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9923B - Crimp type joi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Crimp type joi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9923B
TWI649923B TW106113798A TW106113798A TWI649923B TW I649923 B TWI649923 B TW I649923B TW 106113798 A TW106113798 A TW 106113798A TW 106113798 A TW106113798 A TW 106113798A TW I649923 B TWI649923 B TW I6499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m
end portion
crimp
load
type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7897A (zh
Inventor
森俊晴
山崎恵奨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7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7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9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99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resilient arms contacting the same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提供可獲得穩定的連接之壓接型接頭。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壓接型接頭(1A)係具有基部(10);形成為螺旋狀的第1彈性臂(11);及形成為螺旋狀的第2彈性臂(12)。第1彈性臂(11)係具有被支承於基部(10)的第1固定端(20);和自由端側的第1端部(29);及設在第1端部(29)的第1接點(30)。第1接點(30)係朝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突出。第2彈性臂(12)係具有被支承於基部(10)的第2固定端(40);和自由端側的第2端部(49);及設在第2端部(49)的第2接點(50、51)。第2接點(50、51)係和第1接點(30)獨立地朝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突出。藉由第1接點(30)和第2接點(50、51)在相互獨立的狀態下與連接對象構件(61)接觸,進行壓接型接頭(1A)與連接對象構件(61)之連接。

Description

壓接型接頭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適用於例如電子機器等的連接部之壓接型接頭,尤其是關於具有一對彈性臂(第1彈性臂和第2彈性臂)之壓接型接頭及其製造方法。
作為使用於電子機器的電性連接器之接點手段,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壓接型接頭為習知。專利文獻1的壓接型接頭,由於一對彈性接觸臂形成為平面狀的雙重螺旋狀,故,不易縮小搭載至電子機器所需要之搭載面積。若為了縮小搭載面積,縮小彈性接觸臂的寬度的話,則會造成彈簧常數變小,無法獲得穩定的連接。因此,如日本專利2所記載,開發了改良成可縮小搭載面積之壓接型接頭(壓接型連接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1825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6-15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的壓接型接頭係具有捲繞成螺旋狀的一對彈性臂(第1彈性臂和第2彈性臂),在各彈性臂,如渦形彈簧般負載作用於板寬方向。因此,可將大彈簧常數的彈性臂緊緻地配置於較小的搭載面積。但,此壓接型接頭,僅是設在第1彈性臂的接點抵接於連接對象構件,第2彈性臂作為第1彈性臂的輔助彈簧發揮功能,故,僅經由設在第1彈性臂的接點進行與連接對象構件之電性導通。因此,針對具有搭載面積較小之優良特徵的壓接型接頭,為了獲得更確實的連接,進行了精心研究。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係在於提供搭載面積小且可獲得與連接對象構件之穩定的連接之壓接型接頭。
一實施形態為一種壓接型接頭,係被加載壓縮負載之壓接型接頭,其特徵為具有:基部;具有被支承於前述基部的第1固定端和自由端側的第1端部之螺旋狀的第1彈性臂;設在前述第1端部,朝前述負載作用之方向突出的第1接點;具有被支承於前述基部的第2固定端和自由端側的第2端部之螺旋狀的第2彈性臂;及 設在前述第2端部,和前述第1接點獨立地配置,且朝前述負載作用之方向突出的第2接點。
在此實施形態,亦可對前記第1彈性臂賦予初期負載。又,前述第1彈性臂的彈簧常數與前述第2彈性臂的彈簧常數,亦可相互地不同。
