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5106C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5106C
CN100555106C CN200610128018.5A CN200610128018A CN100555106C CN 100555106 C CN100555106 C CN 100555106C CN 200610128018 A CN200610128018 A CN 200610128018A CN 100555106 C CN100555106 C CN 10055510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external additive
image
fine particles
develo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280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4726A (zh
Inventor
广部文武
丰原裕一郎
村山龙臣
野口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924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4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51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510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73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e.g. 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显影设备,该显影设备利用包括至少一种调色剂和第一外部添加剂的显影剂对静电图像进行显影,所述显影设备包括多个显影装置,显影装置中容纳有色彩或亮度彼此不同的调色剂,其中,至少两个显影装置中容纳有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所述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具有相同的色调和不同的亮度,容纳有淡色调色剂的显影装置在另一个显影装置之前经受显影操作;第一转印设备,用于连续地将已被所述多个显影装置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以及第二转印设备,其用于将来自中间转印件的调色剂图像一起全部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其中,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包括纵横比不小于1.0但不超过1.5并且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6μm且不超过0.3μm的微粒,在中间转印件上的已转印状态下,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对淡色调色剂的覆盖率大于对浓色调色剂的覆盖率。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电子照相法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
背景技术
对于形成彩色图像的需求、特别是一经要求即进行打引的需求已经常规性地增长了,利用中间转印法在中间转印件上形成多彩图像,并将多彩图像全部一起转印到图像定影材料上以满足高速成像的要求,目前经常使用多种转印材料。在这种方法中,转印以下述方式重复进行,即,将调色剂图像添加到中间转印件上或在先的调色剂图像上,因此,已知的是:在随后的转印操作中已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再被反向地转印(再次处理)到感光鼓上。例如,在形成红色图像时,首先在中间转印件上形成黄色固态图像,并在其上施加多层转印的品红色固态图像。然后,在转印青色和黑色图像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调色剂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的状态下进行多层转印。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印青色和黑色图像过程中,已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的黄色调色剂和品红色调色剂被中间转印件静电吸住。另一方面,当中间转印件穿过转印鼓和用于青色和黑色的各个感光鼓之间的空间时,品红色调色剂与感光鼓相接触,这样,中间转印件上的一部分品红色调色剂就被再转印到感光鼓上。
这样,在品红色调色剂被再转印的部分处,品红色调色剂的密度降低,而先前已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且处于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下面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的颜色被加强而显著地破坏了图像的质量。换句话说,产生了诸如图像不规则、密度降低、色彩平衡偏差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将已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的四色调色剂一次性地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次级转印过程中,中间转印件上最低层的调色剂的转印效率通常低于最上层调色剂的转印效率。由于温度和湿度改变的原因所造成的调色剂带电量的变化和转印材料的阻抗的变化使上述这种现象更为显著。
此外,为可靠复制的目的已开发出了小微粒尺寸的调色剂并使其商品化,因此,转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是很重要的。
作为提高调色剂转印性的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一种方法中使调色剂的形状接近球形。例如,这种方法可包括通过悬浮聚合或感光聚合、利用热空气流形成球形(例如在待审查的日本专利文献(JP-A)2000-029241中所公开的那样)以及利用机械作用力来形成球形(例如在JP-A Hei 07-181732所披露的那样)来生产聚合调色剂的过程。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调色剂转印的效率均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在利用聚合调色剂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可实现更高的转印效率,这是因为调色剂的形状更接近真实的球,但清洁度降低。此外,在利用热空气流或机械作用力形成聚合调色剂球的情况下,在形成的所述球前进时,在调色剂中所容纳的脱模剂更易于移动到调色剂表面上。因此,则降低了调色剂的流动性,从而损害了生产和转印特性。
