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1672B - 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1672B
CN101341672B CN2005800424084A CN200580042408A CN101341672B CN 101341672 B CN101341672 B CN 101341672B CN 2005800424084 A CN2005800424084 A CN 2005800424084A CN 200580042408 A CN200580042408 A CN 200580042408A CN 101341672 B CN101341672 B CN 1013416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station
base st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424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1672A (zh
Inventor
松村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41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1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1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16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the data rate of an incom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具备:在自身站和其他站间相互进行无线通信的多个通信终端;和基于该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由该通信终端被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的基站,其中,通信终端具备中继委托机构,其接收其他站的通信速度所相关的信息,并且当该其他站的通信速度大于该自身站的通信速度时,通过将用于由基站识别自身站或其他站的哪一个的识别信息发送到该其他站,由此对该其他站委托发给该自身站的通信信息的中继;基站具备自身站其他站识别发送机构,其基于该自身站的识别信息,经由该其他站的通信终端将发给该自身站的通信信息发送到该自身站的通信终端。从而能够提高通信终端接收的下行通信信息的通信速度。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根据自身站的接收状态所求得的通信速度,对基站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的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本申请要求于2004年12月13日申请的日本特願2004-360055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根据通信终端的接收状态对下行的通信信息的通信速度(以下称为“下行通信速度”)进行可变控制的无线通信***(例如,CDMA2001xEV-DO等)。该无线通信***是通过多种调制方式·扩频因子等可使下行通信速度和抗错误等折中(tradeoff),从而能够根据通信终端的接收状态提供高速的通信速度的无线通信方式。该无线通信方式中的通信终端对来自基站的接收信号的品质(载干比CIR)进行测定,并且向基站请求预测为在规定的错误率以下能够进行数据接收的最高下行通信速度。另一方面,基站接收来自多个通信终端的下行通信速度的请求,并针对各自的请求进行调度(scheduling),且决定作为下行通信信息的发送目的地的通信终端并进行通信。用于决定该发送目的地的调度以任意方式进行,但一般使用称为基于部分公平(Proportional Fair)的调度算法来进行。该调度是取得多个用户间的通信速度的公平性和基站全体中的总吞吐量的最大化的平衡的方式,对各通信终端计算过去的平均通信量R(使用移动平均或对数窗平均,一般相当于过去大约1秒间的平均),向对于该平均通信量R的下行通信速度的请求(DRC)之比DRC/R成为最大的通信终端分配下行通信信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基站和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中,公知有通过将基站的通信区域内存在的通信终端使用为中继站,从而使基站的通信区域外存在的通信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的通信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71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309512号公报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无线通信***中,在基站和通信终端之间具有较高的建筑物等障碍物时,由于通信终端的接收状态恶化,因此存在下行通信速度降低这样的问题。例如,即使在相同建筑物内的通信终端间,有时下行通信速度变化较大,既有因接收位置而只能获得非常低的下行通信速度的情况,又有尽管位于良好的接收位置也不进行数据通信而处于中止状态的情况。在这样的状况下,用户必须以较低下行通信速度进行使用,并且存在通信经营者不能有效利用无线设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可相互通信的范围内的多个通信终端中将通信速度大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由此能够以比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大的通信速度,从基站接收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的通信终端以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是通信终端,在自身站和其他站之间相互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基于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向基站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终端具备:通信机构,用于在与上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其他通信机构,用于与其他站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速度比较机构,取得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在上述其他站和上述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对所取得的上述其他站的通信速度和通过上述通信速度算出机构算出的自身站的通信速度进行比较;和中继委托机构,当通过上述通信速度比较机构进行比较的结果,上述其他站的通信速度大于自身站的通信速度时,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向上述其他站委托用于将发给自身站的信息从上述基站向上述其他站发送的对上述基站的发送请求,在通过上述中继委托机构进行了上述委托的情况下,由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取得从上述基站向上述其他站发送的发给自身站的信息。 
