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118B - 延伸膜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延伸膜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118B
TWI816118B TW110116723A TW110116723A TWI816118B TW I816118 B TWI816118 B TW I816118B TW 110116723 A TW110116723 A TW 110116723A TW 110116723 A TW110116723 A TW 110116723A TW I816118 B TWI816118 B TW I8161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thermoplastic resin
pressing
film manufactur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6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3857A (zh
Inventor
山口智則
萩原拓也
水沼巧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芝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芝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芝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67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61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3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3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118B/zh

Links

Landscapes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Wrapper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接觸輥(20a)(第1輥)之中央輥面(50a)(第1按壓區域)與No.2輥(21)(第2輥)之輥面(21a)所形成之第1按壓部(60),對自T型模(24)(投入部)投入之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行按壓。接觸輥之端部輥面(50b、50c)(第2按壓區域)與No.2輥(21)之輥面(21a)所形成之第2按壓部(61),以低於第1按壓部(60)之力對投入至第1熱可塑性樹脂之寬度方向兩端之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行按壓。將所形成之膜由構成冷卻部(62)之No.2輥(21)與No.3輥(22)(第3輥)加以冷卻,且由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延伸部)固持第2熱可塑性樹脂之區域,將該膜在移動方向及與移動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延伸膜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接觸輥之延伸膜製造裝置。
因光學膜等膜之厚度精度重要,故一般而言藉由接觸輥成形而成膜。
而且,藉由接觸輥成形而成形之膜由夾子固持兩端,在移動方向(縱方向)與寬度方向(橫方向)上延伸。此時,由於應力集中於膜之端部,故有產生裂縫而膜斷裂之虞。
因此,例如,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在所成形之膜之端部,成形有成為補強之使用聚碳酸酯樹脂等之端部多行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37735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1-105131號公報
然而,於接觸輥之接觸部,在膜之端部與中央部處***部(樹脂積留)之形成狀態不同,因此在由接觸輥執行之按壓步驟、或冷卻固化步驟中,於端部產生皺褶或變粗糙之部分。在將膜延伸時應力集中於如此般產生之皺褶或變粗糙之部分,因此成為斷裂之要因。因此,於專利文獻1中,在將所成形之端部多行膜延伸之前,設置去除該膜之兩端部之不均一之部分之修整步驟(平滑化步驟)。然而,為了進行修整步驟而花費人力物力,且存在如下之問題,即:有因由修整作業處理引起之膜之斷裂而生產性降低之虞。
