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2241B -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2241B
TWI672241B TW107107749A TW107107749A TWI672241B TW I672241 B TWI672241 B TW I672241B TW 107107749 A TW107107749 A TW 107107749A TW 107107749 A TW107107749 A TW 107107749A TW I672241 B TWI672241 B TW I6722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tandpipe
clip
pipeline
bicy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7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8439A (zh
Inventor
馬克 范
古弘茂
Original Assignee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77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2241B/zh
Priority to CN201820903568.8U priority patent/CN208412012U/zh
Priority to DE202018104597.0U priority patent/DE202018104597U1/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24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8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843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8Connections between forks and handlebars or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之車首包含有一豎管、一車架、一前叉、一迫緊元件及至少一管線,該豎管具有一容置空間及一結合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該車架之頭管具有一頂部及一底部,該頂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該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該前叉穿過該下通孔、該上通孔及該結合孔後與該豎管連接;該迫緊元件設置於該前叉之該轉向管中且具有至少一穿槽與該容置空間及該結合孔連通;該管線自該豎管外進入該豎管之容置空間,並通過該穿槽而伸入至該轉向管中,且一端係與一自行車控制器連接,而另一端係與一自行車元件連接,藉以達到防止內走線於轉向時產生干涉之情形。

Description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本發明係與自行車有關;特別是可以防止過度轉向以及內走線於轉向時產生干涉情形的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的設計。
習用之自行車車架多為中空管狀之結構,但其剎車線、變速線等管線的走線一般是固定於自行車車架外部,但上述固定於外部之設計容易造成管線鏽蝕,此舉不僅使管線壽命減短,且若是於騎乘時因鏽蝕而斷裂,更可能因此造成使用者於騎乘時之安全疑慮。
因此,為改善上述情形,遂有業者直接於自行車車架上開設複數穿孔,進而使剎車線、變速線等管線可直接透過該等穿孔穿設於自行車車架中來達到內走線之設計,但由於自行車車架的內管管徑通常遠大於管線的線徑,導致前述管線的於車架內之固定效果不佳,便容易因此而產生晃動進而造成騎乘時的噪音。
此外,上述內走線設計的管線於使用者操控自行車車首進行轉動時,管線亦會被車首一同帶動,除可能因此造成管線與車架之間產生摩擦或剪切而導致管線磨損斷裂外,管線與車架之間的摩擦力亦容易因此造成轉向時的干涉,進而造成騎乘時的不順感與安全疑慮。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行車車首之相關構件設計,而自行車之車首包含有豎管、墊片以及車架(特別是指頭管)以及前叉,藉以當使用者操控自行車車首進行轉向時,其結構設計可防止內走線產生干涉轉向之情形,並可避免使用者過度轉向,且具有可延長內走線壽命之效果,且更能使自行車保持外觀的完整性與美感。
有鑑於此,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的豎管,該自行車更包含有一車把手、一車架及一前叉;其中,該豎管內設置有一容置空間,且該豎管一端具有一第一夾件與一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用以與一第二夾件結合以固定該車把手;此外,該豎管另一端具有一結合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該車架包含一頭管,該頭管具有一頂部以及一底部,該頂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該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該前叉包含一轉向管,且該轉向管穿過該下通孔、該上通孔以及該結合孔後與該豎管連接,使該豎管結合於該轉向管並位於該頭管之頂部,其特徵在於,該豎管於該結合孔所在之一側更具有與該結合孔間隔設置之一連通孔,且該連通孔與該豎管之該容置空間連通。
