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5051U - 雙轉軸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雙轉軸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5051U
TWM655051U TW113200253U TW113200253U TWM655051U TW M655051 U TWM655051 U TW M655051U TW 113200253 U TW113200253 U TW 113200253U TW 113200253 U TW113200253 U TW 113200253U TW M655051 U TWM655051 U TW M65505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haft
shaped covering
positioning
dou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3200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瑞鴻
蔡順涼
鍾俊銘
Original Assignee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55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5051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創作之雙轉軸結構係具有一框架座,框架座內部的限位空間內樞接定位一中間齒輪組,框架座兩側之第一、第二翼部上分別具有第一、第二樞孔;第一、第二軸桿之一端分別穿過第一、第二樞孔,第一、第二軸桿分別設置第一、第二齒形件,第一、第二齒形件分別齒接中間齒輪組,且第一、第二軸桿之另一端分別具有第一、第二限位部以分別連接第一、第二連接件;而扭力件之兩端分別具有第一、第二套接部,第一、第二軸桿之一端分別穿過第一、第二套接部之後,再分別連接第一、第二端封件,藉以讓兩個軸桿能同步轉動穩定,並簡化整體之結構。

Description

雙轉軸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鉸鏈,尤指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之雙轉軸結構。
目前常見之可掀蓋式或折疊式的雙螢幕電子設備(例如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除了原有之鍵盤輸入單元之外,顯示單元也可以觸控方式進行輸入操作,其二機體之間會藉由一鉸鏈以轉動連接雙螢幕。而現今常使用之雙軸鉸鏈,為了防止二機殼在轉動過程中相互碰撞,大都會存在著一個較大之間距,但若是間距過大,不但在外形上不美觀、整體之體積較大,且容易會有異物或是水氣進入之問題,因此,如何縮短二機體之間距以使兩螢幕更加靠近,實為目前此類型雙軸鉸鏈所欲解決的問題。
其中,如專利公告第CN201779129U號之「雙軸連動式樞紐器」所示,即揭示了一種雙軸同動之結構,其主要是由片狀之第二支架與第三支架分別固定齒輪組的兩端,兩支架再分別與第一支架固定,使其一心軸帶動一齒輪轉動一角度時,經由惰齒輪組的傳動,使得另一齒輪連同第二心軸同步轉動所述相同角度,同時經由分別套設第一心軸及第二心軸的扭力組件以增加整體摩擦力,藉以分別補償兩心軸轉動的所需扭力。而專利公告第CN206246511U號之「雙軸同動鉸鏈」則是提供了另一種雙軸同動結構,其主要包括兩個心軸、三個螺旋齒輪、一個容置座和一個連接扣片,其中兩個螺旋齒輪分別同軸設置在兩個心軸上,容置座套設在兩軸之間,其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供另一螺旋齒輪交錯設置並分別嚙接心軸上之螺旋齒輪,通過傳動使兩軸相對反向轉動;容置座之另一端設有一連接扣片使兩個心軸徑向間隔設置,並能相對周向並穩定地自由轉動;在兩軸端部分別透過若干個蝶形彈片、墊片和螺母,通過鎖緊螺母實現緊配定位的功能,再通過蝶形彈片以提供扭力。
惟,上述之「雙軸連動式轉軸」在安裝於電子裝置內之後,其兩側分別透過片形之第二支架與第三支架夾住齒輪組之結構強度較差,在顯示單元與鍵盤輸入單元相對轉動而產生較大之作用力時,將會造成固定片及壓片被撐開而使齒輪組偏移、或齒輪組之間歪斜而產生間隙,進而降低兩機體之間的同步動作穩定性;或上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在容置座一側之軸桿需設一環溝使連接扣片套合,而環溝會減弱軸桿之結構強度,前述兩者都容易在使用者觸控螢幕時,造成螢幕晃動的情形。再者,當使用彈性元件配合摩擦墊圈或是以若干個蝶形彈片提供扭力時,其整體之結構較為複雜。