鉴于上述这些情况,为了有效地利用球状的改进调色剂,则需要控制无机细小微粒的形状或组分。例如,在JP-A Hei 06-332232和JP-A2000-267346中,通过限定纵横比以控制转印性和带电性来控制无机细小微粒在调色剂上沉积的程度。JP-A Hei 06-332235披露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包括调色剂微粒和至少两种外部添加剂。更具体地说,第一外部添加剂以最初微粒的数目为基础来说其数均微粒尺寸为0.1-0.5μm,第二外部添加剂以最初微粒的数目为基础来说其数均微粒尺寸最多为20nm且为疏水性的。
此外,近年来,作为用于提供高质量图像的装置,JP-A 2000-231279已提出了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与常规的四色图像形成设备相比,这种设备增加了显影剂色彩的数目。在一种在前的喷墨方法中,已披露了一种使用淡青色和淡品红色普通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根据这种密度可变型的图像形成***,则可通过利用以下述方式所制备的淡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从而可提供具有良好粒度而具有较低边缘强调和较少色彩波动的图像,在所述方式中,淡色调色剂的覆盖能力低于浓色调色剂的覆盖能力。
淡色调色剂具有难于在视觉上认识到色彩波动或色彩变动的性能,因此,形成淡色调色剂图像优选在形成浓色调色剂图像之前进行。此外,通过利用比浓色调色剂更少量的上色微粒(色素)来制备淡色调色剂,这样,与浓色调色剂相比,淡色调色剂的调色剂树脂性能更易于显示出来。从带电性、定影性等的角度来说,当前形成彩色图像所用的调色剂树脂在许多情况下包括聚酯型树脂,这种树脂带电性能为负带电性。为此原因,使用更少量色素的淡色调色剂的带电性能在许多情况下比浓色调色剂的带电性能的负性更强。
如上所述,在利用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的六色图像形成设备中,优选在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位置提供淡色调色剂。但是,与浓色调色剂相比,淡色调色剂具有更大的带电量,这样就降低了初级转印效率。在随后的转印步骤中,由最多五次的再转印的影响,转印效率被进一步降低。此外,在次级转印部分处,淡色调色剂构成形成于中间转印件上的第一和第二调色剂层,这样就降低了次级转印效率且转印性能显著下降。
因此,通过转印则降低了首先已被转印的淡色调色剂的量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改变了最终图像的色彩。
这样,与具有常规构造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在使用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第一淡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效率需要高于其他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供稳定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这种设备通过提高首先受到显影操作的淡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效率并使首先显影操作后所显影的调色剂图像平衡来提供所述稳定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而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显影设备,该显影设备利用包括至少一种调色剂和第一外部添加剂的显影剂来使静电图像显影,所述显影设备包括多个显影装置,显影装置中容装有色彩或亮度彼此不同的调色剂,其中,至少两个显影装置装有具有相同色调和不同亮度的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装有淡色调色剂的显影装置在另一个显影装置之前受到显影操作;
第一转印设备,其用于连续地将已被所述多个显影装置显影的到中间转印件上;以及
第二转印设备,其用于将来自中间转印件的调色剂图像一起全部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中,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包括纵横比不小于1.0但不超过1.5并且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6μm且不超过0.3μm的微粒,在中间转印件上的已转印状态下,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对淡色调色剂的覆盖率超过对浓色调色剂的覆盖率。
在结合附图而考虑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下述描述内容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初级转印特性的曲线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次级转印特性的曲线图;
图4是曲线图,图中显示了利用本发明的转印次数造成的调色剂电量的增加;
图5是显示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印和再转印的范围的曲线图;
图6是曲线图,图中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无机细小微粒(A)的量的增大所产生的效果;
图7是曲线图,图中显示了有关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转印特性的改进;
图8所示为本发明中用于计算纵横比和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计算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首先对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进行描述,在将感光鼓28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时,旋转显影设备8可转动性地支承在感光鼓28上。旋转显影设备8包括6个显影装置1LM、1LC、1M、1C和1K,它们分别容装有淡品红色调色剂、淡青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
通过使由充电器21充电的感光鼓的表面暴露至激光22的光线,则在感光鼓28上形成静电图像。然后,在箭头所示方向上使旋转式显影设备8转动而使预定的显影装置1LM移动至一显影部分。在该显影部分处,显影装置1LM被启动而利用调色剂使静电图像显影,这样就在感光鼓28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然后,在感光鼓28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由作为初级转印装置的初级转印辊23所施加的转印偏压力的作用下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然后,按照类似的操作,由显影装置1LC、1Y、1M、1C和1K按照这种顺序对彩色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且以叠加的方式将其连续转印到在前的调色剂图像上,这样就形成了全色调色剂图像。
