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6173U -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 Google Patents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6173U
TWM536173U TW105216711U TW105216711U TWM536173U TW M536173 U TWM536173 U TW M536173U TW 105216711 U TW105216711 U TW 105216711U TW 105216711 U TW105216711 U TW 105216711U TW M536173 U TWM536173 U TW M5361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keys
driving
elastic
driven
seat h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67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o Nihei
Chi-Dah Chiang
Original Assignee
Hsin Chong Machinery Works Co
Fuzhou Mingfang Automobile Part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sin Chong Machinery Works Co, Fuzhou Mingfang Automobile Parts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sin Chong Machinery Works Co
Priority to TW1052167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6173U/zh
Publication of TWM536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6173U/zh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煞車機構,特別是指具有操作省力功能的一種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關於座椅的高低調整裝置,例如安裝於汽車的座椅上的高低調整裝置,或例如安裝於按摩椅、輪椅等的高低調整裝置,主要用來調整座椅的高低,以適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乘座。
座椅內設置有升降機構,高低調整裝置設置於座椅一側且連接於升降機構,一控制把則連接於高低調整機構,以在使用者向上扳動或向下推動控制把時,能經由高低調整裝置而控制升降機構升降,進而達到調整座椅高低的目的。
高低調整裝置包括彼此同軸配置的一離合機構和一煞車機構,所述控制把則連接於離合機構。其中,現有離合機構包含:一驅動構件(與煞車機構共用)、設置於驅動構件之凹槽內的一輸入部件和多數第一控制組件、以及對應驅動構件罩覆的一罩體,並以控制把控制輸入部件轉動;如圖1所示,現有煞車機構則包含:一煞車環A1、設置於煞車環內的一輸出部件A2和多數第二控制組件A3、以及蓋覆於煞車環的驅動構件(與離合機構共用),其中,驅動構件突出有多數驅動腳A4(呈三角柱形),各驅動腳伸入於任相鄰二第二控制組件之間。
高低調整裝置在操作上係以控制把經由離合機構帶動驅動構件轉動。
如圖1所示的現有煞車機構,驅動構件帶同驅動腳A4一起轉動後,各驅動腳將會接觸於各第二控制組件中的其中一滾軸A31而產生一接觸點A;各驅動腳經由接觸點A推動各滾軸,各滾軸A31則接觸於輸出部件周緣的凸齒(以下簡稱受動凸齒A21)而產生一接觸點B,使各滾軸藉由接觸點B囓合於受動凸齒而利於帶動;因此,當繼續轉動控制把時,將能帶動輸出部件A2一起轉動;由於輸出部件的一軸端係與安裝於汽車座椅、按摩椅或輪椅等內的升降機構囓接,因此能經由升降機構控制座椅、按摩椅或輪椅進行高低調整。
惟,現有煞車機構在實際操作上,卻會因為驅動腳A4係以斜面進行驅動,且受動凸齒A21又以不規則面來受動,因此會有費力的缺失,詳如下述:
假設操作控制把轉動後,造成驅動構件轉動的力矩為Ml。
驅動腳A4施加於接觸點A的操作力設為Fl(驅動腳推動滾軸A31的方向),從Fl到輸出部件的旋轉軸心X之間的距離為Ll(力臂),則:Ml=Fl* Ll 。
滾軸A31施加於接觸點B的操作力設為Fp(滾軸推動受動凸齒A21的方向),從Fp到上述旋轉軸心X的距離為Lp(力臂),則Fp對受動凸齒所提供的力矩Mp=Fp*Lp 。
由於Fl>Fp (Fp=Flcosθ,θ角度越大則cosθ越趨近於0),又Ll>Lp,所以Ml>>Mp 。
