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8508B - 散熱模組 - Google Patents

散熱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8508B
TWI678508B TW107146796A TW107146796A TWI678508B TW I678508 B TWI678508 B TW I678508B TW 107146796 A TW107146796 A TW 107146796A TW 107146796 A TW107146796 A TW 107146796A TW I678508 B TWI678508 B TW I6785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apillary structure
liquid storage
storage flow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6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780A (zh
Inventor
橫山,雄一
Yuichi Yokoyama
川原,洋司
Youji Kawahara
齋藤,祐士
Yuji Saito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2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8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85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散熱模組具備容室及毛細結構,容室具有:作動流體封入至內部,並且使前述作動流體蒸發的蒸發部;及使蒸發之前述作動流體凝結的凝結部;毛細結構與前述容室之對向之一對內壁面各自接觸,並且將已凝結之前述作動流體藉由毛細管力而從前述凝結部朝前述蒸發部移動。在前述一對內壁面、在前述一對內壁面對向之對向方向上延伸之前述毛細結構的作動面、及與前述作動面隔有間隙而形成之對向面所包圍的空間,形成有已凝結之前述作動流體之貯液流路。

Description

散熱模組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散熱模組。
本申請案是根據2017年12月25日在日本申請的特願2017-248441號主張優先權,並在此援用其內容。
發明背景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熱管來作為散熱模組的一形態。熱管基本上是在將空氣等之非凝結性的氣體脫氣後之容室(容器)的內部,在目的溫度範圍內將蒸發及凝結的水或酒精等的流體封入作為作動流體,進而在容室的內部設置毛細結構,該毛細結構是產生用以使液相的作動流體回流的毛細管力。
當容室產生溫度差時,在高溫的蒸發部中,作動流體會被加熱而蒸發,容室的內部壓力也會上昇。在蒸發部產生的作動流體的蒸氣朝向溫度及壓力較低的凝結部移動,將在蒸發部接收到的熱作為蒸氣的潛熱而輸送到凝結部。在凝結部中,作動流體的蒸氣會因為散熱而凝結。而且,經凝結的作動流體滲透到毛細結構,並利用毛細結構的毛細管力而朝向蒸發部回流。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第11-183069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平板PC等之攜帶型電子機器的薄型化愈發顯著。為了使搭載於如此薄型之電子機器的CPU等的熱散熱,期望著薄型的散熱模組。在薄型的散熱模組中,要求確保機械強度,並且縮小液體流路之壓力損失。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問題點而作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散熱模組,可確保薄型之容室之機械強度並且可縮小液體流路之壓力損失。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散熱模組具備:容室,具有:作動流體封入至內部,並且使前述作動流體蒸發的蒸發部;及使蒸發之前述作動流體凝結的凝結部;及毛細結構,與前述容室之對向之一對內壁面各自接觸,並且將已凝結之前述作動流體藉由毛細管力而從前述凝結部朝前述蒸發部移動,在前述一對內壁面、在前述一對內壁面對向之對向方向上延伸之前述毛細結構的作動面、及與前述作動面隔有間隙而形成之對向面所包圍的空間,形成有已凝結之前述作動流體之貯液流路。
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散熱模組是在上述第1態樣的散熱模組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容室的第1貯液流路。
本發明之第3態樣的散熱模組是在前述第2態樣的散熱模組中,前述容室具有分別連接於前述一對內壁面的柱部,並且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柱部。
