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5036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5036A
CN101205036A CNA2007101865719A CN200710186571A CN101205036A CN 101205036 A CN101205036 A CN 101205036A CN A2007101865719 A CNA2007101865719 A CN A2007101865719A CN 200710186571 A CN200710186571 A CN 200710186571A CN 101205036 A CN101205036 A CN 101205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 car
elevator
load carrier
rope
driv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865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汉斯·克歇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1205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50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46Adaptations of 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1/50Adaptations of switches or switchgear with operating or control mechanisms mounted in the car or cage or in the lift well or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在电梯井道(11)中带有下电梯轿厢(K1)、上电梯轿厢(K2)和共同对重(12)的电梯***(10)。电梯***(10)包括带有第一承重装置绳(TA)和第二承重装置绳(TB)的承重装置(TA、TB)。每个电梯轿厢(K1、K2)与两个承重装置绳(TA、TB)相连。另外,提供用于驱动电梯轿厢(K1、K2)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电梯井道(11)中。驱动装置包括四个驱动轮(13.A1、13.A2、13.B1、13.B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轮(13.A1)和第二驱动轮(13.A2)与第一承重装置绳(TA)相关联而所述第三驱动轮(13.B1)和第四驱动轮(13.B2)与第二承重装置绳(TB)相关联。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电梯***。
背景技术
该种电梯***例如可从EP-1329412 A1中获知。其中所述的电梯***包括在共同电梯井道中的两个电梯轿厢,每个电梯轿厢带有各自的驱动器和仅带有共同对重。
该已知的***的缺点尤其在于,对于两个电梯轿厢的驱动或牵引是不均匀的。这可能导致例如承重装置被不均匀地加载的结果,这是不希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如所述前序部分中所述种类的电梯***,借助所述的电梯***,可避免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缺陷。
根据本发明,对于在所述前序部分中所述种类的电梯***,该目的由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优选的设计和细节由从属权利要求限定。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细节和优点以示例的方式并参照附图在下面进行描述,其中: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1B是如图1A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的A-A’视图;
图1C是如图1A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沿着图1中的线B-B’的剖面图;
图1D示出如图1A所示下电梯轿厢,但是该下电梯轿厢在上轿厢区域带有用于承重装置绳的紧固区域;
图2示出除去附加的张紧装置之外与如图1A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个示例;以及
图3是图1B的局部放大图,示出更多的细节。
下列内容通常适用于附图和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不按真实比例绘制;
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构成元件,在所有附图中被设置成相同的附图标记;
诸如左、右、上、下的陈述指的是附图中的各自的配置;
转向滚筒和转向辅助滚筒以大体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横截面表示为黑圆;
驱动轮大体以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横截面表示为圆线;
设置在一个电梯轿厢和上对重转向滚筒之间的承重装置绳或张紧装置绳的那些部分或延伸部分,由区别于设置在另一个电梯轿厢K2和上对重转向滚筒之间的承重装置绳或张紧装置绳的那些部分的线表示;
每个延伸部分由通常的直径标记并带有附图标记1和2中的一个附加地指出在每种情况下在相应的位置涉及一个或两个承重装置绳或张紧装置绳;另外,指出涉及哪个承重装置绳或张紧装置绳。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1B和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梯***10的实施例的第一个示例。这些只是意性的侧视图或剖面图,本发明的基本元件基于所述侧视图或剖面图,进行解释。