有鑑於此,為了提供一種有別於習用技術之結構,並改善上述之缺點,創作人積多年的經驗及不斷的研發改進,遂有本創作之產生。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雙轉軸結構,俾能解決習用雙轉軸結構的同步動作穩定性無法提高而容易造成螢幕晃動,以及提供扭力之整體結構較為複雜之問題,而能藉由在一框架座上定位四個齒輪,框架座之一端連接一扭力件,並以框架座及扭力件之兩側分別定位兩個軸桿之結構,使兩個軸桿能同步轉動穩定,以降低螢幕之晃動程度,同時讓整體之結構簡化以縮小體積,並降低生產成本。
為達上述創作之目的,本創作所設的雙轉軸結構主要包括一框架座、一第一軸桿、一第二軸桿以及一扭力件。其中之框架座內部具有一限位空間,供樞接定位一中間齒輪組;框架座之一側具有一第一翼部,第一翼部上具有一第一樞孔,框架座之另一側具有一第二翼部,第二翼部上具有一第二樞孔;第一軸桿之一端穿過第一樞孔,第一軸桿同軸設置一第一齒形件,第一齒形件齒接中間齒輪組,第一軸桿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連接一第一連接件;第二軸桿之一端穿過第二樞孔,第二軸桿同軸設置一第二齒形件,第二齒形件齒接中間齒輪組,第二軸桿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連接一第二連接件; 扭力件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套接部,第一軸桿之該端穿過第一套接部之後,再連接一第一端封件;扭力件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套接部,第二軸桿之該端穿過第二套接部之後,再連接一第二端封件。
實施時,框架座包括一座體及一長形定位板,座體之內部具有限位空間,限位空間內具有一第一軸孔及一第二軸孔,供分別定位中間齒輪組之一端;座體之一側具有第一翼部,第一翼部上具有第一樞孔,座體之另一側具有第二翼部,第二翼部上具有第二樞孔;長形定位板之兩側具有一第一定位孔及一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之間具有一第三軸孔及一第四軸孔,供分別定位中間齒輪組之另一端;第一定位孔同軸連通第一樞孔,供第一軸桿之一端穿過,第二定位孔同軸連通第二樞孔,供第二軸桿之一端穿過。
實施時,框架座之第一翼部之一端具有一第一限位槽,供容納限位第一齒形件,第一限位槽連通限位空間,供第一齒形件齒接中間齒輪組;框架座之第二翼部之一端具有一第二限位槽,供容納限位第二齒形件,第二限位槽連通限位空間,供第二齒形件齒接中間齒輪組。
實施時,第一軸桿之一端具有一第一環溝,第一端封件為C字形套環,供第一端封件套合連接第一軸桿之一端;第二軸桿之一端具有一第二環溝,第二端封件為C字形套環,供第二端封件套合連接第一軸桿之一端。
實施時, 扭力件之第一套接部包括一第一C形包覆孔,第二套接部包括一第二C形包覆孔,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反向於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
實施時,扭力件之第一套接部包括一第一C形包覆孔,第二套接部包括一第二C形包覆孔,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面向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
實施時,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以一槽道連通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且槽道為兩端漸擴之長形通道。
實施時,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另一側漸縮以直向連通一第一圓切線孔;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一側向漸縮以直向連通一第二圓切線孔。
實施時,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另一側漸縮以斜向連通一第一圓切線孔;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一側漸縮以斜向連通一第二圓切線孔。
實施時,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另一側,通過一第一弧凹形槽以連通一第一圓孔;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一側,通過一第二弧凹形槽以連通一第二圓孔。
實施時,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另一側,通過一第一直槽以連通一第三圓孔;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之一側,通過一第二直槽以連通一第四圓孔。
實施時,第一套接部之第一C形包覆孔內更具有至少一第一長槽,第二套接部之第二C形包覆孔內更具有至少一第二長槽。
