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3495B -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3495B
TWI803495B TW107117734A TW107117734A TWI803495B TW I803495 B TWI803495 B TW I803495B TW 107117734 A TW107117734 A TW 107117734A TW 107117734 A TW107117734 A TW 107117734A TW I803495 B TWI803495 B TW I8034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layer
layer
trench
groove
mas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7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100A (zh
Inventor
鄭志成
程世偉
張澐
蔣振劼
鄭宗期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3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34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6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50Assembl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e.g. sealing of a cap to a base of a contai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01L21/76807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for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s
    • H01L21/7681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for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s involving multiple stacked pre-patterned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4Conductive vias through the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pins, e.g. buried coaxial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8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HDI]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prefo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8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HDI]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20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pre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Recrystallisation Techniques (AREA)

Abstract

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第一遮罩層具有溝槽,溝槽具有內壁和底表面。此方法包含在第一溝槽中形成第二遮罩層。此方法包含移除覆蓋底表面的第二遮罩層,以在第二遮罩層中形成第二溝槽,第二溝槽暴露出底表面且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上方,留下的第二遮罩層覆蓋內壁。此方法包含移除第一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三溝槽。此方法包含在第三溝槽中形成導電結構。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係有關於半導體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半導體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工業已經歷了快速成長。在積體電路材料和設計上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數代積體電路,每一代都比前一代具有更小且更複雜的電路。然而,這些進步增加了加工與製造積體電路的複雜性。
在積體電路的發展史中,功能密度(即每一晶片區互連的裝置數目)增加,同時幾何尺寸(即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最小的組件(或線路))縮小。此元件尺寸微縮化的製程一般來說具有增加生產效率與降低相關費用的益處。
然而,由於部件(feature)尺寸持續縮減,製造製程持續變的更加難以實施。因此,形成越來越小的尺寸的可靠的半導體裝置是個挑戰。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其中第一遮罩層具有第一溝槽,且第一溝槽具有內壁和底表面;在第一溝槽 中形成第二遮罩層;移除覆蓋底表面的第二遮罩層,以在第二遮罩層中形成第二溝槽,其中第二溝槽暴露出底表面且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上方,且留下的第二遮罩層覆蓋內壁;移除第一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三溝槽;以及在第三溝槽中形成導電結構。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其中第一遮罩層具有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且第一溝槽具有第一內壁和第一底表面;在第一內壁上方順應性形成第二遮罩層,其中第二遮罩層具有在第一溝槽中的第三溝槽並暴露出第一底表面,第三溝槽比第二溝槽窄,且第三溝槽和第二溝槽分別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方;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其中第四溝槽比第五溝槽窄;以及分別在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中形成第一導電結構和第二導電結構。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其中第一遮罩層具有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且第一溝槽具有第一內壁和第一底表面;在第一遮罩層的頂表面和第一內壁上方形成第二遮罩層,其中在第一內壁上方的第二遮罩層的厚度沿遠離介電層的方向增加,第二遮罩層具有在第一溝槽中的第三溝槽並暴露出第一底表面,且第三溝槽和第二溝槽分別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方;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其中 第四溝槽比第五溝槽窄;以及分別在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中形成第一導電結構和第二導電結構。
110‧‧‧半導體基底
110A、110B‧‧‧區域
120‧‧‧介電層
122、155、S1、S2、S3、S4‧‧‧頂表面
130、150、220、310‧‧‧遮罩層
140‧‧‧硬遮罩層
151、152、153、154、182、212、222、224、226、228、312、314、316、318、R1、R2、R3、R4‧‧‧溝槽
160、190‧‧‧下層
170、200‧‧‧中間層
180、210‧‧‧上層
222a、224a、226a、228a、N1、N2、N3、N4‧‧‧內壁
229‧‧‧側壁
230‧‧‧光阻層
240‧‧‧阻障層
250‧‧‧導電材料層
B1、B2、B3、B4‧‧‧底表面
D1、D2‧‧‧距離
L1、L2、L3、L4‧‧‧導電結構
M1、M2‧‧‧圖案化的遮罩結構
T1、T2、T3、T4、T4’、T5、T6、T7、T8、T9、T10‧‧‧厚度
V1‧‧‧方向
W1、W2、W3、W4、W5、W6、W7、W8、W9、W10、W11、W12、W13、W14‧‧‧寬度
根據以下的詳細說明並配合所附圖式可以更加理解本發明實施例。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產業的標準慣例,圖示中的各種部件並未必按照比例繪製。事實上,可能任意的放大或縮小各種部件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說明。
第1A-1M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第2A-2C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第3A-3H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第4A-4F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要瞭解的是以下的揭露內容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範例,以實施提供之主體的不同部件。以下敘述各個構件及其排列方式的特定範例,以求簡化揭露內容的說明。當然,這些僅為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例如,以下的揭露內容敘述了將一第一部件形成於一第二部件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其包含了所形成的上述第一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是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亦包含了尚可將附加的部件形成於上述第一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之間,而使上述第一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可能未直接 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揭露內容中不同範例可能使用重複的參考符號及/或用字。這些重複符號或用字係為了簡化與清晰的目的,並非用以限定各個實施例及/或所述外觀結構之間的關係。
