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9320U - 用後即棄式口罩 - Google Patents

用後即棄式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9320U
TWM619320U TW110200434U TW110200434U TWM619320U TW M619320 U TWM619320 U TW M619320U TW 110200434 U TW110200434 U TW 110200434U TW 110200434 U TW110200434 U TW 110200434U TW M619320 U TWM619320 U TW M61932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skin
filter member
wearer
woven fabr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0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若杉慶
古屋光大
小松慎平
石川秀行
須田朋和
古屋芳織
渡邉和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9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9320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00Component parts for respiratory or breathing apparatus
    • A62B9/06Mouthpieces; Nose-cli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改善口罩內的悶熱,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解決手段]用後即棄式口罩(1、2),其特徵為,具有:口罩本體部(10、40)、以及能掛在戴用者的耳朵的耳掛部(20、50),前述口罩本體部(10、20)具有: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的至少一方的過濾構件(11、41)、以及被設在前述過濾構件(11、41)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30)的不織布(12、42)。

Description

用後即棄式口罩
本創作是關於用後即棄式口罩。
口罩因為是接觸戴用者的顏面被使用,所以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對口罩的最內層材賦予保濕劑、濕潤劑。根據這樣的口罩,裝戴時的肌膚觸感良好,能獲得濕潤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9-52400號公報
[創作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口罩會有所謂因戴用者的濕潤的氣息造成口罩內的空間容易悶熱的問題。 尤其在夏天熱的時期,因長時間的口罩的戴用會有發生中暑的顧慮。因為在專利文獻1的口罩賦予了保濕劑,所以在與口罩接觸的肌膚部分戴用者能獲得冰涼感(接觸涼感)。 可是,保濕劑所致的涼感為保濕劑的溫度與戴用者的體溫的溫度差所致的涼感。因此,在成為與外部氣溫同程度的溫度的保濕劑所致的接觸涼感,涼感效果低,對於改善口罩內的悶熱並不足夠。又,通常,口罩的外周端雖然容易和戴用者的肌膚緊貼,可是,在口罩的中央部與戴用者之間空間容易產生。因此,在因戴用者的氣息容易造成悶熱的口罩的中央部,戴用者的肌膚與保濕劑不易接觸,戴用者難以實際感受到涼感。
本創作,是有鑑於上述這樣的問題所作成者,其目的之處在提供改善口罩內的悶熱,戴用者容易感受到涼感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達成上述目的用的主要的創作,用後即棄式口罩為具有:口罩本體部、以及能掛在戴用者的耳朵的耳掛部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的至少一方的過濾構件、以及被設在前述過濾構件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的不織布。 關於本創作的其他的特徵,是由本說明書及添附圖面的記載可明白。 [創作的效果]
根據本創作,可提供改善口罩內的悶熱,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根據本說明書及添附圖面的記載,至少明白以下事項。 用後即棄式口罩為具有:口罩本體部、能掛在戴用者的耳朵的耳掛部,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的至少一方的過濾構件、以及被設在前述過濾構件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的不織布。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吸熱劑接觸戴用者的濕潤的氣息而產生吸熱反應,且口罩內的空間溫度下降,所以可改善口罩內的悶熱。又,藉由過濾構件,戴用者的氣息及吸熱劑容易滯留在口罩內的空間。因此,戴用者的氣息與吸熱劑的接觸時間增加,且涼感效果提高,而使涼感效果的持續性提高。因此,戴用者容易感受到口罩的涼感。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吸熱劑包含糖醇類、及糖類中的任1個。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吸熱劑接觸戴用者的嘴巴時也安全。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非肌膚側面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肌膚側面的至少一部分,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為在口罩本體部被層積在厚度方向的資材的數量變少,所以可改善口罩內的悶熱。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過濾構件為聚烯烴系纖維所形成的不織布被介電極化的薄片,前述吸熱劑不含酒精。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可抑制因吸熱劑的酒精成分,使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的情況。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吸熱劑為不揮發性。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可抑制吸熱劑從口罩的使用前揮發附著於過濾構件,而使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的情況。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過濾構件的外周端、與前述不織布的外周端為一致。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口罩本體部的平面的大範圍可配置不織布(吸熱劑),可降低口罩內的大範圍的空間溫度。在口罩本體部的平面的大範圍,可配置過濾構件,使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提高。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過濾構件和前述不織布相比,前述吸熱劑的基重低。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由於在接近戴用者的不織布配置許多的吸熱劑,所以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反應容易產生,戴用者容易感受到涼感。