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5665B -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5665B
TWI625665B TW103137845A TW103137845A TWI625665B TW I625665 B TWI625665 B TW I625665B TW 103137845 A TW103137845 A TW 103137845A TW 103137845 A TW103137845 A TW 103137845A TW I625665 B TWI625665 B TW I6256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ub
passivation layer
touch electrodes
tou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5824A (zh
Inventor
韓萬協
金周漢
Original Assignee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5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5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5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56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位於有效區域中,且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上分開;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該等第二觸控電極位於該有效區域中,在該第一方向中分開,且與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交替;以及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該等第一子路由線分別連接至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且並排排列在該第二方向上,其中排列在該第二方向上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中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之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比其他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更小。

Description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本文係有關於一種能夠識別使用者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近來,各種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滑鼠、軌跡球、操縱桿以及數位化器,已用來配置使用者與家用電器或各種資訊通信設備之間的介面。然而,像鍵盤、滑鼠等這樣的輸入裝置需要使用者學習使用它們,並且佔用了空間。因此,方便且容易使用以及減少錯誤操作的輸入裝置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長。應這種需求,提出了一種使使用者能夠用他們的手或筆直接接觸螢幕來輸入資訊的觸控感測器。
該觸控感測器使用簡單,具有較少的故障,並且使使用者能夠在不使用額外的輸入裝置的情況下進行輸入。另外,該觸控感測器能夠應用於各種顯示裝置,因為其通過顯示在螢幕上的內容能夠使使用者快速、容易地操作它。
觸控感測器可分為附加型(add-on)與外嵌型(on-cell)型。在該附加型中,具有觸控感測器的顯示裝置以及觸控面板係分別製造,並且該觸控面板被貼附到顯示裝置的上基板上。在該外嵌型型中,觸控感測器直接形成在顯示裝置的上玻璃基板的表面上。
然而,該附加型感測器具有將已完成的觸控面板安裝於顯示裝置上的結構,並且具有各種問題,例如,厚度增加或者由於顯示裝置的低亮度而導致可視性降低。
另外,該外嵌型型觸控感測器具有觸控面板形成於顯示裝置上表面上的結構,並且相較於附加型可具有減小的厚度,但是由於驅動電極 層、感測電極層以及用於將驅動電極層與感測電極層絕緣的絕緣層構成該觸控感測器,因此仍然具有整體厚度增加的問題。正因如此,該外嵌型觸控感測器的加工數以及製造成本增加。
因此,已經出現一種能夠解決先前技術的問題的顯示裝置的需要。
下文中,將參考第1A圖與第1B圖描述傳統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1A圖為傳統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1B圖為沿著第1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參考第1A圖與第1B圖,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的邊框區域BA。
有效區域AA包括彼此相交在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中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等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且在該第二方向中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以及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該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該等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通過分別連接至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以及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4而彼此相連,以構成排列於該第一方向上的複數條第一觸控電極線路Tx1至Tx4。
具體而言,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1至Tx14通過分別連接至1-1觸控電極Tx11至Tx14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連接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的1-1連接線TW1c以及連接至1-1連接線TW1c的1-1主路由線TW1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線路Tx1。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通過分別連接至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連接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的1-2連接線TW2c以及連接至1-2連接線TW2c的1-2主路由線TW2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線路Tx2。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至Tx34通過分別連接至1-3觸控電極Tx31至Tx34的1-3子路由線TW31至TW34、連接1-3子路由線TW31至TW34的1-3連接線TW3c以及連接至1-3連接線TW3c的1-3主路由線TW3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線路Tx3。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至Tx44通過分別連接至1-4觸控電極Tx41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1至TW44、連接1-4子路由線TW41至TW44的1-4連接線TW4c以及連接至1-4連接線TW4c的1-4主路由線TW4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線路Tx4。
2-1觸控電極Rx1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行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與第二行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之間,以構成第一行的2-1觸控電極線路Rx1。
2-2觸控電極Rx2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二行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之間,以構成第二行的2-2觸控電極線路Rx2。
2-3觸控電極Rx3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三行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與第四行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之間,以構成第三行的2-3觸控電極線路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各種導線以及焊墊。該等導線包括連接至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的觸控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TW41至TW44、TW1c至TW4c、TW1至TW4以及RW1至RW3、連接至閘驅動電路的閘線(未顯示)、以 及連接至資料驅動電路的資料線(未顯示)。該等焊墊包括連接至該等觸控線的接觸焊墊TP1至TP4以及RP1至RP3。
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係與該顯示裝置的公共電極劃分開。它們在顯示資料的顯示驅動操作過程中起到公共電極的作用,而在識別觸控位置的觸控驅動操作過程中起到觸控電極的作用。
上述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具有以下優點:減少形成觸控感測器元件的製程數,以及因為公共電極還起到觸控感測器的觸控驅動電極或觸控感測電極的作用,所以製作出薄的產品。並且,因為用於連接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平行地延伸至邊框區域BA的底側,且四條第一觸控電極線路Tx1至Tx4係藉由形成於邊框區域BA底側的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而形成,所以其具有不需要增加邊框區域BA之左側與右側的優點。
在上述傳統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中,所有第一觸控電極均有相同的大小。在第一行與第二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1與Rx2係安置在有效區域AA之中間的第二行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的任一側,並且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2與Rx3安置在有效區域AA之中間的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的任一側。另一方面,第一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1安置在位於有效區域AA的任一端,即左端處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僅有的一側,並且第三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3安置在位於有效區域AA的任一端,即右端處的第四行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僅有的一側。因此,在任一側上具有兩個第二觸控電極的第二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的左右兩半分別被第一行與第二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1與Rx2感測,並且在任一側上具有兩個第二觸控電極的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的左右兩半分別被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2與Rx3感測;然而在任一側上具有僅有一個第二觸控電極且位於有效區域AA的任一端處的第一行第一觸控電極 Tx11、Tx21、Tx31以及Tx41的整個區域被第一行第二觸控電極Rx1感測,並且在任一側上具有僅有一個第二觸控電極且位於有效區域AA的任一端的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的整個區域被第三行之第二觸控電極Rx感測。因此,由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感測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區域在該有效區域的邊緣與中間是不同的,從而導致觸控準確性降低。
本文的一方面係為了提供一種不論有效區域的邊緣及中間在何處均能夠實現一致的觸控準確性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本文另一方面係為了提供一種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藉由調整主路由線的位置能夠解決缺少連接至最外部中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子路由線的問題,並改善因尺寸的擴大而導致的觸控通道負載的問題。
在一個態樣中,具有一種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具有一有效區域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外側的一邊框區域,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位於該有效區域中,且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上分開;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該等第二觸控電極位於該有效區域中,在該第一方向上分開,且與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交替;以及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該等第一子路由線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且並排排列在該第二方向上,其中排列在該第二方向上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中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之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比其他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更小。
