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4644A - 上下进给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上下进给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4644A
CN101864644A CN201010148597A CN201010148597A CN101864644A CN 101864644 A CN101864644 A CN 101864644A CN 201010148597 A CN201010148597 A CN 201010148597A CN 201010148597 A CN201010148597 A CN 201010148597A CN 101864644 A CN101864644 A CN 1018646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ide
downside
cloth
side wheel
sewn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8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4644B (zh
Inventor
手塚雄一
沟渊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64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4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4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4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10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 D05B27/16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with differential feed mo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10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10Edge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进行滚轮对布料按压力的微调整,以较高响应进行调整。其具有:进给齿,其进行下侧被缝制物的进给动作;进给脚,其进行上侧被缝制物的进给动作;下侧滚轮,其使下侧被缝制物移动;下侧驱动单元,其使下侧滚轮旋转;上侧滚轮,其使上侧被缝制物移动;上侧驱动单元,其使上侧滚轮旋转;分离板,被缝制物被夹在其与各滚轮之间;检测单元,其检测被缝制物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下侧按压单元,其将下侧滚轮按压在下侧被缝制物上;上侧按压单元,其将上侧滚轮按压在上侧被缝制物上;及控制单元,其控制各部分驱动,各按压单元与通电电流量对应,自由调整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力,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向各按压单元通电的电流量。

Description

上下进给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一边在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对布料进行移动调整,一边向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布料。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具有:进给齿,其一边从针板的下方进出,一边向布料进给的前后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及进给脚,其与进给齿同步,从针板上方上下移动,并且向前后方向移动,利用该上下进给缝纫机,通过将两片布料重叠并从上方和下方将这些布料夹入而使其进给,从而将两片布料缝合。
并且,在这种上下进给缝纫机中,例如如日本国特开昭58-192576号公报或者日本国特开昭59-14881号公报中记载所示,为了将缝边保持固定,具有上操作器和下操作器,它们使布料在针板上表面,分别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
上操作器及下操作器在前端具有滚轮,其使布料分别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在缝制过程中,一边由传感器检测布料端部,一边利用脉冲电动机使滚轮旋转,将缝边保持固定。
在这里,可以利用气缸调整各滚轮对布料的按压力,通过改变两个滚轮的按压力,可以进行纳褶缝制。
发明内容
但是,在每次替换缝制中所使用的布料时,也必须改变滚轮对布料的按压力。但是,在布料的特性仅发生细微变化的情况下、或者在较低的按压力下对压力进行微调整的情况下,难以通过气缸的驱动调整滚轮的按压力。
另外,由于气缸在实现目标按压力之前的响应迟缓,所以也难以应对细微按压力的变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可以进行滚轮对布料的按压力的微调整,能够以比现有技术高的响应进行调整。
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具有:
进给齿(1),其从下方与载置在针板上的下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进给脚(2),其从上方与重叠在上述下侧被缝制物上的上侧被缝制物上接触,进行进给动作;下侧滚轮(3),其与上述进给齿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下方与上述下侧被缝制物接触,使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向与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下侧驱动单元(4),其使所述下侧滚轮旋转;上侧滚轮(7),其与所述进给齿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上方与所述上侧被缝制物接触,并使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向与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上侧驱动单元(8),其使所述上侧滚轮旋转;分离板(11),其配置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和上侧被缝制物之间,各个被缝制物分别被夹在该分离板与所述上侧滚轮以及该分离板与所述下侧滚轮之间;检测单元(12),其检测被缝制物是否位于固定位置;以及控制单元(13),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各驱动单元的驱动,以决定各滚轮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侧螺线管(6),其柱塞的移动量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变化,将所述下侧滚轮按压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上;上侧螺线管(10),其柱塞的移动量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变化,将所述上侧滚轮按压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上,所述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向所述下侧螺线管及上侧螺线管通电的电流量。