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7271U -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 Google Patents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7271U
TWM557271U TW106206398U TW106206398U TWM557271U TW M557271 U TWM557271 U TW M557271U TW 106206398 U TW106206398 U TW 106206398U TW 106206398 U TW106206398 U TW 106206398U TW M557271 U TWM557271 U TW M55727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double
elastic
sided circular
dye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63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uo-peng Huang
Jin-Neng Zhong
Original Assignee
Tex Til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x Tile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x Til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063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7271U/zh
Priority to JP2018000105U priority patent/JP3216914U/ja
Publication of TWM557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7271U/zh
Priority to JP2018001626U priority patent/JP3217108U/ja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包括表層結構、底層結構以及設置於表層結構與底層結構之間的中間結構。表層結構包括反平紋織段,底層結構包括正平紋織段,且中間結構包括用以連接反平紋織段與正平紋織段的互鎖式掛針織段。本創作所公開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具有優異的彈性回復力,同時維持其良好的觸感。

Description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本創作涉及一種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在紡織相關技術領域中,相較於一般布料,針織布料由於具備質地柔軟、容易透風透氣、彈性高,以及在生產製造的速度較快且產量高等優點,已被廣泛用於人類穿著用品以及生活用品中。舉例而言,針織布料可被用於製造POLO衫、T-Shirt(T恤)、圍巾、手套、毛衣、運動衣著、泳衣、貼身衣物以及紡織家飾品等。針織布料主要分為圓編針織布、經編針織布以及橫編針織布等類別。其中,圓編針織布中的線環緯向串連,並可進一步區分為單面布、羅紋布、雙面布、提花布等。基於其布料特性,圓編針織物被廣泛用於生產貼身衣物產品。
圓編針織布中的雙面布(INTERLOCK)是由至少兩層的織物單元所形成,且雙面布的正面及反面布紋都是呈現一條條的直向織紋。雙面布相較於羅紋布具有較小的彈性而較不會發生變形,因此可被良好地適用於製造具有塑型功能的衣物,諸如內衣或是塑身衣。然而,將圓編針織布用於製造貼身衣物產品時,布料的觸感、彈性以及穿著舒適度相當重要。為了考量穿著的舒適性,圓編針織布產品比須具有適當的彈性,但是增加圓編針織布產品中彈性紗線的比例會造成產品的親膚性下降。
除此之外,在雙面布的製造過程中,各個製造步驟的詳細參 數也會大幅影響產品的布料特性。因此,現有技術中有關雙面針織布的結構以及其製造系統還具有改善空間。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通過結構設計、材料的選用以及製造方法的步驟中的參數設定,可以具備優異的彈性回復率以及良好的觸感。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包括一表層結構、一底層結構以及設置於所述表層結構與所述底層結構之間的一中間結構。所述表層結構包括一反平紋織段,所述底層結構包括一正平紋織段,且所述中間結構包括一用以連接所述反平紋織段與所述正平紋織段的互鎖式掛針織段。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製造系統,所述製造系統用於製造如上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所述製造系統包括一織布裝置以及一染整裝置。所述織布裝置包括一雙面圓編機,用以將所述第一彈性紗線、所述第二彈性紗線以及所述非彈性紗線彼此交織而織造成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物。所述染整裝置包括一染整管路,所述染整管路用以接收來自所述織布裝置的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物。所述織布裝置與所述染整裝置設置於一生產線上。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其能通過“中間結構包括一用以連接所述反平紋織段與所述正平紋織段的互鎖式掛針織段”或者“雙面圓編機,用以將所述第一彈性紗線、所述第二彈性紗線以及所述非彈性紗線彼此交織而織造成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物”的技術特徵,以提升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彈性回復率以及觸感。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提供的附圖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F‧‧‧雙面圓編彈性織品
