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8763A -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发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发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8763A
CN101578763A CNA200880001652XA CN200880001652A CN101578763A CN 101578763 A CN101578763 A CN 101578763A CN A200880001652X A CNA200880001652X A CN A200880001652XA CN 200880001652 A CN200880001652 A CN 200880001652A CN 101578763 A CN101578763 A CN 101578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control
signal
output
compact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800016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8763B (zh
Inventor
松冈昭彦
漆原伴哉
加里·多
韦恩·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8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8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8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87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4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of transmitter output stages
    • H03F3/245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of transmitter output stage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0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e.g. gliding Class A stages, use of an auxiliary oscillation
    • H03F1/0205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e.g. gliding Class A stages, use of an auxiliary oscillation in transistor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105A non-specified detector of the power of a signal being used in an amplify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45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08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 H04B2001/0416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having gain 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即使在发送功率控制时间上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测定步骤,在切换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之前的码元区间,测定模式切换前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第一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一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和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目标功率;第二测定步骤,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测定经使用在所述第一设定步骤中设定的目标功率而控制的、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及第二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二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设定校正后的目标功率。

Description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发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极化调制发送装置中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图1表示使用了极化调制方式的典型的发送装置的例子。发送装置包括: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振幅控制电路2、相位调制信号生成电路3、以及功率放大器(以下称为“PA”)4。在该发送装置中,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根据输入信号(也就是发送调制信号)生成有关发送调制信号的振幅以及相位的信号。振幅控制电路2基于振幅分量信号而控制对PA4提供的电源电压,相位调制信号生成电路3基于相位分量信号生成被输入到PA4的相位调制信号。
实际上,该发送装置通过将PA4在压缩模式(compressed mode)和非压缩模式(uncompressed mode)之间进行切换,确保发送功率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另外,也可以将压缩模式称为饱和动作模式,将非压缩模式称为非饱和动作模式。
该发送装置在被要求较高的发送功率时,使PA4以压缩模式动作。另一方面,发送装置在被要求较低的发送功率时,使PA4以非压缩模式动作。具体而言,在压缩模式时,发送装置通过根据振幅分量信号改变提供给PA4的电源电压,进行振幅调制。该压缩模式对于输出功率在本质上非常正确。另一方面,在非压缩模式下,以与压缩模式相比,发送装置对于输出功率不正确的状态使PA4动作。
在现有的发送装置中,在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时,在压缩模式(C模式)和非压缩模式(U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各个模式的特性的差异(温度引起的变动、时效变化引起的变动、负荷变动等)成为原因,发送功率有可能发生最大超过5dB的变动。
利用图2简单地说明该情形。在图2中表示以下的情形,在压缩模式下的输出功率比较正确,而在非压缩模式下的输出功率,由于温度引起的变动、时效变化引起的变动、负荷变动等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如图2所示,非压缩模式的输出功率由于各种原因而易于变动,因此在压缩模式和非压缩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情况下,输出功率不连续的可能性较高,其结果发生较大的发送功率的变动的可能性较高。
另外,作为正确进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还有测定实际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反馈控制输出功率以使该测定值与设定目标值相等的方法。
一般而言,在该反馈控制中,采用以下方法:使用低通滤波器,从功率放大器的输出中去除起因于发送数据的调制变动分量。然后,基于去除了调制变动分量后的所谓平均发送功率与设定目标值之间的误差,对发送功率进行再调整。
此时,可以考虑,将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设定为越大的值,能够去除越多的调制变动分量,由此能够进行精度更高的发送功率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设定为越大的值,低通滤波器的响应性自然越差,从而反馈控制的跟随性也变差。有的无线通信标准要求在非常短的期间内完成发送功率控制,因此,实际上不能将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设定得过大。
特别在进行上述的压缩模式和非压缩模式之间的模式切换时,可以考虑需要进行更为高速的反馈控制,所以更加难于较大地设定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
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25.101中,要求发送功率的误差满足图3~图5所示的必要条件。
以下详细地说明。以普及UMTS和W-CDMA标准为目的的标准母体即3GPP要求根据来自基站的TPC命令,移动终端以离散的步长(例如+/-1dB、+/-2dB、+/-3dB、......)增减输出功率。UMTS标准也指定在某一特定的容许范围内实行这些功率增减步长(step)。
例如,如图3的表所示,在使输出功率以+/-1dB步长(增减)的TPC命令的情况下,要求将作为该结果的输出功率纳入目标输出功率的+/-0.5dB以内。于是,例如,若移动终端的发送装置在0dBm时动作,并接收了“1”的TPC命令,则移动终端的发送装置需要进行调整,以使发送功率收纳在+0.5dBm~1.5dBm的范围以内。在为更大的步长大小(step size)即2dB和3dB的步长大小的情况下,容许+/-1dB和+/-1.5dB这样的更宽的容许范围。
如图5的表所示,在3GPP UMTS标准中,也对功率命令组规定累计性的容许范围。例如对于由1dB的步长大小构成的10个TPC命令,它们都分别同样地要求输出功率电平在目标输出功率电平的+/-2dB以内。
从图3的表的一览以及图4可知,对于一个TPC命令最严格的步长大小为与表示+/-1dB的TPC命令(要求+/-0.5dB的容许)对应的步长大小。
附带说明的是,在3GPP的标准中,要求在从码元边界的±25μsec内完成功率控制。
