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4934B -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4934B
CN101954934B CN 201010196456 CN201010196456A CN101954934B CN 101954934 B CN101954934 B CN 101954934B CN 201010196456 CN201010196456 CN 201010196456 CN 201010196456 A CN201010196456 A CN 201010196456A CN 101954934 B CN101954934 B CN 101954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axle
assembly
pulley
coordin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9645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4934A (zh
Inventor
陈南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TANGJIA HENGYI MACHINERY PROCESSING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TANGJIA HENGYI MACHINERY PROCESSING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TANGJIA HENGYI MACHINERY PROCESSING FACTORY filed Critical ZHUHAI TANGJIA HENGYI MACHINERY PROCESSING FACTORY
Priority to CN 20101019645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549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54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4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4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49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技术,特别是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其主要结构是,由发动机、传动***、转向***、行驶***等等部分组成。其中,在行驶***中具有轮子又有皮带性履带。其轮子可在平地路面上行驶,其皮带性履带又可使车可在阶梯式的路面上行驶。从而克服了机动车只能单一地在较为平整的路面上行驶而较难地在阶梯式路面上行驶的缺陷。适用于交通、运输、游乐、山区或山地旅游的客运。

Description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技术,特别是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背景技术:
已有机动车的结构和功能,不是轮式行驶(如汽车)就是履带式行驶(如坦克),行驶系结构和功能单一。轮式行驶虽然便于在较为平坦的道路却不能上阶梯式的路面。而履带式行驶则虽可上阶梯式路面却不常用于公路、而且速度较慢。例如,中国专利“微型履带车”(申请号200710066705.3)就是只能履带式行驶而不能轮式行驶的车;其结构主要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组成,行驶系中由履带单一地直接接地地行驶。可见,它们在行驶功能上还是存在着不够完美之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突破和克服上述已有机动车技术中的行驶功能存在着不够完美之处,而提供既具有轮式行驶结构和功能又具有履带式行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结构是: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这些结构均采用现有机动车相关技术制造而成。
动力系中有发动机或电动机、传动系中有离合器和变速器、主动链轮、传动链轮、链条、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前、后驱V型皮带、前、后驱传动总成、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前、后驱动V型皮带轮、前、后V型履带式皮带。
在车头部份,安装有前后传动——转向总成,其结构为:由一个前驱——转向U型支座、一个固定式U型支座、四个扇齿轮、一根旋转中轴、一根上中轴、一根下中轴、二个短轴互相配合地组成;该总成是动力传递的和转向功能的核心。发动机与变速器配合,发动机和变速器安装在发动机连接支架上,该支架固定地连接于车架主梁的车架连接主梁的前部上。前驱——转向主梁中部后侧固定连接前驱连接支架。这个前驱连接支架固定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的下部(保证前驱——转向U型支座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地摆动时该前驱连接支架和前驱——转向主梁同时随之摆动)。变速器的输出轴配合一组链轮机构;这个链轮机构在动力传递上与前后传动——转向总成的前驱V型皮带轮和后驱V型皮带轮配合并且使前驱V型皮带轮和后驱V型皮带轮都能产生动力而分别通过二条前后驱V型皮带使前驱传动总成和后驱传动总成上的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和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受到传动。四个扇齿轮分为上、下、左、右扇齿轮,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内;其中,上、下扇齿轮固定式地配合于该总成内部里的旋转中轴(与水平面垂直地放置)的上、下端;左、右扇齿轮各自固定于各自的短轴(与旋转中轴垂直地放置、并分别穿置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和固定式U型支座侧面开有的轴孔中)内端,该二根短轴的外端分别连接前驱V型皮带轮和后驱V型皮带轮,该皮带轮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的左、右外侧。右扇齿轮与上扇齿轮作啮合式的配合;左扇齿轮与下扇齿轮作啮合式的配合。同时,上下部均开有一个轴孔的固定式U型支座固定地连接于车架的主梁的前部,同时还固定地连接发动机连接支架。保证旋转中轴在其轴孔内可以实现旋转动作(该轴孔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的上部、下部)。与固定式U型支座配合的前驱——转向U型支座的上下部均开有相互对应的轴孔而与上中轴和下中轴配合、而其上部则与转向机连接座作固定式连接、其下部则固定地连接前驱连接支架,前驱连接支架与前驱——转向主梁固定地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支承骨架;保证转向机连接座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时,前驱——转向U型支座可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地摆动、前驱连接支架与前驱——转向主梁会随之同步地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的摆动。
上述链轮机构中的主动链轮固定于变速器的输出轴外端,其传动链轮则连接于后驱V型皮带轮或其短轴的外端,主动链轮与传动链轮配合一条链条。
前后传动——转向总成中配合有转向系中的扇齿式转向机总成。
扇齿式转向机总成安装在车架的主梁上并且与前驱——转向U型支座配合,其结构由方向盘、方向盘上、下轴、万向节、伸缩节、一个小齿轮、一个小齿轮座、一个扇齿组成。方向盘的上轴与下轴之间连接一个万向节,方向盘下轴中段连接一个伸缩节,方向盘下轴下端固定一个小齿轮,并配合于小齿轮座上,小齿轮与扇齿相啮合式地配合。扇齿圆心部固定地连接一个转向机连接支座。小齿轮座通过一个方向盘连接支架而固定于车架连接主梁前部的上表面。保证转动方向盘,小齿轮会驱动扇齿而使转向机连接支座发出动作并驱动前驱——转向U型支座作水平式的往复式的旋转地摆动、前驱连接支架与前驱——转向主梁也同步地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地摆动。