在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中,在該第一方向上排成一條線的第一觸控電極連接至一第一連接線,該第一連接線連接與該一條線中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分別相連的第一子路由線,且該第一連接線位於該邊框區域中。
該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的至少其中一條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最外側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
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並且該等第一子路由線的其中一端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一接觸孔連接至該等第一觸控電極,而另一端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
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並且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閘絕緣層上的該第一連接線。
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第一連接子路由線,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連接至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以及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連接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以及該第一連接線。
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一主路由線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上,並且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之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的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並且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一第三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一鈍化層上的該第一主路由線。
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連接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以及該第一連接線的一第一主路由線,其中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 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並且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的該第一主路由線。
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將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其中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一鈍化層上,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之該邊框區域中,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主路由線。
該等第一子路由線包括:一1-1子路由線,該1-1子路由線位於該有效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內的第一觸控電極;以及一1-2子路由線,該1-2子路由線位於該邊框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該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將該1-2子路由線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其中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一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與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覆蓋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的該第二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主路由線,並且該第一主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該第二鈍化層中的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的該第一連接線。
該等第一子路由線包括:一1-1子路由線,該1-1子路由線位於該有效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中的第一觸控電極;以及一1-2子路由線,該1-2子路由線位於該邊框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該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 將該1-2子路由線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以及一玻璃上布線型閘線(閘LOG(line on glass)線),該閘LOG線與該第一連接線間隔開,其中該第一連接線形成於一閘絕緣層上,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形成於覆蓋該第一連接線的該第一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形成於覆蓋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的該第二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一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主路由線,且該第一主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一接觸孔連接至形成於該閘絕緣層上的一第一連接部。
該閘LOG線包括:一第一金屬層,設置於該閘絕緣層上;以及一第二金屬層,形成於覆蓋該第一金屬層的該第一鈍化層上,其中該第二金屬層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一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金屬層。
由於安置在該有效區域兩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比安置在該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更小,因此依據本發明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具有改善觸控準確性的優點。
更進一步而言,由於因通道數量的增加而導致在該有效區域內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一邊框區域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依據本發明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具有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的優點。
更進一步而言,由於該第一連接線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上,因此第一連接線可藉由與第一鈍化層及第二鈍化層的厚度相同的距離將該顯示裝置的信號線間隔。因此,依據本發明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具有藉由最小化該顯示裝置的信號線的干擾來改善觸控準確性的優點。
更進一步而言,由於該第一連接線未重疊該閘LOG線,因此一閘LOG線可形成於一閘金屬層與一源/汲金屬層的雙層中,從而降低該閘LOG線的電阻。因此,依據本發明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不僅具有改善顯示性能的優點,還具有防止因雜訊增加而導致的觸控性能降低的優點。
AA‧‧‧有效區域
BA‧‧‧邊框區域
Tx11~Tx14、Tx21~Tx24、Tx31~Tx34、Tx41~Tx44‧‧‧第一觸控電極
TW11~TW14、TW21~TW24、TW31~TW34、TW41~TW44‧‧‧第一子路由線
Rx1~Rx3‧‧‧第二觸控電極
TW1c~TW4c‧‧‧第一連接線
TW1~TW4‧‧‧第一主路由線
Tx1~Tx4‧‧‧第一觸控電極線路
TP1~TP4、RP1~RP3‧‧‧接觸焊墊
LCP‧‧‧液晶顯示面板
CFA‧‧‧彩色濾光片陣列
TFTA‧‧‧薄膜電晶體陣列
SUB1‧‧‧第一基板
SUB2‧‧‧第二基板
G1、G2‧‧‧閘線
D1、D2‧‧‧資料線
TFT‧‧‧薄膜電晶體
Px‧‧‧像素電極
POL1、POL2‧‧‧偏光板
RW1~RW3‧‧‧第二路由線
CH1‧‧‧第一接觸孔
CH2‧‧‧第二接觸孔
CH3‧‧‧第三接觸孔
CH4‧‧‧第四接觸孔
CH5‧‧‧第五接觸孔
CH6‧‧‧第六接觸孔
CH7‧‧‧第七接觸孔
PAS1‧‧‧第一鈍化層
PAS2‧‧‧第二鈍化層
GI‧‧‧閘絕緣層
SUB‧‧‧基板
TW31a、TW41a、TW14a、TW24a‧‧‧第一子路由線
TW31b、TW41b、TW14b、TW24b‧‧‧第二子路由線
TW1a~TW4a‧‧‧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
TW1b~TW4b‧‧‧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
G_LOG‧‧‧閘LOG線
所附圖式,係納入以提供本發明之進一步的理解,以及併入到本說明書中並且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而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同時與說明書一起為解釋本發明的主旨之用。在圖式中:第1A圖為傳統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1B圖為沿著第1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2圖為示意性顯示依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之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局部分解立體圖;第3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3B圖為沿著第3A圖的II-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4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4B圖為沿著第4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5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5B圖為沿著第5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6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6B圖為沿著第6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7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7B圖為沿著第7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8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8B圖為沿著第8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第9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七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以及第9B圖為沿著第9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下文中,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將參考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參考數字在整篇說明書以及圖式中可用來表示相同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在下文中,將以觸控感測器整合型液晶顯示裝置作為示例來詳細描述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在與以下所述實施例相關的描述中,第2圖可適用於所有實施例,並且為了圖式簡單以及方便說明起見,液晶顯示裝置的通用元件(例如,薄膜電晶體、像素電極以及其他各種用於驅動液晶顯示裝置的導線)在第3A圖至第9B圖中被省略。因此,要瞭解的是,在本發明中包含一液晶顯示裝置之已知的元件。
首先,將參考第2圖以及第3A圖與第3B圖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2圖為示意性顯示依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之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局部分解立體圖。第3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3B圖為沿著第3A圖的II-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參考第2圖,依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LCP,該液晶顯示面板LCP包含一彩色濾光片陣列CFA以及一薄膜電晶體陣列TFTA,在彩色濾光片陣列CFA與薄膜電晶體陣列TFTA之間***有一液晶層(未顯示)。
薄膜電晶體陣列TFTA包括在第一方向(例如,x軸方向)上平列地形成在一第一基板SUB1上的複數條閘線G1與G2、在第二方向(例如,y軸方向)上平列地形成以交叉穿過複數條閘線G1與G2的複數條資料線D1與D2、形成在閘線G1與G2和資料線D1與D2的交叉處的薄膜電晶體TFT、用於將一資料電壓載入至液晶單元的複數個像素電極Px、以及設置成面對該複數個像素電極Px的公共電極(未顯示)。
彩色濾光片陣列CFA包括形成在一第二基板SUB2上的一黑色矩陣以及彩色濾光片(未顯示)。偏光板POL1與POL2分別連接至液晶顯示面板LCP的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的外表面。用於設定液晶預傾角的配向層(未顯示)分別形成於接觸液晶的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的內表面上。一柱間隔器可形成在該液晶顯示面板LCP的第一基板SUBS1與第二基板SUBS2之間,以維持液晶單元的單元間隙。
