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0312A - 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0312A
CN101410312A CNA2007800112452A CN200780011245A CN101410312A CN 101410312 A CN101410312 A CN 101410312A CN A2007800112452 A CNA2007800112452 A CN A2007800112452A CN 200780011245 A CN200780011245 A CN 200780011245A CN 101410312 A CN101410312 A CN 101410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fid label
article
electronic tag
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12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村正夫
岳崎孝
山崎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10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0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7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e.g. order filling, procurement or balancing against order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Fina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作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在附带于存放物品的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分别在成为连号的序列号和在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例如,设序列号为从1开始的连号,在所有RFID标签的标识中记录物品的总数,或在最后的RFID标签的标识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设序列号为以任意号开始的连号,在最初的RFID标签的标识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最后的RFID标签的标识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或者在最后的RFID标签的标识中记录总数。

Description

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附带电子标签对象管理***、物品管理***、借出管理***、进出管理***、管理方法及电子标签,特别地涉及能够进行用于物品、设施中进出的人数、物品的借出/返还等管理的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的读取确认的附带电子标签对象管理***、物品管理***、借出管理***、进出管理***、管理方法及电子标签。例如,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从产品制造到装置组装的物流管理、物品的进出厂管理、物品仓库的在库管理、直到物品的批发·零售的物流链中的进出厂检验作业的全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物品的进出厂或搬运等的物流管理,使用二维条形码和RFID标签的情形逐步增加。例如,在现有技术文献1(特开2002-087532号公报(第4-7页)中,在可改写的数据载体的表面写入物品信息、出厂信息等作为二维条形码的同时,还在存在于数据载体中的RFID标签中写入相同的信息。在存放物品的容器中附上此数据载体,在物品的进出厂时,读取数据载体的表面的二维条形码确认物品。在不能读二维条形码时读RFID标签。
发明内容
在物品的物流管理等、物品管理领域中,所谓想进行一次确认多个物品是否全部入厂或出厂,或者是否有所需数量的物品的在库这样的成批检验的要求强烈。在此,在考虑向一次进出厂管理多个物品这样的物流领域的应用的情况下,在应用条形码标签的方式中,有必要在各条形码标签的附近邻接配置条形码读出器,而作为成批管理用不能实施。另一方面,RFID标签是利用无线电波的标签,如果作为配置在某一程度的范围内的读写器的话,就能够成批接收从各RFID标签发送的无线电波。因此,在多个物品上分别附上RFID标签,一次读取多个物品的RFID标签,并确认多个物品是否全部入厂或出厂是可能的。
但是,如果预先不知道多个物品的数量,则当存在未能读取RFID标签的物品时,未读的情形自身并不知道,而仅检验读了的物品,检验作业就会不完整。为此,在应用于成批检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RFID标签的误读取,且读取精度不是100%的话,则不能使用。
即,在不知道总数的多个物品上分别附上RFID标签的状态下,例如,在多个物品成批入厂时,由门***(门机构)等,一次同时地读取多个RFID标签,进行成批检验的时候,即便有未读的RFID标签,由于未读的情形自身并不知道,所以无法正确地进行入厂检验。为了要正确地进行入厂检验,通常由于必须使读取精度为100%,所以必须代替门***,而用便携式读写器来读,这样与条形码的情形相比,读取时间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对于成批管理就变得不适合了。
由此,如果RFID标签的读取精度不足100%的话,则必须事前准备出厂数据或入厂数据作为送货清单,每次在每一成批检验作业中,都与事前准备的出厂数据或入厂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检验的多个物品的数量。例如,在为了进行入厂检验使用门***的情况下,必须事前得到发货清单,且每次都与发货清单进行比较来确认用门***能否全部进行了读取。为此,就会需要过多时间。
或者,在不能事前得到出厂数据或入厂数据的这种情况下,除了附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以外,还有必要在装载物品的托盘等上附上另一RFID标签,并必须用便携式读写器等读它,在确认放在托盘上的物品的数量后,才进行成批检验作业。即,在托盘上承载了多个物品的时候,将其总数写入另一RFID标签中,将此RFID标签附在托盘上,在物品的接收侧,在进行成批检验之前,首先需要用便携式读写器读附在托盘上的RFID标签。然而,虽然通过读取此RFID标签,知道了物品总数,但是将产生在物品发送侧,必须在托盘上附上多余的RFID标签,在物品的接收侧,每次都用便携式读写器读此RFID标签的作业。由此,存在所谓作业非常没效率的问题。
并且,即使读分别附在出厂数量或入厂数量不知道的多个物品上的多个RFID标签,来进行成批检验,是否存在未能读到的RFID标签也是不清楚的。此外,在未能读到RFID的情况下,无法知道未能读到处于哪一位置的RFID标签。
此外,在工具、医疗器械等的器材的借出服务中,作为借出对象器材例如借出成套工具后,返还时借出的成套工具全部的检查,通常一边与借出时在PC中登记的借出对象器材的数据对照返还的工具,一边通过手工进行确认。但是,由于手工作业常常有漏登记、漏确认等,大多无法进行正确的确认。
此外,在幼儿园、保育院等儿童教育机关或老年之家等集团中的进出、点名管理的情况下,通常集团管理对象者(例如,幼儿园的情形为保育员)通过采取点名来进行人数的确认。但是,由于此人数确认作业是通过集团管理对象者的点名来进行的,所以也存在有漏确认等的情形,大多无法进行正确的确认。
此外,虽然在检验作业中利用上述RFID标签时,通过获取RFID标签的ID,成批检验将成为可能,但没有限制能够100%取得所有的RFID标签的ID。此外,通常在进行检验的物品中存在按每一交付店铺及每一产品种类划分的多个批次。
假设,如果在发生漏读时检验人员能够知道漏读了设置在哪个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的话,则通过仅保留发生漏读的批次的物品,使得在防止了冲突的环境中的再检验成为可能。此外,通过结束对能够确认设置在物品上的所有RFID标签的批次的检验,就能够谋求检验作业的效率化。
但是,由于过去不能判定在批次单位内的漏读,所以在发生漏读的时候,必须再次对全体进行ID的获取。
鉴于相关的事情而进行本发明,其目的在于,作为一次同时读入附在物品、借出对象器材、设施利用者等上的总数未知的多个RFID标签的RFID标签成批读取***,提供一种以一定的约定写入在RFID标签中写入的数据,为了上述物品等的确认根据读入的RFID标签的数据,确定检验总数、借出对象器材总数、设施利用者人数及未能读取到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从而能够确定相应的物品等的附带电子标签对象管理***、物品管理***、借出管理***、进出管理***、管理方法及电子标签。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这样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1形式相关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来管理上述附带对象,其特征在于,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电子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电子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的标识。
本发明的第2形式相关的物品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物品,其特征在于,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本发明的第3形式相关的物品管理方法,其中能够使用附带在每一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本发明的第4形式相关的借出管理方法,其中使用附带在每一借出对象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进行管理借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本发明的第5形式相关的进出管理方法,其中使用附带在每一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设施中的进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本发明的第6形式相关的防漏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步骤,生成防漏读信息;第2步骤,将上述生成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在设置在检验对象物上的RFID标签中;第3步骤,按每一批次获取由属于同一批次的所有标签ID和上述存储的防漏读信息构成的对;第4步骤,生成将由上述获取的所有标签ID和上述获取的防漏读信息构成的对为要素的第1清单;第5步骤,从上述第1清单中获取一个防漏读信息;第6步骤,从上述第1清单中抽取出具有与该获取的防漏读信息相同的防漏读信息的要素,生成以作为与抽取出的防漏读信息成对的标签ID为要素的第2清单;第7步骤,根据上述第2清单计算出防漏读信息;第8步骤,比较对比上述获取的防漏读信息和上述计算出的防漏读信息,如果相同则判断为存储在第1清单中的标签、分配的批次的物品全部齐全。
本发明的第7形式相关的电子标签,在规定数量的单位中使用该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存储部,用于保持识别是否存在上述规定数量的上述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根据本发明,在多个物品的组件的成批检验中,即使在物品的接收侧,该组件中所含有的多个物品的总数不明时,也不必从物品的发送侧得到送货传票等,通过读取RFID标签就可知接收的物品的总数。其理由是由于在读入的RFID标签中记录了能够计算出物品的总数的信息。
此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物品的成批检验时没有送货传票,也能够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数量和与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相应的物品。其理由是由于在RFID标签中记录有一连串的序列号,所以能够根据未能读取的序列号确定相应的缺失品。
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标签中记录序列号和标识,通过在返还时使器材贮藏盒通过作为借出对象器材的检验装置的门,就能够快速地确认没有遗失借出对象器材,全部齐全。
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使集团管理对象者顺序通过门,完成快速的点名、确认。此外,通过集团管理对象者携带便携式读写器,即便在外出中也能实现同样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在出厂时按批次单位针对RFID标签的防漏读信息记录单元存储防漏读信息。此防漏读信息是根据属于相同批次的RFID标签的所有的ID以散列(hash)算法生成的散列数据。通过将以属于相同批次的RFID标签的所有的ID为基础的散列数据作为防漏读信息存储到标签中,就不仅作为每一批次的标识符起作用,还能通过所谓根据在检验时与防漏读信息相同的标签的ID来生成、比较散列数据的程序,来判定漏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物品管理***中进行成批检验的物品的组件的形态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用于在物品的接收侧进行物品的组件的成批检验的门型检验***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用于在物品的发送侧将物品管理用数据写入物品的组件50中的数据写入装置的概念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一例的表格。
图5是表示作为物品检验结果在物品接收侧的显示装置进行显示的一例的画面显示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不同例的表格。
图7是表示未能读取记录了结束标识(E)的最后的RFID标签时的画面显示例的画面显示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又一不同例的表格。