另一方面,前驱——转向U型支座上部两侧各自固定地连接一组减震连接支座。每一减震连接支座通过一根连接轴配合一组前驱减震器连接总成。该总成通过一个垂直于水平面安装的减震器而与前轮的轮轴作互为垂直的连接配合。
传动系中,传动系中安装前、后驱传动总成,分别位于前轮的前方上侧和前轮的后方上侧;该二组总成位于中部的主动轮分别通过V型皮带与前、后驱皮带轮相互配合;该二组总成两端的驱动皮带轮与履带式皮带相配合并且传动或驱动前、后车轮。
在行驶系中,既具有轮式行驶结构又具有履带式行驶结构,呈车轮和履带复合式结构:由左、右前轮、左、右后轮、二组中轮总成(每组中轮总成由中轮一、中轮二、中轮减震器、一根连杆互相配合地组成)八条V型履带式皮带组成;前、后车轮的结构相同:均由主轮及固定于其两侧面的V型皮带轮式的内、外轮毂组成;主轮的结构由轮毂和轮胎组成并作滑轮式地与轮轴配合;主轮的结构与现有普通车轮结构相同;主轮的半径略大于皮带轮式内、外轮毂的半径,保证在平地上,主轮呈接地而皮带轮式的轮毂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及其不接地的状态。每一车轮的皮带轮式的轮毂都配合履带式皮带;履带式皮带的截面呈梯形“V”字型;该类履带式皮带的外表面有凹槽和凸块。主轮的结构采用现有汽车车轮的结构即有轮毂和轮胎的结构部分并且由现有相关技术制成。
行驶系的功能:
(一),当遇到凹坑路面时,前轮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先悬空地跨越凹坑、车体重量由中轮一、中轮二、后轮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支承着车体而前行并越过凹坑;越过凹坑后,前轮、中轮一、中轮二和后轮的V型履带式皮带支承着车体。
(二),进入平地路面后,前轮和后轮同时接地并支承着车体而前、后轮的V型履带式皮带均呈不接地状态。
(三),当遇到凸起路面或台阶式路面时,前轮的V型履带式皮带会先接触该路面并用其凹槽和凸块附着于该路面的凸起面,或后轮的V型履带式皮带也会随后接触该路面并用其凹槽和凸块附着于该路面的凸起面或有角的路面,从而使车具备向前进的推进力并能继续前行(即车就不会受阻或不会停止前进);同时,由于V型履带式皮带也会随后接触该路面后,相对地大大地降低了前轮和后轮越过该类障碍性路面的难度而使车较容易地越过该类路面并向前行进。
(四),当遇到砂质或泥泞或冰雪式的路面时,前轮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后轮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会同时接地,虽然前轮和后轮因被陷入该类路面或“打滑”而失去继续前行的推进力,但该类履带式皮带因能大大地增大其接地面积而使车体受到支撑并具备向前行进的推进力,从而达到车辆能够继续前进的目的(不过,过分松软的该类路面除外)。
在传动系中,前驱传动总成与后驱传动总成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一个主动皮带轮、四根轴(即轴一、轴二、轴三、轴四)、一个三爪联轴器、一个齿合联轴器、三个单级飞轮、一个齿套式联轴器、一个复位弹簧、左右二组驱动皮带轮互相配合地组成;四根轴(即轴一、轴二、轴三、轴四)串联式但各自分离地配合位于同一直线上;驱动皮带轮(即前驱动V型皮带轮、后驱动V型皮带轮)分别位于前驱传动总成或后驱传动总成的两端;每组驱动皮带轮(即前、后驱动V型皮带轮)分别配合一根轴和一个飞轮;每组驱动皮带轮分别配合一根轴并同时分别配合一个飞轮;主动皮带轮(即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分别配合一根轴二和一个飞轮,即飞轮固定地配合于轴二的中部、该飞轮的齿部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的右侧面。轴二的左端还固定一个飞轮;该飞轮的齿部固定地连接主动皮带轮的右侧面。轴三的右端固定地配合飞轮,该飞轮的齿部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的右侧面。三爪联轴器的左侧固定地连接位于该总成左侧的驱动皮带轮;各飞轮为单级飞轮并分别固定于各自所在的轴上;齿套式联轴器配合的二根轴可作该二轴呈连接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动作的配合。左右二组传动皮带轮、三爪联轴器均可绕其所配合的轴转动。
三爪联轴器有联轴器外壳和三爪蹄和轴壳;三爪蹄右侧面有若干个凸齿,对应地、联轴器外壳右侧面开有若干个齿孔;该凸齿与齿孔作可相互啮合又可相互分离式的配合。轴壳以其轴孔配合于轴二的右段;轴壳右端有一个齿部,对应地、主动皮带轮左侧面开有的轴孔内有一个齿部,这二个齿部作可相互啮合又可相互分离式的配合。
另外,齿套式联轴器配合并位于联轴器轴承座、轴二右端和轴三左端;联轴器轴承座上配合一个齿套式套筒,该套筒可绕轴二旋转和作向左或向右的滑动、其右半段呈齿套式即为齿套部;轴二的右端固定一个直齿轮;对应并相配合地、轴三左端固定一个相同的直齿轮;齿套式套筒的齿套部与直齿轮和直齿轮配合、并在向左移动时齿套部只会套着轴三的直齿轮而与轴二的直齿轮分离、向右移动则会同时套着轴三的直齿轮而与轴二的直齿轮;弹簧配合于轴三的中段。
在车架主梁部位及其下方,有左右二组中轮总成:由中轮一、中轮二、中轮减震器和连杆组成,中轮减震器下端与连杆互为垂直地连接、上端则与车架主梁连接;每组中轮总成配合有中轮减震器并通过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中轮总成连杆由其上端支撑地连接车架主梁的后部、由其下端连接减震器的下端。前驱传动总成安装前驱连接支架的前侧(位于前轮的前侧)的支撑臂前端;后驱传动总成安装于车架主梁前侧部下方但位于前轮后侧、同时由车架主梁的三个支撑臂上的连接三个轴承座固定地连接该总成的三个总成轴承座。前驱连接支架的前侧支撑臂与前驱传动总成的总成轴承座作固定式连接,其方式相同于后驱传动总成与车架主梁的支撑臂配合的方式。
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前轮辅助拉杆下端配合地连接左右两侧的前轮的轮轴外端、上端则配合地连接前驱-转向主梁的左右两侧外端。
前驱传动总成和后驱传动总成都有一组倒车机构:由倒车拉杆和两个倒车轴承座组成。另外,倒车机构与一组倒车操纵机构配合,倒车操纵机构由联动杆配合定位轴销、杠杆轴销、联动臂而组成。
前驱传动总成与后驱传动总成的动力传递过程:配合于前、后驱传动总成上的倒车机构由联轴器轴承座一、联轴器轴承座二和倒车拉杆组成;另外,倒车机构与一组倒车操纵机构配合,倒车操纵机构由联动杆配合定位轴销、杠杆轴销、联动臂而组成。操作倒车操纵机构,使联动臂推动倒车拉杆和联轴器轴承座一、联轴器轴承座二向车的右侧移动,固定于联轴器轴承座二上的套筒就会推动固定于轴三左端上的齿套与轴二右端上的键齿沿齿套作滑动式的向左移动、弹簧被压缩、轴二的键齿脱离齿套而使三与轴二呈现出分离状态。当终止操纵时,倒车操纵杆复位而同时倒车拉杆会因弹簧复位推力而使轴三和齿套作滑动式的向右移动,齿套重新套住轴二的键齿。从而实现轴二与轴三的离合作用。同时,在三爪联轴器的联轴器外壳的内腔中,有三爪蹄和联轴器外壳右侧面开有与三爪蹄右侧面上若干个凸齿相对应和配合的齿孔,三爪蹄的右侧面固定地连接轴壳,轴壳配合于轴二上,轴壳右端有齿部,与主动皮带轮轴孔处的齿部相配合即可作离合作用的配合;在轴三与轴二呈现出分离状态的同时,三爪蹄的凸齿会***联轴器外壳的齿孔中、轴壳的齿部与主动皮带轮轴孔处的齿部相啮合。这时主动皮带轮的绕轴二转动就会驱动轴壳、三爪蹄、联轴器外壳绕轴二同步地转动并推动传动皮带轮作同步的转动。而传动皮带轮则不受此力传动。但是复位后,主动皮带轮作逆时针转动时,尽管三爪蹄与联轴器外壳分离、轴壳齿部与主动皮带轮轴孔处的齿部相分离,传动皮带轮、轴一、轴二、轴三、轴四、传动皮带轮、齿合联轴器就会作同步的转动。
后驱减震总成与车架主梁的左侧和右侧所作配合方式:为一种向后倾斜的又能保证后驱减震总成的下端可作上下地摆动的升降动作并使左后轮和右后轮及其后轮轴也随之作上下地摆动的升降动作的这类配合方式。
当车辆转向时,左(或右)侧的单级飞轮与右(或左)侧的单级飞轮会形成不同的转速,始终有一侧的单级飞轮自动转换为滑轮式滑动(相当于空档时无动力状态),其相应的同侧前轮和后轮从而实现差速功能。例如,当车辆向左转向时,左侧的单级飞轮的转速比右侧的单级飞轮的转速慢,从而实现左侧的前轮和后轮比右侧的前轮和后轮的转速慢的动作。
制动系中,有制动器总成:由支座、制动蹄、偏心轮、刹车片、制动器拉杆互相配合地组成。有制动器总成:由支座、制动蹄、偏心轮、刹车片、制动器拉杆互相配合地组成。产生制动功能为由拉杆被拉动而引发偏心轮动作、偏心轮的动作使促使刹车片与车轮的内轮毂的内表面产生制动性摩擦而达到制动目的。制动系中,安装有每个车轮上的制动机构与现有相关技术相似,即在车轮的V型皮带轮式的轮毂内配合一组制动机构(或可直接采用现有相关技术,如摩托车的制动系)。
