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0010A - 扬声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0010A
CN101810010A CN200880106128A CN200880106128A CN101810010A CN 101810010 A CN101810010 A CN 101810010A CN 200880106128 A CN200880106128 A CN 200880106128A CN 200880106128 A CN200880106128 A CN 200880106128A CN 101810010 A CN101810010 A CN 101810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aft portion
voice coil
vibration
oscill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6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0010B (zh
Inventor
梅津泰美
堀米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ublication of CN101810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0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0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00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3Acoustic transducers and sound field adaptation in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2Coo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装置,其兼顾扬声器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该装置具备:沿与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40G)的磁路(40);具有音圈并沿磁隙振动的音圈支承部(6);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振动方向转换部(7)具备通过从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和框架(3)承受的反作用力使形成在音圈支承部和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70、71)进行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

Description

扬声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般的扬声器装置,公知有动力型扬声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动力型扬声器装置例如如图1所示,具备框架3J、锥形振动板21J、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接合在振动板21J的内周部的音圈骨架610J、将音圈骨架610J支承在框架3J的阻尼器7J、缠绕在音圈骨架610J的音圈611J、磁轭51J、磁石52J、薄板53J,并且具有形成配置音圈611J的磁隙的磁路。在该扬声器装置中,若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611J,则音圈骨架610J通过产生在磁隙内的音圈611J的洛伦兹力振动,通过该振动驱动振动板21J。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8-149596号公报(第1图)。
上述的一般的动力型扬声器装置例如如图1所示,在相对于振动板21J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配设音圈611J,并构成为音圈611J以及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同方向。并且,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因为用于振动板21J振动的区域、用于音圈骨架610J振动的区域、配置磁路的区域等沿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音响放射方向)而形成,所以成为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得比较大的结构。
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沿扬声器装置的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包括如下:将沿锥形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以及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的总高(a)、从振动板21J和音圈骨架610J的接合部到音圈611J的上端的音圈骨架高度(b)、音圈高度(c)、磁路的主要磁石高度(d)、磁路的主要磁轭51J的厚度(e)等。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为了确保充分的振动板21J的振动冲程,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a,b,c,d的高度,而且为了得到充分的驱动力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c,d,e的高度,所以,尤其在大音量对应式扬声器装置中,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大。
这样,在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同方向,所以若想加大振动板21J的振幅而得到大音量,则为了确保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冲程扬声器装置的总高就变大,难以实现装置的薄型化。即,存在很难兼顾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的问题。
但是,为了使音圈611J的振动更有效地传递到振动板21J,优选将音圈611J的振动直接传递到振动板21J,即,使音圈611J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一致。音圈611J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不同时,存在音圈611J的振动无法确实地传递到振动板21J的情况,其产生联系到扬声器装置的再生效率的恶化的问题。尤其为了得到高音区的良好的再生特性,需要确实地将音圈611J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
一方面,在一般的动力型扬声器装置中,音圈骨架610J接合在锥形振动板21J的内周部,驱动力从音圈骨架610J传递到振动板21J的内周部,所以,比较难以使振动板整体以大致同相位进行驱动。由此,要求能够以大致同相位驱动振动板整体的扬声器装置。
但是,作为薄型扬声器装置,例如公知有电容式扬声器装置。该电容式扬声器装置具有振动板(可动电极)和固定电极对面配置的构造。该扬声器装置若通过向电极间外加直流电压成为振动板位移的状态,并且音频信号被重叠的信号输入到电极,则根据该信号振动板振动。但是,在该电容式扬声器装置中,若输入比较大振幅的音频信号,则驱动力明显地变成非线形,存在再生音的音质比较变低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将处理这种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例。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造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确实地将音圈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而得到再生效率高的扬声器装置、得到尤其适合于高音区的再生的扬声器装置、提供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造放射高音质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而且提供以大致同相位振动板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振动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等。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基于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至少具备以下各独立权利要求所涉及的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上述振动板的框架、设置在该框架并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传送到上述振动板的驱动部,上述驱动部具备:沿与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的磁路、具有音圈并沿上述磁隙振动的音圈支承部、以及方向转换上述音圈支承部的振动并传递到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形成在上述音圈支承部和上述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进行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先行技术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驱动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驱动部)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驱动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一部分(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一部分(振动方向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一部分(振动方向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立体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剖面立体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顶视立体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顶视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汽车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上述振动板的框架、设置在该框架并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传送到上述振动板的驱动部,上述驱动部具备:沿与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的磁路、具有音圈并沿上述磁隙振动的音圈支承部、以及方向转换上述音圈支承部的振动并传递到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形成在上述音圈支承部和上述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进行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