新电梯***10的下电梯轿厢K1和上电梯轿厢K2在共同电梯井道11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设置。共同对重12也被设置在电梯井道11中。对重12以所谓的2∶1悬挂方式悬挂在上对重转向滚筒装置12.1处。带有多于一个的滚筒的滚筒装置也可以通过术语“对重转向滚筒”而被理解。下电梯轿厢K1的速度由v1表示,上电梯轿厢K2的速度由v2表示,而对重12的速度由v3表示。
用于驱动两个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被设置在上部区域上或实际的电梯井道11上方。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下电梯轿厢K1的第一装置和用于上电梯轿厢K2的第二驱动装置。
与下电梯轿厢K1相关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M.A1和第二电机M.B1。电机M.A1和M.B1是同步的(例如以电气方式或以电子方式同步)。第一电机M.A1与第一驱动轮13.A1相连。第二电机M.B1与第二驱动轮13.B1相连。
与上电梯轿厢K2相关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三驱动电机M.AB21。第三电机M.AB2借助共同的轴与第三驱动轮13.A2和第四驱动轮13.B2相连,即在该实施例的优选形式中,设置用于驱动两个驱动轮13.A2和13.B2的共同电机M.AB2。然而,在此也可以使用两个单独的电机。
新电梯***10还包括柔性承重装置TA、TB,所述柔性承重装置TA、TB基本上由第一承重装置绳TA和第二承重装置绳TB组成。承重装置绳TA和TB每个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优选地,承重装置绳TA和TB中每个由两个或更多个平行的承重装置元件形成(例如通过两根皮带或两根缆绳形成)。然而,每个承重装置绳TA和TB也可以包括仅仅一根皮带或缆绳。这些承重装置绳TA和TB的承载结构优选由钢、芳族聚酰胺纤维(aramide)或高强度聚酯纤维(Vectran)制成。
在实施例的本示例中,第一驱动轮13.A1和第二驱动轮13.A2与第一承重装置绳TA相关联,而第三驱动轮13.B1和第四驱动轮13.B2与第二承重装置绳TB相关联。
用于下电梯轿厢K1的电机M.A1和驱动轮13.A1被设置在第一高度。用于下电梯轿厢K1的电机M.B1和驱动轮13.B1类似地被设置在第二高度。用于上电梯轿厢K2的电机M.AB2以及驱动轮13.A2和13.B2类似地被设置在第二高度。第二高度位于第一高度之下。该布置是优选的,但不是必须的。
电梯***10也可以包括四个电机,这种情况下,属于自己的电机与每个驱动轮或承重装置绳的每一端相关联。然而,对于所需的均匀牵引力,属于自己的驱动轮与承重装置绳的每一端相关联是必须的,以便能将驱动力均匀地引到承重装置绳TA、TB。
另外,新电梯***10包括多个转向滚筒,在本示例中,新电梯***10包括用于第一承重装置绳TA的第一转向滚筒14.A1和第二转向滚筒14.A2、用于第二承重装置绳TB的第三转向滚筒14.B1以及用于两个承重装置绳TA和TB的第四转向滚筒14.A3、14.B2。
下电梯轿厢K1在其下轿厢区域B1具有第一紧固区域15.1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第一紧固区域15.1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横向地设置在电梯轿厢K1的相对侧。
上电梯轿厢K2在其上轿厢区域具有第三紧固区域15.2和第四紧固区域15.22,第三紧固区域15.2和第四紧固区域15.22至少近似在中心设置且在实施例的本示例中,实际上重合在15.2/15.22处。出于附图清楚的原因,它们在图1A中无水平间隔地示出。
承重装置绳TA、TB固定在下电梯轿厢K1的横向紧固区域15.1、15.11和上电梯轿厢K2的中心紧固点15.2/15.22,这样每个电梯K1和K2都悬挂于承重装置绳TA和TB。如下详细所述,电梯轿厢K1和K2以所谓的1∶1悬挂方式悬挂于承重装置绳TA和TB。第一承重装置绳TA从第一紧固区域15.1延伸到下电梯轿厢K1,其中第一承重装置绳TA由其第一端向上并直接地紧固到第一驱动轮13.A1。第一承重装置绳TA从第一驱动轮13.A1例如经由第一转向滚筒14.A1和第二转向滚筒14.A2向下延伸到上对重转向滚筒12.1。第一驱动装置绳TA从上对重转向滚筒12.1向上经由转向滚筒14.A3再延伸到第三驱动轮13.A2并从此直接延伸到上电梯轿厢K2处的中心紧固区域15.2/15.22,在中心紧固区域15.2/15.22,第一承重装置绳TA由其第二端紧固。
第二承重装置绳TB从第二紧固区域15.11向上延伸到下电梯轿厢K1并直接延伸到第二驱动轮13.B1。第二承重装置绳TA从第二驱动轮13.B1向下经由第四转向滚筒14.B1延伸到上对重转向滚筒12.1。第二驱动装置绳TB从上对重转向滚筒12.1向上经由转向滚筒14.B2再延伸到第四驱动轮13.B2,并从此直接延伸到上电梯轿厢K2处的中心紧固点15.2/15.22。
两个承重装置绳TA和TB分别平行地延伸到上对重转向滚筒12.1并从该处离开。
图1C示出了如何通过用于电梯轿厢K1的承重装置绳TA和TB引导力。图1D示出关于上述引导方式的替代形式。
图1A、2和3示出在电梯井道11的最上部区域中的驱动轮13.A1、13.B1、13.A2、13.B2的有利的配置。如图3所示,驱动轮13.A1、13.B1、13.A2、13.B2被竖直地设置,即具有水平轴。用于在电梯井道11中竖直引导轿厢K1和K2的引导装置包括两根固定的导轨19.1和19.11,导轨19.1和19.11沿着电梯井道11的相对侧竖直地延伸,并以未示出的方式紧固于电梯井道11。引导装置还包括引导体(未示出)。与各个导轨19.1和19.11配合的两个引导体优选以竖直对齐的布置方式安装在每个轿厢K1和K2的两侧。在轿厢K1、K2的一侧的引导体优选以最大可能的高度上的间隔安装。导轨19.1和19.11相对于对重12斜对设置。