由此,在相互可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多个通信终端中将通信速度大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从而能够以比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大的其他站的通信速度,从基站接收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由此,不仅能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并且改善了从基站的角度上所看到的整体的总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形态中,上述中继委托机构通过向上述其他站发送用于由上述基站识别自身站和其他站中的哪一个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由此进行上述委托也可。 
由此,通信终端基于自身站的识别信息能够经由其他站从基站取得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形态中,一种通信终端,在自身站和其他站之间相互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基于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向基站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终端具备:通信机构,用于与上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他通信机构,用于在与其他站间进行无线通信;和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中继执行机构,当介由上述其他通信机构由上述其他站被委托了用于将发给上述其他站的信息从上述基站向自身站发送的对该基站的发送请求时,对上述基站进行上述请求,并且将基于该请求从上述基站向自身站发送的发给上述其他站的通信信息,介由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向上述其他站发送也可。 
由此,通信终端介由用于在与其他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机构,能够可靠地从其他站接受中继委托,并且能够可靠地为其他站执行中继。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形态中,上述中继执行机构,在不具有发给该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时,将通过上述通信速度算出机构算出的该自身站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介由上述通信机构向上述其他站发送也可。 
由此,通信终端可更可靠地为其他站执行中继。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形态,上述通信终端还具备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在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从上述其他站取得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时, 进行控制以使通过上述通信机构进行的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停止也可。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形态,一种移动通信***,具备:相互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一通信终端及第二通信终端;和基于该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由该通信终端被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的基站,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通信终端具备:通信机构,用于与上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其他通信机构,用于在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速度比较机构,取得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在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和上述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对所取得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和通过上述通信速度算出机构算出的自身站的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进行比较;和中继委托机构,当通过上述通信速度比较机构进行比较的结果,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大于自身站的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时,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委托用于将发给上述自身站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从上述基站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对上述基站的发送请求,上述中继委托机构,通过将用于由上述基站识别上述第一和第二通信终端中的哪一个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由此进行上述委托,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具备中继执行机构,该中继执行机构在由上述第一通信终端进行了上述委托时,对上述基站进行上述请求,上述基站具备自身站其他站识别发送机构,其基于通过来自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上述请求取得的、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上述识别信息,将发给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上述中继执行机构,在从上述基站接收了发给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时,将发给该第一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向该第一通信终端发送。 
由此,在相互可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多个通信终端中将通信速度大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从而能够以比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大的通信速度,从基站接收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由此,不仅能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并且改善了从基站的角度所看到的整体的总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形态中,在上述移动通信***中,上述第二通信终端还具备通信速度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上述中继执行机构,其在不具有发给该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的情况下,将通过上述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所算出的该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向发送到上述第一通信终端发送也可。 
