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1746B - 編織製品及其生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編織製品及其生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1746B
TWI621746B TW104110892A TW104110892A TWI621746B TW I621746 B TWI621746 B TW I621746B TW 104110892 A TW104110892 A TW 104110892A TW 104110892 A TW104110892 A TW 104110892A TW I621746 B TWI621746 B TW I6217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acquard
needle
needle bed
yarn
b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0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4646A (zh
Inventor
艾托瑞 隆那汀
法斯托 隆那汀
安德利亞 隆那汀
茂洛 艾爾傑西
紀凡尼 維格諾尼
Original Assignee
卡爾 梅耶紡織機械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卡爾 梅耶紡織機械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卡爾 梅耶紡織機械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4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4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1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17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21/08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2Pile fabrics or articles having similar surface features
    • D04B21/04Pile fabrics or articles having similar surface fea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2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article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21/207Wearing apparel or garment blank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3/00Flat warp knitting machines
    • D04B23/02Flat warp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10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27/12Tensioning devices for individual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包括步驟:預置雙床拉舍爾類型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包括:第一針床,第二針床,有奇數導紗器的第一提花桿,有偶數導紗器的第二提花桿,有奇數導紗器的第三提花桿,有偶數導紗器的第四提花桿。每個導紗器為提花類型可在基本位置與啟動位置之間單獨且選擇性地移動;提花桿分別執行相應橫移運動和相應擺動運動。該方法包括利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第一和第三提花桿均按照相同橫移運動在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第二和第四提花桿按照彼此相同的相應橫移運動在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第二和第四提花桿按照彼此相同的相應橫移運動在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

Description

編織製品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本發明進一步涉及用於實現所述方法以及通過所述方法獲得的編織製品的鏈式編織機。
本發明可應用於用來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已知的是,用於鏈式編織的線性編織機設置有多個桿,其能夠承載多個俗稱導紗器的紗線承載元件。所述桿必須移動以能夠使紗線關聯到將正確位於編織機針上的導紗器,以形成新的編織。編織機的針成列佈置在單個針床上(在單床編織機的情況下),或者佈置在相互平行的兩個不同的床上(在雙床編織機的情況下),通常稱為前床和後床。
為了執行編織任務,每個導紗器桿執行兩個基礎運動,即,從每個針的尖端向前或向後的線性運動(稱為橫移運動),和每個針的一側的振盪運動,從而將紗線交替引向針尖的前面和後面,稱為擺動。
進一步地,已知提花類型的導紗桿(俗稱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裝置,提花裝置能夠將單獨的導紗器相對於桿的橫移運動沿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單獨地移動額外的一針間距。這些提花裝置可為機械類型、壓電類型或氣動類型。
通常,提花裝置的位移可當導紗器處於針尖前面時進行(稱為針前墊紗運動)和當其處於針尖後面時進行(稱為針背墊紗運動),或者當導紗器沿兩個方向水平移位時通過桿的水平平移或橫移的作用而進行。
考慮已知類型的雙床提花經編線性編織機。該機設置有兩個針床(前床或後床)和四個提花類型的導紗桿:兩個提花桿位於前床處,另兩個位於後床處。傳統上,在每對提花桿中,一桿包括“偶數”導紗器,另一桿包括“奇數”導紗器。利用擺動和橫移運動並通過單個導紗器的提花選擇,每個桿可通過其導紗器供應相應床的針和另一床的針。進一步地,偶數和奇數導紗器可根據相應提花桿的啟動狀態供應不同的針。
通常,提花桿的基本運動(即,橫移運動)屬於圖3或圖4中示意性顯示的類型:實質上,位於前床處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相同的運動或者反相的運動(即,相等且相反的,或“鏡像的”),轉而位於後床處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相應的相同運動或相應的反相運動(即,相等且相反的,或“鏡像的”)。基本運動利用線性經編機的啟動方式在兩個相繼的編織行上限定,並週期性重複。
詳細而言,在圖3中,可以看到,在基本運動中,前床 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相同的橫移運動,從而對於每個編織行在前床上實現閉合的編織線圈(“閉合”)且在後床上沒有線圈(stitch)。
使用線性經編機技術領域中所用的標號方法,兩個桿均執行類型0/-1、0/0、0/1、0/0的橫移運動(長度為兩個編織行),其中,每對數位分別標識由導紗器在編織半行處執行的針背墊紗和針前墊紗的運動。這意味著,在此情況下,提花導紗器在第一編織半行處在前床的針上實現閉合的線圈(0/-1),而其在第二編織半行上在後床上不形成線圈(0/0),其在第三編織半行上在前床的另一針上實現閉合的線圈(0/1),其在第四編織半行上在後床上不形成線圈(0/0)。
仍參見圖3,後床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相應的橫移運動(彼此相等但與前床的桿的運動是不同的),從而對於每個編織行在後床上實現閉合的線圈且在前床上不形成線圈。使用線性經編機的技術領域中所用的標號方法,後床的兩個桿均執行類型0/0、0/1、0/0、0/-1的橫移運動(長度為兩個編織行),其中,每對數位相應標識由導紗器在編織半行處執行的針背墊紗和針前墊紗的運動。這意味著,在此情況下,在第一編織半行,在前床上不形成任何線圈(0/0),在第二編織半行,提花線桿在前床的針上實現閉合的線圈(0/1),在第三半行上,在前床上不形成線圈(0/0),在第四編織半行,在後床的其它針上實現閉合線圈(0/-1)。可看到,按照已知的標號方式,一對數位內部的變化對應於編織線圈的形成,而一對中的兩個相等的數字標識出對應半 行上不存在編織線圈。
如前所述,圖4顯示出屬於現有技術的基本運動的進一步的示例:在此情況下,前床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相同但相反的運動(即,它們處於“反相”狀態),轉而後床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相應的相同但相反的運動(即,它們也處於“反相”狀態)。在此情況下,兩個前床桿的導紗器對於每個編織行在前床上實現閉合的線圈且在後床上不形成線圈,而相反地,後床的兩個桿的導紗器對於每個編織行在後床上實現閉合的編織線圈且在前床上不形成線圈。圖4的基本運動可通過以下方式編輯:前床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由0/-1、0/0、0/1、0/0及其相對的0/1、0/0、0/-1、0/0分別表示的運動,而後床的兩個提花桿執行由0/0、0/1、0/0、0/-1及其相對的0/0、0/-1、0/0、0/1分別表示的運動。
圖23和24也顯示出根據現有技術的基本運動。詳細而言,圖23類似於圖3,而圖24類似於圖4,其不同之處在於,通過導紗器在針上實現的編織線圈是開放的。
當認為所有桿的導紗器靜止在默認位置(即,“OFF”位置),圖3、4、23和圖24中所示的基本運動對應於提花桿的橫移運動。在OFF位置時,導紗器由相應床的相應針的側旁定位,而在啟動相應提花裝置之後,其移動到ON位置,即,其相對於OFF位置移動一針步長。每個單一提花導紗器的狀態(OFF或ON)的選擇能夠在基本運動上加上或減去一個或多個導紗器的單個位移,目的在於實現確定的編織操作。
在現有技術中,通常在沒有提花導紗器的命令時(即,導紗器靜止在OFF或ON位置),前床的兩個提花桿僅在前床上形成編織,後床的兩個提花桿僅在後床上形成編織(如圖3、4、23、24中所示圖樣中顯現),即,產生兩個彼此分開的編織層。
應注意,對於例如類型0/0或1/1的位置,不實現編織,這是因為,導紗器在針前重疊(或“橫移針前墊紗”)過程中不改變位置。相反,對於例如類型0/-1或0/1的位置,隨著導紗器在針前重疊或移位形成編織,其取用由導紗器承載並由此供應的紗線(在下行或收集步驟中)。“0/-1”通常表示桿從針左方位置向針右方位置的橫移運動。相反,“0/1”表示桿從針右方位置向針左方位置的橫移運動。
以上對應於雙床提花機在生產管狀編織製品時的傳統工作狀況,其中我們發現:兩個提花桿主要作用於前床的針,而另外兩個提花桿主要作用於後床的針。通常,在提花桿之外,可提供底桿(設置有固定的導紗器),其與提花桿協作以形成編織。
對於現有技術在經編編織中使用可動提花導紗器以在編織機上通過對每個管狀製品側部銜接和底部封閉而獲得管狀製品或其他終產品,將不再進行更多描述。這些方法利用線性經編機中存在的電腦化的系統所提供的能力,其基於特定圖形程式而能夠選擇性地在相應的OFF和ON位置之間啟動每個提花導紗器。
申請人已經發現:已知的在線性經編機上執行的編織 方法並不是無缺陷的,而是可在其各方面進行改進。
已知的解決方案的缺陷體現在有限的編織可能性,即,能夠獲得的編織線圈的組合的數量是有限的。實際上,考慮在現有技術中所有產生的編織行(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通過前述提花桿在編織製品的整個生產週期中重複相同的基本運動而實現。
基本運動和單個導紗器的提花移位在一起能夠形成有限數量的編織線圈組合,通常稱為:1)空或零,2)單步長,3)雙步長,4)反向單步長,5)在單步長上的管狀接合,6)在反向單步長上的管狀接合,7)在雙步長上的管狀接合,8)開始分叉(在前、後床之間的聯合織物)。通過能夠在織物上實現的這八種類型的線圈,可以獲得四種不同的效果(從視覺角度而言),被稱為:空,單步長,雙步長,聯合。這些線圈通過四個提花桿獲得,四個提花桿兩兩執行相同的運動(兩個提花桿執行相同的運動,後床的兩個提花桿以相應的相同方式移動);實質上,即為圖3中的情形。
另一方面,圖4中所示的基本運動用於實現典型的網孔。在此情況下,如前所述,前床各提花桿彼此反相地移動,後床的兩個提花桿也是如此。在此後一種情況下,提花桿存在不同的基本運動系統(相對於圖3)。然而,這種運動也在編織製品(例如“芭蕾舞女”類型的網襪)的整體構建時保持不變,即,在所產生的所有編織行中保持不變。在此情況下,雖然與前述情況(圖3)具有可用的相同數量和類型的單個桿提花運動,不過在所產生的織物上的視覺效果 減少至三種:空,雙步長,接合,而具有固定導紗器的底桿可省略。
應注意,採用不同的提花桿基本運動(經典網孔)使得通過相同的線性經編機的生產可具有顯著變化。
當然,圖4的基本運動能夠獲得新的製品(否則不可能通過圖3的基本運動實現),但這種優點導致“喪失了”先前可操作的其它可行圖樣,這也是真的。換言之,圖4的基本運動減少了線性編織機的應用領域,因為其不能獲得“單步長”效果,這是因為導紗器提花選擇與圖4的桿的基本運動的組合無法防止所生產的製品發生縱向脫散(在沒有底桿的情況下)。
對於每行通過線性經編機能夠獲得的線圈組合的有限性質產生了相關的現有技術問題,鑒於這一事實的確認,可以找到多個專利申請以及授權專利,旨在開發具有提花導紗桿的經編線性編織機的最大能力。
關於採用提花桿基本運動(與導紗器提花選擇相結合)的重要性,這樣能夠獲得最大可能數量的編織線圈,參見29/11/2007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07308809(其要求16/05/2006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060135906的優先權),其中描述了以各種顏色和類似物生產圍巾的方法。
以上專利申請描述了提花桿的五種可行的不同的基本運動,由此構建編織製品。所用編織機是雙床提花經編線性編織機,且有必要以“半”規度(gauge)工作,即,在前床上和後床上僅有半數的針工作(即,存在工作針與閒置針的 交替)。這意味著,被設計為以規度X操作的編織機卻以X/2規度使用。在專利文獻JP2007308809中,位於前床處的提花桿被上下疊置(不偏移)並一起移動(如同其為單個桿);位於後床處的兩個提花桿也是如此。提花導紗器可均攜載不同顏色的紗線以獲得多顏色織物。如前所述的提花導紗器可通過執行等於一針步長的線性移位從OFF位置移位到ON位置,針步長即等於編織機的本身規度的步長(例如,在規度24情況下的位移將為1.0583mm)。不同的是,為了正確執行基本運動,考慮到半規度,提花桿將不得不執行對於各針之間“實際”距離的具有一個或多個步長的位移。例如,對於規度12,桿的位移將為每步長2.116mm、每兩步長4.233mm,等等。顯然,提花桿的基本運動是具體而言的,且難以與提花選擇位移進行協同。
專利文獻JP2007308809描述了提花桿的五種可行的基本運動。對於每種基本運動(其可單獨形成線圈或者可能不形成線圈),對於每個桿組包括三個進一步的編織線圈,如在專利中清楚所述。在實踐中,每個基本運動利用提花選擇可實現相應的一系列三個不同編織線圈。不過,應注意,在每個編織行上,可以僅執行提花桿基本運動(在五個所述基本運動中的),因此,對於每個編織行,存在限制:同時僅有一組運動(基本運動加上三個編織線圈變例)。為了獲得不同的圖形或編織線圈,有必要改變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但在任何情況下在相同行上將僅可以生產四種不同類型的線圈(基本運動加上三種變例)。顯然在相同的編織行中不可 能生產屬於不同基本運動的編織線圈:每個基本運動包括其三種編織線圈,而不能實現其他線圈。因此,顯然JP2007308809中所述的方法提供的是有限多個可獲得的編織效果。
根據JP2007308809中所述構造的線性編織機能夠生產出在兩側上具有四種顏色以及其他編織圖樣的圍巾,但受限於所選擇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的類型。具有可通過提花選擇而獲得的相關編織線圈的五種基本運動可在相繼行中相互鏈接;在此情況下所獲得的產品(例如圍巾)將具有的特徵為:不同寬度的水平條紋,每個條紋具有根據所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的圖形和設計。
在JP2007308809中所述編織方法的限制主要是需要縮減編織機以按半規度工作,進一步是在相同行上可執行的編織線圈的可行性不佳。
應注意,需要按半規度操作產生了相當大的缺陷:實際上,半規度設定使編織製品中設計的圖形的解析度減半。這產生嚴重的走樣效果,在斜紋或圓形設計中清晰可見。這導致編織設計解析度低,而且不可能以源自基色的不同顏色形成標誌、文字和小的幾何圖形;實際上,圖形元素將會粗糙不清且令人不滿。
編織線圈的低解析度(由於半規度)和可在相同行上執行的小系列的編織線圈使JP2007308809的編織方法不適合於要求設計解析度(極高的對比度)和織物一致性(尺度穩定性)的應用,例如通過織物方法生產鞋面、或者生產床墊側 邊或特別需要這些屬性的其它產品。
而且,所述方法的特徵在於:在每種基本運動變化時鏈接不同編織線圈的高複雜性、以及有限的使用範圍,這使得JP2007308809的方法在經編編織機上具有專門的應用,而不是一種“通用目的”的方法。
發明概要
在此情況下,本發明在其各方面和/或實施例中所基於的目標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避免一個或多個所述缺陷的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提供一種在經編線性編織機上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能夠生產具有例如以下特徵的編織製品:顏色明銳度(sharpness),一致性(厚度),尺度穩定性,呈現具有不同透氣性的區域的可能性,縱向脫散抗性(resistance to laddering),和能夠使產品耐久、賞心悅目並同時便於使用的其它特徵。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能夠拓寬經編線性編織機提供的編織可能性,其特徵在於,相對於現有技術的更加全面和複雜的提花圖形。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提供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能夠實現並以簡單方式將多種不同的編織效果相互結合。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 品的方法,其能夠在所有規度(特別是高規度)高效地操作,並能夠在經編線性編織機上以全規度(使用所有針)操作。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能夠生產具有高品質和/或均勻性特徵的編織製品,特別是相對於已知的編織方法而言。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高的功能可靠性。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能夠高效地且連續地以高速操作。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相對於已知解決方案具有替代性和創新性的原創步驟進行組合。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具有改進的性能,特別是能夠提高品質和/或增大生產率,例如,依據在單位時間所生產編織品的量和/或依據所生產編織品的複雜度進行。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標在於,公開一種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相對於所提供的性能和品質具有適合的應用成本。
這些和其它目標將在以下描述過程中更全面地體現,並實質上通過根據一個或多個請求項以及根據請求項中包含的或不同組合方式的以下各方面和/或實施例的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而獲得,其中,每個請求項獨立於其它請求項(沒有相關引用關係)或與其它請求項進行任意組合。
