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3466A - 电子设备、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充电***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充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3466A
CN101983466A CN2008801284681A CN200880128468A CN101983466A CN 101983466 A CN101983466 A CN 101983466A CN 2008801284681 A CN2008801284681 A CN 2008801284681A CN 200880128468 A CN200880128468 A CN 200880128468A CN 101983466 A CN101983466 A CN 101983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
charger
charging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84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3466B (zh
Inventor
持田则仁
中村康治
押味正典
吉田裕彦
关口明彦
町井荣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3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3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3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34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01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6One coil at each side, e.g.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接收充电处理所需要的充电计费,即使所述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进入过放电状态,并能够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以及用于相同用途的充电器。充电器(3)在其与电子设备(2)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之前执行电力传送,持续这个电力传送直到所述电子设备(2)发送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信号,并在所述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信号被发送时,关于记账处理执行与所述电子设备(2)之间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在关于所述充电/记账处理的通信结束之后,所述充电器(3)再次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所述电子设备(2)通过利用电力传送,对二次电池(28)充电,然后执行所述充电,达到关于记账处理的接近非接触通信能够进行的水平,然后关于记账处理、与所述充电器(3)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然后,重启来自充电器(3)的电力传送以执行所述充电,直到所述二次电池(28)被完全充电。用这种方式,所述非接触充电和接近非接触通信在时分***的电子设备(2)和充电器(3)之间执行。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蜂窝电话等的电子设备、用于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的充电器、以及由所述电子设备和充电器组成的电子设备充电***。
背景技术
在诸如蜂窝电话等的移动电子设备中,通常,采用可以重复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来保证电源。另外,一些传统的电子设备被设计为以非接触的方式对二次电池充电(例如,见专利文献1)。
在以非接触方式对二次电池充电的电子设备中,当用于非接触充电的电力接收线圈和用于接近非接触通信(例如,Felica(注册商标)等)的环路天线被安排得相互紧密邻近时,由于在电力接收线圈中产生的谐波噪声的不利影响,在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中可能会引发故障。
另外,作为关于预防这些谐波噪声的不利影响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两个或更多个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中的一个调谐电路的谐振频率与其余调谐电路的谐振频率偏移的技术。
专利文献1:JP-A-2000-076399(日本专利No.318086)
专利文献2:JP-A-2006-29546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电子设备经由接近非接触通信接收到充电计费之后启动所述非接触充电的情况下,当这个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降低到设备能够操作的电压之下的状态)时,因为电压不足,所述电子设备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功能不能工作,因此,这个电子设备不能接收充电计费。因此,所述电子设备不能启动非接触充电,这是因为,这个电子设备不能接收充电计费,由此,这个电子设备也永远不能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
已考虑了这些情况作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电子设备,其即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进入过放电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接收充电处理所需要的充电计费,并还能够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以及用于该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解决所述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充电器对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且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该充电器包括:通过电磁感应向所述电子设备传送电力的电力传送线圈;用于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天线;以及用于控制电力传送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其中所述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在所述电子设备被检测为处于待机状态时,启动第一电力传送,在所述第一电力传送期间接收到来自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示要停止所述电力传送的通知时,停止第一电力传送,在所述第一电力传送终止之后,启动接近非接触通信,以及当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终止时,启动第二电力传送。
根据这个配置,所述充电器在与电子设备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之前执行电力传送(第一电力传送)。因此,所述充电器即使当所述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时,也能够提供充电,这样,所述充电器能够对电子设备应用记账处理。另外,所述充电器在所述充电器与电子设备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之后,再次执行电力传送(第二电力传送)。因此,所述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可以被连续地充电,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对应于预备充电,而完成记账处理之后的充电对应于常规充电。
另外,在产生谐波噪声的电力传送期间不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因此,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绝不会受到噪声的影响。
另外,所述天线和电力传送线圈可被安排处于重叠状态。
另外,所述天线可以由环路天线组成,且所述环路天线的中心被设置为与电力传送线圈的中心重合。
另外,所述环路天线的导线的一部分与电力接收线圈的导线的一部分可被公共形成。
另外,所述充电器还可以包括连接到天线的切换开关,用于切换对所述天线的电导通及切断;其中所述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接近非接触通信期间进入导通状态,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第一电力传送或第二电力传送期间进入切断状态。