依據上述構思,該豎管包含有一本體以及一頂蓋,該本體上具有該結合孔與該連通孔,該頂蓋係由該本體上方遮蔽該結合孔,並以一固定螺栓將該頂蓋鎖固於該本體上,其中,該頂蓋朝向該結合孔之內表面與該本體設有該結合孔的部位之間設有一間距,使該頂蓋與該本體圍設形成該容置空間。
依據上述構思,該頂蓋之形狀係與該本體之形狀相配合,且該頂蓋之頂面係呈現大致上平滑之一低風阻表面。
依據上述構思,該頂蓋與該本體之間距不小於3mm。
依據上述構思,該豎管更包含有一迫緊元件設置於該前叉之該轉向管中而位於該結合孔內,並藉該固定螺栓與該迫緊元件螺合,使該迫緊元件外徑擴張而緊密地固定於該轉向管中;其中,該迫緊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該穿槽透過該結合孔與該容置空間連通,供一管線由該容置空間經該穿槽後進入該轉向管內部。
依據上述構思,該第一夾件設有一第一夾槽,該第一夾件於該第一夾槽處設有一第一內穿線槽;該第二夾件設有一第二夾槽,該第二夾件於該第二夾槽處設有一第二內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車把手位於該第一夾槽與該第二夾槽中,且該第一內穿線槽與該第二內穿線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線孔,該第一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一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依據上述構思,該第一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線槽;該第二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第一外穿線槽與該第二外穿線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線孔,該第二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二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依據上述構思,該連通孔係呈弧形,且該弧形之圓心角不小於45度且不大於135度。
依據上述構思,該連通孔之最大孔寬係不小於3mm且不大於30mm。
依據上述構思,該結合孔以及該連通孔之間距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mm。
依據上述構思,該迫緊元件之該穿槽之孔寬係不小於2mm且不大於10mm。
此外,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更提供有一種自行車之車首包含有一豎管、一車架、一前叉、一迫緊元件及至少一管線。其中,該豎管包含一本體及一頂蓋,該本體具有一結合孔以及與該結合孔間隔設置之一連通孔;該頂蓋之形狀係與該本體之形狀相配合,並藉一固定螺栓將該頂蓋鎖固於該本體,且該頂蓋與該本體圍設形成一容置空間與該結合孔連通;該車架包含一頭管,且該頭管具有一頂部及一底部,該頂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該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該前叉包含一轉向管,該轉向管穿過該下通孔、該上通孔以及該結合孔後與該豎管連接,使該豎管結合於該轉向管並位於該頭管之頂部;該迫緊元件藉該固定螺栓與該迫緊元件螺合設置於該前叉之該轉向管中;其中,該迫緊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該穿槽與該容置空間及該結合孔連通;該管線自該豎管外進入該豎管之容置空間,並通過該穿槽而伸入至該轉向管中,且該管線之一端係與一自行車控制器連接,而該管線之另一端係與一自行車元件連接。
依據上述構思,該主體更具包含有一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於該第一夾槽處設有一第一內穿線槽;該第二夾件設有一第二夾槽,該第二夾件於該第二夾槽處設有一第二內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第一內穿線槽與該第二內穿線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線孔,該第一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一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依據上述構思,該主體更具包含有一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線槽;該第二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第 一外穿線槽與該第二外穿線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線孔,該第二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二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依據上述構思,該自行車更包含至少一墊片,該墊片設置於該豎管與該頭管之間,且該墊片具有一第一穿孔,使該轉向管穿過該頭管以及該墊片之該第一穿孔後與該豎管連接;其中,該墊片更具有至少一第二穿孔,該第二穿孔係與該第一穿孔間隔地設置於該墊片,而該第二穿孔連通該車架之該頭管與該豎管之該容置空間。
