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5022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5022U
TWM485022U TW103200697U TW103200697U TWM485022U TW M485022 U TWM485022 U TW M485022U TW 103200697 U TW103200697 U TW 103200697U TW 103200697 U TW103200697 U TW 103200697U TW M485022 U TWM485022 U TW M48502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isibility
back side
portions
indicator
vent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0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romichi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M485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5022U/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目前為止,提出有各種包括具有於因排尿等而濕潤之情形時告知更換時期之功能之指示劑的拋棄式尿布。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4-503297號公報中記載,於拋棄式尿布之***部之背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設置包含藉由與液體之接觸而失去或改變顏色或色相之染料的指示劑,又,於日本專利特開2008-104850號公報中記載,於拋棄式尿布設置包含初始色相為無色之潤濕指示劑組合物之指示劑。又,於上述公報中記載,作為指示劑之配置圖案係於尿布之縱向(長度方向)或橫向(寬度方向)間斷地配置指示劑(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4-503297號公報之圖1及圖3以及日本專利特開2008-104850號公報之圖5之記載)。
又,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21389號公報中,記載有如下內容:將如下兩種圖樣於拋棄式尿布之***部以交叉之方式配置(例如將兩圖樣配置為格子狀),即配置於吸收性芯體與背面片材之間之特定部位且若與水分接觸則變色的包含親水性之劑之線狀之可變圖樣、以及即便與水分接觸亦不變色之線狀之不變圖樣。所謂可變圖樣與不變圖樣係形成為於該可變圖樣之變色前為相互相同顏色或類似色、於該可變圖樣之變色後為相互非類似之顏色,或形成為於該可變圖樣之變色前 為相互無類似性之顏色、於該可變圖樣變色後為相互相同之顏色或類似色。根據日本專利特開2005-21389號公報,若可變圖樣因與尿之接觸而變色,則自外部觀察尿布之觀察者藉由該變色部與周邊之不變圖樣之顏色的比較而感覺到不協調感,故而可知曉尿布之更換時期。
又,此種指示劑通常當因排尿等而濕潤時以容易自外部辨認之方式明顯化,而有因該指示劑之明顯化而使得尿布穿著者之監護人(例如尿布穿著者為嬰幼兒之情形時為母親)以外之第三人辨認出已排尿時會對尿布穿著者之自尊心造成傷害之情形,鑒於此點,於日本專利特開2003-70837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拋棄式尿布,其構成為,於背面片材與吸液性芯體之間配置塗佈有界面活性劑之中間片材,並且於該背面片材及/或該中間片材之對向面,使用水溶性著色劑描繪可自外部視認之特定形狀,經***之尿將該界面活性劑與該著色劑溶解,溶解於尿中之該等兩劑透過該中間片材並被該吸液性芯體吸收,藉此,利用該水溶性著色劑所描繪之特定形狀實質上消失。於日本專利特開2003-70837號公報之圖1中,記載有自尿布之腹側部至***部朝縱向間斷地排列之3顆星之形狀作為藉由該水溶性著色劑所描繪之特定形狀之一例。
本創作係一種縱長之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且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且包括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胯襠部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於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之塗佈部而構成的指示劑部係以至少遍及上述***部及上述背側部於縱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上述***部中之上述指示劑部係以呈同一寬度連續地延伸之方式形成。僅於自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遍及至上 述***部之縱向中央的該指示劑部之背側區域,設置有與該指示劑部之其他部位相比變色後之上述塗佈部之視認性較低之低視認性部、及與該低視認性部相比該視認性較高之高視認性部,且該高視認性部隔著該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兩側。1)上述低視認性部包括遍及上述指示劑部之橫向之全長未塗佈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或2)於將在橫向橫貫上述指示劑部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與上述塗佈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的合計設為該部位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之情形時,上述低視認性部與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該塗佈寬度較小。
1‧‧‧尿布
1a‧‧‧尿布之縱向之一端部
1c‧‧‧尿布之縱向之另一端部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5‧‧‧腰部
6‧‧‧腿部
7‧‧‧立體防護
8‧‧‧黏扣帶
9‧‧‧被固定區域
10‧‧‧指示劑部
10A‧‧‧指示劑部
10a‧‧‧指示劑部之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
10B‧‧‧指示劑部
10C‧‧‧指示劑部
10c‧‧‧指示劑部之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
10D‧‧‧指示劑部
10E‧‧‧指示劑部
10F‧‧‧指示劑部
10P‧‧‧指示劑部之背側區域
11‧‧‧高視認性部
11S‧‧‧塗佈部
12‧‧‧高視認性部
12S‧‧‧塗佈部
13‧‧‧低視認性部
13A‧‧‧非塗佈部
13S‧‧‧塗佈部
14‧‧‧背側高視認性部
15‧‧‧背側高視認性部
30‧‧‧透濕性片材
31‧‧‧不織布
35‧‧‧設計要素
40‧‧‧吸收性芯體
41‧‧‧包芯片材
41a‧‧‧第1包芯片材
41b‧‧‧第2包芯片材
51‧‧‧腰部彈性構件
61‧‧‧腿部彈性構件
71‧‧‧立體防護彈性構件
A‧‧‧腹側部
B‧‧‧***部
C‧‧‧背側部
L‧‧‧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
Q‧‧‧虛擬直線
X‧‧‧縱向
Y‧‧‧橫向
圖1係表示使作為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布以使各部分之彈性構件伸展之方式展開成平面狀之展開狀態的背面片材側(非肌膚對向面側)之局部破斷平面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之I-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3(a)~圖3(c)分別為模式性地表示本創作之指示劑部之變化例之平面圖。
圖4(a)~圖4(c)分別為模式性地表示本創作之指示劑部之另一變化例之平面圖。
於在拋棄式尿布設置指示劑之情形時,通常如上述各專利文獻中所記載般,以自最初接收尿等***液之部位(***點)向吸收性物品之縱向之前後延伸之方式設置指示劑。***點通常位於***部之縱向中央或其附近。又,尿布之背側部係如下部位:雖距***點較遠,但例如於尿布穿著者採用仰臥之姿勢之情形或坐在兒童座椅上之情形時,容易成為受到壓迫而使***液之吸收容量實質上降低之狀態,故而有即便為較少之***量亦會產生洩漏之虞,從而成為弄清尿布之更換時期時之關鍵。因此,要求指示劑具有如下功能:不僅告知有尿等 之***,亦告知***液以***點為起點到達背側部之哪個位置之***液之位置資訊,換言之,尿布所具有之吸收容量被使用至何種程度。
又,例如於嬰幼兒所穿著之尿布之指示劑之視覺性變化經其母親確認之情形時,當嬰幼兒未於尿布之上進而穿著衣服時,指示劑之視覺性變化可相對容易地確認,但一般而言,多數情況下會於尿布之上進而穿著衣服,於此情形時,必須自衣服之腰部周圍或腿部周圍之該衣服與尿布之間隙窺視內部之指示劑,於該間隙較小之情形時必須相對於指示劑帶有角度地傾斜觀察,於先前之具備指示劑之尿布中,無法準確地掌握指示劑之視覺性變化、尤其是背側部之***液之位置資訊。
因此,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可容易且準確地確認背側部有無***及該***液之位置之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且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且包括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胯襠部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的縱長之吸收性物品;且於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之塗佈部而構成的指示劑部係以至少遍及上述***部及上述背側部於縱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上述***部中之上述指示劑部係以呈同一寬度連續地延伸之方式形成;僅於自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遍及至上述***部之縱向中央的該指示劑部之背側區域,設置有與該指示劑部之其他部位相比變色後之上述塗佈部之視認性較低之低視認性部、及與該低視認性部相比該視認性較高之高視認性部,且該高視認性部隔著該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兩側;1)上述低視認性部包括遍及上述指示劑部之橫向之全長未塗佈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或2)於將在橫向橫貫上述指示劑部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 直線與上述塗佈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的合計設為該部位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之情形時,上述低視認性部相較於上述高視認性部,該塗佈寬度較小。
根據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可容易且準確地確認背側部有無***及該***液之位置。
以下,針對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基於作為其較佳之一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係如圖1及圖2所示,包括吸收體4及配置於該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3,且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X及與其正交之橫向Y。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尿布1)或其構成構件(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吸收體4等)中之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面向穿著者之肌膚側之面,非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之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面向與肌膚側為相反側(穿衣側)之面。又,縱向X係與沿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吸收體4等)之長邊之方向(長度方向)一致,橫向Y係與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吸收體4等)之寬度方向一致。
若進一步進行說明,則尿布1為所謂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且如圖1及圖2所示,包括:形成肌膚對向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2、形成非肌膚對向面之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以下將其等統稱為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片材3、及配置於兩片材2、3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4,且於圖1所示般之俯視時形成為在一方向(縱向X)較長之形狀而實質上為縱長。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分別具有較吸收體4更大之尺寸,且自吸收體4之周緣向外側延出。