換言之,當操作控制把施力而造成力矩Ml時,實際會傳遞到受動凸齒A21上的力矩Mp將會遠小於Ml,因此導致使用者在操作控制把時會更加費力,早為人所詬病已久。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具有操作省力功能的一種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包括:一環體;一輸出部件,可旋轉地穿設於該環體內且包含一凸輪和自該凸輪突伸的多數受動鍵,各該受動鍵具有彼此平行的二第一平面部;多數動作組件,設置於該凸輪的外緣與該環體的內緣之間,每一該動作組件包含一彈性件和一對滾動圓軸,各該對滾動圓軸分別位於任相鄰二該受動鍵之間,各該彈性件則對應各該受動鍵的該二第一平面部配置;以及一驅動盤,對應各該動作組件蓋覆於該環體且具有多數驅動鍵,各該驅動鍵伸入於各該對滾動圓軸之間且具有彼此平行的二第二平面部,各該驅動鍵能帶動各該動作組件移動而形成一帶動方向,各該第一平面部和各該第二平面部皆位於該帶動方向上。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具有以下功效:藉由驅動鍵能以其第二平面部推動滾動圓軸,且受動鍵又能以其第一平面部被滾動圓軸間接帶動,以使來自於使用者所施加的力都能夠確實傳遞,如此而讓使用者在操作時能夠具有較為省力的效果。
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和技術內容,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主要用於汽車座椅、按摩椅或輪椅等的高低調整裝置上。如圖2所示,高低調整裝置包括彼此同軸配置的一離合機構100和一煞車機構500,其中,離合機構100包含一輸入部件2、多數作用組件3、一外罩4以及與本創作煞車機構500共用的一驅動盤1,驅動盤1於圖中未繪示的一面係具有用來容置輸入部件2和作用組件3的一凹陷部(圖中未示),外罩4對應驅動盤1的凹陷部罩覆,輸入部件2利用一控制把(圖中未示)控制轉動,以經由作用組件3帶動驅動盤1轉動。座椅高低調整裝置固定於汽車座椅、按摩椅或輪椅等,並使煞車機構500與安裝於汽車座椅、按摩椅或輪椅等內的升降機構囓接而帶動。
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本創作的煞車機構500係包含多數動作組件5、一輸出部件7、一環體8以及與離合機構100共用的驅動盤1,較佳還包含一固定架6,詳述如後。
環體8係呈中空狀,因此具有一內緣81,且環體8受到固定架6的卡掣(詳容後述)而無法轉動。
輸出部件7係可旋轉地穿設於環體8的中空部內。輸出部件7包含一凸輪71、多數受動鍵72以及一帶動齒輪73,凸輪71和受動鍵72係設置於輸出部件7的一端,帶動齒輪73則設置於輸出部件7的另一端。又,凸輪71的外緣710(見圖5)係與環體8的內緣81彼此間隔對應,以於其間形成環繞狀的一間隔空間S。
其中,凸輪71的外緣710係具有多數突部711,各突部711具有二限位處(未標示元件符號)。各受動鍵72則從凸輪71突伸,且受動鍵72的數量於本實施例中係以四個為例進行說明,較佳並使四個受動鍵72呈十字形配置於凸輪71的外緣710。此外,每一受動鍵72係具有彼此相對且彼此平行的二第一平面部721,至於受動鍵72的具體形狀,於本實施例中則以矩形體狀為例進行說明。
多數動作組件5係環繞狀設置於上述的間隔空間S內,且動作組件5的數量於本實施例中亦以四個為例進行說明,以分別設置於呈十字形配置的四個受動鍵72之間。每一動作組件5包含一彈性件51和一對滾動圓軸53,各對滾動圓軸53分別位於任相鄰二受動鍵72之間,各彈性件51則對應各受動鍵72的二第一平面部721配置。又,各動作組件5的二滾動圓軸53係分別限位於各突部711的二限位處(見圖5)。
彈性件51可為彈簧或其它任何具有彈性的物件,於本實施例中則以彈性墊體為例進行說明,彈性墊體係具有較彈簧更易於安裝的效果。每一彈性件51包含彼此對稱的二彈性墊體511,各彈性墊體511亦具有彼此相對且彼此平行的平面部,於本實施例中,各彈性墊體511亦以矩形體狀(具有三對平面部)為例進行說明,以讓二彈性墊體511能以其平面部對應受動鍵72的二第一平面部721分別貼靠。
驅動盤1具有多數驅動鍵15,且驅動鍵15的數量於本實施例中亦以四個為例進行說明。各驅動鍵15具有彼此相對且彼此平行的二第二平面部151,於本實施例中,各驅動鍵15亦以矩形體狀為例進行說明。
各驅動鍵15係自驅動盤1的另一面(即圖2所示的盤面14)突出,各驅動鍵15呈矩形體狀突出的成型方式,本創作並不限定,於本實施例中,各驅動鍵15則以自盤面14一體沖製並彎折成型為例進行說明。
驅動盤1係對應各動作組件5蓋覆於環體8的一面(圖中未示),使各驅動鍵15伸入於各對滾動圓軸53之間(見圖5),如此一來,各驅動鍵15就能帶動各動作組件5沿著環繞狀的間隔空間S移動而形成一帶動方向D(見圖5),各第一平面部721和各第二平面部151皆位於帶動方向D上,使各驅動鍵15能以其第二平面部151帶動滾動圓軸53移動,這顆滾動圓軸53則能推動彈性墊體511,使彈性墊體511能以其平面部對受動鍵72的第一平面部721推動而讓受動鍵72跟著移動,如此一來,就能以驅動盤1帶動輸出部件7轉動。
