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5541U - 原料混合系統 - Google Patents

原料混合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5541U
TWM595541U TW109201348U TW109201348U TWM595541U TW M595541 U TWM595541 U TW M595541U TW 109201348 U TW109201348 U TW 109201348U TW 109201348 U TW109201348 U TW 109201348U TW M595541 U TWM595541 U TW M59554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w material
homogenizer
circulation
mixing tank
mix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1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蘇宗陽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1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5541U/zh
Publication of TWM595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554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原料混合系統,其用於混合一固體原料和一液體原料,所述原料混合系統包括一第一混合槽、一第一均質機和一第一循環管路。第一均質機與第一混合槽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均質機將一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一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一漿料。其中,所述第一漿料通過所述第一循環管路導入所述第一混合槽中。

Description

原料混合系統
本創作涉及一種原料混合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用於混合大量原料的高速剪切原料混合系統。
現有的原料混合系統,主要是利用一混合槽進行長時間的攪拌,以使原料混合均勻。在一些情況下,也可於混合槽上設置一加熱設備,通過提高混合槽內的溫度來提升原料分子的溶解度,以獲得較佳的混合效果。舉例來說,在製造膠合劑時,為了提升原料的混合效果並減少製程時間,通常會於混合槽上加裝加熱設備,以加速溶解混合的進行。
現有技術中,製備膠合劑的操作方式是先將一液體原料注入混合槽內;然後,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於混合槽頂部的一入料口投入一塑膠粉體;再於相同的入料口注入另一液體原料,以清洗附著在入料口上的塑膠粉體,並完成投料動作。在混合原料的過程中,除了開啟混合槽內的攪拌裝置之外,之後還會開啟加熱設備提升混合槽內的溫度(例如:80°C),以加速原料的溶解混合。
然而,上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僅適合混合少量的原料,較不適用於大量生產。當原料的混合量提高至一定程度後,攪拌裝置和加熱設備可達到的混合效果會趨近一臨界值,即使延長混合攪拌的時間,仍無法明顯改善塑膠粉體與液體原料的混合效果。具體來說,上述原料混合系統於混合製程時的所需耗費的時間為8小時。
另外,以自由落體投入塑膠粉體的方式,容易在投料的過程中形成粉塵,當累積一定的靜電時,會有粉塵***的火災危害。同時,在投料過程中,塑膠粉體會先浮於液體原料的液面,當累積一定重量後便會因重力而逐漸浸入液體原料中;在浸入液體原料的過程中,塑膠粉體會因溶劑的澎潤作用聚集成塊,此時已澎潤的塑膠粉體會包覆於未澎潤的塑膠粉體外圍,而於液體原料中產生結塊現象,使得塑膠粉體與液體原料的隔絕現象,導致難以溶解或分散,進而延長整體原料混合所需的時間。
一旦整體原料混合所需的時間被延長,會造成製程時間延長且能耗成本提升。因此,如何解決現有原料混合系統不利於處理大量原料、因製程時間長導致成本高居不下,以及混合效果仍有待改善的問題,已成為該技術領域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原料混合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原料混合系統。原料混合系統是用於混合一固體原料和一液體原料,原料混合系統包括一第一混合槽、一第一均質機以及一第一循環管路。第一均質機與第一混合槽連接。第一循環管路流體連通第一混合槽與第一均質機。其中,第一均質機將一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一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一漿料。其中,第一漿料通過第一循環管路導入第一混合槽中。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第一混合槽具有一入料口、一循環入料口和一出料口;第一均質機具有一固體入料口、一液體入料口和一循環出料口;第一循環管路包括一第一引流管和一第一回流管,第一循環管路的第一引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混合槽的出料口以及第一均質機的液體入料口,第一循環管路的第一回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均質機的循環出料口以及第一混合槽的循環入料口。