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9515B -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 Google Patents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9515B
TWI679515B TW107114761A TW107114761A TWI679515B TW I679515 B TWI679515 B TW I679515B TW 107114761 A TW107114761 A TW 107114761A TW 107114761 A TW107114761 A TW 107114761A TW I679515 B TWI679515 B TW I6795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gments
segment
positioning
arc
elastic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4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5889A (zh
Inventor
許有村
Yu-Tsun Hsu
Original Assignee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47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951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5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5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515B/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撓性結構,包括多個節段及彼此平行的兩個彈性支撐體,該些節段依序排列於第一彈性支撐體一側,透過鄰近的各該節段交錯穿插並相互牽引以產生相對滑動,進而形成相對開闔,以在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進行姿態轉換,各該節段的相對兩側凹設有溝道,以配合姿態轉換而彼此分離或相接續,又在第二彈性支撐體的相對兩端部間形成一中空部,使其相對兩側邊分別配置各側的該些溝道且夾持該些節段;還進一步以至少兩個撓性結構搭配二端部連接座及至少一中間連接體,形成一種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

Description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本發明涉及一種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均可安裝於一電子裝置中,使該電子裝置能夠在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進行姿態轉換,於平攤狀姿態時,供使用者作為手持式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操作,又於彎曲狀姿態時,還能供使用者作為折疊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操作,更能彎曲至對摺姿態,以便於收納攜帶。
一般手持式電子裝置中,大尺寸螢幕持續受到使用者青睞,再加上近年來開發出的撓性顯示裝置(flexible display device),致使可摺疊的手持式電子裝置搭配該撓性顯示裝置,就成為各家業者有興趣投入開發的項目之一,例如中國授權公告號CN103228114B的一種「柔性顯示裝置用鉸鏈模塊」專利案(2016年8月24日公告),揭露出的結構包括多個鉸鏈本體、導向軸、連接槓桿以及角度保持裝置,其中,各該鉸鏈本體進一步包括有第一主鉸鏈本體、第二主鉸鏈本體以及多個連桿本體,該些連桿本體分別透過各自的導向軸搭配各該連接槓桿的一軸孔和一對導向孔,藉以設置於第一、第二主鉸鏈本體之間,而該角度保持裝置進一步包括板簧和彈性部件,透過板簧接連的滑動板,使其一部分固定於第一主鉸鏈本體,並使其另一部分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二主鉸鏈本體,再搭配該彈性部件以限制該板簧的位置移動,藉此在該柔性顯示裝置彎曲時,以保持一定的彎曲角度。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中,由於需要透過兩個連接槓桿和一個加強槓桿以在該些連桿本體的相對兩側形成連接,又需將各該導向軸結合於可拆組的軸托架,進而分別固定結合於各該連桿本體的相對兩側內,並使該板簧的滑動板通過各該連桿本體的相對兩側之間,如此才會將各該連桿本體均設計為長形矩形條,也就限制了整體體積的縮減程度;其次,由於這些作為連接的多個具有導向軸的軸托架和多個連接槓桿等組成構件,需要配合多個鉸鏈本體(第一、第二主鉸鏈本體以及該些連桿本體等)的數量,勢必造成所需組裝的零組件數量容易增多,也會增加組裝工序,尤其在結構尺寸縮小後更容易增加負擔及誤差。
有鑒於此,為了搭配撓性顯示裝置以因應薄型化的發展趨勢,以將上述各該導向軸與各該連桿本體結合為一體,以縮減體積並形成模組化,還要改進各該連桿本體供該板簧的滑動板通過的結構設計,藉此減少所需零組件以便於組裝和拆卸,進而能夠縮減整體體積,即為本發明欲解決的問題點。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撓性結構,是直接針對各該節段的結構進行變更設計,使相鄰的各該節段交錯穿插於相近的各該節段之間,再透過將該些節段搭配兩個彈性支撐體,並使其中一彈性支撐體用於夾持該些節段,除了有助於方便組裝之外,也使各該節段的結構尺寸不易受限於該彈性支撐體,還能有效縮減整體體積,並在姿態轉換期間有利於動作上形成相互牽制,從而防止與另一彈性支撐體形成錯位。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主要是採用至少兩個上述模組化的撓性結構、搭配二個端部連接座以及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除了保有上述撓性結構的優點之外,可依所搭配之撓性顯示裝置的尺寸 類型,以在設計及組裝上,方便於靈活併接、減少零組件和增加適用範圍,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的側邊相互觸及時,使各該磁吸件相互磁吸以形成定位。