在第一方面,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預置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其至少包括:承載結構;編織機構,其安裝在所述承載結構上,並包括:具有多個相互對齊的針的第一針床和具有相應的多個相互對齊的針的第二針床;第一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奇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以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第二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偶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以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第三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奇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以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第四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偶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以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其中,每個所述奇數的和偶數的提花類型的導紗器進一步利用對應的提花啟動元件而單獨地和選擇性地在基本位置與啟動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啟動位置相對於所述基本位置位移一針間距;其中,所述提花桿被構造為:每個執行向前和向後至所述針床中的所述針的尖端的線性橫移運動以及與相應橫移運動大致垂直和大致交替的相應的振盪擺動運動,所述振盪擺動運動通過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的側部執行以使得所述紗線可選擇地處於所述 針尖端的前方和後方,所述橫移運動和所述擺動運動能夠實現在所述針床上至少生產編織製品;和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方案中,第一針床的各針在傳統上被標識為相互交替的偶數和奇數的針;類似地,第二針床的各針在傳統上被標識為相互交替的偶數和奇數的針。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所述第一提花桿、所述第二提花桿、所述第三提花桿、所述第四提花桿在每個編織行中移動,以在所述第一針床和所述第二針床處交替地操作。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按照彼此相同的橫移運動同時在所述針床的相同的床上移動。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按照彼此等同的橫移運動同時在所述針床的相同的床上移動。
在本發明中,提花桿的順序和佈置可按照要求針對圖中以示例給出的佈置進行修改,只要兩個提花桿(一個具有奇數導紗器)位於第一針床處且兩個提花桿(一個具有偶數導紗器,一個具有奇數導紗器)位於第二針床處即可。
在一方案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佈置 在所述第一針床處,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佈置和安裝在所述第二針床處。
在一方案中,具有偶數導紗器的所述提花桿之一和具有奇數導紗器的所述提花桿之一佈置和安裝在所述第一針床處,其中其餘具有偶數導紗器的提花桿和其餘具有奇數導紗器的提花桿佈置和安裝在所述第二針床處。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所有四個提花桿移動以執行相同的擺動運動,和/或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彼此相同並相對於所述針床的規度為半規度且處於相對於彼此偏移一個針間距的默認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彼此相同並相對於所述針床的規度為半規度且處於相對於彼此偏移一個針間距的默認位置。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移動以執行相同的擺動運動。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移動以執行相同的擺動運動。
在一方案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所有四個提花桿移動並執行相同的擺動運動。
“相同的擺動運動”是指:實質上相同且在時間上協調(temporally coordinated)的擺動運動。
在一方案中,四個提花桿均在相同的針床上對於每個編織半行工作。
在一方案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佈置在所述第一針床處,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佈置在所述第二針床處。
在一方案中,導紗器當在相關提花桿橫移運動過程中未在相關基本位置與相關啟動位置之間單獨(individually)移動時是“被動的(passive)”(或靜態的),而當在相關提花桿橫移運動過程中在相關基本位置與相關啟動位置之間單獨移動時是“主動的(active)”。“編織行”的表述用於兩個編織工作步驟的次序,其中,第一步驟包括在第一針床上通過提花桿實現多個編織線圈,第二步驟包括在第二針床上通過提花桿實現多個編織線圈。“編織半行”是指半個行,即,來自組成編織範圍的第一或第二步驟之間的單獨的半行。編織半行因而可處於第一針床或第二針床上。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的特徵在於: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的橫移運動相對於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以反相進行,即,以等同而相反的方式、或以對稱方式進行。
在一方案中,所述第一提花桿、所述第二提花桿、所述第三提花桿、所述第四提花桿均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所述被動導紗器總是交替地在所述第一針 床的針上和所述第二針床的針上在產生的每個編織半行處形成線圈。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對於每個編織行而實現所述第一針床的針上的多個線圈和所述第二針床的針上的多個線圈以限定雙層的或聯合的(linked)織物。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對於每個提花桿的所有所述被動提花導紗器、針對每個編織行確定在兩個床上的線圈的實現方式。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限定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交替地執行的線圈的生產次序,該生產次序每兩個編織行週期性地重複。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提花桿的每個被動導紗器以預定次序生產如下:在第一編織半行中,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一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二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三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在與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四線圈。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通過預定次序的多次迭代重複而確定,對每個被動導紗器的每次重複始於所述第一 針床的相同的相應第一針。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奇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的相應處致動所述預定次序;其中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偶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另一第二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另一第二針的相應處致動所述預定次序。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所述第一針床和/或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閉合的編織線圈。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所述第一針床和/或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開放的編織線圈。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基本半部運動,其中每個所述提花桿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的提花 導紗器至少在第一編織半行和所述第一針床處在與不形成線圈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交替的相應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上生產相應的線圈。
在一方案中,形成有所述第一編織半行的線圈的所述相應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是至少針對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和/或針對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的至少兩個直接相繼的半行處重複所述基本半部運動。
在一方案中,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以一定方式執行而使得:對於每個提花桿的相同位置的所述被動導紗器,在至少線圈或至少編織半行的形成處、或者在多個連續的線圈或多個相繼的編織半行處,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供應紗線並且利用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奇數的被動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所述其中一個針床的相同的針處實現或在兩種所述針床上的相同的針處實現,其中,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供應紗線並且利用在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位置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偶數的被動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其中一個針床的相同的針處實現或在兩種所述針床上的相同的針處依次實現。
在一方案中,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以一定方式執行而使得:對於每個提花桿的相同位置的所述被動導紗器, 在至少線圈或至少編織半行的形成處、或者在多個相繼的線圈或多個編織半行處,所有所述提花桿供應紗線並且利用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奇數的被動的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其中一個所述針床的相同的針處生產或在兩種所述針床上的相同的針處相繼生產。
為了本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的目的,採用“對應”導紗器的表述意味著在位於兩個針床處的兩個相似提花桿上具有對應兩個對應位置的對。在實踐中,第一提花桿的每個奇數導紗器具有對應的第三提花桿的奇數導紗器,共同形成一對對應的導紗器,即,位於(沿一系列位置)相應針床(前和後)的相似針處的相似位置(即,在針旁)。以相同方式,第二提花桿的每個導紗器具有對應的第四提花桿的導紗器,其共同形成相應對的對應的導紗器。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一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二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 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而且相對於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第二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三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而且相對於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二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錯開並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四線圈。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所述操作步驟的迭代重複。在一方案中,對於所述提花桿的所有被動提花導紗器執行所述操作步驟。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所述第二提花桿、所述第三提花桿、所述第四提花桿全都以彼此等同的橫移運動在各所述針床的相同的床上同時移動。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以按預定次序生產:在第一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一線 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二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三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四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所述第二針處生產第五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相鄰且處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三針處生產第六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二針床的所述第二針處生產第七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三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三針處生產第八線圈。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通過預定次序的多次反復運動而確定,對每個被動導紗器的每次重複始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相應第一或第二針。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奇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 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的相應處致動所述預定次序;其中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偶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三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三針的相應處致動所述預定次序。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基本半部運動,其中至少在第一編織半行和所述第一針床處,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每種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的提花導紗器在與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提花導紗器由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每種形成相應各線圈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交替的相應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上生產相應的線圈。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第一編織半行中形成線圈的所述相應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是針對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在所述第一編織半行中形成線圈的所述相應的交替的奇數或偶數的針是針對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奇數或偶數的針。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針 床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至少在兩個直接相繼的半行處重複所述基本半部運動。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一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二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兩行同時生產第三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四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五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相鄰且處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的第三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六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 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七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三針位置對應且與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相鄰且處於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的第三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八線圈。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所述操作步驟的迭代重複。在一方案中,對於所述提花桿的所有所述被動提花導紗器執行所述操作步驟。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通過按照所述多個提花導紗器的一個針間距執行對應各自位移,啟動多個提花導紗器,以通過基於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與在所述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上加上或減去的單個主動提花導紗器的獨立運動的結合以實現差異化的編織線圈和結構而選擇性地修改所述編織製品的一部分的基本結構。
