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7350A - 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7350A
CN101187350A CNA2007101655513A CN200710165551A CN101187350A CN 101187350 A CN101187350 A CN 101187350A CN A2007101655513 A CNA2007101655513 A CN A2007101655513A CN 200710165551 A CN200710165551 A CN 200710165551A CN 101187350 A CN101187350 A CN 101187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mentioned
supplying device
capacity
fuelinjection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55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上广道
和田里美
浜田干生
西尾俊雄
中村健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a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a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an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7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7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燃压供给装置是由燃料泵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燃料喷射阀(30),再从燃料喷射阀(30)将燃料喷射到发动机。在构成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供给到燃料喷射阀(30)的燃料供给管道的进气构件(70)中,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94)。通过熔接或粘接将多个管构件(90、92)结合而形成容积部(94)。

Description

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例如,汽车、机动二轮车等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是由燃料泵将燃料箱内的燃料压送到燃料喷射阀(也称“喷射器”),再从该燃料喷射阀将燃料喷射到发动机(也称“内燃机”)中的,该装置具有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供给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但是公知,在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时,会因产生于燃料供给管道内的燃料压力(简称“燃压”)的变动、所谓脉动,而引起喷射中的燃压变化(通常为下降)、喷射后的燃压上升、并且最严重时在管道内产生反射波等现象,因此使空燃比(A/F)产生偏差,或是因燃压的冲击而导致零件老化。
以前提出有使上述燃压的变动(简称“燃压变动”)稳定化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中,用由刚体构成的刚体管(例如金属制的钢管等)和树脂制的管构成用于将燃料供给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管,该树脂制的管隔着空气层配置于该刚体管的管内,该燃料会伴随着按规定定时开阀和闭阀而产生断续的压力波。在树脂制的管上设有与刚体管的内表面相抵接的抵接部,而相对于刚体管进行定位。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将脉动缓冲器设于与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输出管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272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04636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的燃料管是在刚体管(例如金属制的钢管等)与树脂制的管之间间隔着空气层的复杂结构。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的脉动缓冲器,零件数量多,是复杂的结构。因此,不论是哪个专利文献的装置,都存在由于不得不采用复杂结构而使得成本变高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的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根据以技术方案栏中所述的结构为要旨的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可解决上述课题。
即,根据技术方案1的燃料供给装置,在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供给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中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因此,在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在燃料供给管道的容积部中得到缓和,由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燃料供给管道内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燃料供给装置,用具有挠性的管构件形成燃料供给管道的主体。因此,即使是发动机周围的狭窄空间,通过使管构件挠曲,也可容易地沿规定的配管路径配置管。可以说这适合于在空间制约多的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周围配置管。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燃料供给装置,以尼龙树脂为主要材质形成管构件。因此,可容易地成形管构件,可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燃料供给装置,在与管构件不同的构件中形成容积部。