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0344A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0344A
CN101130344A CNA2007101469115A CN200710146911A CN101130344A CN 101130344 A CN101130344 A CN 101130344A CN A2007101469115 A CNA2007101469115 A CN A2007101469115A CN 200710146911 A CN200710146911 A CN 200710146911A CN 101130344 A CN101130344 A CN 101130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eat
linkage part
cushion frame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69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0344B (zh
Inventor
氏本卓志
赤泽辉美
日和祯二
饭田敬介
大坪智范
上村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YUTA KOGYO K K
Mazda Motor Corp
Toyo Se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YUTA KOGYO K K
Mazda Motor Corp
Toyo Se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284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4984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283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4984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283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4984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YUTA KOGYO K K, Mazda Motor Corp, Toyo Se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YUTA KOGYO K K
Publication of CN101130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03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303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03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将座垫框架(2)的前部与上导轨(11)连接的联杆部件(12)、设置于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23)、设置于车身一侧并支撑后方联杆部件(23)的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设置有轴支撑于上导轨(11)的轴支撑部(26)、与座垫框架(2)的后部连接的连接部(28)、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卡合的卡合部,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设置有既可使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又可使后方联杆部件(23)对应于座垫框架(2)的前后移动进行摇动位移,从而使上述连接部(28)进行上下移动,由此升降驱动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滑动槽部(33)。采用本发明,可对应于根据乘员的体格等来调整乘员用座椅的前后位置的操作,有效地调节座垫的设置高度。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该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沿着设置于车身底板部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移动可能地受到支撑的座垫框架(cushion frame)。
背景技术
以往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2-116324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所示,通过具有固定在车室内的底板上的下侧轨道部件(下导轨)、及沿着该下侧轨道部件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的上侧导轨部件(上导轨)的左右一对直线输送台(滑轨),使乘员用座椅前后移动可能地受到支撑,该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直线传送台在固定于下侧导轨部件的衬板(liner)上予以构成,该衬板具有垂直翼状面,座垫的基端部安装于由固定在上述上侧轨道部件上的突块(lug)所支撑的后轴(spindle)上,并且座垫的前下部安装于与通过传送台的上侧轨道部件的上部所固定的轴予以轴支撑的杠杆臂(leverarm)联动的轴上,各杠杆臂的自由端均支撑沿着沿垂直翼状面形成的弧形窗进行移动的销或者滚轮,当乘员用座椅的座垫沿着上述直线输送台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滑动位移时,座垫的倾动角度自动地进行变化。
即,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座椅移动装置,如图23所示,具有杠杆臂84,该杠杆臂84设置在座垫81的前部下侧,且其中央部通过支撑在直线传送台82的前端部的突块83予以轴支撑,该杠杆臂84的前端部,由固定于座垫81的前端部下表面的突块85予以轴支撑,该杠杆臂84的后端部,滑动可能地卡止于下侧轨道部件(下导轨)86的垂直翼87上所形成的弧形窗88中,亦即以中央部向下方凹陷的状态弯曲形成的导向槽内。当座垫81沿着以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在车身上的下侧轨道部件86,从点划线所示的后方位置S3向实线所示的中间位置S2前进时,卡止于上述弧形窗88中的杠杆臂84的后端部便被引导而下降,从而杠杆臂84呈立起状态,由此上述座垫81的前部被杠杆臂84推升,该座垫81的就座面便呈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当座垫81从上述中间位置前进到细线S1所示的前方位置时,上述杠杆臂84便呈倒伏状态,上述座垫81的前部降低,由此就座面的倾斜角度减小,呈与上述后方位置S3相同的倾斜角度的状态。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若座垫81的前部设置具有形成于垂直翼87的弧状窗88,以及后端部滑动可能地卡止于该弧状窗88的杠杆臂84的倾斜(tilt)装置,且对应于上述座垫81的前后移动使上述倾斜装置进行运作,从而使座垫81的前端部以设置在座垫81后端部下侧的上述后部轴89为支点进行上下位移,那么,可通过改变上述就座面的倾斜角度以及使乘员相对于该就座面的就座中心亦即所谓的胯点(hip point)H1~H3沿着向上弯曲的圆弧状曲线Ma上下移动,可对应于就座于上述座垫81的乘员J1~J3的坐高,使该乘员J1~J3的视点I1~I3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基准线L。
然而,当如上所述那样对应于座垫81的前后移动,通过上述杠杆臂84驱动该座垫81的前端部以改变该座垫81的就座面的倾斜角度时,若不通过极大地增大上述杠杆臂84的长度等来充分地确保杠杆比,那么将难以显著地使上述乘员J1~J3的胯点H1~H3发生变化,并且座垫81的支撑状态会非常不稳定。这是因为,即使通过上述杠杆臂84驱动座垫81的前端部,也难以使位于座垫81的后侧的乘员胯点H1~H3的上下位置产生大幅度变化,因此为了对应于乘员J1~J3的坐高使其视点I1~I3接近于基准线L,有必要将上述杠杆臂84的杠杆比设定得极其的大,因而难以避免由该杠杆臂84支撑的座垫81的前端部容易发生晃动。因此,当根据乘员的体格前后移动座垫81时,难以简便恰当地调节该乘员的胯点。
另外,当身材较低者就座于上述座椅并使座椅向前方移动时,若通过减小座垫81的倾斜角度使之接近于水平状态,并相应地使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接近于垂直方向,且使上述乘员的上半身大致呈直起状态,可使其视点与基准线L相一致。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用座椅升降装置中,由于座垫81的倾斜角度在座椅的前方位置S1及后方位置S3相同,因此无法实现通过改变上述座垫81及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而获得的视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在座垫81的前方位置S1,无法实现通过使身材较低的乘员J1的上半身向前倾方向位移以使其视点I1与向前下方倾斜的基准线L相一致,所以在该点上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应于根据乘员的体格等来调整座椅的前后位置的操作,有效地调节座垫的设置高度,以适当地确保乘员的视野等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座椅导轨,固定在车室底板部上,由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导轨,及沿着该下导轨滑动可能地受到支撑的左右一对上导轨构成;座垫框架,以与上述上导轨一起前后移动的状态受到支撑;连接部件,将上述座垫框架的前部与上导轨连接;后方联杆部件,设置于座垫框架的后部;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于车身并支撑上述后方联杆部件;上述后方联杆部件,设置有轴支撑于上导轨的轴支撑部、与座垫框架的后部连接的连接部、与车身侧支撑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有既可使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又可使后方联杆部件对应于座垫框架的前后移动以上述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而使后方联杆部件的连接部进行上下移动,由此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的后部的滑动驱动部。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当使座垫的座垫框架沿着下导轨前后移动时,对应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沿着车身侧支撑部件的滑动驱动部进行的滑动位移,后方联杆部件以上述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而升降驱动上述座垫的后部,由此可有效地使就座于座垫的乘员的就座中心亦即胯点进行上下移动,并且可使该胯点的移动轨迹,对应于上述滑动驱动部的设置状态和后方联杆部件的摇动位移状态而进行多样的变化。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轴支撑部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前部,上述连接部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后部上侧,上述卡合部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下部。