一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在由金屬板所構成的材料上形成具有第1接點的第1部分和具有第2接點的第2部分;藉由將前述第1部分彎曲成螺旋狀,形成具有第1彈簧常數且具備第1端部之第1彈性臂,藉由將前述第2部分彎曲成螺旋狀,形成具有較前述第1彈簧常數大之第2彈簧常數且具備第2端部之第2彈性臂,又,對加載負載之方向,以前述第1端部的端面與前述第2端部的背面相對向的方式配置前述第1端部與前述第2端部,藉由對前述第1端部與前述第2端部同時地加載壓縮負載,使前述第1彈性臂與前述第2彈性臂同時撓曲成:前述第1彈性臂處於彈性限度的狀態下,前述第2彈性臂超過彈性限度。
然後,在卸載前述負載之狀態,藉由使前述第2彈性臂的回彈量較前述第1彈性臂的回彈量小,使得前述第1端部的端面抵接於前述第2端部的前述背面,並且在前述第1彈性臂產生初期負載。
若依據本發明之壓接型接頭的話,藉由設在第1彈性臂的第1接點和設在第2彈性臂的第2接點相互獨立地抵接於連接對象構件,能夠獲得與連接對象構件之穩定的連接。
1A、1B、1C‧‧‧壓接型接頭
10‧‧‧基部
11‧‧‧第1彈性臂
12‧‧‧第2彈性臂
20‧‧‧第1固定端
29‧‧‧第1端部
29a‧‧‧端面
30‧‧‧第1接點
40‧‧‧第2固定端
49‧‧‧第2端部
49a‧‧‧端面
49b‧‧‧背面
50、51‧‧‧第2接點
52‧‧‧貫通孔
61‧‧‧連接對象構件
M‧‧‧金屬板
X1‧‧‧負載作用線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的斜視圖。
圖2係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的正面圖。
圖3係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的平面圖。
圖4係示意地顯示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的第1彈性臂和第2彈性臂之平面圖。
圖5係顯示配置有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之電路基板與連接對象構件之一例的斜視圖。
圖6係對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加載了負載的狀態之正面圖。
圖7係顯示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的負載與撓曲之關係的圖。
圖8係將如圖1所示的壓接型接頭的材料(金屬板)彎曲前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9係將如圖8所示的金屬板的一部分彎曲後的中間成品之斜視圖。
圖10係將從如圖9所示的中間成品形成第1彈性臂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11係將從如圖10所示的中間成品形成第2彈性臂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12係將從如圖11所示的中間成品的第2彈性臂之固定端彎曲成直角後之狀態的斜視圖。
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的正面圖。
圖14係顯示如圖13所示的壓接型接頭的負載與撓曲之關係的圖。
圖15係第3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的斜視圖。
以下,參照圖1至圖12,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1A。
圖1係壓接型接頭1A的斜視圖。從圖1的箭號Z1所示的方向,對壓接型接頭1A施加壓縮負載。圖2係壓接型接頭1A的正面圖。在此說明書,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將沿著施加於壓接型接頭1A之負載的假想線段稱為負載作用線X1(圖1與圖2所示)。圖3係從負載施加方向觀看之壓接型接頭1A的平面圖。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本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係藉由精密沖壓等將具有彈性的1片金屬板M成形,具有平板狀的基部10;以金屬板M的一部分成形為螺旋狀的第1彈性臂11;及同樣地以金屬板M的一部分成形 為螺旋狀的第2彈性臂12。由於基部10、第1彈性臂11及第2彈性臂12是由1片金屬板所構成,故,基部10、第1彈性臂11及第2彈性臂12之厚度係相互相等。再者,作為其他實施形態,亦可為第1彈性臂11和第2彈性臂12由不同的零件所構成,該等彈性臂11、12係藉由例如熔接、或[鉚接]等的固定手段固定於金屬製的基部10。金屬板M的材質未特別限定,但例如可為在磷青銅進行金屬鍍裝等的耐氧化處理者,亦可為具有彈性之不銹鋼。
如圖3所示,在壓接型接頭1A的平面視角,基部10之一例係呈略四角形。亦即,此基部10具有:第1邊10a、第2邊10b、第3邊10c及第4邊10d。基部10的尺寸未特別限定,但依據使用壓接型接頭1A之電子零件的尺寸、積體度等,各邊10a至10d的長度分別較2mm小,例如,各邊10a至10d的長度分別為1.4mm之緊緻的尺寸。
第1彈性臂11係呈帶狀,如以下所說明,彎曲成形為螺旋狀。在圖1中,箭號A1係顯示第1彈性臂11之長度方向、箭號B1係顯示第1彈性臂11的板寬方向。第2彈性臂12亦呈帶狀,彎曲成形為螺旋狀。在圖1中,箭號A2係顯示第2彈性臂12之長度方向、箭號B2係顯示第2彈性臂12的板寬方向。第1彈性臂11的長度係較第2彈性臂12的長度大。
圖4係示意地顯示第1彈性臂11和第2彈性臂12之平面圖。在圖4中,第1彈性臂11是以實線顯示,第2彈性臂12是以虛線顯示。如圖3、圖4所示,在壓接型接頭1A 的平面視角上,第1彈性臂11和第2彈性臂12是以相互不會接觸的方式,隔著間隔捲繞成螺旋狀。再者,亦可依據情況,使第1彈性臂11的一部分與第2彈性臂12的一部分相互地接觸。
