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8073B -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8073B
TWI688073B TW108117734A TW108117734A TWI688073B TW I688073 B TWI688073 B TW I688073B TW 108117734 A TW108117734 A TW 108117734A TW 108117734 A TW108117734 A TW 108117734A TW I688073 B TWI688073 B TW I6880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hole
metal layer
equal
seed met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4526A (zh
Inventor
張志賢
朱文慧
花長煌
黃仁浩
Original Assignee
穩懋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穩懋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穩懋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77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8073B/zh
Priority to US16/658,557 priority patent/US2020037322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0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44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452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4Impedance arrangements
    • H01L23/645Inductiv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71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 H01L21/76874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for electroless p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9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formed through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7Induc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1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213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3Structure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01L2224/02331Multilay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3Redistribution layers [RDL] for bonding areas
    • H01L2224/0237Disposition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 H01L2224/02372Disposition of the redistribution layers connecting to a via connec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401Bonding area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bump connectors, e.g. under bump metallisation [UB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5001Internal layers
    • H01L2224/05005Structure
    • H01L2224/05008Bonding area integrally formed with a redistribution layer on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5001Internal layers
    • H01L2224/05005Structure
    • H01L2224/05009Bonding area integrally formed with a via connec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554External layer
    • H01L2224/0556Disposition
    • H01L2224/0557Disposition the external layer being disposed on a via connec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3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3001Core members of the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302Disposition
    • H01L2224/13023Disposition the whole bump connector protruding from the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3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3001Core members of the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3099Material
    • H01L2224/131Material with a principal constituent of the material being a metal or a metalloid, e.g. boron [B], silicon [Si], germanium [Ge], arsenic [As], antimony [Sb], tellurium [Te] and polonium [Po], and alloy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16227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16238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to a bonding area protruding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0Bump connector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924/141Analog devices
    • H01L2924/142HF devices
    • H01L2924/1421RF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一正面金屬層、一種子金屬層以及一背面金屬層。其中半導體基板具有一基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上。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所定義。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使種子金屬層與正面金屬層相連接。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其中基板通孔之一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藉此提高背面金屬層之一厚度均勻度。

Description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尤指一種具有小深寬比之基板通孔之半導體積體電路。
請參閱第3圖,其係為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9包括一半導體基板90、一正面金屬層95、一種子金屬層91以及一背面金屬層92。其中半導體基板90具有一基板通孔93、一上表面96以及一下表面97。正面金屬層95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90之上表面96之上。基板通孔93係貫穿半導體基板90。基板通孔93具有一內表面94。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之底部係由正面金屬層95所定義。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之側邊係由半導體基板90所定義。種子金屬層91係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以及半導體基板90之下表面97之上。種子金屬層91具有一外表面。背面金屬層92係形成於種子金屬層91之外表面之上。基板通孔93具有一深度D9以及一寬度W90以及一深寬比,基板通孔93之深寬比=深度D9/寬度W90。其中習知技術之基板通孔93之深寬比一般是大於或等於8。而由於習知技術之基板通孔93之深寬比過高,導致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以及半導體基板90之下表面97之上之種子金屬層91之厚度不均勻,亦導致形成於種子金屬 層91之外表面之上之背面金屬層92之厚度不均勻,尤其是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之上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之外表面之上之背面金屬層92之厚度特別不均勻。請參閱第4A圖,其係為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剖面成像圖。並請同時參閱第4B、4C以及4D圖,其係分別為習知技術之第4A圖之實施例之Y1、Y2以及Y3方框之局部放大圖。在習知技術之第4A圖之實施例中,即使基板通孔93之深寬比已經是小至大約等於3.5,但從第4B、4C以及4D圖中可以看出,種子金屬層91之厚度分佈係為0.234μm、0.103μm、0.150μm以及0.103μm;而背面金屬層92之厚度分佈係為3.469μm、2.766μm、1.884μm以及2.259μm。也就是說,較厚之處之種子金屬層91與較薄之處之種子金屬層91之比例高達2.27倍之多;而較厚之處之背面金屬層92與較薄之處之背面金屬層92之比例也高達1.84倍。
當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表面94之上之種子金屬層91之厚度不均勻時,有可能局部區域之種子金屬層91之厚度太薄,在高濕高溫的可靠度測試時,將造成種子金屬層91與半導體基板90之間產生剝離現象,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9之可靠度。此外,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之厚度不均勻,使得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之電阻值變高,尤其是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之電阻值更明顯變高,使得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9之熱損耗增加,因而提高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9之消耗功率。且因在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之電阻值明顯變高,使得熱容易累積在基板通孔93之內,更容易造成種子金屬層91與半導體基板90之間產生剝離現象,而損害半導體積體 電路9之可靠度。再者,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係具有一電感值;而由於形成於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之厚度特別不均勻,使得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所具有之電感值之大小變異較大,將影響到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9之性能以及特性。尤其是當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9係為一高頻電路,且基板通孔93係為一熱通孔時,基板通孔93之內之種子金屬層91以及背面金屬層92所具有之電感值之大小變異特別容易影響到高頻電路之性能以及特性。
有鑑於此,發明人開發出簡便組裝的設計,能夠避免上述的缺點,安裝方便,又具有成本低廉的優點,以兼顧使用彈性與經濟性等考量,因此遂有本發明之產生。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有二:一、提高種子金屬層以及背面金屬層之厚度均勻度,以避免造成種子金屬層與半導體基板之間產生剝離現象,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可靠度,並降低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熱損耗,以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消耗功率;以及二、降低種子金屬層以及背面金屬層所具有之電感值之大小變異,以避免影響到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性能以及特性。
為解決前述問題,以達到所預期之功效,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一第一電路佈局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其中半導體基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第一 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所定義。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一種子金屬層以及一背面金屬層。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其中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第一基板通孔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藉此提高背面金屬層之一厚度均勻度。如此,可避免種子金屬層與半導體基板之間產生剝離現象,避免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可靠度。此外,可大幅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熱損耗,因而大幅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消耗功率。
此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一第一電路佈局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其中半導體基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所定義。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一種子金屬層以及一背面金屬層。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其中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以及一寬度,第一基板通孔之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係小於或等於40μm,第一基板通孔之 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係小於或等於50μm,藉此提高背面金屬層之一厚度均勻度。如此,可避免種子金屬層與半導體基板之間產生剝離現象,避免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可靠度。此外,可大幅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熱損耗,因而大幅降低半導體積體電路之消耗功率。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此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一第一電路佈局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其中半導體基板具有一第一基 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所定義。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一種子金屬層以及一背面金屬層。