在中间转印带24上形成的六色调色剂图像通过次级转印充电器30转印到转印介质(记录纸)27上,然后在定影装置25的压力和加热作用下进行定影以得到永久图像。此外,在转印后于感光鼓28上存留的残余调色剂通过清洁器26除去。
下面将对本实施例中所用的两组分显影剂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下述方式制备调色剂,即通过将主要包含聚酯的树脂质粘合剂与色素相揉和,并将揉和后的产品粉碎和分类以得到具有体积平均微粒尺寸约为5μm的调色剂微粒。通过使主要包括铁酸盐的芯体涂覆一层硅树脂来制备其中的50%(D50)的微粒尺寸为40μm的载体。然后将所制备的调色剂和载体以重量比约为8∶92的比例混合来提供调色剂浓度(TD比)为8%的双组分显影剂。
淡色调色剂是内部添加着色剂的调色剂,从而在转印介质上提供每0.5mg/cm2量的这种调色剂所产生的光学密度小于1.0。此外,浓色调色剂是内部添加着色剂的调色剂,从而在转印介质上提供每0.5mg/cm2量的这种调色剂所产生的光学密度不小于1.0。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向调色剂基料中内部添加适当量的色素(着色剂)而将转印介质上每0.5mg/cm2调色剂量的光学密度调节为对淡色调色剂为0.8而对浓色调色剂为1.6。在该实施例中,将用于淡色调色剂的色素量设置为用于浓色调色剂的色素量的1/5。
在该实施例中,在调色剂表面上纵横比(长轴与短轴之比)在1.0到1.5之间,将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6μm但小于0.30μm的无机细小微粒(A)及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1μm但小于0.06μm的无机细小微粒(B)用作为上述外部添加剂。
调色剂表面上的纵横比和无机细小微粒的数均微粒尺寸是从电子显微器得到的。如上所述,无机细小微粒的数均微粒尺寸为0.06-0.30μm。在这一方面中,所述数均微粒尺寸可优选为0.07-0.20μm,更优选为0.08-0.15μm。当所述数均微粒尺寸小于0.06μm时,无机细小微粒的功能降低为起到隔离物的作用且其对改进转印性的帮助降低。另一方面,当所述数均微粒尺寸大于0.3μm时,无机细小微粒更易于从调色剂中分离出来,因此,它们不能稳定地沉积在调色剂基料的表面上,从而降低了转印效率。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无机细小微粒从调色剂中分离出来将污染显影装置的外周,分离出的无机细小微粒沉积在感光鼓、载体等上,从而造成对带电性能的损害。
另外,当所述纵横比超过1.5时,调色剂的形状变扭曲(平坦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以下述方式存在,即它由于稳定性的原因而在其平坦表面处与无机细小微粒相接触。因此,无机细小微粒在短轴方向上的长度有助于产生隔离效果。但是,由于调色剂的平坦形状的原因,无机细小微粒在短轴方向上的长度为一较小值,因此不能实现充分的隔离效果。顺便说一下,由于清晰度的原因,纵横比不能小于1.0。
此外,在调色剂表面上的无机细小微粒(B)的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1μm但小于0.06μm,优选为0.01-0.05μm。还可利用硅烷化合物或结合剂对无机细小微粒(B)进行表面处理。当所述数均微粒尺寸小于0.01μm时,在长时间的应用过程中,无机细小微粒(B)易于嵌入到调色剂表面中,这样就增大了调色剂的物理性沉积作用力而损害了转印性。另一方面,当所述数均微粒尺寸超过0.06μm时,则降低了流动性的效果,这样就使带电特性易于变得不稳定。
优选地是,无机细小微粒(A)和无机细小微粒(B)一起被用于改进流动性和带电性。由于无机细小微粒(B)的产生流动性效果的原因,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具有充足的带电量,因此,可有效地防止雾化和调色剂的飞散。这种效果在高温/高湿度(H/H)环境下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此外,通常情况下,当将调色剂放置于H/H环境中时,绝对的带电量减少。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在所述的放置之后,不能实现随时间的流逝所需的图像密度。无机细小微粒(A)和无机细小微粒(B)的组合使用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效的。
另外,通过将调色剂的平均圆度控制在0.915-0.960的范围内,提供具有更少凹部的调色剂是可能的。为此原因,从外部加入调色剂的无机细小微粒不进入所述凹部,因而可充分实现隔离效果。此外,通过添加无机细小微粒(B),无机细小微粒(A)就均匀地沉积在调色剂表面上,从而即使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它们在不被定位的情况下也可继续地均匀沉积在调色剂表面上。实际上,当将无机细小微粒(A)和(B)加入平均圆度为0.915-0.960的调色剂中时,所产生的调色剂即使经长时间的应用,其在带电性方面是稳定的且转印效率的波动降低。
无机细小微粒(A)为球形或基本为球形,因此,它们与调色剂基料具有较小的接触面积且在长时间的应用中可在调色剂表面上运动以被定位在预定的位置处,在所述预定的位置处具有较大的摩擦。利用长时间应用后的调色剂电子显微图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为了保持稳定的转印性,需要将无机细小微粒(A)均匀地沉积在调色剂表面上并且即使在长时间的应用中也要将其保持在初始位置处。可考虑到:通过将无机细小微粒(B)沉积到调色剂表面上,因而会构成微小的凹槽和突起而对尺寸接近无机细小微粒(A)尺寸的微粒产生适当的摩擦,从而可阻止无机细小微粒(A)局部化。
在该实施例中,在无机细小微粒(A)和无机细小微粒(B)相混合的状态下,它们的带电特性在极性上彼此相反。因此,就增大了外部添加剂之间的沉积作用力,这样则可阻止具有大微粒尺寸的无机细小微粒(A)与调色剂分离。更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对带电系列进行调整而使相应材料所具有的负带电性以下述顺序排列:无机细小微粒(B)>调色剂基料>无机细小微粒(A)。
此外,已经确认:通过使用这种两阶段外部添加方法实现了进一步的效果,所述两阶段外部添加方法为在添加无机细小微粒(A)之前首先向调色剂外部添加无机细小微粒(B)。
在本发明中,无机细小微粒(A)的纵横比(长轴与短轴之比)在1.0-1.5范围内且数均微粒尺寸在0.06μm-0.30μm范围内。无机细小微粒(A)的示例包括硅石、氧化铝、氧化钛等的细小微粒。这些材料的组分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在使用硅石的情况下,可利用通过任何已知的常规方法例如气相分解法、燃烧法和爆燃法等所制作的硅石细小微粒。特别地,将烷氧基硅石水解且在水存在的情况下在有机溶剂中承受浓缩反应以得到硅溶胶悬浮液,然后进行将溶剂除去、干化和形成微粒来制备硅石的细小微粒。通过已知的溶胶-凝胶法所得到的具有0.06-0.30μm数均微粒尺寸的硅石细小微粒可被优选使用。另外,可使利用溶胶-凝胶方法获得的硅石细小微粒的表面承受疏水性处理。优选采用硅烷化合物来作为疏水剂。硅烷化合物的示例可包括如下微粒:一氯甲硅烷例如六甲基二硅氮烷、氯化三甲基硅烷和三乙基氯烷;单烷氧基硅烷,例如三甲基甲氧基硅烷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一氨基硅烷,例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胺和三甲基甲硅烷基二乙基胺;以及单丙稀酰氧基硅烷,例如三甲基乙酰氧基硅烷。在本发明中,以下述量将无机细小微粒(A)加入到调色剂基料中,即每100重量份数的调色剂基料微粒中加入0.3-5.0重量份数、优选为0.5-3.0重量份数的无机细小微粒(A)。