實施時,第一軸桿之一端同軸延伸一第一直桿部,供連接第一套接部,第一直桿部之外周緣具有軸向剖切之一第一長切面,第一C形包覆孔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面,第一長切面對應第一定位面;第二軸桿之一端同軸延伸一第二直桿部,供連接第二套接部,第二直桿部之外周緣具有軸向剖切之一第二長切面,第二C形包覆孔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面,第二長切面對應第二定位面。
實施時,框架座包括一座體,座體之內部具有限位空間,限位空間內具有一第一軸孔及一第二軸孔,供分別定位中間齒輪組之一端;扭力件之一側面上具有一第三軸孔及一第四軸孔,供分別定位中間齒輪組之另一端。
為便於對本創作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茲詳述於後:
本創作之雙轉軸結構係具有一框架座,框架座內部之限位空間內樞接定位一中間齒輪組,框架座兩側之第一、第二翼部上分別具有第一、第二樞孔;第一、第二軸桿之一端分別穿過第一、第二樞孔,第一、第二軸桿分別設置第一、第二齒形件,第一、第二齒形件分別齒接中間齒輪組,且第一、第二軸桿之另一端分別具有第一、第二限位部以分別連接第一、第二連接件;而扭力件之兩端分別具有第一、第二套接部,第一、第二軸桿之一端分別穿過第一、第二套接部之後,再分別連接第一、第二端封件,藉以讓兩個軸桿能同步轉動穩定,並簡化整體之結構。
請參閱圖1~圖4所示,其為本創作雙轉軸結構1之第一實施例,主要包括一框架座2、一中間齒輪組3、一第一軸桿4、一第二軸桿5以及一扭力件6。其中之框架座2包括一座體7,座體7具有一第一端71及反向於第一端71之一第二端72,座體7之第一端71具有二個凸板,二個凸板分別以遠離座體7兩側之方向反向延伸,實施時,二個凸板之其中一凸板做為第一翼部73,另一凸板做為第二翼部74。第一翼部73之板面上具有一第一樞孔731,第二翼部74之板面上具有一第二樞孔741;第一翼部73之一端具有一弧凹形空間,該弧凹形空間做為第一限位槽732,第二翼部74之一端具有另一弧凹形空間,該另一弧凹形空間做為第二限位槽742。座體7之內部具有一限位空間75,限位空間75之兩側分別連通第一限位槽732及第二限位槽742;另,限位空間75內具有一第一軸孔76及一第二軸孔77。
第一軸桿4為一短直桿,第一軸桿4同軸設有一螺旋齒輪及一第一環形部42,該螺旋齒輪做為第一齒形件41;第一軸桿4之一端具有一第一環溝43,第一軸桿4之另一端具有同軸之一短圓柱,該短圓柱做為第一限位部44。第一限位部44之外周緣具有二個長切面,二個長切面之長方向平行交錯第一限位部44之軸心,供第一限位部44穩定卡接一第一連接件9之一第一卡槽91,讓第一連接件9與第一軸桿4同步轉動;實施時,第一連接件9可供連結於一電子裝置之觸控螢幕或是柔性屏幕之一側。
第二軸桿5為另一短直桿,第二軸桿5同軸設有一螺旋齒輪及一第二環形部52,該螺旋齒輪做為第二齒形件51;第二軸桿5之一端具有一第二環溝53,第二軸桿5之另一端具有同軸之一短圓柱,該短圓柱做為第二限位部54。第二限位部54之外周緣具有二個長切面,二個長切面之長方向平行交錯第二限位部54之軸心,供第二限位部54穩定卡接一第二連接件92之一第二卡槽93,讓第二連接件92與第二軸桿5同步轉動;實施時,第二連接件92可供連結電子裝置之鍵盤輸入單元或是柔性屏幕之另一側。
扭力件6為一長條形塊,扭力件6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套接部61,第一套接部61具有一第一C形包覆孔611,第一C形包覆孔611內具有數個第一長槽612,數個第一長槽612與第一C形包覆孔611同軸延伸,供容納潤滑油或是油膏,並在第一軸桿4之一端穿過第一套接部61,藉以讓第一齒形件41及第一環形部42同時定位於座體7之第一限位槽732內,再以一C字形套環連接固定第一環溝43之後,產生潤滑之效果,讓第一軸桿4之轉動更順暢,實施時,該C字形套環做為第一端封件45。扭力件6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套接部62,第二套接部62具有一第二C形包覆孔621,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反向於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開放端,且第二C形包覆孔621內具有數個第二長槽622,數個第二長槽622與第二C形包覆孔621同軸延伸以容納潤滑油或是油膏,藉以在第二軸桿5之一端穿過第二套接部62,讓第二齒形件51及第二環形部52同時定位於座體7之第二限位槽742內,再以另一C字形套環連接固定第二環溝53之後,產生潤滑之效果而讓第二軸桿5之轉動更順暢,實施時,該另一C字形套環做為第二端封件55。