在压缩模式和非压缩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时,现有的发送装置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即使在发送功率控制时间上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发送功率。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为,在具有使功率放大器以压缩模式动作的模式以及以非压缩模式动作的模式的发送装置中使用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测定步骤,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之前的码元区间,测定模式切换前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第一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一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和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目标功率;第二测定步骤,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测定经使用在所述第一设定步骤中设定的目标功率而控制的、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及第二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二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设定校正后的目标功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即使在完成发送功率控制的时间上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限制的预定时间内可靠地控制发送功率,同时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的发送装置的结构例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模式切换引起的发送功率的变动(输出功率的不连续)的图。
图3是表示3GPP UMTS标准的、对于各个输出功率步长大小命令的功率控制容许值的图。
图4是汇总了容许步长大小的图。
图5是表示3GPP UMTS标准的、对于各个组的功率命令的累积性的功率控制容许值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设置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的缩放系数组的情形的图。
图8是表示通过LPF(低通滤波器)输出的PA的输出波形和平均化区间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非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非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ADC输出功率的平均值变动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变动的图。
图16是表示作为平均化单元111的结构例的FIR滤波器的连接图。
图17是表示作为平均化单元111的结构例的IIR滤波器的连接图。
图18是在一帧中表示各个码元的特定的区间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的情形的图。
图19是在一帧中表示各个码元的特定的区间的、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的情形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在LPF108的输出波形的平均值的变动、与振幅分量信号的平均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LPF108的输出波形的平均值的变动、与振幅分量信号的平均值的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非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在图9~图12、图22和图23的流程中使用的变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6中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的结构。图6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包括: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相位调制信号生成电路102、功率放大器(PA)103、振幅控制电路104、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和/或衰减器构成的可变放大电路105、以及功率校正环(alignment loop)120。
功率校正环120包括:检测PA103的输出功率的检测电路106、低通滤波器(LPF)108、模拟数字变换器(ADC)109、以及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
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根据输入信号生成振幅分量信号和相位分量信号。具体而言,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根据来自扩频单元110的输入信号动作,生成包含了输入信号的振幅信息的包络线分量信号(振幅分量信号)、以及包含了输入信号的相位信息的恒定包络线分量信号(相位分量信号)。振幅分量信号被输入到振幅控制电路104,恒定振幅的相位分量信号被输入到相位调制信号生成电路102。
相位调制信号生成电路102根据相位分量信号生成RF相位调制信号。可变放大电路105基于来自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的相位路径缩放系数(Phase-path magnitude scaling)S10,对RF相位调制信号进行放大或者衰减,将由此所缩放的RF相位调制信号提供给PA103的RF信号输入端子。
振幅控制电路104通过将来自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的振幅路径缩放系数(AM-path envelope scaling)S11与振幅分量信号相乘,形成PA103的电源电压,并将其提供给PA103的电源输入端子。
检测电路106例如由PIN二极管或者其它半导体检测器构成,用于检测PA103的输出功率。
LPF108例如由RC电路构成,它对PA103的输出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积分,从而使PA103的输出功率平滑。LPF108被设置以抑制由检测电路106得到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检测值的变动。
但是,如将LPF108的截止频率设定得过高,则无法充分地抑制变动。相反地,如将截止频率设定得过低,则在功率的调整后LPF108的输出稳定为止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于例如在3GPP的规格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功率控制。附带说明的是,在3GPP的标准中,要求在从码元边界的±25μsec内完成功率控制。
为了满足该要求,LPF108的时间常数需要为数μsec左右以下。实际上,LPF108的时间常数只要设定得可消除调制信号的瞬时包络线变动即可,比基于扩频码的图案的扩频调制信号的基本周期(扩频码的码片速度)慢的变动可以残余。截止频率可考虑优选数十kHz~数百kHz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截止频率设为300kHz。
ADC109对LPF108的输出结果进行采样。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通过LPF108以及ADC109,输入检测电路106的输出。并且,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确认是否由未图示的通信对方(基站装置)在每个时隙通知发送功率控制信号,有通知时,在码元边界,设定下一个码元的发送功率控制值ΔP。此时,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计算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cur,并且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后,将缩放系数S10和S11分别输出到振幅控制电路104和可变放大电路105,从而控制PA103的电源电压和PA103的输入信号(RF相位调制信号)电平。
具体地说,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使用以发送功率的设定值为地址(address)来参照表而得到的缩放系数的原来的值,以及从检测电路106的检测结果求出的缩放系数的校正值,计算最终的缩放系数S10和S11。
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具有使TPC命令与缩放系数关联对应的表(以下将其称为功率表)。
图7表示设置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中的功率表的缩放系数组的情形。在压缩模式下,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输出功率通过对PA103的集电极(或者漏极)节点(node)所提供的振幅调制后的电源电压来控制,另一方面,恒定振幅的相位调制RF信号的功率保持为恒定。在非压缩模式下,对于PA103的输出功率而言,将与振幅路径的包络线相乘的缩放系数维持为恒定,同时使与在相位路径的驱动信号相乘的缩放系数变化,由此控制功率。但是,无论在哪种动作模式中,都无需将不用于功率控制的一方的缩放系数(在压缩模式的情况下,为与相位调制RF信号相乘的相位路径缩放系数;在非压缩模式的情况下,为与振幅路径的包络线相乘的振幅路径缩放系数)维持为恒定,也可以为了PA103的输出的失真特性和噪声特性的改善、或者进行输出功率的校正而对其进行调整。
实际上,如图7所示,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具有压缩模式用的缩放系数组和非压缩模式用的缩放系数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压缩模式用的缩放系数组和非压缩模式用的缩放系数组在模式转移区域中设有重叠区域。
重叠区域是,无论选择了压缩模式还是非压缩模式的哪种模式的情况下,都能够生成所需的输出功率的范围。以下具体地说明,虽然实际上,若具有如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振幅路径缩放系数与相位路径缩放系数,则能够实现压缩模式与非压缩模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除了以实线表示的缩放系数组,还具有以虚线表示的缩放系数组,扩展压缩模式的区域以及非压缩模式的区域,从而设置在压缩模式以及非压缩模式的任一种模式下都能够使PA103动作的重叠区域。
校正(calibration)区域是,在模式转移时有可能发送功率发生不连续,因而具有需要校正的可能性的输出功率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校正区域中,选择使发送功率不发生不连续的缩放系数S10和S11,从而进行PA103的模式切换。
这样,根据由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计算出的缩放系数S10和S11,决定PA103是在压缩模式下动作还是在非压缩模式下动作。
