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1533A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1533A
CN101391533A CNA2008101496719A CN200810149671A CN101391533A CN 101391533 A CN101391533 A CN 101391533A CN A2008101496719 A CNA2008101496719 A CN A2008101496719A CN 200810149671 A CN200810149671 A CN 200810149671A CN 101391533 A CN101391533 A CN 101391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unit
nozzle
liquid
width
sca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96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昌彦
吉田刚
德永道昭
中野龙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91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1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及扫描线形成方法。具备:头单元,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头,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对介质相对移动并喷出液体,头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介质的第一方向的宽度;移动机构,使头单元相对介质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和控制部,通过利用移动机构使头单元相对介质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交替多次相对移动,并使两个以上不同的喷嘴分别喷出液体而形成各扫描线,来形成扫描线组,按照头单元进行多次相对移动时的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头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由移动机构使头单元相对移动。由此,可抑制头单元第一方向的宽度变大且抑制画质劣化。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raster line)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种,已知有向纸或布、薄膜等各种介质上喷出液体(墨水)来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该打印机具备在第一方向(副扫描方向)上排列有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的头(head),该头一边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一边喷出液体。
从高画质化的观点出发,上述的打印机进行例如所谓的重叠(overlap)打印。即,打印机使头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移动,使不同的两个以上喷嘴喷出液体,来形成一条扫描线。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1/03930号公开文本
然而,在打印机中,从打印的高速化的观点出发,具备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上述头的头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为了使液体一次喷出到介质宽度的全体区域,考虑了使头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介质的第一方向的宽度的方案。然而,在这样的构成中,当向打印时的头单元向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较大时,为了在第二方向移动时使液体一次喷出到介质宽度的全体区域,则需要增大头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宽度。
另外,已知由于头的个体差异,会使液体的喷出特性不同。例如,一个头具有易于喷出液体的特性,而另一个头具有难于喷出液体的特性。因此,在构成头单元的多个头喷出液体的情况下,会产生因各头的喷出特性的不同而引起所谓的浓度不均等,结果,存在画质劣化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头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变大,并且,抑制画质劣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a)头单元,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头,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对上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喷出上述液体,
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上述介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b)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头单元相对于上述介质,在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和
(c)控制部,其通过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头单元相对于上述介质,在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并且使两个以上不同的上述喷嘴分别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各扫描线,来形成扫描线组,
按照上述头单元进行上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上述头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由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头单元相对移动,
按照上述扫描线组中的、只使一个上述头的上述喷嘴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的上述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上述头的上述喷嘴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的上述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上述扫描线组。
对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进行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1的整体构成框图。
图2A是打印机1的简略剖视图,图2B是打印机1的简略俯视图。
图3表示头单元40的下面的喷嘴排列。
图4A~图4I是用于说明打印时的头单元40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因各头41的喷出特性的不同而引起的浓度不均的图。
图6A表示增大总的副扫描量的情况下的头单元40。图6B表示减小总的副扫描量的情况下的头单元40。
图7是用于说明本打印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
图1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头单元40。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