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可由充电器再充电的二次电池作为电源,并能够与所述充电器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力接收线圈,用于通过电磁感应从所述充电器接收电力;由接收到的电力所充电的二次电池;用于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天线;以及充电和通信控制部件,其控制所述充电和接近非接触通信。其中,所述充电和通信控制部件在经由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电力时,启动对二次电池的第一充电,直到满足第一条件为止;在第一充电期间满足第一条件时,发送指示要停止电力传送的通知;在所述指示要停止电力传送的通知之后,启动接近非接触通信;以及当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终止时,启动二次电池的第二充电,直到满足第二条件为止。
根据这个配置,当经由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电力时,所述充电器对二次电池执行充电(第一充电),直到满足第一条件为止。因此,所述电子设备即使当所述二次电池落入其过放电状态时,也能够对充电器应用记账处理。另外,所述电子设备在满足第一条件之后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且所述电子设备在接近非接触通信之后,执行对二次电池的充电(第二充电),直到满足第二条件为止。因此,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另外,所述充电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时间点停止,且这个状态持续到结束接近非接触通信为止。因此,噪声对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影响不会在这个状态期间引起。
所述天线和电力接收线圈可被安排处于重叠状态。
另外,所述天线可以由环路天线组成,且所述环路天线的中心可被设置为与电力接收线圈的中心重合。
另外,所述环路天线的导线的一部分与电力传送线圈的导线的一部分可被公共地形成。
另外,所述充电器还可以包括连接到天线的切换开关,用于切换对所述天线的电导通及切断;其中所述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接近非接触通信期间进入导通状态,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第一充电或第二充电期间进入切断状态。
另外,所述第一条件可以对应于二次电池的电压大于第一预定值的情况,所述第二条件可以对应于二次电池的电压为第二预定值的情况,以及所述第二预定值可以大于第一预定值。
另外,所述第一条件可以对应于已经经过了预定的连续充电时间的情况,以及所述第二条件可以对应于二次电池的电压为第二预定值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包括上述充电器、以及上述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优势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的电子设备和充电器,其即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进入过放电状态时,也能够接收充电所需要的充电计费,并能够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的轮廓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了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电子设备和充电器的示意配置的框图;
图3是显示了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充电***中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操作的视图;
图4是显示了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充电器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显示了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电子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显示了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电子设备和充电器之间的信号传送/接收的顺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的轮廓的透视图;
图8是显示了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电子设备和充电器的示意配置的框图。
参考编号和符号的说明
1,1A 电子设备充电***
2,2A 电子设备
3,3A 充电器
21 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
22 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
23 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
24 输入信号判断部分
25 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
26 电池充电控制部分
27 电池余量检测部分
28 二次电池
29a,29b,35a,35b 切换开关
30,36 冲突控制部分
31 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
32 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
33 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的控制部分
34 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
37,39 充电和通信控制部分
38,40 电力传送通信控制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的轮廓的透视图。在图1中,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充电***1包括诸如蜂窝电话、PHS(个人手持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等的电子设备2、以及用于以非接触的方式对电子设备2充电的充电器3。所述电子设备2能够通过在与充电器3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下接收从充电器3馈送的电力,来对可充电电池(二次电池)充电。这里,所述“非接触状态”表示这样的状态:所述电子设备2和充电器3能够在不经由金属端子直接电连接的状态下相互传送电力(无线电波)、信号等。
在电子设备2中,在设备本体的相同平面上提供了用于与充电器3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以及用于通过电磁感应从充电器3接收电力的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在充电器3中,在充电器本体的相同平面上提供了用于与电子设备2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以及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向电子设备2传送电力的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
图2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充电***1的电子设备2和充电器3的示意配置的框图。在图2中,所述电子设备2包括上面所述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和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输入信号判断部分24、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电池充电控制部分26、电池余量检测部分27、以及诸如锂离子电池等的可充电二次电池28。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被用于与充电器3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进行通信。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被电磁连接到充电器3的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并被用于接收电力供应。另外,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被用于通过利用负载调制等向充电器3传送ID信息、充电完成信号等等。
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经由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接收从充电器3传送的记账请求信号,根据所接收到的记账请求信号执行记账处理,并在记账处理之后经由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向充电器3传送记账处理完成信号。所述输入信号判断部分24在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中判断通信传送模式(记账)状态。
所述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利用负载调制等,从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向充电器3传送分配给电子设备2的ID信息,并经由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接收从充电器3传送的电力。另外,所述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通过利用负载调制等,从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向充电器3传送充电完成信号,该充电完成信号用于向充电器3通知所述充电处理完成。另外,所述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判断由电池余量检测部分27所检测出的电池余量是处于超过预定电压还是低于预定电压的状态。所述电池余量检测部分27检测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作为电池余量。所述电池充电控制部分26基于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关于电池余量的判断来控制二次电池28的充电的起始/停止。所述电池充电控制部分26利用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所接收到的电力来执行二次电池28的充电。
