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2044B -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2044B
TWI652044B TW107105224A TW107105224A TWI652044B TW I652044 B TWI652044 B TW I652044B TW 107105224 A TW107105224 A TW 107105224A TW 107105224 A TW107105224 A TW 107105224A TW I652044 B TWI652044 B TW I6520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handheld
radiation
transceiver
s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5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4086A (zh
Inventor
賴紀光
吳許合
何煒軒
蔡清豐
莊哲渝
楊聰敏
陳佑瑋
Original Assignee
和鑫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能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鑫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能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鑫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5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2044B/zh
Priority to US16/000,910 priority patent/US1069501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04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4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408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the apparatus being movable or portable, e.g. handheld or mounted on a trolle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8Auxiliary means for directing the radiation beam to a particular spot, e.g. using light bea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2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 A61B6/445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the source unit and the detector unit being able to mov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4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42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control of expo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4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47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tracking of position of the device or parts of the devi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161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medicine, e.g. in vivo counting
    • G01T1/1611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medicine, e.g. in vivo counting using both transmission and emission sources sequential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7/00Details of radiation-measuring instruments
    • G01T7/005Details of radiation-measuring instruments calibration techniqu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包括包含有放射線發射源與第一收發器之手持裝置以及包含有放射線影像感測器以及第二收發器之感測裝置。第一收發器耦接放射線發射源,且第一收發器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第二收發器用以接收第一波,並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且第一收發器用以接收第二波。

Description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傳統數位式X光攝影系統可區分為固定式與可攜式。目前大部分的數位式X光攝影系統的設備為固定式,因此受檢者需到特定的地方,如醫院,才能進行檢查,如此造成受檢者的不便,更無法遷就病人的位置對病人進行檢查。雖有發展出可攜式的X光攝影設備,但其X光發射器與感測器的擺設位置或對應角度不固定,以致於要簡便、快速且精確保持X光射束與感測器間的垂直對應關係並不容易。特別是,手持式X光發射器因非固定於機構上,若無安全的自動觸發系統,可能會因發射器在不正確的位置或不正確的角度設置狀況下發出X光,而導致病人的不必要的劑量接收及使用者受到輻射傷害。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適用於檢測受檢者。手持式放射影像偵測系統包括手持裝置以及感測裝置。手持裝置包括放射線發射源以及第一收發器,其中第一收發器耦接放射線發射源,且第一收發器包括第一發射器以及第一接收器,第一發射器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 一波。感測裝置包括放射線影像感測器以及至少一第二收發器,其中第二收發器包括第二發射器以及第二接收器,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第一波,第二發射器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且第一接收器用以接收第二波。
100、200、300、400、500、700‧‧‧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
110、210、310、410、510‧‧‧手持裝置
112‧‧‧放射線發射源
114‧‧‧第一收發器
1141‧‧‧第一發射器
1142、536‧‧‧第一接收器
116、316‧‧‧第一控制元件
118‧‧‧第三發射器
120、220、320、420、520‧‧‧感測裝置
122、704‧‧‧放射線影像感測器
124‧‧‧第二收發器
1241、534‧‧‧第二發射器
1242‧‧‧第二接收器
126‧‧‧第二控制元件
128‧‧‧第三接收器
330‧‧‧結構光投影器
332‧‧‧影像感測器
600‧‧‧發射器
602‧‧‧驅動電路
604‧‧‧發光元件
606‧‧‧過電流保護電路
702‧‧‧內嵌系統
702a‧‧‧校正單元
702b‧‧‧醫療影像轉換格式處理單元
SU‧‧‧受檢者
RO‧‧‧放射線出口
RS‧‧‧放射線接收面
SW1‧‧‧第一波
Z‧‧‧俯視方向
θ1‧‧‧發光角度
ND1、ND2‧‧‧法線方向
X、Y‧‧‧水平方向
G1、G2‧‧‧間距
406‧‧‧計時器
TI1‧‧‧第一計時器
TI2‧‧‧第二計時器
SW2‧‧‧第二波
OP‧‧‧運算器
DR‧‧‧檢測放射線
SW3‧‧‧第三波
IB‧‧‧檢測按鈕
UR‧‧‧使用者
PU1‧‧‧第一脈衝
PU2‧‧‧第二脈衝
TP2‧‧‧第二時段
TP1‧‧‧第一時段
PA‧‧‧圖案
TS‧‧‧間隔時間
EW‧‧‧電磁波
P1、P2‧‧‧部分
CD‧‧‧中心軸
SA50、SB50、SC50、SD50‧‧‧自動檢測步驟
S10、S20、S30、S40、S502、S504、S506、S508、S510、S512、S514、S516、S518、S520、S522、S524、SB502、SB504、SC502、SC504、SC506、SC508、SC510、SC512、SC514、SC516、SC518、SC520、SC522、SC524、SD502、SD504、S610、S620、S710、S720‧‧‧步驟
第1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
第2圖繪示本實施例第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
第3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波的發光強度與角度關係示意圖。
第4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流程圖。
第5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的流程圖。