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可对应于座垫的前后移动,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进行摇动位移,从而可显著地升降驱动座垫的后部,因此,无须极大地增大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杠杆比等,而且也不会使座垫产生晃动,便可对应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摇动位移,有效地使乘员的就座中心亦即胯点进行上下移动。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后方联杆部件从侧面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上述的轴支撑部、连接部及卡合部分别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各顶点部。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既可防止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各部分与车辆用座椅装置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又可以紧凑的结构有效地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的后部,并且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位于后部下侧位置时,也无须采取使底板位于下方的位置等方法来防止后方联杆部件的下端部与底板面发生干涉等。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的轴支撑部、连接部及卡合部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对应于上述座垫框架移动到上升驱动位置(最上方位置),上述后方联杆部件所设置的与上述座垫框架连接的连接部,位移到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上部顶点一侧。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当上述座垫框架向前方移动时,可有效地防止上述后方联杆部件上所设置的连接部与座垫的座垫盘(cushion pan)或者座垫框架等发生干涉。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滑动驱动部,形成为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自座椅的后侧向前侧的上升坡度平缓增大后又平缓减小的平缓S状,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滑动可能地与上述滑动驱动部卡合。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可使就座于上述座垫的乘员的胯点以平缓S状的轨迹进行位移,因此无须增大座椅的前后移动距离,便可对应于乘员的体形变化使其就座姿势及视点位置等恰当地进行变化。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滑动驱动部,形成为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自座椅的后侧向前侧呈直线状上升的倾斜状,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滑动可能地与上述滑动驱动部卡合。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可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顺利地进行摇动位移,因此无需较大的驱动力便可容易地升降驱动座垫的后部。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座垫框架的后部设置有连接左右一对座垫框架的结合构件,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连接部与上述结合构件连接。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无须另外设置用于将该后方联杆部件的连接部与上述座垫框架连接的连接销等,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将两者连接,而且通过上述后方联杆部件,可顺利地升降驱动通过上述后部结合构件而确保了充分刚性的座垫框架的后部。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上述座垫框架的前侧以支撑座垫的座垫支撑构件;将上述座垫支撑构件轴支撑于座垫框架的轴支撑部;以上述轴支撑部为支点使座垫支撑构件进行摇动位移以调节座垫的设置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对应于座垫的前后移动,通过设置在座垫框架的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来调节座垫框架后部的上下位置,在调节了座垫的前后位置及设置角度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角度调节机构使座垫支撑构件进行摇动位移,由此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任意地调节上述座垫的设置角度以得到稳定的就座状态。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轴支撑于座垫框架的轴支撑部设置在座垫支撑构件的后部,上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上述轴支撑部的前方。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在乘员就座于介由上述座垫支撑构件支撑于座垫框架的座垫上的状态下,当有一个向后的较大荷重作用于该座垫时,通过与座垫框架连接的轴支撑部支撑该荷重,可防止较大的荷重作用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由此,可有效地防止因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发生晃动等而引起座垫的支撑状态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从而可得到稳定的支撑状态。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对位于座垫的左右的上述座垫支撑构件中的一方进行驱动,另外还包括将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输入上述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的驱动力传递到另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以使该座垫支撑构件进行摇动位移的动力传递机构。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可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左右的座垫支撑构件同时进行摇动位移,从而可适当地调节上述座垫的设置角度。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基端部轴支撑于座垫框架且顶端部与座垫支撑构件连接的左右一对前方联杆部件,以及连接该对前方联杆部件的各基端部的连接构件,该动力传递结构,通过将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传递到上述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及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的驱动力,经由上述连接构件传递到上述另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及另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以使左右的座垫支撑构件同时进行摇动位移。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可有效地利用形成于座垫的前部下方的死区(dead space)紧凑地设置上述动力传递机构。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由棒状体构成,上述轴支撑部位于上述棒状体的中央部分,上述连接部和上述卡合部分别位于上述棒状体的两端部,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具有从侧视方向看自上述下导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向下导轨的下方延伸的延伸部,上述滑动驱动部以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设置在该延伸部上。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将具有较大尺寸的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在上述座椅导轨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部内,以有效地利用该空间部,由此可将上述滑动驱动部的设置范围及后方联杆部件的全长设定得较大。因此,无须将上述座垫的前后移动距离设定得非常大,便可充分地确保座垫的上下移动量,并且既可防止因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的设置部显著地露出在车室内而影响外观性能或者因用于覆盖该车身侧支撑部件而设置的盖部件影响乘员从座椅的侧方就座等情况的发生,又可使升降驱动上述座垫后部的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另一端部的移动轨迹对应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的延伸部上所形成的滑动驱动部,使之进行多样的变化。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上述设置有滑动驱动部的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在上述座椅导轨的内侧侧部。