带有两个导轨19.2、19.22的另外的导向装置被设置在对重12的窄边的区域并用于引导对重12。
从下电梯轿厢K1处的第一紧固点15.1伸出的第一承重装置绳TA沿着与导轨19.1的一侧相同的电梯井道11的一侧延伸。从下电梯轿厢K1处的第二紧固点15.11伸出的第二承重装置绳TB沿着与导轨19.11的一侧相同的电梯井道11的一侧延伸。
图1C示出同一下电梯轿厢K1,但是带有上轿厢区域中的紧固点15.1和15.11。
图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个示例。电梯***包括针对图1A、1B和1C描述的全部构成元件以及另外的装置,以便更好地紧固承重装置绳TA和TB以及更好地引导电梯轿厢K1和K2以及对重12。
出于该目的,根据图2的电梯***10包括悬挂于对重12的下对重转向滚筒12.2。在下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B1在中心设置有实际上重合在15.3/15.33处的第五紧固区域15.3和第六紧固区域15.33。
第七紧固点15.4和第八紧固点15.44被横向地设置在电梯轿厢K2的相对侧、上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B2。在实施例的本示例中,第七紧固点15.4和第八紧固点15.44被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导轨19.1、19.11延伸侧的附近。
替代地,第七和第八紧固点15.4、15.44被设置在电梯轿厢K2的上部区域。
柔性张紧装置SA、SB基本上由第一张紧装置绳SA和第二张紧装置绳SB组成。张紧装置绳SA和SB每个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优选地,张紧装置绳SA和SB中每个由两个或更多个平行的张紧装置元件形成(例如通过两根皮带或两根缆绳形成)。然而,每个张紧装置绳SA和SB也可以包括仅仅一根皮带或缆绳。这些张紧装置绳SA和SB的承载结构优选地由钢、芳族聚酰胺纤维或高强度聚酯纤维(Vectran)制成。
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以及第五和第六紧固区域15.3、15.33共同地位于轿厢K1的下部区域B 1或每个都位于轿厢K1的下部区域B 1或上部区域。如果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位于轿厢K1的上部区域,那么优点在于使用更短的承重装置绳TA、TB。如果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与第五和第六紧固区域15.3、15.33共同地位于轿厢K1的下部区域B1,那么优点在于轿厢K1的简单的构造。此时,力引入结构基本上由简单的梁构成。
相似的观点也适用于第三、第四、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2、15.22、15.4、15.44,这些紧固区域或者共同位于轿厢K2的上部区域或者分别位于轿厢K2的上部区域或下部区域B2。如果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4、15.44位于轿厢K2的下部区域B2,那么优点在于使用较短的张紧装置绳SA、SB。如果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4、15.44与第三和第四紧固区域15.2、15.22共同位于轿厢K2的上部区域,那么优点在于轿厢K1的简单构造。此时,力引入结构基本上由简单的梁构成。
另外,多个转向滚筒被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下部区域。提供用于第一张紧装置绳TA的两个张紧滚筒16.A1、16.A2以及用于第二张紧装置绳TB的两个张紧滚筒16.B1、16.B2。另外,提供用于第一张紧装置绳TA的两个辅助滚筒17.A1和17.A2以及用于第二张紧装置绳TB的两个辅助滚筒17.B1、17.B2。此外,提供预张紧装置16。
第一张紧装置绳SA由其第一端被紧固到下电梯轿厢K1的中心的紧固区域15.3/15.33,并从紧固区域15.3/15.33围绕张紧滚筒16.A1和16.A2延伸到下对重转向滚筒12.2。第一张紧装置绳SA从下对重转向滚筒12.2经由转向滚筒17.A1和17.A2延伸到上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七紧固区域15.4,在第七紧固区域15.4,第一张紧装置绳SA由其第二端紧固。
第二张紧装置绳SB由其第一端被紧固在下电梯轿厢K1的中心的紧固区域15.3/15.33处,并从中心的紧固区域15.3/15.33围绕张紧滚筒16.B1和16.B2延伸到下对重转向滚筒12.2。第二张紧装置绳SB从下对重转向滚筒12.2经由转向滚筒17.B1和17.B2延伸到上电梯轿厢K2处的第八紧固区域15.44,在第八紧固区域15.44,第二张紧装置绳SB由其第二端紧固。
图3是图1B的放大图,其中示出了在图1C中没有示出或没有清楚地示出的细节。尤其,示出了第一竖直中心平面E1、第二竖直中心平面E2、第一竖直对角线平面D1和第二竖直对角线平面D2。
第一紧固区域15.1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位于下轿厢区域中、下电梯轿厢K1的相对侧、第一竖直中心平面E1的相对侧和第二竖直中心平面E2的相对侧,以便确保大致中心对称的(即平衡的)力被引入电梯轿厢K1(在图3中不能清楚看出)。该平衡的力的引入具有在导轨上出现较小的摩擦和磨损的优点。另外,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可以听到的或可发觉到的碰撞显著降低。
紧固区域15.2/15.22位于上电梯轿厢K1的上轿厢区域的中心,以使得在此力也在中心被引入(在图3中不能清楚看出)。