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其中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正面金屬層相連接,其中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其中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其中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 屬層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第一基板通孔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第一基板通孔之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或一射頻訊號輸入端相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一電感值,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之第一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正面金屬層包括一第一部份以及一第二部份,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之第一部份所定義,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正面金屬層之第一部份相連接;其中半導體基板更具有一第二基板通孔,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之第二部份所定義;其中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區域、一第二區域以及一分隔區域,分隔區域將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分隔開來;其中種子金 屬層係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二區域之上,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之上,種子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二區域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正面金屬層之第二部份相連接;其中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更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背面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二電路佈局更具有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二電路連接部,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第二電路連接部包括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半導體積體電 路係藉由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一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一相連接,並藉由第二電路連接部與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另一相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二電路連接部接地。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第二基板通孔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第二基板通孔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第二基板通孔之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二電感值,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之第二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為一射頻電路。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半導體基板具有一厚度,半導體基板之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厚度,種子金屬層之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背面金屬層具有一厚度,背面金屬層之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構成種子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鈀、鈀合金、金、金合金、鎳、鎳合金、鈷、鈷合金、鉻、鉻合金、銅、銅合金、鉑、鉑合金、錫、錫合金、銠(Rh)以及銠合金。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構成背面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金以及銅。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構成半導體基板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一者: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藍寶石以及碳化矽。
此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0:設計一第一基板通孔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形狀、一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以及一第一基板通孔寬度、一種子金屬層之一種子金屬層厚度以及一背面金屬層之一背面金屬層厚度,使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一電感值;步驟A1:形成一第一電路佈局於一半導體基板之一上表面之上,其中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步驟B1:蝕刻半導體基板以形成第一基板通孔,使第一基板通孔具有第一基板通孔形狀、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寬度,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其中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所定義,其中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以及步驟C1:形成一第二電路佈 局,包括以下步驟:步驟C10:形成種子金屬層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使種子金屬層具有種子金屬層厚度,其中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正面金屬層相連接,其中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步驟C11:形成背面金屬層於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使背面金屬層具有背面金屬層厚度,其中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第一基板通孔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之第一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或一射頻訊號輸入端相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一電路連接部接地。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正面金屬層包括一第一部份以及一第二部份,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之第一部份所定義,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正面金屬層之第一部份相連接;其中步驟A10更包括:設計一第二基板通孔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形狀、一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以及一第二基板通孔寬度,使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二電感值;其中步驟B1更包括:蝕刻半導體基板以形成第二基板通孔,使第二基板通孔具有第二基板 通孔形狀、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寬度,其中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其中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其中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係至少部份由正面金屬層之第二部份所定義,其中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係至少部份由半導體基板所定義;其中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區域、一第二區域以及一分隔區域,分隔區域將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分隔開來;其中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以及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二區域之上,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之上,種子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二區域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正面金屬層之第二部份相連接;其中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更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背面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 以及形成於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第二電路佈局更具有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二電路連接部,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第二電路連接部包括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第二基板通孔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二基板通孔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之第二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二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或一射頻訊號輸入端相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分別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一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一相連接,並藉由第二電路連接部與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另一相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第二電路連接部接地。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半導體積體電路係為一射頻電路。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於步驟A1之後以及步驟B1之前更包括一步驟:薄化半導體基板,使半導體基板具有一厚度,其中半導體基板之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種子金屬層具有一種子金屬層厚度,種子金屬層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背面金屬層具有一背面金屬層厚度,背面金屬層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 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構成種子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至少一者:鈀、鈀合金、金、金合金、鎳、鎳合金、鈷、鈷合金、鉻、鉻合金、銅、銅合金、鉑、鉑合金、錫、錫合金、銠以及銠合金。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構成背面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金以及銅。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構成半導體基板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一者: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藍寶石以及碳化矽。
為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以下舉較佳之實施例,配合圖式、圖號,將本發明之具體構成內容及其所達成的功效詳細說明如下。
1‧‧‧半導體積體電路
10‧‧‧半導體基板
11‧‧‧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
12‧‧‧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
13‧‧‧基板通孔
14‧‧‧基板通孔之內表面
15‧‧‧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
16‧‧‧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
171、172‧‧‧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
18‧‧‧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二區域
19‧‧‧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之分隔區域
20‧‧‧種子金屬層
21‧‧‧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
22‧‧‧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
231、232‧‧‧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
241、242‧‧‧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
251、25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
26‧‧‧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
27‧‧‧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
281、282‧‧‧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
291、29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
30‧‧‧背面金屬層
31‧‧‧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
32‧‧‧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331、332‧‧‧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
341、342‧‧‧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351、35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
36‧‧‧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37‧‧‧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
381、382‧‧‧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
391、39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
4‧‧‧第一電路佈局
40‧‧‧正面金屬層
41‧‧‧正面金屬層之第一部份
42‧‧‧正面金屬層之第二部份
43‧‧‧正面金屬層之第三部份
44‧‧‧正面金屬層之第四部份
50‧‧‧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1‧‧‧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2‧‧‧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31、532‧‧‧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41、542‧‧‧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51、55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6‧‧‧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7‧‧‧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81、582‧‧‧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591、59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外表面
601、602‧‧‧第一基板通孔
611、612‧‧‧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
621、622‧‧‧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
631、632‧‧‧第一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
641、642‧‧‧第二基板通孔
651、652‧‧‧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
661、662‧‧‧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底部
671、672‧‧‧第二基板通孔之內表面之側邊
7‧‧‧第二電路佈局