另外,在电子设备2中,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输入信号判断部分24、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电池充电控制部分26和电池余量检测部分27组成了控制充电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充电和通信控制部分37。另外,在充电器3中,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的控制部分33和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组成了控制电力传送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电力传送通信控制部分38。
图3是显示了电子设备2的充电和记账通信操作的视图。在图3中,纵坐标表示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而横坐标表示时间。另外,预定值(第一预定值)Va表示电子设备2能够执行记账处理的最小电压值。此情况下的所述“记账”表示当电子设备2利用充电器3实施充电时需要的充电计费。
这里,假定这样的情形: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根据电子设备2的使用而降低,然后降低到Vb(<Va),作为所述电池电压Vp降低到预定值Va之下的过放电状态。在二次电池28被保持在其过放电状态的情况下,当用户意识到电子设备2的过放电状态、然后将电子设备2置于充电器3上时(当用户在时刻tp将电子设备2置于充电器3上时),从放置时刻tp开始充电,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逐渐上升。当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达到预定值Va时,所述电子设备2进入能够进行记账通信的状态。相应地,所述记账通信被启动。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由于进行了记账通信而逐渐降低,在所述记账通信结束后启动常规充电。所述常规充电持续直到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变为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对应于完全充电电压的值(第二预定值)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当电子设备2在常规充电期间从充电器3移除时,所述充电被暂停。
用这种方式,在电子设备2能够采用可由在非接触***中进行充电的充电器3再充电的二次电池28作为电源、且能够与充电器3保持接近非接触通信的情形下,当经由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接收电力时,所述电子设备2利用所接收到的电力对所述二次电池28充电(预备充电),直到电池电压Vp超过预定值Va为止,然后,当电池电压Vp超过预定值Va时,向充电器3传送指示电力的供应应该停止的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信号。紧接在其后,所述电子设备2开始保持作为与充电器3的接近非接触通信的记账通信。然后,当所述记账通信结束时,所述电子设备2利用从充电器3接收到的电力对二次电池28充电(常规充电),直到电池电压Vp增加到大于预定值Va的值为止。
回到图2,所述充电器3包括上面所述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和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的控制部分33、以及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的控制部分33向电子设备2传送记账请求信号,并从电子设备2接收记账处理完成信号。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执行电子设备2一侧的电力的供应和停止。另外,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响应于是否有电流流经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来检测是否存在负载。在这种情况下,当电磁连接到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磁性材料位于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邻近时,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能够基于电流流经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事实,检测出所述负载。
另外,响应于流经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电流的值,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检测到异物。在这种情况下,流经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电流的值在电子设备2的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与其他物体(如十日元硬币)之间不同。因此,如果流经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电流值在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位于附近时被存储,则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能够通过比较检测到的值与这个存储的值,来判断电子设备2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在除了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之外的其他物体(如,十日元硬币等等)被放在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上时、也存储流经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电流的值,则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能够判断所关注的物体。
另外,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基于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ID认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电子设备2置于充电器3上而从电子设备2传送ID信息。因此,所述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获取这个ID信息,并进行ID认证。
用这种方式,所述充电器3能够在非接触***中对将二次电池28用作电源的电子设备2充电,并能够保持与电子设备2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另外,当充电器3检测到电子设备2处于待机模式时,所述充电器3开始向电子设备2传送电力。在电力传送开始之后,当充电器3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2的、指示电力的传送应该被停止的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信号时,充电器3停止所述电力的传送。紧接在这个停止之后,所述充电器3开始保持作为与电子设备2的接近非接触通信的记账通信。然后,当所述记账通信终止时,所述充电器3开始电力的传送。
接下来,下文将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1中的电子设备2和充电器3的各个操作。图4是显示了充电器3的操作的流程图。在图4中,当充电器3的电源被打开时,所述充电器3被启动(步骤S10)。在启动之后,所述充电器3进入待机模式,以检查负载(步骤S11)。即,当充电器3进入待机模式时,这个充电器3检查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电流值,以判断是否存在负载。如果通过此检查判断存在负载,则充电器3进入认证模式,以确认认证ID(步骤S12)。如果通过这个确认判断不能确认认证ID,则充电器3判断认证错误,这是因为没有施加规则的负载。然后,所述充电器3进入错误模式。接着,所述充电器3在这个错误模式中检查负载(步骤S13),然后,所述充电器3返回步骤S11。在步骤S12,如果判断所述认证ID能够被确认,则所述充电器3进行电力传送模式的判断,这是因为所述认证ID是通过(OK),然后执行以预备充电为目的的电力传送(第一电力传送)(步骤S14)。
在所述预备充电期间,仍然判断是否施加了负载、是否发出了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以及是否发现了异物。如果没有负载被施加(即,所述电子设备2从充电器3移除),则判断没有施加负载,且充电器3返回步骤S11。如果发出了预备充电停止通知,则预备充电被停止(步骤S15)。如果发现异物,则充电器3返回步骤S13。与上面相反,如果判断施加了规则负载(其ID被认证)、没有发现异物、且没有发出预备充电停止通知,则仍然继续照旧进行预备充电。
