、以及表面或内部具有微细孔的粒子等多孔质粒子较为适合。体积密度的程度最好适当地确定,优选为真密度的50%以下(具有表观体积的50%以上的空隙(空间))。例如,在山梨糖醇的情况下,真密度为1.50g/cm3,因此,体积密度优选为0.75g/cm3以下,更优选为0.50~0.70g/cm3,特别优选为0.55~0.65g/cm3。另外,若粒径较大,则表观体积密度变小,但表面积变大,因此,在使用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其平均粒径(JIS K1474-2007中位直径)优选为200~600μm。
采用如上所述的方法,能够将温度变化物质40热粘接在尿布内部或者构成尿布的部件上,但仅仅这样会使热粘接部分硬质化,穿用感变差,还降低对身体的合身性。因此,组合后述的柔软化单元。即,在第一单元中,对温度变化物质40的包含热粘接部分的部分施加机械性的压力,以将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40弄碎。由于在将热粘接对象部件夹设于辊间进行加压时能够进行连续处理,因此这样的处理较为优选。也可以在加压时伴随着加热,但因为难以压碎温度变化物质,所以优选在不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加压。
除了对整个对象部分进行加压加工以外,也可以局部性地通过例如所谓压花加工等而散点状地进行加工。图14表示后者的加压实施方式,标号45表示加压部,标号46表示非加压部。在处于后者的加压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压部45的中心间隔45d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优选为2~25mm的范围内。另外,在具有加压部45和非加压部46的部分,每单位面积中的非加压部46所占有的面积比率优选为20%~70%左右,特别优选为30%~50%左右。如果加压部45的间隔过宽,或非加压部46的面积过大,则易于使柔软化不充分;如果加压部45的间隔过窄,或非加压部46的面积过小,则几乎与热粘接部分的完全被弄碎同样,在粉碎时增加了从热粘接对象部件离脱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量。另外,能够适当地确定加压部45的排列,除了形成为如图14的(a)所示的行列状以外,也可以形成为如图14的(b)所示的锯齿状。通过加压加工被弄碎而细化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一部分处于从所热粘接的部件上脱离而能够在尿布内部自由地移动的状态。该脱离物(粒子状成分)优选较少,具体而言,优选为整个温度变化物质40的0~30重量%左右,特别优选为0~10重量%。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处于在尿布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的粒子状成分不限于粒状或粉状,只要其不被固定在构成尿布的部件上,且至少在平面方向能够自由移动即可,其包含短纤维状、块状等适当的形状。但是,关于各个“粒子”,是指在任意方向上测定长度时最大长度为30mm以下,并且最大重量为1g以下。当然,若“粒子”过大,则穿用时会产生不适感,因此实际上最大长度为10mm以下,并且最大重量为0.2g以下的程度。
如图15所示,第二单元以使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形成间断状的图案(即热粘接部分与非热粘接部分交替)设置而成。更详细地说,在图15(a)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前后方向连续的筋状或带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有多列,该多列热粘接部分隔开间隔47地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另外,在图15(b)所示的例中,适当形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以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形成间断状的图案排列起来。此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在图示例中形成为矩形状,但也可以是菱形状、三角形状和圆形状。另外,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排列在图示例中形成为行列状,但能够形成为锯齿状等任意排列。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间隔能够适当地确定,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均优选为3~15mm左右。另外,各个温度变化物质40的间断方向上的宽度48优选为3~40mm左右,特别优选为5~10mm左右。如果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之间的间隔47过宽,或宽度48过窄,则温度变化物质40的保持量有可能不足;如果间隔47过窄,或宽度48过宽,则有可能柔软化不足。
在如此间断配置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时,除了将温度变化物质40以预定的间断图案配置在热粘接对象部件上后再进行加热以外,还能够将加热图案设为间断的(部分的),或将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融液体按预定的间断图案进行涂布,由此进行制造。在第二单元中,温度变化物质40的非热粘接部分(粒子状成分)也优选为0~30重量%左右,特别优选为0~10重量%。
第三单元形成为如下的状态,即,在含有粒子状等的多个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中,使温度变化物质40的30重量%~90重量%(特别优选为50重量%~70重量%)进行热粘接,并且使剩余部分(70重量%~10重量%,特别是50重量%~30重量%)的温度变化物质40不进行热粘接的状态。通过这样抑制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比率,也能够减小因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而产生的硬质化。这样的实施方式在使用了上述第二热粘接方法的情况下不能够进行制造,但在第一方法中,在热粘接对象部件的预定范围内配置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按使其温度变化物质40的10重量%~90重量%热粘接,并且使剩余部分不热粘接的程度进行加热,由此进行制造。此外,第一~第三单元能够将其中任意两个或三个的单元组合起来进行使用。
利用这些方法能够适当地调整柔软化的程度,在尿布上的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部分,其刚性优选为15~50cN/50mm,特别优选为20~35cN/50mm。此外,在不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部分,其刚性优选为1~25cN/50mm左右,特别优选为5~15cN/50mm左右,在通常的情况下,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部分和不具有所述热粘接部分的部分的刚性差优选为5~20cN/50mm左右。