因此,与在管构件中形成容积部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在与管构件不同的构件中形成容积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燃料供给装置,形成有容积部的构件是与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进气构件。因此,可容易地在进气构件中形成容积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的燃料供给装置,进气构件具有与管构件相连接的连通管道和以弯曲状与该连通管道相连通、且与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连接管道。并且,在连通管道与连接管道构成的弯曲部设置容积部。因此,可在进气构件的弯曲部容易地形成容积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的燃料供给装置,通过将多个分割构件相结合而形成容积部。因此,通过将多个分割构件相结合可容易地形成容积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的燃料供给装置,通过熔接或粘接而将分割构件相互结合。因此,通过熔接或粘接可高密封性地将分割构件相互结合。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9的燃料供给装置,以曲面构成容积部的壁面。因此,通过利用容积部的曲面壁面反射燃料的压力波而改变燃料压力波的传播方向,可缓和该压力波具有的力。这对抑制燃压变动有效。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0的燃料供给装置,在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供给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中,在与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进气构件中设有燃料滞留部。因此,在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在进气构件的燃料滞留部中得到缓和,由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进气构件中设有燃料滞留部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1的燃料供给装置,用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形成燃料滞留部。因此,可借助用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形成的燃料滞留部吸收燃压变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2的燃料供给装置,用可伸缩的波纹管构件形成燃料滞留部。因此,可借助用可伸缩的波纹管构件形成的燃料滞留部吸收燃压变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3的燃料供给装置,用于形成燃料滞留部的构件具有规定的耐压性和耐燃料性。因此,可提高燃料滞留部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4的燃料供给装置,在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供给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中设有对燃料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构件。因此,通过用调整构件调整与在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相关的燃料流动,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燃料供给管道中设有调整构件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5的燃料供给装置,调整构件具有止回阀,该止回阀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开阀,因燃料逆流而闭阀。因此,可利用止回阀的开闭抑制燃压变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6的燃料供给装置,止回阀由橡胶状弹性构件形成,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利用弹性变形开阀,再利用其弹性复原力而闭阀。因此,可通过止回阀的弹性变形吸收燃压变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7的燃料供给装置,调整构件设置在设于燃料供给管道中的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中。因此,可在燃料供给管道的容积部缓和燃压的脉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8的燃料供给装置,调整构件具有隔膜,该隔膜对容积部进行划分而将该容积部内划分成上游侧室与下游侧室。因此,隔膜会根据产生于容积部内的上游侧室与下游侧室之间的压差而挠曲变形,使两室之间产生容积变化,由此可缓和燃压的脉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9的发动机,是具有技术方案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单缸发动机。因此,能提供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的单缸发动机。另外,单缸发动机由于燃压变动大于多缸发动机的燃压变动,所以,具有上述燃料供给装置对抑制燃压变动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小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燃料箱的后视图。
图5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周边设备的结构图。
图6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7为说明伴随燃料喷射阀动作的、进气构件内的燃料压力的时间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8的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的开阀状态的剖视图。
图16为表示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的闭阀状态的剖视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9的止回阀的剖视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0的止回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实施例