另外,本发明的第八形态中,上述移动通信***中,上述基站具备:调度机构,基于针对上述第一及第二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的上述通信速度,决定对于上述第一及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的发送顺序及发送量;和通信量补正机构,在算出上述第一及第二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之际,将向进行了中继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上述通信信息,处理为向委托了中继的上述第一通信终端所发送的通信信息也可。 
由此,由于用于进行中继的通信终端未受到调度上不利的处理,所以即使用户在不使用通信终端时也要积极地接通通信终端的电源,从而改善从基站的角度所看到的整体的总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第九形态中,在上述移动通信***中,上述通信量补正机构,关于向进行了中继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上述通信信息,将其相应的通信量从进行了中继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中减去,并且加到委托了中继的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中也可。 
由此,关于向所中继的通信终端发送的通信信息,因为将其相应的通信量从所中继的上述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中减去,所以用于进行中继的通信终端,越是执行中继越是对自己的调度上的处理有利,从而即使用户在不使用通信终端时也要积极地接通通信终端的电源,由此改善从基站的角度所看到的整体的总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第十形态中,在上述移动通信***中,上述第一通信终端还具备: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在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从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取得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时,进行控制以使通过上述通信机构所进行的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停止也可。 
发明效果 
附图说明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以下效果,即在相互可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多个通信终端中将通信速度较大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从而能够以比自身站 的通信速度大的通信速度从基站接收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由此,不仅能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并且改善了从基站的角度所看到的整体的总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图1是表示基站和通信终端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移动通信***的构成例的图。 
图3是表示各局间的通信动作的图。 
图4是表示通信终端的通信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MAC地址附加后的扩展DRC帧的例子的图。 
图中:1、2-通信终端(移动通信终端),3-基站,10、11-天线,12-面向基站收发部,13-无线LAN收发部,14-音频处理部,15-扬声器,16-话筒,17-画面显示部,18-操作键,20-存储部,21-控制部,22-接收品质测定部,23-通信速度算出部,24-通信速度信息交换部,25-通信终端选择部,31-调度台(scheduler),32-自身站其他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下的各实施例,例如,对这些实施例的构成要素彼此进行适当组合也可。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终端及移动通信***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说明***的整体构成。图1是表示基站3和自身站的移动通信终端(以下称为通信终端)及其他站的通信终端的位置关系的图。在此,以使用了根据通信终端的接收状态来控制数据通信速度的通信方式(例如,CDMA20001xEV-DO方式)的移动通信***为例,在以下的说明中,设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与基站3之间夹设建筑物等障碍物而处于低接收品质的通信状态,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与基站3间处于高接收品质的通信状态,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通信终端1、2使用无线LAN的通信方式之一的对等模式(ad hoc mode),具有不介由接入点(accesspoint)而通信终端彼此可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功能。 
此外,图1中通信终端仅示例了两个,但不限定于此,三个以上也可。 
在此,对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进行定义。 
自身站及其他站是表示通信终端所处状态的理论上的名称,所谓自身站是指处于相对低接收品质状态的通信终端,所谓其他站是指处于相对高接收品质状态的通信终端。原则上,自身站是对于其他站委托下行通信信息的中继的通信终端,其他站是接收来自自身站的中继委托而将来自基站3的下行通信信息中继后向自身站发送的通信终端。因而,自身站需要至少具备用于对其他站委托中继的中继委托机构,其他站需要至少具备用于执行相对自身站的下行通信信息的中继的中继执行机构。图1所示的示例中,通信终端2为其他站,通信终端1为自身站,但在两个通信终端1、2具备中继委托机构和中继执行机构双方,建筑物等障碍物不是位于基站3和通信终端1之间,而是位于基站3和通信终端2之间时,也有通信终端2为自身站,通信终端1为其他站的情况。所谓接收状态是指来自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接收信号的品质(载干比CIR)。所谓通信速度是指通信终端 根据载干比CIR所求得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DRC)。所谓通信信息是指业务量数据(traffic data)。所谓发送请求包括自身站的识别信息(MAC地址)和其他站的通信速度,自身站经由其他站向基站请求发送下行的通信信息。 
接着,参照图2对图1所示的通信终端1及基站3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通信终端2的构成由于与通信终端1相同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终端1及基站3的构成的框图。图2中,面向基站收发部12是通过控制部21的控制来执行通信终端1对于基站的收发处理的电路,该面向基站收发部12与天线10连接。此外,面向基站收发部12为本发明的第四、第十方式中记载的“通信机构”所对应的构成。并且,无线LAN收发部13是通过控制部21的控制来执行对于其他站(在此通信终端2)的基于无线LAN的收发处理的电路,该无线LAN收发部13与天线11连接。此外,无线LAN收发部13为本发明的第四、第十方式中记载的“其他的通信机构”所对应的构成。 
控制部21对面向基站发送部12、画面显示部17、操作键18及音频处理部14进行控制,不仅进行音频通信中的呼叫处理、电子邮件等的收发处理,并且对无线LAN收发部13的与其他站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处理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21作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主要功能部,由接收品质测定部22、通信速度算出部23、通信速度信息交换部24、通信终端选择部25等构成。此外,控制部21为本发明的第四、第十方式中记载的“控制机构”所对应的构成。 