依據上述構思,該豎管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而該墊片上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用以與該第一定位部結合。
依據上述構思,該墊片上相反於該第二定位部之側面設有一第三定位部,用以與另一墊片之第二定位部連接。
此外,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更提供有另一種自行車之車首包含有一豎管及至少一管線。其中,該豎管包含一本體及一頂蓋,該本體具有一結合孔以及與該結合孔間隔設置之一連通孔,其中,該頂蓋之形狀係與該本體之形狀相配合,並藉一固定螺栓將該頂蓋鎖固於該本體,使該頂蓋與該本體圍設形成之一容置空間與該結合孔連通;此外,該豎管更包含一第一夾件與一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之內側形成有一第一內穿線槽,且該第一夾件之側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線槽;該第二夾件之內側形成有一第二內穿線槽,且該第二夾件之側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線槽;該第一內穿線槽與該第二內穿線槽對合形成一第一線孔,且該第一外穿線槽與該第二外穿線槽對合形成一第二線孔;該管線可由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一線孔進入該容置空間,再由該第二線孔穿出至該豎 管外部,且該管線之一端係與一自行車控制器連接,該管線之另一端係與一自行車元件連接。
如此一來,透過上述之設計,當使用者操控自行車車首進行轉向時,其結構設計可防止內走線產生干涉轉向之情形,並可避免使用者過度轉向,且具有可延長內走線壽命之效果。
〔本發明〕
1‧‧‧車把手
2‧‧‧豎管
S‧‧‧容置空間
20‧‧‧本體
20a‧‧‧第一線孔
20b‧‧‧第二線孔
21‧‧‧第一夾件
211‧‧‧第一夾槽
212‧‧‧第一內穿線槽
213‧‧‧第一外穿線槽
214‧‧‧頂部
215‧‧‧底部
216‧‧‧結合孔
217‧‧‧連通孔
218‧‧‧第一定位部
22‧‧‧第二夾件
221‧‧‧第二夾槽
222‧‧‧第二內穿線槽
223‧‧‧第二外穿線槽
θ1‧‧‧圓心角
T1‧‧‧最大孔寬
D1‧‧‧間距
23‧‧‧頂蓋
231‧‧‧固定孔
232‧‧‧內表面
D2‧‧‧間距
24、24’‧‧‧迫緊元件
241‧‧‧穿槽
242‧‧‧穿孔
243‧‧‧螺孔
25‧‧‧固定螺栓
26‧‧‧螺栓
27‧‧‧螺栓組
3、3”‧‧‧墊片
31‧‧‧第一部分
311‧‧‧第一結合部
312‧‧‧第一穿孔
313‧‧‧第二定位部
314‧‧‧第三定位部
32‧‧‧第二部分
321‧‧‧第二結合部
322‧‧‧第二穿孔
θ2‧‧‧圓心角
T2‧‧‧最大孔寬
D3‧‧‧間距
4‧‧‧車架
41‧‧‧頭管
41a‧‧‧頂部
41b‧‧‧底部
411‧‧‧上通孔
412‧‧‧貫孔
θ3‧‧‧圓心角
T3‧‧‧最大孔寬
D4‧‧‧間距
413‧‧‧下通孔
414‧‧‧第一止動部
θ4‧‧‧圓心角
T4‧‧‧最大孔寬
D5‧‧‧間距
42‧‧‧上管
43‧‧‧下管
5‧‧‧前叉
51‧‧‧叉部
52‧‧‧轉向管
53‧‧‧第二止動部
L‧‧‧管線
圖1為較佳實施例之自行車車首的立體圖。
圖2為較佳實施例之車把手與豎管的***圖。
圖3為較佳實施例之豎管的立體圖。
圖4為較佳實施例之豎管本體的仰視圖。
圖5為較佳實施例之豎管本體的剖視圖。
圖6為較佳實施例之豎管本體局部***圖。
圖7為較佳實施例之迫緊元件的立體圖。
圖8為較佳實施例之墊片的立體圖。
圖9為較佳實施例之墊片的俯視圖。
圖10為一立體圖,揭示墊片可相互堆疊使用。
圖11為較佳實施例之車架的立體圖。
圖12為較佳實施例之車架的俯視圖。
圖13為較佳實施例之車架於底面視角的立體圖。
圖14為較佳實施例之車架的仰視圖。
圖15為較佳實施例之車架的剖視圖。
圖16為較佳實施例之前叉的立體圖。
圖17為一剖視圖,揭露豎管、墊片、車架與前叉之結構關係。
圖18為一俯視圖,揭露將迫緊元件埋入至上管中。
圖19為一剖視圖,揭露第二止動部位於第一止動部中。
圖20~24分別為一剖視圖,揭露管線於本實施例中不同的走線方式。
圖25為另一實施例之墊片的立體圖。
圖26為另一實施例迫緊元件的立體圖。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請參圖1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自行車用以負責轉向控制之車首包含有一車把手1、一豎管2、一墊片3、一車架4及一前叉5。其中:請參閱圖2所示,豎管2包含有一本體20、一頂蓋23、一迫緊元件24以及一固定螺栓25。本體20包含有一第一夾件21以及一第二夾件22。第一夾件21凹陷有一第一夾槽211,且第一夾件21於第一夾槽211周圍設有四螺孔(圖未示)。第二夾件22凹陷有一第二夾槽221,第二夾件22於第二夾槽221周圍設有四個穿孔與該等螺孔相對。車把手1係設置於第一夾槽211與第二夾槽221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間中,再以四螺栓26由下往上穿過對應的穿孔與對應的螺孔結合,進而透過複數個螺栓26之螺合使第二夾槽221之槽壁以及第一夾槽211的槽壁同時夾擠於車把手1,進而達到固定車把手1之目的。
另外,第一夾件21內部係呈空心,續參閱圖3,第一夾件21於第一夾槽211內側形成有一第一內穿線槽212,且第一夾件21於相反之兩側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外穿線槽213。第二夾件22於第二夾槽 221內側對應第一內穿線槽212之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二內穿線槽222,並於相反之兩側邊對應等第一外穿線槽213之位置處分別形成有一第二外穿線槽223。如此一來,第一內穿線槽212與第二內穿線槽222配合形成一第一線孔20a連通第一夾件21之內部與外部,而第一外穿線槽213與對應之第二外穿線槽223配合形成一第二線孔20b連通本體20之內部與外部。
