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2382U -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2382U
TWM522382U TW104219986U TW104219986U TWM522382U TW M522382 U TWM522382 U TW M522382U TW 104219986 U TW104219986 U TW 104219986U TW 104219986 U TW104219986 U TW 104219986U TW M522382 U TWM522382 U TW M52238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thickness
track
limiting member
sliding s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99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Cheng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Yu-Cheng Ch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Cheng Chang filed Critical Yu-Cheng Chang
Priority to TW1042199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2382U/zh
Publication of TWM522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2382U/zh

Links

Landscapes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尤其是一種能夠結合於攝影器材以供拍攝製作三維影像之攝影裝置。
請參照第1圖所示,係一種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包含一軌道91及一滑座92。該軌道91具有一滑槽911,該滑座92係結合於該滑槽911當中。該滑座92設有一結合部921,用以結合一攝影器材。其中,該滑座92能夠沿著該滑槽911滑移,該滑槽911呈弧形,使得設置於該滑座92之結合部921沿著該滑槽911移動。
藉此,透過將該攝影器材結合於該滑座92之結合部921,同時驅使該滑座92由該滑槽911之一端朝另一端滑移,即可運用弧形拍攝的方式利用該攝影器材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再以後製軟體將不同視角的影像合成為一三維(three dimensional,3D)影像,該三維影像可以運用光柵(例如:柱鏡光柵或狹縫光柵)的折射原理使肉眼觀看時產生視覺錯覺,進而產生立體視覺效果。
透過上述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來製作的三維影像,相較傳統仰賴人力將一平面影像檔案經由分層、修補、勾圖立體等製圖步驟來產生的三維影像,確實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及人工成本。然而,該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在市面上普及率仍相當低落,這是因為該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的體積較大而攜帶不便,通常僅能於室內攝影棚使用,導致其實用性大幅降低。
再者,該攝影器材可以為相機、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手持式電子裝置,一般而言,使用者欲以該攝影器材取得一待攝物之影像時,僅需將該攝影裝置的鏡頭對準該待攝物,即可立即進行拍攝。然而,即便使用者備有該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若使用者欲以該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配合該攝影器材製作三維影像時,必須先將該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固定於一預定位置,使得該軌道91之滑槽911的內弧面形成朝向該待攝物;接著將該攝影器材結合於該滑座92之結合部921;最後再驅使該滑座92由該滑槽911之一端朝另一端滑移,以利用該攝影器材連續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導致拍攝程序非常複雜且耗時冗長,難以獲得一般消費者的青睞。
有鑑於此,亟需提供一種進一步改良之三維攝影裝置,以解決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體積較大、攜帶不便、拍攝程序複雜且耗時冗長等缺點,以提升三維影像攝影裝置之市場價值。
本創作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三維影像攝影裝置,藉由提供設置於一殼體的軌道,該軌道可供一滑座可活動地結合,該滑座上設有數個透鏡成之透鏡組,讓使用者能夠方便地經由各該透鏡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
為達到前述創作目的,本創作所運用之技術手段包含有:一種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包含:一軌道,該軌道設置於一殼體於一第一方向上的一側;一滑座,該滑座係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及一透鏡組,該透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透鏡,該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分別設置於該滑座,且該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分別貫通該滑座於該第一方向上之二側表面;其中,該殼體設有一貫孔,該貫孔貫通該殼體於該第一方向上的二側,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一位置,使該第一透 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且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二位置,使該第二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該第一透鏡於一第二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一厚度差,該第二方向垂直該第一方向,該第二透鏡於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另一厚度差,且該第一透鏡的厚度差與該第二透鏡的厚度差不同。藉此,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所構成之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並且以一攝影器材之鏡頭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
其中,對於通過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二透鏡且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一出射光線而言,該第一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一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在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所構成的一平面上之夾角,該夾角不等於零。藉此,攝影器材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所拍攝取得之影像能夠形成不同視角的影像。
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前側表面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一透鏡之後側表面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第一厚度及該第二厚度為該第一透鏡在該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且該第二厚度與該第一厚度的差值為該第一透鏡的厚度差;該第二透鏡之前側表面具有一第三厚度,該第二透鏡之後側表面具有一第四厚度,該第三厚度及該第四厚度為該第二透鏡在該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且該第四厚度與該第三厚度的差值為該第二透鏡的厚度差,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呈漸增或漸減。藉此,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能夠達成使光線偏折的效果。
其中,該軌道包含一第一限位件及一第二限位件,該第一限位件及該第二限位件分別平行於該軌道之一延伸方向,該第一限位件與該 第二限位件係間隔設置,使得該第一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之間形成一滑槽,該滑座係可活動地結合於該滑槽中,該滑座設有一第三限位件,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一限位件或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藉此,能夠將該滑座限位於該滑槽中,使該滑座形成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
其中,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一限位件形成鬆配合,該滑座設有一定位件,該定位件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表面,且該軌道之第一限位件設有一定位槽,該定位槽平行於該軌道之延伸方向,該定位件伸入該定位槽,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一端形成卡掣,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二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另一端形成卡掣。藉此,該定位件能夠與該定位槽形成卡掣而產生阻力,以確保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二透鏡的中心能夠對準該貫孔。
