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7205U - 觸控板機構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7205U
TWM617205U TW110202212U TW110202212U TWM617205U TW M617205 U TWM617205 U TW M617205U TW 110202212 U TW110202212 U TW 110202212U TW 110202212 U TW110202212 U TW 110202212U TW M617205 U TWM617205 U TW M61720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touch panel
elongated member
panel mechanism
touch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2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彥麟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2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7205U/zh
Publication of TWM617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7205U/zh
Priority to US17/518,117 priority patent/US11481048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板機構,包括一觸控模組、一矩形之支撐件以及一外框。前述支撐件固定於前述觸控模組上。前述外框具有一穿孔以及一導引結構,其中前述導引結構凸出於前述穿孔之一邊緣,且前述觸控模組以及前述支撐件設置於前述外框內。前述支撐件之一勾狀部穿過前述穿孔並接觸前述導引結構,以限制前述觸控模組以及前述支撐件於前述外框中。

Description

觸控板機構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觸控板機構,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包含有支撐件,且在該支撐件上形成有勾狀部的觸控板機構。
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板是控制鼠標或對電腦下達指令的輸入裝置之一,因此各家筆記型電腦製造商都希望其所設計的觸控板能夠定位精準,且在執行點擊(click)動作或按壓觸控板時可以讓每個位置所需的力量皆相等,以避免觸控板上不同位置處所需按壓力道相差過大而導致按壓回饋模糊,從而難以對電腦下達正確的指令。
此外,在傳統的觸控板機構中常需要設置簧片等彈性機構,然而當使用者按壓觸控板後,不同元件之間往往會因為彈性機構的彈力作用而產生令人不適的碰撞及噪音,從而影響到操作時的舒適性。
有鑑於前述習知問題點,如何改良傳統的觸控板機構,以提升使用者在操作時的舒適性,始成為此技術領域研發人員之一重要挑戰。
有鑑於前述習知問題點,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板機構,包括一觸控模組、一矩形之支撐件以及一外框。前述支撐件固定於前述觸控模組之一底側,並且具有一勾狀部。前述外框具有一容納空間、一穿孔以及一導引結構,其中前述容納空間與前述穿孔相連通,前述導引結構凸出於前述穿孔之一邊緣,且前述觸控模組以及前述支撐件設置於前述容納空間內。前述勾狀部穿過前述穿孔並接觸前述導引結構,以限制前述觸控模組以及前述支撐件於前述容納空間中。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勾狀部具有一彎曲結構,且前述導引結構具有一圓弧面,其中當前述觸控模組受一外力按壓時,前述勾狀部於前述圓弧面上滑動。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板機構更包括一開關元件以及一長條形構件,且前述外框更具有兩個凸塊,其中前述開關元件設置於前述觸控模組之前述底側,前述長條形構件活動地連接前述支撐件,且前述些凸塊位於前述容納空間之一底部,其中當前述觸控模組受一外力按壓時,前述長條形構件受到前述些凸塊壓迫而相對於前述支撐件旋轉並觸發前述開關元件。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支撐件更具有一凹陷部,且前述長條形構件容置於前述凹陷部內,其中前述長條形構件與前述勾狀部位於前述支撐件的相反側。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長條形構件具有一卡槽,且前述支撐件更具有一限位塊,其中前述限位塊位於前述凹陷部之一中央位置並且結合於前述卡槽內。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長條形構件具有兩個凹孔,且前述支撐件更具有兩個凸出部,其中前述些凸出部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兩端,並且分別容置於前述些凹孔內。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支撐件更具有一懸臂結構,且前述外框更具有一開孔,其中前述懸臂結構穿過前述開孔。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懸臂結構和前述長條形構件位在前述支撐件的同一側。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開關元件於前述長條形構件之一長軸方向上的座標位置介於前述些凸塊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板機構更包括兩個磁性元件,且前述外框以及前述支撐件更分別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納前述些磁性元件。
以下說明本新型實施例之觸控板機構。然而,可輕易了解本新型實施例提供許多合適的新型概念而可實施於廣泛的各種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實施例僅僅用於說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新型,並非用以侷限本新型的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
有關本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各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