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侧连结机构(5),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下侧滚轮,并且与所述下侧螺线管连结,与所述下侧螺线管的柱塞的移动量相对应而使所述下侧滚轮沿对下侧被缝制物的按压方向移动;以及上侧连结机构(9),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上侧滚轮,并且与所述上侧螺线管连结,与所述上侧螺线管的柱塞的移动量相对应而使所述上侧滚轮沿对上侧被缝制物的按压方向移动。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连结机构具有:下侧基座(16),其将所述下侧驱动单元固定;下侧旋转轴(21),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基座上的一端;下侧驱动杆(22),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下侧传递杆(23),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驱动杆的另一端上的一端部、以及可以与所述下侧螺线管的柱塞抵接的另一端。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者3中记载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连结机构具有:上侧基座(31),其将所述上侧驱动单元固定;上侧旋转轴(33),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基座上的一端;上侧驱动杆(34),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上侧传递杆(35),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驱动杆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旋转杆(36),其具有与所述上侧螺线管的柱塞连结的一端部、与所述上侧传递杆的另一端连结的另一端、以及可旋转地被支撑的中间部。
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传递杆上,在两端之间形成多个连结孔(35a),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或者上侧驱动杆的另一端选择性地与所述连结孔连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控制单元,可以通过调整向上侧螺线管或者下侧螺线管通电的电流量,调整各滚轮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力。在这里,由于上侧螺线管或者下侧螺线管与被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进行驱动,所以可以利用电流值的微调整,进行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力的微调整。另外,由于上侧螺线管或者下侧螺线管的驱动源是电流,所以与现有的机械结构的按压单元相比,可以以较高的响应调整按压力。
另外,由于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向上侧螺线管或者下侧螺线管通入的电流量,所以可以通过改变通电的电流量而进行纳褶缝制。由于此时也对电流量进行微调整,所以可以较宽地取得可纳褶量的范围,可以幅度较宽地对应纳褶缝制。
根据技术方案2至4中记载的发明,控制单元与上侧螺线管(下侧螺线管)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使上侧螺线管(下侧螺线管)的柱塞仅移动与该电流量相对应的量。如果柱塞移动,则上侧连结机构(下侧连结机构)将该移动向上侧滚轮(下侧滚轮)传递,使上侧滚轮(下侧滚轮)沿被缝制物的按压方向移动与柱塞的移动量相对应的量。在这里,由于上侧滚轮(下侧滚轮)的移动量决定了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力,所以也可以与上侧滚轮(下侧滚轮)的移动量相对应改变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力。
由此,可以利用由连结机构将螺线管和滚轮连结的这样简单的机构,容易地进行按压力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上下进给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落针附近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各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与下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从下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与下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6是螺线管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螺线管的行程对推力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螺线管的电流值对推力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与上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与上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11是布料传感器的斜视图。
图12是对布料传感器的检测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控制装置周围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在布料设置时的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在布料设置时的滚轮附近的斜视图。
图16是在纳褶缝制中的滚轮附近的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在上布料上进行纳褶的情况下的布料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在下布料上进行纳褶的情况下的布料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上下进给缝纫机的结构)