又,可抑制因吸熱劑附著於過濾構件,而使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的情況。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在前述過濾構件沒有配置前述吸熱劑。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可抑制因吸熱劑附著於過濾構件,而使過濾構件的捕集效果減輕的情況。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是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痕被折疊成褶襉狀,在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襉狀的狀態下被接合,且和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比較,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前述吸熱劑的基重高。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接近戴用者的鼻孔、嘴巴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可使更多的吸熱劑與戴用者的氣息接觸,使涼感效果提高。又,因為口罩本體部的左右方向兩側部和戴用者的臉頰接觸,所以,在其部分設置吸熱劑的基重高的部分,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將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朝非肌膚面側翻折的翻折部,於前述厚度方向在與前述翻折部重疊的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翻折部,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口罩本體部的上下端部,可防止利用過濾構件從肌膚側被覆配置有吸熱劑的不織布的情況。因此,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容易產生吸熱反應,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上端部具有前述翻折部,在該翻折部中的前述不織布的非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被排出到口罩外的氣息上昇時,容易接觸翻折部的非肌膚側面(外側面)的吸熱劑,可降低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部附近的溫度。又因為氣息的溫度也下降,所以戴用者的眼鏡不易起霧。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分別覆蓋戴用者的右顏面及左顏面的一對的薄片部、以及接合前述一對的薄片部的接合部,在前述用後即棄式口罩的戴用狀態,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和前述左右方向的兩端部相比,前述吸熱劑的基重高的高基重部。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接近戴用者的鼻孔、嘴巴的口罩本體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可使更多的吸熱劑與戴用者的氣息接觸,使涼感效果提高。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高基重部,是從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到下端在前述上下方向連續被配置。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接近戴用者的鼻孔、嘴巴的口罩本體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可使更多的吸熱劑與戴用者的氣息接觸,使涼感效果提高。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耳掛部被接合在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接合耳掛部的口罩本體部的部分(容易和戴用者的肌膚緊貼的部分),因為在比不織布更靠肌膚側設有耳掛部,所以可防止吸熱劑直接和戴用者的肌膚緊密貼緊的情況。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吸熱劑被混入在構成前述不織布的纖維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吸熱劑從不織布不易脫落,吸熱劑所致的涼感效果的持續性提高。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吸熱劑被塗布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為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配置有吸熱劑,吸熱劑與戴用者的氣息容易接觸,所以涼感效果提高。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不織布包含親水性纖維。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為藉由不織布的親水性纖維容易在不織布內保持水分,吸熱劑的吸熱反應容易產生,所以涼感效果提高。
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通氣阻抗值為0.45kPa•s/m以下。
根據這樣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因為過濾構件的通氣性佳,所以口罩內不易悶熱。
===第1實施形態=== 圖1為第1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1(以下也稱「口罩」)的俯視圖。圖2為圖1的I-I線中的口罩1的剖視圖。圖3表示口罩1的戴用狀態的圖。
<口罩1的基本構造> 口罩1至少具備:可覆蓋戴用者的嘴巴及鼻孔的口罩本體部10、以及能掛在戴用者的耳朵的耳掛部20。口罩本體部10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也將與戴用者的顏面相對向的內側稱呼為肌膚側或肌膚面側,也將作為其相反側的外側稱呼為非肌膚側或非肌膚面側。
使用前的口罩本體部10在從厚度方向觀看的俯視觀看(圖1),成為左右方向長的矩形形狀。口罩本體部10具有: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的至少一方的過濾構件11、被設在過濾構件11的肌膚面側的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12、以及側薄片13。
過濾構件11為病毒飛沫、細菌飛沫、花粉等的微粒子的捕集效果高的構件。具體而言,過濾構件11為滿足BFE(細菌過濾效率試驗:試驗粒子約3μm)在95%以上、以及VFE(病毒過濾效率試驗:試驗粒子約1.7μm)在95%以上的至少一方的構件為理想。
就過濾構件11來說可例示由聚烯烴系纖維形成的不織布被介電極化(被駐極體化處理)的薄片。藉由駐極體化處理,對聚烯烴系纖維表面賦予預定量的正電荷或負電荷,形成被極化的介電狀態,而獲得補集功能。
具體而言,就過濾構件11來說可例示含有作為聚烯烴系纖維的聚丙烯纖維,且被駐極體化處理的熔噴不織布、以及含有聚丙烯纖維,且被駐極體化處理的紡黏不織布被形成為一體狀,且沒有接縫等的1片的不織布薄片。被配置在肌膚側的熔噴不織布的平均纖維徑為0.5~3μm,基重為1.5~5g/m 2即可。被配置在非肌膚側的紡黏不織布的平均纖維徑為15~30μm,基重為18~50g/m 2即可。又,上述不織布也可僅由聚丙烯纖維所構成,也可在聚丙烯纖維例如添加聚乙烯纖維者。又,非肌膚側的不織布不限於紡黏不織布,也可為水針不織布、熱風不織布、針紮不織布。可是,不被上述所限定,過濾構件11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者亦可。例如纖維間隙小的構件,讓病毒飛沫等附著在纖維間隙,將捕集的構件(奈米濾材等)作為過濾構件11。