图9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又一不同例的表格。
图10是表示未能读取记录了结束标识(E)的最后的RFID标签时的画面显示例的画面显示图。
图11是表示工具、医疗器械等器材的借出的借出管理***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返还时使器材贮藏盒通过门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管理集团中的进出的进出管理***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相关的RFID标签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相关的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6是表示从出厂时用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防漏读信息生成单元进行的、生成防漏读信息,到存储到设置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检验时用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漏读确认单元进行的、判定设置在同一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有无漏读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优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物品管理***、方法、借出管理***、进出管理***的实施例。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提供在物品出厂、入厂、搬运、在库管理等时,对物品的缺失品等进行管理的有效的结构;能够恰当地应用于在物品上附上RFID标签,即使不知道作为对象的物品的总数,通过一次读入分别附在多个物品上的RFID标签,也能把握总数,取得有无缺失的RFID标签成批读入***。
在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对于在RFID标签中记录的数据而言,通过在基于预定的固定约定下进行记录,即使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也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并且知道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并且能够确定与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相应的物品的构造。
接着,对于根据预定的固定约定在RFID标签中记录的数据,示出几个RFID记录数据例。
首先,说明第1号的RFID记录数据。在此,假设在物品的发送侧,知道一次检验的物品的组件中所装载的物品的总数Q。此情况下,在成为物品管理的对象的物品的每一组件中,针对附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按以下这样的约定来记录数据。即,在附带于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在赋予从「1」开始一连串的连号的序列号i的同时,还记录装载的总数Q。在此,赋予RFID标签的序列号不限于从「1」开始,也可以使用预定的规定的值。
第1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1)、总数(Q)
第2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2)、总数(Q)…
第P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P)、总数(Q)…
最后的第Q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Q)、总数(Q)
在物品接收侧,即使就任一个RFID标签,由于记录有总数Q,所以立即知道入厂总数Q。由此,通过确认序列号i,调查是否获得未遗漏序列号i的从最初到最后的系列号,就知道能否全部读到了RFID标签或未能读取几个RFID标签。
如果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通过确认读取的序列号i,就能够确定遗漏的RFID标签。例如,若未能读取第P个RFID标签,则会遗漏序列号(P)。
此RFID记录数据的情形,例如,假设知道某一日期时间从关东地区向关西地区出厂的物品的全部的总数N。发出在此总数N个中的第1号托盘中,装载Q个进行出厂的指示,表示搭载在此托盘上的总数Q的数据,例如通过无线LAN从主计算机发送给物流担当部门的便携式读写器。
接着,在该托盘上装载Q个存放了物品的硬纸箱。一旦成为在各硬纸箱上1个1个附上RFID标签的状态,就用便携式读写器,在附带于各托盘上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头开始1个1个从「1」开始按顺序写入序列号i和总数Q。例如,通过在添上写完的RFID标签的硬纸箱上,利用万能笔等画上检查印,就能够防止向RFID标签的数据的漏写。在此,对在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写入数据的顺序等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在托盘上的所有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从「1」开始按顺序分配序列号i并将总数Q作为标识写入即可。
接着,说明第2号的RFID记录数据。在此,假设在物品的发送侧,知道送货的物品的全体总数N和经分割一次检验的物品的组件中所分别装载的物品的总数Q1、Q2、…、Qm。此情况下,在成为物品管理的对象的物品的每一组件中,针对附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按以下这样的约定记录数据。即,在附带于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赋予从任意的编号「j」开始的一连串的连号的序列号i。在最初的RFID标签中记录起始标识,在最后的RFID标签中记录结束标识。
第1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起始标识(S)
第2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1)、标识(O)…
第P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P-1)、标识(O)…
最后的第Q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Q-1)、结束标识(E)
在物品的接收侧,根据起始标识(S),得知最初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根据结束标识(E),得知最后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Q-1)。由此,通过确认入厂总数Q及序列号i,调查是否获得未遗漏序列号i的从最初到最后的系列号,就得知能否全部读到了RFID标签,或未能读取几个RFID标签。
如果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通过确认读取的序列号i,就能够确定遗漏的RFID标签。
例如,若未能读取第P个RFID标签,则会遗漏序列号(j+P-1)。通过从此序列号(j+P-1)中减去附带起始标识(S)的最初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并加上「1」,就得知未能读取第P个RFID标签。
如果是未能读取最初的RFID标签或最后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由于知道不存在记录着起始标识(S)或结束标识(E)的RFID标签,所以判明未能读取最初的RFID标签或最后的RFID标签这样的事实。此时,通过进行成批再读取或用便携式读写器进行1个1个的RFID标签的读取,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
此RFID记录数据的情形,例如,假设知道某一日期时间从关东地区向关西地区出厂的物品的全部的总数N,发出在此全部的总数N个中,在第1号托盘中装载Q1个,在第2号托盘中装载Q2个,…,在第m号托盘中装载Qm个进行出厂的指示,表示搭载在各个托盘上的总数Q1、Q2、…、Qm的数据,例如通过无线LAN从主计算机发送给物流担当部门的便携式读写器。
接着,从第1号的托盘按顺序在各个托盘上装载Q1个、Q2个、…、Qm个存放物品的硬纸箱,一旦成为分别在各硬纸箱1个1个附上RFID标签的状态,就在物流担当部门,对成为物品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每一组件,用便携式读写器,在附带于各托盘上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头开始1个1个按顺序写入序列号i和标识(在各托盘的最初的RFID标签中起始标识(S),在最后的RFID标签中结束标识(E))。此后,例如,通过在附上写完的RFID标签的硬纸箱上利用万能笔等画上检查印,就能够防止向RFID标签的数据的漏写。
在此,对在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写入序列号i的顺序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第1号的托盘上的所有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1」开始按顺序分配、写入序列号i直到总数Q1为止。也可以在装载在第2号的托盘上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与第1号的托盘的最后的序列号Q1接续的(Q1+1)开始按顺序分配、写入序列号i直到与总数Q2相应的(Q1+Q2)为止。之后,同样地重复分割即可。
接着,说明第3号的RFID记录数据。在此,假设在物品的发送侧,知道送货的物品的所有总数N和经分割一次检验的物品的组件中所分别装载的物品的总数Q1、Q2、…、Qm。此情况下,在成为物品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每一组件中,针对附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按以下规则记录数据。即,在附带于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赋予从任意的编号「j」开始的一连串的连号的序列号i。在最后的RFID标签的标识中记录总数Q。
第1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标识(O)
第2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1)、标识(O)…
第P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P-1)、标识(O)…
最后的第Q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j+Q-1)、总数(Q)
在物品的接收侧,由于在最后的第Q个RFID标签中记录总数Q作为标识,所以在知道入厂总数Q的同时还知道是最后的RFID标签。此外,通过从最后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Q-1)中减去总数Q,并加上「1」,就能算出最初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由此,能够确定最初的RFID标签。
通过确认入厂总数Q及序列号i,调查是否获得未遗漏序列号i的从最初到最后的系列号,就得知能否全部读到RFID标签,或未能读取几个RFID标签。并且,如果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通过确认读取的序列号i,就能够确定遗漏的RFID标签。
例如,若没有读取第P个RFID标签,则会遗漏序列号(j+P-1)。通过从此序列号(j+P-1)中减去最初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并加上「1」,就得知未能读取第P个RFID标签。
如果是没能读取最后的RFID标签的情况,由于知道不存在作为标识记录着总数Q的RFID标签,所以判明未能读取最后的RFID标签这样的事实。此时,通过成批进行再读取或用便携式读写器进行1个1个的RFID标签的读取,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
此RFID记录数据的情形,例如,假设知道某一日期时间从关东地区向关西地区出厂的物品的全部的总数N,发出在此全部总数N个中,在第1号托盘中装载Q1个,在第2号托盘中装载Q2个,…,在第m号托盘中装载Qm个,进行出厂的指示,表示搭载在各个托盘上的总数Q1、Q2、…、Qm的数据,例如通过无线LAN从主计算机发送给物流担当部门的便携式读写器。
接着,从第1号的托盘起按顺序在各个托盘上装载Q1个、Q2个、…Qm个存放物品的硬纸箱,一旦成为分别在各硬纸箱上1个1个附上RFID标签的状态时,就在物流担当部门中,对成为物品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每一组件,用便携式读写器,在附带于各托盘上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头开始1个1个按顺序写入序列号i和在各托盘的最后的RFID标签中作为标识写入总数Q1、Q2…、Qm。此后,例如,通过在附上写完的RFID标签的硬纸箱上利用万能笔等画上检查印,就能够防止向RFID标签的数据的漏写。
在此,对在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写入序列号i的顺序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第1号的托盘上的所有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1」开始按顺序分配、写入序列号i,直到总数Q1为止。也可以在装载在第2号的托盘上的硬纸箱上的RFID标签中,从与第1号的托盘的最后的序列号Q1接续的(Q1+1)开始按顺序分配、写入序列号i,直到与总数Q2相应的(Q1+Q2)为止。之后,同样地重复分配即可。
接着,说明第4号的RFID记录数据。在此,假设在物品的发送侧,知道一次检验的物品的组件中所装载的物品的总数Q。此情况下,在成为物品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每一组件中,针对附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按以下规则记录数据。即,在附带于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赋予从「1」开始的一连串的连号的序列号i。在最后的RFID标签中记录结束标识(E)。