图3附加地示出用于驱动四个驱动轮13.A、13.A2、13.B1、13.B2而提供的至少三个电机M.AB2、M.A1、M.B1。在这里未示出的替代的配置中,电梯***10附加地具有驱动该驱动轮13.B2的第四电机。因此,在该替代的配置中,电机与每个驱动轮13.A、13.A2、13.B1、13.B2相联。通过与电机与每个电梯轿厢相关联的常规的电梯***进行比较,在所示的示例中最多到两个电机M.AB2、M.A1、M.B1被分配给每个轿厢K1、K2。因此,单个电机必须产生相当于一半的扭矩量,并可以由此被设计得小得多。这种配置的优点在于在电梯井道11的上部区域中的电机M.AB2、M.A1、M.B1的定位极其灵活和节省空间。
借助转向滚筒14.A1、14.A2、14.A3、14.B1、14.B2,承重装置绳TA、TB分别由电梯轿厢K2上方的驱动轮13.A、13.A2、13.B1、13.B2引导到电梯井道11的后侧,并从此向对重12的方向横向转过电梯轿厢K1、K2。这些附加的转向滚筒使得能够使用更小的驱动轮13.A、13.A2、13.B1、13.B2。小驱动轮具有运转电梯***10需要较小的驱动扭矩的优点。因此,甚至可以采用更小的电机。由此能够在电梯井道11的上部区域中更灵活并节省空间地定位电机、驱动轮和转向滚筒。
另外,由于驱动轮13.A、13.A2、13.1、13的尺寸小,这些驱动轮可以设置成相对于中心平面E2成倾斜角。在所示的示例中,驱动轮13.A1、13.B1被设置成彼此相对成倾斜角并与相关的转向滚筒14.A1、14.A2、14.B1配合,使得能够相应地朝向上对重转向滚筒12.1的投影倾斜地引导电梯轿厢K2上方的承重装置绳TA、TB。以倾斜角一起延伸的该引导方式的优点在于采用更小的上对重转向滚筒12.1。
由于轿厢K1、K2都借助共同的承重装置TA、TB仅与仅仅一个对重12相连且由于轿厢K1、K2的1∶1悬挂和对重12的2∶1悬挂的特定形式,依赖于各运行情况得到不同的速度v1、v2和v3。如果轿厢K1以速度v1向上移动而轿厢K2静止,那么对重12以v3=v1/2向下运动。如果轿厢K2以速度v2向下运动而轿厢K1静止,那么对重12以v3=v2/2向上运动。如果轿厢K1、K2以相同的速度v1=v2相向运动,那么v3=0。如果轿厢K1和轿厢K2以相同的速度v1=v2向下运动,那么对重12以v3=v1=v2向上运动。

Claims (12)

1.一种电梯***,具有
下电梯轿厢;
上电梯轿厢;
共同的对重;
用于承载下电梯轿厢和上电梯轿厢的承重装置;
用于驱动下电梯轿厢和上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井道中;
且在共同电梯井道中,在所述共同电梯井道中,上电梯轿厢和下电梯轿厢相互独立地竖直运动,其特征在于,
承重装置包括带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一承重装置绳以及带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二承重装置绳,
其中,驱动装置包括四个驱动轮,设置所述驱动轮,
使得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与第一承重装置绳相关联并
使得第三驱动轮和第四二驱动轮与第二承重装置绳相关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下电梯轿厢在两个单独的彼此相对的紧固区域以平衡的状态悬挂,其中所述第一承重装置绳的第一端被固定到第一侧区域,而其中所述第二承重装置绳的第一端被固定到第二紧固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电梯轿厢在共同的中心的上紧固区域悬挂于第一承重装置绳的第二端和第二承重装置绳的第二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四个电机,即每个驱动轮一个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轮的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三驱动轮的第二电机以及用于以共同的轴驱动第二驱动轮和第四驱动轮的第三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彼此相对的紧固区域被设置在下电梯井道的下轿厢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彼此相对的紧固区域被设置在下电梯井道的上轿厢区域中。
8.根据权利要求3、6或7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的紧固区域被设置在上电梯轿厢的上轿厢区域。
9.根据前面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设有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将向下的拉力施加到下电梯轿厢和上电梯轿厢上,并借助一个或多个下对重转向滚筒与对重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装置包括带有用于第一张紧装置绳的两个张紧滚筒和带有用于第二张紧装置绳的另外两个张紧滚筒的偏压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装置绳由缆绳或皮带制成。
12.根据前面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装置绳由缆绳或皮带制成。
CNA2007101865719A 2006-12-14 2007-12-12 电梯*** Pending CN1012050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26175 2006-12-14
EP06126175.6 2006-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5036A true CN101205036A (zh) 2008-06-25

Family

