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3331B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3331B
TWI733331B TW109104223A TW109104223A TWI733331B TW I733331 B TWI733331 B TW I733331B TW 109104223 A TW109104223 A TW 109104223A TW 109104223 A TW109104223 A TW 109104223A TW I733331 B TWI733331 B TW I7333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nnecting member
passivation layer
nano particles
circu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4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1465A (zh
Inventor
朱彥瑞
吳金能
Original Assignee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4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333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3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333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1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1465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基底、鈍化層以及連接件。鈍化層配置在基底上。連接件內埋在鈍化層中。連接件與鈍化層接觸的界面是凹凸不平的,從而提高連接件的結構穩定性。另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Description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由於各種電子構件(例如電晶體、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的積集度不斷提升,半導體工業因而快速成長。這種積集度的提升,大多是因為最小特徵尺寸的持續縮小,使得更多的構件整合在一特定的區域中。
在習知技術中,導電線及其下方的打線接墊常因打線接合製程的拉力而使得打線接墊被拔離基底,進而導致良率降低。因此,如何避免打線接墊被拔離基底,進而提升良率將成為未來重要的一門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其將連接件內埋在鈍化層中並使得連接件與鈍化層接觸的界面為凹凸不平,從而提高連接件的結構穩定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基底、鈍化層以及連接件。鈍化層配置在基底上。連接件內埋在鈍化層中。連接件與鈍化層接觸的界面是凹凸不平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基底。藉由第一3D列印技術,在基底上形成鈍化層。鈍化層具有開口。開口具有凹凸不平的側壁。藉由第二3D列印技術,在開口中形成連接件。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將連接件內埋在鈍化層中並使得連接件與鈍化層接觸的界面為凹凸不平,從而提高連接件的結構穩定性。在此情況下,連接件與基底之間的黏著性提升,其可避免連接件在接合製程之後被拔離基底,進而提升良率。
10:開口
10h、H:高度
12、M1:主體部
14、14a、14b、P1~P3:突出部
14w、W:寬度
100:晶片
101:基底
102:鈍化層
104:黏著層
106、206、306:連接件
112:接墊
112t:頂面
114:介電層
116:第一線路層
118:第二線路層
202、212、222:噴頭
204:絕緣墨水
214:自組裝單層墨水
224:導電墨水
300:線路基板
302:凸塊
304:底膠
312:導電線
314:包封體
500:半導體元件
Z:方向
圖1A至圖1C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2A至圖2C分別是圖1C所示連接件的各種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參照本實施例之圖式以更全面地闡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亦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體現,而不應限於本文中所述之實施例。圖式中的層與區域的厚度會為了清楚起見而放大。相同或相似之元件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之元件,以下段落將不再一一贅述。
圖1A至圖1C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流程的剖面示意圖。圖2A至圖2C分別是圖1C所示連接件的各種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1A,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步驟如下。首先,提供基底101。在本實施例中,基底101可以是矽基底。雖然圖1A中並未繪示出任何元件配置在基底101中,但本實施例的基底101可具有主動元件(例如是電晶體、二極體等)、被動元件(例如是電容器、電感器、電阻器等)、或其組合於其中。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底101可具有例如邏輯元件、記憶元件或其組合於其中。
接著,藉由第一3D列印技術,在基底101上形成鈍化層102。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3D列印技術包括噴印式列印製程、氣溶膠噴塗列印(Aerosol Jet Printing)製程或其組合。以氣溶膠噴塗列印製程為例,其是使用氣溶噴嘴沉積頭(aerosol jet deposition head),以形成由外部的鞘流(outer sheath flow)和內部的充滿氣溶的載體流(inner aerosol-laden carrier flow)構成的環狀傳播噴嘴。在環狀氣溶噴射製程中,將欲沉積的材料的氣溶流(aerosol stream)集中且沉積在欲形成的表面上。上述步驟可 稱為無罩幕中尺度材料沉積(Maskless Mesoscale Material Deposition,M3D),也就是說,其可在不使用罩幕的情況下進行沉積。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A所示,第一3D列印技術包括藉由3D列印裝置的噴頭202噴出絕緣墨水204至基底101上。之後,進行固化(curing)步驟,以使絕緣墨水204固化為鈍化層10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固化步驟包括光固化步驟或是熱固化步驟。舉例來說,所述光固化步驟可例如是照射波長約為395nm至405nm的光,以使絕緣墨水204固化為鈍化層102。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墨水204包括光固化材料、疏水材料、聚合物材料或其組合。舉例來說,絕緣墨水204可以是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聚醯亞胺等類似材料。