接收品质测定部22接收来自基站3的下行导频信号并且进行用于测定接收品质(CIR)的处理。通信速度算出部23进行根据所获得的接收品质(CIR)算出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DRC)的处理。另外,通信速度信息交换部24执行将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的信息在通信终端间通过无线LAN进行信息交换的处理。通信终端选择部25,当存在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比自身站高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的情况下,执行对用于委托中继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进行选择的处理。 
音频处理部14是执行音频信号的编码·解码处理的电路,与扬声器15及话筒16连接。存储部20中不仅存储有控制部21执行的程序等,并 且保存所接收的数据。 
在通信终端1的构成中,接收品质测定部22测定自身站的接收状态,通信速度算出部23算出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此外,通信速度算出部23为本发明的第四、第十方式中记载的“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所对应的构成。另外,通信速度信息交换部24,当可对面向其他站的通信信息而不是以自身站为目标的通信信息进行中继的情况下,将自身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向可直接通信的周围的通信终端通知,否则,从周围的通信终端对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的信息进行接收。通信终端选择部25对自身站的可接收下行通信速度和其他站的通信终端的可接收下行通信速度进行比较,决定具有最高可接收下行通信速度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其中,如图1、2所示,当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仅为一台时,仅通过对自身站和其他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进行比较,仅判定其他站的可接收下行通信速度一方是否较大。此外,通信终端选择部25为本发明的第四、第十方式中记载的“通信速度比较机构”所对应的构成。 
基站3的控制部由调度台31、自身站其他站识别发送部32、通信量补正部33等构成。调度台31基于部分公平的调度算法等的“相对于过去的通信量的(在规定时间或规定算法下所求得的)平均的发送请求量(或请求速度)”,执行用于对下行业务量数据(通信信息)的发送顺序及发送量等进行决定的处理。自身站其他站识别发送部32执行以下处理,即从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接收包含自身站的识别信息的发送请求,并从该报头(head)信息中参照委托了中继的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的识别信息,且介由进行了中继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向委托了中继的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发送下行业务量数据(通信信息)。 
通信量补正部33,在算出对各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时,将向进行了中继的通信终端(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下行业务量数据的通信量,处理为向委托了中继的通信终端(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所发送的下行业务量数据的通信量。具体而言,通信量补正部33执行:从实施了中继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的过去的通信量中减去上述通信量(实施了中继的通信量),并对委托了中继的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的过去的通信量加上上述通信量(其他站所中继的通信量)的处理。 
图3是表示各局间的通信动作的图,以下参照图3对两个通信终端1、2及基站3间的通信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在以下的假设下进行说明,即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处于需要从基站3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的状态,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位于基站3的通信区内,但通信终端2自身处于不需要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的状态。 
首先,通信终端1接收来自基站3的下行导频信号,并对接收状态进行测定,且算出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步骤S1)。另外,通信终端2也接收来自基站3的下行导频信号,并对接收状态进行测定,且算出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2(步骤S2)。于是,通信终端1和通信终端2在原则上相互交换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r2的信息,但是这里由于通信终端1不是可中继的状态,所以不向通信终端2发送自身站的下行通信速度r1,而仅从通信终端2接收其他站的下行通信速度r2(步骤S3)。在通信终端1中判定为“r1<r2”时,从通信终端1向通信终端2进行包括通信终端1的MAC地址(识别信息)的中继委托(步骤S4)。在此,所谓MAC地址是在EV-DO方式中用于识别与基站3进行通信的各通信终端的地址(代码)。通信终端2在接受了来自通信终端1的中继委托时,向基站3发送添加了MAC地址(中继信息)的下行业务量请求(发送请求)(步骤S5)。基站3向通信终端2发送“面向基站1的下行业务量数据”(步骤S6)。接受其后,通信终端2通过无线LAN中继从基站3接收的“面向通信终端1的下行业务量数据”并向通信终端1发送(步骤S7)。 
此外,在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处于可中继的状态下进行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的发送,这是因为,为了使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不委托中继。尤其,即使在存在与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可直接通信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的情况下,当可中继的通信终端不存在时,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也与基站3直接通信。 
这样,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即通信终端中,将可直接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多个通信终端中的最佳接收状态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下行通信速度,而使用户的便利性提高。并且,从基站3的角度来看,可改善整体的总吞吐量(扇区(sector)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接着,参照图4对通信终端1的内部处理动作的详细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通信终端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所示的流程图表示通信终端1具备中继委托机构和中继执行机构双方时的处理动作。 