如果充电器3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2的预备充电停止通知,则其停止所述预备充电(步骤S15)。然后,所述充电器3返回通信传送模式,并执行记账处理(步骤S16)。在记账处理期间,仍然判断是否施加了负载、是否施加了不规则的负载(其ID未被认证)、以及是否完成了记账处理。如果没有负载被施加(即,电子设备2从充电器3移除),则判断负载没有被施加,所述充电器3返回步骤S11。如果施加了不规则的负载,则充电器3进入错误模式,以检查所述负载,然后所述充电器3返回步骤S11。如果完成了记账处理,则这个记账处理被完成(步骤S17)。与上面相反,如果判断施加了规则的负载且记账处理仍未完成,则充电器3继续照旧进行所述记账处理。
在记账处理完成之后,所述充电器3进入电力传送模式。然后,所述充电器3传送电力(第二电力传送),以对二次电池28充电,直到二次电池28进入完全充电状态为止(步骤S18)。在常规充电期间,仍然判断是否施加了负载、是否施加了不规则的负载、以及所述电池是否被完全充电。如果没有负载被施加(即,电子设备2从充电器3移除),则判断没有施加负载,所述充电器3返回步骤S11。如果施加了不规则的负载,则充电器3进入错误模式,以检查所述负载,然后返回步骤S11。如果所述电池被完全充电,则充电器3进入常规充电停止模式(步骤S19)。与上面相反,如果判断所述电池未被完全充电、未发现异物、且施加了规则的负载,则充电器3仍然继续照旧进行常规充电。
如果充电器3在判断电池被完全充电之后进入常规充电停止模式,则常规充电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判断是否施加了负载,直到常规的充电被停止为止。如果判断施加了负载,则仍然继续所述判断。如果判断没有施加负载,则所述判断终止,且充电器3返回步骤S11。
用这种方式,所述充电器3检查负载是否出现在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上。如果存在所述负载,则认证ID被确认。如果认证ID被确认,则判断施加了规则的负载,并执行用于预备充电的供电。如果预备充电终止,则执行用于规则负载的记账处理。如果记账处理终止,则执行用于规则负载的常规充电。
接下来,图5是显示电子设备2的操作的流程图。在图5中,当电子设备2被置于充电器3上,且从充电器3馈送电力时,所述非接触电路(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输入信号判断部分24、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电池充电控制部分26、以及电池余量检测部分27)响应于这个电力馈送而启动(步骤S30)。然后,所述电子设备2判断是否从充电器3发出了认证请求命令。如果所述认证请求命令没有被发出,则所述电子设备2重复这个判断操作,直到所述认证请求命令被发出为止。如果发出了认证请求命令,则电子设备2进入认证模式,然后向充电器3通知所述认证ID(步骤S31)。
在电子设备2向充电器3通知所述认证ID之后,这个电子设备2进入预备充电模式,并开始对二次电池28的充电(第一充电)。在预备充电期间,判断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是大于预定值Va还是低于预定值Va,还判断是否在预定时间内从充电器3传送电力(步骤S32)。如果未在预定时间内从充电器3传送电力,则电源关断。另外,如果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低于预定值Va,则预备充电持续,直到电池电压Vp达到预定值Va为止。另外,如果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高于预定值Va,则电子设备2通知充电器3所述预备充电停止(步骤S33)。然后,判断是否从充电器3发出了记账请求。如果没有发出记账请求,则这个判断被重复。相反,如果发出了记账请求,则执行记账处理(步骤S34)。然后,如果完成了所述记账处理,则电子设备2通知充电器3所述记账处理完成(步骤S35)。
在完成记账处理完成信号的发出之后,所述电子设备2进入常规充电模式,然后启动常规充电(第二充电)(步骤S36)。在常规充电期间,判断所述电池是否被完全充电。如果所述电池未被完全充电(即,未实现完全充电),则电子设备2继续常规充电。相反,如果所述电池被完全充电(即,完全充电已实现),则电子设备2向充电器3通知所述常规充电停止(步骤S37)。这里,当电子设备2在常规充电期间从充电器3移除时,其自动地关断电源。另外,可以采用超过预定值Va的任意电压值作为完全充电的标准,且这个标准可以依照二次电池28的规范来判断。这时判断的值对应于大于预定值(第一预定值)的第二预定值。
在常规充电停止通知处理期间,所述电子设备2判断常规充电停止通知的发出是否完成。如果所述常规充电停止通知的发出未完成,则电子设备2继续常规充电停止通知处理。在常规充电停止通知的发出完成之后,所述电子设备2自动地关断电源。
图6是显示了电子设备2和充电器3之间的信号传送/接收的顺序图。如图6所示,所述充电器3首先进入待机模式,并周期性地发出负载检查信号,以检测是否施加了负载。然后,当所述充电器3检测到负载时,这个充电器3进入认证模式,然后发出认证请求信号,以认证所述负载。当响应于所述认证请求信号从负载发回认证ID信号时,所述充电器3基于这个认证ID信号执行认证处理。如果所述认证是通过(OK),则充电器3进入用于预备充电的电力传送模式,并启动电力的传送。充当负载的电子设备2接收到从充电器3馈送的电力,并周期性地传送正规负载信号,直到二次电池28的电池电压Vp超过预定值Va为止。然后,当电池电压Vp超过预定值Va时,所述电子设备2判断预备充电结束,并发出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信号。
当充电器3从电子设备2接收到预备充电停止通知信号时,这个充电器3停止电力的传送,并进入通信传送模式。当所述充电器3进入通信传送模式时,这个充电器3向电子设备2传送记账请求信号。当所述电子设备2接收到记账请求信号时,这个设备启动记账处理。然后,当记账处理完成时,所述电子设备2向充电器3传送指示记账处理完成的信号。当所述充电器3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2的指示记账处理完成的信号时,这个充电器3进入用于常规充电的电力传送模式,并开始电力的传送。充电器3一旦开始电力传送,所述电子设备2便立即启动对二次电池28的常规充电。然后,所述电子设备2在进行常规充电的同时,周期性地传送正规负载信号。然后,当所述二次电池28被完全充电时,所述电子设备2向充电器3传送完全充电信号作为常规充电停止通知。当所述充电器3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2的完全充电信号时,这个充电器3停止所述电力的传送,并从电力传送模式进入常规充电停止模式,并周期性地发出负载检查信号。然后,当电子设备2从充电器3移除时,所述充电器3检测到没有负载被施加。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1,所述非接触充电和接近非接触通信以时分***的方式在电子设备2和充电器3之间进行。在电子设备2的二次电池28处于其过放电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2接收从充电器3馈送的电力,然后执行预备充电,以获取仅对二次电池28的记账处理所需的电力,然后,在预备充电完成之后,进行电子设备2与充电器3之间的记账处理所需的记账通信,然后接收从充电器3馈送的电力,并在所述记账处理完成之后执行常规充电,直到二次电池28被完全充电。因此,所述电子设备2即使当电子设备2的二次电池28处于其过放电状态也可以接收记账处理信息,且所述电子设备2还可以通过执行常规充电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另外,在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产生谐波噪声的时期内不进行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因此,接近非接触通信绝不会受到所述噪声的影响。
[实施例2]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的轮廓的透视图。另外,图8是显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1A的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的示意配置的框图。如图7或图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1A被构建为使得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和非接触充电线圈以重叠的状态被分别安排在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中。即,在电子设备2A中,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和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被安排处于重叠状态。更具体地,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由环路天线组成,而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安排为使得其中心与环路天线的中心重合。另外,在充电器3A中,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和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被安排处于重叠状态。更具体地,类似电子设备2A的配置,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由环路天线组成,而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安排为使得其中心与环路天线的中心重合。因为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和非接触充电线圈被安排处于重叠状态,所以,在设备本体中它们占用的面积减小,且这样的安排能够响应于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的尺寸的减小。此外,使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的中心与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的中心重合,并使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的中心与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中心重合。因此,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和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的位置可以被一次自动地设置为与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和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位置重合。