T‧‧‧雙面圓編彈性織物
1‧‧‧表層結構
11‧‧‧反平紋織段
2‧‧‧底層結構
21‧‧‧正平紋織段
3‧‧‧中間結構
31‧‧‧互鎖式掛針織段
L‧‧‧紗環
S‧‧‧製造系統
41‧‧‧織布裝置
411,411a~411f‧‧‧喂紗單元
4111‧‧‧喂紗棒
4112‧‧‧入紗口
4113,4114‧‧‧喂紗嘴
Y1,Y2‧‧‧紗線
D‧‧‧移動方向
θ1‧‧‧入紗角度
θ2‧‧‧進紗角度
42,42’‧‧‧染整裝置
421,421’‧‧‧染整管路
422,422’‧‧‧熱膠換器
423,423’‧‧‧儲液槽
424,424’‧‧‧絞盤
425,425’‧‧‧窗口
426’‧‧‧噴嘴
圖1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底層結構的顯微照片;圖3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表層結構的顯微照片;圖4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側面顯微照片;圖5為圖4的局部放大圖;圖6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顯微照片;圖7為圖6的局部放大圖;圖8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系統的方塊圖;圖9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系統中的喂紗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系統中的染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系統中的染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以及圖13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方法中所使用的織造方法的組織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5。圖1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結構示意圖;而圖2至5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顯微照片。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包括表層結構1、底層結構2以及設置於表層結構1與底層結構2之間的中間結構3。請參閱圖2至5,表層結構1包括反平紋織段11,底層結構2包括正平紋織段21,且中間結構3包括用以連接反平紋織段11與正平紋織段21的互鎖式掛針織段31。換句話說,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是通過具有不同織段(針織組織)的表層結構1、底層結構2以及中間結構3所形成。
具體來說,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表層結構1以及底層結構3都包括有平紋織段(plain weave,又稱為平紋組織)。平紋織段是通過各經緯紗連續上下交錯組合而成。表層結構1以及底層結構3所包括的平紋織段的不同之處在於,通過不同的喂紗單元分別形成表層結構1以及底層結構3時,是以單上針盤吃紗、下針筒空針不吃紗而生成表層結構1的反平紋織段11,而以單下針筒吃紗、上針盤不吃紗而生成底層結構2的正平紋織段21。
另外,針對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中間結構3,其是通過與前段所述不同的喂紗單元將上針盤針與下針筒針所形成的兩組平紋織段(即反平紋織段11與正平紋織段21)彼此前後連結,進而形成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中間結構3所包括的互鎖式掛針織段31是通過掛針(tuck stich)織法而將兩組平紋織段前後連結。
具體來說,本創作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為一種具有雙螺紋組織(interlock)的織品,其為羅紋結構(rib knit)的一種變化型。雙螺紋組織織品結構與一般的平紋針織布(jersey knit)不同之處在於雙面螺紋組織織品的正反面會具有相同的織紋。此種織品的厚度較厚實,且由於具有非常平滑的表面,其可以提供穿戴者優異的觸感和手感。
接下來,請參閱圖6及圖7。圖6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顯微照片,而圖7為圖6的局部放大圖。如圖7所示,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包括多個紗環L。在本創作中,多個紗環L各自具有介於0.01至0.05公分之間的直徑。
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表層結構1的反平紋織段11與底層結構2的正平紋織段21都是由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共同編織而成,且中間結構3的互鎖式掛針織段31是由彈性紗線編織而成。具體來說,用於織造表面結構1的反平紋織段11與底層結構2的正平紋織段21的彈性紗線與用於織造中間結構3的互鎖式掛針織段31的彈性紗線可為相同或不同的材料。