实施例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用于小型机动二轮车的单缸发动机中。首先,说明小型机动二轮车的概要。另外,图1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小型机动二轮车10具有车架12。在被支承于车架12前部的转向轴13的上端部连接有车把14。在转向轴13的下端部设有前轮15,通过操作车把14可控制前轮15转向。车架12的前部被导风罩16覆盖,车架12的其它部分被车身罩17覆盖。另外,在小型机动二轮车10的中央部设有车座18。在车座18的下侧配置有燃料箱20(后述)。由后述燃料泵50经由以燃料软管66为主体的燃料供给管道72将燃料箱20内的燃料压送、即供给到燃料喷射阀30。另外,图2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周边部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周边部的侧视图,图4为表示燃料箱20的后视图,图5为表示小型机动二轮车10的发动机周边设备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在上述车架12上设有位于上述燃料箱20下方的发动机单元22。发动机单元22由发动机23(参照图5)和与该发动机23的曲柄箱(图中未示出)相结合的减速器24构成。发动机单元22借助枢轴26设于车架12的下部,并可相对于车架12的下部摆动。另外,在发动机单元22的后部设有后轮27。发动机单元22的后部借助缓冲器28悬挂于车架12的后部。由此,便构成了使发动机单元22与后轮27一起绕枢轴26摆动的形式的摆动单元式发动机形式的发动机单元22。另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减速器24的输出轴与后轮27的车轴是相连接的。
上述发动机23(参照图5)是具有燃料喷射阀30的4冲程单缸发动机。另外,在发动机23的进气侧配置有与气缸盖32的进气口33相连通的进气管34、与进气管34相连通且具有节气阀37的节气阀体36、以及与节气阀体36相连通的空气过滤器38。在进气管34上安装有燃料喷射阀30。另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节气阀体36上设有检测节气阀37的开度的节气位置传感器、检测进气温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检测进气压力的进气压力传感器等。
在上述发动机23的排气侧连通有排气管42,该排气管42与气缸盖32的排气口40相连通。另外,在发动机23上设有检测发动机冷却水温度的水温传感器44。水温传感器44的检测信号会被输出到发动机控制单元(简称“ECU”)45。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燃料箱20设于上述车架12上。另外,在车架12上配置有位于燃料箱20后方的蓄电池48(参照图2)。在该燃料箱20内配置有电动机一体型的燃料泵50。在燃料泵50的燃料吸入口处设有吸入过滤器51。燃料泵50经由吸入过滤器51将燃料吸上来而供给到上述燃料喷射阀30。燃料泵50与图中未示出的压力调节器和燃料表一起单元化到燃料箱20的盖构件52上,从而构成于燃料箱中式的泵单元54。为了堵塞燃料箱20上表面的开口部而用多根螺栓等将盖构件52固定在该上表面上。通过对燃料箱20固定盖构件52,而将泵单元54设置于燃料箱20上。在盖构件52的上表面侧设有联接器55,该联接器55用于连接与燃料泵50、燃料表(图中未示出)有关的电气配线。联接器55借助电缆56(参照图2)与上述ECU45(参照图5)相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上述燃料箱20的前部设有燃料注入口58。燃料注入口58上塞有可开闭的盖59。设于燃料箱20上部的通气管60借助通气软管61与过滤罐62相连通。过滤罐62通过净化软管63与节气阀体36相连通。
如图4所示,在上述盖构件52的上表面侧设有用于将从上述燃料泵50排出的燃料排出到箱外的燃料排出口65。燃料排出口65与燃料软管66的一端部相连接。燃料软管66的该一端部借助软管夹箍固定在燃料排出口65上。燃料软管66从上述燃料箱20的上表面侧沿该箱的侧面朝下方延伸,并且其另一端部借助快速连接器(图中未示出)与进气构件70的软管连接口85(后述)相连接。另外,在进气构件70的喷射阀连接口87(后述)上连接有燃料喷射阀30。另外,燃料软管66的中间部借助索环67保持于保持架68上(参照图2)。保持架68用螺栓固定于上述车架12上。另外,燃料软管66和进气构件70构成了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50供给到燃料喷射阀30的燃料供给管道72(参照图4)。另外,燃料箱20、燃料喷射阀30、燃料泵50及燃料供给管道72等构成了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另外,燃料软管6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管构件”。
上述燃料软管66(参照图4)构成上述燃料供给管道72的主体,其由以尼龙树脂为主要材质而形成的具有挠性的管构件构成。因此,即使是发动机周围的狭窄空间,通过使管构件挠曲,也可容易地沿规定的配管路径对燃料软管66进行配管(参照图2和图3)。另外,通过预先将燃料软管66形成为仿照根据发动机周围的零件配置而预先设定的配管路径的形状,可容易地进行配管操作。
在图5中,去往上述发动机23的吸入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8、节气阀体36、进气管34,在进气管34内与从燃料喷射阀30喷射的燃料混合,从而成为规定空燃比(A/F)的混合气,再从进气口33供给到气缸内。另外,在发动机23的气缸盖32上配置有火花塞74。在每次点火时从具有点火器的点火线圈75将高电压施加到火花塞74,由此对气缸内的混合气进行点火。并且,燃烧后的废气通过排气管42排出到大气中。在排气管42内设有对废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76。
另外,在发动机23上配置有检测曲轴78转数、即发动机转数的曲轴转角传感器80。在排气管42上配置有检测空燃比的空燃比传感器81。曲轴转角传感器80和空燃比传感器81的检测信号分别输出到上述ECU45中。另外,ECU45控制发动机23的运转状态,其根据来自图中未示出的节气位置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曲轴转角传感器80、空燃比传感器81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燃料喷射阀30的喷射控制(开-关控制)、节气阀37的驱动电动机46的驱动控制、燃料泵50的驱动控制、点火线圈75的电压控制等各种控制。另外,在上述蓄电池48上连接有用于启动发动机23的点火开关83。
下面,说明上述机动二轮车的燃料供给管道72的进气构件70。另外,图6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进气构件70具有中空圆筒状的连通管道86和中空圆筒状的连接管道88。该连通管道86具有软管连接口85,该软管连接口85借助快速连接器(图中未示出)与上述燃料软管66(参照图4)的喷射阀侧端部相连接;该连接管道88以弯曲状、即L字状与该连通管道86相连通,且具有与燃料喷射阀30相连接的喷射阀连接口87。