第6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透過第一計時器與第二計時器所獲得時間點的時序圖。
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三發射器產生第三波的示意圖。
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發射器產生第二波的示意圖。
第9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放射線發射源產生檢測放射線的示意圖。
第10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
第11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自動檢測步驟流程示意圖。
第12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放射線發射源產生放射線的強度與時間關係示意圖。
第13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
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自動檢測步驟流 程示意圖。
第15圖繪示結構光投影器投射圖案在受檢者與感測裝置上的示意圖。
第16圖繪示本實施例的結構光投影器與影像感測器量測空間座標點的方法示意圖。
第17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
第18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自動檢測步驟流程示意圖。
第19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
第20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發射器的電路示意圖。
第21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方塊示意圖。
下文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的內容進行詳細描述,且為了使本發明的內容更加清楚和易懂,下文各附圖中的元件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並且,附圖中的各元件的數量與尺寸僅為示意,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第1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第2圖繪示本實施例第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適用於檢測受檢者SU的一部位的解剖結構,例如內臟構造或骨頭構造。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可包括手持裝置110以及感測裝置120。手持裝置110用以產生檢驗用的放射線,感測裝置120用以偵測放射線穿透受檢者SU的劑量,以產生影像資訊。具體來說,手持裝置110具有一放射線出口RO,使放射線從放射線出口RO釋放出,且感測裝置120具有一放射線接收面RS,允許放射線進入。在進行檢驗時,放射線出口RO面對放射線接收面RS設置,受檢者SU位於放射線出口RO與放射線接收面RS之間,且可緊貼於 感測裝置120上,例如可正躺或側躺在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上或者站立並緊貼於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上,但不限於此。本實施例的放射線可例如為X光,但不限於此。值得說明的是,本發明的手持裝置110可允許使用者UR,例如醫事放射師,用手持握,以透過手控制放射線出口RO與放射線接收面RS的對應關係。於另一實施例中,手持裝置110可包括一握把,讓使用者UR可透過握把控制放射線出口RO面對的方向。
本發明的手持裝置與感測裝置可以無線通訊方式彼此進行訊號傳遞。於本實施例中,手持裝置110可包括放射線發射源112以及第一收發器114。放射線發射源112用以產生放射線,且第一收發器114耦接放射線發射源112。具體來說,手持裝置110可包括第一控制元件116,耦接於第一收發器114與放射線發射源112之間,用以控制第一收發器114與放射線發射源112之間的訊號傳遞。第一收發器114包括一第一發射器1141以及一第一接收器1142。第一發射器1141可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SW1。第一波SW1的種類可例如為紅外線光、可見光或超音波。
感測裝置120可包括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以及至少一第二收發器124。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用以偵測穿透受檢者SU的不同部位的放射線的劑量。舉例來說,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可為平板檢測器(panel detector),包括放射線轉換層、複數個陣列排列的感應單元以及陣列電路(圖未示)。放射線轉換層覆蓋於各感應單元上,用以吸收放射線,並轉換成可見光或感應單元可吸收波段的光線。放射線轉換層可例如為無機閃爍體(scintillator),閃爍體的材料例如包括碘化銫(cesium iodide)或硫氧化釓(gadolinium oxysulfide),但不以此為限。感應單元可例如包括光二極體(photodiode),用以將放射線轉換層所產生的光線轉換成電荷量,且可分別對應影像資訊中的各像素。陣列電路可包括複數個薄膜電晶體、複數條閘極線、複數條偏壓線以及複數條資料線。各薄膜電晶體分別 電連接至對應的一感應單元,並透過閘極線、資料線與偏壓線的訊號控制薄膜電晶體的開關,可量測到對應影像資訊中各像素的電荷量。感應單元與陣列電路可例如透過顯示裝置中的陣列基板的製程製作。本發明的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不以此為限,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知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還可包括限束器(collimator),位於放射線轉換層上,以助於穿透受檢者的放射線可對應地進入放射線轉換層,並避免散射的放射線影響影像的準確度。
第二收發器124耦接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用以接收第一收發器114所產生的第一波SW1,並可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SW2,且第一收發器114可接收第二波SW2,藉此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可透過第一收發器114與第二收發器124達到以無線通訊方式進行訊號傳遞的功能,也就是使放射線發射源112與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可在接近相同時間點準備好進行放射線檢測,以助於清楚檢測放射線的影像,並縮短檢測時間。第二收發器124可設置於感測裝置120的角落,以助於在第一波SW1無法穿透人體時偵測到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SW1。較佳地,當受檢者SU躺在感測裝置120上時,第二收發器124可不被受檢者遮蔽,但不限於此。具體來說,感測裝置120可包括第二控制元件126,耦接於第二收發器124與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用以控制第二收發器124與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之間的訊號傳遞。第二收發器124包括第二發射器1241以及第二接收器1242,第二接收器1242用以接收第一波SW1,第二發射器1241用以產生第二波SW2,且第一接收器1142可用以接收第二波SW2。換言之,第二接收器1242係對應第一發射器1141設計,第一接收器1142是對應第二發射器1242設計。第二波SW2的種類可與第一波SW1的種類相同或不相同,例如第一波SW1與第二波SW2可分別為紅外線光、可見光或超音波。當第一波SW1與第二波SW2的種類相同時,第一波SW1的編碼可不同於第二波SW2的編碼,也就是第一波SW1所具有的調變訊號可不同於第二波SW2所具有的調變訊號,以避免彼此干擾。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控制元件116與第二控制元件126可控制第一收發器114與第二收發器124之間的訊號傳遞。
