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0573B -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0573B
TWI730573B TW108148574A TW108148574A TWI730573B TW I730573 B TWI730573 B TW I730573B TW 108148574 A TW108148574 A TW 108148574A TW 108148574 A TW108148574 A TW 108148574A TW I730573 B TWI730573 B TW I7305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isplay
image
display module
light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8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2206A (zh
Inventor
増田麻言
白井伸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藍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藍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藍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2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57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02B27/00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for correction of secondary colour or higher-order chromatic aberrations
    • G02B27/006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for correction of secondary colour or higher-order chromatic aberra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dispersion of a lens material, e.g. adapting the relative partial disper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9Display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not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to be display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32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binocular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在於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的焦點。本發明係具備佩戴模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以及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分別具有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透鏡(31)、導光板(34)以及多塊半透半反鏡;透鏡(31)以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被配置;其結果是,本發明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的焦點。

Description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作為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例如存在專利文獻1所示之裝置。專利文獻1之顯示裝置係具備:佩戴於使用者(觀察者、觀眾)頭部之眼鏡型框架、以及分別安裝於框架的左右兩側之兩個影像顯示裝置。專利文獻1之顯示裝置透過在兩個影像顯示裝置上顯示影像(虛像),使用者能夠將外界的像和所顯示的影像重疊而看到。
專利文獻1之顯示裝置中的兩個影像顯示裝置係具備:由電動機和小齒輪等構成的移動裝置、影像形成裝置、以及光學系統。專利文獻1之顯示裝置中的兩個影像顯示裝置利用移動裝置,使影像顯示裝置的光軸和光學系統的光軸沿水平方向(X軸方向)相對地移動,從而將影像的位置調整為使用者能夠看到的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202117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之顯示裝置在每次使用時都需要使移動裝置工作並將影像的位置(影像的焦點)調整為使用者能夠看到的位置。亦即,專利文獻1之顯示裝置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的位置。
本發明欲解決之課題係在於提供一種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的位置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佩戴於使用者的臉部之佩戴模組,對應於使用者的右眼而配置於佩戴模組的右側之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以及對應於使用者的左眼而配置於佩戴模組的左側之左側影像顯示模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分別具有:影像輸出裝置、透鏡、導光板、以及多塊半透半反鏡,影像輸出裝置將影像以影像光的形式輸出,透鏡將從影像輸出裝置輸出之影像的位置進行調整,導光板將從影像輸出裝置輸出之影像光射入並藉由導光作用進行引導,多塊半透半反鏡被配置於導光板中,將在導光板中被引導的影像光從導光板的表面,於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之情形下射入右眼,於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之情形下射入左眼,並在導光板的背面側的空間內使影像顯示;右側影像顯示模組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中的透鏡,以相對於影像輸出裝置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被配置。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透鏡,分別以相對於影像輸出裝置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被配置;規定值為下述值:右側的影像顯示方向與左側的影像顯示方向在連接右眼和左眼之直線的垂直二等分線上的一點處交叉之值,其中,右側的影像顯示方向是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之使影像顯示的方向,左側的影像顯示方向是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之使影像顯示的方向。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規定值是以透鏡偏心前的狀態作為基準狀態,根據下述距離以及右眼和左眼之間的寬度的1/2求出的值,其中,該下述距離是指:基準狀態之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右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右眼至使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或者,基準狀態之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左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左眼至使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規定值是滿足下式(1)的值, θ=arctan{(d/2)/D}…(1) 其中,θ是中心線與右側視線或左側視線所形成的角度,中心線是將右眼和左眼連接的直線的垂直二等分線,右側視線或左側視線是從右眼或左眼至中心線上的一點為止的線段, d是右眼和左眼之間的寬度, D是以透鏡偏心前的狀態作為基準狀態,基準狀態之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右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右眼至使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或者,基準狀態之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左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左眼至使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寬度是根據按照性別、年齡或地域的至少任意一種中的多人的平均值求出的。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中,具有導光板及多塊半透半反鏡之第一構成構件和具有影像輸出裝置及透鏡之第二構成構件分別劃分為單體構件且構成為組合結構,第一構成構件安裝在佩戴模組上,第二構成構件以與第一構成構件能夠裝卸之方式被安裝。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在佩戴模組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之間,設有調整機構;調整機構能夠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的位置相對於佩戴模組進行調整。