如圖1所示,尿布1係於縱向X包括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A、配置於胯襠部之***部B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C。*** 部B包含最初接收尿等***液之部位(***點)。關於尿布1係***部B之沿縱向X之兩側緣彎曲成朝內之圓弧狀,且於圖1所示般之俯視時,具有縱向X之中央部朝向內側變窄之沙漏狀之形狀。
腹側部A係自尿布1之縱向X之一端部1a(吸收性物品中之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部位的縱向端部)起尿布1之縱向X之全長之25~40%以內之區域。又,背側部C係自尿布1之縱向X之另一端部1c(吸收性物品中之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背側之部位之縱向端部)起尿布1之縱向X之全長之25~40%以內之區域。又,***部B為由腹側部A及背側部C夾著之區域,且佔據尿布1之縱向X之全長之20~50%。於將吸收性物品(拋棄式尿布)在其縱向劃分為***部、腹側部及背側部之情形時,可將當將其縱向(長度方向)之全長分割成3個部分時之正中央視為***部、將腹側視為腹側部、將背側視為背側部,且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亦能以此種方式加以劃分。
如圖2所示,吸收體4係包含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體40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體40之透水性之包芯片材41而構成。包芯片材41包括:第1包芯片材41a,其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與正面片材2之對向面);以及第2包芯片材41b,其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片材3之對向面)且被捲起至肌膚對向面之沿縱向X之側緣為止。包芯片材41係以維持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為目的而使用。吸收性芯體40與包芯片材41之間亦可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手段而接合。
吸收體4係由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夾持、固定。於自吸收體4之縱向X之前後端緣向前後方向延出之腰部5、5之兩方或一方,腰部彈性構件51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腰部5之兩片材2、3間,又,於自吸收體4之沿縱向X之左右側緣朝橫向Y延出之腿部6、6各者,腿部彈性構件61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腿部6之兩片材2、3間,於穿著 尿布1時,藉由該等彈性構件51、61之收縮而形成腰部褶皺及腿部褶皺。又,於尿布1之正面片材2側之沿縱向X之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立體防護7。於立體防護7之自由端,立體防護彈性構件71以伸長狀態固定,且於穿著尿布1時藉由該彈性構件71之收縮而形成立體褶皺。
如圖1所示,於尿布1之背側部C之沿縱向X之兩側緣部,設置有一對黏扣帶8、8。於黏扣帶8,安裝有包括機械性面狀扣件之勾面構件之未圖示之固定部。又,於尿布1之腹側部A之非肌膚對向面(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包括機械性面狀扣件之毛面構件之被固定區域9。被固定區域9係利用公知之接合手段(例如接著劑或熱密封等)將機械性面狀扣件之毛面構件接合固定於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而形成,且可將黏扣帶8之上述固定部裝卸自如地固定。
如圖1及圖2所示,背面片材3具有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積層構造。透濕性片材30係形成背面片材3之肌膚對向面(與吸收體4之對向面)之內層片材,不織布31係形成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尿布1之外表面)之外層片材,上述積層構造係依照距吸收體4由近及遠之順序,包含透濕性片材30、不織布31而構成。如圖1所示,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係縱向X之長度相同,但就橫向Y之長度(寬度)而言,透濕性片材30較不織布31短,而相對窄幅地形成。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均遍及腹側部A、***部B及背側部C而配置。透濕性片材30較吸收體4尺寸更大,且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片材3之對向面)之整個區域由透濕性片材30被覆。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間亦可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手段而接合。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於背面片材3印刷有複數個與該背面片材3之本色不同顏色之設計要素35。複數個設計要素35分別形成為俯視點狀(圓形狀),且印刷於構成背面片材3之透濕性片材3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31之對向面)。複數個設計要素35係呈散點狀 以規則之圖案印刷於透濕性片材3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各設計要素35係由未實施印刷之透濕性片材30之無印刷部(本色部)包圍。於本實施形態中,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之本色係與此種吸收性物品中之背面片材之素材之顏色同樣為白色,且除白色以外之有色之設計要素35可隔著不織布31透視到,可自尿布1之外部視認。
設計要素35較佳為以不與構成指示劑部10之「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之塗佈部11S、12S重疊之方式配置,以便不妨礙下述指示劑部10之功能,且設計要素35自身不會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即,設計要素35較佳為以不與指示劑部10重疊之方式配置。於設計要素35與指示劑部10重疊之情形時,為不妨礙指示劑部10之辨認功能,設計要素35與指示劑部10之重複部位之指示劑部10的縱向之長度相對於指示劑部10之縱向全長(100%)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5%以下。再者,位於該重複部位之指示劑部10可於如下方面與設計要素35區分開,即:為俯視時形成為直線狀之部位,且為藉由水分而變色之部位。
作為構成尿布1之其他各構成構件,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在該技術領域先前公知者。作為正面片材2,可使用液體透過性片材,例如可使用親水性之不織布等。作為吸收性芯體40,例如可使用木漿、藉由親水化劑進行處理而獲得之合成纖維等包含親水性纖維之纖維集合體、或於該纖維集合體中保持有粒子狀之吸水性聚合物者等。作為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包芯片材41(41a、41b),例如可使用衛生紙等紙或各種不織布、開孔膜等液體透過性之片材。作為彈性構件51、61、71,可使用各種彈性體材料。
作為構成背面片材3之透濕性片材30,可使用「藉由包括於厚度方向貫通片材之微孔而具有透濕性之樹脂膜」,作為該樹脂膜,例如可使用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樹脂之膜。作為構成背面片材3之不織 布31,例如可使用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紡黏-熔噴-紡黏(SMS)系不織布、熱風不織布、水針不織布、及氣紡不織布等。關於背面片材3,只要該背面片材3整體具有液體不透過性即可,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亦可不必具有液體不透過性。
如圖1及圖2所示,於背面片材3與吸收體4之間、更具體而言於透濕性片材30與包芯片材41b之間,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之塗佈部11S、12S而構成之線狀之指示劑部10以至少遍及***部B及背側部C於縱向X延伸之方式形成。如圖1及圖2所示,至少***部B中之指示劑部10係以呈同一寬度(橫向Y之長度為固定之狀態)於縱向X連續地延伸之方式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指示劑部10位於尿布1之橫向Y之中央部,且不僅遍及***部B及背側部C,亦遍及腹側部A。指示劑部10之縱向之兩端部10a、10c包括塗佈部11S、12S。塗佈部11S、12S係藉由於透濕性片材30之肌膚對向面或包芯片材41b之非肌膚對向面塗佈上述變色之劑而形成。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之主要特徵部分之一,可列舉如下方面:如圖1所示,於自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遍及至***部B之縱向中央(尿布1之縱向X之中央)之該指示劑部10之背側區域10P,設置有與該指示劑部10之其他部位(下述高視認性部11、12)相比變色後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之視認性較低之低視認性部13、及與該低視認性部13相比該視認性較高之高視認性部11、12。於本實施形態中,低視認性部13與高視認性部11、12僅設置於指示劑部10之背側區域10P,而未設置於指示劑部10其他部位。再者,此處所述之「變色後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的視認性」係指利用目視自外部觀察尿布1而隔著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觀察指示劑部10之情形時之視認性(易見性)。高視認性部11、12係隔著低視認性部13位於縱向X之兩側。高視認性部11位於較低視認性部13更偏靠尿布1 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a處,且高視認性部12位於較低視認性部13更偏靠尿布1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c處。以下,亦將高視認性部11稱為腹側高視認性部11,將高視認性部12稱為背側高視認性部12。
於本實施形態中,低視認性部13包括遍及指示劑部10之橫向Y之全長未塗佈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13A。因此,於利用目視自外部觀察尿布1而隔著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觀察指示劑部10之情形時,包括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始終呈現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積層片材)之本色(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色)相同之顏色。非塗佈部13A之縱向X之長度L(參照圖1)遍及該非塗佈部13A之橫向Y之全長係均勻。
於本實施形態中,腹側高視認性部11包含於縱向X延伸之複數條(3條)直線狀(矩形形狀)之塗佈部11S而構成。複數條塗佈部11S係大小相同,且於尿布1之橫向Y之中央部,使其等之縱向X(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對齊,並於橫向Y等間隔地配置。同樣地,背側高視認性部12亦包含於縱向X延伸之複數條(3條)直線狀(矩形形狀)之塗佈部12S而構成,且複數條塗佈部12S係大小相同,且於尿布1之橫向Y之中央部,使其等之縱向X(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對齊,並於橫向Y等間隔地配置。塗佈部11S與塗佈部12S係橫向Y之長度(寬度)相同。如此,關於腹側高視認性部11與背側高視認性部12係構成其等之塗佈部之數量11S、12S相同,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1條塗佈部11S與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1條塗佈部12S係於橫向Y位於相同位置。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之指示劑部10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且構成該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為與複數條塗佈部11S相同數量(3 條),且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與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1S)係於縱向隔開特定間隔而形成,該間隔成為包括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