70‧‧‧基板通孔電感器
71‧‧‧電路連接部
721、722‧‧‧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
731、732‧‧‧第一電路連接部
741、74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
75‧‧‧第二電路連接部
761、761‧‧‧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
771、77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
78‧‧‧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
80‧‧‧晶片載板
81‧‧‧射頻訊號輸入端
82‧‧‧射頻訊號輸出端
83‧‧‧連接端
84‧‧‧金屬連接凸塊
85‧‧‧基板上凹槽
A-A’‧‧‧剖面線
9‧‧‧半導體積體電路
90‧‧‧半導體基板
91‧‧‧種子金屬層
92‧‧‧背面金屬層
93‧‧‧基板通孔
94‧‧‧基板通孔之內表面
95‧‧‧正面金屬層
96‧‧‧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
97‧‧‧半導體基板之下表面
B-B‘‧‧‧剖面線
C-C‘‧‧‧剖面線
D-D‘‧‧‧剖面線
D1‧‧‧基板通孔之深度
D2、D3‧‧‧第一基板通孔之深度
D4、D5‧‧‧第二基板通孔之深度
D9‧‧‧基板通孔之深度
T‧‧‧半導體基板之厚度
W1、W2‧‧‧基板通孔之寬度
W3、W4、W5、W6‧‧‧第一基板通孔之寬度
W7、W8、W9、W10‧‧‧第二基板通孔之寬度
W90‧‧‧基板通孔之寬度
X1、X2、X3‧‧‧方框
Y1、Y2、Y3‧‧‧方框
第1A圖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1B圖係為沿著第1A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
第1C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 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D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 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另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E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 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又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F圖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1G圖係為沿著第1F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B-B’之剖面示意圖。
第1H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F圖及第1G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I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F圖及第1G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另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J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F圖及第1G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又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K圖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又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1L圖係為沿著第1K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C-C’之剖面示意圖。
第1M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K圖及第1L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N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K圖及第1L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另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O圖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K圖及第1L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又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1P圖係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剖面成像圖。
第1Q圖係為本發明之第1P圖之實施例之X1方框之局部放大圖。
第1R圖係為本發明之第1P圖之實施例之X2方框之局部放大圖。
第1S圖係為本發明之第1P圖之實施例之X3方框之局部放大圖。
第1T圖係為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第二電路佈局之電阻量測值與習知技術之實施例之電阻量測值之比較圖。
第2A圖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第2B圖係為沿著第2A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D-D’之剖面示意圖。
第2C圖係為本發明之形成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2D圖係為本發明之形成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另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2E圖係為本發明之形成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又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
第2F圖係為本發明之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一應用之剖面示意圖。
第3圖係為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4A圖係為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剖面成像圖。
第4B圖係為習知技術之第4A圖之實施例之Y1方框之局部放大圖。
第4C圖係為習知技術之第4A圖之實施例之Y2方框之局部放大圖。
第4D圖係為習知技術之第4A圖之實施例之Y3方框之局部放大圖。
請參閱第1A圖,其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1B圖,其係為沿著第1A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本發明之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1包括一半導體基板10、一第一電路佈局4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7。其中第一電路佈局4包括一正面金屬層40。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一種子金屬層20以及一背面金屬層30。其中半導體基板10具有一基板通孔13、一上表面11以及一下表面12。形成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路佈局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1:(請同時參閱第1C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形成第一電路佈局4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其中第一電路佈局4包括正面金屬層40;步驟B1:(請同時參閱第1D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另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自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蝕刻半導體基板10以形成基板通孔13;其中基板通孔13具有一內表面14,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包括一底部15以及一側邊16;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之底部15係由正面金屬層40所定義;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之側邊16係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其中構成半導體基板10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一者: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藍寶石以及碳化矽;半導體基板10具有一厚度T;其中基板通孔13具有一深度D1;在此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等於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以及步驟C1:形成第二電路佈局7,其中步驟C1包括以下步驟:步驟C11:(請同時參閱第1E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又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形成種子 金屬層20於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上;其中種子金屬層20包括形成於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之底部15之上之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形成於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之側邊16之上之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上之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其中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係與正面金屬層40相連接;種子金屬層20具有一外表面50;其中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包括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之一外表面51、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之一外表面57以及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之一外表面52;其中構成種子金屬層20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鈀、鈀合金、金、金合金、鎳、鎳合金、鈷、鈷合金、鉻、鉻合金、銅、銅合金、鉑、鉑合金、錫、錫合金、銠(Rh)以及銠合金;在一些實施例中,係以濺鍍法(Sputtering)或無電解電鍍法(Electroless plating)等沈積方式將種子金屬層20形成於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上;以及步驟C12:(請同時參閱第1A圖以及第1B圖)形成背面金屬層30於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之上,其中背面金屬層30包括形成於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之外表面51之上之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1、形成於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之外表面57之上之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以及形成於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之外表面52之上之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2;其中構成背面金屬層30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金以及銅;在一些實施例中,係以電鍍法(Plating)之沈積方式將背面金屬層30形成於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之上。其中基板通孔13沿著一剖面方向係具有一寬度以及一深寬比,基板通孔13沿著該剖面方向之深寬比=深度D1/寬度;其中當該剖面 方向係為沿著剖面線A-A’之方向時(如第1A圖所示),其寬度=W1,則其深寬比=深度D1/W1;而當該剖面方向係為沿著垂直剖面線A-A’之方向時,其寬度=W2,則其深寬比=深度D1/W2;其中當基板通孔13沿著任一剖面方向所具有之深寬比都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時(亦即0.2
Figure 108117734-A0101-12-0021-33
深寬比
Figure 108117734-A0101-12-0021-34
3),此時基板通孔13之整體深寬比都足夠小,因此當在形成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時,都能很均勻地分別將種子金屬層20形成在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上,以及將背面金屬層30形成在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包括基板通孔種子金屬層21之外表面51以及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之外表面52)之上,藉此係可有效地提高種子金屬層20(包括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之一厚度均勻度,且同時有效地提高背面金屬層30(包括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1、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以及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2)之一厚度均勻度。而由於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皆顯著地提高,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一電阻值顯著地降低,藉此可大幅降低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熱損耗,係可大幅節省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消耗功率。此外,更可避免種子金屬層20與半導體基板10之間產生剝離現象,避免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可靠度。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 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30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2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3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2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2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 m,且小於或等於5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60μm。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1,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3,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4,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5,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2。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8。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6。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4。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2。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具有與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相同之結構,惟,其中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且當基板通孔13沿著任一剖面方向所具有之寬度都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時,在形成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時,係可均勻地分別將種子金屬層20形成在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上,以及將背面金屬層30形成在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包括基板通孔種子金屬層21之外表面51以及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之外表面52)之上,藉此係可有效地提高種子金屬層20(包括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之 一厚度均勻度,且同時有效地提高背面金屬層30(包括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1、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以及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2)之一厚度均勻度。而由於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皆顯著地提高,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一電阻值顯著地降低,藉此可大幅降低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熱損耗,係可大幅節省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消耗功率。此外,更可避免種子金屬層20與半導體基板10之間產生剝離現象,避免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可靠度。