上下进给缝纫机是下述的缝纫机,即,一边将重叠载置在针板上的两片布料(被缝制物)分别向相同的方向进给,一边进行缝合,可以通过改变上下布料的进给量而进行纳褶缝制。
如图1、2所示,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进给齿1;进给脚2;下侧滚轮3;下侧脉冲电动机4;下侧连结机构5;固定在缝纫机底座部B下方的机架上的下侧螺线管6;上侧滚轮7;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侧连结机构9;固定在缝纫机底座部B上方的机架上的上侧螺线管10;分离板11;布料传感器12;以及控制装置13。
(进给齿)
如图2所示,进给齿1从下方与两片布料中的下侧布料C1(以下称为下布料)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这两片布料重叠载置在配置于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上的针板4上。进给齿1利用进给齿前后进给机构(省略图示)、和进给齿上下进给机构(省略图示)进行驱动,该进给齿前后进给机构施加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该进给齿上下进给机构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由此,进给齿1在针板14的下方,以侧面观察形成为椭圆轨道的方式进行运动,进给齿1在向上方移动时,从针板14突出而从下方与下布料接触。
(进给脚)
如图2所示,进给脚2从上方与重叠载置在针板14上的两片布料中的上侧布料C2(以下称为上布料)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进给脚2利用进给脚前后进给机构(省略图示)、和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省略图示)进行驱动,该进给脚前后进给机构施加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该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由此,进给脚2在针板14的上方,以侧面观察形成为椭圆轨道的方式进行运动,进给脚2在向下方移动时,从上方与上布料接触。
(下侧滚轮)
下侧滚轮3设置为,在上升时稍微向针板14上方突出,从下方与下布料C1接触,使布料在与进给齿1的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下侧滚轮3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下侧连结机构5(详细后述)上。下侧滚轮3,其外周面形成为锯齿状,在与布料接触时,下侧滚轮3可以可靠地捕捉布料并使其移动。
如图3至5所示,下侧滚轮3利用传动带15与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连结。
(下侧脉冲电动机)
如图3至图5所示,下侧脉冲电动机4固定在基座16上。在基座16上设有以直线状延伸的摇臂17。摇臂17的一端与下侧脉冲电动机4一起固定在基座16上,另一端成为自由端。在摇臂17的另一端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下侧滚轮3。摇臂17形成为棒状,将传动带15架设在下侧滚轮3和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上,覆盖摇臂17。由此,如果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传动带15向下侧滚轮3传递,使下侧滚轮3旋转。即,下侧脉冲电动机4作为“下侧驱动单元”起作用。
(下侧连结机构)
如图3至图5所示,下侧连结机构5具有:上述的基座16及摇臂17、旋转轴21、驱动杆22、以及传递杆23。
固定有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基座16,形成为五角形状,在其一角上设有旋转轴21。
旋转轴21的一端部固定在基座16上,基座16也与旋转轴21的绕轴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在旋转轴21的另一端部上设有驱动杆22。
驱动杆22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棒状的部件,在其一端部上紧固旋转轴21。在驱动杆22的另一端部上利用螺钉等连结并固定传递杆23的一端部。
传递杆23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材,在传递杆23的另一端部上,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可以从下方与其抵接。
即,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配置为可以向上下方向移动,如果柱塞62伸出则将传递杆23推起,如果缩入则传递杆23失去支撑而向下方移动。在这里,在下侧螺线管6的壳体60上设有支撑台61,在柱塞62没有驱动时,从下方支撑传递杆23。
(下侧螺线管)
如图3至图5所示,下侧螺线管6配置为,使柱塞62沿缝纫机的上下方向(缝针的上下方向)移动。下侧螺线管6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改变柱塞62的移动量。由此,下侧螺线管6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经由下侧滚轮3自由地调整对布料的按压力。
如图6所示,下侧螺线管6由壳体60、柱塞62、线圈用框体63、线圈64、以及磁性部件65等构成。壳体60具有支撑轴承60A、60B的非磁性体60C。柱塞62可以在轴向上移动,且不能旋转地支撑在轴承60A、60B上。紧固在柱塞62上的磁性部件65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一部分上形成轴心直径发生变化的台阶部65a。并且,利用该形状,可以得到推力不依赖于行程的特定行程区间(后面详述)。
下侧螺线管6,在通电电流一定时,对于行程-推力,可以得到图7的磁滞曲线所示的特性。即,可以得到推力不依赖于柱塞62的行程的特定行程区间W。
另外,在行程一定时,对于通电电流-推力,可以得到图8的磁滞曲线所示的特性。即,在行程一定时,可以得到下述特性:随着向下侧螺线管6输出的通电电流增大,与通电电流相对应的推力的变化量也增大。
下侧螺线管6安装在通过向线圈64通电而向拉入方向驱动柱塞62的方向上。并且,随着通电电流的增大,拉入柱塞62的推力也增大。
下侧螺线管6产生与施加电流的2次方成正比的推力。即,与电流变化相对应的推力的变化量,随着产生推力增强而增大。由此,在较小的推力下得到细微的变化量,可以进行微小的按压力变化,在较大的推力下,可以得到较大的变化量,可以使按压力以较大的幅度进行变化,所以可以容易地调整下侧滚轮3的按压力。
即,下侧螺线管6作为“下侧按压单元”起作用。
(上侧滚轮)
如图3、9、10所示,上侧滚轮7设置在针板14的上方,从上方与上布料接触,使布料在与进给齿1的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上侧滚轮7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上侧连结机构9(详细后述)上。上侧滚轮7,其外周面形成为锯齿状,在与布料接触时,上侧滚轮7可以可靠地捕捉布料并使其移动。