於本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20可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收發器124,分別設置於感測裝置120在垂直放射線接收面RS的俯視方向Z上的兩個彼此相對的角落,並耦接至第二控制元件126。放射線接收面RS可例如位於水平方向X、Y所構成的XY平面。由於第一發射器1141係以特定的發光角度θ1產生第一波SW1,因此透過於感測裝置120的兩個彼此相對角落設置第二收發器124,可用以偵測手持裝置110的放射線出口RO是否對準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舉例來說,如第2圖所示,感測裝置120可包括四個第二收發器124,分別設置於感測裝置120的四個角落。此外,第1圖所示的第一發射器1141較佳與放射線出口RO位於手持裝置110面對同一方向的表面上,但不限於此。如此一來,當各第二收發器124均在第一波SW1的照射範圍內時,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可判定手持裝置110的放射線出口RO對準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舉例來說,判定手持裝置110的放射線出口RO對準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的方式可透過比較各第二收發器124所接收到的第一波SW1的訊號大小來判斷,也就是說當各第二收發器124所接收到第一波SW1的訊號大小大於預設值,且不同第二收發器124所接收到第一波SW1的訊號大小的差異小於一特定值時,可判定手持裝置110對準感測裝置120。由此可知,透過第一發射器1141的發光角度θ1以及第二收發器124的配置,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可限制放射線出口RO的中心軸與放射線接收面RS的法線方向的夾角(即手持裝置110的旋轉角度)在一定範圍內,並且還可將放射線出口RO的中心軸與感測裝置120的中心在水平平面(XY平面)上的位移限制在一定範圍內。除此之外,由於第一發射器1141的發光角度θ1可設計在一特定範圍內,因此在第二收發器124均可接收到第一波SW1或所接收到第一波SW1的訊號大小符合預設值的條件下,手持裝置110與感 測裝置120之間在俯視方向Z上的間距可限制在一特定距離以上。舉例參考第3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波的發光強度與角度關係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發射器1141的發光角度θ1可定義為從垂直第一發射器1141的發光面的法線方向ND1(即0度)與散射角度最大的光線的行進方向之間的夾角。當第一波SW1為光波時,本實施例的第一發射器1141的發光角度θ1可例如小於45度,但不限於此。此外,本實施例的各第二發射器1241也可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SW2,也就是說第二波SW2也可具有另一發光角度,藉此可進一步限制第一接收器1142需位於各第二波SW2的照射範圍內才判定手持裝置110對準感測裝置120。如此可進一步有效侷限放射線出口RO的中心軸與放射線接收面RS的法線方向的夾角,以避免手持裝置110相對於放射線接收面RS的傾斜角度過大。
於本實施例中,手持裝置110可另包括第三發射器118與第一計時器TI1,且感測裝置120可另包括第三接收器128以及第二計時器TI2。並且,第三發射器118耦接至第一控制元件116,第一計時器TI1設置於手持裝置110的第一控制元件116中,第三接收器128耦接至第二控制元件126,且第二計時器TI2可設置於感測裝置120的第二控制元件126中,但不限於此。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計時器TI1可位於第一控制元件116外,並耦接至第一控制元件116。第二計時器TI2可位於第二控制元件126外,並耦接至第二控制元件126。本實施例的第三發射器118、第三接收器128、第一計時器TI1與第二計時器TI2可用以偵測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間距G1。具體來說,第三發射器118透過第一控制元件116分別耦接第一收發器114與第一計時器TI1,並用以產生第三波SW3,第三接收器128透過第二控制元件126耦接至少一第二收發器124與第二計時器TI2,並用以接收第三波SW3,且第一計時器TI1與第二計時器TI2用以計算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第三波SW3的行進速度小於第一波SW1與第二波SW2的行進速度,較佳 遠小於第一波SW1與第二波SW2的行進速度。舉例來說,第三波SW3可為超音波,其行進速度約為340尺/秒(m/s),第一波SW1與第二波SW2可分別為紅外線光或可見光,其行進速度約為3×108m/s。透過第三發射器118、第三接收器128、第一計時器TI1與第二計時器TI2量測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間距的方式將具體說明於下文中。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可另包括運算器OP,設置於手持裝置110或感測裝置120中,用以依據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與行進速度計算出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間距。舉例來說,運算器OP可位於手持裝置110的第一控制元件116中,但不限於此。
下文將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的操作方法。請參考第4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流程圖。如第4圖所示,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的操作方法可包括依序進行下列步驟S10至自動檢測步驟SA50。於步驟S40中,如第1圖所示,透過使用者UR按壓手持裝置110的檢測按鈕IB,以啟動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的自動檢測步驟SA50。由於本發明啟動自動檢測步驟SA50之後,使用者UR不需再按壓任一按鈕,也就是說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係持續進行直到不符預設的條件或產生影像資訊才停止,因此受檢者SU係在步驟S40之前即緊貼在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上。並且,從使用者UR按壓檢測按鈕IB之後至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執行完檢測的運作時間係非常短,使得使用者UR的手不需固定在同一位置上過久,此運作時間例如小於約500毫秒(ms)。於本實施例中,在按壓檢測按鈕IB的步驟S40之前,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100的操作方法可另包括透過使用者UR進行設定參數的步驟。舉例來說,設定參數的步驟可包括步驟S10與S20,但不限於此。於步驟S10中,透過使用者UR設定放射線發射源112的參數,例如設定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以依據欲檢測受檢者SU的部位或受檢者SU的狀況來調整放射線的劑 量。於步驟S20中,透過使用者UR調整限束器的設定。本發明的參數可不以上述為限。為了避免因誤觸檢測按鈕IB造成放射線射出的情況,在設定完參數與按壓檢測按鈕IB的步驟S40之間,操作方法還包括步驟S30,以解鎖檢測按鈕IB,使放射線發射源112進入準備狀態。舉例來說,解鎖檢測按鈕IB的步驟S30可包括利用指紋感測器辨識使用者的指紋並判斷所偵測到的指紋是否與預設的指紋相同,當相同時,即完成此步驟S30,當不相同時,則無法使放射線發射源112進入準備狀態,也就是即使按壓檢測按鈕IB也無法進入接下來的自動檢測步驟。受檢者SU可在設定參數之前或設定參數與解鎖檢測按鈕IB之間緊貼在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上。
第5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的流程圖,第6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透過第一計時器與第二計時器所獲得時間點的時序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三發射器產生第三波的示意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發射器產生第二波的示意圖,第9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放射線發射源產生檢測放射線的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於按壓檢測按鈕IB的步驟S40之後,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A50,其包括依序進行步驟S502至步驟S522。以下將具體說明本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A50。如第1圖與第6圖所示,於步驟S502中,透過第一發射器1141產生具有第一訊號的第一波SW1,並透過第一計時器TI1獲得產生第一波SW1的第一時間點T1。然後,於步驟S504中,當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時,透過第二計時器TI2獲得各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的另一第一時間點T1’。第一時間點T1與T1’之間具有一第二時間差TD2,其大致上與第一波SW1從第一發射器1141至各第二接收器1242的行進時間相同。於此步驟S504中,還可透過第二控制元件126判斷各第二收發器124的第二接收器1242是否均收到第一波SW1,藉此可確認手持裝置110的放射線出口RO是否大致上對準感測裝置120的放射線接收面RS,以判斷手持裝置110與感測 裝置120在水平平面(XY平面)上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當判斷各第二接收器1242均接收到第一波SW1時,進行步驟S506,使第二計時器TI2繼續計數。若其中一第二接收器1242未接收到第一波SW1時,第二控制元件126則進行步驟S508,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A50。判斷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的條件可例如為有接收到第一波SW1或接收到的第一波SW1的訊號大小大於預定值,但不以此為限。
如第7圖所示,於步驟S510中,透過第三發射器118產生第三波SW3,朝感測裝置120射出,並透過第一計時器TI1獲得產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時間點T2。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時間點T2晚於產生第一波SW1的第一時間點T1,且第一時間點T1與第二時間點T2之間具有一第一時間差TD1。