在第1A圖以及第1B圖之實施例中,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由於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皆顯著地提高,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之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之厚度均勻,也因此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之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所具有之一電感值之變異很小,故可大幅降低對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性能以及特性之影響。此外,由於第二電路佈局7之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所具有之電感值之變異很小,故係可藉由將第二電路佈局7之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設計成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一電感器,使第二電路佈局7之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所具有之電感值符合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需,以供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用;此外,由於第二電路佈局7之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所具有之電感值很小,且其電感值之變異也很小,故特 別能符合寬頻之高頻射頻電路應用之需求。因此,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第二電路佈局7係具有三個部分: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8、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0以及一電路連接部71;其中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8包括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1以及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1,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8係做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第二電路佈局7與第一電路佈局4之連接;電路連接部71包括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2以及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2,電路連接部71係做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與外部之連接;基板通孔電感器70包括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7以及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7,基板通孔電感器70係可設計成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一電感器,使基板通孔電感器70所具有之一電感值符合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需。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係為一射頻電路,其中射頻電路包括了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之第一電路佈局4之一其他電路部份(在第1A圖以及第1B圖中未顯示)以及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8、基板通孔電感器70以及電路連接部71);其中基板通孔13係為一熱通孔(hot via),而基板通孔電感器70係可做為半導體積體電路1(射頻電路)之一熱通孔電感器(hot via inductor);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係藉由電路連接部71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一射頻訊號輸入端(請稍後參見第2F圖)之其中之一相連接。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係為一非熱通孔,而基板通孔電感器70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其中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係藉由電路連接部71接地或連接至其他電路(請稍後參見第2F圖)。因此,通過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訊號除了射頻訊號之外,亦可為直流訊號。不論基板通孔電感器70 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或一非熱通孔電感器,以基板通孔電感器70做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感器係可藉此大幅縮小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面積(習知技術之電感器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上,其面積大小都很大,佔據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相當大幅度之面積)。此外,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與基板通孔13之一形狀、深度(D1)以及寬度、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相關,故,本發明之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路佈局方法係可更包括一步驟A0:設計基板通孔13之形狀、深度(D1)以及寬度、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使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符合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需。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A0係在步驟A1之前;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步驟A0係在步驟A1之後;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A0係在步驟B1之前。其中步驟B1係蝕刻半導體基板10以形成基板通孔13,使基板通孔13具有步驟A0所設計之形狀、深度以及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0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2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2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3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25.0 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20.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5.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3.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1.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電感器70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9.0皮亨。
請參閱第1F圖,其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1G圖,其係為沿著第1F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B-B’之剖面示意圖。第1F圖及第1G圖之實施例之主要結構係與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結構大致相同,惟,其更包括一基板上凹槽85,其中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係形成於基板上凹槽85之一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請同時參閱第1H圖、第1I圖以及第1J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F圖及第1G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步驟之剖面示意圖。形成第1F圖及第1G圖之實施例之步驟係與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步驟大致相同,惟,其中在步驟A1之前更包括一步驟:自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蝕刻半導體基板10以形成基板上凹槽85;其中步驟A1係於基板上凹槽85之一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形成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其中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之底部15係部分由正面金屬層40所定義,且部分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其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大於基板上凹槽85之一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可等於基板上凹槽85之寬度)。在此實施 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
請參閱第1K圖,其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1L圖,其係為沿著第1K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C-C’之剖面示意圖。第1K圖及第1L圖之實施例之主要結構係與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結構大致相同,惟,其更包括一基板上凹槽85,其中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係形成於基板上凹槽85之一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請同時參閱第1M圖、第1N圖以及第1O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1K圖及第1L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步驟之剖面示意圖。形成第1K圖及第1L圖之實施例之步驟係與形成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步驟大致相同,惟,其中在步驟A1之前更包括一步驟:自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蝕刻半導體基板10以形成基板上凹槽85;其中步驟A1係於基板上凹槽85之一內表面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形成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其中基板通孔13之內表面14之底部15係部分由正面金屬層40所定義,且部分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其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小於基板上凹槽85之一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寬度係可等於基板上凹槽85之寬度)。在此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基板通孔13之深度D1。
請參閱第1P圖,其係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剖面成像圖。請同時參閱第1Q、1R以及1S圖,其係分別為本發明之第1P圖之實施例之X1、X2以及X3方框之局部放大圖。在本發明之第1P圖之實施例中,基板通孔13之深寬比大約等於0.9。從第1Q、1R以及1S圖中可以清楚看出,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分佈係為0.21μm、0.20 μm、0.19μm以及0.21μm;而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分佈係為3.73μm、3.88μm、3.77μm以及3.65μm。也就是說,較厚之處之種子金屬層20與較薄之處之種子金屬層20之比例降低至大約1.10倍左右;而較厚之處之背面金屬層30與較薄之處之背面金屬層30之比例也降低至大約1.06倍左右。因此,本發明之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確實皆可顯著地提高。請同時參閱第1T圖,其係為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第二電路佈局之電阻量測值與習知技術之實施例之電阻量測值之比較圖。由第1T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本發明之第1A圖及第1B圖之實施例之第二電路佈局之電阻量測值大約是落在10.5毫歐姆左右;而習知技術之電阻量測值則大約為21左右,係大約為本發明之電阻量測值的兩倍左右。因此,本發明確實可以將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顯著地提高,並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之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電阻值顯著地降低,藉此可大幅降低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熱損耗,係可大幅節省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消耗功率。