中間齒輪組3包括相互齒接之一第一螺旋齒輪31及一第二螺旋齒輪32,第一螺旋齒輪31之軸桿一端樞接第一軸孔76,第二螺旋齒輪32之軸桿一端樞接第二軸孔77,而扭力件6之一側面上具有第三軸孔63及第四軸孔64,供分別定位第一螺旋齒輪31及第二螺旋齒輪32之另一端,藉以讓中間齒輪組3以斜方向樞接定位於框架座2內部的限位空間75之中,防止中間齒輪組3脫出座體7之限位空間75,以減少框架座2之整體體積。藉以使整體之結構簡化,且能讓扭力件6在轉動過程以調整扭力時,可以經由同時連接中間齒輪組3、第一齒形件41及第二齒形件51,減少各個傳動齒輪之間的摩擦損耗,並延長零組件之使用壽命。
藉此,如圖3、圖5及圖6所示,當使用者由蓋合觸控螢幕之0度打開,再翻轉360度時,經由第一軸桿4、第一齒形件41與第二軸桿5、第二齒形件51之反向轉動,即可讓觸控螢幕與鍵盤輸入單元之背面或柔性屏幕相對疊合;而搭配第一套接部61及第二套接部62分別套接第一軸桿4及第二軸桿5所產生之轉動摩擦扭力,則可以對抗操作觸控螢幕時之施力及平面式電子裝置之重量,進而產生穩定之自由停滯效果,方便使用者操作或觀看平面式電子裝置之螢幕所顯示之影像。
圖7為本創作雙轉軸結構1之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開放端面向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且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開放端以一長形通道連通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且軸向貫穿扭力件6,實施時,長形通道之兩端漸擴,且該長形通道做為槽道65。
圖8為本創作雙轉軸結構1之第三實施例,其與第一、第二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軸桿4之一端同軸延伸一第一直桿部46,供連接扭力件6之第一套接部61,第一直桿部46之外周緣具有軸向剖切之一第一長切面461;第二軸桿5之一端同軸延伸一第二直桿部56,供連接扭力件6之第二套接部62,第二直桿部56之外周緣具有軸向剖切之一第二長切面561;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面613,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面623。在蓋合狀態之0度時,第一長切面461對應第一定位面613,第二長切面561干涉連接第二C形包覆孔621。而如圖9所示,在翻轉至360度時,第一長切面461干涉連接第一C形包覆孔611,第二長切面561對應第二定位面623,藉此,在相對翻轉360度之過程中,能定位在預定之角度範圍內,並由於在特定角度時之未產生干涉扭力,則能在釋放第一軸桿4或是第二軸桿5其中之一單軸扭力之狀態下,產生自動落下之效果以節省施力。另,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開放端面向第二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扭力件6之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另一側漸縮以直向連通一第一圓切線孔614,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一側漸縮以直向連通一第二圓切線孔624,同樣可以在分別套接第一軸桿4及第二軸桿5之後,分別產生轉動摩擦扭力。
圖10、圖11及圖12分別為本創作雙轉軸結構1之扭力件6之其他各種不同之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圖10之第一C形包覆孔611的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另一側漸縮,以斜向連通一第一圓切線孔615;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一側漸縮,以斜向連通一第二圓切線孔625。圖11之第一C形包覆孔611的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另一側,通過一第一弧凹形槽616以連通一第一圓孔617;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一側,通過一第二弧凹形槽626以連通一第二圓孔627。而圖12之第一C形包覆孔611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另一側,通過一第一直槽618以連通一第三圓孔619;第二C形包覆孔621之開放端延著扭力件6之一側,通過一第二直槽628以連通一第四圓孔629。
