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5660B -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 Google Patents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5660B
TWI835660B TW112119874A TW112119874A TWI835660B TW I835660 B TWI835660 B TW I835660B TW 112119874 A TW112119874 A TW 112119874A TW 112119874 A TW112119874 A TW 112119874A TW I835660 B TWI835660 B TW I8356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
main
steel colum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9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衍樑
鄧彬斌
林冠宇
Original Assignee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1198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566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5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5660B/zh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提供一種建築結構,包含:至少一預鑄柱,該至少一預鑄柱包含一第一鋼柱與包覆該第一鋼柱之一部分之一混凝土層,且該第一鋼柱在該至少一預鑄柱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至少一第二鋼柱,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一下方末端與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接合;及一鋼桁架,其接合固定至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上。

Description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本申請係關於一種建築結構,特別是關於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安裝介面。
現代建築物特別關於高科技廠房的構築,其構築進度是否快速直接影響到特殊廠房環控的設置,生產設備的進駐定位,以及是何時進行生產的時效性。由於高科技業的投資成本極高,因此越早完成高科技廠房建築結構的構築作業,以利設置廠房環控、進駐生產設備等作業便非常重要。
由於高科技廠房的建築結構,其頂層部分有鋼桁架(steel truss)的結構,鋼桁架的各支撐鋼柱與廠房之最高樓層的相對應柱結構接合時,必須在橫向方向及高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精準度,方能使鋼桁架的各衍架順利接合並固定至鋼桁架的各支撐鋼柱上。
然而,由於建築結構由下層往上層施工時,當樓層越高,由於施工誤差可能遞增之故,越難使頂層部分的柱結構在橫向方向及高度方向上保持與鋼桁架之各支撐鋼柱接合所需要的精準度。因此在構建建築 結構時,必須在建築結構之頂層或靠近頂層之高度部分,進行續接即將與鋼桁架之支撐鋼柱接合之柱結構時,使柱結構之構造與鋼桁架之支撐鋼柱之間之接合留有一定可以在橫向方向及高度方向調整之裕度。藉此鋼桁架之支撐鋼柱與柱結構在接合後,支撐鋼柱得以處於預定之正確位置,使得其他衍架可以順利的接合安裝於支撐鋼柱上。
此外,由於鋼桁架(包含鋼桁架之支撐鋼柱)之安裝,通常與構建建築結構之其他部分的結構體為不同施工組,若建築結構頂層之與對應鋼桁架之支撐鋼柱之柱結構,在與支撐鋼柱接合時,即便經由人工作業調整仍無法達到上述所需要的精度時,鋼桁架將無法順利安裝完成,此將造成不同施工組之間的施工責任釐清問題,而將衍生施工管理的問題,更造成建築結構的構建進度、生產設備的進駐進度產生拖延的缺陷,而造成建廠成本攀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建築結構及其鋼桁架之安裝結構,使得鋼桁架在安裝時在可調整範圍內快速順利安裝,係為業界所企盼。
本申請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建築結構,其可使鋼桁架之支撐鋼柱結構與建築結構頂層的柱結構之結構構形可調整的結合,使得後續鋼桁架之衍架可精確安裝至鋼桁架之支撐鋼柱,而順利完成整個鋼桁架的安裝作業。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提出一種建築結構,包含:至少一預鑄柱,該至少一預鑄柱包含一第一鋼柱與包覆該第一鋼柱之一部分之一混凝土層,且該第一鋼柱在該至少一預鑄柱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至少一第二鋼柱,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一下方末端與該第一鋼柱暴 露之該上段部接合;一鋼桁架,其接合固定至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上。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又提出一種建築結構,包含:至少一預鑄柱,該至少一預鑄柱包含一第一鋼柱與包覆該第一鋼柱之一部分之一混凝土層,且該第一鋼柱在該至少一預鑄柱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至少一第二鋼柱,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一下方末端與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接合;一鋼桁架,其接合固定至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上;其中該至少一預鑄柱之該第一鋼柱之暴露之該上段部包含一梁柱接合部分,且其中該至少一預鑄柱包含複數根預鑄柱,且一梁結構之兩端分別與該複數根預鑄柱之兩相鄰預鑄柱之各者之該第一鋼柱之該梁柱接合部分接合。