又,於專利文獻2中,進行在不利用輥按壓下將膜成形之敞開式成形。然而,藉由敞開式成形而成形之膜存在厚度精度與表面之平滑性不如由接觸輥成形之膜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內容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延伸膜製造裝置,其即便在延伸前不設置修整步驟亦可進行不會斷裂、且於端部不產生皺褶、厚度精度高之延伸膜之製造。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以達成目的,本發明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投入部,其將經熔融之第1熱可塑性樹脂投入寬度方向中央部,並將經熔融之第2熱可塑性樹脂投入該第1熱可塑性樹脂之寬度方向兩 端側;第1按壓部,其在第1輥及第2輥之第1按壓區域,對自前述投入部投入之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行按壓;第2按壓部,其在前述第1輥及前述第2輥之前述第1按壓區域之兩端之第2按壓區域,以低於前述第1按壓區域之按壓力,對自前述投入部投入之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行按壓;冷卻部,其在將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由前述第1輥與前述第2輥按壓之後,使其通過與隔著該第2輥而配置於前述第1輥之相反側之第3輥之間而加以冷卻;及延伸部,其固持由被前述冷卻部冷卻之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形成之膜兩端之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之區域,將該膜在移動方向及與該移動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延伸。
本發明之延伸膜製造裝置發揮如下之效果,即:即便在延伸前不設置修整步驟亦可進行不會斷裂、且於端部不產生皺褶、厚度精度高之延伸膜之製造。
1a:入口
1b:出口
10:延伸膜製造裝置
12:按壓裝置(第1按壓部、第2按壓部、冷卻部)
14:雙軸同步延伸裝置(延伸部)
15L:左側環狀環
15R:右側環狀環
20a,20b,20c,20d:接觸輥(第1輥)
21:No.2輥(第2輥)
21a:輥面(第1按壓區域、第2按壓區域)
22:No.3輥(第3輥)
22a:輥面
23:搬送輥
24:T型模(投入部)
25a,25b,25c:電動馬達
26:按壓力調整機
27a,27b,27c:旋轉軸
28:熔融熱可塑性樹脂
28a:丙烯酸樹脂(第1熱可塑性樹脂)
28b,28c:聚碳酸酯樹脂(第2熱可塑性樹脂)
30:夾子
31:夾子擔持構件
32,33:驅動用鏈輪
34:電動馬達
35:夾子連桿機構
40:基準軌道
41:節距設定軌道
50a,50d:中央輥面(第1按壓區域)
50b,50c,50e,50f:端部輥面(第2按壓區域)
50d:中央輥面(第1按壓區域)
60:第1按壓部
61:第2按壓部
62:冷卻部
A:預熱區
B:延伸區
C:熱處理區
K1,K2:箭頭
S:膜
Sa,Sb,Sc:區域
X,Y,Z:軸
θ1,θ2:角度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整體概要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所具備之按壓裝置之側視圖。
圖3係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圖5係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按壓部及冷卻部之 俯視圖。
圖6係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以下,基於圖式對於本揭示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非藉由該實施形態而限定。又,於下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中,亦包含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置換、且可易於想到之構成要素、或實質上相同之構成要素。
(第1實施形態)
[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概略構成之說明]
首先,使用圖1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10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整體概要圖。
延伸膜製造裝置10具備按壓裝置12及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再者,延伸膜製造裝置10亦可具備將膜於縱方向及橫方向上逐次延伸之逐次延伸裝置。以下以具備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的情況來進行說明。
按壓裝置12具備:T型模24、接觸輥20a、No.2輥21、No.3輥22、及搬送輥23。
T型模24將作為膜之材料之經未圖示之擠壓機熔融之熱可塑性樹脂 (以下,稱為熔融熱可塑性樹脂)投入於以輥面抵接之狀態旋轉之接觸輥20a與No.2輥21之間。再者,T型模24係本揭示之投入部之一例。
接觸輥20a係大致圓筒形狀之輥,藉由將自T型模24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夾入與No.2輥21之間而進行按壓。接觸輥20a由被未圖示之控制裝置控制之電動馬達25a旋轉驅動。又,接觸輥20a由被未圖示之控制裝置控制之具備例如藉由油壓控制之油缸及活塞之按壓力調整機26,調整與No.2輥21之按壓力。再者,接觸輥20a係本揭示之第1輥之一例。又,關於接觸輥20a之詳細之形狀將於後述(參照圖4)。
於接觸輥20a之內部,循環有例如冷卻水或冷卻油等熱媒體(以下稱為熱媒),將熔融熱可塑性樹脂夾入與No.2輥21之間一面按壓一面冷卻。
No.2輥21係圓筒形狀之輥,藉由將自T型模24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夾入與接觸輥20a之間而進行按壓。No.2輥21由被未圖示之控制裝置控制之電動馬達25b旋轉驅動。再者,No.2輥21係本揭示之第2輥之一例。