為達上述發明之目的,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撓性結構,其包括:第一彈性支撐體;節段組,為多個節段依序排列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的一側,該些節段以相鄰的各該節段交錯穿插並相互牽引以產生相對滑動,進而形成相對開闔,讓該節段組在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進行姿態轉換,而該些節段包含有二個端部節段以及各該端部節段之間的多個中間節段,各該中間節段與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的相對兩側均設有溝道,各側的該些溝道配合姿態轉換而形成彼此分離或相接續;以及第二彈性支撐體,其平行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該第二彈性支撐體具有二個定位端部並在各該定位端部之間形成一中空部,且將該中空部的相對兩側邊分別配置於各側的該些溝道,用以夾持該些中間節段與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
又為達上述發明之另一目的,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包括:相互平行的二個撓性結構,各該撓性結構如上段所述;相互平行的二個端部連接座,其中一端部連接座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的一端部節段,而另一端部連接座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的另一端部節段,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的側邊分別設有一磁吸件;以及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平行於該二端部連接座之間,所述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的至少一個中間節段;藉此使該二撓性結構能夠同步進行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的姿態轉換,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的側邊相互觸及時,使各該磁吸件相互磁吸以形成定位。
為便於對本發明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則將實現上述技術方案的特徵、以及依附於上述技術方案的其他從屬申請專利範圍特徵,連同這些特徵所 具有的優點,茲詳述於後:
10‧‧‧第一彈性支撐體
11‧‧‧對應固定部
20‧‧‧節段組
21‧‧‧端部節段
211‧‧‧溝道
212‧‧‧第一中間通道
213‧‧‧第一弧形導溝
214‧‧‧半部件
215‧‧‧頂層件
216‧‧‧底層件
217‧‧‧容置部
218‧‧‧對應定位部
22‧‧‧第一中間節段
221‧‧‧溝道
222,223‧‧‧端部弧凸
224‧‧‧中間凸部
23‧‧‧第二中間節段
231‧‧‧溝道
232‧‧‧第二中間通道
233‧‧‧第二弧形導溝
234‧‧‧半部件
24‧‧‧固定部
30‧‧‧第二彈性支撐體
31‧‧‧定位端部
32‧‧‧側邊
33‧‧‧中空部
34‧‧‧擋片
40‧‧‧定位件
41‧‧‧蓋體
42‧‧‧彈簧
43‧‧‧殼罩
431‧‧‧制動凸部
50‧‧‧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
51‧‧‧撓性結構
52‧‧‧端部連接座
521‧‧‧磁吸件
53‧‧‧中間連接體
60‧‧‧撓性顯示裝置
圖1係為本發明撓性結構呈現平攤狀的立體示意圖。
圖2係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係為本發明撓性結構在另一視角呈現平攤狀的分解示意圖。
圖4係為圖1的俯視圖。
圖5係為圖1的側視圖。
圖6係為圖4中,線段A至A的剖斷面示意圖。
圖7係為圖4中,線段B至B的剖斷面示意圖。
圖8係為本發明撓性結構於另一視角呈現彎曲狀的立體示意圖。
圖9係為圖8的側視圖。
圖10係為圖6之撓性結構被彎曲後的示意圖。
圖11係為圖7之撓性結構被彎曲後的示意圖。
圖12係為本發明之組合於平攤狀的組合示意圖。(圖中以虛擬線揭示出一撓性顯示裝置安裝於該組合)
圖13係為圖12之組合去除該撓性顯示裝置後的分解示意圖。(為了便於圖示,圖中以虛擬線揭示出至少一中間連接體)
如圖1至圖11所示,本發明係為一種撓性結構51,其包括有節段組20以及彼此平行的第一彈性支撐體10和第二彈性支撐體30,在圖中輔以X、Y、Z軸向,並進一步將X、Y、Z軸向的相對兩方向分別細分為前、後、左、右、頂、底等方向或位置做為輔助解釋,以箭頭指向為正向(前、左、頂),其中,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和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分別具有X軸向的長度、Y軸向的寬度以及Z軸向的厚度,該節段組20為多個節段沿著X軸向依序線性排列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朝Z軸向的一側,該些節段以相鄰的各該節段交錯穿插,並相互牽引以產生相對滑動,進而使各該節段分別在彼此相鄰及相近的相對側之間形成夾角間隙以供相對開闔,讓該節段組20在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進行姿態 轉換,而該些節段包含有二個端部節段21以及各該端部節段21之間的多個中間節段22,23,各該中間節段22,23與各該端部節段21預設部位分別面朝Y軸向的相對兩側均凹設有沿著X軸向的溝道211,221,231,各側的該些溝道211,221,231配合該節段組20的姿態轉換而形成彼此分離成不連續狀、或是形成相接續成連續狀的長條溝道;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具有二個定位端部31並在各該定位端部31之間形成一中空部33,且將該中空部33的相對兩側邊32分別配置嵌入於各側的該些溝道211,221,231,用以夾持該些中間節段22,23及各該端部節段21預設部位。