上述關於本申請之內容是要幫助瞭解所揭示多個具體例獨特的一些創新特徵,且不意圖進行完整描述。從整個的所有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發明摘要和附圖可獲得對多個具體例的各種態樣的全面性理解。
1:建築結構
2:柱結構
3:梁結構
4:樓地板層
5:承重柱
7:格子板
21:預鑄柱
51:第一柱結構
52:第二柱結構
53:第三柱結構
60:鋼筋續接器
61:鋼筋續接器
62:鋼筋續接器
71:板本體
72:第一鋼筋籠
73:第二鋼筋籠
74:第一支撐鋼筋
75:第二支撐鋼筋
76:第三鋼筋籠
80:螺栓
81:螺栓
211:第一鋼柱
211':第二鋼柱
212:混凝土層
511:第一鋼筋組件
521:第二鋼筋組件
531:第一鋼柱
532:鋼筋組件
533:混凝土層
711:第一表面
712:第二表面
713:穿孔
714:側表面
715:側表面
716:側表面
717:側表面
718:倒角部
719:傳輸凹槽
721:第一主體部
722:第一出筋部
731:第二主體部
732:第二出筋部
2111:上段部
2111':末端
2112:梁柱接合部分
5111:第一主筋組件
5112:第一箍筋組件
5113:第一繫筋組件
5211:第二主筋組件
5212:第二箍筋組件
5213:第二繫筋組件
5311:上段部
5312:凸緣
5313:通孔
5321:第三主筋組件
5322:第三箍筋組件
5323:第三輔助筋
A:迴風區
a:交角
B:區域
b:交角
D1:距離
D2:距離
H:厚度
H1:垂直高度
L:地上層
L1:第一軸向
L2:第二軸向
L3:第三軸向
L4:第四軸向
L:地上層
L10:樓層
L20:樓層
L30:樓層
L40:樓層
L50:樓層
LB:地下層
LB1:地下層
LB2:地下層
S:無塵室空間
T:鋼桁架
圖1展示依據本申請之一例示實施例之建築結構之簡化結構示意圖。
圖2展示圖1中之建築結構之區域B之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3展示圖1中之建築結構之區域B之另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4展示承重柱之第一柱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5展示承重柱之第二柱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6展示承重柱之第三柱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7展示將第二柱結構連接於第一柱結構之示意圖。
圖8展示將第三柱結構連接於第二柱結構之示意圖。
圖9為展示使用另一鋼筋續接器連接第二柱結構與第三柱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10展示本申請之格子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展示根據圖10之格子板的俯視透視示意圖。
在數個圖式中,對應的參考編號表示對應的部件。本文中所陳述之例示實施例以一種形式說明本申請之各種具體例,且此例示實施例並不被視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請之範圍。
圖1展示依據本申請之一例示實施例之建築結構之簡化結構示意圖。圖1的建築結構1包含地下層LB(例如LB1及LB2兩個不同地下層區域)、地上層L(例如L10、L20、L30、L40及L50等樓層),以及最上方的鋼桁架結構T。建築結構之地下層LB及地上層L由複數根柱結構2、複數根梁結構3、以及位於柱結構2及梁結構3之間的樓地板層4形成。圖1中之例示實施例之柱結構2包含在地上層之樓層間的複數個預鑄柱,亦進一步包含呈現預鑄柱型式之建築結構1之複數根主要承重柱5。
復參照圖1,鋼桁架T之結構係在建築結構1之地上層L之最頂層(例如圖1中之樓層L50)上方,而於複數個預定位置處與相對應位置處之最頂層(如樓層L50)的柱結構2相接。在例如具備無塵室的高科技廠房中,建築結構1之地上層L具有部分區域作為無塵室設備用之迴風區A(如圖1中以網狀斜線表示柱結構及梁結構所包圍之區域),而在迴風區A之上方樓層,例如樓層L50之樓地板層4上方的空間建構為高科技廠房的無塵 室空間S。
圖2展示圖1中之建築結構1之區域B之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在圖2中所示的建築結構1中,可預先完成所需的部分建築物結構,例如自地下層LB1開始建構至樓層L50高度處的迴風區A,以及其他的預鑄結構(例如圖2中網狀斜線部分展示預鑄至樓層L50高度的柱結構2、梁結構3及樓地板層4)。隨後作業人員於樓層L50之柱續接區域繼續向上續接至少一預鑄柱21(如圖2中例示性地揭露兩個預鑄柱21),續接之預鑄柱21由一第一鋼柱211與包覆於第一鋼柱211之一部分之外圍的一混凝土層212構成,而形成一SRC柱態樣,且第一鋼柱211在預鑄柱21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2111。此外,至少一第二鋼柱211'之一下方末端2111'與對應之該至少第一鋼柱211之暴露之該上段部2111之末端接合固定,隨後鋼桁架T之複數根桁架接合固定至第二鋼柱211'上之至少一個或多個預定位置上,藉此而完成鋼桁架T之結構組裝。