在本发明中,无机细小微粒(B)的示例可包括多种无机化合物的细小微粒,包括:金属化合物,例如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锶、氧化铈、氧化镁、氧化铬、氧化锡;氧化锌;氮化物,例如氮化硅;碳化物,例如碳化硅;金属盐,例如硫酸钙、硫酸钡和碳酸钙;脂肪酸金属盐,例如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钙;碳黑和硅石。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可添加疏水性的氧化钛细小微粒和/或疏水性的硅石细小微粒。疏水性氧化钛细小微粒的添加可有效地稳定带电性。此外,通过添加疏水性的硅石细小微粒可赋予调色剂流动性且使调色剂具有由于高负带电性而产生的适量的电量。可以下述量将无机细小微粒(B)加入到调色剂基料中,即每100重量份数的调色剂基料微粒中加入0.1-5.0重量份数、优选为0.1-1.5重量份数的无机细小微粒(B)。
以本发明所提供的下述方式来测量无机细小微粒(A)的长轴直径、短轴直径和数均微粒尺寸以及无机细小微粒(B)的数均微粒尺寸和外部添加剂的覆盖率。
通过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S-800”由日立(Hitachi)公司生产)来观察调色剂表面,且对所产生的显微图像进行图像分析。通过在与长轴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测量微粒的最大直径(长轴直径)和微粒的最小直径(短轴直径)而从FE-SEM显微图像得到所述纵横比。对相应微粒的长轴直径与短轴直径的比率进行计算,且将计算值的平均值定义为无机细小微粒(A)的纵横比。从电子显微照相的角度来说,随意性地将50到100个具有1.0-1.5纵横比的无机细小微粒作为例子。对于球形微粒来说,将其直径作为微粒尺寸。对于椭圆球形微粒来说,将其在某一方向上的长度定义为微粒尺寸。根据这些微粒尺寸而得到其平均值以计算数均微粒尺寸。另外,对于无机细小微粒(B)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获取照相图像,从成团的微粒中选取50-100个无机细小微粒作为例子,所述成团微粒包括微粒和颗粒,从数均微粒尺寸的角度来说,所述微粒和颗粒的范围为不小于0.01μm但小于0.06μm。对于球形微粒来说,将其直径作为微粒尺寸,对于椭圆球形微粒来说,将其在某一方向上的长度作为微粒尺寸。根据这些微粒尺寸而得到其平均值以计算数均微粒尺寸。另外,将外部添加剂的覆盖率定义为和实现为无机细小微粒(A)或无机细小微粒(B)的凸出面积在每单位面积调色剂表面上所占的比例。更具体地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S-800))而随意选择100个调色剂图像作为例子,将图像信息通过一接口输入到图像分析仪(“Luzex 3”,由Nireco公司制造)以进行计算。图8显示了被输入图像分析仪的图像信息数据的状态。由于调色剂微粒在表面部分、外部添加剂部分和调色剂微粒部分(包括外部添加剂部分)的区域ST之间的亮度不同,因此,将图像信息转换为二进制(二值化)数据。根据下述公式计算外部添加剂覆盖率:
外部添加剂覆盖率(%)=(∑SGn)/ST×100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无机细小微粒(A)和无机细小微粒(B)均计算其外部添加剂覆盖率。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性能特征,对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件)24上的调色剂来测量和确定所述外部添加剂覆盖率。这是因为:从改进在次级转印过程中构成最低层的第一显影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特性来说,外部添加剂覆盖率对中间转印件24上的调色剂的作用大。接下来将对该实施例中所用的测量方法进行具体描述。首先,将在感光鼓28上显影为固态黑色图像的第一显影(淡色)调色剂图像初级转印到转印件24上。然后,使第二至第六显影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而成为固态白色图像。这样。相对于第一显影调色剂图像来说,则产生了最大(5种)再转印状态。当最后(第六)显影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24上时,图像形成设备被强制止动,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件24上的第一显影调色剂图像作为例子,利用清洁器刃将其从中间转印件24上刮去。就如所示例的方法那样,也可利用这样一种方法:即,通过使磁性载体与调色剂图像相接触来恢复所述调色剂图像。接下来,将在感光鼓28上显影为固态黑色图像的第六显影(浓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件24上。在这种状态下将图像形成装置止动,同样将第六显影调色剂图像作为例子。然后,将在中间转印件24上所得到的第一和第六显影调色剂图像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进行比较。通过上述利用FE-SEM的方法计算所述外部添加剂覆盖率。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和第六显影调色剂图像被代表性地用作为淡色调色剂图像和浓色调色剂图像,但其他显影调色剂图像也可被用于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比较。
在本发明中,平均圆度被用于简单地以定量方式代表微粒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将流动型微粒图像分析仪(“FPIA-2100”由SYSMEX公司制造)用于本发明中的测量。
下面描述外部添加所述无机细小微粒的一种方法。
根据需要,将分类后的调色剂微粒、上述无机细小微粒(A)和上述无机细小微粒(B)以及其他公知的外部添加剂以预定的量给出。然后,利用高速搅拌器例如Henshel搅拌器或SUPER搅拌器作为外部添加设备,从而进行外部的添加。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例的性能特征进行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溶胶-凝胶硅石细小微粒被用作为无机细小微粒(A),而氧化钛细小微粒被用作为无机细小微粒(B)。
在重量份数为100的调色剂基料微粒中,所添加的无机细小微粒(A)的重量份数为1.0、无机细小微粒(B)的重量份数为0.5。
无机细小微粒(A)和(B)的性能特征如表1中所示。
表1
Figure C20061012801800151