其中,如圖5所示,各驅動鍵15彼此相對的二第二平面部151係分別對應於各動作組件5的二滾動圓軸53,各受動鍵72彼此相對的二第一平面部721則經由各彈性件51分別對應於任相鄰二動作組件5的其中之一滾動圓軸53。
具體而言,各受動鍵72的二第一平面部721、各驅動鍵15的二第二平面部151以及各彈性墊體511的二平面部,皆以相同角度與前述帶動方向D交叉,各交叉角度較佳為90度。
固定架6係蓋覆於環體8的另一面,並使固定架6卡掣於環體8和外罩4,如此一來,就能組合成座椅高低調整裝置。座椅高低調整裝置則能利用固定架6固定於汽車座椅、按摩椅或輪椅等上,使固定架6連同被固定架6卡掣的環體8和外罩4都無法轉動,並使輸出部件7的帶動齒輪73能與安裝於汽車座椅、按摩椅或輪椅等內的升降機構囓接而帶動。
如圖6所示,驅動盤1帶同驅動鍵15一起轉動後,各驅動鍵15將會接觸於各動作組件5中的其中一滾動圓軸53而產生一接觸點A;各驅動鍵15經由接觸點A推動各滾動圓軸53,各滾動圓軸53則接觸於彈性墊體511而產生一接觸點B,進而推動受動鍵72移動;因此,當繼續轉動控制把時,將能帶動受動鍵72(即:輸出部件7)一起轉動。
本創作煞車機構500於操作時的力量係能確實傳遞,因此具有省力的效果,詳如下述:
假設操作控制把轉動後,造成驅動盤1轉動的力矩為Ml。
驅動鍵15施加於接觸點A的操作力設為Fl(驅動鍵15推動滾動圓軸53的方向),從Fl到輸出部件7的旋轉軸心X之間的距離為Ll(力臂),則:Ml=Fl* Ll 。
滾動圓軸53施加於接觸點B的操作力設為Fp(滾動圓軸53經由接觸彈性墊體511而推動受動鍵72的方向),從Fp到上述旋轉軸心X的距離為Lp(力臂),則Fp對受動鍵72所提供的力矩Mp=Fp*Lp 。
由於Fl≒Fp (Fp=Flcosθ,θ角度小而使cosθ趨近於1),又Ll≒Lp,所以Ml≒Mp 。
如此一來,當操作控制把施力而造成力矩Ml時,與實際傳遞到受動鍵72上的力矩Mp相差不大,因此,使用者所施加的力較能確實傳遞,也就是使用者在操作控制把時具有較為省力的效果。
此外,如圖7和圖8所示則為本創作中的另一種彈性件:彈性襯套52,彈性襯套52可套接於受動鍵72,以具有較前述彈性件51更易於安裝的效果。彈性襯套52具有彼此相對且彼此平行的二彈性墊體521,各彈性墊體521亦具有彼此相對且彼此平行的二第二平面部(未標示元件符號),於本實施例中,各彈性墊體521亦以矩形體狀為例進行說明。
各彈性襯套52係對應各受動鍵72分別套接,使各彈性襯套52的二彈性墊體521能以其第二平面部對應各受動鍵72的二第一平面部721分別貼靠,如此達到與前述彈性件51相同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相較於先前技術係具有以下功效:藉由驅動鍵15能以其第二平面部151推動滾動圓軸53,且受動鍵72又能以其第一平面部721被滾動圓軸53間接帶動,使來自於使用者所施加的力都能夠確實傳遞,如此而讓使用者在操作控制煞車機構500轉動時,能具有較為省力的效果,也就是使用者能夠輕鬆進行座椅高度的調整。
此外,本創作還具有其它功效:藉由彈性墊體511、521亦具有二平面部,且彈性墊體511、521的二平面部係分別貼靠於受動鍵72的二第一平面部721,滾動圓軸53則接觸並推動於彈性墊體511、521的平面部,如此以具有更佳的省力效果。藉由改以彈性墊體511、521取代彈簧,以在將動作組件5安裝於所述間隔空間S內時,能避免發生彈簧在安裝中不慎彈出的問題,因此具有易於安裝的效果。藉由驅動鍵15係以一體沖製並彎折成型的方式形成於驅動盤1,以具有比現有三角形驅動腳(參圖1)更易於製造的效果。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於本創作之權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100‧‧‧離合機構
1‧‧‧驅動盤
14‧‧‧盤面
15‧‧‧驅動鍵
151‧‧‧第二平面部
2‧‧‧輸入部件
3‧‧‧作用組件
4‧‧‧外罩
500‧‧‧煞車機構
5‧‧‧動作組件
51‧‧‧彈性件
511‧‧‧彈性墊體
52‧‧‧彈性襯套
521‧‧‧彈性墊體
53‧‧‧滾動圓軸
6‧‧‧固定架
7‧‧‧輸出部件
71‧‧‧凸輪
710‧‧‧外緣
711‧‧‧突部
72‧‧‧受動鍵
721‧‧‧第一平面部
73‧‧‧帶動齒輪
8‧‧‧環體
81‧‧‧內緣
D‧‧‧帶動方向
S‧‧‧間隔空間
圖1 為現有座椅高低調整裝置中之煞車機構的動作後示意圖。
圖2 為本創作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3 為本創作依據圖2於局部組合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4 為本創作依據圖2於完全組合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5 為本創作煞車機構於動作前的局部剖視圖。
圖6 為本創作煞車機構於動作後的平面示意圖。