第1彈性臂11係以板寬方向(圖1中的箭號B1所示)成為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之方式捲繞成螺旋狀,如渦形彈簧般,壓縮的負載作用於第1彈性臂11的板寬方向。第2彈性臂12也是以板寬方向(圖1中的箭號B2所示)成為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之方式捲繞成螺旋狀,如渦形彈簧般,壓縮的負載作用於第2彈性臂12的板寬方向。由於第1彈性臂11的長度是較第2彈性臂12的長度大,故,第1彈性臂11的彈簧常數(k1)是較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k2)小。
作為第1彈性臂11的一例,其具有:自基部10的第1邊10a(如圖3所示)朝略直角的方向立起之第1固定端20;自第1固定端20朝沿著第1邊10a的方向沿伸之第1延伸伸出部21;經由彎曲部22朝沿著第2邊10b的方向沿伸之第1連續部23;經由彎曲部24朝沿著第3邊10c的方向沿伸之第1中間部25;經由彎曲部26朝沿著第4邊10d的方向沿伸之第1延長部27;彎曲成U字形之前端側彎曲部28;及第1端部29。
第1端部29係位於第1彈性臂11的自由端側。第1端部29係為平板狀,其板面朝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縱方向)延伸。在第1端部29的前端,形成有朝沿著 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突出之尖銳形狀的第1接點30。
第1彈性臂11係以捲繞角度成為360°以上(例如450°左右)的方式成形為螺旋狀。在此所稱的捲繞角度係指將以繞負載作用線X1的周圍1圈之情況設為360°,時,從第1固定端20到第1端部29為止之角度。本實施形態的第1彈性臂11係在3個部位的彎曲部22、24、26,分別各自朝內側彎曲90°,且在前端側彎曲部28彎曲略180°。因此,當將1捲繞設為360°的話,則,第1彈性臂11的捲繞角度係成為約450°(1.25捲繞)。第1彈性臂11的板寬,可在第1彈性臂11的全長範圍呈一定,但,亦可為板寬從第1固定端20朝第1端部29逐漸變小之錐形狀。
這些第1延伸伸出部21、第1連續部23、第1中間部25、第1延長部27及彎曲部22、24、26係作為用來供第1彈性臂11撓曲之彈簧有效部發揮功能。亦即,在藉由沿著從第1接點30輸入至第1彈性臂11之負載(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之負載)使第1彈性臂11撓曲的狀態,藉由第1彈性臂11蓄積彈性能,產生反衝負載。
第2彈性臂12係呈沿著第1彈性臂11之螺旋狀。亦即,第2彈性臂12係具有:自基部10的第3邊10c(如圖3所示)朝略直角的方向立起之第2固定端40;自第2固定端40朝沿著第3邊10c的方向沿伸之第2延伸伸出部41;經由彎曲部42朝沿著第4邊10d的方向沿伸之第2連續部43;經由彎曲部44朝沿著第1邊10a的方向沿伸之第2中間部45;經由彎曲部46朝沿著第2邊10b的方向沿伸之第2 延長部47;及第2端部49。如此,第2彈性臂12的第2固定端40係從經由平板與第1彈性臂11之第1固定端20相對向的邊延伸而形成,第2彈性臂12係呈沿著第1彈性臂11之螺旋狀,因此,可空間有效率地配置第1彈性臂11和第2彈性臂12。
第2端部49係位於第2彈性臂12的自由端側。第2端部49係為平板狀,其板面朝與負載作用線X1呈直角的方向亦即與基部10平行的方向(橫方向)延伸。在第2端部49的端面49a,形成有一對第2接點50、51。第2接點50、51,分別由朝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突出的凸狀頂部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圓錐形所構成。又,在第2端部49,於第2接點50、51之間,形成有呈長孔形態之貫通孔52。再者,本實施形態具有2個第2接點50、51,但,第2接點的數量可為1個或3個以上。又,第2接點50、51的形狀亦可為尖銳形狀。
第2彈性臂12係以捲繞角度成為360°以下(例如270°左右)的方式成形為螺旋狀。在此所稱的捲繞角度係指將以繞負載作用線X1的周圍1圈之情況設為360°,時,從第2固定端40到第2端部49為止之角度。本實施形態的第2彈性臂12係在3個部位的彎曲部42、44、46,分別各自朝內側彎曲90°。因此,當將1捲繞設為360°的話,則,第2彈性臂12的捲繞角度係成為約270°(0.75捲繞)。第2彈性臂12的板寬,可在第2彈性臂12的全長範圍呈一定,但,亦可為寬度從第2固定端40朝第2端部49逐漸變小之錐形狀。
這些第2延伸伸出部41、第2連續部43、第2中間部45、第2延長部47及彎曲部42、44、46係作為用來供第2彈性臂12撓曲之彈簧有效部發揮功能。亦即,在藉由從第2接點50、51輸入至第2彈性臂12之負載(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之負載)使第2彈性臂12撓曲的狀態,藉由第2彈性臂12蓄積彈性能,產生反衝負載。
圖2係顯示從外部,力量(負載)未施加於第1彈性臂11和第2彈性臂12之狀態(自由狀態)。如圖2所示,在第1端部29的端面29a接觸於第2端部49的背面49b之狀態,藉由第1彈性臂11被第2彈性臂12彈性地支承,使得對第1彈性臂11賦予初期負載(預張力)。第1接點30通過第2端部49的貫通孔52,從第2端部49的端面49a朝外側(在圖2中之上方)突出。