其中,該軌道設有一第一磁性件,該滑座設有一第二磁性件,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後,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於該第一方向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藉此,能夠將該滑座固定於該第一位置,並且在該滑座被推離該第一位置後,使該滑座容易復位至該第一位置。
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呈等厚,使該第一透鏡形成一平透鏡。因此該第一透鏡不會改變該攝影器材所拍攝之影像的視角,也不會造成該攝影器材所拍攝之影像變形。
其中,該透鏡組另包含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該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分別設置於該滑座,且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分別貫通該滑座於該第一方向上之二側表面;其中,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三位置,使該第三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且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四位置,使該第四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該第三透鏡於一第三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一厚度 差,該第三方向分別垂直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該第四透鏡於該第三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另一厚度差,且該第三透鏡的厚度差與該第四透鏡的厚度差不同。藉此,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三方向所構成之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並且以該攝影器材之鏡頭分別經由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據此,該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可以讓使用者無論在直拍或橫拍時,均可取得能夠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之不同視角的影像,以進一步提升三維影像攝影裝置的實用性。
其中,對於通過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二透鏡且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一出射光線而言,該第一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一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在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所構成的一平面上之不等於零的夾角;對於通過該第三透鏡或該第四透鏡且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一出射光線而言,該第三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四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三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四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在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三方向所構成的一平面上之不等於零的夾角。藉此,攝影器材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所拍攝取得之影像能夠形成不同視角的影像;該攝影器材分別經由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所拍攝取得之影像能夠形成不同視角的影像。
其中,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設置於該滑座在該軌道之延伸方向上的一側,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設置於該滑座在該軌道之延伸方向上的另一側,在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一限位件形成鬆配合的狀態下,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且該滑座能夠自 該軌道中被抽出,並且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所構成的平面上旋轉180°後,再次被結合於該軌道之滑槽中,使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在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的狀態下,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三位置或該第四位置。藉此,該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可以讓使用者在直拍或橫拍時,能夠旋轉該滑座使該第一及第二透鏡或該第三及第四透鏡能夠與該貫孔相對位。
其中,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該滑座設有一定位件,該定位件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表面,且該軌道之第二限位件設有一定位槽,該定位槽平行於該軌道之延伸方向,該定位件伸入該定位槽,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三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一端形成卡掣,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四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另一端形成卡掣。藉此,該定位件能夠與該定位槽形成卡掣而產生阻力,以確保該第三透鏡或該第四透鏡的中心能夠對準該貫孔。
其中,該軌道設有一第一磁性件,該滑座設有一第二磁性件,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後,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可以於該第一方向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該軌道或該滑座設有一第三磁性件,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三位置後,該軌道之第一磁性件或該滑座之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三磁性件於該第一方向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藉此,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能夠將該滑座固定於該第一位置,並且在該滑座被推離該第一位置後,使該滑座容易復位至該第一位置;該第一磁性件(或該第二磁性件)及該第三磁性件能夠將該滑座固定於該第三位置,並且在該滑座被推離該第三位置後,使該滑座容易復位至該第三位置。
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呈等厚,使該第一透鏡形成一平透鏡,該第三透鏡之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呈等厚,使該第三 透鏡形成另一平透鏡。因此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不會改變該攝影器材所拍攝之影像的視角,也不會造成該攝影器材所拍攝之影像變形。
其中,另設有一光柵板,該光柵板結合於該殼體,該殼體供結合於一攝影器材,該攝影器材具有一鏡頭,該鏡頭在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該光柵板覆蓋該攝影器材之螢幕。藉此,使用者可以經由該光柵板觀看該攝影器材之螢幕所顯示的三維影像,即可產生立體感,無須額外配戴3D眼鏡或準備其他光柵結構,能夠提升該三維影像攝影裝置的實用性。
其中,該殼體可以包含一背板及一框體,該背板可拆裝地結合於該框體,該背板設有上述貫孔,該貫孔貫通該背板於該第一方向上的二側,該軌道設置於該背板於該第一方向上的一側,使該背板與該框體形成可拆裝地結合,該框體固定於該攝影器材外周,該框體遠離該背板之一側設有一承置部,該承置部供抵接上述光柵板,該攝影器材能夠被夾持固定於該光柵板與該背板之間。藉此,由於該殼體之背板係可拆裝地結合於該框體,當使用者不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可以將該光柵板取下,使該攝影器材之螢幕形成裸露;或者,使用者能夠以一透明板替換該光柵板,該透明板可以在使用者不欲觀看三維影像時取代該光柵板5,以保護該攝影器材之螢幕。
〔本創作〕
1‧‧‧軌道
11‧‧‧第一限位件
111‧‧‧定位槽
12‧‧‧第二限位件
121‧‧‧定位槽
13‧‧‧滑槽
14‧‧‧第一磁性件
15‧‧‧第三磁性件
2‧‧‧滑座
21‧‧‧第三限位件
22‧‧‧定位件
221‧‧‧定位珠
222‧‧‧彈性體
223‧‧‧固定部
23‧‧‧第二磁性件
24‧‧‧按壓部
25‧‧‧第三磁性件
3‧‧‧透鏡組
31‧‧‧第一透鏡
31’‧‧‧第一透鏡
311‧‧‧前側表面
312‧‧‧後側表面
32‧‧‧第二透鏡
32’‧‧‧第二透鏡
32”‧‧‧第二透鏡
321‧‧‧前側表面
322‧‧‧後側表面
33‧‧‧第三透鏡
34‧‧‧第四透鏡
4‧‧‧殼體
4a‧‧‧背板
4b‧‧‧框體
41‧‧‧貫孔
42‧‧‧第一卡接部
43‧‧‧第二卡接部
44‧‧‧承置部
5‧‧‧光柵板