ID=37998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865719A Pending CN101205036A (zh) 2006-12-14 2007-12-12 电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KR (1) KR20080055705A (zh)
CN (1) CN101205036A (zh)
BR (1) BRPI0705028A (zh)
ES (1) ES2365173T3 (zh)
HK (1) HK1122780A1 (zh)
MY (1) MY146187A (zh)
SG (1) SG14408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9378A (zh) * 2013-07-26 2016-05-11 智能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CN105819305A (zh) * 2016-05-06 2016-08-03 广东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双子电梯平衡重的补偿传动装置
CN107531456A (zh) * 2015-04-27 2018-01-02 通力股份公司 用于对电梯牵引构件的张紧度进行调节的设备
CN110817654A (zh) * 2019-11-22 2020-02-21 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9378A (zh) * 2013-07-26 2016-05-11 智能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CN107531456A (zh) * 2015-04-27 2018-01-02 通力股份公司 用于对电梯牵引构件的张紧度进行调节的设备
CN107531456B (zh) * 2015-04-27 2019-12-20 通力股份公司 用于对电梯牵引构件的张紧度进行调节的设备
CN105819305A (zh) * 2016-05-06 2016-08-03 广东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双子电梯平衡重的补偿传动装置
CN105819305B (zh) * 2016-05-06 2018-11-09 广东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双子电梯平衡重的补偿传动装置
CN110817654A (zh) * 2019-11-22 2020-02-21 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CN110817654B (zh) * 2019-11-22 2021-03-02 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705028A (pt) 2008-08-12
HK1122780A1 (en) 2009-05-29
ES2365173T3 (es) 2011-09-23
SG144080A1 (en) 2008-07-29
MY146187A (en) 2012-07-13
KR20080055705A (ko) 200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71519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US7207421B2 (en) Elevator
US7857103B2 (en) Elevator system
CN100575236C (zh) 电梯装设方法、电梯和电梯的总成模块
US8127893B2 (en) Elevator and arrangement
US11034550B2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an adaptable usable lifting height
CN1882492B (zh) 电梯滑轮装置
US20080142308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01224834A (zh) 在竖井中电梯轿厢一个在另一个的上方的电梯
CN104781177B (zh) 电梯和用于现代化改造电梯的方法
EA008634B1 (ru) Лифт
JP2014526427A (ja) エレベータの懸架構造およびガイドシュー構造
JP2002504472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に取り付けたエレベータ機械を備えた機械室のない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205037B (zh) 电梯***
CN1902120B (zh) 电梯
EP2678258B1 (en)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a 4:1 roping arrangement
CN101205036A (zh) 电梯***
CN1970422A (zh) 间接驱动曳引电梯
KR20180070476A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현수 부재
CN106061884B (zh) 用于钢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CN105819305A (zh) 一种双子电梯平衡重的补偿传动装置
CN100340465C (zh) 电梯装置
EP2150481A1 (en) Arrangement for compensating the rope forces of a traction sheave elevator
CN107428505A (zh) 电梯***悬挂构件端接
CN110902523A (zh) 一种电梯曳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