圖3展示圖1中之建築結構1之區域B之另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在圖3中所示的建築結構1中,同樣可預先完成所需的部分建築物結構(例如在圖3中以網狀斜線部分展示的預鑄至樓層L40高度處的柱結構2、梁結構3及樓地板層4)。圖3所示之實施例與圖2所示之不同者在於,作業人員係先部分預鑄至樓層L40之高度。隨後在樓層L40之柱續接區域繼續向上續接至少一預鑄柱21(如圖3中例示性地揭露兩個預鑄柱),續接之預鑄柱21由一第一鋼柱211與包覆於第一鋼柱211之一部分之外圍的一混凝土層212構成,且第一鋼柱211在預鑄柱21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2111(而可形成一SRC柱態樣)。應注意者,圖3中之第一鋼柱211之在預鑄柱21之上方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上段部2111之末端係自樓層L50 之樓地板層4表面之預定高度再向上突出一段高度H1,且上段部2111之一部分包含用於建構樓層L50之一梁柱接合部分2112。此外,至少一第二鋼柱211'之一下方末端2111'與對應之該至少第一鋼柱211暴露之該上段部2111之末端接合,隨後鋼桁架T之衍架接合固定至第二鋼柱211'上,而完成鋼桁架T之結構。完成上述作業後,一預鑄梁結構3之兩端再分別與相鄰的兩根預鑄柱21之各者之第一鋼柱211之該梁柱接合部分2112接合。
由圖2及圖3中所示之第一鋼柱211之在預鑄柱21之上方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在樓層L50之樓地板層表面以上的突出高度並不相同。例如在圖2中,由於預鑄柱21自樓層L50之樓地板層之頂層表面續接,因此其第一鋼柱211之上方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僅有一小段露出,且接近鋼桁架T之預定設置高度。由圖2可知,預鑄柱21之第一鋼柱211之上方僅有一小段露出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其與鋼桁架T的最下方之橫架之間具有一距離D1,而第二鋼柱211'之一下方末端2111'與對應之該至少第一鋼柱211暴露之該上段部2111之末端接合處,在此距離D1之間之一位置。
又例如在圖3中,由於預鑄柱21自樓層L40之樓地板層之頂層表面續接,其第一鋼柱211之上方末端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突出於樓層50之樓地板層之頂層表面一垂直高度H1,惟較圖2所示之結構遠離鋼桁架T之預定設置高度。由圖3可知,預鑄柱21之第一鋼柱211之上方之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其與鋼桁架T的最下方橫架之間具有一距離D2,而第二鋼柱211'之一下方末端2111'與對應之該至少第一鋼柱211暴露之該上段部2111之末端接合處,在此距離D2之間之一位置。
圖2與圖3中所示之不同實施例之第一鋼柱211與第二鋼柱 211'之接合處在樓層L50之垂直高度位置並不相同,因此圖2及圖3中之第二鋼柱211'的長度亦不相同。例如在圖2中第二鋼柱211'的長度較短,而上述距離D1大約預留至少1公尺(或1公尺以上)的高度。相反地在圖3中第二鋼柱211'的長度較長,上述距離D2亦較圖2中的距離為大。由於鋼桁架T之衍架在連接至第二鋼柱211'須具備有一定的精度,方能使多個衍架彼此連結時能夠精準的互相連接,方能完成最後的鋼桁架T之結構。故在將第一鋼柱211之上段部2111之末端與第二鋼柱211'之下方末端處2111'接合時,必須要精確調整第二鋼柱211'在橫向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的安裝精度,才能使後續的衍架連接工作順利進行。換言之,若第二鋼柱211'與第一鋼柱211接合後第二鋼柱211'的安裝精度不良,將造成後續鋼桁架T之衍架難以順利接合安裝完成。
圖2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鋼柱211'的長度較圖3所示之實施例中之第二鋼柱211'的長度為短。換言之,圖2中第二鋼柱211'與第一鋼柱211在樓層L50之接合處之垂直高度較高,因此圖2所示之實施例之第二鋼柱211',於接合時調整其橫向方向及高度方向的裕度較小。反之,圖3中第二鋼柱211'與第一鋼柱211在樓層L50之接合處之垂直高度較低,因此圖3所示之實施例之第二鋼柱211',於接合時調整橫向方向及高度方向的裕度較大。因此在圖2之實施例中,至少在樓層L50之預鑄柱21在安裝時,其於橫向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上的精度必須較高,方能使第二鋼柱211'與第一鋼柱211接合時,第二鋼柱211'能夠調整的裕度達到足以使各衍架能夠精確接合至第二鋼柱211',進而使得鋼桁架T能夠順利安裝完成。而在圖3之實施例中,由於第二鋼柱211'較長且與第一鋼柱211之接合處之垂直高度較低,給予了第二鋼柱211'在接合時較大的調整裕度,因此圖3所 示之實施例中,預鑄柱21在樓層L40續接時,其於橫向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上的精度不必如同圖2所示之實施例要求高,而仍可使第二鋼柱211'具有足夠的調整裕度。然而,圖3所示之第一鋼柱與第二鋼柱之接合方式之構建方式過程較為繁瑣,較圖2所示者相對需要較多的工序,兩者各有其優缺點。
在圖2及圖3之實施例中,亦可視需要在建築結構1的預定施工過程中,設置預鑄結構之區域(如網狀斜線區域之柱結構或梁結構)以及場鑄結構之區域(例如圖2中非網狀斜線區域呈現的梁結構3及樓地板層4),以調配適當的人力及作業程序。特別是例如在圖3所示之實施例中,由於圖3中之第一鋼柱211之在預鑄柱21之上方暴露於外之上段部2111,其包含用於建構樓層L50之一梁柱接合部分2112,因此在兩根相鄰第一鋼柱211之各者之梁柱接合部分2112位置之間,以及相鄰的梁結構3,係以場鑄方式達成。應注意者,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在樓層L50之梁結構3及樓地板層經由場鑄作業完成後,作業人員自樓層L50之樓地板處以模板包覆已接合之第一鋼柱211及第二鋼柱211'至離鋼桁架T最下方之衍架之一段預定距離之預定高度處,並且澆置砂漿以形成在樓層L50包覆彼此接合的第一鋼柱211之部分及第二鋼柱211'之部分之另一混凝土層。
又在圖2及圖3之實施例中可見,無論是圖2或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其與第二鋼柱211'連接之預鑄柱21,係續接於預鑄結構之一頂層表面上(如圖2及圖3之樓地板層4之頂層表面),而該頂層表面下方形成一迴風區A。