上述进气构件70由在上述连通管道86的中间部被分成量部分而成的软管侧管构件90和喷射阀侧管构件92构成。两管构件90、92例如由尼龙树脂、聚丁烯对太酸盐(PBT)、聚缩醛(POM)、氟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在两管构件90、92的相对着的端部形成有扩大内径的圆筒状的大径管部90a、92a。在两管构件90、92的大径管部90a、92a的相对着的端部形成有向外周伸出的凸缘部90b、92b。两管构件90、92的大径管部90a、92a的凸缘部90b、92b通过熔接(详细地说,用激光熔接、加热板熔接进行熔接)或粘接(详细地说,用粘接剂、粘接材料等进行粘接)而相互结合,即结合成密封状态。由此,在进气构件70内设置扩大流路截面积的中空圆筒状的容积部94。另外,进气构件7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与管构件不同的构件”。另外,两管构件90、9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多个分割构件”。
根据上述燃料供给装置,在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50(参照图4)供给到燃料喷射阀30的燃料供给管道72(详细地说,为进气构件70)中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94(参照图6)。因此,由于在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在燃料供给管道72的容积部94中得到缓和,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燃料供给管道72内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9 4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图7为说明伴随燃料喷射阀动作的、进气构件内的燃料压力的时间图。图7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的上段表示燃料喷射阀30的ON(开)、OFF(关)状态,纵轴的下段表示燃料压力(燃压)。另外,图7中的特征线A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进气构件70的燃料供给管道72中,在燃料喷射阀30开、关时,进气构件70内的燃压波形;同样,特征线B表示在使用不具有容积部94的进气构件70的燃料供给管道72中,在燃料喷射阀30开、关时,进气构件70内的燃压波形。根据特征线B可知,在燃料喷射阀30开、关时,以及在紧随其后的时间内,燃压急剧变动。与此相对,根据特征线A可知,无论燃料喷射阀30开与关,燃压都是稳定的。因此,可以确认,通过在进气构件70中设置容积部94,可抑制在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变动。
另外,用具有挠性的燃料软管66形成燃料供给管道72的主体(参照图4)。因此,即使是发动机周围的狭窄空间,通过使燃料软管66挠曲,也可沿规定的配管路径容易地配置管(参照图2和图3)。可以说这适合于在空间制约多的小型机动二轮车10(参照图1)的发动机周围配置管。
另外,以尼龙树脂为主要材质形成燃料软管66(参照图4)。因此,可容易地成形燃料软管66,可降低成本。
另外,在作为与燃料软管66不同的构件的进气构件70中形成容积部94(参照图6)。因此,与在燃料软管66中形成容积部94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在作为与燃料软管66不同的构件的进气构件70中形成容积部94。
另外,通过将软管侧管构件90与喷射阀侧管构件92结合而形成容积部94(参照图6)。因此,通过将两管构件90、92结合可容易地形成容积部94。
另外,通过熔接或粘接而将管构件90、92相互结合。因此,通过熔接或粘接可高密封性地将管构件90、92相结合。
另外,根据上述发动机23(参照图5),由于是具有上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单缸发动机,所以能提供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的单缸发动机。另外,由于单缸发动机的燃压变动大于多缸发动机的燃压变动,所以具有上述燃料供给装置对抑制燃压变动有效。
实施例2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另外,图8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本实施例是改变了上述实施例1的一部分而成的,所以,对该改变部分进行详述,而对可认为与实施例1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以后的实施例也同样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气构件70(参照图6)进行了改变而成的,在连通管道86与连接管道88构成的弯曲部形成容积部(标注附图标记96)。进气构件(标注附图标记98)由在连通管道86的弯曲部附近被分成两部分而成的软管侧管构件100和喷射阀侧管构件102构成。两管构件100、102例如由尼龙树脂、聚丁烯对太酸盐(PBT)、聚缩醛(POM)、氟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在喷射阀侧管构件102的弯曲部内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中空方形的容积部96。在软管侧管构件100的连接端部形成有向外周伸出的凸缘部100b。另外,在喷射阀侧管构件102的连接端部形成有与软管侧管构件100的凸缘部100b相对应、且向内周伸出的凸缘部102b。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两管构件100、102的凸缘部100b、102b通过熔接或粘接而相互结合,即结合成密封状态。由此,在进气构件98内设置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96。
根据本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进气构件98的连通管道86与连接管道88构成的弯曲部设有容积部96。因此,可在进气构件98的弯曲部容易地形成容积部96。
实施例3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另外,图9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2中的进气构件98的容积部96(参照图8)进行了改变而成的,用中空椭圆形状的曲面形成容积部96的壁面96a。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用曲面构成容积部96的壁面96a,所以,通过利用容积部96的曲面壁面96a反射燃料的压力波而改变燃料的压力波的传播方向,可缓和该压力波具有的力。这对抑制燃压变动有效。