本發明之第4態樣的散熱模組在上述第1至第3中任一個態樣的散熱模組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第2貯液流路。
本發明之第5態樣的散熱模組是上述第1態樣的散熱模組,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容室的第1貯液流路、及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第2貯液流路,前述第2貯液流路的流路寬度比前述第1貯液流路之流路寬度還大。
本發明之第6態樣的散熱模組是上述第1至第5中任一個態樣的散熱模組,前述貯液流路形成於前述蒸發部以外的區域。
本發明之第7態樣的散熱模組是上述第6態樣的散熱模組,前述作動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外周,前述容室具有包圍前述毛細結構之前述外周的周壁面,前述周壁面在前述蒸發部中與前述毛細結構的前述外周接觸。
發明效果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態樣,可提供一種可確保薄型容室的機械強度並且縮小液體流路之壓力損失的散熱模組。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散熱模組。
散熱模組的作動條件使用以下的計算式(1)來表示。計算式(1)中,ΔPC 是毛細管力,ΔPV 是蒸氣的壓力損失,ΔPL 是液體的壓力損失。
ΔPC ≧ ΔPV +ΔPL …(1)
由該計算式(1)可知,為了加大散熱模組的最大熱輸送量,必須加大毛細管力,減少蒸氣與液體的壓力損失。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平板PC等的攜帶機器的薄型化愈發顯著,為了使搭載於該攜帶機器之CPU等的熱散熱,期望著薄型的散熱模組。在如此之薄型的散熱模組中,必須設法抑制最大熱輸送量之降低與維持該機械強度。即,關於比較大的散熱模組,由於可確保較廣的蒸氣流路與液體流路,故可減少蒸氣與液體的壓力損失,但在薄型的散熱模組中,難以確保廣大的流路。又,在薄型的散熱模組中,容室的厚度也會變薄,難以確保該機械強度。
在此,為了確保容室之機械強度,有時候將配置於容室之內部的毛細結構,利用作為用以保持容室之形狀的柱。如此之毛細結構接觸於容室之對向之一對內壁面各自接觸,在不接觸該一對內壁面之毛細結構的兩側面形成蒸氣流路。為了減少蒸氣的壓力損失,必須盡可能加大蒸氣流路之截面的水力等量直徑,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可在成為柱之毛細結構的高度方向保有空間,因此對於降低蒸氣的壓力損失非常有效。另一方面,液體流路形成於毛細結構的內部或者毛細結構與一對內壁面的接觸面,因此產生依賴毛細結構之毛細管半徑的壓力損失,對於降低液體的壓力損失有限。
有鑑於上述情況,以下,就可確保薄型之容室之機械強度並且降低液體流路的壓力損失(汽腔)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是1實施形態之汽腔1的平截面圖。圖2是圖1所示之汽腔1的A-A箭頭方向視角的截面圖。
(方向定義)
本說明書中,將薄型之蒸汽腔室的厚度方向,即後述之內壁面14、15彼此對向的方向稱為「對向方向」。將與對向方向正交之一方向(圖1的左右方向)稱為「左右方向」。與對向方向及左右方向之雙方正交的方向稱為前後方向。又,從對向方向觀看稱為「平面視角」,將與對向方向正交的截面圖稱為「平截面圖」。
蒸汽腔室1是利用作動流體的潛熱的熱輸送元件。該蒸汽腔室1是如圖1所示,具有:將作動流體封入內部的容室2、及配置於容室2之內部的毛細結構3。
作動流體是周知的可相變化之熱輸送媒體,在容室2內進行相變化成液相與氣相。例如,作動流體可採用水(純水)或酒精或氨等。再者,在本說明書中,有時候將液相的作動流體記載為「液體」,將氣相的作動流體記載為「蒸氣」來進行說明。又,若液相與氣相沒有特別區別的話,有時候則記載為作動流體。
容室2是密閉的中空容器,形成為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的尺寸比厚度方向(對向方向)的尺寸還大的扁平形狀。容室2的厚度為例如0.3mm~3mm左右。又,容室2在平面視角下形成為略長方形。於該容室2設定有:使封入之作動流體蒸發的蒸發部4、及使該蒸發的作動流體凝結的凝結部5。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部4設定在容室2之長邊方向(前後方向)之一端部。
所謂蒸發部4,是從熱源100受熱的區域。再者,蒸發部4不僅從與熱源100之外形(實裝面積)相同區域受熱,也從比其外形大一圈的區域受熱。另一方面,所謂凝結部5,是設定在蒸發部4周圍的區域,且是蒸發部4以外的區域。再者,熱源100是電子機器的電子零件,可列舉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
容室2具有:容室本體10、圖2所示之頂板11、及底板12。容室本體10可由例如銅、銅合金、鋁合金等形成。又,頂板11及底板12可由例如銅、銅合金、鋁、鋁合金、鐵、不鏽鋼、銅與不鏽鋼的複合材(Cu-SUS)、以銅夾入不鏽鋼的複合材(Cu-SUS-Cu)、鎳與不鏽鋼的複合材(Ni-SUS)、以鎳夾入不鏽鋼的複合材(Ni-SUS-Ni)等形成。