上述中,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在面朝X軸向的其中之一方向的窄側,穿設有一第一中間通道212,該些中間節段還進一步分為模組化的多個第一中間節段22和多個第二中間節段23,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朝X軸向的相對兩窄側被一第二中間通道232貫穿,以將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穿插於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及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使各側的該些溝道211,221,231分別設於各該端部節段21預設部位的寬側、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的寬側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寬側,以在相鄰的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直接交錯穿插並藏入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後,方便於嵌入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所具有呈X軸向延長的中空部33,如此使各該節段的結構尺寸不受限於這兩個彈性支撐體而能有效縮減整體體積,還能在該些節段依序線性排列後,被該中空部33在Y軸向的相對兩側邊32夾住而形成一支撐作用,有助於後續固定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的該側面,使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能對該些節段形成另一支撐作用,且因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難以產生伸縮變化,更有利於其在Z軸向的相對側面再結合一撓性顯示裝置60(參見圖12);當在這兩個彈性支撐體彎曲時,讓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的該側面可供該些節段貼靠,至於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中空部33會與該些第一、第二中間節段22,23連同該二端部節段21預設部 位相互牽制,讓一彈性支撐體的相對兩側端部分別對齊或近似對齊另一彈性支撐體的相對兩側端部,預防發生錯位、從而避免造成擠壓之情形。
在該節段組20與第一彈性支撐體10之間,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的一側朝Z軸向均具有弧凹面,又在各該端部節段21的一側朝Z軸向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一側朝Z軸向,均具有平面且在各該平面設有固定部24,而在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在Z軸向的該側面間隔設有多個對應固定部11,使該些對應固定部11沿著X軸向線性排列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的該側面,該些對應固定部11分別對應固定於各該節段的固定部24,彼此固定方式採用習知技術手段,例如凸栓搭配凹孔、螺絲搭配螺孔,使該節段組20的二個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分別定位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之該側面在X軸向的相對兩側端部,而該節段組20的該些第二中間節段23分別夾持著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以定位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之該側面的相對兩側端部之間;藉此,使平攤狀之節段組20以該些第二中間節段23之平面供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貼靠,或使彎曲狀之節段組20以該些第一中間節段22之弧凹面搭配該些第二中間節段23之平面一起供該第一彈性支撐體10貼靠。