另外,在电子设备2A中,当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由环路天线构成时,环路天线的导线的一部分与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的导线的一部分可以被公共地形成。相应地,由公共导线形成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的中心和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的中心相互自然地重合。因此,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和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在总体上减小,且可以获得电子设备2A在尺寸和质量上的降低。
类似地,在充电器3A中,当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由环路天线构成时,环路天线的导线的一部分与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导线的一部分可以被公共地形成。相应地,由公共导线形成的、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的中心和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中心相互自然地重合。因此,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和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在总体上减小,且可以获得充电器3A在尺寸和质量上的降低。
另外,当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和非接触充电线圈以重叠的方式分别被安排在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中时,在它们之间会产生干扰。因此,当一个部件被使用时,另一个部件在操作中会从电路切断。为了从电路切断不使用的部件,所述电子设备2A装配了切换开关29a、29b和用于控制切换开关29a和29b的切换的冲突控制部分30。另外,所述充电器3A装配了切换开关35a、35b和用于控制切换开关35a和35b的切换的冲突控制部分36。例如,当充电器3A向电子设备2A进行充电时,充电器3A的冲突控制部分36关断切换开关35a(断开状态,切断状态),并导通切换开关35b(闭合状态,导通状态),而电子设备2A的冲突控制部分30关断切换开关29a(断开状态,切断状态),并导通切换开关29b(闭合状态,导通状态)。
与在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与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天线31之间的接近非接触通信中利用的电力相比,从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馈送到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以对二次电池28充电的电力极高。因此,由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产生的谐波的电力相对较高。因此,对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影响不能被忽略,其可能充当引起接近非接触通信功能中的故障的因素。
因此,如上所述,因为对切换开关35a、35b、29a和29b应用了冲突控制,所以,当电力从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被馈送给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时,电流绝不会在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21与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之间流动。因此,故障绝不会出现在接近非接触通信功能中。
此外,根据这个冲突控制,在接近非接触通信期间,电流绝不会在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和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之间流动,且绝不会引起这样的情形:要在接近非接触通信中利用的电力被非接触供电一级线圈32或非接触电力接收二级线圈22吸收。因此,用户能够更稳定地实施接近非接触通信。
用这个方式,接近非接触通信天线和非接触充电线圈以重叠的方式分别被安排在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中。因此,在设备本体中它们占用的面积减小,且能够获得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的尺寸的进一步减小。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1相似,所述非接触充电和接近非接触通信以时分***的方式在电子设备2A和充电器3A之间执行,且能够获得相似的优势。
在本实施例中,二次电池28的预备充电被继续,直到电子设备2(2A)的二次电池28的电压Vp超过预定值Va为止。但是,这个预备充电周期可以基于除电压值以外的时间来确定。即,可以执行作为预备充电的连续充电,直到经过了预定的时间为止。
这里,在电子设备2A中,接近非接触通信二级控制部分23、输入信号判断部分24、非接触充电二级控制部分25、电池充电控制部分26、电池余量检测部分27、以及冲突控制部分30组成了控制充电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充电和通信控制部分39。另外,在充电器3A中,接近非接触通信外部单元的控制部分33、非接触充电一级控制部分34以及冲突控制部分36组成了控制电力馈送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电力传送通信控制部分40。
参考特定的实施例详细地解释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不同的变动和修改。
本申请是基于2008年3月31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No.2008-091245);其中,通过引用将其内容包含于此。
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具有这样的优势:电子设备即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进入过放电状态时,也能够接收充电所需要的充电计费,并能够使其自身摆脱过放电状态,其可以被应用于装配有诸如蜂窝电话、PHS、PDA等的电子设备、以及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这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器的电子设备充电***。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对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充电器,其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所述充电器包括:
电力传送线圈,其通过电磁感应将电力传送给所述电子设备;
用于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天线;以及
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其控制电力传送和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
其中,所述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进行如下操作:
当所述电子设备被检测为处于待机状态时,开始第一电力传送,
当在所述第一电力传送期间从所述电子设备接收到指示停止所述电力传送的通知时,停止第一电力传送,
在所述第一电力传送被终止之后,开始接近非接触通信,以及
当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被终止时,开始第二电力传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天线和电力传送线圈被安排为处于重叠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天线由环路天线构成,且所述环路天线的中心被设置为与所述电力传送线圈的中心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环路天线的导线的一部分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导线的一部分被公共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个所述的充电器,还包括:
连接到所述天线的切换开关,其切换对所述天线的电导通及切断;
其中,所述电力传送和通信控制部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接近非接触通信期间进入导通状态,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第一电力传送或第二电力传送期间进入切断状态。