若由熱傳導率比頂板11及底板12高的材料形成容室本體10時,頂板11及底板12宜為硬度高的材料,以防止容室2的變形。例如,若由熱傳導率高的銅形成容室本體10時,頂板11及底板12宜由銅與不鏽鋼的複合材(Cu-SUS)、以銅夾入不鏽鋼的複合材(Cu-SUS-Cu)、鎳與不鏽鋼的複合材(Ni-SUS)、以鎳夾入不鏽鋼的複合材(Ni-SUS-Ni)等形成。
再者,頂板11及底板12可由相同材料形成,亦可由不同材料形成。又,頂板11及底板12可為相同厚度,亦可為不同的厚度。又,頂板11及底板12之任一方亦可與容室本體10一體形成。例如,亦可構成為:將頂板11及底板12之任一方以壓製成型進行溝紋加工等,藉此形成兼具容室本體10的構件,並可藉接合另一方而形成容室2。
在容室2的內部,配置有毛細結構3。在蒸發部4中,液體蒸發而成為蒸氣,朝凝結部5前進。毛細結構3形成使在凝結部5內凝結而成為液相之作動流體藉由毛細管力而從凝結部5移動(回流)到蒸發部4的液體流路。本實施形態之毛細結構3是由例如將複數條細線編織成格子狀的網眼形成。形成毛細結構3之細線可適合使用例如熱傳導率高的銅材。該細線是例如直徑為數十μm~一百數十幾μm的大小。
毛細結構3是如圖1所示,沿著形成容室2之外形的框狀的容室本體10的周壁面10a,形成為框狀(環狀)。該毛細結構3如圖2所示,與容室2之對向之一對內壁面14、15接觸。毛細結構3的厚度(全高)為例如0.2mm~1.0mm左右。本實施形態中,底板12的上表面成為內壁面14,頂板11的下表面成為內壁面15。例如,成為從底板12側接收熱源100之熱的構成。
毛細結構3具有沿著對向方向延伸的內側面3a及作動面3b(外側面)。如圖1所示,在平截面視圖下形成為矩形框狀的毛細結構3中,內側面3a朝向內側,作動面3b朝向外側。內側面3a形成於毛細結構3的內周,作動面3b形成於毛細結構3的外周。
毛細結構3的內側面3a是如圖2所示,形成有蒸氣流路17。蒸氣流路17形成於由一對內壁面14、15及內側面3a所包圍的空間。即,該蒸氣流路17是如圖1所示,形成於毛細結構3的內側,以固定的流路寬度從蒸發部4延伸到凝結部5。
另一方面,作動面3b形成有充滿已凝結之作動流體的貯液流路18。貯液流路18是如圖2所示,形成於由一對內壁面14、15、作動面3b及與作動面3b隔有間隙D而形成之對向面20所包圍的空間。本實施形態之對向面20形成於容室2(容室本體10)的周壁面10a。在本說明書中,有時候將形成於毛細結構3與容室2之間的貯液流路18稱為第1貯液流路18A。
貯液流路18(第1貯液流路18A)是如圖1所示,形成於毛細結構3的外側,且以固定的流路寬度涵蓋毛細結構3之外周全周而形成為環狀。貯液流路18的流路寬度比蒸氣流路17的流路寬度還小,且比毛細結構3的毛細管半徑還大。所謂貯液流路18的流路寬度,是如圖2所示,為毛細結構3之作動面3b與容室2之周壁面10a(對向面20)的間隙D。間隙D具有例如0.1mm以上的大小。
再者,漸漸加大間隙D時,蒸氣變得容易進入,間隙D宜小於例如0.25mm。相對於此,蒸氣流路17中,宜設定為例如0.25mm以上,較佳的是1.00mm以上的流路寬度,而無法形成貯液。貯液流路18是如圖1所示,形成於蒸發部4以外的區域。本實施形態之貯液流路18是配置成包圍蒸發部4的外側,形成於蒸發部4以外的區域(僅凝結部5)。
接著,就上述構成之汽腔1構成之熱輸送循環進行說明。
汽腔1藉由接收在熱源100所產生的熱,而蒸發部4內的液體蒸發。在蒸發部4中,滲透到毛細結構3的液體會蒸發。在蒸發部4所產生的蒸氣朝向壓力及溫度比蒸發部4還低的凝結部5,在蒸氣流路17內流動。在凝結部5中,經由蒸氣流路17到達凝結部5的蒸氣會被冷卻而凝結。在凝結部5所產生之液體滲透於毛細結構3,從凝結部5往蒸發部4回流。
毛細結構3是如圖1所示,從凝結部5延伸到蒸發部4,使液體從凝結部5往蒸發部4回流。又,毛細結構3從凝結部5到蒸發部4,如圖2所示,與容室2之對向的一對內壁面14、15接觸。因此,毛細結構3成為支撐容室2的柱(補強構件),使薄型之汽腔1的機械強度提升。
另,蒸氣流路17形成於由一對內壁面14、15及毛細結構3之內側面3a所包圍的空間。因此,可加大蒸氣流路17之容室2之高度方向的尺寸,而可進可能加大流路截面的水力等量直徑,並且可降低蒸氣的壓力損失。在本實施形態之汽腔1中,是與該蒸氣流路17同樣的構成,形成有貯液流路18。
貯液流路18形成於由一對內壁面14、15、毛細結構3之作動面3b及與作動面3b隔有間隙D而形成之容室2之周壁面10a(對向面20)所包圍的空間。間隙D比蒸氣流路17的流路寬度小,且比毛細結構3的毛細管半徑大。毛細結構3接觸於一對內壁面14、15,藉此可妨礙蒸氣往貯液流路18滲入。因此,貯液流路18內成為液體流動的狀態,或者貯存有液體的狀態。
通常,為了得到大的毛細管力,毛細結構3的毛細管半徑縮小,因此液體的壓力損失會變高。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除了毛細結構3之外,設置有貯液流路18。貯液流路18可加大容室2之高度方向(對向方向)的尺寸,且因為不依賴於毛細結構3的毛細管半徑,故可縮小壓力損失。如此,藉由組合毛細結構3之網眼或細孔與貯液流路18,可製作液體經常供給到毛細結構3的狀態。藉此,可降低液體流路之全體的液體之壓力損失,其結果是,可加大汽腔1的最大熱輸送量。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貯液流路18形成於蒸發部4以外的區域。根據該構成,可作成貯液流路18不會直接從蒸發部4接收熱,並且可作成貯液流路18中,液體會蒸發而不會產生氣泡等。