图中符号说明:1...打印机;10...控制器;11...接口;12...CPU;13...存储器;14...单元控制电路;20...搬送单元;21...传送辊;22...输出辊;23...吸附台;30...驱动单元;40...头单元;41...头;50...检测器组;90...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了以下的内容。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a)头单元,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头,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对上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喷出上述液体,
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上述介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b)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头单元相对于上述介质,在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和
(c)控制部,其通过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头单元相对于上述介质,在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并且使两个以上不同的上述喷嘴分别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各扫描线,来形成扫描线组,
按照上述头单元进行上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上述头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由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头单元相对移动,
按照上述扫描线组中的、只使一个上述头的上述喷嘴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的上述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上述头的上述喷嘴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的上述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上述扫描线组。
根据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抑制头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变大,并且,能够抑制画质的劣化。
而且,优选在该液体喷出装置中,
当将上述头单元进行上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动次数,设为m次时,
在上述m次的移动中,所有的上述头都喷出上述液体。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最小限度数量的头,减小头单元的总移动量,并且形成扫描线组。
并且,优选在该液体喷出装置中,
当将上述头单元进行上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移动次数,设为n次时,
上述n次移动的各移动量为相同大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画质的劣化。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扫描线形成方法,
(a)通过使头单元相对于介质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并且两个以上不同的喷嘴分别喷出液体而形成各扫描线,来形成各扫描线组,其中,所述头单元沿着上述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头,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对上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喷出上述液体,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上述介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其特征在于,
(b)按照上述头单元进行上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上述头单元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上述头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使上述头单元相对移动,
按照上述扫描线组中的、只使一个上述头的上述喷嘴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的上述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上述头的上述喷嘴喷出上述液体而形成的上述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上述扫描线组。
根据这样的扫描线形成方法,能够抑制头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变大,并且,可抑制画质的劣化。
==喷墨打印机的构成例==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将以后被切断使用的单位图像,例如贴付在生鲜食品的保鲜膜上的薄膜状的打印物,通过喷墨方式打印到作为介质的一例的带状打印带T上。在此,打印带T是带有剥离纸的卷筒纸(连续纸),可在该打印带T连续的方向上,连续地打印作为打印物的画像。
<打印机1的构成>
图1是打印机1的全体构成的框图。图2A是打印机1的简略剖视图,图2B是打印机1的简略俯视图。图3表示头单元40的下面的喷嘴排列。
当打印机1接收到打印数据时,通过作为控制部的一例的控制器10来控制各单元(搬送单元20、驱动单元30、头单元40),在打印带T上形成图像。另外,通过检测器组50来监视打印机1内的状况,控制器10基于其检测结果来控制各单元。
搬送单元20在打印带T连续的方向上(以下称为搬送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搬送打印带T。该搬送单元20具有:传送辊21、输出辊22、吸附台23等。传送辊21将打印前的卷筒状打印带T传送到作为打印区域的吸附台23。吸附台23从下方对打印带T进行真空吸引,来保持打印带T。输出辊22将打印完毕的打印带T从打印区域输出。被从打印区域输出的打印带T,通过卷绕机构而被卷绕成卷筒状。
驱动单元30是使头单元40在与搬送方向对应的主扫描方向、和与打印带T的宽度方向对应的副扫描方向自由移动的移动机构。驱动单元30例如由使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X移动台、使保持了头单元40的X移动台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Y移动台、及使它们移动的电动机构成(未图示)。
通过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且喷出墨水,在打印台T上形成点(dot)列(扫描线)。由于该点列的集聚形成图像,因此通过形成点列来打印图像。头单元40具有10个头41,10个头41在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以曲折状排列配置。而且,以通过头单元40向主扫描方向移动一次,就能够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全体区域喷出墨水的方式,即,以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大于打印带T的宽度的方式,来配置10个头。
另外,在各头41的下面形成有:喷出黄色墨水的喷嘴列Y、喷出品红色墨水的喷嘴列M、喷出蓝绿色墨水的喷嘴列C、喷出黑色墨水的喷嘴列K。各喷嘴列中,在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360dpi)排列有360个喷嘴。而且,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头(在此,以头41(1)和头41(2)为例进行说明)中的里侧的头41(1)的最靠前侧的两个喷嘴#359、#360,和靠前侧的头41(2)的最里侧的喷嘴#1、#2位于同一条线上(即,喷嘴重叠)。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副扫描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主扫描方向相当于第二方向。