此外,刚性是指弯曲刚性(刚度)的意思,依据JIS K7171(塑料-弯曲刚性的试验方法),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测定。在测定中使用TENSILON试验机(压头末端部的曲率半径R1=5.0±0.1mm、支承板末端部的曲率半径R2=5.0±0.2mm),来测定内装体200的产品前后方向的弯曲刚性。从内装体200中卸除对测定有影响的弹性伸缩部件,再从上述部件中截取出尿布长度方向80mm和尿布宽度方向50mm的长方形来制作试验片。弯曲刚性值的单位中的50mm为试验片的短边的长度,也是试验时被压头挠曲的试验片的宽度。将上述试验片载置在一对支承板上,使得试验片的长度方向朝向与各板正交的方向而架设,所述一对支承板分别具有截面为圆弧状的末端部,且配置为使两末端部的末端(上端)间隔开且位置对齐,压头的末端部以微微接触的方式配置在该试验片上。在测压元件(load cell)为5kg(范围为196cN)、速度为30mm/min的条件下使压头下降,由此获得载荷-挠曲曲线。将所获得的弯曲应力的最大值作为弯曲刚性值(cN/50mm)。此外,在作为测定对象的部位的尺寸小于所述样片尺寸的情况下,以小规格的试验片进行测定,根据尺寸比,通过比例计算进行换算。
作为能防止温度变化物质40移动而不损害柔软性的其他方法,也提出了将温度变化物质40作为纤维状(或棉状)设置于袋部内的方法(省略图示)。由于纤维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较为柔软,因此即使是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也几乎不发生硬质化。另外,由于表面积大且在层间具有细小的空隙部,因此能加速温度变化物质40在水(尿)中的溶解。进而,温度变化物质40在尿布内不会发生自由移动。当然,在尿布内几乎不残留有能够移动的粒子状成分。
为了将温度变化物质40成为纤维状的层,能够应用通常的纤维技术或热熔粘接剂的涂布技术。作为代表性的技术,可列举作为纤维技术的纺粘法或熔喷法、作为热熔粘接剂涂布技术的帘式喷雾(curtain Spray)法。在这些方法中,分别使用不同形态的喷嘴单元来获得纤维状物,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喷嘴单元具有用于将熔融物以丝状喷出的多个喷出口和空气喷出口。以熔融状态供给至喷嘴单元的温度变化物质40从喷出口喷出。并且,从喷出口喷出的温度变化物质40在由空气喷出口喷射的空气作用下形成为纤维状,散布在传送带上或构成尿布的部件上,并形成长丝状纤维(连续纤维)集合体层。此外,所述空气优选为加热空气。加热空气的温度优选为与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点相同或比该熔点高出50℃以上的温度,更优选为比该熔点高出50~120℃的温度。另外,空气的喷射压优选为1.0~3.0kg/cm3
另外,也可以仿效棉花糖的制造方法来形成绵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堆积物,将其适当成型或切断后以供使用。在温度变化物质40为表现出似砂糖那样的性状的糖醇的情况下,应用了这样棉花糖的制造技术也还是优选的方法。
纤维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未必需要热粘接。虽然通过所熔融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纤维状物的一部分热粘接在构成尿布的部件上,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但是如上所述仅仅是纤维状的层便能充分地防止尿布内发生移动。但是,也能够将该纤维状层用作供积极粘合用的层。温度变化物质40的纤维的粗细度能够适当地确定,但可以优选为1~1000dtex左右,特别优选为1~4dtex左右。
在此省略了关于设置纤维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层的部位、温度变化物质40的使用量、刚性等的说明,因为这与上述的主实施方式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同样。
另一方面,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移动能够如上所述那样通过将温度变化物质热粘接在吸收性物品内部的适当部件上来解决,但有可能使温度变化物质40所热粘接的部分硬化,还会损害吸收性物品的柔软性。因此,也提出了如下的实施方式,即,如图20(a)以及图21所示,将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40夹持于其表面侧部件(包装片58的位于吸收体56表面侧的部分)与背面侧部件(包装片58的位于吸收体56背面侧的部分)之间,并且仅其一部分41以框状热粘接在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上,剩余部分42作为非热粘接粒子以能够在由框状热粘接部分包围的部分内移动的状态被封闭。
由于框状热粘接部分41的内侧沿表背方向被作为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的包装片58所包围,且其周围被框状热粘接部分41所包围,因此配置于其内侧的非热粘接的粒子状温度变化物质42只能在框状热粘接部分41的范围内进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移动,从而发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并且,由于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41呈框状,因此其与将整体以面状进行热粘接的热粘接部分相比更加柔软,也能够抑制因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而造成的硬质化。
框状热粘接部分41也可以仅为一个,但优选为其以相对较小的尺寸设置有多个。另外,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呈四角形或圆形的框状热粘接部分,但如图所示优选为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热粘接部分41。作为格子状图案,除了由沿着前后方向的热粘接线和沿着宽度方向的热粘接线构成的图案以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仅由沿着与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的热粘接线构成的倾斜格子图案。格子状图案也可以如图22的(a)所示那样各热粘接线形成为连续线状。如图22的(b)所示,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M和非热粘接部N由交错排列的点线状热粘接线构成,且各交叉位置上任一条热粘接线穿过另一个热粘接线的非热粘接部N所隔开的间隙。如图22的(c)所示,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M以及非热粘接部N由交错排列的点线状热粘接线构成,且两条热粘接线的非热粘接部N位于各交叉位置上。在图22的(b)和(c)所示图案的情形下,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41形成为不连续状,能够进一步减少热粘接部分41所导致的硬质化,因此较为优选。
具体而言,在尿布的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部分的刚性优选为15~50cN/50mm,特别优选为20~35cN/50mm。另外,不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部分的刚性优选为1~25cN/50mm左右,特别优选为5~15cN/50mm左右,在通常的情况下,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部分的部分与不具有热粘接部分的部分之间的刚性差优选为5~20cN/50mm左右。