其次,為了保護各該節段之間的相對滑動及牽制功效,是在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的相對兩寬側面均延伸出一對端部弧凸222,223,並在各該第一中間通道212的相對兩寬側壁面分別凹設有一第一弧形導溝213,各該第一弧形導溝213容置有相鄰第一中間節段22的一個端部弧凸222,223,予以保護,並讓該端部弧凸222,223觸及該第一弧形導溝213的其中一端以形成止擋,又在各該第二中間通道232的相對兩寬側壁面分別凹設有一第二弧形導溝233,各該第二弧形導溝233容置有相近的兩個第一中間節段22的一個端部弧凸222,223,亦同樣予以保護,也讓這兩個端部弧凸222,223能夠相觸而互擋、或相離而各自觸及同一第二弧形導溝233的相對兩端以形成止擋,如此在整體為平攤狀時形成止擋時,參 見圖7所示,在前、後端部節段21的第一弧形導溝213中分別容置有相鄰第一中間節段22的前、後端部弧凸222,223,只是該前端部弧凸222觸及該前端部節段21的第一弧形導溝213底端,而該後端部弧凸223觸及該後端部節段21的第一弧形導溝213底端,至於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第二弧形導溝233中,容置的前一個第一中間節段22是以後端部弧凸223觸及後一個第一中間節段22的前端部弧凸222,以形成相互止擋,直至圖11所示使整體為彎曲狀時,位於各該第一弧形導溝213中的前、後端部弧凸222,223就會分別反向滑移至觸及各自第一弧形導溝213的相對端而形成止擋,此時位於各該第二弧形導溝233中的前、後端部弧凸222,223就會相互遠離,並分別觸及同一第二弧形導溝233的相對兩端,同樣形成止擋作用;由於本發明的各該端部節段21,是將各自的預設部位設計成模組化結構,因而能夠相互置換,所以在前、後位置互調後也能適用。
再者,不管整體在平攤狀或是不同彎曲狀時,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之間會形成不同相對張開程度而存有夾角間隙,為了降低因間隙所產生的晃動情形,則在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的相對兩寬側、且位在該對端部弧凸222,223之間,分別延伸出一中間凸部224,使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之間、以及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與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之間,均容置有各該中間凸部224,並在各該中間凸部224的相對兩側以及對應於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窄側分別設有相對應的圓弧面,且在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相對兩窄側還分別設有與圓弧面相鄰的止擋部,如此在該節段組20呈現平攤狀時,使相近的一第二中間節段23與另一第二中間節段23、一第二中間節段23與一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的對應窄側分別以各自止擋部與各該中間凸部224相互止擋(見圖7),又在同時,由於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分別藏入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以及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中,使相鄰的一第一中間節段22與另一第一中間節段22的對應窄側相互止擋(見圖6),另使其中兩個第一中間節段22分別 穿插於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中,以各自窄側與各該第一中間通道212的一窄側內壁形成相互止擋,藉以分擔止擋及相關作用力,而當該節段組20呈現不同彎曲狀態的過程中,由於相鄰的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之間、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之間、以及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與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之間,均會相對張開而存有夾角間隙,則透過相對應圓弧面以助該節段組20的該些節段能夠彼此相抵、從而相互導引以助相對移動(參見圖7、11),以降低晃動情形。
另一方面,還將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的溝道221分別凹設於各該中間凸部224,且將其溝道221於Z軸向的相對兩內壁之間形成一較寬的間距,是指比各該端部節段21預設部位的溝道211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溝道231均較寬,以形成安全地彈性調整間距,因應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在姿態轉換的過程中所產生位移,防止壓迫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相對兩側邊,又為了方便說明,後續則使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的溝道221稱為寬溝道、各該端部節段21預設部位的溝道211稱為第一窄溝道、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的溝道231稱為第二窄溝道,除此之外,還將該些溝道211,221,231的相對兩內壁分別具有圓弧面和平面,在各該寬溝道221中,溝頂內壁和溝底內壁分別為平面和圓弧(凹)面,而在各該第一窄溝道211以及各該第二窄溝道231中,溝頂內壁和溝底內壁分別為圓弧面和平面,均能讓各該第一、第二窄溝道211,231之間形成頸部;藉此,在該節段組20呈現平攤狀時,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相對兩側邊32分別抵靠各該第一窄溝道211的平面、各該寬溝道221的平面以及各該第二窄溝道231的平面;或在該節段組20呈現彎曲狀時,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相對兩側邊32分別抵靠各該第一窄溝道211的圓弧面、各該寬溝道221的圓弧(凹)面以及各該第二窄溝道231的圓弧面。