換句話說,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表層結構1的反平紋織段11與底層結構2的正平紋織段21都是由非彈性紗線與第一彈性紗線共同編織而成,且中間結構3的互鎖式掛針織段31是由第二彈性紗線編織而成。第一彈性紗線與第二彈性紗線是由相同或不同材料所形成。
承上所述,非彈性紗線是尼龍(Nylon)、聚酯纖維、聚乳酸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纖維以及纖維素纖維之中的至少 一種。彈性紗線是由斯潘得克斯彈力纖維(Spandex)、來克纖維(Lycra)、天然橡膠以及合成橡膠之中的至少一種所形成。舉例而言,在本創作的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是使用尼龍作為非彈性紗線,並使用來克纖維(Lycra)作為第一彈性紗線以及第二彈性紗線。非彈性紗線的條數(filament)也可以依據需求加以調整,舉例而言,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是採用條數為12的PET纖維(30D/12F)來形成非彈性紗線。一般來說,紗線的條數越高,所製成的產品手感越佳。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使本創作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具備優異的彈性回復率,除了選用上述所列的適當的纖維材料之外,還必須精確控制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內彈性紗線以及非彈性紗線之間的重量比例。具體來說,彈性紗線的重量以及非彈性紗線的重量的比例介於4:6至8:2之間。更進一步來說,第一彈性紗線與第二彈性紗線兩者的重量總和以及非彈性紗線的重量的比例介於4:6至8:2之間。換句話說,非彈性紗線的重量比例為介於60%至20%之間,而彈性紗線的重量比例為介於40%至80%之間,兩者重量總和為100%。舉例而言,在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是使用40重量%的非彈性紗線以及60重量%的彈性紗線來形成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
詳細來說,在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製造過程中,若提高彈性紗線的重量比例,由其所製造而成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會具有較高的彈性。然而,較高含量的彈性紗線會使得產品的手感降低,即,非彈性紗線的材料(例如PET)具有橡膠手感,親膚性較低。因此,非彈性紗線的比例需要被精確調控,且因應紗線材料的比例,還可以選用相對應的製造方法步驟來生產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以獲得較佳的產品特性。
除此之外,非彈性紗線的丹尼數介於20至40丹尼之間,且彈性紗線(包括第一彈性紗線以及第二彈性紗線)的丹尼數介於60 至80丹尼之間。除了調整彈性紗線以及非彈性紗線的重量比例之外,這兩種材料的丹尼數與所製成的產品的手感以及彈性也有所關聯。舉例而言,在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中,是使用30丹尼的非彈性紗線以及70丹尼的彈性紗線來形成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
另外,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是具有優異的彈性回復率。具體來說,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經向彈性回復率以及緯向彈性回復率都是大於95%。通過精確控制材料的選用及其比例,以及製造過程中的織造方式以及染整步驟的參數,具有上述彈性回復率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可以良好地適用於貼身衣物產品中。
有關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成品,除了具備有上述彈性回復率之外,其單位重量可以介於330克/碼至680克/碼之間。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幅寬則是可以介於116公分至152公分之間。當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具有上述單位重量及/或幅寬時,可以獲得最佳的彈性回復率。
接下來,請參閱圖8。本創作另外提供一種製造系統,其是用於製造上述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製造系統S包括織布裝置41以及染整裝置42。織布裝置41與染整裝置42設置於同一生產線上。除了織布裝置41以及染整裝置43,製造系統S還可以另外包括紡紗裝置(未顯示),用以提供織布裝置41所需的紗線材料。換句話說,可以通過紡紗裝置將不同材料的纖維製作成紗線,再將紗線送入織布裝置而編織成布。
具體來說,織布裝置41包括雙面圓編機。雙面圓編機用以將紗線材料,即,彈性紗線以及非彈性紗線彼此交織而織造成雙面圓編彈性織物。如上所述,彈性紗線可以包括第一彈性紗線以及第二彈性紗線,而第一彈性紗線以及第二彈性紗線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所形成。用於織布裝置41中紗線的成分以及特性已於上述有關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內容所述。舉例而言,彈性紗線 的重量與非彈性紗線的重量的比例介於4:6至8:2之間。其他有關紗線的細節再此不再次敘述。
本創作中的雙面圓編機可以使用商用雙面圓編機的架構,並且對於其結構以及操作參數進行改良。一般而言,雙面圓編機可以包括馬達以及傳送機構、送紗機構、儲紗單元、喂紗單元、織造單元以及捲布機構等基本裝置元件。雙面圓編機的各個基板裝置元件的功能對於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是熟知的,因此在此不詳細敘述。