圖1中另展示了建築結構1具有複數根主要承重柱5,可作為例如建築結構1的中央大柱。由於承重柱係自建築結構1之地下層LB向 上構築至建築結構的頂層(例如在圖1中為樓層L50之高度),其在橫向方向上與高度方向上要能夠維持足夠的精度,使得承重柱之頂部與相對接之鋼桁架之第二鋼柱能夠具有足夠的調整裕度,使鋼桁架T之衍架能受順利安裝,具有相當的困難度。因此,承重柱係分段構成。例如在圖1中,承重柱5自建築結構1由下往上之方向包含了一第一柱結構51,第二柱結構52及第三柱結構53。承重柱5之第一柱結構51係設置於該建築結構之一地下層LB,且可為一場鑄RC柱或一預鑄RC柱態樣之結構柱。承重柱5之第二柱結構52,其設置於該建築結構之一地上層L且與第一柱結構51連接,該第二柱結構52為則為一預鑄RC柱型式之柱結構。承重柱5之第三柱結構53,其設置於該第二柱結構52上方且與該第二柱結構52連接。承重柱5之第三柱結構53例如構築為一SRC柱型態,其中具有第一鋼柱531且第一鋼柱531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的上段部5311(如圖8所示)。
圖4展示了第一柱結構51之結構示意圖。第一柱結構51包括:第一鋼筋組件511,其為鋼筋籠結構。第一鋼筋組件511包括第一主筋組件5111、第一箍筋組件5112及第一繫筋組件5113。第一主筋組件5111包括複數個主筋,其以預定間隔彼此平行排列。第一箍筋組件5112包括呈框形的複數個箍筋,沿軸向以預定間隔框圍第一主筋組件5111,以加強第一柱結構51的剪抗力。另外,於箍筋與主筋的連接處例如可以金屬絲綁固、焊接固定或上述方式混和搭配以加強固定。第一繫筋組件5113包括複數個繫筋,繫筋的一端以90°至135°的角度固定於主筋,繫筋的另一端以至少135°的角度固定於另一主筋,以加強箍筋的效果。第一柱結構51可為現場澆置之鋼筋混凝土柱或預鑄鋼筋混凝土柱。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柱結構51在灌漿成形後的橫剖面為方形。在本發明其他實施 例中,第一柱結構51在灌漿成形後的橫剖面不侷限於方形,亦可依需求調整為圓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又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箍筋組件5112可採用該一筆劃箍筋結構(圖未示),每一箍筋係以一筆劃的方式彎折圍束成形,其主要結構係利用連續條狀鋼筋以頭端預留有向內折之錨定段向各角落平衡發展方式經特定順序(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連續折彎,結束尾端並包含有另一錨定段,成為具有良好張力平衡之一筆劃彎折圍束箍筋結構。
圖5展示了第二柱結構52之結構示意圖。第二柱結構52包括:第二鋼筋組件521,其為鋼筋籠結構。第二鋼筋組件521包括第二主筋組件5211、第二箍筋組件5212及第二繫筋組件5213。第二主筋組件5211包括複數個主筋,其以預定間隔彼此平行排列。第二箍筋組件5212包括呈框形的複數個箍筋,沿軸向以預定間隔框圍第二主筋組件5211,以加強第二柱結構52的剪抗力。另外,於箍筋與主筋的連接處以金屬絲綁固、焊接固定或上述方式混和搭配以加強固定。第二繫筋組件5213包括複數個繫筋,繫筋的一端以90°至135°的角度固定於主筋,繫筋的另一端以至少135°的角度固定於另一主筋,以加強箍筋的效果。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柱結構52可為現場澆置之鋼筋混凝土柱或預鑄鋼筋混凝土柱。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柱結構52在灌漿成形後的橫剖面為方形(如圖。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柱結構52在灌漿成形後的橫剖面不侷限於方形,亦可依需求調整為圓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又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箍筋組件5112可採用該一筆劃箍筋結構(圖未示),每一箍筋係以一筆劃的方式彎折圍束成形,其主要結構係利用連續條狀鋼筋以頭端預留有向內折之錨定段向各角落平衡發展方式經特定順序(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 連續折彎,結束尾端並包含有另一錨定段,成為具有良好張力平衡之一筆劃彎折圍束箍筋結構。
圖6展示了第三柱結構53之結構示意圖。如圖6所示,第三柱結構53包括第一鋼柱531及在包覆第一鋼柱531的外部部分區域之鋼筋組件532。鋼筋組件532自第一鋼柱531之一底端沿一軸向方向向上包圍第一鋼柱之周緣至一預定高度處。鋼筋組件532除可分擔第一鋼柱531的受力外,亦可減少第一鋼柱531於橫向受力時所產生的共振現象。鋼筋組件532具有包括第三主筋組件5321、第三箍筋組件5322及複數第三輔助筋5323。第三主筋組件5321包括複數個主筋,彼此平行排列於第一鋼柱531外側。第三箍筋組件5322包括呈框形的複數個箍筋,沿軸向以預定間隔框圍第三主筋組件5321,於彼此的連接處以金屬絲綁固、焊接固定或上述方式混和搭配以加強固定。此外,複數第三輔助筋5323的每一者大致位於第一鋼柱531的一角落,以大致呈開口朝向第一鋼柱531之C形,以防止主筋外擴(圖未示)。在本申請之一實施例中,第三輔助筋5323的一端彎勾繫固於一主筋或數支主筋,第三輔助筋5323的另一端彎勾繫固於另一主筋或另外的數支主筋。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第三輔助筋不侷限於呈開口朝向第一鋼柱531之C型,亦可呈現其他形狀,以達到防止主筋外擴的效果。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鋼柱531的剖面形狀不侷限於方形,亦可為類似I型、圓形、或其他形狀。此外,在本申請之一實施例,第三柱結構53在灌漿成形後的橫剖面為方形。在本申請其他實施例中,灌漿成形後的第三柱結構53的橫剖面不侷限於方形,亦可依需求調整為圓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