采用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可通过导轨遮蔽上述滑动驱动部,因此,无须专门设置覆盖该滑动驱动部的盖,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有效地提高外观性能,并且可利用上述座垫的下方所形成的死区紧凑地设置上述滑动驱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从后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座椅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6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要部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表示座垫处于前进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表示角度调节机构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座垫的前部处于上升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形态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升降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4中的XVI一XV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座垫处于后退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座垫处于前进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座垫的前部处于上升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20是表示角度调节机构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座垫处于前进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以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该车辆用座椅装置中,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设置在车室底板上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1、前后移动可能地受上述座椅导轨1支撑的左右一对座垫框架2、分别设置于各座垫框架2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座垫支撑构件3、受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支撑的座垫盘4,通过该座垫盘4其下部被覆盖并受到支撑的座垫5、从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座椅靠背6、位于上述座椅靠背6的上端部的未图示的头枕(head rest)构成驾驶员座椅等座椅。
上述座椅导轨1,具有,下导轨10,由上面部开口且截面呈C状的部件等构成,并且通过高度不同的前后一对支撑脚体8、9以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固定在车身底板部上;上导轨11,沿着上述下导轨10滑动可能地受到支撑。另外,上述座垫框架2的前部通过单节的联杆部件12构成的连接部件与上述上导轨11连接。而且,上述下导轨10的前端部,设置有驱动上导轨11及上述座垫框架2,使两者沿着下导轨10在车身前后方向滑动位移的座椅驱动机构13,上述下导轨10的后部设置有对应于上述上导轨11的前后移动来升降驱动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升降驱动机构14。
上述联杆部件12,如图4所示,其下端部轴支撑于设置在上导轨11的前部内侧的支撑支架15,其上端部轴支撑有为连接左右的座垫框架2的前部而设置的棒状体等构成的前部结合构件16。另外,对应于上述座垫框架2沿着下导轨10的前后移动,如后所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及座垫5的后部通过上述升降驱动机构14予以升降驱动,同时对应于此,联杆部件12以其下端被轴支撑的部分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由此允许上述座垫框架2以轴支撑于上述联杆部件12上端部的上述前部结合构件1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
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如图5所示,具有,通过上导轨11上所安装的轴承部件前后两端部转动自如地受到支撑的丝杠轴18、连接左右上导轨11的前端部的连接框架19、介由支架支撑在该连接框架19上的驱动马达20、在左右上导轨11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通过上述驱动马达20予以转动驱动的驱动轴21。该驱动轴21的左右两端部及上述丝杠轴18的前端部,设置有将上述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丝杠轴18的锥齿轮(bevel gear)22,并且上述丝杠轴18与固定在下导轨10上端部的滑动块17的螺纹部螺合。上述驱动轴21,对应于驱动马达20的正逆转动而被转动驱动,该转动力介由上述锥齿轮22传递到丝杠轴18,并通过转动驱动使螺合于上述滑动块17的螺纹部的丝杠轴18进行前进或后退,对应于此上述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沿着下导轨10进行前后移动。
另外,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升降驱动机构14,如图3及图6所示,具有设置在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23,以及设置在上述下导轨10的后部内侧且支撑后方联杆部件23的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由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板材构成,其各顶点部分别设有轴支撑在上导轨11上的轴支撑部、与座垫框架2连接的连接部、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卡合的卡合部。即,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前部设置有介由支撑轴25轴支撑于上导轨11的后部内侧面的轴支撑部26,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上侧设置有与连结左右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棒状后部结合构件27连接的连接部28,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下部设置有介由卡合销29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卡合的卡合部30。
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具有与支撑下导轨10后部的后方支撑脚体9一起固定在车室底板部等上的固定板31,以及在上述座椅导轨1的内侧侧部,具体而言在上述座垫框架2的内侧部下方,从上述固定板31的内侧端部向上方立起的竖立板32。该竖立板32上形成有由滑动槽部33构成的滑动驱动部,该滑动槽部33部以较之上述座椅导轨1更陡峭的角度向前上方倾斜,上述卡合销29滑动可能地与该滑动槽部33卡合,由此在座垫框架2进行前后移动时,一方面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滑动自如地受到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的支撑,另一方面使后方联杆部件23以上述轴支撑部2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由此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
即,由于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前部的轴支撑部26,轴支撑于上导轨11的后部,同时,设置在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下部的卡合部30,通过上述卡合销29与以陡峭的角度倾斜的上述滑动槽部33卡合,因此,如图2及图6所示,通过使上述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位于座椅导轨1的最后侧,由此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下部所设置的卡合销29位于滑动槽部33的最后端部的状态下,使上述卡合部30以最大限度向下方离开座椅导轨1的状态受到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的支撑。
若使上述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在座椅驱动机构13的驱动下从上述最后侧向车身前方滑动位移,那么,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轴支撑部26便平行于座椅导轨1而向前方移动。相对于此,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下部所设置的卡合销29,沿着上述滑动槽部33进行滑动位移,由此使原来离开座椅导轨1而位于座椅导轨1的上导轨11的下方位置的上述卡合部30,向接近上导轨11的方向位移,对应于此后方联杆部件23以上述轴支撑部26为支点,如图6的箭头所示进行摇动位移,由此使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上侧所设置的与上述座垫框架2连接的连接部28,如图7所示向上方进行位移,并与上述后部结合构件27一起推升座垫框架2的后部。由此,上述轴支撑部26、连接部28及卡合部30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在座垫框架2向车身前方滑动位移而移动到上升驱动位置(最上方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座垫框架2连接的连接部28位于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上部顶点一侧。
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如图6及图8所示,具有通过螺栓固定等方式固定于座垫盘4的左右两侧边部下表面的水平板34,以及从该水平板34的内侧边部沿着上述座垫框架2的内侧面向下方延伸的下垂板35。该下垂板35的后端部通过突出设置于上述座垫框架2的内壁面的支撑轴36予以轴支撑,由此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以该轴支撑部(支撑轴36)为支点摇动可能地受到支撑。另外,设置在座垫5左右的座垫支撑构件3,其中一方(右侧)通过设置在座垫框架2上的角度调节部37的驱动,以上述支撑轴3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并且,该摇动位移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8传递到另一方(左侧)的座垫支撑构件3。
上述角度调节部37,具有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座垫框架2上的转动轴39,对该旋转轴39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手柄40,以及固定在上述转动轴39的前端部的驱动齿轮42,该驱动齿轮42与形成在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扇形齿轮部(sector gear)41啮合。由此,上述角度调节部37和扇形齿轮部41构成角度调节机构。上述旋转轴39上设置有由以往公知的鼓式制动器(drum brake)等构成的防逆转机构43,以容许操作手柄40的转动力经由转动轴39传递到驱动齿轮42,并阻止从上述扇形齿轮部41输入驱动齿轮42的与座垫5的自重等相对应的转动力传递到转动轴39的基端部(操作手柄40一侧),由此来限制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的摇动位移。此外,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在上述扇形齿轮部41的后方,形成有与突出设置在座垫框架2上的导梢(guide pin)44卡合的支撑槽45,上述导梢44沿着该支撑槽45进行滑动位移,以防止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在摇动位移时产生晃动。