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出料管,第一出料管與第一混合槽的出料口連接,第一出料管上設置有一控制閥;第一循環管路的第一引流管上設置有一第一控制閥。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中間筒和一第二均質機,中間筒與第一循環管路串聯連接,第二均質機與中間筒流體連接。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混合槽以及一第二循環管路。第二混合槽與第一均質機連接。第二循環管路流體連通第二混合槽與第一均質機。其中,第一均質機將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二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二漿料。其中,第二漿料通過第二循環管路導入第二混合槽中。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第二混合槽具有一入料口、一循環入料口和一出料口;第一均質機具有一固體入料口、一液體入料口和一循環出料口;第二循環管路包括一第二引流管和一第二回流管,第二循環管路的第二引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二混合槽的出料口以及第一均質機的液體入料口,第二循環管路的第二回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均質機的循環出料口以及第二混合槽的循環入料口。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出料管,第二出料管與第二混合槽的出料口連接,第二出料管上設置有一控制閥;第二循環管路的第二引流管上設置有一第二控制閥;第一循環管路和第二循環管路並聯。
於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原料混合系統不包含一加熱裝置。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原料混合系統,其能通過“第一循環管路流體連通所述第一混合槽與所述第一均質機”、“所述第一均質機將一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一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一漿料”以及“所述第一漿料通過所述第一循環管路導入所述第一混合槽中”的技術方案,達到降低原料混合所需的製程時間,並提升原料混合均勻性的效果。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原料混合系統”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為了解決以往的原料混合系統,不適用於混合大量原料、製程時間長、成本高且混合效果有待改善的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適用於混合大量原料的原料混合系統。
本創作的原料混合系統於混合槽外設置一外循環均質機,外循環均質機會通過負壓吸取液體原料(例如:溶劑)和/或固體原料(例如:塑膠粉體)預先進行混合,形成一漿料,再將漿料導入至混合槽內,與其他原料互相混合。相較於現有技術中的原料混合系統,本創作的原料混合系統不僅不需使用加熱設備,還可具有較短的製程時間,並具有較佳的混合效果。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原料混合系統,其包括:一第一混合槽M1、一第一均質機H1、一第一循環管路C1以及一第一出料管P1。
第一混合槽M1具有混合攪拌的功能,可用於混合多種固體原料和液體原料,另可選擇是否加裝一加熱設備。在本創作中,第一混合槽M1未加裝加熱設備。在本創作中,第一混合槽M1的容積為5噸至30噸,專門用於混合大量的原料。
第一均質機H1與第一混合槽M1外部循環連接,第一均質機H1可將一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一液體原料中,以形成一第一漿料;其中,第一液體原料儲存於第一混合槽M1中。具體來說,第一均質機H1可以負壓的方式,自第一混合槽M1中吸取一部分的第一液體原料,並另吸取第一固體原料,通過負壓吸取、高速噴出以及狹縫結構的設計,可將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第一液體原料中。
第一循環管路C1流體連通第一混合槽M1和第一均質機H1,並可將第一均質機H1製造的第一漿料導入第一混合槽M1中,以使第一漿料進一步與第一混合槽M1中的其餘第一液體原料混合。
第一出料管P1流體連通第一混合槽M1,而可將均勻混合後的漿料輸送至其他單元系統,以進行過濾、卸料或分裝的步驟。
為進一步說明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第一循環管路C1以及第一出料管P1之間的相對關係,以下將具體描述上述設備的細部構件。
第一混合槽M1具有一入料口M11、一循環入料口M12和一出料口M13。第一均質機H1具有一固體入料口H11、一液體入料口H12和一循環出料口H13。第一循環管路C1包括一第一引流管C11和一第一回流管C12,第一循環管路C1的第一引流管C11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混合槽M1的出料口M13以及第一均質機H1的液體入料口H12,第一循環管路C1的第一回流管C12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均質機H1的循環出料口H13以及第一混合槽M1的循環入料口M12。如此一來,第一混合槽M1與第一均質機H1通過第一循環管路C1連通形成一環狀管路。
另外,第一出料管P1流體連通第一混合槽M1的出料口M13,且第一出料管P1上設置有一控制閥V1;當關閉第一出料管P1上的控制閥V1後,可使原料在第一混合槽M1和第一均質機H1之間流動;當混合完成後,可開啟第一出料管P1上的控制閥V1,以將混合完成的漿料輸送至其他單元設備。