圖7 為本創作煞車機構中之另一種彈性件的立體圖。
圖8 為本創作煞車機構使用另一種彈性件之動作前的局部剖視圖。
1‧‧‧驅動盤
15‧‧‧驅動鍵
4‧‧‧外罩
500‧‧‧煞車機構
5‧‧‧動作組件
51‧‧‧彈性件
511‧‧‧彈性墊體
53‧‧‧滾動圓軸
6‧‧‧固定架
7‧‧‧輸出部件
71‧‧‧凸輪
72‧‧‧受動鍵
73‧‧‧帶動齒輪
8‧‧‧環體

Claims (12)

  1. 一種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包括:   一環體;   一輸出部件,可旋轉地穿設於該環體內且包含一凸輪和自該凸輪突伸的多數受動鍵,各該受動鍵具有彼此平行的二第一平面部;   多數動作組件,設置於該凸輪的外緣與該環體的內緣之間,每一該動作組件包含一彈性件和一對滾動圓軸,各該對滾動圓軸分別位於任相鄰二該受動鍵之間,各該彈性件則對應各該受動鍵的該二第一平面部配置;以及   一驅動盤,對應各該動作組件蓋覆於該環體且具有多數驅動鍵,各該驅動鍵伸入於各該對滾動圓軸之間且具有彼此平行的二第二平面部,各該驅動鍵能帶動各該動作組件移動而形成一帶動方向,各該第一平面部和各該第二平面部皆位於該帶動方向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各該驅動鍵彼此相對的該二第二平面部係分別對應於各該動作組件的該二滾動圓軸,各該受動鍵彼此相對的該二第一平面部則經由各該彈性件分別對應於任相鄰二該動作組件的其中之一該滾動圓軸。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每一該彈性件包含二彈性墊體,各該彈性件的該二彈性墊體係對應各該受動鍵的該二第一平面部分別貼靠。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該彈性件係為一彈性襯套,該彈性襯套具有彼此相對且平行的二彈性墊體,各該彈性襯套對應各該受動鍵分別套接,各該彈性襯套的該二彈性墊體對應各該受動鍵的該二第一平面部分別貼靠。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每一該彈性墊體係呈矩形體狀。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每一該驅動鍵係呈矩形體狀。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該凸輪的外緣係具有多數突部,各該動作組件的該對滾動圓軸係分別限位於各該突部的二處。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該多數驅動鍵、該多數受動鍵和該多數動作組件的數量皆設置為四個。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該四受動鍵係呈十字形配置於該凸輪的外緣。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更包括一固定架,該驅動盤蓋覆於該環體的一面,該固定架蓋覆於該環體的另一面,且該固定架與該環體彼此卡掣。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每一該彈性件具有對應該受動鍵的該二第一平面部分別貼靠的二彈性墊體,該驅動盤以各該驅動鍵的其中之一該第二平面部推動各該動作組件的其中之一該滾動圓軸,各該動作組件的其中之一該滾動圓軸則經由其中之一該彈性墊體對各該受動鍵的其中之一該第一平面部推動。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其中該多數驅動鍵係自該驅動盤一體沖製並彎折而成。
TW105216711U 2016-11-02 2016-11-02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TWM536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6711U TWM536173U (zh) 2016-11-02 2016-11-02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6711U TWM536173U (zh) 2016-11-02 2016-11-02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6173U true TWM536173U (zh) 2017-02-01

Family

ID=5860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6711U TWM536173U (zh) 2016-11-02 2016-11-02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617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2590B (zh) * 2018-01-23 2018-12-0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二)