<打印时的头单元40的移动状态>
图4A~图4I是用于说明打印时的头单元40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打印机1通过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四次,而形成各点列(扫描线)。另外,在打印时,打印带T成为不被搬送而被保持在吸附台23上的状态。
打印前的头单元40在起始位置(home position)(图4A所示的位置)待机。在打印时,首先头单元40通过驱动单元30的驱动而在主扫描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图4B)。而且,在该移动(行程(pass)1)中,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全体区域从头单元40的各喷嘴喷出墨水,从而在打印带T上形成行程1的点列。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后的头单元40,通过驱动单元30的驱动在副扫描方向上从里侧向近前侧移动(图4C),之后,头单元40再次在主扫描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行程2)(图4D),同时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全体区域从喷嘴喷出墨水,形成行程2的点列。在此,“行程”是指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一次,行程后面的数字表示进行行程的顺序。
这样,头单元40交替地进行用于形成点的头单元40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图4B、图4D、图4F、图4H),和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图4C、图4E、图4G)。由此,在打印带T的宽度全体区域形成多个点列(扫描线组)。而且,头单元40在结束了第四次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行程4,图4H)之后,在副扫描方向上向里侧移动(图4I),从而位于图4A所示的起始位置。由此,结束了打印时的头单元40的一连串移动。
==因各头41的喷出特性的不同而引起的浓度不均==
已知由于头41的个体差异会使墨水的喷出特性不同。例如,有时从某个头41的喷嘴易于喷出墨水,与此相对从另外的头41的喷嘴难于喷出墨水。因此,在通过具有个体差异的10个头41的头单元40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会产生因各头41的喷出特性的不同而引起的所谓浓度不均。
在此,在10个头41中,以头41(3)、头41(4)、头41(5)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头41(3)具有难于喷出墨水(墨水的喷出量少于合适的量)的特性,头41(4)具有正常地喷出墨水(墨水的喷出量合适)的特性,头41(5)具有易于喷出墨水(墨水的喷出量多于合适的量)的特性。因此,假设在需要形成喷出量合适的点(以下称为中点)时,头41(3)形成喷出量少于合适量的点(以下称为小点),头41(4)形成中点,而头41(5)形成喷出量多于合适量的点(以下称为大点)。另外,设10个头41中的其它大部分头41与头41(4)同样,形成中点。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因各头41的喷出特性的不同而引起的浓度不均的图。图5A和图5B所示的点列,是两个行程形成的点列,图5A是表示行程1后的点列,图5B是表示行程2后的点列。
在五个点列中的第一点列中,行程1及行程2是由头41(3)形成的。因此,在第一点列中,只排列着小点。在第二点列中,行程1由头41(3)形成,行程2由头41(4)形成。因此,在第二点列中,交替排列着小点和中点。在第三点列中,行程1及行程2是由头41(4)形成的,因而只排列着中点。在第四点列中,行程1由头41(4)形成,行程2由头41(5)形成,因而交替排列着中点和大点。在第五点列中,行程1及行程2是由头41(5)形成的,因而只排列着大点。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点列只由小点形成,因此与由中点(喷出量合适的点)形成的点列相比看起来较淡。即,可被识别为浓度不均。同样,第五点列只由大点形成,因此与由中点形成的点列相比看起来较浓。即,可被识别为浓度不均。而且,当第一点列和第五点列的数量增加时,浓度不均变得显著,导致画质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第三列点列只由中点形成,因此为合适的浓度。另外,在第二和第四点列中,由于中点占一半,因此即使含有小点或大点,作为整体而言浓度也会被中和,因而难于识别出浓度不均。
这样,在使用墨水的喷出特性不同的多个头41形成点列的构成中,当点列只由一个头41(上述的头41(3)、头41(5))形成时,能够产生浓度不均变显著的问题。
==打印时的头单元的总的副扫描量、与头单元的宽度的关系==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1中,在四次主扫描方向的移动(行程1~行程4)时,成为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的全体区域喷出墨水的构成。这是因为,由于图像的分辨率(例如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为720dpi)比喷嘴距((360dpi))更细密,因此使头单元40以720dpi的单位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会形成比喷嘴距更细密的间隔的点列。
另一方面,在行程1~行程4的四次行程之间,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三次(图4C、图4E、图4G)。而且,为了在行程1~行程4中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的全体区域喷出墨水,根据这三次移动的总移动量(以下,称为总的副扫描量)的大小,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不同。对于这点,用图6A和图6B进行说明。
图6A表示了增大总的副扫描量的情况下的头单元40的宽度。图6B表示了减小总的副扫描量的情况下的头单元40的宽度。另外,由图6A和图6B的虚线表示的左侧的头单元40,处于即将开始第一次主扫描方向的移动(行程1)的状态,用实线表示的右侧的头单元40,处于即将开始第四次主扫描方向的移动(行程4)的状态。因此,虚线的头单元40和实线的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成为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
由图6A和图6B可知,总的副扫描量越大,则为了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的全体区域喷出墨水,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也越大。即,构成头单元40的头41的数量增多。而且,当增大头单元40的宽度时,为了确保头单元40的设置空间,存在导致打印机1大型化的可能。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处理==
为了抑制上述的问题、即浓度不均变显著,和头单元40的宽度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增大,打印机1执行以下所说明的打印处理。
本打印处理的特征在于,(1)按照打印时的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头41的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后述)的方式,使驱动单元30移动头单元40;(2)按照扫描线组(多个点列)中的只使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点列)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扫描线组。