於No.2輥21之內部,循環有例如冷卻水或冷卻油等熱媒,將熔融熱可塑性樹脂夾入與接觸輥20a之間一面按壓一面冷卻。
No.3輥22係圓筒形狀之輥,於內部循環有例如冷卻水或冷卻油等熱媒。No.3輥22隔著No.2輥21而配置於接觸輥20a之相反側(參照圖2)。 No.3輥22藉由將成形為膜狀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夾入與No.2輥21之間而進行冷卻。No.3輥22由被未圖示之控制裝置控制之電動馬達25c旋轉驅動。再者,No.3輥22係本揭示之第3輥之一例。
搬送輥23係圓筒形狀之輥,使經按壓而冷卻之膜S之移動方向朝向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之入口1a之方向。
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於俯視下,在左右兩側,左右對稱地具有環狀環15R及環狀環15L,該環狀環15R及環狀環15L具有固持膜S之多數個夾子30。延伸對象之膜S自入口1a被送入,且在經延伸之狀態下自出口1b被排出。再者,自延伸對象之膜S之入口1a側觀察,將右側之環狀環稱為右側環狀環15R,將左側之環狀環稱為左側環狀環15L。再者,膜S例如係具有熱可塑性之樹脂膜。再者,為了便於之後之說明,而設定圖1所示之座標系XYZ。X軸係接觸輥20a、No.2輥21、No.3輥22、及搬送輥23之軸向、及膜S之寬度方向。Y軸係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中之膜S之移動方向。Z軸係與X軸及Y軸正交之方向。再者,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係本揭示之延伸部之一例。
夾子30分別安裝於長方形狀之夾子擔持構件31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於入口1a與出口1b之間彼此相向之位置)。亦即,相向之一對夾子30配置於延伸對象物即膜S之寬度方向兩端,作為固持延伸對象物之固持裝置發揮功能。
夾子擔持構件31被基準軌道40導引而環狀地巡迴移動。右側環狀環15R朝順時針方向巡迴移動,左側環狀環15L朝逆時針方向巡迴移動。具體而言,夾子擔持構件31所具備之未圖示之驅動輥選擇性地卡合於驅動用鏈輪32、33,使各夾子擔持構件31沿著巡迴路徑移行。即,驅動用鏈輪32、33與各夾子擔持構件31之驅動輥選擇性地卡合,由電動馬達而旋轉驅動,而對夾子擔持構件31賦予使各夾子擔持構件31沿著巡迴路徑移行之力。具體而言,2個驅動用鏈輪33由被未圖示之減速機減速之電動馬達34之旋轉驅動力驅動。2個驅動用鏈輪32由被未圖示之2台減速機朝反向減速之未圖示之電動馬達之旋轉驅動力分別驅動。
若右側環狀環15R之基準軌道40與左側環狀環10L之基準軌道40之間隔變大,則膜S在橫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
相鄰之夾子擔持構件31彼此由包含複數個連桿之夾子連桿機構35連接。夾子連桿機構35由節距設定軌道41導引,與夾子擔持構件31一起環狀地巡迴移動。
夾子連桿機構35根據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之間隔,設定相鄰之夾子擔持構件31之間隔(以下,稱為夾子節距)。夾子節距愈大,則膜S愈在與寬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亦即夾子擔持構件31之移動方向即縱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再者,圖1顯示自入口1a送入之膜S在縱橫2軸方向上延伸之樣態。為了易於理解圖式,而將膜S描繪為不連續,實際上,膜S自入口1a遍至出口1b地連續。
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自膜S之入口1a側向出口1b側,具備:預熱區A、延伸區B、及熱處理區C。
於預熱區A,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之基準軌道40之間隔(分隔距離)設定為相當於橫向延伸初始寬度,遍及全域而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相互平行地配置。再者,於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中,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之間隔相當於縱向延伸初始節距。
於延伸區B中,自預熱區A之側隨著往向熱處理區C而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之分隔距離逐漸擴大,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非平行地配置。延伸區B之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之分隔距離於延伸開始端(與預熱區A之連接端)設定為相當於橫向延伸初始寬度,於延伸結束端(與熱處理區C之連接端)設定為相當於橫向延伸最終寬度。亦即,於延伸區B,自預熱區A之側隨著往向熱處理區C,而左側環狀環15L之基準軌道40與右側環狀環15R之基準軌道40之間隔逐漸擴大。各基準軌道40之間隔於延伸開始端(與預熱區A之連接端)相當於橫向延伸之初始寬度,於延伸結束端(與熱處理區C之連接端)相當於橫向延伸之最終寬度。