在織造過程中,送紗機構帶動除紗單元,以將紗線送至喂紗單元中,而喂紗單元提供紗線固定的行進角度而將紗線喂入織造單元。織造單元則包括針筒與織針,織針安插於針筒表面的溝槽中,並通過三角座(Cam box)中的各式三角片(Cam)來控制針織過程而形成紗環。在雙面圓編機的基本裝置元件中,本創作特別針對喂紗單元中的操作參數進行調整。
請參閱圖9。圖9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系統中的喂紗單元411的結構示意圖。詳細而言,雙面圓編機包括喂紗單元411,所述喂紗單元411具有喂紗棒4111、入紗口4112以及喂紗嘴4113、4114。由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紗線Y1、Y2,例如,非彈性紗線及第一彈性紗線與第二彈性紗線的其中一者是以介於10至45度之間的入紗角度θ1通過入紗口4112,且以介於15至45度之間的進紗角度θ2進入喂紗嘴4113、4114。
如圖9所示,在本創作實施例中,入紗口4112的入紗角度θ1是指紗線Y1通過入紗口4112時與水平面(虛線表示)所夾的夾角,而喂紗嘴4113的進紗角度θ2是指紗線Y1通過喂紗嘴4113時與水平面所夾的夾角。對於紗線Y2,也可以採用如前所述的入紗角度θ1以及進紗角度θ2。針對紗線Y2,圖9僅繪示出餵紗嘴4114。舉例而言,在本創作中,紗線Y1為聚酯(polyester)纖維, 而紗線Y2為彈性紗。調整紗線Y1、Y2的任一者,甚至是兩者的入紗角度θ1以及進紗角度θ2在上述特定範圍,可以獲得具有優異特性的布料。具體來說,在選用具有特定重量比例的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來織造雙面圓編彈性織物時,將入紗角度θ1與進紗角度θ2調整在上述適當範圍(即,入紗角度θ1介於10至45度之間,進紗角度θ2介於15至45之間),可以使得所製成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兼顧彈性回復率以及手感。
除此之外,在織造過程中,喂紗單元411的喂紗棒4111可以相對於雙面圓編機的中心(移動方向D)進行移動。喂紗棒4111相對於雙面圓編機的中心移動的範圍是介於10至50厘米(mm)之間。具體來說,本創作所提供的製造系統是通過設定入紗角度θ1、進紗角度θ2以及喂紗棒4111的前後移動範圍來調整由此所形成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特性。舉例而言,上述參數的調整可以調整織品的布面平整度、紗環線圈的大小以及彈性。
接下來,請再次參閱圖8,並配合圖10及11所示。圖10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系統中的染整裝置42的結構示意圖,而圖11為的另一實施例所使用的染整裝置42’的結構示意圖。請先參閱圖10,染整裝置42包括染整管路421,染整管路421用以接收來自織布裝置41的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如圖10所示,染整裝置42還包括連接於染整管路421的熱交換器422、用於儲存染整用液體或助劑的儲液槽423、用於收捲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的絞盤424以及窗口425。
另外,在圖11所示的實施例中,染整裝置42’同樣包括染整管路421’、連接於染整管路421’的熱交換器422’、用於儲存染整用液體或助劑的儲液槽423’、用於收捲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的絞盤424’以及窗口425’。與圖10所示的染整裝置42不同的是,圖11所示的染整裝置42’為下走式染色機。
在本創作中,是使用高溫高壓染色機作為染整裝置42。更具 體來說,本創作中所使用的染整裝置42是屬於緩流式(Soft-flow)染整機。此種染整機的特點在於其具有相當低的液體/織品比例(例如10:1),且可達到較高的處理溫度。除此之外,緩流式染整機具有較高的織物容量(capacity)且不易造成織物的起球現象(pilling effect)。
本創作的染整裝置42的染整管路421是承載染整用水流與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的圓筒染缸,圓筒染缸與多個設置在圓筒染缸周圍的水壓噴嘴(nozzles,例如圖11所示之噴嘴426’)相互配合。具體來說,為了來自雙面圓編機的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在染整管路421內被傳送,噴染液體通過水壓噴嘴被提供至圓筒染缸內,並產生湍流(turbulence)。此機制使得染料可滲透於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內部,並預防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觸碰圓筒染缸的內壁。
在本創作實施例中,圓筒染缸具有介於4至10吋之間的管徑,且通過水壓噴嘴的參數設定,圓筒染缸中的染整用水流的水壓介於0.5bar至2bar之間。如前所述,在使用緩流式染整機時,織物會在染整用水流中流動以使染整用水流中所包括的染整材料(例如染劑)附著於織物上。然而,若染整用水流的水量以及水壓控制不當,織物會發生纏繞(entanglement)的情形而大幅影響產品的特性。
本創作的其中一個目的在於獲得具有優異彈性回復率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因此,除了選用適當的紗線材料以及採用適當的織造方法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將圓筒染缸的管徑控制在特定範圍,以及控制染整用水流的水壓。具體來說,圓筒染缸的管徑在介於4至10吋之間,相較於現有技術所使用的緩流式染整機的染缸的直徑,本創作的管徑增加了約一倍。如此一來,可以使其中所承載的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在染整水流中充分伸展及捲動,而避免發生纏繞或是糾結的情形,而影響成品的彈性回復率。
