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1404A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1404A
CN101501404A CNA2007800292898A CN200780029289A CN101501404A CN 101501404 A CN101501404 A CN 101501404A CN A2007800292898 A CNA2007800292898 A CN A2007800292898A CN 200780029289 A CN200780029289 A CN 200780029289A CN 101501404 A CN101501404 A CN 101501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housing
exchange elements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92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1404B (zh
Inventor
松木义孝
西田隆彦
奥村恭伸
武内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203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004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203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7936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1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1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4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形成有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能够将空气管道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在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同时,该热交换元件使各空气进行热交换。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包括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已为人所知。该换气装置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此时,送往室内的室外空气和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构成了所述空气的通过方向彼此垂直的直流型热交换器。并且,在热交换元件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还有,在热交换元件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还进行水分交换。
此外,专利文献1中的换气装置是所谓的天花板埋入型换气装置。也就是,该换气装置的壳体设置在天花板的背面空间。在壳体的侧板,形成有用来将室外空气导入壳体内的室外吸入口、用来将室内空气导入壳体内的室内吸入口、用来将处理后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和用来将处理后的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在这些吸入口及供气/排气口上分别连接有空气管道(duct)等,各个空气管道朝室内空间及室外空间开口。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06-25781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若将换气装置设置在天花板的背面,则该换气装置的维修将变得繁琐。具体来说,当使用天花板埋入型换气装置时,例如用户为了从天花板面一侧进行过滤器的清扫及更换,有时则必须使用梯凳等。还有,当进行热交换元件及各电气设备的维修时,还有必要绕到天花板背面或者暂且将换气装置从天花板上拆下来。
另一方面,还考虑到将专利文献1中的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空间,作为所谓的落地型换气装置加以利用。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壳体侧面的各个吸入口及供/排气口上分别连接有各空气管道。为此,有必要充分确保所述空气管道的设置空间,从而也使得该换气装置的设置场所受到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维修且安装性佳的换气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记所述的换气装置为前提,该换气装置包括壳体10和热交换元件61、62,在该壳体10形成有把用来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吸入口21和用来将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23连接起来的供气通路、以及把用来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22和用来将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24连接起来的排气通路,该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在该壳体10内,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和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该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吸入口21、所述室内供气口23、所述室内吸入口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24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上部。此外,这里所说的“壳体的上部”不仅指壳体的顶面,还包括壳体侧面靠上部的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换气装置的壳体10中形成有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在该换气装置运转时,室外空气从室外吸入口21被导入供气通路,另一方面室内空气从室内吸入口22被导入排气通路。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和流经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分别通过热交换元件61、62。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被处理之后的室外空气从室内供气口23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被处理之后的室内空气从室外排气口24排向室外。这样一来,在该换气装置中,进行室内换气的同时,还进行室内的温度调节。
在此,在本发明的换气装置中,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都形成在壳体10的上部。也就是,在本发明中,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都集中在壳体10的上部。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的地板上,也只要使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的空气管道朝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将该换气装置的设置空间控制在最小限度。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吸入口21、所述室内供气口23、所述室内吸入口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24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都形成在壳体10的顶面。也就是,在本发明中,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都集中在壳体10的顶面。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的地板上,也只要使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的空气管道朝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进一步缩小该换气装置的空间。此时,因为在壳体侧面一侧可以不设置空气管道,所以还能在壁橱(closet)等狭窄的空间内设置换气装置。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热交换元件61、6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在壳体10的主体上装卸自如。并且,当拆下该前面板12时,则成为热交换元件61、62露在壳体10外部的状态。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拆下前面板12,就能容易进行热交换元件61、62的维修。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对流经所述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的过滤器71,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过滤器71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过滤器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中设置有过滤器71。该过滤器71对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或流经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在此,在本发明中,当拆下前面板12时,则成为该过滤器71露出的状态。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拆下前面板12,就能容易进行过滤器71的维修及更换。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中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的上游侧。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供气通路中设置有过滤器71。也就是,本发明的过滤器71对流入热交换元件61、62之前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室外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62上。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五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构成为供气通路中的空气从该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侧向上侧流动,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首先通过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62下侧的过滤器71。在该过滤器71中,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被捕集起来。然后,室外空气从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侧向上侧流动。在此,如上所述若室外空气垂直向上地流经热交换元件61、62,则有时在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面侧附着有过滤器71没能捕集到的直径较小的尘埃。不过,在本发明中,通过停止向热交换元件61、62供给室外空气,从而能够使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62下面侧的尘埃落在过滤器71上面。