然後,進行步驟S512,當第二計時器TI2繼續計數,且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時,透過第二計時器TI2可獲得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並透過各第二發射器1241產生具有第二訊號的第二波SW2,朝第一收發器114射出,如第8圖所示。具體來說,當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時,第二計時器TI2可獲得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的第三時間點T3,也就是第三波SW3抵達第三接收器128的時間點。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時間差TD1為預設值,預先儲存於第一控制元件116中,且第二控制元件126亦預先儲存此預設的第一時間差TD1,以使第二計時器TI2可在接收到第一波SW1的第一時間點T1’時開始計算,直到過了第一時間差TD1,即設定為另一第二時間點T2’,並以此為開啟計算產生第三波SW3的時間點,也就是第二計時器TI2的第一時間點T1’與第二時間點T2’之間的時間差也是第一時間差TD1。因此,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可透過計算第三時間點T3與第二時間點T2’之間的一第三時間差TD3獲得。值得說明的是,透過分別於第一控制元件116與第二控制元件126中預設相同的第一時間差TD1,可使第二計時器TI2計算產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時間點T2’與實際產生第 三波SW3的第二時間點T2接近,且兩者之間的時間差大致上為第二時間差TD2。由於第一波SW1的行進速度快於第三波SW3的行進速度,因此第一波SW1從第一發射器1141到第二接收器1242的行進時間(第二時間差TD2)相對於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第三時間差TD3)來說可被忽略,使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不受第一收發器114與第二收發器124之間的訊號傳遞時間影響。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時間差TD1係大於第一時間點T1與T1’之間的第二時間差TD2。於另一實施例中,產生第一波SW1的第一時間點T1可與產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時間點T2相同,也就是第一時間差TD1為零。於此情況下,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為第三時間點T3與第一時間點T1’之間的第三時間差TD3。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當第二控制元件126在步驟S504中判斷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時,則第二控制元件126並無法透過第二計時器TI2獲得第三時間點,因此不會產生第二波SW2。另外,第二波SW2的第二訊號可包括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的資訊,舉例來說,可包括第三波SW3抵達第三接收器128的第三時間點T3的資訊或經過第二控制元件126計算之後的第三時間差TD3。
接下來,進行步驟S514,當第一收發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第二波SW2時,透過第一計時器TI1可獲得接收到第三波SW3的另一第三時間點T3’,使第一控制元件116可得知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的時間點。藉此,第一控制元件116可進一步確認第二時間點T2與第三時間點T3’之間的時間差是否接近第三時間差TD3。此外,於步驟S514中,第一控制元件116會先判斷第一收發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是否接收到所有的第二發射器1241所產生的第二波SW2,藉此可有效地確認手持裝置110是否對準感測裝置120。當判斷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的第二波SW2時,進行步驟S516。若第一接收器1142未接收到其中一第二波SW2時,第一控制元件116則進行步驟S518,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判斷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的條件可例如為有接 收到第二波SW2或接收到的所有第二波SW2的訊號大小均大於預定值,但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波SW2可具有不同的編碼,也就是第二訊號彼此不相同。
接著,於步驟S516中,第一控制元件116可計算出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間距G1,並判斷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具體來說,第一控制元件116中的運算器OP可透過第三時間點T3’與第二時間點T2或第二訊號得知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並依據第三波SW3的行進時間與第三波SW3的行進速度以及第三發射器118於手持裝置110中的位置以及第三接收器128於感測裝置120中的位置以演算法來計算出放射線發射源112與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之間的間距G1,進而判斷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具體來說,於計算出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間距G1(即在俯視方向Z上的距離)之後,可判斷此間距G1是否大於或等於預定值,進一步判斷是否產生檢測放射線DR。舉例來說,醫療規範中放射線發射源112的射線出口RO距離受檢者SU的間距G2必須不可小於30公分,因此此預定值可為間距G2與受檢者SU的厚度的總和,但不限於此。依據手持裝置110中內建的受檢者SU的資料可透過第一控制元件116判斷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間距G1是否大於或等於預定值。當此間距G1大於或等於預定值時,判斷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相對位置屬適當,並進行步驟S520。若此間距G1小於預定值時,進行步驟S522,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
於步驟S520中,如第9圖所示,當手持裝置110與感測裝置120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時,自動啟動放射線發射源112,並產生一檢測放射線DR,照射在受檢者SU上。隨後,進行步驟S524,透過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接收穿透受檢者SU的檢測放射線DR,以產生一影像資訊。然後,影像資訊可透過手持裝置110上的顯示裝置顯示,或傳送到其他裝置,使受檢者SU的影像資訊可即時的被檢 視。若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A50時,顯示裝置也可顯示停止的訊息,使使用者UR在手動調整位置之後可再次從步驟S40進行檢測。
本發明之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與其操作方法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為了便於比較第一實施例與變化實施例以及其他實施例之間的相異處並簡化說明,在下文之變化實施例以及其他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第一實施例與變化實施例以及其他實施例之間之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覆部分進行贅述。