上述动力传递机构38,包括通过设置在左右座垫框架2的前部之间的支撑杆46将基端部轴支撑在座垫框架2上的左右一对前方联杆部件49,该前方联杆部件49的顶端部所形成的长孔48,与突出设置于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的连接销47卡合,由此上述前方联结49的顶端部与座垫支撑构件3连接。从上述角度调节部37传递到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3及前方联杆部件49的驱动力,经由由上述支撑杆46构成的连接构件传递到另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49及座垫支撑构件3,由此左右的座垫支撑构件3同时进行摇动位移。
即,当乘员进行上述角度调节部37的操作手柄40的转动操作,所产生的转动力经由转动轴39传递到驱动齿轮42,该驱动齿轮42受到转动驱动,对应于此上述扇形齿轮部41受到驱动,由此,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中的一方便以后端部的支撑轴3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这样,若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3进行摇动位移,那么与其前端部连接的上述前方联杆部件49便以下端部的支撑杆4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同时该摇动位移介由上述支撑杆46传递到另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49,于是该另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49进行摇动位移,同时另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3的前端部介由该另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49而受到驱动,由此座垫支撑构件3以后端部的支撑轴36为支点,从图6及图7所示的下降位置向图9所示的上升位置摇动位移。
当身材较低的乘员就座于采用上述结构的座椅时,若操作未图示的操作开关使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的驱动马达20向正转方向转动,座椅导轨1的上导轨11则向车身前侧受到驱动,座垫框架2便沿着以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的座椅导轨1的下导轨10前进并上升,同时,如图7所示,通过具有被轴支撑在上述座垫框架2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23以及车身侧支撑部件24的升降驱动机构14,推升座垫框架2的后部。若座垫框架2的后部对应于该座垫框架2及座垫5的向前移动而被推升,上述座垫5则以设置在联杆部件12的上端部的前部结合构件1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由此其设置角度变为接近于水平状态。
另一方面,当身材较高的乘员就座于上述座垫5时,若使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的驱动马达20进行逆转,座椅导轨1的上导轨11则向车身后侧受到驱动,座垫框架2便沿着下导轨10后退并下降,同时,通过由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及车身侧支撑部件24构成的升降驱动机构14,如图2所示,使座垫框架2的后部下降。另外,当座垫框架2和座垫5的后部对应于该座垫框架2及座垫5的向后方的移动而降低时,通过座垫框架2的摇动位移使座垫5处于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
另外,当通过上述座垫框架2及座垫5的滑动位移来调节座垫框架2和座垫5的前后位置后,乘员可根据需要通过转动操作上述角度调节机构37的操作手柄40,由此驱动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的一方,同时将驱动力介由上述动力传递机构38传递到另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3,使左右座垫支撑构件3以其后端部的支撑轴36为支点同时进行摇动位移,由此可任意调节被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及座垫盘4所支撑的座垫5的设置角度(倾斜角度)。
如上所述,由于上述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固定在车室底板部上,由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导轨10及沿着该下导轨10滑动可能地受到支撑的左右一对上导轨11构成的座椅导轨1;以与上述上导轨11一起前后移动的状态受到支撑的座垫框架2;由将上述座垫框架2的前部与上导轨11连接的联杆部件12构成的连接部件;设置于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23;设置于车身并支撑后方联杆部件23的车身侧支撑部件24;并且,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设置有轴支撑于上导轨11的轴支撑部26、与座垫框架2的后部连接的连接部28、与车身侧支撑部件24卡合的卡合部30,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设置有既可使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又可使后方联杆部件23对应于座垫框架2的前后移动以上述轴支撑部2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而使后方联杆部件23的连接部28进行上下移动,由此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由滑动槽部33构成的滑动驱动部,因此可对应于根据乘员的体格等来调整构成乘员用座椅的座垫5的前后位置的操作,有效地调节座垫5的设置高度,以适当地确保乘员的视野等。
即,当身材较低的乘员就座于座垫5上时,通过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使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向车身前侧滑动位移,从而如图7所示那样,使座垫5沿着上述座椅导轨1的下导轨10一边上升一边向前方移动,同时,设置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的卡合销29沿着由车身侧支撑部件24的滑动槽部33构成的滑动驱动部进行滑动位移,由此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上升至陡峭的角度,并且与该后方联杆部件23连接的座垫5的后部被大幅推升,因此,可使位于座垫5的后部的乘员的就座中心即胯点H对应于该乘员的身高而有效地移向前部上方。
另外,对应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沿着滑动槽部33的滑动位移,后方联杆部件23以上述轴支撑部2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由此上述座垫5的后部的推升量发生变化,因此其移动轨迹便有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并不仅限于上述滑动槽部33的倾斜角度。例如,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若后方联杆部件23的前部设至有与上导轨11连接的轴支撑部26,同时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上侧设至有与座垫框架2连接的连接部28,而且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下部设至有与车身侧支撑部件24卡合的卡合部30,那么,由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对应于座垫5的向前方的移动而进行摇动位移从而将座垫5的后部推向上方,因此可对应于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摇动位移,将作为乘员的就座中心的胯点H更有效地移向上方。
因此,无须极大地增大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杠杆比等,便可对应于座垫5的前后移动使就座于座垫5的乘员的胯点产生显著的变化,而且也不会使座垫5产生晃动,便可将因身高较低而视线很有可能位于基准线的下方的上述乘员的视线有效地移向上方,使之与上述基准线相一致。另外,还可对应于上述座垫5的倾斜角度的变化使座椅靠背7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以使乘员的头部位移向前方,由此可有效地使上述乘员的视点与向前下方倾斜的基准线一致。
而且,由于上述座垫框架2和座垫5的后部对应于该座垫框架2及座垫5的向前方的移动,介由上述升降驱动机构14被推升,由此该座垫框架2以设置在联杆部件12的上端部的前部结合构件1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以使座垫5的设置角度呈接近于水平的状态,因此,通常身高较低腿长较短的身材较低的乘员,可大幅弯曲膝部以获得使膝下部以指定角度下垂的就座姿势,而不进入脚部离开地板面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身材较高的乘员就座于上述座垫5时,通过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向车身后侧进行滑动位移,从而如图2所示那样,使座垫5沿着下导轨10下降,同时,使上述卡合销29沿着车身侧支撑部件24的滑动槽部33进行滑动位移,从而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以陡峭的角度进行下降,以大幅降低座垫5的后部。
另外,对应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沿着滑动槽部33向下部后侧的滑动位移,使后方联杆部件23以其轴支撑部2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由此降低上述座垫5的后部,从而可将位于上述座垫5后部的乘员的胯点H对应于乘员的身高而有效地移向后部下方。另外,对应于上述座垫5的倾斜角度的变化,可使座椅靠背7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乘员的头部位移到后侧,由此可有效地使上述乘员的视点与向后上方倾斜的基准线相一致。
因此,由于可将因身材较高而使视线很有可能位于基准线的上方的上述乘员的视线有效地移向下方,使之与上述视线相一致,并且可对应于上述座垫框架2及座垫5的向后方的移动,降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以使座垫5处于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因此,通常身高较高腿长较长的身材较高的乘员,可减小膝部的弯曲角度,由此获得使膝下部向前延伸的就座姿势,从而不会处于太拘束的就座姿势。
另外,由于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使设置于座垫5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23对应于座垫框架2的前后移动产生摇动位移来升降驱动该座垫框架2的后部,因此,可在该座垫框架2的前部,设置使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产生摇动位移以调节座垫5的设置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利用该角度调节机构乘员可根据其体格或者喜好任意地调节上述座垫5的设置角度。