6.一种电子设备,其采用可由充电器充电的二次电池作为电源,并能够与所述充电器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电力接收线圈,其通过电磁感应从所述充电器接收电力;
利用所接收的电力而被充电的二次电池;
用于进行接近非接触通信的天线;以及
充电和通信控制部件,其控制所述充电和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
其中,所述充电和通信控制部件进行如下操作:
当经由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电力时,开始对二次电池的第一充电,直到满足第一条件为止;
当在第一充电期间满足第一条件时,发送指示停止电力传送的通知;
在所述指示停止电力传送的通知被发送之后,开始接近非接触通信;和
当所述接近非接触通信被终止时,开始二次电池的第二充电,直到满足第二条件为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和电力接收线圈被安排为处于重叠状态。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天线由环路天线构成,且所述环路天线的中心被设置为与电力接收线圈的中心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环路天线的导线的一部分与电力传送线圈的导线的一部分被公共地形成。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连接到所述天线的切换开关,其切换对所述天线的电导通以及切断;
其中,所述充电和通信控制部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接近非接触通信期间进入导通状态,并使所述切换开关在第一充电或第二充电期间进入切断状态。
11.如权利要求6至10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对应于二次电池的电压大于第一预定值的情形;
所述第二条件对应于二次电池的电压等于第二预定值的情形;以及
所述第二预定值大于所述第一预定值。
12.如权利要求6至10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对应于已经经过了预定的连续充电时间的情形;以及
所述第二条件对应于二次电池的电压等于第二预定值的情形。
13.一种电子设备充电***,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个所述的充电器;以及
如权利要求6至12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电子设备。
CN2008801284681A 2008-03-31 2008-11-25 电子设备、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充电***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34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1245A JP5484686B2 (ja) 2008-03-31 2008-03-31 電子機器、充電器、及び電子機器充電システム
JP091245/08 2008-03-31
PCT/JP2008/003458 WO2009122471A1 (ja) 2008-03-31 2008-11-25 電子機器、充電器、及び電子機器充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3466A true CN101983466A (zh) 2011-03-02
CN101983466B CN101983466B (zh) 2013-07-03

Family

ID=41134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846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3466B (zh) 2008-03-31 2008-11-25 电子设备、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充电***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10195B2 (zh)
JP (1) JP5484686B2 (zh)
CN (1) CN101983466B (zh)
WO (1) WO2009122471A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7262A (zh) * 2011-06-27 2013-01-02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
CN102916496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佳能株式会社 供电设备、电子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3163792A (zh) * 2011-12-08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3875159A (zh) * 2011-09-09 2014-06-18 WiTricity公司 无线能量传送***中的外部物体检测
WO2014176874A1 (zh) * 2013-04-28 2014-11-06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无线电力传输***发射端待机状态自动唤醒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85358A (zh) * 2012-05-14 2015-01-1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装置用天线板以及使用了该天线板的充电装置
CN105393427A (zh) * 2013-07-19 2016-03-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及具备该电路基板的便携式设备
CN105634052A (zh) * 2014-11-24 2016-06-01 哈曼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机会式充电
CN106026411A (zh) * 2011-11-04 2016-10-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接收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87709A (zh) * 2012-03-30 2017-06-23 英特尔公司 具有嵌入式无线天线的近场通信(nfc)线圈
CN112886715A (zh) * 2012-07-30 2021-06-0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感应式电力传输
US20220242255A1 (en) * 2021-02-02 2022-08-04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dual function coil providing in-vehicle wireless power
CN115166212A (zh) * 2022-09-08 2022-10-1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土壤水分监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50670A1 (en) * 2009-01-06 2012-06-1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Wireless power delivery during payment
US8069100B2 (en) 2009-01-06 2011-11-29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Metered delivery of wireless power
BR112012000665B1 (pt) 2009-07-13 2019-10-29 Konin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missor para transmitir energia elétrica para um receptor indutivamente, receptor para receber energia elétrica de um transmissor indutivamente, sistema para transmitir energia indutivamente de um transmissor para um receptor e método para transmitir energia indutivamente de um transmissor para um receptor
US9094054B2 (en) * 2009-11-30 2015-07-28 Broadcom Corporation IC controlled wireless power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including control channel communication configuration
US9522316B2 (en) * 2010-02-12 2016-12-20 Bright Cloud International Corp. Instrumented therapy table and system
JP2011229265A (ja) * 2010-04-19 2011-11-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IT1400748B1 (it) 2010-06-30 2013-07-02 St Microelectronics Srl Apparato per il trasferimento wireless di energia fra due dispositivi e contemporaneo trasferimento di dati.