以下说明一例缩放系数的计算方法。设功率表内的缩放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一例在功率表中所存储的数据组
  地址   输出功率电平设定值   相位路径缩放系数   振幅路径缩放系数
  001   -11dBm   90   100
  002   -10dBm   100   100
  003   -9dBm   110   100
  004   -8dBm   120   100
  ...   ...   ...   100
这里,说明以下情况的相位路径缩放系数的计算方法,即在非压缩模式下正进行动作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将相位路径缩放系数设定为100并使PA103以-10dBm输出”时,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进行动作,并且判断为“由于与压缩模式动作下的输出功率电平之间的电平差为0.3dBm,所以提高PA103的输出功率”。
根据表1,作为从非压缩模式动作时的相位路径标量系数“100”的变化量,加上相当于输出功率电平的增加量“+0.3dBm”的相位路径缩放系数的增加量“+3”,使相位路径缩放系数为“103”。
另外,在将PA103的输出提高相当于“+1dBm”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上述的计算,而可以直接参照与存储了缩放系数“100”的“地址002”相邻的“地址003”。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功率校正环120的检测电路106、LPF108以及ADC109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动作。具体而言,基于输入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的TPC命令,将通断控制信号S20输出到LPF108和ADC109。例如,如图4所示,在TPC命令为表示如1dB、2dB、3dB等容许值严格的目标步长大小的TPC命令的情况下,输出接通控制信号作为通断控制信号S20。相对于此,在TPC命令为表示如4dB以上的容许值不严格的目标步长大小的TPC命令的情况下,输出关断控制信号作为通断控制信号S20。通过这样处理,能够使功率校正环120只在实质上需要的情况下才进行动作,因此能够降低功耗。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通过功率校正环120测定PA103的输出功率,同时选择振幅路径缩放系数S11以及相位路径缩放系数S10,由此能够抑制在发送功率变更时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不连续(特别是模式转移时的不连续)。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中,在切换PA103的动作模式时,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计算模式切换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并基于模式切换前的平均值Pcur和模式切换后的平均值Ptar来校正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基于校正后的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控制发送功率。进而,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计算校正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并基于校正后的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和校正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再次校正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基于再校正后的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控制发送功率。
以下说明如上述构成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
首先,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基于输入信号生成振幅分量信号和相位分量信号,相位调制信号生成电路102基于相位分量信号生成RF相位调制信号。然后,由可变放大电路105放大RF相位调制信号,并将其输出到PA103。
另一方面,振幅控制电路104将振幅分量信号乘以来自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的缩放系数,从而形成PA103的电源电压信号,并将其提供给PA103的电源端子。其结果,PA103的输出功率被调整。
检测电路106检测PA103的输出功率,LPF108对PA103的输出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积分,ADC109对LPF108的输出结果进行采样。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对每个时隙确认是否存在由通信对方(基站装置)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号,有通知时,基于所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号,在码元边界设定下一个码元的发送功率控制值ΔP。
在检测电路106中,在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被设定以前,测定模式切换前的PA103的输出功率,并将测定结果经由LPF108和ADC109输出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
发送功率控制值ΔP被设定后,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将缩放系数S11和S10分别输出到振幅控制电路104和可变放大电路105,从而控制PA103的电源电压和PA103的输入信号(RF相位调制信号)电平。控制电平的结果,进行模式切换时,测定模式切换后的PA103的输出电平,并基于模式切换前后的PA103的输出电平的变动量,校正PA103的电源电压和PA103的输入信号电平。
进而,基于校正前后的PA103的输出电平的变动量,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再次校正PA103的电源电压和PA103的输入信号电平。
接着,利用附图详细地说明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的动作。
图8表示,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输入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信号时的、经由LPF108输出的PA103的输出波形,以及PA103的输出波形的平均值。HSUPA信号是,3GPP正在进行标准化的UMTS/WCDMA Uplink(通用移动通信***/宽带码分多址上行链路)信号。
在图8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输出波形的功率。在该图中,3.2msec表示码元边界定时TS0,基于有可能由基站装置在每个时隙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号,在该码元边界定时TS0设定下一个码元的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在3GPP TS25.101中,需要在码元边界定时TS0起的+/-25μsec以内完成发送功率控制。在图8中,定时TS1表示,从码元边界定时TS0起经过了25μsec的定时,在3GPP TS25.101中,需要在该定时TS1以前完成发送功率控制。
首先,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定时TS0之前的平均化区间ΔT1中,计算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cur。图8中示出了从6个采样点算出平均值Pcur的例子。另外,采样点的数目不限于6个,根据以下关系来决定,即,ADC109的采样时钟频率、必须完成发送功率控制的规定时间、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取得平均值的次数的关系。
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后,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中,基于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Pcur_set+ΔP)计算缩放系数S11和S10,将缩放系数S11和S10分别输出到振幅控制电路104和可变放大电路105,从而控制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发送功率。
此时,如图8所示,在码元边界定时TS0的前后,PA103的动作模式被切换的情况下,计算在模式切换后的平均化区间ΔT2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使用平均值Pcur和平均值Ptar来校正发送功率。
这样,通过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定时TS0之前计算PA103的当前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在切换PA103的动作模式时,码元边界定时TS0之后第一次校正结束的定时变早。因此,即使在如3GPP TS25.101所规定的那样,在发送功率控制所需时间上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限制的预定时间内,可靠地控制发送功率。
也就是说,如果仅使用作为模式切换控制的对象的、1码元区间(从码元边界定时TS0到码元边界定时TS1之间的区间)的输出功率的测定值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则需要在作为模式切换控制的对象的1码元区间内,首先测定模式切换前的功率。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码元边界定时TS0之前测定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cur作为模式切换前的输出功率,所以能够在码元边界定时TS0之后立即设定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Pcur_set+ΔP)而进行模式切换,可以相应地减少1码元区间内的处理。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使用6样本计算各个平均值,但因为完成第一次校正的定时提前,所以即使使用比6样本更多的样本点(sample point)来计算,也能够在码元边界定时TS0起的25μsec以内,完成第一次校正。通过增加样本点,提高平均值的计算精度,其结果,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