該等公共電極以例如扭曲向列(TN)模式與垂直配向(VA)模式之垂直電場驅動方式形成在第二基板SUB2上。另一方面,該等公共電極COM連同像素電極Px一起以例如平面轉換(IPS)模式與邊緣場轉換(FFS)模式之水平電場驅動方式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上。在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中,公共電極COM以水平電場驅動方式作為示例而描述。
參考第3A圖與第3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邊框區域BA。為了圖式簡單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3A圖與第3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且在該第二方向中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中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該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一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一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的以下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 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位於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之間。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
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藉由形成在邊框區域中的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以及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3而連接在一起,以構成排列於該第一方向上的複數條第一觸控電極線路Tx1至Tx4。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與薄膜電晶體的源/汲電極層(未顯示)形成在同一層,且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下文中,本發明的實施例將以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形成在覆蓋薄膜電晶體的閘電極的閘絕緣層GI上的閘極底部結構為例來描述。
第一觸控電極線路Tx1至Tx4被配置如下。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一列1-1觸控電極Tx11至TX1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1觸控電極Tx11至Tx14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的1-1連接線TW1c、以及連接至1-1連接線TW1c的1-1主路由線TW1,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線路Tx1。1-1連接線TW1c通過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中的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1-1子路由線TW11、TW12、TW13以及TW14。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二列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的1-2連接線TW2c、以及連接至1-2連接線TW2c的1-2主路由 線TW2,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線路Tx2。1-2連接線TW2c通過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中的第三接觸孔CH3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1-2子路由線TW21、TW22、TW23以及TW24。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Tx31至Tx3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3觸控電極Tx21至TX24的1-3子路由線TW31至TW3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3子路由線TW31至TW34的1-3連接線TW3c、以及連接至1-3連接線TW3c的1-3主路由線TW3,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線路Tx3。1-3連接線TW3c通過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中的第四接觸孔CH4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1-3子路由線TW31、TW32、TW33以及TW34。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中(沿著x軸)的第四列之1-4觸控電極Tx41至Tx4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4觸控電極Tx41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1至TW4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4子路由線TW41至TW44的1-4連接線TW4c、以及連接至1-4連接線TW4c的1-4主路由線TW4,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四列之1-4觸控電極線路Tx4。1-4連接線TW4c通過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中的第五接觸孔CH5連接至形成在該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1-4子路由線TW41、TW42、TW43以及TW44。
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分別連接至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的第二路由線RW1至RW3,以構成複數條第二觸控電極線路。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像第一觸控電極一樣係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第二路由線RW1至RX3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且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接觸孔(未顯示)分別連接至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第一行之2-1觸控電極Rx1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與第二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之間,且連接至2-1路由線RW1以構成第一行之2-1觸控電極線路。
2-2觸控電極Rx2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二行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之間,且連接至2-2路由線RW2以構成第二行之2-2觸控電極線路。
2-3觸控電極Rx3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之間,且連接至2-3路由線RW3以構成第三行之2-3觸控電極線路。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各種導線以及焊墊。該等導線包括連接至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的觸控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TW41至TW44、TW1c至TW4c、TW1至TW4以及RW1至RW3、連接至閘驅動電路的閘線(未顯示)、以及連接至資料驅動電路的資料線(未顯示)。該等焊墊包括連接至第一觸控線的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4的第一接觸焊墊TP1至TP4以及連接至第二觸控線RW1至RW3的第二接觸焊墊RP1至RP3。
在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的觸控線中,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上,並且通過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中的第二至第五接觸孔CH2至CH5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TW41至TW44。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4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且分別從1-1子路由線TW11、Tw21、TW31以及Tw41延伸。
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至Rx3與該顯示裝置的公共電極劃分開。它們在顯示資料的顯示驅動操作過程中起到公共電極的作用,而在識別觸控位置的觸控驅動操作過程中起到觸控電極的作用。
依據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在有效區域AA的邊緣與中間,由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感測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區域是相等的,從而與傳統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相比改善了觸控準確性。
然而,依據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如果因該顯示裝置的面板尺寸增加而導致用於觸控驅動與感測操作的通道數量增加,那麼沿著行方向位於最外部中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寬度比其他行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寬度窄。例如,如果位於最外部中的第一電極的尺寸比其他行之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小,那麼延伸至第一連接線以與形成在邊框區域中之第一連接線相連的第一子路由線的配置空間變窄,因而位於最外部中的部分第一觸控電極不能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從而難以配置觸控感測器。也就是說,觸控通道數量的增加會導致在最外部中的第一電極上要與連接至主路由線的第一連接線相連的子路由線的數量欠缺。這個問題基本上歸因於螢幕尺寸的增加。
而且,螢幕尺寸的增加導致負載增加,因為形成在邊框區域中的第一連接線及主路由線變長,並且螢幕尺寸的增加在顯示裝置的該等導線與信號線之間產生寄生電容,導致第一觸控電極的充電特性退化。
依據本發明第二至第七示例性實施例的下述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將解決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中所出現的問題。
將參考第4A圖與第4B圖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4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4B圖為沿著第4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參考第4A圖與第4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邊框區域BA。為了圖式簡單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4A圖與第4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中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 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該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一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該等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一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的以下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位於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之間。
位於最外部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中的部分Tx31與Tx41以及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中的一些Tx14與Tx24係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在該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TW41、TX14以及TW24。也就是說,第一子路由線TW3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第一觸控電極Tx31,第一子路由線TW4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第一觸控電極Tx41,第一子路由線TW1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 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第一觸控電極Tx14,以及第一子路由線TW2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第一觸控電極Tx24。