再者,為了方便描述圖式中一元件或部件與另一(複數)元件或(複數)部件的關係,可使用空間相關用語,例如“在...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及類似的用語。除了圖式所繪示的方位之外,空間相關用語也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所述裝置也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轉90度或者位於其他方位),並對應地解讀所使用的空間相關用語的描述。應當理解的是,可提供額外的操作於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之前、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中和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之後,且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的其他實施例中,可取代或消除所述的一些操作。
第1A-1M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如第1A圖所示,提供半導體基底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10為塊材(bulk)半導體基底,例如半導體晶圓。舉例來說,半導體基底110為矽晶圓。
半導體基底110可包含矽或其他元素半導體材料(例如鍺)。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10包含化合物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可包含矽鍺、砷化鎵、碳化矽、砷化銦、磷化銦、其他合適的化合物半導體或前述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10包含絕緣層上覆 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SOI)基底。絕緣層上覆半導體基底可透過使用晶圓接合製程、矽膜轉移製程、植氧分離(separation by implantation of oxygen,SIMOS)製程、其他可應用的方法或前述之組合製造。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種裝置元件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10中及/或半導體基底110上方。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這些裝置元件未顯示於圖式中。這些裝置元件的範例包含電晶體、二極體、其他合適的元件或前述之組合。
舉例來說,電晶體可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MOSFET)、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電晶體、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BJT)、高壓電晶體、高頻電晶體、p型通道場效電晶體及/或n型通道場效電晶體(p-channel/n-cha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PFETs/NFETs)等。進行各種製程(例如前段產線(front-end-of-line,FEOL)半導體製造過程)來形成各種裝置元件。前段產線半導體製造過程可包含沉積、蝕刻、佈植、光微影、退火、平坦化、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部件(未顯示)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10中。使用隔離部件以定義主動區並電性隔離在主動區中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10中及/或半導體基底110上方的各種裝置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部件包含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部件、矽局部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部件、其他合適的隔離部件或前述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互連結構(未顯示)形成於區域110A和110B中的半導體基底110上方。區域110A和110B可被視為窄的線寬區域和寬的線寬區域,但是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互連結構包含多個介電層,這些介電層含有層間介電(interlayer dielectric,ILD)層和一個或多個金屬層間介電(inter-metal dielectric,IMD)層。互連結構也可包含形成於層間介電層和金屬層間介電層中的多個導電部件。導電部件可包含導線、導通孔及/或導電接點。進行各種製程(例如後段產線(back-end-of-line,BEOL)半導體製造過程)以形成互連結構。
各種裝置元件透過半導體基底110上方的互連結構互連,以形成積體電路裝置。積體電路裝置包含邏輯裝置、記憶體裝置(例如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ies,SRAMs))、射頻(radio frequency,RF)裝置、輸入/輸出(input/output,I/O)裝置、系統單晶片(system-on-chip,SoC)裝置、影像感測裝置、其他可應用類型的裝置或前述之組合。
如第1A圖所示,介電層120沉積於區域110A和110B中的半導體基底110上方。介電層120可作為互連結構的層間介電層或金屬層間介電層。介電層120覆蓋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10中及/或半導體基底110上方的裝置元件。雖然第1A圖顯示介電層120為單一層,但是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介電層120為包含介電子層(未顯示)的多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0由絕緣材料製成或包含絕緣材料,絕緣材料例如氧化矽、氮氧化矽、低介電常數(low-k)材料、極低介電常數(extreme low-k,ELK)材料、硼矽玻璃(borosilicate glass,BSG)、磷矽玻璃(phosphoric 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氟矽玻璃(fluorinated silicate glass,FSG)、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0透過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程、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製程、旋塗製程、噴塗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低介電常數材料或極低介電常數材料可具有比二氧化矽更小的介電常數。舉例來說,低介電常數材料可具有介電常數在約1.5至約3.5之間的範圍中。極低介電常數材料可具有介電常數小於約2.5或在約1.5至約2.5之間的範圍中。隨著半導體裝置的密度增加以及電路元件的尺寸變小,阻容(resistance capacitance,RC)延遲時間越來越主宰電路效能。因此,使用低介電常數材料或極低介電常數材料作為介電層120有助於降低阻容延遲。
可使用各式各樣的低介電常數材料或極低介電常數材料形成介電層120。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0由多孔介電材料、有機聚合物、有機矽玻璃、SiOF系列材料、氫化矽倍半氧烷(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材料、甲基矽倍半氧烷(methyl silsesquioxane,MSQ)系列材料、摻雜碳的氧化矽、非晶氟化碳、聚對二甲苯、苯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s,BCB)、 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鐵氟龍)、碳氧化矽聚合物(SiOC)、多孔有機系列材料、旋塗無機介電質、旋塗有機介電材料、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
多個導電部件(未顯示)形成於區域110A和110B中的介電層120中。導電部件可電性連接至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10上的閘極結構或功率元件或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10中的摻雜區。在區域110A中的導電部件可電性連接至閘極結構和摻雜區,而區域110B中的導電部件可電性連接至功率元件。
導電部件可包含導線、導通孔、導電接點或前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部件由導電材料製成,或包含導電材料,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材料(例如銅、鋁、鎢、鈦、鈷、鎳、金、鉑或前述之組合)。可使用包含沉積、蝕刻、平坦化或類似製程的各種製程以在介電層120中形成導電部件。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A圖所示,遮罩層130沉積於介電層12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130也被稱為抗反射塗佈(anti-reflective coating,ARC)層。遮罩層130可吸收光,進而在後續光微影製程期間將反射量最小化,因此改善光微影製程的解析度。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130由SiON、SiCN、SiN、HfO、Al2O3、Ta2O5、ZrO、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130為無氮抗反射塗佈(nitrogen-free anti-reflective coating,NFARC)層。透過保持介電層120與遮罩層130之間的界面不含氮,很少或沒有氮擴散進 入介電層120中,以防止汙染。遮罩層130透過使用噴塗製程、旋塗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如第1A圖所示,硬遮罩層140沉積於遮罩層130上方。硬遮罩層140由氮化鈦(TiN)、SiON、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硬遮罩層140為多層結構,例如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xide-nitride-oxide,ONO)層。硬遮罩層140透過使用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例如射頻物理氣相沉積(radio-frequency PVD,RFPVD)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A圖所示,遮罩層150沉積於硬遮罩層14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150也被稱為抗反射塗佈(ARC)層。