另外,在不变更用于计算各个平均值的样本点的数目时,能够在码元边界定时TS0起的25μsec以内,在平均化区间ΔT2和平均化区间ΔT3中,取得两次每6样本点的平均值,因此能够进行两次发送功率的校正。发送功率控制值ΔP越大,以起因于检测电路103的敏感特性变动的相对误差为主分量的、设定误差则越增大,但是通过增加校正次数,就能够减轻该设定误差,其结果,能够提高发送功率的电平精确度。
进而,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平均化区间ΔT2和ΔT3中都使用6样本计算平均值,但是也可以考虑分级地提高输出功率控制的精度而使平均化区间ΔT3的样本数多于平均化区间ΔT2的样本数。这样就可以缩短平均化区间ΔT2,由此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发送功率的控制。
下面,参照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整体的动作。
图9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301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在码元边界起的规定期间前的定时,接通测定***的电源,在步骤S302~步骤S307中,测定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cur
在步骤S308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基于由通信对方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在步骤S309中,判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是否为0以上,如果发送功率控制值ΔP为0以上(步骤S309:“是”),判断为能够继续进行压缩模式,并转移到步骤S330,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相对于此,在步骤S309,如果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小于0(步骤S309:“否”),判断是否切换为非压缩模式(步骤S310),在判定为不进行模式切换时(步骤S310:“否”),转移到步骤S330,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
另一方面,在步骤S310中判定为模式切换到非压缩模式时(步骤S310:“是”),在步骤S311中,模式切换到非压缩模式。在步骤S312中,反映发送功率控制信号所指示的发送功率控制值ΔP而设定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在步骤S313~S318中,测定非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在步骤S319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使用平均值Pcur和平均值Ptar来进行误差校正,并设定新的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进而,在步骤S320~S325中,测定非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在步骤S326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使用平均值Pcur、平均值P’tar和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进行误差校正,并设定新的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误差校正结束后,在步骤S331中,关断测定***的电源。
图10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非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0中,对于与图9相同的步骤,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0中,在步骤S332中判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是否为0以下,取代图9的步骤S309,在步骤S333中,将模式从非压缩模式切换为压缩模式,取代图9的步骤S31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于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预先开始模式切换前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检测,并基于模式切换前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变动量,校正发送功率的输出,由此,与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后才开始模式切换前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检测的情形相比,以码元边界为基准的情况下,能够使发送功率的校正结束的定时提前。其结果,即使在完成发送功率控制的时间上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限制的预定时间内可靠地控制发送功率。
另外,能够增加在检测变动量时使用的样本数,因此变动量的检测精度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电平精确度。
另外,使发送功率的校正结束的定时提前的结果,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能够基于校正前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变动量,在预定时间内再次校正PA103的输出功率,由此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
(实施方式2)
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硬件结构与图6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在基于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使发送功率控制值ΔP=0,从而强制地进行模式切换,并使用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且模式切换前的平均值Pcur、以及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且模式切换后的平均值Ptar,检测模式切换前和模式切换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变动量,并设定了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后,基于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和该变动量,校正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图11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另一个流程图。
在步骤S401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在从码元边界定时TS0起的规定的期间前的定时,接通测定***的电源,在步骤S402~步骤S407中,测定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cur
进而,在步骤S408中,模式切换为非压缩模式,在步骤S3409中,反映由发送功率控制信号所指示的发送功率控制值ΔP而设定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然后,在步骤S410~S415中,测定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的、非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并转移到步骤S416。
在步骤S416中,基于由通信对方所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在步骤S417中,判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是否为0以上,如果发送功率控制值ΔP为0以上(步骤S417:“是”),判断为能够继续进行压缩模式,并转移到步骤S430,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相对于此,在步骤S417,如果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小于0(步骤S417:“否”),判断是否切换为非压缩模式(步骤S418),在判定为不进行模式切换时(步骤S418:“否”),转移到步骤S330,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进行模式切换时(步骤S418:“是”),在步骤S419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进行误差校正,并设定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进而,在步骤S420~S425中,测定误差校正后的、非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在步骤S426中,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使用平均值Pcur、平均值P’tar和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再次进行误差校正,并设定新的目标发送功率P”tar_set
误差校正结束后,在步骤S431中,关断测定***的电源。
图12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非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另一个流程图。在图12中,对于与图11相同的步骤,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2,在步骤S433中,将模式从非压缩模式切换为压缩模式,取代图11的步骤S408,在步骤S432中判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是否为0以下,取代图11的步骤S41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控制PA103中的模式切换,并且使用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且模式切换前的PA103的输出功率检测结果、以及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的码元边界之前且模式切换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检测结果,检测模式切换前和模式切换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变动量,由此,以码元边界为基准的情况下,能够使发送功率的校正结束的定时进一步提前,从而在规定时间内更可靠地完成发送功率控制。