在一方案中,所述過程包括以下步驟:向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供應第一顏色和/或第一類型的第一紗線,向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供應第二顏色和/或第二類型的第二紗線。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的特徵在於:選擇性地啟動所述提花桿的提花,其方式用以實現在編織部的兩側上均有通過所述第一紗線和通過所述第二紗線或通過所有所述第 一和第二紗線而實現的編織線圈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其方式用以實現至少一側僅由僅通過所述第一紗線或通過所述第二紗線所實現線圈構成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其方式用以實現兩側僅由分別僅通過所述第一針床上的第一紗線和僅通過所述第二針床上的第二紗線所實現線圈構成的所述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實現織物的一部分而且所述織物的一部分包括分別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在所述第二針床上實現的兩段不同且平行的織物。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編織製品的織物的一側上,使僅通過僅由所述第一紗線所實現線圈實現的至少第一部分與僅通過僅由所述第二紗線或由所述第一紗線和所述第二紗線所實現的線圈實現的至少第二部分交替,以在所述織物的所述側上限定清晰限定的和/或具有顯著明確限定邊界的圖形元素、設計或文字。
在一方案中,所述預置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預置被佈置在所述第一針床或第二針床處的至少第一底桿,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所述底桿與所述四個提花桿協作實現編織線圈、鏈或不重疊紗線,以實現所述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增強所述織物的結構。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所述底桿,與所述四個提花桿協作實現編織線圈、鏈或不重疊紗線,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或者至少所述 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與至少一組被動提花導紗器操作以通過與所述底桿相反的所述針床上的海綿效果實現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不重疊”紗線意味著:紗線不關於針重疊,而是穿線於已經編織的紗線中。
在一方案中,所述第一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二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對應至少一組處於基本位置,所述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對應至少一組處於啟動位置,反之亦然,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二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對應至少一組處於啟動位置,所述第三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對應至少一組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對應至少一組處於基本位置,以在通過由所述提花桿上的成組的相鄰導紗器攜載的紗線實現的織物的部分處實現格子花紋(checked)織物的一部分,所述格子花紋織物的特徵在於,至少在所述織物的一側上,僅由所述第一紗線實現的單一線圈和僅由所述第二紗線實現的單一線圈交替。
在一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向所述提花桿的每個提花導紗器供應相應的紗線,所述供應相對於所述編織機的其它提花導紗器而獨立進行。
在一方案中,所述預置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步驟包括:預置被構造以例如將多條紗線供應到所述提花桿的紗線供應裝置的步驟,其中所述紗線供應裝置至少包括設置有多個紗線承載卷軸的紗架,所述紗線承載卷軸單獨地 結合到相應的提花導紗器,使得每個紗線承載卷軸相對於其他紗線承載卷軸而獨立地基於其紗線要求將相應量的紗線提供到相應的導紗器,所述至少一個紗架被構造用以針對通過所述提花桿的各個導紗器實現的不同線圈而補償不同紗線的要求差別。
在一方案中,紗線供應裝置包括多個張緊元件,例如多個拉伸器。每個張緊元件單獨地專用於來自紗線紗架之一的相應的紗線,並插置在供應相應紗線的紗架與相應的導紗器之間,其中每個張緊元件被構造以滑動地接納相應紗線並基於所接納的相應供應紗線的張力而彈性地、成比例地變形,目的在於供應具有大致恆定的確定張力值的相應導紗器。
在一方案中,四個提花桿的每個的每次相應的線性運動包括:對於每個編織半行的相應的針背墊紗運動,其可在提花桿位於針後時隨其振盪(oscillating)運動而執行;和相應的相關聯的針前墊紗運動,其可在桿位於針前時隨其振盪運動而執行,其針背墊紗運動和其相繼針前墊紗運動是相互關聯的,對於每個編織半行,能夠使相應提花桿的每個導紗器與振盪運動相結合而相對於其針床沿側向錯開(displace)。
在一方案中,在執行基本運動的步驟中,提花桿的線性運動均包括:對於每個編織半行的針背墊紗運動和隨後的相應針前墊紗運動,以使每個導紗器在其每次振盪運動過程中相對於相應針床向前和向後沿側向錯開並圍繞相應 針進行至少一部分旋轉,從而實現編織線圈。
在一方案中,在執行基本運動的步驟中,提花桿的橫移運動均包括:在每個編織半行與相繼的編織半行之間的沿與先前針前墊紗運動相反的方向的新的針背墊紗運動,其方式用以在床的針尖之前和之後執行紗線完全旋轉,由此實現閉合的編織線圈。
在一方案中,在執行基本運動的步驟中,提花桿的線性運動均包括:在每個編織半行與隨後的編織半行之間的沿與先前針前墊紗運動相同的方向的新的針背墊紗運動,或在先前的針前墊紗運動之後沒有針背墊紗運動,其方式用以圍繞床的針執行半旋轉,由此實現開放的編織線圈。
在進一步的方案中,本發明涉及一種方法,包括利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其中,對於相應的被動導紗器,在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位置彼此對應的奇數的導紗器彼此相同地在兩個針床上相同的針處移動,在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位置對應的偶數的導紗器彼此相同地在兩個針床上相同的針處移動;和/或其中,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相對於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以反相橫移運動進行,即,以相同而相反的方式進行。
在一方案中,在基本運動中,提花桿與單個導紗器的適合提花運動協同、按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移動:在第一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第一線圈; 在第二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第一針處不實現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鄰且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從而在第一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在可替代的方案中,提花桿移動,以與單個導紗器的適合提花運動協同、按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實現如下:在第一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一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鄰且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第一針處不實現線圈;由此,在第二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方案中,所述基本運動通過所述的兩個相繼編織 行的預定次序的多次迭代重複而被確定,每次重複始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並具有兩個編織行的長度。
在一方案中,在所述的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中,在第一針床或第二針床上實現的每個線圈利用由任一個提花桿攜載的紗線生產。
在一方案中,在基本運動中,提花桿移動,以與單個導紗器的適合提花運動協同、按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通過與第一和第二針床對應的針實現如下:在第一和第二針床中的一個上,在第一和第二針床中的至少一個的兩個相應編織半行中的每個中實現編織線圈;在另一針床上,在另一針床的兩個相應編織半行中的一個中形成編織線圈且在另一針床的兩個相應編織半行中的另一半行中不形成線圈;由此,在所述的另一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優選地所述基本運動通過所述的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的多次迭代重複而被確定。
在本發明的進一步方案中,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軟體程式,用於實現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功能,所述程式被構造以執行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和/或前述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和/或存儲在與用於實現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功能的控制裝置可連接的存儲支援設備上的方法。
在本發明的進一步方案中,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控 制裝置,用於實現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經編編織機的功能,其中,控制裝置被構造以執行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和/或前述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在進一步的方案中,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經編編織機,其至少包括實現編織機功能的控制裝置以執行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和/或前述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在進一步的方案中,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經編的線性經編編織機,被構造和預置以致動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和/或前述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在進一步的方案中,本發明涉及一種使用根據各方案和/或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方法實現的編織製品。
在一方案中,所述編織製品在非限制性示例中例如為:鞋面、圍巾、通常男式和女式服裝的部件的一部分、內衣的部件的一部分、長襪的一部分、帽子、毯子、紡織物覆蓋物、墊罩、毛巾、浴衣的部件、窗簾、袋子、等等。
本發明的前述各方案中的每個均可單獨使用或者與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或其他所述方案結合使用。
1‧‧‧線性編織機
1F‧‧‧第一提花桿/前床的奇數
2F‧‧‧第二提花桿/前床的偶數
3B‧‧‧第三提花桿/後床的奇數
4B‧‧‧第四提花桿/後床的偶數
5、6‧‧‧底桿
B‧‧‧後床/第二針床
B1‧‧‧第二編織半行
B2‧‧‧第四編織半行
F‧‧‧前床/第一針床
F1‧‧‧第一編織半行
F2‧‧‧第三編織半行
N1B、N1F‧‧‧第一針
N2B、N2F‧‧‧第二針
N3B、N3F‧‧‧第三針
進一步的特徵和優點將通過一些實施例的詳細描述而更全面顯現,其中,通過非排他性示例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的優選實施例。在下文中將僅通過非限制性示例結合附圖進行描述,其中: 圖1是用於實現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用於鏈式編織的線性編織機的結構的側視示意圖;特別地通過示例顯示出兩個針床以及四個提花導紗桿和兩個底桿;圖2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一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可行的第一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閉合的編織線圈;圖2A是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二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的示意圖;特別地,第二實施例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閉合的線圈;實質上,圖2A的基本運動可通過圖2的基本運動平移編織半行而獲得;圖3是根據現有技術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的示意圖;特別地,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已知類型的橫移運動,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閉合的編織線圈;圖4是現有技術的提花桿的進一步的基本運動的示意圖;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已知類型的進一步的橫移運動,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閉合的編織線圈;圖5是被構造以實現本發明方法的線性編織機的提花導紗器的示意圖;在右方,導紗器顯示處於相應的基本位置(OFF),而在左方,導紗器顯示處於相對於基本位置移位一針步長的相應的啟動位置(ON);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可行實施例的能夠執行特 定編織操作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的示意圖;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通過兩個提花桿的導紗器的啟動而確定的位移被著重標示;圖7示意性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編織線圈的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提花桿的橫移運動;每個線圈通過在基本橫移運動(左方第一示意圖中所示)上加上提花桿的導紗器的一個或多個提花位移而獲得;圖8示意性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編織線圈的佈置在第二針床處的提花桿的橫移運動;每個線圈通過在基本橫移運動(左方第一示意圖中所示)上加上提花桿導紗器的一個或多個提花位移而獲得;圖9示意性顯示出針對多個編織行週期性重複的圖2或圖2A的基本運動;圖中進一步顯示出在多個編織行內如何能夠隔離出根據本發明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實質上,根據所關注的相繼編織的四個半行的次序,圖9中的示意圖包括圖2的示意圖和圖2A的示意圖;圖10示意性顯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一提花桿1F(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中所示第一桿的基本運動上加上(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閉合的編織線圈);圖11示意性例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三提花桿3B(佈置在第二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中所示第三桿的基本 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閉合的編織線圈);圖12示意性例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二提花桿2F(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中所示第二桿的基本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閉合的編織線圈);圖13示意性例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四提花桿4B(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中所示第四桿的基本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閉合的編織線圈);圖14示意性顯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一提花桿1F(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2中所示第一桿的基本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開放的編織線圈);圖15示意性例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三提花桿3B(佈置在第二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2中所示第三桿的基本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開放的編織線圈);圖16示意性例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二提花桿2F(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 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2中所示第二桿的基本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開放的編織線圈);圖17示意性例示出可利用本發明的方法並結合第四提花桿4B(佈置在第二針床處)的導紗器而獲得的多個編織線圈;每個顯示的編織線圈可通過在圖22中所示第四桿的基本運動上疊加(針對每個編織半行)一個或多個相應的導紗器提花位移而獲得(開放的編織線圈);圖18以示例顯示出用於執行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線性編織機的提花桿的規劃示意圖;特別地,示意圖中以示例顯示出根據前述的圖10至圖13的編織線圈的選擇,這將通過針對確定數量編織行、目的在於獲得具有確定特徵的織物部分的一組相鄰導紗器(在每個提花桿上)而實現;圖19示意性顯示出使用本發明的方法並歸因於圖18的提花桿的提花桿規劃圖樣實現的織物部分;特別地,基於在規劃圖樣中所選擇的編織線圈,例示出由工作中的導紗器所承載紗線的相互疊置、相對於兩個床的針的路徑;所示編織線圈與兩個床均相關;圖19A顯示出針對四個桿中的每個的圖19的圖樣中所用編織線圈以及圖19的線圈的部分的放大圖;圖20類似於圖19,但僅示意性例示出前床上的編織線圈;圖20A顯示出圖20的編織線圈的線圈的部分的放大圖;圖21涉及與圖19和20相同的方法並示出編織圖樣,在 