执行打印处理时的打印机1的各种动作,主要通过控制器10来实现。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CPU12处理存储于存储器13的程序而实现。而且,该程序由用于进行以下所说明的各种动作的编码构成。
图7是用于说明本打印处理的流程图。图7所示的流程图是从控制器10通过接口11从计算机90(图1)接收了打印数据时开始的。
在本打印处理中,首先,控制器10通过搬送单元20将打印带T输送到打印区域(步骤S2)。即,传送辊21将打印前的打印带T输送到作为打印区域的吸附台23。
然后,控制器10使头单元40在驱动单元30的驱动下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图4B),同时从喷嘴喷出墨水(步骤S4)。即,控制器10在被保持于吸附台23的打印带T上形成行程1的点列。由于图像(打印物)是由四个行程形成的,所以,当形成行程1的点列时,控制器10使头单元40在控制单元30的驱动下沿副扫描方向移动规定的副扫描量(图4C)(步骤S6:否,步骤S8)。
然后,到点形成处理结束为止,控制器10交替地进行伴随头单元40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的点列的形成(图4D、图4F、图4H)、和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图4E、图4G)(步骤S4~S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了所谓的重叠打印。
在此,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重叠打印进行说明。重叠打印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喷嘴形成一个点列(扫描线)的打印方式。具体而言,一个喷嘴在主扫描方向每隔几个点地断续形成点列。然后,由另一个喷嘴对已经形成的断续的点列进行补充来形成点列。
图8和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其中,为了说明的简略,只表示各头41的四个喷嘴列(喷嘴列Y、喷嘴列M、喷嘴列C、喷嘴列K)中的喷嘴列C,并将各头41的喷嘴数量减少到16个。因此,在图8中表示了10个头41中的副扫描方向内侧的头(头41(1)与头41(2)等)的喷嘴列C在行程1~行程4中的位置及点的形成的状态,在图9中,表示了副扫描方向近前侧的头(头41(10)与头41(9)等)的喷嘴列C在行程1~行程4中的位置、及点的形成状态。另外,在图8和图9中,用白圆(○)表示头41(1)和头41(7)的喷嘴形成的点,用黑圆(●)表示头41(2)和头41(8)的喷嘴形成的点,用白三角(△)表示头41(3)和头41(9)的喷嘴形成的点,用黑三角(▲)表示头41(4)和头41(10)的喷嘴形成的点。
在行程1~行程4中,通过喷嘴列C的各喷嘴在打印区域的像素上形成点。在此,“像素”是指为了限制形成点的位置,而假想在打印带T上设定的方格上的方块。并且,为了确定像素进行说明,将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像素用“行”表示,将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像素用“列”表示。另外,图8和图9所示的像素在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都以720dpi的间隔排列。
首先,在行程1中,从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然后,在图8所示的奇数行(1、3、5...行)中,对奇数列(1、3、5...列)的像素形成点列。例如,从头41(1)的喷嘴#1喷出墨水,在第一行的奇数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同样地,从头41(1)的喷嘴#2喷出墨水,在第三行的奇数列的像素上形成点。这样,各喷嘴在与各自的位置对应的各行上,沿主扫描方向间隔一个像素形成点。
另外,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头(在此,以头41(1)和头41(2)为例进行说明)的重叠喷嘴的墨水喷出的方法,与不重叠的喷嘴(例如,头41(1)的喷嘴#1)的墨水喷出的方法是不同的。即,在行程1中,宽度方向内侧的头41(1)的喷嘴#15和喷嘴#16,在3、7、11...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列,而近前侧的头41(2)的喷嘴#1和喷嘴#2,在1、5、9...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列。这样,相邻的两个头41的喷嘴交替地喷出墨水,在奇数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列。
行程1结束后,作为打印时的第一次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头单元40从副扫描方向的内侧向近前侧移动规定的副扫描量F(具体而言为7/720dpi)。
头单元40移动后的行程2中,在偶数行(8、10、12...行)中,对偶数列(2、4、6...列)的像素形成点列。例如,从头41(1)的喷嘴#1喷出墨水,在第八行的偶数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同样地,从头41(1)的喷嘴#2喷出墨水,在第十行的偶数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另外,在第2行程中,相邻的头中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头41(1)的喷嘴#15和喷嘴#16,在4、8、12...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列,而近前侧的头41(2)的喷嘴#1和喷嘴#2,在2、6、10...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列。即,与第1行程同样,相邻的两个头41的喷嘴交替地喷出墨水,在偶数列的像素上形成点(对于下述的第3行程和第4行程也同样)。
在行程2结束后,作为打印时的第二次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头单元40移动规定的副扫描量F(7/720dpi)。
同样地,行程3中,在奇数行(15、17、19...行)中,对偶数列(2、4、6...列)的像素形成点列。该结果,通过行程1和行程3完成了例如第23行的点列。
行程3结束后,作为打印时的第三次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头单元40移动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副扫描量相同大小的副扫描量F(7/720dpi)。这样,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三次移动的各移动量F,为相同大小。而且,成为头单元40的三次副扫描量的合计(总的副扫描量3F),小于以下说明的一个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的关系。
首先,对于有效喷嘴进行说明。对于有效喷嘴而言,根据相邻的头41之间的重叠喷嘴(上述)的有无,考虑方法不同。在没有重叠喷嘴的情况下,各头41的有效喷嘴为喷嘴列的全部喷嘴(参见图11)。另一方面,在具有重叠喷嘴的情况下,各头41的有效喷嘴要考虑重叠喷嘴来决定。具体而言,头41的有效喷嘴由该头41的喷嘴列中不重叠的喷嘴、和利用与其它的头41的关系将该头41的重叠喷嘴进行了均匀分配的喷嘴构成。
在此,对于如何均匀分配重叠喷嘴进行说明。例如,在图8中,头41(1)的喷嘴#15、喷嘴#16与头41(2)的喷嘴#1、喷嘴#2重叠。此时,按如下方式均匀地分配重叠喷嘴,即,上述喷嘴#15和喷嘴#16中的喷嘴#15包括在头41(1)的有效喷嘴中,上述喷嘴#1和喷嘴#2中的喷嘴#2包括在头41(2)的有效喷嘴中。这样,按照使头41的重叠喷嘴中的一半喷嘴包括在有效喷嘴中的方式,在该头41中分配。
本实施例的10个头41分别具有重叠喷嘴,各头41的有效喷嘴如下所述。头41(1)的有效喷嘴是喷嘴#1~喷嘴#14;和与头41(2)的喷嘴#1、喷嘴#2重叠的喷嘴#15、喷嘴#16中的喷嘴#15共十五个喷嘴。另一方面,头41(2)的有效喷嘴是与头41(1)的喷嘴#15、喷嘴#16重叠的喷嘴#1、喷嘴#2中的喷嘴#2;喷嘴#3~喷嘴#14;和与喷嘴41(3)的喷嘴#1、喷嘴#2重叠的喷嘴#15、喷嘴#16中的喷嘴#15共十四个喷嘴。头41(3)~头41(9)的有效喷嘴与头41(2)同样,是喷嘴#2~喷嘴#15。另一方面,头41(10)的有效喷嘴是与头41(9)的喷嘴重叠的喷嘴#1和喷嘴#2中的喷嘴#2;和喷嘴#3~喷嘴#16共十五个喷嘴。