進而,於延伸區B,自預熱區A之側隨著往向熱處理區C,而左側環狀環15L之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之間隔逐漸縮小。而且,右側環 狀環15R之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之間隔亦同樣地逐漸縮小。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之間隔於延伸開始端(與預熱區A之連接端)相當於縱向延伸初始節距,於延伸結束端(與熱處理區C之連接端)相當於縱向延伸最終節距。亦即,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於延伸區B,對膜S同時進行縱向延伸與橫向延伸。
於熱處理區C,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之分隔距離設定為相當於橫向延伸最終寬度,將左側環狀環15L與右側環狀環15R遍及全區相互平行地配置。又,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之間隔設定為相當於縱向延伸最終節距,基準軌道40與節距設定軌道41遍及全區成為相互平行之配置。
[按壓裝置之詳細構成之說明]
接著,使用圖2、圖3,對於按壓熔融熱可塑性樹脂之按壓裝置12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所具備之按壓裝置之側視圖。圖3係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自T型模24朝向Z軸下方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如圖3所示般,具有在中央部配置有丙烯酸樹脂28a、在兩端部配置有聚碳酸酯樹脂28b之多行構造。
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進入繞旋轉軸27a順時針(圖2之箭頭K1方向)旋轉之接觸輥20a、與繞旋轉軸27b逆時針(圖2之箭頭K2方向)旋轉之 No.2輥21之接觸面。接觸輥20a由按壓力調整機26向No.2輥21按壓,因此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被接觸輥20a與No.2輥21夾入並按壓。
再者,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由在接觸輥20a之內部循環之熱媒、與在No.2輥21之內部循環之熱媒予以冷卻。該等熱媒控制在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之玻璃轉化溫度附近之溫度。而且,藉由將在No.2輥21之內部循環之熱媒之溫度設為若干高於在接觸輥20a之內部循環之熱媒,使得由接觸輥20a與No.2輥21按壓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隨著溫度更高之No.2輥21之表面(輥面)朝Y軸正方向移動。
其後,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被No.2輥21與繞旋轉軸27c順時針(箭頭K3方向)旋轉之No.3輥22夾入並冷卻。再者,由於在No.3輥22之內部循環之熱媒之溫度設定為高於在No.2輥21之內部循環之熱媒,因此由No.2輥21與No.3輥22夾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膜S)會隨著溫度更高之No.3輥22之表面(輥面)朝Y軸正方向移動。
經由以上之各步驟,由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成形出膜S。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10乃製造如下之端部多行膜,即:膜S之寬度方向兩端由聚碳酸酯樹脂形成,寬度方向中央部由丙烯酸樹脂形成。一般而言,聚碳酸酯樹脂之強度大於丙烯酸樹脂強度。因此,即便在以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所具備之前述夾子30固持著所成形之膜S之由聚碳酸酯樹脂形成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使其在膜S之移動方向及寬度方 向上延伸之情形下,亦不會使膜S斷裂,能以特定之倍率於縱方向及橫方向上延伸。
[按壓裝置之作用之說明]
接著,使用圖3對按壓裝置12之作用進行說明。接觸輥20a之輥面中之中央部之中央輥面50a經凸面加工。一般而言在對輥進行按壓時,有因輥自身之撓曲而按壓力下降之情形。於企圖將按壓力設為均一之情形下,進行將輥之中央部相對於輥之端部加粗之加工。此係凸面加工。然後,藉由凸面加工而形成之輥之包含旋轉軸之剖面呈被稱為凸面曲線之2次曲線、4次曲線、正弦(sin)曲線等曲線形狀。然後,中央輥面50a壓抵至具有圓筒狀之輥面21a之No.2輥21,而形成第1按壓部60。於本實施形態中,丙烯酸樹脂28a與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在第1按壓部60,被接觸輥20a之中央輥面50a與No.2輥21之輥面21a按壓。再者,中央輥面50a及與中央輥面50a對向之輥面21a係本揭示之第1按壓區域之一例。
又,接觸輥20a之輥面中之兩端側之端部輥面50b、50c加工成接觸輥20a之直徑隨著朝向該接觸輥20a之兩端部而漸減之錐形狀。然後,端部輥面50b、50c壓抵至No.2輥21之輥面21a,而於第1按壓部60之兩端側形成第2按壓部61。於本實施形態中,聚碳酸酯樹脂28b、28c之一部分在第2按壓部61中,由較第1按壓部60之按壓力低之按壓力,壓抵至接觸輥20a之端部輥面50b、50c與No.2輥21之輥面21a。因此,第2按壓部61之聚碳酸酯樹脂28b、28c之厚度較經第1按壓部60按壓之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之厚度更厚地成形。例如,相對在由第1按壓部60成形之膜S 之厚度,於第2按壓部61,膜S成形為厚50μm左右。再者,端部輥面50b、50c及與端部輥面50b、50c對向之輥面21a係本揭示之第2按壓區域之一例。