此外,刚性是指弯曲刚性(刚度)的意思,依据JIS K7171(塑料-弯曲刚性的试验方法),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测定。在测定中使用TENSILON试验机(压头末端部的曲率半径R1=5.0±0.1mm、支承板末端部的曲率半径R2=5.0±0.2mm),来测定内装体200的产品前后方向的弯曲刚性。从内装体200中卸除对测定有影响的弹性伸缩部件,再从上述部件中截取出尿布长度方向80mm和尿布宽度方向50mm的长方形来制作试验片。弯曲刚性值的单位中的50mm为试验片的短边的长度,也是试验时被压头挠曲的试验片的宽度。将上述试验片载置在一对支承板上,使得试验片的长度方向朝向与各板正交的方向而架设,所述一对支承板分别具有截面为圆弧状的末端部,且配置为使两末端部的末端(上端)间隔开且位置对齐,压头的末端部以微微接触的方式配置在该试验片上。在测压元件(load cell)为5kg(范围为196cN)、速度为30mm/min的条件下使压头下降,由此获得载荷-挠曲曲线。将所获得的弯曲应力的最大值作为弯曲刚性值(cN/50mm)。此外,在作为测定对象的部位的尺寸小于所述样片尺寸的情况下,以小规格的试验片进行测定,根据尺寸比,通过比例计算进行换算。
框状热粘接部分41的尺寸能够适当地确定,但框线的宽度41w优选为1~5mm左右,框体内侧的面积优选为100~1000mm2左右。在具有格子状热粘接图案的情况下,交叉位置间的长度(中心间隔)41d优选为10~40mm左右,交叉角度θ(框体内侧的角度)优选为60~120度。进而,在采用了构成上述点线状的热粘接线的格子状图案的情况下,若将各热粘接线中的热粘接部M的长度设为L,且将间隙设为d时,则优选满足0.1L≤d≤0.4L的关系。此外,热粘接部N的位置不限于各交叉位置,只要能满足所述关系,则非热粘接部N可以位于各交叉位置以外的位置。
另外,由于温度变化物质40通过加热来进行热粘接,因此在有与温度变化物质40一起加热的部件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优选为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点低于与温度变化物质40一起加热的部件的熔点。
另外,在温度变化物质40的热粘接对象部件为无纺布或如吸收体56那样的纤维集合体的情况下,若温度变化物质40的熔融时的粘度过高,则有可能难以浸透到纤维间隙中而使附着力下降;若粘度过低,则热粘接部分难以形成为以框状地连续的图案。从该观点出发,作为温度变化物质40,优选在熔融时的温度(例如70~130℃)下,其粘度为5~80泊。
作为夹持温度变化物质40的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优选为利用如图20的(a)所示的已有部件,除了包装片58以外,还可以使用吸收体56。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如双层结构吸收体那样具有表面侧吸收体和重叠于其背面侧上的背面侧吸收体的情况下,将表面侧部件作为表面侧吸收体,且将背面侧部件作为背面侧吸收体。
另外,也可以不利用尿布通常所具有的部件,而设有专用的部件(部件)以作为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中的至少一部件。图20的(b)表示该例子,分别设置有专用的第一、第二透液性片45、46以作为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在该情况下,如图23的(a)所示,表面侧部件也可以是由一张透液性片47折叠形成的层结构物中的表面侧层47a,背面侧部件也可以是与表面侧层47a的背面侧相邻配置的背面侧层47b。折叠次数未作特别限定,除了如图23的(a)所示的二折以外,也可以是如图23的(b)所示的三折(截面为Z字状的折叠方法)。在后者的情况下,透液性片47的中间层47b作为对应于其上侧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背面侧部件,并作为对应于其下侧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表面侧部件。作为透液性片45~47,能够使用与上述表面片30或副片44同样的材料,或与包装片58同样的材料。
在使温度变化物质40按框状进行热粘接的情况下,其热粘接部位优选为整个袋部57内,但也可以为袋部57内的一部分,在袋部57外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该温度变化物质也能够热粘接在其周围所相邻的部件上。
若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超出设置有该温度变化物质40的范围,则其尺寸不作特别限定,但如果其尺寸大于设置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范围(整个周缘部从具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部分的周缘露出),则温度变化物质难以从表面侧部件与背面侧部件之间溢出,因而较为优选。
作为将温度变化物质40呈框状地热粘接在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上的方法,提出了如下的方法(第一方法):如图24的(a)所示,按照具有格子状等框状部分的压花图案,以温度变化物质42可熔融的温度,对处于表面侧部件48与背面侧部件49之间夹持有粒子状(含粉体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2的状态的加工对象部件400实施热压花加工,具体而言,如同图所示,在任一个或两个辊340的表面形成预定图案的凹凸部,且仅仅仅对框状热粘接部分进行加压加热。由此,形成热粘接部分41的部位仅为与压花辊340的凸部图案相对应的加压加热区域,作为此外区域的框体内侧部分未被实施加压加热,且不发生温度变化物质42的热粘接。由于该第一方法仅仅通过适当图案的热压加工便能够形成框状热粘接部分41,因此较为优选。
作为第二方法,提出了如下的方法,即,如图24的(b)所示,仿效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所采用的热熔粘接剂的涂布,采用喷嘴或辊转印等处理,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熔融液体41按框状涂布在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中的任一个部件中的对置面上,并且在其至少框体41的内侧配置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2,之后在其上重叠上述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将熔融液体41作为粘接剂,通过将其冷却固化而对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进行粘合。该第二方法容易组合在吸收性物品的生产线中,其也是优选的实施方式。