第1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1)、标识(O)
第2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2)、标识(O)…
第P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P)、标识(O)…
最后的第Q个物品上所附带的RFID标签:序列号(Q)、结束标识(E)
在物品的接收侧,由于在最后的第Q个RFID标签中记录结束标识(E),所以在根据序列号(Q)知道入厂总数Q的同时还知道是最后的RFID标签。
通过确认入厂总数Q及序列号i,调查是否获得未遗漏序列号i的从最初到最后的系列号,就知道能否全部读到了RFID标签,或未能读取几个RFID标签。如果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通过确认读取的序列号i,就能够确定遗漏的RFID标签。
例如,若没有读取第P个RFID标签,则会遗漏序列号(P)。根据此序列号(P),就得知未能读取第P个RFID标签。
如果是未能读取最后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由于知道不存在记录着结束标识(E)的RFID标签,所以判明未能读取最后的RFID标签这样的事实。此时,通过成批进行再读取,或用便携式读写器进行1个1个的RFID标签的读取,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
此RFID记录数据的情形,例如,假设知道某一日期时间从关东地区向关西地区出厂的物品的全部的总数N。发出在此全部总数N个中的第1号托盘中装载Q1个进行出厂的指示,表示搭载在此托盘上的总数Q的数据,例如通过无线LAN从主计算机发送给物流担当部门的便携式读写器。
接着,假设在该托盘上装载Q个存放物品的硬纸箱,一旦成为在各硬纸箱上1个1个附上RFID标签的状态时,就在物流担当部门中,用便携式读写器,在附带于各托盘上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从头开始1个1个从「1」起按顺序写入序列号i,在最后的RFID标签中写入结束标识(E)。例如,通过在附上写完的RFID标签的硬纸箱上利用万能笔等画上检查印,就能够防止向RFID标签的数据的漏写。在此,对在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写入数据顺序等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在托盘上的所有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从「1」开始按顺序分配序列号i,并在最后的RFID标签中写入结束标识(E)即可。
接着,说明第5号的RFID记录数据。在此,假设在物品的发送侧,知道一次检验的物品的组件中所装载的物品的总数Q。此情况下,针对附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按以下规则记录数据。
就第1至第4号的各RFID记录数据而言,此RFID记录数据是所谓进一步记录确定物品的存在位置的信息的位置的确定方式,是在发送侧,在RFID标签中写入序列号时,与在托盘上装载的物品的位置(例如每一列或每一行或每一块)相对应,按照固定的规则,记录序列号i及标识的数据,在物品的接收侧的检验时,若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情况,则根据遗漏的序列号i及标识,能够推定此物品的装载位置。
在托盘上装载硬纸箱时,例如为2列,利用便携式读写器在RFID标签中写入序列号时,先从任意一列的硬纸箱开始写入,另一列的硬纸箱,以后写入。此后,例如,通过在附上写完的RFID标签的硬纸箱上利用万能笔等画上检查印,就能够防止向RFID标签的数据的漏写。
在此,在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写入序列号i的顺序,如果是在同一列内,就没有特别制约。因此,按顺序分配序列号i。此时,例如在标识中,除上述的从第1号到第4号的RFID记录数据外,还用到2位的部分,当在一列中所装载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进行记录时,追加记录代表第1列的「01」(10进制的「1」)。当在另一列中所装载的硬纸箱的RFID标签中进行记录时,追加记录代表第2列的「10」(10进制的「2」)。
并且,在托盘上,在不是2列,而是分离成n个一块一块进行装载的情况下,还追加RFID标签的标识的位数,在RFID标签中追加标识(1、2、3、…、n)并进行记录。例如,在未能读取标识1之中的某一序列号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通过用便携式读写器顺序确认托盘上的系列号i和标识,找到作为标识1装载的硬纸箱的块,在此块中1个1个进行确认,就能够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硬纸箱。
接着,使用附图,说明应用了上述这样的数据记录内容的RFID标签的本发明的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中的具体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物品管理***中进行成批检验的物品的组件的形态的一例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物品的组件50是由在存放物品的硬纸箱31、32、…、42上分别附带RFID标签1、2、…、12,重叠成一块的物品构成的。在此,组件50,作为成为成批检验的单位的总数,示出硬纸箱数为12个(1打)的例子,但此总数不限于相关的情形,不限制硬纸箱的数量,即便是任意的个数也无妨。
图2是表示用于在物品的接收侧进行物品的组件50的成批检验的门型检验装置的概念图,示出构成本发明中的物品管理***的物品检验侧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如图2的门型检验装置100所示,检验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容易移动地装载在托盘210之上。门型检验装置100,结构为包括:由向RFID标签1、2、…、12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101、天线102、天线103三个天线构成的门机构即门***105,控制各天线101、102、103的发送接收信号的读写器(RFID标签读写器)110,运算从读写器110送来的RFID记录数据并显示的计算机等显示装置120。
再有,天线101、102、103的个数,如果是能够读取检验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RFID标签1、2、…、12的记录数据的个数,则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可以是1到多个的任意的个数。此外,天线101、102、103的向门***105的支架的安装的场所,如果是能够与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硬纸箱31、32、…、42的所有RFID标签的1、2、…、12进行无线电波发送接收的位置,则可以是门***105的支架上的任意的位置。此外,根据情况,也可以滑动地安装在门***105的支架上。
图3是表示用于在物品的发送侧将物品管理用的数据写入物品的组件50的数据写入装置的概念图,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物品管理***的物品发送侧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如图3的数据写入装置200所示,结构为包括将物品管理用的数据写入分别附带在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上的便携式读写器(便携式RFID标签读写器)220。
以装载在容易移动的托盘210上的状态,利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在附带在硬纸箱31、32、…、42的各自的侧面上的RFID标签中写入物品管理用的数据。再有,如果能确定成为成批检验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则即使不是装载在托盘50上的状态,在任意的场所,也能利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写入物品管理用的数据。
接着,说明图2所示的物品接收侧的门型检验装置100的工作的一例。物品的组件50,如前所述,在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状态下,利用台车和叉式升降机等从门***105中通过。此时,从3个天线101、102、103向物品的组件50通过无线电波发送读出附在各个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读出命令。
附在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当分别接收到具有某一阈值以上的电平的电波强度的无线电波时,解读此无线电波的指示命令,若为读出命令,则读出保存在RFID标签1、2、…、12内的各个存储器中的数据。含有读出的数据的无线电波,从RFID标签1、2、…、12向天线101、102、103发送。
3个天线101、102、103中的至少1个接收来自RFID标签1、2、…、12的任意一个的无线电波时,经过读写器110,向计算机等显示装置120传送接收的数据,并在显示装置120上显示此数据。
接着,说明图3所示的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200的工作的一个例子。在数据写入装置200中,在构成成为物品的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各自的侧面上1个1个地附上RFID标签1、2、…、12。因此,如前所述,使用便携式读写器220,以任意选择的顺序,在RFID标签1、2、…、12中写入各自的物品管理用的数据作为RFID记录数据。例如,从附在硬纸箱31上的RFID标签1开始,到附在最后的硬纸箱42上的RFID标签12为止,按顺序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在各个RFID标签1、2、…、12中写入含有序列号i及标识等的物品管理用的数据。
(第1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
图4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200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在分别附在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写入的数据的一例的表格,示出了上述的第1号的RFID记录数据的例子。
在图4中,物品代码301是为了确定该物品,附带在物品上的特有的代码。序列号302,是针对分别附在成为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在发送侧赋予的从「1」开始的连续的数值。此外,标识303,将表示成为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的总数的Q(本实施例中是12)记录在所有的RFID标签1、2、…、12中。
例如,如图4所示,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1号的硬纸箱31上的第1号的RFID标签1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1、序列号是1、标识是Q。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2号的硬纸箱32上的第2号的RFID标签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2、序列号是2、标识是Q。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P号的硬纸箱38上的第P号的RFID标签8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p、序列号是P、标识是Q。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最后的第Q号的硬纸箱42上的第Q号的RFID标签1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q、序列号是Q、标识是Q。
准备这样的数据,使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在分别附在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硬纸箱31、32、…、42上的所有RFID标签1、2、…、12中按顺序写入物品管理用数据。
如图4所示,将附上记录了物品管理用的数据的RFID标签1、2、…、12的硬纸箱31、32、…、42的物品的组件50搬入物品接收侧,在图2的门型检验装置100中,在读取了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全部正确地读取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话,就应该得到与图4相同的数据。
如果存在未能读的RFID标签,则根据入厂总数Q和序列号i就能够确定未能读第几号的RFID标签,或未能读几个RFID标签。例如在仅未能读第P个RFID标签8的情况下,由于从读取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中仅遗漏序列号(P)的RFID标签,所以得知仅未能读第P个RFID标签8。
如果即使是未能读最后的RFID标签12的情况,也能够根据记录在可读的其它的RFID标签中的标识和序列号来确定未能读的RFID标签12的总数Q、序列号。
在图5中,示出了在图2的物品接收侧的显示装置120中作为物品检验结果显示的一例。在图5中示出了,通过物品接收侧的门型检验装置100的门***105的物品的组件50的检验总数Q是序列号从「12341」到「12352」的12个,其中,在RFID标签中能够读取确认记录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确认总数是10个,未能读取确认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是「12345」和「12348」2个的情形。