还有,如本发明所示,若在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侧设置过滤器71,则在更换该过滤器71时,即使过滤器71捕集到的尘埃等脱落,也不会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62上。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内装有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72,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换气装置运转所需的各个电气设备收纳在电气设备箱72中。在此,在本发明中,当拆下前面板12时,则成为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外部的状态。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拆下前面板12,就能容易进行电气设备箱72的维修及更换。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七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另一方面,若由于工程施工不良等一些原因造成水分侵入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中时,因为该水分积存在壳体10的下部,所以能够避免电气设备箱72周围成为潮湿状态。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气,所述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用来运送空气的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另一方面,由于侵入到壳体10内的水分积存在壳体10的下部,因而能够避免各个风扇73、74的周围成为潮湿状态。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气,所述供气扇73设置在供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所述排气扇74设置在排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分别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也就是,在本发明中,热交换元件61、62位于各个风扇73、74的吸入侧。由此,与例如热交换元件61、62位于各个风扇73、74喷出侧的情况相比,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流经热交换元件61、62的整个区域。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内,沿着该壳体10的一侧面层叠形成有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所述第一通路52a构成为:该第一通路52a形成在壳体10的一侧面侧,流入热交换元件61、62之前的室外空气流经该第一通路52a;所述第二通路54a构成为:该第二通路54a形成在壳体10的内部侧,通过热交换元件61、62之后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二通路54a。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壳体10内。所述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61、62。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彼此进行热交换。
不过,当将所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以往示例的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并加以使用时,由于下述原因,有时将会破坏利用该换气装置所能获得的室内热负荷或冷负荷的降低效果。
例如在冬季,在热交换元件中丧失了热量的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低的空气(排出空气)在热交换元件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若将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则壳体的周围温度(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高的温度。由此,有时室内的热量通过壳体传递到排出空气,从而该排出空气的温度升高。随后,该排出空气被排向室外。其结果是该换气装置供向室内的热量最终却被排到室外,从而将产生冬季热负荷增大的问题。
还有,例如在夏季,在热交换元件中吸收了热量的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高的排出空气在热交换元件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换气装置壳体周围的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低的温度。由此,有时排出空气的热量将通过壳体传递到室内。其结果是室内温度升高,将产生夏季冷负荷增大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在壳体10内形成有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所流经的第一通路52a、和热交换元件61、62下游侧的室内空气所流经的第二通路54a。各通路52a、54a是沿着壳体10的一侧面形成的,第一通路52a位于壳体10的靠一侧面侧(靠外侧),第二通路54a位于壳体10的靠内部侧。也就是,第一通路52a隔着壳体10的一侧面与室内邻接。第二通路54a与第一通路52a邻接,但不与壳体10的一侧面邻接。这样一来,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从而如以下说明所示的那样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热负荷或冷负荷增大。
例如在冬季,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和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的热量供向室外空气。从室内空气吸热后被加热了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已向室外空气供热的室内空气则通过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
在此,在本发明中,第二通路54a不与壳体10的一侧面邻接。由此,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流经第二通路54a的空气(排出空气)中。另一方面,第二通路54a与第一通路52a邻接。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在该第一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排出空气的热量被供向第一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也就是,在本发明中,排出空气的热量被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
还有,例如在夏季,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温度较高的室外空气和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空气的热量被供向室内空气。向室内空气供热后冷却了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已从室外空气中吸热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
在此,在本发明中,第二通路54a不与壳体10的一侧面邻接。由此,能够抑制流经第二通路54a的空气(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向室内空间释放。另一方面,第二通路54a与第一通路52a邻接。温度较高的室外空气在该第一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热量被供向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也就是,在本发明中,排出空气的冷量被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一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内,内装有第一、第二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在所述壳体10内,以与所述第二通路54a层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三通路55a;所述第三通路55a构成为: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后且流入第二热交换元件62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三通路55a。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作为用来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件,设置了第一热交换元件61和第二热交换元件62。吸入到壳体10内的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进行热交换后,流经第三通路55a,进而在第二热交换元件62中进行热交换。
在此,在本发明中,与第二通路54a邻接地形成了所述第三通路55a。由此,能够将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和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控制在最小限度。
具体来说,例如在冬季,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向室外空气供热。由此,比吸入到壳体10的室内空气温度低的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动。这样一来,与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三通路55a时相比,能够削减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向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供给的热量。其结果是能够使经由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的空气的热量减少。