在实施例中,可以有简易型、通用型、豪华型、三轮摩托车式、二轮摩托车式、电动车式、自行车式等等多种类型。在驱动后轮的履带皮带轮中,简易型的中轮是单一的,但后驱传动总成配合一个电动机;通用型的中轮有二个;豪华型的中轮有二个并且配合减震总成。
在三轮摩托车式、二轮摩托车式、电动车式、自行车式的类型中、行驶系的机构中,前后轮均安装V型履带式皮带轮并配合V型履带式皮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够具有最大的应用范围,能够在几乎所有类型的路面上行驶,比如,既可在普通公路上上行驶、又可在上下台阶式路面上行驶,还可在雨天泥泞路面上行驶和在雪地、沙滩上行驶;既可作公路和非公路性的交通、运输工具,又可作残疾人、儿童和老人的代步用车。
适用于残疾人、儿童和老人的代步用车、儿童游乐场、大型商场内和大型厂房内代步用车、公路和非公路性的交通、运输、以及草原、雪地、沙滩、山路、旅游区代步用车,雨天泥泞路面的行驶,甚至军事野战、赛车,等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型实施例侧视的局部剖视示意简图;
图2,本发明的动力***、传动***和行驶***相互配合关系的俯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原型实施例结构的后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前、后驱传动总成结构的局部剖视及其A-A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转向***的转向机构的示意简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转向机构的侧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通用型实施例侧视的局部剖视示意简图;
图9,是本发明的电动车式简易型实施例侧视的局部剖视示意简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豪华型实施例侧视的局部剖视示意简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人力自行车式简易型实施例侧视的局部剖视示意简图;
图12,是图9的俯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1的三轮车式实施例的俯视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1俯视的剖面示意图。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
具体实施方法:
本发明的原型实施例结构是: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动力系中有发动机4、传动系中有离合器和变速器51、主动链轮、传动链轮65、链条33、前、后传动V型皮带轮52、55、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48、34、前、后驱传动总成1、11、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49、56、二组前驱动V型皮带轮27(或27A和27B)、二组后驱动V型皮带轮57、58、二组前V型履带式皮带26(此皮带外侧面有凹槽19和凸块16)、二组后V型履带式皮带15(此皮带外侧面有凹槽19和凸块16)。(见图1、2、3)。前驱传动总成1与后驱传动总成11的结构相同(见图4):均为由一个主动皮带轮80(即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49、56在此图上称为“主动皮带轮80”)、两组左右端前、后传动V型皮带轮52、55、四根轴(即轴一、轴二、轴三、轴四)100、91、87、83、一个三爪联轴器95、一个齿合联轴器93、三个单级飞轮86、92、97、一个齿套式联轴器89、一个复位弹簧88互相配合地组成;四根轴(即轴一、轴二、轴三、轴四)100、91、87、83串联式但各自分离地配合位于同一直线上;驱动皮带轮98和85(即前驱动V型皮带轮27A、27B、后驱动V型皮带轮57、58)分别位于前驱传动总成1或后驱传动总成11的两端;每组驱动皮带轮98或85分别配合一根轴100或83并同时分别配合一个飞轮97或86;主动皮带轮80(即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49、56)配合一根轴二91和一个飞轮92,即飞轮92固定地配合于轴二91的中部、该飞轮92的齿部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98的右侧面。轴二91的左端还固定一个飞轮97;该飞轮97的齿部固定地连接主动皮带轮80的右侧面。轴三87的右端固定地配合飞轮86,该飞轮86的齿部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85的右侧面。三爪联轴器95的左侧并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98;各飞轮为单级飞轮并分别固定于各自所在的轴上;齿套式联轴器89配合的二根轴87、91,可作该二轴呈连接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动作的配合。驱动皮带轮98、85、三爪联轴器95均可绕轴100、91、87、83转动。三爪联轴器95有联轴器外壳96和三爪蹄95A和轴壳95B;三爪蹄95A右侧面有若干个凸齿,对应地、联轴器外壳96右侧面开有若干个齿孔;该凸齿与齿孔作可相互啮合又可相互分离式的配合。轴壳95B以其轴孔配合于轴二91的右段;轴壳95B右端有一个齿部(或固定一个直齿轮),对应地、主动皮带轮80左侧面开有的轴孔内有一个齿套式的齿部,这二个齿部作可相互啮合又可相互分离式的配合。
另外,齿套式联轴器89配合并位于联轴器轴承座90、轴二91右端和轴三87左端;联轴器轴承座90上配合一个齿套式套筒90A,该套筒可绕轴二91旋转和作向左或向右的滑动又在联轴器轴承座90开有的轴孔内作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其右半段呈齿套式即为齿套部90B;轴二91的右端固定一个直齿轮91A;对应并相配合地、轴三87左端固定一个相同的直齿轮87A;齿套式套筒90A的齿套部90B与直齿轮87A和直齿轮91A配合、并在向左移动时齿套部90B只会套着直齿轮87A而与直齿轮91A分离、向右移动则会同时套着轴三的直齿轮而与轴二的直齿轮;弹簧88配合于轴三87的中段。
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前轮辅助拉杆25下端配合地连接左右两侧的前轮29、46的轮轴47、31(或24)外端、上端则配合地连接前驱-转向主梁28的左右两侧外端;
在车架主梁10部位及其下方,有左右二组中轮总成21:由中轮一22、中轮二18、中轮减震器20和连杆21A组成;中轮一22和中轮二18均为滑轮并配合于连杆21A的两端,对配合于其上的后V型履带式皮带15起支承作用;中轮减震器20下端与连杆21A互为垂直地连接、上端则与车架主梁10连接;每组中轮总成21配合有中轮减震器20并通过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中轮总成连杆17由其上端支撑地连接车架主梁10的后部、由其下端连接减震器20的下端。前驱传动总成安装前驱连接支架3的前侧连接的前驱——转向主梁28(位于前轮的前侧)左、中、右三个部位的支撑臂3A、3B、3C的前端;后驱传动总成11安装于车架主梁10前侧部下方但位于前轮后侧、同时由车架主梁10的支撑臂44A、44B、44C上的连接轴承座79、81A、82分别固定地连接该总成的总成轴承座84、81B、99。而支撑臂3A、3B、3C分别与前驱传动总成的三个总成轴承座79、81A、84作固定式连接,其方式相同于后驱传动总成11与车架主梁10的支撑臂44A、44B、44C配合的方式。前驱传动总成1和后驱传动总成11都有一组倒车机构:由倒车拉杆50和两个倒车轴承座90、94组成。另外,倒车机构与一组倒车操纵机构配合,倒车操纵机构由联动杆50D与定位轴销50B、杠杆轴销50A、联动臂50C配合地组成,并配合安装在驾驶座旁边的变速操纵杆107(见图4、5)。保证拉动变速操纵杆107会使联动杆50D推动联动臂50C使倒车拉杆50向车的左侧移动。(见图4)。
与中轮一和中轮二配合的履带式V型皮带与地面相距的距离等于车轮的主轮半径与内、外轮毂半径之差。