所顯示的編織圖樣中,水平行代表僅在第一針床(或前床)上的相繼的編織半行;換言之,在第一針床上的線圈可見,而涉及第二針床(或後床)的半行是“隱藏的”;圖21A以照片例示出利用本發明的方法、採用圖18、19、20、21的編織圖樣實現的編織製品;圖22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三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例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第三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開放的編織線圈;圖22A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方法的第四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第四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開放的編織線圈;實質上,圖22A的基本運動與圖22中相同,但相對其平移了編織半行;圖23示意性例示出根據現有技術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例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已知類型的橫移運動,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開放的編織線圈;圖24示意性例示出根據現有技術的提花桿的進一步的基本運動;特別地,例示出四個提花桿的已知類型的進一步的橫移運動,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開放的編織線圈;圖25示意性例示出利用圖2的基本運動(而沒有任何提花選擇)通過四個對應導紗器(針對每個提花桿對應一個)實現的編織線圈;對於四個編織行顯示編織線圈;圖26類似於圖25,但示意性例示出利用圖2的基本運動 (而沒有提花選擇)、通過四個提花桿的多個相鄰導紗器、在第一和第二針床的一組相鄰的針上實現的編織線圈;對於四個編織行重複顯示編織線圈;圖27是用於執行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方法的線性編織機的提花桿的進一步的規劃圖樣的示例;特別地,所述圖樣以示例描述根據前述的圖10-13的編織線圈的選擇,這將通過針對確定數量編織行、目的在於獲得具有海綿效果的織物部分的一組相鄰導紗器(在每個提花桿上)而實現;圖28利用照片例示出利用本發明方法製成的編織製品的示例;在此情況下,所述製品是鞋面;圖29利用照片例示出利用本發明方法實現的編織製品的另一示例;在此情況下,所述製品是另一鞋面;圖30利用照片例示出使用本發明方法實現的編織製品的另一示例;在此情況下,所述示例是在明晰限定的背景上使用海綿效果實現的具有字母的織物部分;圖31是整片織物的照片,在示例中通過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利用本發明的方法實現,所述片在示例中包括水平系列的編織部分,且每個編織部分最終形成一鞋面;圖32是用於執行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方法的線性編織機的提花桿的進一步的規劃圖樣的示例;特別地,所述圖樣以示例顯示根據前述的圖10-13的編織線圈的選擇,這將通過針對確定數量編織行、目的在於獲得具有海綿效果的織物部分的一組相鄰導紗器(在每個提花桿上)而實現,所述織物部分在也呈現出海綿效果的背底上(具有不同顏色) 形成;圖33利用照片例示出利用本發明方法、採用圖32的規劃圖樣實現的編織製品;圖34示意性顯示出根據本發明方法的進一步的可行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進一步的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閉合的編織線圈;圖34A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方法的另一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例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另一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閉合的編織線圈;實質上,圖34A的基本運動可通過圖34的基本運動平移半行而獲得;圖35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可行實施例的能實現特定編織功能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通過兩個提花桿的導紗器的啟動而確定的位移被著重示出;圖36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根據多個編織線圈佈置在第一針床處的提花桿(在示例中為桿1F)的橫移運動;每個線圈通過在基本橫移運動(在左方第一示意圖中所示)上加上提花桿的導紗器的一個或多個提花位移而獲得;圖37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根據多個示例性編織線圈佈置在第二針床處的提花桿(在示例中為桿4B)的橫移運動;每個線圈通過在基本運動(在左方第一示意圖中所示)上加上提花桿的導紗器的一個或多個提花位移而獲得; 圖38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進一步的可行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開放的編織線圈;圖38A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特別地顯示出四個提花桿相對於兩個針床的四個橫移運動的進一步的實施例,所述橫移運動實現多個開放的編織線圈;實質上,圖38A的基本運動與圖38中相同,但相對其平移了編織半行;圖39示意性例示出利用圖34的基本運動(而沒有任何提花選擇)通過四個對應導紗器(針對每個提花桿對應一個)實現的編織線圈;對於四個編織行顯示編織線圈;圖40類似於圖39,但示意性例示出利用圖34的基本運動(而沒有提花選擇)、通過四個提花桿的多個相鄰導紗器、在第一和第二針床的一組相鄰的針上實現的編織線圈;對於四個編織行重複顯示編織線圈。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附圖標記1整體標示用於實現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線性編織機。總體上,相同的附圖標記可能在其變形實施例中用於相同的或相似的元件。
圖1示意性顯示出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一部分,特別是示意性例示出針床和導紗器桿。
所述編織機的一些部件,例如框架、控制單元、桿啟 動裝置,等等,在圖中未詳細顯示,因為它們本身是已知的並屬於常規類型:所述編織機的示意圖著重在用於理解本發明編織方法的部分,特別是對以下各圖的編織示意圖加以闡釋的內容(圖2至圖26、圖34至圖40)。
從編織技術的觀點來看,整個線性編織機的運作(例如導紗器桿的功能、導紗器的提花選擇、針與紗線的協作,等等)並未進行詳細描述,因為這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是已知的。
本發明的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首先包括:預置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1,線性編織機至少包括承載結構和編織機構,編織機構安裝在所述承載結構上並包括第一針床F和第二針床B,第一針床F包括多個相互對齊且相互交替的奇數和偶數的針,第二針床B包括相應的多個相互對齊的奇數和偶數的針。第一和第二針床在本部分中常被稱為“前”和“後”。
第一針床和第二針床的針可為活塞類型或鎖銷類型,根據所生產的編織製品的編織要求和類型而定。圖1以示例顯示出兩種床的活塞針,需要這種類型的針實現特定的編織效果,例如海綿效果(在下文中描述)。
如圖1中的示例所示,編織機1至少包括:第一提花桿1F,其佈置在第一針床F處,並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奇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床F、B的針;第二提花桿2F,其佈置在第一針床F處,並設置有提花 類型的偶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床F、B的針;第三提花桿3B,其佈置在第二針床B處,並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奇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床F、B的針;第四提花桿4B,其佈置在第二針床B處,並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偶數的多個導紗器,被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床F、B的針。
圖中進一步例示出兩個底桿5、6。底桿是可選的並將在下文中描述。
奇數和偶數的提花類型的導紗器中的每一個(無論其屬於哪個提花桿)進一步利用對應的提花啟動元件在基本位置(OFF)與啟動位置(ON)(相對於基本位置移位一針間距)之間單獨地和有選擇性地移動。導紗器的運動在圖5(與單個導紗器相關的提花桿的前視圖)中以示例示意性地顯示:基本位置顯示在右,而啟動位置顯示在左。不過,根據編織機的類型,ON和OFF位置可以相反。重要的是,這兩個位置之間的針間距的距離,實際上這可通過提花裝置而選擇性地實現。圖中示意性顯示出兩個端道(endrun),其限定了導紗器的兩個位置OFF和ON,利用提花裝置阻止導紗器的運動。
每個提花桿(1F、2F、3B、4B)被構造為執行:相應的向前和向後至所述針床中所述針的尖端的線性橫移運動;和 相應的與相應橫移運動大致垂直和大致交替的振盪擺動運動(oscillating swing movement),所述振盪擺動運動通過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的側部執行以使得所述紗線交替地處於所述針尖端的前方和後方。
所述橫移運動和所述擺動運動能夠實現在所述針床F、B上至少生產編織製品。
實現本發明方法的編織機1包括:使用適合啟動方式(馬達、線性馬達、凸輪、齒輪等等)啟動的各提花桿,優選地每個提花桿的軸向線性位移(橫移運動等)是獨立的。進一步,編織機1優選地包括:使用適合啟動方式啟動的各提花桿,所有提花桿一起(即一致地)進行振盪運動(擺動運動)。
四個桿的橫移運動的獨立啟動能夠實現各桿一起移動或以“混合”方式移動,即提花桿能夠同相或反相工作;它們實質上相互完全不受約束(按照其可行的可選擇的運動而言)。
本發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在利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這個步驟中,第一提花桿、第二提花桿、第三提花桿、第四提花桿在每個編織行中移動,以在第一針床和第二針床處可選擇地(alternatively)操作。
進一步地,通常地,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包括:至少第一提花桿1F和第三提花桿31B彼此一致地移動,執行相同的橫移運動和相同的擺動運動;進一步地,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包括:至少第二提花桿 2F和第四提花桿4B彼此一致地移動,執行相同的線性運動和相同的擺動運動。
實質上,本發明的基本運動至少包括:所述桿成對地、彼此一致地移動,其中每對包括位於前床處的桿(偶數或奇數)和對應的位於後床處的桿(偶數或奇數)。圖1中所示的示例包括各提花桿的交替(按1F、2F、3B、4B的順序):針對前床的奇數(1F),針對前床的偶數(2F),針對後床的奇數(3B),針對後床的偶數(4B)。因此,在這種配置中,執行相同運動的對是提花桿1F、3B和提花桿2F、4B。
這可見於圖2和2A中,其中顯示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這也可在圖34和34A中觀察到,其中顯示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提花桿的基本運動(在下文中描述)。
應注意,支持本發明方法的基本運動也同樣適用於包括不同佈置的四個提花桿的編織機:例如(使用圖1中的編號方式),提花桿可按以下次序佈置(從左向右):1F-2F-3B-4B(奇數-偶數-奇數-偶數,如圖1中所示),或2F-1F-4B-3B(偶數-奇數-偶數-奇數),或1F-2F-4B-3B(奇數-偶數-偶數-奇數),或2F-1F-3B-4B(偶數-奇數-奇數-偶數)。根據所述佈置,將四個基本運動中的每個施加於相應的提花桿,就兩個前面的對應各桿的基本運動的前述同等性(equality)而言,圖2或2A的編織圖樣可適應性調整。
在一實施例中,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第一提花桿1F和第三提花桿3B的橫移運動相對於第二提花桿2F和第四提花桿4B的橫移運動以反相進行,即,以相同而相反的方 式、或以對稱方式進行。這種條件可加到前述的條件上,從而導致這樣的情形:各桿同等地成雙地移動(即,位於兩個床處的各桿(偶數或奇數)一致地移動),並進一步在位於相同床中的各桿之間對稱地或以“反相”方式移動(即,參見圖1,桿1F和2F相互反相移動,桿3B和4B也是如此)。在圖2和2A中以示例顯示的基本運動的特徵在於:安置在相同床上的各桿之間的反相。
第一和第二桿可相同並為半規度(相對於針床的規度或編織機的規度),且處於相對於彼此偏移一個針間距的默認位置。換言之,第一提花桿處於與傳統上“奇數”針相關聯的默認位置,而第二提花桿處於與傳統上“偶數”針相關聯的默認位置(反之亦然)。
同樣地,第三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可相同並為半規度(相對於針床的規度或編織機的規度),且處於相對於彼此偏移一針間距的默認位置。半規度是指:每個提花桿的導紗器的數量等於單個針床的針的數量的一半(例如,如果床的針的數量為X,則每個提花桿的導紗器的數量為X/2)。
應注意,參照單個導紗器的位置,提花導紗器當在提花桿橫移運動時未在相應基本位置與相應啟動位置之間單獨移動時被認為是“被動的”(或靜態的),而當在其提花桿橫移運動時在相應基本位置與相應啟動位置之間單獨移動時被認為是“主動的”。
應注意,在例示出編織圖樣(特別是基本運動或編織線圈)的所有圖中,在圖樣上方,包括所述針的“絕對”編號方 式,即,兩個床的針的編號方式(1、2、3、4等),而無論導紗器的位置如何。編號“1”表示第一針床的第一針和第二針床的對應第一針,而編號“2”表示第二針,依此類推。
進一步地,在編織圖樣下方,包括“相對於”提花桿零位(或默認位置)(其中導紗器處於OFF位置)的編號方式,即,標識導紗器相對於針橫穿的工作位置的編號方式。實質上,這些編號(-1、0、1、2等)基於桿的基本運動與導紗器的提花運動的組合而標識出導紗器能夠到達的針間位置。
應注意,在顯示出導紗器所承載的紗線及其運動的每個編織圖樣中,圖樣下方的編號“0”是相對於所關注的導紗器而言的(因而可改變),而上方的相對於針的編號保持不變。這就是說,導紗器的“相對”編號中採用的記號方式遵從以下規律:導紗器的標記“0”在用於屬於“奇數”類型的提花桿(第一提花桿1F或第三提花桿3B)的導紗器的針編號1(或通常為奇數的針)的右方;導紗器的標記“0”在用於屬於“偶數”類型的提花桿(第二提花桿2F或第四提花桿4B)的導紗器的針編號2(或通常為偶數的針)的右方。
例如觀察圖7和8的圖樣:圖7的示例涉及第一桿1F(奇數),實際上導紗器的“0”總是鄰置在針編號1(奇數)的右方;圖8的示例涉及第四桿4B(偶數),實際上導紗器的“0” 總是鄰置在針編號2(偶數)的右方。
在圖中使用的這種記號方式用於理解不同提花桿如何同時將紗線提供至兩個針床的各個針以及如何通過單個桿的橫移運動(例如在圖2中所示)實現特定的編織結構(例如在圖25中所示)。
現在將更詳細描述形成本發明方法的基礎的編織圖樣,特別地參見圖2、2A和9。
在基本運動中,優選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或靜態)導紗器總是在第一針床F的針和第二針床B的針上交替產生的每個編織半行處形成線圈。這在圖2中清晰可見:所有四個提花桿1F、2F、3B、4B的導紗器對於每個編織半行(沒有中斷)在兩個針床上交替地實現編織線圈。
換言之,基本運動針對每個編織行實現了第一針床的針上的多個線圈和第二針床的針上的多個線圈。通過修改一個或多個提花桿的一個或多個導紗器的位置(例如通過執行提花選擇而修改),除了基本運動以外,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雙層的或聯合的織物(而不是兩段不同的織物),即,在其可實現的織物中,兩層(在床F和B上產生)聯合並相互結合。
優選地,基本運動對於每個提花桿的所有被動提花導紗器針對每個編織行確定在兩個床上的線圈的實現方式。這在圖中清晰可見,其中可以看到,對於每個編織行而言(即,對於兩個相繼的編織半行序列,其中一個在床F上且 另一個在床B上),每個提花桿在兩個床上均實現線圈(而不會“遺漏”這個床或那個床)。
優選地,基本運動限定在第一針床F上和第二針床B上可選擇地執行的線圈的生產次序,該生產次序每兩個編織行週期性地重複。換言之,本發明的方法的基本運動的基本單元通過“生產次序”形成,即,通過具有兩個編織行的“紡織長度”且週期性重複的一系列編織線圈形成(特別地參見圖2、2A、9、22、22A)。
更詳細而言,在基本運動中,提花桿1F、2F、3B、4B移動而使得每個提花桿的每個被動導紗器以預定次序生產如下:在第一編織半行(F1)中,在第一針床(F)的相應第一針(N1F)處生產第一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B1)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N1F)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B)的相應第一針(N1B)處生產第二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F2)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N1F)相鄰的第一針床(F)的相應第二針(N2F)處生產第三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B2)中,在與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第二針床B的相應第二針(N2B)處生產第四線圈。
這種預定次序在圖2中和在圖25、26中示意性例示。在圖25和26中,紗線通過相應提花桿(承載紗線的導紗器屬於所述提花桿)的附圖標記(1F、2F、3B、4B)指示。
如圖9中所示,優選地,基本運動通過預定次序的多次 迭代反複而確定,對每個被動導紗器的每次重複始於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相應第一針。
優選地,在基本運動中:第一提花桿1F和第三提花桿3B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提花桿的每個奇數的被動導紗器在相應的以下部位啟動所述預定次序:第一針床F的第一針(N1F),第二針床B的第一針(N1B),相對於第一針床F的第一針(N1F)相鄰且沿第一方向(例如在圖2中向左)移位的第一針床F的第二針(N2F),相對於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鄰且沿第一方向移位的第二針床B的第二針(N2B),第二提花桿2F和第四提花桿4B移動而使得:提花桿的每個偶數的被動導紗器在相應的以下部位啟動所述預定次序:第一針床F的第一針(N1F),第二針床B的第一針(N1B),相對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二方向(例如在圖2中向右)相鄰錯開的第一針床F的另一第二針(N2F),相對於第二針床B的第一針(N1B)沿第二方向相鄰錯開的第二針床B的另一第二針(N2B)。
在基本運動中,優選地,提花棒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第一針床和/或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閉合的線圈。這種情形 顯示在圖2、2A和9中,其中可見,每個線圈均為閉合類型(“閉合環”)。
可替代地,在基本運動中,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第一針床和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開放的線圈。這種情形顯示在圖22和22A中,其中可見,每個線圈均為開放的線圈(“開放環”)。這一實施例在基本運動的程度上完全等同於前述:提花桿對1F-3B和2F-4B的基本運動是相同的,提花桿對1F-2F和3B-4B的基本運動的對稱性也是,進一步地,編織線圈中涉及到的針與前文例示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開放環的線圈的產生。
優選地,基本運動包括:基本半部運動,其中每個提花桿利用相應的被動導紗器至少在第一編織半行(F1)和所述第一針床F處在與不形成線圈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交替的相應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上生產相應的線圈。這可在圖25和26中示意性顯示(具有閉合環狀線圈的編織圖樣):這些圖顯示出通過提花桿在床的一些針處實現的線圈,用於一些隨後的編織行。對於每個編織半行(即,在第一針床或第二針床上的編織步驟),實現線圈的針與不形成編織線圈的針交替。
形成有第一編織半行的線圈的相應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是:至少針對第一提花桿F1和第三提花桿3B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和/或針對第二提花桿2F和第四提花桿4B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