如圖2所示,在外力未施加於第1彈性臂11和第2彈性臂12之自由狀態,第1接點30從第2端部49的貫通孔52朝沿著負載作用線X1的方向突出,並且第1接點30在第2接點50、51之間,於平面視角上,排列配置於平面方向(沿著端面49a之方向)。又,第1接點30的前端是較第2接點50、51的前端突出相當於高度H1(如圖2所示)之量。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係對於加載有負載的方向(負載作用線X1),第1端部29的端面29a配置於與第2端部49的背面49b相對向之側。又,在未施加有負載的自由狀態,藉由第1端部29的端面29a以蓄積了彈 性能的狀態下抵接於第2端部49的背面49b,使得在第1彈性臂11產生初期負載。
圖5係配置有複數個壓接型接頭1A之第1電路基板60和配置有複數個連接對象構件61之第2電路基板62的一例之斜視圖。在第2電路基板62,於與第1電路基板60上的各壓接型接頭1A相對應之位置,分別配置有配線圖案、端子等之連接對象構件61。如圖5中的箭號Z2所示,若將第2電路基板62重疊於第1電路基板60的話,則相互對應之壓接型接頭1A與連接對象構件61相互接觸。
圖6係顯示連接對象構件61接觸於壓接型接頭1A,壓縮負載被加載於壓接型接頭1A的狀態。圖7係顯示壓接型接頭1A的負載與撓曲的關係(負載-撓曲特性)。
在從如圖2所示的自由狀態到達如圖6所示的負載加載狀態的途中,首先,最初第1接點30抵接於連接對象構件61。因此,僅第1接點30單獨被連接對象構件61所按壓,僅第1彈性臂11撓曲。由於第1彈性臂11在被賦予了初期負載(預張力)之狀態下受到第2端部49所支承,故,從第1接點30抵接到連接對象構件61之初期,相當於預張力的量之初期負載P1(如圖7所示)立起。
因此,負載集中於第1接點30之尖銳前端,獲得大的接觸壓。就算在連接對象構件61的表面形成有氧化被膜等的電阻值大之膜,由於膜會被第1接點30的尖銳前端所破壞,故,能夠確保良好的電性連接。
若藉由連接對象構件61使壓接型接頭1A進一 步被壓縮,使得第1彈性臂11的撓曲量增加的話,則如圖6所示,第2接點50、51也與連接對象構件61接觸。因此,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一同撓曲。亦即,如圖7所示,若負載超過P2的話,因應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如圖7虛線L2所示的負載-撓曲特性)所產生的負載加上因應第1彈性臂11的彈性常數所產生的負載,該負載施加至連接對象構件61。因此,壓接型接頭1A的彈簧常數增加,成為與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加上第1彈性臂11的彈簧常數者相同。因此,如圖7實線L3所示,形成為負載以負載P2作為邊界增加之非線性的負載-撓曲特性。本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係第1接點30***於形成在第2端部49的貫通孔52,第1接點30與第2接點50、51分別朝負載作用的方向突出。並且,第2接點50、51分開配置於第1接點30的兩側之對稱位置。因此,能以負載作用線X1上的第1接點30為中心,將藉由第1接點30與第2接點50、51之接觸壓賦予連接對象構件61。又,因第1接點30被***於貫通孔52並被導引,所以,能夠抑彈簧常數小之第1彈性臂11的平面方向之變形,且亦可抑制第2彈性臂12之平面方向的變形。
如圖6所示,在第1接點30和第2接點50、51與連接對象構件61接觸之狀態,會有各種頻率之振動施加於壓接型接頭1A、連接對象構件61等之可能性。因此,本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係為了讓第1彈性臂11的共振頻率與第2彈性臂12的共振頻率相互不同,使第1彈性臂11的彈 簧常數(k1)與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k2)相互不同。
在本實施形態,將第1彈性臂11的長度作成較第2彈性臂12的長度大。第1彈性臂11的板寬與第2彈性臂12的板寬差異不大。藉此,使第1彈性臂11的彈簧常數(k1)較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k2)小,而讓第1彈性臂11的共振頻率與第2彈性臂12的共振頻率相互不同。
因此,即使有某特定頻率的振動作用於壓接型接頭1A、連接對象構件61等,亦可抑制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同時共振而造成第1接點30及第2接點50、51同時自連接對象構件61脫離,可避免因振動所造成之導通不良。這對在使壓接型接頭1A之連接變得良好的情況,也極具效果。
其次,參照圖8至圖12,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壓接型接頭1A之製造方法的一例。
圖8係顯示藉由精密沖壓等的加工將金屬板進行沖裁構成之壓接型接頭1A的材料之金屬板M。此金屬板M係具有:基部10;第1彈性臂11用之第1部分M1;及第2彈性臂12用之第2部分M2。第1部分M1的長度L4係較第2部分M2的長度L5大。金屬板M的厚度係為例如0.07mm前後(0.04至0.12),但不限於此範圍,可因應壓接型接頭1A的尺寸、彈簧常數等的規格加以選擇。在第1部分M1的端部,形成有第1接點30。在第2部分M2的端部,形成有第2接點50、51和貫通孔52。
如圖9所示,藉由將第1部分M1的端部彎曲成直角,形成第1端部29。又,藉由將第2部分M2的端部彎曲成直角,形成第2端部49。
如圖10所示,藉由將第1部分M1彎曲成螺旋狀,形成第1彈性臂11。
如圖11所示,藉由將第2部分M2彎曲成螺旋狀,形成第2彈性臂12。然後,藉由朝如圖11箭號Z3所示的方向,將第2彈性臂12彎曲成略直角,形成如圖12所示的中間成品1A'。此中間成品1A'係第1端部29的端面29a與第2端部49的背面49b在相互分離的狀態下相對向。