在车头部份,安装有前后传动——转向总成9或45,其结构为:由一个前驱——转向U型支座74、一个固定式U型支座72、四个扇齿轮63、64、77、78、一根旋转中轴59、一根上中轴60、一根下中轴73、二个短轴76A、76B互相配合地组成;该总成9是动力传递的和转向功能的核心。发动机与变速器配合,发动机和变速器安装在发动机连接支架5上,该支架5固定地连接于车架主梁10的车架连接主梁54的前部上或连接于固定式U型支座72的上部前侧面。前驱——转向主梁28中部后侧与前驱连接支架3固定连接成为一体。这个前驱连接支架3固定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74的下部(保证前驱——转向U型支座74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地摆动时该前驱连接支架3和前驱——转向主梁28同时随之摆动)。变速器51的输出轴最外端配合一组链轮机构;这个链轮机构在动力传递上与前驱传动总成1和后驱传动总成11的前传动V型皮带轮55和后传动V型皮带轮52配合并且使前传动V型皮带轮55和后传动V型皮带轮52都能产生动力而通过前、后驱V型皮带48、34使前驱传动总成1和后驱传动总成11上的前驱传动V型皮带轮49和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56受到传动。四个扇齿轮分为上、下、左、右扇齿轮63、77、78、64,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72内;其中,上、下扇齿轮63、77固定地配合于该总成内部里的旋转中轴59(与水平面垂直地竖立式地放置)的上、下端;左扇齿轮78固定配合于其短轴76A、右扇齿轮64固定配合于其短轴76B(与旋转中轴垂直地放置、并分别穿置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74和固定式U型支座72侧面固定配合的左、右侧的外盖108圆心处开有的轴孔中)内端,该二根短轴的外端分别连接前传动V型皮带轮55和后传动V型皮带轮52,该皮带轮分别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72的左、右外侧。右扇齿轮64与上扇齿轮63作啮合式的配合;左扇齿轮78与下扇齿轮77作啮合式的配合。同时,上下部均开有一个轴孔的固定式U型支座72固定地连接于车架主梁10的前部;旋转中轴59在其配合的轴孔内可以实现水平方向的旋转动作。与固定式U型支座72配合的前驱——转向U型支座74呈(与水平面垂直地竖立式地放置状态)的上下部开有的轴孔与上中轴60和下中轴73配合、而上部则与转向机连接座53作固定式连接;保证转向机连接座53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时,前驱——转向U型支座74可作水平式往复式旋转地摆动。上述链轮机构中的主动链轮固定于变速器51的输出轴外端,与位于后传动V型皮带轮52外侧或右侧的传动链轮65配合,主动链轮与传动链轮65配合一条链条33。分别在其侧面开有一个大孔并分别配合一个外盖108。外盖108圆心处开有轴孔并分别与短轴76A、76B配合。见图2、3。
工作时,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到达传动链轮65和后传动V型皮带轮52之后,一方面经后驱V型皮带34传到后驱传动总成11的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56,另一方面再经短轴70B、右扇齿轮64、上扇齿轮63、旋转中轴59、下扇齿轮77、左扇齿轮78,短轴70A、前传动V型皮带轮55而输出前驱V型皮带48再到前驱传动总成1的前驱传动V型皮带轮49。
在行驶系中,既具有轮式行驶结构又具有履带式行驶结构,呈车轮和履带复合式结构:由分别配合左、右前轮轴31、47的左、右前轮29、46、左、右后轮14A、14B、二组中轮总成21(每组中轮总成21由中轮一22、中轮二18、中轮减震器20、一根连杆21A互相配合地组成)八条V型履带式皮带26、15组成;前、后车轮的结构相同:均由主轮38及固定于其两侧面的V型皮带轮式的内、外轮毂40、41组成;主轮的结构与现有普通车轮结构相同:由轮毂42A和轮胎42B组成并配合轮轴;主轮38的半径略大于皮带轮式内、外轮毂40、41的半径,保证在平地上,主轮呈接地而皮带轮式的轮毂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及其不接地的状态。每一车轮的皮带轮式的轮毂都配合履带式皮带26或15;履带式皮带的截面呈梯形“V”字型;该类履带式皮带的外表面有凹槽19和凸块16。主轮38的结构采用现有汽车车轮的结构即有轮毂42A和轮胎42B的结构部分并且由现有相关技术制成。前、后轮23、14在平地路面113接地而其V型履带式皮带26、15均呈不接地状态;当遇到凸起路面或台阶式路面111时,其V型履带式皮带26、15均呈接地状态。
前后传动——转向总成9或45中配合有转向系中的扇齿式转向机总成8。扇齿式转向机总成8安装在车架连接主梁54(车架连接主梁54位于车体的中轴线上并且与车架框架主梁35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支承式骨架,即为车架主梁10)前部上并且与前驱——转向U型支座74配合,其结构由方向盘6、方向盘上轴105、下轴102、万向节104、伸缩节103、一个小齿轮109、一个小齿轮座110、一个扇齿101组成。方向盘的上轴105与下轴102之间连接一个万向节104,方向盘下轴102中段连接一个伸缩节103,方向盘下轴102下端同定一个小齿轮109,并配合于小齿轮座110上,小齿轮109与扇齿106作啮合式地配合。扇齿101的圆心部固定地连接一个转向机连接支座53。小齿轮座110通过一个方向盘连接支架106而固定配合于车架连接主梁54前部的上表面。保证转动方向盘6,小齿轮109会驱动扇齿101而使转向机连接支座53发出动作并驱动前驱——转向U型支座74作水平式的往复式的旋转地摆动。见图3、5、6、7。
另一方面,前驱减震器连接总成7的安装方式:前驱——转向U型支座74上部两侧各自固定地连接一组减震连接支座61。左、右减震连接支座61都通过左、右连接轴62分别配合左、右前驱减震器连接总成7。该总成7通过一个垂直于水平面安装的左、右减震器32或75而与前轮的左、右轮轴47、31(或24)作互为垂直的连接配合;并且左、右前轮的该轮轴47、31(或24)的外端都连接左、右辅助拉杆25。前驱减震器连接总成7的下端与前轮的左、右轮轴47、31(或24)连接的同时配合一个前驱主拉杆连接耳71。见图3。
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前轮辅助拉杆25下端配合地连接左右两侧的前轮的轮轴47、31(或24)外端、上端则配合地连接前驱-转向主梁28的左右两侧外端。
左后轮14B和右后轮14A分别作滑轮式地配合左后轮14B和右后轮14A的后轮轴13;左后轮14B和右后轮14A的后轮轴13并与后轮横梁39作串联式连接;同时,具有弹簧37的二组后驱减震总成12的下部配合于后轮横梁39左右侧部位,其上部通过二组分别位于车架主梁10的左侧和右侧的连接座36而与车架主梁10连接,该总成12的下部连接后轮横梁39。左、右前轮轴47、31(或24)的内端垂直地固定连接左、右前驱主拉杆30A、30B。向后倾斜的后驱减震总成12与车架主梁10的左侧和右侧的所作配合保证后驱减震总成12的下端可作上下地摆动的的升降动作并使左后轮14B和右后轮14A及其后轮轴13也随之作上下地摆动的的升降动作。见图1、2。
制动系中,见图2、3,有制动器总成:由支座70、制动蹄69、偏心轮68、刹车片67、制动器拉杆43或66互相配合地组成。产生制动功能为由拉杆43或66被拉动而引发偏心轮68动作、偏心轮68的动作促使刹车片67与车轮的内轮毂40的内表面产生制动性摩擦而达到制动目的。制动系中,安装有每个车轮上的制动机构与现有相关技术相似,即在车轮的V型皮带轮式的轮毂内配合一组制动机构(或可直接采用现有相关技术,如摩托车的制动系)。
另外,豪华型实施例中,有中轮总成21,中轮总成21中有中轮一22和中轮二18(为滑轮式)和中轮减震器20;在车架主梁10上配合四组减震总成115,该总成上部配合一组车架114。见图9。
通用型实施例中,见图8,中轮总成21有中轮支架112、中轮一22(即左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56、158)和中轮二18(为滑轮式),但无中轮减震器20。左、右两侧的中轮支架112的上部固定连接车架主梁10的左、右两侧部,中轮支架112的下部垂直地配合连杆21A。