此外,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若后方联杆部件23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并且上述的轴支撑部26、连接部28及卡合部30分别设置在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各顶点部,那么,既可防止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上述各部分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又可以紧凑的结构有效地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并且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位于后部下侧位置时,也无须采用使底板位于下方位置等方法来防止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下端部与底板面发生干涉等。而且,通过适当地变更上述的轴支撑部26、连接部28及卡合部30的设置间隔,可使座垫5的后部及上述胯点H的移动轨迹产生多种变化。
特别是,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的轴支撑部26、连接部28及卡合部30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对应于座垫框架2移动到的上升驱动位置(最上方位置),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所设置的与座垫框架2连接的连接部28,位移到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后方联杆部件23的上部顶点一侧,因此,当上述座垫框架2处于前进位置(最前侧位置)时,后方联杆部件23从侧视方向看处于上部较窄的三角形状的设置状态。由此,当座垫框架2向前方移动时,可有效地防止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上所设置的连接部28与座垫盘4或者座垫框架2等发生干涉。而且,当上述座垫框架2位于上升驱动位置时,上述轴支撑部26位于下部前侧的位置,上述卡合部30位于下部后侧的位置,由此可使后方联杆部件23处于稳定的支撑状态。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所设置的卡合销29滑动可能地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所形成的滑动槽部33卡合,但此结构也可通过下述结构代替,例如在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形成可使突出设置在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上的卡合销等的前端部嵌入的凹嵌部构成的滑动驱动部,当座垫框架2进行前后移动时,使上述卡合销等沿着该凹嵌部进行滑动位移,由此使后方联杆部件23以上述轴支撑部2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设置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自座椅的后侧向前侧呈直线状倾斜上升的滑动槽部33,但此结构也可通过下述结构代替,例如图10所示,在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形成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具有自座椅后侧向前侧的上升坡度平缓增大的后方倾斜部33a以及在该后方倾斜部33a的前侧的上升坡度平缓减小的前侧倾斜部33b的平缓S状的滑动槽部33C,并且通过卡合销29使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滑动可能地与该滑动槽部33C卡合。
采用上述结构,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对应于座垫5的前后移动而沿着平缓S状的滑动槽部33C进行滑动位移,从而升降驱动座垫5的后部,由此可使就座于该座垫5上的乘员的胯点H,如图11所示那样,以平缓S状的轨迹进行位移,因此,无须增大座垫5的前后移动距离,便可对应于乘员的体形变化使其就座姿势及视点位置等恰当地进行变化。即,当乘员的身高为中等程度时,会出现对应于其身高的变化而使坐高产生较显著差异的倾向,因此,若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使胯点H对应于座垫5的前后移动,以平缓S状的轨迹M2进行位移,可使乘员的视点I与基准线L相一致,并且可恰当地设定腿的弯曲角度以将就座姿势维持在良好状态。另外,当滑动槽部33C呈平缓S状时,由于倾斜角度在后方倾斜部33a与前侧倾斜部33b的边界部T处最大,因而上述卡合销29对应于座垫5的向前移动而通过边界部T时的驱动负荷增大,对应于此有必要充分设定座椅驱动机构13的驱动力。
对此,如图12所示,在车身侧支撑部件24上,形成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自座椅的后侧向前侧呈直线状倾斜上升的滑动槽部33,并且通过卡合销29使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滑动可能地与上述滑动槽部33卡合,那么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卡合部30对应于座垫5的向前方的移动而沿着滑动槽部33进行滑动位移时不会产生较大的负荷变动,因此无需上述那样大的驱动力便可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顺利地进行摇动位移,从而可容易地升降驱动座垫5的后部。另外,通过使胯点H对应于上述座垫5的前后移动以向上突出状的轨迹M1进行位移,可使乘员的视点I与基准线L相一致。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座垫框架2的后部设置有连结左右一对座垫框架2的后部结合构件27,并且后方联杆部件23的连接部28连接于上述后部结合构件27,因此,无须独立设置用于将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连接部28连接于上述座垫框架2的连接销等,通过简单的结构将两者连接。而且,通过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可顺利地升降驱动通过上述后部结合构件27而确保了充分刚性的座垫框架2的后部。
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座垫框架2的前侧以支撑座垫5的座垫支撑构件3;由将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轴支撑于座垫框架2上的上述支撑轴36构成的轴支撑部;以该轴支撑部为支点使座垫支撑构件3进行摇动位移以调节座垫5的设置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因此,无需考虑上述座垫5的前后位置,可根据乘员的喜好等适当地调节就座姿势。
例如,当为了使坐高较低的乘员的视线与基准线相一致而如图7所示那样使座垫5移向车身前侧时,由于座垫5的后端部通过具有上述后方联杆部件23的升降驱动机构14被推升,因此,对于腿较短的乘员而言,其可大幅弯曲膝部而获得使膝下部以指定角度下垂的就座姿势,从而不会进入脚部离开地板面的状态,相反对于腿较长的人而言存在就座姿势不稳定的倾向。因此,坐高较低且腿较长的人,在上述座垫5移向车身前侧的状态下,可利用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如图9所示那样,对座垫支撑构件3的前端部进行上升驱动,使座垫5处于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由此乘员可伸长腿部而获得稳定的就座状态。
另外,若如上述那样设置调节座垫5的设置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例如在出口到欧美等的很有可能由手脚较长的乘员就座的车辆中,或在国内销售用的很有可能由手脚较短的乘员就座的车辆中,通过上述角度调节机构使座垫5的前端部升降位移以变化该座垫5的倾斜角度,那么既可防止座垫5的前后移动范围增大,又可在身高较高的乘员就座于该座垫5时或身高较低的乘员就座于该座垫5时的任意一种情况下,对应于乘员的身高而容易恰当地调节就座姿势。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座垫支撑构件3的后部设置有与座垫框架2连接的轴支撑部(支撑轴36),并且该轴支撑部的前方设置有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因此,即使在乘员就座于上述座椅的座垫5的状态下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等,以致向后的较大荷重作用于座垫5时,也可防止该荷重等施加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的设置部。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因受到从上述座椅靠背6作用于座垫框架2的冲撞荷重等的影响而使座垫支撑构件3支撑座垫5的支撑状态变得不稳定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若将形成有由滑动槽部33构成的滑动驱动部的车身侧支撑部件24设置在上述座椅导轨1的内侧侧部,那么可防止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24因在车室内暴露而影响外观性能,并且通过在形成于座垫5下方的死区内设置上述座椅导轨1及车身侧支撑部件24,可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
(第2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上述升降驱动机构14具有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后方联杆部件23,以及使该后方联杆部件23的后部下侧所设置的卡合部30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的车身侧支撑部件24,但该升降驱动机构14也可通过图13~图1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代替,该第2实施方式,设置有升降驱动机构14a,该升降驱动机构14a具有由通过设置在上导轨11上的支撑支架50摇动可能地受到支撑的棒状体构成的后方联杆部件51,以及通过安装支架52固定于下导轨10且支撑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前端部的车身侧支撑部件53。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由从侧视方向看呈棒状的板材构成,其中央部轴支撑在上述支撑支架50上,其后端部与座垫框架2连接。
即,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轴支撑部),介由支撑轴54轴支撑在安装于上导轨11的后部上表面的支撑支架50上,由此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以上述支撑轴54为支点摇动可能地受到支撑。另外,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前端部(卡合部),介由卡合销56滑动可能地与由形成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导向槽55构成的滑动驱动部卡合。此外,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后端部(连接部),与连结左右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棒状后部结合构件27卡止,由此介由该后部结合构件27与座垫框架2的后部连接。
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具有前壁部57、后壁部58、设于下端部的底壁部59、以及设置在前后壁部57、58及底壁部59的内侧端部的侧壁板60,其中,侧壁板60构成从侧视方向看自上述下导轨1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构成该延伸部的上述侧壁板60上形成有导向槽55,该导向槽55具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部,以及位于该倾斜部的前后两端部且具有指定长度的水平部。