類似的,第一循環管路C1的第一引流管C11上也設置有一第一控制閥V2;當開啟第一引流管C11上的第一控制閥V2後,可使第一混合槽M1內的第一液體原料經由第一循環管路C1的第一引流管C11輸送至第一均質機H1,以製造第一漿料;當混合完成後,可關閉第一引流管C11上的第一控制閥V2。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出料管P1上的控制閥V1以及第一引流管C11上的第一控制閥V2是氣動閥,並通過分散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進行連動控制。也就是說,當第一出料管P1上的控制閥V1是開啟狀態時,第一引流管C11上的第一控制閥V2是關閉狀態;當第一出料管P1上的控制閥V1是關閉狀態時,第一引流管C11上的第一控制閥V2是開啟狀態。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除了圖1中繪示的構件之外,另可依實際需求設置幫浦或/和控制閥。例如,可在回流管C21上設置幫浦,以幫助液體輸送回流至第一混合槽M1。例如,也可在第一引流管C11上設置控制閥,以調控回流至第一混合槽M1的液體量。
為證實本創作原料混合系統的功效,以下將以具體實驗步驟進行說明。首先,將液體原料L經由第一混合槽M1的入料口M11倒入第一混合槽M1。液體原料L可以是單一成分的液體,也可以是多種液體的混合物,例如:丙酮、丁酮、環己酮、四氫呋喃、醋酸乙酯、甲苯、水或其混合物,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一部分的液體原料L會經由第一控制閥V2和第一引流管C11,由第一均質機H1的液體入料口H12進入第一均質機H1;同時間,固體原料S會由第一均質機H1的固體入料口H11進入第一均質機H1,以使液體原料L和固體原料S預先混合。舉例來說,固體原料S可以是變性黏土、塑膠粉體、甲基纖維素或其組合物,但不以此為限。
第一均質機H1會將固體原料S分散至液體原料L中,以形成漿料。接著,漿料會經由第一回流管C12回流至第一混合槽M1中,並與第一混合槽M1中其餘部分的液體原料L混合。由於第一混合槽M1的容積非常大,使得第一混合槽M1的轉速通常具有上限,一般來說,第一混合槽M1的轉速約為每分鐘20至50轉(rpm)。
然後,可選擇重複類似的均質步驟(也就是進行兩循環的均質步驟),將第一混合槽M1中的部分液體原料L再輸送至第一均質機H1中,其差異在於未投入新的固體原料S,僅是將第一混合槽M1中的原料,再次進行均質,並同樣回流至第一混合槽M1內。待漿料混合完成後,可經由第一出料管P1輸送至其他單元系統,以進行過濾、卸料或分裝的步驟。上述操作步驟僅用於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為了具體說明本創作原料混合系統的操作方式,以製造聚氯乙烯膠合劑的一實施例作為示範例,使用的原料成分如下表1所示,固體原料S為聚氯乙烯塑膠粉體,而液體原料L包括一第一液體原料和一第二液體原料,第一液體原料和第二液體原料分別為可溶解聚氯乙烯粉體的兩種溶劑。也就是說,示範例中使用的液體原料L是第一液體原料和第二液體原料的混合物。
在實際操作時,會先於第一混合槽M1中投入第一液體原料,再經由第一均質機H1吸入固體原料S;待吸入完畢後,以第二液體原料清洗管線,並將第二液體原料全數投入第一混合槽M1中。接著,於混合經過25分鐘和50分鐘後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取樣,取樣後的特性結果如下表2所示。
表1:製造聚氯乙烯膠合劑所使用的原料成分。
原料成分 固體原料S 第一液體原料 第二液體原料
重量 1.62公斤 7.07公斤 7.3公斤
表2:混合後漿料的成品特性。
特性 成品品質標準 第一次取樣 第二次取樣
黏度 80至100 cps 97 cps 88 cps
固形份 10至12wt% 10.45wt% 10.43wt%
黏著強度(15分鐘) 12.5kgf/cm 2以上 19至20 kgf/cm 2 19至20 kgf/cm 2
黏著強度(2小時) 25.0kgf/cm 2以上 26至28 kgf/cm 2 26至28 kgf/cm 2
在其他實施例中,固體原料S可以是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PP)或聚對苯二甲酸乙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的塑膠粉體。
另外,第一混合槽M1的轉速可調控在每分鐘20至50轉,第一均質機H1的轉速可調控在每分鐘1500至5000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第一均質機H1是以高轉速運作,在對原料均質時勢必會產生熱能使得原料的溫度些微上升(約可從室溫上升至50~60°C),但仍比現有技術中加熱設備所設定的溫度(80°C)低。若為了使成品達到更佳的均勻度效果,而進行了兩循環的均質步驟,則整體混合製程的所需時間為4小時,僅為現有技術中原料混合系統的製程時間的一半,還具有更佳的混合均勻性。
根據表2的內容可得知,兩次取樣的成品皆符合標準要求。進一步將製成的聚氯乙烯膠合劑進行應用測試,塗佈於聚氯乙烯管體後,具有優異的塗佈性,且經肉眼觀察後不具有顆粒。
本創作中第一均質機H1的設置,除了可在較短製程時間、較少能耗的前提下使原料均勻混合,還可克服以往利用重力將固體原料S投入液體原料L中所導致固體原料S容易聚集結塊,使得固體原料S與液體原料L接觸的表面積降低的問題,另可降低粉塵的產生。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2所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原料混合系統,其包括: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一第二均質機H2、第一循環管路C1、第一出料管P1以及一中間筒I1。