第10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第11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自動檢測步驟流程示意圖,第12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放射線發射源產生放射線的強度與時間關係示意圖。如第10圖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200不包括第一收發器、第二收發器、第三發射器與第三接收器。如第11圖與第12圖所示,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操作方法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B50係在產生檢測放射線之前,利用手持裝置210中的放射線發射源112另產生前置放射線。具體來說,第12圖所示位於第一時段TP1中的第一脈衝PU1係代表前置放射線,位於第二時段TP2中的第二脈衝PU2係代表檢測放射線。本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B50省略步驟S502至步驟S522,而是在按壓檢測按鈕IB之後,進行步驟SB502,直接啟動放射線發射源112,以在第一時段TP1內產生前置放射線,以起始感測裝置220,也就是透過前置放射線讓感測裝置220進入準備檢測的狀態。前置放射線的劑量可為第一脈衝PU1的強度積分。然後,進行步驟SB504,透過放射線發射源112在第二時段TP2內產生檢測放射線DR,照射在受檢者SU上。隨後,進行步驟S524,透過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接收穿透受檢者SU的檢測放射線DR,以產生影像資訊。檢測放射線DR的劑量可為第二脈衝PU2的強度積分。值得說明的是,第一時段 TP1與第二時段TP2之間有一間隔時間TS,因此在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接收到前置放射線之後可在間隔時間TS中進行準備。由於使用檢測放射線DR的前端部分作為起始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4之用容易造成檢測放射線DR的劑量不足的問題,本實施例透過額外前置放射線可避免此問題的發生。本實施例的前置放射線的劑量小於檢測放射線DR的劑量,且可盡可能的低,以免受檢者SU累積過高的放射線劑量。於另一實施例中,使用第二實施例的操作方法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也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包括第一收發器、第二收發器、第三發射器與第三接收器。此外,自動檢測步驟SB50也可在產生前置放射線的步驟SB502之前進行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502至步驟S518以及步驟S522,以避免放射線的誤射造成受檢者SU或他人的傷害。
第13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自動檢測步驟流程示意圖,第15圖繪示結構光投影器投射圖案在受檢者與感測裝置上的示意圖。如第13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300偵測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間距G1的方式不同於第一實施例的方式。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300另包括結構光投影器330以及影像感測器332,設置於手持裝置310中,但不具有第一計時器TI1與第二計時器TI2。結構光投影器330用以投射圖案於受檢者SU與感測裝置320上,且影像感測器332用以偵測投射在受檢者SU與感測裝置320上的圖案,以獲得手持裝置3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間距G2以及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間距G1。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三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300也可不包括第一發射器、第二接收器、第三發射器與第三接收器,但不限於此。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控制元件316可選擇性包括記憶單元MU,用以儲存記錄待測部位與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之間的關係的查找表,因此使用者UR可不需在按壓檢測按鈕IB之前額外 進行輸入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參數。
如第14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C50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C50係透過結構光投影器330與影像感測器332直接偵測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間距G1以及與受間者SU之間的間距G2,而不需透過計時器計算波的行進時間。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C50包括下列步驟。如第13圖至第15圖所示,於按壓檢測按鈕IB之步驟S40之後,進行步驟SC502,利用結構光投影器330投射圖案PA於受檢者SU與感測裝置320上。然後,進行步驟SC504,利用影像感測器332偵測投射在受檢者SU上的圖案PA的一部分P1與投射在感測裝置320上的圖案PA的另一部分P2,以透過第一控制元件116獲得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
具體請參考第16圖,其繪示本實施例的結構光投影器與影像感測器量測空間座標點的方法示意圖。如第16圖所示,點P視為結構光投影器330,點C視為影像感測器332,點Q1為位於圖案範圍內的物體O表面上的一點,點Q2為影像感測器所感測到的點Q1的成像位置。在XYZ座標系統中,點C的座標位置為座標原點(0,0,0),點Q1的座標位置為(x,y,z),點Q2的座標位置為(u,v,f)。透過三角形比例運算,點Q1的座標位置(x,y,z)可符合下面公式(1)。
其中,f為影像感測器332的焦距,b為點P與點C之間的間距,且θ 2為點P與點Q1所構成的直線與點P與點C所構成的直線的夾角。透過此公式(1),第一控制元件316可計算出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舉例來說,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可包括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間距G1與放射線發射源112的中心軸CD與感測裝置320的法線方向ND2之間的夾角之其中至少一者。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控制元件316可選擇性另計算 出手持裝置3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以及受檢者SU待測部位的厚度,其中手持裝置3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可包括手持裝置3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間距G2,但不以此為限。
隨後,進行步驟SC506,第一控制元件316可依據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判斷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於本實施例中,當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時,可選擇性先進行步驟SC508。若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不適當時,進行步驟SC510,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C50。
於步驟SC508中,手持裝置310可透過第一控制元件316與影像感測器332辨識放射線出口RO所面對的受檢者SU的待測部位為何。然後,進行步驟S512,依據所辨識出的部位、部位的厚度以及查找表,透過第一控制元件316自動設定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具體來說,查找表係預先儲存在第一控制元件316的記憶單元MU中,由於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係隨著部位不同以及部位的厚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設定值,因此透過結構光投影器330與影像感測器332所獲得的部位厚度以及所辨識出的部位,可確定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第一控制元件316可依據部位資訊與部位的厚度從查找表中找出對應此部位的曝光時間,並將此曝光時間設定為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如此一來使用者UR可不需在按壓檢測按鈕IB之前進行輸入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參數的步驟S10,藉此可提高使用者UR使用便利性。查找表可例如下表1所示的四肢部位的曝光時間對照表,但不以此為限。
此外,於按壓檢測按鈕IB之步驟S40之後,還會進行步驟SC514,透過第一收發器114的第一發射器1141產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SW1,朝感測裝置320射出。然後,於步驟SC516中,透過第二控制元件126判斷各第二收發器124的第二接收器1242是否收到第一波SW1,藉此可確認手持裝置310是否大致上對準感測裝置320。在判斷各第二接收器1242均接收到第一波SW1之後,進行步驟SC518。若第二控制元件126判斷其中一第二接收器1242沒有接收到第一波SW1時,則進行步驟SC520,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C50。判斷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的條件可與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504相同,例如為有接收到第一波SW1或接收到的第一波SW1的強度大於預定值,但不以此為限。