还有,例如在夏季,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从室外空气吸热。由此,比吸入到壳体10的室内空气温度高的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动。这样一来,与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三通路55a时相比,能够削减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向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供给的热量。其结果是能够使经由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的空气的冷量减少。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流经所述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向。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流经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与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成为所谓的逆流(contraflow)。由此,流经各通路52a、54a的空气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其结果是在冬季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热量增大,而在夏季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冷量增大。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壳体10的上部分别形成了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由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使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的空气管道朝上方的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使各个空气管道难以妨碍到室内空间。因此,该换气装置能够作为亦可设置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的落地型换气装置加以使用。还有,如上所述若将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则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换气装置相比,能够容易对该换气装置进行维修。
特别是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使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形成在壳体10的顶面。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各个空气管道从壳体10的顶面朝天花板侧笔直延伸。因此,能够将各个空气管道的设置空间控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够将该换气装置紧凑地设置在室内。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热交换元件61、62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本发明,例如维修人员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热交换元件61、62进行维修。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过滤器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本发明,例如用户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过滤器71进行维修。
还有,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用过滤器71对流经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防止室外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62上。
特别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将该过滤器71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通过过滤器71后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下面的尘埃回收到该过滤器71的上面。其结果是能够使热交换元件61下侧的空气通路保持清洁状态。还有,如上所述若将过滤器71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则在更换过滤器71时等即使尘埃等从过滤器71上脱落,该尘埃也不会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上侧。
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本发明,例如维修人员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电气设备箱72进行维修。
特别是在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将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电气设备箱72的周围成为潮湿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各电气设备的电气不良。
还有,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将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各个风扇73、74的周围成为潮湿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各个风扇73、74的电气不良。
特别是在所述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将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在各个风扇73、74的吸入侧。由此,根据本发明,因为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在热交换元件61、62的整个区域中流动,所以能够提高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还有,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沿着壳体10的一侧面层叠形成了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使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流经壳体10一侧面侧的第一通路52a,使热交换元件61、62下游侧的室内空气流经壳体10内部侧的第二通路54a。由此,根据本发明,在冬季能够避免壳体10周围的室内热量传递到流经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中,从而能够防止热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热负荷。
还有,根据本发明,在夏季能够避免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传递到壳体10周围的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防止冷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冷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冷负荷。
还有,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与第二通路54a邻接地形成了第三通路55a,使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内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动。由此,根据本发明,与例如使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和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移动量,从而能够防止伴随该热量移动而产生的热负荷或冷负荷的增大。
进而,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因为使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和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成为逆流,所以能够提高所述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由此,根据本发明,在冬季能够进一步削减热负荷,而在夏季能够进一步削减冷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外观的立体略图。
图2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前面一侧的立体略图。
图3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供气扇、排气扇和前面板的图示。
图4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壳体上部、前面板、第四及第五部件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图示。
图5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供气扇、排气扇、前面板、第五部件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图示。
图6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供气扇、排气扇、前面板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图示。
图7是第一热交换元件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立体略图。
图8(A)是换气装置左侧部位的纵剖面图,图8(B)是换气装置右侧部位的纵剖面图。
图9是表示换气装置设置示例的立体略图。
图10(A)是在图8(A)的基础上标明了热交换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附图,图10(B)是在图8(B)的基础上标明了热交换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附图。
图11(A)是在图8(A)的基础上标明了普通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附图,图11(B)是在图8(B)的基础上标明了普通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附图。
(符号说明)
1   换气装置
10  壳体
12  前面板
21  室外吸入口
22  室内吸入口
23  室内供气口
24  室外排气口