因此,如上述,維持在貯液流路18儲存液體的狀態,可良好地維持液體經常供給到毛細結構3的狀態。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汽腔1具備容室2及毛細結構3,容室2具有:作動流體封入至內部並且使作動流體蒸發的蒸發部4、及使作動流體凝結之凝結部5,毛細結構3與容室2之對向之一對內壁面14、15各自接觸,並使已凝結之作動流體藉由毛細管力而從凝結部5移動到蒸發部4。而且,在一對內壁面14、15、毛細結構3的作動面3b、及與作動面3b隔有間隙而形成之對向面20所包圍的空間,形成有已凝結之作動流體的貯液流路18。藉由採用如此的構成,可得到可確保薄型之容室2的機械強度並且可降低液體流路的壓力損失的汽腔1。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就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或相等的構成,賦與相同的符號,且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圖3是第2實施形態之汽腔1A的平截面圖。圖4是圖3所示之汽腔1A的B-B箭頭方向視角的截面圖。
第2實施形態之汽腔1A是如圖3所示,在毛細結構3的內部形成有貯液流路18(第2貯液流路18B)這點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
第2實施形態之毛細結構3具有第1毛細結構部31與第2毛細結構部32。第1毛細結構部31沿著容室2的周壁面10a配置成框狀。第2毛細結構部32從第1毛細結構部31之凝結部5中之框內側延伸,其前端部32a***至蒸發部4。第2毛細結構部32配置於左右方向中之容室2的中央部。第2毛細結構部32的基端部32b連接於第1毛細結構部31的框內側,第1毛細結構部31及第2毛細結構部32是一體形成。
在第2毛細結構部32的內部,形成有成為貯液流路18的縫隙。縫隙是將第2毛細結構部32朝對向方向貫通,並且從基端部32b到前端部32a(到蒸發部4之前面),在前後方向上延伸。在該縫隙的內面,包含作動面3c及與作動面3c對向的對向面20。如圖4所示,作動面3c及對向面20是在縫隙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上隔著間隙D2而互為對向。貯液流路18是如圖4所示,形成於一對內壁面14、15、毛細結構3的作動面3c、及毛細結構3之對向面20所包圍的空間。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動面3c及對向面20任一者都是形成於毛細結構3之縫隙的內面。再者,有時候將形成於作動面3c與對向面20之間的貯液流路18稱為第2貯液流路18B。第2貯液流路18B是如圖3所示,形成於毛細結構3的內部,且以固定的流路寬度沿著第2毛細結構部32的長邊方向(前後方向)形成。
第1貯液流路18A是由第1作動面3b形成,第2貯液流路18B是由第2作動面3c形成。如圖4所示,第2貯液流路18B之流路寬度(D2)宜比第1貯液流路18A之流路寬度(D1)還大。即,宜為D2>D1。
根據上述構成的第2實施形態,由於在容室2的中央部配置有毛細結構3(第2毛細結構部32),因此即使容室2的寬度變大,也可以毛細結構3支撐容室2的中央部,可防止容室2的變形。又,可藉由第2毛細結構部32,將形成於容室2的內部的蒸氣流路17之流路寬度調整成最適值。
又,在第2毛細結構部32,藉由縫隙形成有第2貯液流路18B。根據該構成,不僅在第1毛細結構部31與容室2之間,在容室2的中央部也可形成壓力損失小的第2貯液流路18B。藉此,製作液體經常供給至第2毛細結構部32內的狀態,可降低液體流路全體的液體的壓力損失,並且可加大汽腔1A的最大熱輸送量。
又,第2實施形態的汽腔1A的貯液流路18是具有:對向面20由容室2形成的第1貯液流路18A、及對向面20由毛細結構3形成的第2貯液流路18B。而且,第2貯液流路18B的流路寬度變得比第1貯液流路18A的流路寬度D1還大。毛細結構3由於表面比容室2還粗(凸凹較大),因此對向面20由毛細結構3形成的情況,相較於對向面20由容室2形成的情況,也是液體流路中的流路阻力變大。因此,宜將第2貯液流路18B的流路寬度設定為比第1貯液流路18A的流路寬度還大。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就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就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或相等構成則賦與相同的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圖5是第3實施形態之汽腔1B之平截面圖。圖6是圖5所示之汽腔1B的C-C箭頭方向視角截面圖。
第3實施形態之汽腔1B如圖5所示,關於在毛細結構3的內部形成有柱部42此點與第2實施形態不同。
第3實施形態之容室本體10具有:形成容室2之外形的框部41、及配置於由框部41所包圍的區域的柱部42。柱部42配置於容室2之短邊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在容室2之長邊方向(前後方向)上延伸。柱部42配置於第2毛細結構部32的內部,在柱部42的側壁面42a與第2毛細結構部32的作動面3c之間,形成有固定寬度的間隙(貯液流路18)。