电动车式简易型实施例中,包括三个车轮的电动车和四个车轮的电动车二种类型。其结构与现有三个车轮的电动车和四个车轮的电动车相似并采用现有电动车的相关技术制成。见图10、12、13。其中,四个车轮的电动车式简易型实施例的结构部分有链轮一116、链轮二118、链条一117、转向手把119、链轮三129、链轮四127、链轮五146、链轮六147、链轮七148、链轮轴147A、链条二121、链条三122、链条四124、后链轮126、左前轮46、右前轮29、前轮轴143、左后轮14B、右后轮14A、后轮轴145、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141、151、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44、150、前皮带轮轴142、左、右后皮带轮轴150A、150B、前履带式V型皮带130、左后轮14B、右后轮14A、后履带式V型皮带125,还有中轮总成21:包括中轮一22(即左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56、158)、中轮二18(为滑轮式)、中轮减震器20、垂直连接一根连杆21A的中轮支撑架123上部连接固定于车架主梁10上,但在中轮一22(即左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56、158)上配合一组人力的脚踏驱动机构128,安装有链轮四127、链轮七148的脚踏驱动机构128的轮轴128A同时配合电动机149。链轮一116与链轮二118配合链条一117;链轮三129与链轮四127配合链条三122;配合于前驱-转向总成120(或45)的短轴76B外端的链轮五146与链轮六147共同地配合链条二121;链轮七148与后链轮126共同地配合链条四124。链轮三149(或129)和链轮六147共同地配合于轮轴147A两端。后链轮126配合于后轮轴145的中段;链轮二118配合于前驱-转向总成120(或45)的短轴76A左端、并与前皮带轮轴142上的链轮一116对应布共同配合链条一117;各链轮均为单级飞轮。转向手把119固定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74的上部。图1、2、12。
左前轮46、右前轮29分别配合于前轮轴143的两端;左后轮14B、右后轮14A分别配合于后轮轴145的两端;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141、151分别配合于前皮带轮轴142的两端;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44、150分别配合于后皮带轮轴150A、150B上。图12。
在三个车轮的电动车式简易型实施例中,车轮包括一个前车轮154和二个后车轮14A、14B,前车轮154的内、外轮毂配合二条前履带式皮带130。结构部分还有:前滑动V型皮带轮153、后滑动V型皮带轮156、158、前皮带轮轴152、后皮带轮轴155、157、前履带式V型皮带130、还有中轮总成21:包括中轮一22(即分有左、右后滑动V型皮带轮156、158)、中轮二18、中轮减震器20、车头支撑架131;其中,中轮减震器20垂直连接一根连杆21A的中轮支撑架123上部连接固定于车架主梁10上,但在中轮一22(即左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56、158)上配合一组人力的脚踏驱动机构128,安装有链轮七148的脚踏驱动机构128的轮轴128A而同时配合电动机149。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153配合于前皮带轮轴152上;左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156、158分别配合于左右后皮带轮轴155、157上。图10、12、13。
人力自行车式简易型实施例中,其结构与现有自行车相似并采用现有自行车的相关技术制成。见图11、14,结构部分有转向手把119、前链轮138和后链轮136、链条134、中轮支撑架133、中轮139(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前车轮140和后车轮137、车架135、车头支撑架131、转向轴套132。这类车只有二个车轮。转向手把119配合于转向轴套132中,车头支撑架131的后端固定地连接转向轴套132、前端则连接。配合于前轮轴140A的前车轮140的内、外轮毂配合前履带式V型皮带130、配合于后轮轴137A的后车轮137的内、外轮毂配合后履带式V型皮带125或15。中轮支撑架133的中段配合脚踏驱动机构128的轮轴128A,该轴右侧同时配合前链轮138;前链轮138与后轮轴137A右侧的后链轮136共同配合链条134;后车轮137配合后轮轴137A。中轮支撑架133的上端固定连接车架135而下端配合中轮139(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的轮轴中。图11、14。
本发明的工作情况:
A,传动系中的动力传递过程:动力由发动机4或电动机发出,经过离合器和变速器51、主动链轮、传动链轮65、链条33、后传动V型皮带轮52、前传动V型皮带轮55、前、后驱V型皮带48、34、前、后驱传动总成1、11的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49、56、前、后驱动V型皮带轮27A、27B、57、58、前、后V型履带式皮带26、15,最后传到前轮23(包括左前轮46和右前轮29)和后轮14(包括左后轮14B和右后轮14A)。从而使前轮23和后轮14产生车的推动力推动车辆向前行驶。
其中,在后传动V型皮带轮52与前传动V型皮带轮55之间的动力传递过程:是动力传递到后传动V型皮带轮52之后、由后传动V型皮带轮52的短轴76B、右扇齿轮78、经旋转中轴59上的上、下扇齿轮63、77传到左扇齿轮64、前传动V型皮带轮55。
在前、后驱传动总成1、11内的动力传递过程:是动力经过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48、34而传递到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49、56(或图4中的主动皮带轮80)后该轮作逆时针旋转(即按照图1视向方式作说明的情形),再经飞轮二92、轴二91、齿套式联轴器89(它使轴二91和轴三87连接同步转动)和联轴器外壳96、轴三87、飞轮三86和飞轮一97、驱动V型皮带轮85、98、最后传到前、后V型履带式皮带26、15而驱动前轮23和后轮14作逆时针的转动并推进车辆前进。但在倒车时,动力经过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48、34而传递到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49、56(或图4中的主动皮带轮80)后该轮作顺时针旋转(即按照图1视向方式作说明的情形),由于倒车机构的联轴器轴承座一94和联轴器轴承座90先前已经被拉动而向左移动(即按照图4视向方式作说明的情形),齿套式联轴器89使轴二91和轴三87呈分离状态;同时,齿合联轴器93与轴壳95B的齿部互相啮合,三爪蹄95A的凸齿与联轴器外壳96右侧面的齿孔互相啮合;因此动力经轴壳95B、三爪蹄95A、联轴器外壳96、传递到三爪联轴器95和驱动V型皮带轮98、再经左侧的前V型履带式皮带26和右侧的后V型履带式皮带15,最后传到左前轮29、46和右后轮14A、14B,而使该轮作顺时针旋转并推动车辆向后退或实现倒车动作。其中,轴一100和轴四83与轮98和轮85同步转动。
配合于前、后驱传动总成1、11上的倒车机构有联轴器轴承座一94、联轴器轴承座二90和倒车拉杆50,在其倒车联动杆50D配合定位轴销50B、杠杆轴销50A、联动臂50C的推动下、可作图4上的向右的移动,固定于联轴器轴承座二90上的齿套式套筒就会随之向右的移动;推动弹簧88,弹簧88被压缩;同时,齿套式套筒90A的齿套部90B套着轴三87的直齿轮87A并使轴三87与轴二91的直齿轮91A呈分离状态;这样,轴三与轴二就会呈分离状态。解除变操纵杆107的操纵动力后,弹簧88就会推动齿套式套筒90A复位并向左移动后,齿套式套筒90A齿套部90B就会同时套着轴三87的直齿轮87A和轴二91的直齿轮91A;这样,轴三87与轴二91就会呈联轴状态;
在三爪联轴器95的联轴器外壳96的内腔中,有三爪蹄95A和联轴器外壳96右侧面开有与三爪蹄95A右侧面上若干个凸齿相对应和配合的齿孔,三爪蹄95A的右侧面固定地连接轴壳95B,轴壳95B配合于轴二91上,轴壳95B右端有齿部,与主动皮带轮80轴孔处的齿部相配合即可作离合作用的配合;在轴三87与轴二91呈现出分离状态的同时,三爪蹄95A的凸齿会***联轴器外壳96的齿孔中、轴壳95B的齿部与主动皮带轮80轴孔处的齿部相啮合。这时主动皮带轮80的绕轴二91转动就会驱动轴壳95B、三爪蹄95A、联轴器外壳96绕轴二91同步地转动并推动驱动皮带轮98作同步的转动。而驱动皮带轮85则不受此力传动。但是复位后,主动皮带轮80作逆时针转动时,尽管三爪蹄95A与联轴器外壳96分离、轴壳95B的齿部与主动皮带轮80轴孔处的齿部相分离,主动皮带轮80、轴一100、轴二91、轴三87、轴四83、驱动皮带轮85和98、齿合联轴器89就会作同步的转动。这是由于单级飞轮一97、单级飞轮二92、单级飞轮三86起作用的缘故。见图4。
B,行驶系的功能:
(一),当遇到凹坑路面时,前轮23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26先悬空地跨越凹坑、车体重量由中轮一22、中轮二18、后轮14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15支承着车体而前行并越过凹坑;越过凹坑后,前轮23、中轮一22、中轮二18和后轮14的V型履带式皮带15支承着车体。见图1、8、9。
(二),进入平地路面113后,前轮23和后轮14同时接地并支承着车体而前、后轮23、14的V型履带式皮带23、15均呈不接地状态。见图1、8、9。
(三),当遇到凸起路面或台阶式路面111时,前轮23的V型履带式皮带26会先接触该路面111并用其凹槽19和凸块16附着于该路面的凸起面,或后轮14的V型履带式皮带15也会随后接触该路面并用其凹槽19和凸块16附着于该路面的凸起面或有角的路面,从而使车具备向前进的推进力并能继续前行(即车就不会受阻或不会停止前进);同时,由于V型履带式皮带26、15也会随后接触该路面后,相对地大大地降低了前轮和后轮越过该类障碍性路面的难度而使车较容易地越过该类路面并向前行进。
(四),当遇到砂质或泥泞或冰雪式的路面时,前轮23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26、后轮14及其V型履带式皮带15会同时接地,虽然前轮23和后轮14因被陷入该类路面或“打滑”而失去继续前行的推进力,但该类履带式皮带26、15因能大大地增大其接地面积而使车体受到支撑并具备向前行进的推进力,从而达到车辆能够继续前进的目的(不过,过分松软的该类路面除外)。
当车辆转向时,
(1),转动方向盘6的力经方向盘上轴105、万向节104、伸缩节103、下轴102、小齿轮109,传动并使扇齿101作水平式的绕着旋转中轴的中轴线旋转、同时推动转向机连接座53作同步的绕着旋转中轴的中轴线旋转;力经过前驱连接支架3和前驱——转向主梁28、前驱传动总成1、辅助拉杆25、前驱主拉杆30、左、右前轮轴31、47、前驱减震器连接总成7(包括减震器32)、前轮23(即左前轮46和右前轮29)及其前V型履带式皮带26,并且使它们作出同步的旋转式摆动。从而实现向左或向右的车辆左前轮46和右前轮29的转向。见图4、5、6、7。
(2),左(或右)侧的单级飞轮一97(或单级飞轮三86)与右(或左)侧的单级飞轮三86(或单级飞轮一97)会形成不同的转速,始终有一侧的单级飞轮自动转换为滑轮式转动(相当于空档时无动力状态),其相应的同侧前轮23和后轮14从而实现差速功能。这是在图4情形下的说明。例如,当车辆向左转向时,左侧的单级飞轮一97的转速比右侧的单级飞轮三86的转速慢,从而实现左侧的前轮46和后轮14B比右侧的前轮29和后轮14A的转速慢的动作。见图1、2、3、4。
C,当车辆倒车时,
操纵变速操纵杆107,力经倒车联动杆50D配合定位轴销50B、杠杆轴销50A、联动臂50C而后由联动臂50C对倒车拉杆50的推动下、位于前后驱传动总成1、11上的倒车拉杆50就会拨动倒车轴承座90、94向左的移动,可作图4上的向右的移动,固定于联轴器轴承座二90上的套筒就会推动固定于轴三87左端上的齿套与轴二91右端上的键齿沿齿套作滑动式的向左移动、弹簧88被压缩、轴二91的键齿脱离齿套而使轴三87与轴二91呈现出分离状态。右侧的单级飞轮三86及其前轮29和后轮14A呈空档时的无动力状态或滑轮式转动的动作状态,倒车的动力会经该总成1、11,即先前在轴三87与轴二91呈现出分离状态的同时,三爪蹄95A的凸齿会***联轴器外壳96的齿孔中、轴壳95B的齿部与主动皮带轮80左侧面开有的轴孔处的齿部相啮合。这时主动皮带轮80绕轴二91转动就会驱动轴壳95B、三爪蹄95A、联轴器外壳96绕轴二91同步地转动并推动驱动皮带轮98作同步的转动。而驱动皮带轮85则不受此力传动。从而驱动左侧的V型履带式皮带26、15并驱动左侧的前轮46和后轮14B倒转,从而实现倒车动作;这时右前轮29和右后轮14呈滑轮式转动的动作状态。见图1、2、3、4、5。
特别说明:本申请得到当代中国发明家冯建光先生的整理和全力帮助编写专利文稿和申请专利。在此,本申请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Claims (8)

1.结构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动力系的发动机与传动系的离合器和变速器配合;传动系还安装有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行驶系中有四个车轮,包括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车轮的结构均有轮毂和轮胎;转向系中有扇齿式转向机总成;制动系中,在车轮轮毂内配合地安装一组制动器总成,制动器总成由支座、制动蹄、偏心轮、刹车片、刹车毂、制动器拉杆互相配合地组成;其特征是:
(1)、在车头部分,安装有前后传动——转向总成,其结构为:由一个前驱——转向U型支座、一个固定式U型支座、四个扇齿轮、一根旋转中轴、一根上中轴、一根下中轴、一根第一短轴及一根第二短轴互相配合地组成;发动机连接支架固定地连接于车架主梁的车架连接主梁的前部或连接于固定式U型支座的上部,车架连接主梁位于车体的中轴线上并且与车架框架主梁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支承式骨架,即为车架主梁;而前驱——转向主梁中部后侧与前驱连接支架固定地连接成为一体;这个前驱连接支架固定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的下部;变速器的输出轴最外端配合一组链轮机构;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配合后驱V型皮带;四个扇齿轮分为上、下、左、右扇齿轮,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内、与水平面垂直地竖立式地放置;其中,上、下扇齿轮固定式配合于该固定式U型支座内的旋转中轴的上、下端,并与水平面垂直地竖立式地放置;左扇齿轮固定地配合于第一短轴、右扇齿轮固定地配合于第二短轴内端,同时与旋转中轴互为垂直地放置、并分别穿置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左侧的外盖圆心处开有的轴孔中和固定式U型支座右侧面固定配合的外盖圆心处开有的轴孔中;该二根短轴的外端分别连接前驱V型皮带轮和后驱V型皮带轮,该二组皮带轮分别位于固定式U型支座的右边外侧和前驱——转向U型支座的左边外侧;右扇齿轮与上扇齿轮作啮合式的配合;左扇齿轮与下扇齿轮作啮合式的配合;同时,上下部均开有一个轴孔的固定式U型支座固定地连接于车架主梁的前部;前驱V型皮带轮配合前驱V型皮带;后驱V型皮带轮配合后驱V型皮带;固定式U型支座与前驱——转向U型支座配合,固定式U型支座上下部均开有的轴孔与旋转中轴配合,前驱——转向U型支座上下部均开有的轴孔分别与上中轴和下中轴配合,而固定式U型支座的上部则与转向机连接支座作固定式连接、固定式U型支座后侧面则固定式连接车架连接主梁的前部;链轮机构中的主动链轮与传动链轮配合,主动链轮与传动链轮共同地配合一条链条;传动链轮位于后驱V型皮带轮右侧并与其共同地固定于所述第二短轴上;
前后传动——转向总成中配合所述扇齿式转向机总成;扇齿式转向机总成安装在车架连接主梁的前部上并且通过所述转向机连接支座与前驱——转向U型支座的上部作固定式配合,转向机总成的结构由方向盘、方向盘上轴、下轴、万向节、伸缩节、一个小齿轮、一个小齿轮座、一个扇齿组成;方向盘的上轴与下轴之间连接一个万向节,方向盘下轴中段连接一个伸缩节,方向盘下轴下端固定一个小齿轮,并配合于小齿轮座上,小齿轮与扇齿相啮合式地配合;扇齿的圆心部固定地连接所述转向机连接支座;小齿轮座通过一个方向盘连接支架而固定配合于车架连接主梁前部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前驱——转向U型支座上部两侧各自固定地连接一组减震连接支座;每一减震连接支座都通过一根连接轴配合一组前驱减震器连接总成,该总成通过一个垂直于水平面安装的减震器而与前轮的轮轴内端作互为垂直的连接配合;并且每个前轮的轮轴的外端都连接一根辅助拉杆,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前轮辅助拉杆下端配合地连接左右两侧的前轮的轮轴外端、其上端则配合地连接前驱-转向主梁的左右两侧外端;
(2)、传动系中,还有所述主动链轮、所述传动链轮、所述链条、前、后传动V型皮带轮、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前、后驱传动总成、左右二组前驱动V型皮带轮、左右二组后驱动V型皮带轮、左右二组前V型履带式皮带、左右二组后V型履带式皮带互相配合地组成;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和后V型履带式皮带的外侧面均有凹槽和凸块;
前、后驱传动总成,分别位于前轮的前方上侧和前轮的后方上侧;该二组总成中位于其中段的主动皮带轮分别通过V型皮带与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相互配合;该二组总成两端的左、右驱动V型皮带轮与V型履带式皮带相配合;