此外,請參閱圖4至圖6,本體20之第一夾件21相反於第一夾槽211一側具有對外開放的一頂部214,而相反於頂部214之側面設有一底部215,底部215具有分離設置的一結合孔216以及一連通孔217。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結合孔216呈圓型且貫通底部215與頂部214,且第一夾件21於結合孔216周圍對稱設置有二第一定位部218,而於本實施例中,各第一定位部218分別為一凹槽。請見圖4,連通孔217之孔型為圓心角θ1約為80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寬T1約為15mm,而連通孔217以及結合孔216的開口之間具有一個5mm的間距D1。
復參閱圖5及圖6,頂蓋23係設置於第一夾件21以遮蓋第一夾件21之頂部214,且頂蓋23之外形和第一夾件21之外形相配合,且該頂蓋23之頂面係呈現大致上平滑之表面,進而達到低風阻之效果。頂蓋23上具有一固定孔231正對結合孔216,以使固定螺栓25穿過固定孔231後可進入至結合孔216中。此外,頂蓋23與本體20圍設形成一容置空間S,而容置空間S連通結合孔216以及連通孔217。於本實施例中,頂蓋23朝向結合孔216之內表面232與第一夾件21的頂部214之間具有約10mm的間距D2。
請參閱圖7,迫緊元件24之外周壁上具有等距設置之三個穿槽241,且穿槽241之孔寬T約為5mm,而迫緊元件24頂端具有一穿孔 242,底端具有一螺孔243,並當迫緊元件24之螺孔243與固定螺栓25螺合時將使迫緊元件24外徑擴張,而如何擴張外徑之結構設計屬習用技藝,於此不再贅述。
由圖1可知悉,墊片3之頂部係貼抵並朝向第一夾件21的底部215。請參閱圖8,墊片3包含有一第一部分31以及一結合於第一部分31上之第二部分32。更具體地說,第一部分31上對稱設置有二第一結合部311,第二部分32上對稱設置有二第二結合部321與第一結合部311連接,且第二結合部321之形狀與第一結合部311之形狀互補,而使得第二部分32可固定地結合於第一部分31上。另外,第一部分31係選用具有一第一彈性係數之材料製成,而第二部分32係選用具有一第二彈性係數的材料製成,且第二彈性係數大於第一彈性係數。更具體地說,第一部分31係選用碳纖維、玻璃纖維或是金屬材料製成;第二部分32係選用橡膠、樹脂或是合成樹脂製成。
此外,第一部分31上形成有一第一穿孔312正對結合孔216,而第二部分32上形成有一第二穿孔322正對連通孔217,且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穿孔312之孔型為圓型,而第一穿孔312周圍對稱設置有二第二定位部313,而各第二定位部313分別為一凸塊以供與豎管2之第一定位部218(凹槽)結合,而可達到快速組裝對位之效果。
此外,請參閱圖9,第二穿孔322係與第一穿孔312之間距有約5mm之間距D3。此外,第二穿孔322之孔型為圓心角θ2約為100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寬T2約為15mm。
另外,請參閱圖8,第一部分31於第二定位部313相反之側面設有對稱設置的二第三定位部314,係為一凹槽,續參閱圖10,第三定位部314之設計目的,在於用以供與另一墊片3’(結構與墊片3相同) 之第二定位部313’結合,如此一來,使用者便可視情況增加墊片3、3’的數量,進而達到調整豎管2的安裝高度之目的。
請參閱圖11至圖15,車架4於車首處主要包含有一頭管41、以及分別連接於頭管41上段處與下段處之一上管42與一下管43。由圖1及圖11可知悉,頭管41之頂部41a係貼抵並朝向墊片3的底部,而使得墊片3位於豎管2與車架4的頭管41之間。另外,請參閱圖11與圖12,頭管41之頂部41a具有分離設置的一上通孔411以及一貫孔412,且上通孔411與貫孔412皆與頭管41之內部連通。上通孔411之孔型為圓型,且用以供一滾珠軸承設置。另外,貫孔412之孔型為圓心角θ3約為100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寬T3則約為15mm,並與上通孔之間有約5mm之間距D4。
續參閱圖13與圖14,頭管41之底部41b具有分離設置的一下通孔413以及一第一止動部414。其中,下通孔413與頭管41之內部連通,且孔型為圓型以供另一滾珠軸承設置。第一止動部414於本實施例中為圓心角θ4約為110度的弧形凹槽且未與頭管41內部連通,且最大孔寬T4則約為10mm,並與下通孔之間距D5有約5mm之間距。此外,請參閱圖15,車架4內部更對稱設置有二導管44,各導管44一端位於頭管41中,且方向略朝向頭管41頂部41a延伸,而另一端則朝向下管43延伸,且導管44之孔寬為5mm。當然,於其他實施中,導管之孔寬建議係不小於2mm且不大於10mm。
請參閱圖16,前叉5具有一叉部51以及連接於叉部51上之轉向管52,叉部51用以供與一車輪(圖未示)連接,且前叉5於叉部51與轉向管52接合處附近設計有一第二止動部53,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止動部53為一柱狀凸塊,且其大小略小於第一止動部414之孔寬。