藉由從如圖12中的箭號Z4所示的方向加載負載,使第2端部49的背面49b抵接於第1端部29的端面29a,讓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同時地撓曲。更詳細而言,在第1彈性臂11處於彈性界限內的狀態下,使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同時地撓曲,直到第2彈性臂12超過彈性限度之高度為止。
在第2彈性臂12,產生較第1彈性臂11更大的永久變形。因此,當卸載前述負載的話,則第2彈性臂12之回彈的量少,無法回復到原本的高度。因此,第2端部49的高度係變得較加載負載前若干低。相對於此,第1彈性臂11係藉由回彈欲回復到原本的高度。因此,如圖2所示,第1端部29的端面29a以蓄積了彈性能的狀態下抵接於第2端部49的背面49b,藉此,使得在第1彈性臂11產生初期負載。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之製造方法係包含下述的製程。
(1)在由金屬板所構成的材料上形成具有第1接點30的第1部分M1和具有第2接點50、51的第2部分M2(圖8);(2)藉由將第1部分M1彎曲,形成具有第1彈簧常數的第1彈性臂11(圖10);(3)藉由將第2部分M2彎曲,形成具有較前述第1彈簧常數大的第2彈簧常數的第2彈性臂12(圖11);(4)對加載負載之方向,以第1端部29的端面29a與第2端部49的背面49b相對向的方式配置第1端部29與第2端部49(圖12);(5)藉由對第1端部29與第2端部49同時地加載壓縮負載,使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同時撓曲成:第1彈性臂11處於彈性限度內的狀態下,第2彈性臂12超過彈性限度;(6)在卸載負載之狀態,藉由使第2彈性臂12的回彈量較第1彈性臂11的回彈量小,使得第1端部29的端面29a抵接於第2端部49的背面49b,並且在第1彈性臂11產生初期負載(圖2)。
藉由採用這樣的製造方法,以利用第1彈性臂11的彈簧常數較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小(第1彈性臂11較第2彈性臂12長),對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同時地加載負載的製程,可對第1彈性臂11賦予初期負載(預 張力)。
圖1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1B。此壓接型接頭1B係在未被施加有外力的自由狀態,在第1端部29的端面29a與第2端部49的背面49b之間,產生相當於高度H2量的間隙。因此,在第1彈性臂11,未產生有在第1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所述之初期負載。
圖1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B的負載與撓曲的關係。由於若連接對象構件61(如圖13所示)抵接於第1接點30,負載被加載於第1接點30的話,最初僅第1彈性臂11會撓曲,故,如圖14中的L1所示,伴隨負載的增加,撓曲也增加。
在圖14中,若負載超過P3的話,藉由第2接點50、51也被連接對象構件61按壓,使得第2彈性臂12也撓曲。因此,若負載超過P3的話,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圖14中虛線L2所示的負載-撓曲特性)成為加上第1彈性臂11的彈簧常數者相同,因此,如實線L3所示,成為非線性的負載-撓曲特性。關於這些以外的結構及作用,由於第2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B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相同,對於兩者賦予共通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2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B也與第1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同樣地,使第1彈性臂11的彈簧常數與第2彈性臂12的彈簧常數相互不同。藉此,能夠抑制因第1彈性臂11與第2彈性臂12在特定的頻率之振動下同時共振而造成第1接點30及第2接點50、51同時自連接對象構件61 脫離的情況產生,可避免因振動所造成之導通不良。
圖15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壓接型接頭1C。此壓接型接頭1C係第1接點30排列配置於避開第2端部49之位置(對第2端部49之側面偏移的位置),取代在第2端部49形成前述貫通孔52。第1接點30的前端係較第2端部49的端面49a更朝外側(在圖15中之上方)突出。再者,第1接點30的數量可為2個以上,又,第2接點50、51的數量可為1個或3個以上。關於這些以外的結構及作用,由於第3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C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壓接型接頭1A相同,對於兩者賦予共通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
再者,為了實施本發明,亦可將構成壓接型接頭的基部、第1彈性臂及第2彈性臂之具體形狀、配置、連接對象構件的形態等予以進行各種變更加以實施。又,本發明的壓接型接頭,能夠適用於以例如攜帶型終端機器、產業機器、搭載於車輛、航空機等的輸送裝置之電子機器、醫療關係用機器的電路部等為首之各種電子機器的電路連接。