在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有吸熱劑30。肌膚側不織布12為可配置吸熱劑30的不織布即可。理想為肌膚觸感佳的不織布即可,可例示含聚丙烯纖維的紡黏不織布等。
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藉由沿著左右方向的折痕F被折疊成褶襉狀,而形成有褶曲的褶襉型。圖2所示的口罩本體部10具有:從非肌膚側可看見的4個折痕F1~F4、與從肌膚側可看見的4個折痕F5~F8。折痕F1~F3、F8,是朝上側凸的山折部,折痕F4、F5~F7,是朝下側凸的谷折部。可是,折痕F的數量、朝向不會被圖2例示的構造所限定。
在使用前的口罩1,維持褶襉狀的折疊形狀,口罩本體部10為幾乎平坦的狀態。藉由縐褶狀的折痕F,口罩本體部10可朝上下方向展開,且成為可在非肌膚側Ω形狀***。因此,如圖3所示,口罩1的戴用者依照鼻子到下巴的長度將口罩本體部10朝上下方向展開,可用口罩本體部10覆蓋嘴巴與鼻孔。
又,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具有將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朝非肌膚面側翻折的翻折部101。此外,在以下的說明,將在厚度方向與翻折部101重疊的口罩本體部10的部位稱為非翻折部102。藉由翻折部101,使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的強度提高。又,可抑制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的打開。
側薄片13被設在左右方向中的口罩本體部10的兩側部。設有側薄片13,該側薄片是從肌膚側及非肌膚側夾著維持褶襉狀的折痕F與上下的翻折部101的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側薄片13為透氣性、肌膚觸感良好的薄片為理想,且例如可例示熔噴不織布、紡黏不織布、SMS不織布、熱風不織布等。
口罩本體部10具有:結合疊合的薄片彼此並作一體化的熔著部14,例如具有熱熔著、超音波熔接等所致的熔著部14。如圖1所示,在口罩本體部10的橫向的兩側部,沿著上下方向設有接合過濾構件11、肌膚側不織布12、及側薄片13的複數個熔接部14。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是沿著左右方向設有接合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的複數個熔接部14。可是,熔著部14的圖案不被圖1例示者所限定。又,疊合的薄片彼此也可藉由接著劑等(例如熱熔接著劑)被接合。
又,如圖2所示,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是在翻折部101中的薄膜部材11與非翻折部102中的薄膜部材11之間配置有形狀保持構件15。形狀保持構件15為薄板矩形的構件,且戴用者可容易彎曲的同時,沒有再次施加外例的情況下能保持其形狀。作為形狀保持構件15可例示由可撓性的熱可塑性樹脂、金屬片所形成者等。口罩1的戴用者可配合鼻子的形狀讓形狀保持構件15變形,而可抑制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與戴用者的顏面之間間隙產生的情況。又,在形狀保持構件15的上下方向的兩側設有熔著部14,能抑制形狀保持構件15的位置偏移。
耳掛部20是從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各自延伸出的環狀的構件。耳掛部20是具有伸縮性的構件為理想,例如可例示橡膠繩、伸縮性不織布、伸縮性薄膜等。在圖1例示的耳掛部20為橡膠繩,在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藉由接合部16被接合。橡膠繩(20)的一端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的接合部16被接合,橡膠繩(20)的另一端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下端部的接合部16被接合。就接合部16的接合來說,可例示熔著、接著劑所致的接合。
(關於具有吸熱劑30的口罩1) 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與由邊洗滌邊反覆被使用的紗布等所形成的口罩不同,具備捕集病毒飛沫、細菌飛沫的過濾構件11。因此,為了防止因洗滌而減輕過濾構件11的捕集效果的情況,所以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是設想為做為用後即棄式來被使用的口罩。
藉由口罩的戴用除了可抑制病毒飛沫等地微粒子的侵入之外,會有所謂因戴用者的濕潤的氣息,使口罩內的空間容易悶熱的問題產生。尤其在夏天熱的時期,因口罩內的悶熱會有中暑發生的顧慮。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在過濾構件11的肌膚面側設有配置了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吸熱劑30,是指與水反應而產生吸熱反應之劑。
因此,戴用者的濕潤的氣息接觸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吸熱劑30產生吸熱反應,而使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降低,所以可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其結果,可減輕口罩1的戴用所致的呼吸困難,並抑制中暑的發生。
尤其,補集病毒飛沫等的過濾構件11和肌膚側不織布12相比透氣性低(通氣阻抗值高)。因此,和不具有過濾構件11的紗布等的口罩相比,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戴用者的氣息不易被排出到口罩1之外,口罩1內的空間的密閉度高。亦即,戴用者吐出的氣息、吸熱劑30不易通過過濾構件11,容易滯留在口罩1內的空間。因此,戴用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增加,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容易降低,容易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因此,戴用者容易感受到口罩1內的涼感。又,因為藉由戴用者的呼吸,含有吸熱劑30的氣息在過濾構件11的內側容易循環,所以,涼感效果的持續性也提高。藉由這個,戴用者也容易感受到口罩1內的涼感。
又,口罩1具有形狀保持構件15為理想。這樣一來,在口罩1與戴用者(顏面)之間,間隙不易產生,口罩1內的空間的密閉度提高。因此,戴用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循環增加,涼感效果、其持續性提高。可是不限於上述,口罩1不具有形狀保持構件15亦可。
又與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不同,例如讓配置在口罩的保濕劑等和戴用者的肌膚接觸,對戴用者賦予冰涼感(接觸涼感)時,成為保濕劑的溫度與戴用者的體溫的溫度差所致的涼感。因此,在外部氣溫高,且成為與外部氣溫同程度的保濕劑的溫度高的時候,涼感效果低,對於改善口罩內的悶熱並不足夠,戴用者不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又,通常口罩的外周端雖然容易和戴用者的肌膚緊貼,可是,在口罩的中央部與戴用者之間空間容易產生。因此,在賦予接觸涼感的口罩,在因戴用者的氣息容易造成悶熱的口罩的中央部(鼻孔、嘴巴部分),戴用者的肌膚與保濕劑不易接觸,戴用者難以實際感受到涼感。