上侧滚轮7利用传动带18与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连结。
(上侧脉冲电动机)
上侧脉冲电动机8固定在基座31上。在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设有以直线状延伸的摇臂32。摇臂32的一端固定在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另一端成为自由端。在摇臂32的另一端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上侧滚轮7。摇臂32形成为板状,传动带18架设在上侧滚轮7和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上,覆盖摇臂32。由此,如果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传动带18向上侧滚轮7传递,使上侧滚轮7旋转。即,上侧脉冲电动机8作为“上侧驱动单元”起作用。
(上侧连结机构)
上侧连结机构9具有:上侧的基座31及摇臂32、旋转轴33、驱动杆34、传递杆35、以及旋转杆36。
固定有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基座31形成为五角形状,在其一角上设有旋转轴33。
旋转轴33的一端部固定在基座31上,基座31也与旋转轴33的绕轴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在旋转轴33的另一端部上设有驱动杆34。
驱动杆34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材,在其一端部上紧固旋转轴33。在驱动杆34的另一端部上,可自由旋转地连结传递杆35的一端部。
传递杆35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板材,沿其长度方向上形成多个连结孔35a。在传递杆35的另一端部上,可自由旋转地连结旋转杆36的一端部。
旋转杆36,在其中央部附近,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安装于上侧螺线管10的壳体70上的板材71上。旋转杆36的另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在作为上侧螺线管10的输出轴的柱塞72上。
(上侧螺线管)
上侧螺线管10配置为,使柱塞72沿传递杆35的移动方向(长度方向)移动。
上侧螺线管10具有壳体70以及柱塞72等。另外,由于上侧螺线管10的内部结构与下侧螺线管6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即,上侧螺线管10作为“上侧按压单元”起作用。
(分离板)
如图9所示,分离板11利用螺钉等安装在针板14上。分离板11弯曲形成,以使得在安装在针板14上时,其前端从针板14浮起。即,利用分离板11,将针板14上方的空间上下分隔开,分别在分离板11的上侧和下侧输送布料。
由此,分离板11配置在两片布料之间,下布料被夹在下侧滚轮3和分离板11的下表面之间,上布料被夹在上侧滚轮7和分离板11的上表面之间。
(布料传感器)
如图11、12所示,布料传感器12,是为了在缝制时使缝边保持一定而检测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的位置上的部件。如图2所示,布料传感器12与上侧滚轮7并列设置。如图11、12所示,布料传感器12具有:传感器座41、两个布料有无传感器42(一个未图示)、两个布料端部传感器43(一个未图示)、以及反射板46。
在传感器座41上形成凹部41a,其位于与载置在针板14上的布料相对的位置上,可以使布料进入。凹部41a沿各滚轮3、7使布料移动的方向凹陷。
凹部41a的上壁面及下壁面,在从布料行进方向观察时形成V字状。
在凹部41a的上壁面及下壁面上,在前侧(布料的进入侧)设有由发光部42a和受光部42b组成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上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检测有无上布料C2的传感器,下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检测有无下布料C1的传感器。
在凹部41a的上壁面及下壁面上,在里侧设有由发光部43a和受光部43b组成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上壁面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检测上布料C2的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上的传感器,下壁面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检测下布料C1的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上的传感器。
在凹部41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设有沿布料的进入方向延伸的反射板46。反射板46,对从各发光部42a、43a发出的光进行反射,被反射板46反射的光,由各受光部42b、43b进行受光。
在这里,上布料C2可以进入反射板46和上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布料端部传感器43之间,下布料C1可以进入到反射板46和下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布料端部传感器43之间。如果布料进入,则由于来自各发光部42a、43a的光被布料遮挡而不被反射板46反射,所以各受光部42b,43b无法对光进行检测。利用该原理,对布料的有无和布料端部进行检测。
即,布料传感器12作为“检测单元”起作用。
(控制装置)
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13具有:CPU 51,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 52,其储存与进给齿1及进给脚2的驱动控制、各脉冲电动机4、8的驱动控制、各螺线管6、10的驱动控制相关的程序;以及RAM 52,其将与CPU 51的处理相关的各种数据储存在工作区域。
控制装置13,在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出布料的情况下,利用布料端部传感器43对布料端部进行检测,基于其检测结果,决定各滚轮3、7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使各脉冲电动机4、8驱动。另外,控制装置13,在进行纳褶缝制时,与纳褶量相对应而调整滚轮3、7对布料的按压力,使各螺线管6、10驱动。
即,控制装置13作为“控制单元”起作用。
在控制装置13上连接各脉冲电动机4、8、各螺线管6、10、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各布料端部传感器43。
(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