此外,在相应的彩色图像形成位置处的调色剂带电量(摩擦电量Tc)(mC/kg)如表2中所示。
表2
Figure C20061012801800152
从表2的结果可看出,可认识到:淡色调色剂比浓色调色剂所提供的摩擦电量(Tc)高5(mC/kg)。
以下述方式测量相应调色剂的摩擦电量(Tc)。
将从显影套筒中取出的双组分显影剂约0.5-1.5g放入底部具有30μm孔(500目)的金属制测量容器中,并将金属盖放置到测量容器上。此时,整个测量容器称重为W1(g)。然后,使测量容器通过抽吸口而经受充分的抽吸、优选抽吸2分钟。此时测到的电动势为V(瓦)。该测量容器为电容量为C(mF)的电容。在抽吸之后,整个测量容器称重为W2(g)。根据下述公式计算该例子中的摩擦电量(Tc):
Tc(mC/kg)=C×V/(W1-W2)
在23℃和50%RH的环境中进行所述测量。
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的初级转印性能特征如图2所示。
在附图2中显示了:当将调色剂从感光鼓28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时,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相对于转印电压的转印效率曲线。在该图中,左坐标代表初级转印之前和之后根据感光鼓28上的调色剂的量(或图像密度)来计算的初级转印残留比率(%)。当在初级转印之前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密度为A而在初级转印之后的密度为B时,所述初级转印残留比率通过下式:(A-B)/A×100来获得。在该附图中,最低点代表最大的转印效率。
在附图2中还显示了:相对于转印电压,在下游图像形成位置处将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24再转印到感光鼓28上的再转印效率。在该图中,右坐标代表以下述方式计算的初级再转印效率。例如,在使用黄色(Y)调色剂的情况下,首先形成Y调色剂的固态黑色图像且将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的量(或密度)测量为B。接下来,形成固态白色调色剂图像,在转印之后所测量的、从中间转印带再转印到感光鼓上的Y调色剂图像的量(或密度)为C,初级再转印效率(%)通过下式C/B×100获得。
从附图2中所示的结果可理解,在将转印电压施加到调色剂图像在其上显影的感光鼓28的表面上的情况下,转印性能特征为:随着调色剂图像的转印,转印电流开始流动以增大转印效率,该转印效率在某一电压处存在变形而开始降低。在变形点处(即转印效率的峰值位置),已发现:必要的转印电流被摩擦电量所改变。
另一方面,还发现:再转印效率(性能特征)在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之间没有大的差别。因此,为使淡色调色剂的转印效率最大化,则需要增大转印电压。但是,其再转印效率也劣化。这样,所利用的效率就非常差。
图3中显示了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的次级转印性能特征,其中,厚实线代表从中间转印带24次级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浓色调色剂转印效率曲线,而图中的薄实现代表了淡色调色剂的转印效率曲线。
如图3所示,已发现:与浓色调色剂的次级转印效率相比,淡色调色剂的次级转印效率非常差。更具体地说,已发现:通过向在随后的下游图像形成位置处的调色剂图像施加转印电流增大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为此原因,在该实施例中,构成中间转印带24上的较低层第一和第二调色剂图像的淡色调色剂图像的次级转印效率被显著降低。更具体地,在图4中显示了中间转印带上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的摩擦电量(电荷量)的发展。特别地,在次级转印步骤中许多调色剂图像被一次性地转印到转印材料上,转印电压的范围窄,因此,调色剂利用效率中的差别根据调色剂种类不同而差别很大。
另外,如上所述,在该转印步骤中,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会引起调色剂摩擦电量和转印材料电阻抗的变化,这样则易于发生放电现象而产生不正常的图像。为此原因,则需要不会产生不正常图像的转印电压设置。因此,就不仅需要提供最优的转印条件而且还要提供转印电压范围。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当转印残留比率(%)和再转印效率(%)不超过5%时的转印和再转印之间的可设置转印电压差(Vd(T/RT))定义为转印/再转印范围(L(T/RT))。
表3中显示了转印/再转印范围的值及相应彩色调色剂的次级转印效率的值。
表3
(常规转印性能特征)
彩色调色剂    LM    LC    Y    M    C    K
Vd(T/RT)(瓦)  300   300   500  500  500  500
(L(T/TR))
Teff(%)      85    85    92   92   92   92
图3中的上述结果是在下述条件下获得的,即用于所有彩色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具有相同的添加量。更特别地,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为1.0重量份数,而无机细小微粒(B)的添加量为0.5重量份数。
在该实施例中,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即从外部向淡色调色剂LM和LC中每一种添加的无机细小微粒(A)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从1.0的重量份数到0.5的重量份数之间变化以评价转印性能特征。在该试验中,利用上述多个显影装置1LM、1LC、1Y、1M、1C和1K并以此顺序形成调色剂图像。另外,对于浓色调色剂1Y、1M、1C、1K中的每一种来说,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为1重量份数(外部添加剂覆盖率为12%),而无机细小微粒(B)的添加量为0.5重量份数。
图6为曲线图,图中显示了在将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从1.0重量份数增加到5.0的重量份数的情况下的初级转印效率性能特征。
从图5中可明确,通过增大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则不仅可增大最大转印效率,而且可使转印效率性能特征上升和下降。
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和外部添加剂覆盖率之间的关系如表4中所示。
表4
(改进的转印性能特征1)
Figure C20061012801800181
此外,图7中显示了关于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转印性能特征的变化。从图7中可明确,无机细小微粒(A)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比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更适于作为影响转印性能特征的参数。
