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9498B -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9498B
CN101299498B CN2008100056213A CN200810005621A CN101299498B CN 101299498 B CN101299498 B CN 101299498B CN 2008100056213 A CN2008100056213 A CN 2008100056213A CN 200810005621 A CN200810005621 A CN 200810005621A CN 101299498 B CN101299498 B CN 1012994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onding part
copulational protuberance
lower wall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56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9498A (zh
Inventor
相原哲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99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9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9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94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5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exchangeable elements on case or base
    • H01R13/6456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exchangeable elements on case or base comprising keying elemen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其目的是提供能够进一步变薄的板连接器。在两连接器(10,20)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下部容纳凹槽(27S)的壁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28)***到设置在下部加强肋(17S)上的接合突起(18)下面,并且这些接合突起(28)可保持从下面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于是,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则接合突起(28)接触可接合部分(18),并且该力由下部加强肋(17S)承受。换句话说,由于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13)的上壁(13U)承受,而且也由下壁(13S)承受,所以与该力仅由上壁(13U)承受的情况相比,上壁(13U)可制作得更薄。结果,板连接器(C1)可进一步变薄。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待安装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上的连接器,尤其涉及设置有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一个连接器和可与该一个连接器连接的另一连接器的板连接器,还涉及其组装或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5-166492公开了一种常规板连接器,它设置有包括管状插座并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一个连接器,和可安装到该插座中的另一连接器。通过将另一连接器安装到固定在电路板上的该一个连接器的插座中,从而使两连接器正确连接。 
存在向上的力作用于该连接器上的情况,例如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另一连接器拉出的电线弯曲并拉向上(远离电路板的方向)时。这样,在如上所述的构造中,该另一连接器与插座的上壁接触,以使得仅由插座的上壁承载该向上的力。于是,为了避免折断和其他意外情况,上壁需要具有特定的强度。 
另一方面,需要最大化地使插座变薄,以实现电路板的变薄。然而,即使鉴于上述情况采取如在上壁上形成加强肋之类的措施,该上壁也无法变得非常薄,因此希望更加精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作出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允许连接器进一步变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待安装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上的连接器, 尤其是板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插座并可安装至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上,及 
可至少部分安装到该插座中的第二连接器, 
其中: 
该插座面对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的下壁形成有至少一个加强肋,该加强肋沿着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并适合于加强下壁, 
该第二连接器的设置成面对该插座的下壁的下表面沿着连接方向凹陷,以形成至少一个容纳凹槽,当两连接器连接时,该至少一个容纳凹槽能够至少部分容纳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加强肋, 
该加强肋包括可接合部分,该可接合部分在从下壁向内间隔特定距离的位置处突出成面对下壁,及 
从容纳凹槽的壁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通过至少部分***到可接合部分和下壁之间,该接合突起可保持与可接合部分接触。 
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容纳凹槽的壁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至少部分***到可接合部分和下壁之间,尤其是在设置在加强肋上的可接合部分下面,并可保持从下壁的侧面(尤其是从下面)与可接合部分接触。于是,如果力作用在远离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的第二连接器上,则该接合突起与可接合部分接触,并且该力由加强肋承受。换句话说,由于作用在第二连接器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的上壁承受,而且也由下壁承受,所以与该力只作用在上壁上的情况相比,上壁可以制作得更薄。 
所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为电路板。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位于插座的面对下壁的上壁和面对该上壁的第二连接器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间隙设置成等于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之间的垂直间隙。 