在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中較佳係:調整機構具有固定部、移動部、以及調整部,固定部安裝於佩戴模組,移動部安裝有右側影像顯示模組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並且以能夠移動之方式安裝於固定部,調整部能夠將移動部的位置相對於固定部進行調整。 (發明功效)
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的位置。
以下,依據圖式對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實施方式(實施例)之一例詳細地進行說明。另外,圖式係顯示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概略圖,因此,在圖式中省略了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詳細部分。另外,在圖式中對構成構件的一部分標注了影線並省略了其他構成構件的影線。
(實施方式之構成之說明) 以下,對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構成進行說明。圖中,符號1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符號X是以使用者(或佩戴者,以下稱為“使用者”)為基準之左右方向。符號Y是以使用者為基準之前後方向。符號Z是以使用者為基準之上下方向。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之說明) 如圖1~圖4所示,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是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具備:佩戴模組5、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以及調整機構8。
佩戴模組5是佩戴於使用者的臉部(或者頭部;以下稱為“臉部”)之模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對應於使用者的右眼ER,經由調整機構8配置於佩戴模組5的右側。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對應於使用者的左眼EL,經由調整機構8配置於佩戴模組5的左側。
(佩戴模組5之說明) 如圖2~圖4所示,佩戴模組5在此例中為佩戴於使用者的臉部的眼鏡型。佩戴模組5由前框部分50以及左右的鏡腳部分51、51構成。左右的鏡腳部分51、51經由左右的鉸鏈52、52呈能夠折疊地安裝於前框部分50的左右兩端。在前框部分50的中央下部設有鼻托53。
在前框部分50的右側,經由調整機構8安裝有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在前框部分50的左側,經由調整機構8安裝有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
(調整機構8之說明) 如圖2、圖4~圖6所示,調整機構8能夠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位置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著左右方向X進行調整。左右方向X是將使用者的右眼ER和左眼EL連接之方向。
調整機構8具有固定部80、移動部81、以及作為調整部之調整螺絲82和彈簧83。在固定部80的中央部分設有矩形的空間部84。在固定部80的上下兩壁部的內表面(與空間部84相對的面)上設有引導部85。
移動部81被收納於固定部80的空間部84中。移動部81的上下尺寸比空間部84的上下尺寸大,另外,移動部81的左右尺寸比空間部84的左右尺寸小。移動部81的上下兩端部被固定部80的上下的引導部85所引導。其結果是,移動部81經由引導部85以沿左右方向能夠移動之方式安裝在固定部80上。
調整螺絲82安裝在固定部80的外側壁部的中央部。調整螺絲82的外側的頭部從固定部80朝向外側突出。另外,調整螺絲82內側的螺絲部的前端與移動部81的外側面抵接。
彈簧83以被壓縮的狀態介於固定部80的內側壁部的內表面與移動部81的內側面之間。其結果是,當抵抗彈簧83的彈力將調整螺絲82旋入時,能夠使移動部81向內側移動。另一方面,當將調整螺絲82旋出時,利用彈簧83的彈力能夠使移動部81向外側移動。
在此,所謂的外側,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之情形下為右側,在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之情形下為左側。另外,所謂的內側,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之情形下為左側,在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之情形下為右側。
固定部80安裝於佩戴模組5的前框部分50的左右兩端。另外,移動部81經由安裝支架86安裝於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導光板34上。其結果是,調整機構8能夠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沿著左右方向移動。
(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之說明) 以下,參照圖7A、圖7B以及圖8~圖11對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詳細地進行說明。另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是由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右翻轉後之結構形成之模組。亦即,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的結構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結構形成為相同的結構,僅僅是進行了左右翻轉。因此,省略有關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說明。
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具備影像光輸出部2、影像光傳遞部3、以及影像光射出部4。
影像光輸出部2和影像光傳遞部3的一部分構成作為入射側部分之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6。影像光傳遞部3的剩餘部分和影像光射出部4構成作為射出側部分,亦即觀察側部分之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7。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分別劃分為單體構件且構成為組合結構。其結果是,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能夠相互安裝拆卸。
(影像光輸出部2之說明) 如圖7A、圖7B以及圖8~圖10所示,影像光輸出部2係將被均勻化的光(以下,稱為“控制光(regulated light)”)L1作為傳遞介質而輸出影像光L2。另外,關於慾顯示的影像以及被顯示的影像(對使用者出示虛像的影像。),未具體圖示。影像光輸出部2具備光源20、光控制構件(light regulation part)21、以及作為影像輸出裝置之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
光源20為背光源,並照射(輻射)光。光源20在此例中由基板200和安裝於基板上的一個或多個LED(發光二極體)201構成。
光控制構件21對來自光源20的光進行控制(regulate)使其顏色和強度均勻化,並作為控制光L1。光控制構件21在此例中從光源20側起由第一擴散片211、反射片管(duct)210、第二擴散片212、稜鏡片213、線柵膜(Wire Grid Film)214、以及偏振光片215構成。
反射片管210將反射片形成為管形狀,且內側面構成反射面。反射片管210在此例中形成為相對於管的中心線垂直的截面形狀呈正方形之管形狀。另外,反射片管210亦可是截面形狀呈正方形以外的形狀,例如長方形、或圓形、橢圓形等的筒形狀。
第一擴散片211、反射片管210、第二擴散片212以及稜鏡片213使來自光源20的光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均勻地集中並接觸。亦即,使來自光源20的紅色光、綠色光以及藍色光形成為白色光後會聚成正方形(或者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與反射片管210的截面形狀相應的形狀)並與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接觸。
線柵膜214及偏振光片215將來自光源20的光形成為相對於後述偏光分束鏡30偏光方向一致的光,在此例中為S偏光分量的光。
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在此例中為反射式液晶(LCOS)。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使來自光控制構件21的控制光L1、且是由後述偏光分束鏡30反射的控制光L1反射,將該控制光L1作為介質而輸出影像光L2。亦即,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僅將控制光L1中的影像光L2旋轉90度並作為P偏光分量。
在此將影像光輸出部2構成為透過反射式影像調製輸出影像光L2,但也能夠構成為使用有機LED裝置直接輸出影像光L2。
(影像光傳遞部3之說明) 如圖7A、圖7B以及圖8~圖11所示,影像光傳遞部3將由影像光輸出部2輸出的影像光L2進行傳遞。影像光傳遞部3具備偏光分束鏡30、透鏡31、1/4λ波長板(1/4波長板或λ/4波長板)32、光中繼體33、以及導光板34。