優選地,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針床(F)上和第二針床(B)上的至少兩個直接相繼的半行處重複“基本半部運動”。圖25和26對此顯示出一系列的四個編織行,其中,基本半部運動在對於兩個編織半行(在兩個床上)(即,對於編織行)的針上重複,並在錯開一針的相繼的行中繼續同樣地重複。這意味著:在一行中,偶數針形成編織並且奇數針不形成編織,而相反地,在下一行中,奇數針形成編織並且偶數針不形成編織;這種樣式週期性重複。
考慮多個相鄰導紗器(對應於所有四個桿上),結果為:形成編織的針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提花桿的對應導紗器供應,而交替的針不由任何導紗器供應。
在下文中,基本運動將以不同方式描述。在本發明一個可行實施例中,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以一定方式執行而使得:對於每個提花桿的相同位置的被動導紗器,在至少一線圈或至少編織半行的形成處、或者在多個相繼的線圈或多個相繼的編織半行處:第一提花桿1F和第三提花桿3B供應紗線並利用在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奇數的被動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所述針床其中之一的同樣的針處實現或在所述兩種針床上的同樣的針處實現;以及第二提花桿2F和第四提花桿4B供應紗線並利用在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位置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偶數的被動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所述針床其中之一的同樣的針處實現或在所述兩種針床上的同樣的針處順序地實現。
參見圖25、26和圖2的示例。基本運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利用第一提花桿1F和第三提花桿3B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第二提花桿2F和第四提花桿4B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F的第一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一線圈;然後,利用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N1F對應的第二針床B的相同的第一針N1B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二線圈;然後,利用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而且相對於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相鄰且沿第一方向錯開的第二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相對於第一針床F的第一針N1F相鄰且沿第一方向錯開的第一針床F的相同的第二針N2F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三線圈;以及然後,利用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而且相對於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相鄰且沿第一方向錯開的第二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相對於第二針床的第一針N1B相鄰且沿第一方向錯開並與第一針床F的第二針N2F對應的第二針床B的相同的第二針 N2B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四線圈。
在優選實施例中,基本運動優選地包括:所述操作步驟的迭代重複。優選地,對於提花桿的所有被動提花導紗器執行所述操作步驟。
在全面挖掘出本發明的方法的編織潛力的優選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通過按照多個提花導紗器的一個針間距執行對應的各自位移,啟動多個提花導紗器,以通過基於提花桿基本運動與在提花桿橫移運動上加上或從提花桿橫移運動中減去的單個主動提花導紗器的各自運動的結合,以實現差異化的編織線圈和結構,而選擇性地修改編織製品的一部分的基本結構。
實質上,所述方法包括:根據編織的需要和所製造織物將要獲得的特徵,選擇多個導紗器的多個單一的提花運動:這種單個導紗器的提花選擇被“加到”前述基本運動上,對其修改以獲得多個不同的編織線圈並由此在所生產的製品上獲得多個編織效果。對此所述的特定的基本運動能夠利用與其相關聯的導紗器的提花選擇而獲得對於針床的每個針的且對於每個編織行的多個不同的線圈。
本發明的方法的提花選擇的步驟在圖10至圖17中示意性例示。
圖10至圖13例示出能始於圖2(閉合的編織線圈)的基本運動在四個提花桿上實現的29個不同編織線圈的陣列組合。詳細而言,圖10-13依次結合於第一提花桿1F(奇數導紗 器,第一針床F)、第三提花桿2B(奇數導紗器,第二針床B)、第二提花桿2F(偶數導紗器,第一針床F)、第四提花桿4B(偶數導紗器,第二針床B)。實質上,申請人已始於前述的基本運動開發出擴展的成組的編織線圈,其可在相同的編織行上根據需要而實現,甚至不需修改基本運動。基於將在織物上獲得的特徵,可以從所示編織線圈中選擇將要在相同編織行中實現的多個編織線圈,並在下一行中根據需要進行改變。
圖14至圖17類似於圖10至圖13,不過描述了能始於圖2A(開放的線圈)的基本運動而通過四個桿實現的編織線圈(每個桿29個線圈)。在此情況下,圖14-17也依次結合於第一提花桿1F(奇數導紗器,第一針床F)、第三提花桿3B(奇數導紗器,第二針床B)、第二提花桿2F(偶數導紗器,第一針床F)、第四提花桿4B(偶數導紗器,第二針床B)。
圖7和8中顯示出如何始於基本運動並“疊加(sum)”提花選擇而獲得所述線圈的示例。
圖7在左方例示出對於導紗器的如圖2(閉合線圈)中所示的第一提花桿1F的基本運動。在右方可看到四個編織線圈,其例如從圖10的29個線圈中選擇。在四個線圈的每個的下方例示出對於每個編織半行的提花導紗器的狀態變化(通過標“v”而從OFF變為ON),這使得基本運動改變,從而獲得相應的所示編織線圈。在基本運動的右方的四個圖中,可以看到沿實線的特定的編織線圈和沿虛線的原基本運動。
在圖8中的左方,對於導紗器的第四提花桿4B的基本運動可如圖2(閉合線圈)中所見。在右方可見四個編織線圈,其例如從圖13的29個編織線圈中選擇。在此情況下,在四個線圈的每個的下方也可見對於每個編織半行的提花導紗器的狀態變化(通過標“v”從OFF變為ON),這使得基本運動改變,從而獲得相應的所示編織線圈。
優選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向第一提花桿1F和第二提花桿2F供應第一顏色和/或第一類型的第一紗線,並向第三提花桿3B和第四提花桿4B供應第二顏色和/或第二類型的第二紗線。例如,第一紗線可為白色的,第二紗線可為黑色的。
在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選擇性地啟動提花桿的提花導紗器,以實現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編織製品在織物兩側上均有通過第一紗線和通過第二紗線或通過所有的第一和第二紗線而實現的線圈。在進一步實施例中,啟動提花導紗器,以實現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編織製品在至少一側僅由僅通過第一紗線或通過第二紗線所實現的編織線圈構成(例如所述部分在編織製品的一側上僅包括白色紗線或僅包括黑色紗線)。
在進一步實施例中,以一定方式啟動提花導紗器,以實現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編織製品的兩側僅由分別僅通過第一紗線或者通過第二紗線所實現的編織線圈構成(例如,所述部分具有黑側和白側,或者具有單一色的兩側)。
在進一步實施例中,啟動提花導紗器,以實現包括兩種織體(cloth)的織物,這兩種織體不同、並排(parallel)、且分別在第一針床上和第二針床上實現。在此情況下,第一和第二提花桿在第一針床上實現織體,第三和第四提花桿在第二針床上實現織體。
在本發明方法清楚顯示出其編織潛力的進一步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紡織產品的織物的一側上,使僅通過僅由第一紗線所形成的編織線圈形成的至少第一部分與僅通過僅由第二紗線或由第一和第二紗線所形成的線圈實現的至少第二部分交替,以在編織製品的織物的所述側上限定明晰的和/或具有顯著明晰邊緣的圖形、畫面或文字。在此情況下,實質上,織物一側包括交替的部分,每個部分僅顯示第一紗線或僅顯示第二紗線,一個部分與下一部分(或相鄰部分)之間具有簡潔明晰的路線。這種在具有所希望形狀的不同顏色的各部分之間的明晰交替,與織物的“背景”相比和與周圍部分相比,能夠實現在織物的側上的圖形元素(例如,畫面、標誌等)和/或清楚明晰的文字。本實施例的一個示例在圖18-21中例示並將在下文中分析。
優選地,所述的提供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提供至少第一底桿5,第一底桿5優選地佈置在第二針床處(例如在圖1中所示),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該底桿與四個提花桿協作實現線圈、鏈或織構(texture),以形成紡織品的至少一部分和增強織物的結構。
在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與四個提 花桿協作形成編織線圈或鏈(或多鏈)。其中,至少第一提花桿1F和第二提花桿2F或者至少第三提花桿3B和第四提花桿4B與至少一組被動提花導紗器操作,從而在與底桿相反的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紡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在進一步的可行實施例中,第一桿的相鄰提花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第二桿的對應相鄰提花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基本位置,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第四桿的對應相鄰提花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啟動位置,以在通過由提花桿上這些組相鄰導紗器承載的紗線實現的織物部分處實現“格子花紋”的織物的一部分,這種織物的特徵在於,至少在織物的一側上,僅由第一紗線形成的單獨線圈和僅由第二紗線形成的單獨線圈交替。反過來,即使當第一桿的相鄰提花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第二桿的對應相鄰提花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啟動位置而且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第四桿的對應相鄰提花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基本位置,也可獲得相同的格子花紋效果。實質上,對於織物的一部分,能獲得“格子花紋”效果,同時使第一針床的成對的提花桿(第一和第二桿)的成組的導紗器保持在基本位置(或相應地保持在啟動位置),且相反地使第二針床的成對的提花桿(第三和第四桿)的對應的成組的導紗器保持在啟動位置(或相應地保持在基本位置)。
本方法的此實施例以示例在圖6中例示:可以看到,對於整個基本運動(兩個編織行),第三和第四提花桿的導紗器處於啟動位置。結果是:兩個桿的基本運動平移(在圖中向 左)。圖6的基本運動實現了按編織線圈的寬度重複的格子花紋織物(例如,黑白格)。
在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還提供第二底桿6,第二底桿6佈置在與存在底桿的針床相反的針床處。在此情況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第二底桿與四個提花桿協作形成線圈、鏈或編織體,以形成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本發明方法優選地包括以下步驟:向提花桿的每個提花導紗器供應相應的紗線,所述供應相對於編織機的其它提花導紗器而獨立進行。
所述方法優選地包括以下步驟:準備紗線饋給裝置,其被構造以將多個紗線提供給提花桿,其中,這些紗線饋給裝置至少包括設置有多個紗線攜載線軸的紗架(thread creel),每個紗線攜載線軸與相應的提花導紗器各自單獨地聯接,使得每個導紗器基於其紗線捲繞情況(take-up)獨立於其他卷軸將相應量的紗線供應到相應導紗器。紗架被構造以針對通過提花桿不同導紗器形成的編織線圈的數量而補償不同紗線的捲繞差異。
優選地,紗線供應裝置包括多個紗線張緊元件,例如多個拉伸器。每個張緊元件單獨地專用於源自卷軸之一的相應的紗線,並插置在供應相應紗線的線圈與相應的紗線導紗器之間。每個張緊元件被構造以滑動地接收相應紗線並根據接收的相應導紗器的張力而彈性地、成比例地變形,以提供具有特定的且大致恆定的張力值的相應導紗器 紗線。
在實踐中,拉伸器用作穩定單獨紗線工作張力、補償不同編織線圈中其吸收性顯著差異的設備。
供應裝置可包括:經軸,其承載有紗線,以供應到第一底桿(如果存在的話,這是因為其為可選的)。實際上,所述軸被構造以承載多個供應紗線,並以與供應到所形成線圈的紗線相同的量供應所述紗線。因此,由於供應底桿的紗線不具有不同的消耗,因而經軸可用於所述紗線。同樣地,紗線供應裝置可包括另一經軸,其攜載意在用於第二底桿(如果存在的話,這是因為其為可選的)的供應紗線。
通常,本發明的方法有必要包括:為了饋給四個提花桿,如果預定用於提花桿的紗線是硬紗線則使用紗架;而如果預定用於提花桿的紗線是彈性的則可使用經軸(這是因為其彈性對於消耗差異有所補償)。
圖18、19、20、21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雙層的產業用織物的實施例,其至少在一側上承載文字和明快色彩。
本實施例首先包括:對於四個提花桿,選擇根據本發明的圖2的基本運動,即,具有至少以下特徵的基本運動: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按照彼此相同的橫移運動同時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移動;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按照彼此相同的相應橫移運動同時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移動;所有四個提花桿的擺動運動相同; 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的橫移運動相對於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以反相進行,即,以相同而相反的方式、或者以對稱方式進行;所述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產生的每個編織半行處形成編織線圈,在第一針床的針上和第二針床的針上交替進行。
通過已制定的基本運動,向第一和第二桿供應第一紗線(例如為白色)並向第三和第四桿供應第二紗線(例如為黑色)。
然後,對於每個供應的導紗器,選擇相應的編織線圈執行每個編織半行:在本示例中(參見圖18-21),對於每個針床例示出30個相鄰的針,執行的編織方法具有54個編織行的長度。在實踐中,在下文示例中所生產的編織製品的部分具有30至54個編織行的面積。
對於每個導紗器且對於每個編織半行所選擇的編織線圈是在圖10-13中所示的可行編織線圈之間對應每個提花桿而選擇的;在實踐中,對於第一桿的每個導紗器,圖10的29個線圈中的一個(對於每個編織行)可歸屬,在第二桿的每個導紗器處,圖11的29個線圈中的一個(對於每個編織行)可歸屬,在第三桿的每個導紗器處,圖12的29個線圈中的一個(對於每個編織行)可歸屬,在第四桿的每個導紗器處,圖13的29個線圈中的一個(對於每個編織行)可歸屬。
所有上述操作均在不改變基本運動(在本示例中為具有閉合線圈的圖2的基本運動)的情況下進行。
顯而易見的是,每個導紗器的線圈可以重複多個半行,視將要獲得的結果而定。
圖18的規劃圖樣(其中各編號表示的線圈通過根據圖樣的每個導紗器和圖10-13的編號方式實現)被轉化為特定的線圈編織體,如圖19中詳細所示。在此圖中,可看到所有紗線由四個桿的導紗器的60攜載,以供應兩個床上的一系列針;灰色用於突出第一紗線,而第二紗線以黑色表現。圖19A顯示用於圖19的圖樣中的編織線圈(具有相應的標識編號),所述圖樣取自圖10-13並對應於圖18的規劃圖樣。
進一步地,再次參見圖19A,以放大例示圖顯示出線圈的一部分,以詳細表明與針協作以形成織物的紗線的路徑。
圖20類似於圖19,不過僅顯示出在第一針床(前)的針上形成的編織線圈,目的在於:顯示出織物前側上的結果(其中顯示出特定的圖形元素)。第二針床(後)的針顯示為無供應。
圖20A顯示出圖20的一部分的放大圖,其例示出在第一針床的針上形成的一些編織線圈。
圖21等同於圖20,其不同之處在於:其僅顯示出第一針床,用於本實施例的全部54個編織半行(應注意,在側方標識第一針床的各字母F的次序)。此圖顯示出在第一針床上實現的織物的側部上的編織結果。基於圖18的規劃圖樣,本發明的方法因而生產出紡織製品的一部分,清楚且明晰顯示出在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字母“N”。在實踐中,生產出兩件紡織製品,一件黑色(例如具有“N”形狀),一件白色 (即,設置有字母“N”的方形背景)。黑色部分通過僅由第二紗線(黑色)實現的線圈產生,白色部分通過僅由第一紗線(白色)實現的線圈產生。
應注意,在圖19、20、21的示意圖的下部分中,導紗器的默認位置從右向左編號;在圖樣的上部分中,處於主動進程模式的30個針被突出顯示,從右向左編號為20至49。
圖21A是使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編織製品的一部分(前側)的照片:特別地,編織製品通過完全按照圖18、19、20、21中所示編織圖樣對編織機程式設計而獲得。如圖可見,結果正是編織製品的一部分,在前側上包括處於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字母“N”。可見在織物前側上的顏色明銳度(形成字母和背景)和邊界清晰度。
在下文中,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實施例,用於製造至少有一部分展示出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此實施例首先包括:對於四個提花桿,選擇根據本發明的基本運動,例如在圖2、2A、22或22A中所示的基本運動。
所述實施例包括:移動提花桿,以與單個導紗器的適合的提花運動協同、按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實現如下:在第一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第一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第一針處不實現線 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從而在第一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一部分。
可替代地且完全等同地,提花桿可按一定方式移動,以與單個導紗器的適合的提花運動協同、按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實現如下:在第一編織半行中,在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第一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實現另一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第一針處不實現線圈;在此情況下,在第二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一部分。
優選地,上述的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的多次迭代重複被週期性執行,每次重複始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並具有兩個編織行的長度。
實質上,目的在於在織物一側上形成“海綿”效果的本過程的實施例包括:實現兩個編織行的週期,其中,在一針床(第一或第二針床)上對每行進行線圈的編織,而在另一 針床(相應地為第二或第一針床)上在一行中編織線圈,且在另一行上不編織線圈;這種週期的實現涉及兩個床的對應的針。
在實踐中,此實施例對於兩個針床上的對應針和每四個編織半行(即,對於F-B-F-B的針床上的線圈的次序)實現由缺失線圈相間的三個相繼的線圈。例如,進行如下:在第一針床上的兩個相繼的線圈;在第二針床上的後續無線圈的一編織線圈。
或者,進行如下:在第二針床上的兩個相繼的線圈;在第一針床上的後續無線圈的一編織線圈。