在固化步驟後,如圖1A所示,鈍化層102具有開口10。開口10具有凹凸不平的側壁。具體來說,在一實施例中,開口10具有主體部12與突出部14。突出部14從主體部12突出至鈍化層102中。在剖面方向上,突出部14具有從主體部12突出至鈍化層102的弧面。每一個主體部12的兩側上的突出部14a、14b在Z方向上彼此交錯配置,以形成環繞主體部12的螺紋形。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0的高度10h與突出部14的寬度14w的比為10:4至10:1。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特意將開口10的側壁形成為凹凸不平,從而提升後續形成的連接件106(如圖1C所示)的結構穩定性。在替代實施例中,由於鈍化層102是藉由第一3D列印技術來 形成,因此鈍化層102是一體成型且沿著Z方向連續形成。某種程度來說,鈍化層102可依實際需求增加高度並改變鈍化層102的側壁的形狀。
請參照圖1B,藉由另外的3D列印技術,在開口10的底面上形成黏著層104。此3D列印技術包括藉由3D列印裝置的噴頭212噴出自組裝單層墨水214至開口10中。在一實施例中,黏著層104可例如是自組裝單層。自組裝單層的材料包括有機矽烷類(Organosilane based)材料,例如是氯矽烷分子。值得注意的是,黏著層104可用以當作緩衝層,以增加後續形成的連接件106(如圖1C所示)與基底101之間的附著力且避免後續接合製程的應力損害下方的基底101或基底101中的元件。在替代實施例中,亦可省略形成黏著層104的步驟。
請參照圖1C,藉由第二3D列印技術,在開口10中形成連接件106,藉此完成晶片100。具體來說,藉由3D列印裝置的噴頭222噴出導電墨水224至黏著層104上,並進行固化步驟以形成連接件106。在此情況下,如圖1C所示,連接件106內埋在鈍化層102中且沿著開口10形成,以使連接件106與鈍化層102接觸的界面為凹凸不平。在一實施例中,導電墨水224包括多個導電顆粒。所述導電顆粒包括多個金屬奈米顆粒,其可例如是銀奈米顆粒、銅銀奈米顆粒、銅奈米顆粒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件106是將導電顆粒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以達到均勻導電的功效。不同於電鍍製程,本實施例之連接件106中的導電顆 粒是直接接觸鈍化層102。也就是說,連接件106與鈍化層102之間不具有晶種層或阻障層。另外,雖然圖1C所繪示的連接件106的頂面低於鈍化層102的頂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件106的頂面亦可與鈍化層102的頂面齊平。
值得注意的是,如圖1C所示,連接件106包括主體部M1與突出部P1。主體部M1具有垂直於基底101的側壁。突出部P1從主體部M1的側壁向外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主體部M1的高度H與突出部P1的寬度W的比為10:4至10:1。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特意將連接件106與鈍化層102接觸的界面形成為凹凸不平,從而提升連接件106的結構穩定性。具體來說,突出部P1環繞主體部M1的側壁以構成螺旋狀結構,如圖2A所示。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突出部P2可包括多個環狀結構,以分別環繞主體部M1的側壁,進而形成另一連接件206,如圖2B所示。在其他實施例中,突出部P3包括多個突出結構,以獨立地分布在主體部M1的側壁上,進而形成其他連接件306,如圖2C所示。多個突出結構在剖面方向上可以是錐形(如圖2C)或是弧形(未繪示)。上述圖2A至圖2C所繪示的突出部P1、P2、P3皆可在剖面方向上構成凹凸不平的表面,以提高連接件106、206、306的結構穩定性,進而提升連接件106、206、306在後續接合製程中的良率。
圖3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圖3的半導體元件可以是封裝結構。請參照 圖3,圖1C的晶片100(或基底101)可藉由覆晶接合的方式與線路基板300電性連接。所謂覆晶接合的方式是指晶片100藉由位於線路基板300與晶片100之間的多個凸塊(bump)302與線路基板300連接。另外,再藉由底膠(underfill)304填入線路基板300與晶片100之間的空間,以包封凸塊302。在此情況下,彼此接觸的連接件106與凸塊302可電性連接線路基板300與晶片100(或基底101)。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之連接件106可用以當作覆晶接合製程中的接墊,以承受覆晶接合製程的壓力。此外,雖然圖3中僅繪示一個晶片100,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晶片100的數量與種類可依需求來調整。
圖4是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圖4的半導體元件可以是封裝結構。請參照圖4,圖1C的晶片100(或基底101)可藉由打線接合的方式與線路基板300電性連接。所謂打線接合的方式是指藉由多條導電線312連接線路基板300與晶片100。另外,再藉由包封體(encapsulant)314覆蓋晶片100與線路基板300的部分上表面,並包封導電線312。在此情況下,彼此接觸的連接件106與導電線312可電性連接線路基板300與晶片100(或基底101)。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連接件106與鈍化層102接觸的界面為凹凸不平,因此可提升連接件106的結構穩定性,以避免連接件106因所述打線接合製程的拉力而被拔離基底101,進而提升良率。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之連接件106可用以當作打線接合製程中的打線接墊, 以承受打線接合製程的拉力。
上述連接件106除了可用以當作上述接合製程中的接墊之外,在替代實施例中,連接件106還可用以當作線路結構中的導通孔(conductive via)。詳細說明請參照以下段落。
圖5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於此,本實施例所繪示的線路層可以是重佈線層(RDL),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線路層也可以是後段製程中的內連線、電路板中的線路結構或類似結構。
請參照圖5,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500包括基底101、接墊112、介電層114、第一線路層116、鈍化層102、黏著層104、連接件106以及第二線路層118。
詳細地說,接墊112配置在基底101上。在一實施例中,接墊112的材料包括金屬材料,其可例如是銅、鋁、金、銀、鎳、鈀或其組合。介電層114覆蓋接墊112的側壁與一部分頂面,且暴露出接墊112的另一部分頂面112t。在一實施例中,介電層114的材料包括介電材料,其可例如是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聚醯亞胺或其組合。在另一實施例中,介電層114可以是單層結構、雙層結構或是多層結構。第一線路層116覆蓋接墊112的部分頂面112t,且自接墊112延伸覆蓋介電層114的部分頂面。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線路層116包括彼此接觸的多個導電顆粒,且可以3D列印技術來形成。所述導電顆粒包括多個金屬奈米顆粒,其可例如是銀奈米顆粒、銅銀奈米顆粒、銅奈米顆粒或其組合。