此外,由圖6亦可清楚看出第三柱結構53在灌漿成形後, 其混凝土層533自第一鋼柱531之一底端沿該軸向方向向上包覆第一鋼柱531及第三鋼筋組件532至該預定高度處,藉此包覆該第一鋼柱531之一部分,且第一鋼柱531在第三柱結構53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5311。
圖7展示將第二柱結構52連接於第一柱結構51之結構示意圖。在圖7中,第一柱結構51中全部或部分第一主筋組件5111之複數主筋突出於第一柱結構51的頂部,其中突出的主筋組件端部可具有外螺紋。第二柱結構52為預鑄鋼筋混凝土柱,且第二柱結構52中全部或部分第二主筋組件5211之複數主筋突出於第二柱結構52的底部,且突出的主筋組件端部具有外螺紋。第二柱結構52突出的第二主筋組件5211位置與第一柱結構51突出的第一主筋組件5111之位置相對應。提供複數個鋼筋續接器60,其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具有內螺紋,以分別與第一柱結構51及第二柱結構52的主筋組件的之突出複數主筋之外螺紋相對應。隨後使鋼筋續接器60經旋轉以其一端套接於第一柱結構51突出的第一主筋組件5111之主筋至一第一距離,然後以反方向旋轉移動第二距離以另一端套接第二柱結構52突出的第二主筋組件5211之主筋,以將第二柱結構52連接於第一柱結構51上,隨後再將第一柱結構51與第二柱結構52的連接處組模灌漿,以完成第一柱結構51與第二柱結構52之續接。
圖8展示將第三柱結構53連接於第二柱結構52之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第三柱結構53係設置於第二柱結構52上端。第二柱結構52中全部或部分第二主筋組件之主筋突出於第二柱結構52的頂部,其中第二柱結構52與第三柱結構53下方突出的第三主筋組件5321之主筋之端部具有外螺紋。第三柱結構53為預鑄鋼構鋼筋混凝土柱,且第三柱結構 53中全部主筋或部分第三主筋組件5321之主筋突出於第三柱結構53的底部,並且第二柱結構52突出的主筋位置與第三柱結構53突出的主筋位置相對應。鋼筋續接器61的結構與前述鋼筋續接器60相同且其結合相對設置的鋼筋的方式亦與鋼筋續接器60相同,藉此將第三柱結構53連接於第二柱結構52上,隨後再將第三柱結構53與第二柱結構52的連接處組模灌漿,以完成第三柱結構53與第二柱結構52之續接。
圖9為本申請使用另一鋼筋續接器62連接第二柱結構52與第三柱結構53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其中該第三柱結構53並非預鑄鋼骨鋼筋混凝土柱,其鋼筋混凝土部分係以場鑄方式現場澆置。以下敘述連接承重柱之第二柱結構52與第三柱結構53之方式。如圖9所示,第三柱結構53之第一鋼柱531之底部具有凸緣5312,凸緣5312具有複數個通孔5313,以供第二柱結構52之第二主筋組件5211中的全部主筋或部分主筋穿入並突出於通孔。另外,於凸緣5312的上表面與下表面分別提供有螺栓80及81,其套接於第二柱結構52突出的主筋5211上。鋼筋續接器62與前述鋼筋續接器60的結構相同,均具有內螺紋,其與第二主筋組件5211中突出的主筋的外螺紋以及第三主筋組件5321中突出的主筋的外螺紋相對應,藉此鋼筋續接器62將第三主筋組件5321與第二主筋組件5211彼此續接。隨後再將第三柱結構53與第二柱結構52的連接處、以及第三柱結構欲澆置砂漿之高度處組模灌漿,以完成第三柱結構53與第二柱結構52之續接及第三柱結構53之包圍第一鋼柱531至一預定高度之混凝土部分。
再參考圖1,位於樓層L50之樓地板層4,在同樣位於樓層L50之無塵室空間S之區域,通常使用預鑄格子板作為與梁結構3相接的樓地板層4之結構,使得無塵室空間S之區域之在生產作業時,空間中的多於 粒子可經由格子板的孔洞向下層移動,而保持無塵室空間的潔淨度。如圖1所示,格子板結構通常設置於建築結構1的最高樓層處。例如在圖1中格子板結構設置於樓層L50之高度處。換言之,樓層L50之樓地板層4係使用格子板結構,且格子板可水平設置於例如承重柱5之複數根第二柱結構52與對應之複數根第三柱結構53之連接區域之一高度處,以形成無塵室空間S。
圖10展示格子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大致呈矩形(立方體),且為一鋼筋混凝土所構成的一預鑄結構體。惟本申請之格子板7在其他實施例中,並不侷限於圖10所展示的形狀,而係可根據廠房的需求,調整格子板7的形狀。
在圖10中,預鑄形格子板7的板本體71具有一第一表面711、一第二表面712、複數個穿孔713及四個側表面714-717。第一表面711及第二表面712彼此相對。穿孔713自第一表面711沿格子板7之一厚度H之方向連通到第二表面712。四個側表面714-717依序位於第一表面711及第二表面712分別連接的外側邊緣,其中側表面714、716彼此相對,側表面715、717彼此相對。複數個穿孔713可均勻的分佈形成於預鑄格子板7中,且穿孔713可具有統一的尺寸與形狀。在本實施例中,格子板7具有沿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為8x2共16個圓形穿孔713。複數個穿孔713為無塵室或潔淨室的氣流迴風結構的一部分,用以排除無塵室或潔淨室中的灰塵。在一實施例中,穿孔713的尺寸例如可藉於30公分(cm)至45cm的一範圍之間,且穿孔713彼此之間的距例如可為50cm至70cm的一範圍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穿孔713的尺寸例如可藉於35cm至39cm的一範圍之間,且穿孔713的圓心到另一緊鄰穿孔713之間的距離例如可為60cm至 65cm的一範圍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穿孔713的形狀及尺寸並不限於上述的形狀與尺寸,而係根據實際需要而調整。
本實施例的預鑄格子板7還包含複數個第一鋼筋籠72及複數個第二鋼筋籠73(圖式僅標示各側表面14-17處的一第一鋼筋籠72及一第二鋼筋籠73)。第一鋼筋籠72沿第一軸向L1延伸,並貫穿板本體71的相對側表面714、716。第二鋼筋籠73沿第二軸向L2延伸,並貫穿板本體71的相對側表面716、717。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向L1與第二軸向L2彼此相互垂直。