接着,对于根据上述的有效喷嘴而决定的有效喷嘴宽度进行说明。有效喷嘴宽度是在副扫描方向中的有效喷嘴(该有效喷嘴在副扫描方向中,以2/720dpi的间隔排列)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对头41(1)和头41(10)而言,有效喷嘴是十五个,所以头41(1)和头41(10)的有效喷嘴宽度为30/720dpi。另一方面,由于头41(2)~头41(9)的有效喷嘴是十四个,所以头41(2)~头41(9)的有效喷嘴宽度为28/720dpi。而且,在打印机1中,头单元40的打印时的总的副扫描量3F(21/720dpi),被设定为小于两个有效喷嘴宽度中的小的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
继续进行重叠打印的说明。行程4中,在偶数行(22、24、26...行)中,对奇数列(1、3、5...列)的像素形成点列。该结果,由行程2和行程4完成例如第22行的点列。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中,由两个不同的喷嘴形成一个点列。
在此,对于打印区域的点列(扫描线)由哪个头41的喷嘴所形成进行考察。其中,打印区域的点列是指如第22行的点列那样完成的点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从22行至L行(图9)的点列。
首先,关注22行至49行的28个点列(扫描线)。这些点列由头41(1)、头41(2)的喷嘴形成。详细观察时,第22行至28行、第30行、第32行、第34行的十个点列,由头41(1)的两个不同的喷嘴形成,第47行、第49行的两个点列,仅由头41(2)的两个不同的喷嘴形成。另一方面,28个点列中的上述以外的点列(十六个点列),由头41(1)和头41(2)两方的喷嘴形成。这样,在22行至49行的点列中,只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十二个),少于由两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十六个)。
接着,关注50行至77行的28个点列。其中,按28个点列进行关注的理由为,头单元40的副扫描量F(7/720dpi)是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的1/4倍,因此打印区域的点列是将28个点列作为一个周期反复形成的(换而言之,按28个点列决定形成各点列的喷嘴的组合)。即,与50行至77行的28个点列同样,之后的28个点列(例如,78行至105行的点列)也与22行至49行的28个点列相同地形成。
而且,50行至77行的点列,由头41(1)、头41(2)、头41(3)的喷嘴形成。详细观察时,51行、53行至56行、58行、60行、62行的八个点列,由头41(2)的不同的两个喷嘴形成,75行、77行的两个点列,由头41(3)的不同的两个喷嘴形成。另一方面,28个点列中的上述以外的点列(18个点列),由头41(1)、头41(2)、头41(3)中的任意两个头的喷嘴形成。
这样,即使在50行至77行的点列(即,在使用喷嘴的组合周期性重复的情况下,与一个周期对应的28个点列)中,只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十个),也少于由两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十八个)。而且,在本打印处理中,打印区域中包含的点列中的、只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少于由两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
以上,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重叠打印进行了说明。接着返回到图7所示的流程图,继续本打印处理的说明。当通过形成行程4的点列而结束了点形成处理时(步骤S6:是),换而言之,当在打印带T上打印了打印物(图像)时,控制器10使头40在驱动单元30的驱动下沿副扫描方向移动(图4I),使其位于起始位置(步骤S10)。
然后,控制器10通过搬送单元20,将形成了点的打印带T(打印完毕的打印带T)从打印区域输出(步骤S12)。即,输出辊22将打印完毕的打印带T从打印区域输出。
并且,在还有应该打印的打印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4:是),控制器10重复上述的动作(步骤S2~S12),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另一方面,在没有打印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4:否),控制器10结束本打印处理。
<本打印处理的有效性>
在上述的打印处理中,通过控制器10按照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总的副扫描量3F(21/720dpi),小于一个头41的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的方式,使头单元40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变大。
即,如上所述,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越大,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也越大(参见图6)。因此,通过使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小于一个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能够减小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并且实现重叠打印(图8,图9)。结果,即使在重叠打印的各行程中跨越打印带T的宽度的全体区域喷出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头单元40的宽度变大(头41的数量增多)。
另外,通过控制器10按照扫描线组(图8和图9的打印区域内的扫描线)中的、仅由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扫描线组,从而能够抑制画质的劣化。
即,如上所述,只由一个头41(如图5中说明的那样,喷出量少的头41(3)或喷出量多的头41(5))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越多,则浓度不均变得越显著(参见图5)。因此,通过使只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为由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以下,能够减少只由一个头41(十个头41中的喷出量少的头41或喷出量多的头41)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成为浓度不均的扫描线)在扫描线组中的比例(图8、图9)。因此,能够抑制浓度不均变显著,结果,能够抑制画质的劣化。
另外,通过使总的副扫描量3F小于一个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能够抑制因相邻的头41的连接点而引起的浓度不均变显著的问题。即,已知:由于头单元40是将十个头41在副扫描方向上进行了连接的单元,因此当连接点的位置精度低时,因此会产生浓度不均。而且,在通过多个行程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例如,当行程1中的连接点和行程2中的连接点,在副扫描方向上一致时,由连接点引起的浓度不均变得显著。与此相对,如本打印处理那样,通过使总的副扫描量3F小于一个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如图8和图9所示,由于分散了行程1~行程4中的连接点,因而能够抑制浓度不均变显著的问题。
因此,根据上述的打印处理,能够抑制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变大,并且抑制画质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打印处理中,控制器10在行程1~行程4的四个行程(相当于m次的移动)中,从全部的头41喷出墨水。由此,能够用最小限度数量的头41,减小头40的总的副扫描量并且实现重叠打印。