圖3顯示接觸輥20a之中央輥面50a與端部輥面50c之放大圖,經凸面加工之中央輥面50a於該中央輥面50a之端部,切線之斜率具有角度θ1。而且,經錐形加工之端部輥面50c,該端部輥面50c之斜率具有角度θ2。而且,於按壓裝置12中,以角度θ2與角度θ1大致相等之方式加工。如此般,藉由以成為θ1≒θ2之方式加工,而可與經凸面加工之先前之接觸輥之剖面形狀近似,因此可將接觸輥20a之寬度方向之按壓力均一化。
由接觸輥20a與No.2輥21按壓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接著藉由通過由No.2輥21之輥面21a與No.3輥22之輥面22a形成之冷卻部62而被冷卻。此處,為了對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進行冷卻,可使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接觸No.2輥21之輥面21a、及No.3輥22之輥面22a,亦可僅使其通過輥面21a與輥面22a之間。再者,較佳的是No.2輥21之輥面21a與No.3輥22之輥面22a皆為圓筒面。
由No.2輥21之輥面21a與No.3輥22之輥面22a冷卻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自No.3輥22作為膜S而排出。於膜S,如圖3所示般,形成有由第1按壓部60以較高之按壓力按壓之區域Sa、及由第2按壓部61以較低之按壓力按壓之區域Sb、Sc。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區域Sa係由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28c形成,區域Sb、Sc係由聚碳酸酯樹脂28b、28c 形成。然後,膜S由前述之搬送輥23(參照圖2)引導,送入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之入口1a。
送入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之膜S之由聚碳酸酯樹脂28b、28c形成之寬度方向(X軸方向)兩端之區域被夾子30(參照圖1)固持,於移動方向(Y方向)及寬度方向上延伸。
再者,接觸輥20a自表面平滑性及厚度均一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金屬剛體輥。然後,於中央輥面50a及端部輥面50b、50c,藉由HCr(鍍硬鉻)加工而形成高硬度之皮膜。又,接觸輥20a可為金屬彈性輥等彈性輥。
又,於圖3中,對於將接觸輥20a之輥面之兩端部加工成錐形狀,將接觸輥20a之輥面之中央部進行凸面加工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即便將接觸輥20a成形為圓筒狀,將No.2輥21成形為與圖3之接觸輥20a相同之形狀,仍可獲得同樣之效果。然而,若對No.2輥21進行錐形加工,則No.2輥21與No.3輥22之密接性下降,因此有可能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之冷卻性能下降。因此,較佳的是對接觸輥20a側進行錐形加工。又,由於無法卸下No.2輥21,因此安裝輥清掃裝置進行清掃。若No.2輥21被錐形加工,則在安裝輥清掃裝置時清洗器之接觸弱,而有產生擦拭殘留或擦拭不均之虞,故No.2輥21較佳的是遍及寬度方向為平面。
如以上所說明般,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由接觸輥20a(第1輥)之中央輥面50a(第1按壓區域)與No.2輥21(第2輥)之輥面21a(第1按壓區域) 形成之第1按壓部60,以較高之按壓力按壓自T型模24(投入部)投入之丙烯酸樹脂28a(第1熱可塑性樹脂)。而且,由接觸輥20a(第1輥)之端部輥面50b、50c(第2按壓區域)與No.2輥21(第2輥)之輥面21a(第2按壓區域)形成之第2按壓部61以較第1按壓區域低之按壓力按壓自T型模24(投入部)投入之丙烯酸樹脂28a之寬度方向兩端側之聚碳酸酯樹脂28b(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而,冷卻部62藉由利用No.2輥21(第2輥)與No.3輥22(第3輥)將丙烯酸樹脂28a與聚碳酸酯樹脂28b夾入而進行冷卻。然後,雙軸同步延伸裝置14(延伸部)固持經冷卻部62冷卻之由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形成之膜S之兩端之聚碳酸酯樹脂28b之區域,將該膜S在移動方向及與該移動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將膜S延伸時不形成應力集中之部位,故無需在延伸前設置修整步驟。又,熱可塑性樹脂之端部被以較低之壓力按壓,因此抑制皺褶之產生,且膜S之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與丙烯酸樹脂28a相比強度更大,因此在延伸時不會斷裂。因此,可製造厚度精度高之延伸膜。再者,由於無需修整步驟,因此可實現裝置之省步驟化、省空間化,且亦無需修整步驟中所去除之膜之處理步驟。進而,成形於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使用量可為所需要之最低限度,因此成品率提高。
又,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接觸輥20a(第1輥)之端部輥面50b、50c(第2按壓區域)以接觸輥20a之直徑朝向兩端部漸減之方式形成。因此,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於第2按壓區域中,以較第1按壓區域低之按壓力被按壓。藉此,可將膜S之兩端部較中央部更厚地成形。