如此一來,請參閱圖17,墊片3與豎管2的本體20依序堆疊設置於頭管41之頂部41a後,墊片3之第一穿孔312與頭管41之上通孔411以及本體20之結合孔216連通,且墊片3之第二穿孔322則與頭管41之貫孔412以及本體20之連通孔217連通。而後,便可將前叉5之轉向管52依序穿過下通孔413與上通孔411中之滾珠軸承,再穿過墊片3之第一穿孔312後進入至豎管2之本體20之結合孔216中,並如圖18所示將迫緊元件24埋入至轉向管52中。而後,將頂蓋23置於豎管2之本體20上後,便可利用固定螺栓25穿過固定孔231進入至結合孔216中與迫緊元件24之螺孔243螺合,而使迫緊元件24外徑擴張而緊密地固定於轉向管52中,再利用螺栓組27鎖設於豎管2之本體20以縮小結合孔216之孔徑,使結合孔216之內壁夾擠前叉5轉向管52之外壁,進而達到固定車首各構件之效果。此外,組合完成後,前叉5上之第二止動部53將如圖19所示般位於頭管41之第一止動部414中,且當前叉5轉動時,第二止動部53將於第一止動部414中沿第一止動部414移動。
如此一來,透過上述之結構設計,使用者便可依其需求選用如圖20至24所示之走線方式進行管線之佈線設計。一般而言,管線之一端係與一自行車控制器(如變速控制器、座椅高度控制器、剎車拉桿等)連接,該管線之另一端係與一自行車元件(如變速器、剎車、伸縮座桿等)連接。其中;圖20之走線方式是管線L由豎管2之第一線孔20a穿入至豎管2之容置空間S後,再由第二線孔20b穿出至豎管2外部,而此走線方式適用於管線的整線作業。
圖21之走線方式,管線L是由豎管2之第一線孔20a穿入至豎管2之容置空間S後,利用頂蓋23與第一夾件21之間的間距讓管線L通 過,並再透過迫緊元件24外周壁的穿槽241使管線L可進入至前叉5之轉向管52中,而此走線方式則是適用於前剎車線的藏線作業。
圖22的走線方式,與圖21不同之處在於管線L是由豎管2之第二線孔20b穿入至豎管2之容置空間S,後續則同樣利用頂蓋23與第一夾件21之間的間距讓管線L通過,並再透過迫緊元件24外周壁的穿槽241進入至前叉5之轉向管52中,此走線方式則同樣適用於前剎車線的藏線作業。
圖23之走線方式,管線L是由豎管2之第一線孔20a穿入至豎管2之容置空間S後,通過豎管2之連通孔217、墊片3之第二穿孔322以及頭管41之貫孔412後進入至頭管41中,再通過車架4中之導管44進入至車架4的下管43。而導管44之設計在於可固定管線L於車架4中的位置,進而避免管線L於騎乘時晃動而與車架4撞擊或在轉向時受到剪切,除可減少噪音外,亦可增加管線L之壽命。當然,實際實施上,若管線L線徑較粗亦可不通過導管44而直接進入至車架4之下管43中。此走線方式則是適用於前、後變速控制線、後剎車線或是座管控制線的藏線作業。
圖24的走線方式,與圖23不同之處在於管線L是由豎管2之第二線孔20b穿入至豎管2之容置空間S,後續則同樣通過豎管2之連通孔217、墊片3之第二穿孔322以及頭管41之貫孔412後進入至頭管41中,再通過車架4中之導管44進入至車架4的下管43。當然,實際實施上,若管線L線徑較粗亦可如前述直接進入至車架4之下管43中。此走線方式則同樣是適用於前、後變速控制線、後剎車線或是座管控制線的藏線作業。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透過前述設計除可提供多種走線方式供使用者自由選擇外,豎管2之連通孔217、墊片3之第二穿孔322以 及頭管41之貫孔412的孔寬及呈現弧形之設計,更可在使用者操控車把手1控制車首轉向時,使管線可依據車首轉動幅度於前述之連通孔217、第二穿孔322以及貫孔412中小幅移動,且弧形之設計更與轉動擺幅相符而可減少管線產生扭曲與剪切之情形,及可減少管線與構件之間的摩擦,除可使轉向時更為順暢並可延長管線之壽命,更可增加使用者騎乘時的安全性。當然,於其他設計上,使用者亦可依不同轉向幅度之需求,前述連通孔、第二穿孔以及貫孔亦可設計為圓心角不小於45度且不大於135度之弧形,且最大孔寬亦可選擇其他不小於3mm且不大於30mm之寬度。
此外,豎管2之連通孔217、墊片3之第二穿孔322以及頭管41之貫孔412分別與豎管2之結合孔216、墊片3之第一穿孔312以及頭管41之上通孔411呈間隔設計之目的,在於可使管線與前叉5轉向管52分隔於不同空間中,而可避免管線直接與轉向管52接觸,進而可避免管線於轉向時與轉向管52之間產生摩擦,同樣可以達到使轉向時更為順暢、延長管線之壽命,以及增加使用者騎乘時安全性的效果。當然,在不影響結構強度之前提下,豎管2之連通孔217以及結合孔216之間、墊片3之第二穿孔322與第一穿孔312之間、頭管41之貫孔412與上通孔411之間,亦可選擇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mm的間距來達到相同目的。
另外,頭管41之第一止動部414呈弧形,且前叉5上之第二止動部53如圖19所示般位於第一止動部414中之設計目的,在於當使用者操控車首轉向而帶動前叉5轉動時,第二止動部53將沿第一止動部414移動,當使用者轉向至一定角度時,第二止動部53將抵於第一止動部414之槽壁上,使得使用者無法再增加轉向角度而可避免使用者轉向過度,進而達到增加騎乘安全性之效果。且若使用者過度轉向時,亦會 拉扯管線或是使管線壓抵於其他車首構件而會造成管線壽命短縮。換言之,前述避免過度轉向之設計,更額外具有延長管線壽命之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於其他設計上,使用者亦可依不同轉向幅度之需求,將前述第一止動部設計為圓心角不小於45度且不大於135度之弧形,且最大槽寬亦可選擇其他不小於3mm且不大於30mm之寬度,而可配合對應尺寸之第二止動部即獲得較佳的止動效果。除前述設計外,使用者亦可選擇於頭管上設置第二止動部,而於前叉上設置第一止動部來達到相同之效果。
再者,墊片3選用不同彈性係數材質製成的設計目的,在於第一部分31主要功用在於與豎管2以及頭管41的結合,而利用彈性係數較低而較為堅硬之材料製作則可確保物理強度與使用壽命符合需求,而第二部分32的主要功能則是在於形成提供管線穿過的第二穿孔322,而為避免管線長時與堅硬物體接觸與摩擦而導致容易破損之情形,則選用彈性係數較高之材料來達到延長管線使用壽命之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為達上述之效果,前述墊片3亦可利用射出成型之方式製作,即,墊片3先製成具有第一穿孔312的第一部分31後,再利用射出成型技術將第二部分32包覆於第一部分31上並形成第二穿孔322來達到相同之目的。