上述安装支架52,具有从下方环抱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前后壁部57、58及底壁部59的环抱部61,以及突出设置在该环抱部上的前后一对安装部62、63。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前后壁部57、58及底壁部59通过螺栓固定、铆钉固定或者点焊(spot welding)等固定于上述环抱部61,上述安装部62、63通过焊接或者螺栓等固定于下导轨10的下面部,由此,如图16所示,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侧壁板60,从正视方向看以设置在上述座椅导轨1的内侧的状态安装于下导轨10。另外,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侧壁板60与下导轨10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间隙,该间隙内设置有位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侧壁板60与座垫框架2之间的后方联杆部件51。
另外,由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卡合销56滑动可能地与由形成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侧壁板60的导向槽55构成的滑动驱动部卡合,因此,当上述座垫框架2进行前后移动时,一方面,设置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一端部的卡合销56滑动自如地受到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支撑,另一方面,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以设置于上导轨11的支撑轴54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由此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
即,如图17所示,当上述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位于座椅导轨1的最后侧位置,设置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前端部的卡合销56便位于导向槽55的最后端部位置,若从该状态通过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驱动上导轨11及座垫框架2使之向车身前侧滑动位移,那么上述卡合销56便沿着导向槽55进行滑动位移,由此后方联杆部件51的前端部便在导向槽55中受到引导并逐渐下降,对应于此,后方联杆部件51便以上述支撑轴54为支点向立起方向进行摇动位移,从而与该后方联杆部件51的后端部连接的后部结合构件27便如图18所示那样位移到上方,同时上述座垫框架2的后部被推升。
如上所述,由于后方联杆部件51由中央部分设置有与上述上导轨11连接的轴支撑部(支撑轴54的轴支撑部),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与座垫框架2连接的连接部(后部结合构件27的连接部)和与车身侧支撑部件53卡合的卡合部(卡合销56的卡合部)的棒状体构成,并且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上设置有从侧视方向看由自上述下导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向下导轨的下方延伸的侧壁板60构成的延伸部,且该延伸部上设置有向前下方倾斜的滑动驱动部(导向槽55),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便可适当地升降驱动上述座垫5的后部,从而可有效地上下移动就座于座垫5上的乘员的就座中心即胯点。
即,由于与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卡合部(前端部)卡合的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延伸部以向下导轨10的下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因此可将具有较大尺寸的车身侧支撑部件53设置在上述座椅导轨1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部内,以有效地利用该空间部,由此可将上述滑动驱动部(导向槽55)的设置范围及后方联杆部件51的全长设定得较大。因此,无须将上述座垫5的前后移动距离设定得非常大,便可充分地确保座垫5的上下移动量,并且既可防止因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设置部显著地露出在车室内而影响外观性能或者因用于覆盖该车身侧支撑部件53而设置的盖部件影响乘员从座椅的侧方就座等情况的发生,又可使升降驱动上述座垫5的后部的上述后方联杆部件51的后端部(后部结合构件27的轴支撑部)的移动轨迹对应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延伸部上所形成的滑动驱动部(导向槽55),使之进行多样的变化。
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由上述导向槽55构成的滑动驱动部的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延伸部设置在座椅导轨1的内侧,因而滑动驱动部可通过座椅导轨1进行遮蔽,因此,无须专门设置覆盖设置有由上述导向槽55构成的滑动驱动部的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53的侧壁板60的盖,便可遮蔽上述滑动驱动部,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有效地提高外观性能,并且可利用上述座垫5的下方所形成的死区紧凑地设置上述滑动驱动部。
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9及图20等所示,在座垫框架2的前部设置有由联杆机构68构成的连接部件,该联杆机构68,具有基端部轴支撑于安装在上导轨11的前端部上表面的支撑支架64的第1联杆65,基端部轴支撑于座垫框架2的前部内侧面的第2联杆66,以及将上述第1联杆65的顶端部连接于第2联杆66的中央部的连结杆67,通过该连结杆67,左右的第1、第2联杆65、66被连为一体。当通过上述座椅驱动机构13使座垫框架2沿着下导轨10进行前后移动时,可对应于上述升降驱动机构14a对座垫框架2的后部的升降驱动,容许上述第1联杆65以位于其基端部的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以及容许座垫框架2以设置在上述第1联杆65的顶端部的上述连杆69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
另外,上述联杆机构68的设置部设置有角度调节部70,该角度调节部70通过改变第1联杆65与第2联杆66的连接角度来升降驱动座垫5的前部,从而调节该座垫5的设置角度。该角度调节部70,具有转动自如地受到座垫框架2支撑的转动轴71,转动操作该转动轴71的操作手柄72,以及固定在上述转动轴71的端部的驱动齿轮73,该驱动齿轮73与上述第2联杆66的侧端部所形成的扇形齿轮部74相啮合。上述角度调节部70和上述扇形齿轮部74构成角度调节机构。
上述旋转轴71,设置有由以往公知的鼓式制动器等构成的防逆转机构75,以容许操作手柄72的转动力经由转动轴71传递到驱动齿轮73,并阻止从上述扇形齿轮部74输入驱动齿轮73的与座垫5的自重等相对应的转动力传递到转动轴71的基端部(操作手柄72一侧),由此来限制上述第2联杆66的摇动位移。
上述结构,在通常时,第2联杆66的摇动位移被上述防逆转机构75的限制力所限制,从而使第1、第2联杆65、66的连接角度维持在一定的角度,由此阻止座垫框架2的前部产生升降位移。若乘员向反时针方向转动操作上述角度调节部70的操作手柄72,那么转动力便如图19的箭头所示经由旋转轴71传递到驱动齿轮73,该驱动齿轮73被旋转驱动,对应于此,上述扇形齿轮部74受到驱动,由此,上述第2联杆66便以连结杆67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图18所示的状态转变为图19所示的状态,从而将第2联杆66的前端部,亦即将座垫框架2的前部推向上方。
这样,当座垫框架2的前部被推向上方时,该推力便经由连结杆67传递到相反侧(左侧)的座垫框架2,左右的第2联杆66便同时进行变动位移,由此使上述座垫框架2以设置在该座垫框架2的后端部的后部结合构件27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而可改变座垫5的设置角度。
(第3实施方式)
图21及图22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该第3实施方式中,座垫框架2的后部设置有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升降驱动机构亦即具有由上述棒状体构成的后方联杆部件51的升降驱动机构14a,并且在上述后部联杆部件51的前方设置有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角度调节机构,亦即使座垫支撑构件3以将座垫支撑构件3轴支撑于座垫框架2的轴支撑部26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而调节座垫5的设置角度的角度调节部37,以及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上所形成的扇形齿轮部。
该第3实施方式中,可对应于座垫5的前后移动,通过设置在座垫框架2后部的后方联杆部件51来调节座垫框架2后部的上下位置,在调节了座垫5的前后位置及设置角度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角度调节机构使座垫支撑构件3进行摇动位移,由此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来任意地调节上述座垫5的设置角度以获得稳定的就座状态。而且,由于在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的后部设置有与座垫框架2连接的轴支撑部36,并且在该轴支撑部36的前方设置有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因此,在乘员就座于通过上述座垫支撑构件3支撑在座垫框架2上的座垫5的状态下,即使有一个较大的向后的荷重作用于该座垫5,该荷重也不会直接作用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座垫5的支撑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由此可获得稳定的支撑状态。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座椅导轨,固定在车室底板部上,由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导轨,及沿着该下导轨滑动可能地受到支撑的左右一对上导轨构成;
座垫框架,以与上述上导轨一起前后移动的状态受到支撑;
连接部件,将上述座垫框架的前部与上导轨连接;
后方联杆部件,设置于座垫框架的后部;
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于车身并支撑上述后方联杆部;