另外,作为第三方法,还提出了如图24的(c)所示将上述第一方法与上述第二方法组合而成的方法。即,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熔融液体41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以线状涂布在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中的任一部件中的对置面上,并且在至少其涂布线41之间配置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2,之后在其上重叠上述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将熔融液体41作为粘接剂而将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粘合起来,然后,以温度变化物质42可熔融的温度,实施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着第一方向的线状的热压花加工。在使该第三方法组合在吸收性物品的生产线中的情况下,优选为将第一方向作为生产线的CD方向,且将第二方向作为MD方向。
进而,作为构思与这些第一~第三方法完全不同的第四方法,也提出了如下方法,即,如图24的(d)所示,在表面侧部件48与背面侧部件49之间呈框状地配置有熔点相对低的粒子状的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42b,并且在其框体的内侧配置有熔点相对高的粒子状的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42a,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以使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42b熔融而使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42a不熔融。根据该第四方法,不需要进行图案加热及图案涂布(但也可以进行图案加热等)。
第四方法中的加热单元未受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例如上述图16所示的热风干燥器、图17的(a)以及的(b)所示的加热单元、图18所示的加热单元以及图19的(a)所示的加热单元。
第四方法中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加热熔融不仅可以在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安装于其他部件上的工序中实施,而且还可以在其后的制造过程的适当阶段中实施,例如在内装体200的组装结束状态(直到形成为产品状态的组装结束前)下,或者在组装结束后到成为产品状态之前,对整个内装体200或整个尿布实施。作为在该情况下的加热方法,能够应用例如上述图16~图19所示的加热单元。
在采用上述的第一~第四方法形成的热粘接部分中,根据温度变化物质40的数量及加热时间等条件,熔融为一体化的块状或膜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呈框状分别附着于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上。并且,由于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40经一次熔化而成液态后再固化,因此减小了表面积。因此,减小了温度变化物质40的与尿接触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了温度变化速度,提高了持续性。在此,使用体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物作为温度变化物质40是优选的实施方式。这样一来,能够使速效性与迟效性效果的不同更加明显。如果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具有同程度的粒径,则体积密度越低而表面积越大,与尿的接触效率越高,因此能够提高温度变化速度。特别在温度变化物质40溶解于尿中而产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该趋势较为明显。
体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能够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物质,热粘接部分的体积密度最好高于这些体积密度低的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体积密度。
另一方面,在利用生产线进行连续制造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材料以连续带状进行供给,在框状热粘接部分进行热粘接后,沿MD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切断成预定尺寸。但是,在该情况下,在产品的制造工序中、向销售目的地输送的过程中以及使用者的使用过程等中,温度变化物质有可能从切断端部洒落。因此,优选的是,如图25的(a)所示,在将形成为连续带状的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分别向预定方向搬送,同时实施上述第一~第四方法后,在MD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切断形成有温度变化物质的框状热粘接部分41的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与此同时,对其切断端部(相对于切断位置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侧)实施沿着CD方向的线状的热压花加工。图中的标号41E表示该压花加工部。由于在该情况下,从切断位置到所相邻的沿着CD方向的线状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41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降低所洒落的粒子状温度变化物质42的量。特别优选利用该热压花加工部41E与上述的第一方法同样地形成沿着CD方向的线状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但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也可以以某种程度的强度进行粘合。
另外,通过实施上述第一~第四方法,在MD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沿着CD方向的线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41的情况下,如图25的(b)所示,优选分别与切断预定位置CT的MD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相邻的、沿着CD方向的线状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间的间隔Dc小于其他部分的间隔Do。由于在该情况下,从切断位置到相邻的沿着CD方向的线状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41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也能够降低所洒落的粒子状温度变化物质42的量。