圖11展示根據圖10之格子板的俯視透視示意圖,其中虛線部分表示埋入板本體71內的結構(例如鋼筋)。如圖11所示,複數個第一鋼筋籠72的每一者包含一第一主體部721及分別位於第一主體部721兩側的二個第一出筋部722。第一主體部721埋設於板本體71中。第一出筋部722分別延伸自第一主體部721的兩側,並分別自相對的側表面714、716向外沿第一軸向L1延伸。
複數個第二鋼筋籠73每一者包含一第二主體部731及分別位於第二主體部731兩側的二個第二出筋部732。第二主體部731埋設於板本體71中。第二出筋部732延伸自第二主體部731,並自四個中的相對另二側表面715、717向外沿第二軸向L2延伸。
請繼續參照圖11,預鑄格子板7還包含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74以及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75,其分別埋設於板本體71內、彼此交錯並經配至使得穿孔713位於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74以及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75經交錯所形成的空間中。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74彼此平行設置,且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75也彼此平行設置。在圖11中,第一支撐鋼筋74沿 著圖面的左下至右上的的第三軸向L3延伸。第二支撐鋼筋75沿著圖面的左上至右下的的第四軸向L4延伸。
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74以及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75分別與四個側表面714-717形成介於0度至90度的一交角a、b。在本實施例中交角a、b均為45度。每個第一支撐鋼筋74及第二支撐鋼筋75的長度可以依照實際設置位置而有所不同。例如位於板本體71的四角落的第一支撐鋼筋74及第二支撐鋼筋75的長度會小於鄰近於板本體71中間的第一支撐鋼筋74及第二支撐鋼筋75。
從圖11的視角來看,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74以及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75環繞穿孔713而形成複數個菱形空間,大幅增加格子板7的結構支撐,特別是穿孔73附近的結構支撐,進而大幅提昇格子板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透過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74以及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75,可在減少格子板7厚度且保有相同複數個穿孔713的情況下,提供結構設計所需的支撐。
在本實施例中,側表面714-717外的第一出筋部722及第二出筋部732中具有複數個封閉U字形。在一些實施例中,格子板7在其相對側表面714及另一相對側表面716可分別具有不同形式的第一鋼筋籠72的第一出筋部722及第二鋼筋籠73及第二出筋部732,以與格子板7鄰接的梁結構之鋼筋結合。
如圖10及11所示,格子板7之板本體71及四個平整的側表面714-717之間形成有一倒角部718,其有利於在搬運格子板7的過程中,減少格子板7的直接撞擊而破裂的風險。
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表面711上具有至少一 傳輸凹槽719,用以運送格子板7時,作為固定的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在運送及搭建格子板7時,第一表面711的傳輸凹槽719一般是朝向地面。
如圖11所示,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格子板7的板本體71內亦包括複數個第三鋼筋籠76,鄰近於穿孔713並分別朝向鄰近的側表面714-717朝外延伸出去。第三鋼筋籠76可平行於第一鋼筋籠72或第二鋼筋籠73,並可提升格子板7的支撐性。舉例來說,本實施例有四根第三鋼筋籠76,自板本體71內而從側表面714沿第一軸向L1向外延伸。本實施例有十二根第三鋼筋籠76,自板本體71內而從側表面715沿第二軸向L2向外延伸。本實施例有四根第三鋼筋籠76,自板本體71內而從側表面716沿第一軸向L1向外延伸。本實施例有十二根第三鋼筋籠76,自板本體71內而從側表面717沿第二軸向L2向外延伸。第三鋼筋籠76使得格子板7的結構更加強固。
根據本申請所揭露之建築結構(包含建築物結構體與鋼桁架之安裝結構、承重柱之結構、及所使用的格子板結等),可知本申請所揭露的內容至少具有下列的技術功效:
(a)建築結構之頂層之柱結構之結構態樣,使得柱結構之第一鋼柱與對應之鋼桁架之第二鋼柱在接合時,第二鋼柱在橫向方向與高度方向上具有調整的裕度,以使得鋼桁架後續各衍架的可安裝至預定位置,而能夠順利完成整個鋼桁架的安裝,不會產生無法組裝的狀況,造成不同施工組之間的施工責任糾紛,而便於整體建築結構的施工管理。
(b)由於建築結構依照需求可採用預鑄或場鑄的方式,優先構築可以進駐生產設備的無塵室區域之樓層及其鋼桁架,因此可以彈 性調整不同施工區域之進度,而加速完成建廠作業所需的時間。
(c)由於承重柱係自建築結構之地下層直接向上構築至頂層高度處,因此本申請所提出分段構築之承重柱,可使承重柱在施作時,在分段連接時可以同時調整其橫向方向與高度方向的精度,使得承重柱完成連接作業時,位於最高處的承重柱之鋼柱之外露部分與鋼桁架之支撐鋼柱接合作業時,使鋼桁架之支撐鋼柱仍保有足夠的調整裕度,以完成其他衍架的安裝。