而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是利用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因此,不意被外部氣溫影響,在夏天熱的時期也可降低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可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因為降低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所以即便在口罩1與戴用者的肌膚沒有接觸的部分,戴用者也可實際感受到涼感。尤其,雖然因戴用者的氣息容易悶熱,可是,即便是與戴用者的肌膚空間容易產生的口罩1的中央部(鼻孔、嘴巴部分),戴用者可實際感受到涼感。
就吸熱劑30(吸熱成分)來說包含糖醇類、及糖類中的任1個為理想。就糖醇類來說可例示木糖醇、赤蘚醇、葡萄糖、山梨糖醇等。就糖類來說可例示:海藻醣、蔗糖(甘蔗糖)、乳糖(Lactose)、麥芽糖(maltose)等。為該等的吸熱劑30時,即便碰觸到口罩1的戴用者的嘴巴時也安全。
又,吸熱劑30被混入在構成肌膚側不織布12的纖維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亦即,如在形成肌膚側不織布12的前階段配置有吸熱劑30,例如可將形成肌膚側不織布12之前的纖維網浸漬在吸熱劑30(溶液)、或是在樹脂內混入吸熱劑30後形成纖維。又,將混入了吸熱劑30的黏結劑塗布在纖維網亦可。
這樣一來,吸熱劑30從肌膚側不織布12不易脫落,慢慢發揮吸熱劑30的機能,而使吸熱劑30所致的涼感效果的持續性提高。又,可抑制吸熱劑30從口罩1的使用前便附著於過濾構件11,而使過濾構件11的捕集機能下降的情況。
可是不被上述所限定,在構成肌膚側不織布12的纖維的表面配置吸熱劑30亦可。例如,利用噴霧法、滾子塗布法、刷毛塗布法等的各種周知的塗布方法,在肌膚側不織布12塗布吸熱劑30、或是在吸熱劑30(溶液)浸漬肌膚側不織布12即可。此時,因為吸熱劑30容易與戴用者的氣息接觸,吸熱反應容易發生,所以涼感效果提高。
更理想的是,吸熱劑30被塗布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即可。而且,將吸熱劑30配置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劑30與戴用者的氣息更容易接觸,涼感效果提高。又,因為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反應產生,所以,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容易下降,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可是,不被上述所限定,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非肌膚側面或兩面塗布吸熱劑30亦可。
此外,吸熱劑30為液體狀亦可,也可為固體狀(也包含凝膠狀、粉體狀等)。又,在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內包吸熱劑30的微膠囊,藉由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刺激(例如熱、壓力、衝擊、光、液體等)讓吸熱劑30釋放出亦可。又,在吸熱劑30也含有讓具有吸熱作用的吸熱成分溶解、分散的溶媒。
又,吸熱劑30也可配置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平面全域,也可被配置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平面的一部分。又,吸熱劑30也可以一定的基重被配置在肌膚側不織布12(每單位面積的量:g/m 2),依照肌膚側不織布12的區域配置不同的基重亦可。
又,肌膚側不織布12包含親水性纖維為理想。更理想的是,在肌膚側不織布12含有50%以上的親水性纖維即可。這樣一來,在肌膚側不織布12容易保持戴用者的氣息所含的水分,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與水分容易接觸,接觸時間也變長。因此,吸熱劑30所致的吸熱反應容易產生,涼感效果提高。
就親水性纖維來說,例如可舉:嫘縈等的再生纖維素纖維、棉、粉碎紙漿等的天然纖維素纖維、醋酸酯等的半合成纖維素纖維等。又,在疏水性纖維(例如聚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等)施予親水性處理,變性為親水性的纖維亦可。親水性纖維的判斷,例如纖維的接觸角若未滿90度,則可判斷為親水性高的纖維。可是不被上述所限定,肌膚側不織布12也可不包含親水性纖維。
又,過濾構件11的非肌膚側面形成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的至少一部分,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形成口罩本體部10的肌膚側面的至少一部分為理想。這樣一來,在口罩本體部10被層積在厚度方向的薄片的數量變少,可使口罩1內的空間不易悶熱。 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本體部10,配置有側薄片13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以外的區域由2片的不織布(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所構成。
又,上述的情況,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位在口罩本體部10的最靠肌膚側。因此,吸熱劑30與戴用者的氣息容易接觸,而使涼感效果提高。又,因為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反應產生,所以,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容易下降,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又,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側薄片13沒有位於此,除了由2片的不織布所構成之外,上下的翻折部101也沒有位在這裡(褶襉狀的折痕F雖位於此,可是該折痕F在戴用狀態朝上下方向被展開)。亦即,在戴用者的鼻孔、嘴巴的位置且容易悶熱的口罩1的部分,被層積在厚度方向的薄片數量大致為2片,所以,可使口罩1內的空間不易悶熱。
可是,口罩本體部10的構造不限於上述,例如在比過濾構件11更靠非肌膚側、比肌膚側不織布12更靠肌膚側、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之間也可配置其他的薄片。
又,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抗值為0.45kPa•s/m以下即可,理想是為0.3kPa•s/m以下即可。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抗值比0.45kPa•s/m更高時,即便口罩1具有吸熱劑30,會有戴用者容易感覺到口罩1內的悶熱的顧慮。因此,除了吸熱劑30的涼感效果之外,可適度保持過濾構件11的透氣性,即便在夏天熱的時期等,也可改善口罩1內的悶熱。
可是,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抗值比肌膚側不織布12的通氣阻抗值更高為理想。這樣一來,戴用者的氣息、吸熱劑30在口罩1內的空間適度停留,因為戴用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的接觸時間增加,所以,吸熱效果及其持續性也提高。
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抗值的測量可用周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使用冷噴塗等從口罩1分離過濾構件11,將過濾構件11切出預定的大小(例如直徑100mm的圓形)作為樣本。然後,使用日本加多技術公司製透氣性試驗機(KES-F8)或與這個同等的透氣性試驗機,將標準通氣數度設定為2cm/s,來測量樣本的通氣阻抗值。進行複數次這樣的測量(例如5次),可將其平均值作為過濾構件11的通氣阻抗值。