於步驟SC518中,透過各第二收發器124的第二發射器1241產生第二波SW2,朝第一收發器114射出。隨後,進行步驟SC522,透過第一控制元件316判斷第一收發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是否接收到所有的第二發射器1241所產生的第二波SW2,藉此可有效地確認手持裝置310是否對準感測裝置320,以及確認手持裝置310所面對的是否為感測裝置320。當第一控制元件316判斷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時,第一控制元件316可確認手持裝置310的放射線出口RO是面對感測裝置320,而非其他基板或裝置。若第一接收器1142未接收到其中一第二波SW2時,第一控制元件116則進行步驟SC524,停止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C50。判斷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的條件可例如為有 接收到第二波SW2或接收到的所有第二波SW2的訊號大小均大於預定值,但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波SW2可具有不同的編碼,也就是第二訊號彼此不相同。此外,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二波SW2是在第二收發器124收到第一波SW1之後才產生,因此感測裝置320並不需持續產生第二波SW2,而可處於低耗電狀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於另一實施例中,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300的操作方法可省略步驟SC514、SC516與SC520,而是直接透過使用者UR開啟感測裝置320的電源,使各第二發射器1241持續產生第二波SW2,因此手持裝置310可在接收到第二波SW2時可判斷其是否對準感測裝置320以及判斷其放射線出口RO面對的裝置是否為感測裝置320。於此情況下,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300可不包括第一發射器與第二接收器。值得說明的是,由於用以判斷手持裝置310所面對的裝置是否為感測裝置320的步驟SC514至步驟S524以及用以偵測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相對位置資訊的步驟SC502至步驟S512彼此不互相影響,因此可同時進行,或者步驟SC514至步驟S524可於步驟SC502之前進行或於步驟S512之後進行。
在第一控制元件316判斷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以及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時間設定完成的條件均成立之後,進行步驟S520,透過第一控制元件316可自動啟動放射線發射源112,並產生檢測放射線DR,照射在受檢者SU的待測部位上。然後,進行步驟S524,透過放射線影像感測器122接收穿透受檢者SU的檢測放射線DR,以產生一影像資訊。藉此,受檢者SU的影像資訊可即時的被檢視。
於另一實施例中,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300的操作方法也可省略辨識待測部位為何的步驟SC508以及自動設定曝光時間的步驟SC512,而是透過使用者UR進行輸入放射線發射源112的曝光參數的步驟S10。於此情況下,當手持裝置310與感測裝置320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且第一控制元件316判斷第一 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時,即可進行步驟S520與步驟S524。
第17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第18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自動檢測步驟流程示意圖。如第17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400偵測手持裝置410與感測裝置420之間的間距G1的方式不同於第一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的方式。相較於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400的手持裝置410的第一控制元件416另包括計時器406,且手持裝置410不具有結構光投影器與影像感測器。計時器406可用以計算具有量測訊號的第一波的行進時間。於另一實施例中,第四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400也可不包括第一發射器、第二接收器、第三發射器與第三接收器,但不限於此。
如第18圖所示,本實施例進行自動檢測步驟的步驟SD50與第三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C50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步驟SD50係包括依序進行步驟SD502至步驟SD504,且步驟SD502至步驟SD504係取代第三實施例的步驟SC502至步驟SC504,用以偵測間距G2。於步驟SD502中,利用第一收發器114的第一發射器1141產生具有量測訊號的第一波SW1。然後,利用第一收發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從受檢者SU反射的第一波SW1,以獲得手持裝置4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間距G2。本實施例進行自動檢測步驟SD50在獲得手持裝置4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間距G2的步驟SD504之後的步驟係與第三實施例的步驟SC506、步驟SC510、步驟S520至步驟S524以及步驟SC514至SC524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贅述,且本實施例的自動檢測步驟SD50並未偵測到待測部位的厚度因此不包括第三實施例的步驟SC508與步驟SC512。於另一實施例中,手持裝置410還可另包括雷射發射器與雷射接收器,以透過雷射發射器、雷射接收器與計時器以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TOF)的技術偵測出手持裝置410與受檢者SU之間的間距G2與手持裝置410與感測裝置420之間的間距G1。於此情況下,自動檢測步驟SD50可 偵測到待測部位的厚度,因此可包括第三實施例的步驟SC508與步驟SC512。
第19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側視示意圖。如第19圖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所提供手持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500中,感測裝置520的第二發射器534可為電磁波發射器,用以分別產生電磁波EW,且手持裝置510的第一接收器536可為電磁波接收器536,用以接收電磁波發射器534所產生的電磁波EW。電磁波發射器534設置於感測裝置520的兩彼此相對的角落。本實施例的電磁波EW的頻率可介於103Hz與1016Hz之間。電磁波發射器534所產生的電磁波EW可具有不同的編碼,以使電磁波接收器536可準確接收到對應的電磁波發射器534所產生的電磁波訊號量。透過電磁波接收器536所接收到對應不同電磁波發射器534的電磁波訊號量可判斷具有電磁波接收器536的手持裝置510是否位於感測裝置520的中心點正上方。舉例來說,使用者可直接移動手持裝置510,當電磁波接收器534接收到各電磁波訊號量一致時,可判定手持裝置510位於感測裝置520的中心點正上方。或者,依據各電磁波訊號量的大小,可透過三角定位法計算出手持裝置510與感測裝置520之間的間距、放射線發射源112的中心軸與放射線接收面RS的法線方向的夾角以及手持裝置510與感測裝置520的中心點在俯視方向Z上的偏移量。
第20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發射器的電路示意圖。如第20圖所示,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射器600包括一驅動電路602、一發光元件604以及一過電流保護電路606。過電流保護電路606耦接於驅動電路602與發光元件604之間,驅動電路602以及過電流保護電路606分別耦接至接地端,且發光元件604耦接於過電流保護電路606與接地端之間。舉例來說,過電流保護電路606可為可恢復式保險絲,但不限於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發光元件604可用以產生人眼所無法看見的紅外光,因此透過耦接於驅動電路602與發光元件604之間的過電流保護電路606,可限制提供至發光元件604的電流,以限制發光元件604所產生 的紅外光亮度,進而保護使用者或受檢者的眼睛免於受到紅外光的照射損傷。本實施例的發射器600可適用於上述任一實施例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第一發射器或第二發射器。
第21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方塊示意圖。如第21圖所示,本實施例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700可包括一內嵌系統702,耦接於放射線影像感測器704。舉例來說,內嵌系統702可為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系統,並設置於感測裝置中或與感測裝置耦接。於本實施例中,放射線影像感測器704與感測裝置可為上述任一實施例的放射線影像感測器與感測裝置。內嵌系統702可包括校正單元702a以及醫療影像轉換格式處理單元702b,其中校正單元702a可用以調整放射線影像感測器704對放射線的感應敏感度,醫療影像轉換格式處理單元702b可用以將放射線影像感測器704所感應到的數據資料轉換為醫療影像的格式,使醫療人員得以觀看。本實施例透過將校正單元702a與醫療影像轉換格式處理單元702b整合在同一內嵌系統702中可降低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700的成本、體積與耗電量。