圖13為本創作雙轉軸結構1之第四實施例,其與上述各種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框架座2還包括一長形定位板8,長形定位板8沿著平面方向之兩側分別具有一第一定位孔81及一第二定位孔82;第一定位孔81及第二定位孔82之間具有一第三軸孔83及一第四軸孔84;第一螺旋齒輪31之軸桿兩端分別樞接第一軸孔76及第三軸孔83,第二螺旋齒輪32之軸桿兩端分別樞接第二軸孔77及第四軸孔84,藉以讓中間齒輪組3透過長形定位板8以定位於限位空間75中,防止中間齒輪組3在組裝過程中脫出座體7之限位空間75,並讓中間齒輪組3斜方向樞接定位以縮短長形定位板8之兩側距離,並減少框架座2之整體體積。另,第一定位孔81同軸連通第一樞孔731,第二定位孔82同軸連通第二樞孔741,而扭力件6’之兩側分別具有第一套接部61及第二套接部62,藉以讓第一軸桿4之一端依序穿過第一樞孔731、第一定位孔81及第一套接部61,且第二軸桿5之一端依序穿過第二樞孔741、第二定位孔82及第二套接部62以後,分別以C形套環固定連接。
綜上所述,本創作係以一框架座定位四個齒輪,在框架座之一端連接一扭力件,並以框架座及扭力件之兩側分別定位兩個軸桿,藉以使兩個軸桿能同步轉動穩定、降低螢幕之晃動程度,並讓整體之結構簡化以縮小體積,進而降低生產成本。而經由第一、第二軸桿之第一、第二限位部分別卡接第一、第二連接件之第一、第二卡槽,以及第一、第二端封件分別連接固定第一、第二軸桿之第一、第二環溝,則可讓第一、第二軸桿能保持足夠之強度,不但能延長使用壽命,且能使兩個軸桿之轉動更穩定。另,經由將扭力件直接連結在框架座之一側,再以第一、第二端封件分別連接固定,更能在較小之空間內,達到扭力強度之要求。再者,將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之長形定位板與扭力件一體成型為另一個扭力件結構,不僅能使整體之結構更簡化,以減少零件與組裝之工序,且能有效減少各個傳動齒輪之間的摩擦損耗,以延長產品之使用壽命。
本創作雖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較佳的具體實施例,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構造特徵,任何該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知,在本創作的技術精神下,任何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是可能的,且皆為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雙轉軸結構 2:框架座 3:中間齒輪組 31:第一螺旋齒輪 32:第二螺旋齒輪 4:第一軸桿 41:第一齒形件 42:第一環形部 43:第一環溝 44:第一限位部 45:第一端封件 46:第一直桿部 461:第一長切面 5:第二軸桿 51:第二齒形件 52:第二環形部 53:第二環溝 54:第二限位部 55:第二端封件 56:第二直桿部 561:第二長切面 6,6’:扭力件 61第一套接部 611:第一C形包覆孔 612:第一長槽 613:第一定位面 614,615:第一圓切線孔 616:第一弧凹形槽 617:第一圓孔 618:第一直槽 619:第三圓孔 62:第二套接部 621:第二C形包覆孔 622:第二長槽 623:第二定位面 624,625:第二圓切線孔 626:第二弧凹形槽 627:第二圓孔 628:第二直槽 629:第四圓孔 63,83:第三軸孔 64,84:第四軸孔 65:槽道 7:座體 71:第一端 72:第二端 73:第一翼部 731:第一樞孔 732:第一限位槽 74:第二翼部 741:第二樞孔 742:第二限位槽 75:限位空間 76:第一軸孔 77:第二軸孔 8:長形定位板 81:第一定位孔 82:第二定位孔 9:第一連接件 91:第一卡槽 92:第二連接件 93:第二卡槽
﹝圖1﹞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元件分解圖。 ﹝圖2﹞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3﹞為圖2之A-A’剖面圖。 ﹝圖4﹞為圖2之B-B’剖面圖。 ﹝圖5﹞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在觸控螢幕蓋合時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在觸控螢幕翻轉至360度時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在觸控螢幕蓋合時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在觸控螢幕翻轉至360度時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之扭力件之不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之扭力件之不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之扭力件之不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之元件分解圖。
1:雙轉軸結構
2:框架座
3:中間齒輪組
31:第一螺旋齒輪