这些方法中的切断处理先于在其他部件上的安装而预先进行,此外,也可以根据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的种类来进行对各个产品的切断。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温度变化物质40发生移动,当如上所述地将温度变化物质热粘接在吸收性物品内部的适当部件上时,也有可能温度因变化物质的表面积的下降而使与水分的接触效率下降,从而使温度变化效率下降。因此,作为设置于袋部57内的温度变化物质,还提出了如图26的(a)所示,使用通过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压缩成形而获得的成形片40T。成形片40T可以是一片,但如果过大则会给穿着者带来异物感,因此优选为作为多片或大量的小片存在。这些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未经粘合等手段附着于相邻部件上,而以能够移动的状态被封入,但由于这些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尺寸大于包装片58的纤维间隙以及吸收体56的纤维间隙,并且被夹在上述这两部件之间,因此几乎不能够向沿着表面的方向和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并且,由于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为多孔质结构,因此与温度变化物质粒子的纯粹的熔融固化物相比,其表面积(即与水分接触的面积)非常大,因而温度变化效率几乎不会下降,或者即使下降,其程度也很小。因此,温度变化物质40的移动受到抑制,并且温度变化物质与水分的接触效率也难以下降,所以易于产生所期望的温度变化。
作为夹持着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优选如图26的(a)所示利用已有的部件,除了包装片58以外,也可以使用吸收体56。另外,虽未作图示,但在如双层结构吸收体那样具有表面侧吸收体和重叠于其背面侧的背面侧吸收体以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表面侧部件作为表面侧吸收体,且将背面侧部件作为背面侧吸收体。
另外,也可以不利用普通尿布中所具有的部件,而设有专用的部件以作为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中的至少一部件。图26的(b)表示该例子,分别设置有专用的第一、第二透液性片45、46作为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在该情况下,如图27的(a)所示,表面侧部件可以是通过将一张透液性片47折叠而形成的层结构物中的表面侧层47a,背面侧部件可以是与表面侧层47a的背面侧相邻配置的背面侧层47b。折叠次数未受特别限定,除了如图27的(a)所示折叠为二折以外,还可以如图27的(b)所示折叠为三折(截面为Z字状的折叠方法)。在后者的情况下,透液性片47的中间层47b成为对应于其上侧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背面侧部件,还可成为对应于其下侧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表面侧部件。作为透液性片45~47,能够使用与上述表面片30或副片44同样的材料,或者与包装片58同样的材料。另外,当将透液性片47的端部折返,并以如上述的包装片58那样具有重叠部的方式包裹起来时,则能够防止来自端部的温度变化物质40洒落,因而较为优选。
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可以仅由上述的温度变化物质40形成,但也可以混入约50%以下的其他物质来成形。例如,当混入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时,被温度变化物质40冷却或加热的尿被高吸收性聚合物当即吸收走而滞留于物品表面侧,因此能够将温度变化有效地传递给穿用者。为了保持已冷却或加热的尿,也可以混入纸浆或亲水性合成纤维等亲水性纤维。
设置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范围(沿着尿布表面方向的范围)优选为整个袋部57内,但也可以是袋部57内的一部分,在袋部57外含有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该温度变化物质40也能够以成形片40T的形态来设置。
如果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超出设置有该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范围,则其尺寸未受特别限定,但是,当其尺寸大于设置有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范围(整个周缘部从具有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的部分的周缘露出)时,温度变化物质难以从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间洒落,因而较为优选。
通常,当对粒子进行压缩而填补粒子间的空隙时,增加压缩力,支撑于粒子之间的桥崩塌而填补了空隙,而使粒子自身发生变形,进而使粒子的一部分被破坏,新形成的微粒子填补了空隙,在粒子的塑性变形作用下使粒子间强力地紧贴一起,并且在粒子的接点处,利用伴随着粒子间的滑动摩擦而产生的发热使表面熔融,并使粒子间相结合而成为块体,即使解除压缩力其形状也不会崩溃。温度变化物质的压缩成形片40T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而形成的。此外,在粒子是难以成形的材质的情形下,可以使用粘结剂(结合剂)。山梨糖醇、木糖醇等糖醇的粒子易于成形,就这一点而言,是优选的温度变化物质。
成形片40T的压缩程度能够根据原料粒子的粒径、密度等来适当地确定。作为原料粒子,适合的是颗粒、形状为表面凹凸多的粒子、以及表面或内部具有微细孔的粒子等体积密度低的多孔质粒子。原料粒子的体积密度的程度最好适当地确定,但优选为真密度的50%以下(具有相对于表观体积的50%以上的空隙(空间))。例如,在山梨糖醇的情形下,真密度为1.50g/cm3,因此,体积密度优选为0.75g/cm3以下,更优选为0.50~0.70g/cm3,特别优选为0.55~0.65g/cm3。另外,若粒径很大,则表观体积密度较小,但表面积不大,因而在使用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的情况下,其平均粒径(JIS K1474-2007中值直径)优选为200~600μm。成形片40T的体积密度最好高于前述体积密度,具体而言,其体积密度优选为压缩到真密度的50%~80%左右,特别优选为压缩到55%~70%左右。在使用了平均粒径200~600μm且体积密度0.50~0.70g/cm3左右的糖醇粒子的情况下,成形片40T的体积密度优选为压缩成形到0.75~1.10g/cm3左右,特别优选为压缩成形到0.80~1.00g/cm3左右。
成形片40T的尺寸能够适当地确定,但是,若其过薄,则易于移动;若其过大,则会带来异物感,因此,优选厚度为0.5~2.0mm且面积为50~1000mm2的扁平片。另外,在压缩成形的过程中残留的粒子状成分的重量、或者所形成的成形片40T因其后的尿布制造工序中的弯曲等处理而被分割或细化而存在于物品内的面积为50mm2以下的细小片件的重量优选为,占上述的温度变化物质的全部使用量的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即,厚度0.5~2.0mm且面积50~1000mm2的成形片40T的重量与全部温度变化物质的重量的重量比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70%以上。)