首先,最初在通信终端1中开始时隙n的处理(步骤S11)。在通信终端1中,通过来自基站3的下行导频信号对接收状态进行测定(步骤S12),并且计算出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步骤S13)。 
接着,通信终端1对是否存在通过无线LAN可直接通信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进行判定(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当判定为通过无线LAN可直接通信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不存在时,向基站3发送包括自身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信息的信息,并且请求下行业务量数据(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步骤S22)。于是,在分配有下行业务量数据时,从基站3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步骤S23、S24),在未分配下行业务量数据时,返回最初的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中,当判定为存在通过无线LAN可直接通信的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时,对通信终端1(自身站)是否可中继进行判定(步骤S15)。在步骤S15中,当判定为自身站不可中继时,转移至步骤S16,对是否存在可中继的通信终端2进行判定,当没有可中继的通信终端2时,转移至步骤S22,通过自身站进行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的处理。在步骤S16中,当判定为存在可中继的通信终端2时,在无线LAN上从可中继的通信终端2对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进行接收(步骤S17)。 
然后,通信终端1对自身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和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2进行比较(步骤S18),当“自身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其他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2”时,转移至步骤S22,通过自身站进行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的处理。在步骤S18中,当“自身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其他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2”时,向在无线LAN上最大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n为最大的通信终端(在此为通信终端2)委托中继(步骤S19)。于是,当在无线LAN上具有下行业务量数据时,在无线LAN上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步骤S20、S2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当判定为自身站可中继时,转移至步骤 S25。将在无线LAN上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向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发送。然后,对是否存在来自其他站的通信终端n(中继委托的其他站)的中继委托进行判定(步骤S26),当没有中继委托时,转移至步骤S22。当存在中继委托时,将包括通信终端n的识别信息即MAC地址的中继信息进行添加后,将自身站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r1向基站3发送(步骤S27)。 
然后,通信终端1对是否分配有下行业务量数据进行判定(步骤S28),当分配有下行业务量数据时,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步骤S29),并将所接收的下行业务量数据在无线LAN上发送至通信终端n(步骤S30)。另外,在步骤S28中,当判定为没有分配下行业务量数据时,返回最初的步骤S11。 
通过以上的处理动作,能够将可直接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多个通信终端中的下行通信速度最大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来进行通信,而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并且,从基站3来看,可改善整体的总吞吐量,提高无线设备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通信终端1向通信终端2委托中继时,通信终端1利用无线LAN向通信终端2委托发给自身站的下行业务量数据的中继,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根据该委托将针对基站3的其他站(通信终端2自身)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通信终端(自身站)的识别信息(MAC地址)作为报头信息包含且添加后向基站3进行发送请求。 
图5是添加了MAC地址的扩展DRC帧的示例的图。作为报头信息包括用于请求中继的通信终端1的MAC地址(6比特),从通信终端2向基站3在上行业务量数据信道上,对DRC子信道扩展DRC符号的4比特并加以发送。并且,将DRC子信道的一部分删除(puncturing)而承载MAC地址信息。另外,也可以使用将导频子信道的一部分删除(puncturing)而承载MAC地址信息等的方法。 
并且,基站3在基于调度向通信终端送出下行业务量数据的情况下,以向通信终端请求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向通信终端送出下行业务量数据。此时,在下行业务量数据中添加用于表示发给通信终端的报头也可,由于通信终端知道接收的下行业务量数据所对应的下行数据请求是通信 终端的请求,所以也可通过不添加报头而避免业务量数据的开销(overhead)的增加。 
各通信终端利用无线LAN将从基站3接收的下行业务量数据向通信终端送出,通信终端能够在无线LAN上接收下行业务量数据。此时,基站3进行调度,调度基于以下说明的基于部分公平算法来进行。 
针对与基站3通信的全部的通信终端,基站3存储当前的分配通信速度的平均Ri(n),以规定的发送定时(每隔1/600秒)进行更新。 
Ri(n)=(1-1/tc)×Ri(n-1)+1/tc×ri(n-1) 
其中, 
Ri(n):对于通信终端i的时隙n中的平均数据通信速度, 
ri(n):对于通信终端i的时隙n中的传输数据通信速度,当对于通信终端的下行业务量没有被分配时为0, 
tc(i):时间常数, 
基站3求得通信终端i在时刻n的以下的评价函数。 
Fi(n)=DRCi(n)/Ri(n) 
DRCi(n):通信终端i的时隙n中的请求数据通信速度,通信终端所求得的向基站发送的可接收的下行通信速度。 
基站3以各发送定时(每隔1/600秒)评价各通信终端的Fi(n),向Fi(n)最大的通信终端分配下行业务量数据。 
在上述评价公式计算过程中,当通信终端i(通信终端1)与基站3进行直接通信时将ri(n)设为实际所传输的通信速度,但在通信终端i以通信终端j(通信终端2)为中继站进行通信、且来自基站3的下行业务量实际上分配给通信终端j时,(若为现有技术则ri(n)=0、rj(n)为实际所传输的通信速度)将rj(n)=O、ri(n)设为向通信终端j实际所传输的通信速度。 
或者,设ri(n)=O、rj(n)为向通信终端j实际所传输的通信速度,设为: 
Ri(n)=(1-1/tc)×Ri(n-1)+1/tc×rj(n-1); 
Rj(n)=(1-1/tc)×Rj(n-1)+1/tc×rj(n-1)。 
并且,在Ri(n)的计算中加上如下的补正。 