此外,墊片除將第二穿孔設計為弧形外,亦可如圖25所示,於墊片3”上設計複數個第二穿孔323(本圖以三個為例)以供各管線通過,且為方便管線穿設,等第二穿孔323之孔徑建議不小於3mm且不大於20mm。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所用之迫緊元件除使用前述圖7之迫緊元件24外,亦可使用如圖26所示之迫緊元件24’的結構設計, 其同樣具有一穿槽241’供管線通過,且為達較佳的穿線效果,穿槽241’之孔寬建議不小於2mm且不大於10mm。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舉凡應用本創作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8)

  1. 一種自行車的豎管,該自行車更包含有一車把手、一車架及一前叉;其中,該豎管內設置有一容置空間,且該豎管一端具有一第一夾件與一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用以與一第二夾件結合以固定該車把手;此外,該豎管另一端具有一結合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該車架包含一頭管,該頭管具有一頂部以及一底部,該頂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該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該前叉包含一轉向管,且該轉向管穿過該下通孔、該上通孔以及該結合孔後與該豎管連接,使該豎管結合於該轉向管並位於該頭管之頂部;以及,一管線,其特徵在於,該豎管於該結合孔所在之一側更具有與該結合孔間隔設置之一連通孔,且該連通孔與該豎管之該容置空間連通;使該管線可自該容置空間穿入該連通孔或該結合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包含有一本體以及一頂蓋,該本體上具有該結合孔與該連通孔,該頂蓋係由該本體上方遮蔽該結合孔,並以一固定螺栓將該頂蓋鎖固於該本體上,其中,該頂蓋朝向該結合孔之內表面與該本體設有該結合孔的部位之間設有一間距。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該頂蓋之形狀係與該本體之形狀相配合,且該頂蓋之頂面係呈現大致上平滑之一低風阻表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頂蓋與該本體之間距不小於3mm。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更包含有一迫緊元件設置於該前叉之該轉向管中而位於該結合孔內,並藉該固定螺栓與該迫緊 元件螺合,使該迫緊元件外徑擴張而緊密地固定於該轉向管中;其中,該迫緊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該穿槽透過該結合孔與該容置空間連通,供該管線由該容置空間經該穿槽後進入該轉向管內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第一夾件設有一第一夾槽,該第一夾件於該第一夾槽處設有一第一內穿線槽;該第二夾件設有一第二夾槽,該第二夾件於該第二夾槽處設有一第二內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車把手位於該第一夾槽與該第二夾槽中,且該第一內穿線槽與該第二內穿線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線孔,該第一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一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第一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線槽;該第二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第一外穿線槽與該第二外穿線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線孔,該第二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二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連通孔係呈弧形,且該弧形之圓心角不小於45度且不大於135度。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連通孔之最大孔寬係不小於3mm且不大於30mm。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結合孔以及該連通孔之間距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mm。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的豎管,其中,該迫緊元件之該穿槽之孔寬係不小於2mm且不大於10mm。