又,如前述,本實施形態的過濾構件11為由聚烯烴系纖維形成的不織布被介電極化(被駐極體化處理)的薄片。如此,通過電荷而具有捕集機能的過濾構件11會因酒精的附著而使捕集機能減輕。
因此,採用上述的過濾構件11時,吸熱劑30不含酒精為理想。這樣一來,可防止過濾構件11的捕集效果減輕的情況。例如,吸熱劑30所含的溶媒為水系溶媒為理想。又,例如將吸熱成分溶解在酒精系溶媒中,將分散的溶液塗布在肌膚側不織布12時,在口罩1的製造線,酒精系溶媒氣化後,讓肌膚側不織布12與過濾構件11合流即可。這樣一來,在口罩1中的吸熱劑30可不含酒精。
又,吸熱劑30,是不揮發性為理想。這麼一來,可抑制從口罩1的使用前吸熱劑30在過濾構件11揮發,使得吸熱劑30附著在過濾構件11,過濾構件11的捕集機能減輕的情況。不揮發性的吸熱劑30,是在一般的生活環境下不會成為氣體,且沸點在100℃以上的物質。
又,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比較,吸熱劑30的基重低為理想,更理想是在過濾構件11沒有配置吸熱劑30即可。這麼一來,成為在接近戴用者的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有許多的吸熱劑30。因此,吸熱劑30與戴用者的氣息容易接觸,而使涼感效果提高。又,因為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反應產生,所以,口罩1內的空間溫度容易下降,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又,可抑制因吸熱劑30附著於過濾構件11,而使過濾構件11的捕集機能減輕的情況。
與被配置在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吸熱劑30的基重的比較,可用周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使用冷噴塗等從口罩1分離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分別撒上竹炭、可可粉等的有色的細緻的粉末之後,抖掉粒子的方法。在配置有吸熱劑30的部分,附著許多粒子。因此,比較附著在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粒子的量,可比較吸熱劑30的基重。
其他,也可在過濾構件11與肌膚側不織布12分別施加蒸氣,來比較各自的表面溫度。具體而言,將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分別切除預定地尺寸作成樣本,在燒杯這樣的2個容器加入水,用各樣本蓋住容器。在樣本上安裝溫度感應器,將用保鮮膜等從上方覆蓋的2個容器放入加溫到40度的水槽內,比較各樣本的溫度。吸熱劑30的基重多的樣本隨著時間經過,樣本的溫度因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而下降。
又,利用上述的方法,確認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塗布有吸熱劑30的情況亦可。例如散布粒子的方法中,只要粒子附著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便可確認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塗布有吸熱劑30。又,施加蒸氣測量溫度的方法中,準備與肌膚側不織布12同樣的不織布,即沒有配置吸熱劑30的不織布。比起其不織布的溫度,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的溫度低的時候,可確認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塗布有吸熱劑30。
又,在口罩本體部10,過濾構件11的外周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外周端一致為理想。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如圖1所示,過濾構件11的左端11c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左端12c一致,過濾構件11的右端11d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右端12d一致。又如圖2所示,過濾構件11的上端11a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上端12a一致,過濾構件11的下端11b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下端12b一致。此外,上下的翻折部101的薄片的厚度量的位置偏移並不包含。又,在翻折部101中的上下方向中央側的頭101a、101b,過濾構件11的頭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頭錯開亦可。
根據上述,在整個口罩本體部10的平面的大範圍上可配置肌膚側不織布12及吸熱劑30。因此,可藉由吸熱劑30讓口罩1內的空間的大範圍的溫度降低。又,在口罩本體部10的平面的大範圍,可配置過濾構件11,能獲得捕集效果。可是不被上述所限定,過濾構件11的外周端與肌膚側不織布12的外周端錯開亦可。
又,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被折疊成褶襉狀。在口罩1的戴用時,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將褶襉部分朝上下方向展開。可是,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將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折疊呈褶襉狀的狀態下藉由熔著部14被接合。又,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翻折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的上下端部的態下藉由熔著部14被接合。
亦即,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即便在口罩1的戴用時也能維持圖2所示的剖面的狀態。具體而言,在上下端部藉由翻折部101,肌膚側不織布12在厚度方向重疊2層。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具有藉由褶襉而使肌膚側不織布12在厚度方向重疊3層的部分。
因此,在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一定的吸熱劑30,和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2層的上下端部相比,在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3層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可提高吸熱劑30的基重(g/m 2)。