在n-1的时刻通信终端i以通信终端j为中继站与基站进行通信,从基站3向通信终端j分配了下行业务量时, 
Ri(n)=(1-1/tc)×Ri(n-1)+1/tc×rj(n-1)×(1+c); 
Rj(n)=(1-1/tc)×Rj(n-1)+1/tc×rj(n-1)×(-c), 
其中,c为补正系数,设为大约0.1~0.5。 
也就是,通过通信终端j中继所获得的通信终端i的平均数据速度增加补正系数c倍,通信终端2的平均数据速度减少c倍,由此在以后的评价函数计算中通信终端2的一方变得比通信终端1有利。同样的补正计算也可能为对评价函数进行偏置(offset)(减少通信终端i的Fi(n),增加通信终端j的Fj(n))等的方法。 
通过以上说明的调度方法,用于进行中继的通信终端在调度上不受到不利的处理,并且能够导入在调度上对耗电等损失进行补偿的构造。 
此外,委托下行通信信息(业务量数据)的中继的通信终端(图1中为自身站的通信终端1),也可以不一定要具备用于对周围的通信终端执行下行通信信息(业务量数据)的中继的中继执行机构。另外,执行下行通信信息(业务量数据)的中继的通信终端(图1中为其他站的通信终端2),也可以不一定要具备用于对周围的通信终端委托下行通信信息(业务量数据)的中继的中继委托机构。尤其,在如汽车电话那样发送功率及电源的容量充分大时,由于即使对周围的通信终端中继下行通信信息(业务量数据),在耗电方面上问题也较少,所以如果将汽车电话看作可移动的中继站来利用,则不用设置新的基站,就可实现高品质的信息通信。 
以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通信终端(移动通信终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该通信终端也包括移动电话机、移动终端、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中,将可直接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多个通信终端中的最佳接收状态的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站,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下行通信速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并且,可起到用于中继的通信终端在调度上不会受到不利的处理的效果。为此,本发明在移动通信***及通信终端等上有用。 

Claims (10)

1.一种通信终端,在自身站和其他站之间相互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基于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向基站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终端具备:
通信机构,用于在与上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
其他通信机构,用于与其他站间进行无线通信;和
中继委托机构,用于取得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在上述其他站和上述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当所取得的上述其他站的通信速度大于在通信速度算出机构中算出的自身站的通信速度时,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向上述其他站委托用于将发给自身站的信息从上述基站向上述其他站发送的对上述基站的发送请求,
在通过上述中继委托机构进行了上述委托的情况下,由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取得从上述基站向上述其他站发送的发给自身站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委托机构通过向上述其他站发送用于由上述基站识别自身站和其他站中的哪一个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由此进行上述委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信终端还具备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在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从上述其他站取得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时,进行控制以使通过上述通信机构进行的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停止。
4.一种通信终端,在自身站和其他站之间相互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基于自身站的通信速度向基站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终端具备:
通信机构,用于与上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其他通信机构,用于在与其他站间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和
中继执行机构,当介由上述其他通信机构由上述其他站被委托了用于将发给上述其他站的信息从上述基站向自身站发送的对该基站的发送请求时,对上述基站进行上述请求,并且将基于该请求从上述基站向自身站发送的发给上述其他站的通信信息,介由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向上述其他站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执行机构,在不具有发给该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时,将通过上述通信速度算出机构算出的该自身站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介由上述通信机构向上述其他站发送。
6.一种移动通信***,具备:相互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一通信终端及第二通信终端;和基于该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由该通信终端被请求发送下行通信信息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通信终端具备:
通信机构,用于与上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和
中继委托机构,用于取得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在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和上述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当所取得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大于在通信速度算出机构中所算出的自身站的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时,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委托用于将发给上述自身站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从上述基站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对上述基站的发送请求,
上述中继委托机构,通过将用于由上述基站识别上述第一通信终端和第二通信终端中的哪一个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由此进行上述委托,
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具备中继执行机构,该中继执行机构在由上述第一通信终端进行了上述委托时,对上述基站进行上述请求,