偏光分束鏡30在此例中為立方體型偏光分束鏡30,且是在兩個直角稜鏡300的斜面上夾入線柵膜301而形成。偏光分束鏡30使光線(控制光L1和影像光L2)中的P偏光分量透過,另外,使光線(控制光L1和影像光L2)中的S偏光分量反射。其結果是,偏光分束鏡30使來自光控制構件21的控制光L1(S偏光分量的光)反射至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側。另外,偏光分束鏡30使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P偏光分量的光)透射至1/4λ波長板32和透鏡31側。進而,偏光分束鏡30使來自透鏡31和1/4λ波長板32的影像光L2(S偏光分量的光)反射至光中繼體33側。
透鏡31為放大鏡,且由具有反射面310的透鏡部(非球面光學透鏡)311構成。透鏡31使透過了偏光分束鏡30的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反射至偏光分束鏡30側。另外,透鏡31使影像PC、PL、PR的位置(影像PC、PL、PR的焦點)對準。另外,關於利用透鏡31的影像PC、PL、PR的對位,後面參照圖12詳細地進行說明。
1/4λ波長板32配置於偏光分束鏡30和透鏡31之間。在向透鏡31入射前和從透鏡31反射後,1/4λ波長板32使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的偏光方向旋轉90度。
其結果是,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從偏光分束鏡30側向透鏡31側透過1/4λ波長板32,並且,從透鏡31側向偏光分束鏡30側透過1/4λ波長板32。藉此,透過1/4λ波長板32兩次之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從P偏光分量的光變為S偏光分量的光,並在偏光分束鏡30中被反射至光中繼體33側。
光中繼體33在此例中由三角稜鏡構成。光中繼體33將下述影像光、亦即透過偏光分束鏡30後透過1/4λ波長板32、被透鏡31反射而再次透過1/4λ波長板32、並且被偏光分束鏡30反射而射出之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之影像光L2傳遞中繼至導光板34。
導光板34在此例中由丙烯酸樹脂或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樹脂)等的無色透明樹脂材料、或無色透明玻璃構成。導光板34藉由導光作用(全反射作用),將被從光中繼體33傳遞中繼而射入的影像光L2引導至影像光射出部4。
導光板34形成為板形狀,並且具有主要的兩面(亦即,表面341和背面340)、以及輔助性的四面(亦即,上表面、下表面、左端面以及右端面)。導光板34在表面341和背面340該主要的兩面上,藉由導光作用將影像光L2引導至影像光射出部4。在此,如圖11所示,導光板34的表面341朝向使用者的右眼ER側,導光板34的背面340朝向背景側(影像作為虛像被顯示的空間側)。
在導光板34的表面341或背面340的至少一方上亦可固定有用於保護導光板34之透明板(未圖示)。另外,導光板34經由調整機構8的安裝支架86被安裝在調整機構8的移動部81上。導光板34的安裝部位是不會對導光板34的導光作用以及導光板34的影像目視確認帶來任何影響之部位。
(影像光射出部4之說明) 如圖11所示,影像光射出部4使從影像光傳遞部3傳遞的影像光L2射出至外部。影像光射出部4係由配置於導光板34中並使在導光板34中被引導的影像光L2射出至外部之多塊半透半反鏡(以下將影像光射出部稱為“半透半反鏡”)構成。
半透半反鏡4是將電介體層膜層壓而形成。另外,半透半反鏡4的正面朝向導光板34的表面341,半透半反鏡4的背面朝向導光板34的背面340。
利用半透半反鏡4的正面反射之影像光L2從導光板34的表面341向外部射出並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的影像光L2在導光板34的背面340側的空間內形成虛像。藉此,使用者能夠目視確認影像。
在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是作為AR(在現實背景中疊加資訊的技術)使用之裝置。因此,在使用者對從導光板34中的多塊半透半反鏡4射出之影像進行目視確認時,背景光(未圖示)也透過導光板34及多塊半透半反鏡4而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
(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6之說明) 如圖7A、圖7B以及圖8~圖10所示,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6由光源20、光控制構件21、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透鏡31及1/4λ波長板32構成為組合結構。影像源側部分6具備安裝構件60。
安裝構件60由中空形狀的罩部或殼體形成。在安裝構件60的表面上實施表面處理(surface processing)。表面處理是防止來自光源20的光、控制光L1以及影像光L2發生反射而成為雜散光之表面處理,例如使表面為黑色。
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與透鏡31及1/4λ波長板32隔著空間61相互相對地分別安裝在安裝構件60上。在安裝構件60上,光源20和光控制構件21分別安裝於下述方向上,亦即,與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和透鏡31及1/4λ波長板32之間的相對方向交叉之方向上。
在安裝構件60之中隔著空間61與光源20及光控制構件21相對之部分上,設置有開口部62。開口部62以下述方式與空間61連通,亦即,以影像顯示側部分7的偏光分束鏡30呈能夠出入空間61而被收納於空間61中該一方式。
(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7之說明) 如圖7A、圖7B以及圖8~圖10所示,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7由偏光分束鏡30、光中繼體33、導光板34及多塊半透半反鏡4構成為組合結構。影像顯示側部分7中,偏光分束鏡30和光中繼體33被相互固定,光中繼體33和導光板34被相互固定。
偏光分束鏡30、光中繼體33、導光板34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上存在設有蓋體(未圖示)之情形。蓋體設置成不妨礙控制光L1和影像光L2的光程,另外不會妨礙影像從導光板34進入使用者的右眼ER。
(安裝結構之說明) 將組合結構的影像源側部分6和組合結構的影像顯示側部分7呈能夠裝卸地安裝之安裝結構,係被設置於影像源側部分6的安裝構件60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的蓋體。作為安裝結構,例如存在凹凸的彈性嵌合結構、緊固螺絲結構、使用單個的止動螺釘之結構等。另外,影像顯示側部分7的安裝結構亦可不是蓋體,而是設置於偏光分束鏡30、光中繼體33、導光板34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上,或者設置於佩戴模組5。
(透鏡31偏心為規定值之前的狀態(以下稱為“基準狀態”)之說明) 以下,對於基準狀態,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中參照圖11進行說明。另外,圖11所示之基準狀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係與單眼型的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模組)同樣地進行作用。
在圖11中,導光板34中的影像光L2在導光板34的導光作用下被從右側向左側引導,且在中途於半透半反鏡4的表面進行反射。該於半透半反鏡4的表面進行了反射之影像光L2,從導光板34的表面341向外部射出並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的影像光L2在導光板34的背面340側的空間內形成虛像。藉此,影像被顯示,使用者能夠目視確認影像。
在此,如圖11所示,將使用者的右眼ER和被顯示的影像PR連接之右側視線GR,是相對於導光板34垂直的垂線。另外,影像PR被顯示在右側視線GR上、且是從使用者的右眼ER分離了影像顯示距離D之位置上。該影像顯示距離D是從右眼ER至使影像PR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另外,該右側視線GR與右側的影像顯示方向(使影像PR顯示的方向)一致。另外,左側視線GL也與右側視線GR是同樣的。
(基準狀態下的影像的位置(影像的焦點)對位之說明) 以下,參照圖12對基準狀態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的影像(虛像)的對位進行說明。另外,圖12所示之基準狀態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係與單眼型的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模組)同樣地進行作用。
在圖12中,影像(虛像)PR的對位係透過使透鏡31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移動而實施者。
亦即,透過使透鏡31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沿實線箭頭X1方向移動,使用者所觀察到的影像PR的位置在左右方向X上被調整。
另外,透過使透鏡31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沿實線箭頭Y1方向移動,使用者所觀察到的影像PR的位置在前後方向Y上被調整。
進而,透過使透鏡31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沿實線箭頭Z1方向移動,使用者所觀察到的影像PR的位置在上下方向Z上被調整。
透過如此的左右方向X的調整和上下方向Z的調整,透鏡31和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中心被對準。並且,透過前後方向Y的調整,從使用者來看,影像PR被顯示於影像顯示距離D的位置。