5’‧‧‧透明板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h1‧‧‧第一厚度
h2‧‧‧第二厚度
h3‧‧‧第三厚度
h4‧‧‧第四厚度
△12‧‧‧厚度差
△34‧‧‧厚度差
L‧‧‧出射光線
L1‧‧‧入射光線
L1’‧‧‧入射光線
L2‧‧‧入射光線
L3‧‧‧入射光線
L4‧‧‧入射光線
α‧‧‧夾角
β‧‧‧夾角
D‧‧‧攝影器材
D1‧‧‧鏡頭
θ‧‧‧角度
〔習知〕
9‧‧‧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91‧‧‧軌道
911‧‧‧滑軌
92‧‧‧滑座
921‧‧‧結合部
第1圖:係一種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之使用情形示意圖。
第2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及透鏡組沿第3圖之剖線A-A的剖視示意圖。
第5A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的剖視放大示意圖。
第5B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第二透鏡的剖視放大示意圖。
第6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沿著軌道滑動至一第一位置的剖視示意圖。
第7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沿著軌道滑動至一第二位置的剖視示意圖。
第8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沿第3圖之剖線B-B的剖視示意圖。
第9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的厚度係沿第二方向呈漸增剖視示意圖。
第10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之第一透鏡的厚度係沿第二方向呈漸增的剖視放大示意圖。
第11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之第二透鏡各種實施態樣的剖視放大示意圖。
第12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自軌道中被抽出的外觀示意圖。
第13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再次被結合於軌道的外觀示意圖。
第14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沿著軌道滑動至一第三位置的剖視示意圖。
第15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沿第14圖之剖線C-C的剖視示意圖。
第16圖: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滑座沿著軌道滑動至一第四位置後沿第14圖之剖線C-C的剖視示意圖。
第17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之軌道設有一第三磁性件的外觀示意圖。
第18圖:係本創作實施例設有一光柵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19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之光柵板的外觀放大示意圖。
第20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以一透明板替換光柵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1圖:係本創作實施例之殼體為一攝影器材之外殼的外觀示意圖。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第2及3圖所示,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包含一軌道1、一滑座2及一透鏡組3。該滑座2係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1當中,該透鏡組3設置於該滑座2。
在本實施例中,該軌道1可以設置於一殼體4於一第一方向X上的一側,且該軌道1可以包含一第一限位件11及一第二限位件12。該第一限位件11及該第二限位件12可以分別平行於該軌道1之一延伸方向,且該第一限位件11與該第二限位件12係間隔設置,使得該第一限位件11與該第二限位件12之間能夠形成一滑槽13,該滑槽13亦平行於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
該滑座2係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1之滑槽13中,使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該滑座2設有一第三限位件21。該第三限位件21可以與該軌道1之第一限位件11或第二限位件12形成鬆配合,使該滑座2形成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1。更詳言之,在本實施例中,該軌道1之第一限位件11包含一凸緣,該第三限位件21係為平行於該第一限位件11之一榫槽,且該第三限位件21與該第一限位件11相對位,藉此,該第三限位件21能夠與該第一限位件11相互對位卡合,以將該滑座2限位於該滑槽13中。
請一併參照第4圖所示,係該滑座2及透鏡組3沿第3圖之剖線A-A的剖視示意圖。該透鏡組3包含一第一透鏡31及一第二透鏡32,該第一透鏡31及第二透鏡32分別設置於該滑座2,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可以沿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排列設置於該滑座2,且該第一及第二透鏡31、32較佳相鄰設置。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分別貫通該 滑座2於該第一方向X上之二側表面。藉此,該第一及第二透鏡31、32可分別供光線穿透該滑座2二側。
請參照第5A圖所示,係該第一透鏡31的剖視放大示意圖。該第一透鏡31於一第二方向Y上的二側分別為一前側表面311及一後側表面312,該第二方向Y垂直於該第一方向X。其中,該前側表面311在該第二方向Y上係位於該後側表面312前方。該前側表面311具有一第一厚度h1,該後側表面312具有一第二厚度h2,該第一厚度h1及第二厚度h2為該第一透鏡31在該第一方向X上的厚度。其中,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增或漸減,因此該第一厚度h1與該第二厚度h2各為該第一透鏡31的最大厚度與最小厚度,且該第二厚度h2與該第一厚度h1的差值為一厚度差△12。
同理,請參照第5B圖所示,係該第二透鏡32的剖視放大示意圖。該第二透鏡32於該第二方向Y上的二側分別為一前側表面321及一後側表面322。其中,該前側表面321在該第二方向Y上係位於該後側表面322前方。該前側表面321具有一第三厚度h3,該後側表面322具有一第四厚度h4,該第三厚度h3及第四厚度h4為該第二透鏡32在該第一方向X上的厚度。其中,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增或漸減,因此該第三厚度h3與該第四厚度h4各為該第二透鏡32的最大厚度與最小厚度,且該第四厚度h4與該第三厚度h3的差值為一厚度差△34。
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與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不同。詳言之,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31的前側表面311與後側表面312呈等厚,使得該第一透鏡31形成一平透鏡(flat lens)。因此,該第一透鏡31之前側表面311的第一厚度h1與其後側表面312的第二厚度h2相等;亦即,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於該第二方向Y上呈均等(同時符合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增及漸減的情形),使得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 為零。相對地,該第二透鏡32之前側表面321的第三厚度h3大於其後側表面322的第四厚度h4;亦即,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減,使得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為一正值。據此,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大於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使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與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不同。
如上所述,該第一透鏡31及第二透鏡32可分別供光線穿透該滑座2二於該第一方向X上之側。請續參照第5A及5B圖所示,由於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與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不同,因此對於相同出光角度之出射光線L而言,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存在一角度差。更詳言之,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31形成一平透鏡,因此,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之一入射光線L1穿可以穿過該第一透鏡31,並且形成平行該第一方向X之一出射光線L。惟,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透鏡32之前側表面321的第三厚度h3大於其後側表面322的第四厚度h4,因此光線穿過該第二透鏡32後,將會在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的一X-Y平面上朝向該第二透鏡32之後側表面322偏折,使得一入射光線L2必須在該X-Y平面上與該第一方向X具有一夾角α,該入射光線L2穿過該第二透鏡32後,才會形成平行該第一方向X之出射光線L。據此,在本實施例中,對於相同出光角度(平行該第一方向X)之出射光線L而言,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在該X-Y平面上之夾角α,該夾角α不等於零。