如圖6所示,柱部42分別連接於一對內壁面14,15。在容室2形成柱部42的方法可選擇各種。例如,亦可藉由鑄造、切削、壓製加工,將柱部42與頂板11或底板12形成為一體。再者,若利用壓製加工形成柱部42,則柱部42的截面形狀與圖6不同,成為從頂板11及底板12之一方朝向他方突出的形狀。
貯液流路18如圖6所示,形成於一對內壁面14、15、毛細結構3之作動面3c、及與作動面3c隔有間隙D3而形成的對向面20所包圍的空間。對向面20是由容室2(柱部42)的側壁面42a形成,因此該貯液流路18是形成於毛細結構3與容室2之間的第1貯液流路18A。間隙D3亦可為與形成第1貯液流路18A的間隙D1相同大小,前述第1貯液流路18A是形成於毛細結構3之作動面3b與容室2(框部41)之周壁面41a之間。
根據上述構成之第3實施形態,由於在第2毛細結構部32的內部配置有柱部42,因此可更為提高容室2的強度。又,由於也可在第2毛細結構部32與柱部42之間形成有貯液流路18(第1貯液流路18A),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可降低液體的壓力損失,加大汽腔1B的最大熱輸送量。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就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與上述之第1~第3實施形態相同或相等構成則賦與相同的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圖7是第4實施形態之汽腔1C之平截面圖。圖8是圖7所示之汽腔1C之D-D箭頭方向視角截面圖。
第4實施形態之汽腔1C是如圖7所示,具備複數個第2毛細結構部32及柱部42,並且毛細結構3之外周之一部分(內側接觸部3b1)與容室2之周壁面41a之一部分(外側接觸部41a1)接觸,此點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
第4實施形態之容室本體10具有配置在被框部41所包圍的區域的複數個柱部42。複數個柱部42在容室2之短邊方向(左右方向)上隔有間隔地配置,且分別在容室2之長邊方向(前後方向)上延伸。各柱部42配置於各第2毛細結構部32的內部。在柱部42與第2毛細結構部32之間,形成有第3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貯液流路18(第1貯液流路18A)。
第4實施形態之蒸發部4是設定在容室2之長邊方向(前後方向)的端部且容室2之短邊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在橫跨框部41與第1毛細結構部31的區域。在第4實施形態之第1毛細結構部31,形成有缺口31a,被缺口31a切斷之前端部與第2毛細結構部32的前端部32a同樣,會***到蒸發部4。
容室2具有包圍毛細結構3之外周的周壁面41a。周壁面41a是在蒸發部4中與毛細結構3的外周接觸。具體而言,毛細結構3之外周中連接於缺口31a的部分(內側接觸部3b1)、與周壁面41a中與內側接觸部3b1對向的部分(外側接觸部41a1)接觸。再者,毛細結構3之外周當中,除了內側接觸部3b1的部分,成為作動面3b。而且,作動面3b未與容室2的周壁面41a接觸,且在作動面3b與周壁面41a之間形成有上述之貯液流路18(第1貯液流路18A)。
根據上述構成之第4實施形態,由於具有複數個第2毛細結構部32及柱部42,因此即使容室2之尺寸更大也可確保容室2的強度。又,由於在第2毛細結構部32與柱部42之間也形成有貯液流路18(第1貯液流路18A),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可降低液體的壓力損失,並且可加大汽腔1B的最大熱輸送量。
又,在第4實施形態中,容室2具有包圍作動面3b形成之毛細結構3之外周的周壁面41a,周壁面41a在蒸發部4中,與毛細結構3的外周接觸。根據該構成,可將形成於框狀之第1毛細結構部31之周圍的貯液流路18(第1貯液流路18A),形成於蒸發部4以外的區域。也就是說,貯液流路18不形成於蒸發部4,藉此在該貯液流路18中液體會蒸發而不生氣泡等,並且可降低液體的壓力損失。
以上,至今已經記載並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但該等是本發明之例示者,應理解不應被認為作為限定者。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範圍內進行追加、省略、置換及其他變更。因此,本發明不應被視為被前述說明所限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來限制。
例如,可採用如圖9~圖11所示之變形例。在以下的說明中,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或相等構成則賦與相同的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圖9是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汽腔1D之截面圖。