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藉由形成在邊框區域中的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以及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3而連接在一起,以構成排列於該第一方向上的複數條第一觸控電極線路Tx1至Tx4。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與薄膜電晶體的源/汲電極層(未顯示)形成在同一層,且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下文中,本發明的實施例將以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形成在覆蓋薄膜電晶體的閘電極的閘絕緣層GI上的閘極底部結構為例來描述。
第一觸控電極線路Tx1至Tx4被配置如下。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Tx11至Tx1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1h觸控電極Tx11至TX14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的1-1連接線TW1c、以及連接至1-1連接線TW1c的1-1主路由線TW1,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線路Tx1。1-1主路由線TW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中的第二接觸孔CH2而暴露的1-1連接線TW1c,並與1-1子路由線TW11分開。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的1-2連接線TW2c、以及連接至1-2連接線TW2c的1-2主路由線TW2,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線路Tx2。1-2主路由線TW2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中的第三接觸孔CH3而暴露的1-2連接線TW2c,並與1-2子路由線TW21分開。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Tx31至Tx3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3觸控電極Tx21至TX24的1-3子路由線TW31至TW3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3子路由線TW31至TW34的1-3連接線TW3c、以及連接至1-3連接線TW3c的1-3主路由 線TW3,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線路Tx3。1-3主路由線TW3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中的第四接觸孔CH4而暴露的1-3連接線TW3c,並且從1-3子路由線TW31延伸。
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x軸)的第四列之1-4觸控電極Tx41至Tx44藉由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1-4觸控電極Tx41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1至TW44、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以連接1-4子路由線TW41至TW44的1-4連接線TW4c、以及連接至1-4連接線TW4c的1-4主路由線TW4,而彼此相連,以構成第四列1-4觸控電極線路Tx4。1-4主路由線TW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中的第五接觸孔CH5而暴露的1-4連接線TW4c,並從1-4子路由線TW41延伸。
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分別連接至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的第二路由線RW1至RW3,以構成複數條第二觸控電極線路。
具體而言,第一行2-1觸控電極Rx1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與第二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之間,且連接至2-1路由線RW1以構成第一行之2-1觸控電極線路Rx1。
2-2觸控電極Rx2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二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以及Tx42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之間,且連接至2-2路由線RW2以構成第二行之2-2觸控電極線路Rx2。
2-3觸控電極Rx3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3、Tx23、Tx33以及Tx43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之間,且連接至2-3路由線RW3以構成第三行之2-3觸控電極線路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各種導線以及焊墊。該等導線包括連接至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的觸控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TW41至TW44、TW1c至TW4c、TW1至TW4以及RW1至RW3、連接至閘驅動電路的閘線(未顯示)、以及連接至資料驅動電路的資料線(未顯示)。該等焊墊包括連接至第一觸控 線的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4的第一接觸焊墊TP1至TP4以及連接至第二觸控線RW1至RW3的第二接觸焊墊RP1至RP3。
在形成在邊框區域BA中的觸控線中,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係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上,並且通過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中的第一至第五接觸孔CH2至CH5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TW41至TW44。第一主路由線TW1至TW4係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1-1及1-2主路由線TW1及TW2分別與1-1及1-2子路由線TW11及TW21分開,且1-3及1-4主路由線TW3及TW4分別從1-3及1-4子路由線TW31及TW41延伸。
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至Rx3與該顯示裝置的公共電極劃分開。它們在顯示資料的顯示驅動操作過程中起到公共電極的作用,而在識別觸控位置的觸控驅動操作過程中起到觸控電極的作用。
依據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就像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例子一樣,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而且,在有效區域AA內側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邊框區域BA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且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
接下來,將參考第5A圖與第5B圖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5A圖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5B圖為沿著第5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實質上類似於第一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除了之後要描述的第二子路由線形成在第二鈍化層上並連接形成在第一鈍化層上的第一子路由線與第一主路由線之外。儘管第三示例性實施例與第一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區別在於第一主路由線與第一接觸焊 墊連接至第一連接部的兩端,但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主路由線與第一接觸焊墊可連接至第一連接部的兩端,就像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一樣。
參考第5A圖與第5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邊框區域BA。為了簡化圖式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5A圖與第5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上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3、Tx21至Tx23、Tx32至Tx34以及Tx42至Tx44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該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並且包括用於將位於有效區域AA中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組的子路由線、用於發送並接收觸控驅動操作及觸控感測操作的信號的第一主路由線、第二路由線、以及第一與第二路由焊墊。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一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一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的以下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及TW14a、TW21至TW23及TW24a、TW31a及TW32至TW34、以及TW41a與TW42至TW44。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位於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之間。
位於最外部的第一行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中的一些Tx31與Tx41以及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中的一些Tx14與Tx24,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在該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a、TW41a、TX14a以及TW24a。也就是說,1-3子路由線TW31a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3觸控電極Tx31,1-4子路由線TW41a係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4觸控電極Tx41,1-1子路由線TW14a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1觸控電極Tx14,以及1-2子路由線TW24a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2觸控電極Tx24。
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a與TW41a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二接觸孔CH2,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二子路由線TW31b與TW41b。同樣地,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14a與TW24a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二接觸孔CH2,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二子路由線TW14b與TW24b。
第一連接子路由線TW31a與TW41a通過第三接觸孔CH3,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TW4a。同樣地,第一連接子路由線TW14a與TW24a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 第三接觸孔CH3,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與TW2b。
第一主路由線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且包括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以及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通過第四至第七接觸孔CH4至CH7分別連接至第一連接線TW1b至TW4b,並且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通過第四至第七接觸孔CH4至CH7分別連接至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
利用此種配置,分別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1至Tx13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3連接至1-1連接線TW1c,並且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4的1-1子路由線TW14a藉由右側的第一連接子路由線TW14b以及1-1主路由線TW1b連接至1-1連接線TW1c。正因如此,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Tx11、Tx12、Tx13以及Tx1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1觸控電極線路Tx1。
分別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1至Tx23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3連接至1-2連接線TW2c,並且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4的1-2子路由線TW24a藉由右側的第一連接子路由線TW24b以及1-2主路由線TW2b連接至1-2連接線TW2c。正因如此,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Tx21、Tx22、Tx23以及Tx2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2觸控電極線路Tx2。