遮罩層150由抗反射材料(例如SiON、SiCN、SiN、HfO、Al2O3、Ta2O5、ZrO)、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150和遮罩層130由相同材料製成或包含相同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0和遮罩層150由不同材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50由不同材料製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150為無氮抗反射塗佈(NFARC)層。遮罩層150透過使用噴塗製程、旋塗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 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B圖所示,圖案化的遮罩結構M1形成於遮罩層15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圖案化的遮罩結構M1為多層遮罩結構。依據一些實施例,圖案化的遮罩結構M1包含下層160、中間層170和上層180。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B圖所示,下層160、中間層170和上層180依序地沉積於遮罩層150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下層160由聚合物材料製成或包含聚合物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層170由含矽材料製成或包含含矽材料,例如含矽聚合物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上層180由光阻材料製成或包含光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下層160、中間層170和上層180透過使用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旋塗製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將上層180圖案化以在上層180中形成溝槽182。溝槽182部分地暴露出中間層170。上層180透過光微影製程圖案化。之後,中間層170透過使用圖案化的上層180作為蝕刻遮罩圖案化或蝕刻。因此,溝槽182轉移至中間層170(未顯示)。
圖案化的上層180可在中間層170的圖案化期間移除。相似地,下層160接著透過使用圖案化的中間層170作為蝕刻遮罩圖案化或蝕刻。因此,溝槽182轉移至下層160(未顯示)。圖案化的中間層170可在下層160的圖案化期間移除。
圖案化的下層160後續用作蝕刻遮罩來將遮罩層150圖案化。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C圖所示,遮罩層150透過 使用圖案化的下層160作為蝕刻遮罩圖案化或蝕刻。因此,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151和153形成於遮罩層150中。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151和153穿透遮罩層150。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151和153部分地暴露出其下的硬遮罩層140。圖案化的下層160可在遮罩層150的圖案化期間移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層170、下層160和遮罩層150透過使用一個或多個蝕刻製程依序地圖案化。蝕刻製程可為乾蝕刻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
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D圖所示,圖案化的遮罩結構M2形成於遮罩層15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圖案化的遮罩結構M2為多層遮罩結構。依據一些實施例,圖案化的遮罩結構M2包含下層190、中間層200和上層210。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D圖所示,下層190、中間層200和上層210依序地沉積於遮罩層150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下層190由聚合物材料製成或包含聚合物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層200由含矽材料製成或包含含矽材料,例如含矽聚合物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上層210由光阻材料製成或包含光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下層190、中間層200和上層210透過使用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旋塗製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將上層210圖案化以在上層210中形成溝槽212。溝槽212部分地暴露出中間層200。上層210透過光微影製程圖案化。
之後,中間層200透過使用圖案化的上層210作為 蝕刻遮罩圖案化或蝕刻。因此,溝槽212轉移至中間層200(未顯示)。圖案化的上層210可在中間層200的圖案化期間移除。相似地,下層190接著透過使用圖案化的中間層200作為蝕刻遮罩圖案化或蝕刻。因此,溝槽212轉移至下層190(未顯示)。圖案化的中間層200可在下層190的圖案化期間移除。
圖案化的下層190後續用作蝕刻遮罩來將遮罩層150圖案化。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E圖所示,遮罩層150透過使用圖案化的下層190作為蝕刻遮罩圖案化或蝕刻。因此,溝槽152和154形成於遮罩層150中。溝槽152和154穿透遮罩層150。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152和154部分地暴露出其下的硬遮罩層140。圖案化的下層190可在遮罩層150的圖案化期間移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層200、下層190和遮罩層150透過使用一個或多個蝕刻製程依序地圖案化。蝕刻製程可為乾蝕刻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
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E圖所示,溝槽151、152、153和154分別具有寬度W1、W2、W3和W4。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1、W2、W3和W4彼此大致相等。依據一些實施例,術語“大致相等”意味著“在10%內”。
舉例來說,依據一些實施例,術語“大致相等”意味著寬度W1、W2、W3和W4之間的差異在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平均寬度的10%內。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151、152、153和154具有內壁N1、N2、N3和N4以及底表面B1、B2、B3和B4。
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F圖所示,遮罩層 220沉積於遮罩層150上方以及溝槽151、152、153和154中。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順應性地覆蓋遮罩層150的頂表面155、內壁N1、N2、N3和N4以及底表面B1、B2、B3和B4。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直接接觸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50。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頂表面155上方之遮罩層220的第一厚度T1大於在內壁N1、N2、N3和N4上方之遮罩層220的第二厚度T2。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二厚度T2大於在底表面B1、B2、B3和B4上方之遮罩層220的第三厚度T3。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也被稱為抗反射塗佈(ARC)層。遮罩層220由抗反射材料(例如SiON、SiCN、SiN、HfO、Al2O3、Ta2O5、ZrO)、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220和遮罩層150由相同材料製成或包含相同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220為無氮抗反射塗佈(NFARC)層。遮罩層220透過使用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G圖所示,移除覆蓋底表面B1、B2、B3和B4的遮罩層220,以在遮罩層220中形成溝槽222、224、226和228。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222、224、226和228分別暴露出底表面B1、B2、B3和B4。
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222和224分別具有寬度W5和W6。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5和W6小於寬度W1、W2、W3和W4。依據一些實施例,在移除製程之後,留下的遮罩層220 覆蓋內壁N1、N2、N3和N4以及頂表面155。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乾蝕刻製程(例如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或濕蝕刻製程。依據一些實施例,乾蝕刻製程包含電漿蝕刻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H圖所示,光阻層230形成於區域110A中的遮罩層22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光阻層230填充溝槽151和152。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I圖所示,移除區域110B中的遮罩層220。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J圖所示,移除光阻層230。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具有與區域110A與區域110B之間的邊界對齊的側壁229。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內壁N1上方之遮罩層220的厚度T2與溝槽151的寬度W1的比值在約0.16至約0.4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222的寬度W5與溝槽151的寬度W1的比值在約0.16至約0.66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222與溝槽224之間的距離D1小於溝槽153與溝槽154之間的距離D2。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150和220用作後續製程中形成導線的蝕刻遮罩。雖然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寬度W1、W2、W3和W4彼此大致相等,形成於溝槽151和152的內壁N1和N2上方的遮罩層220具有比溝槽151、152、153和154更窄的溝槽222和224。因此,遮罩層220的形成可透過使用遮罩層220作為蝕刻遮罩而使後續形成的導線變窄。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K圖所示,移除在溝槽222、224、153和154下方的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 120的部分,以形成在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中的溝槽R1、R2、R3和R4。