顯然,通過執行如前所述的週期性系列運動,無論哪個針床總是編織線圈和哪個床存在線圈-無線圈的交替,均獲得交替的且缺失一線圈(分別在B或F床上)的三個線圈的序列(在床F-B-F或B-F-B上)。
本發明的方法的此實施例實現在每行中均編織線圈的針床上的連續結構和在另一針床上的無線圈-線圈交替的結構。正是這樣的無線圈-線圈交替,在與存在交替線圈的床對應的織物的一側上(即,在總是形成編織部的針床的相反側上)實現了海綿效果。
在所述實施例的進一步描述中,可限定: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以按兩個相繼編織行的預定次序並對於與第一和第二針床對應的針實現如下:在第一和第二針床中的一個上,在第一和第二針床中 的一個的兩個相應編織半行中的每個中實現線圈;在另一針床上,在另一針床的兩個相應編織半行中的一個中形成編織線圈,且在另一針床的兩個相應編織半行中的另一半行中不形成線圈;這是用以在所述另一針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應注意,實現這種類型海綿效果的方法包括:僅將相繼的線圈(或者線圈缺失)指定於兩個針床,這無論哪個提花桿實際向兩個針床供應紗線。實質上,在第一或第二針床上形成的每個線圈均通過由任何一個提花桿所攜載的一條或多條紗線、根據基本運動和單獨導紗器位置之間的組合而產生。
圖27是用於執行根據前述實施例的方法(即,用以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部分)的線性編織機的提花桿的規劃示例的示意圖。
根據示例,此示意圖顯示:對於每個驅動的導紗器,選擇針對每個編織半行將被編織的相應的線圈:示例顯示出對於每個針床的30個相鄰的針,將要進行的編織進程具有54個編織行的長度。在實踐中,通過以下示例生產的編織製品的部分具有30至54個編織針行的面積。在此情況下也是(如圖18示例性所示),對於每個導紗器且對於每個編織半行選擇的編織線圈,從圖10-13中例示的可行編織線圈中針對每個提花桿而選定。所有以上所述甚至在不改變基本運動(在此示例中為圖2的基本運動,具有閉合類型的線圈) 的情況下實現。
圖27的桿的規劃圖樣能夠在具有鮮明白色背景的織物前側上提供具有海綿效果的黑色的字母“N”。
圖28、29、30、31以照片顯示出利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實際編織製品的一些示例。特別地:圖28顯示出通過本發明方法獲得的鞋面的一部分,特別是可見鞋面的前部分;圖29顯示出通過本發明方法獲得的鞋面的側部分,特別地,應特別注意所顯現的具有通過本發明方法獲得的鮮明清晰邊緣的商標和文字;圖30顯示出通過本發明方法製造的編織製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在明晰白色背景上以海綿效果所寫的多字母的混合結構。在此圖中所示的海綿是利用四個提花桿、黑色和白色紗線、並通過底桿獲得的類型。
圖31以示例顯示出使用本發明方法通過用於線性經編的編織機製成的整個織物片從編織機中移出時的狀態。在照片示例中,此片由相繼的編織行構成,包括彼此相鄰的水平系列的各鞋面(形成5個鞋面的系列)。每個部分對應於一鞋面並然後被切割以匹配相應的鞋。從圖中可以見到本發明的方法如何能夠實現多個紡織製品(在此情況下為鞋面)的同時生產,每個製品分開且具有其自身特徵。在圖中,布料中包含的鞋面在示例中彼此相同,但其也可在尺寸、紡織效果、紗線類型等方面不同。
圖32以示例顯示出用於執行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方 法的線性編織機的提花桿的進一步的規劃圖樣。此圖樣類似於圖18和27的圖樣,並在此情況下以示例顯示出編織線圈的選擇,以在背景上獲得具有海綿效果和具有清晰邊緣的織物的一部分,其中背景也呈現出海綿效果(其具有不同的顏色)。實質上,此實施例顯示出“海綿上的海綿”的效果,即,在也具有海綿效果的背景(白色)上的具有海綿效果的圖形(黑色字母“N”)。圖32的設計應用的實際結果以照片顯示在圖33中。
以示例使用的上述的所有圖突出體現本發明的方法如何能夠獲得以在相同行中同時存在的各種不同效果的紡織結構為特徵的編織製品。對於每個編織行,在不改變基礎運動而是僅組合根據特定導紗器提花選擇的基本運動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任意類型的將被編織的線圈(從前述的在圖10-17中例示的多個線圈中選擇),將其組合以在所生產的編織製品的每個部分上形成不同的效果。
各圖例示出各編織效果(在相同行上實現),例如,鮮明的顏色(在圖中為白色和黑色)、具有輪廓分明的形狀和邊緣的圖形元素、格子花紋、孔、具有不同密度的部分,等等。
在下文中,參照圖34-40描述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第一提花桿、第二提花桿、第三提花桿、第四提花桿均以彼此相同的橫移運動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即,所有四個桿彼此“同相”)。
這在圖34和34A中示意性表現,其中可看到四個桿的橫移運動是相同的並在兩個編織行的週期上同步。更詳細地,提花桿移動以按預定次序:在第一編織半行中,第一提花桿1F和第三提花桿3B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N1F)處生產第一線圈,第二提花桿2F和第四提花桿4B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二針(N2F)處生產第二編織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N1B)處生產第三編織線圈,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二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二針(N2B)處生產第四編織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的第二針(N2F)處生產第五編織線圈,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二針(N2F)相鄰且處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N1F)的相對側上的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三針(N3F)處生產第六編織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第二針床的第二針(N2B)處生產第七編織線圈,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的第三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三針(N3B)處生產第八編織線圈。
這種預定次序示意性例示在圖39和40中,其中紗線以 相應提花桿(攜載紗線的導紗器所屬的提花桿)的附圖標記(1F,2F,3B,4B)表示,其中突出顯示針(N1F,N2F,N3F,N1B,N2B,N3B),在這些針上,對於每個基本運動,均以兩條紗線實現第八編織線圈。
如圖中可見,優選地,所述基本運動通過預定次序的多次迭代重複而確定,對於每個被動導紗器,每次重複始於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相應第一或第二針。
在此實施例的基本運動中,優選地,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第一和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閉合的編織線圈。這種情形顯示在圖34和34A中,其中可看到,每個線圈是閉合環類型。可替代地,在基本運動中,仍然根據本實施例,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第一針床上和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開放的編織線圈。這種情形顯示在圖38和38A中,其中可看到,每個線圈是開放環類型。圖38和38A的圖樣在基本運動水平上完全等同於圖34和34A的圖樣:四個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仍然存在等同性和同步性,涉及編織線圈的其他針與已經例示的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生產出開放類型的編織線圈。
根據圖34和34A所示的實施例,優選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提花桿的每個奇數的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對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第一針床的 第二針、和相對於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的相應處啟動前述的預定次序。而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提花桿的每個偶數的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的第二針、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相對於第一針床的第二針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第一針床的第三針、和相對於第二針床的第二針沿第一方向相鄰錯開的第二針床的第三針的相應處啟動前述的預定次序。
在此實施例中,基本運動也包括基本半部運動,其中至少在第一編織半行和第一針床處,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每一個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提花導紗器在相應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上生產相應的編織線圈,所述偶數或奇數的針與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提花導紗器由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每一個形成相應編織線圈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交替。形成有第一編織半行的編織線圈的相應的交替的針是針對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形成有第一編織半行的編織線圈的相應的交替的奇數或偶數的針是針對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奇數或偶數的針。前述基本半部運動在第一和第二針床上至少在兩個直接相繼的半行處重複。
在此情況下,如圖39和40中可見,所生產的編織結構包括在兩個床的每個針上的具有兩種紗線(來自第一和第三提花桿或來自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編織線圈,不存在未 實現線圈的針;這是考慮四個提花桿上成組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情況。
對圖34和34A的實施例進行進一步描述,可以說,基本運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利用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一編織線圈,並利用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第一針相鄰的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二編織線圈;相繼地,利用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第一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兩行同時生產第三編織線圈,並利用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第二針位置對應的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兩個導紗器同時生產第四編織線圈;相繼地,利用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第一針床第二針處以兩行同時生產第五編織線圈,並利用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第二針相鄰且處於第一針床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第一針床的相應的第三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六編織線圈;以及然後,利用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 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第二針床第二針處以兩行同時生產第七編織線圈,並利用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第一針床第三針位置對應且與第二針床第二針相鄰且處於第二針床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第二針床的相應的第三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八編織線圈。
按照與前述相同方式的提花運動可關聯於在圖34和34A中以示例描述的基本運動,以獲得各種不同的編織線圈。
特別地,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本發明的方法的編織潛力,所述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驟:在基本運動期間(包括以相同的橫移運動在相同的床上同時移動所有四個提花桿),啟動多個提花導紗器,執行多個提花導紗器的針間距大小的對應的各個位移,以通過基於提花桿基本運動與在提花桿橫移運動上加上或減去的單個主動提花導紗器的各自運動的結合以實現差異化的線圈和結構,而選擇性地修改編織製品的一部分的基本結構。
實質上,在此情況下,所述方法也包括:根據編織需要和所生產的織物將要獲得的特徵,選擇多個導紗器的多個單獨提花運動:單個導紗器的提花選擇加到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上,將其最終修改,以獲得多個不同的編織線圈並由此獲得所生產製品上的多個編織效果。通過關聯於基本運動的導紗器提花選擇,可以對於床的每個針和對於每個編織行而獲得多個不同的編織線圈。
能夠加到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上的提花選擇的步驟可重新參照圖10和11例示。
在此情況下,圖10能同樣地結合於第一提花桿1F:利用特定的提花選擇與相應的基本運動相結合,該桿可執行圖中所示29個編織線圈(閉合)中的任一個。
類似地,圖11能同樣地結合於第三提花桿3B:利用特定的提花選擇與相應的基本運動相結合,該桿可執行圖中所示29個編織線圈(閉合)中的任一個。
圖10對於29個編織線圈中的每個的針編號以單位增加(位於每個編織線圈上方),也可與第二提花桿2F相結合;結果等同於對針編號以單位代數累加。第二桿2F因而可執行圖10的29個編織線圈(閉合)中的任一個,通過針朝向左方平移而實現。
圖11對於29個編織線圈中的每個的針編號以單位遞增(位於每個編織線圈上方),也可與第四提花桿4B相結合;結果等同於對針編號以單位代數累加。第四桿4B因而可執行圖11的29個編織線圈(閉合)中的任一個,通過針朝向左方平移而實現。
實質上,在相同的編織行上根據期望可實現的擴展的成組的編織線圈(甚至不需要修改基本運動)也可應用於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
如前所述,圖38和38A例示出類似的基本運動,其不同之處在於: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產生的每個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在第一針床 上和第二針床上形成開放的編織線圈。
在此情況下,能夠加到圖38和38A的基本運動上的提花選擇步驟可重新參照圖14和15例示。
在此情況下,圖14可同樣地結合於第一提花桿1F:利用特定的提花選擇與相應的基本運動相結合,該桿可執行圖中所示29個編織線圈(開放)中的任一個。
類似地,圖15能同樣地結合於第三提花桿3B:利用特定的提花選擇與相應的基本運動相結合,該桿可執行圖中所示29個編織線圈(開放)中的任一個。
圖14對於29個編織線圈中的每個的針編號以單位遞增(位於每個編織線圈上方),也可與第二提花桿2F相結合;結果等同於對針編號以單位代數累加。第二桿2F因而可執行圖14的29個編織線圈(開放)中的任一個,通過針朝向左方平移而實現。
圖15對於29個編織線圈中的每個具有以單位遞增的針編號(位於每個編織線圈上方),也可與第四提花桿4B相結合;結果等同於對針編號以單位代數累加。第四桿4B因而可執行圖15的29個編織線圈(開放)中的任一個,通過針朝向左方平移而實現。
實質上,在相同的編織行上根據期望可實現的擴展的成組的編織線圈(甚至不需要修改基本運動)也可應用於圖38和38A的基本運動。
圖36和37中顯示出如何始於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並“疊加”提花選擇而獲得所述編織線圈的示例。
在圖36中,在左方例示出對於導紗器的如圖34(閉合線圈)中所示的第一提花桿1F的基本運動。在右方是四個編織線圈,其例如從圖10的29個線圈中選擇。在四個線圈的每個的下方例示出對於每個編織半行的提花導紗器的狀態變化(通過標“v”而從OFF變為ON),這使得基本運動改變,從而獲得相應的所示編織線圈。在基本運動的右方的四個圖中,實線代表特定的編織線圈,虛線代表原基本運動。
圖37在左方例示出對於導紗器的如圖34(閉合線圈)中所示的第四提花桿4B的基本運動。在右方是四個編織線圈,其例如從圖11的29個線圈中選擇。在四個線圈的每個的下方例示出對於每個編織半行的提花導紗器的狀態變化(通過標“v”而從OFF變為ON),這使得基本運動改變,從而獲得相應的所表示的編織線圈。
對於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的提花選擇的進一步的應用在圖35中以示例顯示:在此情況下可以看到第三和第四提花桿的導紗器對於整個基本運動而言處於啟動位置(兩個編織行)。結果是,兩個桿的基本運動的平移(朝向圖中的左方)。
圖2和2A的基本運動與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之間的重要的差別在於以下事實:雖然在兩種情況下第一和第三提花桿均具有相同的橫移運動且第二和第四提花桿均具有相同的相應橫移運動,不過:在圖2和2A的基本運動中,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橫移運動相對於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以反相執 行,即,以相同而相反的方式執行;在圖34和34A的基本運動中,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橫移運動相對於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不是反相的,反而是第一-第三桿的橫移運動與第二-第四桿的橫移運動彼此等同。
本發明的方法在其任一個實施例中均能夠實現廣泛多種不同的編織製品,其中的非限定性示例可包括:鞋面、圍巾、男式服裝的部件的一部分、內衣的一部分、襪子的一部分、帽子、毯子、織物覆蓋物、墊罩、毛巾、浴室亞麻件、窗簾、織物片、袋子等等。
本發明最終涉及用於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其基於提花桿基本運動的新穎系統,與提花導紗器運動相結合,能夠獲得大量編織網孔,所有這些均在相同的行中並總是且僅通過相同的基本運動實現。
圖2、2A、22、22A示意性例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基本運動。
新的方法終將在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上實現,其設置有:能夠彼此獨立運動的四個提花桿;利用紗架的用於提花導紗器的紗線的紗線供應系統;和利用單個桿對每條單一紗線(來自紗架)的張力的控制器,所述桿能夠彈性彎曲以協調不同編織線圈所需的不同的紗線消耗。
本發明的基本運動的特徵在於:一系列具有兩個編織行尺寸的編織線圈,其中,編織線圈在前床的針上和後床的針上交替產生。實質上,基本運動具有兩個編織行的編 織長度,週期性重複,且獨立於被認為是基本運動起點的半行。在圖2和2A中示意性顯示的基本運動在這個意義上是等同的:圖2A的基本運動可通過將圖2的基本運動平移一編織半行而獲得。這種思路在圖9中闡明,其中顯示出對於多個編織行的基本運動:在此圖樣中,可以“隔離出”基本運動的單個週期,根據被認為是起點的編織半行重新得到圖2或圖2A的圖樣。
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每個桿在前床和後床上編織,如圖2和2A中以示例所示。進一步地,位於前床處的兩個提花桿彼此反相地移動,而位於後床處的兩個提花桿彼此反相地移動。