如果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力作用在远离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的第二连接器上,则接合突起与可接合部分接触,同时第二连接器与插座的上壁接触。也就是说,(向上的)力同时由上壁和下壁承受。因此,不会发生该向上的力仅由插座的上壁和下壁中的一个承受的情况,并且假设这种情况甚至可能临时发生,也不需要确定两壁的厚度。因此,该上壁和下壁可以制作得更薄,以可靠地促进连接器的变薄。 
优选地,该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相对于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突出。优选地,该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相对于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垂直突出。 
更为优选地,该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形成在加强肋和容纳凹槽的整个长度上。 
由于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相对于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突出、优选相对于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垂直突出,并且加强肋和/或容纳凹槽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形成在整个长度上,所以作用在第二连接器上的(向上的)力受到承受,同时沿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分布在加强肋上。换句话说,由于该(向上的)力由下壁承受,同时分布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所以与该力集中在特定部分上的情况相比,下壁可以制作得更薄。 
更为优选地,该可接合部分的可接合表面面对着接合突起朝着可接合部分的突出末端倾斜靠近下壁。 
由于该可接合部分的可接合表面面对着接合突起朝着可接合部分的突出末端倾斜靠近下壁,所以该可接合表面不可能与和可接合表面保持接触的接合突起横向脱离接合,并可可靠地保持(向上的)力由下壁承受的状态。 
更优选地,该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指向可接合部分的可接合表面。 
由于该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指向可接合表面,所以如果较大的(向上的)力作用在远离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的第二连接器上,则接合突起与可接合表面接触,同时其突出末端咬入到可接合表面中或与之接合,或者至少部分将其穿透。因此,接合突起和可接合部分不可能彼此脱离接合,并且更加可靠地保持该(向上的)力由下壁承受的状态。 
更优选地,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可接合部分设置在加强肋的前端上或其附近,及 
在与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接合突起设置在容纳凹槽的后端处或其附近。 
由于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可接合部分设置在加强肋的前端处或其附近,并且在于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接合突起设置在容纳凹槽的后端处或其附近,所以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在加强肋容纳在容纳凹槽中的最终阶段或其附近接合,即两连接器的连接操作的最终阶段。因此,从两连接器的连接操作的最初阶段到最终阶段,不存在由于接合突起和可接合部分的接触而增大阻力的可能性。结果,将连接两连接器所需要的力抑制到和既不设置接合突起也不设置可接合部分的情况中大致相同的水平。 
最为优选地,至少一个导向表面形成在接合突起处,优选形成在该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的下边缘处,该导向表面在与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倾斜成朝前减小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的垂直厚度。 
该导向表面沿连接方向倾斜成朝前减小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的垂直厚度,且该导向表面形成在该接合突起的前端的下边缘处。于是,接合突起的前端不可能由下壁捕获,并且两连接器可顺利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板连接器,包括: 
一个连接器,它包括插座并可安装在电路板上,及 
可安装到该插座中的另一连接器, 
其中: 
该插座面对电路板的下壁形成有加强肋,该加强肋沿着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并适合于加强下壁, 
该另一连接器面对该插座的下壁的下表面沿着连接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凹槽,当两连接器连接时,该容纳凹槽能够容纳加强肋, 
该加强肋包括可接合部分,该可接合部分在从下壁向上间隔特定距离的位置处突出成面对下壁,及 
接合突起从容纳凹槽的壁表面突出,该接合突起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到可接合部分的下面可保持从下面与可接合部分接触。 
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容纳凹槽的壁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到设置在加强肋上的可接合部分下面,并可保持从下面与可接合部分接触。于是,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另一连接器上,则接合突起与可接合部分接触,并且该力由加强肋承受。换句话说,由于作用在另一连接器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的上壁承受,还由下壁承受,所以与该力只作用在上壁上的情况相比,上壁可以制作得更薄。结果,该板连接器可以制作得更薄。 
优选地,在板连接器中,位于插座的面对下壁的上壁和面对该上壁的另一连接器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间隙设置成等于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之间的垂直间隙。 
在两连接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另一连接器上,则接合突起接触可接合部分,同时另一连接器接触插座的上壁。也就是说,向上的力同时由上壁和下壁承受。因此,不会发生向上的力只由插座的上壁或下壁中的一个承受的情况,并且假设这种情况甚 至可能临时发生,也不需要确定两壁的厚度。因此,上壁和下壁可以制作得更薄,以可靠地促进板连接器的变薄。 
更为优选地,在板连接器中,该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相对于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横向突出,并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形成在加强肋和容纳凹槽的整个长度上。 