32:第二螺旋齒輪
4:第一軸桿
41:第一齒形件
42:第一環形部
43:第一環溝
44:第一限位部
45:第一端封件
5:第二軸桿
51:第二齒形件
52:第二環形部
53:第二環溝
54:第二限位部
55:第二端封件
6:扭力件
61第一套接部
611:第一C形包覆孔
612:第一長槽
62:第二套接部
621:第二C形包覆孔
622:第二長槽
63:第三軸孔
64:第四軸孔
7:座體
71:第一端
72:第二端
73:第一翼部
731:第一樞孔
732:第一限位槽
74:第二翼部
741:第二樞孔
742:第二限位槽
75:限位空間
76:第一軸孔
77:第二軸孔
9:第一連接件
91:第一卡槽
92:第二連接件
93:第二卡槽

Claims (14)

  1. 一種雙轉軸結構,其包括: 一框架座,其內部具有一限位空間,供樞接定位一中間齒輪組;該框架座之一側具有一第一翼部,該第一翼部上具有一第一樞孔,該框架座之另一側具有一第二翼部,該第二翼部上具有一第二樞孔;一第一軸桿,其一端穿過該第一樞孔,該第一軸桿同軸設置一第一齒形件,該第一齒形件齒接該中間齒輪組,該第一軸桿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連接一第一連接件;一第二軸桿,其一端穿過該第二樞孔,該第二軸桿同軸設置一第二齒形件,該第二齒形件齒接該中間齒輪組,該第二軸桿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連接一第二連接件;以及一扭力件,其一端具有一第一套接部,該第一軸桿之該端穿過該第一套接部之後,再連接一第一端封件;該扭力件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套接部,該第二軸桿之該端穿過該第二套接部之後,再連接一第二端封件。
  2. 如請求項1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框架座包括一座體及一長形定位板,該座體之內部具有該限位空間,該限位空間內具有一第一軸孔及一第二軸孔,供分別定位該中間齒輪組之一端;該座體之一側具有該第一翼部,該第一翼部上具有該第一樞孔,該座體之另一側具有該第二翼部,該第二翼部上具有該第二樞孔;該長形定位板之兩側具有一第一定位孔及一第二定位孔,該第一定位孔及該第二定位孔之間具有一第三軸孔及一第四軸孔,供分別定位該中間齒輪組之另一端;該第一定位孔同軸連通該第一樞孔,供該第一軸桿之該端穿過,該第二定位孔同軸連通該第二樞孔,供該第二軸桿之該端穿過。
  3. 如請求項1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框架座之該第一翼部之一端具有一第一限位槽,供容納限位該第一齒形件,該第一限位槽連通該限位空間,供該第一齒形件齒接該中間齒輪組;該框架座之該第二翼部之一端具有一第二限位槽,供容納限位該第二齒形件,該第二限位槽連通該限位空間,供該第二齒形件齒接該中間齒輪組。
  4. 如請求項1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軸桿之該端具有一第一環溝,該第一端封件為C字形套環,供該第一端封件套合連接該第一軸桿之該端;該第二軸桿之該端具有一第二環溝,該第二端封件為C字形套環,供該第二端封件套合連接該第一軸桿之該端。
  5. 如請求項1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扭力件之該第一套接部包括一第一C形包覆孔,第二套接部包括一第二C形包覆孔,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反向於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
  6. 如請求項1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扭力件之該第一套接部包括一第一C形包覆孔,第二套接部包括一第二C形包覆孔,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面向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
  7. 如請求項6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以一槽道連通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且該槽道為兩端漸擴之長形通道。
  8. 如請求項6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另一側漸縮以直向連通一第一圓切線孔;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一側向漸縮以直向連通一第二圓切線孔。
  9. 如請求項6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另一側漸縮以斜向連通一第一圓切線孔;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一側漸縮以斜向連通一第二圓切線孔。