下面,对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进行纳褶缝制时,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否检测出下布料(步骤S1)。
在步骤S1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到下布料(步骤S1:是),则控制装置13驱动下侧螺线管6,使下侧滚轮3上升(步骤S2)。另外,控制装置13驱动下侧脉冲电动机4(步骤S3)。由此,下侧滚轮3一边旋转一边与下布料抵接。如果下侧滚轮3与下布料抵接,则如图15所示,通过下侧滚轮3的旋转,将下布料拉入传感器座41的凹部41a中。
然后,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否检测到下布料(步骤S4)。
在步骤S4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下布料(步骤S4:是),则控制装置13停止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驱动(步骤S5)。
然后,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否检测到上布料(步骤S6)。
在步骤S6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到上布料(步骤S6:是),则控制装置13驱动上侧螺线管10,使上侧滚轮7下降(步骤S7)。另外,控制装置13驱动上侧脉冲电动机8(步骤S8)。由此,上侧滚轮7一边旋转一边与上布料抵接。如果上侧滚轮7与上布料抵接,则通过上侧滚轮7的旋转,上布料被拉入传感器座41的凹部41a中。
然后,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否检测到上布料(步骤S9)。
在步骤S9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上布料(步骤S9:是),则控制装置13停止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驱动(步骤S10)。如上所述,结束缝制前的布料的设定动作。
纳褶缝制是按照预先储存在储存器等中的缝制数据而进行缝制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在纳褶缝制中也进行布料端部的检测,如果布料端部传感器43未检测到布料端部,则控制装置13驱动各脉冲电动机4、8,使各滚轮3、7旋转,使布料移动以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进行检测。相反地,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布料端部时,控制装置13使各脉冲电动机4、8的驱动停止。即,如图16所示,控制装置13通过使各滚轮3、7在两个方向上频繁地旋转,而将布料端部保持在规定位置上,使缝边保持一定。
在这里,在将图17所示的两片布料D、E缝合的情况下,由于上布料D与下布料E相比布料的边缘较长,所以在上布料D的弯曲部D1处,提高下侧滚轮3对下布料E的按压力而进行纳褶缝制。纳褶量依赖于下侧滚轮3的按压力,该按压力依赖于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的移动量,柱塞62的移动量依赖于向下侧螺线管6通电的电流量。控制装置13,为了实现最适当的纳褶量,调整向下侧螺线管62通电的电流量。
如果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向轴向移动,则与柱塞62的移动量相对应,驱动杆22及传递杆23以与旋转轴21的连结部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使驱动杆22及传递杆23围绕旋转轴21旋转,基座16以旋转轴21为中心进行旋转,设置在基座16上的下侧脉冲电动机4、摇臂17也以旋转轴21为中心进行旋转。
下侧连结机构5,在摇臂17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下侧滚轮3,并且与下侧螺线管6连结,与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的移动量相对应,使下侧滚轮3沿布料的按压方向移动。由此,与该移动量相对应,改变对布料的按压力,而可以改变纳褶量。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上下进给缝纫机100,控制装置13通过调整向各螺线管6、10通电的电流量,可以调整各滚轮3、7对布料的按压力。在这里,由于各螺线管6、10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进行驱动,所以通过电流值的微调整可以进行各螺线管6、10对布料的按压力的微调整。另外,由于螺线管6、10的驱动源是电流,所以与现有的机械结构的按压单元(例如气缸)相比,能够以较高响应调整按压力。
另外,由于控制装置13分别控制向各螺线管6、10通电的电流量,所以通过改变向各个螺线管6、10通电的电流量,可以进行纳褶缝制。此时通过对电流量进行微调整,能够使可能的纳褶量范围变宽,从而能够广泛地对与纳褶缝制相对应。
另外,控制装置13与向各螺线管6、10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使柱塞62、72仅移动与该电流量相对应的量。如果柱塞62、72移动,则上侧连结机构9(下侧连结机构5)将该移动向上侧滚轮7(下侧滚轮3)传递,上侧滚轮7(下侧滚轮3)沿对布料的按压方向移动与柱塞62、72的移动量相对应的量。在这里,由于上侧滚轮7(下侧滚轮3)的移动量决定了对布料的按压力,所以可以与上侧滚轮7(下侧滚轮3)的移动量相对应,改变对布料的按压力。
由此,可以利用由连结机构5、9将螺线管6、10和滚轮3、7连结的这样的简单的机构,容易地调整按压力。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缝合图18所示的两片布料F、G的情况下,在下布料G上具有弯曲部G1时,通过增强下侧螺线管6的按压力,可以对下布料G实施纳褶缝制。

Claims (5)

1.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具有:
进给齿,其从下方与载置在针板上的下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
进给脚,其从上方与重叠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上的上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
下侧滚轮,其与所述进给齿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下方与所述下侧被缝制物接触,使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向与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
下侧驱动单元,其使所述下侧滚轮旋转;
上侧滚轮,其与所述进给齿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上方与所述上侧被缝制物接触,并使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向与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