除此之外,相較於現有技術所使用的水壓,本創作時將水壓 降低至傳統水壓的10至50%左右,即,將水壓控制在介於0.5bar至2bar之間。採用上述圓筒染缸的管徑以及染整用水流的水壓範圍,可以使得在製造較厚、密度較高的織物時,有效避免織物糾結的現象。
接下來,請參閱圖12,圖12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本創作還提供一種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製造方法。如圖12所示,製造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驟:將至少一非彈性紗線與至少一彈性紗線導入雙面圓編機(步驟S100);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通過雙面圓編機以彼此交織而織造成雙面圓編彈性織物(步驟S102);將雙面圓編彈性織物送入染整裝置中(步驟S104);以及通過染整裝置對雙面圓編彈性織物進行染整(步驟S106)。
具體來說,本創作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方法可以使用上述製造系統S來進行,且產品可以是前述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因此,有關製造方法中所使用的製造設備(製造系統S)及其中操作參數,以及成品(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特性以及紗線選用等細節不再次敘述。
接下來,請配合參閱圖13。圖13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方法中所使用的織造方法的組織圖。具體來說,圖13顯示通過雙面圓編機來織造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織造方法。本創作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製造方法中,雙面圓編機的喂紗單元411是包括依序排列的第一喂紗單元411a、第二喂紗單元411b、第三喂紗單元411c、第四喂紗單元411d、第五喂紗單元411e以及第六喂紗單元411f。每個喂紗單元(411a~411f)各自的結構如圖9所示。
配合喂紗單元411的組件配置,在非彈性紗線與所述彈性紗線通過雙面圓編機以彼此交織而織造成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的步驟(步驟S102)中還進一步包括:將至少一非彈性紗線以及第一彈 性紗線兩者由第一喂紗單元411a與第四喂紗單元411d兩者導入雙面圓編機以分別形成反平紋織段;將至少一非彈性紗線以及第一彈性紗線兩者由第二喂紗單元411b以及第五喂紗單元411e兩者導入雙面圓編機以分別形成正平紋織段;以及將第二彈性紗線由第三喂紗單元411c以及第六喂紗單元411f兩者導入雙面圓編機以分別形成互鎖式掛針織段。另外,每個互鎖式掛針織段連結其中一反平紋織段以及其中一正平紋織段以形成三層組織單元。
在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喂紗單元411a以及第四喂紗單元411d是導入相同的紗線,即非彈性紗線以及第一彈性紗線,而織造單元是以單上針盤吃紗生成反平紋織段、下針筒空針不吃紗的方式進行織造。第二喂紗單元411b以及第五喂紗單元411e同樣是都導入非彈性紗線以及第一彈性紗線,而織造單元是以下針筒吃紗生成正平紋織段、上針盤空針不吃紗的方式進行織造。第三喂紗單元411c以及第六喂紗單元411f則是將上針盤針以及下針筒針的兩組平紋織段(分別為反平紋織段以及正平紋織段)前後連結。在通過上述方式織造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後,經過上述染整裝置42的處理,可以生產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
換句話說,在本創作所提供的製造方法中,是以六個喂紗單元(411a~411f)一組來進行一個完整的織造步驟,進而形成本創作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表層結構1、底層結構2以及中間結構3。本創作所提供的製造方法配合其中的步驟以及選用的紗線的種類,可以使所製成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具有布面平滑、緊實並具備優良的彈性回復率。除此之外,通過選用不同的紗線材料來導入至喂紗單元411中,可以生產不同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產品,使得產品的種類更加多元化或是具備不同的功能性。
有關本創作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結構及組成設計、用於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製造系統以及製造方法,可以使得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具有優異的特性。舉例而言,以ASTM D4964來量 測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彈性回復率,可以測得大於95%的彈性回復率檢測結果。