前驱传动总成与后驱传动总成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一个主动皮带轮、两组位于该总成左、右两端的前、后驱动V型皮带轮、轴一、轴二、轴三、轴四、一个三爪联轴器、一个齿合联轴器、三个单级飞轮、一个齿套式联轴器、一个复位弹簧互相配合地组成;轴一、轴二、轴三、轴四串联式但各自分离地配合位于同一直线上;左右前驱动V型皮带轮、左右后驱动V型皮带轮分别位于前驱传动总成或后驱传动总成的两端;每组驱动皮带轮分别配合一根轴并同时分别配合一个飞轮;前、后驱传动V型皮带轮分别配合一根轴二和一个飞轮,即该飞轮固定地配合于轴二的中部、该飞轮的齿部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的右侧面;轴二的左端还固定一个飞轮;该飞轮的齿部固定地连接主动皮带轮的右侧面;轴三的右端固定地配合飞轮,该飞轮的齿部固定地连接驱动皮带轮的右侧面;三爪联轴器的左侧固定地连接位于该总成左侧的驱动皮带轮;各飞轮为单级飞轮并分别固定于各自所在的轴上;齿套式联轴器配合并位于联轴器轴承座、轴二右端和轴三左端;联轴器轴承座上配合一个齿套式套筒,其右半段呈齿套式即为齿套部;轴二的右端固定一个直齿轮;对应并相配合地、轴三的左端也固定一个相同的直齿轮;齿套式套筒的齿套部与轴二的直齿轮和轴三的直齿轮配合;复位弹簧配合于轴三的中段;
三爪联轴器有联轴器外壳和三爪蹄和轴壳;三爪蹄右侧面有若干个凸齿,对应地、联轴器外壳右侧面开有若干个齿孔;该凸齿与齿孔作可相互啮合又可相互分离式的配合;轴壳以其轴孔配合于轴二的右段;轴壳右端有一个直齿轮的齿部,对应地、主动皮带轮左侧面开有的轴孔内有一个齿套式的齿部,这二个齿部作可相互啮合又可相互分离式的配合;
在车架主梁部位及其下方,有左右二组中轮总成,每组中轮总成由中轮一、中轮二、中轮减震器和连杆组成;中轮一和中轮二均为滑轮并配合于所述连杆的两端;中轮减震器下端与连杆互为垂直地连接、上端则与车架主梁连接;每组中轮总成的中轮减震器通过二根位于车的左右两侧的中轮总成连杆由其上端支撑地连接车架主梁的后部、由其下端连接减震器的下端;
前驱传动总成安装于前驱连接支架的前侧的三组支撑臂前端,上述前侧位于前轮的前侧;后驱传动总成安装于车架主梁前侧部下方但位于前轮后侧、同时由车架主梁的三组支撑臂上的连接轴承座分别固定地连接该总成的总成轴承座;前驱连接支架的前侧的三组支撑臂与前驱传动总成的总成轴承座作固定式连接,其方式相同于后驱传动总成与车架主梁的支撑臂配合的方式;
前驱传动总成和后驱传动总成都有一组倒车拉杆机构:由倒车拉杆和两个倒车轴承座组成;另外,倒车机构与一组倒车操纵机构配合,倒车操纵机构由联动杆配合定位轴销、杠杆轴销、联动臂而组成;
(3)、在行驶系中,既具有轮式行驶结构又具有履带式行驶结构,呈车轮和履带复合式结构:由左、右前轮、左、右后轮、所述二组中轮总成和八条V型履带式皮带组成;前、后车轮的结构相同:均由主轮及固定于其两侧面的V型皮带轮式的内、外轮毂组成;主轮的结构由轮毂和轮胎组成并作滑轮式地与轮轴配合;主轮的半径大于皮带轮式内、外轮毂的半径;每一车轮的V型皮带轮式的内、外轮毂都配合履带式皮带;履带式皮带的截面呈梯形“V”字型;该履带式皮带的外表面有凹槽和凸块;
左后轮和右后轮分别作滑轮式地配合左后轮和右后轮的后轮轴;左后轮和右后轮的后轮轴与后轮横梁作串联式连接;同时,具有弹簧的二组后驱减震总成的下部配合于后轮横梁左右侧部位、其上部通过二组分别位于车架主梁的左侧和右侧的连接座而与车架主梁连接;前轮轴的内端垂直地固定连接前驱主拉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其特征是,左右二组通用型中轮总成替代权利要求1中的左右两组中轮总成,通用型中轮总成中有中轮支架、中轮一和中轮二;中轮一和中轮二配合于一根连杆的两端;左、右两侧的中轮支架的上部固定连接车架主梁的左、右两侧部,下部垂直地配合于所述连杆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其特征是,在车架主梁上配合另外的四组减震总成,该四组减震总成上部共同配合一组车架。
4.具有电动车结构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动力系为一个电动机;传动系安装有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行驶系中有四个车轮,包括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车轮的结构均有轮毂和轮胎;左前轮、右前轮分别配合于前轮轴的两端;左后轮、右后轮分别配合于后轮轴的两端;每个车轮均由主轮和内、外轮毂组成;转向系中有转向机总成;制动系中,在车轮的V型皮带轮式的轮毂内配合地安装一组制动器总成,所述制动器总成由支座、制动蹄、偏心轮、刹车片、刹车毂、制动器拉杆互相配合地组成;其特征是,
所述轮履复合式越野车的结构还有:链轮一、链轮二、链条一、转向手把、链轮三、链轮四、链轮五、链轮六、链轮七、链轮轴、链条二、链条三、链条四、后链轮、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前V型皮带轮轴、后V型皮带轮轴、前履带式V型皮带、左后轮、右后轮、后履带式V型皮带,还有中轮总成,所述中轮总成包括属于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的中轮一、滑轮式的中轮二、中轮减震器和中轮支撑架,垂直连接一根连杆的中轮支撑架上部连接固定于车架主梁上;在中轮一上配合一组人力的脚踏驱动机构,安装有链轮四、链轮七的脚踏驱动机构的轮轴同时配合电动机;链轮一与链轮二配合链条一;链轮三与链轮四配合链条三;配合于前驱-转向总成的短轴外端的链轮五与链轮六共同地配合链条二;链轮七与后链轮共同地配合链条四;链轮三和链轮六共同地配合于轮轴两端;后链轮配合于后轮轴的中段;链轮一、链轮二配合于前驱-转向总成的短轴左端;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分别配合于前皮带轮轴的两端;左右二组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分别配合于后皮带轮轴的两端。
5.具有电动车结构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动力系为一个电动机;传动系安装有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行驶系中有三个车轮,包括前车轮和左、右后轮,车轮的结构均有轮毂和轮胎;每个车轮均由主轮和内、外轮毂组成;前车轮的内、外轮毂配合二条前履带式皮带;转向系中有一副转向手把;制动系中,在车轮的V型皮带轮式的轮毂内配合地安装一组致动器总成;所述制动器总成由支座、制动蹄、偏心轮、刹车片、刹车毂、制动器拉杆互相配合地组成;其特征是,
所述轮履复合式越野车的结构部分还有: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前皮带轮轴、后皮带轮轴、前履带式V型皮带和中轮总成,所述中轮总成包括中轮一、中轮二、中轮减震器以及垂直连接一根连杆的中轮支撑架,所述中轮支撑架的上部连接固定于车架主梁上,但在中轮一上配合一组人力的脚踏驱动机构,安装有链轮的脚踏驱动机构的轮轴同时配合电动机;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配合于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的轮轴上;左右二组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分别配合于左、右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的轮轴上;
车头支撑架的前端则连接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的轮轴;转向手把固定于前驱-转向U型支座的上部。
6.具有自行车结构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动力系为一组人力的脚踏驱动机构;
传动系安装有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行驶系中有前车轮和后车轮、车架、车头支撑架、转向轴套;车头支撑架的后端固定地连接转向轴套;车轮的结构均有轮毂和轮胎;每个车轮均由主轮和内、外轮毂组成;转向系有一组转向手把并配合于其转向轴套中;制动系中,在车轮的V型皮带轮式的轮毂内配合地安装一组制动器总成;所述制动器总成由支座、制动蹄、偏心轮、刹车片、刹车毂、制动器拉杆互相配合地组成;其特征是,
所述轮履复合式越野车的结构部分还有前链轮和后链轮、链条、中轮支撑架和中轮一,所述中轮一为后滑轮式V型皮带轮,配合于前轮轴的前车轮的内、外轮毂配合前履带式V型皮带;后车轮的内、外轮毂配合后履带式V型皮带;车头支撑架的前端则连接前滑轮式V型皮带轮的轮轴;