請參閱第2A圖,其係為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2B圖,其係為沿著第2A圖之實施例之剖面線D-D’之剖面示意圖。本發明之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1包括一半導體基板10、一第一電路佈局4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7。其中第一電路佈局4包括一正面金屬層40,正面金屬層40包括兩個第一部份41、兩個第二部份42、一第三部份43以及兩個第四部份44。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一種子金屬層20以及一背面金屬層30。其中半導體基板10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601、一第一基板通孔602、一第二基板通孔641、一第二基板通孔642、一上表面11以及一 下表面12。形成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路佈局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1:(請同時參閱第2C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形成第一電路佈局4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其中第一電路佈局4包括正面金屬層40,正面金屬層40包括兩個第一部份41、兩個第二部份42、一第三部份43以及兩個第四部份44;步驟B1:(請同時參閱第2D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另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自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蝕刻半導體基板10以形成第一基板通孔601、第一基板通孔602、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其中第一基板通孔601具有一內表面611,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包括一底部621以及一側邊631;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之底部621係由正面金屬層40之第一部份41之其中之一所定義;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之側邊631係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第一基板通孔602具有一內表面612,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包括一底部622以及一側邊632;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之底部622係由正面金屬層40之第一部份41之其中之另一所定義;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之側邊632係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第二基板通孔641具有一內表面651,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包括一底部661以及一側邊671;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之底部661係由正面金屬層40之第二部份42之其中之一所定義;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之側邊671係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第二基板通孔642具有一內表面652,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包括一底部662以及一側邊672;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之底部662係由正面金屬層40之第二部份 42之其中之另一所定義;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之側邊672係由半導體基板10所定義;其中構成半導體基板10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一者: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藍寶石以及碳化矽;半導體基板10具有一厚度T;其中第一基板通孔601具有一深度D2;第一基板通孔602具有一深度D3;第二基板通孔641具有一深度D4;第二基板通孔642具有一深度D5;在此實施例中,T=D2=D3=D4=D5;其中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包括一第一區域171、一第一區域172、一第二區域18以及一分隔區域19,分隔區域19將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以及第二區域18分隔開來,且分隔區域19將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2以及第二區域18分隔開來,且其中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以及第一區域172不相鄰,亦即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第一區域172以及第二區域18三者之間係分隔開來,彼此不相連接;以及步驟C1:形成第二電路佈局7,其中步驟C1包括以下步驟:步驟C11:(請同時參閱第2E圖,其係為形成本發明之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本發明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之又一步驟之剖面示意圖)形成種子金屬層20於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2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二區域18之上;其中種子金屬層20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之底部621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1、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之側邊631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之底部622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 種子金屬層232、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之側邊632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之底部661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之側邊671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之底部662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之側邊672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2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以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二區域18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其中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三者之間係分隔開來,彼此不相連接;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2係分別與正面金屬層40之第一部份41之其中之一以及其中之另一相連接;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係分別與正面金屬層40之第二部份42之其中之一以及其中之另一相連接;其中種子金屬層20具有一外表面50,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1之一外表面531、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2之一外表面532、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之一外表面5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之一外表面58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之一外表面551、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之一外表面55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之一外表面591、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之一外 表面592、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之一外表面541、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之一外表面542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之一外表面56;其中構成種子金屬層20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鈀、鈀合金、金、金合金、鎳、鎳合金、鈷、鈷合金、鉻、鉻合金、銅、銅合金、鉑、鉑合金、錫、錫合金、銠以及銠合金;在一些實施例中,係以濺鍍法或無電解電鍍法等沈積方式將種子金屬層20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2、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2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二區域18之上;以及步驟C12:(請同時參閱第2A圖以及第2B圖)形成背面金屬層30於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之上,其中背面金屬層30包括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1之外表面531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31、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2之外表面532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32、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之外表面581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形成於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之外表面582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之外表面551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51、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之外表面552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52、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之外表面591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形成於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之外表面592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形成於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之外表面 541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41、形成於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之外表面542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42以及形成於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之外表面56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6;其中構成背面金屬層30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金以及銅;在一些實施例中,係以電鍍法(Plating)之沈積方式將背面金屬層30形成於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之上。其中第一基板通孔601沿著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3,而沿著垂直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4;第一基板通孔602沿著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5,而沿著垂直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6;第二基板通孔641沿著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7,而沿著垂直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8;第二基板通孔642沿著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9,而沿著垂直剖面線D-D’之方向之寬度=W10。與前述之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類似,當第一基板通孔601、第一基板通孔602、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沿著任一剖面方向所具有之深寬比都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時(亦即0.2
Figure 108117734-A0101-12-0034-35
深寬比
Figure 108117734-A0101-12-0034-36
3),此時第一基板通孔601、第一基板通孔602、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整體深寬比都足夠小,因此當在形成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時,都能很均勻地分別將種子金屬層20形成在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1、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2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二區域18之上,以及將背面金屬層30形成在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 層231之外表面53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之外表面581、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2之外表面532、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之外表面58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之外表面551、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之外表面591、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之外表面55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之外表面592、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之外表面541、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之外表面542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之外表面56)之上,藉此係可有效地提高種子金屬層20之一厚度均勻度,且同時有效地提高背面金屬層30之一厚度均勻度。而由於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皆顯著地提高,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一電阻值顯著地降低,藉此可大幅降低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熱損耗,係可大幅節省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消耗功率。此外,更可避免種子金屬層20與半導體基板10之間產生剝離現象,避免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可靠度。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5 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30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2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30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 小於或等於2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3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2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 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2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寬度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60μm。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3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1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2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 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2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寬度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60μm。