上侧驱动单元,其使所述上侧滚轮旋转;
分离板,其配置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和上侧被缝制物之间,各个被缝制物分别被夹在该分离板与所述上侧滚轮以及该分离板与所述下侧滚轮之间;
检测单元,其检测被缝制物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各驱动单元的驱动,以决定各滚轮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
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侧螺线管,其柱塞的移动量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变化,将所述下侧滚轮按压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上;
上侧螺线管,其柱塞的移动量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变化,将所述上侧滚轮按压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上,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向所述下侧螺线管及上侧螺线管通电的电流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侧连结机构,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下侧滚轮,并且与所述下侧螺线管连结,与所述下侧螺线管的柱塞的移动量相对应而使所述下侧滚轮沿对下侧被缝制物的按压方向移动;以及
上侧连结机构,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上侧滚轮,并且与所述上侧螺线管连结,与所述上侧螺线管的柱塞的移动量相对应而使所述上侧滚轮沿对上侧被缝制物的按压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连结机构具有:
下侧基座,其将所述下侧驱动单元固定;
下侧旋转轴,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基座上的一端;
下侧驱动杆,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
下侧传递杆,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下侧驱动杆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可以与所述下侧螺线管的柱塞抵接的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连结机构具有:
上侧基座,其将所述上侧驱动单元固定;
上侧旋转轴,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基座上的一端;
上侧驱动杆,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上的一端;
上侧传递杆,其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驱动杆的另一端上的一端;以及
旋转杆,其具有与所述上侧螺线管的柱塞连结的一端、与所述上侧传递杆的另一端连结的另一端、以及可旋转地被支撑的中间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传递杆上,在两端之间形成多个连结孔,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或者上侧驱动杆的另一端选择性地与所述连结孔连结。
CN 201010148597 2009-04-14 2010-04-14 上下进给缝纫机 Active CN101864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7783A JP5519172B2 (ja) 2009-04-14 2009-04-14 上下送りミシン
JP2009-097783 2009-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4644A true CN101864644A (zh) 2010-10-20
CN101864644B CN101864644B (zh) 2013-07-17

Family

ID=42359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48597 Active CN101864644B (zh) 2009-04-14 2010-04-14 上下进给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241661B1 (zh)
JP (1) JP5519172B2 (zh)
KR (1) KR101726347B1 (zh)
CN (1) CN10186464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6059A (zh) * 2016-12-28 2017-02-22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料去褶机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6637721A (zh) * 2016-12-28 2017-05-1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8589073A (zh) * 2017-12-29 2018-09-28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8914405A (zh) * 2018-07-26 2018-11-3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及其对边装置
CN112663232A (zh) * 2020-12-17 2021-04-16 徐州力达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上料缝纫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7281B (zh) * 2016-08-10 2021-12-14 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布料自动对边装置
JP7338946B2 (ja) * 2017-07-25 2023-09-05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8589067A (zh) * 2017-12-14 2018-09-2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 电脑送带机
CN109594218B (zh) * 2018-12-11 2021-02-02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及其双层布料对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2576A (ja) * 1982-05-07 1983-11-10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縫製装置