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的1-3子路由線TW31a藉由左側的第一連接子路由線TW31b以及1-3主路由線TW3a連接至1-3連接線TW3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2至Tx34的1-3子路由線TW32至TW34連接至1-3連接線TW3c。正因如此,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Tx31、Tx32、Tx33以及Tx3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3觸控電極線路Tx3。
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的1-4子路由線TW41a藉由左側的第一連接子路由線TW41b以及1-4主路由線TW4a連接至1-4連接線TW4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2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2至TW44連接至1-4連接線TW4c。正因如此,第四列之1-4 觸控電極Tx41、Tx42、Tx43以及Tx4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4觸控電極線路Tx4。
依據本發明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就像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例子一樣,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而且,在有效區域AA內側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該邊框區域BA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
接下來,將參考第6A圖與第6B圖描述依據本發明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6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6B圖為沿著第6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實質上類似於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除了之後要描述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以及TW1b至TW4b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以及位於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14、TW24、TW31以及TW41通過第一主路由線TW1b、TW2b、TW3a以及TW4a連接至第一連接線TW1c、TW2c、TW3c以及TW4c之外。
參考第6A圖與第6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邊框區域BA。為了簡化圖式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6A圖與第6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3、Tx21至Tx23、Tx32至Tx34以及Tx42至Tx44 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該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用於將位於有效區域AA中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組的子路由線、用於發送並接收觸控驅動操作及觸控感測操作的信號的第一主路由線、第二路由線、以及第一與第二路由焊墊。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一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一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的以下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位於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之間。
位於最外部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中的一些Tx31與Tx41以及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中的一些Tx14與Tx24,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 且在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TW41、TX14以及TW24。也就是說,1-3子路由線TW3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3觸控電極Tx31,1-4子路由線TW4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4觸控電極Tx41,1-1子路由線TW1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1觸控電極Tx14,以及1-2子路由線TW2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2觸控電極Tx24。
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與TW41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二接觸孔CH2,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左側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TW4a。同樣地,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14與TW24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二接觸孔CH2,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一主路由線TW3b與TW4b。
第一主路由線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包括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以及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通過第三至第六接觸孔CH3至CH6分別連接至第一連接線TW1b至TW4b的左端,並且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通過第三至第六接觸孔CH3至CH6分別連接至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的右端。
利用此種配置,分別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1至Tx13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3連接至1-1連接線TW1c,並且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4的1-1子路由線TW14藉由右側的1-1主路由線TW1b連接至1-1連接線TW1c。正因如此,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Tx11、Tx12、Tx13以及Tx1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1觸控電極線路Tx1。
分別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1至Tx23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3連接至1-2連接線TW2c,並且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4的1-2子路由線TW24藉由右側的1-2主路由線TW2b連接至1-2連接線TW2c。正因如此,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Tx21、Tx22、Tx23以及Tx2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2觸控電極線路Tx2。
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的1-3子路由線TW31藉由左側的1-3主路由線TW3a連接至1-3連接線TW3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2至Tx34的1-3子路由線TW32至TW34連接至1-3連接線TW3c。正因如此,第三列1-3之觸控電極Tx31、Tx32、Tx33以及Tx3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3觸控電極線路Tx3。
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的1-4子路由線TW41藉由左側的1-4主路由線TW4a連接至1-4連接線TW4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2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2至TW44連接至1-4連接線TW4c。正因如此,第四列之1-4觸控電極Tx41、Tx42、Tx43以及Tx4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4觸控電極線路Tx4。
依據本發明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就像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例子一樣,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而且,在有效區域AA內側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邊框區域BA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
接下來,將參考第7A圖與第7B圖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7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7B圖為沿著第7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實質上類似於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除了之後要描述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與TW1b至TW4b以及第一連接線TW1c1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之外。
參考第7A圖與第7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 邊框區域BA。為了簡化圖式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7A圖與第7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3、Tx21至Tx23、Tx32至Tx34以及Tx42至Tx44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該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用於將位於有效區域AA中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組的子路由線、用於發送並接收觸控驅動操作及觸控感測操作的信號的第一主路由線、第二路由線、以及第一與第二路由選擇焊墊。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係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以下的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位於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之間。
位於最外部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中的一些Tx31與Tx41以及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中的一些Tx14與Tx24,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在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TW41、TX14以及TW24。也就是說,1-3子路由線TW3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3觸控電極Tx31,1-4子路由線TW41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4觸控電極Tx41,1-1子路由線TW1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1觸控電極Tx14,以及1-2子路由線TW24連接至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而暴露的1-2觸控電極Tx24。
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與TW41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二接觸孔CH2,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左側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TW4a。同樣地,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14與TW24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二接觸孔CH2,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與TW2b。
第一主路由線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包括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以及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同樣地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分別連接至左側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與TW1b、TW2a與TW2b、TW3a與TW3b以及TW4a與TW4b。