又,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接觸輥20a(第1輥)之第1按壓部60經凸面加工。因此,於第1按壓部60中,可將接觸輥20a相對於No.2輥21(第2輥)確實地進行按壓。
又,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在以包含接觸輥20a之輥軸之面將該接觸輥20a(第1輥)切斷時、中央輥面50a(第1按壓區域)之端部處之該中央輥面50a之切線之斜率,與接觸輥20a之端部輥面50b、50c(第2按壓區域)之斜率大致相等。因此,可與經凸面加工之先前之接觸輥之剖面形狀近似,故可將接觸輥20a之寬度方向之按壓力均一化。
又,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接觸輥20a(第1輥)係金屬剛體輥或彈性輥。因此,於第1按壓部60中,可對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確實地進行按壓。
又,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接觸輥20a(第1輥)、No.2輥21(第2輥)及No.3輥22(第3輥)於內部含有熱媒體。因此,可將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確實地冷卻。
又,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第1熱可塑性樹脂係丙烯酸樹脂,第2熱可塑性樹脂係聚碳酸酯樹脂。因此,可在不產生皺褶或較粗之部分地將膜S之端部補強。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接著,使用圖4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本實施形態係使用接觸輥20b取代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輥20a之例。接觸輥20b之中央輥面50d(第1按壓區域)未經凸面加工,而形成圓筒面。
藉由將接觸輥20b壓抵於No.2輥21,而由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成形出膜S。此時,中央部之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以較高之按壓力被按壓,兩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以較低之按壓力被按壓。因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兩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比中央部之丙烯酸樹脂28a更厚地成形。
(第2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5對於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5係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本實施形態係使用接觸輥20c取代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輥20a之例。接觸輥20c具備端部輥面50e、50f取代端部輥面50b、50c(參照圖3)。端部輥面50e、50f相對於經凸面加工之中央輥面50a,形成直徑較小之圓筒面。亦即,於中央輥面50a與端部輥面50e、50f之間形成階差。
若將接觸輥20c壓抵至No.2輥21,則接觸輥20c之中央輥面50a壓抵至No.2輥21之輥面21a,而形成第1按壓部60。又,接觸輥20c之端部輥面 50b、50c壓抵至No.2輥21之輥面21a,而形成第2按壓部61。
此時,第1按壓部60被以較高之按壓力按壓,第2按壓部61被以較低之按壓力按壓。因此,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之兩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區域Sb、Sc)與中央部之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區域Sa)相比更厚地成形。
[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接著,使用圖6對於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圖6係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延伸膜製造裝置之按壓部及冷卻部之俯視圖。
本實施形態係使用接觸輥20d來取代第2實施形態之接觸輥20c之例。接觸輥20d之中央輥面50d(第1按壓區域)未經凸面加工,而形成圓筒面。
接觸輥20d藉由壓抵至No.2輥21,而將膜S自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成形。此時,中央部之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區域Sa)被以較高之按壓力按壓,兩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區域Sb、Sc)被以較低之按壓力按壓。因此,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兩端部之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與中央部之丙烯酸樹脂28a及聚碳酸酯樹脂28b之一部分相比更厚地成形。