(d)本申請所提出的使用於建築結構之無塵室空間之格子板,其結構強度較佳,因而能夠減小格子板的厚度,進而有效降低建築結構的頂層荷重,而能增進建築結構的穩定度及抗震效果。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申請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申請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申請之專利範圍,依本申請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申請之專利範圍內。
2:柱結構
3:梁結構
4:樓地板層
21:預鑄柱
211:第一鋼柱
211':第二鋼柱
212:混凝土層
2111:上段部
2111':末端
A:迴風區
B:區域
D1:距離
S:無塵室空間
T:鋼桁架

Claims (15)

  1. 一種建築結構,包含:至少一預鑄柱,該至少一預鑄柱包含一第一鋼柱與包覆該第一鋼柱之一部分之一混凝土層,且該第一鋼柱在該至少一預鑄柱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至少一第二鋼柱,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一下方末端與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接合;一鋼桁架,其接合固定至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上。
  2. 如請求項1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預鑄柱之該第一鋼柱之暴露之該上段部包含一梁柱接合部分。
  3. 如請求項2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預鑄柱包含複數根預鑄柱,且一梁結構之兩端分別與該複數根預鑄柱之兩相鄰預鑄柱之各者之該第一鋼柱之該梁柱接合部分接合。
  4. 如請求項2之建築結構,其中該建築結構進一步包含一預鑄結構,且該至少一預鑄柱續接於該預鑄結構之一頂層表面上,該頂層表面下方形成一迴風區。
  5. 如請求項1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預鑄柱為至少一承重柱,該至少一承重柱包含: 一第一柱結構,其設置於該建築結構之一地下層,其中該第一柱結構為一場鑄RC柱或一預鑄RC柱;一第二柱結構,其設置於該建築結構之一地上層且與該第一柱結構連接,其中該第二柱結構為一預鑄RC柱;及一第三柱結構,其設置於該第二柱結構上且與該第二柱結構連接,其中該第三柱結構包括:該第一鋼柱;及一鋼筋組件,其自該第一鋼柱之一底端沿一軸向方向向上包圍該鋼柱之周緣至一預定高度處;該混凝土層,其自該第一鋼柱之一底端沿該軸向方向向上包覆該一第一鋼柱及該鋼筋組件至該預定高度處,以包覆該第一鋼柱之一部分,且該第一鋼柱在該第三柱結構之上方具有暴露於外之一上段部。
  6. 如請求項5之建築結構,其中該第一柱結構包括一第一鋼筋組件,其包括一第一主筋組件及固定於該第一主筋組件之一第一箍筋組件;該第二柱結構包括一第二鋼筋組件,其包括一第二主筋組件及固定於該第二主筋組件相連之一第二箍筋組件;及該第三柱結構之該鋼筋組件包括一第三主筋組件及固定於該第三主筋組件之一第三箍筋組件。
  7. 如請求項6之建築結構,進一步包括複數個鋼筋續接器,其可旋轉套 接於該第一主筋組件及該第二主筋組件,以將該第二柱結構連接於該第一柱結構上,且該複數個鋼筋續接器可旋轉套接於該第二主筋組件及該第三主筋組件,以將該第三柱結構連接於該第二柱結構上。
  8. 如請求項7之建築結構,其中該第三柱結構之該第一鋼柱之一底面具有一凸緣,該凸緣具有複數通孔,供該第二柱結構之該第二主筋組件之至少一部分主筋穿入並突出於該複數通孔。
  9. 如請求項8之建築結構,進一步包括複數個另一鋼筋續接器,其可旋轉套接於突出於該複數通孔之該第二主筋組件之該至少一部分主筋及該第三主筋組件中對應的主筋。
  10. 如請求項5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重柱包含複數根承重柱,且至少一格子板水平設置於該複數根承重柱之該複數根該第二柱結構與對應之該複數根該第三柱結構之間。
  11. 如請求項10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格子板包括:一板本體,其大致成一矩形,並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四個側表面、及自該第一表面沿一厚度方向連通至該第二表面的複數個穿孔;複數個第一鋼筋籠,其分別包含一第一主體部及一第一出筋部,該第一主體部埋設於該板本體中,該第一出筋部延伸自該第一主體部,並自該四個側表面的一者向外沿一第一軸向延伸; 複數個第二鋼筋籠,其分別包含一第二主體部及一第二出筋部,該第二主體部埋設於該板本體中,該第二出筋部延伸自該第二主體部,並自該四個側表面的另一者向外沿一第二軸向延伸,其中該第一軸向與該第二軸向延伸實質垂直;及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以及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其分別埋設於該板本體內、彼此交錯並經配置使得該複數個穿孔位於該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以及該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經交錯所形成的空間中。
  12. 如請求項11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複數個第一支撐鋼筋以及該複數個第二支撐鋼筋與該四個側表面形成介於0度至90度的一交角。
  13. 如請求項1至12任一項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二鋼柱經配置以在一橫向方向及/或一高度方向上可調整,藉此使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一下方末端與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接合後,該鋼桁架接合固定至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至少一預定位置。