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1,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3,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4,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5,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寬比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1,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 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3,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4,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5,且小於或等於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寬比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2。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具有與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相同之結構,惟,其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之深度D2、第一基板通孔602之深度D3、第二基板通孔641之深度D4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深度D5係皆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且當第一基板通孔601、第一基板通孔602、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沿著任一剖面方向所具有之寬度亦都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時,在形成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時,係可均勻地分別將種子金屬層20形成在第一基板通孔601之內表面611、第一基板通孔602之內表面612、第二基板通孔641之內表面651、 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內表面651、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1、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一區域172以及半導體基板10之下表面12之第二區域18之上,以及將背面金屬層30形成在種子金屬層20之外表面50(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1之外表面53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之外表面581、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2之外表面532、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之外表面58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之外表面551、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之外表面591、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之外表面55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之外表面592、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之外表面541、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之外表面542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之外表面56)之上,藉此係可有效地提高種子金屬層20之一厚度均勻度,且同時有效地提高背面金屬層30之一厚度均勻度。而由於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皆顯著地提高,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一電阻值顯著地降低,藉此可大幅降低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熱損耗,係可大幅節省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消耗功率。此外,更可避免種子金屬層20與半導體基板10之間產生剝離現象,避免損害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可靠度。
在第2A圖以及第2B圖之實施例中,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之第二部份42、第三部份43以及第四部份44係分別為一場效電晶體之一源極電極(Source electrode)、一汲極電極(Drain electrode)以及一閘極電極(Gate electrode)。在第2A圖以及第2B圖之實施例中,第二電路佈局7包括種子金屬層20以及背面金屬層30。由於種子金屬層20之厚度均勻度以及背面 金屬層30之厚度均勻度皆顯著地提高,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之厚度皆均勻,也因此使得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所分別具有之一電感值之變異皆很小,故可大幅降低對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性能以及特性之影響。此外,由於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之變異皆很小,故係可藉由將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分別設計成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感器,使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及第一基板通孔側 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符合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需,以供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用;此外,由於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皆很小,且其電感值之變異也都很小,故特別能符合寬頻之高頻射頻電路應用之需求。因此,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第二電路佈局7係具有以下幾個部分: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61、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一第一電路連接部731、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62、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一第一電路連接部732、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71、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72、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以及一第二電路連接部75。其中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61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31。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1。第一電路連接部731包括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1以及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41。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62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3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32。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包括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82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82。第一電路連接部732包括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42以及 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42。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71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51。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1。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72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252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35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包括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292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392。第二電路連接部75包括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26以及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36。其中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6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62係分別與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之第一部份41之其中之一以及其中之另一連接。第二電路佈局7之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7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772係分別與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之第二部份42之其中之一以及其中之另一連接。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係可分別設計成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一電感器,使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一電感值符合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需。請同時參閱第2F圖,其係為本發明之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一應用之剖面示意圖。第2F圖之實施例之主要結構係與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結構大致相同,惟,其更包括一晶片載板80、一射頻訊號輸入端81、一射頻訊號輸出端82、一連接端83以及複數個金屬連接凸塊84。其中射頻訊號輸入端81、射頻訊號輸出端82以及連接端83係形成於晶片載板80之上,其中射頻訊號輸入端81、射頻訊號輸出端82以及連接端83 三者之間係分隔開來,彼此不相連接。複數個金屬連接凸塊84係分別形成於射頻訊號輸入端81、射頻訊號輸出端82以及連接端83之上。在此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其具有如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之結構)係為一射頻電路,其中射頻電路包括了第一電路佈局4之正面金屬層40、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上表面11之上之第一電路佈局4之一其他電路部份(在第2A圖以及第2B圖中未顯示)以及第二電路佈局7。其中第一基板通孔60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602係分別為一熱通孔;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係分別為一熱通孔電感器。藉由金屬連接凸塊84以及第一電路連接部731,使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與射頻訊號輸入端81相連接。藉由金屬連接凸塊84以及第一電路連接部732,使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與射頻訊號輸出端82相連接。在第2A圖及第2B圖之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係分別為一非熱通孔;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係分別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藉由金屬連接凸塊84以及第二電路連接部75,使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與連接端83相連接;其中連接端83係可接地,或是連接至其他半導體積體電路,例如連接至另一個電晶體之一閘極電極(在第2F圖中未顯示)。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也可分別為一熱通孔;而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係分別為一熱通孔電感器。因此,通過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之訊號係可為直流訊號或射頻訊號。因此,第一電路連接部731、第一電路連接部732以及第二電路連接部75係分別做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與外部之連接。不論熱通孔電感器(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或 非熱通孔電感器(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以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分別做為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感器係可藉此大幅縮小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面積(習知技術之電感器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上,其面積大小都很大,佔據習知技術之半導體積體電相當大幅度之面積)。此外,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分別與第一基板通孔601、第一基板通孔602、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所分別具有之一形狀、深度以及寬度、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相關,故,本發明之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電路佈局方法係可更包括一步驟A0:分別設計第一基板通孔601、第一基板通孔602、第二基板通孔6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642之形狀、深度(D1)以及寬度、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以及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使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符合本發明之半導體積體電路1之所需。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A0係在步驟A1之前;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步驟A0係在步驟A1之後;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A0係在步驟B1之前。其中步驟B1係蝕刻半導體基板10以形成基板通孔13,使基板通孔13具有步驟A0所設計之形狀、深度以及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 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0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2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2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3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25.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20.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5.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3.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1.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1以及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72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9.0皮亨。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 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0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2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25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3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25.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20.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5.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3.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1.0皮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1以及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742所分別具有之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9.0皮亨。