詳細來說,經測試的樣品為使用30丹尼/12F的PET材料作為非彈性紗線,並使用70丹尼的來克纖維(Lycra)作為彈性紗線,且非彈性紗線的重量與彈性紗線的重量為40:60。另外,樣品的長度為56吋,重量為394g/y。使用的測量機台為Zwick/Roell Z005。經過測試,此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經向彈性回復率為96.95%。另外,對同樣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緯向(寬度方向)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97.69%的彈性回復率。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以及其製造系統S,其能通過其結構設計,例如,“中間結構3包括用以連接反平紋織段與正平紋織段的互鎖式掛針織段”的技術特徵,以及其製造系統的設計,例如“雙面圓編機,用以將第一彈性紗線、第二彈性紗線以及非彈性紗線彼此交織而織造成雙面圓編彈性織物T”的技術特徵,以提升雙面圓編彈性織品F的彈性回復率以及觸感。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4)

  1. 一種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包括:一表層結構;一底層結構;以及一中間結構,所述中間結構設置於所述表層結構與所述底層結構之間;其中,所述表層結構包括一反平紋織段,所述底層結構包括一正平紋織段,且所述中間結構包括一用以連接所述反平紋織段與所述正平紋織段的互鎖式掛針織段。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包括多個紗環,多個所述紗環各自具有介於0.01至0.05公分之間的直徑。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表層結構的所述反平紋織段與所述底層結構的所述正平紋織段都是由一非彈性紗線與一第一彈性紗線共同編織而成,且所述中間結構的所述互鎖式掛針織段是由一第二彈性紗線編織而成,所述第一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彈性紗線是由相同或不同材料所形成。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非彈性紗線是尼龍、聚酯纖維、聚乳酸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以及纖維素纖維之中的至少一種。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第一彈性紗線以及所述第二彈性紗線是由斯潘得克斯彈力纖維(Spandex)、來克纖維(Lycra)、天然橡膠以及合成橡膠之中的至少一種所形成。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第一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彈性紗線兩者的重量以及所述非彈性紗線的重量的比例介於4:6至8:2之間。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第一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彈性紗線的丹尼數介於60至80丹尼之間,且所述非彈性紗線的丹尼數介於20至40丹尼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經向彈性回復率以及緯向彈性回復率都是大於95%。
  9.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其中,雙面圓編彈性織品的單位重量介於330克/碼至680克/碼之間。
  10. 一種製造系統,所述製造系統用於製造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面圓編彈性織品,所述製造系統包括:一織布裝置,所述織布裝置包括一雙面圓編機,用以將一第一彈性紗線、一第二彈性紗線以及一非彈性紗線彼此交織而織造成一雙面圓編彈性織物;以及一染整裝置,所述染整裝置包括一染整管路,所述染整管路用以接收來自所述織布裝置的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物;其中,所述織布裝置與所述染整裝置設置於一生產線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製造系統,其中,所述雙面圓編機包括一喂紗單元,所述喂紗單元具有一喂紗嘴以及一入紗口,其中,所述非彈性紗線、所述第一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彈性紗線三者其中之一以介於15至45度之間的一進紗角度通過所述喂紗嘴,且所述非彈性紗線、所述第一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彈性紗線三者其中之一以介於10至45度之間的一入紗角度進入所述入紗口。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製造系統,其中,所述染整管路是承載一染整用水流與所述雙面圓編彈性織物的一圓筒染缸,且所述圓筒染缸中的所述染整用水流的水壓介於0.5bar至2bar之間。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製造系統,其中,所述圓筒染缸具有介於4至10吋之間的管徑。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製造系統,其中,所述彈性紗線的重量與 所述非彈性紗線的重量的比例介於4:6至8:2之間。
TW106206398U 2017-05-05 2017-05-05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TWM557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6398U TWM557271U (zh) 2017-05-05 2017-05-05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JP2018000105U JP3216914U (ja) 2017-05-05 2018-01-15 両面弾性生地