而且,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机构的上述连杆部分承受来自位于与上述振动板侧相反侧的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进行角度转换,更具体地,其特征在于上述静止部为上述框架的一部分。
而且,其特征在于,上述框架具有平面形的底面,上述振动板沿上述框架的底面平面地被支承,上述磁隙沿上述框架的底面而形成,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通过来自上述框架的底面的反作用力使上述振动板朝与该底面交叉的方向振动。
而且,其特征在于,上述磁路具有形成相互反方向的磁场的一对磁隙,上述音圈支承部形成为平面形,并具有形成为环形的音圈,以使电流在上述一对磁隙朝不同的方向流过。
在这种特征的扬声器装置中,若音频信号输入到驱动部的音圈,则在配置于磁路的磁隙的音圈产生洛伦兹力,音圈支承部沿相对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适合沿相对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振动。对此,振动方向转换部发挥功能而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振动板根据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传递的驱动力沿与音圈支承部不同(例如,与音圈支承部正交)的振动方向振动。
在一般的扬声器装置中,例如为了构成为在振动板的背面侧配置音圈骨架,并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和音圈骨架的振动方向成为同方向,因为需要用于振动板以及音圈骨架沿振动方向振动的区域,所以沿扬声器装置的音响放射方向的宽度(总高)比较大。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具有如下:具有在相对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适合在相对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磁隙的磁路;沿该磁路振动的音圈支承部;另外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的振动方向并传递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以与上述的一般的扬声器装置相比,沿音响放射方向的宽度比较小。即,可以提供薄型扬声器装置。而且,可以在不影响扬声器装置的总高的方向设定音圈支承部的振动冲程,所以即使是加大音圈支承部的振动冲程即振动板的振幅,也容易实现扬声器装置的薄型化。由此,可以兼顾扬声器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
而且,振动方向转换部通过使形成在音圈支承部和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进行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形成,所以能够机械地确实地将音圈支承部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另外,通过将连杆机构构成为连杆部分承受来自位于与振动板侧相反侧的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进行角度转换,音圈支承部的振动承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的同时,确实地传递到振动板,即使是音圈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振动的传递效率,并得到扬声器装置的良好的再生效率。尤其,通过确实地将音圈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能够得到高音区的良好的再生特性。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通过具有连杆机构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机械地将在音圈产生的驱动力进行角度转换并传递到振动板,所以驱动原理本身与动力型扬声器无差别。从而,若与上述的电容式扬声器相比,在大音量发生时能够放射比较高音质的再生音。
而且,例如使驱动力从音圈传递到振动板时,虽然也有利用可挠性部件的挠性使驱动力传递的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但若基于此,有在可挠性部件容易发生共振(尤其在低频率中)的问题。与利用可挠性部件的挠性使驱动力传递的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相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通过刚性的连杆机构将驱动力从音圈传递到振动板,所以不产生例如由可挠性部件的歪曲引起的响应的下降而能够以比较高灵敏度地使振动板振动。
而且,作为具体的配置结构,框架具有平面形的底面,振动板沿框架的底面平面地被支承,磁隙沿框架的底面而形成,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通过来自成为上述的静止部的框架的底面的反作用力使上述振动板朝与该底面交叉的方向振动,所以能够将扬声器装置整体设成沿框架的底面的平面的形状,并能够实现整体的装置的薄型化。
另外,作为驱动部的具体的构造,磁路具有形成相互反方向的磁场的一对磁隙,音圈支承部形成为平面形,并具有形成为环形的音圈,以使电流在一对磁隙朝不同方向流过,所以能够利用一对磁隙以高驱动力使平面形的音圈支承部平面地振动,通过提高音圈支承部的平面的刚性,能够进行无摇晃的直线振动。尤其在具有上述的平面形的框架底面的构造中,能够将框架底面上的薄的空间设为音圈支承部的振动空间,并且能够使厚度方向的空间效率提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能够采用于例如手机、车载用扬声器、私人电脑用扬声器、电视广播接收机用扬声器等各种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进行说明。
图2~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图2(a)为平面图(振动板用假设线表示,表示去除振动板的状态),图2(b)为图2(a)的A-A剖面图(包括振动板),图3~图5为表示驱动部的说明图(图3为组装立体图,图4为分解立体图,图5为剖面图),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工作的说明图。在以下说明中,将音响放射方向(SD)规定为Z轴方向,将扬声器装置的长边方向规定为与该Z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Y轴方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以振动板2、框架3、驱动部4为主要构成要素。振动板2其外周边通过边缘5支承在框架3的外周边部3A。振动板2通过该边缘5的功能基本上仅朝Z轴方向限制振动方向。若音频信号施加于驱动部4,则驱动部4进行驱动,并通过该驱动产生的振动被传送到振动板2。
驱动部4具备有磁路40和音圈支承部6和振动方向转换部7。磁路40沿与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例如Z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X轴方向)形成磁隙40G。图示的例子中,虽然沿与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磁隙40G,但不特别局限于此。音圈支承部6具有音圈60并沿磁隙40G振动。若动作通过阻尼器8被限制,只允许沿磁隙40G的方向的移动,并且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60,则洛伦兹力作用于磁隙40G内的音圈60,从而与音圈60一体的音圈支承部6振动。
而且,振动方向转换部7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2。此振动方向转换部7通过具备有如后述的连杆机构,并使形成在音圈支承部6和振动板2之间的连杆部分(第1连杆部分)70进行角度转换,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
若根据这种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如若音频信号通过信号线51从音频信号发生源50发送到具备于框架3的端子52,另外,音频信号通过信号线53从端子52输入到音圈支承部6的音圈60,则音圈支承部6沿着沿与允许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的磁隙40G振动,并且该振动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7被方向转换并传递到振动板2,从而使振动板2振动并根据音频信号的音声放射到音响放射方向SD。
此时,使磁隙40G的方向朝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以及扬声器装置1的厚度方向交叉,所以加大磁路40的驱动力或者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冲程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大小。由此,谋求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而且,在构造方面也能够通过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冲程(位移)减薄扬声器装置1的厚度,成为薄型化容易实现的构造。
而且,振动方向转换部7通过机械的连杆机构换转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并传递到振动板2,所以振动的传递效率高。另外,连杆部分70的角度转换承受来自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成为静止部的框架3的反作用力而进行,所以能够更确实地将来自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由此,能够得到扬声器装置1的良好的再生效率,尤其通过确实地将音圈60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能够得到高音区的良好的再生特性。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详细地进行说明。
[框架3]
框架3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2的同时在内部支承驱动部4。而且,框架3支承振动方向转换部7的连杆机构的一部分并对连杆机构的工作施加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优选这种框架3具有平面形的底面31A。
并且,框架3也可以为以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以静止的状态配置的静止部。另外,静止部并不是意图完全静止的状态,例如静止成能够支承振动板2的程度即可,驱动扬声器装置1时产生的振动传送,并且振动在静止部整体产生也无妨。在此所说的静止部中,除了框架3之外,也适合磁路40的一部分或扬声器装置1被安装的被安装部位等。
另外,静止部与后述的磁路40机械地成为一体而配置即可,框架3可以说支承在磁路40,所以在这一方面框架3成为静止部。另外,构成磁路40的部件或支承在磁路40的其他部件也可以成为静止部。
图2所示的框架3若从音响放射方向(SD)观察,则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剖面形状形成为凹形。如图所示,详细地框架3具有平面形状为矩形的底板部31、从底板部31的外周部朝向音响放射方向(SD)垂直设立的矩形的筒状部32,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30。并且,在底板部31上配置磁路40,边缘5的外周部通过粘结剂等接合在筒状部32的上端部,在开口部30配置有通过边缘5被支承的振动板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筒状部3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内侧延伸的平坦的外周边部3A,在该外周边部3A接合有边缘5。作为框架3的形成材料能够采用例如树脂、金属等的公知的材料。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3虽然由与磁路40不同的部件形成,但使后述的构成磁路的磁轭41的下端平坦部41A进一步放大而如框架3设置筒状部32,也可以支承边缘5,不使下侧平坦部41A放大而是使上侧平坦部41B进一步放大等,适当进行变更也无妨。