如此,若於指示劑部10之背側區域10P、更具體而言於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附近,設置有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之視認性與指示劑部10之其他部位相比相對較低之低視認性部13(非塗佈部13A),則如以下所說明般,與未設置此種低視認性部而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於縱向X以同一寬度(橫向Y之長度為固定)連續之情形相比,可容易且準確地確認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有無變色及該變色部之擴展程度(***液之位置)。
即,於在穿著尿布1時***出尿等體液之情形時,於指示劑部10中,通常位於尿布1之***點(***部B之縱向X之中央或其附近)之部分(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中央或其附近)最先與***液接觸並變色,且由於其後之反覆之***,指示劑部10之變色部向縱向X之外側不斷擴大,最終,構成指示劑部10之塗佈部11S、12之整體變色。如此一來,尿布1成為其吸收容量均被使用之狀態,而無法發揮將尿吸收保持之作用,故而需要更換。又,通常,尿布1之背側部C係於穿著尿布時容易受到壓迫而即便為較少之***量亦容易產生洩漏之部位,且為成為弄清尿布1之更換時期時之關鍵的部位。根據以上內容,例如於尿布1之穿著者為嬰幼兒之情形時,作為其監護人(母親等),重要的是勤快地確認背側部C中之指示劑部10之狀態,且通常會考慮於形成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的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之縱向端部變色之前更換尿布1。
然而,若如先前之此種指示劑部般,未設置低視認性部13而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於尿布之縱向以同一寬度連續,則尤其於如尿布 穿著者在尿布之上進而穿著有衣服而必須自該衣服與尿布之間隙瞬間確認指示劑部之狀態之情形時,難以確認指示劑部有無變色,又,即便可勉強確認指示劑部之變色部,亦難以準確地確認其擴展程度(變色部與未變色部之交界之位置),結果,難以於適當之時機實施尿布之更換。
對此,若如本實施形態般,於指示劑部10之背側區域10P(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之附近)設置始終僅呈現與背面片材3之本色(白色)為相同顏色之低視認性部13(非塗佈部13A),則尤其於指示劑部10之變色部到達低視認性部13之附近之情形時,藉由白色之低視認性部13與其附近非白色之有色之變色部之對比,即便於如必須自尿布1與覆蓋其之衣服之間隙瞬間確認指示劑部10之狀態之情形時,亦可容易地確認變色部之有無。又,尤其於變色及至位於較低視認性部13更偏靠尿布1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c處的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之情形時,藉由與鄰接之低視認性部13之對比,容易確認該變色,又,亦可準確地確認其擴展程度(變色部與未變色部之交界之位置)。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可藉由指示劑部10而容易且準確地確認背側部C有無***及該***液之位置。
就此種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尤其可更進一步容易且準確地確認***液之位置之觀點而言,低視認性部13較佳為存在於自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之偏靠尿布1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c的縱向端部]起向縱向X之內側50mm以內,進而較佳為存在於30mm以內。
又,即便於指示劑部10設置有低視認性部13,若其縱向X之長度L(參照圖1)過短,則自外部觀察尿布1之觀察者亦不易辨認出低視認性部13之存在,會給觀察者帶來高視認性部11、12(塗佈部11S、12S)連結而指示劑部10於縱向X連續般之印象,結果,有無法獲得上述之 作用效果之虞。又,相反,若低視認性部13之縱向X之長度L過長,則腹側高視認性部11與背側高視認性部12距離過遠,結果,有觀察者無法辨認出兩視認性部11、12構成1個指示劑部之情形,於此情形時,無法獲得上述之作用效果。就該觀點而言,低視認性部13之縱向X之長度L較佳為2mm以上且20mm以下,進而較佳為5mm以上且15mm以下。
又,形成指示劑部10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之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較佳為與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12之低視認性部13位於縱向X之相反側之腹側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另一高視認性部)相比,變色後之顏色更深。藉由該構成,高視認性部12之變色後之視認性更進一步提高,且上述之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尤其指示劑部10中之變色部之擴展程度(***液之位置)之確認作業之容易性及準確性進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於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與腹側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另一高視認性部)相比,變色後之顏色更深之情形時,高視認性部12之變色後之顏色與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之本色(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色)不同,而可介隔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自尿布1之外部透視,從而可自尿布1之外部視認。於此情形時,較佳為與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變色後之顏色相比,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變色後之顏色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積層片材)之亮度差較大。即,較佳為變色後之背側高視認性部12與背面片材3之亮度L*之差(亮度差△L12)大於變色後之腹側高視認性部11與背面片材3之亮度L*之差(亮度差△L11)。藉由該構成,可使對母親等尿布穿著者之監護人而言重要之資訊即尿等體液被***之事實由該監護人更容易且準確地確認。就更確實地發揮該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亮度差△L12與上述亮度差△L11之差(△L12-△L11)較佳為6以上、 進而較佳為9~15。上述亮度L*係使用色差計藉由下述方法進行測定。
作為使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之變色後之顏色較另一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之變色後之顏色更深之方法,可列舉如下方法:相較於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更增加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中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基重,即於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中,將上述變色之劑塗佈得厚於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中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基重與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中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基重之比(前者/後者)較佳為1.2以上且4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上且3以下。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中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基重較佳為12g/m2 以上且50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5g/m2 以上且40g/m2 以下。
又,上述之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亦可藉由研究對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不織布31)實施之印刷(設計要素35)而得以提高。即,就進一步提高上述之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背面片材3中之與將指示劑部10朝向尿布1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c虛擬地延長之情形時之該虛擬延長線(圖1中標註斜線之部分)重疊之區域(以下亦稱為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較佳為與背面片材3之除該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相比,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印刷密度)較少。藉由該構成,指示劑部10、尤其是鄰接於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之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之視認性提高,故而使得上述之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進一步提高。
就更確實地發揮該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之除該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中之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比[上述指示劑 部背側外側區域中之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之其他區域中之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較佳為0以上且0.8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上且0.5以下。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可謂對背面片材3之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未實施印刷、即就本實施形態而言於透濕性片材30之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未印刷設計要素35亦對塗佈部12S之視認性之提高等較為有效。
又,就最大限度地發揮指示劑部10之功能、進而更進一步確實地發揮上述之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指示劑部10之各部之尺寸等較佳為以如下方式設定。
於將吸收體4之縱向X之最大長度設為100時,指示劑部10之縱向X之長度(包含高視認性部11、12及低視認性部13在內之縱向X之最大長度)較佳為50以上且90以下、進而較佳為55以上且75以下。
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塗佈部11S之橫向Y之長度(寬度)較佳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進而較佳為1.25mm以上且5mm以下。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之橫向Y之長度亦可設定為與塗佈部11S相同。
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塗佈部11S之數量可為1條,或亦可如本實施形態般為複數條,於設為複數條之情形時,較佳為2條以上且6條以下、進而較佳為3條以上且5條以下。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之數量亦可設定為與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塗佈部11S之數量相同。
若對指示劑部10(塗佈部11S、12S)之形成材料即「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進行說明,則上述變色之劑為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變色物質之親水性之組合物,除包含該變色物質以外,亦可進而包含作為接著劑發揮功能之黏著性物質。因此,指示劑 部10除具有作為告知觀察者(例如母親)尿布1之穿著者(例如嬰幼兒)之尿等體液之***之指示機構的功能以外,亦具有作為將背面片材3與吸收體4之間接合之接合機構之功能。