汽腔1D是將如上述之第4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容室本體10(框部41及柱部42)與頂板11一體形成者。在該例中,藉以壓製成型將頂板11進行溝紋加工等,形成兼具容室本體10之框部41及柱部42的構件,而且藉接合底板12而形成了容室2。在該構成中,可在框部41之周壁面41a與毛細結構3之作動面3b之間,及柱部42之側壁面42a與毛細結構3之作動面3c之間,形成上述之貯液流路18。
圖10是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汽腔1E之平截面圖。在圖10所示之汽腔1E中,毛細結構3不具有第1毛細結構部31。圖11是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汽腔1F的平截面圖。在圖11所示之汽腔1F中,毛細結構3不具有第1毛細結構部31。即使在該等形態中,也可藉由形成於配置在容室2內之中央部之毛細結構3之內側的貯液流路18,得到與前述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
又,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就由網眼形成毛細結構的構成做說明,但毛細結構亦可由纖維、金屬粉、毛氈、形成於容室之凹槽(溝)、或者其等組合而成者形成。
又,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散熱模組是例示汽腔,但上述構成亦可適用於散熱模組之其他形態即熱管。
又,本實施形態之散熱模組的用途未有特別限定,但可舉智慧型手機、平板型終端、携帶電話、個人電腦、伺服器、影印機、遊戲機、複合機、投影機、電子機器、燃料電池、人工衛星等作為例示。
1,1A~1F‧‧‧汽腔(散熱模組)
2‧‧‧容室
3‧‧‧毛細結構
3a‧‧‧內側面(側面)
3b‧‧‧作動面(第1作動面)
3b1‧‧‧內側接觸部
3c‧‧‧作動面(第2作動面)
4‧‧‧蒸發部
5‧‧‧凝結部
10‧‧‧容室本體
10a‧‧‧周壁面
11‧‧‧頂板
12‧‧‧底板
14‧‧‧內壁面
15‧‧‧內壁面
17‧‧‧蒸氣流路
18‧‧‧貯液流路
18A‧‧‧第1貯液流路
18B‧‧‧第2貯液流路
20‧‧‧對向面
31‧‧‧毛細結構部
31a‧‧‧缺口
32‧‧‧第2毛細結構部
32a‧‧‧前端部
32b‧‧‧基端部
41‧‧‧框部
41a‧‧‧周壁面
41a1‧‧‧外側接觸部
42‧‧‧柱部
42a‧‧‧側壁面
100‧‧‧熱源
A‧‧‧箭頭方向視角
D‧‧‧間隙
D1‧‧‧間隙
D2‧‧‧間隙
D3‧‧‧間隙
圖1是第1實施形態之汽腔的平截面圖。
圖2是圖1所示之汽腔的A-A箭頭方向視角的截面圖。
圖3是第2實施形態之汽腔的平截面圖。
圖4是圖3所示之汽腔的B-B箭頭方向視角的截面圖。
圖5是第3實施形態之汽腔的平截面圖。
圖6是圖5所示之汽腔的C-C箭頭方向視角的截面圖。
圖7是第4實施形態之汽腔的平截面圖。
圖8是圖7所示之汽腔的D-D箭頭方向視角的截面圖。
圖9是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汽腔的截面圖。
圖10是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汽腔的平截面圖。
圖11是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汽腔的平截面圖。

Claims (9)

  1. 一種散熱模組,具備:容室,具有:作動流體封入至內部並且使前述作動流體蒸發的蒸發部;及使蒸發之前述作動流體凝結的凝結部;及毛細結構,與前述容室之對向的一對內壁面的各個接觸,並且將已凝結之前述作動流體藉由毛細管力而從前述凝結部朝前述蒸發部移動,在前述一對內壁面、在前述一對內壁面對向之對向方向上延伸之前述毛細結構的作動面、及與前述作動面隔有間隙而形成之對向面所包圍的空間,形成有已凝結之前述作動流體之貯液流路。
  2. 如請求項1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容室的第1貯液流路。
  3. 如請求項2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容室具有分別連接於前述一對內壁面的柱部,並且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柱部。
  4. 如請求項1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第2貯液流路。
  5. 如請求項2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第2貯液流路。
  6. 如請求項3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第2貯液流路。
  7. 如請求項1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貯液流路具有: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容室的第1貯液流路、及前述對向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第2貯液流路,前述第2貯液流路的流路寬度比前述第1貯液流路之流路寬度還大。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貯液流路形成於前述蒸發部以外的區域。