  12. 一種自行車之車首,包含: 一豎管,包含一本體及一頂蓋,該本體具有一結合孔以及與該結合孔間隔設置之一連通孔;該頂蓋之形狀係與該本體之形狀相配合,並藉一固定螺栓將該頂蓋鎖固於該本體,且該頂蓋與該本體圍設形成一容置空間與該結合孔連通;一車架,包含一頭管,且該頭管具有一頂部及一底部,該頂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該底部具有一下通孔;一前叉,包含一轉向管,該轉向管穿過該下通孔、該上通孔以及該結合孔後與該豎管連接,使該豎管結合於該轉向管並位於該頭管之頂部;一迫緊元件,藉該固定螺栓與該迫緊元件螺合設置於該前叉之該轉向管中;其中,該迫緊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該穿槽與該容置空間及該結合孔連通;以及至少一管線,該管線自該豎管外進入該豎管之容置空間,並通過該穿槽而伸入至該轉向管中,且該管線之一端係與一自行車控制器連接,而該管線之另一端係與一自行車元件連接。
  13. 如請求項12所述自行車之車首,其中,該主體更包含有一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於該第一夾槽處設有一第一內穿線槽;該第二夾件設有一第二夾槽,該第二夾件於該第二夾槽處設有一第二內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二夾件對合,使該第一內穿線槽與該第二內穿線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線孔,該第一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一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14. 如請求項12所述自行車之車首,其中,該主體更包含有一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線槽;該第二夾件之側邊設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線槽;其中,該第一夾件與該第 二夾件對合,使該第一外穿線槽與該第二外穿線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線孔,該第二線孔連通該容置空間與該豎管外部,使該管線可自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二線孔後進入該容置空間。
  15. 如請求項12所述自行車之車首,其中,該自行車更包含至少一墊片,該墊片設置於該豎管與該頭管之間,且該墊片具有一第一穿孔,使該轉向管穿過該頭管以及該墊片之該第一穿孔後與該豎管連接;其中,該墊片更具有至少一第二穿孔,該第二穿孔係與該第一穿孔間隔地設置於該墊片,而該第二穿孔連通該車架之該頭管與該豎管之該容置空間。
  16. 如請求項15所述自行車之車首,其中,該豎管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而該墊片上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用以與該第一定位部結合。
  17. 如請求項15所述自行車之車首,其中,該墊片上相反於該第二定位部之側面設有一第三定位部,用以與另一墊片之第二定位部連接。
  18. 一種自行車之車首,包含:一豎管,包含一本體及一頂蓋,該本體具有一結合孔以及與該結合孔間隔設置之一連通孔,其中,該頂蓋之形狀係與該本體之形狀相配合,並藉一固定螺栓將該頂蓋鎖固於該本體,使該頂蓋與該本體圍設形成之一容置空間與該結合孔連通;其中,該豎管更包含一第一夾件與一第二夾件,該第一夾件之內側形成有一第一內穿線槽,且該第一夾件之側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線槽;該第二夾件之內側形成有一第二內穿線槽,且該第二夾件之側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線槽;該第一內穿線槽與該第二內穿線槽對合形成 一第一線孔,且該第一外穿線槽與該第二外穿線槽對合形成一第二線孔;至少一管線,可由該豎管外部穿過該第一線孔進入該容置空間,再由該第二線孔穿出至該豎管外部,且該管線之一端係與一自行車控制器連接,該管線之另一端係與一自行車元件連接。
TW107107749A 2018-03-07 2018-03-07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TWI672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7749A TWI672241B (zh) 2018-03-07 2018-03-07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CN201820903568.8U CN208412012U (zh) 2018-03-07 2018-06-12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DE202018104597.0U DE202018104597U1 (de) 2018-03-07 2018-08-09 Kabelführungssystem eines Fahrrads und dessen Lenkervorbau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7749A TWI672241B (zh) 2018-03-07 2018-03-07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2241B true TWI672241B (zh) 2019-09-21
TW201938439A TW201938439A (zh) 2019-10-01

Family

ID=64666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7749A TWI672241B (zh) 2018-03-07 2018-03-07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2012U (zh)