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第一循環管路C1以及第一出料管P1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似,故於此不再詳述。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實施例的原料混合系統中,還串聯了一組由中間筒I1與第二均質機H2所構成的結構。
中間筒I1與第一循環管路C1串聯連接,於本實施例中,中間筒I1與第一出料管P1流體連接,通過開啟或關閉控制閥V1,可使第一混合槽M1中的漿料輸送至中間筒I1,以暫時儲存於中間筒I1中;或者,中間筒I1也可以是一混合槽,如此,便可在漿料中進一步添加其他成分。
第二均質機H2與中間筒I1流體連接,其可對漿料進行細化處理。具體來說,第二均質機H2調控的間隙可以小於、等於或大於第一均質機H1調控的間隙;較佳的,第二均質機H2調控的間隙小於或等於第一均質機H1調控的間隙,以獲得分散更為均勻且品質更為優良的漿料。
於其他實施例中,原料混合系統可串聯多組中間筒和均質機,以便對漿料進行更進一步的細化處理。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3所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原料混合系統,其包括:第一混合槽M1、一第二混合槽M2、第一均質機H1、第一循環管路C1、一第二循環管路C2、第一出料管P1以及第二出料管P2。
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第一循環管路C1以及第一出料管P1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似,故於此不再詳述。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實施例的原料混合系統中,還並聯了一組由第二混合槽M2、一第二循環管路C2和中間筒I1與第二出料管P2所構成的結構。
第二混合槽M2具有混合攪拌的功能,可用於混合多種固體原料和液體原料。第一均質機H1與第二混合槽M2外部循環連接,第一均質機H1可將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二液體原料中,以形成一第二漿料;其中,第二液體原料儲存於第二混合槽M2中。具體來說,儲存於第二混合槽M2中的第二液體原料可與儲存於第一混合槽M1中的第一液體原料相同或不同。於其中一實施例,儲存於第二混合槽M2中的第二液體原料可與儲存於第一混合槽M1中的第一液體原料不同。
第二循環管路C2流體連通第二混合槽M2和第一均質機H1,並可將第一均質機H1製造的第二漿料導入第二混合槽M2中,以使第二漿料進一步與第二混合槽M2中的其餘第二液體原料混合。
第二出料管P2流體連通第二混合槽M2,而可將均勻混合後的原料輸送至其他單元系統,以進行過濾、卸料或分裝的步驟。
通過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以及第二混合槽M2的設置,可將原料分別拆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通過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以及第二混合槽M2進行混合。
以下將具體描述第一混合槽M1、第二混合槽M2、第一均質機H1、第一循環管路C1、第二循環管路C2、第一出料管P1以及第二出料管P2之間的相對關係。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第一循環管路C1與第一出料管P1之間的相對關係如第一實施例所述,故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混合槽M2具有一入料口M21、一循環入料口M22和一出料口M23。第二循環管路C2包括一第二引流管C21和一第二回流管C22,第二循環管路C2的第二引流管C21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二混合槽M2的出料口M23以及第一均質機H1的液體入料口H12,第二循環管路C2的第二回流管C22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均質機H1的循環出料口H13以及第二混合槽M2的循環入料口M22。如此一來,第二混合槽M2與第一均質機H1通過第二循環管路C2連通形成一環狀管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混合槽M1、第一均質機H1以及第一循環管路C1所連通形成的環狀管路與第二混合槽M2、第一均質機H1以及第二循環管路C2所連通形成的環狀管路為並聯關係。第二出料管P2流體連通第二混合槽M2的出料口M23。
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一出料管P1上設置有控制閥V1,第一循環管路C1的第一引流管C11上設置有第一控制閥V2,且其相互作動的關係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出料管P2上設置有一控制閥V3;當關閉第二出料管P2上的控制閥V3後,可使原料在第二混合槽M2和第一均質機H1之間流動;當原料混合完成後,可開啟第二出料管P2上的控制閥V3,以將混合完成的原料輸送至其他單元設備。