  9. 如請求項8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作動面形成於前述毛細結構的外周,前述容室具有包圍前述毛細結構之前述外周的周壁面,前述周壁面在前述蒸發部中與前述毛細結構的前述外周接觸。
TW107146796A 2017-12-25 2018-12-24 散熱模組 TWI678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8441A JP6442594B1 (ja) 2017-12-25 2017-12-25 放熱モジュール
JP2017-248441 2017-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780A TW201932780A (zh) 2019-08-16
TWI678508B true TWI678508B (zh) 2019-12-01

Family

ID=64668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6796A TWI678508B (zh) 2017-12-25 2018-12-24 散熱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42594B1 (zh)
TW (1) TWI678508B (zh)
WO (1) WO20191315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352B (zh) * 2021-10-08 2024-01-0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熱擴散裝置及電子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30810A (zh) * 2017-12-25 2019-08-01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JP7302207B2 (ja) * 2019-03-14 2023-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TWI720865B (zh) * 2020-04-07 2021-03-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裝置散熱結合結構
WO2021256126A1 (ja) * 2020-06-19 2021-12-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TWI796798B (zh) * 2020-10-06 2023-03-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放熱裝置、蒸氣腔及電子機器
WO2022075108A1 (ja) * 2020-10-06 2022-04-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熱拡散デバイス
CN220187504U (zh) * 2020-10-06 2023-12-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热扩散器件以及电子设备
JPWO2022230357A1 (zh) * 2021-04-28 2022-11-03
WO2022259716A1 (ja) * 2021-06-07 2022-1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熱拡散デバイス
JP2023024066A (ja) * 2021-08-06 2023-02-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熱輸送体
WO2023182033A1 (ja) * 2022-03-25 2023-09-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熱拡散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182029A1 (ja) * 2022-03-25 2023-09-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熱拡散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238626A1 (ja) * 2022-06-08 2023-12-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熱拡散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8384A (ja) * 1999-10-08 2001-04-2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ヒートパイプ