JPS5914881A (ja) * 1982-07-15 1984-01-25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縫製装置
GB2197349A (en) * 1986-11-15 1988-05-18 Brother Ind Ltd Sewing machine having pattern aligning device
JP2000070582A (ja) * 1998-06-16 2000-03-07 Juki Corp ミシンの返し縫い制御装置
CN1724740A (zh) * 2004-07-22 2006-01-25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调线装置
CN1757809A (zh) * 2004-10-08 2006-04-12 重机公司 缝纫机
CN1782160A (zh) * 2004-12-03 2006-06-07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4640A (en) * 1975-03-13 1978-02-21 Tokyo Juk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sewing machine
JPH0355092A (ja) * 1989-07-21 1991-03-08 Brother Ind Ltd 布縁倣い縫ミシン
JPH0667429B2 (ja) * 1990-08-30 1994-08-31 工業技術院長 ミシンの縫い代制御装置
JPH04312496A (ja) * 1991-04-10 1992-11-04 Juki Corp ミシンの布端制御用マニピュレータ制御装置
JPH07313769A (ja) * 1994-05-26 1995-12-05 Juki Corp 布地の位置合わ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2576A (ja) * 1982-05-07 1983-11-10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縫製装置
JPS5914881A (ja) * 1982-07-15 1984-01-25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縫製装置
GB2197349A (en) * 1986-11-15 1988-05-18 Brother Ind Ltd Sewing machine having pattern aligning device
JP2000070582A (ja) * 1998-06-16 2000-03-07 Juki Corp ミシンの返し縫い制御装置
CN1724740A (zh) * 2004-07-22 2006-01-25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调线装置
CN1757809A (zh) * 2004-10-08 2006-04-12 重机公司 缝纫机
CN1782160A (zh) * 2004-12-03 2006-06-07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6059A (zh) * 2016-12-28 2017-02-22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料去褶机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6637721A (zh) * 2016-12-28 2017-05-1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6637721B (zh) * 2016-12-28 2019-08-2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8589073A (zh) * 2017-12-29 2018-09-28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CN108914405A (zh) * 2018-07-26 2018-11-3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及其对边装置
CN112663232A (zh) * 2020-12-17 2021-04-16 徐州力达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上料缝纫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9172B2 (ja) 2014-06-11
EP2241661A2 (en) 2010-10-20
EP2241661A3 (en) 2015-03-25
JP2010246668A (ja) 2010-11-04
CN101864644B (zh) 2013-07-17
KR20100113986A (ko) 2010-10-22
EP2241661B1 (en) 2016-08-17
KR101726347B1 (ko)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4644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371090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2080307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1713130B (zh) 缝纫机
JPH01314591A (ja) 工業用ミシンにおける自動設定機構用の電子装置
CN101748566B (zh) 缝纫机
CN101956302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6400326B (zh) 缝纫机
CN101225589A (zh) 刺绣机的压脚驱动结构
JPH0636581U (ja) ベルトを縫付けるための縫製ミシン
US5497720A (en) Device for guiding a cover member to a sewing machine
CN1014694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嵌条布压脚机构
CN102115957B (zh) 缝纫机
CN1676715B (zh) 间歇压脚上下驱动装置及其缝纫机
CN101245533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7503048B (zh) 一种自动缝纫设备的缝料弧边控制装置及自动缝纫设备
CN101063255B (zh) 缝纫机
CN105316875A (zh) 缝纫机
JP4038112B2 (ja) 差動送りミシン
CN107956047B (zh) 一种缝纫机
JP2008086350A (ja) ミシンの押え上げ装置
CN101135091B (zh) 缝纫机
JPS61213089A (ja) 布地保持器の運動を制御する装置を有するミシン
CN213447556U (zh) 绗缝机压脚自动提升机构
CN108411504A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