JP5593926B2 (ja) 2010-07-29 2014-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給電システム、給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736228B1 (en) * 2010-12-20 2014-05-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harg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ravers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a path with an apparatus
KR101850527B1 (ko) 2011-03-25 2018-04-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디바이스 및 휴대용 디바이스의 무선 전력 충전 시스템
US9030421B2 (en) 2011-04-01 2015-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ouchscreen controller with adjustable parameters
KR101813129B1 (ko) 2011-05-04 2017-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시스템
KR101765128B1 (ko) * 2011-05-12 2017-08-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접점 충전 시스템에서 노이즈 회피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735623B2 (en) 2011-05-17 2017-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power transmitter for communication with power receiver
JP5854640B2 (ja) 2011-05-25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受電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20135885A (ko) * 2011-06-07 2012-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시스템에서의 송신기 및 수신기 간의 양방향 통신 방법 및 상기 장치들
JP5703988B2 (ja) * 2011-06-17 2015-04-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車両、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FR2981519B1 (fr) * 2011-10-12 2015-04-0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Dispositif de chargement inductif d'un appareil portable integrant une antenne de communication en champ proche
TWI442669B (zh) * 2011-11-17 2014-06-21 Wistron Corp 可傳送資料之無線充電系統及資料傳送方法
KR101986169B1 (ko) * 2012-01-10 2019-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9431844B2 (en) 2012-04-03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control communication using bluetooth low energy
FR2989529B1 (fr) 2012-04-12 2016-04-15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Procede et banc de charge par couplage magnetique
JP5906946B2 (ja) * 2012-05-31 2016-04-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5847651B2 (ja) * 2012-06-01 2016-01-27 株式会社東芝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受電システム
US8766567B2 (en) * 2012-08-02 2014-07-01 Snap-On Incorporated Battery control and protective element validation method
EP2894757B1 (en) 2012-09-05 2018-06-06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Non-contact charging device, and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using same
KR101807899B1 (ko) 2012-10-19 2017-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및 무선 전력 송신기의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허가 방법
KR102049118B1 (ko) * 2013-02-20 2020-01-08 지이 하이브리드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이물질 감지 장치 및 방법
JP5673906B1 (ja) 2013-04-08 2015-02-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通信端末
RU2625818C2 (ru) * 2013-04-19 2017-07-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энерг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ема энергии, способы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ми и программа
GB2518128B (en) * 2013-06-20 2021-02-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Charging rechargeable apparatus
JP6364625B2 (ja) * 2013-07-18 2018-08-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接点充電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CN103441580A (zh) * 2013-08-02 2013-12-11 尹武 一种充电设备、电子装置以及无线充电***
KR101894847B1 (ko) * 2013-09-23 2018-09-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주파수 간섭을 방지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방법
US20150084583A1 (en) * 2013-09-24 2015-03-26 Nvidia Corporation Control of wireless battery charging
KR101982874B1 (ko) * 2013-12-18 2019-05-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안테나 전류 센싱을 이용하여 주파수 간섭을 방지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방법
KR101886422B1 (ko) * 2014-06-30 2018-08-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659162B1 (ko) * 2014-09-11 2016-09-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비접촉 방식 충전 장치
KR101787236B1 (ko) * 2016-01-27 2017-10-18 주식회사 한컴지엠디 무선 전력 전송 제어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제어 방법
JP6872715B2 (ja) * 2016-01-27 2021-05-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7135838A (ja) * 2016-01-27 2017-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6643152B2 (ja) * 2016-03-09 2020-02-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734831B2 (ja) * 2017-10-04 2020-08-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検出機器及び検出システム
WO2019208960A1 (ko) 2018-04-25 2019-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전력 보정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2005500B1 (ko) * 2018-08-01 2019-07-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664253A1 (en) 2018-12-05 2020-06-1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1841754B2 (en) * 2019-06-12 2023-12-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ries battery discharge management across a device section boundary
US11336127B2 (en) * 2019-08-15 2022-05-1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Calibration of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wireless power systems with authentication
JP2021129422A (ja) * 2020-02-13 2021-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9547A (ja) * 1999-10-13 2001-04-20 Nippon System Kenkyusho:Kk 給電制御機能を備えた非接触通信装置
JP2003259027A (ja) * 2002-02-28 2003-09-12 Seiko Epson Corp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器システム
CN1941545A (zh) * 2005-09-29 2007-04-04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充电设备和充电***
CN101140635A (zh) * 2006-09-08 2008-03-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具有非接触充电功能的传感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容器类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6244B2 (ja) * 1993-09-24 2001-09-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コードレス電話機
JP3180086B2 (ja) 1998-08-31 2001-06-25 株式会社シーメディア 携帯通信装置、情報伝達システム及び方法、携帯通信装置で利用可能な非接触icメディア