始於例如圖2的基本運動,簡單地通過啟動成對提花桿的提花導紗器(圖5)(例如將位於後床處的兩個提花桿的導紗器從OFF移動到ON配置)即可獲得具有白色和黑色格子花紋的聯合的織物,例如考慮前床的兩個提花桿以白色紗線供應且後床的兩個提花桿以黑色紗線供應(圖6)。為了闡明以上思路,如果前床的兩個桿以白色紗線供線且後床的兩個桿以黑色紗線供線,則為了在前床上僅獲得白色,有必要防止黑色重疊在前床上,而反之亦然,如果希望在前床上僅獲得黑色,則有必要防止白色重疊在後床上。
根據本發明的原基本運動能夠使所有針編織;如果想要在確定的針(其在所述基本運動中被包括)上形成編織,則有必要防止提花導紗器在所述針上形成重疊轉彎(lapping turn);這通過修改導紗器的狀態實現,例如從OFF到ON。 反之,如果想要在確定的針(其在所述基本運動中不是想要的)上形成編織,則有必要使得提花導紗器在所述針上形成重疊;在此情況下,這也通過修改導紗器的狀態實現,例如從ON到OFF。
通過利用提花功能原理,可以在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上加上(代數地)提花導紗器的運動,從而獲得很大數量的不同的編織線圈。
例如,通過將值0關聯到處於OFF位置的導紗器並且將值1關聯到ON位置,如果導紗器改變狀態而從OFF轉為ON,則提花桿的原始值O轉變為具體針上的1,即,0+1=1(類似地,還可為-1+1=0或1+1=2,等等)。
利用提花選擇,可以決定是否通過按照針步長執行平移而將導紗器從一個位置向另一位置移位(例如從OFF到ON)或者不移位,並因而通過將同一導紗器移動至關於所述針重疊或者不移動而實現將導紗器定位到期望位置。導紗器狀態的改變可在導紗器將執行UNDERLAP SHOG(針背墊紗橫移)(在針尖之後)時發生或者在導紗器將執行OVERLAP SHOG(針前墊紗橫移)(在針尖之前)時發生。始於基本配置,其中所有桿在每個SHOG(橫移)位置處於OFF狀態,可以將單個桿的狀態從OFF改變為ON,這相當於基本位置增加一單位(SHIFT(變動))並從ON到OFF,相當於使單個桿重置到基本位置。
總之:導紗器不改變狀態,即,其保持先前採取的最後位置 (0保持為0,1保持為1,等等),或者導紗器改變狀態,即,其改變先前採取的最後位置,即,其“變動”了一單位(例如,從0到1或從1到0,而且也可從1到2、從2到1、從-1到0和從0到-1)。
本發明所設想的方案易於進行多種修改和變化,所有方案均處於本發明的範圍內,所引用的部件可替換為其他技術等同元件。
本發明具有重要的優點。主要在於,本發明的所有方案均能夠避免現有技術的至少一些缺陷。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方法能夠以新穎有效的方式將提花桿的特定的基本運動與單個導紗器的提花選擇相結合以獲得在每個編織行上能同時實現的多個編織線圈,而沒有針對每個編織行和針對每個提花桿從多個線圈中所選線圈的類型和數量的限制,也不必修改基本運動。實質上,本發明能夠結合於由編織機連續執行的提花桿基本運動,對於每個編織行而言,廣泛的一系列編織線圈可得益於每個桿的每個單一導紗器;這能夠簡單地而且快速地獲得多種編織效果,這些編織效果也能夠結合到相同的編織製品上。
本發明的方法能夠生產具有例如以下特徵的編織製品:顏色明銳度,厚度,尺度穩定性,呈現具有不同透氣性的區域的可能性,縱向脫散抗性,和能夠使產品耐用、賞心悅目並同時便於使用的其它特徵。
進一步地,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方法能夠增大經編線性編織機提供的編織可能性和實現更加全面和複雜 的提花圖形。進一步地,本發明的方法能夠簡單地而且快速地實現和結合對於所產生每個編織行的多種不同的編織效果。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方法能夠在所有規度(特別是高規度)有效操作,並能夠在線性經編機上以全規度(使用所有針)操作。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方法能夠生產具有高品質和均勻性特徵的編織製品。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方法能夠高效地且連續地生產編織製品,包括以高速生產。

Claims (20)

  1. 一種生產編織製品的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預置雙床拉舍爾類型的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其至少包括:承載結構;編織機構,其安裝在所述承載結構上,並包括:具有多個相互對齊的針的第一針床,和具有相應的多個相互對齊的針的第二針床;第一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奇數的多個導紗器,所述導紗器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第二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偶數的多個導紗器,所述導紗器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第三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奇數的多個導紗器,所述導紗器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第四提花桿,其設置有提花類型的偶數的多個導紗器,所述導紗器構造用於將紗線選擇性地供應到所述針床的所述針;其中,每個所述奇數的和偶數的提花類型的導紗器進一步利用對應的提花啟動元件而單獨地和選擇性地在基本位置與啟動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啟動位置相對於所述基本位置位移一針間距;其中,所述提花桿被構造為:各自執行相對於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的尖端向前和向後的相應的線性橫移運動,以及與相應的橫移運動大致垂直和大致交替的相應的振盪擺動運動,所述振盪擺動運動由所述針床的所述針的側部執行,以使得所述紗線交替地處於所述針尖端的前方和後方,所述橫移運動和所述擺動運動能夠實現在所述針床上至少生產編織製品;以及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所述第二提花桿、所述第三提花桿、所述第四提花桿在每個編織行中移動,以在所述第一針床和所述第二針床處交替地操作;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按照彼此等同的橫移運動並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按照彼此等同的相應橫移運動並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以反相進行,即相對於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的橫移運動,以相同而反相的方式、或以對稱方式進行;或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所述第二提花桿、所述第三提花桿、所述第四提花桿均在所述針床的同一針床上同時移動。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每個提花桿的每個被動導紗器以如下預定次序生產:在第一編織半行中,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一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二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三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在與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四線圈;其中,所述基本運動通過預定次序的多次迭代重複而確定,對每個被動導紗器的每次重複始於所述第一針床的同一相應第一針;或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奇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的相應處啟動所述預定次序;其中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偶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另一第二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另一第二針的相應處啟動所述預定次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基本運動包括基本半部運動,其中每個所述提花桿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的提花導紗器,至少在第一編織半行和所述第一針床處,在與不形成線圈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交替的相應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上生產相應的線圈;且其中形成有所述第一編織半行的線圈的所述相應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是至少針對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和針對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且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的至少兩個直接相繼的半行處重複所述基本半部運動。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以一定方式執行而使得:對於每個提花桿的相同位置的所述被動導紗器,在至少線圈或至少編織半行的形成處、或者在多個相繼的線圈或多個相繼的編織半行處,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供應紗線,並且利用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奇數的被動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所述針床的其中一個的相同的針處實現或在兩個所述針床上的相同的針處實現,其中,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供應紗線並且利用在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位置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偶數的被動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所述針床的其中一個的相同的針處實現或相繼地在兩個所述針床上的相同的針處實現。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以一定方式執行而使得:對於每個提花桿的相同位置的所述被動導紗器,在至少線圈或至少編織半行的形成處、或者在多個相繼的線圈或多個編織半行處,所有所述提花桿供應紗線並且利用相互對應的相應的奇數和偶數的被動的導紗器生產線圈,所述線圈在所述針床的其中一個的相同的針處生產或相繼地在兩個所述針床上的相同的針處生產。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一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二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而且相對於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沿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第二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三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而且相對於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沿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二偶數被動導紗器,在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並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四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四線圈;且其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所述操作步驟的迭代重複,或其中對於所述提花桿的所有所述被動提花導紗器執行所述操作步驟。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所述第二提花桿、所述第三提花桿、所述第四提花桿以彼此相同的橫移運動在各所述針床的相同的床上同時移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以按預定次序生產:在第一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一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二線圈;在第二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一針處生產第三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二針處生產第四線圈;在第三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所述第二針處生產第五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相鄰且處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第三針處生產第六線圈;在第四編織半行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二針床的所述第二針處生產第七線圈,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的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三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第三針處生產第八線圈;其中,所述基本運動通過預定次序的多次反復運動而確定,對每個被動導紗器的每次重複始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相應第一或第二針;或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三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奇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沿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一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的相應處啟動所述預定次序;其中所述第二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移動而使得:所述提花桿的每個偶數的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相對於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三針、和相對於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錯開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三針的相應處啟動所述預定次序。
  10. 如請求項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基本運動包括:基本半部運動,其中至少在第一編織半行和所述第一針床處,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每個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的提花導紗器在與利用在相同位置保持被動的相應提花導紗器由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每個形成相應線圈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交替的相應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上生產相應的線圈;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編織半行中形成線圈的所述相應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是針對所述第一和第三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偶數或奇數的針,並且,在所述第一編織半行中形成線圈的所述相應的交替的奇數或偶數的針是針對所述第二和第四提花桿中的對應被動導紗器的相同的交替的奇數或偶數的針;且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至少在兩個直接相繼的半行處重複所述基本半部運動。
  11. 如請求項8或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一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相鄰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二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一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一針處以兩行同時生產第三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位置對應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同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四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第一導紗器,在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五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二針相鄰且處於第一針床的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所述第一針床的相應的第三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六線圈;然後,利用所述第一提花桿和第三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奇數被動導紗器,在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七線圈,並利用所述第二提花桿和第四提花桿中相同位置且相互對應的所述第一偶數被動導紗器,在與所述第一針床的第三針位置對應且與所述第二針床的第二針相鄰且處於第二針床的第一針的相反側上的所述第二針床的相應的第三針處以兩條紗線同時生產第八線圈;且其中所述基本運動包括所述操作步驟的迭代重複,或其中對於所述提花桿的所有所述被動提花導紗器執行所述操作步驟。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所述被動導紗器總是交替地在所述第一針床的針上和在所述第二針床的針上,在產生的每個編織半行處形成線圈;或其中,所述基本運動對於每個編織行而實現在所述第一針床的針上的多個線圈和在所述第二針床的針上的多個線圈,以限定雙層或聯合織物;或其中,所述基本運動對於每個提花桿的所有所述被動提花導紗器,針對每個編織行確定在兩個床上的線圈的實現方式;或其中,所述基本運動限定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交替地執行的線圈的生產次序,該生產次序每兩個編織行週期性地重複。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所述第一針床和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閉合的線圈,或者,其中在所述基本運動中,所述提花桿以一定方式移動而使得:每個桿的被動導紗器總是在所述第一針床和所述第二針床上在每個所產生的編織半行或編織行處形成開放的線圈。
