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4906U -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 Google Patents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4906U
TWM534906U TW105215588U TW105215588U TWM534906U TW M534906 U TWM534906 U TW M534906U TW 105215588 U TW105215588 U TW 105215588U TW 105215588 U TW105215588 U TW 105215588U TW M534906 U TWM534906 U TW M53490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erminal structure
contact terminal
side portions
elas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55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qi-cai Hu
Xin-Rong Tan
Ji-Zhou Zhou
zhi-jun Wei
Original Assignee
Chung Shan Singatron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 Shan Singatron Conne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 Shan Singatron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155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4906U/zh
Publication of TWM534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4906U/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本創作係與一種連接器端子有關,尤指一種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按,習知如中國第CN2870215Y號實用新型專利,其揭露一種「接觸端子結構」,包括一基部、一與基部平行且相隔一定距離的彈性平板,並於彈性平板上彎折一接觸部,而基部的側邊向上彎折有二支撐臂,二支撐臂延伸至彈性平板頂面並扣合於其上,藉以限制彈性平板與基部間的距離不會超出所預設的一定距離。然而,此種習知的接觸端子在彎製的模具費用上較高,且二支撐臂在折彎的部位上也較容易因材質本身的彈性而回復,以致彈性平板可能將接觸部向上大幅彈出,而使彈性平板超出與基部間的預設一定距離,因此其結構強度也較差而不穩定。
又如中國第CN103972675A號發明專利,其揭露一種「天線連接器端子」,包括一焊接基板、二分別自焊接基板的二側邊向上延伸的側翼片、一自焊接基板後端延伸的電性接觸彈臂、以及二分別形成於電性接觸彈臂二側的預壓限位元件,並於二側翼片上分別設有一窗口,而二預壓限位元件即位於二窗口內,以對電性接觸彈臂進行朝向焊接基板方向的預壓。上述習知的端子在彎製上雖然可以降低模具費用,同時在限位上也能稍微解決反彈幅度過大之問題,但實際上二側翼片仍有可能因材質本身的彈性而向外回復,且所回復的量只要超出二側翼片的厚度,即使得二預壓限位元件無法對電性接觸彈臂進行朝向焊接基板方向的預壓作用,因而造成其結構上的失效,終究在結構上仍然無法提供良好的強度及其穩定性。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係為改善並解決上述之缺失,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之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可提供一種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係可進一步加強結構強度及其穩定性,避免習知端子因材質本身的彈性而向外回復導致反彈等問題。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可提供一種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係可在不增加模具費及其它成本上達成上述目的。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包括一基座、以及一接觸彈性;基座具有一底部、以及二由底部向上延伸且彼此間隔相距的側部,二側部上分別設有一開孔;接觸彈臂具有一彈性部與一接觸部,彈性部由底部延伸而出且朝向二側部間彎曲,接觸部由彈性部延伸至二側部間相對遠離底部的位置上,且接觸部相對於二側部的邊緣上分別朝向二開孔延伸一突緣;其中,二突緣抵靠於二開孔之上緣處,並於二側部相鄰於二開孔之上緣的部位分別形成一限位肋,且二限位肋係朝向彼此而呈突出狀者。
為了能更進一步揭露本創作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請參閱圖1及圖2,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立體示意圖及本創作作動中之立體示意圖。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係可由一金屬片經沖壓後再彎製而一體成型,包括一基座1、以及一接觸彈臂2;其中:
該基座1可呈一「U」字型者,其係具有一底部10與二側部11,二側部11分別由底部10的左、右二邊緣向上延伸,且二側部11彼此間隔相距,以構成所述的「U」字型者。該底部10可用於焊接在一電路板(圖略),以供所述電路板可透過本創作之接觸端子與對接的物件(圖略)觸接後作電性導通;而該二側部11上則分別設有一開孔110。
該接觸彈臂2係可位於上述基座1後側,並具有一彈性部20與一接觸部21,該彈性部20由底部10的後緣延伸而出後,再朝向二側部10間彎曲而具有彈性力;在本創作所舉之實施例中,該彈性部20係依序具有一第一延伸段200與一第二延伸段201,並於第一、二延伸段200、201之間形成一彎曲的第一彈性段202。而該接觸部21則接續由彈性部20延伸而出,並可於該彈性部20之第二延伸段201與接觸部21間形成一彎曲的第二彈性段203,且該接觸部21延伸至二側部11間相對遠離底部10的位置上,該接觸部21相對於二側部11的邊緣上分別設有一突緣210,二突緣210係分別朝向二開孔110延伸至孔內。此外,該接觸部21上可進一步設有一突起的導接部22,以便於前述對接的物件進行觸接。
如圖2所示,當前述對接的物件與接觸部21觸接、或透過該導接部22進行觸接後,接觸彈臂2會受到前述對接的物件下壓而受力,並使接觸彈臂2之彈性部20受力變形,以藉由彈性部20的彈力確保與前述對接的物件之觸接狀態得以維持;反之,當前述對接的物件脫離後,彈性部20即可藉由其彈力將接觸部21回復至初始狀態,同時透過二突緣210抵靠於二開孔110之上緣處,進而得以避免彈性部20過度將接觸部21向上彈出而又與前述對接的物件進行觸接。
請一併參閱圖3及圖4所示,本創作主要係可進一步加強二突緣210抵靠於二開孔110上緣處的結構強度及其穩定性。其主要係於二側部11相鄰於二開孔110之上緣的部位處,分別形成一限位肋111,且該二限位肋111係朝向彼此而呈突出狀者;而在本創作所舉之實施例中,主要係由二側部11外壁分別對二限位肋111向內打凹,以使該二限位肋111得以朝向彼此而於二側部11的內壁上形成所述突出狀者。
據此,如圖3所示,由於二限位肋111內壁間的距離d小於二側部11內壁間的距離D,故由圖4可看出,側部11外壁至限位肋111內壁間的距離即為限位肋111與突緣210彼此間的干涉間距S,且所述干涉間距S係大於側部11的厚度。換言之,二側部11的回復量必須大於上述干涉間距S才能使接觸部21向上彈出,而在所述干涉間距S大於側部11厚度的前題下,本創作確實能加強二突緣210抵靠於二開孔110上緣處的結構強度及其穩定性,同時也能在不增加模具費用及其它成本上達成上述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圖4所示,本創作無需透過增加二突緣210長度的方式來加大其與限位肋111間的干涉間距S;換言之,二突緣210外側最多只需與二側部11外壁切齊,而不需以超出或突出二側部11外壁的方式增加干涉間距S。因此,不僅可以避免端子週邊元件在配置上可能造成的其它干擾問題,同時也可以採用既有的模具設備再進一步對所述限位肋111進行前述的打凹作業來完成,因此在實施上確實能兼具不增加模具及其它成本等功效。
是以,藉由上述之構造組成,即可得到本創作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為不可多得之新型創作產品,其確可達到預期之使用目的,而解決習知之缺失,又因極具新穎性及進步性,完全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爰依專利法提出申請,敬請詳查並賜准本案專利,以保障創作人之權利。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皆包含於本創作之範圍內,合予陳明。
<本創作>
1‧‧‧基座
10‧‧‧底部
11‧‧‧側部
110‧‧‧開孔
111‧‧‧限位肋
2‧‧‧接觸彈臂
20‧‧‧彈性部
200‧‧‧第一延伸段
201‧‧‧第二延伸段
202‧‧‧第一彈性段
203‧‧‧第二彈性段
21‧‧‧接觸部
210‧‧‧突緣
22‧‧‧導接部
圖1係本創作之立體示意圖。
圖2係本創作作動中之立體示意圖。
圖3係本創作之平面俯視示意圖。
圖4係圖3之4-4斷面剖視示意圖。
1‧‧‧基座
10‧‧‧底部
11‧‧‧側部
110‧‧‧開孔
111‧‧‧限位肋
2‧‧‧接觸彈臂
20‧‧‧彈性部
200‧‧‧第一延伸段
201‧‧‧第二延伸段
202‧‧‧第一彈性段
203‧‧‧第二彈性段
21‧‧‧接觸部
210‧‧‧突緣
22‧‧‧導接部