JP2004198096A (ja) * 2002-10-25 2004-07-1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優れた毛細管力を有する扁平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CN102449423A (zh) * 2009-07-21 2012-05-09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扁平性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120516A (ja) * 2012-12-13 2014-06-30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751B2 (ja) * 1984-12-27 1995-01-30 株式会社東芝 ヒートパイプ
JPH0482560U (zh) * 1990-11-26 1992-07-17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8384A (ja) * 1999-10-08 2001-04-2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ヒートパイプ
JP2004198096A (ja) * 2002-10-25 2004-07-1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優れた毛細管力を有する扁平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CN102449423A (zh) * 2009-07-21 2012-05-09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扁平性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120516A (ja) * 2012-12-13 2014-06-30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352B (zh) * 2021-10-08 2024-01-0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熱擴散裝置及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780A (zh) 2019-08-16
WO2019131589A1 (ja) 2019-07-04
JP2019113270A (ja) 2019-07-11
JP6442594B1 (ja) 2018-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8508B (zh) 散熱模組
WO2018116951A1 (ja) 放熱モジュール
JP4718350B2 (ja) 蒸発器及びこの蒸発器を使用した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
US11359869B2 (en) Vapor chamber
JP6702524B1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JP6667650B2 (ja) 断熱構造体
JP2018189349A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WO2019131599A1 (ja) 放熱モジュール
CN211261893U (zh) 均热板、散热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JP2017003160A (ja) 薄板ヒートパイプ型熱拡散板
TWI701992B (zh) 均溫板
JP4496999B2 (ja) 熱輸送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6156584A (ja) 薄板ヒートパイプ型熱拡散板
JP2007247930A (ja) 蒸発器及びこの蒸発器を使用した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
US11039549B2 (en) Heat transferring module
TWI801739B (zh) 均溫板及其製造方法
JP2007234904A (ja) 熱拡散板およびその熱拡散板を使用した放熱構造
JP7244375B2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TWM477602U (zh) 散熱單元
TWI507653B (zh) 散熱單元
JP2023071100A (ja) 熱伝導部材
JP2023071099A (ja) 熱伝導部材
JP7260062B2 (ja) 熱拡散デバイス
JP3169587U (ja) ループヒートパイプ構造体
WO2024021719A1 (zh) 一种均热板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