像这样,即使是处于预先不知道通过物品接收侧的门型检验装置100的门***105的物品的组件50的检验总数Q的状态,或即使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也能够利用能够读取的其它的RFID标签,在显示装置120中显示检验总数是12个、存在2个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它们的序列号是「12345」和「12348」2个。
因此,在成批检验物品的组件50这样的情况下,在物品的接收侧,即便物品的组件50中所包含的总数Q不明时,不从物品的发送侧得到送货传票等,也能够把握总数Q。其理由是因为在全部读入的RFID标签的中,记录有检验对象的物品的总数Q。此外,在成批检验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没有送货传票,也能够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个数和其序列号。其理由是因为作为各RFID标签的序列号,由于被赋予一连串的连续编号,所以通过参照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就能够确定未能读取的缺失编号。
(第2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
接着,作为第2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说明将与上述图4不同内容的数据作为物品管理用的数据记录在各RFID标签中的例子。
图6是表示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200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的数据的不同例的表格,示出上述第2号的RFID记录数据的例子。
在图6中,物品代码401,与图4的情形相同,是为了确定该物品,附带在物品上的特有的代码。序列号402,虽然在发送侧是任意赋予的一连串编号,但在成为成批检验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之中是连续的数值。在图6的例子中,成为成批检验对象的总数是Q个,序列号是从「j」开始到「j+Q-1」为止的连续的一连串的连续数值。此外,在标识403中,在成为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硬纸箱31上的RFID标签1中记录起始标识(S),在附带于最后的硬纸箱42上的RFID标签12中记录结束标识(E)。
例如,如图6所示,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1号的硬纸箱31上的第1号的RFID标签1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1、序列号是j、标识是表示最初的S。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2号的硬纸箱32上的第2号的RFID标签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2、序列号是(j+1)、标识是O。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P号的硬纸箱38上的第P号的RFID标签8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p、序列号是(j+P-1)、标识是O。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最后的第Q号的硬纸箱42上的第Q号的RFID标签1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q、序列号是(j+Q-1)、标识是表示最后的E。
准备这样的数据,使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在分别附在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硬纸箱31、32、…、42上的所有RFID标签1、2、…、12中按顺序写入物品管理用数据。
如图6所示,将附上记录了物品管理用的数据的RFID标签1、2、…、12的硬纸箱31、32、…、42的物品的组件50搬入物品接收侧,在图2的门型检验装置100中,在读取了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全部正确的读取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话,则通过从赋予结束标识(E)的RFID标签12的序列号(j+Q-1)中减去赋予起始标识(S)的RFID标签1的序列号(j),并加上「1」,就得知检验总数是Q个。
如果存在不能读的RFID标签,则与图4的情形相同,能够根据入厂总数Q和序列号i确定未能读第几号的RFID标签,或未能读几个RFID标签。例如在仅未能读第P个RFID标签8的情况下,由于仅遗漏序列号(j+P-1)的RFID标签,所以得知减去最初的RFID标签1的序列号(j)并加上「1」而得到的第P个RFID标签8未能读到。
如果是未能读最初的RFID标签1或最后的RFID标签12的情况,则在读取的RFID标签中,由于不存在赋予起始标识(S)的RFID标签或赋予结束标识(E)的RFID标签,所以得知未能读最初的RFID标签1或最后的RFID标签12。这样的情形,通过再次从天线101、102、103发送成批读出命令,或使用便携式读写器,1个1个读入确认RFID标签,就会确定未能读的RFID标签。
图7是表示未能读取记录了结束标识(E)的最后的RFID标签12时的画面显示例的画面显示图,是要求成批检验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再确认的画面显示例。如图7所示,通过物品接收侧的门型检验装置100的门***105的物品的组件50,虽然作为赋予起始标识(S)的RFID标签1的序列号是从「12341」开始的物品的块,并且能够确认10个RFID标签,但显示未能读取赋予结束标识(E)的最后的RFID标签。为此,进而由于此检验总数Q是「不明」、「未确认带结束标识的标签」,所以示出了显示要求RFID标签的数据的再确认的「标签的数据确认!」这样的警告信息的情形。
(第3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
接着,作为第3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说明将与上述图4另一不同内容的数据作为物品管理用的数据记录在各RFID标签中的例子。
图8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200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的数据的另一不同例的表格,示出上述第3号的RFID记录数据的例子。
在图8中,物品代码501,与图4的情形相同,是为了确定该物品,附带在物品上的特有的代码。序列号502,与图6的情形相同,虽然在发送侧是任意赋予的一连串编号,但在成为成批检验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中是连续的数值。在图8的例子中,成为成批检验对象的总数是Q个,序列号是从「j」开始到「j+Q-1」为止的连续的一连串的连续数值。此外,标识503,在成为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硬纸箱42上的RFID标签12中记录成为成批检验对象的物品的总数(Q)。
例如,如图8所示,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1号的硬纸箱31上的第1号的RFID标签1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1、序列号是j、标识是O。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2号的硬纸箱32上的第2号的RFID标签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2、序列号是(j+1)、标识是O。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P号的硬纸箱38上的第P号的RFID标签8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p、序列号是(j+P-1)、标识是O。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最后的第Q号的硬纸箱42上的第Q号的RFID标签1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q、序列号是(j+Q-1)、标识是表示总数的Q。
准备这样的数据,使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在分别附在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硬纸箱31、32、…、42上的所有RFID标签1、2、…、12中按顺序写入物品管理用的数据。
如图8所示,将附上记录了物品管理用的数据的RFID标签1、2、…、12的硬纸箱31、32、…、42的物品的组件50搬入物品接收侧,在图2的门型检验装置100中,在读取了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全部正确地读取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话,则根据记录在最后的RFID标签12的标识中记录的总数,得知检验总数是Q个的同时,还得知所谓记录此总数Q的RFID标签12是最后的RFID标签。此外,由于知道最后的RFID标签12的序列号(j+Q-1)和总数Q的数值,所以也知道最初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j。
当知道检验对象的总数Q时,根据入厂总数Q和序列号i,与图4的情形相同,如果存在不能读的RFID标签,则能够确定未能读第几号的RFID标签,或未能读几个RFID标签。例如在仅未能读第P个RFID标签8的情况下,由于仅遗漏序列号(j+P-1)的RFID标签,所以通过减去最初的RFID标签1的序列号(j)后,加上「1」就得知仅未能读第P个RFID标签8。
如果是未能读最后的第Q号的RFID标签12的情况,在读取到的RFID标签中,由于不存在在标识中赋予总数(Q)的RFID标签,所以得知未能读最后的RFID标签12。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再次从天线101、102、103发送成批读出命令,或使用便携式读写器,1个1个读入确认RFID标签,就会确定未能读的RFID标签。
(第4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
接着,作为第4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说明将与上述图4另一不同内容的数据作为物品管理用的数据记录在各RFID标签中的例子。
图9是表示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200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的数据的另一不同例的表格,示出上述第4号的RFID记录数据的例子。
在图9中,物品代码601,与图4的情形相同,是为了确定该物品,附在物品上的特有的代码。序列号602,与图4的情形相同,是针对分别附在成为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在发送侧赋予的从「1」开始的连续的数值。在标识603中,在成为成批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组件50的硬纸箱31、32、…、42之中附带于最后的硬纸箱42上的RFID标签12中记录结束标识(E)。
例如,如图9所示,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1号的硬纸箱31上的第1号的RFID标签1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1、序列号是1、标识是O。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2号的硬纸箱32上的第2号的RFID标签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2、序列号是2、标识是O。此外,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第P号的硬纸箱38上的第P号的RFID标签8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p、序列号是P、标识是O。作为物品管理用记录在附带于最后的第Q号的硬纸箱42上的第Q号的RFID标签12中的数据,物品代码是Xq、序列号是Q、标识是表示最后的E。
准备这样的数据,使用便携式读写器220,在分别附在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硬纸箱31、32、…、42上的所有RFID标签1、2、…、12中按顺序写入物品管理用的数据。
如图9所示,将附上记录了物品管理用的数据的RFID标签1、2、…、12的硬纸箱31、32、…、42的物品的组件50搬入物品接收侧,在图2的门型检验装置100中,在读取了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全部正确地读取RFID标签1、2、…、12的数据的话,则由于根据记录在最后的RFID标签12中的标识中结束标识(E),得知最后的序列号是Q,所以得知检验总数是Q个。此外,将最初的RFID标签的序列号记录为「1」。
当知道检验对象的总数Q时,根据入厂总数Q和序列号i,与图4的情形相同,如果存在未能读的RFID标签,则能够确定未能读第几号的RFID标签,或未能读几个RFID标签。例如在仅未能读第P个RFID标签8的情况下,由于仅遗漏序列号(P)的RFID标签,所以知道仅第P个RFID标签8未能读到。
如果是未能读最后的第Q号的RFID标签12的情况,在读取的RFID标签中,由于不存在在标识中赋予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E)的RFID标签,所以得知未能读最后的RFID标签12。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再次从天线101、102、103发送成批读出命令,或使用便携式读写器,1个1个读入确认RFID标签,就会确定未能读的RFID标签。
(第5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
接着,作为第5物品管理用数据记录实例,说明将与图4~图9另一不同内容的数据作为物品管理用的数据记录在各RFID标签中的例子。