另外,能够进一步增加在检测变动量时使用的样本数,因此变动量的检测精度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电平精确度。
另外,使发送功率的校正结束的定时进一步提前的结果,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能够基于校正前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变动量,在预定时间内校正多次PA103的输出功率,由此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
另外,在设定发送功率控制值ΔP后,判定是否切换PA103的动作模式,仅在切换模式时,检测电路106检测PA103的输出功率,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基于模式切换前后的变动量而校正发送功率,在不切换模式时,能够通过中断由检测电路106进行的PA103的输出功率检测、以及由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进行的发送功率校正,降低功耗。
(实施方式3)
在与图6相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来表示的图13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的结构。
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除了图6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结构以外,还包括扩频单元210和平均化单元220。
扩频单元210对输入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例如,在生成HSUPA信号的情况下,扩频单元210对DPDCH信号、DPCCH信号、HS-DPCCH信号、以及E-DPCCH信号,分别乘以扩频码Cd、Cc、Chs、Ced以及Cec,并调整作为增益因子的Beta ratio c(Bc)、Beta ratio d(Bd)、Beta ratio hs(Bhs)、Beta ratio ed(Bed)、以及Beta ratio ec(Bec),由此生成HSUPA信号,并将所生成的HSUPA信号输出到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
平均化单元220在规定时间检测作为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的输出的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通过LPF108以及ADC109,输入检测电路106的输出。另外,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输入发送功率控制信号。另外,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从平均化单元220输入振幅分量信号的平均值。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基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以及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求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中去除了由于扩频调制产生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估计值。然后,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基于发送功率控制信号、以及排除了由于扩频调制产生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估计值,决定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发送功率的设定目标值,从而控制发送功率。
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与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之间的关系,以及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中排除了扩频调制造成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估计值的求法,将在后面描述。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使用将发送功率控制信号(例如TPC命令)作为地址参照表而得到的缩放系数的原来的值,以及通过排除了扩频调制造成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估计值求出的缩放系数的校正值,计算最终的缩放系数S10和S11。
本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基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以及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求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中去除了扩频调制造成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估计值,并基于该功率估计值和发送功率控制信号,决定发送功率的设定目标值,从而控制发送功率,由此能够去除残余变动分量的影响而控制发送功率,因此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去除残余变动分量的方法。
首先,参照图14和图15说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与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之间的关系。
图14为表示LPF108的输出波形(图中的实线)、ADC109的采样定时(图中竖的虚线)、与在规定期间的采样值的平均值(图中横的虚线)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5为表示振幅分量信号(AM路径信号)的、功率波形以及短时间的平均值的图。图14和图15都表示在不受发送功率的变更以及装置(device)特性所造成的影响的情况下的波形。
附带说明的是,对于检测电路106的输出而言,虽然根据检测电路106的电路结构的不同而产生规模的不同和噪声的影响等,但是与图15的实线所示的振幅信号分量信号(AM路径信号)的波形图案大致同样。具体而言,检测电路106的输出电压在0[V]附近和0.35[V]附近周期性地变动。该检测电路106的输出电压变动的周期性起因于基于在扩频单元110使用的扩频码的图案的扩频调制信号的基本周期。例如扩频码的基本周期为8码片周期的情况下,检测电路106的输出电压变动的周期为8码片周期(4码片的期间在0[V]附近,下一个4码片的期间在0.35[V]附近),或者为其一半的4码片周期。另外,例如扩频码的基本周期为4码片周期的情况下,检测电路106的输出电压变动的周期为4码片周期(2码片的期间在0[V]附近,下一个2码片的期间在0.35[V]附近),或者为其一半的2码片周期。
从图14可知,LPF108的输出信号中残留有4dB宽度左右的变动,在图14中的3.66msec(码元边界)附近残留有10dB以上的变动。因为该变动使功率控制的精度劣化,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这些变动分量。
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对避开了图14中的3.66msec(码元边界)附近的、变动较大的定时的时间位置的采样值进行平均。实际上,在从码元边界开始经过调整(settling)期间(到LPF108的输出稳定为止的期间)为止不进行平均,使用在经过了调整期间后的LPF输出进行平均。
另外,ADC109的采样周期设定得与上述4dB左右的变动的周期一致。在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中,通过对除了码元边界的位置以外的数个样本的ADC值进行平均,能够去除码元边界附近的较大的变动以及4dB宽度的变动的影响。
但是,无法去除更低的频率的变动分量。在图14中,竖的虚线表示在4dB左右的变动的周期的整数倍(960kHz)的采样定时,横的虚线表示4个样本的平均值。平因为均化区间1的平均值L1、平均化区间2的平均值L2和平均化区间3的平均值L3都不一样,所以可知未能除去变动分量。将该微小的变动分量称为残余变动分量。
发明人为了去除该残余变动分量,着眼于振幅分量信号。图15表示振幅分量信号(AM路径信号),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振幅分量的瞬时功率。为了明确是否在该振幅分量信号中包含上述残余变动分量,以横的虚线分别表示与图14的平均化区间1、2、3对应的、对平均化区间1、2、3的振幅分量信号进行了平均化的值。
这里,使用什么样的电路都可以用于对振幅分量信号进行平均,例如使用FIR滤波器、IIR滤波器,或者只在必要的区间进行加法运算的加法器等即可。例如,作为平均化单元220,使用如图16所示的FIR滤波器或者如图17所示的IIR滤波器即可。
图16表示使用抽头数为256、抽头系数p(0)~p(255)都为1的FIR滤波器的例子。
这里,根据振幅分量信号的采样频率、ADC109的采样周期、以及ADC109的平均化样本数来求抽头数,以使其与在图14说明的ADC109的4个样本的区间对应即可。作为一例,设振幅分量信号的采样频率为61.44MHz、ADC109的采样周期为960kHz、以及ADC109的平均化样本数为4,则FIR滤波器的抽头数可根据下式求出。
(FIR的抽头数)=(ADC的平均化样本数)×(振幅分量信号的采样频率)/(ADC的采样周期)
=4×61.44MHz/960kHz=256
另外,在振幅分量信号的采样频率为61.44MHz,因此将FIR滤波器的抽头数设为256的情况下,FIR滤波器的时钟频率CLK被设定为61.44MHz即可。
另一方面,FIR滤波器的乘法器较大地占据基板上的设置面积,因此抽头数的削减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共同的课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在乘法器用于相乘的滤波器系数都设为1,由此FIR滤波器可以用加法器构成。因此,即使抽头数增加,设置面积也不会大幅度地增加。
图17表示使用IIR滤波器来代替图16的FIR滤波器时的构成例。在图17中,例如,与图16的情形同样地将时钟频率CLK设定为与振幅分量信号的采样频率相同的61.44MHz,前馈的系数a0~a255设定为1,反馈的系数b1~b255设定为255/256即可。但是,该设定值只是一例,并不限于此。