如以上所說明般,於延伸膜製造裝置10中,接觸輥20c(第1輥)端部輥面50e、50f(第2按壓區域)較接觸輥20c之中央輥面50a(第1按壓區域)以 直徑更小之圓筒面形成。因此,所投入之熔融熱可塑性樹脂28於第2按壓區域中,被以較第1按壓區域低之按壓力按壓。藉此,可將膜S之兩端部較中央部更厚地成形。
12:按壓裝置(第1按壓部、第2按壓部、冷卻部)
20b:接觸輥(第1輥)
21:No.2輥(第2輥)
21a:輥面(第1按壓區域、第2按壓區域)
22:No.3輥(第3輥)
22a:輥面
27a,27b,27c:旋轉軸
28:熔融熱可塑性樹脂
28a:丙烯酸樹脂(第1熱可塑性樹脂)
28b:聚碳酸酯樹脂(第2熱可塑性樹脂)
50b,50c:端部輥面(第2按壓區域)
50d:中央輥面(第1按壓區域)
60:第1按壓部
61:第2按壓部
S:膜
Sa,Sb,Sc:區域
X,Y,Z:軸

Claims (8)

  1. 一種延伸膜製造裝置,其具備:投入部,其對寬度方向中央部投入經熔融之第1熱可塑性樹脂,對該第1熱可塑性樹脂之寬度方向兩端側投入經熔融之第2熱可塑性樹脂;第1按壓部,其在第1輥及第2輥之第1按壓區域,對自前述投入部投入之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行按壓;第2按壓部,其在前述第1輥及前述第2輥之前述第1按壓區域之兩端之第2按壓區域,以低於前述第1按壓區域之按壓力,對自前述投入部投入之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進行按壓;冷卻部,其在將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由前述第1輥與前述第2輥按壓之後,使其通過與隔著該第2輥而配置於前述第1輥之相反側之第3輥之間而加以冷卻;及延伸部,其固持由經前述冷卻部冷卻之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及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形成之膜兩端之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之區域,將該膜在移動方向及與該移動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延伸。
  2. 如請求項1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輥之前述第2按壓區域以該第1輥之直徑向兩端部漸減之方式形成。
  3. 如請求項1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輥之前述第2按壓區域以直徑小於該第1輥之前述第1按壓區域之圓筒面形成。
  4. 如請求項2或3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輥之前述第1按壓區域經凸面加工。
  5. 如請求項2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在將前述第1輥以包含該第1輥之輥軸之面切斷時、前述第1按壓區域之端部處之該第1按壓區域之切線之斜率、與前述第1輥之前述第2按壓區域之斜率大致相等。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輥係金屬剛體輥或彈性輥。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輥、前述第2輥及前述第3輥於內部包含熱媒體。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延伸膜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熱可塑性樹脂係丙烯酸樹脂,前述第2熱可塑性樹脂係聚碳酸酯樹脂。
TW110116723A 2021-05-10 2021-05-10 延伸膜製造裝置 TWI8161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6723A TWI816118B (zh) 2021-05-10 2021-05-10 延伸膜製造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6723A TWI816118B (zh) 2021-05-10 2021-05-10 延伸膜製造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857A TW202243857A (zh) 2022-11-16
TWI816118B true TWI816118B (zh) 2023-09-21

Family

ID=85792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6723A TWI816118B (zh) 2021-05-10 2021-05-10 延伸膜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611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60900A (ja) * 2008-01-10 2009-07-23 Nitto Denko Corp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201235193A (en) * 2011-01-28 2012-09-01 Asahi Glas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resin film