由于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相对于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横向突出,并且加强肋和容纳凹槽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形成在整个长度上,所以作用在另一连接器上的向上的力受到承受,同时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分布在加强肋上。换句话说,由于该向上的力由下壁承受同时分布在两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所以与该力集中在特定部分上的情况相比,下壁可以制作得更薄。 
更优选地,在板连接器中,可接合部分的可接合表面面对着接合突起朝着可接合部分的突出末端倾斜靠近下壁。 
由于可接合部分的可接合表面朝着可接合部分的突出末端倾斜靠近下壁,所以可接合表面不可能与和可接合表面保持接触的接合突起横向脱离接合,并且可以可靠地保持向上的力由下壁承受的状态。 
更为优选地,在板连接器中,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指向可接合表面。 
由于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指向可接合表面,所以如果较大的向上的力作用在另一连接器上,则接合突起与可接合表面接触,同时其突出末端咬入到可接合表面中。因此,接合突起和可接合部分不可能彼此脱离接合,并且可以更加可靠地保持向上的力由下壁承受的状态。 
更优选地,在板连接器中: 
在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可接合部分设置在加强肋的前端上,及 
在与该一个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接合突起设置在容纳凹槽的后端处。 
由于在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该可接合部分设置在加强肋的前端处,并且在与该一个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接合突起设置在容纳凹槽的后端处,所以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在加强肋容纳在容纳凹槽中的最终阶段接合,即两连接器的连接操作的最终阶段。因此,从两连接器的连接操作的最初阶段到最终阶段,不存在因接合突起和可接合部分的接触而增大阻力的可能性。结果,将连接两连接器所需要的力抑制到和既不设置接合突起也不设置可接合部分的情况中大致相同的水平。 
最为优选地,在板连接器中,导向表面形成在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的下边缘处,该导向表面倾斜成在与该一个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朝前减小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的垂直厚度。 
该导向表面形成在接合突起的前末端的下边缘处,该导向表面倾斜成在与该一个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朝前减小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的垂直厚度。于是,该接合突起的前端不可能由下壁捕获,并且两连接器可顺利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组装或安装尤其是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包括插座的第一连接器安装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上,及 
将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安装到该插座中, 
其中在安装步骤中: 
在正确连接两连接器的情况下,通过至少部分***到可接合部分和下壁之间,该第二连接器的至少一个容纳凹槽的至少一个接合突起保持与至少一个加强肋的可接合部分接触,其中该至少一个加强肋设置在所述插座的下壁上,并适合于加强该下壁,所述下壁面对沿着所述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 
所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为电路板。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安装步骤中,位于插座的面对下壁的上壁和面对该上壁的第二连接器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间隙设置成等于可接合部分和接合突起之间的垂直间隙。 
附图说明
在读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也可组合到其它实施例中。 
附图1是第一实施例所述板连接器的剖视侧视图, 
附图2是阳性连接器的正视图, 
附图3是阴性连接器的正视图, 
附图4是示出两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剖视正视图, 
附图5是第二实施例所述板连接器的剖视侧视图, 
附图6是阳性连接器的正视图,及 
附图7是阴性连接器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C1,C2    板连接器 
K         电路板 
10,54    阳性连接器(一个连接器) 
13,55    插座 
13S,55S  下壁 
13U,55U  上壁 
17S,56S   下部加强肋(加强肋) 
18,51     可接合部分 
18A,59    可接合表面 
20,57     阴性连接器(另一连接器) 
21S        阴性连接器的下表面(另一连接器的下表面) 
21U,57A   阴性连接器的上表面(另一连接器的上表面) 
27S,53    下部容纳凹槽(容纳凹槽) 
28,52     接合突起 
29         接合突起的突出末端 
61         导向表面 
具体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下文中,参照附图1至4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板连接器C1(作为将连接或安装到如电路板之类的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上的优选连接器)设置有可安装在电路板K上或可安装至电路板K(作为优选的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的阳性连接器10(对应于优选的“一个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和沿着连接方向CD可与阳性连接器10连接的阴性连接器20(对应于优选的“另一连接器”或第二连接器)。在下面的描述中,两个连接器10、20的待连接侧在相应组成部分中称为前侧,并参照涉及垂直方向的附图1。 
该阳性连接器1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包括能够保持一个或多个阳性端子11的端子保持部分12;和插座13,并优选基本具有整体横向较长的形状(参见附图2),所述插座从端子保持部分12(优选其周边边缘)基本向前突出,并至少部分环绕该一个或多个阳性端子11。 
该阳性端子11优选在宽度方向WD上基本以并排方式设置在端子保持部分12中的一个或多个级处,优选设置在两个(上和下)级处。 通过将导电(优选是金属的)板冲压或切割成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形状并对该冲压或切割件进行弯曲、折叠、压印等,从而形成该阳性端子11,该阳性端子基本沿向前和向后方向穿透端子保持部分12,并优选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垂直或向下弯曲,以在从端子保持部分12向后间隔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距离的位置处优选具有基本L形。阳性端子11从端子保持部分12基本向前突出的部分可与保持在阴性连接器20中或保持在阴性连接器20处的阴性端子22电连接,而其从端子保持部分12向后延伸的部分使其远端或底端优选地至少部分插过或***到形成在电路板K中的通孔中,以与电路板K的导电通路(未示出)连接。 