从图15可知,平均化区间1、2、3的平均值,在平均化区间1、2、3之间略微变动。因为该图为不存在装置的偏差等的影响时的波形,所以平均值的变动起因于振幅分量信号本身所包含的变动分量。对于该变动分量而言,由于扩频图案、以及扩频码的增益因子,在扩频调制后的振幅分量信号中,包含有宽带的变动分量,短时间的平均化无法去除较低的频率分量的变动。
因此,在不存在装置的特性的影响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规定时间内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LPF后的平均值也因平均区间而变动。
以下论述上述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与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之间的相关。在上面,虽然着眼于某个特定的码元的特性,但是这里,着眼于也包含在其它码元的特性的、相当于一帧的特性,对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与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进行比较。
图18表示在一帧中提取出的各个码元中的LPF输出的、第一次的ADC采样区间(例如图14的平均化区间1)的平均值L1与第二次的ADC采样区间(例如图14的平均化区间2)的平均值L2之间的残余变动分量,图中,横轴表示在一帧中的码元的位置,纵轴表示残余变动分量的大小。
图19表示在一帧中提取出的各个码元中的振幅分量信号的、第一次的平均区间(例如图15的平均化区间1)的平均值与第二次的平均区间(例如图15的平均化区间2)的平均值之间的残余变动分量,图中,横轴表示在一帧中的码元的位置,纵轴表示残余变动分量的大小。
在这些图中,同一码元位置中的、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与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可预想在它们之间相关关系成立。
图20为将一帧的各个码元中的、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标绘在横轴上,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标绘在纵轴上的图。这里,在各个残余变动分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时,标绘的分布呈随机性,但是在图20中,分布在具有某种斜率的直线的附近,由此能够视为在两个残余变动分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这里,设相关系数为C,则通过根据下式求将图20的分布直线近似了的直线的斜率,能够得到相关系数C。
相关系数C=(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变化量)/(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变化量)
因此,若使用计算机仿真或已知信号区间等预先求该相关系数C,则根据振幅分量信号求残余变动分量(由平均化单元220得到的平均值的差)并将其与相关系数C相乘,由此能够估计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
因此,通过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中减去上述LPF后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的估计值,能够求去除了残余变动分量造成的影响的功率估计值。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使用将发送功率控制信号作为地址参照表而得到的缩放系数的原来的值、以及缩放系数的修正值,计算最终的缩放系数S10和S11,所述缩放系数的校正值如下求出: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中,减去将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与相关系数C相乘而得到的值,根据所得到的减法运算结果(也就是去除了由于扩频调制产生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估计值)求出。
图21是表示一例相关系数C的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1~S206中,计算在规定时间内从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输出的振幅分量信号(AM路径)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AM1_avg,在步骤S207中,使用算式log(PAM1_avg)=PAM1,使输出功率的单位变换为dB。另外,在上述的例子的情况下,图21中的参数m设定为“256”,参数n设定为“4”。
同样地,在步骤S208~S213中,计算从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输出的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AM2_avg,在步骤S214中,使用算式log(PAM2_avg)=PAM2,使输出功率的单位变换为对数。在步骤S215中,从PAM2中减去PAM1,从而算出从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输出的振幅分量信号的残余变动分量FAM
在步骤S221~S226中,测定规定时间内的ADC109的输出结果的平均值PADC1,同样地,在步骤S227~S232中,测定规定时间内的ADC109的输出结果的平均值PADC2。在步骤S233中,从PADC2中减去PADC1,从而算出残余变动分量FADC。另外,在LPF108以及ADC109中,因为输出功率的单位被变换为对数,所以对于PADC2以及PADC1不设置与步骤S207以及步骤S214对应的步骤,在步骤S233中,通过从PADC2中减去PADC1而算出残余变动分量FADC
最后,在步骤S234中,通过将残余变动分量FADC除以残余变动分量FAM,算出相关系数C。
相关系数C对于将用于构成HSUPA信号的DPDCH信号、DPCCH信号、以及HS-DPCCH信号,与扩频码相乘时的增益因子Beta ratio c(Bc)、Betaratio d(Bd)、Beta ratio hs(Bhs)的所有的Beta ratio的组合,既可以只准备一个共用的系数,也可以准备与增益因子的组合对应的多个相关系数C。另外,也可以改变多个码元、多个增益因子的组合、各个码元内的平均化区间等的条件,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算出相关系数C,并将其平均值作为相关系数C使用。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基于发送功率控制命令、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以及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控制极化调制发送装置100的发送功率。
接下来,参照图2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的动作。
图22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的动作的流程图。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在步骤S301中,检测由未图示的通信对方指示的功率的变化量ΔP,在步骤S302中,判定变化量ΔP是否为0以上,如果变化量ΔP为0以上(步骤S302:“是”),则判断为能够继续进行压缩模式,并转移到步骤S340,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相对于此,在步骤S302,如果变化量ΔP小于0(步骤S302:“否”),则判断是否切换为非压缩模式(步骤S303),在判定为不进行模式切换时(步骤S303:“否”),转移到步骤S340,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3中,判定为切换为非压缩模式时(步骤S303:“是”),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判断为需要由功率校正环110进行反馈控制,并转移到步骤S304。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在步骤S304中,接通测定***的电源,并转移到步骤S305和步骤S321。
在步骤S305~S310中,测定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cur,在步骤S311中,将模式从压缩模式切换为非压缩模式,并在步骤S312,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
然后,在步骤S313~S318中,测定非压缩模式下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tar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1~S327中,测定在压缩模式的期间,从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输出的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AM_cur。然后,在步骤S311中,将模式从压缩模式切换为非压缩模式,并在步骤S312,使功率变化相当于ΔP的量。其后,在步骤S328~S334中,测定在非压缩模式的期间,从极化信号生成电路101输出的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PAM_tar
在步骤S319中,使用Pcur、Ptar、PAM_cur、PAM_tar、以及相关系数C,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进行误差校正,从而计算P’tar_set。误差校正结束后,在步骤S320中,关断测定***的电源。
图23是用于说明当前的模式为非压缩模式时的极化调制发送装置200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23中,对于与图22相同的步骤,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23中,在步骤S341中判定变化量ΔP是否为0以下,取代图22的步骤S302,在步骤S342中,将模式从非压缩模式切换为压缩模式,取代图22的步骤S311。
另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没有明确表示第一次以及第二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与码元边界的定时之间的关系,但是也能够适用于第一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前,而第二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后的情况。
另外,还能够适用于第一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前,而第二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后的情况。