61  第一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
62  第二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
71  过滤器(过滤部件)
72  电气设备箱
73  供气扇
74  排气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右”、“左”、“上”、“下”、“前”、“后”这些词语只要没有特别注明的,均表示图1所示的状态。
首先,一边参照图1~图9,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构成了设置在室内地板上的所谓落地型换气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换气装置1具有形成为纵长长方体形的壳体10。壳体10具有前面开放的壳体主体11、和在壳体主体11的前侧开放部装卸自如的前面板12。
在壳体主体11的上部形成有上面板13,在该壳体主体11的后面一侧形成有背面板14。在上面板13形成有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和室外排气口24。室外吸入口21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左后侧,室内吸入口22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左前侧,室内供气口23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右前侧,室外排气口24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右后侧。
前面板12形成为后侧开放的箱状。在壳体主体11上安装了前面板12的状态下,在前面板12的后侧形成了矩形形状的内部空间(参照图2)。
前面板12具有前面板隔板12a、封闭部件12b和操作部12c。前面板隔板12a安装在前面板12的内侧。该前面板隔板12a将前面板12的内侧空间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封闭部件12b安装在前面板12的下部。该封闭部件12b能够从前面板12上拆下来。也就是,封闭部件12b与前面板12分别单独形成,相对于壳体10而言该封闭部件12b装卸自如。操作部12c形成在前面板12的前面靠上部。在该操作部12c设置有用来进行换气装置1运转操作的开关等。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11内的靠上部设置有第一隔板31。该第一隔板31将壳体主体11的内部空间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在该上下两个空间中,上侧空间设置有朝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隔板32。该第二隔板32将该上侧空间进一步分隔成左右两个空间。在该左右两个空间中,左侧空间设置有第三隔板33和第四隔板34,在右侧空间设置有第五隔板35。
在第三隔板33的后侧形成有室外吸入通路41。该室外吸入通路41与所述室外吸入口21相通。在第四隔板34的前侧形成有室内吸入通路42。该室内吸入通路42与所述室内吸入口22相通。还有,室内吸入通路42与所述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连通(参照图2)。在第五隔板35的前侧形成有室内供气通路43。该室内供气通路43与室内供气口23相通。还有,室内供气通路43与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被无图示的隔板隔开。在第五隔板35的后侧形成有室外排气通路44。该室外排气通路44与室外排气口24相通。
在第三隔板33与第四隔板34之间形成有旁通通路45。该旁通通路45通过在第四隔板34形成的旁通导入口34a与所述室内吸入通路42连通。还有,在第四隔板34安装有自如开关旁通导入口34a的开关挡板(damper)34b。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隔板31形成有第一连通口31a、第二连通口31b和第三连通口31c。第一连通口31a朝室外吸入通路41开口。第二连通口31b以横跨旁通通路45和室外排气通路44的形态朝两通路44、45开口。第三连通口31c朝室内供气通路43开口。还有,第一隔板31的前端面朝下侧弯曲。
在第一隔板3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至第五部件51、52、53、54、5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61、62(例如参照图3)。
如图4所示,第一部件51成为与第一隔板31的大约后半侧一致的横长形状。在该第一部件51的靠后侧形成有上部供气通路51a,在其靠前侧形成有上部排气通路51b。上部供气通路51a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31a与室外吸入通路41连通。上部排气通路51b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31b与室外排气通路44及旁通通路45连通。
第二部件52设置在第一部件51的下侧且在壳体10的最靠后侧。第二部件52成为前方开放的水平剖面呈日语片假名“コ”字型的形状。并且,在第二部件52的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与所述上部供气通路51a连通。
中间部供气通路52a是沿着壳体主体11的一侧面即背面板14形成的。中间部供气通路52a是第一通路,通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之前的室外空气在该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流动。
第三部件53设置在壳体10的下部靠前侧。在第三部件53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了下部排气通路53a、53a。各下部排气通路53a、53a从该第三部件53的前端开口部一直形成到该第三部件53的靠后方的上端开口部。还有,在第三部件53的两下部排气通路53a、53a之间形成有下部供气通路53b。下部供气通路53b与所述中间部供气通路52a连通。还有,下部供气通路53b的前端开口部被前面板12的封闭部件12b封闭住(参照图2)。
在第三部件53的上端形成有下侧框部件56。该下侧框部件56由沿着第三部件53的左右侧端部延伸的一对棒状引导(guide)部、和从所述一对引导部的后端部开始朝左右延伸的棒状中间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下端部嵌入下侧框部件56的内侧。也就是,下侧框部件56作为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定位部件发挥作用。还有,下侧框部件56也作为通过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空气的密封部件发挥作用。而且,在下侧框部件56的前端部安装有前侧引导板57(例如参照图3)。
如图5所示,第四部件54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52的前侧且在第三部件53的上侧。第四部件54成为前侧开放的水平剖面呈日语片假名“コ”字型的形状。并且,在第四部件54的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下端侧与两个下部排气通路53a、53a连接,其上端侧与所述上部排气通路51b连接。
中间部排气通路54a沿着壳体10的背面板14以与所述中间部供气通路52a层叠的方式形成。具体来说,所述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位于背面板14一侧,是与背面板14邻接形成的,而与此相对,较之所述中间部供气通路52a,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形成在壳体10前后方向的靠内部侧。也就是,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邻接,但不与壳体10的背面板14邻接。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是第二通路,通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之后的室内空气在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中流动。
在第四部件54的下端部设置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盖部件54b。该盖部件54b将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和所述下部供气通路53b彼此隔开。
如图6所示,第五部件55设置在所述第四部件54的前侧且在第三部件53的上侧。第五部件55形成为前侧开放的箱状。在第五部件55的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排气通路55a。连接排气通路55a与所述上部排气通路51b被第五部件55的顶板隔开,该连接排气通路55a与所述下部供气通路53b被第五部件55的底板隔开。
连接排气通路55a是以与所述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层叠的方式形成的。具体来说,连接排气通路55a形成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前侧,并与中间部排气通路54a邻接。连接排气通路55a是第三通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后且流入第二热交换元件62之前的室内空气在该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动。
在第五部件55安装有上侧框部件58。上侧框部件58的前后左右分别形成有棒状引导部。所述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上端部和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下端部嵌入上侧框部件58的内侧。也就是,上侧框部件58作为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定位部件发挥作用。还有,上侧框部件58也作为通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空气的密封部件发挥作用。
第一热交换元件61及第二热交换元件62构成本发明的热交换部件,并设置在所述第五部件55的前侧。第一热交换元件61设置在上侧框部件58和第一隔板31之间,第二热交换元件62设置在所述下侧框部件56和上侧框部件58之间(例如参照图3)。还有,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位于前面板12的背面侧。也就是,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成为当拆下前面板12时该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前面侧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如图7所示,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形成为左右端面成为正方形的四方柱状。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平板部件63和波形板部件64在该热交换元件61、6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在该热交换元件61、62中,夹持着平板部件63交替形成了用来使室外空气流通的室外空气流路65、和用来使室内空气流通的室内空气流路66。在四方柱状的热交换元件61、62中,室外空气流路65朝相邻侧面中的一侧面开口,而室内空气流路66朝该相邻侧面中的另一侧面开口。这样一来,热交换元件61、62构成了室外空气流路65的延长方向和室内空气流路66的延长方向彼此垂直的交叉流型热交换器(cross flow type heat exchanger)。