藉由上述結構,本創作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實際使用時,該殼體4可供結合於一攝影器材D,該攝影器材D可以為相機、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手持式電子裝置,故該攝影器材D具有一鏡頭D1。該殼體4 可以設有一貫孔41,該貫孔41貫通該殼體4於該第一方向X上的二側,該鏡頭D1在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貫孔41相對位。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使得該第一透鏡31或第二透鏡32於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貫孔41相對位,進而使該第一透鏡31或第二透鏡32與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相對。
請參照第6圖所示,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一第一位置,使該第一透鏡31於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殼體4之貫孔41相對位。藉此,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能夠經由該第一透鏡31接收光線,以拍攝取得一影像。相對地,請另參照第7圖所示,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一第二位置,使該第二透鏡32於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殼體4之貫孔41相對位。藉此,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能夠經由該第二透鏡32接收光線,以拍攝取得另一影像。
已知對於相同出光角度之出射光線L而言,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存在一角度差,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可以接收所述出射光線L,並且傳導至一感光元件以成像為上述影像。據此,該攝影器材D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影像係為不同視角的影像。更精確地來說,該角度差為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在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上的夾角α,因此該攝影器材D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影像在該X-Y平面上具有不同的視角。
據此,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即二眼視物的角度)平行,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 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所述合成運算可以由該攝影器材D執行一後製軟體來完成,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該殼體4所結合之攝影器材D可以為手機,因此該攝影器材D中可以預先安裝一三維影像合成應用程式(Application,APP),當使用者將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以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後,該三維影像合成應用程式即可將二張不同視角的影像合成為一三維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請續參照第2、3及8圖所示,其中,第8圖係沿第3圖之剖線B-B的剖視示意圖。為了確保使用者能夠準確將剛滑座2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使得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的中心能夠分別對準該鏡頭D,該滑座2可以設有一定位件22,該定位件22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21表面,且該軌道1之第一限位件11設有一定位槽111,該定位槽111平行於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當該第三限位件21與該第一限位件11相互對位卡合時,該定位件22能夠伸入該定位槽111中。藉此,請參照第6圖所示,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一位置時,該定位件22將隨著該滑座2滑動至該定位槽111的一端,並且與該定位槽111形成卡掣,以將該滑座2定位於該第一位置。相反地,請參照第7圖所示,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二位置時,該定位件22將隨著該滑座2滑動至該定位槽111的另一端,並且與該定位槽111形成卡掣,以將該滑座2定位於該第二位置。因此,使用者滑動該滑座2時,一旦該定位件22與該定位槽111形成卡掣而產生阻力,使用者即可確認該滑座2已位於該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進而確保該第一透鏡31或該第二透鏡32的中心能夠對準該鏡頭D。
更詳言之,該定位件22可以貫穿滑座2,且該定位件22包含一定位珠221、一彈性體222及一固定部223,該定位珠221係設置於該 第三限位件21表面,該固定部223可以自該滑座2遠離該第三限位件21之一側將該定位珠221與該彈性體222鎖固於該滑座2。該彈性體222係為彈簧等具有良好彈性係數的構造,故該彈性體222能夠將該定位珠221朝向該第三限位件21頂撐,使該定位珠221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21表面。據此,該定位件22能夠利用該定位珠221伸入該第一限位件11的定位槽111中。
此外,當使用者不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仍然可以利用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經由該第一透鏡31或該第二透鏡32來拍攝取得一般影像。本創作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可以於該軌道1設有一第一磁性件14,並且於該滑座2設有一第二磁性件23,請參照第6圖所示,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磁性件14及該第二磁性件23可以於該第一方向X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以將該滑座2固定於該第一位置。藉此,使用者不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可以經由該第一透鏡31來拍攝取得一般影像,由於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31係為一平透鏡,因此該第一透鏡31不會改變該攝影器材D所拍攝之影像的視角,也不會造成該攝影器材D所拍攝之影像變形。相對地,當使用者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僅需對該滑座2施力來克服該第一及第二磁性件14、23間的吸引力,即可以將該滑座2推移至該第二位置,以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來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
其中,請參照第7圖所示,當使用者完成三維攝影拍攝後,僅需將該滑座2推離該第二位置,使該第一及第二磁性件14、23相互接近,該第一及第二磁性件14、23間的吸引力即可迫使該滑座2復位至該第一位置,以確保使用者不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可以經由該第一透鏡31來拍攝取得一般影像。據此,本創作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藉由分別在該軌道1與該滑座2設置該第一及第二磁性件14、23,能夠將該滑座2固定於該 第一位置以便使用者經由該第一透鏡31進行拍攝,且能夠在使用者經由該第二透鏡31進行拍攝後,使該滑座2容易復位至該第一位置,具有提升該三維攝影裝置的使用便利性之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係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因此,請參照第7圖所示,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第二方向Y滑動至該第二位置;相對地,該滑座2能夠沿著與該第二方向Y相反的方向復位至該第一位置。然而,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除了可以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外,亦可在該第二方向Y與一第三方向Z所構成的一Y-Z平面上與該第二方向Y具有任意夾角,該第三方向Z係分別垂直該第一方向X及該第二方向Y。換言之,該軌道1係垂直於該第一方向X,惟該軌道1可以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或者與該第二方向Y具有任意夾角,本創作並不加以限制。
再者,雖然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31的前側表面311與後側表面312呈等厚,使得該第一透鏡31形成一平透鏡。然而,請參照第9及10圖所示,在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31’之前側表面311的第一厚度h1可以小於其後側表面312的第二厚度h2;亦即,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增,使得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為一負值。據此,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仍然大於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使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與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不同。