Claims (6)

  1. 一種壓接型接頭,係被加載壓縮負載之壓接型接頭,其特徵為具有:基部;具有被支承於前述基部的第1固定端和自由端側的第1端部之螺旋狀的第1彈性臂;設在前述第1端部,朝前述負載作用之方向突出的第1接點;具有被支承於前述基部的第2固定端和自由端側的第2端部之螺旋狀的第2彈性臂;及設在前述第2端部,和前述第1接點獨立地配置,且朝前述負載作用之方向突出的第2接點,對加載前述負載的方向,前述第1端部的端面與前述第2端部的背面對向配置,在未施加前述負載的自由狀態,前述第1端部抵接於前述第2端部,在前述第1彈性臂產生初期負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壓接型接頭,其中,前述第2端部係具有貫通孔,前述第1接點***於前述貫通孔,前述第1接點的前端朝前述第2端部的外側突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壓接型接頭,其中,前述第1彈性臂的彈簧常數與前述第2彈性臂的彈簧常數,相互地不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壓接型接頭,其中,前述第1彈性臂的彈簧常數係較前述第2彈性臂的彈簧常數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壓接型接頭,其中,前述第1彈性臂的長度係較前述第2彈性臂的長度大。
  6. 一種壓接型接頭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以下步驟:在由金屬板所構成的材料上形成具有第1接點的第1部分和具有第2接點的第2部分;藉由將前述第1部分彎曲成螺旋狀,形成具有第1彈簧常數且具備第1端部之第1彈性臂;藉由將前述第2部分彎曲成螺旋狀,形成具有較前述第1彈簧常數大之第2彈簧常數且具備第2端部之第2彈性臂;對加載負載之方向,以前述第1端部的端面與前述第2端部的背面相對向的方式配置前述第1端部與前述第2端部;藉由對前述第1端部與前述第2端部同時地加載壓縮負載,使前述第1彈性臂與前述第2彈性臂同時撓曲成:前述第1彈性臂處於彈性限度內的狀態下,前述第2彈性臂超過彈性限度;及在卸載前述負載之狀態,藉由使前述第2彈性臂的回彈量較前述第1彈性臂的回彈量小,使得前述第1端部的端面抵接於前述第2端部的前述背面,並且在前述第1彈性臂產生初期負載。
TW106113798A 2016-06-17 2017-04-25 Crimp type joi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649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0894 2016-06-17
JP2016120894 2016-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7897A TW201807897A (zh) 2018-03-01
TWI649923B true TWI649923B (zh) 2019-02-01

Family

ID=60664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798A TWI649923B (zh) 2016-06-17 2017-04-25 Crimp type joi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446966B2 (zh)
EP (1) EP3474387A4 (zh)
JP (1) JP6668470B2 (zh)
KR (1) KR102102293B1 (zh)
CN (1) CN109075482A (zh)
TW (1) TWI649923B (zh)
WO (1) WO20172172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949B (zh) * 2016-05-31 2020-04-21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矩形抗冲击弹片连接器
JP6778596B2 (ja) * 2016-11-30 2020-11-0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20505A1 (zh) * 2016-12-26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和终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7967A (en) * 1992-10-13 1994-03-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or with helical contacting portion and assembly using same
TW588477B (en) * 2002-03-22 2004-05-21 Nihon Micronics Kabushiki Kais Contacter and an electric connecting device using such contacter
CN1522481A (zh) * 2001-05-02 2004-08-18 ��Խ�߷��Ӳ�����ʽ���� 压接触类型的配接器
TW200517664A (en) * 2002-06-10 2005-06-01 Advanced Systems Japan Inc Contact terminal for spiral contactor, and the contactor