热交换元件61、62的平板部件63由例如纸等透潮性材料构成。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热量和水分从流经室外空气流路65的室外空气和流经室内空气流路66的室内空气中的一方向另一方移动。也就是,热交换元件61、62构成了在湿空气之间交换焓的所谓全热交换器。
如图3所示,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以室外空气流路65沿垂直方向延伸而室内空气流路66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保持在壳体主体11内。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下端侧与下部供气通路53b连通,其上端侧与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下端侧连通。还有,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上端侧通过第三连通口31c与室内供气通路43连通。
如图8(A)及图8(B)所示,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室内空气流路66的前端侧通过前面板12内的下侧空间与所述各个下部排气通路53a、53a连通。还有,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内空气流路66的前端侧通过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与室内吸入通路42连通。另一方面,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后端侧分别与所述连接排气通路55a连通。
这样一来,在壳体10内,从所述室外吸入口21一直到所述室内供气口23形成了室外空气流经的供气通路。还有,在壳体10内,从所述室内吸入口22一直到所述室外排气口24形成了室内空气流经的排气通路。
换气装置1具有过滤部件71、电气设备箱72、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
例如图2~图4所示,过滤部件71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下侧且在下部供气通路53b内。该过滤部件71构成为在板状基材上安装有捕集空气中尘埃的过滤部。在过滤部件71中,沿垂直方向形成了空气流通路。
还有,过滤部件71位于前面板12的封闭部件12b的背面侧。也就是,过滤部件71设置成为当拆下封闭部件12b时该过滤部件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而且,过滤部件71被第三部件53支撑,并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滑动。
在电气设备箱72中,内装有换气装置1运转所必需的各种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箱72安装在壳体10的上部。此外,若由于工程施工不良等一些原因而造成水分侵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中时,该水分最终容易积存在壳体10的下部侧。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将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靠上部,从而来防止电气设备箱72周围成为潮湿状态,进而防止各电气设备的电气不良等。还有,电气设备箱72位于前面板12的操作部12c的背面侧。也就是,电气设备箱72设置成为当拆下前面板12时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如图8(B)所示,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分别位于壳体10内的靠上部。具体来说,供气扇73设置在所述室内供气通路43中,排气扇74设置在所述室外排气通路44中。这样一来,通过将各个风扇73、74设置在壳体10的靠上部,从而与所述电气设备箱72相同,能够防止各个风扇73、74周围成为潮湿状态,进而能够防止各个风扇73、74的电气不良。
供气扇73设置在供气通路中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也就是,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位于供气扇73的吸入侧。由此,与将供气扇73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情况相比,供气扇73运送的室外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整个区域中流动。
排气扇74设置在排气通路中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也就是,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位于排气扇74的吸入侧。由此,与将排气扇74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情况相比,排气扇74运送的室内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室内空气流路66的整个区域中流动。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设置在例如室内壁橱等收纳空间80内。该换气装置1设置成该换气装置1的前面板12位于收纳空间80的前侧开放部。在该换气装置1中,所述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和室外排气口24在上面板13朝上方开口。并且,在收纳空间80内,从天花板一侧垂直向下延伸的四根空气管道81、82、83、84分别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以及供/排气口23、24上。具体来说,在所述室外吸入口21上连接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吸入空气管道81,在所述室内吸入口22上连接有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吸入空气管道82,在所述室内供气口23上连接有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供气空气管道83,在所述室外排气口24上连接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排气空气管道84。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能够在热交换换气运转和普通换气运转之间进行切换。
<热交换换气运转>
一边参照图10(A)及图10(B),一边对热交换换气运转进行说明。该运转是在例如冬季及夏季那样所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气温差及湿度差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热交换换气运转中,开关挡板34b设定在将旁通导入口34a封闭起来的位置上(参照图10(A))。在该状态下,若运转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则室外空气通过室外吸入空气管道81流入室外吸入口21内,而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吸入空气管道82流入室内吸入口22内。
从室外吸入口21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吸入通路41及上部供气通路51a后,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在通过下部供气通路53b后,朝上流经过滤部件71。在过滤部件71中,含在室外空气中的尘埃等被捕捉。已通过过滤部件71的室外空气由下向上依次通过第二热交换元件62和第一热交换元件61。
从室内吸入口22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吸入通路42后,流经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然后,室内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以后,经由连接排气通路55a后通过第二热交换元件62。
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中,流经室外空气流路65的室外空气和流经室内空气流路66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
例如,冬季在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变得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进行热交换换气运转时,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热量和水分从室内空气向室外空气移动。也就是,供向室内的室外空气被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加热并加湿。
还有,夏季在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变得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进行热交换换气运转时,在热交换元件61、62中,热量和水分从室外空气向室内空气移动。也就是,供向室内的室外空气被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冷却并减湿。
依次通过了第二热交换元件62和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外空气在通过室内供气通路43后,经由室内供气口23而喷向壳体10的外部。该空气经由室内供气空气管道83供向规定的室内空间。
依次通过了第一热交换元件61和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室内空气流经前面板12的下侧空间。然后,室内空气朝两个下部排气通路53a分流,并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再次汇合。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室内空气在通过上部排气通路51b及室外排气通路44后,经由室外排气口24而喷向壳体10的外部。该空气经由室外排气空气管道84被排向室外空间。
<普通换气运转>
一边参照图11(A)及图11(B),一边对普通换气运转进行说明。该运转是在例如位于冬夏之间的季节(春季及秋季)那样所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气温差及湿度差并不特别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普通换气运转中,开关挡板34b设定在使旁通导入口34a开放的位置上(参照图11(A))。在该状态下,室内吸入口22和室内吸入通路42之间被开关挡板34b隔断。在该状态下,若运转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则室外空气通过室外吸入空气管道81流入室外吸入口21内,而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吸入空气管道82流入室内吸入口22内。
从室内吸入口22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旁通通路45及上部排气通路51b后,流入室外排气通路44。也就是,在该普通换气运转下,室内空气绕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被送入室外排气通路44。