TWI649225B (zh) * 2018-01-23 2019-02-0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機構
TWI656991B (zh) * 2018-01-23 2019-04-2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一)
CN110145556A (zh) * 2018-02-13 2019-08-20 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改良型刹车机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2590B (zh) * 2018-01-23 2018-12-0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二)
TWI649225B (zh) * 2018-01-23 2019-02-0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機構
TWI656991B (zh) * 2018-01-23 2019-04-2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一)
CN110145556A (zh) * 2018-02-13 2019-08-20 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改良型刹车机构
CN110145556B (zh) * 2018-02-13 2024-03-15 福州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 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改良型刹车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36173U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US7537093B2 (en) Brake device for pushcart
WO2018233622A1 (zh) 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脚轮
WO2013145973A1 (ja) ダンパおよび操作ユニット
JPH0580611U (ja) トルク調整装置
KR101947534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펌핑 디바이스
JP6370715B2 (ja) ブレーキ装置
KR102011087B1 (ko) 차량용 시트 펌핑 장치
TWI621553B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煞車機構
TWI690312B (zh) 旋轉定位機構與載具
TWM558731U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一)
JP2013112334A (ja) 加速ペダルの踏力調節装置
KR101565574B1 (ko) 시트용 높이 조절장치
TWM560428U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二)
TW201634309A (zh) 腳輪結構及使用方法
JP5592574B1 (ja) 円盤刃研削装置
TW201934366A (zh) 腳輪
GB2430719A (en) Brake device for pushcart/stroller having a rotary cam
TW201932329A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一)
KR102132510B1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장치
CN110145556B (zh) 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改良型刹车机构
TWI656991B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一)
TWI642590B (zh) 座椅高低調整裝置的改良型剎車機構(二)
CN114224684B (zh) 一种用于下肢训练的脚踏快速锁定装置
JP2020528812A (ja) 制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