DE (1) DE202018104597U1 (zh)
TW (1) TWI67224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1031U (en) * 2001-12-25 2004-03-21 Chuhne Ind Co Ltd Upright tube structure for grip lever of bicycle capable of angle adjustment
US7017929B2 (en) * 2003-11-04 2006-03-28 Shimano Inc. Expandable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TW200909289A (en) * 2007-08-30 2009-03-01 Shang-Ru Cai Bicycle handlebar
EP2258613A2 (en) * 2004-05-19 2010-12-08 Shimano Inc.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TWM456969U (zh) * 2013-03-15 2013-07-11 yong-yuan Yu 自行車車架頭管與龍頭結合結構
TWM516552U (zh) * 2015-07-01 2016-02-01 G Way Co Ltd 供較大顯示裝置設置之自行車豎管
TWM535190U (zh) * 2016-10-19 2017-01-11 Neco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自行車可調整立管高度的車頭碗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1031U (en) * 2001-12-25 2004-03-21 Chuhne Ind Co Ltd Upright tube structure for grip lever of bicycle capable of angle adjustment
US7017929B2 (en) * 2003-11-04 2006-03-28 Shimano Inc. Expandable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EP2258613A2 (en) * 2004-05-19 2010-12-08 Shimano Inc.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TW200909289A (en) * 2007-08-30 2009-03-01 Shang-Ru Cai Bicycle handlebar
TWM456969U (zh) * 2013-03-15 2013-07-11 yong-yuan Yu 自行車車架頭管與龍頭結合結構
TWM516552U (zh) * 2015-07-01 2016-02-01 G Way Co Ltd 供較大顯示裝置設置之自行車豎管
TWM535190U (zh) * 2016-10-19 2017-01-11 Neco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自行車可調整立管高度的車頭碗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8104597U1 (de) 2018-11-29
CN208412012U (zh) 2019-01-22
TW201938439A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2240B (zh) 自行車之車首
US10953948B2 (en) Cable routing system of bicycle and stem thereof
US7384007B2 (en) Shower head structure
US20190367122A1 (en) Cable routing system of bicycle
KR20200000929U (ko) 차량 루프랙용 방수 밀봉 구조
TWI672241B (zh)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TWM469254U (zh) 自行車之三件式豎管
JP2008525745A (ja) フランジ
US20140373670A1 (en) Bike handle fixing device
EP2965981A1 (en) Bicycle headset
US20150068355A1 (en) Shifting structure for a bicycle
TWM483914U (zh) 自行車鎖固結構
TWI643783B (zh) Inner bushing structure of five-way pipe
US20180134338A1 (en) Disc brake caliper of bicycle
CN210707771U (zh) 自行车的竖管
TWM646706U (zh) 可隱藏管線之自行車轉向結構
FR2643698A1 (fr) Dispositif de serrage
TW201638436A (zh) 水龍頭組設裝置
CN204432911U (zh) 一种变速控制器
TWM588077U (zh) 自行車的豎管
TWM651243U (zh) 自行車整線器
TWM611564U (zh) 理線裝置
TWM582924U (zh) 自行車把手與豎管組合結構
TW201716275A (zh) 龍頭油壓刹車裝置
TWM557227U (zh) 自行車變速器安裝座之保護套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