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通過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30並穿透進入介電層120。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分別具有寬度W7、W8、W9和W10。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7或W8小於寬度W9或W10。
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使用遮罩層150和220作為蝕刻遮罩的蝕刻製程。遮罩層150和220可在移除製程期間被消耗。在一些實施例中,硬遮罩層140的上部在移除製程期間被消耗。
由於在移除製程期間遮罩層220覆蓋區域110A中的硬遮罩層140,因此留在區域110A中的硬遮罩層140比留在區域110B中的硬遮罩層140更厚。也就是說,區域110A中的硬遮罩層140的厚度T9比區域110B中的硬遮罩層140的厚度T10更大。在一些實施例中,留在區域110A中的硬遮罩層140也被稱為厚的部分,而留在區域110B中的硬遮罩層140也被稱為薄的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厚的部分與薄的部分之間的邊界與遮罩層220的側壁229(如第1J圖所示)大致對齊。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L圖所示,阻障層240沉積於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上方。阻障層240可在熱製程或熱循環期間防止後續沉積的導電材料(其將在後面更詳細地描述)的金屬離子擴散進入介電層120。阻障層240也可被稱為擴散阻障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240由耐火金屬材料(例如 鉭(Ta)、鈦(Ti)、氮化鉭、氮化鈦、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240透過使用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在一些實施例中,順應性地沉積阻障層240。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L圖所示,導電材料層250形成於阻障層24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填充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材料層250由金屬材料(例如銅、鋁、鎢、鈦、鎳、金、鉑、銀、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
導電材料層250可為單一層或具有多個堆疊層。導電材料層250透過使用電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無電電鍍製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1M圖所示,移除在溝槽R1、R2、R3和R4、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30之外的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依據一些實施例,留在溝槽R1、R2、R3和R4中的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分別在溝槽R1、R2、R3和R4中形成導電結構L1、L2、L3和L4。
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包含導線。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分別具有寬度(或線寬)W11、W12、W13和W14。由於寬度W7或W8小於寬度W9或W10(如第1K圖所示),因此寬度W11或W12小於寬度 W13或W14。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11和W12彼此大致相等。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13和W14彼此大致相等。
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和L2位於區域110A中,而導電結構L3和L4位於區域110B中。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與導電結構L2之間的距離D1小於導電結構L3與導電結構L4之間的距離D2。
區域110A和110B可分別被稱為小間距區和大間距區。一個區域的間距(pitch)等於導電結構的其中一者的寬度與此區域中兩相鄰導電結構之間的間隔的總和。依據一些實施例,區域110A的間距等於寬度W11(或W12)與距離D1的總和。依據一些實施例,區域110B的間距等於寬度W13(或W14)與距離D2的總和。由於寬度W11(或W12)小於寬度W13(或W14)且距離D1小於距離D2,區域110A的間距小於區域110B的間距。
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平坦化製程。因此,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的頂表面S1、S2、S3、S4和介電層120的頂表面122共平面。
第2A-2C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依據一些實施例,第2A-2C圖的實施例相似於第1A-1M圖的實施例,除了第2A-2C圖的實施例先移除區域110B中的遮罩層220(如第2B圖所示),接著移除覆蓋底表面B1和B2的遮罩層220(如第2C圖所示)。
在第1F圖的步驟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2A圖所示,光阻層230形成於區域110A中的遮罩層220上方。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2B圖所示,移除區域110B中的遮罩 層220。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使用光阻層230作為蝕刻遮罩的蝕刻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2C圖所示,移除光阻層230。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2C圖所示,移除覆蓋底表面B1和B2的遮罩層220,以形成遮罩層220中的溝槽222和224。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222和224分別暴露出底表面B1和B2。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進行第1K-1M圖的步驟以形成導電結構L1、L2、L3和L4(如第1M圖所示)。
第3A-3H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在第1E圖的步驟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A圖所示,遮罩層310形成於遮罩層150的頂表面155以及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內壁N1、N2、N3和N4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內壁N1、N2、N3和N4上方的遮罩層310的厚度T4沿著遠離介電層120的方向V1增加。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分別在溝槽151、152、153和154中具有溝槽312、314、316和318。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312、314、316和318分別暴露出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底表面B1、B2、B3和B4。
依據一些實施例,覆蓋頂表面155的遮罩層310比覆蓋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內壁N1、N2、N3和N4的遮罩層310更厚。也就是說,依據一些實施例,覆蓋頂表面155的遮罩層310的最大厚度T5大於在內壁N1、N2、N3和N4上方的遮罩層310的最大厚度T4’。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也被稱為抗轟擊(anti-bombardment layer)層。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用於在後續用來形成在介電層120中的溝槽的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期間維持其下方的遮罩層150的高度較長時間。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由抗轟擊材料(例如氮化鈦或氮化鉭)製成。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透過使用化學氣相沉積製程或原子層沉積製程形成。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在第一沉積壓力下沉積。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以第一沉積功率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B圖所示,遮罩層220形成於遮罩層310和透過溝槽151、152、153和154暴露的硬遮罩層14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覆蓋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內壁N1、N2、N3和N4以及底表面B1、B2、B3和B4。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也被稱為抗化學蝕刻保護層。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用以在後續用來形成在介電層120中的溝槽的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期間保護內壁N1、N2、N3和N4。