作為上述變色之劑(親水性之組合物)中所含之上述變色物質,例如可列舉pH指示劑。pH指示劑可根據應用有指示劑部10之吸收性物品之種類等而適當選擇,於如本實施形態般吸收性物品為拋棄式尿布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在與尿接觸之前後顏色發生變化者,例如較佳為溴酚藍、甲基橙、茜素S、溴甲酚綠、甲基紅、溴甲酚紫、刃天青等pH為3~7時變色者。作為於本創作中較佳地使用之變色物質(pH指示劑)之例,可列舉溴甲酚綠或溴甲酚紫、刃天青,於此情形時,指示劑部10(塗佈部11S、12S)係於變色前(與水分接觸前)為黃色~橙色、於變色後為綠色~紫色。高視認性部11、12之上述變色物質亦可使用與上述pH指示劑相同之pH指示劑。關於低視認性部13,於使用上述變色物質之情形時,亦可使用與上述pH指示劑相同之pH指示劑。
又,作為上述變色之劑(親水性之組合物)中可包含之上述黏著性物質,就與上述變色物質之相溶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具有親水性者。作為此種物質,例如可列舉至少於與水分接觸之前作為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與吸收體4(包芯片材41b)之間接合之接著劑發揮功能的親水性之聚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聚乙二醇(PEG)、聚丙二醇(PPG)、聚乙烯醇(PVA)、聚醯胺、乙烯吡咯啶酮均聚物等。高視認性部11、12之上述黏著性物質亦可使用與上述物質相同之物質。關於低視認性部13,於使用上述黏著性物質之情形時,亦可使用與上述物質相同之物質。
指示劑部10(塗佈部11S、12S)之變色前後之顏色通常分別與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之本色(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色)不同,可介隔背 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自尿布1之外部透視。指示劑部10之變色前後之顏色只要可自尿布1之外部視認,則並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與變色前相比變色後之顏色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積層片材)之亮度差較大,即,變色後之指示劑部10與背面片材3之亮度L*之差(亮度差△La)大於變色前之指示劑部10與背面片材3之亮度L*之差(亮度差△Lb)。藉由該構成,可使對母親等尿布穿著者之監護人而言重要之資訊即尿等體液被***之事實由該監護人更容易且準確地確認。
就更確實地發揮該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亮度差△La與上述亮度差△Lb之差(△La-△Lb)較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2以上且28以下。又,上述亮度差△La較佳為10以上且40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上且32以下,上述亮度差△Lb較佳為0以上且10以下、進而較佳為6以上且8以下。又,變色後之指示劑部10之亮度L*較佳為64以上且84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上且80以下,且變色前之指示劑部10之亮度L*較佳為86以上且100以下、進而較佳為92以上且98以下。再者,此處所述之變色後或變色前之指示劑部10之亮度L*係指未介隔背面片材3而直接對指示劑部10測定亮度L*之情形時之測定值。
上述亮度L*可藉由色差計進行測定。於本創作中,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之手持型分光色差計NF777(商品名),於照明條件C、視角條件2°、正面受光條件=0/45°、光束徑10mm之測定條件下,於在測定樣品之背側以成為5mm以上之厚度之方式重疊複數片被覆材之狀態下測定反射光而求出。
於圖3及圖4中分別表示本創作之指示劑部之變化例。再者,於圖3及圖4中,就便於說明之觀點而言,分別僅記載尿布1之輪廓,而省略尿布1之其他構成構件之圖示。關於下述之變化例,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構成部分為主進行說明,對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同一符 號並省略說明。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係適當應用關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
於圖3(a)所示之指示劑部10A中,於指示劑部10之背側區域10P,設置有複數個(3個)包括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即,於形成指示劑部10A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的腹側高視認性部11(塗佈部11S)與形成指示劑部10A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的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之間,依照距腹側高視認性部11由近及遠之順序,形成有背側高視認性部14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5,該等複數個高視認性部11、14、15、12係於縱向X隔開特定間隔而形成,且各該間隔成為非塗佈部13A(低視認性部13)。複數個(3個)低視認性部13之縱向X之長度[相當於上述長度L(參照圖1)]相同。背側高視認性部14、15係分別與背側高視認性部12同樣地,包含於縱向X延伸之複數條(3條)直線狀之塗佈部而構成,且該等複數條塗佈部係大小相同,且於尿布1之橫向Y之中央部使其等之縱向X(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對齊,於橫向Y等間隔地配置。關於背側高視認性部12與背側高視認性部14、15係構成其等之塗佈部之數量相同,且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1條塗佈部12S與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4、15之1條塗佈部在橫向Y位於相同位置。
即,如圖3(a)所示,指示劑部10A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A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A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為與複數條塗佈部11S相同數量即3條,且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3條塗佈部11S與3條塗佈部12S之間,構成其他背側高視認性部14、15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以於各塗佈部11S與位於其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1條塗佈部12S之間在縱向X隔開特定間隔存在2條之方 式形成,各該間隔(高視認性部11、14、15、12各者之間隔)成為包括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各低視認性部13(上述間隔)之縱向X之長度相同。關於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及其他背側高視認性部14、15(構成該高視認性部14、15之上述塗佈部)係俯視時之大小相同,且於尿布1之橫向Y之中央部,使其等之縱向X之兩端部對齊,於橫向Y等間隔地配置。
於圖3(b)所示之指示劑部10B中,低視認性部13包含塗佈部13S而構成,而並非僅由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構成。而且,於將在橫向Y橫貫指示劑部10B之任意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Q與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11S、12S、13S)之重疊部分之長度之合計設為該部位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之情形時,於指示劑部10B中,低視認性部13與高視認性部11、12相比,該塗佈寬度較小。即,於劃出1條在橫向Y橫貫指示劑部10B之虛擬直線Q之情形時,低視認性部13之任意之1條虛擬直線Q與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塗佈部13S)之重疊部分之長度之合計(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小於高視認性部11、12之任意之1條虛擬直線Q與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塗佈部11S、12S)之重疊部分之長度之合計(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
於指示劑部10B中,高視認性部11、12分別包含在橫向Y隔開特定間隔配置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11S、12S而構成,與此相對,低視認性部13僅包含1條橫向Y之長度與塗佈部11S、12S相同之塗佈部13S,與高視認性部11、12相比,塗佈部之數量較少,結果,上述塗佈寬度較小。指示劑部10B中之塗佈部13S係形成為在縱向X延伸之直線狀,且成為將分別構成高視認性部11、12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11S、12S中之一部分彼此、更具體而言位於橫向Y之中央之塗佈部11S、12S彼此連接之連結部,且橫向Y之長度(寬度)與該塗佈部11S、12S相同。
即,如圖3(b)所示,指示劑部10B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B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B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為與複數條塗佈部11S相同數量即3條,且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3條塗佈部11S與3條塗佈部12S之間,形成有包括塗佈部13S及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的低視認性部13。低視認性部13中所含之低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3S成為將分別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3條塗佈部11S、12S中之位於橫向Y之中央之塗佈部11S、12S彼此連接且與位於該中央之一部分相同寬度之連結部。另一方面,低視認性部13中所含之低視認性部用非塗佈部13S位於上述連結部之橫向Y之左右兩外側,且各該非塗佈部之縱向X之長度相同。
指示劑部10B中之低視認性部13與高視認性部11、12相比,上述塗佈寬度較小,但塗佈有上述變色之劑(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故而如包括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般,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塗佈部13S)之視認性並非為零,但低於高視認性部11、12,且視情況會呈現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積層片材)之本色(白色)大致相同之顏色。因此,於採用指示劑部10B之情形時,亦可發揮與採用上述指示劑部10、10A之情形相同之效果。
就此種更確實地發揮由包含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塗佈部13S)之低視認性部13所產生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該低視認性部13中之與上述虛擬直線Q相關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於圖3(b)所示之實施形態中相當於1條塗佈部13S之橫向Y之長度)較佳為5mm以下、進而較佳為3mm以下。
於圖3(c)所示之指示劑部10C中,亦與圖3(b)所示之指示劑部10B 同樣地,低視認性部13包含塗佈部13S而構成,而並非僅由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構成。於指示劑部10C中,低視認性部13包含與高視認性部11、12各者之塗佈部11S、12S為相同數量(3條)之塗佈部13S而構成。複數條(3條)塗佈部13S係與複數條(3條)塗佈部11S、12S各者一對一對應,各塗佈部13S成為將於橫向Y位於相同位置之塗佈部11S與塗佈部12S連接之連結部。然而,於指示劑部10C中,構成低視認性部13之3條塗佈部13S中之任一者和與其連結之高視認性部11、12之塗佈部11S、12S相比,橫向Y之長度(寬度)均較短。因此,指示劑部10C之低視認性部13與位於其縱向X之兩側之高視認性部11、12相比,與上述虛擬直線Q相關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較小,結果,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之視認性相對較低。