当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不少于2.0的重量份数时,调色剂的流动性受到破坏而产生较差的显影性能特征,且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外部添加剂的分离。这就意味着外部添加剂覆盖率不能象表4中所示的那样与添加量成比例增长,从而使调色剂不能被外部添加剂覆盖,且在外部添加剂的添加量大的情况下,分离量也增大。例如,当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增大至5.0重量份数时,无机细小微粒(A)以与约20%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相应的量与调色剂表面相分离。在该实施例中,作为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1.5重量份数与17%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相对应,使用该重量份数对改进转印性能特征是最有效的。更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将1.5重量份数(17%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量的无机细小微粒(A)和0.5重量份数的量的无机细小微粒(B)添加到淡色调色剂(1LM和1LC)中。这样,与常规的情况相比,在该实施例中,则可提供更接近浓色调色剂转印特性的转印特性,从而则可实现在连续的应用中提高稳定性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果,已经发现:对于淡色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适当的范围为不小于10%且不超过40%。
通过改变外部添加条件(例如转动时间或搅动刃在外部添加设备中的旋转速度)也可改变外部添加剂相对于淡色调色剂LM和LC的最优量以改进在调色剂上的沉积性能(即外部添加剂覆盖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调色剂的流动性易于显著地受到例如无机细小微粒(B)的添加量的影响。此外,在改变外部添加剂覆盖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上述效果,但该效果小于使用无机细小微粒(A)时的情况。另外,无机细小微粒(B)的微粒尺寸小于无机细小微粒(A)的微粒尺寸,因此显著地改进了所述流动性。这样,则由大量调色剂所形成的图像例如次级彩色线性图像有关的调色剂的飞散。
(第二实施例)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调色剂不限于那些品红色、淡品红色、青色和淡青色调色剂。例如,在使用与黑色调色剂相比上色能力降低的淡黑色(LK)调色剂的情况下或在其中容纳有透明调色剂、白色调色剂和特种颜色调色剂如蓝色、红色或金色的多色图像形成设备中可有效地实施本发明。在这些情况下,通过使用下述方式来实现转印特性的改进,即,当将用于显影的调色剂从用于第一图像形成位置的调色剂改变为用于下游调色剂图像形成位置的调色剂时使外部添加剂覆盖率降低。
(比较实施例)
在该比较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位置处的淡色调色剂与此处的浓色调色剂具有同样的摩擦电量,则调节调色剂的TD比率。更具体地说,通过将淡色调色剂的TD比率从8%改变为10%,所产生的摩擦电量为40(mC/kg),其基本等于浓色调色剂的摩擦电量。表5中显示了外部地加入到淡色调色剂LM和LC中的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为1.5重量份数时的结果。
表5
(改进的转印特性2)
微粒(A)的量              1.5重量份数
外部添加剂覆盖率         17%
转印/再转印电压差        550V
次级转印效率             92%
从表5中的结果可明确,在该实施例中可能实现与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添加的无机细小微粒(A)为2.0重量份数时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同时将无机细小微粒(A)的添加量减小至1.5重量份数。另外,所显示的转印/再转印范围大于在浓色调色剂情况下的所述范围。
通过增大淡色调色剂的TD比率可期望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产生了下述问题。更具体地说,在连续形成具有高图像比率(例如固态黑色图像)的图像的情况下,不能充分确保所供应的调色剂的搅动(接触)位置和载体充电场所。因此,则会产生由于搅拌失败所导致的背景雾化现象及由于过低的摩擦电量所导致的低密度部分处均匀性的降低。
因此,在本发明中,无机细小微粒(A)的外部添加剂覆盖率的调节能够提供可实现最真实可复制性的图像且不会有上述问题。
参考所披露的结构已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给出的细节,本申请覆盖在改进的目的内或下述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更或变化。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显影设备,该显影设备利用包括至少一种调色剂和第一外部添加剂的显影剂对静电图像进行显影,所述显影设备包括多个显影装置,显影装置中容纳有色彩或亮度彼此不同的调色剂,其中,至少两个显影装置中分别容纳有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所述浓色调色剂和淡色调色剂具有相同的色调和不同的亮度,容纳有淡色调色剂的显影装置在另一个显影装置之前经受显影操作;
第一转印设备,用于连续地将已被所述多个显影装置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件上;以及
第二转印设备,其用于将来自中间转印件的调色剂图像一起全部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中,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包括纵横比不小于1.0但不超过1.5并且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6μm且不超过0.3μm的微粒,在中间转印件上的已转印状态下,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对淡色调色剂的覆盖率大于对浓色调色剂的覆盖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对淡色调色剂和浓色调色剂中的每一种的覆盖率不小于10%且不超过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还包括不同于第一外部添加剂的第二外部添加剂,所述第二外部添加剂包括数均微粒尺寸不小于0.01μm且不超过0.06μm的微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影剂中的所述调色剂、第一外部添加剂和第二外部添加剂显示出负的带电特性而使负的带电性的从强至弱的顺序为第二外部添加剂、调色剂、第一外部添加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部添加剂和第二外部添加剂具有不同的带电极性。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将着色剂内部地添加到淡色调色剂中而使在转印介质上每0.5mg/cm2的调色剂量的光学密度小于1.0,将着色剂内部地添加到浓色调色剂中而使在转印介质上每0.5mg/cm2的调色剂量的光学密度不小于1.0。