  1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佈置在所述第一針床處,其中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佈置和安裝在所述第二針床處;或其中具有偶數導紗器的所述提花桿之一和具有奇數導紗器的所述提花桿之一佈置和安裝在所述第一針床處,其中其餘具有偶數導紗器的提花桿和其餘具有奇數導紗器的提花桿佈置和安裝在所述第二針床處;或其中在利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而生產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中,所有四個提花桿移動以執行相同的擺動運動;或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彼此等同並相對於所述針床的規度為半規度,且處於相對於彼此偏移一個針間距的默認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彼此相同並相對於所述針床的規度為半規度且處於相對於彼此偏移一個針間距的默認位置。
  1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中,通過按照所述多個提花導紗器的一個針間距執行對應的各自位移,啟動多個提花導紗器,以通過實現基於所述提花桿的橫移運動加上或減去所述提花桿的基本運動以及單個主動提花導紗器的單獨運動的組合得到的差異化的編織線圈和結構,而選擇性地修改所述編織製品的一部分的基本結構。
  1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向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供應第一顏色或第一類型的第一紗線,向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供應第二顏色或第二類型的第二紗線;或其中該方法的特徵在於:選擇性地啟動所述提花桿的提花導紗器,其方式用以實現在編織部的兩側上均有通過所述第一紗線和通過所述第二紗線或通過所有所述第一和第二紗線而實現的線圈的所述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其方式用以實現至少一側僅由僅通過所述第一紗線或通過所述第二紗線所實現線圈構成的所述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其方式用以實現兩側僅由分別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僅通過第一紗線和在所述第二針床上僅通過第二紗線所實現的線圈構成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其方式用以實現織物的一部分包括分別在所述第一針床上和在所述第二針床上實現的兩段不同的且平行的織物;或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編織製品的織物的一側上,使僅通過僅由所述第一紗線所實現的線圈實現的至少第一部分,與僅通過僅由所述第二紗線或由所述第一紗線和所述第二紗線所實現的線圈實現的至少第二部分交替,以在所述織物的所述側上限定清楚限定的和具有顯著明晰限定的邊界的圖形元素、設計或文字。
  1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預置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預置被佈置在所述第一針床或第二針床處的至少第一底桿,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所述底桿與所述四個提花桿協作實現編織線圈、鏈或不重疊紗線,以實現所述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或增強所述織物的結構;或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與所述四個提花桿協作實現線圈、鏈或不重疊紗線,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提花桿和所述第二提花桿或者至少所述第三提花桿和所述第四提花桿與至少一組被動提花導紗器操作以通過與所述底桿相反的床上實現具有海綿效果的編織製品的至少一部分。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二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基本位置,所述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啟動位置,反之亦然,其中所述第一提花桿的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二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啟動位置,所述第三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和所述第四提花桿的對應相鄰導紗器的至少一組處於基本位置,以在通過由所述提花桿上的成組的相鄰導紗器承載的紗線實現的織物的部分處實現格子花紋織物的一部分,所述格子花紋織物的特徵在於,至少在所述織物的一側上,僅由所述第一紗線實現的單一線圈和僅由所述第二紗線實現的單一線圈交替。
  1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向所述提花桿的每個提花導紗器供應相應的紗線,所述供應相對於所述編織機的其它提花導紗器而獨立進行;或其中所述預置用於經編的線性編織機的步驟包括:預置被構造以將多條紗線供應到所述提花桿的紗線供應裝置的步驟,其中所述紗線供應裝置包括至少一設置有多個紗線承載卷軸的紗架,所述紗線承載卷軸單獨地結合到相應的提花導紗器,使得每個紗線承載卷軸相對於其他紗線承載卷軸而獨立地基於其紗線需求將相應量的紗線提供到相應的導紗器,所述至少一紗架被構造用於針對通過所述提花桿的各個導紗器實現的不同線圈而補償不同紗線的需求的差異。
  20. 一種編織製品,其利用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而實現。
TW104110892A 2014-04-04 2015-04-02 編織製品及其生產方法 TWI621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BS20140080 2014-04-04
??BS2014A000080 2014-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646A TW201544646A (zh) 2015-12-01
TWI621746B true TWI621746B (zh) 2018-04-21

Family

ID=51033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0892A TWI621746B (zh) 2014-04-04 2015-04-02 編織製品及其生產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0328B2 (zh)
EP (1) EP3126558A1 (zh)
JP (1) JP6673572B2 (zh)
KR (1) KR20160140890A (zh)
CN (1) CN104975427B (zh)
TW (1) TWI621746B (zh)
WO (1) WO20151509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76392B2 (en) 2016-03-07 2024-05-07 Purple Innovation, Llc Cushion cover with integrally knit, high-relief graphic feature and cushions employing such cushion covers
US11639567B2 (en) 2016-06-03 2023-05-02 Mpusa, Llc Wet-activated cooling fabric
US10428448B2 (en) * 2016-06-03 2019-10-01 Mission Product Holdings, Inc. Wet-activated cooling fabric
TWI679322B (zh) * 2016-06-27 2019-12-11 日商日本邁耶股份有限公司 經編織物的編成方法
CN107630282B (zh) * 2016-07-19 2021-02-12 日本迈耶株式会社 经编布料的编织方法
CN106149191B (zh) * 2016-08-31 2017-12-19 莆田市华峰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异色区分经编布的制备工艺
CN108691088B (zh) * 2018-06-12 2019-11-12 江南大学 经编贾卡三色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US10829877B2 (en) * 2018-08-27 2020-11-10 Nippon Mayer Ltd. Warp knitting machine, warp knitted fabric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warp knitted fabric
IT201900000697A1 (it) * 2019-01-16 2020-07-16 Jvc Holding Srl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a tomaia traforata per scarpe
RU192942U1 (ru) * 2019-07-03 2019-10-0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олгогра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ВолгГТУ) Мешок для мусорного бака
CN110396762B (zh) * 2019-07-31 2020-06-30 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 四贾卡经编间隔织物
CN114753056B (zh) * 2022-05-16 2023-12-15 泉州汇成针织有限公司 一种圆筒式梳栉装置及具有该梳栉装置的经编机
CN115074907A (zh) * 2022-06-10 2022-09-20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经编双面纱架双贾卡面料、编织方法及鞋面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4193A (en) * 1973-04-02 1974-09-10 Mayer Textilmaschf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ulti-colored single face ware
US5033275A (en) * 1989-03-18 1991-07-23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iled goods and warp knitting machine adapted therefor
TW203638B (zh) * 1991-09-02 1993-04-11 Textilma Ag
TW284798B (zh) * 1994-04-28 1996-09-01 Mayer Textilmaschf
TW312716B (zh) * 1994-09-10 1997-08-11 Mayer Textilmaschf
US5899095A (en) * 1998-01-21 1999-05-04 Liberty Fabrics Jacquard fabric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O2004078067A2 (en) * 2003-03-03 2004-09-16 Mcmurray Fabrics Incorporated Warp knit fabrics useful for medical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9407A (en) * 1975-04-01 1976-12-28 Stedman Corporation Embossed striped elastic warp knit fabric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339657A (en) * 1992-09-01 1994-08-23 Mcmurray Fabrics, Inc. Net having different size openings and method of making
DE4312443C1 (de) * 1993-04-16 1994-09-15 Mayer Textilmaschf Gemusterte Kettenwirkware und Kettenwirkmaschine zu ihrer Herstellung
US7293433B1 (en) * 2004-03-02 2007-11-13 Atex Technologies, Inc. Warp knit fabrics useful for medical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2007308809A (ja) 2006-05-16 2007-11-29 Nippon Mayer Ltd 多色両面ジャカード柄経編地の編成方法と該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る経編地
JP4879068B2 (ja) * 2007-03-30 2012-02-15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袋状経編地と衣料及び袋状経編地の製造方法
US9416471B2 (en) * 2008-06-27 2016-08-16 Herniamesh S.R.L. Lightweight quadriaxial surgical mesh
JP4695685B2 (ja) * 2008-10-24 2011-06-08 ウラベ株式会社 経編地
WO2010074827A2 (en) * 2008-12-15 2010-07-01 Serica Technologies, Inc. A prosth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342974B2 (ja) * 2009-09-25 2013-11-13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経編地及び筒状経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01809579U (zh) * 2010-09-20 2011-04-27 劲霸(中国)经编有限公司 一种经编提花面料
CN202298031U (zh) * 2011-09-29 2012-07-04 大自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带规则集圈的提花针织面料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4193A (en) * 1973-04-02 1974-09-10 Mayer Textilmaschf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ulti-colored single face ware
US5033275A (en) * 1989-03-18 1991-07-23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iled goods and warp knitting machine adapted therefor
TW203638B (zh) * 1991-09-02 1993-04-11 Textilma Ag
TW284798B (zh) * 1994-04-28 1996-09-01 Mayer Textilmaschf
TW312716B (zh) * 1994-09-10 1997-08-11 Mayer Textilmaschf
US5899095A (en) * 1998-01-21 1999-05-04 Liberty Fabrics Jacquard fabric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O2004078067A2 (en) * 2003-03-03 2004-09-16 Mcmurray Fabrics Incorporated Warp knit fabrics useful for medical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07649A1 (en) 2017-04-20
TW201544646A (zh) 2015-12-01
JP2017515988A (ja) 2017-06-15
CN104975427A (zh) 2015-10-14
WO2015150981A1 (en) 2015-10-08
CN104975427B (zh) 2018-05-25
JP6673572B2 (ja) 2020-03-25
KR20160140890A (ko) 2016-12-07
EP3126558A1 (en) 2017-02-08
US10030328B2 (en) 2018-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1746B (zh) 編織製品及其生產方法
CN105926144B (zh) 一种横机的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JP5306997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4164737B (zh)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8754834B (zh) 一种双纯色双针床单贾卡间隔织物及制作方法
CN108532104A (zh)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04109931A (zh) 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357248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51407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2831901A (zh) 一种双针床横机编织筒状三层结构两色袋提花的方法
CN102747520A (zh) 一种横编机挑孔的编织方法
CN112831902A (zh) 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
JPH02277864A (ja) パイルニツト製品の製造法と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経編機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CN110499573A (zh) 一种多贾卡经编机、编织方法及其所得编织织物
JPH04241155A (ja) 経編機
CN1033618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9652915B (zh)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TWI671448B (zh) 編織物之編織方法
CN102828341B (zh) 一种利用经编机加工织物百折窗帘的方法
ITMI20132130A1 (it)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aperture o buchi in un tessuto a maglia in trama con una macchina per maglieria per lavorazioni ad intarsio, utilizzando una sola alimentazione o caduta.
CN103306029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N106637627B (zh) 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JP2010216031A (ja) 網状組織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