Claims (10)

  1. 一種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包括: 一基座,具有一底部、以及二由該底部向上延伸且彼此間隔相距的側部,該二側部上分別設有一開孔;以及 一接觸彈臂,具有一彈性部與一接觸部,該彈性部由該底部延伸而出且朝向該二側部間彎曲,該接觸部由該彈性部延伸至該二側部間相對遠離該底部的位置上,且該接觸部相對於該二側部的邊緣上係分別朝向該二開孔延伸一突緣; 其中,該二突緣抵靠於該二開孔之上緣處,並於該二側部相鄰於該二開孔之上緣的部位分別形成一限位肋,且該二限位肋係朝向彼此而呈突出狀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基座與該接觸彈臂係由一金屬片一體成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基座係呈一「U」字型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彈性部係依序具有一第一延伸段與一第二延伸段,並於該第一、二延伸段之間形成一彎曲的第一彈性段。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延伸段與該接觸部間形成一彎曲的第二彈性段。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接觸部上係設有一突起的導接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二限位肋係由其外壁分別向內打凹而形成所述突出狀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該二限位肋內壁間的距離係小於該二側部內壁間的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各該側部外壁至各該限位肋內壁間的距離係為各該限位肋與各該突緣彼此間的干涉間距,且所述干涉間距大於各該側部的厚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接觸端子結構改良,其中各該突緣外側係與各該側部外壁切齊。
TW105215588U 2016-10-14 2016-10-14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TWM534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5588U TWM534906U (zh) 2016-10-14 2016-10-14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5588U TWM534906U (zh) 2016-10-14 2016-10-14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4906U true TWM534906U (zh) 2017-01-01

Family

ID=58399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5588U TWM534906U (zh) 2016-10-14 2016-10-14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4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81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pair of metallic shells
US952068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idewardly exposed contacts
JP2018113163A (ja) 可動コネクタ
TWI608665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M518826U (zh)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US20160226175A1 (en) Battery connector and conductive terminal thereof
JP6728293B2 (ja) 信号伝送部品、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溶接物
US749774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lastic arms of terminals extending slantingly upwards
TWM602292U (zh) Sim卡連接器
TWM475061U (zh) 電連接器
TWM534906U (zh) 接觸端子結構改良
WO2015198843A1 (ja) 雌端子
TW202107781A (zh) 連接器及端子
TWM472992U (zh) 浮動式電連接器
TWI625002B (zh)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TWM523207U (zh) 彈片端子
TWM455285U (zh) 超小型同軸微開關連接器
TWI604668B (zh) Pci-e連接器外罩與pci-e連接器模組
TWM498396U (zh) 導電端子
CN218632535U (zh) 一种立式侧接弹片
TWM561341U (zh) 卡緣連接器
TWM452504U (zh) 電連接器
TWM461909U (zh) 卡緣連接器
TWM503671U (zh) 電連接器
TWM565417U (zh) Card connector and its conductive term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