CN200610128018.5A 2005-08-31 2006-08-31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51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1658 2005-08-31
JP2005251658A JP4708922B2 (ja) 2005-08-31 2005-08-31 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5856.1A Division CN101676814A (zh) 2005-08-31 2006-08-31 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4726A CN1924726A (zh) 2007-03-07
CN100555106C true CN100555106C (zh) 2009-10-28

Family

ID=378042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2801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5106C (zh) 2005-08-31 2006-08-31 成像设备
CN200910175856.1A Pending CN101676814A (zh) 2005-08-31 2006-08-31 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5856.1A Pending CN101676814A (zh) 2005-08-31 2006-08-31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596345B2 (zh)
JP (1) JP4708922B2 (zh)
CN (2) CN10055510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9534B2 (ja) * 2005-07-29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9570B2 (ja) * 2005-09-08 2011-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256A (ja) * 2007-03-16 2008-10-02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トナー入り容器、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9036980A (ja) 2007-08-01 2009-02-19 Sharp Corp 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0092B2 (ja) * 2007-10-17 2012-05-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327592B2 (ja) * 2007-11-29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0856A (ja) * 2008-01-30 2009-08-13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083018B2 (ja) * 2008-04-28 2012-11-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97857B2 (en) * 2008-06-03 2010-04-13 Xerox Corporation Multi-sensor calibration technique
JP5353204B2 (ja) * 2008-11-27 2013-11-27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155251A (ja) 2011-01-28 2012-08-16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35153B2 (en) * 2011-05-20 2016-01-12 Zeon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er
JP5807504B2 (ja) * 2011-10-14 2015-1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45877B2 (ja) * 2015-01-27 2018-12-26 デンカ株式会社 超微粉シリカ粉末及びその用途
JP2018049239A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0966A (zh) * 2003-07-31 2005-02-16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改变多种调色剂之间的使用比例的成像设备
CN1580968A (zh) * 2003-07-31 2005-02-16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实现光泽度均匀的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97771A (ja) * 1988-02-02 1989-08-09 Minolta Camera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2884129B2 (ja) 1993-05-20 1999-04-19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H06332235A (ja) 1993-05-25 1994-12-02 Mita Ind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H07181732A (ja) 1993-12-24 1995-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H09114129A (ja) * 1995-10-20 1997-05-02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2000029241A (ja) 1998-07-08 2000-01-28 Sharp Corp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3728129B2 (ja) * 1999-02-09 2005-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76662B2 (ja) 1999-03-17 2008-04-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非磁性カラートナー、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方法