上述后方联杆部件,设置有轴支撑于上述上导轨的轴支撑部、与上述座垫框架的后部连接的连接部、与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有既可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又可使上述后方联杆部件对应于上述座垫框架的前后移动,以上述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摇动位移,从而使后方联杆部件的连接部进行上下移动,由此升降驱动上述座垫框架的后部的滑动驱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支撑部,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前部,
上述连接部,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后部上侧,
上述卡合部,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方联杆部件,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
上述的轴支撑部、连接部及卡合部分别设置在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各顶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的轴支撑部、连接部及卡合部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对应于上述座垫框架移动到上升驱动位置,上述后方联杆部件所设置的与上述座垫框架连接的连接部,位移到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上部顶点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驱动部,形成为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自座椅的后侧向前侧的上升坡度平缓增大后又平缓减小的平缓S状,
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滑动可能地与上述滑动驱动部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驱动部,形成为从座椅的侧视方向看自座椅的后侧向前侧呈直线状上升的倾斜状,
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卡合部滑动可能地与上述滑动驱动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垫框架的后部设置有连接左右一对座垫框架的结合构件,
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的连接部与上述结合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设置在上述座垫框架的前侧以支撑座垫的座垫支撑构件;
将上述座垫支撑构件轴支撑于上述座垫框架的轴支撑部;
以上述轴支撑部为支点使座垫支撑构件进行摇动位移以调节座垫的设置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支撑于座垫框架的轴支撑部设置在上述座垫支撑构件的后部,
上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上述轴支撑部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对位于座垫的左右的上述座垫支撑构件中的一方进行驱动,
该车辆用座椅装置,还包括动力传递机构,将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输入上述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的驱动力传递到另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以使该座垫支撑构件进行摇动位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基端部轴支撑于上述座垫框架且顶端部与上述座垫支撑构件连接的左右一对前方联杆部件,以及连接该对前方联杆部件的各基端部的连接构件,
上述动力传递机构,通过将从上述角度调节机构传递到上述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及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的驱动力,经由上述连接构件传递到上述另一方的前方联杆部件及另一方的座垫支撑构件,以使左右的座垫支撑构件同时进行摇动位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方联杆部件由棒状体构成,
上述轴支撑部位于上述棒状体的中央部分,
上述连接部和上述卡合部分别位于上述棒状体的两端部,
上述车身侧支撑部件具有从侧视方向看自上述下导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向下导轨的下方延伸的延伸部,
上述滑动驱动部以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延伸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置有滑动驱动部的车身侧支撑部件,设置在上述座椅导轨的内侧侧部。
CN2007101469115A 2006-08-24 2007-08-24 车辆用座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03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8399 2006-08-24
JP2006228400A JP2008049848A (ja) 2006-08-24 2006-08-24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228397 2006-08-24
JP2006-228397 2006-08-24
JP2006228400 2006-08-24
JP2006228399A JP2008049847A (ja) 2006-08-24 2006-08-24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228398 2006-08-24
JP2006-228400 2006-08-24
JP2006228398A JP2008049846A (ja) 2006-08-24 2006-08-24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228398 2006-08-24
JP2006228397A JP5043385B2 (ja) 2006-08-24 2006-08-24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228399 2006-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0344A true CN101130344A (zh) 2008-02-27
CN101130344B CN101130344B (zh) 2011-06-15

Family

ID=39127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691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0344B (zh) 2006-08-24 2007-08-24 车辆用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43385B2 (zh)
CN (1) CN101130344B (zh)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6288A (zh) * 2008-11-28 2010-06-23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的滑动结构
CN102803009A (zh) * 2009-06-10 2012-11-28 李尔公司 具有可枢轴连接的连接构件的交通工具座椅
CN102848947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李尔公司 具有前后调节的可存放后座椅
CN103027508A (zh) * 2011-10-03 2013-04-10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躺椅
CN103863154A (zh) * 2012-12-11 2014-06-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虚拟h-点座椅靠背***
CN105365606A (zh) * 2010-02-11 2016-03-02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具有设置在导轨处的调节传动机构的调节装置
CN105480122A (zh) * 2014-10-03 2016-04-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髋关节点铰接的后部座椅垫
CN104661861B (zh) * 2012-09-21 2016-11-0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6114314A (zh) * 2015-05-08 2016-11-1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6965711A (zh) * 2016-01-13 2017-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8420219A (zh) * 2017-02-13 2018-08-21 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CN108528293A (zh) * 2017-03-02 2018-09-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仰卧式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机构
CN109204076A (zh) * 2017-06-30 2019-01-15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9552115A (zh) * 2018-12-31 2019-04-02 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 客车座椅安装结构及客车
CN110192734A (zh) * 2018-02-27 2019-09-03 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坐席装置
CN110366379A (zh) * 2017-03-22 2019-10-22 高飞模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椅子的铰接***
CN110884394A (zh) * 2018-09-11 2020-03-17 格拉默公司 车辆座椅
CN111247028A (zh) * 2017-10-20 2020-06-05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座椅
CN112188853A (zh) * 2018-05-22 2021-01-05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寝具
CN113905637A (zh) * 2019-05-21 2022-01-07 睡眠智能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用于坐或卧的家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0858B2 (ja) 2008-02-29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製ガーニッシュの取付構造
KR200479297Y1 (ko) * 2013-12-29 2016-01-12 현대다이모스(주) 차량용 시트쿠션