图10是用于说明在物品发送侧的数据写入装置200中,作为物品管理用写入到分别附在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的序列号的不同的赋予方法的说明图,示出上述第5号的RFID记录数据的例子。即,图10示出了与存放了装载在托盘210上的物品的硬纸箱31、32、…、42的装载位置(例如,行编号或列编号或块编号等)相对应,并按照固定的规则,记录序列号i的位置确定方式的一例。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按照装载的列,按顺序赋予序列号,并对标识赋予表示其列位置的代码的例子。
在此,对应于从第1列到第4列,作为标识,分别记录「1」~「4」,在每一例中,作为连续记录序列号的例子,从第1列到第4列,在各个列内赋予连续的编号,并将下一列的最初的序列号作为赋予从前一列的最后的序列号起连续的编号,顺序记录「1」~「3」、「4」~「6」、「7」~「9」、「10」~「12」。
如图10所示,通过在各RFID标签1、2、…、12中,在各列中按顺序对标识和序列号进行记录,当在物品接收侧,进行成批检验时,存在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由于标识和序列号与存放相应的物品的硬纸箱的位置相对应,所以能够直接确定是装载在托盘201上的大致哪个位置的硬纸箱。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在物品的发送、接收、搬运、在库等物品管理时,为了实现有效地成批管理不是每一单个物品而是多个物品的结构,作为物品管理用的数据,至少,通过赋予能计算出分别与各物品连续的各个的序列号及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即通过将能把握成为成批管理的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信息作为体系化的代码写入RFID标签中,假如,即使像交付传票等这样没有另外交付对象的物品总数,也能把握总数,并且,即使RFID标签的读取失败,也能容易地把握是有几个RFID标签的读取失败,以及未能读取与哪个物品相应的RFID标签。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图3所示的数据写入装置200侧中,作为在RFID标签中写入物品管理用的数据的装置,虽然示出使用便携式读写器220的例子,但本发明不是仅限于这样的情形。
例如,在装载了存放管理对象的物品的硬纸箱31、32、…、42的托盘210通过门***时,为了在附带于硬纸箱31、32、…、42上的RFID标签1、2、…、12中分别写入数据,还可以在通过硬纸箱31、32、…、42的门机构(门***)的两侧的支架上配置上下可滑动的天线,并配备控制通过该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的RFID标签读写器。
在此,作为由此RFID标签读写器控制的无线电波,希望是仅对附在硬纸箱上的相应的RFID标签确实地能够写入数据这样的电波到达距离短的无线电波。
并且,通过RFID标签读写器的控制来发送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不仅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方向地在支架上滑动,例如,作为门***,配备可开关的支架,在使该支架成水平关闭门的状态的情况下,能使发送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在支架上左右地滑动到任意的位置。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图11是表示工具、医疗器具等的器材借出的写入***的图。在各借出对象的器材10~23上分别附带RFID标签,借出时将附带在借出对象的器材10~23上的RFID标签遮住便携读写器30,就能按借出顺序写入序列号。
图12示出了用于商品返还时,在现场的遗失确认的***的结构例。门型检验***,由向RFID标签发出电波的由天线10、天线11、天线12三个天线构成的门***100;控制天线的发送信号的读写器13;及运算、显示从读写器送来的数据的计算机14构成。天线的数量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
首先利用图11说明器材借出时的处理。在各借出对象的器材10~23上分别附带RFID标签,在借出时通过将附带在借出对象的器材10~23上的RFID标签遮住便携读写器30,就能按借出顺序写入序列号。最初,在遮住的器材10中写入序列号1和标识O,在第2号借出的器材11中写入序列号2和标识O。接着,顺序地将借出对象的器材10~23遮住便携读写器30,写入对应于借出顺序N的序列号N和标识O,直到最后的借出器材,结束写入后,在附带在器材贮藏盒30上的RFID标签中写入在最后的借出器材数上加1的编号和表示最后的标识E。
像这样,返还时,通过使存放了带记述了序列号和标识的标签的器材的贮藏盒通过如图12所示的结构的门***,就能够快速地确认没有遗失借出器材,全部齐全。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13表示向幼儿园、保育院等儿童教育机关或老年之家等集团中的进出、点名管理***的应用例。集团管理者3,在从设施中退出时,将RFID标签放入姓名卡等附带在管理对象者上,使管理对象者通过门***100。门***100,按通过顺序将通过顺序的序列号、标识值O写入管理对象者的RFID中。最后,集团管理者,随身携带写入标识E的RFID通过门***,并写入管理对象者的序列号+1的值。
在返回设施时,集团管理者3首先通过门***100。此时,在该门***中读取标识E和总数。以后,通过使管理对象者顺序通过门,完成快速的点名、确认。此外,通过集团管理者携带便携式读写器,在外出时也能实现同样的功能。
下面,参照图14~图17说明上述***、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
本发明中使用的RFID标签除自身ID以外,还包括存储以防漏读为目的的信息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6。
本发明中使用的RFID操作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暂时存储已查知的标签的所有的ID,并将根据此ID信息生成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在本发明中使用的RFID标签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6中的控制单元203。
本发明中使用的RFID的操作装置,根据在标签读取时查知的标签的ID和存储在上述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4中的防漏读信息,针对设置在多个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检测在哪个批次中发生了RFID标签的漏读。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出厂时按批次单位,针对RFID标签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存储防漏读信息。此防漏读信息,是根据属于相同批次的RFID标签的所有的ID由散列算法生成的散列数据。通过将根据属于相同批次的RFID标签的所有的ID的散列数据作为防漏读信息存储在标签中,就不仅能作为每一批次的标识符起作用,还能通过按所谓根据在检验时与防漏读信息相同的标签ID生成、比较散列数据的程序来判定漏读。
以下说明具体的RFID标签的操作装置的结构。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RFID标签的、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RFID标签的操作装置的实施例的概括构成的方框图。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RFID标签,包括:进行与RFID标签操作装置之间的电波的发送接收的天线101;进行接收电波的解码的数据接收单元102;将发送的数据编码成发送电波的数据发送单元103;处理来自RFID标签的操作装置的信号的控制单元104;RFID标签的ID105;和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6。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RFID标签操作装置,包括:进行与RFID标签之间的电波的发送接收的天线206;进行接收电波的解码的数据接收单元204;将发送的数据编码成发送电波的数据发送单元205;对操作装置进行控制以便针对RFID标签写入或读入、发出ID获取信号的控制单元203;生成存储在RFID标签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中的数据的防漏读信息生成单元201;和根据RFID标签的ID和防漏读信息判定有没有同一批次的RFID标签的漏读的漏读确认单元202。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本发明的方法,基本上,由在出厂时利用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防漏读信息生成单元201生成防漏读信息,并存储在设置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6中的步骤;和在检验时利用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漏读确认单元202,判定有没有漏读设置在同一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的步骤组成。
图16是表示出厂时用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防漏读信息生成单元201进行的、从生成防漏读信息到存储到设置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第1处理步骤,是在控制装置中执行属于同一批次的所有标签的ID清单获取命令(步骤S1)。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假设在出厂时的读取中,读入设置在每一批次物品上的RFID标签,并且没有在此时刻的漏读。
第2处理步骤,是使用根据获取的标签的所有的ID的散列算法生成成为所有标签的摘要的散列数据(步骤S2)。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关于散列算法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发挥检验和(check sum)的功能的算法即可。
作为第3处理步骤,控制装置203执行在属于同一批次的所有标签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6中存储上述生成的散列数据的处理命令(步骤S3)。
通过对每一批次执行上述步骤S1~S3的处理,就能够存储每一批次中不同的散列数据。此散列数据不仅作为批次的标识符起作用,还能用于在检验时判断是否发生漏读。
图17是用于说明检验时用RFID标签操作装置的漏读确认装置202进行的、判定设置在同一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有无漏读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作为第1处理步骤,控制单元203,执行所有标签ID和存储在防漏读信息存储单元106中的散列数据的获取命令(步骤S10)。
作为第2处理步骤,生成将由获取的各个标签的ID和散列数据构成的对作为要素的清单A(步骤S20)。
作为第3处理步骤,从清单A中获取一个成为进行检查的批次的标识符的散列数据H(步骤S30)。
作为第4处理步骤,全部取出具有与从清单A获取的散列数据相同的散列数据的要素,生成从取出的所有的要素中抽出ID的清单B(步骤S40)。
作为第5处理步骤,使用根据清单B所含有的所有的ID的散列算法,生成成为清单B中所含有的所有标签的摘要的散列数据(步骤S50)。
作为第6处理步骤,将进行检查的批次的散列数据H与根据生成的清单B生成的散列数据进行比较(步骤S60)。
在散列数据相等的情况下,进入S70,在散列数据不同的情况下,进入S80。
在S70中,散列数据相等的情况下,判断为设置在进行了检查的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全部齐全,进入S90。
在S80中,散列数据不同的情况下,判断为设置在进行了检查的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不齐全,进入S90。
在步骤S90中,如果清单A是空的话,则对所有的批次进行了处理,所以结束。在清单A不空的情况下,由于存在还未检查的批次,所以返回步骤S30。
根据本实施例,在存在多个批次的检验作业中,能够得知漏读了设置在哪一个批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
再有,作为防漏读信息,虽然能够存储同一批次的标签的ID等的具有意义的信息,但在存储具有意义的信息的情况下,会在被违法读取拷贝卡信息(skimming)时被卡信息读取装置(skimmer)盗取重要的数据。但是,像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样,通过将散列数据作为防漏读信息利用,即使被违法读取拷贝卡信息时,也不会被卡信息读取装置盗取具有意义的数据。
在上文中,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但是,应该注意相关的实施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简单的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就能够根据确定用途进行各种变更。
1.一种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来管理上述附带对象,其特征在于,备有:
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电子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电子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的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便携式电子标签读写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对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进行控制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并为了在附带于上述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数据,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可上下和/或左右滑动地安装在使上述附带对象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4.(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通过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与上述序列号相应的各附带对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的电子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