附带说明的是,虽然若着眼于某个信道则以时隙单位进行发送功率的变更,但是根据信道间的时隙定时的关系而以码元单位进行,因此码元边界是指有可能进行发送功率的变更的定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在码元边界的前后β条件不同的情形。
例如,在HSUPA信号中,在码元边界的前后,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变动分量不同。因此,通过基于码元边界的前和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以及码元边界的前和后的振幅分量信号的平均值的变动量,控制发送功率,能够即使在第一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前,而第二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后的情况下,也去除因在码元边界的前后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变动分量不同而变动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影响。
另外,还能够适用于第一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前,第二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后,并且在码元边界的前后β比不同的情况。
例如,在HSUPA信号中,在码元边界的前后β比不同时,在码元边界的前后振幅分量信号所包含的变动分量不同。因此,通过基于β比的变更前和变更后的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化量,以及β比的变更前和变更后的振幅分量信号的平均值的变动量,控制发送功率,能够即使在第一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前,第二次的功率测定的定时在码元边界之后,并且在码元边界的前后β比不同的情况下,也去除因β比不同而变动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检测振幅分量信号的功率的平均值的平均化单元220,基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以及振幅分量信号的功率的平均值的变动量,控制发送功率,由此即使在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中包含残余变动分量时,也能够去除该残余变动分量的影响而控制发送功率,因此能够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也就是说,因为能够抑制起因于残余变动分量的功率的估计精度的劣化,所以也能够满足例如必须将发送功率的误差收纳在+/-0.5dB等较严格的要求。
另外,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07预先设定了表示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与振幅分量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之比的相关系数C,并使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与相关系数C相乘,由此求残余变动分量。然后,通过从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中减去求出的残余变动分量,求功率估计值,并根据该功率估计值控制发送功率,因此能够排除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的影响,从而确实地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精度。
另外,在检测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LPF108以及检测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平均化单元220中,使用时间常数相等的低通滤波器或者积分器,由此能够确实地将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与振幅分量信号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所包含的残余变动分量一致。
这是因为,检测PA103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的LPF108的时间常数,以及在平均化单元220使用的低通滤波器或者积分器的时间常数用于决定所检测的信号的截止频率,因此若这些时间常数不同则残余变动分量的估计精度劣化。附带说明的是,时间常数的容许范围虽然因装置的设计精度和温度的偏差的范围等不同,但是优选收纳在±10%左右。
2007年1月12日申请的美国暂时申请案60/880,056号所包含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发送极化调制信号的无线发送装置。

Claims (3)

1.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其为在具有使功率放大器以压缩模式动作的模式以及以非压缩模式动作的模式的发送装置中使用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测定步骤,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之前的码元区间,测定模式切换前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
第一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一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和发送功率控制信号,设定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目标功率;
第二测定步骤,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测定经使用在所述第一设定步骤中设定的目标功率而控制的、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及
第二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二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设定校正后的目标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还包括:
第三测定步骤,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测定经使用在所述第二设定步骤中设定的校正目标功率而控制的、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及
第三设定步骤,基于在所述第三测定步骤中获得的测定结果,设定校正后的目标功率,
在所述第三测定步骤中,使用比所述第二测定步骤中多的采样数据来获得测定结果。
3.发送装置,其具有使功率放大器以压缩模式动作的模式以及以非压缩模式动作的模式,包括:
测定单元,测定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及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基于该测定结果,控制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
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使用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之前的码元区间测定的、模式切换前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设定在切换所述功率放大器的模式的码元区间中的、模式切换后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目标功率。
CN200880001652XA 2007-01-12 2008-01-11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发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8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8005607P 2007-01-12 2007-01-12
US60/880,056 2007-01-12
PCT/JP2008/050272 WO2008084852A1 (ja) 2007-01-12 2008-01-11 送信パワー制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8763A true CN101578763A (zh) 2009-11-11
CN101578763B CN101578763B (zh) 2012-01-04

Family

ID=39608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165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8763B (zh) 2007-01-12 2008-01-11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发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53180B2 (zh)
JP (1) JP4990295B2 (zh)
CN (1) CN101578763B (zh)
WO (1) WO20080848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08306A1 (ja) * 2006-03-15 2007-09-27 Nec Corporation 送信電力制御装置、移動局、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736420B2 (en) * 2007-01-29 2014-05-2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systems, and products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US8467464B2 (en) * 2008-03-28 2013-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methods, and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for adaptive power control
US20090245409A1 (en) * 2008-03-28 2009-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methods, and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for adaptive power control