類似的,第二循環管路C2的第二引流管C21上也設置有一第二控制閥V4;當開啟第二引流管C21上的第二控制閥V4後,可使第二混合槽M2內的第二液體原料經由第二循環管路C2的第二引流管C21輸送至第一均質機H1,以製造第二漿料;當混合完成後,可關閉第二引流管C21上的第二控制閥V4。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出料管P2上的控制閥V3以及第二引流管C21上的第二控制閥V4是氣動閥,並通過分散控制系統進行連動控制。也就是說,當第二出料管P2上的控制閥V3是開啟狀態時,第二引流管C21上的第二控制閥V4是關閉狀態;當第二出料管P2上的控制閥V3是關閉狀態時,第二引流管C21上的第二控制閥V4是開啟狀態。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原料混合系統,其能通過“第一循環管路流體C1連通所述第一混合槽M1與所述第一均質機H1”、“所述第一均質機H1將一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一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一漿料”以及“所述第一漿料通過所述第一循環管路C1導入所述第一混合槽M1中”的技術方案,達到降低原料混合所需的製程時間,並提升原料混合均勻性的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本創作所提供的原料混合系統,其能通過“所述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中間筒I1和一第二均質機H2”的技術方案,達到降低原料混合所需的製程時間,並提升原料混合均勻性的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本創作所提供的原料混合系統,其能通過“所述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混合槽M2和一第二循環管路C2”的技術方案,達到降低原料混合所需的製程時間,並提升原料混合均勻性的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M1:第一混合槽 M11:入料口 M12:循環入料口 M13:出料口 M2:第二混合槽 M21:入料口 M22:循環入料口 M23:出料口 H1:第一均質機 H11:固體入料口 H12:液體入料口 H13:循環出料口 C1:第一循環管路 C11:第一引流管 C12:第一回流管 C2:第二循環管路 C21:第二引流管 C22:第二回流管 P1:第一出料管 P2:第二出料管 I1:中間筒 V1:控制閥 V2:第一控制閥 V3:控制閥 V4:第二控制閥 L:液體原料 S:固體原料
圖1為本創作原料混合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原料混合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原料混合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M1:第一混合槽
M11:入料口
M12:循環入料口
M13:出料口
H1:第一均質機
H11:固體入料口
H12:液體入料口
H13:循環出料口
C1:第一循環管路
C11:第一引流管
C12:第一回流管
P1:第一出料管
V1:控制閥
V2:第一控制閥
L:液體原料
S:固體原料

Claims (8)

  1. 一種原料混合系統,其用於混合一固體原料和一液體原料,所述原料混合系統包括: 一第一混合槽; 一第一均質機,其與所述第一混合槽連接;以及 一第一循環管路,其流體連通所述第一混合槽與所述第一均質機; 其中,所述第一均質機將一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一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一漿料; 其中,所述第一漿料通過所述第一循環管路導入所述第一混合槽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第一混合槽具有一入料口、一循環入料口和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均質機具有一固體入料口、一液體入料口和一循環出料口;所述第一循環管路包括一第一引流管和一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一循環管路的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混合槽的所述出料口以及所述第一均質機的所述液體入料口,所述第一循環管路的所述第一回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均質機的所述循環出料口以及所述第一混合槽的所述循環入料口。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一出料管與所述第一混合槽的所述出料口連接,所述第一出料管上設置有一控制閥;所述第一循環管路的所述第一引流管上設置有一第一控制閥。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 一中間筒,其與所述第一循環管路串聯連接;以及 一第二均質機,其與所述中間筒流體連接。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 一第二混合槽,其與所述第一均質機外部循環連接;以及 一第二循環管路,其流體連通所述第二混合槽與所述第一均質機; 其中,所述第一均質機將所述第一固體原料分散於一第二液體原料中,形成一第二漿料; 其中,所述第二漿料通過所述第二循環管路導入所述第二混合槽中。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第二混合槽具有一入料口、一循環入料口和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均質機具有一固體入料口、一液體入料口和一循環出料口;所述第二循環管路包括一第二引流管和一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循環管路的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二混合槽的所述出料口以及所述第一均質機的所述液體入料口,所述第二循環管路的所述第二回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均質機的所述循環出料口以及所述第二混合槽的所述循環入料口。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原料混合系統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二出料管與所述第二混合槽的所述出料口連接,所述第二出料管上設置有一控制閥;所述第二循環管路的所述第二引流管上設置有一第二控制閥;所述第一循環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環管路並聯。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原料混合系統,其中,所述原料混合系統不包含一加熱裝置。