如圖5所示,鈍化層102配置在第一線路層116上且覆蓋介電層114的部分頂面與第一線路層116的部分頂面。連接件106內埋在鈍化層102中且具有凹凸不平的側壁。黏著層104可選擇性地配置在連接件106與第一線路層116之間,以增加連接件106與第一線路層116的黏著性。另外,第一線路層116配置在連接件106與基底101之間,且連接件106與接墊112偏移(offset)設置。在此情況下,接墊112下方的元件所產生的電訊號可透過接墊112與第一線路層116傳輸至連接件106。鈍化層102、黏著層104以及連接件106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已於上述段落中詳述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如圖5所示,第二線路層118配置在鈍化層102與連接件106上。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線路層118包括彼此接觸的多個導電顆粒,且可以3D列印技術來形成。所述導電顆粒包括多個金屬奈米顆粒,其可例如是銀奈米顆粒、銅銀奈米顆粒、銅奈米顆粒或其組合。在此情況下,連接件106可用以當作導通孔,以電性連接第一線路層116與第二線路層118。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連接件106與第二線路層118皆以3D列印技術來形成,因此連接件106與第二線路層118是藉由彼此接觸的多個導電顆粒來電性連接。也就是說,連接件106與第二線路層118是直接接觸的,兩者之間並不具有明顯的界面。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連接件106與鈍化層102接觸的界面為凹凸不平,其可提升連接件106的結構穩定性並增加半導體元件500的機械強度。
綜上所述,本發明將連接件內埋在鈍化層中並使得連接件與鈍化層接觸的界面為凹凸不平,從而提高連接件的結構穩定性,進而提升連接件在後續接合製程中的良率。另外,黏著層可選擇性地配置在連接件與基底之間,以提升兩者之間的黏著性,進而避免接合製程的應力損害基底中的元件且可防止連接件被拔離基底。此外,本發明可藉由3D列印技術來形成連接件,以使連接件為一體成型,進而增加連接件的機械強度。
100:晶片
101:基底
102:鈍化層
104:黏著層
106:連接件
222:噴頭
224:導電墨水
H:高度
M1:主體部
P1:突出部
W:寬度

Claims (19)

  1.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鈍化層,配置在基底上,其中所述鈍化層具有開口,所述開口具有凹凸不平的側壁;連接件,內埋在所述鈍化層的所述開口中,其中所述連接件與所述鈍化層的所述開口接觸的界面是凹凸不平的;以及黏著層,配置在所述連接件與所述基底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連接件包括:主體部,具有垂直於所述基底的側壁;以及突出部,從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側壁向外突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突出部環繞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側壁以構成螺旋狀結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多個環狀結構,以分別環繞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側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多個突出結構,以分布在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側壁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主體部的高度與所述突出部的寬度的比為10:4至10: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更包括線路基板,所述基底以打線接合或覆晶接合的方式與所述線路基板連接,其中所述連接件電性連接所述基底與所述線路基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更包括:第一線路層,配置在所述基底與所述連接件之間;以及第二線路層,配置在所述連接件上,其中所述連接件電性連接所述第一線路層與所述第二線路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連接件由彼此接觸的多個導電顆粒所構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多個導電顆粒包括多個金屬奈米顆粒,所述多個金屬奈米顆粒包括銀奈米顆粒、銅銀奈米顆粒、銅奈米顆粒或其組合。
  11. 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提供基底;藉由第一3D列印技術,在所述基底上形成鈍化層,其中所述鈍化層具有開口,所述開口具有凹凸不平的側壁;以及藉由第二3D列印技術,在所述開口中形成連接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開口具有主體部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從所述主體部突出至所述鈍化層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開口的高度與所述突出部的寬度的比為10:4至10:1。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藉由所述第二3D列印技術形成所述連接件包括使用導電 墨水,所述導電墨水包括多個金屬奈米顆粒,所述多個金屬奈米顆粒包括銀奈米顆粒、銅銀奈米顆粒、銅奈米顆粒或其組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多個金屬奈米顆粒直接接觸所述鈍化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鈍化層的材料包括疏水材料。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以打線接合或覆晶接合的方式將所述基底連接至線路基板,其中所述連接件電性連接所述基底與所述線路基板。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所述基底與所述連接件之間形成第一線路層;以及在所述連接件上形成第二線路層,其中所述連接件電性連接所述第一線路層與所述第二線路層。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於所述連接件與所述基底之間形成黏著層。