承上所述,由於該第一透鏡31’之前側表面311的第一厚度h1小於其後側表面312的第二厚度h2,因此光線穿過該第一透鏡31’後,將會在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的X-Y平面上朝向該第一透鏡31’之前側表面311偏折,使得一入射光線L1’必須在該X-Y平面上與該第一方向X具有一夾角β,該入射光線L1’穿過該第一透鏡31’後,才會形成平行該第一方向X之出射光線L。據此,對於相同出光角度(平行該第 一方向X)之出射光線L而言,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在該X-Y平面上之夾角α+β。由此可知,本創作部分實施例可以藉由使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增,可以增加該第一透鏡31’所需之入射光線L1’與該第二透鏡32所需之入射光線L2在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上的夾角,進而提升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的位移量,能夠有效提升所合成之三維影像的立體效果。
其中,該第一透鏡31’之前側表面311的第一厚度h1可以等於該第二透鏡32之後側表面322的第四厚度h4;該第一透鏡31’之後側表面312的第二厚度h2可以等於該第二透鏡32之前側表面312的第三厚度h3。藉此,該第一透鏡31’與該第二透鏡32實際上可以為相同之透鏡,惟該第一透鏡31’與該第二透鏡32係在該第二方向Y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的Y-Z平面上相差180°設置。透過使該第一透鏡31’與該第二透鏡32形成相同之透鏡,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實際生產時僅需開設單一模具即可同時製造該第一透鏡31’與該第二透鏡32,有效降低三維攝影裝置的生產成本。
又,請參照第11圖所示,以該第二透鏡32為例,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透鏡32之前側表面321的第三厚度h3大於其後側表面322的第四厚度h4,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減。該第二透鏡32可以為一斜面式透鏡,使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減。然而,該第二透鏡32’也可以為一平凸透鏡;或者,該第二透鏡32”也可以為一平凹透鏡,均能使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減。當然,該第二透鏡32也可為雙凸、雙凹或凹凸等其它形式的透鏡, 僅需使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Y呈漸減即可達成使光線偏折的效果。
除此之外,上述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中,該第一透鏡31、31’與第二透鏡32的位置即使互換,該攝影器材D仍然可以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31’及該第二透鏡32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據此,該第一透鏡31、31’與第二透鏡32的位置互換並不影響該三維攝影裝置的使用。另一方面,雖然上述實施例僅揭示該第一透鏡31、31’與第二透鏡32呈分離構件;然而,該第一透鏡31、31’與第二透鏡32也可以透過一體成形方式製造,透過一體成形方式製造之第一透鏡31、31’與第二透鏡32自然能夠相鄰設置於滑座2,可以有效簡化該滑座2與該透鏡組3的組裝程序。
當使用者手持該攝影器材D時,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通常背對使用者,而本創作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之軌道1係設置於朝向該鏡頭D1之一殼體4,據此,本創作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通常會形成於該攝影器材D背對使用者之一側,該滑座2可以在遠離該殼體4之一表面設有一按壓部24,該按壓部24可供使用者按壓,以方便使用者施力滑動該滑座2,並且避免使用者觸碰該透鏡組3而造成透鏡沾染污漬。
據由上述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然而,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通常供使用者拍攝片幅呈矩形的影像,因此使用者基於取景需求,時常會採用直拍及橫拍的方式以該攝影器材D拍攝影像。請續參照第2圖所示,倘若直拍時,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能夠與人體水平 視角保持平行,若使用者欲採用橫拍的方式以該攝影器材D拍攝影像,該三維攝影裝置將會被旋轉180°,故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勢必會與人體水平視角形成垂直。據此,當使用者橫拍時,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不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位移量,相對地,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僅會在垂直人體水平視角的方向上產生一位移量,造成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無法被用來合成三維影像。
據此,為了讓使用者橫拍時,同樣能夠取得可用來合成三維影像之不同視角的影像,請參照第2、3及12圖所示,在本創作部分實施例的三維影像攝影裝置中,該透鏡組3另包含一第三透鏡33及一第四透鏡34,該第三透鏡33及第四透鏡34分別設置於該滑座2,該第三透鏡33及該第四透鏡34可以沿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排列設置於該滑座2,且該第三及第四透鏡33、34較佳相鄰設置。該第一及第二透鏡31、32可以設置於該滑座在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上的一側;相對地,該第三及第四透鏡33可以設置於該滑座在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上的另一側,使得上述按壓部24能夠形成於該第一及第二透鏡31、32與該第三及第四透鏡33之間。該第三透鏡33及該第四透鏡34分別貫通該滑座2於該第一方向X上之二側表面。藉此,該第三及第四透鏡33、34可分別供光線穿透該滑座2二側。
已知當該滑座2之第三限位件21與該軌道1之第一限位件11相互對位卡合時,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使該第一透鏡31或第二透鏡32與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相對。如第12及13圖所示,當使用者欲採用橫拍的方式以該攝影器材D拍攝影像時,可以將該滑座2自該軌道1中抽出,並且將該滑座2在該第二方向Y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的Y-Z平面上旋轉180°後,重新將該滑座2結合於該軌道1之滑槽13中。該軌道1之第二限位件12亦包含一凸緣,此時,該第三限位件21與該第 二限位件12相對位,使該第三限位件21能夠與該第二限位件12相互對位卡合,以將該滑座2限位於該滑槽13中。
詳言之,請一併參照第8圖所示,雖然該滑座2可以設有該定位件22,然而該定位件22之定位珠221係受該彈性體222頂撐而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21表面。據此,當使用者持續將該滑座2沿該軌道1推動時,該定位珠221將受該軌道1之第一限位件11擠壓而沒入該第三限位件21表面,使得該定位件22能夠脫出該定位槽111,進而讓使用者可以將該滑座2自該軌道1中抽出。同理,當使用者重新將該滑座2結合於該軌道1之滑槽13時,該軌道1之第二限位件12亦可設有一定位槽121,該定位槽121同樣平行於該軌道1之延伸方向。因此當該第三限位件21與該第二限位件12相互對位卡合時,該定位珠221進入該定位槽121後將再次受該彈性體222頂撐而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21表面,使其能夠伸入該定位槽212中。
請參照第14圖所示,該第三限位件21與該第二限位件12相互對位卡合後,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使得該第三透鏡33或第四透鏡34於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貫孔41相對位,進而使該第三透鏡33或第四透鏡34與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相對。更詳言之,請參照第15圖所示,係沿第14圖之剖線C-C的剖視示意圖,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一第三位置,使該第三透鏡33於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殼體4之貫孔41相對位。藉此,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能夠經由該第三透鏡33接收光線,以拍攝取得一影像。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三位置時,該定位件22將隨著該滑座2滑動至該第二定位件12之定位槽121的一端,並且與該定位槽121形成卡掣,以將該滑座2定位於該第三位置。同理,請參照第16圖所示,該滑座2能夠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一第四位置,使該第四透鏡34於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殼體4之貫孔41相對位。藉此, 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能夠經由該第四透鏡34接收光線,以拍攝取得另一影像。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四位置時,該定位件22將隨著該滑座2滑動至該定位槽121的另一端,並且與該定位槽121形成卡掣,以將該滑座2定位於該第二位置。