另外,如图2(b)所示,框架3例如在侧面部或底面部形成孔部33。该孔部33例如作为通气孔发挥功能。例如不设置通气孔的情况,扬声器驱动时,伴随振动板2的振动,由振动板2和框架3围成的空间的空气带有挠性而存在振动板2的振动减少的情况。相反,在图示的例子中,因设有孔部33,所以能够抑制这种振动板2的振动减少。并且,该孔部33发挥功能以使散热磁路40或音圈60的热。另外,孔部33例如也可以作为设置在扬声器装置外部的、电连接扩音器、均衡器、无线电收音机、广播接收机、电视等的音频信号发生源50和音圈60的信号线所通过的孔来使用。
[振动板2]
如图2(b)所示,振动板2沿振动方向(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在框架3。扬声器驱动时,振动板2将音波放射到音响放射方向(SD)。另外,振动板2通过边缘5支承在框架3,沿振动方向以外的方向、更详细地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移动通过边缘5被限制。该边缘5和振动板2也可以一体形成。
作为振动板2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采用树脂类材料、金属类材料、纸类材料、陶瓷类材料、复合材料等。振动板2优选例如具有刚性。振动板2可以形成为例如平板形、圆顶形、锥形等的规定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板2形成为平板形状,而且,沿框架3的平面形的底面31A而被支承。作为将薄型化的实现作为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尤其优选为平板形状的振动板2。并且,振动板2从音响放射方向(SD)观察的形状(平面形状)可以形成为矩形、椭圆形、圆形、多角形等规定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板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
另外,根据需要,在振动板2的表面(音响放射侧的面)或里面(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的面)形成突起部也无妨。突起部具有加大振动板2的刚性的功能。突起部相对于振动板2的表面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环形、网状,也可以例如在振动板的表面形成多个直线形的突起部等进行适当变更。
振动板2振动自如地支承在框架3,由振动板2的背面侧(音响放射方向的相反侧)的振动板2和框架3围成的空间相对于音响放射方向被隔开,所以可以控制从振动板2的背面侧发出的音波朝向音响放射方向放射的现象。
[边缘5]
边缘5通过配置在振动板2和框架3之间,内周部支承振动板2的外周部的同时,外周部接合于框架3而将振动板2保持在规定位置。详细地,边缘5沿振动方向(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2的同时,在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制动。图示的边缘5从音响放射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形状(环状)。如图2(b)所示,边缘5的剖面形状形成为规定形状、例如凸形、凹形、波形等。本实施方式中的边缘5在音响放射方向形成为凹形。不限于此,在音响放射方向形成为凸形也无妨。边缘5可以采用例如皮、布、橡胶、树脂、对这些施加填充加工的部件、将橡胶或树脂等成型为规定的形状的部件等。
[磁路40]
磁路40配置在框架3内。如图2(b)所示,图示的磁路40容纳在框架3,沿框架3的平面形的底面31A形成有磁隙40G。作为磁路40可以采用例如内磁式磁路、外磁式磁路等。
如图4~5所示,磁路40的具体的构造具有磁轭41、以及磁石42。图示的磁路40具有多个磁石42A~42D。在该磁路40中,沿磁隙40G的磁场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磁石42。例如沿X轴方向形成有磁隙40G,以使音圈60沿X轴方向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
磁轭41具有下侧平坦部41A、上侧平坦部41B、以及支架部41C。下侧平坦部41A和上侧平坦部41B空出规定间隔大致平行地配置,在中央部形成有支架部41C以使向相对于下侧平坦部41A以及上侧平坦部41B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磁隙40G的磁场中的音圈60流过音频信号(电流)时,根据夫累铭左手的法则沿分别与磁场的方向以及电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产生洛伦兹力。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构成有音圈60以及磁路40,使得沿与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不同的规定方向,详细地沿相对于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音圈60产生洛伦兹力,从而音圈60沿X轴方向振动。在平坦部41A、41B配置磁石42A~42D,由磁石42A和磁石42C形成1个磁隙40G1,由磁石42B和磁石42D也形成1个磁隙40G2。该一对磁隙40G1和磁隙40G2平面地并联形成,并形成相互反方向的磁场。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的音圈60从音响放射方向(SD)观察时,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由沿Y轴方向形成的直线部60A、60C和沿X轴方向形成的直线部60B、60D构成。音圈60的直线部60A、60C配置在磁路40的磁隙40G内,并规定为磁场的方向沿Z轴方向。优选在音圈60的直线部60B、60D不外加磁场。另外,即使磁场外加到直线部60B、60D的情况,也构成为在其直线部60B、60D产生的洛伦兹力相互抵消。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圈60通过形成为薄型的平板形状,将缠绕数设得比较多,能够将磁隙40G中的部分设得比较大,并且扬声器驱动时能够得到比较大的驱动力。
并且,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路40磁化有多个磁石42A~42D,使得音圈60的直线部60A所涉及的磁场的方向相对于直线部60C所涉及的磁场的方向成为反方向。并且,音圈60形成为环形,以使分别在音圈60的直线部60A、直线部60C按反方向流过音频信号。
在这种扬声器装置1中,若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60,则在直线部60A产生的洛伦兹力和在直线部60C产生的洛伦兹力成为相同方向,例如与仅对直线部60A、60C中的任一方外加磁场的结构相比,驱动力成为2倍。因此,在这种结构的磁路40和音圈60中,能够比较薄型地构成,并且能够得到比较大的驱动力。
[音圈支承部6]
音圈支承部6具备上述的音圈60,同时沿对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自如地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沿着沿框架3的平面形的底面31A形成的磁隙40G振动自如地配置。更详细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圈支承部6仅沿X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形成,在除此之外的方向移动被限制。该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范围的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限制部设置了阻尼器8,但不限于此方式。例如,也能够设置基于导轨、引导部件、槽部等的限制机构。
另外,音圈支承部6在磁路40的磁隙40G内配置音圈60的同时,具有沿移动方向从音圈60延伸至磁隙40G的形状的平面形的绝缘部件61。并且,音圈支承部6形成有开口部62,沿该开口部62的外周具备音圈60。这种构造的音圈支承部6能够设为在绝缘部件61的内部内藏音圈60的构造,所以由此能够加强音圈60的强度,并能够降低音圈60的歪曲。
在图示的例子中,开口部62间隙嵌合在磁路40的支架部41C,以此状态限制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范围。具体地,开口部62形成为矩形,沿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方向的两边的间隔形成为与支架部41C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或者更大,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边的间隔对应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范围形成为比较大。
[振动方向转换部7]
振动方向转换部7具备根据从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和框架3承受的反作用力使形成在音圈支承部6和振动板2之间的连杆部分(第1连杆部分)70进行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具体地,在图2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具有将一端设为与音圈支承部6的关节部70A、将另一端设为与振动板2的关节部70B的第1连杆部分70,和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70的中间部的关节部71A、将另一端设为与框架3的关节部71B的第2连杆部分71,将第1连杆部分70和第2连杆部分71倾斜配置在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不同的方向。
在此所说的连杆部分是指用于形成连杆机构的一部分,并且为基本上不变形的(具有刚性)部分,在其两端具有关节部。该关节部也能够通过旋转自如地接合2个部件而形成,也能够将1个部件作为设成以任意角度弯曲自如的弯曲部位而形成。在图2(b)所示的例子中,关节部71B形成与在框架3的底面31A上突出形成的支承部34(静止部)上。
在图2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第1连杆部分70、第2连杆部分71、关节部70A、70B、71A、71B形成有连杆机构。在该例子中作为第2联杆部分71和框架3的关节部71B不进行位置位移的关节部,其他的关节部70A、70B、71A成为位置位移的关节部。由此,整体的连杆机构成为在关节部71B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的构造。在该连杆机构中,若关节部70A根据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朝X轴方向移动,则关节部70B沿Z轴方向移动,从而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可以通过具有线形的弯曲部的板状部件形成,能够将该弯曲部设为上述的连杆机构的关节部。即,在图示的例子中,能够通过板状部件形成第1连杆部分70以及第2连杆部分71,并且能够通过线形的弯曲部形成连杆机构的关节部70A、70B、71A、71B。由此,能够将与振动板2的接合部分接合为线形,所以能够沿宽度方向相对于平面形的振动板2均匀地施加振动,并且能够使振动板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即,控制分割振动的发生并且尤其能够实现最高音区侧的再生。另外,因为各连杆部分具有刚性,所以不易发生原有振动方式中的振动,抑制连杆部分的弯曲振动等对振动板2的振动给予坏影响的现象,并且能够抑制音响特性降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形成例如通气孔。通气孔能够减少扬声器振动时的由振动板2和框架3围成的空间的气压的局部的变动,抑制由气压引起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的制动。另外,根据通气孔例如在连杆部分形成中间省略,从而能够轻量化连杆部分,所以,由此实现高域再生。另外,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尤其对再生特性的广域化或者加大对预定的音频电流的音波振幅以及声压水平有效。