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直接接觸遮罩層150和310以及硬遮罩層140。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頂表面155上方的遮罩層220的第一厚度T6大於在內壁N1、N2、N3和N4上方的遮罩層220的第二厚度T7。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二厚度T7大於在底表面B1、B2、B3和B4上方的遮罩層220的第三厚度T8。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和310由不同材料製成。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由抗化學蝕刻材料(例如氮化 物材料(例如SiON、SiCN、SiN)或低溫氧化物材料(例如二氧化矽))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遮罩層220透過使用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在第二沉積壓力下沉積。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以第二沉積功率沉積。假如沉積壓力高且沉積功率低,沉積層傾向沉積於溝槽之外。假如沉積壓力低且沉積功率大,沉積層傾向沉積於溝槽中。因此,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沉積壓力大於第二沉積壓力。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沉積功率小於第二沉積功率。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C圖所示,移除底表面B1、B2、B3和B4上方的遮罩層220。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形成遮罩層220中的溝槽222、224、226和228。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222、224、226和228分別位於溝槽312、314、316和318中。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222、224、226和228分別暴露出底表面B1、B2、B3和B4。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或濕蝕刻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D圖所示,光阻層230形成於區域110A中的遮罩層22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光阻層230填充溝槽151和152。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E圖所示,移除區域110B中的遮罩層220和310。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F圖所示,移除光阻層230。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222與溝槽224之間的距離D1小於 溝槽153與溝槽154之間的距離D2。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150、220和310用作在後續用來形成導線的製程中的蝕刻遮罩。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G圖所示,移除在溝槽222、224、153和154下方的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的部分,以形成在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中的溝槽R1、R2、R3和R4。
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通過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30並穿透進入介電層120。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分別具有寬度W7、W8、W9和W10。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7或W8小於寬度W9或W10。
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使用遮罩層150、220和310作為蝕刻遮罩的蝕刻製程。遮罩層150、220和310可在移除製程期間被消耗。在一些實施例中,硬遮罩層140的上部在移除製程期間被消耗。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F和3G圖所示,由於遮罩層(或抗轟擊層)310覆蓋遮罩層150的頂表面155,因此遮罩層150的高度在移除製程期間維持較長時間。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F和3G圖所示,由於遮罩層220由抗化學蝕刻材料製成,因此遮罩層220的溝槽222和224的寬度W5和W6在移除製程期間維持較長時間。因此,如第3F和3G圖所示,遮罩層220和310的形成可改善溝槽R1和R2的良率。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G圖所示,阻障層240沉積於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上方。阻障層240可在熱製程或熱循環期間防止後續沉積的導電材料(其將在後面更 詳細地描述)的金屬離子擴散進入介電層120。阻障層240也可被稱為擴散阻障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240由耐火金屬材料(例如鉭(Ta)、鈦(Ti)、氮化鉭、氮化鈦、一個或多個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240透過使用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一個或多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沉積。在一些實施例中,順應性地沉積阻障層240。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G圖所示,導電材料層250形成於阻障層24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填充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3H圖所示,移除在溝槽R1、R2、R3和R4、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30之外的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依據一些實施例,留在溝槽R1、R2、R3和R4中的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分別在溝槽R1、R2、R3和R4中形成導電結構L1、L2、L3和L4。
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包含導線。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分別具有寬度(或線寬)W11、W12、W13和W14。由於寬度W7或W8小於寬度W9或W10(如第3G圖所示),因此寬度W11或W12小於寬度W13或W14。
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和L2位於區域110A中,而導電結構L3和L4位於區域110B中。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與導電結構L2之間的距離D1小於導電結構L3與導 電結構L4之間的距離D2。
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平坦化製程。因此,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的頂表面S1、S2、S3、S4和介電層120的頂表面122共平面。
第4A-4F圖為依據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製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圖。在第1E圖的步驟之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A圖所示,遮罩層220順應性地形成於遮罩層150的頂表面155、溝槽151、152、153和154的內壁N1、N2、N3和N4以及底表面B1、B2、B3和B4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由抗化學蝕刻材料(例如氮化物材料(例如SiON、SiCN或SiN)或低溫氧化物材料(例如二氧化矽))製成,或包含前述材料。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B圖所示,移除在底表面B1、B2、B3和B4上方的遮罩層220。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具有溝槽222、224、226和228。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C圖所示,遮罩層310形成於遮罩層220上方。
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覆蓋遮罩層220的頂表面221和溝槽222、224、226和228的內壁222a、224a、226a和228a。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內壁222a、224a、226a和228a上方的遮罩層310的厚度T4沿著遠離介電層120的方向V1增加。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310由抗轟擊材料(例如氮化物材料(例如氮化鈦或氮化鉭))製成。依據一些實施例,遮罩層220和310由不同材料製成。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D圖所示,移除在區域110B 中的遮罩層220和310。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E圖所示,移除移除在溝槽222、224、153和154下方的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的部分,以形成在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中的溝槽R1、R2、R3和R4。