中轮支撑架的中段配合脚踏驱动机构的轮轴,该轴右侧同时配合前链轮;前链轮与后轮轴右侧的后链轮共同配合链条;后车轮配合后轮轴;中轮支撑架的上端固定连接车架而下端配合中轮的轮轴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其特征是,后驱减震总成与车架主梁的左侧和右侧的配合方式为:一种向后倾斜的又能保证后驱减震总成的下端可作上、下地摆动的升降动作并使左后轮和右后轮及其后轮轴也随之作上、下地摆动的升降动作的配合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其特征是,与中轮一和中轮二配合的履带式V型皮带与地面相距的距离等于车轮的主轮半径与内、外轮毂半径之差。
CN 201010196456 2010-02-10 2010-05-18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4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96456 CN101954934B (zh) 2010-02-10 2010-05-18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13765 2010-02-10
CN201010113765.8 2010-02-10
CN 201010196456 CN101954934B (zh) 2010-02-10 2010-05-18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4934A CN101954934A (zh) 2011-01-26
CN101954934B true CN101954934B (zh) 2013-06-12

Family

ID=43482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9645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4934B (zh) 2010-02-10 2010-05-18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54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3212B (zh) * 2014-08-01 2016-06-29 江苏爱凯农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履带式高地隙拖拉机
US10894570B2 (en) * 2017-05-04 2021-01-19 Caterpillar Inc. Pin retention design for a track chain
CN109795567B (zh) * 2019-02-20 2024-04-16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履带自走式双动力通用平台
CN112896348A (zh) * 2020-12-31 2021-06-04 徐州燕大传动与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导航三点调平式液压主动悬挂底盘
CN117570159B (zh) * 2024-01-15 2024-03-19 四川艾马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分离功能的可变速传动总成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31A (zh) * 1996-07-30 1998-03-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履带式机动车
CN2350271Y (zh) * 1998-12-22 1999-11-24 夏铁庚 一种轮履混合式车用底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9264A (ja) * 1994-05-19 1995-11-28 Honda Motor Co Ltd クローラベルト式消防自動車
DE102005013692B4 (de) * 2005-03-22 2011-03-31 Grobler, Hendrik, Dr., Clyde Park Kraftfahrzeug mit Zusatz-Laufkettenfahrwerk
JP2006335240A (ja) * 2005-06-02 2006-12-14 Yanmar Co Ltd セミクローラ型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31A (zh) * 1996-07-30 1998-03-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履带式机动车
CN2350271Y (zh) * 1998-12-22 1999-11-24 夏铁庚 一种轮履混合式车用底盘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335240A 2006.12.14
JP特开平7-309264A 1995.11.2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4934A (zh) 201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4934B (zh) 一种轮履复合式越野车
CN104029730A (zh) 可横向倾斜的多轮辙车辆
CN109094671A (zh) 一种带有车轮正逆转变换器的附加履带***及轮式车辆
CN102303526B (zh) 一种h型动力底盘
EP1940677B1 (en) Four-wheeled pedal cycle for use on a road or on rails
JP5893221B2 (ja) 自動三輪車
CN209257869U (zh) 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CN101323256A (zh) 越障驱动行走机构
CN102303497B (zh) 一种具有调整地隙与轮距功能的h型动力底盘
CN102285413A (zh) 封闭式可变后轮距三轮车***
CN102336127B (zh) 一种具有调整地隙功能的h型动力底盘
CN201538389U (zh) 儿童履带式娱乐车
CN203921108U (zh) 一种前后轮360°转向自行车的传动装置
CN209258096U (zh) 左右单制动式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CN209290542U (zh) 一种带有车轮正逆转变换器的附加履带***及轮式车辆
CN201042998Y (zh) 四轮电动自行车
JPH06239270A (ja) 無限軌道車
KR20210104359A (ko) 전기 자동차
CN201385708Y (zh) 履带式机动车
CN205131512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车
CN101301912B (zh) 类菱形战车
CN1159173C (zh) 机动车四轮差速分动装置
CN202091468U (zh) 止滑差速器
CN2866303Y (zh) 四轮电动摩托车
CN104097738B (zh) 一种前后轮360°转向自行车的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angjiawan town Guangdong city Zhuhai province 519080 Tang Jia Tang Qi Lu 1038 first Industrial Zone Building 1 floor B District No. 6

Applicant after: Chen Nanhai

Co-applicant after: Zhuhai Tangjia Hengyi Machinery Processing Factory

Address before: 519000, Guangdong, Zhuhai hi tech Zone, Tang Wan Town, Tang first industrial zone, next to the paper mill

Applicant before: Chen Nanhai

Co-applicant before: Zhuhai Tangjia Hengyi Machinery Processing Factory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