另外,振动方向转换部7可以由用弯曲部连接的一体零部件构成。此时,可以立即将形成复杂的连杆机构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接合到音圈支承部6或振动板2,并且装置的安装性变得良好。另外,振动方向转换部7例如也可以与音圈支承部6或振动板2一体形成。
[阻尼器8]
阻尼器8将音圈支承部6保持在磁隙40G内的规定位置,以免音圈支承部6接触于磁路40,同时,沿振动方向(X轴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音圈支承部6。该阻尼器8在与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限制成音圈支承部6不移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阻尼器8形成为例如板状且具有挠性。该阻尼器8的Y轴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曲线形,并具有可折弯的形状。另外,阻尼器8在Z轴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大于X轴方向的厚度),尤其形成为如具有Z轴方向的刚性的形状。阻尼器8的剖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凸形、凹形、波型形状等,厚度均匀、不均匀等各种形状。阻尼器8的一端部接合于音圈支承部6,另一端部接合于框架3。阻尼器8不限于此方式,例如也可以成为一端部接合于音圈支承部6,另一端部接合于磁路40的结构。
另外,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限制或者支承也可替换成上述的阻尼器8,例如将导轨或槽部、台阶部、引导部件等设置在框架3。即,扬声器装置1也可以具有如下构造,即如在导轨、槽部、台阶部等以音圈支承部6的端部嵌合的状态,该音圈支承部6滑动的构造。
[工作]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的工作的说明图。详细地,图6(b)示出振动板2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的状态,图6(a)示出振动板2相对于基准位置向音响放射侧位移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的状态,图6(c)示出振动板2相对于基准位置、相对于音响放射侧向反方向位移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的状态。
如上述,关节部71B是唯一位置不变动的关节部,此关节部相对于框架3被支承,将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赋予连杆机构。由此,若音圈支承部6从基准位置X0向X轴方向仅移动X1,则如图6(a)所示,倾斜配置在不同方向的第1连杆部分70和第2连杆部分71的角度几乎上升同角度,在关节部71B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关节部70B确实地将振动板2从基准位置Z0向Z轴方向仅推顶Z1。另外,若音圈支承部6从基准位置X0向与X轴反方向仅移动X2,则如图6(c)所示,第1连杆部分70和第2连杆部分71的角度几乎下降同角度,在关节部71B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关节部70B确实地将振动板2从基准位置Z0向与Z轴反方向仅压低Z2。
在此,优选使从关节部70A至关节部71A的连杆部分的长度a、从关节部71A至关节部70B的连杆部分的长度b、从关节部71A至关节部71B的连杆部分的长度c相等,在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方向的直线上配置关节部70A和关节部71B。这种连杆机构作为斯科特罗素机构而被公知,关节部70A、70B、71B是以关节部71A为中心,直径在第1连杆部分70的长度(a+b=2a)的圆周上。即,通过关节部70A和关节部71B的直线与通过关节部70B和关节部71B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时常成为直角。由此,使音圈支承部6向X轴方向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70和振动板2的关节部70B时常沿与X轴垂直的Z轴移动,并且能够将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转换成与其垂直的方向并传递到振动板2。
以上,如说明,扬声器装置1沿与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路40的磁隙40G,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7将沿磁隙40G振动的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传递到振动板2。此时,优选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正交。若据此,则能够将扬声器装置的各零部件的宽度在与扬声器装置的宽度方向(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重叠,所以与一般的扬声器装置相比,能够使沿音响放射方向的扬声器装置的宽度(扬声器装置的总高)减小,并且能够实现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
另外,例如使驱动力从音圈60传递到振动板2时,与利用可挠性部件的挠性使驱动力传递的方式的装置相比,扬声器装置1通过机械式连杆机构将驱动力从音圈支承部6传递到振动板2,所以例如不存在由可挠性部件的歪曲引起的响应的降低而可以使振动板2比较高灵敏度地振动。另外,不存在容易发生共振(尤其在低频率)的可挠性部件而有效地将驱动部4的驱动力传递到振动板2。
另外,扬声器装置1通过机械式连杆机构将在驱动部4的音圈60产生的驱动力进行角度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2,所以不产生如电容式扬声器装置的大音量输出时的再生音质降低。由此,与电容式扬声器装置相比能够放射大音量且高音质的再生音。
并且,在扬声器装置1中具有平面形的底面31A,沿框架3的底面31A支承振动板2,并能够沿其底面31A形成磁隙40G,所以能够平面地且薄型地形成扬声器装置1整体。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7通过来自框架3的底面31A的反作用力使振动板2在与该底面31A交叉的(优选为正交)方向振动,所以沿磁隙40G的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不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的厚度方向。由此,加大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且加大驱动力的同时,能够减小扬声器装置1的总高,并且能够兼顾输出的大音量化和扬声器装置的薄型化。另外,音圈60通过形成为薄型的平板形状,并且将缠绕数设得比较多,能够加大磁隙40G中的部分,所以由此也能够得到比较大的驱动力。
图7及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图7(a)、(b)及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分别具有2个特征,其一是:振动方向转换部7设置在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两端,并通过设置在两端的振动方向转换部7的连杆部分形成平行连杆,另外的特征是:设置一对驱动部4,相互左右对称地相对配置振动方向转换部7。
图7(a)、(b)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101相对于1个振动板2分别具备有左右一对的驱动部4(R)、4(L),驱动部4(R)、4(L)设置成左右对称。即,在驱动部4(R)设置磁路40(R)和音圈支承部6(R),在音圈支承部6(R)的振动板2中心侧的端部设置第1连杆部分70(R)和第2连杆部分71(R),在音圈支承部6(R)的外侧端部设有将一端设为与音圈支承部6(R)的关节部72A(R)、将另一端设为与振动板2的关节部72B(R)的外侧连杆部分72(R)。相同地,在驱动部4(L)设置磁路40(L)和音圈支承部6(L),在音圈支承部6(L)的振动板2中心侧的端部设置第1连杆部分70(L)和第2连杆部分71(L),在音圈支承部6(L)的外侧端部设有将一端设为与音圈支承部6(L)的关节部72A(L)、将另一端设为与振动板2的关节部72B(L)的外侧连杆部分72(L)。
并且,如图7(a)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在设置在音圈支承部6(R)、6(L)的振动板2中心侧端部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中,与第1连杆部分70(R)、70(L)的振动板2的关节部70B成为共同部,与第2连杆部分71(R)、71(L)的框架3的关节部71B成为共同部。由此,通过关节部70B、71A(R)、71A(L)、71B形成菱形的连杆机构,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R)、6(L)的相互沿X轴方向接近/离间的振动而将Z轴方向(音响放射方向)的振动传送到振动板2。此时,也通过关节部71B支承在框架3,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R)、6(L)的接近/离间振动由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第2连杆部分71(R)、71(L)构成的连杆机构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并通过该反作用力使振动板2确实地向Z轴方向振动。
另外,设置在1个音圈支承部6(R)的振动方向两侧的第1连杆部分70(R)和外侧连杆部分72(R),或者设置在音圈支承部6(L)的振动方向两侧的第1连杆部分70(L)和外侧连杆部分72(L)分别形成平行连杆,通过音圈支承部6(R)、6(L)的X方向的移动几乎平行的第1连杆部分70(R)和外侧连杆部分72(R)、或者第1连杆部分70(L)和外侧连杆部分72(L)几乎以相同的角度进行角度转换。由此3个部位的关节部70B、72B(R)、72B(L)保持振动板2的平面状态的同时,上下移动,并且能够在平面形的振动板2以大致同相位振动。由此,能够控制振动板2的分割振动。此时,成为一对音圈支承部6(R)、6(L)的振动的条件是以大致同相位/大致同振幅朝相互反方向振动。
图7(b)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1除了关节部70B分离成70B(R)和70B(L)而被分别离间配置、关节部71B分离成关节部71B(R)、71B(L)而被分别配置以外,与图7(a)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相同。从而,图7(b)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1通过同时上下移动的4个部位的关节部70B(R)、70B(L)、72B(R)、72B(L)振动板2上下移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控制振动板2的分割振动。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除了外侧连杆部分的连杆机构以外,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图示的例子虽然示出与图7(a)对应的结构例,但同样地仅替换外侧连杆部分而可以实施与图7(b)对应的结构例。与图7的共同部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该图(a)是整体剖面图、该图(b)、(c)是示出外侧连杆部分和框架的关节部的说明图。该扬声器装置102的外侧连杆部分具备第1外侧连杆部分72(R)、72(L)和第2外侧连杆部分73(R)、73(L)。在此也具备几乎左右对称的一对驱动部4(R)、4(L)。
在此,具备第1外侧连杆部分72(R)、72(L),将一端设为与音圈支承部6(R)或6(L)的外侧部分的关节部72A(R)或72A(L)、将另一端设为与振动板2的关节部72B(R)或72B(L);第2外侧连杆部分73(R)、73(L),将一端设为与第1外侧连杆部分72(R)或72(L)的中间部的关节部73A(R)或73A(L)、将另一端设为与框架3的关节部73B(R)或73B(L)。在图示的例子中,关节部73B(R)、73B(L)通过支承部35支承在框架3。