JP4378026B2 (ja) * 1999-04-02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1117265A (ja) * 1999-10-22 2001-04-27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08039A (ja) * 2000-09-28 2002-04-1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365868A (ja) * 2001-06-06 2002-12-1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EP2120101B1 (en) * 2002-05-20 2012-03-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forming a toner image
JP2004226848A (ja) * 2003-01-24 2004-08-1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9520A (ja) 2003-07-31 2005-02-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9964B2 (ja) * 2003-09-30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05107101A (ja) * 2003-09-30 2005-04-2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8421A (ja) * 2003-11-17 2005-06-09 Canon Inc トナー
JP4448012B2 (ja) * 2003-11-19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キット、濃色シアントナー、淡色シアン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181800A (ja) * 2003-12-22 2005-07-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4708784B2 (ja) * 2004-12-24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20070059056A1 (en) * 2005-09-13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0966A (zh) * 2003-07-31 2005-02-16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改变多种调色剂之间的使用比例的成像设备
CN1580968A (zh) * 2003-07-31 2005-02-16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实现光泽度均匀的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08922B2 (ja) 2011-06-22
US20070048021A1 (en) 2007-03-01
CN101676814A (zh) 2010-03-24
US7596345B2 (en) 2009-09-29
US20090317139A1 (en) 2009-12-24
JP2007065326A (ja) 2007-03-15
CN1924726A (zh) 2007-03-07
US7826772B2 (en) 2010-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5106C (zh) 成像设备
CN101981514B (zh)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EP1755004B1 (en)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constant toner layer thickness by using a transparent toner
CN100399196C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电子照相显影剂和形成图像的方法
KR100515231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EP0843224B1 (en)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EP0247884A2 (en) Magnetic toner
US20130157186A1 (en) Magnetic carri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eloper, and method of forming image
US6855469B2 (en) Full-color image-forming method,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kit for forming full-color images
US20060127793A1 (en) Carri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6737211B2 (en) Color toner
JP4136789B2 (ja) トナーキット、淡色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192696A (ja) 画像形成方法
WO2021172517A1 (ja) トナーセット
JP4952612B2 (ja) 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3015349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0267443A (ja)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3614032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非磁性トナー及び該トナーを含有してなる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JP3230020B2 (ja) 一成分磁性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158552A (ja) トナーキット、濃色トナー、淡色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H0764349A (ja) 一成分磁性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060825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及びその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