JP7073129B2 (ja) * 2018-02-09 2022-05-23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被移動部材の移動機構及び移動機構を有する乗物用シート
JP7073130B2 (ja) * 2018-02-09 2022-05-23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被移動部材の移動機構及び移動機構を有する乗物用シート
JP7252474B2 (ja) * 2020-11-25 2023-04-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95265A (en) * 1952-11-06 1957-06-11 Gen Motors Corp Seat construction
US4423904A (en) * 1981-07-13 1984-01-0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position control mechanism
JPH0414533A (ja) * 1990-05-08 1992-01-20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の油圧回路
JP2001163090A (ja) * 1999-12-07 2001-06-19 Delta Kogyo Co Ltd シートのリフター構造
CN2726947Y (zh) * 2004-04-30 2005-09-21 长春旭阳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椅分公司 座椅调节装置

Cited B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6288A (zh) * 2008-11-28 2010-06-23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的滑动结构
CN102803009A (zh) * 2009-06-10 2012-11-28 李尔公司 具有可枢轴连接的连接构件的交通工具座椅
US10300812B2 (en) 2010-02-11 2019-05-28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Adjusting device having an adjusting mechanism arranged on a guide rail
CN105365606A (zh) * 2010-02-11 2016-03-02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具有设置在导轨处的调节传动机构的调节装置
CN105365606B (zh) * 2010-02-11 2017-12-05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具有设置在导轨处的调节传动机构的调节装置
CN102848947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李尔公司 具有前后调节的可存放后座椅
CN103027508A (zh) * 2011-10-03 2013-04-10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躺椅
CN103027508B (zh) * 2011-10-03 2015-12-16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躺椅
CN104661861B (zh) * 2012-09-21 2016-11-0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3863154B (zh) * 2012-12-11 2017-10-0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虚拟h‑点座椅靠背***
CN103863154A (zh) * 2012-12-11 2014-06-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虚拟h-点座椅靠背***
CN105480122A (zh) * 2014-10-03 2016-04-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髋关节点铰接的后部座椅垫
CN105480122B (zh) * 2014-10-03 2019-06-1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髋关节点铰接的后部座椅垫
CN106114314A (zh) * 2015-05-08 2016-11-1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6114314B (zh) * 2015-05-08 2018-10-1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0076980B2 (en) 2015-05-08 2018-09-18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106965711B (zh) * 2016-01-13 2019-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6965711A (zh) * 2016-01-13 2017-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8420219A (zh) * 2017-02-13 2018-08-21 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CN108420219B (zh) * 2017-02-13 2022-03-04 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CN108528293A (zh) * 2017-03-02 2018-09-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仰卧式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机构
CN108528293B (zh) * 2017-03-02 2022-04-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仰卧式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机构
CN110366379B (zh) * 2017-03-22 2023-06-23 高飞模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椅子的铰接***
CN110366379A (zh) * 2017-03-22 2019-10-22 高飞模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椅子的铰接***
CN109204076A (zh) * 2017-06-30 2019-01-15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US12036899B2 (en) 2017-10-20 2024-07-16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US11607975B2 (en) 2017-10-20 2023-03-21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CN111247028A (zh) * 2017-10-20 2020-06-05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座椅
US11332048B2 (en) 2017-10-20 2022-05-17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CN110192734B (zh) * 2018-02-27 2021-11-09 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坐席装置
CN110192734A (zh) * 2018-02-27 2019-09-03 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坐席装置
CN112188853A (zh) * 2018-05-22 2021-01-05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寝具
CN110884394A (zh) * 2018-09-11 2020-03-17 格拉默公司 车辆座椅
CN109552115B (zh) * 2018-12-31 2024-04-09 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 客车座椅安装结构及客车
CN109552115A (zh) * 2018-12-31 2019-04-02 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 客车座椅安装结构及客车
CN113905637A (zh) * 2019-05-21 2022-01-07 睡眠智能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用于坐或卧的家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43385B2 (ja) 2012-10-10
CN101130344B (zh) 2011-06-15
JP2008049845A (ja) 200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0344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2938967B2 (ja) 自動車用前部座席
CN207972552U (zh) 用于电动座椅的动力传输装置
CN101495342B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1277841B (zh) 具有座垫摇杆机构的座椅组件
CN101020427B (zh) 驾驶姿势调节装置
CN101130343B (zh) 车辆可动地板装置
CN103998289B (zh) 坐垫装置
CN100506595C (zh) 活动装置
EP1686002B1 (en) Seat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EP1892181B1 (en) Movable flo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7883134B2 (en) Vehicle seat, particularly motor vehicle seat
CN103153694A (zh) 车辆座椅
KR20220045861A (ko) 차량용 시트 조절 장치
CN103661011B (zh) 一种靠背坐垫联动座椅
JP4534831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位置調整装置
JP2008049847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KR20220040778A (ko) 폴드 앤 다이브 시트의 시트쿠션 틸팅 장치
CN102529762A (zh) 车辆用座椅
JP4492372B2 (ja) 自動車の着座姿勢調整装置
JP2008049848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200902918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骨組み構造体
KR20050063665A (ko) 승용물용 시트
JP2008049846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5017879B2 (ja) 運転姿勢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