更為了方便模組化的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配合整體姿態轉換而分 別藏入或露出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以及各該端部節段21的預設部位,則將各該端部節段21更進一步設計成模組化且包含有可拆組的一對半部件214、一個頂層件215和一個底層件216,各該端部節段21的各側第一窄溝道211分別位於一半部件214在Y軸向的側面,而該底層件216以習知技術手段,例如凸栓搭配凹孔、螺絲搭配螺孔,對接該頂層件215,並用以夾持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各該定位端部31,讓各側的第一窄溝道211朝X軸向延伸至這兩層件之間,使其中的一定位端部31雖然被一端部節段21的頂、底兩層件215,216夾持,但卻能活動滑移於這兩層件之間,而相對定位端部31則是被另一端部節段21的頂、底兩層件215,216夾持並予以鎖固,進而牽制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滑動,另將各該第二中間節段23更進一步設計成模組化且包含有可拆卸的一對半部件234,使各該成對的半部件214,234係對稱設置以夾持相鄰的各該第一中間節段22。
此外,為了使像筆記型電腦的螢幕相對於鍵盤而形成不同掀起角度位置,本發明還進一步具有多段定位姿態,還在一端部節段21具有容置部217,以連通該端部節段21預設部位的各側溝道211,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一定位端部31導入並滑移於該容置部217中,該容置部217提供活動空間以供該定位端部31滑移來配合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變形,而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相對定位端部31則固定於另一端部節段21,被該另一端部節段21所牽制,同時也透過各該端部節段21將各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相對兩定位端部31予以保護;更甚者,該端部節段21還進一步在該容置部217容納有一定位件40,該定位件40包含一蓋體41、一彈簧42和一殼罩43,將該殼罩43覆蓋於該彈簧42的一端,並將該彈簧42的另一端插接該蓋體41內的定位凸柱,使該彈簧42連同該殼罩43容置於該蓋體41,並在該第二彈性支撐體30的該定位端部31貫穿有通孔且間隔設置有二個擋片34,以夾持該蓋體41予以予以鎖固,使該定位件40固定於該定位端部31,而該殼罩43另有突起的制動凸部431以穿出該定位端 部31的該通孔,且在該容置部217的一側均設有對應定位部218,各該對應定位部218包含有多個凹點(例如槽或孔),沿著X軸向線性排列於各該容置部217的頂側、底側、左側或右側的其中任一側,該定位件40隨著各該定位端部31滑移於該容置部217中、或使該定位件40以其穿出該定位端部31的一制動凸部431定位於各該對應定位部218的其中一處凹點,讓該節段組20定位於平攤狀或不同彎曲狀,如此在該節段組20的姿態轉換期間,使該定位件40分別隨著該定位端部31滑移於該容置部217中,而在該節段組20定位於平攤狀或不同彎曲狀時,讓各該制動凸部431分別對應導入各該對應定位部218的其中一處凹點,以形成定位。
再者,為了能夠增加配合該撓性顯示裝置60的尺寸類型,本發明可採以兩個或是多個模組化的撓性結構51,並在彼此間透過結構連接件併接而成,成為一種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50,例如圖12至圖13所示,其包括有相互平行的二個撓性結構51、相互平行的二個端部連接座52、以及相互平行的多個中間連接體53;該二個撓性結構51是呈X軸向對稱設置而相互平行,各該撓性結構51已於先前闡明,就不再贅述,而該二端部連接座52是呈Y軸向設置,使其中一端部連接座52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51的一端部節段,還使另一端部連接座52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51的另一端部節段,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52的側邊分別設有一磁吸件521,且將所述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53呈Y軸向設置以平行排列於該二端部連接座52之間,所述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53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51的至少一個中間節段,以平行於各該端部連接座52,藉此透過該二端部連接座52以及所述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53以配合該撓性顯示裝置60在Y軸向上的尺寸,使該二撓性結構51能夠同步進行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的姿態轉換,避免損傷該撓性顯示裝置60,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52的側邊相互觸及時,使各該磁吸件521相互磁吸以形成定位。
因此,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優點:
1、本發明是以多個節段搭配第一、第二彈性支撐體,其中,透過各該節段兩側的溝道搭配其中第二彈性支撐體之一中空部的相對兩側邊,形成鑲嵌,使第二彈性支撐體用於夾持該些節段,並使相鄰的各該節段交錯穿插於相近的各該節段之間,如此方便組裝之外,也使各該節段的結構尺寸不易受限於該彈性支撐體,而能有效縮減整體體積,更有利於姿態轉換期間在動作上形成相互牽制,從而防止與第一彈性支撐體形成錯位。
2、本發明分別在第二彈性支撐體的其中一端部設有定位件,以及在其中一個端部節段設有容置部,並使該定位件導入該容置部,藉此產生滑移及限位止擋作用,使整體於平攤時或不同彎曲時形成定位姿態。