另一方面,具有这样的成形片40T的吸收性物品通过例如压片(tableting)等压缩成形,而预先制造出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40T,也可以在物品的组装时,在适当的阶段将该吸收性物品夹设于所述部件间,但是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设备,使如相对较大的片混入的技术并不通用,因此存在需要对制造设备进行新的开发等问题。因此,在本发明中,还提出了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利用或应用,而使温度变化物质的成形片混入至预定的部件之间的技术。即,该技术包含如下的工序:如图28所示,在将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p夹设于预定的表面侧部件48和背面侧部件49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由一对辊340、341进行压缩,对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40p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压缩,而形成为成形片40T。根据这些制造方式可判明,包含于产品内的温度变化物质可以全部是成形片40T,还可以使一部分温度变化物质40p仍然保持原有的粒子状状态,或者通过在初步成形后使其破碎等来形成为粒子状40p。
作为用于压缩成形的一对辊340、341,两个辊340、341均可以使用表面无凹凸的平滑辊,而且还可以使用在任一辊或两个辊的表面上具有预定图案的凹凸的压花辊。由于在前者的情况下,粒子状的整个温度变化物质40p一次也未被压缩,因此整体并不形成一个大的成形片,如图28的(b)所示,在整体上出现多条裂缝而形成为多个小片40T。在后者的情况下,利用压花图案能够形成有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片40T。另外,面积为50~1000mm2的小片比率优选为50%以上。
如图10的(b)以及图27所示,在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为片材的情况下,在将这些片材组装到其他部件中之前,通过实施上述压缩成形工序能够容易地制造出产品。此外,在将温度变化物质的粒子状物配置于两个片材之间进行压缩的情况下,有时在配置至压缩处理的期间,粒子状物在片件之间移动而发生了偏移或溢出现象。这样的问题通过使片材表面起毛或使其蓬松而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但通过在温度变化物质的粒子状物中混入一定量的人造纤维的纸浆或合成纤维等纤维状物,也能够防止压缩前的粒子状物发生移动。在该情况下的纤维状物的混合比率为50%以下较为适当,优选为10%~30%左右。由于山梨糖醇或木糖醇等糖醇和的粒子容易成形,因此即使混合了难以压缩成形材料也能够成形,若温度变化物质的混合量为50%以上,则能够混入高达30%左右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另外,在使用吸收体以作为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中的任一部件的情况下,特别在如同图例子那样表面侧部件为包装片58且背面侧部件为吸收体56的情况下,在吸收体56的表面或背面、或者双层结构的吸收体之间散布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然后将所述的吸收体56和温度变化物质由包装片58包裹起来而形成包装吸收体,然后,利用一对辊对该包装吸收体进行压缩,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出产品。如上所述,在吸收性物品的普通制造方法中,为了固定包装片58,利用一对辊对由包装片58包装后的吸收体56进行加压,因此,利用该加压进行压缩成形,仅仅变更加压条件便能够采用这样的制造方法,从而可极为容易地应用现有的设备。另外,通过调整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的散布方法或吸收体56的形成方法,也容易在成形片40T中适当地混入高吸收性聚合物或纤维状物。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到短裤型、带式或者衬垫型的吸收性物品等广泛的用途。特别是除了如厕训练用的一次性尿布以外,还能够应用到通过***物的冷却来抑制细菌繁殖以及抑制臭气、御寒等目的。

Claims (19)

1.一种一次性吸收性物品,该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具有:自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的前侧部分;和自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后侧延伸的后侧部分;
还具有将吸收体夹设在透液性表面片与背面侧片之间而形成的吸收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30%~48%,
在所述吸收体中形成有袋部,所述袋部的厚度为其周围区域厚度的0%~50%,所述袋部包括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到前侧相当于物品全长的20%的部分,并且所述袋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吸收体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物品全长的5%~30%,
在所述袋部内配置有用于通过与尿接触来对尿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温度变化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通过溶解于尿中而引发吸热反应以使尿冷却,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在温度20℃的100ml水中的溶解度为30g以上,
所述袋部内的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定量为500~1000g/m2
所述袋部的总面积为2500~8000mm2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能够在所述吸收体中产生的热量变化总量为20cal以上,
具有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部分的单位面积的热量变化为1cal/cm2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含有120~200g/m2的亲水性纤维和170~220g/m2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含量高于所述亲水性纤维的含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被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置于所述袋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与所述吸收体的其他区域相比,在所述袋部周围的至少所述袋部的前端部附近最高密度地配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通过与水分接触而发生颜色变化的***指示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所述袋部重叠,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具有吸湿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袋部被收纳在物品前后方向中央至前侧之间相当于物品全长的0%~40%的范围内,并且前后方向长度为物品全长的10%~20%,并且宽度为吸收体全宽的25%~6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30%~48%,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5%~45%;