若对第2外侧连杆部分73(R)、73(L)和框架3的关节部73B(R)、73B(L)进行说明,如图8(b)所示,可以在音圈支承部6(R)形成开口部63,并通过开口部63第2外侧连杆部分73(R)的端部通过支承部35支承在框架3,如图(c)所示,也可以形成第2外侧连杆部分73(R)的端部为门型,并且端部跨过音圈支承部6(R)通过支承部35支承在框架3(图示虽然仅图示了右侧(R)的例子,但左侧也相同(几乎左右对称))。
若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则即使在音圈支承部6(R)、6(L)外侧端部的连杆部分,也能够形成承受来自框架的反作用力的连杆机构,并且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R)、6(L)的移动,利用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来角度转换第1外侧连杆部分72(R)、72(L),所以能够确实地使振动板2上下移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第2连杆部分71(R)、71(L)构成的连杆机构在音圈支承部6(R)、6(L)沿X轴方向移动时时常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够使振动板2上下移动(Z轴方向移动)时通过从振动板2承受的反作用力来抑制音圈支承部6(R)、6(L)上下移动。由此,能够使音圈支承部6(R)、6(L)协调地振动的同时,能够协调地将该振动传递到振动板2。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一部分的说明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c)是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平面图)。在此表示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到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另一实施方式。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将一端设为与音圈支承部6的关节部170A、将另一端设为与振动板2的关节部170B的第1连杆部分170;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170的中间部的关节部171A、将另一端设为与框架3的关节部171B的第2连杆部分171;从音圈支承部6一体延设或由音圈支承部6的一部分构成的第3连杆部分172;沿振动板2紧固或由振动板2的一部分构成的第4连杆部分173;将一端设为与第3连杆部分172的端部的关节部174A、将另一端设为与第4连杆部分173的关节部174B的第5连杆部分174,第1连杆部分170和第5连杆部分174以及第3连杆部分172和第4连杆部分173分别形成平行连杆。
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若通过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若关节部170A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0移动到X1,则由此形成平行连杆的第3连杆部分172和第4连杆部分173保持平行状态而进行角度转换,以使第1连杆部分170和第5连杆部分174上升。此时,因关节部171B支承在框架3,所以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170和第5连杆部分174的角度转换,并且确实地将从音圈支承部6的位置X0到位置X1的位移转换成从振动板2的位置Z0到位置Z1的位移。
相同地,若关节部170A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0移动到X2,则由此形成的平行连杆的第3连杆部分172和第4连杆部分173保持平行状态而进行角度转换,以使第1连杆部分170和第5连杆部分174倒下。此时因关节部171B支承在框架3,所以承受来自框架3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170和第5连杆部分174的角度转换,并且确实地将从音圈支承部6的位置X0到位置X2的位移转换成从振动板2的位置Z0到位置Z2的位移。
若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则1个音圈支承部6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成以大致同相位/大致同振幅振动的2个部位的关节部170B、174B以及第4连杆部分173的Z轴方向的振动。由此,振动板2在宽的范围被支承而受到大致同相位/大致同振幅的振动,所以能够以大致同相位对面积宽并平面的振动板2传递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
图9(a)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杆机构能够通过如该图(b)、(c)所示的板状部件形成各连杆部分。各关节部分既可以可旋转地接合连杆部分彼此,也可以弯曲自如地连结或一体化连杆部分彼此。板状部件优选为刚性高且轻的部件,可以利用纤维强化塑料薄膜等。
在图9(b)的例子中,分别平行配置一对第3连杆部分172、第4连杆部分173、第5连杆部分174,形成两根第1连杆部分170并在其中间部形成与第2连杆部分171的关节部171A,而第2连杆部分171配备在平行配置的一对第3连杆部分172、第4连杆部分173、第5连杆部分174之间。
在该图(c)的例子中,第3连杆部分172、第4连杆部分173、第5连杆部分174配置在中央,在第1连杆部分170的两侧中间位置设置关节部171A并将第2连杆部分171形成于延设中央的第1连杆部分170的两侧。
通过这样用1个板状部件形成连杆部分,能够将振动板2由面支承并使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使振动板2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并能够抑制分割振动。另外,虽然能够用多个板状部件形成连杆部分,但通过用1个板状部件形成能够简化生产工序。用1个板状部件形成连杆部分时,从1个平面形的板状部件切出连杆部分也无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的例子,也可以设置一对驱动部,使振动方向转换部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相对配置。此时,能够在更多的部位支承振动板2并施加大致同相位的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控制分割振动的发生。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一部分的说明图(该图(a)是侧视图,该图(b)是立体图,该图(c)是分解立体图)。在此也示出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2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此作为设置一对驱动部并使振动方向转换部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相对配置的情况,表示由一体零部件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时的例子。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将一端设为与音圈支承部6的关节部270A(R)、270A(L),将另一端设为与振动板2的关节部270B(R)、270B(L)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270(R)、270(L)。并且,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270(R)、270(L)的中间部的关节部271A(R)、271(L),将另一端设为与框架3(后述的第6连杆部分275)的关节部271B(R)、271B(L)的一对第2连杆部分271(R)、271(L)。另外,具有从音圈支承部6一体地延设的一对第3连杆部分272(R)、272(L)沿振动板2紧固的第4连杆部分273。并且,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3连杆部分272(R)、272(L)的端部的关节部274A(R)、274A(L),将另一端设为与第4连杆部分273的关节部274B(R)、274B(L)的一对第5连杆部分274(R)、274(L)。并且,在第4连杆部分273的两端形成第1连杆部分270和振动板2(第4连杆部分273)的关节部270B(R)、270B(L),将第2连杆部分271(R)、271(L)和框架3(后述的第6连杆部分275)的关节部271B(R)、271B(L)形成在与第4连杆部分273几乎相等长度的第6连杆部分275的两端。另外,第1连杆部分270(R)和第5连杆部分274(R)或第1连杆部分270(L)和第5连杆部分274(L)形成平行连杆,第3连杆部分272(R)、272(L)与第4连杆部分273分别形成平行连杆。
实际上,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杆机构与将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几乎左右对称地相对配置,离间配置该关节部174B的连杆机构相同。在该例子中,通过板状部件形成各连杆部分,连杆部分间的各关节部通过线形的弯曲部形成并且连杆部分相互间通过弯曲部一体形成。
另外,在各关节部的附近,在各连杆部分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尤其,倾斜面的连杆部分在关节部弯曲时,形成在与相互接近的连杆部分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并形成为连杆部分在关节部能够高效率地弯曲。并且,具有这种连杆机构的振动方向转换部如图10(b)所示成为一体零部件,在其端部形成有音圈支承部6的接合部200。
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使形成连杆部分的1个板状部件整体弯曲成凸梯形而形成第1连杆部分270(R)、270(L)和第4连杆部分273,将该板状部件切出一部分使弯曲成凹梯形而形成与第2连杆部分271(R)、271(L)和第6连杆部分275。
另外,如图10(c)所示,该振动方向转换部使2片板状部件201、202贴合而形成,在一方的板状部件201形成第1连杆部分270(R)、270(L);第2连杆部分271(R)、270(L);第4连杆部分273;第6连杆部分275,在另一方的板状部件202形成有第3连杆部分272(R)、272(L)和第5连杆部分274(R)、274(L)。并且,沿第1连杆部分270(R)、270(L)和第4连杆部分273形成第3连杆部分272(R)、272(L)和第5连杆部分274(R)、274(L),并且在板状部件202形成有与第2连杆部分271(R)、271(L)和第6连杆部分275对应的开口202A。
在图10(c)所示的例子中,形成于与第2连杆部分271(R)、271(L)和第6连杆部分275对应的另一方的板状部件202的开口202A的大小形成为从另一方的板状部件202的一端朝向内侧扩大。通过这样做,不产生第2连杆部分271(R)、271(L)和第6连杆部分275与另外的板状部件202接触的现象而能够使连杆机构的移动协调地进行。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仅由1个一体零部件的安装就能够相对于2个相对的音圈支承部6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杆机构,所以形成具备一对驱动部的扬声器装置的情况,也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并且,通过设置第6连杆部分275,对音圈支承部6的相对振动(振动成使多个音圈支承部6成为相互反方向)即使不特意在框架3安装关节部271B(R)、271B(L)也可以一定地保持在该关节部271B(R)、271B(L)的框架3上的位置,由此也能够简化向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组装。