利用此種配置,分別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1至Tx13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3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至1-1連接線TW1c,並且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4的1-1子路由線TW14通過 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右側的1-1主路由線TW1b以及1-1連接線TW1c。正因如此,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Tx11、Tx12、Tx13以及Tx1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1觸控電極線路Tx1。
分別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1至Tx23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3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至1-2連接線TW2c,並且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4的1-2子路由線TW24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右側的1-2主路由線TW2b以及1-2連接線TW2c。正因如此,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Tx21、Tx22、Tx23以及Tx2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2觸控電極線路Tx2。
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的1-3子路由線TW31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左側的1-3主路由線TW3a以及1-3連接線TW3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2至Tx34的1-3子路由線TW32至TW34通過第五接觸孔CH5連接至1-3連接線TW3c。正因如此,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Tx32、Tx33以及Tx3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3觸控電極線路Tx3。
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的1-4子路由線TW41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左側的1-4主路由線TW4a以及1-4連接線TW4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2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2至TW44通過第六接觸孔CH6連接至1-4連接線TW4c。正因如此,第四列1-4觸控電極Tx41、Tx42、Tx43以及Tx4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4觸控電極線路Tx4。
依據本發明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就像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例子一樣,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而且,在有效區域AA內側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邊框區域BA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
更進一步地,由於第一連接線形成於第二鈍化層PAS2上,因此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可與第一鈍化層PAS1及第二鈍化層PAS2的厚度以相同的距離與該顯示裝置的信號線分開。因此,藉由最小化該顯示裝置的信號線的干擾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接下來,將參考第8A圖與第8B圖描述依據本發明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8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8B圖為沿著第8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實質上類似於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除了之後要描述的第一子路由線的一些TW14、TW24、TW31以及TW41與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形成在該第二鈍化層PAS2上之外。
參考第8A圖與第8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且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邊框區域BA。為了簡化圖式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8A圖與第8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3、Tx21至Tx23、Tx32至Tx34以及Tx42至Tx44且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第二方向上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用於將位於有效區域AA中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組的子路由線、用於發送並接收觸控驅動操作及觸控感測操作的信號的第一主路由線、第二路由線、以及第一與第二路由焊墊。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一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 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以下的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4、TW21至TW24、TW31至TW34以及TW41至TW44。有效區域AA內的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位於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像素電極(未顯示)之間。
位於最外部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中的一些Tx31與Tx41以及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中的一些Tx14與Tx24,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在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TW41、TX14以及TW24。也就是說,1-1觸控電極Tx14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1子路由線TW14的一端,且連接至1-1子路由線TW14,1-2觸控電極Tx24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2子路由線TW24的一端,且連接至1-2子路由線TW24,1-3觸控電極Tx31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3子路由線TW31的一端,且連接至1-3子路由線TW31,以及1-4觸控電極Tx41形成為覆蓋形成在該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4子路由線TW41的一端,且連接至1-4子路由線TW41。
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14與TW24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右側第一主路由線TW1b與TW2b。同樣地,形成在第二鈍 化層PAS2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與TW41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左側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TW4a。
第一主路由線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且包括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以及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1-1連接線TW1c的任一端,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2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2b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至1-2連接線TW2c的任一端,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3b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至1-3連接線TW3c的任一端,以及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4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4b通過第五接觸孔CH5連接至1-4連接線TW4c的任一端。
利用此種配置,分別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1至Tx13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3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1-1連接線TW1c,並且連接至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4的1-1子路由線TW14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右側的1-1主路由線TW1b以及1-1連接線TW1c。正因如此,第一列的1-1觸控電極Tx11、Tx12、Tx13以及Tx1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1觸控電極線路Tx1。
分別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1至Tx23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3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至1-2連接線TW2c,並且連接至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4的1-2子路由線TW24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右側的1-2主路由線TW2b以及1-2連接線TW2c。正因如此,第二列的1-2觸控電極Tx21、Tx22、Tx23以及Tx2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2觸控電極線路Tx2。
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的1-3子路由線TW31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左側的1-3主路由線TW3a以及1-3連接線TW3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2至Tx34的1-3子路由線TW32至TW34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至1-3連接線TW3c。正因如此,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1、Tx32、Tx33以及Tx3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3觸控電極線路Tx3。
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的1-4子路由線TW41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左側的1-4主路由線TW4a以及1-4連接線TW4c,並且分別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2至Tx44的1-4子路由線TW42至TW44通過第五接觸孔CH5連接至1-4連接線TW4c。正因如此,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Tx42、Tx43以及Tx4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4觸控電極線路Tx4。
依據本發明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該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就像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例子一樣,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而且,在有效區域AA內側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邊框區域BA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
接下來,將參考第9A圖與第9B圖來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七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第9A圖為依據本發明第七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俯視圖。第9B圖為沿著第9A圖的I-I’線所截取的剖視圖。
第七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實質上類似於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配置,除了之後要描述的第一連接線形成在閘絕緣層上且尺寸不同之外。
參考第9A圖與第9B圖,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其中形成有觸控電極並顯示資料的一有效區域AA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AA外側且其中形成有連接觸控電極以構成觸控電極線路的導線以及焊墊的一邊框區域BA。為了簡化圖式以及方便說明起見,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以及導線在第9A圖與第9B圖中被省略。