綜上所述,於本發明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中,在小於500ms的時間內,透過第一發射器將第一波射至第二接收器的步驟、透過第三發射器將第三波射至第三接收器的步驟以及透過第二發射器將第二波回傳至第一接收器的步驟快速執行自動檢測步驟,或者透過結構光投射器與影像感測器或第一發射器、第一接收器與計時器進行距離偵測步驟搭配透過第二發射器產生第二波的步驟,以判斷手持裝置與感測裝置在XY平面上的位移以及在俯視方向上的間距是否適當,進而避免放射線發射源在不正確的位置或不正確的角度發出放射線。藉此,避免受檢者或使用者不必要的劑量接收,並降低受檢者與使用者受到放射線的傷害。此外,透過第一收發器與第二收發器的無線通 訊方式,手持裝置與感測裝置可不需額外的有線線路連接,藉此可提升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使用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Claims (18)

  1. 一種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適用於檢測一受檢者,包括:一手持裝置,包括一放射線發射源以及一第一收發器,其中該第一收發器耦接該放射線發射源,且該第一收發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器以及一第一接收器,該第一發射器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一波;以及一感測裝置,包括一放射線影像感測器以及至少一第二收發器,其中該第二收發器包括一第二發射器以及一第二接收器,該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該第一波,該第二發射器用以產生具有指向性一第二波,該第一接收器用以接收該第二波,且透過該第一收發器產生該第一波與接收該第二波以及該第二收發器產生該第二波與接收該第一波,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以無線通訊方式彼此進行訊號傳遞。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其中該第一波與該第二波分別包括超音波、紅外線或可見光。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收發器包括四個第二收發器,且該等第二收發器分別設置於該感測裝置的四個角落。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其中該手持裝置另包括一第三發射器以及一第一計時器,該第三發射器用以產生一第三波,該感測裝置還包括一第三接收器以及一第二計時器,用以接收該第三波,該第一計時器與該第二計時器用以計算該第三波的行進時間,且該第三波的行進速度小於該第一波與該第二波。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其中該第三波為超音波,且該第一波與該第二波分別包括紅外線或可見光。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其中該手持裝置另包括一結構光投影器以及一影像感測器,該結構光投影器用以投射一圖案於該受檢者與該感測裝置上,且該影像感測器用以偵測投射在該受檢者上的該圖案的一部分與在該感測裝置上的該圖案的另一部分,以獲得該手持裝置與該受檢者之間的間距以及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間距。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其中該手持裝置另包括一計時器,該第一訊號發射器用以產生具有量測訊號的該第一波,該第二訊號接收器用以接收該第一波,且該計時器用以計算具有量測訊號的該第一波的行進時間。
  8. 一種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用於檢測一受檢者,其中該手持式放射影像偵測系統包括一手持裝置以及一感測裝置,該手持裝置包括一放射線發射源、一第一收發器、一發射器以及一第一計時器,該感測裝置包括一放射線影像感測器、至少一第二收發器、一接收器以及一第二計時器,且該操作方法包括:透過使用者按壓該手持裝置的一檢測按鈕;進行一自動檢測步驟,以判斷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其中該自動檢測步驟包括:透過該第一收發器產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一波,並透過該第一計時器獲得產生該第一波的一第一時間點;當該第二收發器接收到該第一波時,透過該第二計時器獲得另一第一時間點;透過該發射器產生一第三波,朝該感測裝置射出,且透過該第一計時器獲得產生該第三波的一第二時間點; 當該接收器接收到該第三波時,透過該第二計時器獲得該第三波的一行進時間以及接收到該第三波的一第三時間點,並透過該第二收發器產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二波,其中該第三波的行進速度小於該第一波與該第二波的行進速度;當該第一收發器接收到該第二波時,透過該第一計時器獲得接收到該第三波的另一第三時間點;以及計算出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間距,並判斷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當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時,自動啟動該放射線發射源,並產生一檢測放射線,照射在該受檢者上;以及透過該放射線影像感測器接收穿透該受檢者的該檢測放射線,以產生一影像資訊。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產生該第一波的該第一時間點與產生該第三波的該第二時間點相同,獲得該第三波的該行進時間包括透過該第二計時器獲得該接收器接收到該第三波的一第三時間點,且該行進時間為該第三時間點與該另一第一時間點之間的時間差。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產生該第三波的該第二時間點晚於產生該第一波的該第一時間點,該第一時間點與該第二時間點之間具有一第一時間差,該操作方法另包括透過該第二計時器獲得開始計算產生該第三波的另一第二時間點,且該另一第二時間點與該另一第一時間點之間具有該第一時間差。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獲得該第三波的該行進時間包括透過該第二計時器獲得該接收器接收到該第三 波的一第三時間點,且該行進時間為該第三時間點與該另一第二時間點之間的一第二時間差。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收發器包括四個第二收發器,該等第二收發器分別設置於該感測裝置的四個角落,該產生該第二波的步驟包括透過各該第二收發器分別產生該第二波,且該獲得該另一第三時間點的步驟另包括判斷該第一收發器是否接收到該等第二波。
  13. 如請求項8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另包括在產生該檢測放射線之前,當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時,啟動該放射線發射源,以產生一前置放射線,其中產生該前置放射線與產生該檢測放射線之間有一間隔時間,且該前置放射線的劑量小於該檢測放射線的劑量。
  14. 一種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用於檢測受檢者,其中該手持式放射影像偵測系統包括一手持裝置以及一感測裝置,該手持裝置包括一放射線發射源以及一第一收發器,該感測裝置包括一放射線影像感測器以及至少一第二收發器,且該操作方法包括:透過使用者按壓該手持裝置的一檢測按鈕;進行一自動檢測步驟,以判斷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其中該自動檢測步驟包括:透過該第一收發器產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一波;當該第二收發器接收到該第一波時,透過該第二收發器產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二波;以及 當該第一收發器接收到該第二波時,判斷該手持裝置面對該感測裝置,其中透過該第一收發器產生該第一波與接收該第二波以及該第二收發器產生該第二波與接收該第一波,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以無線通訊方式彼此進行訊號傳遞;當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時,自動啟動該放射線發射源,並產生一檢測放射線,照射在該受檢者上;以及透過該放射線影像感測器接收穿透該受檢者的該檢測放射線,以產生一影像資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該手持裝置另包括一結構光投影器以及一影像感測器,且該自動檢測步驟還包括:利用該結構光投影器,投射一圖案於該受檢者與該感測裝置上;利用該影像感測器偵測投射在該受檢者上的該圖案的一部分與在該感測裝置上的該圖案的另一部分,以獲得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以及依據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資訊判斷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適當。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該自動檢測步驟還包括:透過該影像感測器辨識該受檢者待測的一部位,其中該獲得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的步驟包括獲得該部位的厚度;以及 依據一查找表、該部位以及該部位的厚度,透過一控制元件設定該放射線發射源的一曝光時間。