如以上進行操作,影像PR的能夠看到的位置被調整,亦即被對位。另外,影像PR的對位在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的製造步驟(製造過程)中被實施。而且,基準狀態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的影像PR,如前所述,從使用者來看,被顯示在相對於導光板34垂直的右側視線GR上、且是分離了影像顯示距離D之位置上。如此,基準狀態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亦即,單眼型的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模組)),是使使用者的右眼相對於導光板34垂直地將焦點對準之裝置。
(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焦點對準之說明) 以下,參照圖1對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焦點對準進行說明。
如圖11、圖12所示,單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是相對於導光板34垂直地使單眼、亦即右眼ER的焦點與影像PR對準之裝置。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是使內側具有規定角度而傾斜從而使兩眼、亦即右眼ER和左眼EL的焦點與影像PC對準之裝置。另外,該影像PC(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的影像PC)如圖1所示,係位於將右眼ER和左眼EL連接之直線的垂直二等分線、亦即中心線CL上的一點上。
而且,一般的雙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是將單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彼此組合於左右,並使左右的單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自身分別使內側具有規定角度而傾斜,從而將焦點對準。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的影像的對位之說明) 在此,在上述單眼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模組)之影像的對位完成之狀態下,透鏡31的中心和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中心處於一致的狀態。
相對於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如圖1所示,是使處於中心一致狀態之透鏡31的中心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中心偏心為規定值的狀態而配置之裝置。
亦即,在圖1中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中,使透鏡31以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向X1R方向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而配置。
藉此,基準狀態下的右側的影像PR如圖1所示向實線箭頭XR方向(左方向)移動,並作為影像PC位於中心線CL上。伴隨與此,相對於導光板34垂直的基準狀態下的右側視線GR如圖1所示,成為朝向中心線CL側且為左側的右側視線GRC。
另外,在圖1中的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中,使透鏡31以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向X1L方向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而配置。
藉此,基準狀態下的左側的影像PL如圖1所示向實線箭頭XL方向(右方向)移動,並作為影像PC位於中心線CL上。伴隨與此,相對於導光板34垂直的基準狀態下的左側視線GL如圖1所示,成為朝向中心線CL側且為右側的左側視線GLC。
而且,右側視線GRC和左側視線GLC在中心線CL上的影像PC、亦即一點處被連接。其結果是,兩眼、亦即右眼ER和左眼EL的焦點如圖1所示以帶有規定角度向內側傾斜,並被與影像PC對準。
(用於使透鏡31以偏心狀態配置之規定值之說明) 以下,參照圖13、圖14對用於使透鏡31以偏心狀態配置之規定值進行說明。
圖13係顯示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中透鏡31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且該規定值所滿足的下式(1)的條件之說明圖。圖14係顯示日本人的右眼ER、ER1、ER2、ER3和左眼EL、EL1、EL2、EL3之間的寬度(瞳孔間寬度)d、d1、d2、d3的尺寸(單位mm)之說明圖。
規定值是基準狀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的影像P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影像PL分別作為兩眼的影像PC、PC1、PC2、PC3位於中心線CL上之值。
另外,規定值是由基準狀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至少一者中的影像顯示距離D、以及右眼ER與左眼EL之間的寬度(或者間隔;以下稱為“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的1/2求出的。
而且,規定值是滿足下式(1)的值。 亦即,θ=arctan{(d/2)/D}…(1) 其中,θ是中心線CL與右側視線GRC(或者左側視線GLC)所形成的角度(參照圖13)。d是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參照圖13)。D是基準狀態的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中的影像顯示距離(參照圖11、圖13)。
在此,在上式(1)中代入具體的數值而求出使透鏡31偏心之規定值的具體數值。
首先,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是按照性別、年齡或地域的至少任意一種中的多人的平均值。在該例中如圖14所示,設為日本人的平均值64mm。
圖14係顯示居住在東京的多位日本人的平均值之說明圖。亦即,在高齡組女性(A)中,100人的平均值為61.1mm。在高齡組男性(B)中,100人的平均值為64.4mm。在青年組女性(C)中,61人的平均值為61.7mm。在青年組男性(D)中,56人的平均值為64.1mm。如此,日本人的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的平均值為約64mm,其範圍被認為是約55mm~約71mm。
接著,若確定影像顯示距離D,則使透鏡31偏心之規定值的具體數值被求出。影像顯示距離D在此例中設為4000mm(4m)。亦即,將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為約64mm的人的影像顯示距離D調整為4000mm。其結果是,角度θ為約0.4°。
然後,以使中心線CL與右側視線GRC、左側視線GLC所形成的角度θ為約0.4°之方式,使透鏡31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向X1R方向、X1L方向偏心。在角度θ變為約0.4°時,將透鏡31固定於安裝構件60上。
(影像PC、PC1、PC2、PC3、PC4之說明) 如以上進行操作,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的影像PC、PC1、PC2、PC3、PC4如圖15所示被對準。
亦即,在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2為約64mm的人之情形下,來自右眼ER2的右側視線GRC2和來自左眼EL2的左側視線GLC2,係在中心線CL上的影像PC、PC2處被連接。該情形下的影像顯示距離D為4000mm。
另外,在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1為窄於約64mm的人之情形下,來自右眼ER1的右側視線GRC1和來自左眼EL1的左側視線GLC1,係在中心線CL上的影像PC1處被連接。該情形下的影像顯示距離D為短於4000mm的距離。
進而,在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1為寬於約64mm的人之情形下,來自右眼ER3的右側視線GRC3和來自左眼EL3的左側視線GLC3,係在中心線CL上的影像PC3處被連接。該情形下的影像顯示距離D為長於4000mm的距離。
進而另外,在右眼ER3與中心線CL之間的寬度為(d3/2)且左眼EL2與中心線CL之間的寬度為(d2/2)的人之情形下,來自右眼ER3的右側視線GRC3和來自左眼EL2的左側視線GLC2(參照圖15中的實線箭頭以及雙點劃線箭頭),係在自中心線CL偏離至右側的位置上的影像PC4處被連接。該情形下的影像顯示距離D為長於4000mm的距離。
如以上進行操作,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面向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為約64mm的人,將影像顯示距離D調整為約4000mm。在該情形下,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如圖15所示,即使是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1、d3為約55mm~約71mm的人,影像顯示距離D也不是約4000mm,但在中心線CL或中心線CL的左右兩側的附近,影像PC1、PC3、PC4被對準。
(實施方式之作用之說明)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由如上的結構形成,以下對其作用進行說明。
將光源20點亮。於是,如圖10所示,從光源20照射的光被光控制構件21控制而成為控制光L1(S偏光分量的光)。控制光L1藉由偏光分束鏡30被反射至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側,並且被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反射而成為影像光L2。
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透過偏光分束鏡30及1/4λ波長板32後,被透鏡31反射而透過1/4λ波長板32。藉此,透過1/4λ波長板32兩次之來自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的影像光L2變為S偏光分量的光,並被偏光分束鏡30反射至光中繼體33側。