3、本發明是透過兩個端部連接座以及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以供兩個或是多個模組化的上述撓性結構併接而成,方便於各該撓性結構同步姿態轉換,還能因應該撓性顯示裝置的尺寸類型,增加適用範圍,並提供設計及組裝上的靈活性,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52的側邊相互觸及時,使各該磁吸件521相互磁吸以形成定位。
綜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之內容,本發明確可達到預期之目的,極具產業上利用之價值,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又,本發明雖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較佳的具體實施例,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構造特徵,任何該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知,在本發明的技術精神下,任何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是可能的,且皆為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Claims (16)

  1. 一種撓性結構,其包括:第一彈性支撐體;節段組,為多個節段依序排列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的一側,該些節段以相鄰的各該節段交錯穿插,並相互牽引以產生相對滑動,進而形成相對開闔,讓該節段組在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進行姿態轉換,而該些節段包含有二個端部節段以及各該端部節段之間的多個中間節段,各該中間節段與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的相對兩側均設有溝道,各側的該些溝道配合姿態轉換而形成彼此分離或相接續;以及第二彈性支撐體,其平行於該第一彈性支撐體,該第二彈性支撐體具有二個定位端部並在各該定位端部之間形成一中空部,且將該中空部的相對兩側邊分別配置於各側的該些溝道,用以夾持該些中間節段與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各該端部節段的預設部位窄側穿設有一第一中間通道,該些中間節段組還進一步分為多個第一中間節段和多個第二中間節段,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相對兩窄側被一第二中間通道貫穿,以將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穿插於各該第二中間節段及各該端部節段的預設部位;各側的該些溝道分別設於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的寬側、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寬側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寬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相對兩寬側均延伸出一對端部弧凸,各該第一中間通道的相對兩寬側壁面分別凹設有一第一弧形導溝,各該第一弧形導溝容置有相鄰第一中間節段的一個端部弧凸,讓該端部弧凸觸及該第一弧形導溝的其中一端以形成止擋,各該第二中間通道的相對兩寬側壁面分別凹設有一第二弧形導溝,各該第二弧形導溝容置有相近的兩個第一中間節段的一個端部弧凸,讓這兩個端部弧凸能夠相觸而互擋、或相離而各自觸及同一第二弧形導溝的相對兩端以形成止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相對兩寬側分別延伸出一中間凸部,使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之間、以及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與各該端部節段的預設部位之間,均容置有各該中間凸部,以於該節段組呈現平攤狀時而形成相互止擋,還將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溝道分別凹設於各該中間凸部,使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溝道比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的溝道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溝道均較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各該端部節段更進一步包含有可拆組的一對半部件、一個頂層件和一個底層件,又各該第二中間節段更進一步包含有可拆卸的一對半部件,各該成對的半部件係對稱設置以夾持相近的各該第一中間節段,各該端部節段的頂層件和底層件用以夾持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各該定位端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一側具有弧凹面,又在各該端部節段的一側與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一側均具有平面且在各該平面設有固定部,而在該第一彈性支撐體的該側面間隔設有多個對應固定部,該些對應固定部分別對應固定於各該固定部;藉此,使平攤狀之節段組以該些第二中間節段之平面供該第一彈性支撐體貼靠,或使彎曲狀之節段組以該些第一中間節段之弧凹面搭配該些第二中間節段之平面一起供該第一彈性支撐體貼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還在一端部節段具有容置部,以連通該端部節段的各側溝道,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一定位端部導入並滑移於該容置部中,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相對定位端部則固定於另一端部節段。