并且,在上述打印处理中,控制器10在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三次移动中(相当于n次的移动),将各移动量(副扫描量F)设为相同大小。因此,可周期地形成点列,浓度不均的发生位置也被有规律地分散,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浓度不均变显著。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头单元40。在该头单元40中,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头单元40不同,不存在重叠打印喷嘴。另外,由于其它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0也会(1)按照打印时的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头41的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使头单元40在驱动单元30的驱动下移动;(2)按照扫描线组中的、只使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扫描线组。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在图11中,与图8同样,只表示了喷嘴列C,且各头41的喷嘴数量也是十四个。而且,用白圆(○)表示头41(1)的喷嘴形成的点,用黑圆(●)表示头41(2)的喷嘴形成的点,用白三角(△)表示头41(3)的喷嘴形成的点,用黑三角(▲)表示头41(4)的喷嘴形成的点。并且,图11所示的各头41的有效喷嘴,分别为喷嘴#1~喷嘴#14的十四个,各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为28/720dpi,是相等的。
如图11所示,头单元40的一次的副扫描量F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图8),为7/720dpi,总的副扫描量3F为21/720dpi。而且,该总的副扫描量3F(21/720dpi)小于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变大。
另外,与图8不同,在图11中,只使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与使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相等。这是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存在重叠喷嘴。
首先,关注22行至49行的28个点列。第22行至28行、第30行、第32行、第34行的十个点列,只由头41(1)的喷嘴形成,43行、45行、47行、49行的四个点列,只由头41(2)的喷嘴形成。即,只由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是十四个。另一方面,28个点列中的上述以外的点列(十四个点列),由头41(1)和头41(2)两方的喷嘴形成。同样,在50行至77行的28个点列中,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也是十四个,由两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点列的数量是十四个。
这样,通过按照只使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扫描线组,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减少只由一个头41(如图5说明的那样,喷出量少的头41或喷出量多的头41)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在扫描线组中的比例。因此,假设即使是只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也能够减少成为浓度不均的扫描线的数量,结果,能够抑制浓度不均变显著。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重叠打印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重叠打印的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也通过四个行程来完成一个扫描线(重叠打印)。即,在四个行程之间,从各头喷出墨水,完成一个扫描线。具体而言,第1列及第5列的点由行程1形成,第2列及第6列的点由行程2形成,第3列及第7列的点由行程3形成,第4列及第8列的点由行程4形成。另外,在图12中,表示了到第8列的点,然而实际上是由更多的列形成点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头单元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头单元40(图3)是同样的。即,在相邻的两个头41中,存在重叠喷嘴。而且,各喷嘴的喷嘴距为1/360dpi。
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扫描线的间隔是1/720dpi(参见图8、图11),与此相对,图12所示的扫描线的间隔为2/720dpi(=1/360dpi)(即,与喷嘴距相同的大小)。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不进行交错(interlace)打印。在此,交错打印是指,如图8和图11所示,在由一次的行程形成的扫描线之间夹着未形成的扫描线的打印方式。
另外,在图12中,与图8同样,只表示了喷嘴列C,且各头41的喷嘴数量也是十六个。另外,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头单元40作为具有三个头41(1)~41(3)的情况进行说明。而且,用白圆(○)表示头41(1)的喷嘴形成的点,用黑圆(●)表示头41(2)的喷嘴形成的点,用白三角(△)表示头41(3)的喷嘴形成的点。
而且,图12所示的各头41的有效喷嘴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如下所述。头41(1)的有效喷嘴是喷嘴#1~喷嘴#15的十五个喷嘴,其有效喷嘴宽度为30/720dpi。头41(2)的有效喷嘴是喷嘴#2~喷嘴#15的十四个喷嘴,其有效喷嘴宽度为28/720dpi。头41(3)的有效喷嘴是喷嘴#2~喷嘴#16的十五个喷嘴,其有效喷嘴宽度为30/720dpi。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头单元40的一次的副扫描量F为8/720dpi,四次的行程中的总的副扫描量3F为24/720dpi。而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是,总的副扫描量3F(24/720dpi)被设定为小于两个有效喷嘴的宽度中的小的有效喷嘴的宽度(28/720dpi)。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变大。
在此,对于打印区域的各扫描线由哪个头41的喷嘴形成进行考察。在此,在本实施例中的打印区域的扫描线如图12所示,是指R1行至R30行的扫描线。
首先,R1行至R3行的扫描线只由头41(1)的喷嘴形成。R4行至R15行的扫描线由头41(1)和头41(2)的喷嘴形成。R16行和R17行的扫描线只由头41(2)的喷嘴形成。R18行至R29行的扫描线由头41(2)和头41(3)的喷嘴形成。而且,R30行的扫描线只由头41(3)的喷嘴形成。
并且,当在上述的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的范围中观察时(在此,以R4行至R27行的扫描线为例进行说明),只使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为R4行至R15行十二个,使两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为R16行和R17行的两个。
这样,只使一个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少于使两个以上的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而形成的扫描线的数量。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假设即使是只由一个头41的喷嘴形成的扫描线,也能够减少成为浓度不均的扫描线的数量,结果,能够抑制浓度不均变显著。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进行四个行程时的各次的副扫描量F为相同大小的8/720dpi,然而各次的副扫描量也可以不同。另外,在上述中,第1列(第5列)的点由第1行程形成,第2列(第6列)的点由第2行程形成,第3列(第7列)的点由第3行程形成,第4列(第8列)的点由第4行程形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相邻的列的点,由不同的行程形成即可。