上述基站具备自身站其他站识别发送机构,其基于通过来自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上述请求取得的、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上述识别信息,将发给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向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
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上述中继执行机构,在从上述基站接收了发给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时,将发给该第一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向该第一通信终端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通信终端还具备通信速度机构,根据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中的接收状态,算出与上述基站的上述无线通信中的通信速度,
上述中继执行机构,其在不具有发给该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的情况下,将通过上述通信速度算出机构所算出的该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速度相关的信息向发送到上述第一通信终端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具备:
调度机构,基于针对上述第一及第二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的上述通信速度,决定对于上述第一及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信息的发送顺序及发送量;和
通信量补正机构,在算出上述第一及第二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之际,将向进行了中继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上述通信信息,处理为向委托了中继的上述第一通信终端所发送的通信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信量补正机构,关于向进行了中继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上述通信信息,将其相应的通信量从进行了中继的上述第二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中减去,并且加到委托了中继的上述第一通信终端的过去的通信量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通信终端还具备: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在通过上述其他通信机构从上述第二通信终端取得发给自身站的通信信息时,进行控制以使通过上述通信机构所进行的与上述基站的无线通信停止。
CN2005800424084A 2004-12-13 2005-12-13 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16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60055/2004 2004-12-13
JP2004360055 2004-12-13
PCT/JP2005/022880 WO2006064804A1 (ja) 2004-12-13 2005-12-13 通信端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1672A CN101341672A (zh) 2009-01-07
CN101341672B true CN101341672B (zh) 2011-06-01

Family

ID=3658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4240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1672B (zh) 2004-12-13 2005-12-13 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90311B2 (zh)
JP (1) JP4791378B2 (zh)
KR (1) KR20070086773A (zh)
CN (1) CN101341672B (zh)
WO (1) WO20060648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2846B2 (ja) * 2004-03-11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中継方法
US8223625B2 (en) * 2006-08-23 2012-07-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quisition in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EP2061267A4 (en) * 2006-09-06 2011-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DERESE CONTROL DEVICE,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JP4862674B2 (ja) * 2007-01-31 2012-01-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251191B2 (ja) * 2008-03-19 2013-07-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281312B2 (ja) * 2008-04-25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520570B2 (en) * 2008-06-17 2013-08-27 Nintendo Co., Ltd.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JP4334602B1 (ja) * 2008-06-17 2009-09-30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WO2011083587A1 (en) * 2010-01-08 2011-07-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9094807B2 (en) * 2012-05-23 2015-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centivized cooperative system for accessing radio access networks
WO2015103728A1 (zh) * 2014-01-07 2015-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协作通信方法、装置及***
JP6372091B2 (ja) * 2014-02-13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064212B2 (en) * 2015-05-14 2018-08-28 Blackberry Limited Transmitting a scheduling request for a device-to-device transmission
US9942917B2 (en) 2015-05-14 2018-04-10 Blackberry Limited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a device-to-device transmission