首先請一併參閱第1、2、3、4、5圖,其中第1圖表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板機構100的立體圖,第2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模組10的***圖,第3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模組10的另一視角***圖,第4圖表示外框4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第5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板機構100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如第1、2、3、4、5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板機構100可設置於一筆記型電腦上,且其主要包含有一觸控模組10、一支撐件20、一長條形構件30以及一外框40。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外框40形成有一容納空間401,用以容納前述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以及長條形構件30。具體而言,前述支撐件20係黏接固定於觸控模組10的底側,前述長條形構件30則是活動地樞接於支撐件20之一側。
在組裝前述觸控板機構100時,可將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以及長條形構件30一起置入並結合於外框40中央的容納空間401內,同時使長條形構件30和位在容納空間401底部的兩個凸塊N相互抵接;如此一來,當使用者朝下按壓觸控模組10的頂面時,前述長條形構件30會受到凸塊N的壓迫而相對於支撐件20旋轉,從而可觸發固定在觸控模組10底側之一開關元件M(第3圖),意即使用者可透過按壓觸控模組10來執行點擊(click)或輸入指令等動作。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開關元件可為一金屬簧片開關(metal dome switch),且前述開關元件於長條形構件30之一長軸方向上的座標位置係介於兩個凸塊N之間。如此一來,前述長條形構件30便能作為一活動之槓桿,並利用槓桿原理來觸發觸控模組10底側的開關元件,從而讓使用者在按壓觸控模組10以執行點擊(click)動作時,於觸控模組10上不同位置處所需施加的力量差異大幅減小,以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與舒適性。
另一方面,從第2、3、4、5圖中可以看出,在外框40之容納空間401的兩個角落處分別形成有開孔R,而在支撐件20的兩側則分別形成有一懸臂結構P。應了解的是,前述支撐件20係大致呈矩形,且前述懸臂結構P和長條形構件30皆位在支撐件20的同一側邊(長側邊),其中前述懸臂結構P在組裝時係分別穿過外框40上的開孔R,藉此可防止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以及長條形構件30自外框40的容納空間401中脫落。
此外,在前述支撐件20的另一長側邊上形成有兩個凸出之勾狀部21,且在外框40上形成有與容納空間401相連通的兩個穿孔41;在組裝前述觸控板機構100時,可將支撐件20上的勾狀部21分別穿過外框40上的穿孔41(第5圖),以防止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以及長條形構件30自外框40的容納空間401中脫落。
需特別說明的是,在前述外框40上另形成有兩個導引結構G,其中該些導引結構G凸出於該些穿孔41的邊緣且形成有一圓弧面,藉此可用以接觸並引導支撐件20的勾狀部21穿過外框40上的穿孔41。在本實施例中,當使用者朝下按壓觸控模組10的頂面時,觸控模組10和支撐件20會朝容納空間401的底部方向下沉,且支撐件20上的勾狀部21會沿著導引結構G的圓弧面滑動以作為一樞軸使用,從而能夠限制觸控模組10和支撐件20於該容納空間401內,並防止觸控模組10和支撐件20脫離外框40。
接著一併參閱第1~6圖,其中第6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模組10的局部剖視圖。如第6圖所示,當前述觸控板機構100於組裝後,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以及長條形構件30係結合於外框40的容納空間401內,其中支撐件20上的勾狀部21會延伸經過外框40上的穿孔41,並且勾住外框40上的導引結構G。如前所述,由於導引結構G形成有一圓弧面,而前述勾狀部21則形成有對應於前述圓弧面之一彎曲結構,所以當使用者按壓觸控模組10並使其朝容納空間401的底部方向下沉時,支撐件20上的勾狀部21可於導引結構G的圓弧面上滑動以作為樞軸使用,從而能確保觸控模組10相對於外框40運動時的穩定性。
又,從第2、3、4、5圖中也可以看出,在支撐件20之一長側邊上形成有兩個凹槽22(第3圖),在支撐件20的兩個短側邊上則分別形成有一凹槽23,其中前述凹槽22、23可用以容置磁鐵、電磁鐵或其他磁性元件,且前述凹槽22的位置係鄰近於前述勾狀部21。
相對應地,在前述外框40上形成有兩個凹槽42以及兩個凹槽43(第3、5圖),用以容置磁鐵、電磁鐵或其他磁性元件,其中前述凹槽42的位置鄰近於支撐件20上的凹槽22,前述凹槽43的位置則鄰近於支撐件20上的凹槽23。
需特別說明的是,藉由前述磁性元件可在支撐件20和外框40之間產生適當之磁力,以使觸控模組10能夠懸浮於外框40之容納空間401內且維持於一初始位置,從而降低元件之間碰撞的機會,且在觸控模組10在受到外力按壓後,也能夠藉由該磁力而迅速地使觸控模組10相對於外框40上升回復到前述初始位置,而不必額外設置彈簧或彈片等彈性元件。
再請一併參閱第7、8、9圖,其中第7圖表示第2、3圖中之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的***圖,第8圖表示第7圖中之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結合後的立體圖,第9圖表示第7圖中之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結合後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如第7、8、9圖所示,在前述支撐件20之一長側邊上形成有凹陷部U,且在前述凹陷部U的中央位置處形成有一限位塊24,此外在凹陷部U的兩端分別形成有一凸出部25;相對應地,在前述長條形構件30的中央位置處形成有一卡槽31,在前述長條形構件30的兩端則分別形成有一凹孔32。