并且,在上述中,通过四个行程来形成一个扫描线,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由两个行程(2以上的整数次的行程)来形成一个扫描线即可,例如可以由三个行程来形成一个扫描线(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也同样)。
==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等进行了说明,然而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更、改进,并且不言而喻其等价物都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出装置具体化为喷墨打印机,然而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出(喷射)墨水以外的其它液体(例如,分散有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例如可以是:喷出以分散或者溶解的方式包含液晶显示器、滤色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和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液状体喷出装置;喷出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有机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精密吸液管而使用并喷出成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此外,还可以是在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上以点状孔隙喷出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出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出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出装置;喷出凝胶的流状体喷出装置。而且,能够将本发明应用到这些装置中的任意一种喷出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打印带T在停止的状态下使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四次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3次,而形成扫描线(图8和图9),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头单元40只在主扫描方向移动,使打印带T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来形成扫描线,另外,还可以是头单元40不移动,而通过打印带T在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来形成扫描线。即,可以通过头单元40相对于打印带T在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来形成扫描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相邻的头41的重叠喷嘴(例如,头41(3)的喷嘴#15,和头41(4)的喷嘴#1)交替地喷出墨水,形成一个扫描线(即,重叠的两个喷嘴两者都喷出墨水),然而不限定于此。
例如,可以只使相邻的头41的重叠喷嘴中的一方喷出墨水。具体而言,对于头41(3)而言,从重叠喷嘴(喷嘴#1、#2、#15、#16)中的喷嘴#1、#2喷出墨水,而不从喷嘴#15、#16喷出墨水。同样,对于头41(4)而言,也从重叠喷嘴(喷嘴#1、#2、#15、#16)中的喷嘴#1、#2喷出墨水,而不从喷嘴#15、#16喷出墨水。在这种情况下,各头41的有效喷嘴数(十四个)相等。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由于位于相邻的头41的连接点处的喷嘴(主要是重叠喷嘴)的使用状态是相同的,因此与头41的连接点部分对应的扫描线也以等间隔形成(即,有规律地形成),因此还能够抑制因连接点引起的浓度不均。

Claims (4)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a)头单元,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头,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对所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喷出所述液体,
所述头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介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b)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头单元相对于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和
(c)控制部,其通过利用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头单元相对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并且使两个以上不同的所述喷嘴分别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各扫描线,来形成扫描线组,
按照所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头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所述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头单元相对移动,
按照所述扫描线组中的、只使一个所述头的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的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所述头的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的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所述扫描线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头单元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次数,设为m次时,
在所述m次的移动中,所有的所述头都喷出所述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头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次数,设为n次时,
所述n次移动的各移动量为相同大小。
4.一种扫描线形成方法,
(a)通过使头单元相对于介质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多次相对移动,并且使两个以上不同的喷嘴分别喷出液体而形成各扫描线,来形成各扫描线组,其中,所述头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嘴的头,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对所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喷出所述液体,所述头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介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其特征在于,
(b)按照所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头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总移动量,小于一个所述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的方式,使所述头单元相对移动,