EP3893531B1 (en) * 2016-08-31 2023-01-18 KDDI Corporation Data management apparatus, data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9947221B1 (en) * 2017-02-12 2018-04-17 Robert Mazzola Systems and methods of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JP7091284B2 (ja) * 2019-06-05 2022-06-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8210A (ja) * 2003-02-17 2004-09-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547862A (zh) * 2002-05-27 2004-11-17 ��ʽ����Ntt����Ħ 移动通信***、发送站、接收站、中继站、通信路径决定方法和通信路径决定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1469B2 (ja) 2000-12-04 2006-01-05 Kddi株式会社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JP4580547B2 (ja) 2000-12-27 2010-11-1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中継方式
TWI289999B (en) * 2001-06-08 2007-11-11 Benq Corp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relay signa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3055246A1 (en) * 2001-12-21 2003-07-03 Hitachi,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ing mobile station with relay-function and method for rewarding relay activities of mobile station
JP2003309512A (ja) 2002-04-16 2003-10-31 Denso Corp 無線通信端末
US6763014B2 (en) * 2002-09-24 2004-07-13 Harris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node object beacon framework (ICBF) with temporal transition network protocol (TTNP)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KR20050013023A (ko) * 2003-07-26 2005-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근거리 통신망에서 고속 프레임의 전송 방법
US7813695B2 (en) * 2005-05-06 2010-10-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obile assisted relay selec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7862A (zh) * 2002-05-27 2004-11-17 ��ʽ����Ntt����Ħ 移动通信***、发送站、接收站、中继站、通信路径决定方法和通信路径决定程序
JP2004248210A (ja) * 2003-02-17 2004-09-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91378B2 (ja) 2011-10-12
US8090311B2 (en) 2012-01-03
WO2006064804A1 (ja) 2006-06-22
JPWO2006064804A1 (ja) 2008-06-12
US20100056161A1 (en) 2010-03-04
KR20070086773A (ko) 2007-08-27
CN101341672A (zh) 2009-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1672B (zh) 通信终端及具备该通信终端的移动通信***
US8494512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4727371B2 (ja) 通信端末、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484044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セル間干渉を制御するための上りリンクリソース割り当て
CN102835166B (zh) 用于在无线装置上选择无线电及将应用程序映射到无线电的方法及设备
JP4223039B2 (ja) 基地局装置
US1002159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for D2D communications
KR20090035047A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US7899459B2 (en) Call admission control device and call ad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7623489B2 (en) Packet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packet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JP4699887B2 (ja) 呼受付制御装置、呼受付制御方法
JP2005027306A (ja) 無線パケット・データ・システムでスケジューラ性能を改善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8003546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MXPA05005194A (es) Conformacion de tasa de comunicaciones inalambricas.
JP4693879B2 (ja) 基地局装置
WO2006085353A1 (ja) セルラー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スロット割り当て方法及び同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基地局
US8737287B2 (en)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Bazzi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ofter vertical handovers in multiuse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JP431869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4726068B2 (ja) パケット送信制御装置、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
JP2007150911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無線基地局
CN108513334B (zh) 一种应用于认知混合双工网络的中继选择方法
Hallam-Baker Challenges of the Evolving 3G Technology.
KR20150007232A (ko) Lte d2d 통신에서의 디스커버리 송출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Termination date: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