另一方面,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外空气流经与热交换换气运转相同的供气通路。在此,在该普通换气运转下,室内空气没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的室内空气流路66中流动。由此,当室外空气通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时,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没有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
如上所述,在该普通换气运转中,从室外吸入口21吸入的室外空气在温度、湿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从室内供气口23喷出,并经由室内供气空气管道83供向规定的室内空间。还有,从室内吸入口22吸入的室内空气在温度、湿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从室外排气口24喷出,并经由室外排气空气管道84供向规定的室外空间。
—关于热损失的削减效果—
此外,如图9所示,当将换气装置1设置在室内并加以使用时,在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下,从排气通路排向室外的空气(排出空气)和室内空间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有导致室内热负荷或冷负荷增大之虞。
具体来说,例如在冬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中丧失了热量的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低的空气(排出空气)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壳体10的周围温度(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高的温度。由此,在冬季运转时,有时室内空间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排出空气中,从而该排出空气的温度升高。随后,该排出空气被排向室外。其结果是该换气装置1供向室内的热量最终却被排到室外,从而将产生冬季热负荷增大的问题。
还有,例如在夏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中吸收了热量的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高的排出空气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壳体10周围的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低的温度。由此,在夏季运转时,有时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室内。其结果是室内温度升高,将产生夏季冷负荷增大的问题。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例如图10所示,从壳体10的背面板14朝壳体10的内部侧(前侧),依次并列形成了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以及连接排气通路55a。其结果是在该换气装置1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中,如以下说明所示的那样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热负荷或冷负荷增大。
首先在冬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中冷却了的室内空气以温度较低(例如5℃)的状态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在此,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不与壳体10的背面板14邻接。由此,能够避免下述问题,即:室内空间中温度较高(例如20℃)的室内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室内热负荷增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邻接。在此,温度较低(例如-5℃)的室外空气在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第四部件54的侧壁传递到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中,从而该室外空气被加热。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被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回收。这样一来回收了热量的室外空气如上所述最终将被供向室内。
进而,在该换气装置1中,室内空气朝上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室外空气朝下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也就是,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成为逆流。由此,两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从而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热量也增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还与连接排气通路55a邻接。在此,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冷却后温度较低(例如12℃)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动。由此,若使经第一热交换元件61冷却前的高温(例如20℃)室内空气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则室内空气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中,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的热量变得难以向排出空气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将通过排气通路排向室外的热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在夏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中加热了的室内空气以温度较高(例如30℃)的状态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在此,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不与壳体10的背面板14邻接。由此,能够避免下述问题,即: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室内空间的室内空气(例如25℃)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室内冷负荷增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邻接。在此,温度较高(例如32℃)的室外空气在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热量通过第四部件54的壁面传递给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从而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被冷却。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冷量被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回收。这样一来回收了冷量的室外空气如上所述最终将被供向室内。
还有,在该换气装置1中,室内空气朝上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室外空气朝下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也就是,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和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成为逆流。由此,两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从而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冷量也增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还与连接排气通路55a邻接。在此,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被加热后温度较高(例如28℃)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动。由此,若使经第一热交换元件61加热前的低温(例如25℃)室内空气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则热量容易从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向流经该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传递,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空气的热量变得难以向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将通过排气通路排向室外的冷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关于换气装置的设置状况和维修—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构成为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形成有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连接有从天花板一侧垂直延伸的四根空气管道81、82、83、8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换气装置1的左右侧及前后方向上没有设置各个空气管道81、82、83、84。为此,能够在壁橱等较狭小的收纳空间80中设置换气装置1。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因为换气装置1为落地型换气装置,所以用户及维修人员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换气装置1进行维修。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换气装置1设置为壳体10的前面板12在收纳空间80的开放部一侧露出。当用户等进行过滤部件71的清扫及更换时,使前面板12的封闭部件12b向前方滑动,将封闭部件12b从壳体10上拆下来。其结果是图2所示的过滤部件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用户进一步使过滤部件71向前方滑动后,对过滤部件71进行清扫及更换。
此外,该过滤部件71位于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由此,在所述换气装置1的运转动作中,即使过滤部件71没能捕集到的较小直径的尘埃附着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下面,也只要在这之后使换气装置1停止运转,就可使这些小直径的尘埃落下,并在过滤部件71的上面积聚起来。因此,用户能够对所述小直径的尘埃和用过滤部件71捕集到的尘埃一起进行清扫。还有,如上所述若将过滤部件71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则在更换过滤部件71时等即使尘埃等从过滤部件71上脱落,该尘埃也不会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上侧。