WO2010055872A1 (ja) * 2008-11-12 2010-05-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球殻型接触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957020A (zh) * 2011-08-09 2013-03-06 株式会社友华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5313B2 (ja) * 1996-05-17 2002-08-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US6626708B2 (en) * 2001-03-30 2003-09-3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ingle piece spring contact
JP2005129428A (ja) * 2003-10-27 2005-05-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竹の子状コンタクトの製造方法、その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のコンタクトを備える検査装置または電子機器
US6855010B1 (en) * 2004-01-26 2005-02-15 Chuan Y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Terminal for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7833256B2 (en) * 2004-04-16 2010-11-16 Biedermann Motech Gmbh Elastic element for the use in a stabilization device for bones and vertebrae and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such elastic element
US7393214B2 (en) * 2006-02-17 2008-07-01 Centipede Systems, Inc. High performance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106506B1 (ko) * 2008-08-07 2012-01-20 박상량 평판 접이식 코일스프링, 이를 이용한 포고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0118256A (ja) 2008-11-13 2010-05-27 Advanced Systems Japan Inc スパイラルコンタ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263879B2 (en) * 2009-11-06 2012-09-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xiocentric scrubbing land grid array contact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on
US8959764B2 (en) * 2009-11-06 2015-02-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allurgical clamshell methods for micro land grid array fabrication
US8118604B2 (en) * 2010-05-06 2012-02-2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electrical element supported by insulated elastomer
US8690602B2 (en) * 2011-02-17 2014-04-08 Corning Gilbert Inc. Blind mate interconnect and contact
DE202011108052U1 (de) * 2011-11-18 2011-12-06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Verbindungselement
DK2680371T3 (en) * 2012-06-29 2018-07-23 Corning Optical Comm Rf Llc Tubular insulator for coaxial connector
DK2680372T3 (en) * 2012-06-29 2017-09-11 Corning Optical Comm Rf Llc Multiple section insulator for coaxial connector
US9570828B2 (en) * 2012-10-03 2017-02-14 Corad Technology Inc. Compressible pin assembly having frictionlessly connected contact elements