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中的上下端部接合耳掛部20。因此,上下端部和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相比,藉由耳掛部20的伸長力容易和戴用者的肌膚緊貼,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吸熱劑30的涼感效果。另一方面,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因為接近戴用者的鼻孔、嘴巴,所以,容易悶熱,吸熱劑30與戴用者的濕潤的氣息容易接觸。於此,將吸熱劑30的基重如上述作設定即可。這麼一來,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雖對戴用者的肌膚的緊貼度低,可是因為戴用者的氣息與吸熱劑30更多接觸,所以,涼感效果提高,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又,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雖然和上下端部相比緊貼度低,卻和戴用者的臉頰接觸。因此,在其部分提高吸熱劑30的基重,則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又,在口罩1的戴用時,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雖將褶襉部分朝上下方向展開,可是沒有完全被展開,在一部分為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3層。因此,即便在口罩本體部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和上下端部相比,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吸熱劑30的基重(g/m 2)變高。因此,因為戴用者的氣息與更多吸熱劑30接觸,所以,涼感效果提高。
換言之,在具有褶襉狀的折痕F的口罩1,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而可將肌膚側不織布12在厚度方向層積3層。因此,即便在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一定的吸熱劑30,和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相比,可提高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吸熱劑30的基重。其結果,可提高口罩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涼感效果。
又,如圖2所示,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具有將過濾構件11及肌膚側不織布12朝非肌膚面側翻折的翻折部101為理想。 而且,在厚度方向與翻折部101重疊的非翻折部102的肌膚側面102A,亦即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配置有吸熱劑30為理想。
將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朝非肌膚面側翻折,可防止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過濾構件11從肌膚側覆蓋肌膚側不織布12的情況。亦即,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可讓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在肌膚側露出。因此,因為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產生,所以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尤其口罩本體部10的上下端部和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相比容易和戴用者的肌膚緊貼,所以戴用者更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又如上述,朝非肌膚面側翻折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時,在上端部的翻折部101的非肌膚側面(外側面)101A,亦即在肌膚側不織布12的非肌膚側面也配置有吸熱劑30為理想。
因為戴用者吐出的氣息溫熱,所以被排出到口罩本體部10外的戴用者的氣息容易上昇。因此,被排出到口罩本體部10之外的氣息可與被配置在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的非肌膚側面101A的吸熱劑30接觸。因此,可降低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附近的溫度,戴用者可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又因為被排出到口罩本體部10之外的氣息的溫度也下降,所以戴用者的眼鏡不易起霧。
可是不被上述的構造所限定。例如,也可朝肌膚面側翻折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亦可僅將口罩本體部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一方朝非肌膚面側翻折。又,在上側的翻折部101的非肌膚側面沒有配置吸熱劑30亦可。
又,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的耳掛部20(橡膠繩)在口罩本體部10的非肌膚側面藉由接合部16被接合。此時,可防止耳掛部20從肌膚側覆蓋肌膚側不織布12的情況。因此,可將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配置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可使其在肌膚側露出)。因此,即便在耳掛部20的接合部16因為在接近戴用者的位置吸熱劑30的吸熱反應產生,所以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尤其,對應耳掛部20的接合部16的肌膚側不織布12的部分由於藉由耳掛部20的伸長力容易和戴用者的肌膚緊貼,所以,戴用者更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第2實施形態== 圖4A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2(以下也稱為「口罩」)的折疊狀態的俯視圖,圖4B為展開狀態的口罩2的前視圖。圖5為戴用狀態的口罩2的前視圖。圖6為從上觀看戴用狀態的口罩2的概略圖。以下針對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2中與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不同的部分進行主要說明。
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2具有:口罩本體部40、與耳掛部50。口罩本體部40在口罩2的展開狀態及口罩2的戴用狀態下,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將戴用者的對置側稱為肌膚側(肌膚面側),將其相反側稱為非肌膚側(非肌膚面側)。又,口罩本體部40具有:分別覆蓋戴用者的右顏面及左顏面的一對的薄片部43、44、將一對的薄片部43、44互相接合的接合部45、形狀保持構件46、以及將耳掛部50接合在一對的薄片部43、44的接合部47。接合部45、47可利用熔著、壓榨、接著劑等的周知的方法作接合。
如圖4A所示,一對的薄片部43、44,是以彼此的肌膚側面對置的方式被疊合的狀態下,藉由沿著一對的薄片部43、44的端緣43a、44a的接合部45被接合。其端緣43a、44a為朝向外側凸的曲線形狀。因此,將折疊狀態(平面狀)的口罩2以一對的薄片部43、44遠離的方式展開時(圖4B),口罩本體部40成為其肌膚側面凹陷的立體形狀(罩杯形狀)。
又,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2與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同樣設想為作為用後即棄式用被使用的口罩。而且,口罩本體部40(一對的薄片部43、44)是如圖6所示具有: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的至少一方的過濾構件41、以及被設在過濾構件41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42。