在一些較佳之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8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3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5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3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3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2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2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之厚度T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其中種子金屬層20具有一種子金屬層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0.9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0.8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0.7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0.6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0.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 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2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3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4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在一些實施例中,種子金屬層20之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5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
其中背面金屬層30具有一背面金屬層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9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8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7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6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5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2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3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4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面金屬層30之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
以上所述乃是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之技術手段,根據本文的揭露或教導可衍生推導出許多的變更與修正,仍可視為本發明之構想所作之等效改變,其所產生之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圖式所涵蓋之實 質精神,均應視為在本發明之技術範疇之內,合先陳明。
綜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之內容,本發明確可達到發明之預期目的,提供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極具產業上利用之價植,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申請。
1‧‧‧半導體積體電路
10‧‧‧半導體基板
11‧‧‧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
20‧‧‧種子金屬層
21‧‧‧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
22‧‧‧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
27‧‧‧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
30‧‧‧背面金屬層
31‧‧‧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
32‧‧‧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37‧‧‧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
4‧‧‧第一電路佈局
40‧‧‧正面金屬層
7‧‧‧第二電路佈局
70‧‧‧基板通孔電感器
71‧‧‧電路連接部
78‧‧‧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

Claims (68)

  1.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其中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係至少部份由該半導體基板所定義;一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上表面之上,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所定義;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一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以及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以及一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藉此提高該背面金屬層之一厚度均勻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 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該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該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9.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其中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係至少部份由該半導體基板所定義;一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上表面之上,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所定義;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一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以及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以及一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以及一寬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係小於或等於40μm,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係小於或等於50μm,藉此提高該背面 金屬層之一厚度均勻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該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該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11.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一半導體基板,其中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係至少部 份由該半導體基板所定義:一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上表面之上,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所定義;以及一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一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以及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該正面金屬層相連接,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一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其中該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其中該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該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5項以及第10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或一射頻訊號輸入端相連接。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5項以及第10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一電感值,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之該第一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正面金屬層包括一第一部份以及一第二部份,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 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一部份所定義,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一部份相連接;其中該半導體基板更具有一第二基板通孔,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係至少部份由該半導體基板所定義,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二部份所定義;其中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區域、一第二區域以及一分隔區域,該分隔區域將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分隔開來;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一區域以及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二區域之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一區域之上,該種子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二區域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二部份相連接;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更包括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該背面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 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二電路佈局更具有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二電路連接部,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該第二電路連接部包括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一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一相連接,並藉由該第二電路連接部與該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該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另一相連接。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二電路連接部接地。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 有一深度,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寬度,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度,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二電感值,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之該第二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為一射頻電路。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厚度,該半導體基板之該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厚度,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該背面金屬層具有一厚度,該背面金屬層之該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構成該種子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鈀、鈀合金、金、金合金、鎳、鎳合金、鈷、鈷合金、鉻、鉻合金、銅、銅合金、鉑、鉑合金、錫、錫合金、銠以及銠合金。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構成該背面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金以及銅。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以及第17項至第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其中構成該半導體基板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一者: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藍寶石以及碳化矽。