插座13优选由上壁和下壁13U、13S及左壁和右壁13L、13R形成横向较长且具有开放前端的矩形管,并且阴性连接器20可基本从前面至少部分安装或***到其中。一个或多个、优选是一对安装部分14从该插座13的横向壁(例如左壁和/或右壁13L、13R)突出,并且优选通过将两个安装部分14拧到或铆到电路板K上,从而使得阳性连接器10固定到如电路板K之类的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上。 
可与阴性连接器20的锁定臂26接合的锁定突起15在插座13的横向壁(优选为上壁)13U的中间位置(优选在基本宽度中央位置处)处向下(向插座13的内部)突出。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优选是一对导向部分16在锁定突起15的相对侧的其中一个或两个处基本向内突出或垂下,并且锁定臂26接合该一个或多个导向部分16,优选至少部分安装或***到两导向部分16之间,从而对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操作进行导向。 
插座13的壁(例如,上壁和下壁13U、13S)的部分制作得比用于较短高度的其他壁(例如,左壁和右壁13L、13R)更薄(以使板连接器C1变薄)。这些上壁和下壁13L、13R整体地或单一地形成有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CD)上延伸的一 个或多个、优选是数个上部加强肋17U和/或一个或多个、优选是数个下部加强肋17S,以得到加强。 
优选地,总共三个上部加强肋17U从上壁13U(或者与电路板K距离最远的壁)垂下(或者基本向插座13内部突出)。特别地,一个上部加强肋17U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使得位于锁定突起15右侧(附图2中的左侧)的上壁13U的部分基本对半分开,并且两个上部加强肋17U设置在位于锁定突起15的左侧(附图2中的右侧)的上壁13U的部分处。换句话说,上部加强肋17U的分布优选为相对于横向宽度方向WD(与连接方向C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与之垂直的方向)整体不对称。所有上部加强肋17U都优选具有同样的形状和/或尺寸,并设置在相邻阳性端子11之间的位置处,并且其底端位置达到设置在上部级处的阳性端子11的高度,以将相邻阳性端子11分隔开。 
另一方面,总共四个下部加强肋17S从底壁13S(与电路板K相邻的壁)竖立(基本向插座13内部突出)。两对下部加强肋17S设置在相对于插座13的宽度中心位置横向对称的位置处。特别地,设置在相对宽度端部处的下部加强肋17S处于插座13的左壁和右壁13L、13R附近的位置处,并且其余两个下部加强肋17S优选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从而将位于相对端部处的下部加强肋17S之间的下壁13S的部分三等分。这些下部加强肋17S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从而在宽度方向WD上从上部加强肋17U移位或偏移。所有下部加强肋17S具有同样的形状和尺寸,并与上部加强肋17U类似,设置在相邻阳性端子11之间,并且其上端位置达到设置在下部级处的阳性端子11的高度,以分隔相邻阳性端子11。应当注意的是,下部加强肋17S的形状在后面详细描述。 
可与该阳性连接器10连接的阴性连接器20包括外壳21,该外壳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优选呈整体横向较长的块的形式(参见附图3)。 一个或多个、优选是数个空腔23优选在宽度方向WD上基本并排设置在一个或多个级处、优选设置在该外壳21中的两个(上和下)级处,与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阴性端子22可从***侧、优选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到该空腔中。通过由形成在空腔23的环绕壁上的锁定部分24和/或安装到外壳21中或安装至外壳21的保持器(优选双重)锁定,从而使得至少部分***到空腔23中的阴性端子22受到保持(参见附图1)。 
可在与连接方向CD交叉的方向上(优选基本向上和向下)弹性变形的锁定臂26设置在外壳21的上表面21U的中间位置(优选基本是宽度中央位置)处,并且从该锁定臂26(优选基本是其上表面)突出的锁定突起26A与设置在插座13上的锁定突起15弹性接合,从而两连接器10、20被单独保持。 
外壳21的上表面21(基本面对插座13的上壁13U的表面)和外壳21的下表面(基本面对插座13的下壁13S的表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上和/或下)容纳凹槽27U、27S,该容纳凹槽能够在连接两连接器10、20之后分别容纳(上和/或下)加强肋17U、17S。(上和下)容纳凹槽27U、27S形成在基本对应于阳性连接器10的(上和下)加强肋17U、17S的位置处,即形成在分隔相邻空腔23的壁部分中。这些上和下部容纳凹槽27U、27S优选是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CD)上延伸的凹口,并具有开放前侧。当从前面观察时,上和/或下部容纳凹槽27U、27S的形状与上部和/或下部加强肋17U、17S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或一致或者匹配,从而相应上部和/或下部加强肋17U、17S可至少部分***。下部容纳凹槽27S在后面详细描述。 
每个下部加强肋17S的上部或内部或远端部分(优选是基本上半部)都横向(附图2中向右)突出,或者相对于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与之垂直突出,从而当 从前面观察时,下部加强肋17S优选为基本L形。该突出部分起到可接合部分18的作用,该可接合部分在从下壁13S向上间隔预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距离的位置处横向突出。下部加强肋17S的下部或外部(优选基本是下半部)较小或者具有比其基本上部(优选是上半部)小可接合部分18的宽度的较小宽度,并且可接合部分18下面的部分起到凹陷部分19的作用,该凹陷部分凹陷量或者宽度减小量为可接合部分18的突出距离。 
该可接合部分18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形成在下部加强肋17S的至少部分长度、优选基本整个长度上。该可接合部分18基本面对下壁13S,同时与下壁13S保持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距离,并且其下表面起到可接合表面18A的作用,该可接合表面倾斜,以朝可接合部分18的突出末端靠近下壁13S(向下朝附图2中右侧倾斜)。 
另一方面,可***可接合部分18下面(即可***到凹陷部分19中)的接合突起28设置在每个下部容纳凹槽27S的侧壁表面(附图3中的壁表面)上。接合突起28从下部容纳凹槽27S的侧壁表面横向(附图3中向右)突出,或者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相对于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CD基本垂直突出,并且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CD)上形成在下部容纳凹槽27S的至少部分上,优选形成在基本整个长度上。当至少部分***到可接合部分18的下面(或与之相邻或在其外侧)时,接合突起28可保持从下面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 
接合突起28的突出末端29向上指向或向内指向(朝可接合表面18A)。接合突起28的上表面或远端表面28A(面对可接合表面18A的表面)优选具有与可接合表面18A相同的斜度。当两连接器10、20正确连接时,插座13的上壁13U和阴性连接器20的上表面21U之间的垂直间隙等于可接合部分18和接合突起28之间的垂直间隙。 