所述袋部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分别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5%~45%,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0%~40%,而且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并且所述袋部的宽度为吸收体的全宽的25%~6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30%~48%,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25%~45%;
所述袋部以包围所述吸收体的中央区域的方式形成为环状,所述袋部的线宽为物品全长的5%~10%,所述中央区域从物品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物品全长的15%~35%,以及向后侧延伸物品全长的15%~35%,而且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并且所述中央区域的宽度为吸收体全宽的40%~75%。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被配置为,不含有或者少量含有处于至少能够在平面方向自由移动的状态的粒子状成分,而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大部分不发生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整个所述吸收体被包装片包裹着,并且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热粘接于所述吸收体和所述包装片中的至少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被热粘接起来,并且将该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弄碎。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夹持于分别位于表面侧和背面侧的表面侧部件和背面侧部件之间,并且其一部分热粘接于所述表面侧部件以及背面侧部件上,而且其剩余部分不与所述表面侧部件以及背面侧部件热粘接,
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分形成为框状,并且非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被封入由其框状热粘接部分包围的部分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多个所述框状热粘接部分排列起来形成为格子状图案,并且该格子状图案包括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部和非热粘接部交替地排列成的点线状的热粘接线,在各交叉位置至少一条热粘接线不连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含有熔点相对高的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和熔点相对低的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所述框状热粘接部分通过所述低熔点温度变化物质的热粘接来形成,并且在由所述框状热粘接部分包围的部分封入所述高熔点温度变化物质,以作为所述非热粘接的温度变化物质。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形成为纤维状的温度变化物质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置于所述袋部内。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将对粒子状的温度变化物质压缩成形而获得的成形片作为所述温度变化物质置于所述袋部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成形片是通过将平均粒径为200~600μm、并且体积密度为0.50~0.70g/cm3的糖醇粒子压缩成形为体积密度为0.80~1.10g/cm3而获得的多孔质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成形片是厚度为0.5~2.0mm、面积为50~1000mm2的扁平片,且若干或大量所述扁平片存在于所述袋部内。
CN200980115121.8A 2008-04-30 2009-03-31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02014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9317A JP5502287B2 (ja) 2008-04-30 2008-04-30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8119316A JP5305725B2 (ja) 2008-04-30 2008-04-30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8-119316 2008-04-30
JP2008-119317 2008-04-30
JP2008-143573 2008-05-30
JP2008143573A JP4579313B2 (ja) 2008-05-30 2008-05-30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8-250839 2008-09-29
JP2008250839A JP4528853B2 (ja) 2008-09-29 2008-09-29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PCT/JP2009/056627 WO2009133745A1 (ja) 2008-04-30 2009-03-31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4831A true CN102014831A (zh) 2011-04-13
CN102014831B CN102014831B (zh) 2013-08-21

Family

ID=41254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5121.8A Active CN102014831B (zh) 2008-04-30 2009-03-31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53428B1 (zh)
CN (1) CN102014831B (zh)