JP2001218391A (ja) * 2000-02-04 2001-08-10 Sony Corp 被充電機器、充電器および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JP3631112B2 (ja) 2000-07-14 2005-03-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US7233137B2 (en) 2003-09-30 2007-06-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05110409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harp Corp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4812322B2 (ja) 2005-04-08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機器
JP2006353042A (ja) * 2005-06-17 2006-12-28 Ntt Docomo Inc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認証課金代行装置、充電システム、送電方法、受電方法、充電方法
KR100792311B1 (ko) * 2005-07-30 2008-01-07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충전전력 공급장치, 충전 장치, 배터리 장치, 무접점 충전 시스템 및 무접점 충전 방법
US8169185B2 (en) * 2006-01-31 2012-05-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7782021B2 (en) * 2007-07-18 2010-08-24 Tesla Motors, Inc. Battery charging based on cost and life
WO2010030767A1 (en) * 2008-09-11 2010-03-18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ree mode wireless enrgy harvest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9547A (ja) * 1999-10-13 2001-04-20 Nippon System Kenkyusho:Kk 給電制御機能を備えた非接触通信装置
JP2003259027A (ja) * 2002-02-28 2003-09-12 Seiko Epson Corp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器システム
CN1941545A (zh) * 2005-09-29 2007-04-04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充电设备和充电***
CN101140635A (zh) * 2006-09-08 2008-03-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具有非接触充电功能的传感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容器类

Cited B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7262A (zh) * 2011-06-27 2013-01-02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
CN102857262B (zh) * 2011-06-27 2016-06-01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
CN102916496B (zh) * 2011-08-04 2016-04-27 佳能株式会社 供电设备、电子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2916496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佳能株式会社 供电设备、电子装置和控制方法
US10027184B2 (en) 2011-09-09 2018-07-17 Witricity Corporatio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CN103875159A (zh) * 2011-09-09 2014-06-18 WiTricity公司 无线能量传送***中的外部物体检测
US10778047B2 (en) 2011-09-09 2020-09-15 Witricity Corporatio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CN103875159B (zh) * 2011-09-09 2017-03-08 WiTricity公司 无线能量传送***中的外部物体检测
US10938247B2 (en) 2011-11-04 2021-03-02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622842B2 (en) 2011-11-04 2020-04-14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6026411B (zh) * 2011-11-04 2019-04-0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接收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26411A (zh) * 2011-11-04 2016-10-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接收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0153666B2 (en) 2011-11-04 2018-12-11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069346B2 (en) 2011-11-04 2018-09-04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478352B2 (en) 2011-12-08 2016-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03163792B (zh) * 2011-12-08 2016-01-20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3163792A (zh) * 2011-12-08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6887709A (zh) * 2012-03-30 2017-06-23 英特尔公司 具有嵌入式无线天线的近场通信(nfc)线圈
CN106887709B (zh) * 2012-03-30 2021-02-02 英特尔公司 具有嵌入式无线天线的近场通信(nfc)线圈
CN104285358A (zh) * 2012-05-14 2015-01-1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装置用天线板以及使用了该天线板的充电装置
CN112886715A (zh) * 2012-07-30 2021-06-0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感应式电力传输
WO2014176874A1 (zh) * 2013-04-28 2014-11-06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无线电力传输***发射端待机状态自动唤醒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93427A (zh) * 2013-07-19 2016-03-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及具备该电路基板的便携式设备
CN105634052A (zh) * 2014-11-24 2016-06-01 哈曼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机会式充电
CN105634052B (zh) * 2014-11-24 2020-08-04 哈曼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机会式充电
US20220242255A1 (en) * 2021-02-02 2022-08-04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dual function coil providing in-vehicle wireless power
US11590850B2 (en) * 2021-02-02 2023-02-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dual function coil providing in-vehicle wireless power
CN115166212A (zh) * 2022-09-08 2022-10-1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土壤水分监测装置
CN115166212B (zh) * 2022-09-08 2023-01-3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土壤水分监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25265A1 (en) 2011-02-03
WO2009122471A1 (ja) 2009-10-08
JP5484686B2 (ja) 2014-05-07
CN101983466B (zh) 2013-07-03
US8810195B2 (en) 2014-08-19
JP2009247124A (ja) 200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3466B (zh) 电子设备、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充电***
US868081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harg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harging system
JP5563501B2 (ja) 無接点充電用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23039610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EP3293856B1 (en)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system
EP294525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relessly sharing energy by an inductive method
US10224761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7109682B2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JP5059720B2 (ja) 無接点充電方法、無接点電力送信装置、及び無接点電力受信装置
JP5372537B2 (ja) 電子機器充電システム、充電器、及び電子機器
CN103296705B (zh) 终端的充放电方法以及充放电终端
KR20110103295A (ko) 통신망을 이용한 무선 충전 방법
CN102386685A (zh) 供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10439451B2 (en) Electric vehicle
JP2013179723A (ja) 充電装置及び充電方法
US20180301935A1 (en) Power reception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EP0824778B1 (en) Intelligent battery charging in a hand-held phone
US8810207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charge system and an AC adapter
TW201212460A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563153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ing a detachable battery
US1075656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program, and non contact power-supply system
JPH11299116A (ja) 電源供給アダプタ、電子機器およ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03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