JP2018001626U JP3217108U (ja) 2017-05-05 2018-05-07 両面弾性生地の製造システ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6398U TWM557271U (zh) 2017-05-05 2017-05-05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7271U true TWM557271U (zh) 2018-03-21

Family

ID=62191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6398U TWM557271U (zh) 2017-05-05 2017-05-05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3216914U (zh)
TW (1) TWM55727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43364A (zh) * 2017-05-05 2018-12-16 達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與製造方法
KR102081057B1 (ko) * 2019-11-26 2020-02-25 주식회사 모든에프엔씨 피부면에만 탄성사가 편직되는 고감성 양면 인터록 환편물의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8850A (ja) * 1993-11-12 1995-05-30 Du Pont Toray Co Ltd 伸縮性二重丸編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伸縮性二重丸編地
JP4280582B2 (ja) * 2003-08-15 2009-06-17 ユニチカファイバー株式会社 伸縮性ダブルニット丸編地
JP2009203566A (ja) * 2008-02-26 2009-09-10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丸編機における給糸案内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編成方法
JP6063569B2 (ja) * 2013-07-12 2017-01-18 旭化成株式会社 弾性丸編地
JP3200117U (ja) * 2015-07-16 2015-10-01 昆勇精機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超高温省エネ液流染色機
TW201843364A (zh) * 2017-05-05 2018-12-16 達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與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16914U (ja) 2018-07-05
JP3217108U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4523B (zh) 含有弹性体纤维和聚酯双组分长丝的拉伸圆形编织织物、由其制造的服装及其制造方法
CN105980617B (zh) 具有多根弹性纱的可拉伸圆形针织织物
TW201638413A (zh) 包含低熔纖維之易於定型的伸縮織物
TW201843364A (zh)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與製造方法
CN106435916A (zh) 水溶性维纶无捻纱或弱捻纱多层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CN108385265A (zh) 一种具有绗缝效果的经编弹力提花间隔织物及其制作方法
CN107956037A (zh) 一种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织物成型方法以及经编机
CN105442163A (zh) 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863287A (zh) 一种超轻成形双面针织校服面料及其编织方法
CN106245185A (zh) 一种重组织牛仔面料
CN105525430A (zh) 斜纹双向弹性靛蓝经编牛仔面料及制备工艺
CN210506712U (zh) 三贾卡***及其经编间隔织物
CN114086302B (zh) 一种单向导湿纬编仿经编小方格弹力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TWM557271U (zh)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
CN204401250U (zh) 一种管状开叉织带
TWI791852B (zh) 圓編織物
CN110512342A (zh) 一种纬编单面褶皱高弹面料及生产工艺
CN108866775A (zh)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及其制造***与制造方法
CN110863293A (zh) 3d立体贾卡经编织物及其经编机
CN207646393U (zh) 一种镂空小提花纬编针织布
US20160215420A1 (en) Warp knitting elastic fabric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refore
CN102534970A (zh) 一种抗卷边纬编针织物的织造方法
CN210506711U (zh) 四贾卡***及其经编间隔织物
CN209251787U (zh) 一种梭织仿针织空气层运动服装
CN103437060B (zh) 经编无缝医用短裤的织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