实施例4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另外,图10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气构件70(参照图6)进行了改变而成的。即,进气构件(标注附图标记104)被形成为L字管状,具有中空圆筒状的连通管道106和中空圆筒状的连接管道108。该连通管道106具有借助快速连接器(图中未示出)与上述燃料软管66(参照图4)的喷射阀侧端部相连接的软管连接口105;该连接管道108以弯曲状、即L字状与该连通管道106相连通,且具有与燃料喷射阀30相连接的喷射阀连接口107。进气构件104例如由尼龙树脂、聚丁烯对太酸盐(PBT)、聚缩醛(POM)、氟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
在上述进气构件104上形成有连通口110,该连通口110与上述连接管道108呈同一轴线,在图10中朝上方贯通。在连通口110的开口部周围形成向外周伸出的凸缘部111。在连通口110的开口部周围以外套状套装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112的开口端部,该缓冲构件112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为有底筒状。缓冲构件112具有规定的耐压性及耐燃料性(例如耐汽油性)。另外,在缓冲构件112的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连通口110的凸缘部111相嵌合的嵌合槽113。缓冲构件112的开口端部通过熔接(详细地说,用激光熔接、加热板熔接进行熔接)或粘接(详细地说,用粘接剂、粘接材料等进行粘接)而与进气构件104的连通口110相互结合、即结合成密封状态。由此,在缓冲构件112内设置燃料滞留部115。另外,缓冲构件112相当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用于形成燃料滞留部的构件”。
根据本实施例,在进气构件104中设有燃料滞留部115。因此,在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在进气构件104的燃料滞留部115中得到缓和。例如,在燃压上升时,利用缓冲构件112的弹性变形增大燃料滞留部115的容积,从而可吸收该燃压上升。由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进气构件104中设有燃料滞留部115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用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112形成燃料滞留部115。因此,可借助用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112形成的燃料滞留部115吸收燃压变动。
另外,作为用于形成燃料滞留部115的构件的缓冲构件112具有规定的耐压性和耐燃料性。因此,可提高燃料滞留部115的可靠性。
实施例5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5。另外,图11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是将上述实施例4中的缓冲构件112(参照图10)改变为波纹管构件117而成的。即,波纹管构件117例如由尼龙树脂、聚丁烯对太酸盐(PBT)、聚缩醛(POM)、氟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呈可伸缩的波纹管状的有底筒状。在连通口110的开口部以外套状套装有波纹管构件117的开口端部。波纹管构件117具有规定的耐压性和耐燃料性。另外,波纹管构件117的开口端部通过熔接(详细地说,用激光熔接、加热板熔接进行熔接)或粘接(详细地说,用粘接剂、粘接材料等进行粘接)而与连通口110的开口部相互结合、即结合成密封状态。由此,在波纹管构件117内设置燃料滞留部(标注附图标记118)。另外,波纹管构件117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用于形成燃料滞留部的构件”。
根据本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用可伸缩的波纹管构件117形成燃料滞留部118。因此,可借助用可伸缩的波纹管构件117形成的燃料滞留部118来吸收燃压变动。另外,作为用于形成燃料滞留部118的构件的波纹管构件117具有规定的耐压性和耐燃料性。因此,可提高燃料滞留部118的可靠性。
实施例6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6。另外,图12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4中的进气构件104(参照图10)进行了改变而成的,形成有与上述连通管道106呈同一轴线、且在图12中朝右方贯通的连通口120。在连通口120的开口部周围形成有向外周伸出的凸缘部121。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在该连通口120上安装有缓冲构件112。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7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7。另外,图13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4中的进气构件104(参照图10)进行了改变而成的,在连通管道106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在图13中示出2个)具有上述凸缘部111的连通口110,在各连通口110中选择性地安装缓冲构件112。此时,只要在至少1个连通口110上安装缓冲构件112即可。另外,未安装缓冲构件112的连通口110由图中未示出的封闭构件封闭。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进气构件104的多个连通口110中选择性地安装缓冲构件112,可增大对机动二轮车10(参照图1)搭载进气构件104的自由度。这对在进气构件104的搭载性方面很成为问题的单缸发动机非常有效。另外,在不需要抑制燃压变动时,只要用封闭构件(图中未示出)封闭所有连通口110即可。
实施例8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8。另外,图14为表示进气构件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气构件70(参照图6)的容积部94内设有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后述)而成的。另外,本实施例的喷射阀侧管构件92由在连通管道86的容积部94的下游侧直管部被分成两部分而成的上游侧分割构件921和下游侧分割构件922构成。上游侧分割构件921具有大径管部92a,另外,下游侧分割构件922具有喷射阀连接口87。两分割构件921、922的相对着的端部通过熔接(详细地说,用激光熔接、加热板熔接进行熔接)或粘接(详细地说,用粘接剂、粘接材料等进行粘接)而相互结合、即结合成密封状态。