按照所述扫描线组中的、只使一个所述头的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的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为使两个以上的所述头的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的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以下的方式,形成所述扫描线组。
CNA2008101496719A 2007-09-18 2008-09-16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13915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1370 2007-09-18
JP2007241370 2007-09-18
JP2008185235 2008-07-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1533A true CN101391533A (zh) 2009-03-25

Family

ID=40492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496719A Pending CN101391533A (zh) 2007-09-18 2008-09-16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57703B2 (zh)
CN (1) CN10139153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1954A (zh) * 2009-07-24 2011-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3057270A (zh) * 2009-07-28 2013-04-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12440571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440570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4027B2 (ja) 2010-08-31 2015-0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物
JP5923935B2 (ja) * 2010-11-25 2016-05-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7535B2 (ja) * 2004-07-21 2012-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印刷システム、印刷制御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06326968A (ja) * 2005-05-25 2006-12-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07260934A (ja) * 2006-03-27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1954A (zh) * 2009-07-24 2011-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1961954B (zh) * 2009-07-24 2013-07-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3057270A (zh) * 2009-07-28 2013-04-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3057270B (zh) * 2009-07-28 2015-01-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12440571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440570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440571B (zh) * 2019-08-29 2023-04-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440570B (zh) * 2019-08-29 2023-05-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57703B2 (ja) 2013-03-06
JP2009090636A (ja) 200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015626A1 (en) Dot recording apparatus, dot record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ame
JP5636649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CN101391533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US9039132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2011025609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CN100569529C (zh)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RU250541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труйной печати и способ струйной печати
CN109203696A (zh) 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1391534B (zh) 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501242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20100231644A1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05034601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JP651426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印刷方法
CN101985255B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209305136U (zh) 一种喷墨打印装置
JP5747517B2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CN102233721B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喷射方法
JP557010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01244654B (zh) 打印头和包括该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US7618113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liquid discharge method
JP2016185613A (ja)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JP6413857B2 (ja) ドット記録装置、ドット記録方法、そ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CN105818538A (zh) 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JPH1113878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560679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