被反射至光中繼體33側的影像光L2如圖10、圖11所示,被從光中繼體33中繼傳遞至導光板34,在導光板34中被引導並被傳遞。在導光板34中被引導並被傳遞的影像光L2,在被配置於導光板34中的多塊半透半反鏡4的表面被反射。
在半透半反鏡4的表面被反射的影像光L2從導光板34的表面341向外部射出並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左眼EL。藉此,使用者能夠將影像光L2作為導光板34的背面340側的空間的影像而目視確認。此時,背景光也透過導光板34以及多塊半透半反鏡4並射入使用者的右眼ER、左眼EL。如此,使用者能夠連同背景一起目視確認影像。
在此,將調整機構8的調整螺絲82適當地旋轉而旋入、或旋出。於是,移動部81相對於固定部80沿左右方向X移動。其結果是,經由調整機構8,能夠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沿左右方向X移動。
(實施方式之效果之說明)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具有如上的構成及作用,以下對其效果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是使透鏡31以相對於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偏心為規定值的狀態配置之裝置。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將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由使用者目視確認的位置)調整為與大多數的使用者相適合。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作為透鏡31的偏心的規定值,設為下述值:亦即,基準狀態下的右側影像PR、左側影像PL如圖1所示向實線箭頭XR方向(左方向)、實線箭頭XL方向(右方向)移動,並作為影像PC位於中心線CL上並被顯示的值。
而且,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透鏡31的偏心的規定值是右側視線GRC、GRC1、GRC2、GRC3和左側視線GLC、GLC1、GLC2、GLC3在中心線CL上被連接的值。
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將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進一步調整為與大多數的使用者相適合。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透鏡31的偏心的規定值是由影像顯示距離D和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的1/2求出的值。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將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進一步調整為與大多數的使用者相適合。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透鏡31的偏心的規定值是滿足θ=arctan{(d/2)/D}的值。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將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進一步調整為與大多數的使用者相適合。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中,作為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雖然使用了由日本人的平均數求出的值,但較佳係根據銷售的國家或地區而與當地居住的人們的平均值對應地進行修改。該情形下,設為根據按照性別、年齡或地域的至少任意一種中的多人的平均值求出。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將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調整為與大多數的使用者相適合。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不需要在每次使用時都調整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是下述裝置:亦即,將具有偏光分束鏡30、導光板34及多塊半透半反鏡4之影像顯示側部分7(第一構成構件)和具有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及透鏡31之影像源側部分6(第二構成構件)分別劃分為單體構件且構成為組合結構,影像顯示側部分7安裝在佩戴模組5上,且影像源側部分6以與影像顯示側部分7能夠裝卸之方式被安裝。
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使影像源側部分6相對於影像顯示側部分7任意地自由地變更設定。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任意地自由地變更設定FOV(視場角)及解析度,能夠容易地製造FOV(視場角)及解析度不同的產品。而且,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將透鏡31的焦點距離、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影像輸出裝置)的尺寸等任意地自由地組合。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劃分為各為獨立的組合結構。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相互安裝拆卸。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容易地進行維護,另外能夠簡單地進行使用。
亦即,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透過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拆卸,能夠容易地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分別獨立地進行維護。另外,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透過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安裝,能夠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一體化而簡便地進行使用。進而,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將影像源側部分6和影像顯示側部分7分別獨立地有效地進行製造。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經由調整機構8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位置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著左右方向X進行調整,其中,左右方向X是將使用者的右眼ER和左眼EL連接的方向。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將影像PC、PC1、PC2、PC3、PC4的位置調整為與大多數的使用者相適合。
而且,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由於能夠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位置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著左右方向X進行移動調整,因此,能夠使導光板34的左右方向X的長度變短。藉此,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抑制從導光板34射入眼睛的光的損失。
以下,對於導光板34的左右方向X的長度與從導光板34射入眼睛的光的損失之間的相對關係,參照圖16A~圖16D進行說明。圖16A~圖16D係顯示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透過右側影像顯示模組的位置的調整所產生之效果之說明圖。圖16A係顯示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不同之導光板之說明圖。圖16B係顯示由於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不同的導光板產生之光量之損失(衰減)狀態之說明圖。圖16C係顯示對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短的導光板進行調整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6D係顯示將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長的導光板進行了固定之狀態之說明圖。
在圖16A中,符號“34A”是導光方向(箭頭A方向、且為左右方向)的長度TA短的本實施例之導光板。符號“34B”是導光方向的長度TB比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長度TA長的比較例之導光板。射入導光板34A、34B中的光被引導向箭頭A方向。
在圖16B中,縱軸表示從導光板34A、34B的表面射出之光的光量Q。另外,橫軸表示導光板34A、34B的表面的箭頭A方向的長度T。進而,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右端(光被射入側的一端)與比較例之導光板34B的右端一致對齊。將導光板34A、34B的右端的長度T設為“0”。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長度T具有介於“T1”和“T2”之間的長度。另外,比較例之導光板34B的長度T具有比“T3”長的長度。