接下来,描述如上构造的第一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首先,阴性连接器20沿着连接方向CD与安装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如安装至电路板K)的阳性连接器10连接。在插座13的上部和下部加强肋17U、17S定向成可至少部分***到阴性连接器20的上部和下部容纳凹槽27U、27S中的情况下,阴性连接器20逐渐***到插座13中。这样,相应的上部加强肋17U的前端至少部分容纳到相对应的上容纳凹槽27U的前端中,和/或相应的下部加强肋17S的前端至少部分容纳到相对应的下部容纳凹槽27S的前端中。此时,设置在下部容纳凹槽27S中的接合突起28的前端优选至少部分***到下部加强肋17S的(在可接合部分18下面的)凹陷部分19中。 
随着阴性连接器20进一步***或推动,上部和下部加强肋17U、17S及上部和下部容纳凹槽27U、27S更加深入地接合。当两连接器10、20到达基本正确连接位置时,锁定臂26与锁定突起15接合,以不可分离地保持两连接器10、20。此时,上部和下部加强肋17U、17S及上部和下部容纳凹槽27U、27S沿向前和向后方向(连接方向CD)在至少部分长度、优选在基本整个长度上接合,并且所有的接合突起28沿向前和向后方向(连接方向CD)在至少部分上、优选基本整个长度上位于可接合部分18的下面或外侧,并可保持从下面或外侧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 
此时,阴性连接器20的上表面21U和插座13的上壁13U之间的垂直间隙优选等于可接合部分18的可接合表面18A与接合突起28的上表面28A之间的垂直间隙。 
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外壳21上,例如当向上拉动从阴性连接器20的外壳21向后抽出的电线W时,外壳21的后侧(拉出电线W的地方)向上移位。当该移位量等于外壳21的上表面21U和插座13的上壁13U之间的间隙量时,上表面21U基本与上壁13U接触,并且优 选同时地,接合突起28基本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参见附图4)。此处,如果拉动电线W的力较强,该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28与一个或多个相应的可接合部分18接合,同时可接合部分18的突出末端29接合,优选咬入或至少部分穿透可接合部分18。作用在可接合部分18上的向上的力由上壁13S经下部加强肋17S承受,即,作用在外壳21上的向上的力同时由插座13的上壁和下壁13U、13S承受。 
由于数个可接合部分18和数个接合突起28优选在板连接器C1的宽度方向WD上基本并排设置,所以即使向上的力不均衡地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的宽度方向WD上,数对可接合部分18和接合突起28的任意一个也被接合,从而防止力仅仅作用在插座13的上壁13U上。 
由于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13的上壁13U承受,而且也由下壁13S以此方式承受,所以与力仅作用在上壁13U上的情况相比,上壁13U可制作得更薄。结果,板连接器C1可更薄。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在两连接器10、20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下部容纳凹槽27S的壁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28至少部分***到下部加强肋17S的可接合部分18的下面,并可保持从下面基本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于是,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则接合突起28基本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以使该力由下部加强肋17S承受。换句话说,由于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13的上壁13U承受,而且也由下壁13S承受,所以与该力仅作用在上壁13U上的情况相比,上壁13U可制作得更薄。结果,板连接器C1可更薄。 
而且,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的向上的力同时由上壁和下壁13U、13S承受。因此,不会发生向上的力仅由插座13的上壁和下壁13U、13S中的一个承受的情况,并且假设这种情况甚至可能临时发生,也不 需要确定两个壁的厚度。因此,上壁和下壁13U、13S可制作得更薄,以可靠地促进板连接器C1的变薄。 
可接合部分18和接合突起28相对于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CD横向突出或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与之垂直突出,和/或下部加强肋17S和下部容纳凹槽27S在连接方向CD上形成在至少部分长度上,优选形成在超过一半长度上,最优选地是在两连接器10、20的连接方向CD上基本形成在整个长度上。于是,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的向上的力受到承受,同时在向前和向后方向(连接方向CD)上分布在下部加强肋17S上。换句话说,由于向上的力由下壁13S承受,同时分布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所以与该力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集中在下壁13S的特定部分上的情况相比,下壁13S可制作得更薄。 
而且,由于可接合部分18的可接合表面18A(面对接合突起28的表面)优选倾斜,以朝可接合部分18的突出末端靠近下壁13S,所以可接合表面18A不可能从与可接合表面18A保持接触的接合突起28横向脱离接合,并且可以可靠地保持向上的力由下壁13S承受的状态。 
另外,由于接合突起28的突出末端29优选向上指向(朝可接合表面18A),所以如果较大的向上的力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则接合突起28与可接合部分18接触,同时其突出末端接合,优选咬入或至少部分穿透可接合部分18。因此,接合突起28不可能从可接合部分18脱离接合,并且该向上的力由下壁13S可靠地承受,从而能够防止接合突起28和可接合部分18意外脱离接合并且向上的力仅作用在上壁13U上、从而使上壁13U折断的情况。 
因此,为了提供能够进一步变薄的板连接器,在两连接器10、20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下部容纳凹槽27S的壁表面突出的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28至少部分***到设置在一个或多个下部加强肋17S上的一 个或多个可接合部分18的下面,并且这些接合突起28可从下面保持为接触可接合部分18。于是,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则接合突起28基本接触可接合部分18,并且该力由下部加强肋17S承受。换句话说,由于作用在阴性连接器20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13的上壁13U承受,而且也由下壁13S承受,所以与该力仅作用在上壁13U上的情况相比,上壁13U可制作得更薄。结果,板连接器C1可进一步变薄。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5至7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板连接器C2。 