因此,若戴用者的濕潤的氣息接觸到肌膚側不織布42的吸熱劑30,則吸熱劑30產生吸熱反應,而使口罩2內的空間溫度降低,所以可改善口罩2內的悶熱。尤其,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2在戴用時成為立體形狀,在口罩2與戴用者之間空間容易產生。因此藉由吸熱劑30降低口罩2內的空間溫度,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又,一對的過濾構件43、44,是在各自的上端部,即在過濾構件41與肌膚側不織布42之間具有形狀保持構件46。因此,口罩2內的空間的密閉度提高,涼感效果、其持續性提高。可是,口罩2不具有形狀保持構件46亦可。
又,一對的過濾構件43、44在平面上被疊合的狀態(圖4A)下,在接合部45被接合。因此,如圖6所示,在口罩2的戴用狀態,在接合部45到過濾構件43、44的端緣43a、44a的區域(亦即,過濾構件43、44的接縫部分),維持肌膚側不織布42被重疊2層的狀態。因此,在肌膚側不織布42配置一定的吸熱劑30,使接合部45到過濾構件43、44的端緣43a、44a的區域比起這以外的區域,可將吸熱劑30的基重設成高的高基重部48。此外,吸熱劑30的基重的比較方法可與前述的比較方法同樣地進行。
如此,在口罩1的戴用狀態(圖5),口罩本體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401和左右方向的兩端部402相比,具有吸熱劑30的基重高的高基重部48為理想。這麼一來,在因為戴用者的氣息容易悶熱的口罩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鼻孔、嘴巴部分),可使更多的吸熱劑30與戴用者的氣息接觸,使涼感效果提高。因此,口罩2內的空間溫度更降低,可改善口罩2內的悶熱,戴用者容易實際感受到涼感。
再者,肌膚側不織布12重疊2層的吸熱劑30的高基重部48(亦即過濾構件43、44的接縫部分),是從口罩本體部40的上端40a到下端40b在上下方向連續被配置即可。
在戴用時成為立體形狀(罩杯狀)的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2,在口罩本體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與戴用者之間空間容易產生。因此,在口罩本體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將吸熱劑30的高基重部48在上下方向設長即可。這麼一來,可使停留在口罩2內的空間的戴用者的氣息與更多吸熱劑30接觸,而使涼感效果提高。
又,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2的耳掛部50為形成掛在耳朵用的開口部51的伸縮性薄片。耳掛部50如圖6所示,藉由接合部47被接合在口罩本體部40的肌膚側面。此時,配置有吸熱劑30的肌膚側不織布12的肌膚側面被耳掛部50所覆蓋。可是,接合有耳掛部50的肌膚側不織布12的部分,是藉由耳掛部50的伸長力,使得對於戴用者的肌膚的緊貼度高。因此,即便用耳掛部50覆蓋吸熱劑30,戴用者也可實際感受到涼感。又,在對戴用者的肌膚的緊貼度高的部分,由於吸熱劑30不會直接接觸戴用者的肌膚,所以對於戴用者的肌膚的刺激也可減輕。
===其他的實施形態=== 以上,雖針對本創作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可是,上述的實施形態是為了容易促進本創作的理解者,而不是用來限定本創作進行解釋者。又,本創作只要不偏離其宗旨,得以變更、改良,且不用說本創作當然也含有其等價物。
1,2:(用後即棄式)口罩 10:口罩本體部 11:過濾構件 11a:上端 11b:下端 12: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 12a:上端 12b:下端 13:側薄片 14:熔著部 15:形狀保持構件 16:接合部 20:耳掛部 30:吸熱劑 40:口罩本體部 41:過濾構件 42: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 45:接合部 46:形狀保持構件 47:接合部 48:高基重部 50:耳掛部 43,44:一對的薄片部 101:翻折部 101a:上方向中央側的頭 101A:非肌膚側面(外側面) 101b:下方向中央側的頭 102:非翻折部 102A:肌膚側面 F:折痕 F1:折痕 F2:折痕 F3:折痕 F4:折痕 F5:折痕 F6:折痕 F7:折痕 F8:折痕
[圖1]為第1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1的俯視圖。 [圖2]為圖1的I-I線中的口罩1的剖視圖。 [圖3]表示口罩1的戴用狀態的圖。 [圖4]其圖4A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2的折疊狀態的俯視圖,圖4B為展開狀態的口罩2的前視圖。 [圖5]為戴用狀態的口罩2的前視圖。 [圖6]為從上觀看戴用狀態的口罩2的概略圖。
1:(用後即棄式)口罩
11:過濾構件
11a:上端
11b:下端
12:肌膚側不織布(不織布)
12a:上端
12b:下端
15:形狀保持構件
30:吸熱劑
101:翻折部
101a:上方向中央側的頭
101A:非肌膚側面(外側面)
101b:下方向中央側的頭
102:非翻折部
102A:肌膚側面
F:折痕
F1:折痕
F2:折痕
F3:折痕
F4:折痕
F5:折痕
F6:折痕
F7:折痕
F8:折痕

Claims (18)

  1. 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口罩本體部、以及能掛在戴用者的耳朵的耳掛部之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捕集病毒飛沫及細菌飛沫的至少一方的過濾構件;以及被設在前述過濾構件的肌膚面側,且配置有吸熱劑的不織布。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包含糖醇類、及糖類中的任1個。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非肌膚側面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肌膚側面的至少一部分,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形成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的至少一部分。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為聚烯烴系纖維所形成的不織布被介電極化的薄片,前述吸熱劑不含酒精。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其中,前述吸熱劑為不揮發性。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外周端、與前述不織布的外周端為一致。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和前述不織布相比,前述吸熱劑的基重低。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在前述過濾構件沒有配置前述吸熱劑。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在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是藉由沿著前述左右方向的折痕被折疊成褶襉狀,在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左右方向的兩側部,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被折疊成前述褶襉狀的狀態下被接合,且和前述上下方向的端部比較,前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前述吸熱劑的基重高。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 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將前述過濾構件及前述不織布朝非肌膚面側翻折的翻折部,於前述厚度方向在與前述翻折部重疊的前述口罩本體部的非翻折部,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上端部具有前述翻折部,在該翻折部中的前述不織布的非肌膚側面配置有前述吸熱劑。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分別覆蓋戴用者的右顏面及左顏面的一對的薄片部、以及接合前述一對的薄片部的接合部,在前述用後即棄式口罩的戴用狀態,前述口罩本體部具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前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和前述左右方向的兩端部相比,前述吸熱劑的基重高的高基重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高基重部,是從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到下端在 前述上下方向連續被配置。