在此,從導光板34A、34B的右端射出的光的光量為最大。另外,從導光板34A、34B的左端射出的光的光量為最小。其結果是,從導光板34A、34B的長度T1的部位射出的光的光量Q1大。另外,從導光板34B的長度T2的部位射出的光的光量Q2相對於光量Q1小。進而,從導光板34B的長度T3的部位射出的光的光量Q3相對於光量Q1、Q2小。
如此,與導光方向的長度TB比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長度TA長的比較例之導光板34B相比,導光方向的長度TA短的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能夠抑制射入眼睛的光的損失。
在圖16C中,導光方向的長度TA短的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如前所述,藉由調整機構8能夠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左右方向X移動。其結果是,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能夠使光量Q1大的光射入大多數的使用者的眼睛ER1、ER2、ER3中。
另外,在圖16中,導光方向的長度TB比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長度TA長的比較例之導光板34B是固定式的,且能夠使光射入大多數的使用者的眼睛ER1、ER2、ER3中。但是,比較例之導光板34B由於導光方向的長度TB比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長度TA長,因此,隨著朝向左端,光量Q2、Q3與從部位T1射出的光的光量Q1相比小。其結果是,根據比較例之導光板34B,眼睛為ER3的使用者能夠利用光量Q1大的光看到影像,而眼睛為ER2、ER1的使用者只能夠利用光量Q2、Q3小的光看到影像。
相對於此,根據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雖然需要調整機構8,但眼睛為ER1、ER2、ER3的大多數使用者能夠利用光量Q1大的光看到影像。
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係調整機構8具有下述各部之裝置,亦即,調整機構8具有:安裝於佩戴模組5之固定部80,安裝有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並且以沿左右方向X能夠移動之方式安裝在固定部80上之移動部81,以及作為能夠將移動部81的位置相對於固定部80進行調整之調整部之調整螺絲82和彈簧83。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能夠經由調整機構8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位置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左右方向X可靠地進行調整。
(實施方式以外之例子之說明)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呈能夠戴脫地佩戴於使用者臉部的眼鏡型的佩戴模組5。但是,在本發明中,作為佩戴模組,亦可為眼鏡型以外的佩戴模組。例如,亦可為護目鏡型或棒球帽型那樣的佩戴模組。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兩者分別是使透鏡31偏心的模組。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的一者為使透鏡31偏心的模組。該情形下,兩眼(右眼ER、ER1、ER2、ER3和左眼EL、EL1、EL2、EL3)看到的影像,被顯示在相對於將右眼ER、ER1、ER2、ER3和左眼EL、EL1、EL2、EL3連接的直線的垂直二等分線、亦即中心線CL而向右側(參照圖15的影像PC4)或左側偏離之位置。
進而,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分別經由調整機構8安裝於佩戴模組5上。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或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經由調整機構8安裝於佩戴模組5上。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不經由調整機構8而分別直接安裝於佩戴模組5上。
進而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之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7側的導光板34經由調整機構8安裝於佩戴模組5的前框部分50的左右兩端上。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之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6側的例如安裝構件60經由調整機構8、或者不經由調整機構8而直接安裝於佩戴模組5的前框部分50的左右兩端上。在該情形下,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之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7和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6呈一體結構。
進而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經由調整機構8安裝於佩戴模組5的前框部分50的左右兩端上。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不經由調整機構8而直接安裝於佩戴模組5的前框部分50的左右兩端以外的部位上。
進而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能夠利用調整機構8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左右方向X進行調整。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左右方向X以外的方向進行調整。
例如,亦可利用調整機構使右側影像顯示模組10R和左側影像顯示模組10L相對於佩戴模組5沿上下方向Z或其他方向進行調整。該情形下的調整機構亦可使用上述實施方式之調整機構8。
進而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影像輸出裝置,是對反射式液晶(LCOS)的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進行了說明。但是,在本發明中,作為影像輸出裝置,亦可為反射式液晶(LCOS)的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22以外的裝置。例如,為“DLP(註冊商標)”等的反射鏡的裝置,或者透射型的裝置等。另外,亦可將影像光輸出部2整體設為有機LED等利用其自身進行發光的影像輸出裝置。另外,在使用透射型的裝置時,對於透鏡,使用透射式透鏡。
進而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於將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經由佩戴模組5佩戴於使用者的臉部時、導光板34的表面341及背面340與左右方向X平行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為將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1經由佩戴模組5佩戴於使用者的臉部時、導光板34的表面341及背面340相對於左右方向X傾斜(稍微傾斜)之情形。
另外,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方式所限。例如,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d的具體數值64mm、另外影像顯示距離D的具體數值4000mm並不受限定。
1: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10R:右側影像顯示模組 10L:左側影像顯示模組 2:影像光輸出部 20:光源 200:基板 201:LED(發光二極體) 21:光控制構件 210:反射片管 211:第一擴散片 212:第二擴散片 213:稜鏡片 214:線柵膜 215:偏振光片 22: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影像輸出裝置) 3:影像光傳遞部 30:偏光分束鏡 300:直角稜鏡 301:線柵膜 31:透鏡 310:反射面 311:透鏡部 32:1/4λ波長板 33:光中繼體 34:導光板 34A:本實施例之導光板 34B:比較例之導光板 340:背面 341:表面 4:影像光射出部(半透半反鏡) 5:佩戴模組 50:前框部分 51、51:鏡腳部分 52、52:鉸鏈 53:鼻托 6: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 60:安裝構件 61:空間 62:開口部 7: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 8:調整機構 80:固定部 81:移動部 82:調整螺絲(調整部) 83:彈簧(調整部) 84:空間部 85:引導部 86:安裝支架 A:導光方向 CL:中心線 d、d1、d2、d3:左右兩眼之間的寬度 D:影像顯示距離 EL、EL1、EL2、EL3:左眼 ER、ER1、ER2、ER3:右眼 GL、GLC、GLC1、GLC2、GLC3:左側視線 GR、GRC、GRC1、GRC2、GRC3:右側視線 L1:控制光 L2:影像光 PC、PC1、PC2、PC3、PC4:影像(兩眼(右眼及左眼)看到的影像) PL:影像(單眼(左眼)看到的影像) PR:影像(單眼(右眼)看到的影像) Q、Q1、Q2、Q3:光量 T、T1、T2、T3:長度 TA:本實施例之導光板34A的長度 TB:比較例之導光板34B的長度 X:左右方向 Y:前後方向 Z:上下方向 X1:左右方向的調整方向 Y1:前後方向的調整方向 Z1:上下方向的調整方向 XL:右方向 XR:左方向 X1L:左方向的調整方向 X1R:右方向的調整方向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實施方式之說明圖。 