TW109201348U 2020-02-06 2020-02-06 原料混合系統 TWM595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348U TWM595541U (zh) 2020-02-06 2020-02-06 原料混合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348U TWM595541U (zh) 2020-02-06 2020-02-06 原料混合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5541U true TWM595541U (zh) 2020-05-21

Family

ID=71897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348U TWM595541U (zh) 2020-02-06 2020-02-06 原料混合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554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5964A (zh) * 2020-07-31 2020-12-08 聊城鲁西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助剂添加装置和添加工艺
WO2024011940A1 (zh) * 2022-07-10 2024-01-18 琥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匀浆设备及其匀浆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5964A (zh) * 2020-07-31 2020-12-08 聊城鲁西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助剂添加装置和添加工艺
WO2022022703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聊城鲁西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助剂添加装置和添加工艺
WO2024011940A1 (zh) * 2022-07-10 2024-01-18 琥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匀浆设备及其匀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95541U (zh) 原料混合系統
WO2022121597A1 (zh) 一种纸面石膏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29629A (zh) 一种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及其制备方法
CN207632988U (zh) 一种大规模生产口罩滤膜的静电纺丝设备
CN208679013U (zh) 浆料制作***
CN211678312U (zh) 一种植物纤维餐具喷涂设备的涂料供给机构
CN2759583Y (zh) 静态混合器
CN210356996U (zh) 一种建筑用粘结剂的配置***
CN207511477U (zh) 一种猪饲料生产用配料仓
CN108619988A (zh) 一种化工用颜料稀释装置
CN208038375U (zh) 一种硅酮胶自动化生产线
CN108654542A (zh) 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连续配料装置及配料方法
CN109912875B (zh) 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257171B (zh) 一种用于油脂脱色的白土混合装置
CN204151466U (zh) 粘胶金属纤维制备装置
CN209302644U (zh) 一种涂料混合设备
CN109433033A (zh) 一种聚合物溶解稀释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206721217U (zh) 一种柠檬酸生产工艺中的调浆装置
CN206262545U (zh) 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用双臂捏合机
CN109228008B (zh) 一种高抗折sbs复合材料的乳化装置及其制备工艺
CN204311161U (zh) 一种纺前二次注射***
CN204151490U (zh) 带超细金属原浆加料器的粘胶纤维制备装置
CN209155749U (zh) 一种串联的真石漆搅拌装置
CN221386185U (zh) 一种玻璃棉粘结剂混合均匀***装置
CN104193563B (zh) 一种机械敏感火***无桨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