  1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耳掛部被接合在前述口罩本體部的肌膚側面。
  1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被混入在構成前述不織布的纖維的至少一部分。
  1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吸熱劑被塗布在前述不織布的肌膚側面。
  1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不織布包含親水性纖維。
  1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過濾構件的通氣阻抗值為0.45kPa‧s/m以下。
TW110200434U 2020-06-30 2021-01-14 用後即棄式口罩 TWM6193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3468 2020-06-30
JP2020113468 2020-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9320U true TWM619320U (zh) 2021-11-11

Family

ID=793158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0434U TWM619320U (zh) 2020-06-30 2021-01-14 用後即棄式口罩
TW110120951A TW202211951A (zh) 2020-06-30 2021-06-09 用後即棄式口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0951A TW202211951A (zh) 2020-06-30 2021-06-09 用後即棄式口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04152A1 (zh)
CN (1) CN115697117A (zh)
TW (2) TWM619320U (zh)
WO (1) WO20220041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8688B2 (ja) * 2005-05-27 2011-03-23 花王株式会社 香り付マスク
JP4594180B2 (ja) * 2005-07-20 2010-12-0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マスク
JP2008054767A (ja) * 2006-08-29 2008-03-13 Meiko Shoji Kk 衛生マスク
JP2008093285A (ja) * 2006-10-13 2008-04-24 Hiroko Yoshimoto マスク
JP5268432B2 (ja) * 2008-05-30 2013-08-21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吸収性コア、及びこれを収容するマスク
JP2010242273A (ja) * 2009-03-19 2010-10-28 Masuo Ohashi 2重の冷却方式を備えた頭部及び頸部冷却パッド
JP2012067147A (ja) * 2010-09-21 2012-04-05 Asakura Senpu Kk 吸熱性材料及び吸熱性材料の製造方法
BR112014027156B1 (pt) * 2012-04-30 2021-03-16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rtigo de fumo, uso de um complexo de inclusão de um agente de resfriamento de ciclodextrina e método para fornecer uma sensação de resfriamento estável na peça bucal de um artigo de fumo
CN106174799A (zh) * 2015-05-06 2016-12-07 胡衍荣 多层高透气口罩
JP2017217324A (ja) * 2016-06-09 2017-12-14 国立大学法人金沢大学 弾性ストッキング
JP6867022B2 (ja) * 2017-06-13 2021-04-28 サンエムパッケージ 株式会社 マスク及びマスクの製造方法
JP7202862B2 (ja) * 2018-11-30 2023-01-1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マスク
KR20200066271A (ko) * 2020-05-19 2020-06-09 신나라 냉감소재를 이용한 마스크 보조용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04152A1 (zh) 2022-01-06
WO2022004152A1 (ja) 2022-01-06
CN115697117A (zh) 2023-02-03
TW202211951A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94180B2 (ja) マスク
JP4594182B2 (ja) 立体マスク
KR100439481B1 (ko) 개인용호흡보호장치및그제조방법
JP2007021025A5 (zh)
JPH0342901B2 (zh)
JP6068135B2 (ja) マスク
JP2007021031A5 (zh)
CN105246552A (zh) 具有一个或多个纳米纤维层的口罩
WO2017002503A1 (ja) 吸収性物品
JP4717538B2 (ja) マスク
WO2017208260A1 (en) A flat fold filtering face piece mas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4594181B2 (ja) マスク
JP6862078B1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WO2007007669A1 (ja) マスク
TWM619320U (zh) 用後即棄式口罩
JP2007021028A (ja) マスク
JP2007021028A5 (zh)
CN114795661B (zh) 乳垫
CN213881868U (zh) 一种多功能口罩
JP2007021026A (ja) マスク
JP7167238B1 (ja) マスク
JP2007021026A5 (zh)
TWM561542U (zh) 具有複合纖維保暖層之口罩
CN213604556U (zh) 一种防哈气的保暖口罩
CN212728931U (zh) 一种便于使用听诊器的医用防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