即,如圖3(c)所示,指示劑部10C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C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C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為與複數條塗佈部11S相同數量即3條,且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3條塗佈部11S與3條塗佈部12S之間,形成有包含與該等兩高視認性部11、12之塗佈部11S、12S為相同數量(3條)之塗佈部13S的低視認性部13。低視認性部13中所含之3條低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3S係與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3條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1S及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3條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2S各者一對一對應,且各該低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3S成為將於橫向Y位於相同位置之1條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1S與1條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2S連接且較該等兩塗佈部11S、12S寬度更窄之連結部。
於圖4(a)所示之指示劑部10D中,亦與圖3(b)所示之指示劑部10B 同樣地,低視認性部13包含塗佈部13S而構成,而並非僅由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構成。於指示劑部10D中,低視認性部13係與上述之虛擬直線Q相關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局部地不同,更具體而言,於偏靠腹側高視認性部11處具有「包含1條塗佈部13S之部分」,且於偏靠背側高視認性部12處具有「包含2條塗佈部13S之部分」,且該等兩部分於縱向X不重複。於指示劑部10D之低視認性部13中,「包含1條塗佈部13S之部分」(偏靠塗佈部11S之部分)之塗佈部13S係藉由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11S中之位於橫向Y之中央之1條向背側高視認性部12延出而形成,又,「包含2條塗佈部13S之部分」(偏靠塗佈部12S之部分)之塗佈部13S係藉由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12S中之位於左右兩側方之2條向腹側高視認性部11延出而形成。關於指示劑部10D之低視認性部13,該上述「包含1條塗佈部13S之部分」及上述「包含2條塗佈部13S之部分」中之任一者與位於其縱向X之兩側之高視認性部11、12相比,與上述虛擬直線Q相關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均較小,結果,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之視認性相對較低。
即,如圖4(a)所示,指示劑部10D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D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D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為與複數條塗佈部11S相同數量即3條,且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3條塗佈部11S與3條塗佈部12S之間,形成有包括塗佈部13S及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之低視認性部13。關於低視認性部13係於橫向Y橫貫該低視認性部13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Q與該低視認性部13中所含之上述塗佈部13S之重疊部分之長度之合計(上述變色之 劑之塗佈寬度)局部地不同。
更具體而言,於指示劑部10D中,低視認性部13中之偏靠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部分係由如下部分形成:塗佈部13S,其係藉由構成該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3條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1S中之位於橫向Y之中央之1條向背側高視認性部12延出而形成;以及上述非塗佈部,其位於該塗佈部13S之橫向Y之左右兩外側。又,低視認性部13中之偏靠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部分係由如下部分形成:2條塗佈部13S,其等係藉由位於構成該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3條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2S中之除橫向Y之中央以外之部分之2條向腹側高視認性部11延出而形成;以及上述非塗佈部,其被2條該塗佈部13S夾著。
圖4(b)所示之指示劑部10E與圖1所示之指示劑部10之不同點在於:構成指示劑部10E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之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俯視形狀。即,於指示劑部10E中,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12S分別於俯視時形成為三角形形狀(等腰三角形形狀)。複數個三角形形狀之塗佈部12S係分別將該三角形之頂部朝向腹側高視認性部11且將與該頂部對向之一邊朝向尿布1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c而配置,且以橫向Y之長度(寬度)隨著朝向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a逐漸變窄之方式配置。
即,如圖4(b)所示,指示劑部10E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E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E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為與複數條塗佈部11S相同數量即3條,且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3條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12S分別形成為俯視時三角形形狀,且將該三角形之頂部朝向腹側高視認性部 11且將與該頂部對向之一邊朝向尿布1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c而配置,且橫向Y之長度隨著朝向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a而逐漸變窄。3條塗佈部11S與3條塗佈部12S之間係成為包括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且該低視認性部13(非塗佈部13A)之縱向X之長度均勻。
圖4(c)所示之指示劑部10F與圖1所示之指示劑部10之不同點在於:隔著低視認性部13位於縱向X之兩側之高視認性部11、12的與上述之虛擬直線Q相關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即,於指示劑部10F中,形成指示劑部10F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的高視認性部12與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12之低視認性部13位於縱向X之相反側的高視認性部11(另一高視認性部)相比,上述塗佈寬度更大。更具體而言,於指示劑部10F中,相對於構成腹側高視認性部11之塗佈部11S為3條,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為5條,背側高視認性部12與腹側高視認性部11相比,塗佈部之數量更多,故而與上述虛擬直線Q相關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較大,結果,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之視認性相對較高。藉由該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變色後之視認性更進一步提高,上述之因存在低視認性部13而產生之作用效果、尤其指示劑部10F中之變色部之擴展程度(***液之位置)之確認作業的容易性及準確性進一步提高。
即,如圖4(c)所示,指示劑部10F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11,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F之腹側部A側之縱向端部10a且包括自***部B遍及至腹側部A側縱長之3條塗佈部11S;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其形成該指示劑部10F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構成背側高視認性部12之塗佈部12S係形成有較複數條塗佈部11S數量更多之5條,該5條中之與塗佈部11S相同數量之3條以1條塗佈部12S位於1條塗佈部11S之縱向X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剩餘之2條以位於該等3條 之橫向Y之左右兩外側之方式形成。3條塗佈部11S與3條塗佈部12S之間成為包括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13A之低視認性部13,且該低視認性部13(非塗佈部13A)之縱向X之長度均勻。
以上,對本創作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可適當變更。例如於本創作之指示劑部中,於形成該指示劑部之背側部C側之縱向端部10c之背側高視認性部12(塗佈部12S)、及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12之低視認性部13位於縱向X之相反側之另一高視認性部(於圖3(a)所示之指示劑部10A中為高視認性部15,於除此以外之指示劑部中為腹側高視認性部11),可為變色前之顏色不同,亦可為變色後之顏色不同,亦可為兩者之顏色均不同。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背面片材3係由2片片材(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構成,但亦可由1片片材構成,且亦可由3片以上之片材構成。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計要素35被印刷於透濕性片材3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31之對向面),但亦可被印刷於肌膚對向面(與吸收體4之對向面),或亦可被印刷於不織布31而非透濕性片材30,且亦可被印刷於兩者30、31。又,設計要素35之形狀並不限制於如上述實施形態般之點狀(圓形狀),而可設為正方形形狀、長方形形狀、菱形形狀、橢圓形形狀、多邊形形狀、星型形狀等各種形狀。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複數個設計要素35全部為相同形狀,但亦可混合存在有形狀不同之複數種設計要素。
又,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制於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而廣泛地包含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內褲型之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經期短褲等亦包含在內。
關於上述之本創作之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之附記(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且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且包括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胯襠部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的縱長之吸收性物品;且於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之塗佈部而構成的指示劑部係以至少遍及上述***部及上述背側部於縱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上述***部中之上述指示劑部係以呈同一寬度連續地延伸之方式形成;僅於自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遍及至上述***部之縱向中央的該指示劑部之背側區域,設置有與該指示劑部之其他部位相比變色後之上述塗佈部之視認性較低之低視認性部、及與該低視認性部相比該視認性較高之高視認性部,且該高視認性部隔著該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兩側;1)上述低視認性部包括遍及上述指示劑部之橫向之全長未塗佈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或2)於將在橫向橫貫上述指示劑部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與上述塗佈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的合計設為該部位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之情形時,上述低視認性部與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該塗佈寬度較小。