於實際組裝時,可將前述長條形構件30的一部分容置於支撐件20的凹陷部U內,並使支撐件20上的限位塊24對準並結合於長條形構件30的卡槽31內,藉以防止長條形構件30相對於支撐件20沿水平方向偏移;此外,位在凹陷部U兩端的凸出部25係分別容置於長條形構件30兩端的凹孔32中,使得長條形構件30和支撐件20之間可形成相互樞接之狀態。如前所述,當使用者按壓觸控模組10時,前述長條形構件30會受到外框40上之凸塊N(第2圖)壓迫而相對於支撐件20旋轉,從而可觸發位在觸控模組10底側之開關元件M(第3圖)。
接著請一併參閱第10、11圖,其中第10圖表示第2、3圖中之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結合時的立體圖,第11圖表示第10圖中的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於結合後之局部剖視放大圖。
如第10、11圖所示,前述支撐件20係黏接固定於觸控模組10的底側,且矩形支撐件20的寬度係略小於觸控模組10的寬度,而前述長條形構件30則是活動地樞接於支撐件20上。應了解的是,前述長條形構件30和勾狀部21係位於支撐件20的相反側,而懸臂結構P和長條形構件30則是位在支撐件20的同一側(長側邊)。
另一方面,從第11圖中可以看出,當觸控模組10位於容納空間401內之一初始位置時,長條形構件30係相對於觸控模組10呈傾斜,而當使用者朝下按壓觸控模組10的頂面時(如第11圖中箭頭方向所示),前述長條形構件30會受到容納空間401底部之凸塊N壓迫而相對於支撐件20旋轉,從而可觸發位在觸控模組10底側之開關元件M,以利於使用者執行點擊(click)或輸入指令等動作。
雖然本新型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新型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新型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新型使用。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新型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雖然本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於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項工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觸控板機構 10:觸控模組 20:支撐件 21:勾狀部 22:凹槽 23:凹槽 24:限位塊 25:凸出部 30:長條形構件 31:卡槽 32:凹孔 40:外框 41:穿孔 42:凹槽 43:凹槽 401:容納空間 G:導引結構 M:開關元件 N:凸塊 R:開孔 P:懸臂結構 U:凹陷部
第1圖表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板機構100的立體圖。
第2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模組10的***圖。
第3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模組10的另一視角***圖。
第4圖表示外框4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5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板機構100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6圖表示第1圖中之觸控模組10的局部剖視圖。
第7圖表示第2、3圖中之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的***圖。
第8圖表示第7圖中之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結合後的立體圖。
第9圖表示第7圖中之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結合後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10圖表示第2、3圖中之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結合時的立體圖。
第11圖表示第10圖中的觸控模組10、支撐件20與長條形構件30於結合後之局部剖視放大圖。
10:觸控模組
20:支撐件
21:勾狀部
40:外框
41:穿孔
401:容納空間
G:導引結構

Claims (10)

  1. 一種觸控板機構,包括:一觸控模組;一矩形之支撐件,固定於該觸控模組之一底側,並且具有一勾狀部;以及一外框,具有一容納空間、一穿孔以及一導引結構,其中該容納空間與該穿孔相連通,該導引結構凸出於該穿孔之一邊緣,且該觸控模組以及該支撐件設置於該容納空間內;其中,該勾狀部穿過該穿孔並接觸該導引結構,以限制該觸控模組以及該支撐件於該容納空間中。
  2. 如請求項1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勾狀部具有一彎曲結構,且該導引結構具有一圓弧面,其中當該觸控模組受一外力按壓時,該勾狀部於該圓弧面上滑動。
  3. 如請求項1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觸控板機構更包括一開關元件以及一長條形構件,且該外框更具有兩個凸塊,其中該開關元件設置於該觸控模組之該底側,該長條形構件活動地連接該支撐件,且該些凸塊位於該容納空間之一底部,其中當該觸控模組受一外力按壓時,該長條形構件受到該些凸塊壓迫而相對於該支撐件旋轉並觸發該開關元件。
  4. 如請求項3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支撐件更具有一凹陷部,且該長條形構件容置於該凹陷部內,其中該長條形構件與該勾狀部位於該支撐件的相反側。
  5. 如請求項4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長條形構件具有一卡槽,且該支撐件更具有一限位塊,其中該限位塊位於該凹陷部之一中央位置並且結合於該卡槽內。
  6. 如請求項4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長條形構件具有兩個凹孔,且該支撐件更具有兩個凸出部,其中該些凸出部位於該凹陷部的兩端,並且分別容置於該些凹孔內。
  7. 如請求項3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支撐件更具有一懸臂結構,且該外框更具有一開孔,其中該懸臂結構穿過該開孔。
  8. 如請求項7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懸臂結構和該長條形構件位在該支撐件的同一側。
  9. 如請求項3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開關元件於該長條形構件之一長軸方向上的座標位置介於該些凸塊之間。