6.(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的电子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未能读取的电子标签的个数。
7.(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的电子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与未能读取的电子标签相应的附带对象。
8.(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并为了进行上述附带对象的管理,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安装在使该附带对象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9.(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所有的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
10.(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上述附带对象中,在附带于最初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11.(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上述附带对象中,在附带于最后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附带对象的总数。
12.(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上述附带对象中,在附带于最后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13.(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上述附带对象所分别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连续的编号;作为上述标识,还记录能够确定前期附带对象所分别存在的行或列的行编号或列编号。
14.一种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个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来管理上述附带对象,其特征在于,具备数据写入装置,该数据写入装置包括:
用于生成第1防漏读信息并将其存储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单元;和
用于通过比较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上述第1防漏读信息和根据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信息生成的第2防漏读信息来进行漏读的判定的单元。
15.(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包括:
用于生成第1防漏读信息并将其存储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单元;和
用于通过比较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上述第1防漏读信息和根据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信息生成的第2防漏读信息来进行漏读的判定的单元。
16.(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读信息是根据从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信息以散列算法生成的散列数据。
17.一种物品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物品,其特征在于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便携式RFID标签读写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对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进行控制的RFID标签读写器,并为了在附带于管理对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数据,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可上下和/或左右滑动地安装在使该物品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20.(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能够通过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与上述序列号相应的各物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22.(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个数。
23.(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与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相应的物品。
24.(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进行控制的RFID标签读写器,并为了进行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检验,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安装在使该物品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25.(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所有的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26.(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27.(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28.(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29.(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或每一块,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连续的编号;作为上述标识,还记录能够确定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行或列或块的行编号或列编号或块编号。
30.一种借出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借出对象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借出,其特征在于,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借出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32.一种进出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设施的进出,其特征在于,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进出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者中,在附带于最初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34.一种物品管理方法,使用附带在每一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通过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与上述序列号相应的各物品。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37.(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个数。
38.(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与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相应的物品。
39.(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所有的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40.(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1.(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42.(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或每一块,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连续的编号;作为上述标识,还记录能够确定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行或列或块的行编号或列编号或块编号。
44.一种借出管理方法,使用附带在每一借出对象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借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借出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6.一种进出管理方法,使用附带在每一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设施中的进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进出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者中,在附带于最初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8.一种防漏读方法,包括:
第1步骤,生成防漏读信息;
第2步骤,将上述生成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在设置于检验对象物上的RFID标签中;
第3步骤,按每一批次获取由属于同一批次的所有的标签ID和上述存储的防漏读信息所构成的对;
第4步骤,生成将由上述获取的所有标签ID和上述获取的防漏读信息所构成的对作为要素的第1清单;
第5步骤,从上述第1清单中获取一个防漏读信息;
第6步骤,从上述第1清单中抽取出具有与该获取的防漏读信息相同的防漏读信息的要素,生成以作为与抽取出的防漏读信息成对的标签ID为要素的第2清单;
第7步骤,根据上述第2清单计算出防漏读信息;和
第8步骤,比较对照上述获取的防漏读信息和上述计算出的防漏读信息,如果相同则判断为存储在第2清单中的标签、分配的批次的物品全部齐全。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防漏读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从上述第5步骤到上述第8步骤的处理,直到保存在上述第1清单中的要素全部消失为止。
50.一种电子标签,在规定数量的单位中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存储部,其保持用于识别是否存在上述规定数量的上述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1信息是根据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ID生成的散列数据。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存储部,其保持用于识别电子标签的第2信息。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每一个中设定的规定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且第1信息是上述规定数量。
54.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每一个中设定的规定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最后的电子标签的上述第1信息是结束标识。
55.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每一个中设定的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最初的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是起始标识,最后的电子标签的上述第1信息是结束标识。
56.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每一个中设定的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且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最后的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是规定数量。