<2>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存在於自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起向縱向內側50mm以內。
<3>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為2~20mm。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為5~15mm。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的上述高視認性部與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相反側之另一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變色後之顏色較深。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的上述高視認性部與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相反側之另一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上述塗佈寬度較大。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片材印刷有複數個與該背面片材之本色不同顏色之設計要素;上述背面片材中之與將上述指示劑部朝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虛擬地延長之情形時之該虛擬延長線重疊之區域(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和該背面片材之除該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相比,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較少。
<8>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片材中之與將上述指示劑部朝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虛擬地延長之情形時之該虛擬延長線重疊之區域未實施印刷。
<9>如上述<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與 上述背面片材中之除該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比[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上述背面片材之其他區域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為0以上且0.8以下。
<10>如上述<7>或<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設計要素被印刷於構成上述背面片材之透濕性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或肌膚對向面、或構成該背面片材之不織布、或者該透濕性片材及該不織布之兩者;且上述設計要素之形狀為點狀(圓形狀)、正方形形狀、長方形形狀、菱形形狀、橢圓形形狀、多邊形形狀或星型形狀。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位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橫向之中央部,且不僅遍及上述***部及上述背側部,亦遍及上述腹側部;上述指示劑部之縱向之兩端部分別包括上述塗佈部,且藉由於構成上述背面片材之透濕性片材之肌膚對向面、或被覆構成上述吸收體之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的包芯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塗佈上述變色之劑而形成。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將上述吸收體之縱向之最大長度設為100時,上述指示劑部之縱向之長度較佳為50以上且90以下、進而較佳為55以上且75以下。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高視認性部之上述塗佈部之橫向之長度(寬度)較佳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進而較佳為1.25mm以上且5mm以下。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高視認性部之上述塗佈部之數量較佳為2條以上且6條以下、進而較佳為3條以上且5條以下。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變色後之上述指示劑部與上述背面片材之亮度L*之差(亮度差△La)大於變色前之該指示劑部與該背面片材之亮度L*之差(亮度差△Lb)。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亮度差△La與上述亮度差△Lb之差(即△La-△Lb)較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2以上且28以下;上述亮度差△La較佳為10以上且40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上且32以下;上述亮度差△Lb較佳為0以上且10以下、進而較佳為6以上且8以下。
<17>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變色後之上述指示劑部之亮度L*較佳為64以上且84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上且80以下;變色前之上述指示劑部10之亮度L*較佳為86以上且100以下、進而較佳為92以上且98以下。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變色之劑為親水性之組合物,該組合物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變色物質、及作為接著劑發揮功能之黏著性物質; 上述變色物質為選自由溴酚藍、甲基橙、茜素S、溴甲酚綠、甲基紅、溴甲酚紫及刃天青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上述黏著性物質為選自由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醇、聚醯胺及乙烯吡咯啶酮均聚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3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構成另一背側高視認性部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以於各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位於其縱向之延長線上之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在縱向隔開特定間隔而存在複數條(2條)之方式形成,且各該間隔成為包括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且各該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相同;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及上述另一背側高視認性部係俯視時之大小相同,且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橫向之中央部,使其等之縱向之兩端部對齊,並於橫向等間隔地配置。
<20>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 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3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形成有包含上述塗佈部及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塗佈部成為將分別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及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中之一部分(位於橫向之中央之塗佈部)彼此連接且與該一部分相同寬度之連結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非塗佈部位於上述連結部之橫向之左右兩外側,且各該非塗佈部之縱向之長度相同。
<21>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 於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3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形成有包含與該等兩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之上述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複數條(3條)塗佈部與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及複數條(3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各者一對一對應,且各該塗佈部成為將於橫向位於相同位置之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連接且較該等兩塗佈部寬度更窄之連結部。
<22>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3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形成有包含上述塗佈部及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係於橫向橫貫該低視認性部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與該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上述塗佈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的合計(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局部地不同。
<23>如上述<2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中之偏靠上 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部分係由如下部分形成:上述塗佈部,其係藉由構成該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複數條(3條)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中之位於橫向之中央之1條朝向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延出而形成;以及上述非塗佈部,其位於該塗佈部之橫向之左右兩外側;上述低視認性部中之偏靠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部分係由如下部分形成:2條上述塗佈部,其等係藉由構成該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複數條(3條)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中之位於除橫向之中央以外之部分之2條朝向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延出而形成;以及上述非塗佈部,其被該2條塗佈部夾著。
<24>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複數條(3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分別形成為俯視時三角形形狀,且將該三角形之頂部朝向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且將與該頂部對向之一邊朝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而配置,且橫向之長度隨著朝向該吸收性物品之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而逐漸變窄;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3條)俯視三角形形狀之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成為包括上述非塗佈部 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且該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均勻。