  10. 如請求項1之觸控板機構,其中該觸控板機構更包括兩個磁性元件,且該外框以及該支撐件更分別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納該些磁性元件。
TW110202212U 2021-03-02 2021-03-02 觸控板機構 TWM617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2212U TWM617205U (zh) 2021-03-02 2021-03-02 觸控板機構
US17/518,117 US11481048B2 (en) 2021-03-02 2021-11-03 Touchpad mechanis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2212U TWM617205U (zh) 2021-03-02 2021-03-02 觸控板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7205U true TWM617205U (zh) 2021-09-21

Family

ID=78779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2212U TWM617205U (zh) 2021-03-02 2021-03-02 觸控板機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81048B2 (zh)
TW (1) TWM6172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9311B (zh) * 2022-08-26 2024-01-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7139A (zh) * 2008-10-24 2010-06-09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20100300772A1 (en) * 2009-05-28 2010-12-02 Synaptics Incorporated Depressable touch sensor
TWM377644U (en) * 2009-09-30 2010-04-01 Quanta Comp Inc Touchpad module assembly structure
TW201229845A (en) * 2011-01-14 2012-07-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Touch control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202502927U (zh) * 2012-03-08 2012-10-24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模块与具有按键模块的电子装置
CN104111699A (zh) * 2013-04-22 2014-10-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固定结构
TWI557535B (zh) * 2015-03-10 2016-11-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TWI529519B (zh) * 2015-08-07 2016-04-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筆記型電腦
TWI664890B (zh) * 2018-04-13 2019-07-0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Touch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9311B (zh) * 2022-08-26 2024-01-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81048B2 (en) 2022-10-25
US20220283652A1 (en) 2022-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2654B (zh) 光开关按键
US5986227A (en) Keyswitch key apparatus
USRE47957E1 (en) Keyswitch, keyboard and keyswitch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00307902A1 (en) Key structure with scissors-type connecting member
US11108393B2 (en) Optical keyswitch triggered by support mechanism having at least one rotatable frame enable a protrusion to move along with a key cap
JPH0617057U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TW201740412A (zh) 按鍵
JP3749371B2 (ja)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TWI672716B (zh) 具有減噪效果的按鍵及其組裝方法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JP2006202751A (ja) 入力装置、キー構造およびその弾性機構
TWM617205U (zh) 觸控板機構
TWI609396B (zh) 按鍵結構
TWI763340B (zh) 觸控板機構
JPH05298000A (ja) キ−ボ−ド装置
US8581130B2 (en) Key structure with scissors-type connecting member
CN214795891U (zh) 触控板机构
TW201113918A (en) Button structure
CN216748604U (zh) 电子装置
TW202131363A (zh) 按鍵結構及鍵盤
TWI543025B (zh) 鍵盤
TWI649774B (zh) 按鍵製造方法及其按鍵
TWI550668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202016964A (zh) 具有減噪效果之按鍵及其鍵盤
TWI703602B (zh) 薄型機械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