该实施例的板连接器C2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可接合部分51和接合突起52不设置在下部加强肋56S和下部容纳凹槽53的整个长度上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可接合部分51设置在下部加强肋56S的前端处和/或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52设置在下部容纳凹槽53的后端处。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或相同的构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不再重复描述。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的阳性连接器54(对应于优选的“一个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插座55的上壁55U和下壁55S变薄,并且上部和下部加强肋56U、56S设置用于加强(参见附图6)。 
如附图5中所示,每个下部加强肋56S的前端的上部都向前突出(在与阴性连接器57的连接方向CD上基本向前),并且该突出部分起到可接合部分51的作用,该可接合部分在从下壁55S向上或向内间隔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距离的位置处基本向前突出。位于该可接合部分51下面的部分起到凹陷部分58的作用,该凹陷部分优选地基本向后凹陷可接合部分51的突出距离。 
下部加强肋56S的可接合部分51形成在下部加强肋56S的至少部分、优选基本整个宽度上,并面对下壁55S,同时与下壁55S间隔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距离,并且其下表面起到可接合表面59的作用,该可接合表面优选是基本平行于下壁55S的基本平面。 
另一方面,可至少部分***到可接合部分51(即凹陷部分58)下面的接合突起52设置在下部加强肋53的后壁表面上。接合突起52从下部容纳凹槽53的后壁表面向前(在与阳性连接器54的连接方向CD上基本向前)突出。 
在两连接器54、57正确连接的情况下,***到可接合部分51下面的接合突起52可保持从下面与可接合部分51接触。而且,接合突起52的上表面52A(基本面对可接合表面59A的表面)优选是基本平行于可接合表面59的基本平面。至少一个导向表面61发生倾斜以使得每个接合突起52的前端(突出末端)的垂直厚度朝前减小,且该导向表面形成在接合突起52的前端的下边缘处或其附近。 
插座55的上壁55U和阴性连接器57(对应于优选的“另一连接器”或第二连接器)的上表面57A之间的垂直间隙优选设置成等于可接合部分51和接合突起52之间的垂直间隙。 
在将阴性连接器57与安装在电路板K上的阳性连接器54连接之后,阴性连接器57逐渐***到插座55中,且插座55的上部和下部加强肋56U、56S定向成可安装到阴性连接器57的上部和下部容纳凹槽62、53中。这样,相应的上部加强肋56U的前端至少部分容纳到相对应的上部容纳凹槽62的前端中,并且相应的下部加强肋56S的前端至少部分容纳到相对应的下部容纳凹槽53的前端中。 
接近下部加强肋56S(优选基本完全)容纳到下部容纳凹槽53中的最终阶段,即两连接器54、57的连接操作的最终阶段,接合突起52 ***到可接合部分51下面。优选此时,形成在接合突起52的前端处的导向表面61受到向前导向,而未被下壁55S的上边缘(插座55的内边缘)所捕获,从而接合突起52顺利进入凹陷部分58。当两连接器54、57达到正确连接位置时,上部和下部加强肋56U、56S及上部和下部容纳凹槽62、53优选在向前和向后方向(连接方向CD)上在基本整个长度上接合,并且接合突起52设置在可接合部分51下面,并可保持从下面基本接触可接合部分51。此时,阴性连接器57的上表面57A和插座55的上壁55U之间的间隙优选基本等于可接合部分51和接合突起52之间的间隙。 
如果向上的力作用在外壳60上,例如,当向上拉动从阴性连接器57的外壳60向后拉出的电线W时,外壳60像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向上移位,并且优选在外壳60的上表面基本与插座55的上壁55U接触的同时,接合突起52基本接触可接合部分51。作用在外壳60上的向上的力(优选基本同时)由插座55的上壁和下壁55U、55S承受。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作用在阴性连接器57上的向上的力不仅由插座55的上壁55U承受,而且也由下壁55S承受。于是,与该力仅作用在上壁55U上的情况相比,上壁55U可制作得更薄。结果,插座55可进一步变薄。 
由于可接合部分51形成在下部加强肋56S的整个宽度上,并且可接合部分51和接合突起52保持面接触,所以力不会不均衡地作用在宽度方向上,因此接合突起52不可能从可接合部分51横向移位。 
由于接合突起52和可接合部分51在两连接器54、57的连接操作的最终阶段接合,所以不存在从两连接器54、57的连接操作的最初阶段到最终阶段由于接合突起52和可接合部分51的接触而增大阻力的可能性。结果,连接两连接器54、57所需的力被抑制到这样的水平,即,其与既不设置接合突起52也不设置可接合部分51的情况大致相 同。 
由于该一个或多个导向表面61优选形成在接合突起52的前端的下边缘处,所以接合突起52的前端不可能由下壁55S捕获,并且两连接器54、57可顺利连接。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1)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下部加强肋17S具有朝一个横向侧突出的可接合部分18,并在从前面观察时具有基本L形,但是本发明不仅局限于此,并且下部加强肋17S可具有朝相对横向侧突出的可接合部分,例如以在从前面观察时具有基本T形。 
(2)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可接合部分18和接合突起28设置在下部加强肋17S和下部容纳凹槽27S的整个长度上,但是它们也可能不需要形成在整个长度上。 
(3)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可接合表面18A发生倾斜以朝可接合部分18的突出末端靠近下壁13S,但是本发明不仅局限于此,并且可接合表面18可以是例如基本平行于下壁的表面。 
(4)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接合突起28的突出末端29具有尖的形状,但是它们可以不必须是尖的。 
(5)在第二实施例中,导向表面61形成在接合突起52的前端处。然而,本发明不仅局限于此,并且尽管接合突起更可能由插座13捕获,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导向表面。 
(6)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阴性连接器20的上表面和插座13的上壁13U之间的间隙优选基本等于可接合部分18、51和接合突起28、52之间的间隙,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并且只要这些间隙形成使得即使阴性连接器首先接触插座的上壁和下壁中的任意一个,也马上接触另一个壁,则这两个间隙可以不必相等。 

Claims (14)

1.一种待安装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上的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10;54),包括插座(13;55)并能够安装至所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及
能够至少部分安装到该插座(13;55)中的第二连接器(20;57),
其中:
该插座(13;55)的面对所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的下壁(13S;55S)形成有至少一个加强肋(17S;56S),该加强肋沿着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的连接方向(CD)延伸并适合于加强所述下壁(13S;55S),