TW109104223A 2020-02-11 2020-02-11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333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223A TWI733331B (zh) 2020-02-11 2020-02-11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223A TWI733331B (zh) 2020-02-11 2020-02-11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3331B true TWI733331B (zh) 2021-07-11
TW202131465A TW202131465A (zh) 2021-08-16

Family

ID=7791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223A TWI733331B (zh) 2020-02-11 2020-02-11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333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87663A1 (en) * 2003-10-30 2015-10-08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60093581A1 (en) * 2013-12-23 2016-03-31 SK Hynix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 through electrode
TW201640976A (zh) * 2015-05-08 2016-11-16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堆疊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170287841A1 (en) * 2015-08-29 2017-10-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Through via structure for step coverage improvement
US9978698B1 (en) * 2017-01-25 2018-05-22 Raytheon Company Interconnect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connecting a pair of microwave transmission lines formed on a pair of spaced structure memb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87663A1 (en) * 2003-10-30 2015-10-08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60093581A1 (en) * 2013-12-23 2016-03-31 SK Hynix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 through electrode
TW201640976A (zh) * 2015-05-08 2016-11-16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堆疊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170287841A1 (en) * 2015-08-29 2017-10-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Through via structure for step coverage improvement
US9978698B1 (en) * 2017-01-25 2018-05-22 Raytheon Company Interconnect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connecting a pair of microwave transmission lines formed on a pair of spaced structure memb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1465A (zh) 2021-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90454B2 (en)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KR102093303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10522490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I608575B (zh) 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封裝及其製造方法
TWI667762B (zh) 半導體封裝中的重佈線層及其形成方法
TWI719189B (zh) 半導體封裝體、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US10037963B2 (en)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I575624B (zh) 半導體封裝及其製作方法
TWI697085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TW201731048A (zh) 半導體封裝件及形成其之方法
TWI717813B (zh) 半導體封裝及其製造方法
US20080182398A1 (en) Varied Solder Mask Opening Diameters Within a Ball Grid Array Substrate
US9165875B2 (en) Low profile interposer with stud structure
TWI740219B (zh) 載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599008B (zh) 半導體封裝
CN110896062B (zh) 再分布基板、制造再分布基板的方法和半导体封装件
TW201742081A (zh) 導電圖案
US20040219715A1 (en) Bump formed on semiconductor device chi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ump
US1165813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uneven contact in passivation layer
TWI733331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694578B (zh) 積體電路封裝及其形成方法
CN113284868A (zh)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8003370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935871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1785699B (zh) 打线接合结构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