已知使用者橫拍時,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的一X-Z平面將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因此,該第三透鏡33於該第三方向Z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一厚度差,該第四透鏡34於該第三方向Z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另一厚度差,該第三透鏡33的厚度差與該第四透鏡34的厚度差不同,使得對於相同出光角度之一出射光線L而言,該第三透鏡33所需之入射光線L3與該第四透鏡34所需之入射光線L4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第三透鏡33所需之入射光線L3與該第四透鏡34所需之入射光線L4在該X-Z平面上之夾角,該夾角不等於零。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可以接收所述出射光線L,並且傳導至一感光元件以成像為上述影像,該攝影器材D分別經由該第三透鏡33及該第四透鏡34所拍攝取得之影像在該X-Z平面上具有不同的視角。
據此,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之X-Z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即二眼視物的角度)平行,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
其中,關於第三透鏡33及第四透鏡34之厚度差的選定,與前述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與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之選定方式類似,故不再行贅述。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透鏡33的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亦可呈等厚,使得該第三透鏡33形成一平透鏡,且該第三透鏡33的厚度可以與前述第一透鏡31相同。相對地,該第四透鏡34之前側 表面的厚度可以等於該第二透鏡32之前側表面312的第三厚度h3;該第四透鏡34之後側表面的厚度可以等於該第二透鏡32之後側表面322的第四厚度h4。藉此,該第一透鏡31與該第三透鏡33實際上可以為相同之透鏡,該第二透鏡32與該第四透鏡34實際上可以為相同之透鏡,惟該第二透鏡32與該第四透鏡34係在該第二方向Y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的Y-Z平面上相差90°設置。透過使該第一透鏡31與該第三透鏡33形成相同之透鏡,並使該第二透鏡32與該第四透鏡34形成相同之透鏡,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實際生產時僅需開設二個模具即可完成製造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透鏡31、32、33、34,有效降低三維攝影裝置的生產成本。
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可以於該滑座2設有一第三磁性件25,該第三磁性件25與該第二磁性件23可以分別設置於該滑座2二端。請參照第14圖所示,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1滑動至該第三位置時,該軌道1之第一磁性件14及該第三磁性件23可以於該第一方向X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以將該滑座2固定於該第三位置。藉此,使用者不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可以經由該第三透鏡31來拍攝取得一般影像,由於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透鏡31係為一平透鏡,因此該第三透鏡31不會改變該攝影器材D所拍攝之影像的視角,也不會造成該攝影器材D所拍攝之影像變形。相對地,當使用者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僅需對該滑座2施力來克服該第一及第三磁性件14、25間的吸引力,即可以將該滑座2推移至該第四位置,以分別經由該第三透鏡31及該第四透鏡34來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
惟,請參照第17圖所示,本創作另一部分的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也可以於該軌道1設有一第三磁性件15,該第三磁性件15與該第一磁性件14可以分別設置於該軌道1二端。當該滑座2沿著該軌道 1滑動至該第三位置時,該滑座2之第二磁性件23及該第三磁性件15可以於該第一方向X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以將該滑座2固定於該第三位置,同樣能夠達成與上述滑座2所設置之第三磁性件25相同的功能。據此,本創作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藉由分別在該軌道1與該滑座2設置該第一及第三磁性件14、25,或者分別在該軌道1與該滑座2設置該第三及第二磁性件15、23,能夠將該滑座2固定於該第三位置以便使用者經由該第三透鏡31進行拍攝,且能夠在使用者經由該第四透鏡34進行拍攝後,使該滑座2容易復位至該第三位置,具有提升該三維攝影裝置的使用便利性之功效。
據由上述實施例之三維攝影裝置,當使用者直拍時,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將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故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相對地,當使用者橫拍時,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之X-Z平面將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三透鏡33及該第四透鏡34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亦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故同樣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
其中,上述三維影像可以運用光柵(例如:柱鏡光柵或狹縫光柵)的折射原理使肉眼觀看時產生視覺錯覺,進而產生立體視覺效果。因此,使用者可以經由一3D眼鏡觀看該三維影像,以產生立體感;或者,請參照第18圖所示,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可另設有一光柵板5,該光柵板5結合於該殼體4,且該光柵板5可供結合於該攝影器材D遠離該軌道1之一側。詳言之,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與其鏡頭D1通常設置於該攝影器材D二側,因此透過將該光柵板5結合於該攝影器材D遠 離該軌道1之一側,可以使該光柵板5覆蓋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藉此,當該攝影器材D中預先安裝的三維影像合成應用程式合成產生該三維影像後,可以直接顯示於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使用者經由該光柵板5觀看該三維影像,即可產生立體感,無須額外配戴3D眼鏡或準備其他光柵結構,有效提升該三維影像攝影裝置的實用性。
更詳言之,該殼體4可以包含一背板4a及一框體4b,該背板4a可拆裝地結合於該框體4b。該背板4a設有上述貫孔41,該貫孔41貫通該背板4a於該第一方向X上的二側,且該軌道1可以設置於該背板4a於一第一方向X上的一側。該背板4a另包含一第一卡接部42。該框體4b設有一第二卡接部43,該背板4a能夠經由該第一卡接部42與該第二卡接部43榫接結合,使該背板4a能夠與該框體4b形成可拆裝地結合。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可以沿著該第三方向Z推動該背板4a以將其自該框體4b分離;或者,使用者可以沿著與該第三方向Z相反之方向推動該背板4a以將其榫接結合於該框體4b,惟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該框體4b卡扣固定於該攝影器材D外周,因此該背板4a能夠經由該框體4b結合於該攝影器材D。該框體4b遠離該背板4a之一側設有一承置部44,該承置部44可供抵接上述光柵板5。藉此,使用者可依序將該光柵板5放置於該承置部44,將該攝影器材D放置於該框體4b中,並且將該背板4a結合於該框體4b,以將該攝影器材D夾持固定於該光柵板5與該背板4a之間,進而使該光柵板5形成於該攝影器材D遠離該軌道1之一側。
請參照第19圖所示,該光柵板5包含數條刻痕,其中,該光柵板5之刻痕可以平行於該第三方向Z,惟,該光柵板5之刻痕與該第三方向Z之間較佳具有一角度θ,該角度θ可以為25°~45°,以在使用者經由該光柵板5觀看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時,避免所述螢幕上顯現摩爾紋(Moiré pattern)。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使用者經由該光柵板5觀看該三維 影像時產生較佳的立體感,該攝影器材D中預先安裝的三維影像合成應用程式可以配合該光柵板5上的刻痕數量進行該三維影像的合成運算。
該光柵板5係為一透光元件,因此當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所顯示的並非三維影像時,使用者仍然可以透過該光柵板5觀看所述螢幕。然而,該光柵板5可能會造成使用者所看到的螢幕亮度降低,為此,由於該殼體4之背板4a係可拆裝地結合於該框體4b,當使用者不需要三維攝影功能時,可以將該背板4a、該攝影器材D及該光柵板5依序自該框體4b取下,使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形成裸露。或者,請參照第20圖所示,使用者能夠以一透明板5’替換該光柵板5,該透明板5’可以為玻璃或塑膠所製成之透明元件,因此該透明板5’可以在使用者不欲觀看三維影像時取代該光柵板5,以保護該攝影器材D之螢幕。
在前述各實施例中,該殼體4係供結合於該攝影器材D,使得各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能夠單獨販售,需要三維攝影功能的使用者可以選購該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後將該殼體4結合於現有的攝影器材D上,以進行三維影像的製作。惟,請參照第21圖所示,在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中,該殼體4也可以為一攝影器材D的外殼,故該軌道1、該滑座2及該透鏡組3係與該殼體4直接設置於該攝影器材D,使該部分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能夠與該攝影器材D一併販售,該攝影器材D即具有三維影像攝影功能。