  14. 如請求項1至12任一項之建築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二鋼柱之該下方末端與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經澆置作業,以使一額外混凝土層包覆接合後的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與該至少一第二鋼柱,其中該額外混凝土層包覆該至少一第二鋼柱的底部至該至少一第二鋼柱與該鋼桁架之最下方接合固定之至少一預定位置之下方的一預定高度處。
  15. 如請求項1至12任一項之建築結構,其中該第一鋼柱暴露之該上段部 下方之一末端,與該鋼桁架之最下方之一橫架之間之一距離為至少1公尺以上。
TW112119874A 2023-05-29 2023-05-29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TWI8356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19874A TWI835660B (zh) 2023-05-29 2023-05-29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19874A TWI835660B (zh) 2023-05-29 2023-05-29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5660B true TWI835660B (zh) 2024-03-11

Family

ID=9126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9874A TWI835660B (zh) 2023-05-29 2023-05-29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35660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15277A (zh) * 2017-09-14 2019-04-16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承重柱結構及使用該結構之廠房
TWM638808U (zh) * 2022-08-26 2023-03-2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格子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15277A (zh) * 2017-09-14 2019-04-16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承重柱結構及使用該結構之廠房
TWM638808U (zh) * 2022-08-26 2023-03-2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格子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0220B (zh) 梁柱接頭結構及梁柱接合方法
TWI674345B (zh) 梁柱接頭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CN105804241A (zh) 一种单层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
US20160251853A1 (en) Concrete deck for an integrated building system assembly platform
JP2008025125A (ja) 柱ユニットおよび柱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建物の施工方法
TWI744168B (zh) 梁柱接頭結構
TWI656263B (zh) 承重柱結構及使用該結構之廠房
CN111877546B (zh) 一种带屈曲约束支撑的装配式框架梁柱湿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09424072B (zh) 一种钢梁上支撑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AU2021201069A1 (en) A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JPH09209451A (ja) 上下柱と梁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方法
TWI835660B (zh)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JP4996370B2 (ja) 架構組立方法および建物の架構
JPS6314937A (ja) 鉄筋鉄骨複合柱
CN112681616A (zh) 以型钢取代部分钢筋来组立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加劲结构
CN112081307A (zh) 一种十字型钢柱桩孔外植筋钢筋笼形成劲性柱的方法
JP6842296B2 (ja) 基礎構造体
JP3586121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柱と鉄骨梁の混合構造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TWI822635B (zh) 建築結構
CN110067305B (zh) 梁柱接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7299310U (zh) 一种预制楼板与预制楼板连接节点
TWI771147B (zh) 梁柱接頭結構
JPH0314483Y2 (zh)
JP7504159B2 (ja) 構造スリット部材及び壁躯体の構築方法
CN217299470U (zh) 一种预制叠合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