圖2係顯示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頂視圖。 圖3係顯示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主視圖(圖2中之Ⅲ方向視圖)。 圖4係顯示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右側視圖(圖2中之Ⅳ方向視圖)。 圖5係顯示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調整機構之橫剖面圖(圖3中之Ⅴ-Ⅴ線剖視圖)。 圖6係顯示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之調整機構之縱剖面圖(圖5中之Ⅵ-Ⅵ線剖視圖)。 圖7A係顯示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之影像源側部分和影像顯示側部分組裝成一體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7B係顯示將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之影像源側部分和影像顯示側部分別拆下為單體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8係顯示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之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和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組裝成一體之狀態之局部剖面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之影像源側部分(第二構成構件)和影像顯示側部分(第一構成構件)分別拆下為單體之狀態之局部剖面之說明圖。 圖10係顯示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之影像光之光程之局部放大剖面之說明圖。 圖11係顯示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透鏡偏心為規定值之前之狀態(基準狀態)、且是影像光射入右眼而顯示有影像(虛像)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12係顯示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透鏡偏心為規定值之前之狀態(基準狀態)、且是透過透鏡(放大鏡)的移動調整影像(虛像)的對位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13係顯示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透鏡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且該規定值所滿足的公式的條件之說明圖。 圖14係顯示日本人的右眼和左眼之間的寬度(瞳孔間寬度)的尺寸(單位mm)之說明圖。 圖15係顯示使用者(佩戴者)的右側視線和左側視線在中心線上連接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16A係顯示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透過右側影像顯示模組的位置的調整所產生之效果之說明圖,且係顯示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不同的導光板之說明圖。 圖16B係透過右側影像顯示模組的位置的調整所產生之效果之說明圖,且係顯示由於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不同的導光板產生之光量的損失(衰減)狀態之說明圖。 圖16C係透過右側影像顯示模組的位置的調整所產生之效果之說明圖,且係顯示對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短的導光板進行調整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16D係透過右側影像顯示模組的位置的調整所產生之效果之說明圖,且係顯示將導光方向(左右方向)的長度長的導光板進行了固定之狀態之說明圖。
10R:右側影像顯示模組
10L:左側影像顯示模組
22:反射式影像調變裝置(影像輸出裝置)
30:偏光分束鏡
31:透鏡
33:光中繼體
34:導光板
60:安裝構件
CL:中心線
EL:左眼
ER:右眼
GL、GLC:左側視線
GR、GRC:右側視線
PC:影像(兩眼(右眼及左眼)看到的影像)
PL:影像(單眼(左眼)看到的影像)
PR:影像(單眼(右眼)看到的影像)
XL:右方向
XR:左方向
X1L:左方向的調整方向
X1R:右方向的調整方向

Claims (8)

  1. 一種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佩戴模組,係佩戴於使用者的臉部,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係對應於所述使用者的右眼而配置於所述佩戴模組的右側,以及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係對應於所述使用者的左眼而配置於所述佩戴模組的左側;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和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分別具有:影像輸出裝置、透鏡、導光板、以及多塊半透半反鏡,所述影像輸出裝置將影像以影像光的形式輸出,所述透鏡將從所述影像輸出裝置輸出之所述影像的位置進行調整,所述導光板將從所述影像輸出裝置輸出之所述影像光射入並藉由導光作用進行引導,所述多塊半透半反鏡被配置於所述導光板中,將在所述導光板中被引導的所述影像光從所述導光板的表面,於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之情形下射入所述右眼,於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之情形下射入所述左眼,並在所述導光板的背面側的空間內使所述影像顯示;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中的所述透鏡,以相對於所述影像輸出裝置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被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所述透鏡,分別以相對於所述影像輸出裝置偏心為規定值之狀態被配置;所述規定值為下述值:右側的影像顯示方向與左側的影像顯示方向在連接 所述右眼和所述左眼之直線的垂直二等分線上的一點處交叉之值,其中,右側的影像顯示方向是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之使所述影像顯示的方向,左側的影像顯示方向是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之使所述影像顯示的方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規定值是以所述透鏡偏心前的狀態作為基準狀態,根據下述距離以及所述右眼和所述左眼之間的寬度的1/2求出的值,其中,該下述距離是指:基準狀態之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右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所述右眼至使所述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或者,基準狀態之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左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所述左眼至使所述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規定值是滿足下式(1)的值,θ=arctan{(d/2)/D}...(1)其中,θ是中心線與右側視線或左側視線所形成的角度,所述中心線是將所述右眼和所述左眼連接的直線的垂直二等分線,所述右側視線或左側視線是從所述右眼或所述左眼至所述中心線上的一點為止的線段,d是所述右眼和所述左眼之間的寬度,D是以所述透鏡偏心前的狀態作為基準狀態,基準狀態之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右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所述右眼至使所述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或者,基準狀態之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中的左側的影像顯示距離、且是從所述左眼至使所述影像顯示的位置為止的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寬度是根據按照性別、年齡及地域的至少任意一種中的多人的平均值求出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在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中,具有所述導光板及所述多塊半透半反鏡之第一構成構件和具有所述影像輸出裝置及所述透鏡之第二構成構件分別劃分為單體構件且構成為組合結構,所述第一構成構件安裝在所述佩戴模組上,所述第二構成構件以與所述第一構成構件能夠裝卸之方式被安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在所述佩戴模組與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之間,設有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能夠將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的位置相對於所述佩戴模組進行調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調整機構具有固定部、移動部、以及調整部,所述固定部安裝於所述佩戴模組,所述移動部安裝有所述右側影像顯示模組及所述左側影像顯示模組的至少一者並且以能夠移動之方式安裝於所述固定部,所述調整部能夠將所述移動部的位置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調整。