  17.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該自動檢測步驟還包括:利用該第一收發器產生具有量測訊號的該第一波;以及利用該第一收發器接收從該受檢者反射的該第一波,以獲得該手持裝置與該受檢者之間的間距。
  18.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的操作方法,另包括在產生該檢測放射線之前,當該手持裝置與該感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適當時,啟動該放射線發射源,以產生一前置放射線,其中產生該前置放射線與產生該檢測放射線之間有一間隔時間,且該前置放射線的劑量小於該檢測放射線的劑量。
TW107105224A 2018-02-13 2018-02-13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TWI6520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5224A TWI652044B (zh) 2018-02-13 2018-02-13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US16/000,910 US10695016B2 (en) 2018-02-13 2018-06-06 Handheld radiation image detecting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5224A TWI652044B (zh) 2018-02-13 2018-02-13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2044B true TWI652044B (zh) 2019-03-01
TW201934086A TW201934086A (zh) 2019-09-01

Family

ID=66590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5224A TWI652044B (zh) 2018-02-13 2018-02-13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5016B2 (zh)
TW (1) TWI65204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067B (zh) * 2020-11-06 2022-06-21 和鑫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放射診斷裝置
US11950945B2 (en) 2020-11-06 2024-04-09 NanoRay Biotech Co., Ltd. Radiography diagnosis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28071A1 (en) 2012-08-27 2015-08-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Patient-specific and automatic x-ray system adjustment based on optical 3d scene det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EP3235431B1 (en) 2016-04-19 2019-02-27 Agfa Nv Radiation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88845A2 (en) * 2005-02-15 2006-08-24 Walleye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magnetic scanning imager
FR2899349B1 (fr) * 2006-04-04 2009-05-01 Pierre Tranchant Reglage de position d'une installation de radiologie mobile
US7896547B2 (en) * 2007-07-27 2011-03-01 Fujifilm Corporation Radiation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20110079734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Lee Grodzins Elemental Analysis Based on Complementary Techniques
WO2011141763A1 (en) * 2010-05-12 2011-11-17 Trophy Alignment apparatus for dental intraoral radiography
US10751553B2 (en) * 2016-06-28 2020-08-25 Hitachi, Ltd. Radiation therapy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28071A1 (en) 2012-08-27 2015-08-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Patient-specific and automatic x-ray system adjustment based on optical 3d scene det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EP3235431B1 (en) 2016-04-19 2019-02-27 Agfa Nv Radiation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method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067B (zh) * 2020-11-06 2022-06-21 和鑫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放射診斷裝置
US11950945B2 (en) 2020-11-06 2024-04-09 NanoRay Biotech Co., Ltd. Radiography diagnosis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95016B2 (en) 2020-06-30
US20190246996A1 (en) 2019-08-15
TW201934086A (zh) 2019-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60380B1 (ko) 이동 방사선 설비의 포지션 조절
US758188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aligning x-ray detector for data acquisition
EP2568882B1 (en) Alignment apparatus for dental intraoral radiography
CN106793950B (zh) 使用电磁辐射的非侵入式原位葡萄糖水平检测
JP7482778B2 (ja) 放射線撮影装置
CN107874768B (zh) 移动辐射成像***及其对齐方法
US20070023667A1 (en) Portable radi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TWI652044B (zh) 手持式放射線影像偵測系統以及其操作方法
CN110022771A (zh) 针对动态成像的同步
CN208096754U (zh) 用于检查患者的胸部的x射线装置和距离传感装置
US9055923B2 (en) Computed radiography positioning method and system
US6821017B1 (en) Radiated signal measuring device for radiographic imaging equipment
CN110313926B (zh) 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以及其操作方法
KR102378300B1 (ko) 엑스선 촬영장치
KR20220154950A (ko) 이동형 엑스선 촬영 장치
JP2006305105A (ja)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
RU2724202C1 (ru) Формирователь рентгеновских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переносного типа
KR20170115328A (ko) 3d 포토 촬영이 가능한 휴대용 엑스레이 장치
JP2008000508A (ja) マンモグラフィ装置
CN216167490U (zh) 一种传感器选择模块及医用x射线摄影***
US1035268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librating a projection device
KR101785111B1 (ko) 구강외 x-선 촬영 장치
US20230404515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program, and radiographic imaging system
TWI769067B (zh) 放射診斷裝置
CN113598798A (zh) 一种传感器选择模块和医用x射线摄影***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