依據一些實施例,溝槽R1、R2、R3和R4通過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30並穿透進入介電層120。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使用遮罩層150、220和310作為蝕刻遮罩的蝕刻製程。遮罩層150、220和310可在移除製程期間被消耗。在一些實施例中,硬遮罩層140的上部在移除製程期間被消耗。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D和4E圖所示,由於遮罩層(或抗轟擊層)310覆蓋遮罩層150的頂表面155,因此遮罩層150的高度在移除製程期間維持較長時間。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D和4E圖所示,由於遮罩層220由抗化學蝕刻材料製成,因此遮罩層220的溝槽222和224的寬度W5和W6在移除製程期間維持較長時間。因此,如第4D和4E圖所示,遮罩層220和310的形成可改善溝槽R1和R2的良率。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E圖所示,阻障層240沉積於硬遮罩層140、遮罩層130和介電層120上方。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E圖所示,導電材料層250形成於阻障層240上方。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第4F圖所示,移除在溝槽R1、R2、R3和R4、硬遮罩層140和遮罩層130之外的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依據一些實施例,留在溝槽R1、R2、R3和R4中的導電材料層250和阻障層240分別在溝槽R1、R2、R3和R4中形成導電結構L1、L2、L3和L4。
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包含導線。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分別具有寬度(或線寬)W11、W12、W13和W14。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11或W12小於寬度W13或W14。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與導電結構L2之間的距離D1小於導電結構L3與導電結構L4之間的距離D2。
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製程包含平坦化製程。因此,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結構L1、L2、L3和L4的頂表面S1、S2、S3、S4和介電層120的頂表面122共平面。
依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這些(用於形成半導體裝置結構的)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在第一遮罩層的第一溝槽的內壁上方順應性地形成第二遮罩層;以及通過第一溝槽移除介電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二溝槽。在內壁上方形成第二遮罩層能使第二溝槽變窄。
依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第一遮罩層具有第一溝槽,第一溝槽具有內壁和底表面。此方法包含在第一溝槽中形成第二遮罩層。此方法包含移除覆蓋底表面的第二遮罩層,以在第二遮罩層中形成第二溝槽。第二溝槽暴露出底表面且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上方。留下的第二遮罩層覆蓋內壁。此方法包含移除第一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三溝槽。此方法包含在第三溝槽中形成導電結構。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在第一溝槽中形成第二遮罩層的步驟包括在內壁和底表面上方順應性地沉積第二遮罩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二遮罩層更順應性地沉積於第一遮罩層的頂表面上方。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在頂表面上方的第二遮罩層的第一厚度大於在內壁上方的第二遮罩層的第二厚度,且第二厚度大於在底表面上方的第二遮罩層的第三厚度。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在形成導電結構之後,導電結構的第一頂表面與介電層的第二頂表面共平面。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由相同材料製成。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介電層和第一遮罩層由不同材料製成。
依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第一遮罩層具有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且第一溝槽具有第一內壁和第一底表面。此方法包含在第一內壁上方順應性形成第二遮罩層。第二遮罩層具有在第一溝槽中的第三溝槽並暴露出第一底表面,第三溝槽比第二溝槽窄,且第三溝槽和第二溝槽分別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方。此方法包含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第四溝槽比第五溝槽窄。此方法包含分別在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中形成第一導電結構和第二導電結構。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方法更包含在形成第一遮罩層之前,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三遮罩層,其中第一遮罩層形成於第三遮罩層上,第二溝槽和第三溝槽分別暴露出第三遮罩層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以及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的步驟更包含移除第三部分和第四部份。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形成第一導電結構和第二導電結構的步驟包含在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份、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之後,在第三遮罩層和介電層上方形成導電材料層,其中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填充導電材料層;以及移除在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以及第三遮罩層之外的導電材料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移除在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以及第三遮罩層之外的導電材料層的步驟包含進行平坦化製程。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三遮罩層和第一遮罩層由不同材料製成。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三遮罩層具有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第五部分被第二遮罩層覆蓋,第六部分被第一遮罩層覆蓋且不被第二遮罩層覆蓋,且在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之後,第六部分比第五部分薄。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一溝槽的第一寬度與第二溝槽的第二寬度大致相等。
依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介電層上方形成第一遮罩層。第一遮罩層具有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且第一溝槽具有第一內壁和第一底表面。此方法包含在第一遮罩層的頂表面和第一內壁上方形成第二遮罩層。在第一內壁上方的第二遮罩層的厚度沿遠離介電層的方向增加,第二遮罩層具有在第一溝槽中的第三溝槽並暴露出第一底表面,且第三溝槽和第二溝槽分別在介電層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方。此方法包含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以在介電層中形成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第四溝槽比第五溝槽窄。此方法包含分別在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中形成第一導電結構和第二導電結構。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覆蓋頂表面的第二遮罩層比覆蓋第一內壁的第二遮罩層更厚。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方法更包含在第一遮罩層的頂表面和第一內壁上方形成第二遮罩層之後以及在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之前,在第二遮罩層上方形成第三遮罩層並覆蓋第一內壁,以及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的步驟更包含移除第三遮罩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二遮罩層和第三遮罩層由不同材料製成。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方法更包含在第一遮罩層的頂表面和第一內壁上方形成第二遮罩層之前,在頂表面和第一內壁上方形成第三遮罩層,第二遮罩層形成於第三遮罩 層上方,以及移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遮罩層和第二遮罩層的步驟更包含移除第三遮罩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第二遮罩層和第三遮罩層由不同材料製成。
前述內文概述了許多實施例的特徵,使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從各個方面更佳地了解本發明實施例。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且可輕易地以本發明實施例為基礎來設計或修飾其他製程及結構,並以此達到相同的目的及/或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等相同之優點。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了解這些相等的結構並未背離本發明的發明精神與範圍。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發明精神與範圍之前提下,可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變、置換或修改。
110‧‧‧半導體基底
110A、110B‧‧‧區域
120‧‧‧介電層
122、S1、S2、S3、S4‧‧‧頂表面