有效區域AA包括在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例如,沿著x軸)與第二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分開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3、Tx21至Tx23、Tx32至Tx34以及Tx42至Tx44 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TW11至TW13、TW21至TW23、TW32至TW34以及TW42至TW44、以及位於在第一方向上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之間且排列於第二方向中的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
邊框區域BA位於有效區域AA的外側,且包括用於將位於有效區域AA中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分組的子路由線、用於發送並接收觸控驅動操作及觸控感測操作的信號的第一主路由線、第二路由線、以及第一路由焊墊與第二路由焊墊。
如果該顯示裝置的像素電極(未顯示)形成在用於覆蓋並使薄膜電晶體變平整的第一鈍化層PAS1上,那麼還作為公共電極的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則形成在覆蓋該等像素電極的第二鈍化層PAS2上,並且至少部分重疊該等像素電極。或者,第一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以及Tx41至Tx44與第二觸控電極Rx1至Rx3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並且該等像素電極可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本發明的以下實施例將以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Tx11至Tx14、Tx21至Tx24、Tx31至Tx34、Tx41至Tx44;以及Rx1至Rx3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為例來描述。
與形成在有效區域內側的第二行與第三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與Tx13、Tx23、Tx33、Tx43相比,位於有效區域AA任一邊緣的第一行與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與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
位於最外部的第一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以及Tx41中的一些Tx31與Tx41以及第四行之第一觸控電極Tx14、Tx24、Tx34以及Tx44中的一些Tx34與Tx44,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且在有效區域AA外側的邊框區域BA中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TW41、TX34以及TW44。
也就是說,1-3觸控電極Tx31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3子路由線TW31的一端,且連接至1-3子路由線TW31,1-4 觸控電極Tx41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4子路由線TW41的一端,且連接至1-4子路由線TW41,1-3觸控電極Tx34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3子路由線TW34的一端,且連接至1-3子路由線TW34,以及1-4觸控電極Tx44形成為覆蓋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1-4子路由線TW44的一端,且連接至1-4子路由線TW44。
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31與TW41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左側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TW4a。同樣地,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上的第一子路由線TW34與TW44通過形成在第二鈍化層PAS2中的第一接觸孔CH1,分別連接至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的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3b與TW4b。
第一主路由線形成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且包括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至TW4a以及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至TW4b。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形成在閘絕緣層GI上。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1b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1-1連接線TW1c的任一端,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2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2b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至1-2連接線TW2c的任一端,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3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3b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至1-3連接線TW3c的任一端,以及左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4a與右側的第一主路由線TW4b通過第五接觸孔CH5連接至1-4連接線TW4c的任一端。
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以不重疊形成在基板SUB上的閘LOG線G_LOG的方式,在閘絕緣層GI上形成,並且連接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更靠近閘LOG線G_LOG側的端部的虛擬線路傾斜。藉由以不重疊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的方式形成閘LOG線G_LOG,閘LOG線G_LOG可在閘金屬層與源/汲金屬層的雙層中形成。這降低了閘LOG線G_LOG的電阻,從而不僅改善顯示性能,還防止因雜訊增加而導致的觸控性能降低。
利用此種配置,分別連接至第一列1-1之觸控電極Tx11至Tx14的1-1子路由線TW11至TW14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至1-1連接線 TW1c。正因如此,第一列之1-1觸控電極Tx11、Tx12、Tx13以及Tx1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1觸控電極線路Tx1。
分別連接至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Tx21至Tx24的1-2子路由線TW21至TW24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至1-2連接線TW2c。正因如此,第二列之1-2觸控電極Tx21、Tx22、Tx23以及Tx2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2觸控電極線路Tx2。
連接至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Tx31的1-3子路由線TW31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左側的1-3主路由線TW3a以及1-3連接線TW3c,分別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2與Tx33的1-3子路由線TW32與TW33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至1-3連接線TW3c,以及連接至第三列的1-3觸控電極Tx34的1-3子路由線TW34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右側的1-3主路由線TW3b以及1-3連接線TW3c。正因如此,第三列之1-3觸控電極Tx31、Tx32、Tx33以及Tx34構成排列在該第一方向上的1-3觸控電極線路Tx3。
連接至第四列之1-4觸控電極Tx41的1-4子路由線TW41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左側的1-4主路由線TW4a以及1-4連接線TW4c,分別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2與Tx43的1-4子路由線TW42與TW43通過第五接觸孔CH5連接至1-4連接線TW4c,以及連接至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4的1-4子路由線TW44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至右側的1-4主路由線TW4b以及1-4連接線TW4c。正因如此,第四列的1-4觸控電極Tx41、Tx42、Tx43以及Tx44構成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1-4觸控電極線路Tx4。
依據本發明第七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與安置在有效區域AA內側的第一觸控電極Tx12、Tx22、Tx32、Tx42以及Tx13、Tx23、Tx33、Tx43相比,安置在有效區域AA任一端部的第一觸控電極Tx11、Tx21、Tx31、Tx41以及Tx14、TX24、Tx34、Tx44的尺寸更小,大約為一半大小。因此,就像依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的例子一樣,能夠改善觸控準確性。
而且,在有效區域AA之內側沒有被連接的第一觸控電極全部被位於邊框區域BA中的子路由線連接並構成所有觸控通道,因此使配置應用於大型螢幕的觸控感測器變得容易。
另外,由於第一連接線TW1c至TW4c未重疊閘LOG線G_LOG,因此閘LOG線G_LOG可在閘金屬層與源/汲金屬層的雙層中形成。這降低了閘LOG線G_LOG的電阻,從而不僅改善顯示性能,還防止因雜訊增加而導致的觸控性能降低。
在回顧了前述詳細描述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精神的前提下可作出改變與修飾。因此,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於本說明書的實施方式,而是由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

Claims (12)

  1. 一種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具有一有效區域以及位於該有效區域外側的一邊框區域,該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包括: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獨立地且彼此沒有電性接觸地位於該有效區域中;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該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獨立地且彼此沒有電性接觸地位於該有效區域中,且與排列在一第一方向上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交替;以及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該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分別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且排列成彼此平行,其中排列在一第二方向上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中位於該第一方向上的該有效區域之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比其他第一觸控電極的尺寸更小,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交。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在該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中,在該第一方向上排成一條線的第一觸控電極連接至一第一連接線,該第一連接線連接與該一條線中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分別相連的第一子路由線,並且該第一連接線位於該邊框區域中。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複數條第一子路由線的至少其中一條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最外側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並且該等第一子路由線的其中一端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一接觸孔連接至 該等第一觸控電極,而另一端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並且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閘絕緣層上的該第一連接線。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連接子路由線,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連接至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以及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連接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以及該第一連接線。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一主路由線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上,並且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的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並且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一第三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一鈍化層上的該第一 主路由線。