JP6224551B2 (ja) * 2014-05-23 2017-11-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7967A (en) * 1992-10-13 1994-03-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or with helical contacting portion and assembly using same
CN1522481A (zh) * 2001-05-02 2004-08-18 ��Խ�߷��Ӳ�����ʽ���� 压接触类型的配接器
TW588477B (en) * 2002-03-22 2004-05-21 Nihon Micronics Kabushiki Kais Contacter and an electric connecting device using such contacter
TW200517664A (en) * 2002-06-10 2005-06-01 Advanced Systems Japan Inc Contact terminal for spiral contactor, and the contactor
WO2010055872A1 (ja) * 2008-11-12 2010-05-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球殻型接触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957020A (zh) * 2011-08-09 2013-03-06 株式会社友华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08910A (ko) 2019-01-25
EP3474387A4 (en) 2020-05-06
US20190097345A1 (en) 2019-03-28
CN109075482A (zh) 2018-12-21
JPWO2017217253A1 (ja) 2019-03-28
JP6668470B2 (ja) 2020-03-18
KR102102293B1 (ko) 2020-04-20
EP3474387A1 (en) 2019-04-24
US10446966B2 (en) 2019-10-15
TW201807897A (zh) 2018-03-01
WO2017217253A1 (ja) 2017-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54646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857875B2 (en) Vibration generation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TWI649923B (zh) Crimp type joi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550890B2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
KR101963844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07706578B (zh) 连接结构、发声组件、移动终端、电子装置和电路板组件
JP2013008467A (ja)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ソケット
JP5124789B2 (ja) 表面実装コンタクト
CN105523281B (zh) 一种弹性支撑结构及包含此弹性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
JP2010267496A (ja)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CN107017494B (zh) 压接连接器、压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TWI686018B (zh) 導電性元件、導電性元件用的板狀構件及導電性元件的製造方法
WO2017179548A1 (ja) 圧接コンタクト
TWI616032B (zh) 壓接連接器
JP7102134B2 (ja) コネクタ
WO2021106546A1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付基板及び機器
JP2013218848A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用コネクタ端子
JP2020202012A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110168814B (zh) 压接连接器
KR20120008721U (ko) 터미널
JP6829082B2 (ja) 圧接コネクタ
US11228122B2 (en) Electrical conduction structure for shielding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489783B1 (ko) 콘택팅이 개선된 직결식 플러그 소자
US20230354519A1 (en) Component for surface soldering installation on a circuit board, associated use and assembly
JP6905208B2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