说明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如图14所示,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在圆板状的隔膜132的中央部一体形成有鸭嘴型的止回阀134。隔膜132的外周部被夹持于软管侧管构件90与喷射阀侧管构件92的相对着的端部之间。隔膜132对容积部94进行划分而将该容积部94内划分成上游侧室94a和下游侧室94b。
上述止回阀134具有筒状的支承筒部134b和一体形成于该支承筒部134b内的阀部134a。阀部134a朝下游侧(在图14中为左方)呈越来越细状、且朝上游侧(在图14中为右方)呈扩张状,通常闭阀,可利用其弹性变形而进行开阀(参照图14中的双点划线134a)。另外,支承筒部134b的轴向(在图14中为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隔膜132的中央部连续。另外,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调整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当处于容积部94的上游侧室94a内的燃压与下游侧室94b内的燃压相等的状态时,止回阀134处于闭阀状态,且隔膜132处于中立状态(参照图14)。
另外,当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即容积部94的下游侧室94b内的燃压低于容积部94的上游侧室94a内的燃压时,该燃压的压差使燃料正向流动(参照图15中的箭头),由此使止回阀134的阀部134a利用弹性变形、所谓挠曲变形而开阀,上游侧室94a内的燃料从止回阀134的支承筒部134b内通过而朝下游侧室94b正向流动。并且,隔膜132朝下游侧弹性变形、所谓挠曲变形(参照图15)。
另外,当燃料喷射阀30停止喷射燃料时,即容积部94的下游侧室94b内的燃压高于容积部94的上游侧室94a内的燃压时,该燃压的压差使燃料反向流动(参照图16中的箭头),止回阀134的阀部134a利用弹性复原力而闭阀,从而阻止燃料从下游侧室94b向上游侧室94a逆流。并且,隔膜132朝上游侧弹性变形、所谓挠曲变形(参照图16)。
根据本实施例,在进气构件70内设有用于调整燃料流动的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因此,通过用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调整与在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相关的燃料流动,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进气构件70中设有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具有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开阀、因燃料逆流而闭阀的止回阀134。因此,可借助止回阀134的开闭而抑制燃压变动。
另外,止回阀134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利用弹性变形开阀,再利用其弹性复原力而闭阀。因此,可借助止回阀134的弹性变形吸收燃压变动。
另外,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设于进气构件70的容积部94内。因此,可在进气构件70的容积部94中缓和燃压的脉动。
另外,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具有隔膜132,该隔膜132对容积部94进行划分而将该容积部94内划分成上游侧室94a和下游侧室94b。因此,隔膜132因产生于容积部94内的上游侧室94a和下游侧室94b之间的压差而挠曲变形,从而使两室94a、94b之间产生容积变化,由此可缓和燃压的脉动。
实施例9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9。另外,图17为表示止回阀的剖视图。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是将上述实施例8的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的止回阀134改变为伞型的止回阀136而成的。止回阀136由与上述隔膜132的中央部连续的筒状的支承筒部137和设于该支承筒部137上的、可进行开闭的伞阀138构成。伞阀138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其具有被支承为可在支承筒部137内沿轴向移动的阀轴部138b、一体形成于该阀轴部138b下游侧端部的伞状的阀部138a、以及一体形成于阀轴部138b上游侧端部的膨大部138c。在支承筒部137与阀轴部138b的径向之间设有在开阀时供燃料流过的开口部。另外,阀部138a被形成为可与支承筒部137的下游侧开口端面和隔膜132的下游侧表面以双重环状相接触。伞阀138可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开阀(参照图17中的双点划线138),且可因燃料反向流动而闭阀。另外,膨大部138c用于防止伞阀138从支承筒部137脱出。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8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0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0。另外,图18为表示止回阀的剖视图。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是省略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气构件70(参照图6)的容积部94,而设有鸭嘴型的止回阀140(后述)而成的。即,本实施例在进气构件70中设有无隔膜结构的止回阀140,以代替上述实施例8中的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另外,本实施例的软管侧管构件90和喷射阀侧管构件92,与上述实施例1(参照图6)的软管侧管构件90和喷射阀侧管构件92不同,省略了大径管部90a、92a和凸缘部90b、92b,而具有相互呈平直状的相对着的端部。两管构件90、92的相对着的端部通过熔接(详细地说,用激光熔接、加热板熔接进行熔接)或粘接(详细地说,用粘接剂、粘接材料等进行粘接)而相互结合、即结合成密封状态。