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連接該第一連接子路由線以及該第一連接線的一第一主路由線,其中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一閘絕緣層上,該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一第一鈍化層上,該第一鈍化層覆蓋該第一連接線,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並且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的該第一主路由線。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將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其中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一鈍化層上,該等第一與第二觸控電極設置於一第二鈍化層上,該第二鈍化層覆蓋該等第一子路由線,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之該邊框區域中,位於該邊框區域中且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些該等第一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第二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主路由線。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等第一子路由線包括:一1-1子路由線,該1-1子路由線位於該有效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內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以及一1-2子路由線,該1-2子路由線位於該邊框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 該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將該1-2子路由線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其中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設置於該第一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與該第一連接線設置於覆蓋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的該第二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主路由線,並且該第一主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接觸孔連接至設置於該第二鈍化層上的該第一連接線。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等第一子路由線包括:一1-1子路由線,該1-1子路由線位於該有效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中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以及一1-2子路由線,該1-2子路由線位於該邊框區域中,其一端連接至位於該第一方向上該有效區域的兩最外側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該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主路由線,該第一主路由線將該1-2子路由線連接至該第一連接線;以及一玻璃上布線型閘線(閘LOG(line on glass)線),該閘LOG線與該第一連接線間隔開,其中該第一連接線形成於一閘絕緣層上,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形成於覆蓋該第一連接線的該第一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形成於覆蓋該1-1子路由線與該第一主路由線的該第二鈍化層上,該1-2子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二鈍化層中的一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主路由線,且該第一主路由線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一接觸孔連接至形成於該閘絕緣層上的一第一連接部。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其中該閘LOG線包括:一第一金屬層,設置於該閘絕緣層上;以及一第二金屬層,形成於覆蓋該第一金屬層的該第一鈍化層上,其中該第二金屬層通過形成於該第一鈍化層中的一接觸孔連接至該第一金 屬層。
TW103137845A 2013-12-30 2014-10-31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TWI625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2013-0166700 2013-12-30
KR1020130166700A KR102177128B1 (ko) 2013-12-30 2013-12-30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5824A TW201525824A (zh) 2015-07-01
TWI625665B true TWI625665B (zh) 2018-06-01

Family

ID=53481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845A TWI625665B (zh) 2013-12-30 2014-10-31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2450B2 (zh)
KR (1) KR102177128B1 (zh)
CN (1) CN104750307B (zh)
TW (1) TWI6256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24891B2 (en) 2011-11-03 2015-05-05 Synaptics Incorporated Single substrate touch sensor
US9372587B2 (en) * 2013-11-26 2016-06-21 Synaptics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rranging electrode layers and associated routing traces in a sensor device
CN107918235A (zh) * 2013-12-31 2018-04-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KR101731172B1 (ko) * 2015-08-31 2017-04-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421871B1 (ko) * 2015-11-30 2022-07-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 내장형 표시장치
CN105575977B (zh) * 2016-01-04 2018-1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KR102562627B1 (ko) 2016-03-21 2023-08-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66099B1 (ko) * 2016-07-29 2020-01-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6155420A (zh) * 2016-08-31 2016-11-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102367724B1 (ko) * 2017-06-21 2022-03-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10795461B2 (en) * 2018-01-10 2020-10-06 Wacom Co., Ltd. Sensor panel
CN110580116B (zh) * 2018-06-08 2023-12-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I664567B (zh) * 2018-06-12 2019-07-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及驅動觸控裝置的方法
CN109031831B (zh) * 2018-08-30 2021-04-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1003270B2 (en) * 2019-02-13 2021-05-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Touch screen panel
CN110196521A (zh) * 2019-05-30 2019-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10148547A (ko) * 2020-05-29 2021-12-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97356B1 (ko) * 2021-03-10 2022-05-12 이성호 복수의 서로 다른 면적으로 구성된 검출부 및 이를 이용한 오브젝트 검출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94697A1 (en) * 2009-02-02 2010-08-05 Steven Porter Hotelling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20130241868A1 (en) * 2012-03-14 2013-09-19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TWM472240U (zh) * 2013-07-17 2014-02-1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TW201445408A (zh) * 2013-05-27 2014-12-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63607B2 (en) 2004-05-06 2010-02-16 Apple Inc. Multipoint touchscreen
US8928597B2 (en) * 2008-07-11 2015-01-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20110029470A (ko) * 2009-09-15 2011-03-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KR101273239B1 (ko) * 2010-09-20 2013-06-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이 내장된 액정 표시장치와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40013482A (ko) * 2012-07-24 2014-02-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일체형 표시장치
US20140347319A1 (en) 2013-05-27 2014-11-27 Wintek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KR102081318B1 (ko) * 2013-09-23 2020-04-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 내장형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2281109B1 (ko) * 2013-12-31 2021-07-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94697A1 (en) * 2009-02-02 2010-08-05 Steven Porter Hotelling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20130241868A1 (en) * 2012-03-14 2013-09-19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TW201445408A (zh) * 2013-05-27 2014-12-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TWM472240U (zh) * 2013-07-17 2014-02-1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77828A (ko) 2015-07-08
TW201525824A (zh) 2015-07-01
KR102177128B1 (ko) 2020-11-10
CN104750307A (zh) 2015-07-01
US10042450B2 (en) 2018-08-07
US20150185940A1 (en) 2015-07-02
CN104750307B (zh) 2018-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5665B (zh)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KR102082265B1 (ko)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024782B1 (ko)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170521B1 (ko)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081318B1 (ko) 터치센서 내장형 액정 표시장치
TWI556151B (zh) 觸控感測器積體型顯示裝置
KR102174817B1 (ko)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177716B1 (ko) 터치 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178133B1 (ko)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189620B1 (ko)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090601B1 (ko) 터치센서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