还有,如图2所示,通过从壳体主体11上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得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及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维修人员等能够从换气装置1的前侧容易对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及电气设备箱72内的各个电气设备进行维修。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分别形成了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1设置在地板上,也能实现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的空气管道用设置空间的最小化,从而能够使该换气装置1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提高。
还有,如上所述若换气装置1为落地型换气装置时,则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换气装置相比,能够容易地从室内空间一侧进行维修。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当拆下前面板12时,热交换元件61、62及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当拆下封闭部件12b时,过滤部件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即使在换气装置1被设置在壁橱等收纳空间80的状态下,也能从换气装置1的前面一侧容易地对各个构成部件进行维修。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如图10(A)及图10(B)所示,沿着壳体10的背面板14层叠形成了中间部供气通路52a和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使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流经壳体10靠背面板14一侧的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使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下游侧的室内空气流经壳体10内部一侧的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冬季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下,能够避免壳体10周围的室内热量传递给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从而能够防止热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热负荷。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夏季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下,能够避免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传递到壳体10周围的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防止冷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冷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冷负荷。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与中间部排气通路54a邻接地形成了连接排气通路55a,使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动。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与例如使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和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移动量,从而能够防止伴随该热量移动而产生的热负荷或冷负荷的增大。
进而,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因为使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和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成为逆流,所以能够提高所述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冬季能够进一步削减热负荷,而在夏季能够进一步削减冷负荷。
《其它的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成为下述构成。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分别形成了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不过,所述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没有必要一定形成在壳体10的顶面,也可以形成在例如壳体10靠上部的侧板上。此时,也只要使各个空气管道向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够避免室内地板侧的空间变得狭窄。
还有,用所述实施方式中的过滤部件71对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不过,也可以用该过滤部件对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此时,也只要拆下前面板12,就可使过滤部件露在外部,从而该过滤部件的维修变得容易。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虽然使用了在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使热量和水分(即显热和潜热)都进行交换的热交换元件61、62,不过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在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仅进行显热交换的显热交换元件。还有,热交换元件61、62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此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理想的示例,不过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它的适用物或它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定。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下述换气装置是有用的,即:该换气装置包括热交换元件,在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同时,该热交换元件使各空气进行热交换。

Claims (13)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壳体(10)和热交换元件(61、62),在该壳体(10)形成有把用来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吸入口(21)和用来将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23)连接起来的供气通路、以及把用来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22)和用来将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24)连接起来的排气通路,该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在该壳体(10)内,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和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吸入口(21)、所述室内供气口(23)、所述室内吸入口(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24)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吸入口(21)、所述室内供气口(23)、所述室内吸入口(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24)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
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热交换元件(61、6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对流经所述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的过滤器(71),
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
所述过滤器(71)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过滤器(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中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的上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构成为:所述供气通路中的空气从该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侧向上侧流动,
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内装有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72),
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
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气,
所述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气,
所述供气扇(73)设置在供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
所述排气扇(74)设置在排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62)的下游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10)内,沿着该壳体(10)的一侧面层叠形成有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
所述第一通路(52a)构成为:该第一通路(52a)形成在壳体(10)的一侧面侧,流入热交换元件(61、62)之前的室外空气流经该第一通路(52a),