據由前揭之結構特徵,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主要特點在於:在一殼體4上設置一軌道1,該殼體4可供結合一攝影裝置D;或者,該殼體4即為一攝影裝置D的外殼。將一滑座2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1,該滑座2設有一透鏡組3,該透鏡組3包含一第一透鏡31及一第二透鏡32,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分別貫通該滑座2於一第一方向X上之二側表面。該第一透鏡31於一第二方向Y上之一前側表面 311及一後側表面312具有一厚度差△12,該第二方向Y垂直該第一方向X;該第二透鏡32於該第二方向Y上之一前側表面321及一後側表面322具有一厚度差△34,且該第一透鏡31的厚度差△12與該第二透鏡32的厚度差△34不同。藉此,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二方向Y所構成之X-Y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並且以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
由此可知,相較上述習用三維影像攝影裝置9具有體積較大、攜帶不便、拍攝程序複雜且耗時冗長等缺點,本創作各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可以設置於或直接結合於該攝影裝置D,因此使用者僅需將該攝影裝置D的鏡頭D1對準一待攝物,並且滑動該滑座2,即可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所拍攝取得之不同視角的影像,確實具有大幅提升三維影像攝影裝置的實用性及使用便利性之功效。
再者,在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中,該透鏡組3另包含一第三透鏡33及一第四透鏡34,該第三透鏡33及該第四透鏡34分別貫通該滑座2於該第一方向X上之二側表面,第三透鏡33於一第三方向Z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一厚度差,該第三方向Z分別垂直該第一方向X及該第二方向Y,該第四透鏡34於該第三方向Z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另一厚度差,該第三透鏡33的厚度差與該第四透鏡34的厚度差不同。藉此,使用者僅需保持使該第一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Z所構成之X-Z平面與人體水平視角平行,並且以該攝影器材D之鏡頭D1分別經由該第一透鏡31及該第二透鏡32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將會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因此所述不同視角的影像即可供合成為一三維影像。據此,該部分實施例之三維影 像攝影裝置可以讓使用者無論在直拍或橫拍時,均可取得能夠在人體水平視角上產生一位移量之不同視角的影像,以進一步提升三維影像攝影裝置的實用性。
綜上所述,本創作三維影像攝影裝置藉由提供設置於一殼體的軌道,該軌道可供一滑座可活動地結合,該滑座上設有數個透鏡成之透鏡組,讓使用者能夠方便地經由各該透鏡拍攝取得不同視角的影像,進而製作一三維影像,確可達到提升三維影像攝影裝置的實用性及使用便利性等功效。
雖然本創作已利用上述較佳實施例揭示,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之內,相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各種更動與修改仍屬本創作所保護之技術範疇,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軌道
11‧‧‧第一限位件
111‧‧‧定位槽
12‧‧‧第二限位件
121‧‧‧定位槽
13‧‧‧滑槽
14‧‧‧第一磁性件
2‧‧‧滑座
21‧‧‧第三限位件
22‧‧‧定位件
23‧‧‧第二磁性件
24‧‧‧按壓部
25‧‧‧第三磁性件
3‧‧‧透鏡組
31‧‧‧第一透鏡
32‧‧‧第二透鏡
33‧‧‧第三透鏡
34‧‧‧第四透鏡
4‧‧‧殼體
4a‧‧‧背板
4b‧‧‧框體
41‧‧‧貫孔
42‧‧‧第一卡接部
43‧‧‧第二卡接部
44‧‧‧承置部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D‧‧‧攝影器材
D1‧‧‧鏡頭

Claims (15)

  1. 一種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包含:一軌道,該軌道設置於一殼體於一第一方向上的一側;一滑座,該滑座係可活動地結合於該軌道;及一透鏡組,該透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透鏡,該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分別設置於該滑座,且該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分別貫通該滑座於該第一方向上之二側表面;其中,該殼體設有一貫孔,該貫孔貫通該殼體於該第一方向上的二側,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一位置,使該第一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且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二位置,使該第二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該第一透鏡於一第二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一厚度差,該第二方向垂直該第一方向,該第二透鏡於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另一厚度差,且該第一透鏡的厚度差與該第二透鏡的厚度差不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對於通過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二透鏡且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一出射光線而言,該第一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一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在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所構成的一平面上之夾角,該夾角不等於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前側表面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一透鏡之後側表面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第一厚度及該第二厚度為該第一透鏡在該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且該第二厚度與該第一厚度的差值為該第一透鏡的厚度差;該第二透鏡之前側表面具有一第三厚度,該第二透鏡之後側表面具有一第四厚 度,該第三厚度及該第四厚度為該第二透鏡在該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且該第四厚度與該第三厚度的差值為該第二透鏡的厚度差,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的厚度係沿該第二方向呈漸增或漸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軌道包含一第一限位件及一第二限位件,該第一限位件及該第二限位件分別平行於該軌道之一延伸方向,該第一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係間隔設置,使得該第一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之間形成一滑槽,該滑座係可活動地結合於該滑槽中,該滑座設有一第三限位件,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一限位件或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一限位件形成鬆配合,該滑座設有一定位件,該定位件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表面,且該軌道之第一限位件設有一定位槽,該定位槽平行於該軌道之延伸方向,該定位件伸入該定位槽,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一端形成卡掣,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二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另一端形成卡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軌道設有一第一磁性件,該滑座設有一第二磁性件,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後,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於該第一方向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呈等厚,使該第一透鏡形成一平透鏡。