说明鸭嘴型的止回阀140。如图18所示,止回阀14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具有筒状的支承筒部140b、一体形成于该支承筒部140b一端部的阀部140a、以及一体形成于支承筒部140b另一端部的凸缘部140c。阀部140a被形成为呈从支承筒部140b的一端部朝下游侧(在图18中为左方)越来越细状,通常闭阀,可利用其弹性变形而进行开阀(在图18中为双点划线140a)。另外,支承筒部140b可嵌合地形成于喷射阀侧管构件92内。另外,凸缘部140c从支承筒部140b的另一端部向外周侧伸出,而被夹持于两管构件90、92的相对着的端部之间。因此,阀部140a可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开阀,且可因燃料反向流动而闭阀。另外,止回阀14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调整构件”。
根据本实施例,在进气构件70内设置调整燃料流动的止回阀140。因此,借助止回阀140的开闭而调整与在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相关的燃料流动,由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另外,由于是在进气构件70中设有止回阀140这样的简单结构,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比,可降低成本。因此,可抑制燃压变动并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使用上述实施例9中的伞型的止回阀代替止回阀140,或使用利用球阀动作而使管道开闭的球型的止回阀代替止回阀140。
另外,止回阀14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利用弹性变形开阀,再利用其弹性复原力而闭阀。因此,可借助止回阀140的弹性变形吸收燃压变动。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不限定于单缸发动机,也可适用于多缸发动机。另外,容积部不限定于燃料供给管道的进气构件,可设于管构件(燃料软管)上。此时,优选是,设于管构件(燃料软管)的接近燃料喷射阀30的部位上。另外,也可省略进气构件,而直接将燃料喷射阀30连接到具有容积部的管构件上。另外,进气构件不限定于单层构造,也可构成为多层构造。另外,进气构件的连通管道与连接管道不限定于弯曲状,也可形成为直列状。另外,燃料软管不限定于单层构造,也可构成为多层构造。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是借助快速连接器将燃料软管连接到进气构件的软管连接口上,但也可借助软管夹箍等紧固件将燃料软管连接到进气构件的软管连接口上。另外,为了提高耐燃料性、提高机械强度等,可用氟树脂、橡胶材料涂覆燃料软管的内周面及/或外周面。另外,可以根据机动二轮车、汽车等的使用温度范围,通过用铜、铁、SUS等金属制的管构件代替树脂制的燃料软管,而避免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此时,由于也可以通过设置用于缓和在燃料喷射阀30喷射燃料时产生的燃压的脉动的容积部及/或燃料滞留部、容积部及/或调整构件,而构成温度变化导致的燃压变动小的燃料供给管道,所以,容易适合于燃料喷射量,另外,可获得能防止或减小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燃压变动导致燃料喷射量产生偏差的效果。另外,作为调整构件,只要具有通过调整燃料流动(正向流动和反向流动)而抑制燃压变动的功能即可,不限定于止回阀140、带隔膜的止回阀装置130。

Claims (19)

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由燃料泵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燃料喷射阀,再从上述燃料喷射阀将燃料喷射到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将燃料从上述燃料泵供给到上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中设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具有挠性的管构件形成上述燃料供给管道的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尼龙树脂为主要材质形成上述管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管构件不同的构件中形成上述容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上述容积部的构件为与上述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进气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进气构件具有与上述管构件相连接的连通管道和以弯曲状与该连通管道相连通、且与上述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连接管道,在上述连通管道与上述连接管道构成的弯曲部设置上述容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多个分割构件相结合而形成上述容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熔接或粘接将上述分割构件相互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曲面构成上述容积部的壁面。
10.一种燃料供给装置,由燃料泵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燃料喷射阀,再从上述燃料喷射阀将燃料喷射到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将燃料从上述燃料泵供给到上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中,在与上述燃料喷射阀相连接的进气构件中设有燃料滞留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具有弹性的缓冲构件形成上述燃料滞留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可伸缩的波纹管构件形成上述燃料滞留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形成上述燃料滞留部的构件具有规定的耐压性和耐燃料性。