57.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附带对象所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的连续编号,第1信息是识别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附带对象所存在的行或列的信息。
58.(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3存储部,其存储根据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ID生成的散列值。

Claims (58)

1.一种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来管理上述附带对象,且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电子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电子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的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便携式电子标签读写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对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进行控制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并为了在附带于上述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数据,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可上下和/或左右滑动地安装在使上述附带对象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通过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与上述序列号相应的各附带对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的电子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的电子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未能读取的电子标签的个数。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的电子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电子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与未能读取的电子标签相应的附带对象。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并为了进行上述附带对象的管理,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安装在使该附带对象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所有的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上述附带对象的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上述附带对象中,在附带于最初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上述附带对象中,在附带于最后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附带对象的总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上述附带对象中,在附带于最后的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上述附带对象所分别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电子标签中记录连续的编号;作为上述标识,还记录能够确定前期附带对象所分别存在的行或列的行编号或列编号。
14.一种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附带对象上的电子标签来管理上述附带对象,且具备数据写入装置,该数据写入装置包括:
用于生成第1防漏读信息并将其存储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单元;和
用于通过比较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上述第1防漏读信息和根据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信息生成的第2防漏读信息来进行漏读的判定的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
数据写入装置包括:
用于生成第1防漏读信息并将其存储在上述电子标签中的单元;和
用于通过比较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上述第1防漏读信息和根据从上述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信息生成的第2防漏读信息来进行漏读的判定的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4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带电子标签的对象管理***,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读信息是根据从电子标签中读出的信息以散列算法生成的散列数据。
17.一种物品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物品上的RFID标签管理物品,且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便携式RFID标签读写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写入装置是一种对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进行控制的RFID标签读写器,并为了在附带于管理对象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数据,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可上下和/或左右滑动地安装在使该物品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能够通过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与上述序列号相应的各物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个数。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与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相应的物品。
24.根据权利要求20~23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通过至少1个天线发送接收的无线电波进行控制的RFID标签读写器,并为了进行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检验,上述至少1个天线被安装在使该物品通过的门机构的支架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7~24任意一项所述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所有的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26.根据权利要求17~24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27.根据权利要求17~24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28.根据权利要求17~24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始标识。
29.根据权利要求25~28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或每一块,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还记录能够确定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行或列或块的行编号或列编号或块编号。
30.一种借出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借出对象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进行管理借出,且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借出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32.一种进出管理***,其使用附带在每一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设施中的进出,且备有:数据写入装置,其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进出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者中,在附带于最初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34.一种物品管理方法,其中使用附带在每一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物品;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物品的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通过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与上述序列号相应的各物品。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的个数。
38.根据权利要求35~37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物品的检验时,即使在存在未能读取利用上述数据写入装置记录在上述RFID标签中的数据的RFID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记录在能够读取的上述RFID标签中的上述序列号和上述标识,来确定与未能读取的RFID标签相应的物品。
39.根据权利要求34~38任意一项所述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所有的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40.根据权利要求34~38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1.根据权利要求34~38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
42.根据权利要求34~38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3.根据权利要求39~42任意一项所述的物品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或每一块,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还记录能够确定管理对象的物品所分别存在的行或列或块的行编号或列编号或块编号。
44.一种借出管理方法,其中使用附带在每一借出对象物品上的RFID标签来进行管理借出;
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的编号的序列号,并在上述RFID标签的至少1个中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借出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的物品中,在附带于最初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6.一种进出管理方法,其中使用附带在每一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来管理设施中的进出;
在上述RFID标签中分别记录成为连续编号的序列号,并记录可计算出成为管理对象的物品的总数的标识。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进出管理***,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序列号,按顺序在每一个上述RFID标签中记录从任意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作为上述标识,在管理对象者中,在附带于最初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初的起始标识,在附带于最后的进入者上的RFID标签中记录表示最后的结束标识。
48.一种防漏读方法,包括:
第1步骤,生成防漏读信息;
第2步骤,将上述生成的防漏读信息存储在设置在检验对象物上的RFID标签中;
第3步骤,按每一批次获取由属于同一批次的所有标签ID和上述存储的防漏读信息构成的对;
第4步骤,生成将由上述获取的所有标签ID和上述获取的防漏读信息构成的对作为要素的第1清单;
第5步骤,从上述第1清单中获取一个防漏读信息;
第6步骤,从上述第1清单中抽取出具有与该获取的防漏读信息相同的防漏读信息的要素,并生成以作为与抽取出的防漏读信息成对的标签ID为要素的第2清单;
第7步骤,根据上述第2清单计算出防漏读信息;和
第8步骤,比较对照上述获取的防漏读信息和上述计算出的防漏读信息,如果相同则判断为存储在第2清单中的标签、分配的批次的物品全部齐全。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防漏读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从上述第5步骤到上述第8步骤的处理,直到保存在上述第1清单中的要素全部消失为止。