R1、R2、R3、R4‧‧‧溝槽
240‧‧‧阻障層
250‧‧‧導電材料層
D1、D2‧‧‧距離
L1、L2、L3、L4‧‧‧導電結構
W11、W12、W13、W14‧‧‧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內壁和一底表面;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頂表面上形成一抗轟擊層(anti-bombardment layer);在該第一溝槽中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該抗轟擊層覆蓋該內壁,且該第二遮罩層與該抗轟擊層由不同材料形成;移除覆蓋該底表面的該第二遮罩層,以在該第二遮罩層中形成一第二溝槽,其中該第二溝槽暴露出該底表面且在該介電層的一第一部分上,且留下的該第二遮罩層覆蓋該內壁;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遮罩層、該抗轟擊層和該第二遮罩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三溝槽;以及在該第三溝槽中形成一導電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在形成該導電結構之後,該導電結構的一第一頂表面與該介電層的一第二頂表面共平面。
  3.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和一第二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內壁和一第一底表面;在該第一內壁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該第二遮罩層具有在該第一溝槽中的一第三溝槽,並暴露出該第一底表面,該第三溝槽比該第二溝槽窄,且該第三溝槽和該第二溝槽分別在 該介電層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上;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遮罩層和該第二遮罩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四溝槽和一第五溝槽,其中該第四溝槽比該第五溝槽窄;分別在該第四溝槽和該第五溝槽中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和一第二導電結構;以及在形成該第一遮罩層之前,在該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三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形成在該第三遮罩層上,該第二溝槽和該第三溝槽分別暴露出該第三遮罩層的一第三部分和一第四部分,並且其中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遮罩層和該第二遮罩層更包括:移除該第三部分和該第四部分。
  4.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和一第二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內壁和一第一底表面;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頂表面和該第一內壁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在該第一內壁上的該第二遮罩層的厚度沿著遠離該介電層的方向增加,覆蓋該頂表面的該第二遮罩層的一最大厚度大於在該第一內壁上的該第二遮罩層的一最大厚度,該第二遮罩層具有在該第一溝槽中的一第三溝槽,並暴露出該第一底表面,且該第三溝槽和該第二溝槽分別在該介電層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上; 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遮罩層和該第二遮罩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四溝槽和一第五溝槽,該第四溝槽比該第五溝槽窄;以及分別在該第四溝槽和該第五溝槽中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和一第二導電結構。
  5.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內壁和一底表面;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第一頂表面、該內壁和該底表面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移除覆蓋該底表面的該第二遮罩層,以在該第二遮罩層中形成一第二溝槽,其中該第二溝槽暴露出該底表面,且在該介電層的一第一部分上;在該第二遮罩層的一第二頂表面上形成一抗轟擊層,其中該抗轟擊層覆蓋該內壁,且該第二遮罩層與該抗轟擊層由不同材料形成;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遮罩層、該第二遮罩層和該抗轟擊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三溝槽;以及在該第三溝槽中形成一導電結構。
  6.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和一第二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內壁和一第一底表面; 在該第一內壁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該第二遮罩層具有在該第一溝槽中的一第三溝槽,並暴露出該第一底表面,該第三溝槽比該第二溝槽窄,且該第三溝槽和該第二溝槽分別在該介電層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上;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第一頂表面和該第二遮罩層的一第二頂表面上形成一抗轟擊層,其中該抗轟擊層覆蓋該第一內壁,且該第二遮罩層與該抗轟擊層由不同材料形成;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遮罩層、該第二遮罩層和該抗轟擊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四溝槽和一第五溝槽,其中該第四溝槽比該第五溝槽窄;以及分別在該第四溝槽和該第五溝槽中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和一第二導電結構。
  7.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和一第二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內壁和一底表面;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頂表面的一第一部分和該內壁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該第二遮罩層暴露出該頂表面的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份和該第二部分分別相鄰該第一溝槽和該第二溝槽,該第二遮罩層具有在該第一溝槽中的一第三溝槽,並暴露出該底表面,且該第三溝槽和該第二溝槽分別在該介電層的一第三部分和一第四部分上;移除該第三部分、該第四部分、該第一遮罩層和該第二遮 罩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四溝槽和一第五溝槽;以及分別在該第四溝槽和該第五溝槽中形成一第一導電結構和一第二導電結構。
  8.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內壁和一底表面;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第一頂表面上形成一抗轟擊層;在該第一溝槽的該第一內壁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該第二遮罩層具有一第二溝槽,該第二溝槽暴露出該底表面,並位於該介電層的一第一部分上,且該第二遮罩層和該抗轟擊層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移除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遮罩層、該抗轟擊層和該第二遮罩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三溝槽;以及在該第三溝槽中形成一導電結構。
  9.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其中該第一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內壁和一底表面;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頂表面和該第一溝槽的該第一內壁上形成一抗轟擊層,其中在該頂表面上的該抗轟擊層比在該第一內壁上的該抗轟擊層厚;在該第一內壁上的該抗轟擊層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通過該第一溝槽部分地移除該介電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二溝槽;以及在該第二溝槽中形成一導電結構。
  10. 一種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在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遮罩層;在該第一遮罩層上形成一第二遮罩層,其中該第二遮罩層具有一第一溝槽,且該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內壁和一底表面;在該第一內壁上形成一第三遮罩層,其中該第三遮罩層具有一第二溝槽,該第二溝槽在該第一遮罩層的一第一部分和該介電層的一第二部分上;在該第三遮罩層的一頂表面上形成一抗轟擊層,其中該抗轟擊層覆蓋該第一內壁,且該第三遮罩層與該抗轟擊層由不同材料形成;移除該第一遮罩層的該第一部分、該介電層的該第二部分、該第二遮罩層、該第三遮罩層和該抗轟擊層,以在該介電層中形成一第三溝槽;以及在該第三溝槽中形成一導電結構。
TW107117734A 2017-11-08 2018-05-24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TWI803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83121P 2017-11-08 2017-11-08
US62/583,121 2017-11-08
US15/884,760 US10510671B2 (en) 2017-11-08 2018-01-31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conductive line
US15/884,760 2018-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100A TW201919100A (zh) 2019-05-16
TWI803495B true TWI803495B (zh) 2023-06-01

Family