并且,作为连杆机构,通过右侧的第1连杆部分270(R)和第3连杆部分274(R)、左侧的第1连杆部分270(L)和第3连杆部分274(L)形成有平行连杆,所以能够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的相对振动使紧固在振动板2的第4连杆部分273沿Z轴方向稳定地平行移动。由此,能够对平面形的振动板2施加稳定的振动。
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为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改善例子。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通过音圈支承部6的相对振动容易产生弯曲的连杆部分设置凸部210而提高刚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连杆部分270(R)、270(L)第2连杆部分271(R)、271(L);第3连杆部分272(R)、272(L);第6连杆部分275分别形成有凸部210。并且,在该图(b)所示的例子中,在不特别需要强度的连杆部分设置开口部220而谋求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4连杆部分273设有开口部220。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尤其对再生特性的广域化或增大对预定的音频电流的音波的振幅以及声压水平有效。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00S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S的剖面立体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S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图15是图12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S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以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位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一部分说明。在图14、图15省略振动板。在图13省略朝向图的右侧的磁路的一部分。
扬声器装置100S如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具有振动板2、框架3、边缘5、磁路40、音圈支承部6、振动方向转换部7、阻尼器(限制部8)。在该实施方式中,框架3具备矩形的外周,在框架3的矩形的开口部30内配置有具有与其形状对应的矩形外周的平面形的振动板2。在振动板2的外周边设置边缘5,振动板2的全周通过边缘5支承在框架3的外周边。
在通过一对磁路40(R)、40(L)驱动的一对音圈支承部6,在沿振动方向的两端部各自具备有振动方向转换部7。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中央设置一对第1连杆部分70(R)、70(L)和第2连杆部分71(R)、71(L),在各音圈支承部6的外侧设有外侧连杆部分72(R)、72(L)。
第1连杆部分70(R)、70(L)通过关节部70B弯曲自如地接合在振动板2的中央部(重心位置)。另外,外侧连杆部分72(R)、72(L)通过关节部72B(R)、72(L)弯曲自如地接合在比振动板2的中央部(重心位置)靠外周部侧的位置。
并且,在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外侧连杆部分72(R)、72(L)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接合部端部75,接合端部75嵌合在形成于振动板2的槽部21。并且,例如,接合端部75以从振动板2的表侧面突出的状态被固定。由于该振动板2在3个部位以线形支承在振动方向转换部7,并且线形的接合部75成为增强材料内藏在内部,所以具有较大的强度,并能够抑制振动板的弯曲等的发生。由此能够使振动板2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
并且,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外侧连杆部分72(R)、72(L)形成有2个相对的平行连杆,所以通过音圈支承部6的相对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支承部6成为相互反方向),3个部位的接合部以大致同相位/大致同振幅振动。由此,振动板2整体也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分割振动的发生。
在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外侧连杆部分72(R)、72(L)设有通风孔70P或者72P。通过设置该通风孔70P、72P能够不承受大的空气阻抗而使板状部件的各连杆部分振动。另外,通过设置通风孔70P、72P实现各连杆部分的轻量化,并实现再生特性的广域化等。
限制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方向的机构具有阻尼器8和支承部8A。支承部8A例如为沿音圈支承部6的两端部形成在长边方向的L字形状的部件,沿长边方向支承各音圈支承部6。支承部8A的端部通过阻尼器8振动自如地支承在框架3。即,通过这种限制机构各音圈支承部6仅沿X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形成。阻尼器8相对于与横过2个磁路40(R)、40(L)之间的Y轴方向平行的轴大致对称地形成阻尼形状。具体地,阻尼器8从该轴朝向远方形成为凸形。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框架3的侧部形成有通风孔301,可进行框架3的内部和框架3的外部的空气流通。若根据此,能够抑制对振动板2的振动由框架3内的压力引起的制动加大的现象,并能够以小的驱动力确实地使振动板振动。
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00T的立体图。另外,图16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T的剖面立体图、图16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00T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除了图14、图15中的框架为磁轭之外,基本上相同,所以省略。以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部位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一部分说明。在图16中,省略朝向图的右侧的磁路的一部分。
扬声器装置100T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具有振动板2、磁轭41A、边缘5、磁路40、音圈支承部6、振动方向转换部7、阻尼器(限制部)8。在该实施例中,磁轭43具备有矩形的外周,在磁轭43的矩形的开口部30内配置有具有对应于其形状的矩形外周的平面形的振动板2。在振动板2的外周边设置边缘5,振动板2的全周通过边缘5支承在磁轭43的外周边。
磁轭43也是相对于音圈支承部以静止的状态配置的静止部。并且,构成驱动部4的磁轭43具备配置在磁石42或薄板46的下方的底板部44和形成为围绕底板部44的筒状部45。另外,静止部的磁轭43并不是意图完全静止的状态,例如可以静止成能够支承振动板2的程度,驱动扬声器装置100T时产生的振动传播,并且振动在静止部整体产生也无妨。
在通过一对磁路40(R)、40(L)驱动的一对音圈支承部6,在沿振动方向的两端部各自具备有振动方向转换部7。在该实施例中,在中央设置一对第1连杆部分70(R)、70(L)和第2连杆部分71(R)、71(L),在各音圈支承部6的外侧设置有外侧连杆部分72(R)、72(L)。
第1连杆部分70(R)、70(L)通过关节部70B弯曲自如地接合在振动板2的中央部(重心位置)。另外,外侧连杆部分72(R)、72(L)通过关节部72B(R)、72B(L)弯曲自如地接合在比振动板2的中央部(重心位置)靠外周部侧的位置。
并且,在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外侧连杆部分72(R)、72(L)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接合部端部75,接合端部75嵌合在形成于振动板2的槽部21。并且,例如,接合端部75以从振动板2的表侧面突出的状态被固定。由于该振动板2在3个部位以线形支承在振动方向转换部7,并且线形的接合部75成为增强材料内藏在内部,所以具有较大的强度,并能够抑制振动板的弯曲等的发生。由此能够使振动板2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
并且,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外侧连杆部分72(R)、72(L)形成有2个相对的平行连杆,所以通过音圈支承部6的相对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支承部6成为相互反方向),3个部位的接合部以大致同相位/大致同振幅振动。由此,振动板2整体也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分割振动的发生。
在第1连杆部分70(R)、70(L)以及外侧连杆部分72(R)、72(L)设有通风孔70P或者72P。通过设置该通风孔70P、72P能够不承受大的空气阻抗而使板状部件的各连杆部分振动。另外,通过设置通风孔70P、72P可以实现各连杆部分的轻量化,并实现再生特性的广域化。
第2连杆部分71(R)、71(L)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70的中间部的关节部71A,将另一端设为与磁轭44的关节部71B,将第2连杆部分71(R)、71(L)倾斜配置在相对于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不同的方向。
另外,将图2(b)所示的例子的框架3调换成磁轭43,并且关节部71B形成于在磁轭43的底板部44上突出而形成的支承部34(静止部)上也无妨。
如图16所示,通过第1连杆部分70、第2连杆部分71、关节部70A、70B、71A、71B形成连杆机构。在该例子中,第2连杆部分71和磁轭43的关节部71B为不进行位置位移的关节部,其他的关节部70A、70B、71A成为位置位移的关节部。由此,整体的连杆机构在关节部71B成为承受来自磁轭43的反作用力的构造。在该连杆机构,若关节部70A通过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朝轴向移动,则关节部71A沿Z轴方向移动,并方向转换音圈支承部6的振动并传递到振动板2。
限制音圈支承部6的移动方向的机构具有阻尼器8和支承部8A。支承部8A例如为沿音圈支承部6的两端部形成在长边方向的L字形状的部件,沿长边方向支承各音圈支承部6。支承部8A的端部通过阻尼器8振动自如地支承在磁轭43。即,通过这种限制机构各音圈支承部6仅沿X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形成。阻尼器8相对于与横过2个磁路40(R)、40(L)之间的Y轴方向平行的轴大致对称地形成阻尼形状。具体地,阻尼器8从该轴朝向远方形成为凸形。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磁轭43的侧部形成有通风孔301,可进行磁轭43的内部和磁轭43的外的空气流通。若根据此,能够抑制对振动板2的振动由磁轭43内的压力引起的制动加大的现象,并能够以小的驱动力确实地使振动板振动。
如以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可薄型化,并且也可以实现大音量化。这种扬声器装置作为各种电子设备或车载用能够有效地利用。图17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如该图(a)所示的手机或者便携终端设备的电子设备1000或者如该图(b)所示的平板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2000能够将扬声器装置1的设置所需要的厚度空间缩小,所以可进行电子设备整体的薄型化。另外,在薄型化的电子设备中也能够得到足够的音频输出。图1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的汽车的说明图。该图所示的汽车3000通过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可实现车内空间的扩大。尤其在门板内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的汽车中,消除门板的突出而实现驾驶员的操作空间的扩大。另外,可以得到足够的音频输出,所以在杂音多的高速行车时也能够在车内舒适地享受音乐或收音机广播。