14.一种燃料供给装置,由燃料泵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燃料喷射阀,再从上述燃料喷射阀将燃料喷射到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将燃料从上述燃料泵供给到上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供给管道中设有对燃料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构件具有止回阀,该止回阀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开阀,因燃料逆流而闭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回阀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因燃料正向流动而利用弹性变形开阀,再利用其弹性复原力而闭阀。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构件设置在设于上述燃料供给管道的、扩大流路截面积的容积部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构件具有隔膜,该隔膜对上述容积部进行划分而将该容积部内分成上游侧室与下游侧室。
19.一种发动机,为单缸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
CNA2007101655513A 2006-11-24 2007-11-02 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Pending CN1011873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6858 2006-11-24
JP2006316858 2006-11-24
JP2007116653 2007-04-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7350A true CN101187350A (zh) 2008-05-28

Family

ID=39479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55513A Pending CN101187350A (zh) 2006-11-24 2007-11-02 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151105A (zh)
CN (1) CN10118735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043A (zh) * 2010-08-24 2012-03-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多燃料发动机的燃料***
CN102374043B (zh) * 2010-08-24 2016-12-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多燃料发动机的燃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5256B2 (ja) * 2011-12-28 2016-04-2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供給構造
US9074565B2 (en) 2012-07-16 2015-07-07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amped fuel delivery system
JP6466810B2 (ja) * 2015-09-28 2019-02-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KR102453681B1 (ko) * 2020-11-19 2022-10-12 주식회사 현대케피코 기화연료의 인젝터 유입방지 구조를 갖는 연료레일모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043A (zh) * 2010-08-24 2012-03-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多燃料发动机的燃料***
CN102374043B (zh) * 2010-08-24 2016-12-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多燃料发动机的燃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51105A (ja) 200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0534B2 (en) Fuel vapor processing apparatus
EP2734394B1 (en) Fluid control valve assembly
CN100357589C (zh) 小型车辆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结构
US7647917B2 (en) Engin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an engine
US9695783B2 (en) Fuel evaporative gas treatment device for fuel tank
CN101187350A (zh) 燃料供给装置及发动机
EP2965978A1 (en) Motorcycle
US7383811B2 (en)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engine
CN100432421C (zh) 摇动三轮车的燃料供给构造
US6240911B1 (en) Air amplifier for nitrous oxide injection application
CN103133212B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0216485A (ja) 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2008248752A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4795986B2 (ja) エンジン用燃料供給装置
TWI245843B (en) Fuel pipeline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717789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4131902A (zh) 一种电喷式摩托车节气门阀体总成
CN1644418A (zh) 汽车双燃料加热器
CN214170657U (zh)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排污处理单元配置结构
CN2426677Y (zh) 脉冲式喷气发动机的供油装置
JP5039672B2 (ja) 燃料噴射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乗物
US10619610B2 (en) Outboard motor
CN208184828U (zh) 可匹配传感器式文氏管装置
KR200156347Y1 (ko) 내연기관 흡기계
CN101274649B (zh) 小型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