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撓性結構,其中,該端部節段還進一步在該容置部容納有一定位件,並在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該定位端部間隔設置有二個擋片,以將該定位件固定於該定位端部,且在該容置部的一側均設有對應定位部,使該定位件隨著各該定位端部滑移於該容置部中、或是使該定位件以其穿出該定位端部的一制動凸部定位於各該對應定位部的其中一處,讓該節段組定位於平攤狀或不同彎曲狀。
  9. 一種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包括:相互平行的二個撓性結構,各該撓性結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相互平行的二個端部連接座,其中一端部連接座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的一端部節段,而另一端部連接座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的另一端部節段,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的側邊分別設有一磁吸件;以及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平行於該二端部連接座之間,所述至少一個中間連接體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二撓性結構的至少一個中間節段;藉此使該二撓性結構能夠同步進行平攤狀及彎曲狀之間的姿態轉換,另在各該端部連接座的側邊相互觸及時,使各該磁吸件相互磁吸以形成定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各該端部節段的預設部位窄側穿設有一第一中間通道,該些中間節段組還進一步分為多個第一中間節段和多個第二中間節段,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相對兩窄側被一第二中間通道貫穿,以將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穿插於各該第二中間節段及各該端部節段的預設部位;各側的該些溝道分別設於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的寬側、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寬側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寬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相對兩寬側均延伸出一對端部弧凸,各該第一中間通道的相對兩寬側壁面分別凹設有一第一弧形導溝,各該第一弧形導溝容置有相鄰第一中間節段的一個端部弧凸,讓該端部弧凸觸及該第一弧形導溝的其中一端以形成止擋,各該第二中間通道的相對兩寬側壁面分別凹設有一第二弧形導溝,各該第二弧形導溝容置有相近的兩個第一中間節段的一個端部弧凸,讓這兩個端部弧凸能夠相觸而互擋、或相離而各自觸及同一第二弧形導溝的相對兩端以形成止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相對兩寬側分別延伸出一中間凸部,使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之間、以及相近的各該第二中間節段與各該端部節段的預設部位之間,均容置有各該中間凸部,以於該節段組呈現平攤狀時而形成相互止擋,還將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溝道分別凹設於各該中間凸部,使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溝道比各該端部節段預設部位的溝道以及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溝道均較寬。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各該第一中間節段的一側具有弧凹面,又在各該端部節段的一側與各該第二中間節段的一側均具有平面且在各該平面設有固定部,而在該第一彈性支撐體的該側面間隔設有多個對應固定部,該些對應固定部分別對應固定於各該固定部;藉此,使平攤狀之節段組以該些第二中間節段之平面供該第一彈性支撐體貼靠,或使彎曲狀之節段組以該些第一中間節段之弧凹面搭配該些第二中間節段之平面一起供該第一彈性支撐體貼靠。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各該端部節段更進一步包含有可拆組的一對半部件、一個頂層件和一個底層件,又各該第二中間節段更進一步包含有可拆卸的一對半部件,各該成對的半部件係對稱設置以夾持相近的各該第一中間節段,各該端部節段的頂層件和底層件用以夾持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各該定位端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還在一端部節段具有容置部,以連通該端部節段的各側溝道,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一定位端部導入並滑移於該容置部中,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相對定位端部則固定於另一端部節段。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其中,該端部節段還進一步在該容置部容納有一定位件,並在該第二彈性支撐體的該定位端部間隔設置有二個擋片,以將該定位件固定於該定位端部,且在該容置部的一側均設有對應定位部,使該定位件隨著各該定位端部滑移於該容置部中、或是使該定位件以其穿出該定位端部的一制動凸部定位於各該對應定位部的其中一處,讓該節段組定位於平攤狀或不同彎曲狀。