TW108148574A 2019-01-15 2019-12-31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TWI730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4122A JP6978083B2 (ja) 2019-01-15 2019-01-15 ウエアラブル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004122 2019-0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206A TW202032206A (zh) 2020-09-01
TWI730573B true TWI730573B (zh) 2021-06-11

Family

ID=71613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8574A TWI730573B (zh) 2019-01-15 2019-12-31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5196B2 (zh)
EP (1) EP3913420A4 (zh)
JP (1) JP6978083B2 (zh)
CN (1) CN113272716A (zh)
TW (1) TWI730573B (zh)
WO (1) WO20201489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3780B2 (ja) * 2020-12-09 2023-05-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6830016A (zh) * 2021-01-29 2023-09-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CN117616317A (zh) * 2021-07-16 2024-02-27 索尼集团公司 光学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2149A (ja) * 2000-12-14 2002-06-26 Canon Inc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3044834A (ja) * 2011-08-23 2013-03-04 Brother Ind Ltd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TWI461735B (zh) * 2010-08-18 2014-11-21 Sony Corp 顯示裝置
CN104508538A (zh) * 2012-07-24 2015-04-08 索尼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方法
TWI622806B (zh) * 2017-04-11 2018-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虛擬實境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12595A (en) 1980-12-26 1982-07-13 Hitachi Shipbuilding Eng Co Mud injector for shielded excavator
EP0575257B1 (en) 1992-06-17 1999-08-18 Sony Corporation Spectacle type display apparatus
JPH08160344A (ja) * 1994-12-05 1996-06-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頭部装着式映像表示装置
WO2010044356A1 (ja) * 2008-10-14 2010-04-2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WO2013111471A1 (ja) * 2012-01-24 2013-08-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IL219907A (en) * 2012-05-21 2017-08-31 Lumus Ltd Integrated head display system with eye tracking
JP6069946B2 (ja) * 2012-08-17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頭部装着型画像表示装置
KR102328689B1 (ko) 2014-01-09 2021-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착용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5142336A (ja) * 2014-01-30 2015-08-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ウェアラブルディスプレイ、画像表示ユニットおよびホルダ
US10928638B2 (en) 2016-10-31 2021-02-23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Eyewear devices with focus tunable lenses
US10551616B2 (en) * 2016-12-09 2020-02-0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isplay device system with tilted lens group to prevent ghost images
CN107290857A (zh) 2017-07-19 2017-10-24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式显示设备
WO2019117335A1 (ko) * 2017-12-12 2019-06-20 주식회사 에덴룩스 굴절률 조절이 가능한 렌즈를 갖는 시력훈련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2149A (ja) * 2000-12-14 2002-06-26 Canon Inc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TWI461735B (zh) * 2010-08-18 2014-11-21 Sony Corp 顯示裝置
JP2013044834A (ja) * 2011-08-23 2013-03-04 Brother Ind Ltd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CN104508538A (zh) * 2012-07-24 2015-04-08 索尼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方法
TWI622806B (zh) * 2017-04-11 2018-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虛擬實境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48997A1 (ja) 2020-07-23
EP3913420A1 (en) 2021-11-24
CN113272716A (zh) 2021-08-17
US11675196B2 (en) 2023-06-13
JP6978083B2 (ja) 2021-12-08
EP3913420A4 (en) 2022-10-26
US20220004004A1 (en) 2022-01-06
JP2020112713A (ja) 2020-07-27
TW202032206A (zh) 202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9273B (zh) 一种近眼显示装置
TWI730573B (zh) 可穿戴式影像顯示裝置
CA2268196C (en) Image combining system for eyeglasses and face masks
US9081182B2 (en) Virtual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6019585B (zh) 头部佩戴型显示器
CN110546550A (zh) 增强现实设备及其中所采用的光学***
TW201802536A (zh) 具有包含複數個顯示器裝置之邊緣成像鏡片之增強/虛擬實境近眼顯示器
JP2017524988A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ステム
US11619816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JP2008061052A (ja) 眼鏡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2517796A (ja) 小型ホモジナイザーを有する画像装置
EP1808722A2 (en) Image Combining System for Eyeglasses and Face Masks
US11776219B2 (en) 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
EP3699672A1 (en) Video display device and optical see-through display
US11899210B2 (en) Wearable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818537B (zh) 光學顯示系統
CN115248500B (zh) 扩增实境眼镜
US11669002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