Claims (32)

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上述振动板的框架、设置在该框架并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传送到上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上述驱动部具备:
沿与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的磁路、具有音圈并沿上述磁隙振动的音圈支承部、以及
方向转换上述音圈支承部的振动并传递到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形成在上述音圈支承部和上述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进行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杆机构的上述连杆部分承受来自位于与上述振动板侧相反侧的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进行角度转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为上述框架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架具有平面形的底面,上述振动板沿上述框架的底面平面地被支承,上述磁隙沿上述框架的底面形成,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通过来自上述框架的底面的反作用力使上述振动板朝与该底面交叉的方向振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路具有形成相互反方向的磁场的一对磁隙,
上述音圈支承部形成为平面形,并具有形成为环形的音圈,以使电流在上述一对磁隙朝反方向流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一对上述驱动部,相互相对配置了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连杆部分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杆机构形成有平行连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
第1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
第2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框架的关节部,
将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第2连杆部分倾斜配置在相对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设置在上述音圈支承部的振动方向两端,并通过设置在两端的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杆部分形成平行连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音圈支承部形成开口部,通过该开口部形成有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杆部分的端部形成为门型,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跨过上述音圈支承部而形成。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一对上述驱动部,相互相对配置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
将一方的上述驱动部的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另一方的驱动部的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设为共同部,将一方的上述驱动部的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另一方的驱动部的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设为共通部。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一对上述驱动部,左右相互对称地相对配置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
将一方的上述驱动部的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与另一方的上述驱动部的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离间配置,将一方的上述驱动部的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与另一方的驱动部的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离间配置。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具有线形的弯曲部的板状部件形成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将上述弯曲部设为上述关节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由多个上述板状部件通过上述弯曲部连结的一体零部件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
第1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
第2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框架的关节部;
第3连杆部分,从上述音圈支承部一体地延设或由上述音圈支承部的一部分构成;
第4连杆部分,沿上述振动板紧固或由上述振动板的一部分构成;
第5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3连杆部分的端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第4连杆部分的关节部,
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第5连杆部分以及上述第3连杆部分和上述第4连杆部分分别形成平行连杆。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一对上述驱动部,相互相对配置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
一对第1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
一对第2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框架的关节部;
一对第3连杆部分,从上述音圈支承部一体地延设;
第4连杆部分,沿上述振动板紧固;
一对第5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3连杆部分的端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第4连杆部分的关节部,
在上述第4连杆部分的两端形成上述第1连杆部和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
在第6连杆部分的两端形成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框架的关节部,
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第5连杆部分以及上述第3连杆部分和上述第4连杆部分分别形成平行连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通过具有成为上述关节部的弯曲部的板状部件而形成,
使上述板状部件整体弯曲成凸梯形而形成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第4连杆部分,
局部切出上述板状部件并使之弯曲成凹梯形,从而形成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第6连杆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贴合2片板状部件而形成,在一方的板状部件形成上述第1连杆部分、上述第2连杆部分、上述第4连杆部分、上述第6连杆部分,沿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第4连杆部分在另一方的板状部件形成上述第3连杆部分和上述第5连杆部分,并且形成与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第6连杆部分对应的开口。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板通过边缘支承在上述框架,
上述驱动部至少具备磁石和磁轭,
具备沿振动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上述音圈支承部,并且限制朝除此之外的方向的移动的振动方向限制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限制部的振动方向的厚度大于相对于振动方向大致垂直方向的厚度,相对于振动方向大致垂直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曲线形。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架为构成上述驱动部的磁轭。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与上述第2连杆部分和上述第6连杆部分对应的另一方的板状部件的开口的大小形成为从该另一方的板状部件的一端朝向内侧扩大。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杆部分形成有凸部或开口部。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杆部分的一端形成有倾斜面。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
第1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第1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振动板的第2关节部;
第2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的第3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框架的第4关节部,
上述第1关节部、上述第2关节部、上述第4关节部位于与以上述第3关节部为中心的第1连杆部分的长度大致相等的直径的圆周上。
2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有:
第1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振动板的关节部;
第2连杆部分,将一端设为与上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将另一端设为与上述静止部的关节部,
将上述第1连杆部分和上述第2连杆部分倾斜配置在相对于上述音圈支承部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为设置在上述框架上的支承部。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为构成上述驱动部的磁轭或设置在上述磁轭上的支承部。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刚性的上述连杆部分。