TWI423877B (zh) * 2006-12-15 2014-01-21 Toyo Kohan Co Ltd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ed film and stretch film
CN105916655A (zh) * 2014-01-17 2016-08-31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3842864B (zh) * 2011-10-04 2017-03-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TW201932514A (zh) * 2017-12-27 2019-08-16 日商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 丙烯酸系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3877B (zh) * 2006-12-15 2014-01-21 Toyo Kohan Co Ltd 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ed film and stretch film
JP2009160900A (ja) * 2008-01-10 2009-07-23 Nitto Denko Corp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201235193A (en) * 2011-01-28 2012-09-01 Asahi Glas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resin film
CN103842864B (zh) * 2011-10-04 2017-03-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05916655A (zh) * 2014-01-17 2016-08-31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TW201932514A (zh) * 2017-12-27 2019-08-16 日商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 丙烯酸系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857A (zh)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4052620A1 (ja) 熱可塑性合成樹脂製シート又は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731106B2 (ja) 面ファスナーの製造方法
TW201436997A (zh) 拉伸薄膜的製造方法以及薄膜拉伸設備
KR20140092919A (ko) 구조적 구성요소의 제조 방법, 그 방법을 실행하는 장치 및 구조적 구성요소
TWI816118B (zh) 延伸膜製造裝置
JP7504605B2 (ja) 延伸フィルム製造装置
CN103143610A (zh) 蒙皮用夹持装置及蒙皮渐进拉伸成形方法
JP2003251681A (ja) 合成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合成樹脂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WO2022230195A1 (ja) 延伸フィルム製造装置
JP2021122971A (ja) 延伸フィルム製造装置
CN110621473A (zh) 热塑性薄膜纵向及横向同时拉伸装置
US11999118B2 (en) Belt calend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impregnated composites
KR200230588Y1 (ko) 센터유지장치를이용한트레드반제품공급장치
CN110352125B (zh) 薄膜拉伸设备
CN104816466B (zh) 轨迹方向可控的同步双向拉伸链夹机构
CN214521930U (zh) 聚酯光学膜纵向拉伸机
JP2008049589A (ja) 帯状部材の接合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1941820B1 (ko) 포장용 밴드의 폭 연신 장치
JP6377354B2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1331805A (zh) 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15030167A (ja) 熱成形装置
EP4137287A1 (en) Composite materi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mposite material processing method
JP6377355B2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499713B2 (ja) 樹脂フィルム延伸装置用リンク機構、樹脂フィルム延伸装置および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21064808A1 (ja) 加圧冷却機構及び賦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