TW107114761A 2018-04-30 2018-04-30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TWI6795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4761A TWI679515B (zh) 2018-04-30 2018-04-30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4761A TWI679515B (zh) 2018-04-30 2018-04-30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889A TW201945889A (zh) 2019-12-01
TWI679515B true TWI679515B (zh) 2019-12-11

Family

ID=69582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4761A TWI679515B (zh) 2018-04-30 2018-04-30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951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77807A (ko) * 2012-12-14 2014-06-24 이유구 가요성표시소자를 구비한 휴대용 모바일기기
CN103927940A (zh) * 2013-01-11 2014-07-16 株式会社普莱斯科 可折叠的柔性显示装置
TW201539175A (zh) * 2013-12-24 2015-10-16 Polyera Corp 用於可撓電子組件的支撐結構(一)
CN204985310U (zh) * 2015-08-25 2016-01-20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可应用于软性显示屏幕的联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77807A (ko) * 2012-12-14 2014-06-24 이유구 가요성표시소자를 구비한 휴대용 모바일기기
CN103927940A (zh) * 2013-01-11 2014-07-16 株式会社普莱斯科 可折叠的柔性显示装置
TW201539175A (zh) * 2013-12-24 2015-10-16 Polyera Corp 用於可撓電子組件的支撐結構(一)
CN204985310U (zh) * 2015-08-25 2016-01-20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可应用于软性显示屏幕的联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889A (zh) 2019-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41210A1 (en) Fiber Optic Ferrule and A Guide Pin Clamp with Field Changeable Guide Pins
US8100705B2 (en) Safety door for a rotatable power supply socket
US9538676B2 (en) Protective cover
US7782608B2 (en) Docking system and portable computer having the same
US20160192509A1 (en) Modular Casings
TW201939819A (zh) 端子台
CN108445978A (zh) 机壳结构
JP6806606B2 (ja) コネクタ
US8388075B2 (en) Cabinet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TWI679515B (zh) 撓性結構及具有撓性結構的組合(一)
CN108110496B (zh) 连接器
JP2014002864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8508936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5759834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10500357B (zh) 挠性结构及具有挠性结构的组合体
TW201941502A (zh) 端子台
CN103914112A (zh) 自动复位插销卡合模块
WO2022267347A1 (zh) 一种硬盘固定装置和服务器
US11158965B2 (en) Connec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246897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20200194744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119312B2 (en) Support device and system
JP2012023438A (ja) 電子機器用スライド装置
US10415273B2 (en) Locking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CN110617269A (zh) 挠性结构及具有挠性结构的组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