50.一种电子标签,在规定数量的单位中使用该电子标签,且具有:第1存储部,其保持识别是否存在上述规定数量的上述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1信息是根据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ID生成的散列数据。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存储部,其保持识别电子标签的第2信息。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分别设定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中的规定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且第1信息是上述规定数量。
54.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分别设定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中的规定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最后的电子标签的上述第1信息是结束标识。
55.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分别设定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中的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最初的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是起始标识,最后的电子标签的上述第1信息是结束标识。
56.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从分别设定在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中的任意的编号开始的连续编号,且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最后的电子标签的第1信息是规定数量。
57.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第2信息是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附带对象所存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的连续编号,第1信息是识别上述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附带对象所存在的行或列的信息。
58.根据权利要求53~5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3存储部,其存储根据规定数量的电子标签的ID生成的散列值。
CNA2007800112452A 2006-03-30 2007-03-30 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 Pending CN1014103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4752/2006 2006-03-30
JP2006094752 2006-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0312A true CN101410312A (zh) 2009-04-15

Family

ID=38563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112452A Pending CN101410312A (zh) 2006-03-30 2007-03-30 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51294A1 (zh)
JP (1) JPWO2007114520A1 (zh)
CN (1) CN101410312A (zh)
WO (1) WO200711452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15333A1 (en) * 2021-01-06 2022-07-07 Kuo-Chin Chiang APP Management System for Identifying Storage Boxes and Method Using the APP Management System
CN114881056A (zh) * 2022-04-08 2022-08-09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 电能表装箱检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12674B1 (en) * 2005-02-22 2010-05-11 Eigent Technologies Llc RFID devices for verification of correctness, reliability, functionality and security
JP2010102669A (ja) * 2008-10-27 2010-05-06 Fujitsu Ltd 電子タグを用いた一括管理プログラム、方法、及び装置。
DE102009008123B4 (de) * 2009-02-09 2019-09-12 Wanzl Metallwarenfabrik Gmbh Scan-Schleuse
JP2011010087A (ja) * 2009-06-26 2011-01-1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符号化装置、判定装置、判定システム、符号化方法及び判定方法
JP5006949B2 (ja) * 2010-02-12 2012-08-2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Rfタグ読取装置、タグ情報取得方法
JP5758106B2 (ja) * 2010-11-11 2015-08-05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物品管理装置
EP2705474A1 (en) * 2011-05-06 2014-03-12 Keonn Technologies S.L. Inventory system using radiofrequency enabled inventory identifications
US9000893B2 (en) * 2012-10-09 2015-04-07 Hana Micron America, Inc. Food source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eat-packing facility
JP6142762B2 (ja) * 2013-10-09 2017-06-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物品検索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
WO2020082281A1 (zh) * 2018-10-25 2020-04-30 黄国城 动态储放装置及动态存取管理方法
JP7200601B2 (ja) * 2018-10-29 2023-01-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在庫管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469315A (zh) * 2020-03-30 2021-10-01 中山乐心电子有限公司 物品标记及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E102020212842A1 (de) * 2020-10-12 2022-04-14 Scribos Gmbh Verfahren, System, Computerprogramm und Computerlesbares Medium zum Anbringen einer Anzahl von eindeutigen Identifizierungscodes aus einer Menge von eindeutigen Identifizierungscodes an einer Anzahl von Gegenständ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2114A (ja) * 2000-09-20 2002-03-29 Sharp Corp 物品管理システム
FR2871845B1 (fr) * 2004-06-17 2009-06-26 Snecma Moteurs Sa Montage de chambre de combustion de turbine a gaz avec distributeur integre de turbine haute pression
JP2006011515A (ja) * 2004-06-22 2006-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入退場監視方法及び入退場監視装置、入退場監視システム
JP2006027748A (ja) * 2004-07-12 2006-02-02 Toshiba Tec Corp 貸出物管理装置
JP4740882B2 (ja) * 2004-12-28 2011-08-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読取装置および情報読取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15333A1 (en) * 2021-01-06 2022-07-07 Kuo-Chin Chiang APP Management System for Identifying Storage Boxes and Method Using the APP Management System
CN114881056A (zh) * 2022-04-08 2022-08-09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 电能表装箱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7114520A1 (ja) 2009-08-20
WO2007114520A1 (ja) 2007-10-11
US20090251294A1 (en) 200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0312A (zh) 物品管理***及物品管理方法
CA2394361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cking clustered items
CN104599072B (zh) 一种周转箱管理***和方法
US20070296585A1 (en) Automated Warehouse
CN101313340A (zh) Rfid资产识别***
CN102880951A (zh) 一种仓储物流管理***和方法
US706245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cking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assets by allocating and tagging the asset with an asset tag barcode having a software distribution system (SDS) number and verifying the asset tag barcode upon entry of the asset at a destination site
McCathi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arcodes an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O201909019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ng delivery prioritization at a distribution center
US8009016B2 (en) Tag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7756902B2 (en) Auto-id simulator
JP2002240913A (ja) 標識とタグとを用いた物品管理システム
JP2007031043A (ja) 物流管理システム
JP2006160324A (ja) 梱包体、物流管理方法および物流管理システム
GB2375407A (en) Stock lo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JP3050221B1 (ja) 検品・仕分けシステム
KR101861304B1 (ko) Rfid 방식의 휴대용 sku 번호 검출기 및 그 검출방법
CN105825357B (zh) 基于物联网的托盘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al et al. RFID Technology: An Overview
Sumi et al.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libraries
JP2007084172A (ja) 物流管理システム
CN111652548A (zh) 一种基于rfid和机读码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及仓储盘点方法
US834104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w management of similar items
TWI767083B (zh) 倉儲管理系統與倉儲管理方法
JP2008094588A (ja) 物品管理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た物品管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07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415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307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