WO (1) WO200913374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5463A (zh) * 2012-04-25 2014-12-03 株式会社瑞光 一次性穿戴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07848A (zh) * 2013-07-26 2016-03-1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CN111343954A (zh) * 2017-12-15 2020-06-26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及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5910B2 (ja) * 2009-03-31 2014-04-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US20120165770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Peiguang Zhou Absorbent article with stimulation composi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1298A (en) * 1994-12-22 1997-10-28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Toilet training aid creat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WO2002091968A2 (en) * 2001-05-14 2002-11-2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oilet training aid, creat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when wet
WO2006071524A1 (en) * 2004-12-29 2006-07-0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WO2007044162A1 (en) * 2005-10-07 2007-04-1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1298A (en) * 1994-12-22 1997-10-28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Toilet training aid creat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WO2002091968A2 (en) * 2001-05-14 2002-11-2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oilet training aid, creat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when wet
WO2006071524A1 (en) * 2004-12-29 2006-07-0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WO2007044162A1 (en) * 2005-10-07 2007-04-1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featuring a temperature change membe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5463A (zh) * 2012-04-25 2014-12-03 株式会社瑞光 一次性穿戴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07848A (zh) * 2013-07-26 2016-03-1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CN105407848B (zh) * 2013-07-26 2018-10-0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CN111343954A (zh) * 2017-12-15 2020-06-26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及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4831B (zh) 2013-08-21
KR20110013439A (ko) 2011-02-09
KR101553428B1 (ko) 2015-09-15
WO2009133745A1 (ja) 200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16702T3 (es) Núcleo absorbente, artículos que comprenden dicho núcleo y procedimientos de producción
EP2241299B1 (en)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JP5075980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生理用ナプキン
CN101090694B (zh) 具有温度变化单元的吸收制品
CN102665634B (zh) 具有信号复合材料的吸收性制品
JP7150021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145138A1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生理用ナプキン
MXPA04007868A (es) Material mixto formado en seco con capas para corte y colocacion.
TW200803802A (en) Absorbent product
CN102014831B (zh)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JP7092876B2 (ja) 湿り度インジケータを備える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その吸収性物品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MX2011005616A (es) Articulo absorbente de sensacion fisica.
CN103282005A (zh) 具有刺激复合材料的吸收性物品
US10307311B2 (en) Methods of making disposable absorbent undergarments
JP5191250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4579313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5305725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5502287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CN101909565B (zh) 一次性尿布
JP4415053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EP3638183A1 (en) Absorbent core assemblies, ergonomic disposable absorbent undergarments making use of such cor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2022082079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