该第二连接器(20;57)的设置成面对该插座(13;55)的下壁(13S;55S)的下表面(21S)沿着所述连接方向(CD)凹陷,以形成至少一个容纳凹槽(27S;53),当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连接时,该至少一个容纳凹槽能够至少部分容纳该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加强肋(17S;56S),
该加强肋(17S;56S)包括可接合部分(18;51),该可接合部分在从所述下壁(13S;55S)向内间隔特定距离的位置处突出成面对所述下壁(13S;55S),及
从所述容纳凹槽(27S;53)的壁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28;52),在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正确连接的情况下,通过至少部分***到所述可接合部分(18;51)和下壁(13S;55S)之间,该接合突起能够保持与所述可接合部分(18;51)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为电路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位于所述插座(13;55)的面对所述下壁(13S;55S)的上壁(13U;55U)和面对该上壁(13U;55U)的第二连接器(20;57)的上表面(21U;58A)之间的垂直间隙设置成等于所述可接合部分(18;51)和接合突起(28;52)之间的垂直间隙。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可接合部分(18;51)和接合突起(28;52)相对于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的连接方向(CD)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可接合部分(18;51)和接合突起(28;52)相对于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的连接方向(CD)垂直突出。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可接合部分(18;51)和接合突起(28;52)沿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的连接方向(CD)形成在所述加强肋(17S;56S)和容纳凹槽(27S;53)的整个长度上。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可接合部分(18;51)的可接合表面(18A;59)面对着所述接合突起(28;52)朝着所述可接合部分(18;51)的突出末端倾斜靠近所述下壁(13S;55S)。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接合突起(28;52)的突出末端指向所述可接合部分(18;51)的可接合表面(18A;59)。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57)的连接方向(CD)上,该可接合部分(51)设置在所述加强肋(56S)的前端处,及
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54)的连接方向(CD)上,该接合突起(52)设置在所述容纳凹槽(53)的后端处。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至少一个导向表面(61)形成在所述接合突起(52)处,该导向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54)的连接方向(CD)上,倾斜成朝前减小所述接合突起(52)的突出末端(29)的垂直厚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导向表面(61)形成在该接合突起(52)的突出末端(29)的下边缘处。
12.一种组装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包括插座(13;55)的第一连接器(10;54)安装至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及
将第二连接器(20;57)至少部分安装到该插座(13;55)中,
其中在安装步骤中:
在正确连接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的情况下,通过至少部分***到可接合部分(18;51)和下壁(13S;55S)之间,该第二连接器(20;57)的至少一个容纳凹槽(27S;53)的至少一个接合突起(28;52)与至少一个加强肋(17S;56S)的可接合部分(18;51)保持接触,其中,该至少一个加强肋(17S;56S)设置在所述插座(13;55)的下壁(13S;55S)上,并适合于加强该下壁(13S;55S),所述下壁面对沿着所述两个连接器(10,20;54,57)的连接方向(CD)延伸的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K)为电路板。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安装步骤中,所述插座(13;55)的面对下壁(13S;55S)的上壁(13U;55U)和第二连接器(20;57)的面对上壁(13U;55U)的上表面(21U;58A)之间的垂直间隙设置成等于可接合部分(18;51)和接合突起(28;52)之间的垂直间隙。
CN2008100056213A 2007-02-14 2008-02-14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9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3681A JP5012072B2 (ja) 2007-02-14 2007-02-14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7-033681 2007-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9498A CN101299498A (zh) 2008-11-05
CN101299498B true CN101299498B (zh) 2011-11-23

Family

ID=39432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562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9498B (zh) 2007-02-14 2008-02-14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20785B2 (zh)
EP (1) EP1959520A3 (zh)
JP (1) JP5012072B2 (zh)
KR (1) KR100946748B1 (zh)
CN (1) CN1012994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5661B2 (ja) * 2009-06-16 2013-05-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891989B2 (en) 2009-06-18 2011-02-22 J. S. T.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JP5201101B2 (ja) * 2009-07-28 2013-06-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2705580B1 (en) * 2011-05-03 2022-10-05 CardioInsight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plug with key to avoid contact damage