3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3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CN2008801061289A 2008-10-14 2008-10-14 扬声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0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68580 WO2010044136A1 (ja) 2008-10-14 2008-10-14 スピー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0010A true CN101810010A (zh) 2010-08-18
CN101810010B CN101810010B (zh) 2013-04-17

Family

ID=42106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612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0010B (zh) 2008-10-14 2008-10-14 扬声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241220B2 (zh)
EP (1) EP2259604B1 (zh)
JP (1) JP4886896B2 (zh)
KR (1) KR101224242B1 (zh)
CN (1) CN101810010B (zh)
BR (1) BRPI0816732A2 (zh)
MX (1) MX2011003931A (zh)
RU (1) RU2469496C1 (zh)
WO (1) WO20100441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1220B2 (en) 2008-10-14 2016-01-19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device
WO2010097930A1 (ja) * 2009-02-26 2010-09-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KR20120005441A (ko) * 2009-03-19 2012-01-16 파이오니아 코포레이션 스피커 장치
WO2011004478A1 (ja) * 2009-07-09 2011-01-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EP2343910A4 (en) * 2009-07-29 2013-05-22 Pioneer Corp SPEAKER DEVICE
JPWO2011046030A1 (ja) * 2009-10-15 2013-03-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US8436435B2 (en) * 2010-07-27 2013-05-07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MEMS capacitive microphone
MX2018003152A (es) * 2015-09-14 2019-02-07 Wing Acoustics Ltd Mejoras en o relacionadas con los transductores de audio.
BR112020026273A2 (pt) 2018-06-29 2021-04-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to-falante e terminal móvel
CN111726713A (zh) * 2019-03-22 2020-09-29 苏州三色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受话器
JP7410452B2 (ja) * 2019-07-19 2024-01-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響装置
CN114302308B (zh) * 2021-12-14 2022-08-05 浙江豪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线性扬声器及其测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78469A (en) * 1928-09-15 1937-04-27 Rca Corp Loudspeaker
JPS6273898A (ja) * 1985-09-26 1987-04-04 Sony Corp スピ−カ
JPS63250995A (ja) * 1987-04-07 1988-10-18 Citizen Watch Co Ltd 薄型スピ−カ
KR930008730B1 (ko) * 1991-09-18 1993-09-13 박병윤 보이스코일을 평판상으로 형성한 다이나믹형 스피커.
RU2043003C1 (ru) * 1993-12-17 1995-08-27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Човников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феб
JPH08149596A (ja) 1994-11-25 1996-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
US5802189A (en) * 1995-12-29 1998-09-01 Samick Music Corporation Subwoofer speaker system
US6343128B1 (en) * 1999-02-17 2002-01-29 C. Ronald Coffin Dual cone loudspeaker
US6833656B2 (en) * 1999-12-21 2004-12-21 1 . . . Limited Electro active devices
JP2001352592A (ja) * 2000-06-08 2001-12-21 Fujitsu Ten Ltd スピーカ構造
CA2324572A1 (en) * 2000-10-26 2002-04-26 Gerry M. Kane Digital vibration transducer
DE10238325A1 (de) * 2002-08-16 2004-03-1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Lautsprecher
GB0221503D0 (en) * 2002-09-17 2002-10-23 1 Ltd Loudspeaker
JP2004112339A (ja) * 2002-09-18 2004-04-0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
RU37291U1 (ru) * 2003-10-03 2004-04-10 Мизин Сергей Борисович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JP3972306B2 (ja) * 2003-11-20 2007-09-05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およびこの振動板を使用したスピーカ
KR100533716B1 (ko) * 2003-12-05 2005-12-05 신정열 수평진동 보이스코일을 구비하는 판형 스피커
EP1686834A1 (en) * 2005-01-28 2006-08-02 Sonion Horsens A/S Miniature multi-loudspeaker module
JP2006305453A (ja) * 2005-04-27 2006-11-09 Sony Corp 振動装置、噴流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08023419A1 (fr) * 2006-08-24 2008-02-28 Pioneer Corporation Haut-parleur
JP4946272B2 (ja) * 2006-08-30 2012-06-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該電気音響変換器を搭載するソーナー用送信器
KR20080089895A (ko) * 2007-04-03 2008-10-08 주식회사 성주음향 요크없는 스피커
BRPI0805809A2 (pt) * 2008-01-28 2011-08-30 Pioneer Corp dispositivo de alto-falante
US9241220B2 (en) 2008-10-14 2016-01-19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device
CN102172045A (zh) * 2009-12-25 2011-08-31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用振动体、扬声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44136A1 (ja) 2010-04-22
EP2259604B1 (en) 2018-07-11
JP4886896B2 (ja) 2012-02-29
RU2469496C1 (ru) 2012-12-10
EP2259604A1 (en) 2010-12-08
EP2259604A4 (en) 2012-11-28
KR20110063535A (ko) 2011-06-10
KR101224242B1 (ko) 2013-01-21
JPWO2010044136A1 (ja) 2012-03-08
BRPI0816732A2 (pt) 2015-03-10
MX2011003931A (es) 2011-06-21
US9241220B2 (en) 2016-01-19
CN101810010B (zh) 2013-04-17
US20110116650A1 (en) 2011-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0010B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150438A (zh) 扬声器装置用磁电路及扬声器装置
CN100584107C (zh) 扬声装置及内部安装了扬声装置的电子设备
JP4677341B2 (ja) スピーカー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CN102204277A (zh) 扬声器装置
JP2007174233A (ja) スピーカー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CN101682819A (zh) 扬声装置
EP2866467B1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EP2869595B1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JP2016529829A (ja) 感覚信号出力装置
CN108430009A (zh) 磁碗及发声器件
CN103999482A (zh) 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16017588A1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WO2014054784A1 (ja) 音響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226453B2 (ja) 音響再生装置
JP5095856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82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US11665471B1 (en) Sounding device
JP2005175859A (ja)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の駆動体および該駆動体を使用したスピーカ
JP5197768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01453680A (zh) 活塞式平面扬声器
WO2010106689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Pioneer Co., Ltd.

Applicant after: Pioneer Tohoku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Pioneer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