<25>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3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形成為較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更多(5條),且該多條(5條)中之與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之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剩餘(2條)之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以位於與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3條)之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橫向之左右兩外側之方式形成;複數條(3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較其更多(5條)之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成為包括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且該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均勻。
<26>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拋棄式尿布。
<27>如上述<26>之吸收性物品,其進而包括形成肌膚對向面之正面片材,且上述吸收體配置於該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於自上述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朝前後方向延出之腰部之兩方或一方,腰部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腰部之上述正面片 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並且於自上述吸收體之沿縱向之左右側緣朝橫向延出之腿部各者,腿部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腿部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且於穿著上述吸收性物品時,藉由上述腰部彈性構件及上述腿部彈性構件之收縮而形成腰部褶皺及腿部褶皺;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正面片材側中之沿縱向之左右兩側各者設置有立體防護,於該立體防護之自由端以伸長狀態固定有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且於穿著上述吸收性物品時,藉由上述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之收縮而形成立體褶皺。
1‧‧‧尿布
1a‧‧‧尿布之縱向之一端部
1c‧‧‧尿布之縱向之另一端部
2‧‧‧正面片材
4‧‧‧吸收體
5‧‧‧腰部
6‧‧‧腿部
8‧‧‧黏扣帶
9‧‧‧被固定區域
10‧‧‧指示劑部
10a‧‧‧指示劑部之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
10c‧‧‧指示劑部之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
10P‧‧‧指示劑部之背側區域
11‧‧‧高視認性部
11S‧‧‧塗佈部
12‧‧‧高視認性部
12S‧‧‧塗佈部
13‧‧‧低視認性部
13A‧‧‧非塗佈部
30‧‧‧透濕性片材
31‧‧‧不織布
35‧‧‧設計要素
40‧‧‧吸收性芯體
41b‧‧‧第2包芯片材
51‧‧‧腰部彈性構件
61‧‧‧腿部彈性構件
A‧‧‧腹側部
B‧‧‧***部
C‧‧‧背側部
L‧‧‧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
X‧‧‧縱向
Y‧‧‧橫向

Claims (27)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且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且包括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胯襠部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的縱長之吸收性物品;且於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變色之劑之塗佈部而構成的指示劑部係以至少遍及上述***部及上述背側部於縱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上述***部中之上述指示劑部係以呈同一寬度連續地延伸之方式形成;僅於自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遍及至上述***部之縱向中央的該指示劑部之背側區域,設置有與該指示劑部之其他部位相比變色後之上述塗佈部之視認性較低之低視認性部、及與該低視認性部相比該視認性較高之高視認性部,且該高視認性部隔著該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兩側;1)上述低視認性部包括遍及上述指示劑部之橫向之全長未塗佈上述變色之劑之非塗佈部;或2)於將在橫向橫貫上述指示劑部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與上述塗佈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的合計設為該部位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寬度之情形時,上述低視認性部與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該塗佈寬度較小。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存在於自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起向縱向內側50mm以內。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為 2~20mm。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為5~15mm。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的上述高視認性部與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相反側之另一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變色後之顏色較深。
  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的上述高視認性部與隔著鄰接於該高視認性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位於縱向之相反側之另一上述高視認性部相比,上述塗佈寬度較大。
  7.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片材印刷有複數個與該背面片材之本色不同顏色之設計要素;上述背面片材中之與將上述指示劑部朝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虛擬地延長之情形時之該虛擬延長線重疊之區域和該背面片材之除該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相比,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較少。
  8.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片材中之與將上述指示劑部朝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虛擬地延長之情形時之該虛擬延長線重疊之區域未實施印刷。
  9.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背側外側區域與上述背面片材中之除該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比為0以上且0.8以下。
  10. 如請求項7或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設計要素被印刷於構成上述背面片材之透濕性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或肌膚對向面、或構成該背面片材之不織布、或者該透濕性片材及該不織布之兩 者;且上述設計要素之形狀為點狀、正方形形狀、長方形形狀、菱形形狀、橢圓形形狀、多邊形形狀或星型形狀。
  11.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位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橫向之中央部,且不僅遍及上述***部及上述背側部,亦遍及上述腹側部;上述指示劑部之縱向之兩端部分別包括上述塗佈部,且藉由於構成上述背面片材之透濕性片材之肌膚對向面、或被覆構成上述吸收體之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的包芯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塗佈上述變色之劑而形成。
  1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將上述吸收體之縱向之最大長度設為100時,上述指示劑部之縱向之長度為50以上且90以下。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高視認性部之上述塗佈部之橫向之長度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
  1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高視認性部之上述塗佈部之數量為2條以上且6條以下。
  1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變色後之上述指示劑部與上述背面片材之亮度L*之亮度差△La大於變色前之該指示劑部與該背面片材之亮度L*之亮度差△Lb。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亮度差△La與上述亮度差△Lb之差即△La-△Lb為10以上且28以下,上述亮度差△La為10以上且40以下,上述亮度差△Lb為0以上且10以下。
  17.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變色後之上述指示劑部之亮度L*為64以上且84以下;變色前之上述指示劑部之亮度L*為86以上且100以下。
  18.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變色之劑為親水性之組合 物,該組合物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變色物質、及作為接著劑發揮功能之黏著性物質;上述變色物質為選自由溴酚藍、甲基橙、茜素S、溴甲酚綠、甲基紅、溴甲酚紫及刃天青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上述黏著性物質為選自由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醇、聚醯胺及乙烯吡咯啶酮均聚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
  19.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構成另一背側高視認性部之上述變色之劑之塗佈部以於各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位於其縱向之延長線上之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在縱向隔開特定間隔而存在複數條之方式形成,且各該間隔成為包括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且各該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相同;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及上述另一背側高視認性部係俯視時之大小相同,且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橫向之中央部,使其等之縱向之兩端部對齊,並於橫向等間隔地配置。
  2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 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形成有包含上述塗佈部及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塗佈部成為將分別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及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中之一部分彼此連接且與該一部分相同寬度之連結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非塗佈部位於上述連結部之橫向之左右兩外側,且各該非塗佈部之縱向之長度相同。