JP5700893B2 (ja) * 2011-07-25 2015-04-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4053148A (ja) * 2012-09-06 2014-03-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850337B2 (ja) * 2012-09-06 2016-02-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8738551U (zh) 2018-05-30 2019-04-12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密度mini版芯片侧高速连接器及印刷电路板布局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8204A (zh) * 2003-12-22 2005-07-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连接器
CN1645683A (zh) * 2004-01-05 2005-07-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684313A (zh) * 2004-04-14 2005-10-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7552Y (es) * 1979-04-05 1982-05-01 Conectador de clavija,por ejemplo para cuadros de circuitos impresos
JP3304040B2 (ja) * 1996-05-30 2002-07-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キャップコネクタ
JP3262726B2 (ja) * 1996-12-16 2002-03-0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594434B2 (ja) * 1997-01-08 2004-12-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への電気コネクタ取付構造
US6402566B1 (en) * 1998-09-15 2002-06-11 Tvm Group, Inc. Low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s for use therewith
TW555189U (en) * 2002-09-25 2003-09-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078963B2 (ja) * 2002-11-27 2008-04-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5166492A (ja) * 2003-12-03 2005-06-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US7134910B2 (en) 2003-12-03 2006-11-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N100546119C (zh) * 2004-11-25 2009-09-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7371129B2 (en) * 2005-04-27 2008-05-13 Samtec, Inc. Elevated height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8204A (zh) * 2003-12-22 2005-07-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连接器
CN1645683A (zh) * 2004-01-05 2005-07-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684313A (zh) * 2004-04-14 2005-10-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94136A1 (en) 2008-08-14
US7520785B2 (en) 2009-04-21
KR100946748B1 (ko) 2010-03-11
EP1959520A2 (en) 2008-08-20
KR20080076760A (ko) 2008-08-20
JP2008198528A (ja) 2008-08-28
CN101299498A (zh) 2008-11-05
EP1959520A3 (en) 2008-09-17
JP5012072B2 (ja) 2012-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9498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7556539B2 (en) Connector
US7462070B2 (en) Connector having lock mechanism
CN100499276C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US8210873B2 (en) Connector
US2009022115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436727B (zh) 一种连接器
CN101034774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连接器的方法
EP2249440A1 (en) A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ion method
US8708739B2 (en) Connector
US7632138B2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EP2482389A1 (en) Connector
CN100517878C (zh) 连接器
CN100377444C (zh) 连接器
EP1528634A1 (en) A divided connecto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TW202224280A (zh) 電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線端連接器
CN101335396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20120057928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6375486B1 (en)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retention mechanism
JPH06251821A (ja) コネクタの端子係止解除構造
US6244905B1 (en) Jack connector with reliably retained contacts
US6551146B2 (en)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onnector
EP1528635A1 (en) A divided connector, a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and a method of connecting it with a mating connector
US7828608B2 (en)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holding portion that contacts a mating terminal
US6283803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