  10. 如請求項6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另一側,通過一第一弧凹形槽以連通一第一圓孔;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一側,通過一第二弧凹形槽以連通一第二圓孔。
  11. 如請求項6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另一側,通過一第一直槽以連通一第三圓孔;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開放端延著該扭力件之一側,通過一第二直槽以連通一第四圓孔。
  12. 如請求項5至11其中任一項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套接部之該第一C形包覆孔內更具有至少一第一長槽,該第二套接部之該第二C形包覆孔內更具有至少一第二長槽。
  13. 如請求項5至11其中任一項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軸桿之該端同軸延伸一第一直桿部,供連接該第一套接部,該第一直桿部之外周緣具有軸向剖切之一第一長切面,該第一C形包覆孔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面,該第一長切面對應該第一定位面; 該第二軸桿之該端同軸延伸一第二直桿部,供連接該第二套接部,該第二直桿部之外周緣具有軸向剖切之一第二長切面,該第二C形包覆孔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面,該第二長切面對應該第二定位面。
  14. 如請求項1之雙轉軸結構,其中該框架座包括一座體,該座體之內部具有該限位空間,該限位空間內具有一第一軸孔及一第二軸孔,供分別定位該中間齒輪組之一端;該扭力件之一側面上具有一第三軸孔及一第四軸孔,供分別定位該中間齒輪組之另一端。
TW113200253U 2024-01-08 雙轉軸結構 TWM655051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5051U true TWM655051U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9061B2 (en) Hidden type split hinge
TWI699154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US20160090763A1 (en) Multi-joint turning axle structure
TWI716042B (zh) 樞軸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324091A (zh) 樞轉機構及可折疊電子裝置
KR20220052096A (ko) 힌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WO2019200549A1 (zh) 开合机构及电子设备
TWI723703B (zh) 轉軸鏈組之遮蔽結構
TWI796686B (zh) 旋轉連接結構及電子設備
US2018013669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77829A1 (zh) 电子设备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TWI723702B (zh) 轉軸鏈組結構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WO2018196275A1 (zh)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WO2022262684A1 (zh) 折叠转轴结构及折叠电子设备
CN110725854A (zh) 齿轮框传动辅助支撑结构及双轴铰链
TW201546378A (zh) 三軸連動式樞紐器
TW202130252A (zh) 轉軸鏈組之均配支撐結構
TWI774302B (zh) 升降式雙軸鉸鏈及應用此升降式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M499039U (zh) 多軸式轉軸裝置
TWM655051U (zh) 雙轉軸結構
JPWO2021210075A5 (zh)
KR20230002272U (ko) 힌지 및 이것을 사용하는 전자 장치
TWI764565B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JP74455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