WO2011007499A1 (ja) * 2009-07-14 2011-0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ポーラ変調送信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JP2011124754A (ja) 2009-12-10 2011-06-23 Panasonic Corp 送信パワー制御方法及び送信パワー制御装置
JP2011124858A (ja) 2009-12-11 2011-06-23 Panasonic Corp 送信パワー制御方法及び送信パワー制御装置
JP5493227B2 (ja) * 2009-12-22 2014-05-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回路
US8989682B2 (en) 2011-02-07 2015-03-24 Skyworks Solution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nvelope tracking calibration
US8752200B2 (en) 2011-07-12 2014-06-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ity using magnetic field based identification
CN103490802A (zh) * 2013-09-11 2014-01-01 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信号输出功率的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3490803A (zh) * 2013-09-11 2014-01-01 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信号输出功率的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15139212A1 (zh) * 2014-03-18 2015-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控制方法及设备
JP2022112245A (ja) * 2021-01-21 2022-08-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歪補償装置、通信機、及び歪補償のために入力信号を調整す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16847C2 (sv) * 2000-07-07 2002-03-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ammansatt förstärkare samt sändare som innefattar en sådan förstärkare
US7570709B2 (en) * 2001-03-08 2009-08-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utomatic transmit power control loop with modulation averaging
GB0115082D0 (en) * 2001-06-20 2001-08-15 Nokia Networks Oy Power control for non-constant envelope modulation
KR100400922B1 (ko) * 2001-07-21 2003-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지털 필터의 첨예도 자동 조절 회로 및 방법
WO2003028215A2 (en) * 2001-09-26 2003-04-03 General Atomics Tunable oscillator
US7321601B2 (en) * 2001-09-26 2008-01-22 General Atomic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fer using 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frequency scheme supplemented with polarity modulation
JP3974577B2 (ja) * 2001-09-26 2007-09-12 ジェネラル アトミックス 時分割多重周波数方式を使用したデータ転送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609608B2 (en) * 2001-09-26 2009-10-27 General Atomic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fer using 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frequency scheme with additional modulation
JP2006526916A (ja) * 2003-05-09 2006-11-24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移動体通信装置の送信電力を設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333563B2 (en) * 2004-02-20 2008-02-1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power amplifier efficienc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ving high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s
JP4583979B2 (ja) 2004-03-09 2010-11-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4487768B2 (ja) * 2004-12-27 2010-06-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電力調整方法
US8265573B2 (en) * 2005-12-07 2012-09-11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Wireless subscriber communication unit and method of power control with back-off therefore
US8000663B2 (en) * 2006-12-14 2011-08-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de shift calibration in power amplifi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90295B2 (ja) 2012-08-01
US7953180B2 (en) 2011-05-31
JPWO2008084852A1 (ja) 2010-05-06
US20090285329A1 (en) 2009-11-19
WO2008084852A1 (ja) 2008-07-17
CN101578763B (zh) 201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8763B (zh)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发送装置
CN101584113B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CN1925348B (zh) 驻波比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774860B (zh) 无线电频率输出功率控制***
EP1806838B1 (en) Delay controller and delay control method
US9116183B2 (en) Dynamic characterisation of amplifier AM-PM distortion
US2009009759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velope tracking power amplif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50061761A1 (en) Determination of envelope shaping and signal path predistortion of an et amplification stage using device characterisation data
CN104079243A (zh) 包络追踪***的校准方法、电源电压的调制方法及装置
CN101103563A (zh) 用于上行链路负载估算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78762B (zh) 极化调制发送装置以及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EP1808959B1 (en) Timing adjusting method and timing adjusting apparatus
CN101529718A (zh) 发送方法以及发送装置
CN104301978A (zh) 终端内环功率控制的方法及***
EP1643640B1 (en) Mobi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JP2004513552A (ja) 増幅器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CN103118426B (zh) 宽带多通道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1304271B (zh) Td-scdma的快速agc校准方法
US9835676B2 (en) Dynamic characterisation of amplifier using multiple envelope shaping functions
CN113438021A (zh) 光功率探测的定标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07049474A1 (ja) プリディストーション方式歪補償増幅装置
CN101603992A (zh) 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对照表的建立方法
CN114024559B (zh) 一种适用于不同波形功率控制的发射机
Glock et al. A novel power amplifier behavioral model for improving the linearity-efficiency tradeoff
CN117761520A (zh) 芯片测试装置、测试***及芯片测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

Termination date: 20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