所述第二通路(54a)构成为:该第二通路(54a)形成在壳体(10)的内部侧,通过热交换元件(61、62)之后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二通路(54a)。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内,内装有第一、第二所述热交换元件(61、62),
在所述壳体(10)内,以与所述第二通路(54a)层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三通路(55a),
所述第三通路(55a)构成为: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后且流入第二热交换元件(62)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三通路(55a)。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流经所述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向。
CN2007800292898A 2006-08-11 2007-08-02 换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4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0331/2006 2006-08-11
JP220327/2006 2006-08-11
JP2006220331A JP4100438B2 (ja) 2006-08-11 2006-08-11 換気装置
JP2006220327A JP4179360B2 (ja) 2006-08-11 2006-08-11 換気装置
PCT/JP2007/065170 WO2008018361A1 (fr) 2006-08-11 2007-08-02 Mécanisme de ventil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1404A true CN101501404A (zh) 2009-08-05
CN101501404B CN101501404B (zh) 2012-05-30

Family

ID=39032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928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404B (zh) 2006-08-11 2007-08-02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053317B1 (zh)
KR (1) KR101093320B1 (zh)
CN (1) CN101501404B (zh)
WO (1) WO200801836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601A (zh) * 2011-10-15 2012-03-14 德华科电器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
CN102748828A (zh) * 2012-07-20 2012-10-24 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垂直式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1043B2 (ja) * 2010-09-28 2014-07-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装置
EP2623877B1 (en) * 2010-09-28 2019-12-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and ventilation device
BE1019835A3 (nl) * 2011-02-22 2013-01-08 Aeropulmo Bv Met Beperkte Aansprakelijkheid Ventilatie-eenheid.
CN102632990A (zh) * 2012-05-04 2012-08-15 张家港市江南利玛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集中式排风箱
ES2447642B1 (es) * 2012-09-11 2014-10-22 Soler & Palau Research, S.L. Recuperador de calor para sistemas de ventilación mecánica controlada
US9816716B2 (en) 2013-12-13 2017-11-14 Pax Water Technologies Inc. Ventil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DK201470642A1 (da) * 2014-10-16 2016-04-25 Kvm Genvex As Ventilationsanlæg
EP3450873A1 (en) * 2017-09-01 2019-03-06 Enervent Zehnder Oy Air supply device
JP7148818B2 (ja) * 2020-11-30 2022-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DE102022110676A1 (de) 2022-05-02 2023-11-02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Lüftungsgerät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93032A (ja) * 1986-06-12 1987-12-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天井取付形空気調和装置
JPH04270842A (ja) * 1991-02-05 1992-09-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換気装置
JP2925916B2 (ja) * 1994-02-24 1999-07-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7332727A (ja) * 1994-06-06 1995-12-22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CA2140232C (en) * 1995-01-13 2004-04-13 Peter Karl Grinbergs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NL1009747C2 (nl) * 1998-01-09 1999-07-12 Stork J E Ventilatoren Bv Warmtewisselaar-systeem.
US20060052048A1 (en) * 2004-04-27 2006-03-09 Imperial Sheet Metal Ltd. Adaptable modular HVAC assembly
CA2492294A1 (en) * 2005-01-12 2006-07-12 Venmar Ventilation Inc. Ventilation assembly configurable for top openings and/or side opening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601A (zh) * 2011-10-15 2012-03-14 德华科电器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
CN102748828A (zh) * 2012-07-20 2012-10-24 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垂直式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102748828B (zh) * 2012-07-20 2014-10-29 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垂直式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39797A (ko) 2009-04-22
CN101501404B (zh) 2012-05-30
KR101093320B1 (ko) 2011-12-14
EP2053317B1 (en) 2016-03-30
EP2053317A4 (en) 2012-01-04
EP2053317A1 (en) 2009-04-29
WO2008018361A1 (fr) 2008-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1404B (zh) 换气装置
CN100441969C (zh) 通风***
US9021821B2 (en) Ventilation device for use i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enclosed spaces with high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
KR100838870B1 (ko) 환기장치
US9032742B2 (en) Method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enclosed spaces with high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
CN10168867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TWI458923B (zh) Unit type clean room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CN100532967C (zh) 空气调和机
CN10168867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815906A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US20150253018A1 (en)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TWI395872B (zh) At the same time supply row ventilation fans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s
CN10188395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952664B (zh) 调湿装置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2001059637A (ja)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KR20070051220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TWI391614B (zh) At the same time into the exhaust type ventilation fans
JP4179360B2 (ja) 換気装置
JP4911968B2 (ja) 外気冷熱利用方法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KR100748138B1 (ko) 모듈형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13669822A (zh)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新风***和存储介质
JP2838958B2 (ja) 空調換気装置
JP2701665B2 (ja) 空調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