  21.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上述背側高 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形成有包含與該等兩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之上述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複數條塗佈部係與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及複數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各者一對一對應,且各該塗佈部成為將於橫向位於相同位置之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連接且較該等兩塗佈部寬度更窄之連結部。
  2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於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形成有包含上述塗佈部及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上述低視認性部係於橫向橫貫該低視認性部之任意之部位的1條虛擬直線與該低視認性部中所含之上述塗佈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的合計局部地不同。
  23. 如請求項2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低視認性部中之偏靠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部分係由如下部分形成:上述塗佈部,其係藉由構成該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複數條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中之位於橫向之中央之1條朝向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延出而形 成;以及上述非塗佈部,其位於該塗佈部之橫向之左右兩外側;上述低視認性部中之偏靠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部分係由如下部分形成:2條上述塗佈部,其等係藉由構成該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複數條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中之位於除橫向之中央以外之部分之2條朝向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延出而形成;以及上述非塗佈部,其被該2條塗佈部夾著。
  2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係形成為與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且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複數條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分別形成為俯視時三角形形狀,且將該三角形之頂部朝向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且將與該頂部對向之一邊朝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而配置,且橫向之長度隨著朝向該吸收性物品之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而逐漸變窄;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複數條俯視三角形形狀之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成為包括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且該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均勻。
  2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部包含:腹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腹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自 上述***部遍及至該腹側部側縱長之複數條上述塗佈部;以及背側高視認性部,其形成該指示劑部之上述背側部側之縱向端部且包括上述塗佈部;構成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之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形成為較構成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之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更多,且該多條中之與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之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以1條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位於1條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縱向之延長線上之方式形成,剩餘之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以位於與該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相同數量之該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橫向之左右兩外側之方式形成;複數條上述腹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與較其更多之上述背側高視認性部用塗佈部之間成為包括上述非塗佈部之上述低視認性部,且該低視認性部之縱向之長度均勻。
  2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拋棄式尿布。
  27. 如請求項26之吸收性物品,其進而包括形成肌膚對向面之正面片材,且上述吸收體配置於該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於自上述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朝前後方向延出之腰部之兩方或一方,腰部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腰部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並且於自上述吸收體之沿縱向之左右側緣朝橫向延出之腿部各者,腿部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腿部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且於穿著上述吸收性物品時,藉由上述腰部彈性構件及上述腿部彈性構件之收縮而形成腰部褶皺及腿部褶皺;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上述正面片材側中之沿縱向之左右兩側各者設置有立體防護,且於該立體防護之自由端以伸長狀態固 定有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且於穿著上述吸收性物品時,藉由上述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之收縮而形成立體褶皺。
TW103200697U 2013-01-31 2014-01-13 吸收性物品 TWM4850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6388A JP6146763B2 (ja) 2013-01-31 2013-01-31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5022U true TWM485022U (zh) 2014-09-01

Family

ID=51280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0697U TWM485022U (zh) 2013-01-31 2014-01-13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46763B2 (zh)
CN (1) CN203763372U (zh)
RU (1) RU144709U1 (zh)
TW (1) TWM48502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6935B1 (ja) * 2015-11-05 2016-05-1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愛玩動物用の吸収性物品
CN105615057A (zh) * 2016-01-15 2016-06-01 孟海燕 一种护理新型医用内裤
CN106093026A (zh) * 2016-07-06 2016-11-09 哈尔滨贝贝凯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尿液检测功能的儿童纸尿裤及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JP6840192B2 (ja) * 2019-06-28 2021-03-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066686A1 (en) * 2019-10-01 2021-04-08 Essity Hygiene And Health Aktiebolag A method for alignment of a pattern printed on a material for an absorbent article by a rotary prin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7905B2 (ja) * 2006-02-15 2010-10-06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US20100168701A1 (en) * 2008-12-30 2010-07-01 Mattias Schmidt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icia
US8552250B2 (en) * 2008-12-30 2013-10-08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multiple indicating widths
JP2012223231A (ja) * 2011-04-15 2012-11-15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47433A (ja) 2014-08-21
JP6146763B2 (ja) 2017-06-14
CN203763372U (zh) 2014-08-13
RU144709U1 (ru)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1175B (zh) 吸收性物品
TW577731B (en) Disposable diaper
TWI600414B (zh) Absorbent article
JP6193448B1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113336B1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2095937A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441590B2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TWM485022U (zh) 吸收性物品
JP602784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24281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767222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717355B2 (ja) 紙おむつ
TW201630581A (zh) 用後即棄式穿著用物品
JP581603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60741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9503760A5 (zh)
JP3211689U (ja) 吸収性物品
JP686029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5000160A (ja) 吸収性物品
TWI802776B (zh) 拋棄式穿著用物品
JP6202887B2 (ja) 吸収性物品
KR20230017763A (ko) 일회용 기저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20099442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