  35. 一種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0:設計一第一基板通孔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形狀、一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以及一第一基板通孔寬度、一種子金屬層之一種子金屬層厚度以及一背面金屬層之一背面金屬層厚度,使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一電感值;步驟A1:形成一第一電路佈局於一半導體基板之一上表面之上,其中該 第一電路佈局包括一正面金屬層;步驟B1:蝕刻該半導體基板以形成該第一基板通孔,使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該第一基板通孔形狀、該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寬度,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所定義,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係至少部份由該半導體基板所定義;以及步驟C1:形成一第二電路佈局,包括以下步驟:步驟C10:形成該種子金屬層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以及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使該種子金屬層具有該種子金屬層厚度,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該正面金屬層相連接,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具有一外表面,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步驟C11:形成該背面金屬層於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使該背面金屬層具有該背面金屬層厚度,其中該背面金屬層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 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二電路佈局具有一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一電路連接部,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該第一電路連接部包括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之該第一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或一射頻訊號輸入端相連接。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一電路連接部接地。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正面金屬層包括一第一部份以及一第二部份,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一部份所定義,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一部份相連接;其中步驟A10更包括:設計一第二基板通孔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形狀、一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以及一第二基板通孔寬度,使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具有一第二電感值;其中步驟B1更包括:蝕刻該半導體基板以形成該第二基板通孔,使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該第二基板通孔形狀、該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以及該第二基板通孔寬度,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內表面,其中 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包括一底部以及一側邊,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係至少部份由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二部份所定義,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係至少部份由該半導體基板所定義;其中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區域、一第二區域以及一分隔區域,該分隔區域將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分隔開來;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一區域以及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二區域之上,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係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一區域之上,該種子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底部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該側邊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該下表面之該第二區域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係與該正面金屬層之該第二部份相連接;其中該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更包括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以及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一外表面;其中該背面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該第一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該第一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以及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該背面金屬層更包括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形成於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 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以及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之該外表面之上之一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其中該第二電路佈局更具有一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一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一第二電路連接部,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連接部包括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二基板通孔底部背面金屬層,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包括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二基板通孔側邊背面金屬層,該第二電路連接部包括該第二基板下表面種子金屬層以及該第二基板下表面背面金屬層。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具有一深寬比,該第二基板通孔之該深寬比係大於或等於0.2,且小於或等於3。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寬度係大於或等於5μm,且小於或等於50μm。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 第二基板通孔深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之該第二電感值係大於或等於0.1皮亨,且小於或等於17.0皮亨。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二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或一射頻訊號輸入端相連接。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一基板通孔電感器以及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分別為一熱通孔電感器。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一電路連接部與一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一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一相連接,並藉由該第二電路連接部與該射頻訊號輸出端以及該射頻訊號輸入端之其中之另一相連接。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第二基板通孔電感器係為一非熱通孔電感器。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0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藉由該第二電路連接部接地。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半導體積體電路係為一射頻電路。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於步驟A1之後以及步驟B1之前更包括一步驟:薄化該半導體基板,使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厚度,其中該半導體基板之該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0μm,且小於或等於40μm。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種子金屬層具有一種子金屬層厚度,該種子金屬層之該種子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1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該背面金屬層具有一背面金屬層厚度,該背面金屬層之該背面金屬層厚度係大於或等於1μm,且小於或等於10μm。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構成該種子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鈀、鈀合金、金、金合金、鎳、鎳合金、鈷、鈷合金、鉻、鉻合金、銅、銅合金、鉑、鉑合金、錫、錫合金、銠以及銠合金。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構成該背面金屬層之材料係包括選自以下群組之至少一者:金以及銅。
  6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至第46項以及第48項至第6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積體電路之電路佈局方法,其中構成該半導體基板之材料係包括選 自以下群組之一者: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藍寶石以及碳化矽。
TW108117734A 2019-05-22 2019-05-22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TWI688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7734A TWI688073B (zh) 2019-05-22 2019-05-22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US16/658,557 US20200373225A1 (en) 2019-05-22 2019-10-21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ircuit layout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7734A TWI688073B (zh) 2019-05-22 2019-05-22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8073B true TWI688073B (zh) 2020-03-11
TW202044526A TW202044526A (zh) 2020-12-01

Family

ID=70766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7734A TWI688073B (zh) 2019-05-22 2019-05-22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73225A1 (zh)
TW (1) TWI6880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18272B2 (en) * 2017-03-23 2021-05-25 Imec Vzw Methods for forming metal electrodes concurrently on silicon regions of opposite polarit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4840A (en) * 2006-12-29 2008-08-16 Advanced Chip Eng Tech Inc Semiconductor image device package with die receiving through-hole and method of the same
TW200834876A (en) * 2007-01-03 2008-08-16 Advanced Chip Eng Tech Inc Multi-chips packag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0913812A (en) * 2007-06-19 2009-03-16 Du Pont Methods for integration of thin-film capacitors into the build-up layers of a printed wiring board
TW201001650A (en) * 2008-06-26 2010-01-01 Phil P Marcoux Semiconductor with bottom-side wrap-around flange contac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4840A (en) * 2006-12-29 2008-08-16 Advanced Chip Eng Tech Inc Semiconductor image device package with die receiving through-hole and method of the same
TW200834876A (en) * 2007-01-03 2008-08-16 Advanced Chip Eng Tech Inc Multi-chips packag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0913812A (en) * 2007-06-19 2009-03-16 Du Pont Methods for integration of thin-film capacitors into the build-up layers of a printed wiring board
TW201001650A (en) * 2008-06-26 2010-01-01 Phil P Marcoux Semiconductor with bottom-side wrap-around flange conta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4526A (zh) 2020-12-01
US20200373225A1 (en) 2020-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71296B2 (en) Compact vertical inductors extending in vertical planes
US7456493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semiconductor part in which bump and land portion are hardly detached from each oth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unting substrate used therein
JP4675818B2 (ja) パッケージ基板
JPH01257355A (ja) マイクロ波モノリシックic
TWI504780B (zh) 一種利用無電解電鍍法將金屬種子層鍍在半導體晶片的背面及導孔的製程方法
JP2006157011A (ja) マイクロリードフレームプラスチックパッケージ用の接続構造
EP3958326A1 (en) Transistor with i/o ports in an active area of the transistor
TWI688073B (zh) 半導體積體電路及其電路佈局方法
KR20230038237A (ko) 복수의 칩을 포함하는 양자 컴퓨팅 회로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389288B (zh) 階梯式電容結構、其製造方法、及應用其之基板
US9502382B2 (en) Coplaner waveguide transition
US7994631B1 (en) Substrate for an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a substrate
KR20140078185A (ko) 전자 칩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9755181A (zh) 基于Dummy结构的MIM电容
JP6314675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45819A (ja) 増幅回路
TWI830411B (zh) 半導體裝置及形成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JP2567976B2 (ja) 高周波低雑音半導体装置
US20240071863A1 (en) Heat spreader apparatus with magnetic attachments on printed wiring board assemblies, related method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Wu et al. Design of flip-chip interconnects with vertical coaxial transitions and its fabrication
TW200405564A (en) Monolithic bridge capacitor
KR100943896B1 (ko) 화합물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WO2020155478A1 (zh) 集成电感结构和集成电路
TW202304031A (zh) 半導體裝置及形成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CN117913054A (zh) 一种顶层布线结构和半导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