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透鏡組另包含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該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分別設置於該滑座,且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分別貫通該滑座於該第一方向上之 二側表面;其中,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三位置,使該第三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且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一第四位置,使該第四透鏡於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該第三透鏡於一第三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一厚度差,該第三方向分別垂直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該第四透鏡於該第三方向上之一前側表面及一後側表面具有另一厚度差,且該第三透鏡的厚度差與該第四透鏡的厚度差不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對於通過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二透鏡且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一出射光線而言,該第一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一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二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在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所構成的一平面上之不等於零的夾角;對於通過該第三透鏡或該第四透鏡且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一出射光線而言,該第三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四透鏡產生該出射光線所需之入射光線存在一角度差,該角度差即該第三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與該第四透鏡所需之入射光線在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三方向所構成的一平面上之不等於零的夾角。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設置於該滑座在該軌道之延伸方向上的一側,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設置於該滑座在該軌道之延伸方向上的另一側,在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一限位件形成鬆配合的狀態下,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且該滑座能夠自該軌道中被抽出,並且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所構成的平面上旋轉180°後,再 次被結合於該軌道之滑槽中,使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在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的狀態下,該滑座能夠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三位置或該第四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第三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形成鬆配合,該滑座設有一定位件,該定位件凸出於該第三限位件表面,且該軌道之第二限位件設有一定位槽,該定位槽平行於該軌道之延伸方向,該定位件伸入該定位槽,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三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一端形成卡掣,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四位置後,該定位件與該定位槽的另一端形成卡掣。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軌道設有一第一磁性件,該滑座設有一第二磁性件,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一位置後,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可以於該第一方向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該軌道或該滑座設有一第三磁性件,該滑座沿著該軌道滑動至該第三位置後,該軌道之第一磁性件或該滑座之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三磁性件於該第一方向上相互對位並形成相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呈等厚,使該第一透鏡形成一平透鏡,該第三透鏡之前側表面與後側表面呈等厚,使該第三透鏡形成另一平透鏡。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任一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另設有一光柵板,該光柵板結合於該殼體,該殼體供結合於一攝影器材,該攝影器材具有一鏡頭,該鏡頭在該第一方向上與該貫孔相對位,該光柵板覆蓋該攝影器材之螢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三維影像攝影裝置,其中,該殼體可以包含一背板及一框體,該背板可拆裝地結合於該框體,該背板設有上 述貫孔,該貫孔貫通該背板於該第一方向上的二側,該軌道設置於該背板於該第一方向上的一側,使該背板與該框體形成可拆裝地結合,該框體固定於該攝影器材外周,該框體遠離該背板之一側設有一承置部,該承置部供抵接上述光柵板,該攝影器材能夠被夾持固定於該光柵板與該背板之間。
TW104219986U 2015-12-11 2015-12-11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TWM522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9986U TWM522382U (zh) 2015-12-11 2015-12-11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9986U TWM522382U (zh) 2015-12-11 2015-12-11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2382U true TWM522382U (zh) 2016-05-21

Family

ID=56510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9986U TWM522382U (zh) 2015-12-11 2015-12-11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23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9775B (zh) * 2018-11-12 2020-04-01 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組件
TWI714050B (zh) * 2019-04-12 2020-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9775B (zh) * 2018-11-12 2020-04-01 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組件
TWI714050B (zh) * 2019-04-12 2020-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0661B (en) Digital stereo camera/digital stereo video camera, 3-dimensional display, 3-dimensional projector, and printer and stereo viewer
JP4376194B2 (ja) ディジタルステレオカメラ又はディジタルステレオビデオカメラ並びに3dディスプレイ又は3dプロジェクタ並びにプリンタ
CN107980222A (zh) 集成有相机***和非电3d/多视频和静止帧观看器的用于3d和/或2d高质量摄像、摄影和自拍录制的多功能移动设备外壳/盖体
CN100533197C (zh) 摄像光学***的光轴调整方法及透镜装置
CN107529052A (zh) 一种辅助拍摄装置和立体拍摄方法
TWM523106U (zh) 光學裝置
WO2017174029A1 (zh) 一种具有三维图像拍摄功能的手机
TW201520679A (zh)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TWM522382U (zh) 三維影像攝影裝置
CN201281800Y (zh) 数码立体摄影机
US20190349561A1 (en) Multi-camera scene representation including stereo video for vr display
WO2018227670A1 (zh) 一种智能投影电子设备
WO2019052147A1 (zh) 一种智能投影互动装置
TW201413368A (zh) 依據物距值及兩眼間距值對焦之立體取像裝置及其方法、程式產品、紀錄媒體與取像對位方法
CN206848678U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投影盒
KR200265369Y1 (ko) 3차원 입체영상장치
JP2012003175A (ja) 立体像表示装置
CN107065208A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投影盒
CN220173318U (zh) 一种基于镜面反射原理的3d图像直接获取装置
CN106842795A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投影盒
CN201073153Y (zh) 三维图像显示电子像框
TWI542193B (zh) An external device that provides stereo photography and display
JP2006251228A (ja) 複眼撮影装置
JP4158092B2 (ja) 立体像撮影用のアダプタ、及び立体像取り込み装置の装着機構
JP3071873B2 (ja) フィルム撮影画面基準位置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