ID=66328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7734A TWI803495B (zh) 2017-11-08 2018-05-24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510671B2 (zh)
CN (1) CN109755176A (zh)
TW (1) TWI803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99943B2 (en) * 2018-04-30 2020-06-3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of forming contacts in a semiconductor devic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4725A1 (en) * 2001-07-24 2003-03-06 Chen-Chiu Hsue Dual damascene process using metal hard mask
US20040219707A1 (en) * 2003-04-29 2004-11-04 Won-Ho Le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 having redundancy module
US20090001341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Matthew Breitwisch Phase Change Memory with Tapered Heater
TW201532143A (zh) * 2014-01-24 2015-08-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蝕刻雙鑲嵌結構中的介電阻隔層之方法
TW201537678A (zh) * 2014-03-21 2015-10-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互連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1635379A (zh) * 2014-12-26 2016-10-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鰭式場效電晶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09465A (zh) * 2015-08-27 2017-03-01 Globalfoundries Us Inc 具有金屬裂縫停止之積體電路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201732975A (zh) * 2016-03-02 2017-09-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導線結構和製造方法
TW201735244A (zh) * 2016-03-24 2017-10-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深溝槽隔離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201738931A (zh) * 2016-04-28 2017-11-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7040B2 (ja) * 2000-07-24 2009-12-02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の製造方法
KR100393968B1 (ko) * 2000-12-29 2003-08-06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소자의 이중 다마신 형성방법
KR20080006713A (ko) * 2006-07-13 2008-0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저장매체에 따라 데이터 블록 크기를할당하는 멀티미디어 재생 장치 및 방법
KR20080067131A (ko) * 2007-01-15 2008-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의 패턴 형성방법
CN101308809A (zh) * 2007-05-17 2008-11-19 力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铝导线的制作方法
US9698100B2 (en) * 2015-08-19 2017-07-0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on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4725A1 (en) * 2001-07-24 2003-03-06 Chen-Chiu Hsue Dual damascene process using metal hard mask
US20040219707A1 (en) * 2003-04-29 2004-11-04 Won-Ho Le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 having redundancy module
US20090001341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Matthew Breitwisch Phase Change Memory with Tapered Heater
TW201532143A (zh) * 2014-01-24 2015-08-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蝕刻雙鑲嵌結構中的介電阻隔層之方法
TW201537678A (zh) * 2014-03-21 2015-10-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互連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1635379A (zh) * 2014-12-26 2016-10-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鰭式場效電晶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09465A (zh) * 2015-08-27 2017-03-01 Globalfoundries Us Inc 具有金屬裂縫停止之積體電路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201732975A (zh) * 2016-03-02 2017-09-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導線結構和製造方法
TW201735244A (zh) * 2016-03-24 2017-10-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深溝槽隔離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201738931A (zh) * 2016-04-28 2017-11-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100A (zh) 2019-05-16
US10510671B2 (en) 2019-12-17
CN109755176A (zh) 2019-05-14
US10879186B1 (en) 2020-12-29
US20200402914A1 (en) 2020-12-24
US10770401B2 (en) 2020-09-08
US20190139895A1 (en) 2019-05-09
US20200118932A1 (en)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16545A1 (en)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Device Structure with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11088020B2 (e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thod of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898764B1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구조의 상호 연결 구조체의 비아를 클리닝하는 방법
US10134669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device structure with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10332787B2 (en) Formation method of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90055005A (ko) 비아 구조체 및 그 방법
KR101714162B1 (ko) 플라즈마 공정시에 elk 유전체층이 손상되는 것을 방지하는 방법
US10163778B2 (e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thod of damascene structure
US11404367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self-aligned conductive features
KR102489216B1 (ko) 상호 접속 구조체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10535560B2 (en)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803495B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US10964636B2 (e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with low resistivity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201732971A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US10522396B1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having reduced line end spaces
US10276396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damascene structure
US11699589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patterned mask layer
US20230377956A1 (en) Method of forming an interconect structure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